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细菌教案

细菌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1:17: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细菌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细菌教案

第1篇

摘要:

目的比较和分析3种野生鸡菌子实体氨基酸组成与药用价值。方法3种野生鸡菌子实体用盐酸水解后,采用日立L-88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结果3种野生鸡菌子实体中18种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及药效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3.62%~25.53%,6.50%~10.25%和9.29%~16.64%。结论3种野生鸡子实体在医疗和营养保健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鸡;灰鸡;黄鸡;子实体;氨基酸组成;药效分析

鸡,又名“鸡蕈”,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离褶伞科蚁巢伞属(原称鸡菌属)真菌鸡菌TermitomycesalbuminosusHeim的干燥子实体,是生于白蚁巢上的味道鲜美的珍贵野生食药用菌[1]。自然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福建、江苏等省[1-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鸡菌水提取液及其多糖具有抗氧化、肝损伤保护、降血脂、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3-4]。除本草记载的云产鸡外,在云贵川一带与鸡同等食用的还有灰鸡、黄鸡(T.aurantiacus)等,其产出量多于鸡。已见鸡的氨基酸营养成分的报道,但尚未见鸡、灰鸡和黄鸡氨基酸的组成分析及其药效比较,为了科学诠释3种常见野生鸡的营养风味成分及其药效特点,探讨药用菌物资源的扩大利用,本研究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鸡、灰鸡和黄鸡中水解氨基酸的组成及其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本草功效及其保健功能进行了分析。

1材料

1.1仪器日立L-88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柱:日立4.6mm×60mm离子交换树脂填充柱;反应柱:日立4.6mm×40mm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Na)填充柱。赛多利斯BSA224S-CW全自动内校电子精密天平。

1.2试剂混合氨基酸标准溶液(购于日本日立公司);色氨酸标准溶液(购于日本日立公司)。缓冲液溶液的配制[5]:1)pH2.2的柠檬酸钠缓冲液:称取19.6g柠檬酸钠(Na3C6H2O7•2H2O)和16.5mL浓盐酸混合,加水稀释到1000mL,用浓盐酸或500g/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2.2。2)pH3.3的柠檬酸钠缓冲液:称取19.6g柠檬酸钠和12mL浓盐酸混合,加水稀释到1000mL,用浓盐酸或500g/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3.3。3)pH4.0的柠檬酸钠缓冲液:称取19.6g柠檬酸钠和9mL浓盐酸混合,加水稀释到1000mL,用浓盐酸或500g/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4.0。4)pH6.4的柠檬酸钠缓冲液:称取19.6g柠檬酸钠和46.8g氯化钠(优级纯),加水稀释到1000mL,用浓盐酸或500g/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6.4。茚三酮溶液的配制[5]:1)pH5.2的乙酸锂溶液:称取氢氧化锂(LiOH•H2O)168g,加入冰乙酸(优级优)279mL,加水稀释到1000mL,用浓盐酸或500g/L的氢氧化钠调节pH至5.2。2)茚三酮溶液:取150mL二甲基亚砜(C2H4OS)和乙酸锂溶液50mL,加入4g水合茚三酮(C9H4O3•H2O)和0.12g还原茚三酮(C18H10O6•H2O),搅拌至完全溶解。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3样品鸡采自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鸡菌Ter-mitomycesalbuminosus(Berk.)Heim的干燥子实体;灰鸡采自云南白族自治州,为灰鸡菌Ter-mitomyceseurrhizus(Berk.)Heim.的干燥子实体;黄鸡采自四川绵阳,为金黄鸡菌Termito-mycesaurantiacusHeim.的干燥子实体。以上鸡样品经南京中医药大学陈建伟教授鉴定。分别低温烘干粉碎成细粉(过120目)备用。

