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播音学习

播音学习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6: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播音学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播音学习

第1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系统学习;专业规律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50-03

放眼各级各类广播电视机构及广播电视新兴媒体,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非播音主持专业院校毕业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但在人数上大大领先于经专业培养者,甚至其中一些著名者的成功经历,也在挑战专业培养的底线。

于是,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否有学有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路径是否合适等一系列问题,拷问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者,也动摇着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习者。

这似乎揭示了一个现实的结果:在走向播音主持成功的路上,确实有无师自通的情况。无论是人民广播初创时期的那些成功的老播音员的成功创业,还是在与经过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并肩战斗时并不逊色、甚至出色的表现者,还有在播音主持的顶级大赛中让经过专业培养者当配角的佼佼者,都证明播音主持的专业培养过程并非不可逾越的过程。但是,之所以在以上的判断中加上“似乎”,却保留了笔者对“无师自通”的深度解读,即“无师”是表面现象,“自通”之“自”恰恰证明了“师”是“有的”。

一、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实践即师

在广播还是新鲜事物的年代,人民广播的第一代播音员麦风、孟启予、钱家楣、丁一岚、齐越等,虽未经过正规专业训练,但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每天认真读报,互相切磋,探讨和掌握播音要领,以勇敢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人民广播播音一代新风。亲身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使他们逐渐掌握了播音的规律。作为实践总结的《陕北台播音组关于训练和培养播音员的意见》、《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训练播音方法》等已指出了选择播音员的标准、播音员应注意的事项,如怎样准备稿件、如何掌握抑扬顿挫快慢轻重、如何表达语气情感,规定了播音手续,播音员应遵守的制度等[1]。

在专业播音教学尚未起步的年代,我国人民广播的老一代播音员,靠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靠对播音实践的执着探索,靠互相切磋、研究、探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广大受众欢迎的、“憎爱分明、刚柔相济、亲切自然、严谨生动”的独特播音风格。尽管缺少成文的专业教材,中央台和各地方台播音组的业务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出现了许多业务研究的论述。1954年齐越的《播音员和实况转播》、夏青的《克服报道新闻的八股腔》、徐恒的《播音员和播音工作》等文章,以及苏联播音员撰写的播音经验文章,在播音界一时洛阳纸贵。1955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播音工作经验,领导和专家也分别就播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播音主持有着可以被人掌握的内在规律。早期播音员在播音实践中就在不断探索着它的规律,并在实践中遵循被探索出来的规律,播音主持业务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得益于播音主持业务的实践。播音主持并非“无师”,实践是播音主持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师”。即使在播音主持已经形成独立学科、播音主持理论研究已上升到学术级别的今天,播音主持的理论体系仍要用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播音主持的训练体系仍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齐越先生1963年在上海台讲话时就说“培育新播音员,实践很重要。[2]”、“只有那些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并善于从生活和人民中积累情绪记忆的,才可能获得丰富的想象力。[3]”著名播音主持艺术家、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始人关山先生也指出“表达能力的提高须通过多读、多练、多实践,才能掌握纯熟的技巧。[4]”

二、姊妹专业的“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其他领域知识即师

请留意提两代播音大师的经历:

齐越(1922~1993)先生194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系,同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

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告新闻经齐越同志播出,鼓舞了人民的士气,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为配合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漫长播音生涯中,齐越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

夏青(1927~2004)先生1948年入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并参加革命,1950年5月在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在播音岗位上勤恳钻研奉献40余年,呕心沥血全身心扑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出色地完成各项播音任务,为播音艺术的发展,为播音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从事播音工作之前的经历不同,但二位大师受过的高等教育均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播音主持作为以有声语言传播信息的创造性工作,是新闻学、传播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属边缘学科。齐越先生以新闻学的专业基础和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新闻实践,加上他广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使自己深厚的语言天赋得以开发,最终成为一代播音大师。夏青先生以汉语言文学(中文)的深厚积淀,通过新闻学校的专业培训,成为具有严谨新闻工作作风、深厚语言文化功底的播音大师。

我们也注意到,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岗位上,除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外,各种不同专业学历的毕业生中以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中文)和外语、艺术等毕业生为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从事过一段新闻采编或艺术等工作之后转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这样的例子,远的有齐越先生(西北大学新闻系)、夏青先生(东北大学中文系)、张颂教授(北师大中文系)、傅成励(北京大学中文系),近的有白岩松(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崔永元(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水均益(兰州大学外语系)、张泉灵(北京大学德语系)、撒贝宁(北京大学法学系),在地方台这种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央视首位播音员沈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著名主持人陈铎(曾任演员、编辑、导演、摄影等)、朱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毕福剑(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毕业),也是播音主持艺术与姊妹艺术相通的例证;而方明老师从广播技术转行播音的道路也证明了文化功底与广播事业氛围影响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外和境外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中优秀主播和主持人的杰出表现,也提供了可供人民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学习借鉴的广阔来源,20世纪90年代的“珠江模式”带来了广播大板块主持人模式的大变革,在世纪之交广播新闻改革大变革以及电视新闻和娱乐节目的持续变革中,一大批来自于演艺界和新闻采编岗位的优秀人才走上主持人位置,播音员主持人专业错位成为更为普遍的现象。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播音主持专业能被其他专业代替的理由,也并非说明,非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无师自通。应该说,播音主持专业需要姊妹专业、姊妹艺术的滋养,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基础和采编、艺术等专业的从业经验,以及可供借鉴的“外来的和尚”、“他山之石”也是播音主持之师,加上有声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条件,这部分人迈进播音主持门槛是水到渠成。

