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8: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海洋石油工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工程结算;工程造价;采办管理;合同管理
1引言
对现代企业的市场运营而言,采办及合同管理是其成本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石油工程项目往往为一些工程量十分庞大、复杂且工程周期较长的大型工程,在工程的建设中投资控制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工程合同则是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的主要控制依据,因此,采办及合同管理对海洋石油工程的整体工程结算以及造价部分的影响十分巨大,其管理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海洋石油工程的建设实施质量以及投资收益。
2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的标准化采办方法
当前在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的标准化采办方法上主要有OEF采办与CFE采办2种,其中,OEF采办是指项目关键设备、材料由业主采购,CFE采办是指EPCI总包合同工作范围除业主采办之外的辅助材料、设备由施工承包商采购[1]。在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的标准化采办方法上,其和一般性的工程标准化采购办法一致,均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议标等采办方式。首先为公开招标,是指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供应商投标,通过的评标方法确定供应商。邀请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一般会在前期技术交流充分的基础之上,按照招标法规定,选择3家及以上经过资格预审合格的供应商参与投标。由于海洋石油工程行业具有特殊及专业性,行业里具有相应资质及能力的供应商数量有限,采用竞争性的方式来快速锁定相关资源;议标采办是指与特定供应商的直接采办方式,此种采办方式适用于所需服务、货物行业内只有一家供应商能够满足要求,具有不可替代性,采用议标方式得到相关服务和货物。
3标准化采办对工程结算与工程造价的影响
标准化采办对工程结算与工程造价的影响巨大,对于海洋石油工程而言,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有利于促进海洋石油工程项目设计、建造标准化,采办标准化即从建设物资源头上实现了标准化,继而对后续的设计、建设标准化有着显著推动作用;(2)节约采购成本,标准化采办可省去一些物资价格和质量部分的谈判空间,同时标准化采办也意味着大规模采购,必然会引起量大价廉效应,继而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3)稳定资源质量,标准化采办的基本性质就是实现采购物质各项性能的标准化、规范化,自然有助于海洋石油工程建设所需材料的质量稳定性;(4)培养长期稳定供应商,不同的供应商在所提供物资标准上存在一定差异,而当物资标准确定后,相应的供应商也可以得到确定,只要标准不更换供应上便不会出现供应商突然更换的情况,因此,还有助于供应商的稳定。
4合同管理对工程结算及工程造价的影响
4.1招投标文件质量对工程结算以及工程造价的影响
招投标文件是签订合同的重要基础,海洋石油工程施工合同是按照招投标文件进行签订的,招投标文件是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招投标文件的质量对后续合同的签订、施工管理、工程结算以及工程造价具有重大的影响。现今,有一定数量的海洋项目工程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同时进行施工以及设计工作,致使在海洋石油工程招标时,施工图纸还没有完成,图纸的设计深度不能够满足海洋石油工程的招标需求,工程清单以及工作范围缺少合理依据,会使招标单位的海洋石油工程清单不明确,文件中存在漏项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导致价格确认不合理,无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另外,招标文件当中的工作范围是依照施工图纸制定的,是业主同中标单位签订合同的具体依据,也是工程结算的依据,部分施工单位无法出示工程清单以及相关技术说明,这会影响整体施工效果。因此,招标文件的内容质量对工程结算以及工程造价具有很大的影响。
4.2合同的不同模式对工程结算以及工程造价的影响
规定总价的合同条款一旦确定,通常不会允许对合同价格进行调整,由施工的一方对海洋石油工程总量以及价格等风险进行承担。按照以往的实际经验来看,虽然固定总价合同对业主具有很大的益处,但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石油工程项目都适用于签订总价固定合同。固定总价需要以固定内容以及明确的工作范围作为基础,在海洋石油工程项目规模较大、周期较长以及设计不深入的情况之下,采用总价固定模式是不合适的。在海洋石油工程项目不明确以及不可控制的因素较多时,应用该种合同模式会导致海洋石油工程量错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该种情况之下,无法有效地执行合同条款,使合同的约束作用降低,进而使其流于形式,对海洋石油工程的工程结算以及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
4.3合同的签订过程对工程结算以及工程造价的影响
首先,海洋石油工程合同是按照招标文件进行签订的,许多业主方在海洋石油工程的招标阶段时间较为紧张,没有重视招标文件的重要作用,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随意更改合同当中的重要条款,这种做法已经违反了我国招标以及投标的相关规定。其次,部分单位利用评标的价格取标价格,使工程造价得以增加。为了保证评标过程的公平合理性,针对投标价格中漏项以及缺项问题,评委要按照评标规则对其进行调整,在一般状况下,投标方在工程清单中没有填写相关报价,签订合同之后执行投标报价,不予以调整,施工单位要为自身的失误付出代价。最后,合同当中没有对施工界面进行合理划分,会导致工程造价有所增加,合同中对施工单位的工作范围以及施工界面划分不明确,使各个施工单位相互推诿责任,给海洋石油工程的施工管理造成困难。
4.4合同条款变更对工程结算以及工程造价的影响
合同条款变更不明确以及海洋石油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合同条款规定,会使海洋石油工程在结算时产生纠纷。随着详细设计及加工设计的深入,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形式变更,而对于规模大、周期较长以及技术复杂的海洋石油工程项目,变更的量会更大一些。另外,由于工程总体设计不完善,合同没有明确的规定工作范围也会增加变更概率,同时海洋石油工程的变更量会直接影响整体的工程造价。
