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7: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早期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6岁间对小儿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抓住不同阶段智能发育的关键期(也称敏感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充分开发其潜能,促进儿童全面综合发育。现在早期教育已经延伸到胎教。早期教育和养育、保育不一样,是给婴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和必要的丰富的感觉刺激条件,使婴幼儿的感觉器官和正在快速发展的大脑神经得到满足。
早期教育的最佳时间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依赖的条件,因此越是接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发充足,当然,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但是随着年岁渐长,这种能力就会迅速地消失。因此,对幼儿施行早期教育是必需的,而且极为迫切,而施行早期教育的时间越早、越及时,孩子异乎寻常的能力就越能挖掘出来,这种能力之大,往往是超乎成年人想象的。
日本的铃木镇一在《莫扎特教育风暴》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摇篮里的琴声。
在铃木镇一的信州松本才能教育分部有两个学生,一个名叫信美,一个名叫奇太,他们同为3岁那年到学校来学习小提琴。这两个孩子一样大而且同时入学,但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差很大:奇太的水平比信美明显高了一大截。对于这个问题,铃木镇一深感困惑。两个孩子都学了4个月琴,信美可以拉《闪闪星星变奏曲》,这样的进度对3岁的幼儿来说,只能算是普通水平。而奇太仅仅4个月就掌握了13首曲子,其中还有难度很大的巴赫的曲子,这样的成绩和速度对一个仅仅3岁的孩子来说,的确让人非常惊讶,更不用说奇太的琴声优美动听,音符准确而且富于激情了。后来,铃木镇一经过探寻,得知奇太有个姐姐名叫加代,加代3岁开始学小提琴,那时奇太刚刚诞生。铃木镇一终于搞清楚造成两个孩子差距的原因:信美3岁之前从没有听过小提琴曲;而奇太躺在摇篮里,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在听姐姐拉琴了。这三年他每天几乎都能听到姐姐拉琴,所以无意之中培养了内在能力。这就是对孩子能力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家庭环境。并且,年龄越小,这种吸收能力越强。
所以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展得越早越好,在宝宝人生的最初阶段,人类的大脑就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为它描摹什么,它就会留下什么,无论时间是多么久远,都不会完全被抹去。
早期教育的方法
有的家长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孩子那么小,不希望他有太大压力,不想让他过早地学习太多东西。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孩子们天生就好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乐趣。哲学家爱尔维修说:“即使是资质一般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所以,如果方法得当,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孩子们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会感到学习是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情。此外,在游戏中教育孩子,这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引导孩子有目的地玩,不论孩子们的表情是开怀大笑还是眉头紧皱,玩耍的孩子都是全神贯注的。他们兴致勃勃地做出一步步努力。他们洋溢出来的快乐证明,对于孩子,游戏是正经事。游戏对孩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表面上好像是为了简单的乐趣,实际上游戏给孩子情感、生理和智力发展带来很多益处。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学习很多技能,学会如何与人相处。通过游戏还可以看出孩子的天资、情感和喜好,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无穷的快乐。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心理性格培养
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较稳定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特征。
目前,我国在校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心理特征普遍是: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感情脆弱,自控力差。这与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心理素质要求差之甚远,这就要求我们每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担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性格这份责任。
1、 要培养孩子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从幼儿进入小班起教师就要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孩子喜好的教育手段和形式,引导和渗透这方面教育。
2、要培养孩子充满自信、敢于幻想的创造精神。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启发等有效形式和孩子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利用美术课和手工制作等课程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让孩子去突发奇想、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要培养孩子开朗、率真,善与人处的合群性格。我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相互合作交流,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和室内、户外活动,以此来培养孩子们这方面性格的逐步形成。
只有这样的心理性格,才能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知识、技能才能发挥作用,可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性格多么重要!
