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7: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商管理学位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

第1篇

1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1创新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要保留原有工商管理专业自有的知识体系,又要增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课程设置方面,既可以采用模块式,如在原有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专业基础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管理》《创业投资》等课程,也可以采用渗透式,将创业相关的知识渗透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系统学习创业理论、技能和方法,能够把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1.2改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创业是要直面不确定性的情境,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实践,模拟创业情境。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成功和失败的创业案例,分析其成败的原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广泛运用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创业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

1.3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创业能力是决定创业成败与否的关键,而创业能力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应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在校“创业”。在校内设立一体化、综合性的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学生创业实习的模拟实践基地,如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股市、ERP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其次,校外“创业”,建立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第三,可采取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创业联盟、创业社团等方式搭建第二课堂,吸引有兴趣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创业。

1.4开辟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多渠道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可尝试从4个渠道展开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是,可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创业管理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管理方向学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考虑创办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班)更系统全面地培养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二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双学位的方式,开设工商管理双学位创业班,力图借力其他专业基础特性和优势,培养既有本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创业型人才。三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管理相关的系列选修课,进行普适性的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创业,进而对创业产生兴趣、意向,从而进一步引导其加强对创业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四是,培养专业性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即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尝试与相关行业联合开办具有较强行业背景、产业背景的行业(创业班),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深厚相关专业性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

1.5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配套性措施的构建与实施为了更好地推进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开展配套性措施的构建: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兼职任教,合作研究或联合撰写创业方面的教材,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二要丰富考核形式,创新评价机制。在平时课程考核方面,改变传统试卷内容和试卷形式,寻求建立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评价机制,可积极推行核心课程的实践导向考核制度,譬如成功开设网店等创业成果可以纳入考试成绩的核心构成部分。在毕业论文方面,可采取提交企业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商业策划书或者直接进行创业实践呈递创业成果等方式作为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由教师、专家、企业界人士进行考评。三要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创业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

2结语

第2篇

 

目前,我国香港地区已有多所大学开设了DBA学位项目,并有部分大学的DBA项目通过了国际认证。我国大陆地区也有部分大学与国外知名大学一起合办DBA项目,如中欧国际管理学院和尼斯大学合作开设的DBA项目;少数大学开办了DBA培训班。这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DBA项目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为了使我国从事工商管理教育的工作者对DBA项目有一个初步了解,同时也为我国今后开设DBA项目提供参考,本文对世界三大商学教育认证组织之一的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theAssociationofMBAs,简称AMBA)如何认证DBA项目进行探讨。

 

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于1967年成立,是专门从事MBA质量认证的独立机构,是世界三大商学教育认证组织之一,也是全球最具权威的管理教育认证体系之_。随着DBA项目在部分国家的开设与发展,自2006年起,AMBA开始对DBA项目进行认证,截至2012年6月,英国、荷兰、法国、秘鲁、中国香港等5个国家和地区的8个项目通过了AMBA的认证。接受AMBA认证的学校或DBA项目须具备如下条件:_是在过去3年时间里至少培养出3名DBA;二是如果学校有MBA项目,那么只有在MBA项目获得AMBA认证之后,才能继续进行DBA项目的认证。换言之,经过认证的MBA项目是DBA项目认证的前提条件。不过,如果学校不提供MBA项目,DBA项目的认证在特殊情况下也会被接受。AMBA对DBA项目的认证要求分为两部分:_是对提供DBA项目的学校或学院进行评估;二是对DBA项目本身进行评估。

 

一、DBA学位与EMBA、PhD学位的联系与区别

 

DBA学位与EMBA、PhD学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从学位层级来看,DBA学位与PhD学位都是博士层次,EMBA则是硕士层次。从培养对象来看,DBA项目与EMBA项目的培养对象都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掌握了很多管理技能,希望通过合适的途径怡当地表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新发现、新思想,并与更多的人来交流与分享,进而使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理念得到更新与升华,但是DBA项目培养的高级管理人员需要拥有

 

MBA、EMBA或同等硕士学位,EMBA项目培养的高级管理人员仅需要大学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PhD项目的培养对象是能在理论研究或学科发展方面有所创新或贡献的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的人。从培养目标来看,DBA项目的培养目标是使高级管理人员成为“学者型领导”,他们能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管理问题;PhD项目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学者或理论研究人员。正是由于DBA学位与EMBA、PhD有上述区别,AMBA对该学位的认证设定了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二、AMBA协会对学校或学院的认证要求

 

AMBA在对DBA项目进行认证之前,首先要对提供该项目的学校或学院进行评估。一般来讲,接受AMBA认证的学校或学院需要具备如下条件:第一,要有能够清晰表述和定期审核的怡当的理念。该理念能反映学校或学院的优势,并认可研究和研究训练的重要性。第二,具备清晰、可信和连贯的战略,能够真实地反映学校或学院拥有的资源、约束条件及使命。第三,要有清晰的可实现的治理政策。学校或学院的所有成员都能参与发展其治理政策。第四,要有市场合法性、安全的资金保障和制度连续性。第五,要有相对独立的身份,对决策如下事项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如战略发展、教育资源的管理等。第六,从事学校或学院管理的组织要完整而且有效,该组织要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并能控制机构的未来。第七,要设定明确的目标人群并且对其产品要有不断发展的市场意识,学校或学院要经常听取雇主的意见。第八,顾客导向,关于学校或学院与管理界的关系要有明确的阐述和有效的政策[3]。