5结语
论文摘 要:随着海洋石油的大力开发,钻井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阐述海上钻井发展及现状,我国海上石油钻井装备状况,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特点,以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发展分析。
1 海上钻井发展及现状
1.1 海上钻井可及水深方面的发展历程
正规的海上石油工业始于20世纪40年代,此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实现了在水深100m的区域钻井并生产油气,又用了20多年达到水深近2000m的海域钻井,而最近几年钻井作业已进入水深3000m的区域。图1显示了海洋钻井可及水深的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深水海域的钻井迅速发展起来。在短短的几年内深水的定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水深超过200m的井就称为深水井;1998年“深水”的界限从200m扩展到300m,第十七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将深海水域石油勘探开发以水深分为:400m以下水域为常规水深作业,水深400~1500m为深水作业,大于1500m则称为超深水作业;而现在大部分人已将500m作为“深水”的界限。
1.2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世界拥有量变化状况
自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德朗1号”建立以来,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增长很快,图2显示了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世界拥有量变化趋势。1986年巅峰时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拥有量达到750座左右。1986年世界油价暴跌5成,海洋石油勘探一蹶不振,持续了很长时间,新建的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几乎没有。由于出售流失和改装(钻井平台改装为采油平台),其数量逐年减少。1996年为567座,其中自升式平台357座,半潜式平台132座,钻井船63座,坐底式平台15座。此后逐渐走出低谷,至2010年,全世界海上可移动钻井装置共有800多座,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西非、北海、拉丁美洲、中东等海域,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510座,半潜式钻井平台280座,钻井船(包括驳船)130艘,钻井装置的使用率在83%左右。目前,海上装置的使用率已达86%。
2我国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状况
我国油气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2.1建造技术比较成熟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钻井设备立足海上的基础。从1970年至今,国内共建造移动式钻采平台53座,已经退役7座,在用46座。目前我国在海洋石油装备建造方面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有国内外多个平台、船体的建造经验,已成为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的设计、制造和实际应用大国,在此领域,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2部分配套设备性能稳定海洋钻井平台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与陆上钻井装备类似,但在配置、可靠性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比陆上钻井装备要求更苛刻。国内在电驱动钻机、钻井泵及井控设备等研制方面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满足7000m以内海洋石油钻井开发生产需求。宝石机械、南阳二机厂等设备配套厂有着丰富的海洋石油钻井设备制造经验,其产品完全可以满足海洋石油钻井工况的需要。
2.3深海油气开发装备研制进入新阶段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仍主要集中在200m水深以内的近海海域,尚不具备超过500m深水作业的能力。随着海洋石油开发技术的进步,深海油气开发已成为海洋石油工业的重要部分。向深水区域推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浅水区域能源有限,满足不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需求,另外,随着钻井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已经能够在许多恶劣条件下开展深水钻井。虽然我国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距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我国的深水油气开发技术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今后走向深海奠定了基础。
3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特点
3.1作业范围广且质量要求高
移动式钻井平台(船)不是在固定海域作业,应适应移位、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业。移位、就位、生产作业、风暴自存等复杂作业工况对钻井平台(船)提出很高的质量要求。如半潜式钻井平台工作水深达1 500~3 500 m,而且要适应高海况持续作业、13级风浪时不解脱等高标准要求。
3.2使用寿命长,可靠性指标高
高可靠性主要体现在:①强度要求高。永久系泊在海上,除了要经受风、浪、流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台风、冰、地震等灾害性环境力的作用;②疲劳寿命要求高。一般要求25~40 a不进坞维修,因此对结构防腐、高应力区结构型式以及焊接工艺等提出了更高要求;③建造工艺要求高。为了保证海洋工程的质量,采用了高强度或特殊钢材(包括z向钢材、大厚度板材和管材);④生产管理要求高。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运输、海上安装甚为复杂,生产管理明显地高于常规船舶。
