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8 13:32: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生厌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厌学,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共识。找到厌学原因,如何帮助厌学者克服厌学情绪,寻找到切实可行的相应对策,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教育课题。
近几年,我国学生学习情绪不容乐观,厌学情绪有由原来高学段化向现在的低学段化蔓延的趋势,有厌学情绪学生的比例不断上升,农村学生有厌学情绪的比例不断上升。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为严峻。如何认清看待我国转型过程中学生的厌学情绪,分析其成因,针对成因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也就成为当前教育者研究的迫切问题。
本人此次确定这个研究课题,是想凭借自己在教学一线的便利条件,针对厌学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学生学习情绪的情况,总结出新时期学生厌学情绪呈现出来的新趋势。探究其厌学情绪的成因,重点分析学校和教师在其不良情绪形成中的消极作用,从而提醒我们的学校、老师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残害”学生的现象经常出现。总结出相应的厌学情绪矫正策略,应用于实践,对教育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意义。
2、选题的依据(理论依据、技术依据、前期工作研究依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夫兰德森(A.N.Frandsen)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各种学习的发现兴趣和自我提高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势必就会影响学习效果。长期厌学易使学生出现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即表现出孤独、多思、反应缓慢、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焦虑、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漠不关心、心肠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另一方面,这些不良性格特征也是学生厌学的影响源和催化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寻找厌学情绪形成的原因,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归因理论对学生厌学情绪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追求成功动机的意识,寻找切中“要害”的对策。
3、与选题有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对于学生厌学,这个世界性的教育课题,各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教育学和心理学层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我国对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理论性的层面上,实证性的研究偏少,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理论分析少,多集中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主观感受。所以,在对厌学心理的定义、表现特征、影响因素、预防矫正等方面进行探讨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结果的同时,今后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加强中学生厌学心理在心理学界的界定问题的研究,作出理论及实证性的深入探究。
(2)在中学生厌学心理影响因素等方面,应该加强实证性研究,以得出更有说服力和信效度较高的研究成果。
(3)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干预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建议把经验中得出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性的可操作的具体干预措施,让更多的厌学学生摆脱厌学心理的困扰。
(4)采取针对性更强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作深层次的探讨,以使对厌学的界定和影响因素有更准确地把握。
(5)心理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学者应共同参与研究,通过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境来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使影响厌学心理的内外部因素都能有效地改变,达到预防及改善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目的。
4、主要研究内容
一、关于学生厌学研究的现状
二、厌学问题概述
(一)厌学的涵义
(二)厌学的表现及特征
(三)厌学的类型
(四)当前学生厌学情况呈现的特点及趋势
三、厌学情绪形成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把精力与兴趣集中到学习上来,产生厌学情绪。
2.学习中,失败体验过多,学习无望,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动机的缺失,产生厌学情绪。
4.心理负担过重,产生厌学情绪。
(二)客观因素
1、学习活动本身的特殊性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3、学校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影响
(1)厌学从“厌校”开始
(2)“厌师”加重厌学
4、家庭教育偏失的影响
(1)家庭问题的增多,势必造成更多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2)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导致学生有厌学心理。
(3)父母偏颇的理想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四、消除矫正厌学情绪的对策
(一)国家和全社会应营造出“学习光荣、不学习可耻”的良好氛围。
1、要在信息时代消除和预防学生的厌学情绪,国家应多重视教育工作,增加教育投资,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正面的思想宣传工作,并进行理想教育,从大环境方面激励学生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2、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早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并进行有力的督促和检查,让学生乐于走进学校,乐于走进课堂,乐于走进书本。
3、要净化社会环境,端正社会风气,特别是电影电视和音像制品宣传作品应该积极向上。
坚持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理想观和价值观,发挥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二)学校和教师要担起消除矫正学生厌学情绪的重任,“以人为本”“科学施教”。