 

除了上述要求外,学校或学院必须提供能够培养DBA学生或者是哲学博士或硕士的明确依据。学校还应该在内外部审核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拥有培养博士水平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关资源,如图书馆、计算机、高质量的研究设施、商业数据库等。

 

三、AMBA对工商管理博士项目的认证要求

 

什么样的DBA项目才能通过认证?AMBA认为-所学校或学院提供的DBA项目需要在培养目标与结果、教师与学生、课程结构与论文评审、学习模式与学制等方面达到1定的标准才能够通过认证。

 

1.培养目标与结果

 

AMBA从三个方面来界定培养目标和结果:_是预期的培养目标,二是教育结果,即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三是雇主期望DBA毕业生应该达到的水平。

 

DBA项目要培养的是商业领域中“学者型领导”,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_,有助于跨学科的管理专业实践水平的提高;第二,使研究生具备从事商业管理研究的能力;第三,通过商业管理研究提高学术水平;第四,通过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使研究生具备解决真实的、独特的商业问题的能力[3]。

 

就知识和理解力而言,DBA毕业生应该达到如下水平:_是在商业和管理的_个或多个领域中,在深入掌握和理解知识方面达到博士水平;二是具备创造、整合新知识的能力;三是彻底掌握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和管理研究方面的知识;四是具备为研究方案和研究结果辩护的能力;五是具备在各种各样的组织环境中工作、改革和管理变革的能力[3]。

 

雇主期望DBA项目的毕业生具备下述能力:一是能带来新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对解决新出现的商业管理问题产生影响;二是能向专业和非专业的听众展示其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能采用创新或创造性的方式解决商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四是能领导组织变革;五是能在各种各样的组织环境中工作[3]。

 

2.教师与学生

 

学校或学院应该为DBA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和教学环境,其中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首要条件。要想获得AMBA认证,从事DBA项目教学和论文指导的大部分教师都要拥有博士学位,或者有可靠的研究成果发表和出版记录。教师尤其是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水平或研究成果要在国内达到优异水平,部分要在国际上达到优异水平。学校或学院要制定合适的教师发展政策,确保教师能够持续满足高标准。学位论文是衡量DBA学生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准。因此,学校或学院需要为每个DBA学生配备至少两名论文指导教师,这两位教师应该具有优异的研究成果,至少有一名导师有作为哲学博士生或工商管理博士生导师的经历,另一名导师的研究领域必须与DBA学生的研究领域相同。

 

攻读DBA学位的学生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_是拥有MBA学位或管理领域的硕士学位,或者是持有同等专业资格的人;二是有潜力满足DBA项目的学习与研究要求的成熟的、有经验的管理者。_般来讲,学生在获得MBA学位或同等学力后,至少有5年工作经验才可以攻读DBA学位,特殊情况下,有3年工作经验也会被允许[3]。

 

3.课程结构和论文评审

 

DBA项目的课程结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位论文,二是课程。在攻读DBA学位期间,基于研究而做的学位论文是授予DBA学位的基本条件。该论文不仅要在管理专业实践的提高方面作出贡献,而且应该在理论框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运用等方面作出贡献。该论文要求达到博士水平,并且必须通过口头答辩。答辩委员至少要有两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其中_名必须来自校外。如果论文的写作和陈述用的不是英语,那么必须将其全部翻译成英语,从而使其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不同学校对论文长度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英国阿斯顿大学要求论文的字数大约在8万字左右,而我国香港科技大学要求在5万字左右,并要达到能出版的水平。

 

关于课程,研究方法训练课是DBA项目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项目的管理和研究陈述[3]。其他课程由学校或学院决定,这些课程应该达到博士水平。香港科技大学的DBA项目包括8门课程:_门必修课程,商业研究分析与设计;两门核心课程,学生可以从如下三门课程中选择两门:经济计量方法,质的研究方法与咨询;管理研究统计分析;5门选修课,从高级商业战略、高级金融管理、商业决策的方法论、战略供应链和后勤管理、组织行为学的前沿问题、领导力研究前沿等数十门课程中选修5门。此外,还有2次为期4天的研究小组活动[4]。为了拓宽学员的视野,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还邀请了世界_流的学者和企业家开设讲座。

 

4.学习模式与学制

 

DBA项目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全曰制、非全曰制、远程或开放学习或多种模式相结合。关于学制,一般要求是全曰制3年,非全曰制4年。由于攻读DBA学位的大多是公司或企业等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既要学习又要兼顾工作,因此,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非全曰制或远程学习模式。

 

如果学生采用远程或开放学习的方式,学校应在如下方面确保学习效果:第_,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学校的研究设施和图书馆资源;第二,论文指导教师和教学团队要密切合作;第三,确保学生与指导教师团队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互动;第四,确保学生与其他学位项目成员之间的互动;第五,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监管;第六,保证课程传授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第七,确保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和连贯性[3]。

 

四、结论

 

在全球化时代不断变化、复杂的商业环境下,高级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理论素养,更需要具有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正是对此要求的回应。对大学或商学院来说,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的开设有利于巩固大学或学院与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成为大学发展重要关系网的有机组成部分[5]。而这也是世界各国大学开设DBA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自1998年批准设立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一临床医学博士以来,迄今为止已经设立了5种专业博士学位,分别是临床医学博士、兽医博士、口腔医学博士、教育博士和工程博士,分布在医学、教育学和工学三个学科门类。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该方案制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共分两步走:“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博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精神,深入论证,有序推进。……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基本完善,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气由此可知,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将迎来

