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农业项目

生态农业项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农业项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农业项目

第1篇

生态农业 “钱”景广阔

据CCTV报道:近年来,传统养殖业正向优质高效养殖业挺进,而其中最活跃的是特种养殖,因其利润丰厚,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竞相发展,成为创业投资的好项目

湖南邵阳的王三丰办了一个小型养殖场,养起了龙猫、临清狮猫、鹩哥等,每年能赚4~5万元。一次他到广州考察时发现,一只绿毛龟能卖3000~5000元,还常常断货。王三丰看到济南爱迪公司发明的“快速培育绿毛龟新技术”,利用该法6~7个月即可培养出商品龟,每只收购价达1380元。

于是他赶到济南参加了绿毛龟技术培训,学习“一步诱导快速嵌孢法”,引进130只基龟,带来了15万元的收入。

连升从农学院毕业后,先后在潍坊、廊坊养殖厂工作,做到了厂长助理,月工资3000多元。连升想,工资再高,始终是个打工仔,男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农家科学致富400法》一书让连升找到了叩响财富大门的金钥匙,书中说,微型动物珍珠獾是集皮、毛、肉、药用为一体的杂食性动物,以各种杂草、植物茎叶、作物秸秆、米糠、麸皮为饲料,用养一只羊的饲料可养200只珍珠獾。珍珠獾对环境适应性强,一年四季均可繁殖,16天产一胎,每胎12~18只,爱迪公司收购价每对50元。连升引进种獾20对,经过精心饲养,一年赚了19万元。

加工植酸钙创造新财富

李闯是河北衡水的一名大学生,他买了几台做洗洁精、洗衣粉、洗发露的机器准备创业,谁知做出来的产品的质量既比不上大型厂家的,成本又高,产品卖不出。后来他又做过秸秆制木炭、制作防水剂、废玻璃制作装饰板等项目,但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李闯认为创业应该搞点实际的,于是他相中了植酸钙项目。提取植酸钙原料丰富,麸子、米糠、玉米都可以,100公斤米糠可产植酸钙25公斤,每公斤综合成本3.5元。李闯到济南学习植酸钙技术。40天加工出两吨植酸钙,公司收购每公斤16元,他赚了25000元。

别人问他杂志上有好多家单位转让技术,为什么非要选择济南爱迪,他说: 1、该公司是间老公司,技术成熟,十几年来电话、地址、项目都没变过,看来不会有问题。2、这家公司的专家从事玉米、麸皮、米糠加工植酸钙已有20多年的经验,曾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了“钙博士”证书。3、多年以来,多家媒体竟相报道该公司科技扶贫的事迹。4、山东人实在嘛。

如今李闯正筹建小型养猪场,用提取植酸钙的下脚料养猪,一举两得!

加工卵清素致富好出路

今年46岁的刘宽原本是重庆巫山县的一名农民,历史赋予了他一个新的身份:三峡移民。与大多数外迁移民不同,刘宽“返流”了,也就是从外迁地又回到了故乡,户口仍留在外迁地。

一天,刘宽在码头遇上了老朋友黄庆福。黄庆福衣着光鲜,昂首挺胸,一看就是财主。上前搭讪得知,老黄在山东济南免费学习了废水废料提炼白银的技术,一年能赚8~9万。刘宽听得两眼放光,立刻跟老黄要了地址,写信给公司索取了《爱迪科技》一书。刘宽觉得鸡蛋加工卵清素是个好项目,每公斤成本1700元,公司收购4500元。可是,他实在掏不出学费。经理张晓雨了解到刘宽的情况后,同意免费让他学习卵清素加工技术,并资助他3000元。忙活了半个月,刘宽将1.5公斤卵清素寄往济南,收到货款6750元,扣除成本后净赚了4100元。老刘捧着百元大钞,心里特别暖和。