三、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

播音主持专业是综合新闻、传播、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之长的边缘学科,但不是以上专业的简单相加或无序综合,而是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的需求为纽带,特别是以语言表达为其专业业务的核心,构成有核、有序、有特色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其中心就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规律。

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不论是否经过播音主持专业的培训,都在从事播音主持之前或之中注重研究播音主持艺术规律,将姊妹专业、姊妹艺术中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运用与播音主持之中,将不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摒弃,将其缺口和不足在实践和继续学习中弥补。

齐越先生1963年在《播音员与稿件》一文中就曾指出:“播音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语言艺术创作。在向其他语言艺术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吸取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融会于我们的创作中,使播音发展成为更具有特点、更具有独立风格的语言艺术。[5]”

夏青先生的笔记本,“从50年代到90年代约有100多本,更多的是他学习时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习兴趣是广泛的,天文、地理、马列、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方面,更是精心钻研”,“播音员的素养之一,要有高度的思想、学识水平,这要靠日积月累的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是夏青先生的座右铭。

陈醇先生在《播音语言表达的几个问题》中记述了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教研室播音语言表达座谈会上讨论的观点:“我们要向电影、话剧演员学习感受力、想象力,解决我们播音中目前突出存在的一个样式、一个腔调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坚持播音的强烈的政治鼓动力量和严正的语言逻辑力量。即使播音员播送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也应有我们自己的特点。[7]”

张颂先生1983年的著述《朗读学》成为1990年《播音创作基础》的准备。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论述了朗读学受到语音学、语言学、文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生理学、心理学的指导、影响和制约,与教育学、美学的历史渊源关系,并特别强调了作为演讲学的孪生兄弟,孕育和生发出播音学和朗诵艺术,在同其他姊妹艺术的交流中成长,在不断输出输入中壮大。这也正是当时“在朗读学的基础上,向新闻广播电视宣传发展,以新闻性为特征,进行‘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有声语言的宣传,正孕育着的播音学”的特点[8]。从《播音创作基础》看其与《朗读学》的相通之处,可谓无处不在。而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大内部技巧中也会看到与“内心视像”、“潜台词”、“创作交流”的承继关系[9]。

因此,所谓无师自通,并非自然形成的先天智慧的体现,而是后天不同领域学习中与播音主持专业学习内容相通部分成果的体现,更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内部规律并进一步付诸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证明了播音主持专业是有学有术的,其学术的属性是任何学科都普遍具有的实践性,也是其作为边缘学科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

四、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上述论述的结论十分明显:播音主持是有学有术的。但这学和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封闭固守的,而是不断从播音主持实践中汲取营养,使其成为更符合培养播音主持规律的科学。

同时要承认,具有厚实相关专业知识底蕴的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播音主持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可以逐渐参透播音主持规律,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播音员主持人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学习的欠缺,使实践中的学习成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但每个具体播音员主持人的具体实践总是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而经过众多播音员主持人多年实践证明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播音主持规律,以播音主持专业培训的方式传授给即将或正在从事播音主持实践的后学者,成为指导业务实践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避免了在实践中从头摸索、重复错误、以失误或教训为代价后的对真理的认识。

播音主持的专业培训给后学者提供了专业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范本,成为掌握播音主持规律的捷径,也是播音主持专业高等教育成功的基础。尽管现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仍有需要不断改进、创新、提高的巨大潜力,但主流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效果和其多年来积累的人才培养经验,证明其仍有其存在的理由,多数未经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过程中选择专业进修或再学习以求提高,也是播音主持培训有效地理由,播音主持专业教材不但成为高校教材,也成为不少在职播音员主持人读本,更是播音主持理论体系被认可的理由。

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是,某著名主持人在高校新闻系学习时与播音专业学生同寝室,对学习知识如饥似渴的他,不但饱读相关专业的有用和“无用”的书,而且与同寝室友共同参加晨练,共同研播例稿,共同完成播音实践作业,几乎是编外“辅修”。而从其主持节目中语言表达的功力判断,除声音条件等硬指标外,几乎毫不逊色于播音专业学生。这或许可以称为“近朱者赤”或许干脆就承认了“辅修专业”的辅修效果。十分重视播音实践的关山先生曾指出:“要提高传播效果,增强受众参与感,还必须扎扎实实研究和运用语言的艺术规律。”这是从实践中来、掌握了实践规律、又在实践中大放异彩的老播音员的经验之谈,是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真理的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本文的鲜明观点: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播音主持艺术实践的总结,同时,新闻、传播、语言、表演等姊妹专业“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而通过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姚喜双.播音导论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3] 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 王振堂.中国播音学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6] 葛兰.在“夏青播音成就研讨会”上的发言[Z].内部资料,1998.

[7] 陈醇.陈醇播音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第2篇

于是,在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笔者尝试引入了以京剧和地方戏秦腔、豫剧为主的戏曲选段做教学参考。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使用戏曲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课堂教育,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仅有提高文化修养的作用,更能对其专业提升有启迪作用。

一、借鉴发音方式、学习人物塑造

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多种艺术样态,并将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舞台呈现。戏曲演员的发声方式可以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供专业借鉴;戏曲演员的人物塑造,也能帮助学生增强舞台表现力,使其更好地在镜头前展现自我。

科学的用嗓方法对于主持人和戏曲演员同等重要。过去戏迷以“听”为主要欣赏方式,所以“唱”就是戏曲表演的核心。比如京剧旦角儿使用的小嗓,河北梆子老生使用的背工音,豫剧部分旦角儿和须生使用的二本嗓子,本质上都是假嗓的运用。在给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上专业课的时候,播放秦腔名家肖玉玲演唱的《三堂会审》选段,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真嗓、假嗓,以及真假嗓的过渡和融合,对拓宽音域和增加声音表现力有极大的帮助。