3.3安全要求高
由于海洋石油工程装置所产生的海损事故十分严重,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区域发展、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的变化、海上生产和生活水准的提高等因素变化,对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安全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包括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3.4学科多,技术复杂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涉及了海洋环境、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只有运用当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机电与液压技术、现代环保与防腐蚀技术等先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方能有效解决海洋石油开发在海洋中定位、建立海上固定平台或深海浮动式平台的泊位、浮动状态的海上钻井、完井、油气水分离处理、废水排放和海上油气的储存、输送等一系列难题。
4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深海石油钻井平台研发热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至今仅有20多年历史,但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海洋油气开发的水深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4.1自升式平台载荷不断增大
自升式平台发展特点和趋势是:采用高强度钢以提高平台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比,提高平台排水量与平台自重比和提高平台工作水深与平台自重比率;增大甲板的可变载荷,甲板空间和作业的安全可靠性,全天候工作能力和较长的自持能力;采用悬臂式钻井和先进的桩腿升降设备、钻井设备和发电设备。
4.2多功能半潜式平台集成能力增强
具有钻井、修井能力和适应多海底井和卫星井的采油需要,具有宽阔的甲板空间,平台上具有油、气、水生产处理装置以及相应的立管系统、动力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及生产控制中心等。
4.3新型技术fpso成为开发商的首选
海上油田的开发愈来愈多地采用fpso装置,该装置主要面向大型化、深水及极区发展。fpso在甲板上密布了各种生产设备和管路,并与井口平台的管线连接,设有特殊的系泊系统、火炬塔等复杂设备,整船技术复杂,价格远远高出同吨位油船。它除了具有很强的抗风浪能力、投资低、见效快、可以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外,还具有储油能力大,并可以将采集的油气进行油水气分离,处理含油污水、发电、供热、原油产品的储存和外输等功能,被誉为“海上加工厂”,已成为当今海上石油开发的主流方式。
4.4更大提升能力和钻深能力的钻机将得到研发和使用
由于钻井工作向深水推移,有的需在海底以下5000~6000m或更深的地层打钻,有的为了节约钻采平台的建造安装费用,需以平台为中心进行钻采,将其半径从通常的3000m扩大至4000~5000m,乃至更远,还有的需提升大直径钻杆(168·3mm)、深水大型隔水管和大型深孔管等,因此发展更大提升能力的海洋石油钻机将成为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七功能机械手 水动力学 运动学 FOTRAN
【Abstract】Manipulator plays an essential and important role in ROV's operation, and almost covers the entire subsea exploration procedure. A numerical model of 7-functional manipulator is built based on D-H formula, and using Kane method analysis its dynamics to derive kinetic equation with external loads. Morison equation was also used on this manipulator's hydrodynamics, and drag coefficient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Fluent software.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calculations results using Matlab toolbox robots, and the comparison verified the accuracy of the dynamic model. The hydrodynamic forces of the seven function ROV manipulator were solved at last.
【Key words】Seven Function Manipulator, Hydrodynamic, Kinematics, FORTRAN
近些年来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是水下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用于水下的观测勘察作业外,水下机器人-机械手还被用于完成采集样本;水下设施的建造和维护;铺设水下管道和维修等相对繁琐的一些工作。然而由于水下环境复杂多变,ROV在航行和作业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特别是在作业时要保证作业的准确性和作业时ROV不受损坏,它的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将会使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的作业能力提高,为人类开发海洋资源提供更多的支持,因此这个领域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对水下机械手水动力学模型的研究采用的是理论和实验的相结合的方法。McLain[1,2]等运用力矩传感器测量、原理计算分析以及流动显示这些方法综合应用,对只有一个关节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进行了水动力学的研究。Leabourne[3]以MacLain等人的成果为基础,讨论了有两个自由度的机械手的水动力学建模问题。Tarn[4]等建立了配备有机械手的潜水器的动力学模型,并应用 Kane 法求解。该模型将外力其中包括水动力施加到了模型中。Shen[5]等使用了浸入边界法数值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计算在水中物体移动时所受的水动力。在国内主要有华中科技大学的肖治琥,徐国华[6]在流干扰下的水下机械手动力学模型分析,运用Lagrange方程和Morison公式对水下机械手的动力学的理论分析。王华[7]等应用切片理论的方法,研究了水下机械手的手指动力学特性,并应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模块建立了仿真模型,研究了无水流影响的水下环境中的机械手手指的动力学特性。
