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7: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实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指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将学业与就业结合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让学生一边在校内学习,一边在企业实践;一部分时间在专业岗位上工作,一部分时间用于读书。以“做”促“学”、以“工”养“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学生与工作者的“零转换”。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深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高职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需要理论研究,但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明显滞后,这种状况制约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渊源颇早,但现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来自德国的“双元制”、 英国的“工学交替”与学徒制、美国合作教育等。而我国本土化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理论研究和推广受到了诸多限制,因此,高职教育理论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帮助高职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使其在毕业时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还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三)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需要 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居多,学生在校生活困难,“半工半读”这种模式让学生既能学用并重,又能有部分收入,减轻了家庭困难学生的压力,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的潜在生源有更多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对扩大职业学校招生和办学规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培养现状
笔者通过对本校和其他兄弟院校的问卷、电话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发现,虽然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在会计教学和课程设置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但在实际教学中改革力度不强,教学效果不佳。
(一)会计教学体系未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确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制定考核标准,教学中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当前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基本上遵循的是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会计知识的灌输,以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会计技能水平。这没有充分体现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训,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在会计岗位上的应变能力差,势必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会计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 对会计信息化教师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教师认为高职会计教学应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否则,学生将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这种理念致使目前的教学内容注重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讲解,偏重于解决各类会计职称考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模式多实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式教学。虽然有些院校已拥有一些会计课程的实践软件,但由于机房等教学资源紧张,多流于形式。
(三)会计信息化学生对会计的认知模糊 对会计信息化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显示:62%的同学对会计岗位及职责的了解不清楚;52%的同学对各科会计理论线索不清楚、重点不明确,尤其是不清楚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91%的学生对上岗有畏惧感。虽然课内进行了实务演练,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岗位环境,学生没有一种顶岗的紧迫感,40%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知识、技能掌握不牢固,以致于无法融汇贯通,学生对自己的执业能力没有自信心。
三、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方案的设计
基于目前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的教学现状,对该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设计以会计岗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依据我国《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岗位设置,结合岗位职责的层次,将会计岗位设置为会计单项核算岗位、会计综合核算岗位和会计管理岗位。会计课程体系也应按此层次设置,让学生对职业岗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学习过程。
(1)会计单项核算岗位。会计单项核算岗位是会计基础工作,包括出纳岗位、材料物资核算岗位、产品成本核算岗位、期间费用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等。这些都是以技能型工作为主,是特定岗位上的简单重复作业。通常仅以会计业务处理的精确程度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具体对应的会计课程可设置为出纳核算、材料物资核算、产品成本、费用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往来账款核算。如表1所示:
(2)会计综合核算岗位。会计综合核算岗位是会计工作的中坚层次,包括资金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纳税筹划岗位、总账报表岗位和稽核岗位等,是以技术性工作为主,能在其负责的会计业务范围内享有相对自主的会计职业判断权,并通过指导、沟通、复核、综合等手段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对应的会计课程可设置为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成果核算与纳税管理、总账与报表编制。如表2所示:
(3)会计管理岗位。会计管理岗位是会计工作的最高层次,包括总会计师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通常与行政权力有关,拥有明确的授权,能在其管辖范围内组织和领导其他会计岗位的工作,组织编制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财务、成本计划;组织开展财务成本分析;审查或参与拟定经济合同、协议及其他经济文件;参加生产经营管理会议,参与经营决策。具体对应的会计课程可设置为会计制度的设置、财务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课程。
(二)设计阶段性“工、读”教学计划 “读”为“工”服务,教学计划要以适应“工”为出发点,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学生在校的6个学期按照以工促读、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前三个学期进行系统的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第四个学期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会计岗位充分地对接,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熟悉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对自己的财会技能查缺补漏,为第五学期回到课堂学习积累问题,从而能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第五学期的会计管理课程的学习。根据笔者在会计岗位上的实践经验,目前高职学生一般就业对象是民营中小企业,他们需要的是具备一定财务管理能力的会计人员,将会计管理课程安排在学生实践半年后进行,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财务能力非常有帮助。第六学期的顶岗实践一方面为了继续以工促学,使学生具备等同于初级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学生获取理想的就业岗位,尽早地与有意向招人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就业关系。
(三)设计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半读”教学过程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保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过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是指通过真实的或创设模拟的项目情境,根据项目需要来设计教学任务,并安排相应教学环节。情境、任务式的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自主、积极地思考并完成任务为核心,以教师巧妙地进行任务引导、评价和总结为线索,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依据上述以会计岗位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各任课教师要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方式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对学生进行项目、任务教学模式的思想动员。由于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学的被动模式,他们已经适应了被学习、被思考的角色。现在,学生由被动角色转为主动将会不适应,为了防止学生认为自学任务太重,教师讲解较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有必要向学生进行宣传。这能促进项目、任务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教师根据岗位课程设计教学项目,提炼教学任务。教学项目可以是单项的会计问题、综合的会计案例等形式,关键之处是它能涵盖本教学单元的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教学任务可以按照会计工作顺序展开,如“会计单项核算岗位”和“会计综合核算岗位”课程;还可以按照会计如何促进经营管理的主题展开,如“会计管理岗位”课程,设计教学任务的关键之处是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从哪入手,经过哪些步骤,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学生手脑嘴并用的工作过程。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单元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仅以任务教学的模式进行,只要能达到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为一体,实现以“做”促“学”的教学目标即可。