过去剧团演出往往要“一本加三折”,没有科学的用嗓方法很难支撑下来。于是,很多戏曲演员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总结出适合的方法。秦腔名家马友仙年近七旬,其嗓音依然极具穿透力。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播音员和主持人在嗓音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上存在着问题,有的主持人连一场晚会都坚持不下来就已经嗓音嘶哑。如果播音专业的学生学会科学的用嗓方法就可以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马友仙的唱段《窦娥冤》录音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用嗓的益处,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用嗓方法。

好的戏曲演员具有强烈的“气场”,这就是俗称的“镇得住台子”,好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素质。气场不仅是通过服饰和妆容展现,更是以饱满的精神所生发。秦腔名家全巧民身材瘦小,但只要唱出一句“家住在五台县城南五里”就能抓住台下观众的目光。陕西电视台主持人陈爱美主持《秦之声》多年,和很多身材高大的主持人或演员合作,但观众并不觉得不协调,反而觉得她更显光彩照人。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这两人的录像对比播放,让学生自己领悟到“气场”是什么,并在实践中充分练习,扩大气场,以饱满的精神“俘获”受众。

戏曲演员在演出过程中要体会角色的内心感受,并通过表演将内在感受传递给观众,通过眼神、动作和语言直接与观众进行交流。很多主持人在录制现场不敢跟观众直接交流目光,在镜头中看起来目光涣散无神,表情呆滞死板。京剧名家孙毓敏特别强调眼神的运用,她认为,和观众进行眼神交流是“加强感染力的绝好手段和窍门,简直就像一根线抓住观众的眼神、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观看孙毓敏演出的京剧《红楼二尤》和《金玉奴》录像,学生体会到“二目发光”所展现出的精气神,体会到“视像具体”所带来的感染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展现力。

传统戏曲特别是文人剧目,优美而凝练的唱词或者道白,不但为观众提供了艺术享受,还用最快的速度使观众进入剧情。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也必须用最流畅的语言与来宾交流。但是的确存在着部分主持人因为语言问题无法顺利完成节目的情况。如北京电视台某谈话节目主持人在面对一位学者的时候,提问刁钻乏味,被该学者嘲笑;中央电视台某著名主持人在一次直播节目中语言混乱,网友对此恶评不断。这种障碍也可以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得以改进。豫剧大师阎立品的《秦雪梅》里有大段典雅优美的唱词,特别是“灵堂”一折,三次献爵层层递进,通过精美的唱词和用典将剧情推向。笔者组织学生观摩该折子戏的录像,要求学生以递进关系为主线写下观后感。在其后举行的辩论赛中,学生使用这种递进式的论说方式,通过用典和举例来验证己方的观点,同时语言严丝合缝,让对方无法攻破,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果学生能沿用这种方式,对其今后成为一个优秀访谈节目主持人是有好处的。

二、培养爱国情操、力争德艺双馨

要成为一个剧种里叫得响的大师,拼的是文化。相反的,目前部分主持人的文化素质却有待提高。某主持人在节目中错别字连篇,甚至连嘉宾都皱起眉头提示他念错了字。评剧名家新凤霞演的虽是地方剧种,但举手投足显示出来的雍容大气跟她拜师齐白石学习国画分不开;在吴祖光的鼓励和帮助下,新凤霞还出版了26本书。在课堂上,笔者播放了新凤霞演出的电影《花为媒》片段,介绍了新凤霞的主要经历,学生们认为,必须广泛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才能在今后主持节目时避免出现错误和尴尬。

主持人和评论员不但应该提升文化素质,还需要与时俱进,具有新闻敏感性。在军阀混战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京剧大师程砚秋演出了祈祷和平的《荒山泪》,立即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共鸣。而眉户戏名家李瑞芳在五十年代初演出的《梁秋燕》,则以婚姻自主为主题,表达了青年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京剧《荒山泪》中“愿世间从此后永久太平”和眉户《梁秋燕》中“自己的婚姻自己管”两个极具时代性的选段,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才能符合时代的需求。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除了教材中例举的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革命英雄主义作品外,传统戏中也不乏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作品。笔者在课堂上播放过豫剧大师马金凤演唱的《穆桂英挂帅》和秦腔名家宋百存演唱的《铡美案》选段,前者体现了爱国情怀,后者体现了刚正不阿,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要想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节目主持人,还必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镜头中主持人的优缺点都会被放大,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但要提高专业素养,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艺德,不能在观众的追捧中迷失自我。豫剧大师常香玉一生奉行“戏比天大”,其核心正在于艺德高尚。抗美援朝时期,常香玉变卖了全部家产,又在全国巡演新编剧目《花木兰》长达两年之久,为国家捐献了一架飞机。在课余时间,学生们观摩了由陈编剧、常香玉主演的豫剧电影《花木兰》并写出了观后感,有学生写道,“剧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不仅是中华民族孝道的集中体现,还是爱国主义情操的具体表现;生活中的常香玉大师更是为我做出了表率。……正是这种把人民当做亲爹娘,把职业看做比天还大的精神,指引着常大师的前进方向,也为我们重新灌注了精神上的洗礼。”可见,戏曲进课堂对学生的精神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第3篇

一、传播学与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目前,人们对于传播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探索传播规律的科学,目前,传播学已经融入多种边缘学科之中,与多门学科进行交叉,对拓展各学科的研究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只有清晰掌握传播学特点,才能为传播活动创设有利环境,合理利用传播学的理念,提高传播的有效性。音乐教学主要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从传播学角度来看,音乐教学也是一种传播,音乐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因此,基于传播视阙下大学音乐教学更符合规律,更有利于大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音乐教学引入传播学,教学实践中以传播学为指导,对新时代音乐教学十分有利,传播视阙下,更有利于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提升大学音乐教学教学方法,所以,基于传播视阙下,我们研究音乐教学,更有利于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对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提升音乐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传播视阙下大学音乐教学有效性途径