鸡蛋加工生物粉赚钱快又稳

赵勇是山西原平人,两口子都下岗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经济状况捉襟见肘。赵勇带着妻子进城创业,老婆卖凉皮,赵勇蹬三轮拉客,一年下来也能攒下一些钱。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勇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某地免费转让鸡蛋加工生化制品技术的广告,说是一人一年能赚20多万元。他打电话给厂家,厂家说技术不要钱,但为确保回收产品的质量,所用化工原料须由本厂专供。赵勇兴冲冲地学了技术,交了6000元提回一箱化工原料。两口子忙活了半个月,到北京交货时,厂家却说质量不好,让他背回去。赵勇恍然大悟,厂家免费培训是假,卖化工原料是真,6000元就这样打了水漂儿。

赵勇想,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他听说济南爱迪公司收购植酸钙、卵清素、生物粉有十多年历史了。赵勇来到公司总部,看到《人民日报》颁发的“中国十大创富功勋人物”、北京市颁发的“中国知名品牌”证书、“卫生部北京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优秀成果证书”,悬着的心落地了,于是他学习了生物粉加工技术。

赵勇选择鸡蛋加工生物粉项目,理由是:项目投资不大,工具投资200元,化工原料400元,加工1公斤生物粉需要100公斤鸡蛋,综合成本1100元,公司收购价3900元。

20天过去了,加工生物粉让赵勇赚了9800元。

第2篇

关键词 农业生态项目;有机农场;建设模式;河南三门峡

中图分类号 S3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40-02

1 农业生态项目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群大多已不局限于为生存、生计忙碌,而对健康长寿和追求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愈来愈高。我国蔬菜和养殖产业的生产模式绝大多数是个体农户和小型企业,生产者急功近利,同时由于准入门槛很低,生产、加工、运输、过程监管检测不严,可追朔性差,市场上的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比较严重,使用转基因技术、激素保鲜等现象频出。除了蔬菜,市场上供应的肉鸡从雏鸡到出栏生长期只有37 d,水库养殖鱼大多采用化肥来肥水养殖,从2008年开始三鹿奶粉和香港检出大连韩伟集团(咯咯哒鸡蛋生产商)三聚氰胺事件等,都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危机四伏,让人们举手无措。

主要问题:一是食品安全和品质问题十分严重;二是人们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三是依靠社会解决这些问题遥遥无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健康,人们自然会逐渐青睐于绿色或有机食品。目前,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有机产品占比一般是8%~10%,而在我国,即便是全国领先的城市之一的上海市,目前有机产品占比还不到1%,在洛阳市,绿色和有机产品则更为稀有,这是社会现实,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然而,时光不能逆转,争取健康、改善生活质量对每个人、每个家庭和下一代则刻不容缓、时不可待[1-5]。国内生产绿色和有机蔬果的技术和环境基本成熟,消费群体对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重视,如果结合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职工和家属的需要建成这个菜篮子工程,能够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将是一项重大福民项目,可大大提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形象,为“百年老店”增光加彩。

2 三门峡吉家有机农场生产基地选址条件

三门峡吉家湾有机农场依托三门峡水利枢纽局,产品是以满足本单位职工吃“放心菜”和健康饮食为主,同时兼顾高端市场销售,生产基地位于三门峡优质果蔬产区灵宝市大王镇吉家湾。生产基地选址条件如下。

生产基地的选址符合地方政府的区域规划,远离工矿区、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不受城市的空气污染影响等的区域;周边自然景观较好;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基地的土地是完整的地块,其间没有进行常规生产的地块,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与常规地块有缓冲带,以山丘为隔离带。

蔬菜基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排灌条件良好,土地的农药残留低,水质、空气未受污染,符合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就近有丰富的有机肥资源,如有沼渣、沼液可利用。养殖基地宜选在山地丘陵地区,场地内分布有树木和草地遮荫,以利于鸡只遮荫和活动,地块内有一定数量的山坡地,以利于开展种植牧草、果树、农作物等综合经营。

农场交通便利,距离三门峡市区42 km,车程在50 min之内。水电资源丰富,选在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合于打井,而且水质符合卫生要求。

3 有机农场建设模式

3.1 市场定位

一是满足本单位职工家属和食堂的需要,公司供给的绿色和有机产品按低于市场价格定价,由于没有市场中间流通环节,可节省2/3的费用,花费普通蔬菜的钱可吃到高品质的安全食品,使职工直接受益。二是以会员制方式供应当地高收入者(科研院所、高档社区),按社会化方式运作,以品牌和优质价实取胜。三是精装有机果蔬、土鸡、蛋礼盒,作为礼品供应客户和关系单位。四是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打品牌战略、特色农业战略、高端市场战略。