(3)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实现科学考核。在教学中结合项目、任务特点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体验法、技能竞赛等先进的职教方法,实现在有效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有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通过摄像、多媒体课件、网络等电教手段演示企业会计工作流程,结合校内会计手工、信息化、ERP等实验室完成仿真教学。此种方式直观明了,使学生“寓学于乐”,提高学习兴趣,感受工作氛围。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力求科学合理,加大平时考评力度,设置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试形式,可尝试采用案例讲评、调查报告、技能演示、以证代考等方式,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设计“半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与质量监控措施两个学期的顶岗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防止学生处于松散状态,保证学生有岗可上,实现以“工”促“学”,以“工”养“读”。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安排学生“半工”的方式和时间。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的顶岗安排要难于工科专业的学生,为了能达到全员实践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一方面可以由学生自愿申报实习单位,这样可以减轻学校集中安排的压力;另一方面无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应由实习实训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主动出击,联系实习单位。学校还可以建立教职员工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奖励制度。调动学校员工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热情。有实力的学校组建会计师事务所或记账公司等实体性企业是保障半工半读的更有效方式。具体实习时间可以从第三学期末、第五个学期的寒假开始,因为此时各单位进入年末结账、年终审计阶段,对会计人手的需求量增大,安排实习生进入是个很好的契机。(2)“半工”过程的指导与要求。由校内专业教师和岗位师傅共同指导,专业教师一方面负责沟通、协调学生在实习中与企业的联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岗位师傅负责监督学生的到岗和现场工作的指导。这样,使学生能够实现工作与学习同步进行,既强化了会计技能,又深化了会计理论。在“半工”过程中学生要做好工作日志,写清工作流程和体会;每个月完成一份工作总结;完成校内指导教师布置的专业作业并及时上交;实习结束后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总结一份。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校和公司规章,注意安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半工”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管理、保证工作效果也非常重要。(1)校内指导教师切实负起包干的责任。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联系实习学生,了解实习进度,解决实习困难,并且要走进实习单位进行检查。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肩负起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的重任,每个星期要布置学习任务,并及时进行批改。(2)建立由学校领导、系部或专业负责人、企业(行业)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共同组成的工学结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秉承互惠互利、双向共赢的原则和理念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负责合作中的人、财、物保障,并监督教师在校外的指导工作情况,提高专业指导水平和质量。(3)签订由实习单位支付给实习生合理劳动报酬的合同,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能够挣得一部分生活费用,增强学生顶岗实践的热情,提升实习质量。
会计信息化专业实施半工半读会遇到较大的困难,面对各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趋势,要想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建立起“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学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6.22.229
1 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改善
1.1 现实意义
实践教学是会计信息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其综合素质影响极大。所以,在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有必要及时地采取改进措施,以保证会计信息化教学实效。关于改善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可从下述几点进行分析。
1.1.1 改善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教育体系上来说,高职教育与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存在很大差别,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方向与目标均是不同的。提升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侧重点,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宗旨与鲜明特色,其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于实现型教育,教学中也必须以此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改善实践教学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职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来讲,实践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效率。
1.1.2 改善实践教学有助于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结合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来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无法阻挡的大趋势,但由于专业人才缺口大,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当前阶段应注意做好人才培养。为了满足人才需求,企业往往会采取在职培训等方式来提升现有员工的素质,而对于新员工,企业在招聘时大多会侧重于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所以,只有高职教育中切实重视实践教学,才能够保证市场人才供给,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人力保障。
1.1.3 改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
在国家大力倡导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也逐渐开始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教学成效中更多的开始关注操作能力,而作为与学生操作能力紧密相关的实践教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改革重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来讲,要想使学生顺利就业,就必须确保其实际能力与市场期望相符。所以,出于帮助学生就业的考虑,高职教育中必须重视以实践教学的改善来带动学生能力的提升。
1.2 面临的问题
随着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也普遍开始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了相关的改进措施。就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要想有效改善实践教学的成效,就必须正视以下问题。
1.2.1 课程设置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实践教学并未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大多将关注点放在了专业知识的理论教育上。在此种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会计信息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于基础课程,致使实践课程课时明显不足。再加上课程设置上并没有突出核心课程,学生掌握的知识往往全面但不深入,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1.2.2 实践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会计是一项关系到企业财务安全的重要工作,相关的信息也都需要保密,因此,学生的实习是一项突出的难题。不少企业都明确表示不接受实习生,造成实践机会有限;还有的企业即使同意学生实习,也经常会有意识的避免其接触到重要信息,学生依旧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对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应对方法一般是借助模拟实验室来弥补,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材往往滞后于国家政策的新要求等,导致实训无法同步于现实要求。另外,实践教学还面临着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的问题。在“重学科”思想地位依旧稳固的当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并不具备岗位要求的能力,教师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所以,资源相对不足也是限制实践教学成效改善的主要因素之一。
1.3 对策建议
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现状来讲,本文认为实践教学的改善需要从克服眼前困难入手,针对教育改革的难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推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3.1 优化会计信息化专业的课程设置,适当增大实训课比例
实训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必要课程,对于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实训课时过少等问题,本文建议高职院校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做出以下调整,以保证实训效果。
