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建筑设计论文

城市建筑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6: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建筑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市建筑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1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史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种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索,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能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竹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的危害等因索。

2生态建筑的技术策略

由于生态建筑的理论起步的时间并不长,其设计建造涉及到众多的学科,运转实施起来就更加复杂,所以虽然有上述一些成功的范例,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其设计和建设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生态建筑是一新生事物,新理论、新材料层出不穷,但并不意味着其设计和建造必须采用高、精、尖技术。国外确有一些生态建筑移植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科技,但也不乏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的做法。对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取舍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在发达国家具有良好效果的生态建筑技术,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一定是可行的方案。在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业发展水平、建造技术和材料,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生态建筑建设技术和方法。

从建筑设计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基木技术策略,应当重点考虑规划选址合理,顺应气候条件。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选择可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空间组织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能源;提高材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隔热、防晒和保温,降低空调能耗等空间设计和构造设计方而的措施。生态建筑是一个技术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节约能源、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不是建筑专业的内容,需要专业工程师配合工作。

3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种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动。

整体优先的原则: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暂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性利益。

经济性原则: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提倡“4R”原则。

乡上化原则:延续地方文化和民俗,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地区气候地形地貌。

安全性原则:社区环境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安全,还要考虑突况下的安全。

方便性原则:社区环境对居民提供的方便主要体现在社区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服务方式的便利程序上。

舒适性原则:一般应当保证居住区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声,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4继承历史而融入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文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城市建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链条要衔接好,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貌,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进行开放式设计,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环境,使所有构成元索在共生中蕴含共性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义中丰富城市形象。

5结语

生态设计思想是人类对20世纪造成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建筑师应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丰富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开拓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可以预见,生态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中国建筑师理应将生态原则整合融汇到建筑创作中,在实践中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学习国外的经验,以适合自己国情的方式克服环境危机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创造出真正可持续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韩继红.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上海绿色建筑示范楼技术集成体系[J].住宅科技,2005,(4).

第2篇

在进行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按照城市的各种需要来决定城市空间的布局,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做好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工作,在未来的城市建筑管理工作中才能够更好的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但思路上与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是相一致的,也需要考虑到城市整体的空间效果。因此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一方面要注重在视觉方面的效果,整体的空间需要做好城市的艺术空间效果,从而加强人们对城市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要使城市空间结构保持一种视觉上的连续性、流动性以及韵律的印象,从而保证视觉上的秩序。所以,城市建筑空间设计要素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

(1)天际线。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天际线,天际线能够更好的处理人造物体和天然物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城市空间看起来能够更加协调和自然。

(2)地平线。

建筑物的地平线要处理好人造物体与自然物体的协调关系。人造物体怎样战立起来,怎样升出地面,要注意视觉的舒适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3)空间要点。

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要体现地方性特征,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等,都是建筑物的空间要点。

(4)后退。

建筑中的后退能够更好的为建筑的整体布置出彩画幕布的效果。建筑物对于道路的距离和入口大门等,均属后退设计问题。

(5)升高和降低。

升高和降低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整体的感官效果,比如城市建筑之间的过渡也要由地处向高处逐步调整。

3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城市的空间看起来更加自然、协调,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理想化思路,最终将这种思路具体的表现出来。因此城市空间的设计要保证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同时也要依靠具体的形式来完成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理念,假如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只停留在二维的变化上,那么城市空间整体的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除去经济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要保证与人类的各项社会活动相互协调,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时,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理念作为支持,其作用也只能单一的表现在管理上,不能做好单体设计与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城市空间环境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城市也会失去应有的协调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做好城市建筑管理就需要有效的对城市建筑空间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这也是城市建筑管理最基础的保证。

4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以及建筑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

(1)提升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内涵。

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的分析,来提高城市空间设计人员的创新理念。城市是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城市空间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场所,城市空间中除了需要对建筑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外,还要对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爱好等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如果没有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那么城市空间的规划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能够只停留在二维空间上,要体现出三维空间的效果。

城市建筑空间作为立体的表现形式,二维的空间效果无法有效的表达出城市建筑空间的全部,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三维空间设计来取代以往的二维空间设计。

(3)把单一建筑物内部空间管理变为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管理。

建筑物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除与建筑物协调统一外,还应考虑其与外交环境的协调一致。比如:建筑物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建筑物的附属设施(如烟囱、空调机、电梯房、水池等)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

