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7: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24-03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因为它无可置疑地融入了信息技术这一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再集成人和信息的威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机一体化系统。[1]近年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促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理论、内容、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认识和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灵活运用各种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以解决管理和决策中的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各类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财经院校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要适应新常态的需求以及考虑财经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优化。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构建
全球化和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几乎每一天都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机会与激动人心的挑战。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机会与挑战,并及早预见信息技术变革对未来世界经济与管理活动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成为当今管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机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既需要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也需要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能够充分理解组织管理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IT(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相融合的知识结构。它真正帮助学生获得信息化运营和管理决策方面的专业技能。
因此,从课程的内涵出发,需要构建一个既包括管理学基本理论,又涵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管理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对管理的影响;从建设的角度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和管理要点;从应用的视角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和主要应用技术;从用户的视角理解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财经领域的应用情况。
我们构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分成三个层次。[2]在每个层次设置若干基础课程,从而达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当然,也可以将这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组织与融合,成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为社会、人文基础,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学校的通识课程来进一步强化。
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基础与相关领域知识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掌握一般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常用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数据库应用两门课程来学习。
第三个层次为课程的提高层次,通过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财经、管理领域的应用情况,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作用与在金融、税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在这个层面上主要通过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来实现培养目标。
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4类[3]:
第一类: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主要介绍管理、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从组织的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4个职能来理解职能信息系统;从经典的三层金字塔结构分业务层、管理层和战略层来分析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从集成的角度介绍如何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进行组合;以迈克尔・波特五种力量模型和价值链模型为基础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从流程的角度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变革的关系。
第二类: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技术,重点是数据分析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隐私保护等。
第三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在组织如何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通过对现实中管理信息系统失败案例的分析,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并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以提升成功率。
第四类:财经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该部分主要通过对几个典型的财经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解决的主要组织与管理问题等进行介绍,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会计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税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且课程本身大多涉及组织与管理的各种问题。但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与感性认知,对组织管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实际组织的感性认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如何理解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本质是系统,按照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基本模型,应对于每个管理信息系统理解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问题背景,主要理解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了什么样的管理问题。二是解决方法,明白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提供了哪些功能来解决上述问题。三是成本和收益分析,主要理解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商业价值是什么,对不同用户来说,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个基本的思路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并能够推广到其他的系统。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可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在课程中安排了16课时的实验。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使用到Excel,应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生产决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最优投资与组合两个实验,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Excel解决实际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借助学校购买的泛雅平台,教师在线上平台提供教学视频和知识点PPT等学习资源,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对线上资源的学习,而在课堂上(线下)教师则对学生反映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授课内容移到课外(线上),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学习重点知识,通过课堂时间(线下)完成知识的消化吸收,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发生了改变,使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明确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效果。[4]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主要提供课程简介和“系统思想”、“信息与信息系统”、“系统规划”、“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信息系统建设概论”等20余个教师上课视频,同时通过链接央视财经频道的“商战之电商风云”和“互联网时代”等记录片视频,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四)案例教学法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每5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通过阅读案例、收集资料、网络问题式学习研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制作汇报n件、课堂汇报、课堂小组间互动等环节对案例进行深入的讨论与理解。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案例包括IT改变物美,西门子公司“恩威并施”的知识管理之道,海尔――互联工厂是“众创定制,产销合一”,“一带一链”――国美O2O超级链接是如何打造的,恒丰纸业――走在信息化路上的一卷纸,免费WI-FI之战,谁在开启进场服务“任意门”,全聚德――打造“舌尖上的”IT盛宴,透视微众“刷脸”贷款时代来临,万达购物中心的数据分析策略等。使用的案例既有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进行转型的内容,也有基于IT的创新内容。同时将案例流程的全过程纳入课程的考核之中,强化学生对案例的投入学习。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我们强化对学生平时课程参与的考核,课程考试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程平时成绩(40分)。由课程考勤(5分)、在线学习(20分)、案例分析(15分)三部分构成,其中,在线学习成绩=个人成绩÷在线学习平台最高分同学成绩×100×20%;案例分析成绩评分由小组互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分组成,分别占40%、20%和40%,最终按满分15分折算。
第二部分,课程实验(30分)。根据在教学平台上提交的综合实验报告1和综合实验报告2的分数综合评定,每个实验报告15分。
第三部分,期末测试(30分)。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三、总结与展望
教与学是课程教学的两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从整体上看,理论内容比较多,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果是一方面,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管理信息系统新的内容的把握与学习。
互联网时代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从IT使能的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IT使能的业务流程与管理创新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等上聚焦个人与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瑞梅,张建林,王锁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5),14-17.