2方法

2.1样品制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009.124-2003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5],精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放入特制的玻璃水解管中,加入6mol/LHCl8mL,抽真空,待真空度达到要求后维持10min,封口,110℃水解22h,冷却。用滤纸过滤,取滤液1mL于10mL烧杯中,60℃水浴,在真空干燥器中蒸干。将蒸干的样品,用1mLpH2.2的缓冲液溶解,微孔滤膜过滤后,微量进样器吸取5μL,用日立L-88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氨基酸含量。因色氨酸被盐酸水解所破坏,故采用5mol/L的NaOH溶液水解,微孔滤膜过滤后,微量进样器吸取20μL,用日立L-88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色氨酸含量。

2.2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条件反应柱柱温135℃;分离柱柱温57℃;缓冲液:流速0.4mL/min;柱压7.000~7.300MPa;茚三酮:流速0.350mL/min;柱压0.700~0.800MPa。测定波长:570nm。

3结果

3.1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3.2氨基酸总量的比较由表1可见,3种野生鸡、灰鸡和黄鸡均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5.53%、13.62%和13.73%,其中鸡是灰鸡和黄鸡1.87倍和1.86倍。

3.3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较3种野生鸡、灰鸡和黄鸡8种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T)分别为0.40、0.48和0.49,鸡必需氨基酸总量是灰鸡和黄鸡的1.58倍和1.53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N)分别为0.67、0.91和0.95,达到FAO/WHO提出的蛋白质中E/T比应达到0.40,E/N比应大于0.60的参考蛋白模式,与茶树菇、姬松茸、香菇相当[6]。见表2。

3.4鲜味氨基酸总量的比较3种鸡鲜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D/T)均高达20%以上,鸡鲜味氨基酸总量是灰鸡和黄鸡的2.28倍和2.40倍,高于茶树菇、姬松茸、香菇、鸡腿菇[6];3种鸡甘味氨基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量高于或接近10%,二者赋予了鸡天然鲜美、甘甜的特异风味。见表2。

3.5药效氨基酸的分析3种鸡均含10种药效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6.64%、9.29%和9.40%,鸡为灰鸡和黄鸡的1.79倍和1.77倍。其中有3种药效氨基酸尤显重要,其一,高含量的蛋氨酸,3种鸡含量在2.42%~2.82%,显示其药效之特点。蛋氨酸具有转甲基解毒,调节体内含硫化合物代谢作用,可防治脂肪肝引起的严重肝病,防止肝纤维化,肝硬化坏死;治疗生长缓慢或不增加体质量;治疗胃溃疡,肾脏肿大。其二,高含量的谷氨酸,鸡为4.84%。其具有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脑细胞营养及记忆力减退的生理作用,同时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含量最多的非特异性兴奋性氨基酸,它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调节,是治疗神经衰弱和记忆力减退的有效成分,亦是很好的胃酸调节剂。其三,高含量的L-天冬氨酸,鸡为2.02%。其为疲劳恢复剂和氨解毒剂,临床上用其钾、镁等盐剂改善与维持电解质平衡,用于防治心功能不全,急慢性肝炎,妊娠中毒,高血氨症,低血钾等[7]。据此认为,鸡药效氨基酸与《本草纲目》所述“益胃清神”的功效有关。

4讨论

第2篇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90、第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知

1.夹球比赛

举行筷子夹球比赛,分男女两队,每队3名队员,在30秒内哪一队得球总数最多,则那一组获胜。

预设:

①男队胜,老师加入女队,继续比赛,将进球个数计入女队总数,让女队反败为胜。

②女队胜,再选一名男生加入男队,继续比赛,进球个数计入男队总数,让男队反败为胜。

2.引出“平均数”

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够公平。

师:既然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公平,那你们认为比什么比较公平呢?

引出“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体会“移多补少”的意义

黑板展示:小明、小红、小芳、小丽的套圈数据统计图

(1)提取信息

小明套中了6个,小红套中了3个,小芳套中了5个,小丽套中了2个。

(2)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怎样操作可以使每个人投中的个数都相等呢?

利用学习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3)总结方法

师总结: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几个原来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的,补少的,得到了一个相同的数,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取长补短)。(板书:移多补少)

师:那得到的这个相同的数,就叫做“平均数”,那这个4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

预设生:4是6

5

、3

、2的平均数。

2.探究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和平分法)

(1)列式解答:

如果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个平均数吗?