(4)建筑风格的管理要逐渐的向空间环境艺术管理进行转化。

城市建筑空间不仅包含了城市的单体建筑,环境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城市空间建筑管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建筑和建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性,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空间整体的完整。如果城市空间只剩下单一的建筑空间,那么整个城市也必然会显得空洞。

(5)建筑功能与社区功能要保持一致。

第3篇

至此屋顶景观在很多国家得到发展,有些国家在构筑新的建筑时,就已经把屋顶景观建设规划在内,甚至为了在屋顶上建造屋顶景观,改变建筑结构,使得建筑更适合用来建造屋顶景观,而且建造技术和艺术水平也在进步。我国的屋顶景观发展比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晚,20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座建筑与屋顶景观同时规划同时竣工的广州东方宾馆落成。到了80年代初,北京长城饭店建成。它标志着在寒冷的北方也有能力创造条件,设计施工建造大型的露天屋顶景观花园。随着社会环境需求的迫切,城市的发展格局要求,建筑“第五立面”———屋顶景观被纳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来,各地区纷纷采取不同的形式,建设屋顶景观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作为屋顶景观设计的技术规范。

二﹑公共建筑屋顶景观设计原则及要素

1、公共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原则

公共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原则细分为环境学﹑功能性﹑人性化和生态化四个方面。所谓环境学就是人们要关注﹑保护﹑合理利用地球上的生态资源。而建造屋顶景观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空间,改善我们身边的生存环境,在公共建筑屋顶上进行景观设计,给城市里的人们多增加一处可以休憩的开放式公共空间。进行屋顶景观设计就是要实现它的功能,屋顶景观的功能类型由它的建筑属性决定,可以通过设计体现出来。北欧的挪威冬天很冷,而且冬季漫长,挪威人就在屋顶上种植草坪,让草坪在屋顶上形成一层保温层。屋顶景观应根据该建筑的功能类型来进行设计,要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要做到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景观设计师要处处为人着想,在对景观进行具体设计时,要做到无障碍﹑易到达﹑易识别﹑可交往。对屋顶景观进行设计以生态学为基础,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对景观植物造景进行设计,考虑如何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同时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提高景观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应,减低后期的管理和养护成本。

2、公共建筑屋顶景观设计要素

(1)植物设计。公共建筑屋顶上的植物应尽可能的让它发挥它的生态作用与景观作用。植物配置的多样化,可实现任何理想中的景观效果。屋顶上植物配置以中高灌木确定骨架,小乔木或大灌木作为景观性植物,小灌木或地被植物造层次。兼顾植物的形态及色彩搭配。减轻植物土壤的重量给公共建筑造成的负担,土壤应采用人工合成的轻质土。

(2)水体设计。水景元素是公共建筑屋顶景观设计中的特点是以观赏为主,一般会从花园休憩的位置构建主视角,确定水景最佳位置。在建筑的顶面积大、承重力条件很好的前提下,设计中可加入叠水的假山等元素;面积小的屋顶可以考虑体量小风格清新的涌泉,充满动感。

(3)屋顶上的建筑与景观小品的设计。为了更好的体现屋顶景观公共空间的功能,根据屋顶的荷载,可以在屋顶上建造少量﹑小型﹑轻质的建筑如亭子﹑廊架﹑阳光房等。在公共建筑的屋顶上设计些景观小品,如轻质的假山石头﹑灯具﹑雕塑﹑装饰墙等,可以加强公共空间景观的趣味性。在具体设计时,要从位置,角度,环境风格统一方面进行思考,还应充分考虑小品的尺寸﹑色彩﹑样式和质感等要素,让景观小品艺术性充分发挥出来。对于自身比较重的小品,尽量将他们放在顶梁所在的位置之上。

(4)硬质铺装.公共建筑屋顶的硬质铺装是屋顶景观组团空间划分、功能区域连通的组成部分,路面硬质铺装是屋顶景观的脉络,联系着各个景物,具有引导视线,加强景观轴线作用。在对园路进行设计时,除了满足使用功能以外,更多的注重铺装的艺术装饰效果,根据环境特点和设计要求选择构图形式、图案、尺寸、颜色和材料,尽量与整体风格形成统一。设计中应考虑到公共建筑的承重,应选择轻盈又美观的铺装材料,例如地砖、防腐木等;此外,在进行铺装的时候,为了保护防水层,应在铺装和防水层加一层隔离。