[2] 徐升华,沈波,舒蔚. 财经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
0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多学科融合及交叉的新兴学科[1],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又是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基础核心课程,是集成现代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各种形态,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各层次的支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内容,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与运用等,为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打下基础。但是,多年来该课程在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管理类本科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教材的内容抽象、深奥、复杂难懂,不知道学了后有什么用,甚至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时都不知道有什么收获。而MIS课程授课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涉及面宽,备课难度大,案例寻找更难,学生缺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的感性认识,即使是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MIS课程教学上也很有挫败感。而为了能够提高MIS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期兴趣,本人与本课程组成员一起展开了一系列探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验环节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现状
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对本校中该课程相关师生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主要存在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了MIS课程的教学效果。
1.1基础知识欠缺影响学习效果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交叉融合了多门课程的内容,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常常需要开设一些先修课程,如“管理学”、“运筹学”、“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等,以作为学习该门课程的基础。但是,在我校经管类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中,管理信息系统开设于大二上学期,而在学习该课程时某些支撑类课程如“运筹学”、“数据库”等先修课程还未开设,因此,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影响学习效果。
1.2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畏难心理
信息管理是一门融合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边缘性科学,本校将其设置于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而经管类专业开设于经济与管理学院,这就使得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专业学习重点应该在于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学习管理信息系统不会对以后发展有太大的帮助,因此而放松了该门课程的学习,正是由于这种认识错误,才使得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缺乏学习动力。甚至很多学生会将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类课程等同起来,认为该课程重在讲解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过程,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该课程学习之前就产生了一种畏难心理,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教材内容技术性较强,不适合经管类专业
目前,国内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种类很多,但是多数教材中,讲述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开发技术的章节较多,偏重于对技术性问题的讲解,而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将来要从事的并不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而是管理岗位的工作,将来工作后可能面临的是与系统开发中技术人员的沟通工作,表述对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等,因此,其学习目的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是不同的,在教学中应该突出管理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从而,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加以区别。
1.4案例教学与实践环节薄弱
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育实践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过分注重于理论方法的介绍,缺乏案例的补充与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枯燥,无法与实际管理活动相结合。
2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基于以上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调整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其先修课程的学习,而且还要调整教学内容,加入典型案例,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1调整教材,加入案例教学
针对教材内容技术性强,不适用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问题,应选取恰当的教材,研制适合经管类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不能各自为政,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讲授课程内容,而应与其他课程组成员一起展开深入讨论,学目标、教学内容、各章节要点,以及经典教学案例的选取。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引入经典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来完成案例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在管理信息系统开课之初,就要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主要教学内容,纠正经管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错误认识,并在讲述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管理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适当弱化信息系统开发技术难度,使学生逐步克服对该课程的畏惧心理,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2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学习过程控制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主要采用以书面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这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考试前花几天时间背背概念就可以了,而课程考试结束后就通通丢到脑后,没有什么收获。因此,经过本课程组成员讨论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30%)+实验报告成绩(30%)+书面试卷成绩(40%)构成,通过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增加实验环节的考核成绩,加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控制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引入了一个完整的案例贯穿始终,锻炼了学生在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以及实施中用到的一些基本技能,如组织结构图、功能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E-R图等绘制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系统开发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外,为了强化学生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过程的规范化意识,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编写的格式规范完成相应实验报告内容,并撰写系统需求分析说明书与系统设计说明书,使其了解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主要文档的编写格式及主要内容。
3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而且,其相关理论也是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只有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并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MIS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刘学林.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MIS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4(9).
实验项目名称:企业信息化
实验目的:了解企业信息化的一般过程。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企业领导的管理工作。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一般员工的工作。
实验情况及实验结果:1、上网查找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思考一下问题:
(1) 该企业为何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答: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信息化的企业.
九十年代,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司的信息技术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由于公司机构众多,各地业务差异较大,信息系统建设多是各自为政,全盘的考虑与规划存在不足。于是于XX年,公司与ibm携手制定了中国人保信息技术发展五年规划,这是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制定结合了公司当时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与总公司、分公司各层级管理、技术人员充分沟通、交流,吸收了他们很多的建议、想法,同时参考了国际上许多金融企业成功案例。
(2) 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是怎样的?