1、学校制定的教育教学要科学合理。
(1)明确办学方针,不光是要“教学”,更是要“育人”。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丰富学生在校生活。
(3)教育教学要注重实率性,摈除“靠量”“靠时”的不科学思想。
2、教师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1)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2)倾注教师的爱心,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4)全方位评价学生,激励上进。
(三)父母要注重家庭教育,做好孩子的身边“老师”。
1、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刚到家的温暖。
2、增加家庭文化气息,让孩子在书香的熏陶下作采撷知识的蜂蜜。
3、父母应以自身正确的言行为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学生应发挥自身“内力”,抗御厌学不良情绪。
1、明确“学习”的特殊性,消除“厌倦”情绪。
2、树立大学习观,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成功体验次数,减少遇挫不良体会。
4、增强遇挫能力,细心体会学习的快乐,养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5、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阶段:利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了解目前学生厌学状况及表象。
第二阶段:利用对照法,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厌学情况进行比照,总结不同学段学生厌学的不同情况,分析学生厌学趋势;对较早厌学数据与近几年厌学数据进行比照,总结分析学生厌学的总体发展趋势;对城市、农村的学生厌学情况进行比照,总结分析造成厌学的不同原因及对策;对乐学与厌学者进行比照,总结其不同表象。
第三阶段:利用反馈法、观察法,把矫正厌学的相应策略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变化,检验策略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6、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及解决方法和措施
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 调查问卷设计的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2) 由于地域(本省与外省、城市与农村)的问题,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3) 如何深入的对课题进行挖掘,提出可行性的教育对策。
解决方法和措施: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论证,不臆断。
7、论文工作进度安排和预期成果
工作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用时大约2个月。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2)设计调查问卷,汇总调查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收集有关的论据。
第二阶段:研究资料,用时大约1个月。 (1)确定题目。(2)草写绪论,确定基本思路。
第三阶段: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用时大约2个月。
(1)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
(2)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第四阶段:修改定稿,用时大约1个月。
预期成果:论文、研究报告、访谈调查报告
8、已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
[1]洪明,吕三三.中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2]陈静,张珊云.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原因分析.职业与健康,2019年第8期,66-67.
[3]安秋玲,李召存.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13期, 43-46.
[4]方双虎.乐学与厌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对照[J].江西教育科研, 1997(3): 56-58.
[5]黄伟奇.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19: 171-172.
[6]杨惠.我区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讨.西藏科技,2019年第7期,47-48.
[7]李开学.对中学生“厌学”现象及其转化的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2):89-90.
[8]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 J].教育科学研究, 2019(7): 53-55.
[9]王毓珣,韩仁生.论影响学生归因过程的因素和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学刊, 1996(2).
[10]庄全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排除厌学心理障碍.教学与管理,1999(9).
智慧技能的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智慧技能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掌握与运用,它由简单到复杂构成一个阶梯式的层级关系:概念(需要以辨别为先决条件)规则(需要以概念为先决条件)高级规则(需要以规则为先决条件).因此,对于中学数学的每个单元,学生应该按照加涅关于智慧技能由简单到复杂构成的这个层级关系去学习,以便按照这个层级关系把所学的知识组织到大脑当中,形成具有良好层级性的认知结构.
据此,笔者在“排列、组合”单元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结构如图1所示.排列、组合P概念从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的辨别入手,得出排列与组合的概念,进而介绍排列数概念、组合数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排
列
、
组
合
概念
从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的辨别入手,得出排列与组合的要领进而介绍排列数概念、组合数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专题一
算法
在解释P1n=n,C1n=n(n∈Z+)的基础上,介绍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引例和例题的处理均须用由P1n或C1n组成的算式来解答).
专题二
排列数公式与计算
专题三
组合数公式、计算与性质
应用
用直译法解决纯排列与组合问题(同时用分步法解答纯排列问题).题型如1990年人教版高中《代数》下册(必修)(简称:高中《代数》下册.下同)第234页例3、第245页例2.
专题四
用分类法解决加法原理的简单应用题.题型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34页例4(此例还可用分步法)、第245页例3.
专题五
用分步法、分类法和排除法解综合性排列与组合问题.题型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35页例5、第246页例4.