 

1比较与借鉴

 

硕士专业学位和博士专业学位的大发展。

第3篇

【关键词】“课题+课堂”;工商管理;实践教学

一、问题提出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实战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战性。但传统工商管理教育教学重课堂理论讲解和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实战能力培养;重真空环境下的理论工具和方法的使用,轻真实商业环境下的实践实战。

工商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市场需求分析。作为全世界企业进行竞争的重要角斗场,北京市几十万家企业每天都在上演不见硝烟但却异常惨烈的商业战争。这就产生了对高质量咨询的需求,催生了商业咨询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质量商业咨询离不开优秀的管理咨询师。作者所在单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每年有大量学生进入咨询行业,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管理咨询师就成为摆在工商管理专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所在单位的工商管理实验班为依托,立足学院学科基础较好、教师承担纵向与横向课题较多的实际,提出搭建“课堂+课题”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以“卓越管理咨询师培养计划”为载体,在工商管理实验班中培养“厚基博实、明理善用”的工商管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

二、“课堂+课题”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课堂+课题”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本质是利用教学促进科研,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目前,高校在促进科研反哺教学的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突出表现在在学校层面缺乏对科研反哺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领导,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和配套的激励措施,甚至教师在科研反哺教学工作中所付出的劳动还没能得到充分的认可与肯定等(刘咸卫,2008)。这种现状导致教师开展科研反哺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科研反哺教学的相关保障制度,为科研反哺教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高校深入开展科研反哺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赵昆朋、王雪银、马远方,2010)。

“课堂+课题”综合实践教学平台需要集聚一批优秀的教学与研究人才,这些研究人才的学术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研究专长方面都具有特殊优势,同时这些人才往往组成团队,承担着多种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并且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例如,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于2010年获得上海市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团队中的主系列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每个教师均负责至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些人才资源优势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李昌祖,冯雯,2009)。

三、“课堂+课题”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理念、思路与逻辑框架

本项目以作者所在单位的工商管理实验班为依托,立足学院学科基础较好、教师承担纵向与横向课题较多的实际,提出搭建“课堂+课题”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以“卓越管理咨询师培养计划”为载体,在工商管理实验班中培养“厚基博实、明理善用”的工商管理拔尖创新人才。

(一)教育理念

课题进课堂,课堂促课题。立足工商管理学院良好的学科基础,教师承担众多纵向与横向课题,提出“教师研究课题进课堂”、“研究课题反哺教学”要求。同时,通过课题形式,吸引学生学习管理理论,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管理案例创作”、“咨询报告写作”以及“学术论文研究”的能力,协助教师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

(二)培养目标

基于研究基础的卓越管理咨询师。培养具有“厚基重实、明理善用”素质,具有较强文字表述能力、实践实战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的工商管理拔尖创新人才。

(三)教学平台

搭建“课堂+课题”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课堂理论讲授与课题调研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协同创新。通过“课堂+课题”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管理理论,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管理案例创作”、“咨询报告写作”以及“学术论文研究”的能力;同时,又为教师完成课题提供了保障。

四、“课堂+课题”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实施过程

利用作者所在单位教师承担众多横向项目的有利条件与丰富资源,学院精心打造了一项“以教师实战项目带学生实战能力”的“管理咨询师培养计划”,提升学生“编写管理案例”、“撰写咨询报告”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致力于成为优秀管理咨询师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以教师承接的横向项目和案例编写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先后有253名学生深入同仁堂、蓝景丽家、中国木偶艺术剧场、燕京啤酒、兰格集团等36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实际及管理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或进行案例编写。学生先后参与编写了13个企业管理案例,使学生对企业的运作有了全景式、直观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实战能力。

五、“课堂+课题”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课堂+课题”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增强,其职业发展势头良好,就业单位满意度较高。近几年作者所在单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一直保持较高就业率达到97%以上,就业单位包括国资委等国家机关,IBM、埃森哲等外资企业,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五矿集团等央企,平安证券、用友等多知名企业。同时,就业单位对我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评价较高,普遍认为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实战能力强、英语水平高。12家用用人单位发来感谢信充分肯定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同时,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普遍较为良好。学生就业后职业发展良好,能够较快走上领导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赵昆朋,王雪银,马远方.浅谈科研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74,101.

[2]李昌祖,冯雯.大学“科研反哺教学”及其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71-74.

[3]张宪立.教学科研互动科研反哺教学——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辽宁高职学报,2007(9):46-47.

[4]刘咸卫.回归大学育人本真: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

29-31.

[5]解继胜,刘运广,庞广福.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35,52.

