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支教实习工作

大学生支教实习工作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6: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支教实习工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支教实习工作

第1篇

关键词:警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29-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大学阶段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任务。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实践中,警示教育作为夯实大学生思想基础和筑牢他们思想道德防线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先导作用。新形势下,在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创新的进程中,探讨建立健全警示教育工作机制,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大学生开展警示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影响因素和问题

新形势下,大学与社会的联系程度越来越紧密,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也越来越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大学生受东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现象更加突出;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和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显著增强;再次,随着新兴传播媒体的充分发展,信息交流形式更多样、信息交流速度更迅速、信息交流影响更广泛。并且,随着高等学校的教育体制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大学生群体的数量急剧扩大,他们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向。

这些新情况的出现,给大学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比如,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不良信息,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致使在大学生群体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看重现实,轻视理想)、价值取向扭曲(多讲实惠,少讲道德)、社会责任感缺乏(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心理素质欠佳(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差)、道德素质部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综上分析,众多问题的出现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也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警示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本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主观思想动因,良好优质思想的形成需要依靠长期不断的思想教育。同时,教育手段有别于法律手段,它不具有强制性,也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警示教育,一般是在对已经发生的不良、危害事件进行宣传的基础上,分析其所发生的根源和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并通过选用现实题材使人们感同身受,达到告诫人们引以为戒和汲取教训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利用反面典型案例来提醒人们,告诉人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使人们看到或听到后,思想和心灵能够受到深刻的触动和震撼。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适时地、不断地开展警示教育,是在实际学生工作中将教育寓于管理的具体运用,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的。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警示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各种不良行为(如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偷盗赌博、网络游戏等)的危害性,推动他们自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抵制各种诱惑。当然,警示教育不仅能从反面提醒大学生避免他们走入误区,而且能从正面引导大学生指引他们积极上进,对大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正确的理想信念、遵纪守法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等在他们的思想中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无形动力,促使他们不断自觉地改造和提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精神境界,明确“可为、不可为”的行为界限,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警示教育活动开展现状

(一)警示教育机制缺乏系统性

1.警示教育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现在,学生工作者“重处罚轻预防”的现象在处理问题学生的实践中大量存在,对警示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既没有把它看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也没有制定警示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和长期规划。实践中,学生工作者往往只顾安排具体的工作,过后不闻不问,结果出现“问题年年讲年年都存在”;学生则往往把警示片当作“绯闻”传,当成“电影”看,看完了就算了事。可见,教育双方的不当观念和行为,最终使警示教育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难以得到深入的开展和推进。

2.警示教育尚未形成常态化

“时紧时松”是当前警示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突出特点,因为高校对警示教育的长期性认识不够,没有把它看成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和常做常新的工作。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只是单纯地满足于警示教育“有”的状态,并不强调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不重视时时有、年年新,也不要求全部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进来。这样,警示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警示教育活动缺少说服力

1.教育对象重视问题学生,缺乏普遍性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般把警示教育对象完全放在问题学生上,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警示教育是“坏学生”的事,或者是无形之中把自己定位到了警示教育对象的范围以外,或者是参加警示教育也是“跟着感觉走”。其实,虽然从总体说,问题学生人数只占很小一部分,但不良思想和行为在校内和社会上造成的危害,对学风的影响都不可低估,严重干扰了在校其他大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2.教育内容重视反面警示,缺乏正面引导

从警示教育的内涵来看,它是要通过运用反面典型案例来最终达到正面引导的效果,然而,大多数高校在选用反面典型案例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进行反面警示,却忽略了正面的教育引导;在深入剖析时,只是注意分析产生原因的共同性,却忽视挖掘事件发生的特殊性,没有把问题和教训讲透。这些做法带来的结果有别于警示教育的初衷,也不能引起学生的警觉。

3.案例选材重视大案,缺乏针对性

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者爱找大案作为教育资料,忽视了警示案件的针对性。一般情况下,大案都是影响大、震动大的恶性事件,所以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容易使受教育的大学生产生“问题离我很远”的错误思想。很多警醒学生在悔过中都曾坦言:他们在学期间也曾经参加过各种警示教育活动,但是当看到警示教育案例中介绍的都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行为时,反而会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心理。可见,警示教育工作如果组织的不恰当,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建立健全警示教育机制,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一)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警示教育长期机制

1.统一思想,加大重视力度

各级、各类学生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把警示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学生管理工作一同部署。

2.建立警示教育的长期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警示教育长期工作机制,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长期以来实践工作的经验凝练,同时思想观念的形成和确立,也不是在短期内受过三两次教育就能够实现的,良好观念和行为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反复不断的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正确处理好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把警示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完成。

(二)增强警示教育说服力,发挥其最大正能量

1.教育对象坚持针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警示教育不仅要面向问题学生层面,更要注重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性和广泛性,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警示教育,并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结合起来。警示教育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精神风貌更加积极向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2.丰富警示教育内容,增强吸引力

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很强,他们愿意主动了解警示教育的内容,防止自己重蹈覆辙。在理论学习方面,一是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理想信念;二是学习有关规章制度,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和观念,在捍卫法律尊严的同时,也让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

(三)因材施教,探索灵活多样的警示教育形式

1.讲究方法,增强警示教育的专业性

在开展警示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组织方式上不够灵活,施教手段上不够形象,保障方法上不够全面等。从警示教育的效果来看,要合理安排、不拘一格,教育的时间和内容,都要以教育的对象、地点和目的来定,不能模式化。从警示教育的质量来看,主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级、各类管理部门,可适时组织汇编典型案例、设计趣味展板、拍摄警示专题片等工作,使警示教育富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发挥特有的预防功能。

2.搭建平台,提高警示教育效果

警示教育要在继承过去好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持续不断地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警示教育的有效平台,不断提高教育效果。目前,各高校进行警示教育的基本形式多为:讲法制课、观看展览、播放影片、集体教育、讨论互动等。今后,应更加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和要求,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积极参与警示教育活动,实现警示教育的实体化和经常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全新平台,并促进这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3.因材施教,创新警示教育模式

警示教育是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管理的一个过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影响大学生的观念,为使师生之间思想能够达到统一。但是,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主观独立性强,并不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形成正常有效的互动,提高教育效果。所以,依据不同情况,划分受教育对象群体,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比如对于问题大学生,最好选择听取警醒学生的现身说法,震撼其内心深处、触动其思想基础,从而加强其自我约束。而对于普通大学生,则要通过上法制课、观看影片等形式进行警示教育,使他们在课堂上就能了解不当思想和行为的危害性,有效推动警示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玲,郭琳,岳兰.关于通过警示教育机制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2,(8).

[2]刘勋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反腐警示教育内容探析[J].企业家天地,2011,(2).