3.2 本院职工家属的消费水平测算

本单位在职和离退休职工近2 000人,加上家属人口约4 000人,估算蔬菜年需求量应在700 t以上,蛋100 t,肉鸡3万只。据2011年职工食堂副食品消耗量统计和2011年9—10月食堂开支报表,每个月采购副食品平均约16万元,年采购副食品量约190万元;500~550名职工用餐,人均消费约3 800元/年;假定普通家庭人均购买副食品的开支为2 000元,常住人口4 000人,购买力为800万元/年;食堂+职工家属的购买力接近1 000万元,其中蔬菜近360万元/年。

3.3 建设规模

建设方案主要经济指标主要从服务群体、项目内容、效益目标和投资规模等方面考虑,项目分2期进行。

3.3.1 一期工程。蔬菜基地:租用农田13.33 hm2,建成蔬菜大棚20个,开发露地蔬菜10 hm2,建成基地办公、生活用房、加工车间、仓库、灌溉系统、供电系统等辅助设施。一期工程产品结构以普通菜为主、高档特色菜为辅。达产后年产量达到600 t,年产值360万元。养殖基地:租用山地6.67~13.33 hm2,建成简易鸡舍10个,基地生活用房、仓库、雏鸡养殖间、供电、饮水系统、简易道路、基地围栏、分区围栏等设施。养殖肉鸡2万只,蛋鸡5 000只,达产后年产出肉鸡2万只,产蛋40 t,年产值120万元。

3.3.2 二期工程。蔬菜基地:增建蔬菜大棚40个,完善辅助设施,建成开心菜园1.33 hm2。产品结构以高档特色菜为主、普通菜和一年生水果为辅,增加生态休闲项目。二期工程达产后总产量达到700 t,年产值560万元。养殖基地:增建鸡舍10个,完善辅助设施。养殖肉鸡3万只、蛋鸡1.25万只,山地种植果树,形成生态养殖环境。二期达产后年产出肉鸡3万只,产蛋100 t,年产值225万元。

3.4 投资估算

一期工程投资335万元,其中:蔬菜基地固定资产投资215万元,养殖基地固定资产投资60万元,流动资金60万元。二期工程投资320万元,其中:蔬菜基地固定资产投资225万元,养殖基地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流动资金40万元。工程总投资650万元,其中:蔬菜基地固定资产投资440万元,养殖基地固定资产投资110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

3.5 经营项目

一期工程:有机蔬菜、一年生水果(与蔬菜轮作);生态养殖土鸡、种植山地农作物等;休闲度假项目:认种菜园、果蔬采摘、农家厨房等。二期工程:以生态农业、种植果树、养殖和休闲度假为主题的规模化、综合性项目开发。

3.6 效益分析

蔬菜基地:年产量600 t;年产值360万元;年运营成本266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86万元;投资回收期为4年(含建设期0.5年)财务内部收益率为40.9%。养殖基地:年产量肉鸡2万只、鸡蛋40 t;年产值120万元;年运营成本82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33万元;投资回收期3年(含建设期0.5年);财务内部收益率62.6%。以上效益测算,与有关资料介绍的规模化生产的效益基本相符。

3.7 供给与销售模式

一是以“安全、新鲜、质优、价廉”的理念服务于客户;二是其产品以分拣过的净菜为主,每份的重量、大小、长短尺寸、营养成分都有具体标准。经营品种有:精品净菜、箱装套餐、礼品套餐、农副产精品、新鲜水果等;三是可通过网络预定、电话预定、供货点选购、农场采摘等多种方式购买;四是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家属区和客户集中的高档社区就近设供货点,可定点定时送货上门,一期工程可设1个供货点;五是兼顾苏州市基地职工的需求,可定期按需配送。

4 建议

作为单位的菜篮子工程,有利于职工的身心健康,能够大大提高生活质量,是一项最大的“福民”工程,其社会效益毋庸置疑。另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认识的转变,绿色和有机食品将会有着稳定而巨大的市场需求,绿色和有机蔬菜生产的发展空间很大,以田间直接到餐桌的方式,没有中间流通环节,利润空间很大,这个菜篮子工程是立足于服务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职工,产品的销路不存在问题,其经济效益也一定会十分丰厚。