(1)根据专业教学要求,调整基础课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为学生学习信息化课程提供时间保障。考虑到会计信息化属于近年来的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思路,摆正对实训环节的认识。从内容构成上来说,信息化课程包括基础原理、软件使用、系统管理等几个部分,所以,高职教学中至少需设置三门课程来保证教学时间;同时,考虑到实训对学生能力的巨大影响,其所占比例应至少达到30%。
(2)结合实训需要,适当增加科目。在手工会计模式下,人才培养中只需关注基础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等业务的实训,但是,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却不止于此。所以,高职院校应注意对实训科目进行调整,将信息化模拟实训作为重点,加强训练强度。
(3)立足市场现实,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扩充与完善,形成健全的内容体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保证实际的教学中包括软件使用、数据库编程等内容,确保学生有机会学会常用软件的应用方法。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中还必须涉及如何管理信息化系统,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
(4)结合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趋势,选用适合的教材。教材对于实践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参照作用,但现实中可以用于高职教育中的教材并不多。所以,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有必要结合现实要求进行筛选,必要时可自编。对于这类教材,一般性要求是质量高、实用性强,但这项要求并不容易满足,还需要结合国家政策与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教材建设。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知识,实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应以成套教材为优先。
1.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进校企合作
教师的本职是授业解惑,也是学生不断进步的保障,因而,在实践教学中,若教师不具备“解惑”的能力,那么学生要想进步就会非常困难。所以,高职院校在调整课程设置的同时,还要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或组织学习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素质。负责实训课程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认真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安排、把握好教学过程,正确看待实训教学的必要性,认真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为了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引入合适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践教学中可尝试情景模拟或者案例分析法,具体操作时,教师可视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
同时,考虑到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实习机会不足等问题,学校还有必要通过增进校企合作的方式,来保证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得到锻炼。校企合作是一项双方互利的行为,但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学校出面做好相关工作。通过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增进校企合作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缺憾,对于实践教学成效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结 语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来讲,实践教学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理应占据主体地位,属于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现实中由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不同学校的实训教学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有必要立足现状,针对实践教学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考虑到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本文认为学校可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进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来逐步改善实践教学成效,为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但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具体措施还需要学校自行决定。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管理;数据采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34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1
会计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关系着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现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化发展也引起了企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其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本文以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为核心展开分析,并针对其影响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
1 会计信息化概述
所谓会计信息化,主要是指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企业发展对财务工作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会计信息化在原有会计工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会计工作逐步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在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可以及时获取与企业发展相关的财务信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做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科学决策,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2.1 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过去,核算作为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能,涵盖了会计工作的大部分内容,也是会计人员大部分工作的集中所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可帮助会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核算工作,不仅提高了核算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组织机构的调整上。同时也可以全面、系统地分析会计信息,及时发现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最佳措施解决问题,以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2.2 会计数据的采集更加便捷
会计信息化模式下,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工作可有效融合在一起,企业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较大范围的电子化服务,将业务信息的保存媒介由最初的纸质变为计算机系统。即企业在开展一项业务的时候,与之相应的会计信息就及时记录并存储到计算机系统中,会计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需要的会计数据,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捷。
2.3 提高企业内部的协调与控制效果
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意味着企业各个部门的业务过程都会集中在网络组织上。这样一来,企业各个部门的员工就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完成多个单元的业务,从而使企业中的各个单元业务变得更加融洽。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对企业内部的协调与控制效果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3 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完善会计实务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会计实务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会计信息化模式下,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与以往相比,必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做好相应的完善措施是非常重要,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与完善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提高企业会计工作质量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要想从根本上加强相关法律的建立与完善,首先,企业应该加大对《会计法》的宣传力度,促使企业员工深入了解《会计法》的内容,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企业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根据国家现行的计算机数据安全法律,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同时,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认真执法,为信息系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提高会计信息化技术及管理水平
首先,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减少由于系统资源风险和内部人员道德风险所带来的危害,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功能,如提升防火墙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密设置等。最后,要对网络环境进行权限设置,用户如果想登录系统,必须具备一定权限。系统要具有自动识别功能,对于非法登录的用户,应第一时间将其冻结,并报警。