第4篇

建立全球化商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百废待兴。两位在哈佛商学院供职的法国教授认为,欧洲的振兴需要一批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于是萌生了创办商学院的念头。经过与法国政府及投资方历时3年的反复交涉,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在法国皇室行宫所在地枫丹白露正式成立。

1998年,亚洲爆发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同年,欧洲工商学院正式开启了它的全球化发展之旅。让人大感意外的是,她的第一个海外合作伙伴是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对此,欧洲工商学院管理层内部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欧洲依旧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如果将教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亚洲,很可能让学员在欧洲市场内失去竞争力。支持人士则认为,亚洲虽然正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但在危机过后的经济复苏期,必然需要大量的商业人才,此举将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最终决定启动 “全球商学院”计划。

2000年,欧洲工商学院正式启动了在新加坡校区的MBA项目,由此开始了全球化的商业教学活动。据悉,该项目采用集中录取流程,申请人的咨询会得到统一的答复。项目中至少有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会在另一个校区内开展,如果有剩余的名额,学生可以选择在另一个校区继续学习。学习期间,学院鼓励学生转校区学习,以体验到不同区域的生活和文化。今天,随着亚洲经济的强势复苏,新加坡校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每年约70%的学生会主动申请去新加坡校区学习,有20%?25%的学生选择在新加坡校区内完成项目的全部教学活动,有35%?40%的学生会在新加坡校区内完成项目的大部分课程内容,而新加坡校区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去法国校区学习。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加坡校区虽然大体上与欧洲校区相同,但也会根据所在区域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商业情况开设部分有针对性的选修课,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亚洲经济的真实情况。同时,新加坡MBA项目设有企业参观与访问环节,并且会经常邀请新加坡知名企业的领导者到校演讲,并鼓励学生到当地企业从事项目研究和实习。

由于身处多元文化之中,欧洲工商学院一度面临着文化交融问题。对此,学院管理层有着自身独特的看法。他们认为,文化学习是有针对性的,学院并不是培养文化专家,而是商业专家。因此,对于文化的学习是以全面了解而不是深入掌握为原则的。此外,鉴于学生们来自于世界不同的国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及文化障碍。对此,欧洲工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适应多元的学习环境。

如今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形象,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商业学校。而全球化的教育模式的确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不仅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亚洲地区的经济及商业情况。同时,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亚洲地区的文化,从而在今后更好地适应亚洲地区的工作环境。

谋求全球化合作发展

作为世界著名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既是成熟的管理理论的传播者,又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倡导者。在坚持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同时,学院管理层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才能够将全球化顺利地推行下去。

2006年,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著名的沃顿商学院结盟,并成功开发了 “MGEC市场竞赛”合作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两所学校的共同发展。2007年,双方又合作成立了“欧・沃国际研究和教学中心”,从而使双方师资实现了“在同一个平台上从事教学、科研”。目前,共有40多位教师和10多位博士生参与了国际研究和教学中心的研究工作,并且发表了上百篇涉及创业、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同时,两所著名商学院还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开设了以全球客户为对象的高管培训项目及公开课项目,采用模块教学模式,很好地满足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企业高端人才的培训需求。

与此同时,学院的合作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学员们的就业倾向。新加坡校区成立后,毕业生们的就业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加坡校区成立之初,大约有80%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欧洲市场就业。如今,这一比例降到了40%左右。从某种程度上讲,虽然欧洲经济危机是导致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重要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合作发展模式为学生在其他地区的就业创造了可能。

事实上,企业在经济危机之中更加需要有头脑的商业人才来力挽狂澜。学生们之所以选择在亚洲市场就业,是因为在亚洲市场中,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为此,学院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使他们有机会和当地企业的高层直接沟通,为日后顺利进入企业核心层创造了可能。此外,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多元的文化课程,让他们能够充分地融入当地社会,并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

当然,由于亚洲企业的工商管理意识仍旧不是很强,很多企业不愿意高薪聘请高端MBA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们在亚洲的就业。对此,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准备谋求更大范围的办学合作,并致力于在亚洲地区拓展就业渠道,以进一步提高自身在亚洲工商业界的影响力。

赋予学生全球化视角

近年来,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积极致力于开发全球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院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在学院的管理者眼里,所谓全球化的教学模式,就是让每个学员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他们今后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面临的是一种全球化的竞争压力。在此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没有一种文化能够成为主导。

因此,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课堂上,并不存在所谓的主流声音。由于学员们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仅如此,他们都有过在不同校区学习的体验,对于不同的商业环境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因此,这里的教师从来不指望能用一种统一的思维从事教学活动。

今天,面对欧洲经济危机的挑战,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积极调整课程方案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首先,学院为学生创造了跨文化与跨地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全球不同市场的情况,从而更为深入地了解风险管理、公司治理、薪酬设计、监管制度等方面的最新内容。其次,学院积极与欧洲、北美及东亚公共政策领域内一些顶级学院开展合作,双方共同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市场设计的MBA、MPA项目,并且颁发双学位证书,旨在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再次,学院根据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设计了公司治理与项目融资,以及商法与政府规制等课程,通过分析经济危机中涌现出的新案例,让学生掌握风险分析、经济危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院加强了商业与公共政策领域中的课程,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更为深刻地理解私营经济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最后,学院开设了商业伦理课,并且将其作为重要课程,投入了大量的师资力量。该课程分为4个模块,每个模块为4个课时,分别于MBA项目的不同阶段讲授,以整合性案例的模式,与商业模拟训练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共同实施。学院管理者认为,事实上,当今的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商业伦理所造成的。从业者如果只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而不考虑长远,那么经济危机的悲剧将会重演。