(一)将音乐传播融入音乐教育教学理念之中

从传播的内容上看,音乐传播与音乐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乐传播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音乐文化的多个方面,而音乐教学内容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提炼出来的音乐文化,音乐文化内容经过多次提炼,音乐教学内容,主要是优秀的音乐文化作品,以及健康的音乐文化。所以,将音乐传播融入音乐教育教学理念之中,有利于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实现有效音乐教学,进而提高音乐学习效果。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理念中,不能够因循守旧,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基于传播视阙下,音乐教育教学理念也要不断进行调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信息的传递者,引导学生去探索音乐的奥妙。二是认清音乐教学与音乐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音乐传播;三是,将音乐教学与音乐传播相融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将音乐传播融入音乐教学内容之中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学内容主要是音乐教学教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只要传授教材内容就可以,教学内容不涉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将传播学融入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之中,更有利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传播学融入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发展,提升教学创新力度;二是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与音乐教育基础知识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教师能够准确定位教学内容,通过音乐教学与音乐传播的有机结合,促进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如今,音乐传播呈多样化发展,将传播学融入教育教学内容之中,音乐教学与音乐传播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感受现代音乐之美,进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三)将音乐传播融入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音乐学科实践性比较强,大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也是音乐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介传播音乐的一个过程。因此,音乐教学离不开音乐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有效的音乐实践,参与、体验、创造和享受音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教学,才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其实,将传播学融入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不仅可以将传播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将传播学融入学生课外学习之中,使其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音乐水平获得了有效发展,在课外学习过程中,通过传播学的融入,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获得了显著提升。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学结果,对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关注度不高。在传播的视阙下,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教学过程,要改变原来的评价理念,将教学过程融入教学评价之中,要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有效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评、自我评定等。根据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第4篇

论文摘要:赫茨伯格“双因素论”原是就管理问题而提出,但在广告及营销领域的消费者动机方面.其价值并未受到重视。本文旨在强调它的广告学研究意义。广告传播在诱导消费者动机时.应分清主次.找出重点;同时不可对双因素的任何一方有所偏废,并注意适当的搭配与组合。

著名心理学、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Kult 1.ewin)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实用的了。”在广告传播(或称广告宣传)领域,当探讨受众(或消费者)动机时,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论”和弗洛伊德(Sigmud Freud)的“潜意识理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类基于人类本质特性的理论虽未经过严密的实证,但却因其实用性而成为研究消费者动机的主导理论。

马斯洛理论对广告传播的贡献在于使人们认识到,消费者动机存在着由低到高的层次性,一个层次的需要一旦满足,就趋向于更高一层的需要,广告传播者在唤起消费者动机时应有的放矢,随时而变;弗洛伊德理论则揭示了消费者潜在的、不甚明了的动机,借以提醒广告传播者不可忽视对消费者意识之外的潜意识动机的激发,增强宣传的含蓄性、暗示性。前者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消费者动机,而后者则说明动机的潜藏性。理论虽不是直接就广告传播问题提出,但研究者很快就发现了它们的价值。

然而,西谚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理论也难免殊途同归。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 zberg)提出的“双因素论”可以说也是动机理论,然而它在广告、市场营销领域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如前两者。它虽是基于管理问题而提出的,但仔细辩析,对于研究广告传播问题也颇有价值,而且与前述两论的旨趣稍有不同。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即“激励一保健理论”首先出现于50年代末,并在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赫茨伯格对与工作满意度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推理,归纳了有关造成工作满意和不满意因素的员工报告,而后提出了该理论。他曾对心理健康颇有研究,注意到心理疾病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的对立面,他把这一发现运用到组织活动中,认为工作满意度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工作“不”满意不仅仅是工作满意的对立面。赫茨伯格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有一组工作特点能够使员工感到快乐和满意;另外一组特点则会使员工感到不满和不快。他用“动因”或“激励因素”来表示员工满意和快乐的工作因素;用“保健因素”来表示员工免于感到不满或不快的工作因素。他最初的研究引出了一连串激励与保健因素。在激励因素一类中,包括责任、成就、认可、挑战性的工作及在组织中的提升。他认为,如果某项工作具备这些因素,个人会对这项工作感到快乐和满意。保健因素一类则包括了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公司政策及管理技术水平。并且认为,缺乏这些因素将导致员工感到不快和不满。这就是“双因素论”的基本观点。

从管理或组织传播角度来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与马斯洛理论一样,属人际关系学派。与以往的古典组织理论不同,‘.人际关系理论家强烈反对把个人看作可预测的组织里一个能够随意替换、只受经济因素驱使的齿轮。相反,这些人际关系理论不约而同地把员工看作需要关心、社会互动和个人成就的个人。人际关系理论描绘出的员工不仅是为经济所得所驱动,而且也为满足这些较高层次需要的欲望所驱动”。马斯洛从总体上分析了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指出动机的层次性与趋向性,而赫茨伯格则具体指出在工作过程中、组织单位中,哪些是积极的满意因素,哪些是消极的满意因素,他们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只存在一类因素,但最根本的动力是那些最积极的因素—激励因素。