3.3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针对当前企业缺乏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现状,应加大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从根本上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内容除会计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加入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使企业会计人员全方位了解会计信息化,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价值和作用,促使广大员工自觉参与信息化管理。除此之外,还应强化企业当前实行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并将其有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起到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
4 结 语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在会计信息化模式下,企业若想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实务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从二者之间的联系出发,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完善会计工作,以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凤丽.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24).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影响
由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会计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信息化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表现。会计信息化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有取得重大成就的方面,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这是值得每一个相关工作人员关注与思考的,如何有效地解决现有的问题必须要提到我们的日程上来。本文将简要介绍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实务
(一)会计信息化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使自身有立足之地,企业必须提高工作效率以提高竞争力,而现代企业的竞争,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归根结底就是信息的竞争,会计信息化便由此应运而生。会计信息化方便了企业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整体性、高效性、公开性、智能性等特点,它实现了资源的高度共享,企业若想在未来取得更佳的成就,必须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二)会计实务会计实务也称为会计做账,顾名思义,会计实务就是泛指会计工作中具体的事务,包括开始的填制凭证到最后完成报表的编制整个过程。通俗来说,就是会计的实际操作。众所周知,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会计实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会计实务显然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方能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突破传统方式的限制,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现代会计工作受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大多都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形成的,此举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优点将会计人员从简单、重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从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管理者转变工作重点,更多的思考企业未来发展等问题,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能够通过分析相关的会计信息察觉到企业经营的问题,只有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才能及时地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进而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计人员通过分析客户的信息需求,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客户的信息并有选择性的存储与维护,还可以制定出信息处理中可能用到的方法技巧与模型,并将处理后的信息传达给有需求的客户。
(二)完善会计实务,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在会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手工会计已经截然不同了,它主要是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来改善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企业管理者可以任意使用各种电子化设备及生产系统,从而可以实时地记录企业业务的种种。这样方便简洁的方式使得会计实务更加灵活自由,同时也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三)减少会计实务纷杂的工作,促进会计组织扁平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信息化技术也会日渐成熟,会计工作也更加快捷简便,有效减少会计实务的工作量,这对企业结构优化有着巨大的作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也为会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高效率化提供了条件,这无疑大幅度地减少了会计实务的工作。工作量的减少会促进企业的部门优化,降低企业冗余,实现企业高效运转;另一方面,信息的共享使得部门管理更加方便,也使会计人员更好的监督和调用会计信息。通过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会计控制智能体系,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保证企业会计组织能够向扁平化、高效化发展。
三、提升会计信息化作用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可以做的就是大力的宣传,通过宣传,提高人们对会计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促使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努力钻研提升会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策略。同时,守法要依法,国家在会计信息化发展方面的立法工作也要跟上步伐,特别是目前存在问题比较多的方面,通过立法使得会计信息化发展更加平稳。
(二)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用于会计实务的计算机应当具备较高的防范设备。首先,需要加强对相应机房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使用的法律法规,提高机房信息维护的安全性。其次,要努力提高会计档案的安全性,避免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与易缺失性。对此,我们可以从内部控制的强化、系统防备能力的强化、权限的设定强化和数据保护的强化四个方面入手。明确会计实务的流程和分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安全性,降低因网络原因造成的损失;加强企业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提升他们保护数据与个人隐私的意识,对有关涉及重要信息的资料进行设密保护,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提高软件开发能力
在运用软件时,应综合考虑软件的适用性和综合性,通过引进新软件进行学习,再自行进行软件的个性化开发,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进步,为企业更好地服务。其次还要考虑软件的运行环境问题,要使会计软件顺利工作,就需要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网络环境和系统环境进行改善和净化,从而提升软件的实用性。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不仅是能力方面,思想方面也很关键。管理阶层要在加强对相关会计人员思想层面的工作,让会计信息化深入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的巨大革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适应历史潮流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进行学习,促进他们积极学习会计电算化的新知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学习过后要把它用到实际中来,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的目的,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才是我们的目标。当然,在这期间,我们不可盲目进行学习与培训,应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自身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切不可盲目跟风,反倒适得其反。
(五)加强会计电算化制度建设
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其制度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和授权审批制度,只有拥有明确的分工和权责关系我们才能确保会计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日常的工作及管理中,我们要时时对相关重要信息进行存档与备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当然,加强网络环境管理,防止黑客与病毒也是相关工作人员所需要努力的。
四、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会计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会计实务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社会的发展增添了光彩,因此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我们要始终坚信其发展前途是光明的,相关的工作人员与政府都该行动起来,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出谋划策,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始终坚信,在未来,会计信息化一定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
作者:郭颖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阳丽.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3,30:130+133.