答: 信息技术五年规划制定以后,信息技术部便以此为参照,目标是建设全险种、大集中、共平台、宽网络、同标准的基本体系架构。
信息化整体思路:
1、数据模型标准化,应用平台统一化;
2、业务数据逐步集中存储,业务系统逐步集中处理;
3、分析产生的数据,为业务、管理和决策服务;
4、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提供多渠道的客户访问服务。
(3)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效益?
答: 回顾几年以来公司信息化建设历程,已基本建成全险种、大集中、共平台、宽网络、同标准的基本体系架构,并在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成果斐然。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并建立了标准化体系,搭建了统一的应用平台,然后将数据和业务处理逐步集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为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决策服务。与此同时,进行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为信息化之路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指导思想的科学合理性与信息化建设者们的苦干实干相结合,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得到广泛好评。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于XX年9月提名参加了chp ( computer-world honor program,计算机世界荣誉组织)“计算机世界荣誉奖”的评选,此奖项评选由idg集团组织,全球上百家顶级it公司总裁作为评委,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最高奖项之一,有“it奥斯卡”之称。XX年4月,该系统已经获得本年度“计算机世界荣誉奖”21世纪贡献大奖提名奖。这是今年全球唯一一家保险企业获奖,也是继招商银行去年获奖后,我国第二家以及本年度唯一一家在该奖项的“金融、保险及地产领域”获此殊荣的国内企业。
(4)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发现mis、crm、mrp、mrpⅱ和erp等在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应用。
答: mrp、mrpⅱ和erp,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mpr主要对制造环节中的物流进行管理,使企业达到"既要保证生产又要控制库存"的目的;而mrpⅱ则集成了物流和资金流,将人、财、物,时间等各种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erp的概念则由garter group率先提出,它将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都囊括其中。由于erp的概念流传最广,现在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代名词。
mpr(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
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企业资源计划
[关键词] 计算机; 实验室; 信息化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65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102- 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验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各院校建设的重点工作,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建设主要是指在传统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合理整合实验室中的资源,并且通过计算机及校园网络实现开放式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其主要目的及意义在于对现有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实现实验室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从而实现实验室创造性、开放性和现代性,最主要的是实现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旨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下,为教学提供最优和最便捷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使实验教学更为简单有效和顺利,促进学生在实验环境中用最少的实践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创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且降低传统实验室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难度,服务于计算机实验教学。
1 当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现状
随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深入,对于如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学校的教学改革重要目标,因此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21世纪是信息时代,当今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学校中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计算机实验室作为学校提高学生现代化水平,掌握信息化时代的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平台,是增强学生动手实验和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便有利于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校的教育水平。另外校园网在当前学校网络构建中的普及,大多数学校已经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校园网络系统。因此可以说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当前的时展大势所趋。
目前已经有许多学校开始建设一套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状况还不尽如人意。许多计算机实验室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力管理方式,主要是学校雇用专职人员统一管理实验室,计算机实验操作还停留在原始单击操作阶段,少量的上网操作还是受到主机限制的。另一些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比较成熟的学校,大多数采用的是Client/Server模式,在实验操作及用户登录上不具有开放性,使得许多学生的计算机受到限制,实验室操作过程中状况百出。另外当前的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着课内与课外混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门别类不规范,导致实验室计算机信息资源的浪费和杂乱无章,不利于学生进行操作实战演练,也不利于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再者是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和投入,许多学校的投入资金不够,自然会造成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不完善。
2 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主要内容
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基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系统建设,笔者认为其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和关键内容,是保证现代化实验室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实验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对象是学生,因此作为与教师和学生互动最为密切的环节,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的关键内容。其中包括了教学资源的分类整理及管理、实验材料和数据的整理、实验报告的发放和反馈工作、课程安排和教学安排等内容。实验报告的发放和提交是了解学生实验学习情况的重要一环,其中涉及了实验报告的提交、批阅、反馈3个环节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实验室面向的是较大数量的学生,实验报告的批阅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工作。另外在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中,对实验流程的设计、实验情境模拟的设计都是实验教学中的难点和关键点。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教师通过计算机实验室实验资源、学习资源、通过信息平台实验目的,学生通过计算机信息平台下载相应的实验数据包,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开始写实验报告,做到实验成果的及时反馈,这样既使学生能够及时反映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下一次的实验内容,又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能力出发,因材施教,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2.2 实验学习
关键词: 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改革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已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与支柱产业。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关键在人才。所以,培养和争夺一流人才已成为各国政府、学校、机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各大公司等重要的战略任务。