三、公共建筑屋顶景观的限制因素及解决办法

1、荷载承重。在屋顶建设各项景观工程之前,设计师必须对建筑物荷载能力有精确的了解。屋顶景观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为了减轻屋顶荷载,可把新的技术﹑材料﹑设计方法运用到屋顶景观设计中,尽量使用轻质材料制作构筑物和景观小品;为了提高安全系数,必须合理的布置承重,将亭廊、花坛、树池、水景、造景石等偏重的设计要素安排在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上,减轻屋顶的负担。

2、防水与排水。在公共建筑屋顶景观设计中,防水层非常关键。屋顶防水层的最大功能是防止水渗透到建筑内。防水层的位置一般在植物的下面,并且要确保植物的根系不能穿透防水层,另外还要保证园林工具,维修设备等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对其产生破坏。屋顶景观施工前首先对原有屋面进行防水检测,若有小面积漏水现象,要尽快进行修补。排水(蓄水)的是排除屋顶上的积水;储存较少的水保证植物生命。若屋顶景观的排水层设计的有问题,积水不能及时排走,增加防水层的负担和屋顶荷载,还会导致植物的根系腐烂。所以,屋顶景观的排水层与防水层一样重要。。

3、风和温度。在公共建筑物顶层进行景观设计,由于公共建筑大多数为高层,屋顶风力较大而且植物的植土厚度有限,因此种在屋顶上的植物属性必须既要抗风又不会轻易倒伏。对体量偏大的乔木,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做好防风措施。除了防止植被受风的影响外,像桌椅太阳伞﹑雨棚等这些轻质的设施也要采取固定的措施。另外,在城市里,风受到建筑物的影响可能会变大,设计师在设计屋顶景观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风力,常用的方法是用挡风板和防风墙来阻止大风或改变风的方向。由于夏季气温比较高,建筑物表面受到阳光强烈的直射,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很容易对植物造成伤害。而冬季温度偏低,植物面临低温考验。因此,在植物配置设计的时候,就应考虑到选即耐旱又抗寒的植物。屋顶的管理人员也要根据温度的不同对植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

1、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城市建筑屋顶的设计目的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田园城市,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环境效益。总所周知,植物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缓和周边小气候,营造城市环境中动植物共栖空间,然而在长期的观念中,认为地面的植物种植环境效益远远大于屋顶植物的种植,这种观念的盛行,导致环境恶化进一步加深。(2)社会效益。公共的建筑屋顶景观设计能够拓展游憩空间,不仅为城市增添了风采,而且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美化城市视觉景观。(3)经济效益。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有利于增加建筑的节能效应,减少屋面泄水,建筑屋顶结构层的保护。

2、城市建筑屋顶景观基本设计原则和分类

2.1城市建筑屋顶景观基本设计原则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基本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功能性原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满足游人的使用功能。(2)整体性原则。关注环境景观统一整体的空间艺术。(3)生态性原则。了解周围景观的自然环境,并与人工环境结合,因地制宜进行设计。(4)安全性原则。保证建筑的结构、防水,注意乔灌木的防风措施,屋顶景观使用安全。(5)经济性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降低建园所需费用,最大限度地为业主省钱。同时要坚持艺术性和以人为本原则。

2.2城市建筑屋顶景观分类

按照城市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1)住宅建筑屋顶景观。住宅建筑屋顶景观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达到观赏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协调,比如墙面的绿化,种植一些食用性的蔬菜等。(2)商业建筑屋顶景观。主要是通过步行道的设计,使商业建筑与屋顶景观连为一体。在商业建筑屋顶景观设计中,以种植设计为主,增加一些娱乐设施,使屋顶景观充满商业气息。(3)办公建筑屋顶景观。种植一些名贵的花草,设计反应企业相关文化的小品,缓解员工疲劳,使办公空间更人性化。(4)医疗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绿色植被,缓解病人病情。(5)宾馆建筑屋顶景。

3、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只有通过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好各种要素,满足客户的需求,制作出合适的方案。

3.1自然法

自然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转移注意力。目前,大部分城市建筑布局相对方正,起伏变化小,没有遮拦物,显得平庸无奇,因此可以设计观赏性的雕塑和植物,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实现空间的视觉延展。对建筑空间分隔,通过木质棚架,小乔木或灌木进行分隔。(2)营造园中园。对空间进行不同效果的安排,给人一种连贯的景观和谐的绿洲效果。空间之间的过度也要使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园中园。(3)巧妙用“孔”。“孔”在我国传统的苏州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增加了空间的深邃感,对空间有着连贯性作用,适合屋顶景观的视觉审美。(4)借景。借用周围的环境衬托主题景观,把各种有利的景观引进建筑屋顶的设计,通过邻借、俯借、仰借、应时而借等手段,丰富景观的层次,满足观赏需求和视觉感受。同时可以通过障景手段,丰富景观视觉效果。