生自主列式,师巡视。

生汇报,师板书:(6+5+3+2)÷4

=16÷4

=4(个)

(2)提出疑问:

这个括号里面的式子求得是什么?除以的4又是什么?最后得到的4呢?

(3)总结方法

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就求出了它们的平均数。这种方法就叫做“求和平分法”。

3.理解平均数大小范围

平均数4是不是表示他们4个人每人都套中了四个?

拿平均数与最大数和最小数进行比较,得出: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二)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夹球比赛的问题

你能求出男队和女队的平均数各是多少吗?(请生板演)

宣布获胜队伍。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挑战第一关:“判一判”

1.李强所在的小学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所以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

2.男生平均体重32千克,女生平均体重28千克。每个男生一定比每个女生重。

3.一个池塘的平均深度是130厘米,我身高135厘米,下水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

(出示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让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并联系课堂给予安全提示)

挑战第二关:“算一算”

平均数是多少?

4

5

6

4

4

7

1

12

2

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挑战第三关:“做一做”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的捐书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波

刘真尧

马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四、生活中的数学

课件出示:

1.一次数学测试,四年级的平均分是88.3分。

2.某校老师的平均年龄是33岁。。

3.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是10周岁。

4.某校四(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5cm。

5.张老师家去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6.富阳地区六月份最高平均气温30摄氏度。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收获?

你想用平均数做点什么?

六、作业、

完成练十二1、

2、3题。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相同的数

求和平分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6+3+5+2)÷4

第3篇

【关键词】 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

作者单位:154101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为了探讨双纸片增效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可靠性,笔者将其与NCCLS纸片确证试验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68株大肠埃希菌和52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产ESBLs菌44株,非产ESBLs菌76株。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 ATCC700603。

1.2 药敏纸片与培养基 头孢他啶(CAZ 30 μg/片),头孢噻肟(CTX 30 μg/片)、氨曲南 (AZI 30 μg/片),阿莫西林/棒酸(AMC/cla、30 μg/10μg),OXOID 公司产品,头孢他啶/棒酸(CAZ/cla、30 μg/10 μg),头孢噻肟/棒酸(CTX/cla、30 μg/10 μg)。棒酸标准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MH肉汤和MH琼脂为浙江省军区后勤防疫检验所产品。

1.3 方法

1.3.1 NCCLS纸片确证试验 按标准纸片扩散法的规定进行,用CAZ和 CAZ/cla、CTX/cla,两组药敏纸片分别做确证试验。结果判读:含棒酸的药敏纸片与不含棒酸的药敏纸片抑菌环直径相减的差值≥5 mm确定为产ESBLs菌株。

1.3.2 双纸片增效法:在平板上分别贴上CTX、CAZ单一纸片及CTX/cla、CAZ/cla复合纸片,35℃下培养18~24 h判读结果。若任一复合纸片抑菌圈直径与相应单一纸片抑菌圈直径相比≥5 mm,即判定为产ESBLs菌,若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纸片确证试验 检出43株产ESBLs菌株,有1株产ESBLs菌株未检出;76株非产ESBLs菌均为阴性。该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7.8%和100%。

2.2 双纸片增效法 检出44株产ESBLs菌株,76株非产ESBLs菌中有1株假阳性结果。该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和98.7%。

3 讨论

许多革兰阴性菌属存在一个天然的染色体介导β-内酰胺酶。一般认为这些酶是由青霉素结合蛋白演化而来, 这种演变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发现的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施加的选择性压力所致[1]。自1983年德国首次发现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ESBLs(SHV-2)以来,产ESBLs菌株流行日益严重,呈世界性分布。ESBLs主要指由质粒介导的能赋予细菌水解头孢菌素类、单酰胺类抗生素以及青霉素类药物的一类β-内酰胺酶;临床对β一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并可被β一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所抑制[2]。ESBLs主要由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生,当缺乏感染控制措施时,产ESBLs细菌在患者之间水平传播,引起感染暴发,已成为临床治疗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ESBLs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NCCLS推荐的纸片确证试验、双纸片协同法、双纸片增效法、琼脂稀释法、E-test法及自动化仪器法(如VITEK-AMS)等。由于目前国内多数临床实验室仍采用手工检测方法,所以,探讨敏感、特异性高的产ESBLs的手工检测方法具有实际意义。笔者用NCCLS纸片确证试验和双纸片增效法分别对68株大肠埃希菌和52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产ESBLs菌44株,非产ESBLs菌76株)进行了检测比较。结果表明,纸片确证试验和双纸片增效法的敏感性分别为97.8%和100%,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8.7%。经统计学处理,两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总之,双纸片增效法检测ESBL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结果判断不受纸片放置距离的影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