不论是组织单位中成员的行为动机,还是广告传播及营销过程中的受众(或消费者)动机,其中的共性在于都是人的动机。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会发现‘’双因素论”对广告传播、市场营销同样具有一定意义。市场营销学专家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营销管理》一书中就利用“双因素论”(科特勒称之为“不满意因素”和“满意因素”与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相当)对消费者动机作出解释。他举例说明消费者拉里在购买苹果牌计算机时的情况:“假使苹果牌计算机不附有保单,也许就是一个不满意因素。拉里喜欢的产品要有保单。然而,即使有了产品保单,也还不能断定它就是购买产品的满意因素或激励因素。因为保单并非是拉里对苹果牌计算机真正满意的本质因素。而苹果计算机那漂亮的色彩图案也许是个满意因素,能增强拉里对它的兴趣。”就此事例,科特勒指出,“双因素论”有两层意义:‘一是销售商应该尽最大努力防止影响购买者的各种不满意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不符合要求的使用训练手册和不好的产品维修服务政策。尽管这些事情对计算机的出售不起促进作用,但却会起影响出售的作用。二是指在计算机市场上,生产厂商要仔细识别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各种主要满意因素和激励因素,并对此深加研究。可见在营销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激励消费者动机的因素。科特勒注意到了促进消费者行动的各种因素,并对之有所区分,而且意在强调满意因素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科特勒是为数不多的将“双因素论”用于说明消费者动机的学者,对我们在广告、市场营销领域借鉴“双因素论”很有启发。

其实,在广告传播及营销过程中,激励消费者的因素并不仅限于上面提到的保单和色彩图案之类,往往存在着众多因素,有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动机。从消费者生理角度看,有生存动机、安全动机和繁衍动机等;从消费者个体心理角度看,有感情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等;从社会心理角度看,有求实动机、求新动机、求美动机、求廉动机、求名动机、求同动机和求异动机等。那么,如何区分其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何者为其根本动因?这其实很难一句话说清楚,因为消费者并非铁板一块,其动机可以说千差万别,只有在一项促销活动之前根据市场调查所得信息作具体分析从而确定。而在分析过程中,‘’双因素论”关键在于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思路,它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将消费者的需求动机“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利于分清主次,找出重点,在广告传播中强化那些真正的激励因素。

然而,从纷繁复杂的需求及动机中,我们是否能看到大体一致的趋势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极大丰富,消费者收人增加,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观念肯定会发生变化。当今消费者动机较之以往多重视质量、价格、优惠甚至服务的承诺,已有着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消费动机的信念化、精神化甚至符号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或者说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已从偏重广告传播过程中的物质实体性承诺转向广告及产品带来的心理满足上,而且其中的非理性成分明显增加。前述科特勒所举事例中,消费者拉里在双因素中,更看重产品的色彩图案,已说明了一些问题。当然,这只是就总体趋势而言。关于消费者真正的动机,另一位心理学家帕卡德(Vance Pakard)的见解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帕卡德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推销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消费者的行动常是非逻辑、非理性的。在《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他列举了消费者的八种心理需要,即安全感、价值感、自我满足感、情爱感、力量感、创造欲、根基感和不朽感。它们是消费者认同、购买商品的重要内在驱动力。环视当今消费行为实际,我们不难找到可供佐证的实例。这恐怕是消费动机带有趋势性的、共性的方面,尽管它有时不易被我们一眼看出。甚至不妨说在目前的消费者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消费动机上人性的回归。

广告大师奥格威(David Ogilvy)关于短期促销与品形象关系的观点也可以说明问题。奥格威在《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写道:..致力在广告上树立明确突出性格品牌形象的厂商会在市场上获得较大的占有率和利润。同样,目光短浅、只会抽挪广告费搞促销活动的机会主义厂商往往正是处境拮据的人。”他还引用一位公司经理的话说:“销售是生产价值和广告的函数。促销产生的只不过是销售曲线上的一个靠不住的点。”,因而特别是对于塑造高档次产品的品牌形象来说,“经常不断地使用削价促销会降低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声誉。总是打折扣出售的东西会是好东西吗?关于“促销”,奥格威在这里的意思是依靠企业的一部分资金投人开展的能使消费者从速购买的优惠性活动,比如打折、让利、附赠、抽奖等等。他意在说明,一个想长期获利的企业在广告宣传上投人关注最多的应是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可以带给消费者信任感、满足感、价值感等,这些因素不妨说就是赫茨伯格双因素说的激励因素,它的激励价值从根本上说超越了那些小恩小惠式的促销让利,不妨说这些促销让利只是保健因素。

结合“双因素论”,我们可以发现认识到这一点极为重要。首先,它有助于改变在广告传播过程中的单纯推销的观念。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开拓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长期的品牌优势,寄望于短期的促销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广告活动中的物质实体性的促销手段固然重要,而满足消费者潜藏于内心的、不自觉的欲望,努力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品牌的持久忠诚则更为重要。其次,认识到这一点对改进现有的广告传播内容也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在广告表现上将“人文关怀”提升到新的层次,挖掘出新的动机因素。

然而回过头来,我们也要看到,广告及产品之于消费者不是仅靠心理满足来‘.充饥”的“画饼”。消费者生活在充满物质利益的世界中,而不仅仅生活在包括广告在内的传播所造成的虚幻满足中。人类的基本物质需要应尽力去满足,物质利益的追求将伴随人类始终。正如工人需要更高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