1 动力学模型建立
1.1机械手参数
本文以美国Schilling公司的Orion7型七功能机械手为研究对象,该机械手结构由多关节串联组成为6自由度串联,机械手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8]。
。
本文的连杆所在的坐标系位置都是在各个坐标系的坐标轴上。当连杆在坐标系的X轴正方向时,,此时的,,。同理当连杆在坐标系的Y轴正方向时,,此时的,,。当连杆在坐标系的Z轴正方向时,,此时的,,。
3.2Morison方程拖拽力系数计算
Morison方程中Cd、Cm均为实验值,此系数依赖于雷诺数,物体表面粗糙度,KC数等。不过在设计中一般考虑危险性最大或者受力最大的情况。因此选择受力最大时候的Cd数值作为本文的计算系数本文采用Fluent流体力学分析软件计算该值[14]。
由于深水水温较低,所以深水水的粘度值比常温下的粘度值要大,因此选择Pa・s=0.0015,流速选择0.2m/s,如图4示是主要的区域尺寸,长方形最左侧竖直边为水流的入口出,中间的截面是ROV七功能机械手大臂的截面形状。在研究Cd数时本文选择了横截面的最大物体的几何限度处作为来流的垂直受力面。这样可以得到最大的Cd值,计算得知左右。
图4 区域尺寸示意图
Fig. 4 Schematic diagram of regional dimension
4七功能机械手动力学解算
4.1动力学模型校核
为了验证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在不考虑水流的影响下,本文通过利用Matlab机器人工具箱与自编的Fortran程序结算的力矩曲线图进行对比,本文选择角度从初始位置移动到一下角度,,,,,。如图5所示。
图5 各关节驱动力矩变化曲线对比
Fig. 5 Comparisons of ankle drive torque curves
如图5所示,用Matlab机器人工具箱与自编的Fortran程序结算的力矩曲线图进行了对比,在数值和曲线趋势上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图中关节1的驱动力矩较小这是因为关节1的布置和其他关节不同,只有它一个关节为左右摆动关节,所以它在没有水流影响下不克服重力,所以数值较小;关节2、关节3和关节5需要克服机械手的自身重力所以力矩值较大;关节4和关节6主要作用是改变机械手姿势用的是液压马达,所以力矩值较小,特别是关节6基本趋近于0。
4.2 水流影响下动力学研究
假定环境水流为定常流流速为0.1m/s,方向沿惯性坐标系X轴正方向。所得驱动力矩曲线如图6所示。
图6 各关节驱动力矩变化曲线(考虑海流)
Fig. 6 Comparisons of ankle drive torque curves (incorporates current)
从图6中可以看出关节1和关节6的驱动力矩与无海流的驱动力矩相比较变化不大,这是因为水流的来流方向沿着X轴的正方向,产生的力矩主要是在Y轴的方向,所以关节1的驱动力矩影响较小,力矩基本不变;关节6的驱动力矩因为是沿着机械手末端手抓的轴向,所以只有手抓自身的旋转会对其产生影响,水流的产生的附加力矩只会对坐标系6的X轴和Y轴产生力矩;关节2、关节3和关节5的驱动力矩变化较大,这是因为考虑了水流和自身运动的影响;关节4的驱动力矩变化也很大,这是因为关节4的转动改变了手抓的空间位置,使其和之前的各个关节不出在一个平面内这样关节4收到的力矩变大是因为手抓受到水流的冲击在关节4的转动方向上产生了附加力矩。
4结语
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的方法,针对美国Schilling 公司的Orion7型号机械手,建立了深水ROV作业机械手的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机械手在深水中水流的影响下关节2、关节3和关节5的驱动力矩变化较大,在设计和施工作业中人们应当给予特殊考虑。
参考文献:
[1]McLain T W, Rock S M. Development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an underwater manipulator hydrodynamic model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1998,17(7):748-759.
[2]McLain T W, Rock S M. Experiments in the hydrodynamic modeling of an underwater manipulator[C].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Technology, 1996. AUV'96. Proceedings of the 1996 Symposium on. IEEE, 1996:463-469.
[3]Leabourne K N.Two-link hydrodynamic model development and motion planning for underwater manipulation [M].2001.
[4]Tarn T J, Shoults G A, Yang S P. A dynamic model of an underwater vehicle with a robotic manipulator using Kane’s method [M]. Underwater Robots. Springer US,1996:195-209.
[5]Shen L, Chan E S, Lin P. Calculation of hydrodynamic forces acting on a submerged moving object using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J]. Computers & Fluids,2009,38(3):691-702.
[6]肖治琥,徐国华.流干扰下的水下机械手动力学建模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1, 22(21):2521-2526.
[7]王华,孟庆鑫,王立权.基于切片理论的水下灵巧手手指动力学分析[J].机器人,2007,29(2):160-166.