第5篇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学研究,发展尖端科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集中本地力量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大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入世三年来,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己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数量大大増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増加;(2)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综合性大学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増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以典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一南昌大学为例,该校从1984年开始,设置管理专业(国民经济管理),在20年的办学过程中,管理类专业扩大到7个,为地方及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其中一部分己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工商管理界的中坚力量。

 

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WTO后市场对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的竞争与挑战。笔者将以南昌大学为例,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强

 

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竞争,其中最关键的是师资力量的竞争。在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2/3,其中多数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有2名,还有12名在读博士,教师队伍中的高学历者尚不多。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后继乏人。除了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之外,还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少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既没有组织和从事大型科研项目的水平与能力,又缺少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讲普遍原则多、定量推导多、“务虚”的内容多,而讲具体方法少、实际业务少,所授知识的实用性不强,即使有少量的案例教学,也与现实结合不够,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于管理人才非智力因素(如意志、信心、胆略、风险意识等)的培养更是不够重视。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我国工商管理的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管理专业教学却明显落后,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相当突出。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少老师还是‘黑板+粉笔”,属于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及模拟实验室己经建成,但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还不多。

 

(三)缺少与地方经济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实践性环节的效果不够理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生就业主要靠国家计划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毕业生大多数要自主择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缺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观念,毕业后都想到沿海地区就业,当地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学生实践,开放式办学的路子多年来一直未能形成,造成学生从事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没有稳固的实习基地,只能凭指导教师的关系应付一阵子,实际效果往往不好。

 

(四)缺乏专业特色和业务专长

 

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些,但缺少特色,其业务能力和技术特长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再加上学生缺乏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对自身的期望值又过高,往往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如学生择业己趋向市场化,技术课程就显得比例过多,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税务、营销、资产评估、保险等课程相对较少。

 

以上是南昌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其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情况与之大体相同。

 

二、入世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取向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増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环境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与此关系十分密切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较之地方综合性大学中的理工科专业,更直接地面临着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问题。我国工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是我们进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需要的是生产管理型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也是以静态、单一的执行型管理人才为主。现在的企业面临着日益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各类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集团化、多角化经营,经营范围跨越多个行业,经营业务涉及生产、销售、技术开发、金融、房地产、贸易和服务等多个领域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具有跨行业、多领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灵活适应复杂环境的应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工商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对管理人才的实用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当今工商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应变创新才能和实用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取向的转变可以看出,现今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良好素质,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熟练掌握沟通、交往、协调、组织和领导等多方面的实际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尽快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目前许多地方综合性大学仍在延续传统的“三段式”教育培养模式,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卷面成绩、轻应用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正如一项调查所显示的,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地方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属于新兴高校,在生源、办学设施、办学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与一流大学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因此,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方针和办学宗旨出发,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设置应贯彻以下指导思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立足于地方的资源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承认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复合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工商管理知识以及结构合理的综合管理知识,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通才”的需要。实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减少企业培训成本,满足企业在人才使用方面“拿来就用”的要求。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在全面掌握知识和不断増强能力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各种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升华,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可见,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若干举措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课内计划总学时应控制在2600学时左右,课内周学时一、二年级控制在22学时以内,三、四年级控制在18学时以内。课程结构比例,必修课学时应占总学时的60%左右,限选课占总学时的25%任选课占总学时的15%;公共课、基础课占总学时的45%,技术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35%(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所差别)其余为专业课。

 

在教学安排上,可以采取“521”模式,即前5个学期基本上为必修课,保证基本要求,第6、7个学期以选修课为主,増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第8学期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完成期。

 

在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方面,应从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出发,其基本思路有四个方面。

 

1.强化学科基础。为拓宽专业面,结合工商管理学科群建设,在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前提下,工商管理类学科可以开设现代经济理论、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强化学生必需的宽广而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

 

2.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在总学时压缩的前提下,英语授课时数和开课的学期适当増加,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国家六级英语水平。第6学期开设专业英语,并广泛开展双语教学,要求至少有一门专业选修课采用英语教材或用英语讲课,保证外语教学不断线。计算机基础课要増加学生课外上机实践时间,特别强调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对选修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的学生,应强化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

 

3.明确专业方向,开出深层次专业课,培养学生-专多能。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日益复杂、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既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跨行业的综合管理才能,也需要有精通某一管理职能的一技之长。因此,课程设计可以组合成三至四个模块,每个学生至少修满其中一组,以保证在这个专门领域中有较强的业务专长与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就业需要和兴趣,选择市场营销、投资与财务决策、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方向中的任一课程。

 

(二)教学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有关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约有17%的大学生毕业后即可独立工作,83%的毕业生要经过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上岗。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因此,加强教学实践改革,是培养社会所需工商管理人才的必经之路。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多年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作为一个现代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在大量的实践环节和社会工作中加以锻炼和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环节又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如经费不足、企业不欢迎学生、教师责任心不强、毕业论文课题软化等,使实践性环节的实际效果不大。因此,要创新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学生实践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出发,从多个方面对教学实践进行创新。

 

1.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管理类专业实践性环节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集中性实践环节,管理类本科专业应保证每学期不少于2周的实践时间,总学分维持在35学分以上。

 

2.对原来的专业实习进行改革。可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安排在暑假进行;另一部分改为认识实习与市场调研,促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锻炼其实践活动能力。

 