参 考 文 献

[1] 谢清泉, 陈世明.超广谱β-内酰胺酶类型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6):3872.

第4篇

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汉语与英语为双语教学的两种语言。双语教学有别于外语教学,主要是以外语作为手段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我系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一方面,利用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传递卫生检验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世界最新医学进展,另一方面,提供英语学习的氛围,使得学生的英语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培养学生阅读和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同世界各国专业人士在专业领域交流合作。

细菌学检验双语教学的实践

1确定授课对象

以2010级卫生检验专业本科班(人数:30人)作为授课对象。

2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细菌学检验还未出版双语教材,也没有相应的原版英文教材。因此,我们主要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张朝武编写的《细菌学检验》内容为线索,从Brooks主编的《MedicalMicrobiology》、James主编的《Microbiology》和Robert主编的《LaboratoryExercisesinMicrobiology》中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相一致的章节,结合目前细菌学检验新进展,将其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删减,难度适度,达到符合目前教学需要的目的。

3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课件中的内容以英文为主,重点名词给出中文对照。在讲授上采用以英文为主,汉语为辅。对授课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专用名词、术语等采用英文教材中的原文与中文对照讲解说明。

4考核方式

考试中采用中英文双语命题,考试的英文题比例为20%左右。

细菌学检验双语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1师资水平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

教师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执行者。教师的英语水平直接决定着双语教学的质量。任课教师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拥有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一些专家指出:“缺乏合格的双语师资一直是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是双语教学可持续开展并使双语教学质量逐渐提高的关键。目前,在我系参与细菌学检验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均为拥有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其中还有一些教师具有留学背景,英文表达能力较好。在课程安排初期,还邀请其他相关专业并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经验的专家教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从与卫生检验有关部门聘请留学回国人员回校任教。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促进了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而且在教师间起到了相互带动作用。

2学生的英语水平及接纳双语教学的态度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

学生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对象。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英语能力,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一般卫生检验专业招生人数相对较少,有利于开展小班授课。小班授课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实现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灵活多变,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来联系、交流和表达。在选择细菌学检验作为卫生检验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如下:第一,细菌学检验开设在第三年第一学期,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第二,学生经过公共英语课程和其他医学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对接受专业英语相对容易。第三,本校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在第一年第二学期接受过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因此具有相关医学基础知识背景,对一些细菌学专业的词汇并不陌生。

3合适的双语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必备条件

教材是体现双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一般而言,双语教学的教材主要是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目前,细菌学检验还未出版正式的原版教材。根据我国高校“引进、整合、汉化、重版”的教材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和教学特点,主要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张朝武编写的《细菌学检验》内容为线索,从Brooks主编的《MedicalMicrobiology》、James主编的《Microbiology》和Robert主编的《LaboratoryExercisesinMicrobiology》中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相一致的章节,结合目前细菌学检验新进展,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简便英文讲义,并邀请同领域和英语专业的专家反复核准和审定,达到符合目前教学需要的目的。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本校网络图书馆资源,通过阅读英文论文和资料,补充课堂教学。

4双语教学的课前准备是开展双语教学的特殊手段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前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英语教案及多媒体课件的准备。我系还反复备课和试讲,发现英语教案和课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不足。并且,这有助于教师熟悉教学内容和英语表达,以达到更好的双语授课效果。教师除了自己准备教案以外,还将编写好的英文材料和相关英语资料以讲义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其中,列出本次课中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用英文给出3~4个用于课堂讨论的相关思考题,引导学生预先熟悉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英文资料,减少授课中因为单词不熟悉而引起理解和交流的障碍。