[8]SMD. Kseretec Quasar ROV & Control System [M].2009.
[9]John J. Craig著.机器人学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9-53.
[10]谷鸣宇.六自由度机械手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及计算机仿真[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04:9-11.
[11]苏曙. Kane方法及其特点[J].机械设计,1993,(4):66-68.
[12]张玲,王爱群.关于小直径垂直桩柱结构的波浪力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4, 3:90-98.
[13]连琏,顾云冠.水下物体在波浪力作用下的运动计算[J].海洋工程,1995,13(1):20-27.
[14]曹雍,谢莉.风沙流中沙粒拖曳力系数研究[J].中国沙漠,2011,31(3):593-596.
作者简介:
尹汉军(1973―),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1997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大学,现就职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与项目管理。
宋磊(1981― ),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讲师,201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现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仿真。
钟朝廷(1981―),男,汉族,四川省内江市人,研究生,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现就职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海洋石油工程铺管系统与水下生产系统设计。
关键词:铝合金钻杆,钢接头,地质勘探,深孔钻探
1.铝合金钻杆的特点
(1)与传统钻杆材料钢相比,铝合金具有宝贵的物理力学性能。铝合金的密度和弹性模量几乎是钢的1/3,而比强度(断裂强度极限与密度之比)却是钢的1.5~2倍。
(2)铝合金钻杆质量轻,在钻机能力一定的条件下,用铝钻杆能钻达钢钻杆无法达到的深度。俄罗斯曾用400t能力的钻机钻成世界最深的СГ- 3井(12262m) ,用300t钻机钻成7000m深井。
(3)铝合金在腐蚀环境中的稳定性非常好。它表面覆盖一层稳定的氧化膜阻止与环境的进一步反应,可用于任何浓度的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环境,而且其抗腐蚀能力与温度无关。
(4)铝合金钻杆与井壁的磨阻小,可减轻起下钻的阻卡。铝钻杆的浮力系数比钢小得多,可节省20%~25%的起下钻时间,并节省燃料。所以,铝合金钻杆用于3000m以深的钻井最有效。
(5)在相同井眼曲率下,铝合金钻杆的弯曲应力远小于钢钻杆,从而适用于钻斜井、曲率半径小的定向井和水平段长的水平井。
(6)铝合金钻杆具有和镍钴合金相似的无磁特性,方便随钻测量仪器的使用。
(7)铝合金钻柱对裸眼和套管的作用力减小,能有效地保护套管,适应裸眼段更长的井。铝合金钻杆内泥浆的流动阻力小,可提高钻头的水功率。论文参考。
(8)铝合金钻杆的钢接头可按API标准加工丝扣,正常条件下,一般不会因丝扣磨损而更换钻杆。论文参考。
(9)钻探(井)属于高风险性行业,孔内事故在所难免,尤其是卡钻或钻杆折断事故时有发生。使用钢钻杆时处理孔内钻杆事故常需要漫长的时间,甚至造成钻孔报废。而处理铝合金钻杆事故时,用一般牙轮钻头就可把井下铝合金钻具“消灭掉”,钻速可达30m/h左右。
2.钻杆材料分析
目前世界上已有的钢钻杆、铝合金钻杆和钛合金钻杆基本参数对比,其中钢钻杆的密度、弹性模量最高,但自重过大对深孔钻机的提升能力要求高;铝合金钻杆的密度、弹性模量最低,线膨胀系数最高,可适用于陆地深孔钻进和海底钻进;钛合金钻杆的密度、弹性模量和线膨胀系数都居中,应该是理想的深孔钻探用管材,但其接近天文数字的价格使用户无法承受。
GB/T 20659 - 2006/ISO 15546: 2002中列举了4组铝合金钻杆。其中第二组钻杆最常用,价格也最低,其主要成分为Al-Zn-Mg,最小屈服强度480MPa,最小抗拉强度530MPa (20℃时) ,最小伸长率7%。虽然最高使用温度仅120℃,但对于地质勘探深孔作业而言足够了。高可靠性铝钻杆的抗腐蚀性其腐蚀速度表示每平方米表面积的铝钻杆在不同介质中每小时因腐蚀造成的失重(g)。可见,铝钻杆在碱环境、酸环境下很少腐蚀,而在全饱和的H2S环境下完全不腐蚀。这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使用泥浆化学处理剂和钻进具有腐蚀性的矿产或地下水非常有利。