一样,通过广告向消费者许诺实惠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这类“保健因素”是通往那些“激励因素”的必经之地,不可将其隔断,不可作绝对化的理解。“工作不满意不仅仅是工作满意的对立面”,同样,广告给消费者提供的优惠性条件一类‘’不满意因素”(确切地说是“免于不满意因素”)并非与深层的精神、心理满足一类的“满意因素”势如水火。因而我们可以说,在广告传播活动中,为了激励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传播者提供双因素乃是最佳选择,两者不可偏废。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产品因种类不同产生的不同的消费动机特点,在设计诱导因素时应该有所取舍。更何况,广告传播的自身规律也告诉我们,广告的诉求点、承诺应该单一、集中,广告表现应该简约、明了。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广告传播内容包含过多的各类激励因素,而只能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搭配与组合。这样一来,广告传播者深人调查研究,详尽地占有动态的消费动机资料并对之进行双因素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在广告策划、创意之前就有了更多基本稳定的、可以参考的资料,就能使广告在寻找消费者动机方面变得更为主动。

第5篇

【关键词】 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原因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67-02

血型鉴定及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对临床安全输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血型鉴定是临床安全输血的关键,而错误血型的血液一旦输入,则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出现ABO血型不符的现象,本文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鉴定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18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门诊及住院鉴定血型患者标本,其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有18例。

1.2 试剂 抗A、抗B、抗AB、抗H、抗A1血清,红细胞AC、BC、OC、A1C、A2C(由长春博德生物制品研究所);不规则抗体筛查红细胞及谱细胞(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1.3 方法 血型正反定型(试管法、微柱凝胶法)、吸收放散试验、ABO型认定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鉴定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测定试验。以上试验均按规范进行操作。

2 结 果

通过对18例血样标本进行ABO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试验、抗体鉴定试验、抗人球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测定等试验,发现造成ABO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主要为冷自身抗体8例,其它原因有血浆成分异常4例,血型亚型2例,AB抗原性减弱2例,抗体缺失及减弱1例,同种抗体1例。

3 讨 论

在鉴定ABO血型时,如果发现正反定型不符,首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重新试验,排除人为操作失误、试剂因素后综合分析原因并应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出现的问题。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常见原因如下。

3.1 冷自身抗体 本组例中标本8例。冷自身抗体是引起正反定型不符的最常见原因。一般健康人血清中含有少量的冷凝集素,且效价很低,一般在1:16以下,冷凝集素是红细胞自身免疫抗体,以IGM形式存在于血清中,其效价大于1:64凝集素的患者,能使血型鉴定受到干扰。在进行正定型时,误定A、B、O型为AB型,在反定型时,容易把A、B、AB型误定为O型。冷凝集素属冷反应的自身抗体,其特点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能使患者自身的红细胞凝集,在体外最适的反应温度为4-27℃,4℃时反应最强,37℃时冷凝集消失。冷抗体效价不超过1:16时,一般不会发生凝集,但某些疾病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变、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斑狼疮等可引起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因此,对有高效价凝集素的患者,可将红细胞和血清分别放在37℃预温,并在此条件下进行血型鉴定,对于自身红细胞已凝集的情况,进行血型鉴定时必须用37℃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红细胞,用洗涤后的红细胞反复吸收血清中的冷凝集素,使血清中自身的冷凝集素消失,再进行血型鉴定。在冷自身抗体效价太高,血样标本已凝固的情况下,可用巯基乙醇处理红细胞再进行ABO正定型试验[1]。

3.2 血浆成分异常 本组例中标本有4例,某些肝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患者存在大量的异常蛋白,某些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的疾病可引纤维蛋白增高,某些药物如右旋糖苷、聚维酮、羟乙基淀粉等主要为血浆扩溶剂[2]这些异常蛋白可使红细胞发生缗钱状凝集,此时可加1滴生理盐水混匀,假凝集即可消失,真凝集不变。如果加生理盐水后仍凝集不消失,可用抗人球蛋白法再确认。

3.3 抗体减弱或缺失 本组例中标本1例,老年人、白血病、骨髓瘤患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烧伤、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都能导致患者抗体减弱,抗体水平下降或消失,会造成反定型凝集减弱,引起血型误定。这种情况反定型可通过延长反应时间或增加血清量并在4℃条件下试验观察结果。

3.4 抗原减弱 本组例中标本2例,白血病和某些疾病能引起红细胞抗原减弱,造成正定型凝集减弱,引起血型误定。这种情况正定型可通过增加红细胞悬液浓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并在4℃条件下试验观察结果,还要加做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检测试验,并注意与亚型区别。

3.5 血型亚型 本组例中有2例,亚型是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其中原因,由于ABO血型亚型红细胞抗原性减弱,抗A或抗B试剂有时不能检测出其抗原,造成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鉴定方法有:在红细胞的正定型中加做抗AB、抗A1、抗H,并观察红细胞与其凝集的强度;在反定中加做A1C、A2C;再做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检测试验。

3.6 同种抗体 本组例中有1例,同种抗体在人群中的检出率为(0.3-2.0)%,一般通过输血、妊娠产生或人体计划免疫产生[3],引起ABO血型不符的同种抗体有RH、MN、P等血型系统抗体。当反定出现OC凝集而自身对照细胞不凝集时,有可能是同种抗体引起。可用筛选细胞和谱细胞做抗体筛查和鉴定。

血型鉴定是一项高度严谨的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熟练撑握实验技能,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仔细观察各种异常情况,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血型疑难问题,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毛伟,王芳,程磊,等.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原因分析.重庆医学,2007,36:2148-2149.