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受到领导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需要人才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会计技术和方法,能够从事财务以及会计核算等工作,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会计电算化,学生会掌握一定的财务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税法、审计、财务以及成本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1]。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要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培养人才为教学目标,使知识的传播、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集中起来,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一)科学原则
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以学科和课程建设为标准,通过实验室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教学[2]。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使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系统性原则
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需要将电算化操作与手工实验有机结合,结合单项实验和综合实训,将传统工商业与新兴服务业的实训、校内与校外实训、分散、集中实训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渐进性原则
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多种实践课程构成的,实践课程之间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任务驱动、能力递进式培养为主。(四)可操作性原则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以及社会需要相结合,使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途径
(一)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
在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需要以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为依据,科学的进行课程的设置与课时分配。将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相整合,实践教学的课时需要占到总体课时的50%以上[3]。为了进一步促进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根据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如果要修改教学内容,需要保证其操作性,强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促进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二)实现一体化、混合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岗位需要,明确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从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了解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科学的进行实践课程的划分,明确实践课程的内容、目标等,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实训室以及教师之间的混合教学,形成混合型的实践教学体系[4]。
(三)构建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训基地
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将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实践教学中,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实训环境,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学校中就可以了解企业中的工作内容,从而更加针对性的开展会计电算化学习。学生的实训不能依靠学校的实训基地,还应积极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互动交流,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训练,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校外的实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将大量的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还可以将学校中的专业教师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了解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情况,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由学校教师或者企业的工作人员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实习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发表自己的心得,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实践学习效果的提升。
(四)强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中,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通常是以试卷的形式来进行,但是当前实践教学的内容逐渐增多,考核的方法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证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是比较复杂的,考查的主要有过程和结果考查两种[5],教师与学生在最初阶段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这一时期就可以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为辅。根据学校实训的具体情况,明确学生教学评价的内容,例如可以将会计电算化中的总账、报表、工资等作为考核的标准,实现量化的考核,保证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当教师与学生熟悉这种考核模式后,就可以以过程考核为主,使学生能够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五)提高教师素质能力
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教师的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应努力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这是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使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给学生的实践教学给予专业化的指导。邀请企业的成功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将自己在企业中遇到的问题讲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专业需要,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结束语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与电算化审计的区别
会计信息化审计来源于会计电算化,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会计电算化审计只是将计算机仅仅当作手工作业审计的工具和奴隶,只意味着审计手段的改变;其次,会计电算化审计对象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难以扩大到与经济效益有关的经营管理和其他领域;第三,电算化会计技术由于模拟手工作业审计的审计过程,不仅未充分考虑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特点(如:隐形化、程序化、不尽安全等),而且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网络等)的特点和优势,这不能不说是对现有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样,如果只把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先进的工作程序的自动化,也是没有认识到它的潜能。但会计信息化审计则不同,它是建立在对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对传统审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化审计模式上通过评价来控制会计信息系统。据此发展的会计信息化审计技术就是在计算机系统中模拟社会的审计工作,对计算机系统的活动进行监视和记录的一种安全技术。运用会计信息化审计技术的目的就是让对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访问留下痕迹,使计算机犯罪行为留下证据,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形成了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会计信息化审计是适应变化后环境的需要。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会计系统的开放与系统共享,而开放与共享应是以安全为基础的。企业一方面通过网络开放自己,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形象和产品,实现电子贸易、电子信息交换,但也需要守住自己的商业秘密、管理秘密和财务秘密,而其中实现了电子化即具有货币价值的会计秘密、理财秘密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化审计要求我们有必要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抵抗来自系统内外的各种干扰和威胁,做到该开放的开放该共享的共享,该封闭的要让黑客无奈。因此,无论是从数据的完整、真实、及时方面,还是从审计线索清晰度与系统安全方面来看,信息化审计是电算化审计基础上一个质的飞跃。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会计信息化审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信息化会计系统的审计,二是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审计。但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已发展到第二阶段 ―― 网络信息技术阶段,从而使会计信息化审计与电算化审计及传统手工审计相比,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内容及方法如下:
(一)审计线索的追踪审查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每一个步骤都会产生相应的纸性介质的会计资料,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可能导致部分可视性线索消失,但交易伙伴间的信息交换大多还是通过纸面文件的形式来完成,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绕过计算机审计方法”获得所需的审计证据;在信息化会计系统中,许多业务的谈判、签约甚至交易,都是在网上进行,资金的结算也通过信用卡等在网上交割,经济业务信息按一定程序在网上自动生成会计信息并传送,整个交易过程几乎呈现无纸化态势,审计人员很难获取所需的审计线索。因此,必须采用如下方法来保留审计线索:①在系统内建立日志和追踪文件,以审查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是否有过渡文件被修改和处理。②在审计机构和签字确认的单位同时形成原始数据的备份或在不同部门各自形成相关的数据库,这样既可以相互监督,又可以使审计线索得以保留。③还可采取就地审计和突击审计的方式,以防程序员对被审系统的应用程序加以篡改,防止操作员对被审计系统数据文件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
(二)信息化会计系统的安全性审计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一方面提供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性,另一方面,电子形式的会计信息又会受到诸如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和非法者入侵等潜在威胁的影响,这些都会严重威胁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完整,严重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崩溃。这样在信息化审计中,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以控制审计风险,就显得比以往更加突出,并成为信息化审计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审计人员应从制度化控制和程序化控制两方面加强系统安全审计:①了解被审企业对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法规条例的遵守情况,检查被审企业是否建立、完善并实施系列安全管理制度;②定期进行系统安全测试,以评价系统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用户授权、反病毒、防火墙等安全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及有效性。
(三)信息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范围也相应扩大。因此,对信息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也应有所改进,具体内容如下:①通过访谈了解被审单位有没有制定适当的权限标准体系,岗位人员是否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操作。②审查是否将系统内不相容职务划分清楚,在数据输出时,对不同密级的数据授予不同的权限。③被审单位的系统操作是否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即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用机时间记录规程以及操作员访问系统的标准操作规程。④审查是否建立了数据备份与数据档案管理制度。系统(包括数据)管理和备份数据与软件管理是否由不同人承担,系统进行备份数据恢复时,是否由具体操作员和主管共同批准。
(四)对信息化会计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
信息化审计中对会计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目标有两个:①程序处理过程是否与有关的标准及法规相符。②考核程序对错误的检验和控制情况。为达到审计目标,可运用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内的多种测试方法,对被审计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合法性进行验证;也可运用在被审系统中设立的审计控制点,定时与不定时地、成批或实时地收集有关审计数据,以进行审计验证。另外,还应结合被审系统的特点,采用一些专门的技术和方法,例如模拟数据测试法、人工测试法、计算机辅助法、审计程序测试法等。
(五)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审计
在网络环境下,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审计各个工作阶段实施网络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①利用网上Microsoft office 软件强大的计算、分析、制表及文字编辑功能,可编制各类审计工作底稿,并可制成相应的文件供随时调用和远程发送;②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收集有关审计综合信息、审计法规信息、审计项目信息、审计内审信息等,为审计工作提供相关信息;③利用Internet的超级链接功能,在网上检索被审企业的基本业务信息;在取得被审企业的网络管理权限后可查询并复制重要的财务信息;④借助嵌入审计程序对网上数据处理的一些敏感环节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以满足审计的需要;⑤利用 E-mail 向银行、税务、工商及往来单位发出电子邮件对被审企业的支付能力、纳税情况和信用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以获取有用的审计证据;⑥利用桌面视频会议系统支持视频、声音、文件浏览协同修改等特点随时召开可视会议,进行调查、座谈和取证,并可就重大审计问题进行网上专家会诊。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所面临的系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利用网络及安全管理的漏洞窥探用户口令或电子账号,冒充合法用户作案,篡改磁性介质记录窃取资产。②利用网络远距离窃取企业商业机密以换取钱财,或利用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以破坏企业信息系统。③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电子商贸趋向“无纸化”,越来越多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以电子凭证的方式存在和传递。不法之徒通过电子货币账单、银行结算单及其他账单,就有可能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进行转移。
针对信息系统所存在的风险,在审计过程中首先应了解企业网络的基础情况;其次要达到安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保证系统运转正常,数据完整可靠,保障数据的有效备份与系统的恢复能力,对系统资源使用的授权与限制等);还要了解企业现行的安全控制情况及潜在的漏洞。审计人员应充分取得目前企业对网络环境的安全保密计划,了解所有有关的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系统还有哪些潜在的漏洞。并利用各种技术工具产品如网络安全测试产品、网络监视产品、安全审计分析器,对企业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测试。
同时,我们在判断一个系统是否安全,不能单从双方当事人的判断做出结论,而必须有第三方的专业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做出评价,这时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独立性,站在公正、公平和中立的立场、角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不管是在操作系统中还是在应用软件中,审计系统都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存在。②设立工作独立、行为自主的计算机系统审计员。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影响
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知识等软性资源。而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性工作,最先面临的就是信息化的问题。会计信息化所体现的是会计与信息技术两者的相结合,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就要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地对信息化技术加以应用,使信息化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铺垫。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会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核算,而当应用了会计信息系统时,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使他们转移自己的工作重心,把精力放在其他的工作上,从而使整体的工作效率有显著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也会对会计务实造成积极的影响。会计人员在分析会计信息时,若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通知相关管理人员,说明情况,并在第一时间纠正自己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会计信息化使采集会计数据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会计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和网络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企业可以在较大范围的内使用电子化服务和电子交易方式,让业务变为储存信息、信息记录的驱动因素,从而更方便的调动数据,也可以产生出更加个性化的会计信息
二、信息化发展须解决的核心实务问题
(一)信息在传递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会计信息化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失真的风险。虽然无纸化操作可以规避人为原因导致的信息失真,但账簿和电子凭证被随意修改的行为却时有发生,一旦错误没有发现,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可估量的后果。