专题六
于是该单元的教学次序是:基本概念的形成(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排列数与组合数的概念)基本算法规则的掌握(原理与公式)概念和算法规则相结合的应用(这里是以解题规律为主线,把排列应用题和组合应用题一并按其解法由易到难分层次集中而对偶地解决的),完全符合加涅关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必须按从概念到规则,再到高级规则的层级顺序去进行的规律,理顺了学生学习排列、组合内容的认知层次,加强了该单元认知结构的层级性.
2.运用先行组织者,促成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运用先行组织者以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是提高教材可懂度,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的重要技术之一.其目的是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促成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因为高中生首次面对排列、组合单元的学习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用来同化它们,因此,我们在该单元的入门课里,在没有正式学习具体内容之前,先呈现如图2所示的组织者,能起到使学生获得一个用来同化排列、组合内容的认知框架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安排在本文的入门课——专题一中的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以及安排在基本原理课题中的两个引例,它们也分别起到了学习相应内容的具体模型组织者的作用.
3.实行近距离对比,强化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
如果排列概念和组合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分离程度低,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差,则会造成学生对排列和组合的判定不清,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使用不准,从而严重影响学生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正确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增强它们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以达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排列、组合”认知结构之目的.
按调整后结构的顺序教学,很自然地实行了近距离对比,加大了排列与组合、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对比力度,从而强化了它们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
(1)在入门课里,开篇就将排列概念和组合概念进行近距离对比,有利于引导学生得到并掌握排列和组合的判定标准:看实际效果与元素的顺序有无关系.
(2)专题二首次近距离比较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并运用其判定标准——是分类还是分步,去完成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以加强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与辨别.
(3)专题四、五、六里,把排列、组合问题按其解法分层次对偶地解决,在没有单独占用课时的情况下,很自然地为排列和组合的近距离比较,为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运用对比,提供了切实而尽可能多的机会.
4.及时归纳总结,增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与概念性
我们知道,认知结构是人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也就是知识在人们头脑中的系统组织,它具有整体性和概括性.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越强、概括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学习的保持与迁移.因此,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随着该单元教学进度的推进,及时归纳总结已学内容的规律,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概括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促使学生高效高质地整体掌握该单元,从而形成整体性强、概括程度高的认知结构.
于是对于“排列、组合”单元,笔者就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引导学生不断归纳、及时总结出以下各规律:
(1)排列与组合的判定标准(见前文).
(2)加、乘两原理的判定标准(见前文).
(3)排列数公式的特征(略).
(4)组合数与排列数的关系(略).
(5)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①仔细审清题意,找出符合题意的实际问题.
所有排列、组合问题,都含有一个“实际问题”,找出了这个实际问题,就找到了解题的入口.
②逐一分析题设条件,推求“问题”实际效果,采取合理处理策略.
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策略有:正面入手;正难则反;调换角度;整、分结合;建立模型等.但不管采用哪个策略,我们都必须从问题的实际效果出发,都必须保证产生相同的实际效果.因此,实际问题的实际效果,就是我们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也可以说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一个关键.
③根据问题“实际效果”和所采取的“处理策略”,确定解题方法.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提法很多,其实归根到底,不外乎以下五种:枚举法;直译法;分步法;分类法;排除法.如所谓插空法,推究起来也只不过是在调换角度考虑的策略下的分步法而已.
5.注意策略的教学与培养,增大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智育的目标是:第一,通过记忆,获得语义知识,即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这是较简单的认知学习.第二,通过思维,获得程序性知识,即关于办事的方法与步骤的知识,这是较复杂的认知学习.第三,在上述学习的同时,获得策略知识,即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这是更高级的认知学习,也是人类学习的根本目的.
所谓策略,指的就是认知策略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是个人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包括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中的策略.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包括记忆术,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建立新知识内部联系,做笔记、摘抄、写节段概括语和结构提纲,在书上评注、画线、加标题等促进学习的一切活动.
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策略或策略的水平不高,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好、学习效率就不高,特别是在解题过程中,就会造成不能利用已学的相关知识而找不到解题途径,或造成利用不好已学的相关知识而使解题思路受阻,或造成不能充分利用好已学的相关知识而使解题方法不佳,以致解题速度不快、解答过程繁冗、解答结果不准确等.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策略的教学和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以增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为此,笔者在“排列、组合”单元的教学中,除注意一般性学习策略(如做笔记、画线、注记和写单元结构图等)的培养以外,更注重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培养和训练.