二、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
习惯是人们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学龄前孩子需要培养的习惯主要有:
1、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精神文明的需要。要从小教育孩子不暴饮暴食,不挑食偏食,安静用膳,礼貌就餐;独立入睡,按时起床;晨起刷牙,晚上洗脚;勤洗澡、常换衣;不乱扔果皮、纸屑等。
2、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爱惜玩具、玩后自己整理,并放回原处;和同伴友好玩耍,不霸道、不打人、骂人;拾物交公,或归还失主;尊敬长辈,爱护公物,在生活中,会说礼貌用语;热爱祖国、尊敬国旗。
3、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是:爱看书画、爱听故事的习惯;爱思索、爱提问题的习惯;爱动手、喜欢制作习惯;看画、习字有正确的姿势等。
三、良好的健康体魄培养
良好健康的体魄是孩子以后发展的物质基础。体,指身体;魄,指精神。
健康体魄的形成,除了合理营养外,从早期教育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注意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拍皮球、跳皮筋、散步、做儿童韵律操等。适当锻炼,会给孩子体形、精神带来理想的健美效果。此外、要注意正确行为姿势的锻炼。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走路低头,坐相歪斜,容易形成驼背、斜肩近视等毛病。
关键词:自我发展;榜样;沟通;溺爱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43-01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3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出生到3岁这个阶段称为婴幼儿期,这个阶段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另外,他们还发现了下面的成长规律:1. 性格、2. 智商、3. 学习、4. 身高。
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3~7岁这个阶段称为学前期。所谓“7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7岁之后,基本上就难以重新塑造了。那么如何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工作?
一、父母要懂得发展自我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父母都是要尽最大努力去开发自我,要想培养优秀的孩子,就要先提高父母的能力。事业和家庭就像小鸟的两只翅膀,只有力量均衡才能展翅高飞。父母如果不能把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结合在一起,不能积极愉快的生活,那么整个家庭都会受到影响,当然也包括孩子!父母能否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有无能力排列事情的先后顺序,并解决家庭和事业相互冲突所产生的矛盾和困难,对整个家庭是至关重要的。仅仅有能力养育孩子,却没有能力引导孩子的父母,并不是合格和优秀的父母,父母自己一定要有目标意识,即使为人父母了,也要继续努力。要想成为最好的引导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目标,计划好自己的人生,日积月累,始终进步,并有能力去帮助和影响他人,方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二、感情好的夫妻,更容易成为成功的父母
父母互相尊重,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常常吵架的父母,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出现问题。当夫妻之间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应该懂得尊重和认可,而不是粗暴地拌嘴或大吵大闹。应该尽量避免争吵,用沟通来解决问题,不要影响到孩子,努力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在孩子面前,父母要互相尊重,要让孩子认可父亲或母亲的权威。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夫妻相亲相爱的过程,感情好的夫妻,肯定会教育出更成功的孩子。
三、多与孩子沟通相伴
教育孩子是项很艰难而巨大的工程,不要想偷懒或懈怠,要多与孩子沟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相伴,认知孩子的心理。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的孩子,任何借口都只是借口。家长们你们没有反思过吗?你们有了解过孩子的心理吗?他呆在保姆身边的时间比呆在你身边的时间要多得多!你还期望他向着你预想的方向前进吗?每天家人在一起吃饭、活动、聊天这是很重要的内容!不要忽视它们,这是家人加深感情,互相了解的平台!
四、与孩子沟通的诀窍
好的父母要始终记住两个词语:聆听,建议。孩子都喜欢有力量的父母。当你能成为孩子喜欢倾诉和交流的对象时,你自己也会感到很骄傲的!如果父母不懂孩子的世界,就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很想给孩子帮助,也找不到方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扇门被关闭了。
五、创造环境
让孩子觉得读书是家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有学习的气氛。不用强求孩子去学习,孩子眼里只能看到书本和正在学习的家人,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我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将学习习惯化,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书桌书本是必要的,有了这些之后,父母每天能坐在书桌前看看书,孩子能看到父母努力学习的样子,自然而然会将学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当这习惯形成之后,你会发现你不要孩子学习是件很困难的事!
六、对孩子不要溺爱
家长们你们是不是觉得现在的孩子都很不听话啊?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你的爱就是溺爱!我这么说也许很片面,但是有很多现实就是这样的, 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自我意识了,他们知道如何让事情变得有利于自己,做为家长的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觉得没有必要管教,这恰恰是孩子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坚决的否决,那么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呢?当你满足孩子这样的要求时,也就意味着你要满足他其它很多不合理的要求。
七、不要只培养孩子的才华,更要注重培养他的品格,让他成为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一个人的才华,会让他整个人看起来熠熠生辉;而只有当他同时拥有了高洁的品格,他的光辉才会散发和蔓延,才会照耀他人。才华像是蒲公英的花朵,而品格就是微风,风吹过,蒲公英的花朵才会在空中翩翩起舞,飞到四面八方,把种子播下。品格的魅力每每让人感到震撼和惊喜,我们的社会中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的人很多,但少有人能做到真正的有影响力,如果孩子心中始终有个目标:我自己学习和努力是为了能更好的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一旦这样的意识在他们心中扎根,生长,慢慢成为一种信念,他们就会获得无限的力量。他们会全心全意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会努力增长自己的体力和才华,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年轻的父母们请牢记这一点。
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发展都有着想像不到的意义!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勇敢地改变这一切吧!