第2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自卑心理 个案工作 矫治

一、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现状

自卑是指人们在长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自我认识的偏差,是个体在自我心中形成的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象。如果不能及时矫治,使自卑心理习惯化、固有化,就会造成个体人格上的重大缺陷,严重者会自暴自弃甚至自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贫困大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35%,人数已直逼600万,这其中81.7%的贫困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15.5%存在严重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不仅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家庭因素,家庭经济的落后、父母的弱势、父母的心态以及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在低人一等的层次上。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性和他人对贫困的态度使贫困大学生无法正视自己。最后是个人因素,个人的能力差距、期望值过高、心理落差和攀比心理都会导致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现阶段,我国高校中对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进行矫治的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教师和经过培训的学生志愿者担任。学生工作教师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等,此类群体在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肩负责任,掌握专业的辅导方法和咨询技巧,能有效对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的自卑心理给予关注并积极矫治。经过培训的学生志愿者主要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治疗技术和手段,明晰矫治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通常,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工作是采用个案工作方式进行的。本文为方便使用,将学生工作教师和经过培训的学生志愿者统称为个案工作者。

二、个案工作应用于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适用性

个案社会工作简称个案工作,它与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并称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的基本目标不是消极地帮助人解决问题,而是积极地助人自助,以便案主能独立面对生活适应上的挑战,以充分发挥社会生活功能。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助人自助”,这当中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方面个案工作是一项帮助他人的工作,另一方面个案工作是一项帮助别人更好地帮助他自己的工作。个案工作遵循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即接纳、尊重、个别化、自觉、知情同意、保密和不批判的价值观。

个案工作者与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之间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贫困大学生改善环境,增强生活适应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自我功能,促进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善用社会资源和机会来解决问题,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质量。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中关于个案工作专业知识对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给予介入是由于个案工作价值观与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目标相一致。个案工作价值体系提倡:

(一)个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怀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可以使其个人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还能提高我国人才队伍的质量,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怀。

(二)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也包括社会原因,社会理应对贫困大学生负有相应的责任。社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脱贫致富的资源,帮助贫困大学生矫治自卑心理,从而更好地成长成才,以更多的财富回报社会。人与社会的是相互依赖的,不可分割的。

(三)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

这说明个案工作个别化原则的需要。由于产生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各不相同,自卑心理的程度也不相同,只有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介入方法对每一个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设计有效的介入方案,才能逐步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自助,矫治他们的自卑心理。

(四)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产生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会产生相应的交往障碍,人格障碍以及自我实现的障碍。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消除贫困,矫治自卑心理的社会环境,是解决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重要环境基础。

三、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方式

(一)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基本原则

个案工作中专业关系的原则是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需求而设定,它包括:案主参与及自觉原则、个别化和接纳原则、非批判性原则和保密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在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时应注意:(1)案主参与及自决原则,即让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选择做出决定,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决能力,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现状对自己进行抉择。(2)个别化和接纳原则,即根据贫困大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不同的介入方式,帮助其尽快走出困境,提升自助能力。要接纳贫困大学生的不同状况,不歧视偏见,正视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3)非批判性原则,即不否定贫困大学生的各种非理性想法,不否定其自卑心理,更不逃避其各种质疑,正视贫困大学生的各种自卑表现。(4)保密原则,即个案工作者对贫困大学生的所有内容必须坚持保密原则。保密原则可以让贫困自卑大学生对个案工作者的倾诉解除防备心理,完整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帮助个案工作者清晰地认识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以达到矫治自卑心理的目的。

(二)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基本技巧

在与贫困大学生建立专业关系时,个案工作者可以运用同感技巧,感受贫困大学生所处环境存在的问题,理解贫困大学生自卑的根源,能够设身处地从贫困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认识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个案工作者采用尊重的技巧,表达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尊重,使贫困大学生消除戒备心理,表达内心的自卑情绪,缓解自卑情绪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个案工作者真诚的接纳技巧,可以让贫困大学生在治疗过程中完全将自卑情绪发泄出来,有助于加深贫困大学生与个案工作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帮助个案工作者正确认识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到根本原因,帮助贫困大学生矫治自卑心理。

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矫治的过程中,个案工作者注重沟通技巧的应用可以迅速、敏捷地找到问题症结。个案工作者首先要主动倾听,倾听贫困大学生的语言信息,找到信息中的与自卑心理产生有关的因素,同时观察贫困大学生的肢体语言信息,以达到解读其人的目的,帮助自己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贫困大学生的主要信息;采用同理心的技巧使得个案工作者进入并认知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将认知传达给贫困大学生,使其明白自己得到个案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贫困大学生对个案工作者的信任程度;通过摘要技巧,个案工作者把贫困大学生所讲述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出提炼和摘术,以明晰贫困大学生所表达内容的准确性,更好地完成矫治工作;强调案主力量技巧的使用,可以增强贫困大学生自信,使其正确面对自卑心理的现实和产生自卑心理的环境现状,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克服自卑。

四、个案工作介入具体过程的应用

个案工作方法的工作程序是指对个案问题所采取的问题解决过程。众多学者对个案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的阶段分法不一,有三段论、四段论和六段论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状况和我国大学生现阶段所处环境特征,个案工作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具体过程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资料收集和接案阶段

在这个阶段是个案工作者与贫困大学生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了解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现状,明确自卑心理产生根源,并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为进入矫治阶段做准备。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很少会主动找到个案工作者解决自身问题。这就要求个案工作者主动收集资料,了解贫困大学生现状以及产生自卑心理的严重程度。资料的收集可运用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遇到自卑心理突出的贫困大学生,个案工作者要及时地给予关怀,运用尊重和同感的技巧使得贫困大学生对个案工作者消除戒备心理,并逐渐建立信任关系,进而通过沟通了解贫困大学生更多信息,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家庭教育方式、个人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等具体详细内容。个案工作者应真诚地接纳贫困大学生,表达对其理解和尊重,同时注意明确贫困大学生表达内容,简洁、具体地做出总结,使贫困大学生明确现状。

(二)制定计划和介入阶段

这个阶段是个案工作者帮助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实现自助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个案工作者通过与贫困大学生共同制订介入计划,通过介入,增强案主自助能力,矫治自卑心理,恢复健全人格。首先,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状况制定详细计划。所制定的计划要包括贫困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简要准确地描述并列出贫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和相关问题、贫困大学生要达到的结果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目标、贫困大学生场力分析及介入方案。其次根据介入方案对贫困大学生进入自卑心理的矫治,介入阶段是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自我认识能力和自助能力的主要时期,个案工作者要综合运用访谈沟通中的各种技巧对案主进行介入。介入阶段个案工作者扮演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和治疗者的角色。最后,个案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根据贫困大学生矫治情况,对介入计划做适时修改,以便更好地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制定计划时要坚持个别化原则、判断过程注重双方的参与、判断过程中个案工作者警惕自己的价值偏见、避免将问题简单归因等原则。协助贫困大学生列出与问题相关的问题,以便再次确定问题的重点;协助贫困大学生确定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协助贫困大学生明确其预期结果。