根据前期调研和效益分析,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并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前景,建议尽快批准启动项目,并对项目的规模、经营管理模式、融资方式等方面给予批示。该项目对解决三门峡市科研院所职工的食品安全问题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或许能带动上亿资金进入这个产业,因此建议院领导出面向市领导陈情,争取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为该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便利。

5 参考文献

[1] 胡荣娟.垂直综合有机农场(VIOF)让农业生产回归自然[J].中国农资,2011(23):27.

[2] 席运官,李正方,邰崇妹,等.蔬菜有机与无机生产系统能流、经济流的比较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9,7(2):39-42.

[3] 席运官,钦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理论与方法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19-22.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3]张芝敏.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6)

第4篇

一、拓展营销方式。目前推广生态农业旅游的有效措施大都采用多元化营销手段,根据不同的营销方式制定合适的宣传手段,并后续开展一系列的营销工作,构建较全面且系统性的营销模式,更容易引起消费的关注和记忆。首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扩大生态旅游的影响力,拓展生态领域客源市场。其次,邀请相关媒体的记者和旅行社人员来实地体验。最后,通过信息网络平台进行生态旅游及及其各项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再利用大数据技术给消费群体推送旅游地特色和特色产品的信息,达到吸引大众的关注和促进消费的目的。

二、树立旅游品牌形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行业作为朝阳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地的生态农业旅游行业竞争越加激烈,各生态农业旅游地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特色旅游项目和特色产品,树立优质可靠的旅游品牌形象。其一,旅游地需要把总体品牌形象塑造很好,再根据当地特色或文化去定位自身的形象。简单说就是把旅游地的形象打造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容易记忆、简单易懂的总体品牌形象。其二,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时候,保留当地农业特色元素的同时,再根据旅游地整体民俗特色和特征,进行多方位考虑后在进行设计,增强品牌关注度的同时提高市场竞争力。旅游地现在制作产品,让游客参与其中,可以增强游客体验的同时,还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一种方法。

三、加大宣传力度。生态农业旅游不仅要有优美而独特的旅游产品、优良的旅游环境以及优质的旅游服务之外,还得有好的旅游宣传。生态农业旅游宣传是旅游产业组成部分,是需要吸引游客去消费的。如果宣传不到位,导致去的游客较少,对于旅游企业收入减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首先,由于信息飞速发展,网络上信息更迭得太快,作为一个旅游行业,得结合网络把旅游特点和内容宣扬出去。例如跟旅游网站合作,把旅游景点的宣传片和近期看着的主题活动都挂上去,让客人在网站购景点票时能够有直观地了解。还可以结合段视频平台,注册一个旅游企业账号,多发一些开展的主题活动或展示景区的视频,更好的吸引游客。其次,生态农业旅游对于游客来说,除了欣赏大自然风光以外,还需了解和体验当地特色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培养生态导游员素质,提高生态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环保意识。向游客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宣传旅游地区特色产品、特色项目,不仅对生态农业旅游得到进一步宣传,还提高旅游消费收入。再次,在旅游企业内部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树立旅游企业形象,普及对旅游地的宣传。最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与合作。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广泛宣传,大力扶持。

第5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063-02

0 引言

生态农业是个许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系统工程,包括林学、生态学、农学、畜牧学、环境科学、水产养殖、资源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近年来青海省在生态农业的研究、试验、推广及普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的不足,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青海省发展生态农业现状

生态农业是一种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环境科学,资源学,水产养殖等系统工程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对于青海省高海拔,环境恶劣的气候来说,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东部农业川水区和靠近市县的地方现在正在搞一些适宜本地区的生态农业项目,如民和县在马场垣地区桃树适宜生长的地方搞一些经济林,同时适时的进行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乐都的塑料温棚项目等等都是一些发展生态农业的很好的典范,青海省这些年兴起的茶园文化对发展生态农业也是一个积极的苗头。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由于青海省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比内地相对较窄,必须要从实际状况出发找出一条适合青海省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 制约青海省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些因素