第6篇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系都考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种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

艺术学通常意义上是指研究艺术整体的科学,即艺术学是指系统性的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关键词:课堂传播 多媒体教学 噪音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59-02

1问题的提出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由此多媒体教学在高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普及。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经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并和通讯技术结合的一门综合技术,它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一个飞跃,是继书本、黑板等教学媒体后出现的另一种新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就是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技术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教学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因而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正在逐步变为电脑+鼠标+投影,多媒体教学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不管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都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信息传播活动,根据信息传播的“香农―韦弗模式”以及“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信息传播过程中包括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噪音”是大量存在的,这些“噪音”对于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势的发挥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2多媒体课堂传播中的“噪音”分析

1949年香农(Claude E.Shannon)与韦弗(Warren Weaver)一起提出了传播学的数学模式(见图1),后人评价“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它(噪音)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 后来,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现了“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见图2),这一模式进一步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根据信息传播的“香农―韦弗模式”以及“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信息传播过程中包括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噪音”是大量存在的。多媒体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是指一切会对多媒体课堂教学信息传播产生干扰和歪曲的因素,它可以产生于多媒体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构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我们随机调查了河北大学的部分教师和同学,其中有73%的教师和47%的同学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有噪音干扰的存在。根据我们对大量多媒体教学课堂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分为以下几类:

2.1信源噪音

信源是信息传播的起始,在多媒体课堂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发出是从教师的讲解和屏幕上的投影图像开始的。多媒体教学的一个巨大优势是教师在授课过程城中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等,以求帮助同学们理解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多媒体的这一特性,甚至“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大量与教学无关的内,形成信源噪音。比如,在教学中常发现某些教师一味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而根本不考虑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课件制作得花里胡哨,各种媒体轮番上阵,一会儿放放音乐,一会儿看看视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就根本达不到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河北大学在校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有62%的被调查者反映,在他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存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一般是教材的翻版,内容枯燥乏味”的问题。有23%的被调查者反映存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有较多的视频,但部分视频喧宾夺主”的问题。

2.2编码噪音

编码就是将信息变换成符号和信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符号与信息的选择与变化不当就会出现噪音干扰,最通常出现的情况是在变换成语言符号时,语言不准确,容易造成干扰。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编码工作由教师完成,通过一系列多媒体符号形式展现。但不少教师对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明确,有的教师甚至对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看得过于神奇,认为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先进,使用的媒体越多,教学效果越好,而忽略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特征。比如,有些教师在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课件时,把一些叙述性的文字标题和内容都一一设置成动画效果,并且还加入一些声音以追求有声有色;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一味追求形式的美观大方,屏幕上的文字样式变化多端、图片翻新不断、颜色浓墨重彩,使整个课件看起来色彩艳丽,场面壮观;另外,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在一些课件中插入小电影或者电影片段,这样的编码方式使得整个多媒体课件看似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看似热热闹闹,其实真正的效果却很难想象。

2.3环境噪音

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一排除一切影响师生注意力的干扰因素。如果教室内环境安排不当,就会对教学活动形成干扰,这就是环境噪音。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投影效果更加理想,一般要关闭教室窗帘及部分灯光,这样就会使得多体教室的光线较暗,室内空气不流通。昏暗、单调、高温的教室环境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教学信息的传播效果。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河北大学在校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有52%的同学反映在他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存在“投影设备亮度够,上课需关闭窗帘等,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易使人困乏”的问题;有29%的同学反映“多媒体屏幕易使眼睛疲劳”。

2.4技术噪音

多媒体教学中严重依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辅助,教学设备工作状况不良或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教学干扰,形成技术噪音。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熟练使用电脑、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多种硬件和软件设备才能够完成教学信息的传递,而部分教师对各类计算机软件熟练应用程度不高,再加上各类多媒体硬件设备,结果在课堂上即使遇到一些简单的操作问题也无法解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暂停,耽误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这是目前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河北大学在校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有78%的被调查者反映在他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曾经出现过“多媒体设备软件或硬件经常出故障,耽误课堂教学”的问题;有28%的调查者反映存在“教师对媒体设备使用不熟练,影响课堂教学”的问题。

2.5受众心理噪音

受众的信息接收过程是由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受众接收信息时的注意力、好奇心、性格等都直接决定接收信息量的多少和质量,各种生理性和心理性干扰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影响教学信息传播的效果,产生心理噪音。例如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示的大量多媒体资料,一方面这些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但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联想,引起课堂走私现象等。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许多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主要以“讲授式”为主,一页一页不间断的显示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交互性差,学生没有真正的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不利于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传播。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河北大学在校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有67%的被调查者反映在他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存在“多媒体教学资料使自己产生不必要的联想甚至暂时的走神儿”问题; 42%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方法不具有启发性”;有56%的学生为“多媒体课堂上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差”;有62%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堂上师生间情感交流少”。

3结语

可以说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把双刃剑,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课堂传播中“噪音”的存在,并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09XSK044))

注释:

闰立龙.多媒体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

奚晓霞.教育传播学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35页.

奚晓霞.教育传播学教程[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121页.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奚晓霞.教育传播学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图像融合;医学图像;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引导滤波

对于获取不同模态的医学图像需要选用不同的成像仪器,不同模态的医学图像也携带着不一样的组织信息。比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图像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CT图像可以提供骨骼硬组织的信息,MRI中则是显示了软组织信息;单一模态的图像并不能携带人体组织的全部信息,这对医生的诊断是不利的。为了提高医生对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并制定合理和完善的治疗方案,这需要将不同模态的医学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在同一图像中呈现出来。正是由于医学临床中存在这种需求,医学图像融合也越来越受到图像处理人员的关注[1]。图像融合按融合算法来分,一般分为空间域算法和变换域算法[2]。空间域算法只能进行简单的融合处理,其优点是简单,运行时间短,可以抑制人造纹理,缺点是没有考虑时间域与频率域的关系,所以融合图像不仅视觉效果较差,客观评价因子也不理想。变换域算法是对图像进行多尺度变换,并对多尺度变换下的系数进行处理。金字塔变换的融合方法,融合效果从主客观评价来看,均优于空间域算法[3]。但在融合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冗余数据。RanchinT和WaldL首次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的图像融合这一概念[4],降低了数据处理量,但其分解的方向性有限李凯等人[5]提出一种基于四元小波变换与Copula模型的融合方法,融合图像清晰,但在边缘处出现信息丢失的现象。YinH等人[6]通过将源图像作为训练数据获得联合字典,然后使用最大加权多范数融合规则融合图像,但融合图像存在细节信息丢失的问题。而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non-subsampledshearwavetransformation,NSST)不仅具有平移不变性的优点,还有较强的方向选择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融合图像质量,本文提出了基于非下采样剪切波与引导滤波[7,8]相结合的融合方法。用NSST可以获取源图像的更多细节信息;引导滤波器用于图像处理不仅可以增强空间的连续性,避免引入人造纹理[9],而且设计复杂度比较低。

