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6 04:51: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保护专业技术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继电保护;安全运行;管理
继电保护装置就是指能反应电力系统中电气元件发生你故障或者不正常运行状态,并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自动装置。它保护的是各种故障短路、电压大大降低、系统震荡等和不正常运行状态过负荷、频率降低、低电压等,因为这些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都可能在电力系统中引起事故。
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卫士”,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钢铁长城。其中,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是保障电网和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有效的技术手段。电力系统一旦发生故障而又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的话,将会使电力系统失去稳定并造成电网瓦解。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事故反映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不正确操作所引起的事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因此,必须加强继电保护的管理工作,力求做到尽可能避免由于工作人员的误操作、误整定、误接线等原因造成的电力系统的不安全运行问题。
1 继电保护管理水平的内容
1.1 基础管理
(1) 全面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提高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必不可少。我们需要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专业技术感的继电保护团队。加强实用技术的培训,并能经常派出继电保护人员参加有关自动装置的研讨班。针对特定的保护装置请厂家进行专题讲课。另外采用师徒制度并不定期开展技术活动以激发专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术的热情。对继电保护人员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尽量让新同志动手,然后由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同志指点把关。通过经常的实际工作锻炼,提高继电保护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并提高继电保护的整体技术水平。
(2) 实现现代化管理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技术资料保管和取阅都很困难,为了推动和促进继电保护专业图档向电子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引进一套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化管理是有必要的。结合现场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检验,对投入运行的设备及二次回路进行认真检查核对。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运行和整定方案,严格执行整定值配合的交界面是下级电网服从上级电网,并且在上级电网给出整定限额后,下级电网要严格执行。另外为提高继电保护整定值的准确性和整定值的规范管理,要开发一套继电保护定值单的管理软件,更好地对实现现代化规范管理。
(3) 继电保护的审阅制度
为了能够达到运行设备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技术人员已经校检过的继电保护装置记录进行复查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该过程主要检查试验记录整理是否及时、试验项目有无漏缺项、试验数据以及结果是否准确等。
继电保护管理属于全过程管理,而且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时继电保护工作的核心。基础管理的规范化是保障继电保护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
1.2技术管理
(1) 装置设备的反措
确保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控制保险的配置合理化,防止因直流控制保险选配不当而造成的保护装置据动或造成上一级直流控制保险熔断,致使更多的保护装置失去直流控制电源。对保护盘上一些重要的出口跳闸继电器,或一块屏上有不同单元的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者,在屏前屏后要有明显标记,防止因误碰而造成保护以及安全自动装置的误动作。当主网运行方式较大变化时,要对该方式下的定值进行校检以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逐步将严重老化和运行性能差的保护装置更换为原理先进、制造工艺优良性能可靠的微机保护装置,实现向全微机化迈进。
(2) 规范继电保护工作
保证继电保护装置区内故障可靠动作的同时也要保证在区外故障可靠不动。确保装置故障时不拒动的同时,及时发现导致装置误动的隐患。对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工作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更好的指导工作。
继电保护作为电网安全的屏障,搞好其管理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搞好继电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加强继电保护的管理工作,所以提升继电保护的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2 继电保护管理的提升
2.1 营造环境提升专业水准
建立功能齐全、培教合一的安全教育室采用国内先进的保护装置和试验设备,扩建继电保护实战培训室,其规模等同于两个互相联络的220千伏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可同时开展多人、多项目作业培训,可模拟变电站和用户定值对调,具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二次作业培训能力,达到了三全两强一突破功能。即:保护型号全、电压等级全、整体功能全;现场再现强、实战能力强;首次突破线路纵联差动保护区外故障模拟难题同时,及时宣传创建工作的经验做法,使标杆创建活动与其他生产经营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享创建成果。充分整合和利用企业文化资源,结合“五型”班组创建活动,建设具有电力企业文化特色的工作环境,持续提升员工的文化品味和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工作水平,将培养员工成才作为对员工最大的关爱,进一步优化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激励员工成长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实现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双赢。
2.2 完善的管理体系
通过查找薄弱环节,邀请继电保护专家集中诊断,集思广益,明确工作标准和要求,共梳理修编规章制度。构建涵盖继电保护专业前期设计、调试验收、运行维护、设备退役、反措管理和风险预控等“全过程”的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不因人和事的突发变化而产生混乱异常,继电保护专业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日益健全完善公司安全生产评估体系、监督保证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为核心的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在省公司、乃至南方电网公司达到先进水平。
按照重点突破项目要求,融合“居安思危、履职思成、创意思进”的理念精髓,迅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深刻认识长治电网与特高压电网紧密相连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分析继电保护专业的现状,明确创建全省标杆的目标任务,并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成立创建活动领导组和办公室,设立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基地建设、环境整治、企业文化和工作督导创建工作机构,召开动员会广泛发动,制定里程碑计划,召开专门会议,协调、通报、督查和分析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措施和方法,保证目标的一致和行动的协同。
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一直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森林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为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型病虫害防控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林高校森保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根据森林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探索制订行之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专业技能,能够协调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信息素技术等为主的无公害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实现对森林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目的。