3.2轴线法

通过轴线的设计,使得城市屋顶景观显示出典雅的气氛,强调动态与秩序的变化,在植物设计中,注意规则的联系,使整体布局有强烈的图案性。(1)对角线设计。运用对角线,使空间的设计呈现景观的最大化,增加视觉的拉伸感。(2)折线设计。可以增加曲径通幽的意境,扩大场所空间的利用率,扩展空间视觉,使小空间有大感受感觉。

4、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常用构景要素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常用构景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面铺装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背景下,采用拼图、材质搭配的手法,提高环境的识别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地面反射强度,同时满足排水、防滑等要求。(2)景观设施设计。需要设计单独的景观设施,例如座椅、健身设施等,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3)景观构筑物设计。屋顶景观环境中的构筑物设计时,需要整体配置与构建的设计规划。(4)景观小品的设计。在景观小品设计要体现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提升环境的品质,达到公共性、艺术性和社会性的完美统一。(5)景观植物设计。景观植物设计满足艺术美和观赏性,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遵循的科学植物配置。(6)光环境设计。通过对光环境的设计来营造景观环境氛围,结合环境特征,进行主题塑造,同时也要注意对水体的设计。

5、结语

前人利用通过理论分析、资料收集和后期的资料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与国际上的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在城市建筑屋顶设计方面的起步比较晚,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应该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其景观生态效益是城市景观发展的关键,如何利用区域环境优势,进行独特的设计,将屋顶景观塑造成城市的生态保护屏障,更加关注人性化设计,关注艺术性设计,尊重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点,体现科学性设计,将是未来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方向。

作者:陈鸿 单位: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建筑 内餐饮场所 防火

1城市综合体建筑内餐饮场所存在的火灾隐患

1.1内部放置的可燃性材料类别多样且数量巨大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城市综合体建筑内的餐饮场所大部分所选择的都是明火操作方式,用的较多的燃料包括天然气、液化气以及煤气、木炭等,不仅是厨房,这些燃料在用餐过程中也经常被用到。对于部分餐饮场所来说,运用的燃料类别更为多样,往往将燃气和木炭一起使用,比如说以烧烤为主的餐厅。

1.2厨房环境条件恶劣

在城市一些餐饮场所中,因为客户所接触观察到的只是用餐的地方,所以很多餐厅就会对厨房环境问题过于忽视。经常会存在厨房空间狭窄拥挤,且往往十分潮湿,在长期的烹饪累积中,很容易会在墙面、电线等表层附着一层厚厚的油渍,这都是很大的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都将起到助燃引燃的作用。

1.3电气线路设备应用不规范

当前在很多餐饮场所中,都开始选择用电代替传统的燃料,不过这样以来就极大的加大了建筑用电负担。厨房所涉及到的用电设施数量较多,且功率往往较大,而在运用实践中,却往往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并且长期的累加应用,会进一步的导致线路老化,绝缘部分脱落等问题,这都是很重大的火灾隐患。

1.4人为操作有误

根据相关的报道统计,餐饮场所所发生的火灾事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人为操作失误所导致的。包括厨房工作人员的操作疏忽,以及用餐人员的操作不规范这两种情况,这是由于在一些餐厅,用餐者都是可以接触燃料及用电设备的,比如火锅店,烤肉店等。

1.5火灾救援设施配备不完善

因为餐饮场所厨房火灾事故性质本身的特点,对于火灾的扑救设备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建筑物内的喷水灭火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作用并不理想,而厨房专用的灭火设备在当前尚未得到推广,所以这将是未来消防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2城市综合体建筑内餐饮场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2.1防火分隔的问题

对于城市综合体建筑内的防火设计工作而言,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防火分隔的设置。就餐饮场所来说,通常下在建筑综合体中,都与商业街及中庭相接,所以说做好其防火分隔,对于综合体建筑总体的消防安全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意义。所以,从实际出发,我们在进行餐饮场所防火分隔设计的过程中,隔墙的选择必须满足厨房隔墙的具体要求标准,同时在其与商业街及中庭相邻的一边也必须设计一定厚度的实体墙,并且墙体必须超过2米宽。