5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双语教学不断推进的重要动力

第5篇

关键词: 生物复习教学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专题复习 主要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节,重点内容是实验部分,并且实验内容较复杂,考查学生对生物遗传物质的认识水平,对几个经典实验的实验方法、原理、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问题的掌握水平。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复习方法。

一、有效复习的前提

(一)自习研读考纲

纵观历年高考,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是热门考点之一,是制约中等水平考生再上台阶的重要因素,2013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级要求C(在理解所列知识的基础上,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二)深入钻研教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教材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而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经后人多次重复证明是正确的最具代表性的实验,经典实验常常与生物学发展史密切联系,是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方法的重要途径。如果老师只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过程,那么学生听课的兴趣就不会高,复习效果就会很差。如果将这些经典问题化,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综合能力。

(三)理性分析重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此两个经典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课文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将一组实验的结果合并在一起介绍的,并没有侧重于介绍实验过程、原理及科学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详细过程,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四)认真考察学情

尽管学生已学过这部分内容,但学生对于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方法的选择,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科学实验的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仍需训练和提高。同位素标记法在必修一的光合作用实验中已有涉及,但在本节教学中,同样要用到同位素标记法,但用什么标记,怎样标记,学生仍然不是很清楚。由于时间跨度很大,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早已记不清楚甚至已忘记。

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一)精心准备教学案

教学案能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练习、笔记、评价等通过一种载体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师从单兵作战和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案设计的原则,我认为,一是不要太简单、太详细,这样不能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和余地;二是不要太深奥、太复杂,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看不明白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无法发挥教学案提前预习的作用。

(二)高效组织教学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把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讲清楚,扫除盲点,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学习,有目的地学习。复习模式如下:高考真题演练—考点总结—问题构建—突破重点和难点(典型例题检测)—形成知识网络—课后检测与落实。

1.真题演练

在正式复习之前的几分钟(建议5分钟左右),让学生做最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高考考点内容,正确把握高考的方向,出题的特点、难度。

2.考点总结

最近5年江苏高考连续考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节的内容,2013、2012、2011年高考侧重实验的过程理解和掌握,2010、2009年高考侧重于遗传物质特点和分布的分析。通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高考的动态、考点的分布,明确复习的目的,增强复习动力。

3.问题构建

本节课,如果教师运用这些经典实验素材设计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在总结归纳过程中对一些难解问题集中进行讲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实验过程:多媒体重温格里菲思实验,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为什么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老鼠患病死亡而R型细菌则不能?

②R活菌+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混合培养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死亡的小鼠体内能找到哪几种球菌?

③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还能使R型球菌转化为S型球菌?

④S型球菌能转化成R型球菌吗?

⑤转化的本质是什么?属于可遗传变异的哪种来源?

⑥本实验的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有没有得出来什么是转化因子?你应如何设计实验?

分组讨论,每小组选派一名学生总结,老师进行补充归纳总结:

①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后者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能抵抗吞噬作用和体液中杀菌物质,不易被杀死而在小鼠易存活或繁殖,所以S型细菌能使小鼠染病死亡而R型细菌不能。

②R型和S型。

③高温对DNA来说只是其氢键断裂,双键解开,当温度降至65℃以下,氢键又会重新生成,DNA双链重新恢复,这个过程是可逆的,所以此DNA仍具有遗传功能(学生可回忆PCR技术),这与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失活不同,蛋白质变性是不可逆的。

④可以,在培养时荚膜丢失。

⑤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其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在后继的培养过程中,被一些R型细菌摄取,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整合进入R型的DNA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这种转化的原理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

⑥由以上分析,转化因子应该是DNA,但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格里菲斯只知道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些转化因子,具体是什么并不清楚,把S型细菌进行离心分离出DNA、R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观察结果。

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①艾弗里等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整个实验设计遵循什么原则?