2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森林保护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2.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环节中的森林保护学内容除了掌握森林有害生物识别、鉴定和分类的传统技能以外,还增加了林业企事业单位中经常用到的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程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训练内容,从森林有害生物检疫、林业技术措施、物理防治技术和无公害化学防治技术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如在杨树天牛防治实验中,让本科生积极参与到肿腿蜂和花绒寄甲释等天敌释放和利用过程当中;在舞毒蛾防治实验中,让学生学习利用微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技术;在果树和林木蛀干害虫防治实验中,增加杀虫灯诱控技术、色板诱杀技术、信息素诱控技术和基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调控技术。森林保护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理论教学与林业生产实践的有效对接,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2.2实验教学方式改革森林保护学传统实验教学中,由于验证性实验内容设置过多,灌输式教学方法严重限制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针对这种弊病,课程组大胆改革实验教学方式,设计了综合性实验代替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探索性实验、生产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个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2.2.1探索性实验模式建立探索性实验设计思想与实施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逻辑思考和总结能力。近年来,我校森林保护学实验中心大规模的在本科教学中开展探索性实验,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探索性实验中,教师给予一般性指导,学生自始至终均是独立操作、独立设计,实验中还会出现多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均需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查资料来解决。往往一个探索性项目的分析,学生可设计出几个不同的分析路线,这增加了实验的探索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2生产性实验模式建立森林保护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常常需要解决林业生产上有害生物防治的实际问题。为了使学生在亲自探究的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实验教学中心将教材中的部分知识拓展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包括将教材中的“生物防治之以虫治虫”拓展到“饲养和培育花绒寄甲防治杨树天牛”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将教材中的“森林害虫信息素绿色防控技术”拓展到“秦岭松树小蠹虫信息素监测技术”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真正了解林业生产一线所需专业知识。这对同学们更深入掌握森林保护学的基本技能有重要的意义。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验兴趣,并且进一步认识到森林保护学在林业生产上的重要地位,使他们感觉到从事森林保护是大有作为的。实践证明,让学生更多的在“做中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拔尖创新能力的提高。
2.2.3研究性实验模式建立近年来,我校实验教学中心将教师的研究项目列为学生的实验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精巧的科研构思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还可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和材料,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如秦岭松树小蠹虫信息素诱捕器及诱芯筛选(国家林业局引进先进国际林业科学技术应用基础部分内容),学生们在做这种类型实验时,既涉及到室内森林害虫小蠹虫的定向行为学研究,也涉及到林间引诱效果的监测和统计,学生认为这不是在做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在搞创新。因此,实验完成后,本科生往往感觉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比较好。
2.3实验考核模式改革传统的森林保护学成绩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实验课成绩即使占有一定比例,也是以各项实验的实验报告来评定,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并未完全列入实验课成绩中。为使学生的实验成绩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森林保护学实验中心在制定科学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法的基础上,对森林保护学实验课成绩评定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创建了实验课成绩综合测评体系。提出了实验课成绩评定指标的选择原则与方法,改革了考试的方式和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学生总的实验成绩为百分制。实验设计20%,实验操作20%,学习态度10%,实验结果20%,实验闭卷考核30%。在对学生成绩评定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验报告结果的准确度、精确度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力求灵活、新颖、多样。在操作考核中采取随机即兴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从近3年的实践结果来看,运用实验课成绩综合测评体系,从实验预习、实验学习成就及操作素质、实验报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拔尖创新森林保护专业人才非常重要。
3结语
截止1996年,档案馆保管着48个全宗的19212卷档案,档案起止年代为1984年至1994年(大部分为1988年以前)。档案载体为纸制的占94%,胶片占0.9%,磁带占1.7%。档案现状一览表。档案字迹40、50年代少量档案的字迹已出现褪变、扩散现象;部分档案为纯蓝墨水、圆珠笔油、铅笔等不耐久字迹。档案载体底片、胶片保存完好;40、50年代的部分档案已发黄、老化,纸强强度减弱;因地下库房湿度较高,纸张受潮;个别档案发现虫洞,有存损。采用的保护措施档案馆的保护工作主要是从外因入手,改善外界不利因素。
从1982年起,档案馆为地下库房(新馆即将投入使用)。档案馆工作人员立足现实,采取了较为可行的保护措施。1982年安装了防盗铁门,在每间库房门口均设置了10厘米高的防水隔段,并陆续购置了除湿设力求;1991年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温湿度记录,加强了对库房温湿度的控制;加强库房的日常管理,做好防尘防虫、防有害气体等各项工作,开展档案的修复工作,修补、复制解放时期字迹褪变的档案450余卷。二、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库房与设备不符合规范要求。档案库房与设备是保管档案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下库房的弊端显而易见:湿度高,不利于通风,不利于维护档案的安全。从维护档案的设备上看,存在单一、老化的问题。新馆的建成解决了档案保护工作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
(二)档案保护意识缺乏。档案保护工作是为利用工作服务的。当前由于过分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护意识的减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有所松懈。大的方面,如资金的投入,人员的安排;小的方面,如在接收、利用、整理、编研工作中忽视保护工作,修补档案未用专用浆糊,将档案放置地上,不注意防尘等。从中可以看出,档案保护意识在工作人员头脑中还相对淡漠。
(三)档案保护技术的培训研究不够,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缺乏。