(1)在专题二、四、五、六里,对排列、组合问题解法的教学,始终按“仔细审清题意,找出符合题意的实际问题逐一分析题设条件,推求问题实际效果,采取合理处理策略根据问题实际效果和所采取的处理策略,确定解题方法”的基本步骤进行,以培养学生在解排列、组合问题时,有抓住“实际问题的实际效果”这个关键的策略意识和策略能力.
(2)重视一题多解和错解分析(多解的习题要有意讲评,例题讲解可故意设错).
一题多解能拓宽解题思路,让学生见识各种解题方法和处理策略.另外,一题多解又能通过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使学生在较多的思路和方法中优选.同时,因为解排列、组合问题,其结果(数值)往往较大,不便于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而一题多解可以通过各种解法所得结果的比较,来检验我们所作的解答是否合理、是否正确,从而起到检查、评价乃至调控我们对排列、组合问题的解答的作用.
错解分析能使学生注意到解答出错的原因所在,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解题策略调节的必要性和方法,防止今后犯类似的错误,增强学生解题纠错力.
故意设错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46页例4的第(3)小题:如果100件产品中有两件次品,抽出的3件中至少有1件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
错解:由分步法得C12C299=9702(种).
略析:像该题一样的“至少”问题最好莫用分步法,这里分步出现了重复计算(以上错解是学生易犯错误,教学中必须注意).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新课标中将化学定义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科。对于化学来说,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必要方式。因为它既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学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因此,化学教学必须将化学实验教学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搭建化学学科探究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掌握化学知识。相较于其他教学手段,化学实验的优势非常明显,而它也是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实验步骤,并尽快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在探究化学规律的实验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1.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化学主要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学生学习化学首先要观察物质的特征和在反应中发生的形态变化。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时,教师如果不能予以正确的指导,学生就会因为不清楚观察目的,只关注那些比较有趣或者是明显发生的变化。对于实验要求重点观察的内容却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在学生进行实验以前,教师要对观察目的予以说明,并根据实验内容提出相关要求。
2.指导学生研究实验
实验观察只能得到观察对象表象的性质,要想得到更深层次的结论,就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予以适当的点拨,那么学生就能从本质上对物质变化有一个深层次认识。这样也能提升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倡导自由与开放风气,对某些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初中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往往强于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讲解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时选择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原本的教学内容中引入比较有趣味性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将生涩的知识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演示实验室支取氧气的实验中,教师如果只是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反复强调在实验中要防止试管炸裂,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要怎么做,并不清楚试管在什么时候会发生爆炸,或者是为什么发生爆炸。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他们其实也想看到试管炸裂的景象,老师完全可以故意设计一个试管炸裂的实验,让学生对于实验原理有更清楚的认识,对于实验要注意的事项也有更深刻的印象。
四、课外实验教学中的合作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化学、生活、生产之间的联系有更清楚的认识,本人针对化学实验教学课堂,设计了两种适用于课外实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课外兴趣实验。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由分工,完胜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善,并收集相应的实验材料。在完成操作实验后,形成书面报告,并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化学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成立“身边的化学”研究小组和“化工厂”调查小组。并将学生分配到兴趣小组中。调查“身边的化学”的小组主要调查对象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日用品、吃穿用度产品和化学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研究课题,并在学生调查的过程中,予以技术指导和知识补充。因为学生大部分都住校,所以参与调查的时间非常有限,尽管他们自主调查的机会不多,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五、总结