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最基本、首要的。社会的发展对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这种社会需求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挑战尤其明显。因为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际结果,都无法适应社会现状与发展的需求。怎样向社会输送合格、复合型的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传统教育模式是培养不出复合型人才的。所以,只有强化实践教学,才能培育出复合型人才。
一、贴近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按社会需求,财经院校学科应整合原有教学课程体系,主要是解决原有课程中理论脱离实际、条块分割的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对于财经院校的学生而言,只具备财经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必须有相当的管理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财经院校为满足市场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制定了“培养第一线的信息管理与计算机、电子商务与网络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目标。改革方式是:
1.基础学习阶段。
基础学习阶段,学生除学习公共课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统计学基础、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项目管理、数据库、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强化公共课对于专业理论课和技能的直接支持,将公共课同相关专业课程具体内容进行适度整合,使学生在公共课的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够学而知其用,消除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脱节,促进各类课程的融合与渗透,使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打下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巩固、运用、深化理论知识,并为上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提供多种实践。加强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增加实验报告章节。如《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管理》、《项目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必须是1∶1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必须写出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和系统设计方案。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内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实践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开展产学合作,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综合素质培养。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必然造成就业的多元化,过去那种专业对口,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计划分配制度一去不复还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都要强。要达到这个目的,综合培养是关键。实验报告、项目报告是训练学生从事商务运作、工程科技的基本能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延伸,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则是综合培养的重要环节。应面向社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在优化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培养的学生向复合型方向发展,应是“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品牌意识,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学习的内容应尽量和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这就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在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等课时,着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为例,我把《人事档案管理》、《学籍管理》等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发给学生,让学生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步完成,这门课结束时,学生也基本完成题目。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和培养多学历、高层次、大批量人才的桥梁。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的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座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分层次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等,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问题的求解思路与方法,能写出《商品管理信息系统》、《学籍管理》等需求报告,会对不同品牌的ADSL进行调试与安装,并写出ADSL安装的实验报告等。对学生大二、大三、大四上五个学期实验报告、需求报告等的写作和项目报告内容阐述的训练,可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毕业后也能适应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实验内容的确定,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实验过程的多样性,并尽量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网络实验中,教师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组成网络实验小组,选理解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组长带组员(同学)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实验的任务(①网络环境组建;②Windows 2000 Server 服务器的安装;③Windows 2000 Server 服务器配置;④SMTP 邮件服务器、FTP 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Telnet 远程管理配置等等)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遇到问题,组员与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查询,直到问题解决。实验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任务、实验设备、实验步骤、难点解决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析。学生通过对实验记录的整理,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可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判断事物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总结并归纳方法能力。
4.开展产学合作,创“应用型”品牌。
可采用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开展产学合作,如在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时,我与电视台、图书馆、电脑公司联系,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编制《贵州电视台职称管理系统》、《电脑商品信息系统》、《贵州省图书馆督导系统》,给电脑公司的客户安装ADSL。我还带学生到贵阳南明乾坤泰丰汽车修厂、乌当野鸭中学、贵州电视台、贵州省图书馆观摩和参与网络的组建与调试。
5.考试方式改革。
改革传统的期末笔试考试方式,把考试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考试采用期末笔试形式,理论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综合题的分析,教师判分。实践考核学生课题实验完成情况,学生写出实验报告,用PPT进行答辩,由学生代表、学习委员、班长、教师五人小组判分。综合分:理论考试占50%,实践考试占30%,平时作业、考勤占20%。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我们深深体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探讨教学改革,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财经院校教育的新路子,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活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彬让.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90-92.