1培训不够。档案人员参加的档案培训,尤其是档案保护技术专题的培训相当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档案的载体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胶片、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档案所占比例将有所增加。它们的保管、使用同纸制档案发生了根本变化。档案人员如果不随时补充知识,保护工作将无从谈起。各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不仅次数有限,而且由于资金、时间等原因难以保证参加。
2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不够。档案人员不仅要做好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而且应加以总结、研究。在我局、馆人员撰写的论文、业务研究、调查报告中,很少有专门涉及档案保护技术课题的。
3档案保护技术专业人员缺乏。近几年,档案馆人员的学历、职称都有明显提高,但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却相当匮乏。档案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档案专业人员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却很有限。
出现以上问题,也有某些客观原因:档案馆人员多是身兼数据职,征集、接收、整理、提供利用都要参与,难以保证“专”;部分保护技术很少接触,如裱糊、去酸等。
(四)制度不够完善。档案保护在档案馆的各项制度中都有所体现,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着不深入、不细致的问题。在制度执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疏漏,由于人员少、时间紧,有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必要的分析。
(五)财力投入不够。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库房温湿度的控制、档案的修复、专门档案的特殊保护要求、专业培训等都需要相关的设备和资金为后盾。档案并无专项保护资金,使档案馆除维持日常的管理工作外,难以有足够的财力购置较为先进的设备及进行保护技术的开发、利用。如何进一步提高档案保护工作水平,我认为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档案保护意识。认识提高了才能付诸行动。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寿命,一旦遭到破坏,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只会成为空谈。加强培训。开展、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因档案保护工作的技术性较强,培训的内容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指导,还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档案保护的各项制度,形成从进馆到管理到使用的一套完善的体系。加强对基层档案室的指导、监督。进馆档案质量不高热必直接危害档案的寿命,增加保护工作的难度。执行进馆的消毒、除尘制度,这是防止有虫害、污染档案入馆的有效防范措施。
关键词:100 kV主变压器;二次误接线;间隙保护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9-0088-01
如果110 kV主变压器出现了二次误接线问题,将会发生间隙保护动作跳闸,影响到正常的供电,不利于正常的生产,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相关的人员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规范来进行操作,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河南省平顶山市某贫困县位于山区中,一共有4座110 kV变电站,在本县中部安装110 kV柳泉变,主要向中西部地区供电,在1998年3月开始一期工程建设,设计了1台主变压器,采用的常规电磁型二次设备控制,技术水平不高。在2008年1月开始了二期工程建设,设计安装了柳2主变压器,采用了综合自动化的二次设备控制,有着较为先进的设备技术水平。在设备带电运行期间,柳2主变压器出现间隙保护动作跳闸,这次跳闸事故对本县大部分地区的正常供电都造成了影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跟踪测试,发现是二次误接线引起了主变停运事故。
1 案例现场经过及分析
本台主变压器失压停运事故经过:那天是晴天,跳闸前本变压器的运行方式为110 kV柳T线送柳110 kV西母,送电经过柳110西和东。柳1主变有20 000 kVa,柳2主变有40 000 kVa,并列运行不能实现,在2010年的时候,本主变为27 000 kVa的最高负荷,正常负荷保持在18 000 kVa左右,在负荷高峰时期,柳1主变压器是不能够满足相关需求的。
在10点钟,有间隙保护动作出现于110 kV柳泉变电站柳2主变中,导致本变压器三侧开关动作跳闸,110 kV柳泉变电站事故喇叭发出响声。
本跳闸事故发生之后,调度员下令解备柳2主变压器,将柳1主变投入到运行当中,将柳101开关合上之后,警铃发出响声,显示母线接地问题出现于10 kV线中,值班人员对此做出了科学判断,并且将本线路段的柳丁开关及时断开,没有再出现接地信号。供电所人员接到通知之后,对10 kV柳丁线进行了认真检查。
引起本主变压器失压停运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处理措施:事故发生之后,相关的继电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赶到了变电站现场,对本主变压器跳闸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将柳1主变压器投入到正常运行中;然后解备柳2变压器,以便将本主变间隙保护动作跳闸事故的发生原因彻底查清楚。相关的检修技术人员采取科学的方法检查试验了柳2主变保护间隙和三侧开关,没有击穿柳2主变中性点保护间隙,保护间隙距离也没有出现问题,本台主变压器采用的是数字保护装置,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对主变定值进行了核定,没有错误出现。相关技术人员又将故障录波图形数据打印了出来,对柳2主变当时所保护装置信息、图纸以及保护定值故障录波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查阅,最后初步认定主变试验合格,三侧开关动作没有问题,有着正常的信号,二次回路接地没有问题,然后对柳2主变瓦斯继电器进行了检查,发现没有气体存在于瓦斯继电器内,然后化学实验了采集到的油样,并没有发现问题。
对当天的值班记录进行了核查,并且研究了当天本变电站柳2主变间隙保护动作分析记录,对柳2主变当时所报保护装置信息、图纸以及保护定值故障录波等进行了认真的查阅和分析,发现主变的后备保护是间隙保护,在高压侧合理设置,不仅可以作为变压器本身主保护的后备,还可以作为相邻元件的后备,由零序电流保护以及零序电压保护两个部分共同组成了放电间隙接地零序保护。如果有接地故障发生于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的情况下,那么就会升高中性点的电压,比间隙过击穿电压还要大时,就会击穿间隙,并且有零序电流通过中性点,超过间隙过流一次定值,促使中性点专用电流互感器上的电流继电器动作,将变压器的各侧断路器切除。在110 kV母线电压互感器的开口三角侧接零序电压保护的过压继电器,如果有接地故障发生于110 kV系统中,虽然中性点电压达到了击穿电压,但是还没有击穿间隙,那么就会促使继电器动作,将变压器的各侧断路器切除掉。主变停运之后,将相关保护压板跳开,采取其他措施来防护安全,断开其他电压回路,全部断开接到外部的触电,然后对10 kV母线接地进行模拟实验,发现立即升高了110 kV电压,断定可能出现了误接线问题,在二次回路110 kV零序电压处接了二次回路10 kV零序电压,然后对二次回路进行了检查,发现果然有误接线事故出现,有二次线存在于中央信号继电器屏左边10 kV端子排的第九个端子上,断开误接线处,进行必要的处理,发现没有异常之后,将柳2台变压器投入到运行中,发现可以正常的运行,经过跟踪,没有问题出现。
针对本次事故的防范措施:一是在事故发生之后,需要召开专门的事故分析会议,将事故原因查找清楚,将事故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给找出来,对相关的事故责任人进行严格处理;二是要大力培训相关的安装检修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严格依据相关要求来进行操作,事故出现之后能够快速处理,尽快恢复正常供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总结经验,提高事故处理能力。三是对于验收人员,需要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认真细致的执行各项工作,全面细化验收项目和验收内容,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不能够出现某台设备遗漏的问题出现,保证投入运行当中的设备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
2 结 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如果不慎有二次误接线出现,将会直接影响到主变压器的正常运行,给广大地区的正常供电带来严重影响。在如今电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电企业需要对这个问题充分重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严格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各项操作,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提高供电质量。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110 kV主变压器因二次误接线造成的间隙保护动作跳闸,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曹树江,赵春雷,陈春鹰.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一次保护与二次保护分析[J].河北电力技术,2012,2(1):123-125.