(三)结案阶段和评估阶段

结案与评估阶段的任务就是个案工作者结束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估。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巩固已有的改变,增强贫困大学生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自卑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容地面对大学生活。良好的结案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失去个案工作者指导和支持之后,用自身力量去面对自卑心理及其产生的问题。评估的目标是了解整个矫治过程的效果。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可以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应对自卑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技巧。对个案工作者来说,可以从评估结果中看到工作成果,促进个案工作者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成长。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个案工作者与贫困大学生接触矫治关系要处理好分离情绪,避免因分离带来的伤害。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个案工作者需要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新的讯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有利于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才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为贫困大学生家庭摆脱贫穷困境带来新的生机。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刻不容缓,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137-139.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勇,李卫华,张金俊.个案社会工作[M].合肥:合肥出版社,2005.

[4]许莉娅.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现存问题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典型示范则是最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典型的旗帜作用、感染作用和自我教育作用。笔者参与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课题项目,通过对辽宁近十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典型示范的现存问题,并分析成因。

1 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1.1 典型示范的选树原则不明确

1.1.1 典型示范远离大学生生活

在学生眼中,典型示范评选的结果都是全面发展的非常出色的特例,而学校为了突显典型的优秀一面,不排除有夸大其词的成分,甚至对先进典型的不足遮遮掩掩,对毛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您的身边有您认为的大学生典型示范人物吗?”调查这项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1220份,其中60.8%的同学认为有,37.9%的同学认为没有。可见这种完美的典型在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所以在大多数学生心中,他们与典型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巨大心灵鸿沟,典型的行为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很难做到,所以也就失去了典型评选的真实意义。典型的选取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校可以设定各种符合各个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的评比,每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报名评比,这样可以让典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同时让学生有努力和学习的方向,做到典型大众化、有效化。

1.1.2 典型示范的时代性不够鲜明

当今时代,大学生的目标追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仅注重思想的进步和学习的优秀。因此,用传统、古板、守旧、落伍等形象已经不足以成为典型,更何况以此来说服新时代的大学生呢!当今的典型应该能够反映并增强社会主流价值,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实践证明, 用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去教育大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使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3 典型示范不够大众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归根到底要有可行性,可学性。在1204份问卷中,632名学生认为可能去参加,222名学生不会去参加,可见70%的学生没有认同感,不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那么典型示范的影响力也无法发挥作用。大学生典型应该得到广大师生的公认,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学校树立典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优越于普通同学和一般集体,但是最终还要归宿于大众。所谓的“超人”“超级英雄”虽然感人,但不够平民化,人性化,只有共同性才能使典型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从而鼓励学生见贤思齐,不断完善自我,形成人人争先进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1.2 典型示范的选树机制不健全

1.2.1 典型示范的选择标准单一

不论是标兵的评比,还是奖学金的评选,都是相近的内容——选取学习优秀的学生作为典型。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某个同学一人获得几个奖项,而一些学习没有足够优秀,但是其他方面很优秀的同学却没有机会成为典型。这种没有针对性的选准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和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心理。学校应该不仅仅单一地以学习为选准,而是针对各个方面树立典型,让更多的学生展现闪光点,激励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发展。

1.2.2 典型示范的后续培养不到位

学校选取一个典型之后,会举行颁奖仪式告之全校,但是忽略了之后的跟踪培养工作,把典型教育作为了一种短期行为。典型不是自然成长的,需要经过组织的精心培养和教育,才能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从而成为一个长久的典型,时刻激励着大学生。然而现在典型只是昙花一现,众多典型在树立之初备受关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遗忘,典型逐步落伍,丧失了典型的引导作用。所以,学校应该给予典型一个后续的培养,经常进行后续发展活动,让大学生时刻关注着他们,时刻激励着大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实现选取典型的实际意义。

1.2.3 典型示范的选取不够民主

典型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的人,是学生的楷模,树立的典型首先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 而大部分的典型都是学校在学生申报材料中选举出来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典型的推荐、评选工作中。所以,学校应该发动“大众评审团”,让学生参加选举典型的投票活动,杜绝有关人员内定的情况发生,选出让学生认可、学校满意的典型,从而增强典型的引导作用。

1.3 典型示范的推广宣传不到位

1.3.1 典型示范的宣传方式单一缺少新意

目前对于典型的宣传方法过于传统,25.7%通过学校活动,16.7 %听周围学生说,52.5%的学生通过海报宣传,广播,网络等渠道。然而海报形式宣传地点局限在校园中心,学生上课、下课匆匆路过,很少会驻足,宣传效果十分有限;对于新兴的宣传传媒应用得不够,不能很好地介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去,既没有时效性,也缺乏广泛性。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媒介,手机是接收信息的最快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打好网络宣传牌,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典型的事例,也可以在细微处将典型渗透大学生的思想中去,例如:通过微信的方式,宣传大学生典型。

1.3.2 典型示范缺少传承性

“香港小姐”比赛是一种美的典型,她们在任职的一年内要担负使命前赴各地宣传香港的形象并实践香港小姐服务社会的使命,不停激励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并且把美传承下去。与之相比,我们的典型却没有相应长期的宣传,只是一时地受人追捧,之后就被人遗忘,这些优良品质没有感染给更多的人,没有传承下来,着实是一种可惜。所以,树立典型之后,要相应地做一定的宣传,把典型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典型”把优点传承下去。

1.3.3 典型示范的互动性不突出

在“您是否接受过典型示范的大学生的帮助”调查中,66.3%学生没有得到过帮助,21.6%学生偶尔会请他们帮助,12.1%经常受到他们的帮助。典型被树立后并没有在实践中进行活动,不能够担负责任,主动发挥典型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对于典型仅仅了解大致的模型,而众多的模型很难形成一个有利的整体形象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学生只有处于特定的角色和情境之中,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接触到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可能真正地被感染,被吸引。因此,典型应该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们一个具体的形象,让大学生知道该如何向典范学习。

2 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2.1 主体因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西方资本意识形态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冲击与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会有一些特性,最为显著的就是自我化倾向和功利化倾向。

2.1.1 自我化倾向

由于现代的家庭格局多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得到的关爱较多,付出的感情较少,使得他们比较自我,从而造成现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我的利益和感受,认为我就是我,无需效仿别人,会规划自己的人生,选择走自己设计的路。这种习惯就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漠不关心,甚至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所以使得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面对典型示范的过程没有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心态。