3.钻杆工艺分析
铝合金钻杆柱的关键结构要素是铝钻杆与钢接头的连接问题。俄罗斯传统铝钻杆采用无止推面的三角形丝扣连接,而高可靠性铝钻杆的连接方式有3个特点: (1)采用梯形丝扣与接头连接;(2)铝钻杆设置了内支撑端面和锥形配合面;(3)通过高温装配工艺实现丝扣、配合面及支撑端面的过盈配合。
在深井(尤其是斜井和水平井)钻进条件下,钻杆柱最容易发生疲劳破坏。而新型铝钻杆的锥形配合面及支撑端面可减轻丝扣的负担,明显提高接头的抗疲劳指标, 比普通三角形螺纹提高抗疲劳强度60%-80%。这类铝钻杆自1993年起已成功用于海洋深水钻井作业。
4.钻杆在深孔中的应用
铝合金钻杆已经在国内外的科学钻探和石油钻井(包括斜井和水平井)中应用,展现了用小吨位钻机钻进深孔的良好前景。(1)铝合金钻杆在俄罗斯СГ-3 超深井的应用。采用高可靠性铝合金钻杆是俄罗斯СГ-3井创造世界超深井纪录的关键技术之一。现场400t能力的钻机额定最大井深为8000m,但用铝合金钻杆取代钢钻杆后钻成了世界最深的井( 12262m) 。统计该井195个回次中¢147mmX11mm规格的铝合金钻杆磨损情况表明,最大磨损量发生在7000~8000m井段,其中钢接头最大磨损618mm,由于钢接头的保护铝合金钻杆本体的最大磨损量仅为0.92mm。(2)铝合金钻杆在塔里木某勘探井的应用。该井井深7600 m,水平位移达1000 m,基本钻进参数:钻压200 kN,转速65 r/min,泵量21 L / s,钻井液密度210 g/ cm3 ,钻速118 m /h。钻进与提升时使用不同钻杆的效果,是使用铝钻杆+钢钻杆除了钻杆伸长量有所增加外,整个钻杆柱的重量、大钩载荷、总阻力、扭矩、水力损失等参数都明显下降。论文参考。
5.结论
深部钻探不能仅着眼于大型深孔设备,还可以在钻杆柱的材质上想办法,在不更换大吨位钻机的前提下使钻孔钻得更深。因此,近年来轻质铝合金钻杆成了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热点。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开始在钻井中使用铝合金钻杆,经过不断改进,目前俄罗斯已批量生产达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可靠性铝合金钻杆并大量出口。欧盟在俄罗斯铝合金钻杆标准的基础上,于2002年制定了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铝合金钻杆的国际标准,其地位与美国制定的钢钻杆API国际标准等同。由我国中石油管材所提出,高蓉等人承担制定的等同标准于2006年12月15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铝合金钻杆》正式,自2007年5月1日起实施。因此,让国内钻探技术人员全面了解铝合金钻杆的特点及其在深孔中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地质工作向深部发展,随着我国自200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铝合金钻杆国家标准,铝合金钻杆成了国内同行关注的热点。与传统钢钻杆相比,铝合金钻杆在自重、比强度、弹性和耐腐蚀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在钻机能力一定的条件下,用铝合金钻杆能钻达钢钻杆无法达到的深度。高可靠性铝合金钻杆采用与钢接头连接的新方法和高温装配工艺,使其在深井、斜井和大位移水平井钻进中可明显提高抗疲劳强度,在深孔、斜孔和水平孔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铝合金钻杆耐腐蚀,对天然气和煤层气开发(尤其在钢钻杆易发生“氢脆”的井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鄢泰宁. 访问俄罗斯有关铝合金钻杆科研生产单位资料[ Z]. 2007.
[2] BS EN ISO 15546: 2002,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Aluminumalloy drill pipe[S].
[3] GB/T 20659-2006/ISO15546: 2002,石油天然气工业铝合金钻杆[S].
[4] 刘希圣,等.钻井工艺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5] 鄢泰宁,等.岩土钻掘工程学[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6] 李冬. 急倾斜临界角煤层开采围岩破坏规律[J].煤炭工程, 2010, (01).
[7] 史文臣. 急倾斜煤层中综采技术的应用[J].陕西煤炭, 2010, (01) .