(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主要有两方面组成: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硬件的安全性。由于网络会计主要是依靠自动数据处理的功能来操作的,对计算机的硬件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一旦出现微小的差错,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把自身暴露在网络这个公开的环境中,一旦有病毒入侵和黑客的恶意攻击,企业的信息就会泄露,给使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
(三)政策法规与平台框架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使全球会计实务的运行操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将自己的缺陷暴露在了互联网上,企业极有可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所以政府应该适时地采取相关措施,制定政合理的法规、政策,并进行贯彻实施;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对网络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进行深入的建设,并搭建起网络平台的框架。
三、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要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就要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广告来宣传《会计法》,从而让财务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会计制度,认识它的重要性,以此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国家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信息保存的法律制度的建设,政府通过立法使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加强宏观的控制,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的执法,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信息系统的展有更深层次的提高。
(二)提高会计信息化技术、管理水平
第一,加强公司的内部控制,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相关使用规范,提高数据保护的安全性和计算机的使用效率。通过实施用户权限分级和用户授权管理,加强对电脑黑客、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力度,还要将重要的会计信息进行多级备份。
第二,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可采取防火墙技术来预防病毒的入侵,将非法访问者挡在内部网之外;对会计信息系统则普遍采用数据加密设置,防止数据的破坏和病毒入侵的可能性。
第三,网络权限的设定,在操作系统中建立保护机制来保障信息资料的安全性,要想对相关的会计数据进行获取,对会计资料进行输出,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变动等都需要进行用户的实名登录,如用户名、登录時间、使用方式等。如若发生信息泄露,也可及时的追查到根源。同时系统可自动识别有效的终端入口,当有非法用户企图登录或错误密码超限额使用时,系统会锁定终端,冻结该用户的标识,记录相关情况,并及时报警。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制度
第一,要完善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使系统内各类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并与他们的工资利益等挂钩,切实做到事事有人负责,办事都有规章制度,每项工作都有人检查,从而保证顺利的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
第二是日常工作及管理,具体包括档案的存档和日常会计记账等操作,管理者要定期的检查工作人员的工作,查看会计人员的工作成果是否达到企业的标准。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档案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加强对档案的磁介质保护和防火墙和备份管理。
四、总结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将成为一种普及的经济形式。而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在信息时展的必经之路,越来越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也急需采取措施,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漫长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得到实现的,因此就需要更多的会计人员参与其中,努力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到推动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薛波.论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经贸,2014(21)
[2]杨周南等.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1日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和渐进性的特点,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
(二)会计实务。会计实务是指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一般从填制凭证开始到编制报表结束的整个过程,也称作会计做账。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会计只是被动地执行国家规定完成上述过程就可以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业务不断创新,如何更准确、更合理地处理每一笔业务成为很多会计必修的一门技术。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有利影响
1、给会计核算方法带来的影响。会计核算主要是对金融业务进行的一个完整、连续且系统的计算与记录,为金融实体管理者提供必要的金融信息所采用的方法。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一般包括: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成本的计算、财产清查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信息化实现之后,会计系统将成为一个能够进行实时处理的,高度自动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会计处理的部分实务流程将使用集成化的软件来实现,业务处理流程将实现实时处理和无缝连接。
2、给会计分析方法带来的影响。会计分析是金融分析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会计核算的继承与发展。会计分析以会计核算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然后将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以及其他的相关资料结合起来,采用专门的方法来对金融活动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对各个单位和部门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执行状况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找到其中的原因,肯定成绩,寻找出差距。在此基础上获得经验教训,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改进意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在信息时代下,会计系统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环境,将所收集到的数据及经过加工后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存储到会计系统的数据库当中。这样,就给会计信息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能够按照既定的格式或者是内容来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用户还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在数据库中添加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不利影响
1、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会计信息化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技术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结合,以数据库为基础,以信息、系统、控制论为导向,以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效能的最大化。由于我国信息化事业起步较晚,当前许多会计的思维观念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核账阶段,许多会计不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有一些单位置信息化设备于不顾,依然实行手工操作;即使有的单位利用信息化进行常规会计工作,但仅仅是认为会计信息化可以代替手工核算能够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而没有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2、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复杂性。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安装不方便,操作难度大。一些会计信息化开发公司,设计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庞大,为了更好的拓展市场,功能全而不精,会计软件功能众多,以“功能全”来作为取得市场的筹码,向覆盖会计业务的方方面面发展,其核算子系统之间常常彼此分离,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一致性,导致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本身就存在混乱,一些软件在操作流程上也给用户一种纷繁复杂的感觉,操作顺序及层次不是条理清晰、简单明了,从而客观上导致信息化系统安全的一定混乱。而且,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兼容性较差,往往由于软件公司间的竞争关系,信息化软件与软件之间缺乏联系,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会计系统不能与企业管理的其他系统相结合。