参考文献:
(二)心理上的误区
1.补偿心理
很多父母幼时的梦想未能实现,成为父母后,打算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愿望,以弥补当初的遗憾,因此就拼命给孩子施加压力,把自己的兴趣、爱好都强加给孩子。人人都不喜欢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让孩子学习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做只能导致他们更加厌恶学习。同时,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实行全方位的包干,不让孩子承担自己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孩子犯了错误也处处迁就,不及时纠正。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在这样的“温室”里盛开起来的花朵,根本经不起一点“风吹”和“雨打”,久而久之不仅导致孩子形成任性、偏执、缺乏独立性、意志薄弱的弱点,还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
2.虚荣心理
很多家长喜欢炫耀孩子的优点,以获得别人的赞许和羡慕,对缺点却避而远之,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这样做,往往只会使家长注重孩子的外在表现,却忽视了最应该关注的孩子的内在品质。一旦孩子没有满足父母的期望,父母首先不是帮孩子分析原因,而是首先要挽回自己作为家长“面子”,回到家里后往往还会再演一场“男女混合双打”。虚荣心不但导致家长产生焦虑的心理,更容易打击孩子的热情。我们常能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某某方面不如某家的某某”。看到某家的父母带孩子去学什么,就跟着也把孩子送进收费比别人还高,牌子还亮的早教机构,似乎是一种提升身份的投入,顺应潮流的举动,父母常常是“痛并快乐着”,而孩子在父母的虚荣心理教育驱使下,也渐渐地走入了成长的误区。
3.功利心理
古代“揠苗助长”的故事当前一再地在现代家庭教育中重演。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打着科学旗号的各种各样的早教班或辅导班。家长为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许多儿童三、四岁时就要“补课”,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家庭教育的功利化最终付出的可能是以孩子的终身发展为代价。家庭早期教育不是工厂化的生产,不可能按照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更不可能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来开展实施家庭早期教育。
(三)方法上的误区
1.成人化教育
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小大人”,所采用的方法是成人化、小学化的方法,一切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看到孩子闲下来就焦虑,家长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有真正地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天性中所应具有的那些幼稚和童真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孩子也越来越不像是孩子了,有人把这种状况称之为“童年生态危机”。
2.棍棒教育
“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部分父母仍在把这两句古话作为“教育信条”,认为只有打才是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可是事实证明没有哪一位成才是真正打出来的,打得结果只能给孩子留下身体的创伤和深刻的心理阴影。研究表明,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心理偏差,如说谎、孤独、固执、粗暴、怪癖、喜怒无常、攻击等等。更为关键的是,打丢了孩子的质朴天真,打丢了孩子的活泼天性,也打丢了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得到父母的尊重。
如何走出家庭早期教育的误区: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一些年轻的父母恨不得孩子一出生就能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其实早期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的教育,也不是片面的早期智力开发,更不是用“会背多少首唐诗”、“会弹多少曲钢琴曲”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早期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即对学习和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做事情积极主动的心态,独立自主富有创造性的精神,以及相应的责任感及合作意识等。因此作为父母必须要转变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落后的、片面的思想和做法,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孩子成才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如何学会了做人。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父母花多少时间在学习,对孩子势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学习型家庭不仅指家里藏书量的多少,而是父母是否能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知识是无穷尽的,孩子学习的内容不仅存在于课堂,而是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们不能寄希望于孩子“出淤泥而不染”。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种自然的、和谐的、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实际,贴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早期教育中孩子的学习重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环境与氛围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三)理解孩子