关键词:普通昆虫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41-03
Abstract:Tak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General Entomology” of the plant protection from Xiny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for example,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omological research interest of students on this course are stimulated by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s,the heuristic and interactive,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and improving assessment methods to engage in entomological research interest,and thus to provide guarantees o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both with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level in the field of plant protection.
Key words:General Entomology;Teaching reform;Practice exploration
《普通昆虫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接触植物保护昆虫专业基础知识的第一门课程,主要介绍昆虫的外部形态、昆虫生物学、昆虫行为学、昆虫生理学及昆虫系统学等相关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为本专业后续课程包括农业昆虫学、资源昆虫学、城市昆虫学、植物检疫等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知识[1]。本课程主要是以理论授课、实践教学加以相应的实验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和掌握昆虫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其学习其他昆虫学科的兴趣。但近年来,随着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其教学学时随之缩减,相应的实验和实践内容也随之缩减,如何在学时缩短的情况下,更好地安排好本课程的教学,并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成为了昆虫专业教师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对本校《普通昆虫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探索,以期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及其他昆虫学科的兴趣,为培养出植物保护专业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提供可靠保障。
1 理论教学
1.1 提倡课前预习,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加强课前预习是学习成功的第一步,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由于本课程学习中牵涉的昆虫专业知识较多,包括干枯难记的昆虫形态学名称、概念易混淆的昆虫生物学,特征繁多的昆虫分类学,抽象的昆虫生理、昆虫生态等理论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只管教,单调枯燥,毫无兴趣可言,无法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本课堂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轻松跟着老师授课思路,增强学生上课听课效果。课前预习也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每次下课都会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下一次课堂学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经过实践表明学生的上课集中力及求知欲明显提高。
1.2 加强绪论讲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绪论是教学的先导与灵魂,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起引领和导向作用,并且可以启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动机,在学生课程兴趣的培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2]。笔者在《普通昆虫学》绪论部分的授课过程中,花了2个学时来着重讲授。首先用1个课时通过举一些实践中具体事例,比如蝗虫的大暴发、北京2008年奥运会草地螟的侵袭等,讲解了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生产实践的意义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感性和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第2个学时主要以幻灯片放映一些多姿多彩的昆虫及一些非昆虫的图片,引出昆虫纲与其他纲之间的差异,接下来讲解了昆虫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以故事的形式为大家讲述每一位昆虫科学家为昆虫学的研究作出的贡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深入了解本课程的兴趣,为昆虫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3 优化教学内容,开拓学生学习视野 随着昆虫分支学科的迅速发展,生物信息学、雷达监测害虫等新型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原有教材的内容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老师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提升专业能力、时刻关注昆虫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充实自己更大范围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更新、丰富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研动态及成果穿插到课堂中,为学生展示一个非凡的、未知的昆虫世界,不仅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笔者在讲授昆虫复眼的重要特性时,讲述了人类利用昆虫复眼的成像原理设计出的人工蜂眼模型,航海中运用广泛的偏振光导航仪,未来可以应用于探测、侦察的微型机器人等科技前沿,让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科研动态,迅速接近学科的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
1.4 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听课凝聚力 由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则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文字、动画、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地把课程内容表达出来[3-4],也给大家呈现一个多姿多彩,形象生动的昆虫世界,增加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和趣味性。但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浏览式地讲解,也将导致学生无法系统把握所讲内容。因此,笔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法,放映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将本章节标题和重点内容在黑板上板书,增强本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其次,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总结式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昆虫与人类关系”的时候,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从与大家生活密切的昆虫着手,如大家常常见到的蜜蜂采蜜、蝉蜕下的壳、跳跃机的设计等现象引出有益昆虫的作用,可以作为传粉昆虫、药用昆虫、仿生昆虫等,将课本内容很好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同时鼓励和引领学生进一步关注教材和课堂之外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另外,笔者在讲授昆虫分类部分内容时,尝试采用“教师―学生角色互换”的模式。组织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科,在课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查阅资料,准备PPT,然后课堂上让他们扮演老师的角色,上台给大家讲述课程内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也培养学生胆量,锻炼表达能力。
2 实践教学
《普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能进一步验证、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理论,使理论和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也是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对于课堂讲授知识的消化、吸收、提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和课程实习2个方面内容。在实验课教学中,笔者改变了原有的由老师讲解,学生观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观察昆虫标本、解剖昆虫和亲手制玻片标本,比如翅、标本的制作。在标本观察中,拿着实物标本与课堂所授内容比对学习,比如观察昆虫的体躯特征,发放给学生实物标本,认真观察昆虫的头、胸、腹以及各体节的附肢(触角、翅等);在对昆虫口器特征观察时,让每一位学生解剖不同种的口器,比较记忆各类型特征,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课堂所授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玻片标本,比如翅、触角、生殖器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作过程中老师给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在实验结束后,对玻片标本的制作进行检查,并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本次实验。
2.2 完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实习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充分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别等一整套有关昆虫学研究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习前提前讲述采集标本的工具和方法,加大实习用具(采集工具、标本制作工具等)发放力度,保证每人一套,完成标本的采集制作后,组织学生集中对标本进行整理。整理标本前认真讲授标本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针插位置、整肢、展翅等。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做必要的指导。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笔者将学生分组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整理标本比赛,根据标本整理的数量、质量和鉴定的正确率评比出优胜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3 完善考核制度
本课程的考核评估采用综合考核评定成绩的办法,主要包括理论课考核、实习课考核和实验课考核3个部分。理论课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一方面考查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增加灵活考试题目,如“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和表达;实习课考试,根据实习表现、标本采集、标本整理的数量、质量及标本鉴定的正确率为评定依据,综合评定每一位同学的成绩;实验课考试改变单纯提交实验报告为评价依据,增加实验课考试,考核学生对每个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如随机抽查学生上台为大家讲解解剖镜的使用、标本的鉴定等,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语
《普通昆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地进行调整、改进和创新,以期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教学及本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植保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静,董建臻.普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保定学院学报,2010,23(3):135-136.