化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汉语文字,它是一种科学语言,遵循严密的逻辑体系,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与特点含义,力求规范、精确、简便、恰当、严谨,比如:离子、分子和原子,有关联也有区别;组成和构成适用不同需要时的表达;“硫酸”是化学名称,“H2SO4”是化学符号,分别是文字和符号的表达;“一种元素、一个原子”是正确的表述,不能将二者对调成“一个元素、一种原子”。如:化学式、化学反应式与化学方程式三者中,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表示了一种物质的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化学反应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反映了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而化学方程式则是在化学反应式的基础上,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学生必须能够正确理解这些名词的意义及相互的区别。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主线,没有正确的化学语言的运用,是无法学习化学的。化学语言建立在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可以在中学生现有的汉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去学习化学用语,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学习化学及科学语言的基础,同时也利于促进科学语言素质的提高。
二、中学生化学语言的学习过程
掌握化学语言起步是在初中阶段,一些诸如化合物、化学变化、元素、分子等化学名词正式在课堂上听到,这一阶段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适当重复、结合实际生活,切不可强行灌输。如果出现学生对基本概念不理解或理解错误,要及时纠正,并适当鼓励,以免学生错误领会概念影响后续学习或者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需要理解化学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这个时期对于正确运用与掌握化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从原理、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学习化学是在高中阶段,高中化学中出现的信息,从质量、时效、难度看都远远超过初中阶段,语言要求更加精准,文字描述限定条件更多,符号更加国际化,外语作用更加突出。在高中阶段,学生之间容易出现不同层次的分化。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更为关键,如果能够正确理解概念、运用语言,对于内容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反之,则会感觉晦涩难懂,甚至听课不知所云,自学不知应该学哪里,对现实的成绩以及今后的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内容,并自觉运用于解题和生活实践中,以科学语言不断提出问题,以科学思维研究分析问题,将有利于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化学语言学习的途径
1.教师的言传身教。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学生学习化学语言的主要途径。教师的化学语言风格特点将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对于初中学生,结合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教师要想尽办法让课堂上基础理论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直观与抽象描述相结合、具体实物与化学名词相结合。尤其是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学生的一致反映是难、散,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同时用语言描述过程,动手动嘴必须同时进行。老师课堂讲授的专业化学名词、化学用语要准确,不能模糊,不可随意发挥。而在讲解、讲通的过程语言要丰富幽默、善用比喻、善于联系实际的、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予以讲解。对于高中生,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加强,学习风格逐渐转化,接受知识受教师风格与语言特征的影响弱化。教师在对理论深度广度的准确把握、恰如其分的讲解课程的基础上,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提问,多表达,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强化科学语言素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2.学生的以教代学。
教学是一个知识再建构的过程,教师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吸收效率。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有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老师想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某项知识,最好的办法不是教师反复多次的教,而是让学生先“学”,学生来“教”,老师再总结性地“教”。“教”是“学”最好的途径,学生先“自学”后在教师指导下“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检验他们的知识能力状况,特别是化学用语的应用,在他们讲授和描述的过程中充分得到强化,使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发现以便修正。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弱化了教师的地位,反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得教师的知识储备大大提高,备课范围加大。
3.语文知识的运用。
尝试运用语文易混字的学习方式可以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不清楚将会直接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应用字词的区别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识记化学概念,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对字词说不清楚,写不清楚,对概念不能准确理解。如,把“氨”“、胺”和“铵”三个字混淆。“氨”“、胺”和“铵”有关联又有区别,氨是NH3,包括了氨气、氨分子、氨水、液氨、联氨;胺是氨的烃基衍生物,氨分子的一个、二个、三个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生成的化合物;铵是NH4+,通常与盐连接在一起,称为铵盐,是氨与酸作用得到的,相当于一种金属离子(如:K+),但在加热后很容易分解为NH3。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一定要咬文嚼字,重点强调关键字词的准确。运用语文句子成分分析理解化学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如: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对溶解度的理解必须把范围界定清楚,即一定温度,因为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溶剂的量是固定的100g;溶剂与溶液要区别,溶液包括了溶剂与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是溶解度定义的特定状态,溶解度定义的不是任意的情况,而是一个特定的状态,即此时所溶解的溶质最多量的状态,与非饱和溶液所溶解的溶质的量要相互区别。把溶解度定义按语文语句成分的划分作为限定条件来理解并加以明确,溶解度的要点即可一目了然。