3.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咨询和研究。在工商管理院系,老师主持研究和咨询项目的机会比较多。应挑选一些能力较强又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项目小组中,既可以分担老师的任务,对学生又是极好的锻炼机会。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1.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由于工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及联动性客观上要求学校必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性、动态性和大容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了对时空的超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单调的注入式教学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单向“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忽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运用双向“互动式”的主动启发,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不断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校应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例如,南昌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推行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讨论班(Seminar)、网上实验等。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发展,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更贴近实际、更加有用,因而上课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3.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两页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两页开卷的效果比较好。所谓两页开卷,是指允许学生带两张A4复印纸进入考场,这两张纸由学生本人把认为重要的内容事先记录在上,以便考试时查阅。其他形式如小论文、文件综述和调查报告等也是比较好的考试方式,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学生还可利用Internet资源,对一些课程在网络上申请考试试点。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

 

(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课程信息、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学生学习及课堂教学能力)和外部因素(教育方针、政策和激励机制等)以及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来营造、监督、控制并保护良好的课堂育人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发展的需求,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可以从营造四个监控渠道入手。

 

1.学校渠道。从学校的角度看,应建立和完善以学校、学院领导和教学科研处为主体的监控渠道,该渠道从整体上把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能力要求。应根据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组织专业建设,修订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依据。同时,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考核和奖惩办法,从制度上加强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学校还可以成立教学督导组,制定督导工作条例,督导组成员由校内外的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合力。

 

2.学生渠道。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评教一直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监控手段,今后应进一步强化学生评估教学问卷的质量。学校还应该组织一批学生信息员,明确其职责和任务,让他们随时提出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供监控分析。另外,还可以増加毕业生离校前对学院教学的评估,请毕业生就四年的学习情况,从整体上评价课程及教师教学对自身的影响和作用。

 

3.教师渠道。首先,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其次,教师要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再次,教师应根据《〈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出差距,不断改进。第四,教师之间应开展互相听课、评课、观摩教学、教学讨论等。

第6篇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涉及面广而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行发展,投融资渠道和领域多元化;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企业生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程度逐渐加深,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经济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空前挑战,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不断涌现,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沉着的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育能审时度势,以市场需求为基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1.1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表明,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通过使用经济学、统计学、行为科学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学生逐渐善于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及明确商业机会。

    1.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灌输成为当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要获得成功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为目标。

    1.3由传统的知识传播到技能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还要有迅速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获取信息、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

    2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使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并引进外教进行口语教学,以追逐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其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采用国际原版教程,或聘请几位不懂国际管理的外国教师进行英语语言锻炼,实现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着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的构建、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养标准国际性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应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管理理论功底和外语水平,以及对国际市场规则和法则的深入研究与了解。这样,根据人才的国际性标准,我们应对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做出新的调整。

    2.2课程国际性

    课程国际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尽量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上与国际接轨,既要选用本学科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注重国际案例分析的训练,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师资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国际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研究和解决国际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2.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国际化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管理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研究和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我国特定的教育环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评价的国际性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国际经济往来频繁的发展趋势、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质量评价标准,以促进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健全和促进办学方向的市场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给他们一定的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为企业和员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熟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2)管理理论课程,管理理论知识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3)通用电脑技术和统计方法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所需的统计信息。(4)国际案例和国际前沿性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或对国际前沿性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中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外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国际经营法则法规,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

    除本科教学外,MBA教育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普遍将MBA的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大类:即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决策科学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操作管理类课程。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包含在决策科学类中。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决策科学课程,财经和管理会计课程包含在会计类中,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会计类课程,生产管理和供应链课程包含在操作类课程中,100%的学校要求MBA的学生必修该类课程。可见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MBA教学应培养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术与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技能;(3)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增加管理沟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2)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灵活选择所需的数据分析工具课。因此,在MBA教育中为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置不同于本科教学的立足于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既国际化又适合我国生源状况的教材,必修中设选修,即同一大类中设置多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做出选择。

    3.2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逐步提升,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是每个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标,而实现该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次,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新知识的迅速发展,开发一些能展示给学生交叉学科间的关键联系和多学科视野的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从而相应要求具备多种知识技能的师资力量。国际上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普遍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博士学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综合实际能力,教师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公司里任职。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庄正民教授认为,台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团队拥有其他大学管理学院不具备的三个特点:(1)师资队伍除管理或商业专长之外,还需具备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研究、工程领域等专长的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师资队伍中有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为学校与企业界、政界的互动牵线搭桥;(3)师资队伍要求来源多样化,聘请教授时不偏重特定地区、特定学术机构、特定专业。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各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多出自于北美大学商学院,近年来台大开始注重到欧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资互补。根据国际师资队伍的构建经验,结合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培养趋势,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引进吸收具有国际管理经验或国外知名管理学院的学者,借助于国际师资力量引入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2)派教师到知名企业或国外进修。派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有助于积累实际管理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到国外进修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将国际化的管理知识引进来。(3)鼓励教师跨领域开展研究或撰写论文,以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的教师。(4)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不偏重于任何地区和任何机构,以实现不同学术机构知识结构体系的互补,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设置体系,引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级人才,以实现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第7篇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涉及面广而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行发展,投融资渠道和领域多元化;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企业生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程度逐渐加深,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经济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空前挑战,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不断涌现,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沉着的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育能审时度势,以市场需求为基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1.1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表明,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通过使用经济学、统计学、行为科学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学生逐渐善于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及明确商业机会。