2.1.2 功利化倾向

在经济尚不发达,大学生双向选择的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存在于生存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却忽视了教育的非功利性意义和价值,教育往往被当作是一种改善人的物质生存状况的投资行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中所占比例不大。由于中国教育的特殊化现象,导致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较为薄弱。从而典型示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较为缓慢,落实较为迟滞。

2.2 客体因素

2.2.1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针对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是效果一直不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也没有强化校内先进典型、营造学习示范的氛围。在典型示范上,从选择典型,培养典型到树立典型的每个环节,都缺乏有效的机制,缺少有效的多方合作,甚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即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偶有实践,也是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效果。

2.2.2 社会因素

第4篇

关键词:实习支教;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72-02

为大力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新疆地区于2006年由新疆师范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率先试点开展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并于次年在新疆师范类高校全面推广开展,截至目前全疆已连续开展9年,每年上万名大学生到新疆农村偏远地区开展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为新疆农村双语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为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取得了双赢的良好效果。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虽然已连续开展多年,并且有良好的制度保障,但仍有部分切实问题急需改善。目前,困扰新疆大学生实习支教①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大问题是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虽然新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院校高度重视支教学生人身安全,但实习支教学生的人身意外伤害事件仍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实习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存在的安全问题

通过对历次实习支教意外伤害事件进行反思,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产生的学生人身安全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煤气中毒事件。新疆农村地区基层学校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办学条件不足、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冬天学校缺乏统一供暖的条件,只能用煤炉取暖。以和田地区为例,90%以上的实习支教学校没有统一暖气,冬天气温下降时实习学校采用煤炉取暖的方式避寒,而参加实习支教工作的大学生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为城市生源,没有使用煤炉取暖的经历,容易产生操作不当而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是实习支教学生人身安全的最大隐患。另外,在天气寒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使用电热毯、电热扇等电器取暖,因所使用电器质量良莠不齐并且这些电器均为大功率电器,当线路老化或接触不良时易发生线路短路引发火灾等危险事件。

2.溺亡事件。新疆部分农村地区的春夏两季容易发生融雪性洪水,这时候的河水具有水流急、水温低且河床暗坑多等特点,不了解情况的人下河游泳很容易发生危险,进行实习支教的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指导教师的随时监督,自我约束力不强,故经常发生部分学生私自到河中游泳事件,从而造成伤亡事故。

3.交通事故。新疆农村地区实习支教学校之间距离较远,交通不便,较为普遍的交通工具为摩托车和板板车②,这部分地区的大多数群众交通安全意识较差,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率较高,实习支教学生如果没有较强的交通安全意识则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4.针对实习支教女学生的人身骚扰事件。参加实习支教工作的师范类大学生女生占大多数,个别专业的班级中男生甚至只有1~5名,这些女生到农村学校后因穿着时尚,打扮较为前卫,容易吸引当地学校教师和群众的注意力,我校从开展实习支教工作以来已发生多起当地学校素质较差教师或社会青年骚扰实习支教女学生的事件,给被骚扰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伤害,带来了负面影响。

实习支教过程中,除了发生的对实习支教学生的人身意外伤害外还发生过实习支教学生对当地学校学生的意外伤害事件。参加实习支教的大学生大部分为大三学生,已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师范类课程的学习,了解相应的教师准则,但这些知识全部为理论知识,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再者大部分学生虽然对教学工作具有较大热情但缺乏管理学生经验,当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和棘手的教学管理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极端的实习支教学生会采用罚站、体罚等违反教学规律现象的行为,从而对实习支教学校的学生造成伤害事件。

二、对实习支教安全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通过对实习支教过程中出现的人身意外伤害现象进行反思,我们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项工作加以完善:

1.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实习支教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经费投入力度。目前,自治区政府对实习支教学生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额为100元/每人,保险额度为10万元人民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10万元的保险标准已完全不能满足重大人身意外伤害的诉求。据悉,自治区教育厅目前正着手准备将实习支教学生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工作进行统一管理,有望将保险额度提高到30万元人民币,此举将为实习支教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2.实习支教院校应做好实习支教学生的岗前培训工作。牢固树立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让实习支教学生提前了解将要实习的真实环境及即将要面对的安全问题有哪些,做到防患于未然。实习支教学生大部分将被分配到偏远的农村地区,得不到指导教师的有效监督,学生们更多的是靠自己排除身边的安全隐患,在培训过程中为同学们播放实习支教学校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让他们真实地了解实习环境,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针对实习过程中常见和易发的安全事故,如煤气中毒、游泳溺水、安全用电等事项进行重点讲解。开设安全知识和自救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安全隐患并且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除安全教育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树立吃苦耐劳、勇于奉献、乐于支教的精神,鼓励学生为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接收实习支教学生的基层学校。基层学校是实习支教学生的最主要场所,因此完善基层学校的安全保障工作将是实习支教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教育部门通过行政力量强化对支教学生的安全保障措施,建立基层学校校长对支教学生人身安全负责制度,学校校长在实习支教工作中直接负责实习支教学生的生活保障和安全保障,排除和解决支教学生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因此基层学校校长是否重视实习支教工作,是保证这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基于上述原因,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将基层学校校长是否能较好地组织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纳入对校长的年度考核评分标准中,进一步提高实习支教工作的安全保障。

三、小结

如何确保人身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是任何工作开展的最关键环节,新疆地区的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更是如此,如何建立更加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地方高校和受援学校共同努力并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注释:

①实习支教:将师范生传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改为到农村基层学校参加四个月的实习工作,既增加了师范生教育实践的锻炼机会,又解决了农村基层学校缺少教师的局面。

第5篇

实习支教岗前培训工作是否扎实到位是做好实习支教工作的前提,与疆外高师院校相比,新疆多民族地区实习支教工作有教学对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实习科目以汉语为主、存在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大、实习条件更艰苦等特点,所以岗前培训内容的设计上除了包括课程与教学理论、模拟试教、微格教学、课堂管理、远程教育外,还为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开设“初级维语”课程,对参加实习支教的少数民族学生强化汉语授课能力的培训,以满足南疆地区双语教学的需要。同时以多种形式进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针对学生的困惑和疑问以及实习支教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编写了《实习支教工作指南》和《实习支教工作生活和安全手册》,邀请实习支教受援地区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基层教育经济发展状况,组织有经验的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实习生交流经验和心得。并在每批实习支教学生返校后举行实习支教为主题的图片展、先进事迹汇报会和表彰会等系列总结活动,目的使后续参加实习支教的师范生认识到新疆特殊的教育区情,能认识实习支教在新疆的重要意义,更能认识到实习支教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磨练意志品格、服务基层教育的良好契机,很多师范生受到鼓舞,主动提出申请去最艰苦的地方实习支教。