运用语言文字的词语辨析来理解物质性质和理论知识,如:氧化剂和还原剂是相对关系,在一个氧化还原化学反应中必须是共存的,如影随形;还原剂被氧化和氧化剂被还原是同时进行的,体现的是物质在某个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得失电子的能力,一定要具体到反应。比如:KMnO4是常用的氧化剂,它可以氧化H2O2,此时H2O2是还原剂,这个反应是临床医学上制备医用氧气的方法,在H2O2与I-生成I2的反应中,H2O2无疑就是具备抢夺电子能力的氧化剂了。在原子结构内容中,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和径相分布是并列关系,是对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共同描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之所以分开研究,因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运动方式存在根本区别,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波函数的角度分布,研究了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波函数的径相分布讨论了电子出现的几率与离核远近的关系,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简化,力求更好地讨论问题。
四、语言理解能力与化学成绩的关系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程度与对化学语言理解能力的相关性是显著的,因为只有精确地理解了化学语言,才能运用化学知识去听课和做题,曾经有一个极致的例子,某个中学生把一切液体的东西都叫做水,他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的化学学习效率很低、成绩很差。本项目组采用IBMSPSS20软件,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将某市初三学生化学成绩与语文成绩进行了相关性计算,得到不同层次学生化学成绩与语文成绩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为显著正相关,即化学成绩好的语文成绩也好,化学成绩差的语文成绩也差。有文献从化学成绩与单独的语言能力各个维度:如语言识别、语言转换、语言表达、语言应用进行相关发现,按分数划定的不同化学学习能力组别之间的语言能力差别非常显著。语言识别与语言应用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
五、结语
(1)实验室设备利用率最大化,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主要使用分光光度计、水浴箱和玻璃仪器,与化学实验教学相似。因而实验室整合后仪器共享得到了充分实现。
(2)打破院系界限。
(3)实验室空间位置得到充分利用。
整合后对课程作统筹规划,因而减少了实验室闲置,目前化学分析实验室是满负荷运转。
(4)减少实验室教学辅助人员配置。
(5)减少常用化学试剂的重复购置。
生物化学实验一般为小量实验,有时甚至是微量实验,所用化学试剂相对较少。实验室整合后可减少试剂浪费。
2整合的缺点
(1)实验室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需要。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通用技术,是学生将来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而现行化学分析实验室硬件水平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要求。
(2)实验室与教研室的分离严重制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为海南省重点学科,又为我校硕士点建设支撑学科,我校从2014年开始承担硕士研究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同时,由于目前我校缺少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同时也作为教师科研场所。教研室与实验室的长期分离,极大地制约了教师的科研工作,不少教师的课题研究需要到校外实验室进行,这与未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在学校中的教学角色不匹配。
(3)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难以开展。
目前生物化学实验与其他3门实验课程整合为一门化学分析实验课程,课程负责人为化学分析实验室负责人,课程规划、实验室规划都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实施。然而化学分析实验课程中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仍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教师负责教学。每次课程大纲修订、实验教学项目更改都需要由课程负责人跨院系召开不同教研室教师会议,难以实现多部门协调。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严重落后,学生毕业后真正能用到的知识不多。而如果由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设计、实验项目更新,又很难得到实验室的支持。例如近年来被认为在实验教学中有效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目前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尚未开展。
(4)实验室规划及设备更新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实验室规划和设备更新都由课程负责人提出并执行,因而难免受到负责人本身专业背景的影响。近10年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所需仪器仅对分光光度计进行了更换,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所需设备没有添置和更新。
(5)实验室教学辅助人员的培养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实验室目前隶属于药学院,因而生物化学实验员无法参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以及教学任务、科研课题的承担,严重影响实验员的职称评定和专业能力提高。
(6)成为急诊医学等新办专业评估的“硬伤”。
新办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前,教育厅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评估。而近年来新办专业评估时对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生物化学实验室提出较多质疑,这会影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7)教学实验室在课余向本科生开放受到影响。
尽管学校提倡开放实验室,促进大学生创新实验开展。但实验室的开放需要实验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配合,因而目前进行的大学生生物化学创新实验并没有在化学分析实验室进行。
(8)教研室和实验室工作协调困难。
由于教研室与实验室隶属不同部门,涉及的跨院(系)实验室较多,而学校规定教职工奖金津贴由各院(系)独立核算,这些都使得教研室和实验室之间工作协调困难。
3结语
一、投石探路——认识信息