理解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理解也是架起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桥梁。有位母亲喜欢逛商场,可每次孩子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她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有一天,她领着孩子在商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时,女儿的鞋带散了。她蹲下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她发现眼前的可怕,女儿矮小的个子,她的眼中,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手……。孩子看待与思考问题的角度问题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其实,只要家长像这位母亲一样,和孩子站在同一视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学会换位思考,就会理解自己的孩子。有了理解才能有沟通,有了沟通才能有尊重,早期家庭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一些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定终身,如果早期教育没有做好,孩子这辈子也就没多大的出息了。其实人的一生有很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辨证地看早期教育问题,每个孩子都具有他的独特之处,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孩子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结果不可能完全相同,对待孩子的教育,没有“绝招”,更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只有发现孩子的长处,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同时,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要认识到犯错误也是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的必然现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要轻易说孩子不行,每个孩子都闪光之处,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需要父母们去耐心地、细致地去品读。
一、“据研究,人的第一语言习得的敏感期在幼年,过了13岁就难以习得。”电视剧《下一站幸福》中的梁晓乐只有5岁,一口气能说很多意思比较复杂的句子,其智力水平超过了落后地区的成年农民。究其原因,主要是妈妈梁慕橙每晚给他讲故事,要他熟记梁氏家训,锻炼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某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两个班中,进行了一项基于网络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目的是通过两年左右时间,使中国儿童能读会写,掌握2500-3000以上常用汉字,并能写出800-1000字左右通顺流畅的文章。从第一学年结束时学生取得的成绩看,试验班中的优秀学生已经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经过两轮试验的结果表明,只用两年使绝大部分学生掌握2500以上的汉字是没有问题的,要能流畅地写出上千字的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也不会有困难。
二、“早期教育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儿童期的生活和家庭环境对每个人所特有的行为反应模式与生活风格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下一站幸福》中,幼稚园小朋友说梁晓乐妈妈的坏话,怒不可遏的梁晓乐狠劲咬了对方一口,然后跑回家哭诉给妈妈听,妈妈梁慕橙教育他说咬人是不对的,应该向人家道歉,而身为梁晓乐父亲却并不知情的任光曦给她们母子俩讲了圣诞老公公的故事:圣诞老公公老是欺负别人,大家不再跟他玩,圣诞老公公被冷落后意识到自己错了,就向别人道歉,大家原谅了他……要梁晓乐勇敢地承认错误,抬头挺胸,像个男子汉一样敢做敢当,同时提醒梁慕橙:这样一味地要求小孩赔礼道歉,会让小孩形成胆怯懦弱怀疑自己的性格。梁慕橙作为单亲妈妈,教小孩凡事忍让,而男性任光曦介入后,教小孩做游戏,溜直排轮,在运动中被撞击受疼痛,跌倒再爬起。单亲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爸爸妈妈对梁晓乐的共同影响,阴阳互补才能和谐,梁晓乐才能全面协调发展。
三、“马斯洛人本心理学认为,早期体验过较高需要满足的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日后就能为满足高级需要而忍受低级需要的剥夺,为追求实现自己的潜能而奋斗。”在专制统治思想严重的农村,只有爷爷奶奶才能给小孩足够的爱护和尊重。在爷爷奶奶的羽翼保护下,胆小的孩子在完全放松没有任何压力和紧张感的状态下去玩耍去学习,顺应天性去成长,孩子既会娱乐又会学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小孩情感丰盈,自信十足。笔者有一女学生,她在恋爱中投入的感情很真诚,结局并非大团圆。这女生有经商才能,她不但养活着自己,还供给男朋友上完大学。她如此强悍,何必费力不讨好受制于人?她的回答出人意料:从小得不到父爱,长大以后,试图从异性身上找回这种东西。可是男朋友不是父亲,她遇人不淑,被骗后寻死觅活,活过来后清醒理智,回想当初寻求爱时耗尽心力,蹉跎了岁月,很不值得。她幼小时得到的爱残缺不全,成年后情感始终处于饥渴状态,导致她走了很多弯路,根本无法顾及成人后追求的人生目标应该是高级需要,即自我实现。
四、“反之,童年时代缺乏情感审美体验和道德热情的儿童,日后会成为冷酷冷漠贫乏的人。”《红楼梦》中的惜春就是例子。惜春从小没有父母教养,养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在应付王夫人指使的对大观园的搜检时,探春义正词严,提出要搜就搜她自己的东西,不许搜丫鬟的东西,她通过维护丫鬟的尊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仅冷嘲热讽奉命行事的王熙凤,还打了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一个耳光;而惜春胆小怕事冷面冷心,不但不维护丫鬟的利益,反而将丫鬟推出去让细细地搜检。她对伺候她衣食住行的丫鬟入画如此冷酷无情,自然无法从他人身上得到温暖的回报,她没有热情,情感贫乏,最后只得遁入空门冷冷清清过日子。
