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6: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竞争存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它能够让一些枯燥乏味的动作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因此,在进行一些技术动作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以最简单的队列报数为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报数比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地整好队形,快速无误地完成报数。对于成绩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表扬,成绩差的小组进行适当的惩罚。这种方式能在很好地完成队形队列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推行差别教学
考虑到学生在性别、身体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这些差别正好可以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的部分,因为有差别就会有竞争。比如在练习“男女接力赛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男女生分为两组,女生在内圈,男生在外圈,同时开始比赛,比赛过程中男女生都想向对方展现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因此会更加努力地去挑战自己。这种差别教学法,能够变短处为诱因,实现向长处的转化,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玩乐氛围中学到知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3.开展多样化教学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存在相同之处,那就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感官疲劳,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形式多样的竞赛化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使教学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加速跑的教学为例,采用传统的分组训练的方式,学生练习两次就烦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在每一位练习者的胸前贴一张报纸,给他们解释为什么跑得快纸就掉不下来的原理,然后进行贴纸跑的比赛,纸掉下的次数少的一组获胜。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快速跑的技术动作要领,规范学生的动作。在这样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加速跑的基本技术动作,又实现了竞争意识的增强,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引导自主学习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掌握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学习和训练。所以,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使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探究更新的知识。以小学篮球投篮练习为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高以及自身能力,选择合适高度的篮框进行训练。教师要随时对每个场地的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纠正和指导,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努力练习。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加强正确辅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辅导要做到简洁明了,精讲那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注重加强对学生错误动作和习惯的纠正。平时可以穿插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者可以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创编与修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得开心快乐,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一些传统运动项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探究学习的转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学习的自信心,为后续的学习和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5.总结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有效作为一种坚实的追求,让无效或者低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真实、有效。我针对聋生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努力。
一、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写好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时没有记录一个字,因为那节课精彩得很。课后,他问老师备课花费了多少时间。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间接地说:“我这堂课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达到这种备课境界的老师怎能不优秀呢?我想:只要我们努力着,实践着,我们也会走进“用一辈子去备课”的那种境界。其实,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以学定教。
教师还要有反思的习惯,从反思身边最熟悉的教育现象做起,关注身边最平常的教育小事,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得失。“每天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行动拿出来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刚开始(反思、研究)“同样很累,但这种累解决着以前工作中的问题,它正在促进我的成长,它能让我体验到快乐,并看到希望,我不断感觉到因为自己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我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从容,也越来越轻松了”。
处在新课改下的特教教师,要具备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去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活动——用一辈子去备课、去反思。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教师若能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聋生,感染聋生,创造出教学的生动氛围,使教学进入较高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才能使聋生自觉培养起语文学习兴趣、自觉调动起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于教材的特点,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设计,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表演、辩论等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课堂,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活泼、有趣、富有活力。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比较适宜的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调动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教师可利用评书、读书、藏书等活动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
一个失败的老师只能用一种方法教育一百个学生,但一个成功的老师可以用一百种方法教育同一个学生。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为目标,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改变其消极的心态,让教育不再常态化。
四、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于聋生来说,其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有:①问题的预设必须紧扣教材内容,目标的提出以老师为主;②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指向要明确,紧扣教学内容,题目力求通俗,让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一目了然;③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教师的引导需适当,逐步实现从“扶”到“引”,由“引”到“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58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气氛,促进学生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来看,虽然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但其有效性比较欠缺,主要问题如下:
(一)提问太过简单
通常这些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很多老师会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处理提问,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
(二)提问方式僵化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提问方式。新课标指出,应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以老师为中心的一成不变的提问方式,应该多多启发学生去提问,这样他们的探索精神才能被完全激发。
(三)问题思考时间不足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一种状况,就是老师的思路太快,学生无法跟上,导致提出的问题没时间思考,最终不是连环问题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就是无疾而终,由老师代数回答,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四)盲目提问,让学生无从回答
有很多时候教师不经过思考随口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注重问但不注重讲,对启发式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表面看,提问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气氛热烈,但实际上并无实效与长效,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养成轻浮的态度与懒惰的思想。
二、详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一)问题要精心设计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紧扣关键词句,抓住文本空白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咀嚼有味”,这样才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要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注意问题的切入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迁移运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难度较大的问题,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大多回答不上来,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对这些问题进行设计,使之具有提示性与启发性。当然启发也要有度,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设计的问题最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针对古诗文教学可以一反常态,改变传统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常规方法,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发挥其自主性,让其自主看预习提示发现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启发作用。
(三)提出的问题目的性要明确