1本文算法

1.1NSST

NSST是通过多尺度分解和方向局部化来实现。使用非下采样金字塔滤波器组NSLP实现多尺度分解,使用剪切滤波器SF实现方向局部化。对源图像进行N级分解,得到1个低频分量和N个大小相同但尺度不同高频分量。3级NSST分解过程如图1所示。

1.2引导滤波

记用于引导的图像为F,输入的图像为I,输出图像为O。输出图像O与引导图像F存在以下的线性关系Oj=ajFj+bj,∀i∈wi(1)式中aj,bj为线性系数,且在窗口wj均为常数。j为窗口wj的中心像素点,wj窗口大小为(2r+1)×(2r+1)。

2融合规则

2.1算法流程

对图像进行融合处理时,融合规则是融合处理的核心,它会从运行速度和图像融合的质量两个方面来影响融合处理。因此,选择合适的融合规则在融合处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基于CT和MRI图像融合步骤如下:1)对两幅源图像分别进行NSST分解,得到各自的高低频分量。2)低频部分采用基于引导滤波的加权平均融合方法;高频子带系数采用平均梯度、区域能量指导加权系数和绝对值取大相结合的融合规则。3)对低频子带和高频子带进行NNST逆变换,得到融合图像。本文融合算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

2.2低频融合规则

低频部分包含图像的大部分能量,并且图像中的信息都是存在相关性的,每个像素不是独立的存在,像素在任何位置的像素点都能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不能对低频部分进行简单取最大值或加权平均。但加权平均法有消除部分噪声、源图像信息损失较少的优点。因此,频部分采用基于引导滤波的加权平均融合方法,先将源图像A的低频分量作为引导滤波器的输入图像,源图像B的低频分量作为引导图像。再将源图像B的低频分量作为引导滤波器的输入图像,源图像A的低频分量作为引导图像。即O=guidedfilter(I,F,r,eps)(6)式中O为输出图像,I为输入图像,F为引导图像,r为窗口半径(本文取9)决定引导图像的显著性差异,eps为正则化参数(本文取0.01)决定经过引导滤波的图像模糊度,一般来说,eps越大,图像模糊得越厉害。用源图像A,B的低频分量分别减去各自的经引导滤波器的输出图像,得到其锐化图像,再根据得到的锐化图像的改进的区域拉普拉斯能量和(SML)来确定融合权值,则融合图像的低频子带系数为。

2.3高频融合规则

高频子带系数主要是源图像的轮廓、细节及纹理等信息。人眼的视觉系统对像素不敏感,但对图像的边缘、方向和纹理信息敏感,区域能量保留图像细节信息的同时也反映了图像的相关性。区域能量越大,图像的细节信息也就越丰富。图像的平均梯度反映了图像的清晰度,同时还反映出图像对微小细节反差的表达能力和图像的纹理变换特征。所以,本文针对高频分量提出区域平均梯度、区域能量和改进的S函数[10]共同指导加权系数的融合规则。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环境与图像选取

实验环境:电脑配置为LenovoXiaoXinI2000,操作系统为Windows7,实验软件为MATLAB。本文选取的是已经经过严格配准的三组CT和MRI图像作为源图像,三组图像大小均为256×256。

3.2实验结果

将本文算法与基于拉普拉斯金字塔(LP),基于引导滤波(GF),基于自适应稀疏表示的融合(ASR),基于压缩感知融合(SA),基于卷积稀疏的形态成分分析融合(CSMCA)[11],这五种算法进行对比。基于拉普拉斯金字塔算法的分解层数为4,采用加权平均的融合规则,其他算法的。图3(c)、图4(c)、图5(c)为LP融合算法的融合图像,图3(d)、图4(d)、图5(d)为GF融合算法的融合图像,图3(e)、图4(e)、图5(e)为ASR融合算法的融合图像,图3(f)、图4(f)、图5(f)为SA融合算法的融合图像,图3(g)、图4(g)、图5(g)为CSMCA融合算法的融合图像。图3(h)、图4(h)、图5(h)为本文算法的融合图像。融合结果如图3、图4、图5所示。3.3实验分析从主观评价来看,图3(c)、图3(d)、图3(e)、图3(g)存在图像亮度不足的问题;图3(f)在边缘处出现伪影。图4(c)、图4(d)、图4(e)、图4(f)和图4(g)融合图像较暗,纹理不够清晰;图4(f)在边缘处出现伪影。图5(c)和图5(e)的对比度不强,视觉效果不足;图5(d)和图5(g)的轮廓信息不完整。图3(h)、图4(h)、图5(h)的融合图像中可以看出,融合的图像纹理清晰,细节信息较为丰富,视觉由表1可知,本文算法在第一组实验和第三组实验中,6个评价指标均优于其他5种算法,本文算法在第二组实验中,仅有空间频率略低于SA算法。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