同样重要的信息,有的人善于抓住,有的人却漠然视之,这正是由于各人的信息意识强弱不同所致。信息,指的是当人们与外界接触时,有意无意所接受到的一些事物材料,有数字、文字、影像、数量关系等。如果能使学生对接受到的这些信息源加以分析、整理,主动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或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后加以利用,则将促使他们关注周围的事物,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大大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
1、感知信息。信息意识形式有两种:一是被动接受状态,二是自觉活跃状态。前者指人们从社会的信息环境中被动地接受事先未料及的信息;后者指信息意识的觉醒状态,它促使人们制订信息活动计划,主动关心和了解各种变化,并作出相应的选择。数学教学时应力求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状态转化为自觉活跃状态,当他们面对一些信息时,能快速作出对信息的判断并引起思考。如教学“千克、克的认识”时,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掂一掂文具盒、书包、椅子、硬币……,并告诉他们,文具盒大约有200克,书包约有4千克,椅子约有3千克,硬币约有1克……,让学生面对这么多信息,引起他们对千克、克的思考,再适时引入“天平”,进行千克、克的具体教学。这样久而久之的训练,学生就能关注起周围的事物、外界的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描述、思考,体会到数学与信息的联系及价值。
2、评价信息。当信息涌入我们面前时,我们就应及时作出思考,作出相应的判断,哪些信息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明了的,哪些是陌生的,如何评价各类信息?在数学教学时,应多让学生接触各种信息,并评价它们,如互相矛盾的信息,相互一致的信息,系统性的信息等,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感悟能力。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桃树有40棵,柑树比李树多-,李树有60棵,桃树比苹果树少-,杏树有60棵。”让学生从中选择条件再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时,学生便必须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哪些条件是有联系的,哪些条件之间没有联系,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类似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评价各类信息的灵敏度及准确度。
二、找频看球——感受信息
一个球迷,只要找到自己想看的球赛频道,便会津津有味地看下去,甚至于不吃不睡。数学教学时,就应尽可能增强学生的信息情感,培养他们类似于“看球”的热衷情感,当他们多次从多方面感受信息时,便能形成某种持久、稳定的、反映心底需求关系的内心体验,这便是信息情感。当学生形成较稳定的信息情感时,便能产生巨大的信息热情,这将大大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与兴趣性。
1、对信息的敏感性。不同的人面对同样信息会有不同的态度,敏感性强的人,面对信息,即便是与知识结构相矛盾或不能解释的信息,他们会发出疑问:“这是为什么?”从而激发起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去探索、实验,去求知、去寻找原因,他们对信息是热情的、欢迎的、敏感的,从而不断地促使自己知识结构的变化。数学教学时就应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如口算训练的限时、限量,应用题的补充条件、补充问题、改编应用题,概念教学的换一种说法,怎么说得清楚、明白又不重复不遗漏等,让学生多次类似地训练、竞赛,便能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以便周密考虑问题。
2、对信息的兴趣性。兴趣是一种持久的情感体验,人们的信息搜集活动是受信息需求驱使的,影响需求力量的大小主要是需求被意识的清晰程度——意识越明确,行动目标越清楚,则信息活动的动机越稳定、持久、强烈,努力程度也就越高。在数学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信息输入时产生浓厚兴趣,并能以较稳定、浓厚的兴致保持下去,从而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信息,这样将激发他们发出超常的智慧和高涨的热情,如教学象“一根木头锯成2段需5分钟,要把这根木头锯成6段需几分钟”这样的开放题,如果平时多让学生观察人数与间隔、折纸、抓楼梯与上几层楼等这样的事物,学生解决问题时便能得心应手,很快明白锯6段需锯5次,就是25分钟以及别的想法。这样的训练,不仅学生热情参与,还大大开阔了他们的思维。
三、点石成金——利用信息
在信息时代,静态的知识不具有情报信息价值,只有对知识的新认识和深入挖掘,并进行动态处理,才能使其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认识和挖掘出知识的现实价值,并利用好它,这才是信息素质的最好体现。只有具有利用信息能力的人,才知识怎样组织知识,发现和使用信息,他们也才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1、搜集信息。信息就是资源,不掌握最新信息,就等于落后于时代。信息是桥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个人在信息活动中应表现出的积极的行为倾向,就是搜集信息。当我们需要某方面的信息时,学生能有意识地从生活、学习中找到与之相应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奠定基础,如教学“小数认识”时,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有关商品的标价,去咨询妈妈每天上市场购物情况,去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等,在众多的信息面前,学生找到了共同点——小数,则后面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平时可让学生就某一点发表见解,收集资料,如年月日的学习等,学生经常这样的训练,便能很好形成找资料,收信息的习惯,使自己学会学习。
1.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知识面、提升其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硕士生在企业做学位论文工作期间,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企业导师会把企业中的一些其他技术工作交给学生做,似乎影响了研究生做毕业论文的进度。但这其实是联合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广西药用植物园做学位论文的研究生曾多次参与企业新产品生产与开发,协助解决了几个新产品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活性分析。该学生反映,这种额外的工作要求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强,要会自己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还要自己进行试验方案设计,确实弄不懂的才向老师请教,使自己大大增长了见识,受益颇深,这些在学校是很难学到的,大大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提升其创新能力。
2.有利于丰富研究生实践经验,培养其创业能力