[2]陈笑筑,陈笑容,杨永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66-67.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室 管理系统 指纹识别
一、 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基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于没有时间限制的开放式实验室,可以让学生选择做实验内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比普通实验室管理更加复杂,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实验室管理技术。
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而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帮助实验室工作人员利用系统,为学生使用实验设备快速方便地管理,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方式存在的缺点,提高教学质量,实验室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了高校实验室自动化管理的解决方案。
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是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自动化制定管理方案,该系统利用指纹识别技术,通信传输的C / S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库来自动日志管理学生等管理。因此,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基于指纹识别技术实现自动化的学生信息采集,然后交由后台的软件对其信息进行管理。
指纹识别仪是基于指纹识别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用良好的指纹识别仪可以大大提高指纹识别率。指纹识别算法是指纹识别算法的心脏,涵盖以下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指纹特征提取,指纹匹配等指纹识别装置。
根据实验室的管理和总需求管理的实际情况,将系统划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和四个身份。三大主要功能包括:实验教学管理,相关信息管理和实验室常规设备的管理,四种身份,包括学生,教师,实验员,系统管理员。这三个主要的功能模块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整体。具体的系统功能需求划分如下:
用户登录:可根据不同的身份,进入不同的功能界面;用户管理:添加,删除和修改用户的功能;密码管理:密码添加,删除和修改等功能;班级管理:添加,修改和删除班级的信息;实验室管理: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实验室功能之间的区别。如: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实验室设备管理:维护实验室设备,对实验室设备当前使用情况进行标注;实验室考勤:学生在实验室的考勤管理;实验成绩管理: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和查询结果的工作;信息查询:所有信息的查询;课程管理:安排实验课程时间和地点;实验室日志管理:每个实验的记录开始结束时间和地点;反馈设备状态:根据设备的当前状态,提出一些修理的意见。
三、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在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分析基础上,可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管理员模块三个主要的大功能模块。学生,教师,被记录在系统中的学生编号或工号,该系统的主要用户;管理器是该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维护管理者。授权管理员所有的功能模块都可以进行。维下面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说明。
(一)学生模块:学生可以浏览信息(个人信息,实验室信息,成绩,预约实验项目最终结果) ,提交测试报告,反馈设备状态,预约实验项目和修改个人信息。一名学生在同一时间,只能参加一个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预约也仅能进行一次。
(二)教师模块:教师可以浏览信息(个人信息,实验室信息,预约实验室结果),实验室预约,课程管理,设备状态反馈,修改个人信息,实验报告的收集,登记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勤管理。
(三)管理员模块: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实验室管理,实验室项目管理,班级管理,设备管理(采购与报废管理设备),日志管理和实验室反馈预约申请等;学生凭指纹,在预约的时间内刷指纹进入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完毕,刷指纹退出实验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管理系统记录学生的相关信息,例如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实验时间等。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组织数据及其相关信息,系统采用了能存放和读取大量数据和管理众多并发用户的 SQL Server 关系数据库。实验管理系统采用C/S系统架构和B/ S相结合,管理内部数据库维护等功能和打印统计报表功能都采用的是C / S模式结构;需要处理的Web和外部使用的B / S系统模式网络连接。数据库的数据信息是整个网络访问与查询的核心,针对 Internet 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用户访问,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应在完成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力求逻辑关系简单。根据系统不同功能模块的设计, 需要建立不同的表来存储信息,经过优化后建立以下主要相关数据表:班级信息表、课程时间表、班级实验表、实验类型表、课程信息表、实验信息表、学生信息表、学生实验表、学生成绩表、学生自设计实验表、实验室使用情况表、实验台与实验表、教师信息表、仪器设备详细信息表、设备维修记录表等。
四、结束语
实现开放式管理后,学生将预约在Web上,在预约的时间进行实验,由实验室管理系统对数据自动存储。大大降低了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且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实验室硬件利用率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时间限制,自主地安排课程和设备,有效提高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对于学生来所也更好的获得信息。学生想知道的信息可以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建立开放实验室管理体系,是优化教师教学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昊,傅曦等.精通Visual C++指纹模式识别系统及实现[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指出:“经济学是一门可以实验的科学”,逐步廓清了上世纪80年代还颇为流行的“经济学不可能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错误认识。近几年来,在国内的一些大学经过积极探索和倡导,开始把实验引入经管类专业教学,实现“动手学经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需要,既具有开拓、创新和创业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经管人才过程中,实验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与理论教学、企业实习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有别于以物理化学等理科为代表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年来在经管类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在经管类学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调多学科交叉渗透,实现实验体系的优化整合,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创新
针对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体系方面,我们做了如下创新:在实验设计上体现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构建基础实验平台、课程单元实验平台、课程综合实验平台、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和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体现专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类实验平台。这部分实验主要分计算机技术基础大类和专业基础大类。信息技术是当代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方面,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已成为现代经营管理人才必备的技能。对经管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主修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内容,特别注意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比如跨平台的操作能力,设计开发能力等)和素质结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几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专业基础大类实验主要在大专业、大学科的背景下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如:基础会计实验、统计学实验、运筹学实验等等,目的是使同学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的应用软件,为专业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课程单元实验平台。这类实验针对专业课程中的某一单元或章节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少,综合性体现也较弱,但它可强化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并为后续的综合实验打下必要的基础。比如开设的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税法、生产运作管理、电子商务、财务会计、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原理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近20门课程的实验项目。