2注重实习支教过程管理和引导,确保实践育人目的

对初上讲台的实习生来讲,实习支教面临着诸多不适应和挑战,但他们可塑性强、不乏热情,所以实习支教过程的合理组织和对实习生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项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就是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队伍由校内指导教师和驻点指导教师构成,校内指导教师主要由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学法老师、辅导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老师构成,驻点老师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构成,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教学、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关心、协调与指导。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在教学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生活能力、精神境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有显著提高,达到了实践育人的目的。一是教学能力的提高。我校实习支教学生90%以上在师资短缺的乡、镇、村级小学和幼儿园、甚至在只有几个学生的教学点,根据学校的学校需要,一般要承担多个班级、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周课时量超过15学时,有的甚至多达25学时,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很多学校出现一人承担一个班的全部课程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包班制。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教学需要,很多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课程需要重新学习、搜集资料备课、写教案,经自己内化,再进行课堂教学,实习支教解决了师范生在市区教育实习上讲台机会少的问题,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发现自己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了解基层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从而摸索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容量,一定程度上学习到了不同门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完善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二是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基层特殊的教育、生活环境,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实践舞台。很多学生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发挥专业特长,主动参与基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类活动。美术学专业的学生给学校办黑板报,开创性地为当地孩子义务培训画画,举行儿童绘画展,让很多孩子萌发了想当画家的理想;音乐专业的学生结合“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重大主题节日编排各类节目,让学校的此类活动空前丰富多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负责了当地学校校园刊物的征稿、编辑、排版和印刷等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化学专业的学生主动整理学校经久未用的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化学的神奇和精彩;双语较好的同学义务给当地老师辅导汉语,组织汉语歌曲比赛、汉语演讲比赛、汉字书写大赛、汉语讲故事比赛等课外活动,激发了基层学校少数民族师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受到了当地学校的好评。我校部分有能力和教有余力的实习支教学生还兼任了受援学校德育处、教务处、团委、校长办公室的部分管理工作,这些工作使实习支教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提高。三是生活能力的提高。我校实习支教学生实习学校的各项条件与城市相比相差很大,不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需要自己架炉子取暖、从压井里取水、自己动手买菜做饭,有些偏远的乡镇也没有澡堂,买菜也不方便,要等到每个星期的“巴扎天”才能买到,有些地方的水质不是很好,需要加工处理才能饮用,大部分乡镇学校看不上电视,也几乎没有网吧或更没有高级的娱乐场所。另外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高山环列,形成了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尤其南疆地区,春季多大风、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夏季高温干燥;冬季降雪少而干冷。对不适应此类气候的实习支教学生来说容易产生感染鼻炎、支气管炎、皮肤病等。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实习支教过程中将面临各种挑战,要经受严寒、风沙天气和寂寞的考验和挑战,大多数学生面对上述艰苦条件,在实习支教初期都不适应。但随着实习支教生活的不断深入,学生们逐渐地开始主动适应环境。许多学生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生活经历:第一次从井里打水、第一次生炉子、第一次买菜做饭等等。在经历了人生的许多第一次后,他们的生活能力得到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四是精神境界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在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外界的关注甚少,对落后贫困地区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一学期的实习支教生活使大学生深入地了解了我区基层的经济社会条件,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生活条件的磨练下,同学们重新审视了自我,懂得了关爱、懂得了付出、懂得了奉献,体会到了真情和友谊,学会了珍惜和感恩,学会了理解和宽容。他们在当地老师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中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变得成熟、人格更加完善,尤其与少数民族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百姓的热情和朴实,提高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乌鲁木齐“7•5”事件以后产生的心理阴影,切实加深了维护民族团结意识。比如有的学生看到班里的孩子没有学习文具就自费给孩子们买铅笔和作业本等文具,有的看到学生午饭只吃馕饼就拿自己的午餐和学生分享,有的看到孩子们汉语水平差就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义务补课,很多实习支教学生返校后,还动员自己身边的同学给实习支教学校的孩子捐衣捐物,还有的同学利用“微博”发动社会各方力量给孩子们寄去所需的学习用品……这种发自学生内心的行动是学生精神境界提高的最直接表现,这是在学校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学到的东西。五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实习支教过程中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新疆多民族地区特殊的教育区情使实习支教学生不仅面临教学方面的挑战,还面临着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学习课堂管理策略、学习独立生活、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挑战,由于实习学校师资的严重不足、双语教学水平不足,对实习生的指导严重缺失。实习生遇到各种困难除了远程求助指导教师外,更激发开发自我潜能和智慧的意识,自行查阅资料、自行摸索方法、自行总结规律、自行解决问题,一学期的实习支教结束后,实习生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3总结实习支教经验,扩大实践育人效果

为了更好地总结实习支教的经验,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实习支教,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和激励。每年4月,我校定为“实习支教校园文化活动月”,开展实习支教图片展、汇报会、观摩课、数字故事比赛等系列校园文活动。2006年以来,我校连续六年精心策划了“情暖阿勒泰”、“在那遥远的地方”、“相逢是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用支教感动青春”、“一路支教一路情”实习支教学生工作汇报会,组织在实习支教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和感受,每次报告会在校内演出3~4场,与会师生累计达到一万余人;连续六年编辑了《金山漫语》、《闪光的青春》、《大漠飞歌》、《绿洲追梦》、《胡杨情思》、《情满昆仑》6本实习支教周记选集并印发给全体实习支教学生,每本周记都记录了实习支教学生的真情实感;出版了实习支教画册《青春飞扬》;录制了实习支教电视宣传片《青春的足音》;在校园网上开设了实习支教专题网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结合自治区“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由我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支教老师来了》作为新疆各高校唯一入选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剧目,并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校园戏剧之星”和“优秀组织奖”四项大奖,并在上海和新疆多所高校进行巡演,观众累计近五千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近几年,我校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宣传实习支教生活,美术专业连续两年举行“实习支教美术作品展”,我校舞蹈专业师生编排的音乐舞蹈诗歌剧《放飞天山》成为我校实习支教岗前动员的保留剧目。上述所有活动既大大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对所有即将参加实习支教的师生起到了良好的岗前培训作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实习支教的实践育人效果。

4建立实习支教基地,稳固实践育人平台

第6篇

【关键词】实习支教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双语教学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45-01

国务院32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新疆“双语”教学。我校师范类学生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实习支教工作,迅速缓解了边远贫困地区合格教师紧缺的现状,并且提升了农村教师素质,有力的推动了“双语”教学。在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6年中,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得以提高,并且实习支教促进了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积极的推动了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质量。