1.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灌输成为当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要获得成功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为目标。

1.3由传统的知识传播到技能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还要有迅速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获取信息、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应该在实际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体现,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理念的同时,首先需要根据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管理教育教学的改革。

2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使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并引进外教进行口语教学,以追逐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其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采用国际原版教程,或聘请几位不懂国际管理的外国教师进行英语语言锻炼,实现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着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的构建、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养标准国际性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应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管理理论功底和外语水平,以及对国际市场规则和法则的深入研究与了解。这样,根据人才的国际性标准,我们应对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做出新的调整。

2.2课程国际性

课程国际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尽量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上与国际接轨,既要选用本学科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注重国际案例分析的训练,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师资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国际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研究和解决国际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2.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国际化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管理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研究和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我国特定的教育环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评价的国际性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国际经济往来频繁的发展趋势、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质量评价标准,以促进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健全和促进办学方向的市场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给他们一定的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为企业和员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熟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2)管理理论课程,管理理论知识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3)通用电脑技术和统计方法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所需的统计信息。(4)国际案例和国际前沿性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或对国际前沿性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中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外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国际经营法则法规,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除本科教学外,MBA教育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普遍将MBA的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大类:即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决策科学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操作管理类课程。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包含在决策科学类中。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决策科学课程(见表1),财经和管理会计课程包含在会计类中,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会计类课程,生产管理和供应链课程包含在操作类课程中,100%的学校要求MBA的学生必修该类课程。可见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MBA教学应培养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术与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技能;(3)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增加管理沟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2)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灵活选择所需的数据分析工具课。因此,在MBA教育中为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置不同于本科教学的立足于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既国际化又适合我国生源状况的教材,必修中设选修,即同一大类中设置多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做出选择。

3.2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逐步提升,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是每个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标,而实现该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次,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新知识的迅速发展,开发一些能展示给学生交叉学科间的关键联系和多学科视野的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从而相应要求具备多种知识技能的师资力量。国际上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普遍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博士学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综合实际能力,教师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公司里任职。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庄正民教授认为,台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团队拥有其他大学管理学院不具备的三个特点:(1)师资队伍除管理或商业专长之外,还需具备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研究、工程领域等专长的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师资队伍中有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为学校与企业界、政界的互动牵线搭桥;(3)师资队伍要求来源多样化,聘请教授时不偏重特定地区、特定学术机构、特定专业。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各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多出自于北美大学商学院,近年来台大开始注重到欧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资互补。根据国际师资队伍的构建经验,结合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培养趋势,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引进吸收具有国际管理经验或国外知名管理学院的学者,借助于国际师资力量引入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2)派教师到知名企业或国外进修。派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有助于积累实际管理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到国外进修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将国际化的管理知识引进来。(3)鼓励教师跨领域开展研究或撰写论文,以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的教师。(4)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不偏重于任何地区和任何机构,以实现不同学术机构知识结构体系的互补,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设置体系,引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级人才,以实现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掌握独立获取知识,自己处理和获取信息,并运用科学方法去适应社会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为此,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控制学习环境,鼓动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学习,从而逐步引导教学方法从系统讲授向边学边用转移,教学环境从课堂向真实的工作环境转移。

3.4建立国际化的管理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评估,二是一些机构根据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对高校的排名,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专门评价。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得远,走得快,还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管理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评价体系可借鉴国外经验,根据管理教育在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市场化程度,在教育体系中的自身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教育绩效水平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工商管理教育的改进和提升。

第8篇

关键词:可雇佣性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对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光是在独立学院中,就有134所学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多地强调理论与书本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等,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社会急需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感觉就业好像万金油,只能被动求职。因此,必须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导向,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特点

大学与社会非常密切,鉴别大学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其能否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并与之相适应的专门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能够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创造利益的应用型人才。这些既具有大学层次的知识与智能水平,又能把所学知识和技术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正是广大企业所需要的,也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实践性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能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行业的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靠纸上谈兵是培养不出来的,必须要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同时行业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单靠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讲解是完全不够的,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有效地培养综合能力。

(二)能力导向性

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而不局限于为某个具体职业或职业技能做培训。

一方面,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要以行业要求为本,其知识结构应该既具有学科的基础理论,又有属于行业的普遍适用性,同时还应适当兼顾行业中不同岗位或单位的个性。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必定要开设一些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把握工商业管理的普遍规律,能够到各个不同的单位就职;同时要开设专业方向(选修)课,使学生能把握行业的特殊规律,处理不同行业的一些特殊事物,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不应一味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行业的最新发展要求来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行业适应性和创造力,能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

基于上述两个特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是适应企业雇佣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它的培养应该由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由着重输入知识转向如何运用知识,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总结为培养学生的变化适应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大量信息的能力、掌握语言技巧、批判性阅读能力、有效的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正如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发表的《学院:美国大学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中指出:“今天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

二、可雇用性人才培养逻辑的思考

(一)可雇用性的人才培养逻辑

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可雇佣性就已经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被广泛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1997年,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中提出了可雇用性的概念,并指出它的主要内涵是:要想被人雇佣,就得创造被雇佣的条件(能力)。希拉吉和波拉德(1998)在为英国教育与技能部(DFES)所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可雇用性涉及三个方面的能力:获得最初的职业,保持职业,必要时获得新的职业。2002年,DFES在其报告中将可雇用性及其开发确定为其战略导向的核心,并将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界定为:帮助大学生提高较高层次的能力和技能,以提高长期的可雇用性。因此,可雇用性的人才培养逻辑适合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二)可雇佣性能力的构成