3、安全性与保密性。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数据载体由纸张变成了电磁或光电设备,而但凡是电磁和光电介质,无论从逻辑还是物理方面都具有可破解性,只是破解的难易不同,目前我国除银行等保密性较强的单位,普通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财务软件大多依托互联网体系进行数据更新和共享,使用开放式的TCP/IP协议。而作为TCP协议本身就存在着侦听、试探等端口和后门,可为黑客窃取权限、篡改和伪造信息、破坏数据提供方便。
同时,计算机是会计工作的有利帮手,可是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建立健全会计实务工作制度,在计算机管理中将会出现漏洞,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接触安装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计算机,就很容易发生上机操作,篡改数据的现象,为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许多单位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会计内部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没有固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者有了制度不落实,任意销账、做假账,人为调整会计报表数据等现象层出不穷。会计法制建设难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指使或强迫会计弄虚作假,吞没国家财产。众多原因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常规工作混乱、会计凭证不合法、会计数据胡编乱造等现象。许多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办事,不能坚守会计的职业道德,不能有效地按照国家财会法规、财经制度独立地进行会计工作。
三、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议
针对目前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实务出现的众多问题,只有从源头加以治理才能彻底地改变这一现状。会计的信息化为会计实务增加了新的内容,适应信息化的环境,制定一些能够较好地对会计进行管理的会计实务制度已势在必行。
(一)加强企业决策者的重视程度。会计信息化虽然在我国普及程度很高,但对于传统会计工作来说,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新事物替代旧事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从企业的决策者得到重视。企业决策者是一个单位的引导者和决策者,会计信息化如果没有企业决策者的支持,就会寸步难行。因此,应加强企业决策者的思想认识、更新观念,使他们知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一套反应敏捷的会计信息系统,都需要一个健全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实务工作制度。会计信息化不仅能够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决策服务。只有领导认识提高了,才能有抓好会计信息化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对制度的制定有责作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对系统安全的控制。从输入控制上,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化系统安全内控制度,使会计人员在凭证录入、设置操作口令等方面有章可循。为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要使人员得到较好的分离,即不能同一个人既是账目的输入者,又是审核者。即使是因为个别原因,进行临时替补的人员,也应有严格的制度进行审查。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要强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引入时序控制方法。应将原始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行实时检索,经过系统核对、验证准确无误后,才能进行处理;在数据处理后,要实行自动备份,并加密,防止数据丢失。
在数据的输出环节,要强化系统的纠错功能,保证在账簿数据无误的情况下才能输出报表。信息化系统自身方面,要选择质量优良的产品及正版软件,对电脑存储介质的更换也要有审查程序。同时,为了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和稳定,要为安装了信息化系统的计算机提供UPS电源,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安装信息化系统的计算机原则上不能再上互联网,在公司内部局域网应该配备防火墙,日常工作中,不允许使用不明来历的U盘、光盘,防止木马、病毒的侵袭。要做好计算机的系统维护,电脑中存储的会计数据应经常做备份,把备份硬盘锁至保险柜。要建立系统定期检查维护制度,当系统管理员对电脑进行维修时,一名会计和一名审计应同时陪同,监督系统管理员的行为,严禁系统管理员一人接近计算机。内部审计人员在对会计和系统管理员进行监督的同时,也对会计电脑中账目进行检查,确保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稳定。
(三)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强化对会计监督的最重要的部门。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与信息化系统有关的控制目标、过程,核实数据账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原始数据提供部门的配合下,审查会计制作的电子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等作弊现象。在企业中,内部审计人员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工作的情况可以直接跃过中间管理层,而直接向企业第一负责人汇报,使任何人、任何部门都不能干涉审计的正常工作,为内审工作的顺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由于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的职能范围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作为审计工作要与会计工作相适应,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参与会计工作相适应的方方面面,如公司内部财务政策的制定、决策及效益服务等方面。由于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数据具有实时性、迅速性的特点,内部审计部门应针对这一情况,及时调整审计方式。将从前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事前、事中、事后”同时审计,由静态的被动审计,向动态的主动出击转变。
(四)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第一,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信息化环境为会计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更带来了的机会,因此要求会计人员的思想首先必须过硬,公司应从选人、用人方面加以全面考核;第二,企业的会计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作为会计专业人员,应同时具备会计、电脑、财务、审计等知识。在夯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提高会计自身的预测和决策能力,能够准确地为企业领导准确预测经济前景,提出有效的经济备选方案,制定各种可靠的经济计划;第三,要使会计不断地完善自我,要适应信息化环境,具有有“开放式”的胸襟,随时准备并且能够吸收新思想、新知识。在工作中要广泛涉猎,大量进行阅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除了具有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使与会计有关的相关财政、税收、管理、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四,要有全面的文化素质,会计要掌握扎实的数学、经济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并使之知识体系做到相互融会贯通,从而有效指导具体财务工作;第五,要有较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对会计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身体和心理素质不好,在电脑上出错则在所难免。因此,会计工作人员要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事情,在工作中做到处乱不惊,保持理智,遇事冷静,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安慰。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要保持一种坚定的意志,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困难、适应环境变化,勇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和意志品质。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使会计实务工作的主体均发生了变化,会计实务工作的主体由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和电脑的控制。会计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完成全部的会计业务,原来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监督,变成了人与计算机的联系,并产生了一些新的会计实务工作程序。企业应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在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的基础上,加强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强化对机构与人员、系统安全、职能、内部审计等方面的控制,从而通过建立和完善更为科学合理的会计实务工作制度,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
主要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经济,2012.10.
[2]秦廷宏.浅议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