[8] 毛世福. 急倾斜煤层内因火灾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J]. 四川建材, 2010, (01).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盘锦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关键词: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P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16)01-0073-05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高度关注海洋安全”,凸显了海洋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战略思路和要求。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也表明,在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全产业过程中,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同样十分重要与迫切。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2010年发生的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至今依然不能消除[1]。然而,我国油污水处理装备在产品质量、耐用程度、自动化水平、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分析其在管理、研究、制造和实践应用方面落后的原因,加强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标准化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总体思路
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重视目标引导,强化过程动态监控和管理,节约公共资源,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动员社会资金和人才积极性,建立科学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和保障油污水处理装备走上快速发展之路,赶超国际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
2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现状与革新
国内外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基本上都经过了3个发展阶段[2]:20世纪60年代以前,属于油污水处理装备起步期,装备主要以自然分隔和分流的管道容器组合为主;60-90年代为发展阶段,从油污水处理理论到应用范围,再到装备制造工艺和新产品自动控制,都有长足的发展,不同场合和不同种类的油污水处理装备十分丰富,品种繁多;进入21世纪以来,油污水处理装备在油污水处理效果、能耗控制、新材料应用研究以及装备小型化研究等方面,进入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时期,取得丰硕成果。
2.1世界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现状
国外油田含油污水处理采用的设施主要有沉砂池、API隔油池、斜板隔油池(CPI)、自然除油罐、混凝除油罐、粗粒化罐、压力沉降罐、浮选池(柱)、压力滤罐、单阀滤罐、组合式处理装置、水力旋流分离器和精滤器等。从油污水处理过程的工作原理看,有物理法、化学法、理化法、生物法等油污水处理装备种类;从油污水处理装备应用场所看,有陆地油田地表油污水处理装备、陆地油田地下密闭式油污水处理装备、海洋固定平台油污水处理装备、水面移动平台油污水处理装备、潜航器油污水处理装备等类别;从装备工作方式和关键处理材料看,又有膜过滤式、压力分离式、沉砂分隔池式、生物降解式、水力旋流式等油污水处理装备种类。
2.2我国海洋油污水装备开发与应用现状
我国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国内相关高校与研究机构也纷纷展开了油水旋流分离器的研究,如清华大学、石油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大庆石油管理局申请了两锥体结构的油水混合液预分离水力旋流器专利,胜利油田设计院申请了单锥体结构水力旋流器专利,西安交通大学发表了类似三锥体结构的旋流器的研究论文。国家海洋局东海标准计量中心牵头研制的机械压缩油水处理装置也取得了预期成果[3]。
2.3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与技术革新
目前国内参与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开发与研究的热情较高,参与的涉海单位、科研院所及高校也较多,重复研究、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研究、研究成果的先进性与适用性较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在项目研发管理和产品技术规程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缺少顶层设计,需要对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进行政策引导、标准设置和规范研究应用体系方面的总体布局,从而引导和促进我国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技术革新。
3组织机构与顶层设计
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标准化建设,要面向国际油污水处理技术前沿、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面向国家海洋经济主战场,要组织国家层面的海洋油污水处理领域高层次专家,研究制定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开发与研究的标准化体系,从标准化建设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体系是规划、引导、管理和规范其研发行为的综合体系,使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从社会需求开始,到项目策划、项目方案评估与论证、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果检验与应用等全过程,纳入标准化体系的制约和引导范围之内,保证各个环节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最终实现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成果的国际先进水平。
4建立国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体系
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标准化体系,首先,需要集中国内行业专家和专门机构的力量,制定好能确切反映油污水处理装备市场需求,满足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海洋油污水处理需要的产品标准;其次,要建立起以“管理人员、使用设备材料、生产研发方法和流程”三要素为主轴的管理标准体系;最后,充分发挥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体系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使油污水处理装备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跟上时代的节拍,能够随着其相关材料、技术和方法,乃至其相关产业装备的进步或改善而升级更新,保持其总体技术的先进性。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应该从技术标准的建设和管理标准的形成两个方面开展。
4.1技术标准
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技术标准要根据当前国际、国内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设置。4.1.1油污水处理装备物理形态标准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物理形态,表面上无关乎开发研究的关键技术,似乎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与其他海洋工程装备不同,由于其应用的环境条件,以及当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需求多数在海洋平台、船舶或海洋其他油气开采装置上,其外在形体的大小,往往是决定能否投入生产实践和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的物理形态控制标准与其他技术指标和标准同等重要,组织和引导涉及海洋油气开发利用的企事业单位,编制应用于海洋油气平台、海洋船舶、海洋建筑工程、海洋观测装置和海洋能源装置等不同场合和功能的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物理形态标准,作为研发项目立项的控制标准之一,引导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小型化和集约化发展。4.1.2材料和工艺标准在国内技术专家充分研究掌握当前国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特别是加强对各关键技术环节使用的技术标准和新型材料的使用研究,制定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成品的标准等系列标准,指导并规范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项目、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实际使用。