[关键词] 幼儿 早期教育 婴幼儿教师
人的心理发展、智慧发展、性格发展是人类研究自身发展的科学方向。早期教育是促进人脑发展的教育。幼儿早期教育是指从幼儿刚出生至三岁之间的幼儿教育,这是一个极易被家长忽视和错误把握的幼教年龄段,觉得他什么都不懂,逗逗玩玩,认为年龄越大学习越好,这个观点完全错了。专家通过三十年的研究发现,婴幼儿是学习的能手,是全人类最善于学习的能手。婴幼儿学会直立行走;学会手脚分工;学会劳动;认识万事万物;发展语言;学会社会行为;学会人生95%的常识。所以,要重新认识婴幼儿。
要让一个脑细胞发达起来需要有丰富的信息:语言、音乐、色彩、亲情、万事万物。幼儿智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不断地通过外界的刺激来激发其脑力活动而达到启智的效果。而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应集中在两个方面:肢体及感官的训练;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是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的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从事幼师美术教育工作已有几年,给他们上美术课时,我常会想我应该教他们什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绘画技能这些都是我在思考的。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幼儿启蒙教育又该教什么?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竞相探求形象思维。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实验一种均衡地运用在整个大脑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绘画活动能起着协调大脑的平衡作用,形象思维的增强,能促进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幼儿通过早期绘画训练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百分之三十。幼儿在没有学会使用文字以前,所表达的情感方式往往是图画,他们通过简单的线条、图形作为一种传达思想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涂鸦期”。这些图形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充满想象力的形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字的使用而逐渐消失。如果这种想象力能得到很好的保持,将对幼儿的成长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简笔画是通过绘画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并获得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直观而形象、鲜明而生动的简单绘画形式。能使幼儿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艺术、爱学习的好习惯;能够帮助幼儿用灵巧的小手写写面画,开发大脑,启迪智慧,掀开幼稚而天真的童心。我们都知道,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发掘想象力实际就是发掘创造力。简笔画可以辅助儿童涂鸦期发展,使自由的方式转变为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使涂鸦绘画得到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早期教育;游戏;教学;儿童;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10-04
许多研究证明,游戏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利,如游戏有利于儿童概念的形成,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等。〔1〕正因为许多关于游戏的研究都聚焦于游戏的教育与发展功能,〔2〕导致一些相关人士总是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联系在一起,并对游戏进行教育解读。然而,在早期教育领域,不论是研究界还是实践界,对这种做法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产生争议的源头在于早期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游戏取向,一种是文化传播或文化定位取向,另一种是生成式或响应式取向。文化传播或文化定位取向强调成人对游戏的预设以及成人对游戏和教育成果的解读。与此相反,生成式或响应式取向强调儿童游戏的意图与目的。笔者拟从这两个取向出发,分析当前早期教育领域存在的儿童自由与教师掌控之间的矛盾,探析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一、文化传播或文化定位取向
由于研究者看待游戏的视野不同,对诸如什么是游戏、游戏会对游戏者产生何种影响等问题的答案也会有所差异。文化传播或文化定位取向将教育视为受教育者适应某种文化的过程。主流文化信仰与社会期望决定了教育的目的与实施途径。教师的作用在于向儿童传授被社会认为有价值的知识。文化传播或文化定位取向强调教师对儿童游戏的预设。虽然儿童可以在游戏中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与控制权,但游戏的时间、资源与空间都会受到教师的限制。教师对游戏的预设有利于教师对游戏作出教育意义的解释,因为教师必须通过教育评价手段证明游戏是符合教育目标的,以此表明游戏会对儿童发展产生有益影响,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文化传播或文化定位取向的理论基础是隐喻学习理论。〔3〕隐喻学习理论将学习喻为习得,把学习看作是个别化的知识逐渐积累的过程。利用符合社会期待的预设游戏,教师控制着儿童学习的情境。通过诸多微妙的细节,如允许或不允许儿童玩某类游戏、教师对儿童发起的游戏的评价等,使文化的传播成为现实。在家庭和社区环境中,游戏往往是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4〕通过充当儿童的玩伴,教师可以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中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然而,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当由教师发起的活动占主导地位时,儿童的自肯定会受到诸多限制。