硕士生在企业做学位论文的一两年是参加社会实践的最佳时机。进入企业,如何才能学到企业工人、技术人员丰富的生产实际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生要正确看待“下企业”,不要认为自己有什么“优越感”,要放低位置,主动向企业工人、技术人员学习,很多研究生在企业中都要经过一番磨合,才能把自己真正融入企业,顺利地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企业的社会实践也是硕士生学习如何创业的良好机会。如“基地”之一的广西化工研究院原来是事业单位,后来改制为企业性质,从一个财政拨款单位发展为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科技企业,这样的企业发展史能让研究生接受创业的理念、学习创业的过程,培养研究生的创业能力。
3.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竞争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研究生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不仅巩固了研究生的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提高了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学习与生产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就业竞争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并使其在毕业后能从学习者转变为工作人,适应新的岗位工作,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获得了企业的认同与支持。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毕业生基本都在企业科研生产第一线工作,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适应当今行业新技术发展,专业对口,一般毕业时能使选聘单位非常满意,初次就业率即达100%,而且很快就成为企业的骨干。
二、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几点思考
1“.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要考虑企业方面,也要符合学校培养要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必须坚持按照《学位法》对硕士学位的严格要求,谨慎选择硕士生培养基地,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在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前提下,符合学校培养需要。培养工作必须做到有利于培养硕士生独当一面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培养硕士生在毕业论文试验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所创新,在培养过程中避免出现对硕士生“只用不教”的偏向及个别“放羊”现象。而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有些质量关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但技术含量不高,比如生产工艺管理、技工培训问题,不能作为硕士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不然就不能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
2“.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必须强调学校导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积极指导作用。硕士生下到企业后,环境陌生,不了解企业产品和生产工艺,需要一段时间熟悉,困难较多,这时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很关键。而有的企业导师往往只重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进行难点的分析和理论上的深化,因此学校导师要及时在理论上做指导,提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水平,确保满足学位论文要求。
3“.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要充分利用企业平台,提高硕士生综合素质。硕士生到企业做毕业论文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拐点,是研究生踏入社会前的“实习”。企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实践的平台,他们要处理新的人际关系,了解新的生活环境,熟悉新的工作内容,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导师双方要加强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和硕士生及时交流,及时了解硕士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企业环境,提高硕士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都会使用到。在做第一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就要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再有原则性错误,熟练程度应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些偏差。第三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安装并调好。
二、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
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即使按照教师要求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对仪器的操作步骤也比较清楚了,但一旦接触到实验仪器,仍会束手无策。因此,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操作仪器进行示范,必要时强调说明不按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学生反复示范。例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电路中有小灯泡)。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再巡回视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码时,镊子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银的烧杯时,应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烧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细长玻璃管中装有水银,翻转玻璃管时,不可用双手持玻璃管的两端,而应以手挟持管的中部;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用手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臂、电表旋钮及启动开关时,应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