1.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实习支教服务的必要性

师范类大学生实习支教的重点是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乡村基础教育在我国乡村教育中所占比重极大,然而现实状况实令人堪忧,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更是参差不齐,知识陈旧、年龄老化、教师缺乏,尤其是汉语教师严重缺乏至使学生严重流失。据2007年支教调查统计,以喀什市周边的伯什克然木乡为例,学生人数达到630人,按照相关规定正规编制教师人数应为45人,实际在编教师仅为28人,短缺27人,更为严重的现象是汉语教师的人数为0。这种情况在南疆地区比较普遍,因此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义务教育,无法用汉语进行交流,直接影响到学习质量和升学质量。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的现状导致具有高文化水平的少数民族人才匮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文化经济事业的发展。基于目前的现状,我校师范类学生积极投身于边疆的基础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大量双语教师。支教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实施教育扶贫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他们热情上进,思想敏捷,掌握有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一群体参与到边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无疑对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2.实习支教首先解决当地师资短缺现象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一直处于迟滞落后状况。发展边疆教育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好的边疆教师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有扎实的知识;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但目前边疆贫困地区的不少乡村学校教师在数量上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质量。喀什地区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荒地乡小学学生人数将近500人,但全校共计教师22人,其中汉族教师人数为0。这种教师短缺的现象极为严重,许多规定开设的课程无法开设,本该实行分级管理的班级也由于教师的不足而实施复式制管理,使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开展高校师范生的实习支教工作,大大缓解了边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紧缺的矛盾。新疆石河子大学自2006年开始实施支教计划,至今已选派1500余名学生前往阿勒泰、喀什等地区进行实习支教,涉及中文、英语、数学、化学、物理、地理、音乐等多个学科。2008年石河子大学共派往新疆喀什地区实习支教学生300余名,分布在喀什周边乡镇学校及疏附,疏勒,巴楚,英吉沙,伽师,岳普湖等县下属的几十个学校,支教区域广泛涵盖了大部分贫困乡镇,多元化的学科组成极大地缓解了教师资源短缺的矛盾,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3.实习支教优化教学结构

边疆少数民族学校不仅教师严重缺失,还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其基础教育课程结构错位扭曲,因人设课,无人开设的课或取消或挪作它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少数民族学生课堂纪律散漫,缺乏学习动力,逃课现象严重。实习支教生来到受援学校后,使多年来无法开设的双语教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全部开出,所谓的“副科”政、史、地都有了专任老师。实习生爱岗敬业,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化教学内容。如石河子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当地学校讲授初中语文时,他们不拘泥于教材内容,适时给学生补充文学常识和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学生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将“因材施教,教学合一”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受益,让社会满意,并且取得了学生的认可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学改革

边疆基础教育除了师资短缺,还面临着教师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师范类大学生的实习支教不仅对提高当地教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推动了当地教学教育的改革。师范类大学生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校内的实践锻炼,有着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大学生实习支教既为乡村学校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和单一的教学模式,也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行为利落、知识渊博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当地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不高,实习支教生利用业余时间充当了他们的汉语补习老师,提高了当地教师的汉语授课水平。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低、民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是我国边疆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正在实施的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实习支教活动正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好形式。支教学生以实习支教为载体,以服务当地教育为宗旨,既锻炼了师范类大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又帮助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缓解偏远地区教师资源匮乏的现状。

5.实习支教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7篇

【关键词】短期支教 农村小学教育 影响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1-02

近年来,以短期支教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支教,因其形式灵活、时间较短、易操作,逐渐成为热门的一种支教方式,同时也成为推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落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举措。①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短期支教,仍然存在着各种弊端,因此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短期支教的影响及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研究的对象

根据研究的实际内容与需要,本课题小组选择宁德地区部分农村小学,如:飞鸾下村小学、霍童文峰小学等教育实习基地作为本次课题的调查研究对象。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本课题小组在调查中,针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角色进行问卷调查及随机访谈。

2.调查研究的内容

为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缺失加以分析,本课题小组为此制定了目标。首先,我们深入农村考察,实地了解我系支教的教育实习基地的现状;其次,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再次,对比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短期支教分别存在的问题与影响;最后,对师范生短期支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提出改进策略。

3.调查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小组设计了全面的问卷调查表,采取家访方式发放问卷、下课后上街随机发放问卷、利用做公益―― “清扫街道”时发放问卷;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跳“小苹果”广场舞时随机发问卷,共发放500份问卷,问卷填完后立即回收,以确保问卷的效度。本问卷主要涉及关于师范生授课情况、家长对师范生支教情况的反映如何以及师范生支教对授课学校的影响等问题。

(2)访谈法:问卷回收后,采取与受教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师范生短期支教情况的整体看法。

(3)观察法:在支教期间,观察支教者授课的情况并作好记录。

(4)文献法:主要参考了一些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相关论文。

二、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现状

1.对授课内容的反馈

调查表明,在地方院校师范生支教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不同的家长持有不同的见解。根据问卷调查表上一道多选题,本课题小组得出结论,(见图一)有76.67%的家长认为师范生支教应该注重德育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还有73.33%的家长认为支教的内容应当注重于特长教学;只有30%的家长认为课本教学才是支教的重点。可见,大部分的农村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希望支教的内容能多元化,能多开设动手操作的课程,家长认为孩子需要锻炼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需要培养的是良好的品质、习惯和健康的心态。家访时有部分家长反映不是很赞同大学生支教教受文化课,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原本就安排文化课,另一反面是认为大学生教学经验不足,知识有限,未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授课,而是盲目灌输新知识。这就反映出农村孩子相较于城市中被要求“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更为幸福,更为自由的一面。所以在选择支教方式时,有多达86.67%的家长选择了通过游戏和孩子们交流以及教授知识的方式。

2.对授课情况的调查

在支教期间,支教者安排了丰富多样的课程,给农村小学生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本课题小组进行对上课情况的观察,发现上课期间学生们不仅积极参与,并且对授课内容也是非常的满意。但有些内向的支教者不善于与学生沟通,在上课的过程,存在一些小学生因与支教人员缺乏沟通交流、上课比较拘谨、支教者组织能力较差、缺乏教学经验等问题,导致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性不佳。并且,在支教过程中,因支教者缺乏教学经验,以及欠缺管理能力,所以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纪律,同时受教学生年龄跨越大,自身已有的知识程度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不能达到很好的授课效果。