二、生成式或响应式取向
在更为广阔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情境中,生成式或响应式取向更接近游戏的本质,强调教师对儿童的选择、兴趣及生成知识的回应。与上文将学习隐喻为习得不同,这一取向将学习隐喻为参与。〔5〕儿童享有参与社会生活的决定权,他们主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与他人一同建构知识。〔6〕这些社会活动体现出社会群体共同的信念、规则、期望、行为模式、语言模式和互动模式。
生成式或响应式取向的理论基础是社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把研究重心从对个别化发展的关注转移到对游戏的社会特征的分析上来,并对成人和儿童发起的活动中的权力和控制等潜台词加以批判性反思。〔7〕生成式或响应式取向承认游戏可以让儿童挑战现有的由成人控制的权力结构(指成人拥有特权,儿童必须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游戏的即时性和自发性特征对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与想象提出了特殊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变得更有技巧,能力更强,知识更丰富,他们可以参与到更深层次的活动中,主动承担活动的管理与发展责任。假如教师能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与支持,那儿童就有可能逐渐提高自身的参与技能,可以参与到形式更为复杂的游戏中去。
三、儿童自由与教师掌控的矛盾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看法不同。不得不承认,儿童自由与教师掌控之间的矛盾是早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8〕许多幼儿园的课程其实是文化传播或文化定位取向与生成式或响应式取向的混合体。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可能并不愿意平等参与儿童的游戏,儿童也并不总是会接纳教师作为他们的玩伴,而且他们往往对工作(由教师主导或控制)和游戏之间自有划分。关于角色游戏的研究发现,教师为儿童提供了游戏指导,但却破坏或阻碍了游戏的发展。〔9〕不过与此相反,另一些研究证明,若教师采用有效方法指导儿童游戏,可以使儿童更乐于游戏。〔10〕当然关键是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和积极参与由儿童控制的游戏,如此才能保证教师的参与是符合儿童的意愿的。
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ion)是指学习者理解世界的意义并对已有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进行再创造,从而创造新的知识。〔11〕不同形式的游戏恰恰为儿童提供了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可以说,要解决儿童自由与教师掌控之间的矛盾,关键之一是理解游戏对儿童的独特意义。
四、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从生成式或响应式取向看,儿童成长为成功的游戏者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游戏是一种集体性、社会性的活动。儿童要成功参与游戏,必须学会如何游戏,即学习如何去想象和表征假设,与同伴协商,推动游戏发展等。儿童必须同时考虑自己与同伴的需要。通过对游戏规则和游戏进程的掌控,儿童提高了与同伴共享游戏的技能。儿童从游戏的角度看世界,创建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的意义、符号和玩法,而这就带有文化的意义。〔12〕通过在不同情境中和利用不同资源开展的与同伴共享的游戏,儿童可以获得更多知识,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在游戏中,儿童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与游戏同伴交流,如使用经同伴认可的符号、绘画和动作等。每一种交流都需要交流双方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读,引发对信息意义的进一步协商,而这会激发儿童的知识创造。可见,成功的交流需要深层次的主体交互性,因为游戏者必须对与推动游戏发展相关的信息保持高度敏感。任何游戏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都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包含了许多个别事件,可以促进儿童认知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受到已有知识的启发创建假想的世界,探索物体、工具、符号的潜在意义,定义想象或现实中的角色,维持游戏的发展并根据正在发生的游戏事件调整自己的行为,表达个人意愿和彼此协商等。要有效指导游戏,使儿童更乐于游戏并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有必要了解游戏对儿童的独特意义。
五、倡导综合教学法
笔者建议教师采用结合了教师主导活动和儿童主导活动的综合教学法,以增加教师与儿童共同建构知识的可能性。儿童在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总是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幼儿园环境、课程、师幼比、可资利用的资源、成人的价值观等的影响。综合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对儿童的观察和与儿童的互动,参与儿童的游戏计划制订并参与由儿童发起的活动,注重观察、记录和对儿童学习的反思,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能力和知识,以此保证由教师发起的活动和由儿童发起的活动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由儿童自主发起的活动最接近纯粹的游戏。游戏中的儿童极少受到教师的直接干预。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把教师当作玩伴,是否向教师求助。当然,由教师发起的活动也能吸引儿童投入其中并获得游戏乐趣,但儿童的选择权和控制权毕竟是有限的。例如,教师可能要求儿童操纵木偶来表演故事,或者创设想象性情境引导儿童解决数学问题。在认真观察儿童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制作游戏道具或提出新的挑战等来回应儿童的游戏需要。可见,综合教学法的灵活性强,教师可以平衡由教师发起的活动和由儿童发起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回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并在课程目标与儿童自己的游戏目标间建立联系。事实上,采用综合教学法,教师需要在许多方面具备创新精神和娴熟技能,以此帮助儿童将儿童自我建构的知识整合成更加正规的概念结构。