[2]彭凡,束庆龙.《园林植物昆虫学》教学改革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261-261.
关键词:堤防工程;运行管理问题;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堤防,就是约束洪水、防止洪水泛滥,抵挡风浪和海潮,确保工程正常运行的重要防洪工程。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工程运行安全,提高工程综合效益,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根本任务。为了做好堤防工程运行管理,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堤防工程管理,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提升管理能力,保障了堤防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
1 基本情况
某堤防工程的保护区内面积1344km2,人口258.6万人,耕地7.73万hm2,全长137.14km,其中,龙仙段全长30.8km。
2 堤防管理措施
管理所在总结多年堤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堤段特点,不断摸索管理新思路、新方法,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效能初步显现,主要表现在:
2.1 建立健全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
堤防工程除险加固后,及时建立堤防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堤防日常管理制度、大堤涵闸管理制度、工程险情巡查出险报告制度、特别巡查报告制度等,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以保障堤防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
(1)堤防日常管理制度。堤防日常管理工作实行定期集中巡堤与分段包干责任到人相结合原则,把堤段逐段划分到职工进行管理,建立以增强管理人员责任心,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为核心的堤段分段包干责任制,具体包干方式:每3年定期包干,根据堤段的管理难易程度。
堤段分段包干责任:堤身、堤顶无高杆植物及杂草;堤身、堤顶做到无杂物、无牛粪、无垃圾堆放;对大堤管理范围内的乱垦、乱挖、乱占以及从事损害大堤安全的行为,及时制止并报告管理所。
定期集中巡堤:由所领导视堤防管理情况,适时安排,原则上每周一次。巡查内容包括处理各堤段责任人员反映的需处理的违法、违章行为,检查各责任堤段管理情况。
(2)大堤涵闸管理制度。为了使大堤涵闸能在汛期安全运行,发挥其应有的正常功能,4座涵闸委派管理所专人负责运行管理,同时各涵闸邀请受益村庄村干部协助管理;建筑物应经常进行检查,如有裂缝、漏水等现象应及时维修处理;所有涵闸启闭机设备应经常启闭,加注材料、涂刷防锈油漆;闸门、闸板定期检查,汛期每月不得少于一次,如有损坏或漏水应及时进行更换。
(3)工程汛前巡查报告制度。每年在3月底以前对工程进行全面检查。一查堤容堤貌(冲沟、杂草、垃圾、开垦);二查安全运行(漏水、坡面塌陷、启闭自如);三查安全警示(公告、通知、禁令);四查防汛器材(块石、卵石、沙、草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汇报并列表统计做好台账;汛期凡遇降雨或水位在汛限水位以上的,必须每日下午5时向防汛部门报告降雨和涵闸运行情况。
(4)特别巡查报告制度。当遇到严重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情况(如暴雨、地震、大洪水、台风、水位骤升骤降或持续高水位等)工程发生比较严重的破坏现象或其他险情时,由所领导组织责任人对工程24h巡视检查。对可能出现险情的部位进行连续监视,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及时汇报,作好巡查记录,并将巡查记录整理归档。
2.2 加强水法制建设,提高执法能力
管理所积极配合县水政监察大队对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违法活动进行查处,加强和完善管理范围内水政执法,加大对管理范围内违法活动的惩罚力度,维护管理范围内的水利工程安全。为了做好应急防渗工程前期工作,管理所职工对防洪工程上的违章种植进行了徒步拉网式清查。查到违章种植农作物立即记录和上报,再由县水务局水政监察大队进行清理,在清理的同时,管理所还注重宣传,利用张贴标语和传单向村民宣传违章种植对堤防危害,号召大家保护堤防,并在醒目位置书写永久性标语,在人口流动比较大的地方发放传单,向群众宣讲水法知识。
2.3 调动沿线干部群众参与堤防协管
管理所认识到要把堤防管理好,不仅要靠本单位的全体干职工的努力,更需要沿堤群众的支持与帮助,所以一直以来管理所非常重视与沿堤群众的沟通与交流,用实际行动与沿线干部群众建立互助互信关系,逐步形成了群众参与的互通互助协管机制。例如涵闸在管理所专人负责的前提下,同时聘请专人管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经常对建筑物进行检查及定期对闸门、闸板进行检查,汛期每月不得少于一次,当中如有损坏或漏水等现象应及时报告给管理所,管理所再派专人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2.4 科学规划,提高河道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益
管理所响应翁源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水利、创建绿色为主线,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为目标,利用距堤脚30m以内的压浸台的土地,栽种观赏性树木、植物等。防护林的建设,充分缓解了水工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风浪对大堤的冲刷,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微生物量,使土壤渗透性和抗蚀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堤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1.1 有些制度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尤其是“管养分离”制度,由于管理单位本身的一些原因,如没有固定的管养经费来源,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完全把工程的管理职能与养护职责分开,虽然请了专业的维修养护人员定期进行养护,但并没有成立一支专门的队伍,也没有和专业的维修养护公司结合起来,管理单位职工在日常的管理中同时扮演管理与养护两个角色。
3.1.2 专业技术人员偏少
管理所专业技术人员缺编较多,尤其是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专业技术人员的更少,今后应注重争取政府支持,招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使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与其他岗位编制均衡合理。
3.1.3 维修养护经费方面
按水利部相关维养定额测算,防年均养护经费需用量为36.6万元,但一直以来管理所都没有固定的养护经费来源,2011年管理所按照水利部《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水财务[2012]102号)等有关要求,积极申报维修养护项目,共收到上级维养资金28.4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补助资金10.4万元,市县维养资金18万元。实际完成工程总投资28.4万元,其中土方养护14.84万元、堤防除草、绿化人工费7.04万元,涵闸维修1.5万元,启闭机维养2万元,防汛物资补充、防汛仓库维修3.02万元。这些维修养护经费都得到了充分、合理地使用,管理所的维修养护工程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目前到位的养护资金与按照水利部相关规定测算所需的养护经费仍存有较大差距,经费的来源有待固定及经费的数额有待进一步提高。
3.1.4 堤防管理信息化应用不足,信息共享程度不够
管理所现在还未真正地实现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功能对洪水风险管理、防汛抗旱决策进行分析与决策。信息源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堤防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设计除工情外其他很多信息,如地质信息、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信息、居民地分布等,这就涉及到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对接,而现有系统在这方面则很少应用,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重复建设。
3.2 思考与建议
3.2.1 管理体制方面
建议管理所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配合这次省市正在进行的堤防管理调研,抓住机遇,认真研究,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按要求准确定性、合理定编,同时,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坚决减少冗员,并逐步实行管养分离的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要学习和借鉴周边省市的做法,尽可能实行流域统一管理。