1)地理、气候条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都在3 500m以上,是典型的高原气候,这种地理环境对于农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海东地区是青海省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比较适宜农业生产,因此,生态农业发展主要是海东地区,所以,加强对海东沿湟流域和沿黄流域各种基础数据的采集,从切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生态农业项目的开发。

2)理论研究

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起步是从单一学科的研究开始的,这样在生态农业系统的研究中对农业的研究比较专业,有一点的深入了解,但是对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林学、生态学、农学、畜牧学、环境科学、水产养殖、资源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研究知之甚少。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我们知道在生态农业的这个大的系统中,包含了许多的不同的组成成分,各个组成成分之间关系非常复杂。我们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从大局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要从调查分析现有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超越、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进行深入,必须生物学、应当是多学科共同研究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综合各种学科专家的意见,从建立新的学科的高度建立起生态农业的一系列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根据养羊的例子,假如我们要在一片草场饲养羊,那首先我们要考虑羊的数量,养羊多少的数量会根据草场质量、草场的大小和容积、羊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气候、饮水等众多条件的制约。现阶段我们的广大的农民朋友还不能有足够理论知识和经验对生态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而大多都是简单地根据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由于地域地不同和水土的差异,成功的经验很少。我省对待生态农业推广实践中,发现我们缺乏许多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对待传统的农业技术发展方向,还有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诸多的问题。

3)政策支持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这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可是随之在诸多的地区,存在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好些农民朋友没有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保护。所以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农副产品的定价的因素生态农业发展的也是一个限制因素。现阶段对于处于温饱线水平的人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和基本供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而处于温饱线以上的,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这个群体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4)完善的服务体系

青海省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由于信息闭塞等原因在一些地方,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还无法直接向农民提供,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农业周期长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5)没有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是个系统工程,是多个共同协调发展的成果,为此必须要有大型的龙头企业的参与,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效益,实现这个目标要有龙头企业,青海省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鲜有这样的龙头企业,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青海省生态农业建设,为此,各地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引进或组建一些大型的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使青海省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壮大。

3 结论

追求农业的产业化达到更高的水平是生态农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建设的瓶颈,实践中我们要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必须要发展生态农业,青海省的广大农村地区,各级政府把促进经济的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眼下青海省生态农业的实际尚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青海省由于上面这些因素的制约,单纯依靠种植业或养殖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

[2]林立.发展生态农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4).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季节性;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is about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sic approach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alysis, discus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seas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近年来,我国的中心城市观光农业相继开发了许多观光农业项目,有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郊区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现状

城市边缘区是指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土地的城市和乡村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在这一地域,城乡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城乡用地犬牙交错,乡村用地逐渐被城市线网分割,土地利用、人口和社会特征在传统村镇基础上出现城市化趋向。

以城市为依托、服务于城市,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不但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实力,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关注生态性、强调生产性、突出观光性、重视生活性,这是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善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

二、科学开发城市观光农业的建议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是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应积极从以下方面抓紧抓好:

(一)项目论证需要从多角度入手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特点,它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综合论证,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地区农业资源基础的分析。即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系列、乡村民俗的可展示性。以山东寿光为例,其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处于前列的,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旅游景点时也能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缺山少水就依靠自己的蔬菜种植技术做大旅游,菜博会为这个从前默默无闻的县城带来了国内国际知名度;生态观光农业使其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市场定位分析。从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观光农业首先是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其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在城市的居民,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然、传统、休闲的场所。

(3)区位选择分析。城市边缘区农业地带应为首选,这些区域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和明显的发展优势。通过发展城市边缘区、城市近郊区,带动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发展观光农业。

(二)观光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的合理性。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保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协调,对植根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护并得到充分体现:

(1)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进行开发,严格控制滥用耕地。

(2)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3)避免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如在旅游景点内设立不当的建筑等。

(4)控制“农业观光园”周边的工业以及城市化等对景点的不利影响。

(三)政府要积极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理顺管理体制

(1)全面规划,确保重点。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在全市郊区或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对开发项目要注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使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具有丰富内容,才能有经常性的吸引力。