以笔者收集的一个案例为例。方案主题是“帮助我们的人”。儿童参观了警察局、消防队、诊所和宠物医院。在角色游戏区,儿童根据参观获得的经验,穿上特别的服装,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游戏。在教师的帮助下,儿童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补充游戏材料,如制作患病宠物的病床、大型的硬纸板消防车等。随着相关知识的增加,儿童开始整合不同角色进行游戏,如消防员打电话给兽医,让兽医带上担架来救一只小猫等。看上去,除非儿童想在游戏时用到新的玩具,否则他们不想让教师介入游戏。而教师做得最多的就是观察儿童。一段时间观察下来,教师注意到Jamie、Simeon、Khalid和Liam等相对年长的男孩子都在忙着玩许多冒险游戏,如救援、追捕、摔跤等。年纪最小的Will虽然很愿意和这些年长的男孩子一起玩,但却总是被拒绝,因为他“太小了”。Max则喜欢独自一人游戏,或者和小年龄的孩子一起玩。他一直都在玩一些照顾类的游戏,特别喜欢当护士或者医生,照顾充当“病人”的玩具娃娃或小年龄的孩子。女孩子们则通常在和其他人聊天、写东西或者制作食品,她们不参加男孩子玩的这些运动型游戏。教师应该帮助Max和Will参与到Jamie等人的角色游戏中吗?如果要帮助,那应该运用哪些策略呢?教师应该始终尊重儿童的选择吗?教师是否应该鼓励儿童在游戏中尝试不同的角色?在儿童自由选择游戏的时候,儿童个体与群体的参与模式如何?这些模式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份和对玩伴及游戏技能的偏好?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教师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7〕EDWARDS S,BROOKER E.(eds.)Engaging play〔M〕.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2010.
〔2〕CHENGMF, JOHNSONJE. Researchon children’s play:Analysis of developmental and early education journals from 2005 to 2007〔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10,(37):249-259.
〔3〕〔5〕〔11〕JAMES M,POLLARD A.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sights from TLRP〔EB/OL〕.〔2009-04-21〕.省略.uk.
〔4〕〔10〕GENISHI, ALGOODWIN. Diversities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Rethinking and doing〔M〕.New York:Routledge,2008.
〔6〕SFARD A,PRUSAK.Telling identities:In search of an analytic tool for investigating learning as a culturally shaped activity〔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5,(43):14-22.
〔8〕TZUO P W. The tension between teacher control and children’s freedom in a child-centered classroom:Resolving the practical dilemma through a closer look at the related theories〔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7,35(1):33-39.
〔9〕WOOD E,COOK J.Gendered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in role play activities:A case study of young children in the English foundation stage〔J〕.Educational & Child Psychology,2009,(26):19-30.
〔12〕WOOD E.Reconceptualising the play-pedagogy relationship:From control to complexity〔M〕//S EDWATDS,E BROOKER E.(eds.)Engaging play. 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2010.
On Play and Teach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lizabeth Wood
(University of Exeter, UK)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儿童早期教育 预算 新动向
2010年5月11日,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和劳动关系部,社会团结部联合颁布了“2010―2011技能和基础设施预算”方案(以下简称“预算”),提出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以抓住未来各种可能的机遇。这份“预算”既是澳大利亚面对未来的雄心壮志的体现,又是基于现实采取的措施,从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儿童早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新动向。