3.2.2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方面
建议管理所应加强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员,建成一个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工程维修养护技术工人群体,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3.2.3 维修养护经费方面
建议管理所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加强堤防管理工作,认真学习省水利厅下发的相关文件,方案明确要求落实国有堤防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其中包括严格确保公益性工程管养经费落实到位。积极上报维修养护项目,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县的支持,落实工程维护运行经费。
3.2.4 管理信息化系统决策方面
决策支持是构筑在基础信息和应用分析之上的智能化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对堤防工程日常的管理维护以及汛期防汛抢险提供综合信息,并为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各类公共信息。现在管理局对水位等数据的收集、记录等大部分都是采用手工记录的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精度也有限,尤其在查询的时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且所记录的数据太单一,不能很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等,工作效率不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建议管理局紧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潮流,在洪水风险管理、防汛抢险救灾、堤防日常管理及维护等方面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使堤防管理标准化、信息化,逐步提高管理水平。
4 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事业的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之中。作为水利事业的一部分,堤防工程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障堤防工程运行的管理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水行政单位相关文件,使堤防充分得到保护并发挥出堤防应有的作用,从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调度自动化系统 加强管理 思路方法
1.榆林地调简介
目前,榆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已基本实现 “四遥”,即遥测、遥信、遥调、遥控。全区共接入厂站121个,通信通道基本实现2M数据网传输,建立了9个骨干节点,网络的优化建设,缓解了榆林调度数据网的瓶颈问题。2011年我们又开始建设榆林集控中心,现在已接入20个无人值守变电站,2013年我们又将接入18个无人值守变电站,无人变电站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必将促进管理的进一步提升。
调度主站系统是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功能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榆林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我们选用的南瑞科技的OPEN3000系统,其系统性能可靠、稳定,容量充裕,系统功能满足电网不断发展的需求。在榆林如此好的一个系统平台下,怎样提高管理水平,则显得至关重要。
2.自动化与其他专业的维护分界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杜绝维护中可能出现的盲点问题。我们针对各专业的特性,划分了自动化与各专业的维护分界点,
2.1调度自动化专业与通信专业的维护分界点
原则上按以下界面划分:通过变电站控制室(通信机房)通信接口配线柜(提供ODF、DDF、VDF、以太网口等通信接口)连接的调度自动化通道,分界点为通信接口配线架的出口侧。
通信接口配线柜及其通信出口,由光纤班维护,通信接口配线架出口至调度自动化设备的电缆、转换设备等由调度自动化部门维护。不经过通信配线架,直接由通信设备连接至用户设备的,分界点为通信设备出入口电缆(光缆)侧(不含通信设备端子)。
具体如下:
(1)主站:以进入自动化班机房的配线架为分界点;进入配线架由光纤班维护,出配线架到路由设备之间的连线由自动化班维护,如果遇到在远动机房做光纤和2M环回,由光纤班工作,远动班配合完成。
(2)分站:2M维护分界点以通信配线架出线为维护分界点,2M传输线以及中间的转接件由自动化班维护;V.35维护分界点由公母头的结合点为分界点,母头到通信配线屏由光纤班维护,到路由器由自动化班组维护;带光板的路由器,以路由器光板为维护分界点,光板信号由光纤班负责测试;
2.2调度自动化专业与二次专业的维护分界点
原则上按以下界面划分:
(1)RTU系统:
A、遥测转接屏与二次回路接口电缆,分界点为端子排。 端子排至远动设备的电缆,由调度自动化维护人员负责维护管理;
B、遥信信号:遥信转接屏与以开关端子箱接线端子为界,端子排至远动设备的电缆,电缆由调度自动化维护人员负责维护管理;
C、保护信号,保护屏端子排到遥信转接屏端子排电缆由调度自动化维护人员负责维护管理;
(2)对于综自单元,与保护专业的接口以保护装置自动化信号输出端子为界;对于主变、110KV线路以通信管理机为维护分界点;对于公共管理机则以公共管理机的出口网线为维护分界点;
(3)电源:以站用交直流的空开为维护分界点,电力线缆和远动专用UPS由自动化班组维护,空开之内的直流屏和直流电源由直流班维护;
(4)与智能测量表计的接口以测量表计的输出接口端子串口485的端子排为界;
3.调度自动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专业特性划分之后,由于各专业归属的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自动化维护的各个环节畅通无阻,很好的衔接,使自动化的维护管理更加规范合理,是我们必须理清一个问题。目前,我们虽然在内部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编制了调度自动化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接入厂站信息流程和自动化应急预案,但榆林调度自动化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总结有以下几点:
3.1调度自动化专业技术维护人员缺乏
目前,自动化按照主分站分为自动化运行班和自动化检修班,自动化运行班主要负责主站各个系统的维护,自动化检修则主要负责厂站端自动化设备的维护。自动化运行班6人共维护主站5个大系统:能量管理系统(EMS)、高级应用(PAS)、调度生产管理系统(OMS)、电能量系统(TMR)、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DTS),还有一个集控中心,5个县级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自动化检修班8人负责厂站端设备的维护: 共维护68个公网变电站、47个电厂所有的远动设备、电量集抄器和数据网设备,还有5个县调近40个变电站的站端设备。如此大的维护量,却面临着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短缺,这就严重地影响了自动化运行设备的维护效果,系统运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达不到保障,维护周期延长,大大影响了系统运行效率,影响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3.2生产职能部门缺乏通信自动化专职管理人员
由于管理部门自动化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造成了调度通信自动化的维护流程的不畅通,沟通的不及时,管理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协调性,需要跨部门的工作因无人协调,导致工作各顾各,造成非常不好的后果。比如:计量电表的变比的修改,或者更换电表,不能及时的告知自动化运行人员在主站做及时的修改和设置,从而导致数据信息的异常;同时维护分界点执行的力度不够,职责的不明确,互相扯皮推诿,导致维护的不彻底,为日常维护留下了隐患。
3.3自动化设备选型过于混乱,给运维带来不便
自动化厂站端的设备选型过于百花齐放,给运行维护带来极大的不便;自动化设备的订货与采购,把关不严,导致设备的性能达不到要求;满足不了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可靠性、稳定性极差,数据异常、设备故障频发。
4.解决办法和思路
4.1加强技术培训,增加维护力量,提高专业人员技术素质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增设运行维护人员,自动化运行班增至10人,自动化检修班增至12人,对于县调则成立专门的运维班进行县调的统一管理与维护,或在自动化检修和运行中按比例增设。以确保调度自动化系统维护力量,使设备的维护及时准确到位,保障调度自动化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4.2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流程,保障自动化设备正常运行