课程综合实验平台.这类实验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全部或主要内容设计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如会计电算化实验、统计技术实验、电子商务实验、证券投资模拟实验、销售系统实验、期货投资分析实验、税务征收实验。
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这类实验在设计时将多门甚至全部专业课内容组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运用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综合性最强的一种实验形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经济与管理模拟仿真实验、电子银行模拟实验、电子商务实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沙盘决策模拟实验、ERP 实验、会计模拟实验。
3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技术创新
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技术选择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创新各种实验技术,构建一个用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目前教学中使用的实验技术主要包括手工操作实验技术、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技术两种。
在手工操作实验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ERP沙盘模拟的引入。通过ERP沙盘模拟可以将学生置身于虚拟的企业经营环境中,借助实物沙盘的各种设施模拟企业的主要运作过程和企业资源配置过程,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亲自体会并模拟企业的团队建设、经营决策、营销策略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等等。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对企业全方位的认识、参与,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
在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硬件环境,通过购买软件、二次开发或合作开发等各种方式为实验教学提供保障。实践结果表明,目前像金蝶K/3 ERP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模拟软件、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模拟软件、金蝶人力资源系统、国际贸易单证模拟教学软件等多种教学软件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效果明显。
4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高度重视实验技术、方法与手段的同时,应注意各种实验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形成学生之间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4.1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
根据经管类专业的培养人才的要求,实验的模式必须多样化。实践中我们采用的实验模式有体验性的实验、角色性实验、实证性实验、仿真模拟性实验、创业性实验等。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自我式、合作式、互动式的学习形式,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教师灌输为启发、讨论、互动,变机械式完成实验过程为研究、探索、合作。例如,电子商务实验中,我们将每5个同学组成一组,利用电子商务软件系统,教师只布置实验要求,方案由每组学生自行策划,合作实施,共同完成。
4.2利用引入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
近年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为实现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视频技术辅助教学创造了技术前提。我们通过信息化管理可远程监控各实验室设备运行情况,实现了网上预约实验课程,课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设备、实验环境以及实验过程。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设置实验项目,编写实验大纲,查阅学生实验报告并进行反馈。同时,通过互联网学生能自主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与教师在网上进行交流,查阅实验预习资料,如实验项目内容、实验大纲、实验流程等。
4.3多元化的实验考试与考核方式。
先进的考核体系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极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我们设计了多元综合的课程考核与项目考核体系。考核指标注重独立思考,考察合作交流能力。整个考核体系以敦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为目的,针对不同的实验,采用理论考核,软件考核,实验分析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将定量的考核与定性的考核结合起来。考核过程中,学生也有一定的打分权,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例如,证券投资仿真模拟实验的考核由教师通过证券模拟平台,查阅学生每笔模拟交易的具体数据以及盈亏排行榜,结合学生提交的实验分析报告予以考核。电子商务体验性实验让同学在网上体验真实交易流程后,将关键步骤的网页提取制作成图片上传给教师批阅,这些考核方式都起到了激发同学的实验兴趣,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模式; 会计信息系统; 探究式学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81
[中图分类号] G642;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22- 02
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人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正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因此,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的最本质要求是使学习者得到尽可能完善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学习,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潜能被压制下来,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内外的教育界都在努力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由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基于技术的教学模式或数字化/信息化的学习模式。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它是技术丰富的教学环境,是直接建立在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基础上,包含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教学模型。其旨趣在于:发展学习者适应信息/知识时代所强调的素质;变革学习方式;关注高阶能力和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应用。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宗旨下对现行课程的教学进行变革是历史的需要。
1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宗旨则是要通过支持学习者的高阶学习,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结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形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十大能力。而所谓高阶学习,是指运用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应当以培养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为导向,帮助学习者去主动地、有意图地、合作性地学习。