3.对当地农村及受教学校的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见图二)74.67%的家长认为短期支教对受教学生非常有益,对他们以后的理想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23.33%的家长认为短期支教可有可无,对受教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还有个别的家长认为由于文化,年龄等差异,受教学生可能被大学生的某些行为误导。对当地来说,有54%的家长、老师、及当地村民认为短期支教可以促进当地乡村教育的发展,还有的认为可以引起外界对当地的关注,与此同时,有26.67%的村民觉得会给他们带来不便。在对社会方面,76.67%的调查对象认为短期支教可以号召社会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注,并提高农村地区的知名度,传承侨乡博爱互助精神。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地方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对农村学校带来很大的影响,为农村学校提供了优良的教育,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三、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这次支教活动以及调查,可以看出,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的支教者自身素质、前期培训工作情况、授课形式以及小学生自身等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1.支教者自身素质

从访谈中我们得知受教学校教师及家长认为,大学生热情、有耐心、有爱心、亲和力强,在支教中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并深受孩子的喜欢,但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专业知识不够精深,教师技能欠缺,不能很好的达到授课效果。同时,据反映,存在少部分支教的大学生毅力欠佳,不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艰苦的教学环境有所抱怨,还有的不能正确对待支教活动,只是为了体验支教生活,为了增加学分而支教,没有正确认识支教存在的本质意义,因而不能使支教活动得到理想的效果。

2.前期培训工作欠缺

由于支教者与当地村民的沟通较少,可能会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导致村民们不理解短期支教、不完全赞同短期支教。因此,面对支教过程中与受教地区因沟通不当而引起的矛盾,因此支教组织者应逐步完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支教人员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缺乏前期的培训工作,支教人员不能很好的学习并完善自身素质,同时不能很好的安排支教的课程,使得课程杂乱无章,存在支教者没有目的地选择教授的课程,而随便安排授课内容的情况,没有将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付之于支教中,使得安排的课程缺乏科学性。同时也存在重文化课轻技能课,或者重技能课轻文化课的现象。

3.授课形式不合理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其中有90%的家长反映支教时间太短,希望我们的支教活动时间可以延长。如果孩子刚适应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支教活动就结束了,那么就无法保证支教的质量,更不能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而支教活动也得不到应有的价值。支教是为了给农村贫困地区带去新知识、新思想,改善农村教育,这是长远的计划,不是一朝一夕,而支教时间的太短不能起到作用,因而需要建立长期的支教体系。不仅如此,支教时间太短,在与孩子建立感情之后大学生匆匆离去,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落差大,需要调整一段时间才能够适应正常生活与学习。因此,由于短期支教的时间较短、人员更换频繁,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教方一时的困难,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

4.农村小学生自身因素

我们深入农村实地考察,了解了几个农村学校的小学生的生活水平及学业成绩。我们发现由于从小受周围环境的束缚,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1)物质条件。农村孩子的生活比较艰苦,父母有的在外地工作,为了生存,每天都很忙碌,因而孩子在缺少父母的关爱中成长的同时,生活水平也不佳。

(2)心理素质。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自卑心强,尤其对教师的批评十分敏感,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遇到挫折容易退缩。这种情绪会使他们的思维受到压抑、阻碍,久而久之丧失对学习的信心。

(3)学习效率。农村学生不善于交流、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和接受能力缓慢等,导致交际能力、记忆能力及思维能力比较差,阻碍其学习的效果,因此农村学生学习能力相对会落于城市学生。

(4)学习懒散。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和学校管理的疏漏,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逆反心理、上课捣乱、学习不思上进、弃学等的现象比较普遍。

五、改善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对策及建议

我们从师范生短期支教对受教学生、对农村教育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师范生短期支教给农村小学教育及学生带来的影响利弊兼有, 总体而言,师范生短期支教活动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针对这些典型的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讨论,通过多角度分析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我们对短期支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及建议:

1.加强支教人员的自身素质

学校必须要求支教人员注意自己的穿着、言行举止,增强自身的责任,摆正心态。强化学生的专业教育意识,师范生支教应从里到外体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让自己成为优秀的支教者,使支教活动真正达到预期效果,而不是徒有形式。可以对支教人员进行以下培训:

(1)对支教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2)引导支教人员自觉“修身”,深刻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精髓。

(3)倡导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学习,提高知识素质。

(4)广泛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提高能力素质。

2.完善支教组织培训工作

支教前期需要对各支教人员展开一系列的培训课程,课程安排、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应急方案等项目进行集中学习,让支教人员初步具备教学能力,同时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作为师范生,学校应重视学生基本的教师技能,对于技能方面可经常组织教师技能比赛,或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比如三笔字、绘画、唱歌、舞蹈等等。对于授课教态,可多给予学生上台机会,多让学生进行试讲,提高学生授课能力。

指导教师与支教人员要多沟通、交流,作为学生的支教人员缺乏经验,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要多给予指导,传授教学经验、处事技巧,比如:安全问题、与村民及小学生的沟通、教学经验等等。同时让指导教师参与支教活动,以便在支教过程中支教者遇到问题时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支教达到的成效。

3.合理安排设置课程

师范生所学的技能丰富多样,可利用自身专业条件,多开设舞蹈课、书法课、心理健康课等等,给农村学生传授他们未接触或较少接触的课程,大多时候,师范生更倾向于对文化课的培养,而欠缺对技能课的培养,而非师范生会更倾向于开动手操作的技能课,提高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师范生也可以借鉴非师范生的教学模式,取长补短。

大学生支教工作要敢于大胆创新。一方面要敢于对课程内容进行大胆创新,能够开设既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又贴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另一方面要敢于对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因材施教,合理搭配多种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重视音体美方面的课程,注重培养学习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

4.合理分配支教的时间

支教活动对受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短暂的支教活动并不能改善他们的教育,只有足够的支教时间,才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有用的、有意义的知识;支教时间太短,教给学生的知识极少,对他们的教育是微乎其微,同时,对大学生的锻炼也是不够的,并且对当地居民、家长来说反而会觉得短期支教可有可无。

5.重视农村学生的心理落差

农村孩子的生活比较艰苦,地方政府可以适当的给予物质方面的帮助,改善农村学生艰苦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的差异会造成他们心理落差,提倡学校多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可多给予学生关怀、表扬与鼓励,传授正能量。在学习上要相比于城市教师要更加耐心、多加时间的指导,尤其对于成绩差的、厌学的学生不可弃之不顾,而要多费功夫,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同时可进行严格教育,但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不可当众或严厉地进行批评。在师范生支教期间,让考过心理咨询师或者善于心理指导的支教人员可以对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进行疏导,提高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

注释:

①巫蓉,倪明威.大学生短期支教对改善农村教育的效果调查[J].科技创业月刊,2015.(7):P71.

参考文献:

[1]张健.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7):41-42.

[2]董伟.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26-27.

[3]巫蓉,倪明威.大学生短期支教对改善农村教育的效果调查[J].科技创业月刊,2015.(7):71-75.