调度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十几年以来,生产职能部门没有专门的通信自动化专职管理人员,导致维护管理制度不完善,流程不畅通,缺乏至上而下有力的指导、监管与考核,一人说了算,缺乏硬性的考核标准,是造成自动化管理难以提升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管理健全,人员保证,才能确保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的及时性,保障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4.3慎重设备选型,优化网络建设,完善调度自动化体系建设
新建的变电站,应按高标准设计,达到无人值班条件,站端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在选型上,要着重考虑运行成熟的产品,要选择性价比较高,诚信度较高的厂家,杜绝产品的百花齐放,从而降低维护压力。同时要要严格按照数据网的规划设计,合理分配地址,接入厂站,使数据网络更加优化,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
综上所述,榆林调度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以后,一直存在着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调整结构,适度监管,合理分配,保障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实现设备使用和管理并重,只有这样才能使调度自动化管理有计划、有步骤上台阶,才能使自动化设备在良好有序的管理中体系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满足榆林电网的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调度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作者:魏学忠
摘 要:文章以S大学图书馆为例,列举了令人担忧的古籍保护现状和在古籍整理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难。通过数据调查,说明了图书馆古籍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的普遍性和广泛性。针对这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从改变观念、宣传形象、培养人才、古籍数字化和规章制度、人性化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59-03
作者简介:王阳(1968-),沈阳大学图书馆馆员;金英姬(1972-),沈阳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古籍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蕴含着各个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凝聚着先进文明的智慧成果,体现了神州大地充沛的文化创造力,为华夏文明的薪火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历史财富的整理和保护,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责无旁贷。
S大学图书馆从2010年开始利用近两年的时间对馆藏古籍(1912年之前)进行了彻底清查和整理。这次古籍整理工作在辽宁省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古籍专家亲自指导下,对馆藏古籍进行了逐一清点和分编,并建立了S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数据库。这次整理出的多部善本古籍入选辽宁省第二批珍贵古籍名录,并参加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辽宁省古籍保护成果展”和“辽宁省珍贵古籍特展”。
作为这次古籍整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参与者,笔者亲历了这次漫长的工程。见证了这次古籍整理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在辉煌的工作业绩后面有很多隐忧。这些问题并非是该图书馆的个例,它带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其他各图书馆的古籍整理和保护过程中。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归纳。
1 古籍保护现状堪忧
S大学是多所院校合并而成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因院校合并造成图书馆馆舍分散多处办公。12,000余册古籍由于几次搬迁,造成大部分古籍卷册混乱。因疏于管理所有古籍曾被堆放在废弃卫生间,致使古籍遭受水蚀、鼠咬、虫蛀等灭顶之灾,破损严重。最后一次合校后才被转放于馆舍底层的仓库内,随意地码放在密集架上,至此这些备受摧残的古籍已经是面目全非了。这些林林总总的历史原因也造成了古籍保护意识的淡漠和古籍管理的混乱,以至于至今没有留下任何可以利用的原始记录资料。S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整理工作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展开的,面对这些几乎破乱不堪的古籍书卷,整理和保护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2 编制少,人员配备不足
对众多杂乱无章、破损严重的古籍进行清查和整理无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繁重复杂的工作需要人员的充分保障。因为这不止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且也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充分的人员保障是很难想象的。由于编制设置的问题,这次古籍整理工作只配备了三位女性馆员。人员数量的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给这次古籍整理工作增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
3 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缺乏
3.1 具有古籍整理专业知识的人员少
S大学图书馆对这次古籍整理配有三位馆员,其中只有一人系统学习过古籍整理编目知识,其他两人均为普通馆员,缺乏相应的古籍整理专业知识,也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工作中完全处于边学边做、逐渐摸索的初级阶段,这对古籍清查整理的进度和准确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局面就是从事古籍整理的人员少,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就更少。
3.2 缺乏古籍版本鉴定专家
在古籍清查和整理过程中如何在第一时间对古籍进行正确的定位,也就是给古籍一个明确的版本鉴定,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古籍版本的鉴定是古籍清查和整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这个关键的环节,古籍的清查和整理就无从谈起。这是古籍与普通图书一个重要的区别之处,在版本的定位上古籍有着比普通图书更加严格的要求。古籍版本的鉴定需要丰富的古籍专业知识和版本学的知识铺垫,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相当强的高专业性工作。由于缺乏古籍版本鉴定的专家型人才,让这次古籍清查和整理工作几乎寸步难行。
3.3 没有专业古籍修复人员
古籍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年代久远、辗转流传,风化、虫蛀、霉变等各种自然侵蚀不可避免。再加上S大学图书馆的特殊情况,古籍破损的情况就更加严重。如何挽救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怎样让它们尽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是当务之急。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这些专业人士的妙手回春,这些古籍恐怕就会永远变成历史的“故纸堆”了。由于这些能让沉睡的古籍重见天日的古籍修复人员的缺失,使得古籍整理工作举步维艰。