②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再增加一个用DNA酶处理的对照实验?

③通过此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④艾弗里等人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做铺垫:以此引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学生看书讨论后,每小组选派一名学生总结,老师进行补充归纳总结:

①艾弗里等人成功的关键是,设法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分析,这遵循了设计实验的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

②在加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同时加入了DNA酶,其结果没有出现S型,这不仅说明了促使细菌转化的物质确实是DNA,而且起到了条件对照作用,使实验更严密,更有说服力。

③本实验得出: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不是。

④艾弗里等人,虽然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了,但实验中提取出来的DNA,纯度最高时还有0.02%的蛋白质,这也可能是转化因子,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要想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必须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什么是噬菌体?什么是T2噬菌体?它有什么特点?

②采用什么方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③如何标记T2噬菌体?能否把T2噬菌体直接放在含有同位素的培养液中培养进行标记?

④用搅拌器搅拌、离心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⑤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复制自身的DNA时需要的模板、原料分别是什么?合成自己的蛋白质外壳时需要哪些材料?所需酶、能量、原料、场所由谁提供?

⑥以■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沉淀物具有很低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以■P标记噬菌体侵染染细菌时,上清液具有很低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⑦本实验得出什么结论?有何不足之处?

⑧如何设计实验,才能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归纳总结:

①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叫噬菌体,而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叫T2噬菌体,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离开活细胞不能生活。

②同位素标记法,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几乎都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中,用放射性同位素■P和■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③噬菌体+含■S的细菌含■S的噬菌体(标记蛋白质)

噬菌体+含■P的细菌含■P的噬菌体(标记DNA)

④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⑤噬菌体进入细菌后进行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及组装,其复制的模板是其自己DNA的两条链,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氨基酸、所需要的酶、能量都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

⑥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由于没有和大肠杆菌分离,离心后随细菌一起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存在少量的放射性;■P标记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噬菌体没有侵染到细菌体内,离心后到上清液;二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增殖,细菌裂解,带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分布于上清液,从而使上清液分布放射性。

⑦本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只在细菌外面。

⑧要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应在加一组实验,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后,注射到细菌体内,观察是否有子代产生。如果没有,就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肺炎双球菌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能不能说明它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如何证明RNA是遗传物质?

③为什么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归纳总结:

①不能,上述两个经典实验不能证明除DNA是遗传物质外,还有其他物质是遗传物质。

②过程及结果: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③现代生物学已经用大量的实验证明:DNA存在于绝大多数生物的体内,是这些生物的遗传物质,而且和RNA相比,在遗传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才能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④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是RNA。

三、形成知识网络

四、课后反思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每年高考生物试卷中,实验题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很多学生都感到棘手,失分率比较高,因此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贯彻。

(三)复习课重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重在突破难点、疑点,构成知识网络。

(四)课堂高考真题演练,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关注度,又能让学生体会到高考真题的魅力和内涵。

参考文献:

[1]陶文娟.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复习设计.生物学教学2009年(第34卷)第三期.

第6篇

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细菌的细胞壁具有一定强度以维持一定的细胞形态,而蓝细菌有气泡,使其生活在水体中一定的深度以行光能营养。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而功能也是对结构的最好的诠释。遗憾的是,在许多生物学科的教科书中,结构与功能往往被安排在不同的章节来讲授。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在“无性繁殖”、多如牛毛的、各种版本的微生物学教科书里都安排在“原核微生物”一章,而细胞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地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机制,则一般被安排在“微生物的营养”一章。学生在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机制之前学习细胞膜的功能,不免感到抽象、空洞和枯燥,所谓“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而学生在几个周的教学之后方在“营养”一章学习到“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机制”,对“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理解同样抽象、不深刻,这是一个教科书编撰的系统性将结构与功能割裂的典型例子。

在我们实际教学采用的教材中,上述两部分内容分别位于教材的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尝试把它们放在一次课里来讲授,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出探索问题:可以采用相关幻灯片,来引起学生对细胞膜的兴趣,导入课题。

(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大量运用幻灯片展示,创设了各种不同的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兴趣、突破难点,体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

(3)利用多媒体网络提供的学习材料,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设计

(1)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多媒体动画演示以下三个动画。

①水分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②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③钾离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在学生观看动画之后,老师可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相同吗?这种不同是由生物膜的什么决定的?与膜的结构有何关系?