对于部分餐厅来说,比如说烤鸭店与烧烤店,在厨房中都是选择明火的方式,这本来就已经是很危险的了,尤其是部分餐厅还会将明火和燃气混合运用,所以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针对性的加以分隔处理。

2.2燃料输送存放防爆的问题

2.2.1存放输送的问题

从当前的设计情况来看,餐饮场所大部分都是在中间,很少会紧邻建筑物的外墙,所以在燃料输送管道设置的过程中,怎样才可以确保跨过防火墙,这就成为一个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然后,还有一点就是综合体建筑内的餐饮场所,一般设置方式都是小而多,假如选择柴油这类燃料 ,那么每个餐厅就算是根据相关要求规划设计了中间罐,那么也依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所以说,对于综合体建筑来说,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下面几点要求:

(1)不可以选择液化石油气瓶的方式来完成供气活动,避免选择甲乙类液体为烹饪所用燃料;(2)一定要选择管道这一途径来实现燃料的传送,燃料必须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化放置;(3)餐饮场所在厨房的设置上,要遵循靠近建筑外墙或者是建筑顶端的原则,在管道的设置中,不可以跨过防火墙,主管道不能从公共区域穿过,如果确实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可以选择管道竖井。

2.2.2防爆的问题

在当前的餐饮场所中,所选用的燃料多为易燃易爆类型,因此做好防爆工作至关重要,在实际的设计中,要注意下面几点问题。

(1)规划设计专门的燃气报警设备。在实际的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是,就算是设置了燃气报警设备,这些系统多为燃气施工单位敷设燃气系统时单独设置,没有与火灾自动报警联为一体,因此无法充分体现出其安全预警功能。(2)必须使用带有熄火保护装置的燃气具。 (2)厨房应当考虑靠外墙或顶层设置,保证事故时防爆泄压的要求。

2.3餐厅室内装修的问题

综合体建筑内餐饮场所有其特殊性,不能与一般建筑等同,况且规范对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部位,装修材料可以视情况降低一级甚至不限,导致餐厅内一些部位的装修材料可以采用可燃甚至易燃材料,容易引发火灾蔓延和轰燃等问题。

综合体内的餐厅装修材料的选用,应当参照规范对于顶层餐厅以及设在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娱乐场所的规定,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灭火系统时,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也不得降低,并严格执行使用明火器具时,装修材料提高一级标准的规定,对综合体建筑内餐厅的装修材料必须有严格的规定。

2.4厨房防火灭火的问题

厨房火灾一直是重点研究的对象,厨房内的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设置都有别于其他部位。但在我国,对厨房火灾的报警及灭火技术研究还很不到位,虽然对于大型饮食业厨房的防火设备有了一些研究,但这些实质上也只是对传统灭火系统改造。对综合体建筑内设置餐饮场所的工程,在设计时应严格规范的要求,尽可能地将针对厨房的多元复合探测报警系统、专用灭火系统和灭火剂等新技术运用到新建工程项目上。

3结语

综上所诉,城市综合体建筑内餐饮场所火灾发生率较高,且火灾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后果往往较为严重,因此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在今后的消防工作中,完善其内部的防火设计,尽可能的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带来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猛《小餐饮场所防火设计常见问题探讨》[J]. 门窗,2012,08:221+223.

第6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 结构设计 问题

虽然我国建筑事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建筑技术和设计方面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但建筑结构设计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设计师去注意并解决,只有不断纠正和解决结构设计中的问题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 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问题

设计不超过 20 层的高层、多层建筑时,我们经常直接选择桩基的基础形式,其实在非软弱土地区,应首先探讨采用天然地基的可行性,以利于降低基础造价,合理地确定地基承载力值就显得尤其重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进行修正:fa=fak+ηbγ(b-3)+ηdγm(d-0.5),而在地基承载力值的组成中,深度修正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对于主裙楼一体结构,在进行主楼地基承载力计算时,因裙楼基础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如何合理地确定用于深度修正的深度值 d 尤为重要。规范在 5.2.4 条条文说明中这样规定“对于主体结构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宜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当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的两倍时,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具体工程设计时,应根据此条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承载力深度修正所采用的埋深

值 d,但设计人员对此认识却并不一致,经常有困扰。最常见的是高层主楼带地下车库这种类型.