3.4 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古籍整理和保护不仅需要古籍专业技术人员,在现代化、数字化图书馆的大环境下,历史的发展要求古籍管理保护人员必须是多学科、全能型的复合人才。不仅要具有精专的古籍管理保护专业知识,还要有具备版本学、古典文学、艺术鉴赏、绘画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相关知识。同时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摄影、光电和计算机及互联网等专业技能。单一的、片面的知识很难适应现代图书馆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的要求,无法完成古籍数字化等时代重任。这种全能型复合型人才是珍贵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强有力的保障。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录入,就要求有深厚的古籍专业知识和相当熟练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这个平台数据要求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不是普通图书馆图书集成系统能比拟的,也不是普通工作人员能胜任的。由于这种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让这次古籍清查和整理工作走了很多弯路,经历了很多波折和困难,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失误和教训。
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无独有偶,笔者随机调查了一些高校及公共图书馆古籍管理主要人员状况(见表1),结果也不容乐观。通过这个简单数据的调查,能够直接反映出目前古籍保护人才缺乏的问题绝不是S大学图书馆所独有,它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匮乏
由于多校合并,各项事务纷繁复杂,学校无暇顾及图书馆的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没有学校的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没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图书馆的古籍清查和整理工作困难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没有恒温恒湿的专门古籍库房、没有配套的防火防盗设施、没有防虫的樟木书架……甚至古籍函套的制作经费申请了两年至今还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清查整理完成的古籍只能存放在普通阅览室内,这些珍贵的古籍善本上面也只能盖上一页薄薄的报纸用来遮光挡尘……
5 古籍封闭式管理,利用程度低
大学图书馆都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限于人力、馆舍条件等原因,对收藏的古籍图书只注意保护,不注重流通,把古籍当做一批古董收藏起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古籍藏与用的直接脱节,珍贵典籍长期被锁在库中,只供参观,这显然违背了“藏以致用"的原则。
6 古籍保护从业人员劳动保护措施不健全
在历经成百上千年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古籍已风化、霉变、磨损、鼠咬、虫蛀,每页纸张中沾满了纸屑、灰尘、螨虫以及各种看不见的微生物。而一本古籍想要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位,往往需要长时间、细致地翻阅,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给从业者自身的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同时,库房空气中也漂浮着各种有害的细小微粒,这些PM值很小的浮尘,久而久之将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潜在的损害。在昏暗阴冷的库房中,工作人员仅凭普通口罩和手套抵御着来自空中和书籍的立体健康威胁,这就是古籍整理的工作环境。两年多的古籍清查整理工作,工作人员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皮肤过敏和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针对这些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从易到难、由近及远逐步规范古籍管理和保护工作,把这项造福子孙的事也做得尽善尽美,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在观念上增强古籍保护意识,彻底改变古籍保护现状。S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严峻的现状,应该让人们警醒。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典籍,不容我们这样怠慢和忽视。在内心观念上一定要增强古籍保护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彻底改变古籍保护现状。尽最大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历史遗存,使其能发挥古籍文献的现实作用。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引起主管部门足够重视,争取相应的资金投入。主管部门对古籍整理和保护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因为学校合并诸事繁杂,二是因为专业原因对古籍保护工作缺少相应的了解。对此,图书馆可以加大古籍整理和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展览、网络等各种方式宣传古籍保护的现状和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主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感受到古籍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而争取一定的资金投入,促进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S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古籍被列入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图书馆抓住这个有利契机,通过门户网站、校园网、图书馆馆报和视频专题片直至参加“辽宁省古籍保护成果展”和“辽宁省珍贵古籍特展”等一系列活动,成功地宣传了自己,对提高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设置专职古籍保护部门,完善人员配备,加强人才引进和专业培训。图书馆在编制上应该向古籍保护工作进行倾斜,设置独立的古籍整理和保护部门,配备专职的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人员,完善人员配比和人员结构。在制度上实行主管馆领导负责制,保证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的质量。在人才方面,要向学校争取将古籍保护人才列入学校人才引进计划,享受人才引进的各种优惠政策,努力引进古籍整理和保护的专家。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在职古籍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逐步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古籍工作水平。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专家学者来馆进行现场的指导,通过传、帮、带来促进本馆馆员工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利用国家和省市古籍保护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和研讨会,让本馆的古籍管理人员走出去。通过学习和交流,广泛接触业界同仁,交流工作体会,学习先进经验,这种直接的面对面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S大学图书馆邀请了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鉴定专家协助本馆的古籍整理工作,在古籍版本鉴定和甄别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四,加强古籍数字化,推进古籍流通。改变图书馆古籍重保护轻流通的现状,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促进古籍的流通与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就是古籍的数字化,通过计算机将珍贵古籍转换成电子数据,由互联网进行辐射和延伸,从而实现古籍的再生和利用。这是古籍保护的发展方向,是真正实现文化传承的历史必然。
第五,完善规章制度,人性化管理。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图书馆古籍整理和保护的前提和保障。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性化管理,古籍保护也要强调以人为本。加强古籍整理过程中的劳动保护措施,减少古籍工作对馆员的身体伤害。从身心上多关心,在制度上多倾斜。内心的温暖会迸发出无穷的动力,这种无穷的动力是古籍保护工作不断前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黄艳,郭玉玲.从广西古籍修复人员现状谈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J].图书馆界,2010(3):43-46.
[2] 王国强.图书馆古籍整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