课堂提问有如射箭打靶要瞄准一样,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来设计。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这样也就抓住了方向,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教者在出示课题后就立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治”字设置疑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就抓住了题眼发问,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四)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提问时机
众所周知,要想使小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使小学生从“乐学”到“学会”,真正点燃小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小学生还处于爱玩、爱跳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紧抓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趣味化、多样化、情景化,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英语教育。比如,在教授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程中,教师可以以做游戏的方式让小学生进行学习,如“猜一猜”游戏,使小学生猜一下教师手里拿的小球是什么颜色,答对者则会奖励一颗星。在这种活动之中,小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涨,这样便可以使小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除此之外,该活动还能使小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加强自身荣誉感的建立与培养。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愉快课堂气氛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学生如果喜欢某一位教师,就会对这位教师的课程感兴趣,反之,则没有兴趣去学习。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育者,教师要与学生经常沟通,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之外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关心学生的家庭状况,使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延续到课外。对于一些重点知识,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探讨,并互相鼓励,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为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改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英语思维
作为一名英语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尽可能地使用英语,从中创造出比较和谐的英语环境,使小学生在英语环境的熏陶下,对英语学习有所认识与理解,从根本上激发小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现如今,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有限,一方面,教师要使小学生对所学的语句进行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进行讲解,使学生快速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提高英语能力。在英语环境得到改善下,小学生能够加强自身对英语的理解,使其自身对英语产生兴趣,在热爱英语、尊重英语的前提中,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自觉性与自控能力也比较差,如果在英语课堂上让小学生对内容死记硬背,小学生会感觉到非常反感,从而不利于英语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小学课堂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下,可以很好的将图片、文字、视频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创设相应的情景,从而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器官以及听觉器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语课堂更加富有活力与动力。因此,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作为英语课堂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调动小学生对英语进行探讨与体验。比如,在教授英语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单词的基本意义展现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小学生在观看录像的同时掌握单词的基本含义,在激发小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英语课堂的效率。
五、优化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行为
评价方式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基础,评价方式的不同所导致英语教学效率不同。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个人与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断优化评价方式,使学生在互相欣赏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发放一张自我评价的卡片,让学生对自己课堂之上的表现进行记录与评价,这种方式可以采用随机抽取,也可以定期发放,让学生在对自己的表现打分过后能够为日后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小组评价法
小组评价法是评价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采用分组评价法,可以将小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使小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小组评价法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团结精神以及团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关心。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集体观念以及合作学习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集体评价法
作文的命题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使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认真的研究小学语文的作文命题。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对于社会的认识太少,并不能掌握多种多样的写作方法。很多小学生反应在写作的时候都是无话可说,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的时候尽量选择生活化的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学习的质量。写作课堂教学应该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师要引导着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在写作中表达真实感情。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让学生能够认真的观察生活,找到生活中的精彩故事,更好的进行语文的写作。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是要注重培养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能够对事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高作文的深度。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的时候,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经历选择,对于城市中的小学生,接触的事物大多是比较先进的,因此就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命题作文,“大汽车的重要作用”,而农村的学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比较少,所以教师就可以进行“做饭的妈妈最美丽”这样的作文命题模式。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制定合理的作文命题,可以选择“我最感兴趣的一幅画”“这个小动物我最喜欢”等这一类的开放性命题,学生的思维比较宽阔,选择也更多。例如,教师在小学五年级的作文题目中,“我们生活的庭院记载着成长的点点滴滴,原来的秋千已经推了颜色,原来高不可攀的桌椅已经变得这样矮小,原来的小鞋子小衣服也成为了甜美的回忆。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承载了我们的成长?请选择一个,题目自拟。”
2.增强学生日常的阅读素材积累
学生想要写好了作文,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生活素材,素材是作文的骨血,只有合适的作文素材支撑的作文才是优秀的作文。因此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寻找生活素材,细心的观察生活。作为素材的来源非常多,在生活中可以将日常的事件积累起来,作为作文的素材,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拓展阅读量,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包括大量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因此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作文课堂教学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推荐很多的课外优秀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认真的阅读这些优秀的中外经典,从中提高写作的能力。其次,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好词好句,在阅读中将喜欢的优美的句子和精美的词汇收集起来,还要经常的翻看这些摘抄,做到孰能成诵。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将阅读中的体会写下来,毕竟只有写下来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深刻。在进行课外知识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帮助同学们积极地理解经典中的场景,能够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推荐的优秀经典书目一定要仔细的筛选,符合小学生的知识层次。推荐的书目不仅要有中国古代的优秀经典《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还要有外国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悲惨世界》等,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就能够提高对人物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在作文的过程中就可以合理的使用进去。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中,教师尽量的选择一些简单的书,例如是《弟子规》《三字经》等,在高年级学生中,就可以提供一些高难度的书,《论语》《资治通鉴》等,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3.学生要多多的进行写作的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一项活动。学科知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输的,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是一门学问艺术,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因此,教师应该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作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机会和任务,设计出高效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教参,撰写教案、组织搜集讲课用具,上课时,教师阅读课文,学生分段阅读课文,总结段落大意、文章大意,找出段落难写字词,组织学生练习生词,教师自认为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讲台下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记笔记、背优美句子、写生字。一节课下来也感觉很充实,但是这样的语文课堂却无疑是耗时多、效率低、成果低。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开放教学思想、构思出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方案、注重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等。