(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规划和创建管理、服务体系。在旅游开发区要防止出现管理体制混乱,政出多门的现象,要分清责任,各司其职。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建立一些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对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与总结,以建立农业政策信息服务体系。此外,还应制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如引资、税收优惠等。

三、都市生态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是新世纪的巨大工程,要想使生态农业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绝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达成的,它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的努力,所以,建设都市生态农业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造福的是子孙万代。

(一)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农业环保道德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现代农业,他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农业道德体系的支撑,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并且要把农业环境道德观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认真对待,积极贯彻,规范各种社会行为。

(二) 转换机制,提高农业环保工作效能

第一步先建立生态农业决策系统,生态农业机构最好要有多个部门参与,而且要明确工作的职能和性质,将常规的农业生产管理改为生态农业建设管理。接下来还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生态富民家园,并在开展生态镇和生态农业的工作中累计成功的经验。最后对国家实施的各种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等要严格执行,落实农业环保各项措施。

(三)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增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既要抓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也要抓龙头型企业建设,按照专业化的生产要求,根据就地生产、近地加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品牌效应。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落实我国的现状,然后积极招商引资,借助外部资金和人才的力量开发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第7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旅游需求在逐渐升温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特征[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消费需求多样化;第二,消费结构得复杂化;第三,旅游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因此,需求结构和消费模式的改变推动了旅游产业融合趋势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同时在旅游消费市场需求的利诱下,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供给开始不断的完善,并向适合消费需求的主流方向进行发展,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多型态原则,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开发“武陵源山水休闲生态园”等生态旅游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武陵源区旅游产业应该市场需求出发,借助于成熟生态农业技术与完善的产业制度作为两大产业融合基础与保障,通过以旅游企业为主体进行生态旅游市场开发和以农业旅游产品为载体的旅游项目开发,将武陵源区域生态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完美地展现给旅游消费人群,以便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基于产品供给能力的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过程研究

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产业供给能力是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源泉,也是实现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的本质属性。武陵源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是其发展旅游产业的根本,没有古老悠久的开发历史,没有帝王祭祀、历代圣贤题留的碑刻铭文,它却具有另一种原始的野性美和自然美,正是这种独有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让武陵源成为人类科研宝地、览美天堂、生态旅游的乐园[3]。因此,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在融合过程中一些先行产业组织与机构,首先应该对武陵山区与旅游资源与生态农业资源的旅游经济开发功能进行识,鉴器别优势互补之处;然后对两者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为两者的融合找到突破口,消除两者之间的障碍进而淡化原有的产业边界;最后再结合两之间的内部功能所发挥的市场价值活动,进行市场的开发,在价值链与市场价值探索上达到共识。

三、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过程模型构建

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产生之前,有各自特定的技术、产品、企业及市场等共同构成的产业边界[4],且他们之间是不相关的。随着产业之间的开放性不断的增强,对于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管制放松、产业管理改革等方面也出现有所突破,于是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也就开始出现,并通过产业制度、技术、产品、企业以及市场方面的研究来分析两大产业之间融合成的不同类型。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产生之前,都是以单纯的自然资源旅游项目为主,借助其独特的地势地貌来吸引游客的眼球,但是几乎相同的景色容易旅游消费人群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导致对旅游产品评价不高,但是如果在产业系统要素的互动作用影响下,从产业制度、技术、产品以及市场层面来实现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以便建立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的过程模型,使产业融合得以最终实现,因此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的过程模型是建立在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现已开放的条件下,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开始在制度、观念上开始改变,并在技术扩散、产品、企业以及市场的推动下,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开始相互渗透,并开始从事多元化的旅游活动;在产业观念的引导下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开始出现融合,并且两大产业中的相关企业突破产业束缚实现渗透性的开发与发展,在产业融合大势所趋的背景与产业技术的推动下,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融合现象;当融合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具有良好旅游消费市场前景时,就会促进从事融合型旅游产品生产企业的成立,这即实现企业融合。