国外的研究者对可雇佣性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98年,美国Michigan州出版了关于职业与可就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包括应用学术知识的能力、职业生涯策划、发展和陈述信息的能力等十个方面的标准。米切尔(Mitchell. A)则认为可雇佣性能力包括:智能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经营和创业能力、多元技术技能。

约科等提出的USEM模型则将可雇佣性分成了四个部分,即: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表现为自信心)、元认知(Meta-cognition)。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可雇佣性能力分成四个部分:知识:更强调专业相关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听、说、读、写等能力;高层次技能: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基于可雇用性视角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人才培养观念的改变

可雇佣性人才培养意味着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转变,意味着高等教育应由过去的人才培养过程转变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传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以对规定目的的达成情况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而可雇佣性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学生能力以及创造理念的开发,承认人才培养具有无限的可开发性、可塑性以及多样化和差异化。这将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由此,高校应广泛地利用与优化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与途径,形成可以拓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尽可能开发学生的潜力。

(二)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的融合

就业技能包括两大类型的技能:一是专业技能,这是个人进入某个行业、从事某项职业的基础,也是高校普遍重视的;二是通用能力,这是可雇用性概念尤为强调的,它包括个人向潜在的雇主展示自己的人力资本储备,在工作中运用和部署自己的人力资本的技能。由于中国的学生在读大学之前普遍已经接受了系统的写作和阅读的教育,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传统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往往忽略对写作技巧的培养和锻炼,而这样做的弊端在学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往往会出现类似论文结构不合理、词不达意等诸多问题。这也是我们在调研中,企业反映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密西根州一个研究小组对该州所有行业各种工作都需要的基本技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理论知识、个体管理和团队合作三种类型的26种技能,并请2500名密西根的雇主对其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个体管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大于理论知识。应该说,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都很重要,一个求职者如果只具备专业技能,而不具备通用能力,很难顺利地开展工作;如果一个求职者只具备通用能力,而自身的专业技能储备不足,那么他的通用能力作用的发挥也缺乏基础,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合适的做法。因此应该在继续坚持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

(三)整合课程体系,将可雇佣性融入课程

研究表明:“可雇佣性教育应该整合入课程中,否则就业能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可雇佣性人才培养要求摒弃过去那种口袋式的学习模式,而代之以一种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基于行动的创造性学习模式。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传统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这并不是简单的建立一个独立的课程,而是要将各种关键能力整合到课程体系当中。国外对此作了不少研究和实践。如瓦伦(Warren, D, 2002)将可雇佣性培养融入课程的形式分为三种:独立式、半整合式和整合式。独立式是指可雇佣性培养作为正规教学的补充,比如设置额外的能力培养模块;半整合式包括在特定的课程学习中增加工作经历等;整合式采用基于工作和学习设置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工商管理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专业或情景也要求采用不同的融入形式。比如导游、会展等专业采用整合式更为有效,而对工商管理专业,独立式和半整合式的融入模式更适应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与需要。可以针对企业提出的基本技能、高层次技能以及人际团队技能,将其嵌入课程,注重让学生“知道怎样”而不是“知道什么”,重视学习发生的过程。

(四)创新实践环节,开展大学生企业精神培养实验、“三明治课程”等改革活动

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将课程教学与实践分别进行,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再安排一定的实习或者课程设计。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便于学校安排进程,但是不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利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英国,有不少学生选择“三明治”课程。学生在大三带薪工作一年,工作结果计入学分。好处在于学生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最后一年的课程学习中,做出更好地职业选择。对于目前大部分中国高校而言,完整的一年工作经历在实施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考虑在课程中融入基于工作的学习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可以由在校学习和课程相关实习两部分组成,实习可以是一次性完成,也可以是分两次完成。

此外,开展大学生企业精神培养,对提高毕业生的可雇佣能力尤为重要。这包括三个方面:企业家能力;个人效率;可迁移技能,即人们在范围广阔的任务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一般能力。为此,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积极与地方用人单位联系,为学生提供在工作中从事真实课题的机会;通过设计活动训练学生发展企业的精神技能;鼓励学生创业;提倡小组课题工作,相应减少书面形式的作业,发展就业非常重视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开放式、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必须将各项可雇佣性能力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等。比如英国的Loton大学,针对信息的检索和处理、信息的交流和陈述、计划和问题处理、社交的发展和相互作用四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方式,学生则建立了一个意识,即自己是一个知识应用者而不仅仅是知识吸收者,从而在整个学校培养了一种创新和主动的风气。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开放式的网络教学,这不是简单的课件、作业上网,而是利用网络资源,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完全采用“互动式”,充分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管理思维,促进学生开展创新性的思考,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赵颖,郝德永.可雇佣性: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逻辑[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2]汪霞,崔映芬.将学生可雇佣性培养融入课程:英国经验 [J].高等教育研究,2011(3).

[3]宋国学.英国高校可雇佣性开发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6).

[4]苏敏.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

[5]Mehrens, W. Michigan Employability Skill Employer Survey. Technical Report[R].East Lansing, MI: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89.

[6]宋国学,谢晋宇.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评述与实践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