二、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对象,不应该由教师做主人,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学生发言的机会非常少,更不用说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学习新知了。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例如,提出适合全员参与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三、精心设计教学,让课堂保质保量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首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将语文课堂设计成充满活力、具有挑战性的竞赛课,也可以叫做活动课,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竞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欲望。但是,有些教师忘记构建高效课堂的初衷,一味地认为只要设计出多种花样的教学活动就能上好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一节课在哄闹中结束,学生乐呵呵的什么也没有学到,课堂知识活力四射了,却没有高效率的踪影。这样舍本逐末的做法也是不对的,教师要把握教学设计的度,时刻围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目的组织施展活动。
四、严格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秩序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外在环境基础,但是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要想维持班级秩序,特别是大班额秩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生自持聪明,在上课过程中不顾班级秩序抢着回答问题,甚至大喊大叫,不仅不能起到带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还成了带头扰乱课堂秩序的领头羊。面对这种学生,教师不能直接在课上对其进行严厉批评,这样既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会打击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待这种学生要有耐心,在课下对其进行单独的批评教育,学生是单纯的花苞,教师要耐心引导,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而对待全班秩序管理问题,教师要想出更有震慑力的办法维持秩序,例如,班规书面化、制定评分标准规范等。
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法还有适度利用多媒体教具、语文教研小组集体备课探讨语文教学方案、开展阅读训练、讲故事大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方法,需要我们去发掘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
具有实效性的课堂讨论是在教师充分认识课堂讨论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产生思维碰撞,共同分享探究成果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缺陷
1. 讨论的问题深度不够,讨论的价值不大。
讨论的问题要有艺术性、科学性,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开展讨论,要有的放矢,要为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服务,但在平时的听课评课活动中,部分教师的课堂讨论成了求热闹的摆设。
2. 讨论的时间不够,留于形式主义。
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是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唤醒和发展,但有些教师只是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点缀。学生讨论刚刚开始不久,有时甚至才发表了一个意见,其他同学还没来得及发言,教师就匆匆收场。这时,学生的思维尚未碰撞、激活,讨论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而且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学生未完全弄懂,在学生“讨论”正浓时突然打断,往往使听课者和学生大惑不解。
3. 讨论只涉及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并无来往。
普遍的语文课上小组合作大多即使安排了,由于事先缺乏合理的分工,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说闲话,不参与问题的讨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种课堂讨论是不利于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只会形成“话语”、“霸权”。因此,在课堂讨论时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
二、呼唤有效的课堂讨论
1. 精心准备,培养习惯。
(1)要确定有价值的讨论题,并准确表述讨论的主题。一般来说,一堂课真正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并不太多,只有那些涉及文本核心的问题,或者课堂的主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切忌动不动就要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多而滥的所谓讨论,尽管表面上热热闹闹,他一言,你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实质并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相反,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遇到问题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慎重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而且要以精准的表达,让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
(2)要认真分析班级的学情,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讨论的小组。
(3)要训练和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习惯。比如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努力与他人沟通达成一致的习惯等;4. 在讨论前,教师必须明确告知学生在讨论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讨论中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2. 精心选择讨论内容。
选择讨论内容必须遵循两点:一是讨论的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个人在规定时间内难以解决。那么如何选择设计好讨论题呢?
(1)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的途径。
(2)针对一个问题,存在多种看法,甚至是绝然相反的意见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3)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3. 要做到面向全体。
这是讨论的基础,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基础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观察、操作后的归纳、总结等思维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而小组讨论正好可以让学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来弥补这一差异。所以讨论时,应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都能体验到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4. 要留有足够的讨论时间。
要想真枪实弹地发挥讨论的主体和合作功能,讨论的时间就必须充分。如果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的讨论尚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表,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也不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
5. 及时总结,不断推进。
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做及时的总结,归纳学生围绕讨论主题达成的共识或围绕问题寻找到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把通过讨论获取的新知识帮助学生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成为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并做适当的迁移,形成学生的能力。同时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将面临的新的问题,为后面的讨论和其他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必须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讨论过程中的引导和讨论后的总结,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叶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探讨[J],教师,2013年1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开拓了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使学生成长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的标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界定: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以促进学习;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并进一步对“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出建议: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着重构建有效的课堂环境的策略。
1.教师教学素养是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根本前提。教育智慧在教学素养上表现为:启发、激智和组织。有学者指出,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必然达成教学的高水平和高效率,既好又快地达到教学效果,即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追求。具体而言,教师“有效教学”能力包括有效提问能力、清晰授课能力、课堂监控能力等。其中清晰授课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效教学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因此,教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2.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发展状况。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事件的涌流和生成。
(1)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
(2)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3)尽可能找到一个“兴奋点”。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
3.教学目标的确定。“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教学目标要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领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比“学习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4.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考虑得多么周到,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5.要求和方法。新课标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境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发展语言,形成能力。学生自己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会深入,教师需创设体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体验点的创设比贴标签式的说教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6.教学评价。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培养问题意识。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勇于提出的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创新品质形成的基础。
(2)学会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的进行引导和训练,逐步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