第8篇

城郊生态农业旅游是地方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旅游经济的长久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多数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多采用传统的旅游开发方法,没有突出农村生态旅游特点与独特的开发资源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举步维艰。本文通过以贵州省独山县生态农业开发为研究对象,阐述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可借鉴的开发方法、原则、开发中注意事项、实施细则,提高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问题;细则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1.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以田园风光、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兴旅游产业。它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背景,乡村文化、民风习俗、生态农业为依托。通过运用美学、可持续发展原理、生态建设原理、旅游学理论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生态规划[1]。形成农村生态建设,生态管理和游人观光、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获取农业知识、体验淳朴乡间民族风情的一系列生态农业旅游活动。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对生活在喧闹城市中的居民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2.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一、稳定的市场特征: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客源是来自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节奏快、压力大、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对回归田园,悠然自得的渴望。二、旅游项目多专业性强:生态农业旅游结合了田园风光、乡间生活习俗、农事劳动、传统手工艺、农村节日庆典等旅游资源,专注于提高旅游项目的服务质量,开发规划专业性层次性丰富的旅游服务内容[2]三、具备独特的地理性特征:开发过程中注重对特色地理性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区别于其他地区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二、独山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1.自然环境一、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具有其独特的喀斯特地理环境,海拔最低拔500m,最高点1465m,平均海拔为850-1100m。二、气候条件宜人,独山县属于我国西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光照充足。年降水量1429.9㎜,年均温在15℃,最高温32℃,最低温零下2.0℃,植被茂密,绿地覆盖面积高。三、农业特色突出,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梯田分布特色明显,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地区的代表性农作物有水稻、白玉米等。

2.社会区位条件和优势一、靠近国家级旅游景区荔波漳江景区,紧靠黔南州州府都匀,市场区位优势显著。旅游客源地市场广阔。都匀市区人口35万,荔波漳江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给独山生态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客源市场。二、交通区位优越,地处西南与华南经济圈交叉点,是大西南进入两广出海口的必经之路。铁路交通方便,黔桂公路贯通全境,通往荔波樟江风景区的公路已建成通车。

3.资源条件和优势独山县耕地面积25.5万亩。县内建有生态旅游观光园。园区主要休闲方式有植物花卉欣赏,蓝莓、西瓜等果木观光采摘。园内还具有农家乐、生态餐馆、休闲度假区等场所提供烧烤、游泳等休闲娱乐活动。在体验完农事生产后还可体验独居特色的独山布依族苗族的山歌舞蹈,观赏独山花灯、野性斗牛等独具特色的乡间文化活动。

三、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正确看待农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生态旅农业游不能只依靠一个城市的客源生存,也不可能把全县农业资源都开发为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注重农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根本,稳步发展旅游拓宽客源途径,形成旅游业与农业经济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3]。

2.注重农村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农村优美的环境,幽静的生活,淳朴的乡间民风。让饱受城市喧闹、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大的城市居民感到轻松、愉悦。这也是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吸引力所在,一旦吸引力被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发展将举步维艰[4]。因此,独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保证开发保护相协调。

3.因地制宜,地方开发特色、避免盲目跟风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要注重特色开发,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开发条件制定开发策略[5]。结合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高效发展模式。

四、生态农业旅游的实施细则

1.搞好品牌效益、实施产业化发展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引进企业资金注入,加快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重视对景区品牌宣传,打好品牌效益的竞争赛。

2.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与乡间文化相结合旅游产品生态农业旅游活动内容不仅限于农事劳动、景观欣赏方面,生态旅游需要有机的把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发挥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政府做好牵头带动主导作用、对旅游部门进行管理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政府必须做好牵头带动的作用,创造发展的机遇条件,解决发展难题。提高旅游业对地方经济推动作用,改变旅游发展观念。加强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观念学习,研究,扩大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空间。

五、结论

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巨大的经济潜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要改变传统旅游开发理念,形成独特的新兴旅游业开发模式,以依靠农业资源为开发基础,结合乡间人文景观,提高生态农业旅游辐射范围,保证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安,高阳,郝革宗.城市郊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初探—以马山县为例[J].市场论坛,2006,(2):13-14.

[2]曾晶,李威,陈昭颖.城市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天兴洲为例[J].知识经济,2008,06(100):64-65.

[3]问建军,文录凤,张青山.浅谈生态旅游的开发[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02):24-25.

[4]郑秀娟.延安市宝塔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01(096):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