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就学习该学科本身而言,要求学习者必须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程序开发、会计学和管理学的综合应用,还要能熟练操作流行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上马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这也使得学习者为了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必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数据库开发维护的知识,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各学校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目标就被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理论型,重点讲解系统的理论,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脱离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另一类为实务型,重点讲解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规范,这类学生与前者相反,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一旦具体运用中,软件出了问题,就会束手无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不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因此,结合信息化教学的指导,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指导。具体到本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操作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并能掌握其业务流程和开发设计理念,能够进行系统维护,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既懂网络技术又懂管理思想的复合型人才。
2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应当体现综合性/跨学科特征。
(1) 凡是接触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人都知道,它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支柱,这也意味着它与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近年来基于ERP的财务软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这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然而在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中,对于这种思想的传导并不明显,从而造成学生容易养成割裂地看待事物的思考习惯,缺乏系统的观念和全局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一定要体现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特征,使学生能够真实体会现实生活中会计知识与企业管理、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方面知识的综合。
(2) 目前在各大高校中这门课程的讲授一般采用的是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验室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往往是课堂讲授理论框架结构及操作流程,对于操作性很强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无法积极主动地掌握。实验室实践应用过程中,学生只能跟随教师按照具体的操作步骤机械、呆板地处理实验数据,只求实验结果准确,而不能真正领悟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这就使得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适应不同会计信息系统环境的能力较弱。因此,在进行实验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开设常见财务软件操作实验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实验和系统维护的实验。
(3) 由于社会需要的是既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又懂得企业管理和财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中,应该涵盖这几方面的知识。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过于专注财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第一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便是由于教育部的要求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但也仅仅满足于应付考试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模式,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尽可能提高该方面的实验动手能力。
2.2 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
(1) 理论教学方面,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材的选择方面,一本好的教材能够使学习者得到很大的帮助,选了一本好教材就是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信息化教学模式做出了第一份努力。综观国内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教材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为主线,其理论性较强,实践操作性较弱;另一种是以会计软件的上机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性较弱,实践操作性较强。但是,不管是那一种类型的教材,甚至是在教学中实际上采取了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也未能收到所期望的效果。问题在于ERP的基本知识、电子商务、网络财会、网络审计等人们急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会计信息系统教材中介绍得非常肤浅,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想详细了解和掌握的求知欲望。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改革的同时,自己首先要成为“发展中的专家”、“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不断补充相关的前沿知识,并给予学生将新信息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帮助,从而发展学习者学会学习的能力。
(2) 实验教学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商品化财务软件的更新,近年来伴随信息化进程的步伐以及管理理论的发展,我国的商品化财务软件不断更新。从单一功能软件,升级到综合性软件;从单机版,升级到网络版;从单纯的财务软件,升级为基于ERP管理理论的企业管理软件。因此,在实验教学方面,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就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用友或金蝶ERP财务软件而言,不仅应使学生体验到ERP财务软件的账务处理功能,还应该体验到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从而对整个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有深刻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学习者通过综合性实验有效提升学习的兴趣,并对适应社会需要有较大帮助。
(3) 要注意实验形式的更新。在ERP环境下实验体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ERP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秉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现行的ERP系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ERP实验中心,它可为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提供软件、教材、实验资料、企业案例等解决方案。
2.3 教学内容应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习者布置的学习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复杂度,且需要持续的学习时间。这样学习者要想成功完成这种学习任务,就需要不断延伸他们的思维技能和社会技能。因此,可以考虑引入ERP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增强,同学们扮演企业实际中各种角色,体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效果评价
由于信息化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科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应该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考核方式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结合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又分为笔试考核和上机考核两部分。在平时的学生上机实践过程中,每做一个实验,需要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的流程、问题、对策做出说明,以评定平时实践考核的成绩,这一部分成绩可占总成绩的15%;而在平时的理论课教学中,对有关知识的学习探究情况,可占总成绩的15%;在期末考核时,编制一套较简易的账套,进行上机考试,并按上机完成的情况给出考试分数,这部分成绩也可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的笔试考核部分可占40%,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冀生. 以人为本与教育创新――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3).
[2] 钟志贤. 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张媛媛,梁东.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现状和改革构想[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123-125.
[4] 徐玮. 论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模式的优化[J]. 财会月刊,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