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细胞膜的兴趣。

(2)多媒体演示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化学组成。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对细胞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多媒体演示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使学生建立细胞膜是流动的,具有一定柔性或者叫可塑性的观念。为学生理解物质的跨膜运输奠定基础。

(4)在学生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液态镶嵌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四种基本机制,弄清每一种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机制与细胞膜结构的关系。这样将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运输结合起来讲授,既符合自然界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的基本规律,同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5)在细胞膜的结构与物质跨膜运输讲授完毕之后,最后对细胞膜的主要功能进行总结。

教材处理是为师者的基本功。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材重点,注重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而检验教材处理之效果的唯一标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应该切切实实地将教材处理作为教学设计的先行,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便利和效果则应是教材处理的基本出发点。如此,在我们钻研教材的时候,我们心中就可能会有教材处理的思路了。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切实抓好师德建设,增强业务能力

组织科组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教风等方面不断提高,为人师表。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认真落实《东莞中学常规教学要求》,仔细研究《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学分制)》,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

组织好科组活动、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积极与市内外生物老师交流。第一学期的第八周组织科组老师到黄山市黄山一中(省一级学校)参观学习,了解教改动态、交流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并听了高二一节《水分代谢》课,对我校生物常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承办了全市的生物优质课初赛工作,学习了我市兄弟学校的课堂教学。了解全国新课改信息,讨论初步决定高一使用人教版教材。

参与编写市高三辅导材料,张子胜老师参与编写《高三综合科》一书和下学期的综合复习练习,刁宏垠参与编写下学期高考生物的练习。

参加全市生物年会,林春来当选为东莞市中学生物教研会副理事长,黄炳炎、周平凡、刁宏垠当选为理事和常务理事。

二、认真落实常规教学工作

1、选好备课组长,组织好每周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认真落实常规教学要求,具体见各个备课组记录。每周至少有一节集体备课时间,要求做到“四统一”: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练习。科组长检查落实。

高三:刁宏垠(生物)、张子胜(综合)

高二:黄炳炎(组员:任彩棉、何惠平、谭慧英)

初二:周平凡(组员:林春来)

选出高二备课组为优秀备课组。

2、搞好个人备课,提倡电子备课,网上交流;全体生物教师积极参与科组网站建设,积极向学生推荐科组网站,提倡网上师生交流。目前科组资源库常用多媒体资源有7、36GB。科组网页得到更新。

选出何惠平的教案为优秀教案。

3、加强常规教学检查,提高课堂教学貭量;计划落实科组公开课,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第一学期的研究课

任彩棉第十周 《新陈代谢与酶》

张子胜第十二周《生殖与发育》

周平凡第十三周《细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谭慧英第十四周《水分代谢》

选出张子胜的公开课为优秀公开课。

第二学期的公开课

任彩棉第六周3、19 《遗传病与优生》

周平凡第六周3、19《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选出任彩棉的公开课为优秀公开课。

5、研究高二、高三的文科周班、理科班、生物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性地练习,切实控制作业量,严把资料关。加强考试命题研究,提高高二“八校联考”生物成绩、高三市统一摸底考试成绩。

高三生物班黄柏球同学以783分获东莞市生物高考单科第一名,生物平均分为571、2列全市各生物班第一名,总分700分以上3人,重点人数一般本科人数完成目标,超2人。

三、加大教研、教改力度

1、进一步充实完善科组资源库,完成高二、高三的电子教案、课件系列化工作。积极参加学校教师打字比赛,成绩优良。完善科组网页。

2、完成学年度论文总结,向市教研会提交学科教育教学论文和学生小课题研究。

刁宏垠课例设计《观察植物细胞的饿有丝分裂》市一等奖

周平凡课例设计《WEBQUSET主题探究——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市二等奖

刁宏垠教学论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拓展策略》市二等奖、省二等奖

任彩棉教学论文《创新教育与生物教学》市二等奖、省二等奖

张子胜教学论文《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市二等奖、省一等奖

四、搞好第二课堂活动。

1、按照高二、初二生物课程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

周平凡老师指导学生小论文写作,获奖如下:

初二(4)吴晓翎陈彦《关于眼镜问题的研究》市一等奖

初二(6)李敏怡方韵怡《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市二等奖

初二(7)颜晓茵苏丽华杜旭林《蜻蜓为什么把卵产在绿色的操场上》市三等奖

2、继续做好初二、高二生物竞赛辅导工作。

刁宏垠指导学生在20xx、7参加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

高三(6)刘炯、吴惠玲,高三(8)黄柏球三位获全国二等奖

高三(6)黄兰红、高三(9)朱家乐、高三(10)梁沃威三位获全国三等奖。

任彩棉、何惠平、谭慧英、黄炳炎等老师辅导学生在20xx、4参加的全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20xx、510位同学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结果没有公布

省一等奖李安钰祝彩霞王振军叶瑞施张尚凡黄嘉欣 黎雪芬

省二等奖王申钟监森黄加敏

省三等奖曾堔王广发袁银欢许虎云卢佩芝叶婉玲

周平凡、林春来老师辅导初二学生在20xx、5参加全省初中生生物竞赛

省一等奖余志杰涂安然李健荣何奕邝俊杰区永曦

省二等奖陈卓华蹲隅?颜晓茵张海彬

省三等奖袁镜初谢无奇叶润康

市三等奖梁晓琳叶立仁张潇潇

第8篇

自主学习并非放手让学生“自学”,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清静无为”,当旁观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

一、确立“生本”思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主动性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须更新教学理念,从过去“知识本位”,“师本位”的窠臼中跳出来,摒除以往历史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的弊端,确立“生本”思想,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应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要有成功期待,相信学生有主动发展的能力,发挥“罗森塔尔效应”,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满足于“讲授”、“灌输”,学生就会把上课看成“喂我们吃药”,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历史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历史教材、历史资料的能力,在“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的途径,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从而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笔者曾经尝试让学生充当老师的助手,进行师生集体备课,教师写“教案”,学生分组写“学案”。学生在写“学案”的过程中要认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有的学生还上网搜寻,并且自己疏理教材,提出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将“学案”,“教案”合二为一,师生地位平等,课堂气氛活跃,互相讨论甚至争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如学习“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一课(人教版初中《世界历史》第二册),针对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有的学生提出“中国国力增强,应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抗衡”,反之,有的学生认为“中国应与美国建立良好关系,赢得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这些观点的提出,也说明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师应相信学生,并鼓励他们思考,不能认为他们的观点“出格”。就一概否定。

二、把握自主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强化的能力。自我计划是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自我调整是学习活动的完善和提高阶段: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行为及时做出反馈,防止学生松懈厌倦,例如:有位学生觉得自己认真识记过的历史知识,很快就忘掉了。我给他介绍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指导他合理安排学习、巩固复习的时间,收到了很好效果。自我强化是学习活动的巩固完成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自我评价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它让学生成了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真正体现评价所应有的教育意义。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发挥知觉优势,挖掘学习潜能。美国学者切尔瑞・富勒认为每个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从知觉优势上可分为;视觉型学习、听觉型学习、运动型学习、复合型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觉优势,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种差异,同时,指导视觉型学习者编写知识结构图,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知识点,整理听课笔记,听觉型学习者多提问、多复述,注意朗读节奏、韵律,运动型学习者多参加活动,扮演角色等。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不把自己拘泥于唯一模式中,要与不同学习类型的同学共同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全面发展自身素质。

第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其确立积极进取人生态度,指出;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分去说,教师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对历史知识的片面理解带来的人生困惑、多项学习任务带来的厌倦情绪、方法不当导致探究结论失误等。教师利用历史课程中蕴涵的丰富育人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解惑答疑之后,学生往往能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积极的情感态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完善必不可少。

三、立足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