(1)当高层主楼采用筏板或箱型基础时,在主楼纵、横两个方向上,若 B1、B2 均大于 2B0,才能考虑裙楼荷载对地基土产生的超载作用,将超载折算成土体厚度 d2,(两侧超载不同时,取小值),此时 d=d0+d2,若 b1、b2 中有一值大于 2B0,而另一值小于 2B0 时,或均小于 2B0 时,裙楼荷载作为超载折算为土体厚度 d2,当 d=d0+d2≥d1 时,取 d=d1,当 d=d0+d2

(2)当主楼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形式时,则靠近地下室一侧的基础可考虑土的超载作用,d 的取值同 1,但主楼内的其他基础的埋深 d=d0。合理确定用于深度修正的基础埋深值 d,从而确定主体结构的地基承载力值 fa,这样才能使结构的基础设计达到合理经济,最优化。

二、 主次梁节点设计问题

我们在工程设计的计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次梁相交的情况,时常会发现框架主梁扭矩很大,抗扭承载力不足,有些处理办法就是将次梁与主梁相交处设为铰接,释放扭矩,但这样处理是否合理,与实际的受力情况是否一致呢?个人以为: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固接,就是要限制梁端的转动能力;而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梁端铰接不能随意地人为设置。

设置铰接梁,是允许此梁在两端形成朔性铰而产生裂缝,但是不会破坏,就是说形成朔性铰之后,此梁由超静定变成静定结构,结构设计一般都是超静定结构。这样一个破坏不会对整个结构体系影响很大,才能满足结构安全的冗余。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较大,支座主梁对次梁约束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铰接,即使为铰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6条对此做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且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 1/4,;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高度只比主梁少50mm,这时候就不能完全忽略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了,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出现框架主梁配筋超筋、抗扭承载力不足。如何处理,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加高框架梁解决配筋超筋,加宽框架梁解决受扭不满足,如果条件所限不能加宽,那才可以看能不能铰接次梁了,但这里的铰是指的假想铰,而是要保证支座负筋首先屈服,造成内力的卸载和重分布,分布后达到和铰接类似的受力情况,此时的铰接就得要从构造措施上进行保证,现行国家标准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第 86 页针对非框架梁(即次梁)的配筋构造做出了明确的示意。

结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结构设计建模要立足于结构自身,主要力学模型要与实际构件接近,以保证计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结构状况,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

三、 地下室嵌固端的选择问题

在有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时,地下室的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关系到计算结构的内力的大小,而且在某些工程中会整体结构成为一个超限建筑,对结构设计造成难点。嵌固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嵌固应该是强度嵌固而非力学嵌固;力学嵌固―― 完全刚性的固定,嵌固点以下刚度无穷大,嵌固点无平动、转动,实现了完全的约束。而强度嵌固―― 柱的塑性铰出现在地上一层的下端,而不是出现在梁柱节点两侧的梁上,即强梁弱柱.实现的方法:(1)增大梁的抗弯能力;(2) 增大地下室柱顶的抗弯能力;(3)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嵌固端所在层楼板要求连续,这样才能保证水平地震力的传递。实际工程中常遇到地下室顶板开洞,甚至是大面积的开洞,此时必须要与建筑专业配合,避免将洞口设在主楼周边,开洞面积不宜大于嵌固端层楼板面积的 30%,同时将洞口周边楼板加厚,以满足刚性楼板的要求。工程中还会碰到当地下室顶板的标高不一致的情况,以下沉式广场为代表,如果地下室顶板与地上一层高差小于层高的 1/3,则只要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能满

足规范要求,则地下室顶板可作为嵌固端,即使高差稍稍超过 1/3 层高,也可将主楼周边一跨的楼板适当抬高以满足高差,不过需进行加强处理:有错层部位加大梁的刚度,在错层处楼板加腋,以保证水平剪力的传递路径。

四、 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开端,其需要设计师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以及严谨的设计工作态度。对于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师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此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启平,殷欣.基于防震考虑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探析[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02).

[2]吴毅宽.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及合理设计方案分析[J].建材与装饰(上旬刊),2013(01).

[3]曹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平面不规则问题的分析与抗震措施[J].中华建设,2012(12).