[4]李晓露,吴美茹等.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及改进策略探析[J].教育评论,2014.(10):75-78.

[5]董云影,张慧.浅谈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178.

[6]郭豆豆.社会公益短期支教活动的现状分析[J].中华少年,2016.(5):283-286.

[7]钟琰.社会实践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实践,2015:200-201.

第8篇

一追求教育公平与外来工子弟就学的现实困境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包含了入学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1]教育公平存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三个方面。起点公平是平等享有学习的机会,而过程公平则是学生进入到某一阶段的教育系统受到公正的对待,享有同等的学习权利、同质的学习资源和同样的教育关怀,教育者不以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当前政府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推进教育资源的同质化配置,回应社会对教育公平更高一层次的诉求。然而,政府推进教育均衡针对的是区域内的均衡,与城乡、校际公平问题不同的是,外来工子弟的教育公平是由于我国户籍政策“外地户口”身份所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其举办主体及教育对象都与我们通常所关注和研究的学校存在差别,也容易为人所忽视,我们称其为外来工子弟学校。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导致了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从而带来了地区间适龄儿童数量的失衡。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适龄儿童总量超出了该地区的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外来工子弟学校也就应运而生了。以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城市常熟市为例,有外来工人口约100万,适龄儿童5万名。如此庞大的外来工子女,地方公共教育资源很难接纳,而且外来工的流动性较大,教育资源的配置很难适应这一变化。常熟市公办教育资源只能吸纳约3.5万名儿童,还有1.5万名儿童需要在外来工子弟学校就读。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外来工子弟学校分担了地方公共教育资源的压力,缓解了地方入学需求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但也带来了教育公平的困境。由于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民营性质以及外来工子女的户籍原因,地方政府在对待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政策安排上很难做到与地方公办教育资源均衡,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还难以与公办学校比肩。我国的教育实践已经从重视入学机会平等过度到关注教育过程的平等,即重视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质量。民工子弟学校也需要关注其教育质量,不仅实现民工子弟“有学上”,还要关注他们“上什么样的学”,使民工子弟享有教育过程的公平。在资源的配置上,外来工子弟学校除了办学设施上的差距外,更主要的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常熟市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0,远低于苏州市的1:23的要求,还有14.8%的教师无教师资格证。不管从教师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也是义务教育的对象,应该是社会追求教育公平的受惠者,需要人们基于教育公平理论对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实际关切。

二实习支教:一举多赢的实践举措

外来工子弟学校物质资源的不足尚可以克 服,只要能够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师资的不足难以在短时期内解决。由于各种环境及工资待遇等问题,外来工子弟学校很难聘请到高水平的教师,而且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地方高校安排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到外来工子弟学校进行实习支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于地方政府、高校、外来工子弟学校及大学生而言,都能够从中受益。

第一,政府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的举措。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外来工子弟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教育不公平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是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有意无意背离了“应得”原则,损害了“相称”关系,使得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3]在面对外来工子弟学校问题上,政府作为首要责任者应承担起责任,不要因为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民办性质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也不要因为外来工不在自己管辖范围而置之不理,外来工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外来工子女应该平等享有受教育权。保障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使外来工子女享有“有质量”的教育,地方政府除了把好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入口关,对于一些纯粹以营利为目的、完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坚决取缔外;还要积极改善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师资状况,从软件上促进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水平。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开展实习支教是提高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二,地方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地方高校开展实习支教既可以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展现大学精神,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中感悟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教育的专业情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常熟理工学院将实习基地建在外来工子弟学校是一个开创性的尝试,也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寻求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破的新领域。

第三,为外来工子弟学校质量提升注入活力。外来工子弟学校由于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也较差,而且流动性大,实习支教为外来工子弟学校缓解了这一问题。实习支教为外来工子弟学校注入新鲜血液,这些准教师将在教师岗位上进行全岗实习,既可以带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可以置换出部分教师进行脱岗培训,地方高校为这些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第四,为学生的发展能力提供舞台。过去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实习生无法进行实战,观摩的多而实际教学的少,影响了实习的质量。实习支教是在高校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将师范生的实习实践与对基础教育的支教培训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多方共赢的制度设计,合理的时间安排和组织实施,能够有效强化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创新师范生培养的有效途径。[4]接触外来工子弟也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责任感,培养师范生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在培养未来教师对社会公正的信奉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公平仅是其中的一步。如果这样的认识只能让他们焦急伤心无望的话,这对他们未来的学生是没有好处的。教师还必须把自身看成是处在促进社会公正斗争中的参与者,有能力和权利批评社会和教育实践,并带来社会和教育的变革。”[5]

三双导师制:提升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质量的关键

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虽然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但也要注意到,实习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师范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实习质量的好坏关注到未来教师的职业发展水平。近期人们对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关注,主要是关于职前培养的实践性知识的缺失。因此,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实践,我们既要关注到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意义,也要关注到教师教育质量本身。否则,以牺牲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缓解现在的教育公平问题,将会带来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如何兼顾实习支教的质量,笔者认为,主要是加强对实习支教学生的指导。这也是在师范生实习支教活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数量和质量上存在问题,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解决实习支教指导教师队伍是问题的关键。实习支教指导教师队伍构建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高校合作,为实习支教学生提供双导师制。

第一,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基础教育师资。地方政府是促进地方教育公平的直接责任者,政府与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关系,不仅仅是管理的关系,还应该承担起扶持的义务。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虽然投资主体的不同,但外来工子弟学校同样也在承担着义务教育的任务,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做贡献。政府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扶持,不是单纯指帮助其改善物质环境,提高师资质量才是帮助其发展的关键。外来工子弟学校,虽然就地理位置上讲,有些也是身处现代化的城市,但却缺乏学习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实习支教中,地方高校解决了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数量问题,而质量还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抽调优秀教师担任实习支教生的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习支教生的教学指导,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为这些指导教师提供财政和制度保障。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定期组织名师到外来工子弟学校开设示范课,供实习支教生学习观摩。

第二,地方高校为实习支教生配置课程教学法指导老师。现在的实习支教队伍往往是一种混编式的安排,即不同学科实习支教生组成一支支教队伍,这样支教生的管理及教学指导就需要高校组建多学科课程教学法老师担任。虽然支教是地方高校借助实习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实习支教是师范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高校不能因为支教生承担了社会义务而放弃了自己的培养责任,支教生日常的管理评价及教学指导还需要高校承担。课程教学法教师已经为师范生开设了理论课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育理论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也需要课程教学法的教学解答学生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情意。因此,课程教学法教师可以承担学生管理评价及教学指导的任务,组建多学科课程教学法教师队伍也能够加强校地联系,更好地为地方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3.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16.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