一、澳大利亚儿童早期教育“预算”出台背景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儿童早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投资儿童早期教育和保育计划的回报显著,拥有优质儿童早期教育和保育经验的儿童更倾向于接受高等教育并且顺利就业,从而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积蓄,为社会保障作出更大的贡献。他们成年后依赖公共援助的可能性较小,参与犯罪活动的可能性也更低。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澳大利亚4岁及4岁以下儿童接受教育的比例只占41%,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70%。[1]澳大利亚政府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在促进平等和提供劳动技能方面有重要意义。经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AG)协调,2007年12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州及地方政府之间达成意向,在教育、技能以及儿童早期发展领域实行重大改革,因而提出了“2008―2009教育革新预算”。其中在儿童早期发展方面,COAG制定了一项发展战略――投资儿童早期,于2009年7月公布以征求公众意见,最终在2010年5月11日,再次出台了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2010―2011技能和基础设施预算”。
二、澳大利亚儿童早期教育“预算”内容特征
“预算”计划中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儿童早期教育改革目标。其重点在于为每一个澳大利亚家庭提供高质量、负担得起的儿童早期教育和保育机会,期望在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方面的发展能达到世界级水平,体现公平性、优质性、服务性等特征。
(一)公平性
澳大利亚政府支持家长养育孩子,采用税收方面的手段为家庭提供财政帮助,如“家庭税款减免”、“托儿津贴”等措施。提出的教育改革目标是使费用不再是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障碍,尤其涉及到缩小同代人中土著居民之间的差距。[2]
为此,澳大利亚政府确立了资金预算:5.335亿元(澳元,下同),用于未来5年普及早期教育,实现2013年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达到每年40周,每周15小时;16亿元用于未来4年中有关儿童保育教育的税收减免或者退税。在乡村和偏远地区范围内对早期儿童服务的基础设施进行改进,约5940万元资金将被用于支持由2010―2011年度的中心建立,以预算基金为基础的早教服务,并满足国家质量标准约定的COAG。预算基础资金儿童早教服务是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并提供儿童看护和早期教育机会,不然这个机会市场将会传送儿童看护失败。这些服务在乡村、偏远地区和当地社区的运行中占有支配地位。[3]
(二)优质性
澳大利亚政府承诺提供的儿童早期教育是优质的,首先,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与保育员接受正规培训。[4]其次,儿童为接受正式学校教育的第一年做好社会性和认知方面的准备。[5]儿童早期学习对建立社会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必须为这些儿童的早期最佳发展提供支持,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在此方面,澳大利亚政府确立了资金预算:1.266亿元用于未来4年培训和保留高质量的从业人员。澳大利亚政府继续致力于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高品质承诺,其涉及所有澳大利亚儿童,这笔基金涵盖了儿童和家庭中心的创建和运营。2010―2011年度所涉的5940万元资金,其中约三分之一将被定位于提升员工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工作资格和他们的管理方法。[6]
(三)服务性
由于不少儿童父母都是工作的,因此,澳大利亚政府承诺,不管怎样,要为家庭提供可得到的、综合性的服务。提出的教育改革目标体现在:[7]首先,满足有工作的父母的服务需求。其次,支持有额外需求的儿童参与早期学习和保育。最后,继续提高服务质量的严格标准与要求。
为此,澳大利亚政府确立了资金预算:2008―2009年拨款1.145亿元用于在全国建立38个儿童保育中心(总目标为260个),2010―2011年拨款2.93亿元,至2014年,提供至少35个儿童和家庭中心的创建资金。儿童和家庭中心的创建目的在于解决本地家庭和他们孩子的需求,也为社区内的所有家庭提供服务。资金既包括资本成本又包括建立额外儿童看管场地的持续成本,既包括儿童看管津贴又包括儿童看管折扣。这些中心将提供早期教育和看护在很长时期内的看管布置,并把当地社区的一些具体要求考虑在内。如有可能,这些中心将会坐落在学校的操场上、TAFE大学或是其他社区场地内。[8]
三、澳大利亚儿童早期教育战略评析
澳大利亚儿童早期教育“预算”对儿童早期教育发展的展望和规划,无论是从变革目标的制定、变革项目的确立,还是具体改革措施的实施,都直接指引和规划着澳大利亚未来儿童早期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心和步骤。基于上述介绍,不难发现澳大利亚在儿童早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所遵循的一些主要原则:第一,公平不是说说而已。澳大利亚政府认为,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责任来实现儿童早期教育公平。第二,优先关注处境不利地区和不利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支持,其中面向边远地区和土著学生的举措十分明显。规定所有在边远土著社区的4岁儿童将都参与到为期5年的有质量保证的儿童早期教育项目。第三,注重儿童早期教育的服务质量。不但提高了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和保育员的素质,而且制定了全国一致的强有力的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标准,来整体提高早期儿童服务质量。
“预算”明确指出了澳大利亚儿童早期教育“2008―2009年”、“2010―2011年”,以及今后的长期发展目标,为澳大利亚抓住世界经济的新机遇做好准备,为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提供了条件,尤其边远地区和土著儿童的早期教育得到了发展。尽管有些政策的起效会立竿见影,但大部分政策的效果将在一段时间过后,即当儿童们受益于今天而长大成人时,才会全部显现。“预算”不仅囊括了一系列的步骤和措施,而且体现了一种决心,表明了一种针对未来变迁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意图。
参考文献:
[1]徐晶晶.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J].上海教育,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