第7篇

关键词:城市空间,高层建筑设计,尺度,生态设计

 

0.引言

由于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加强,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呈现出巨型化和城市化的特点,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分别也就不那么明显了。它的设计不再仅仅是一个建筑设计的过程,而且是个城市设计的过程。因此,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需要引入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意识。城市设计关注城市与建筑的整体关系,并以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为目的,而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则体现为整体化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我们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它是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幅度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日益紧张,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急速聚集建设也给城市发展带来沉重负荷。

建筑本身是人工的产物,是一种破坏后的建立,是破坏自然的一种行为,建筑师工作的实质就是怎样去建立一个破坏自然后的又一个自然,自然是设计的永恒主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是永远的。同时,“建筑是抽象与具象的对立统一,”抽象就是“提炼”,与历史、文化、风土、地形、城市及生活环境紧密相连,而具象则是逻辑明确、概念清晰的美学;在抽象与具象的冲突中存在着另一因素——自然,它赋予冰冷的混凝土丰富的表情,激发了整个建筑的活力。由此可见,城市空间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1.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设计

1.1 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它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高层建筑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层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建筑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力求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2 高层建筑的广场与城市空间

高层建筑其体量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处在街道两旁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个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就建筑本体来说起到了缓冲作用,并且是对建筑的场所标识;就城市空间而言,广场在城市空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往往能成为城市的共享空间,使城市空间变化丰富。有的建筑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1.3 高层建筑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均衡匀称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针对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比例感受效果。如果一座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合理且相互协调,同时又能够满足正常人的心理要求,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对建筑物整体尺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更应该以人为核心,每个构思,每个布局,每个细微的尺寸设计都应该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性尺度需求的建筑能够弥补高科技带来的冷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人对建筑空间的渴求,使人、建筑、自然、社会之间达成一种和谐。基于这种价值判断观点,运用超高层建筑人性化尺度营造理论,探索超高层建筑人性化尺度营造原则、人性观指导原则、延续传统城市肌理原则、生态化原则,这些原则都体现了人的精神、社会、自然属性的满足,是超高层建筑人性化尺度的表现。超高层建筑最容易与人发生关系,设计中在超高层建筑环境中营造人性化尺度,使超高层建筑不再是城市中的“钢铁森林”,而是力求营造出以人为中心的,有活力、有魅力、能真正延续地方历史文化与独特景观的城市超高层建筑环境。

1.4 高层建筑生态设计与城市空间

新的世纪既是信息化的时代,又是生态文明的时代,我们将面临一个人类生存城市环境恶化事实。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需要、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建筑空间效能出发,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超高层建筑是一种过于人工化的“冷漠”空间环境,容易造成“人本位和物本位”的倒置,就在人们为不断征服一个又一个建筑高度而兴奋时,人类也逐渐意识到生存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等问题。

随着近几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这是在当今建筑设计思想中的一种新思潮。高层建筑生态设计也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它们都注重把绿化引入建筑楼层,考虑日照、防晒、通风,以及与城市环境的有机结合等因素。免费论文参考网。此外,屋顶绿化也是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做法,可以看出建筑的第五立面显得尤为重要,最重要的是使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免费论文参考网。免费论文参考网。伴随着建筑物的增加,大块的绿地面积锐减,相应的环境条件愈加恶化,致使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可看到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块绿地,增加绿地面积,但即便这样,还是达不到人们预期的目的。近两年许多城市把眼光瞄准建筑的屋顶,开始建造屋顶花园,既让死气沉沉的屋顶生机盎然,也拓宽了城市绿化空间范围,使之从平面的发展为立体的。

2.结论

高层建筑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在不断地完善发展。针对这种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的要求,设计师充分地把握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合理搭配,同时结合人的感观,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创造出更为和谐、愉悦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R·里尔.城市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刘顺校,周湘津.高层建筑设计[M].天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柳亦春.超高层建筑的人性化空间设计[D].上海:同济大学,1997,2.

[4]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06,(5).

第8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关乎民生,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对房屋建筑实施结构设计,主要涉及对建筑高度,承载力,总体结构,各个部件的性能规划等一系列的因素,要求通过对各个构件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既实现满足居民生活生产保障安全的需要,又具有值得欣赏的美学价值。增强房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地基,房屋的结构体系选择,综合布局等多方面建设因素,是一项及其专业,严谨,复杂的高技术工作。

二.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的作用和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对建筑抗震起重要的基础作用。建筑的结构设计难以对建筑设计有很大的改动,建筑设计已经初步形成了,建筑结构就必须按照原则服从建筑设计的要求。设计师在建筑方案能够全面的考虑到抗震设计的要求,那么结构设计人员按照建筑方案对结构部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保证建筑结构质量与结构刚度均匀分布,结构受力和结构变形共同协调,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能力;如果建筑方案没有考虑到抗震的要求,直接给结构抗震设计带来更大的难题,建筑布局设计限制结构抗震布局设计。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部件抗震承载能力,就必须增大结构构件的截面面积,这样又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建筑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单位要对建筑体型设计、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屋顶建筑抗震设计等问题加以关注。

三.我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

在建筑抗震设计领域,虽然我国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缓慢,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上,没有能够正确的处理好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的关系,虽然引进了一些西方欧美抗震设计理念,但缺乏符合本国实际的理论技术创新。很大方面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抗震设计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导,缺乏实际经验的积累;我国对地质地震的认识尚不够完善,对地震的成因,预测,防治研究不够深入,地震防治规范不够科学。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候,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或依据的是不完善的理论。因此,难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完美融合防震设计理念。

2.建筑抗震设计中,设计立足于固定参数,而忽视了实际情况,设计完全依据“计算设计”完成。而且将一定的地震或力学参数做出固定的规范,比如,在我国地震设计研究中,把地震的降级系数统一规定为2.81,将小震赋予固定统计意义。而小震多用于结构设计中,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的检验计算,需要依据一定的实际情况而行的。

3.设计中,没有能够深入研究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层次和顺序,难以做到重视主体的设计而兼顾细节问题。没有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的运用抗震设计准则。

四,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标准

1.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辩证灵活运用其中抗震设计原则,严格执行设计施工标准,借鉴其中经验,结合房建本地实际,科学设计。

2.要坚持实施多级防震措施。传统房建结构多采取的是三级设防措施,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在新的时期,房建结构必须是采取的多级设防模式,保护建筑主体抗震能力,减轻经济损失,使得建筑抗震中更加安全。

3.将概念设计理论和基于性能的设计理论相结合。结合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做出科学严谨勘探,掌握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考虑,做出最优势的战略设计组合。

五.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几个主要设计问题

1.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立体的空问形状的设计。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量避免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侧翼,在体型布置上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而引起建筑物在抗震时发生扭转反应。在建筑设计中,为了建筑立面美观和艺术上的创意,复杂的建筑体型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设计时一定要把建筑艺术、建筑使用功能同结构抗震安全很好地结合起来。

2.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同时它与建筑抗震关系很大,因此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墙体布置上要均匀对称;在抗震墙(剪力墙)布置上尽量与结构抗震要求相结合;对刚度很大的楼、电梯井简要居中布置,避免偏心扭转地震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基础作用。

3.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物沿高度(沿楼层)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无论单层和多层都存在此类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使建筑物沿竖向的刚度分布比较接近,应特别重视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底部,不应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某一楼层刚度过小;尽量避免产生

4.屋顶建筑抗震设计问题

设计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时,屋顶建筑抗震设计也是整个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十年来,从多数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评定结果看,屋顶建筑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屋顶设计较高或者设计过重。屋顶设计较高或者设计过重,无形当中加大了屋顶建筑变形,而且地震作用也加大了,尤其对自身和屋顶之下的建筑物的抗震作用都不利。有时屋顶建筑的重心和屋顶之下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屋顶的抗侧力墙和屋顶之下的抗侧力强出现间断,在地震发生时,带来的地震扭转作用也会更严重,对抗震更不利。所以,进行屋顶建筑设计过程中时,应该最大限度的降低屋顶建筑的高度。选用强度较高、轻质、刚度均匀的材料,使得地震作用传递不受阻碍;屋顶重心和屋顶之下的建筑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屋顶建筑非常高,屋顶建筑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让屋顶建筑地震作用和突变降低到最小,尽量避免发生扭转效应。

六.结束语

建筑行业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设计,提高抗震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因此实施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科学处理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的关系。建筑设计是整个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共同为提高建筑整体抗震性能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进行建筑的抗震设计时候,必须要将建筑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综合协调起来,实现二者的配合,共同为建筑整体的抗震设计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山 浅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10期

[2] 陆伟权 浅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4期

[3] 曾锐 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会议论文] 2003 - 中国铁道学会铁路房建管理会议

[4] 程宇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36期

[5] 李建平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4年5期

[6] 宫玲君 论抗震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与策略 [期刊论文] 《科技风》 -2009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