4.1.3装备环保技术标准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属于海洋环保领域的海洋工程装备,其环保技术标准遵循现有《含油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还必须持续推进现有技术标准的修订。在制定油污水处理装备海洋水质、空气和海洋底质等常规污染防治标准的同时,应该把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声光电等衍生污染纳入控制体系,一并建立相应的综合污染控制标准。4.1.4装备能源消耗标准油污水处理装备的能源消耗指标是重要控制因素,能源消耗是环境保护和节能的间接指标,是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必须重点考核和评估的关键环节。油污水处理装备能源消耗标准应该包括研发过程能耗指标、应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能耗指标、运行寿命期维护保养能源指标,以及技术路线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更新性。4.1.5海洋油污水装备可持续发展为确保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先进性,就必须在标准体系中规定其“与时俱进”的途径和步骤,主要从国际国内主流技术方法、主要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同时也要重视信息技术与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与使用之间的跨界融合,特别是3D打印技术的现代研究成果在油污水处理装备方面的应用能力与未来趋势。
4.2管理标准
结合国家科学技术管理的特点和现状,以管理流程体系为基础,建立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是当前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理论,在ARIS平台中实现对制度、标准内容的管理,将制度、标准与流程进行匹配,可实现“三大”标准基于流程的协同[4],从而实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可推广复制,可持续发展。4.2.1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领导下,以国内海洋环保领域相关专家为主,成立油污水处理装备行业管理协会,其职责主要包括跟踪国家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水平,引导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方向,确认油污水处理装备科技研发工程项目的条件,进行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研发项目和研发产品的综合评估等。行业协会面向社会涉海高校、企事业单位,面向国际国内顶尖专业人才,形成资源配置和项目建设的建议,实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创新的跨越式发展。4.2.2国家资源综合调配制度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海洋公益性需求,需要国家重点扶持,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技术扶持。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国家节能环保战略的重要攻坚方向,在市场资源配置条件下,需要政府利用公共资金的杠杆作用,配合普惠性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市场资源,积极投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和鼓励海洋油污水装备的关键技术、关键材料,以及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4.2.3行业准入制约制度为防止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建设,同时遏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过度依赖进口,扶持和推动国产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促进新产品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政策,制定油污水处理装备投入生产实践的准入制度。准入制度应该对社会机构、从业人员资质、研发产品与目标等对象,从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建设布局、节能降耗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并形成进入海洋油污水处理领域的基准条件。4.2.4建立质量担保制度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的体系中,建立质量担保责任制度将是一个全新的有益的尝试。在依法治国、简政放权的大形势下,未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管理将依赖于行业协会的专家决策和评估团队。强化责任意识,管控科技学术腐败,避免“官员任性”向“专家任性”转移,建立质量担保责任制度将行之有效。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质量担保责任,针对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的参与者、生产者、推广应用者和决策与评估者不履行职责,从而导致项目失败、应用效果低下、社会和国家资源浪费等不良后果而应承担的质量担保义务,并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针对不同环节的参与者,按参与者的职责,分别承担不同的质量担保责任,建立质量担保责任清单或责任承担标准,纳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体系。4.2.5建立动态监管与跟踪制度结合科技部推出的改革方案,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召集行业专家团队,组织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工作,重点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并对成果及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标准化管理流程和环节,适时对项目研发进行干预和控制,对项目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及时推广和应用。4.2.6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激励与制约制度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与应用领域,应当紧随国家科技管理改革的步伐,同步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技术进步的目标,对装备研发与应用的全过程进行公开透明的责任专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双重监督。对项目研发集体与个人、项目推荐专家与机构、项目评审专家与单位,同时建立责任追究与成果奖励的“三公”制度,强化责任制度,鼓励和激发社会资金和海内外行业优秀人才投入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领域,推动行业发展和进步。4.2.7建立统一的评估机制使用国家资金的项目或研发产品示范应用,要引入第三方监督和评估机制,进行项目事中监督评估和事后效果评估。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应当是具备相应职能和技术水平的社会机构,根据项目性质和内容的需要,通过委托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评估的内容应该由行业协会在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体系过程中一并确立,在规定评估指标体系的同时,明确评估结果对项目相对人的制约作用,且确保有效。
5结论
依托国家领域内专家库的技术支持,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与协调,建立起包括机构、流程、质量保障、动态监管、激励制约等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建立起包括应用性、操作性、材料与工艺、能源消耗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要素齐备、结构严密、功能完整的海洋油污水装备标准化工作流程,提升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建设能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促进国家海洋战略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Z].
[2]陈李斌.国外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5(3):38-41.
[3]袁惠新,曾艺忠.旋流分离技术的现状与应用前景.化工机械,2002,29:359-362.
[4]张小海.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质量技术及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18(1):20-24.
[5]王文若,高学廷,陈珣.海上固定平台生产油污水处理系统的检验[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4(4):68-70.
[6]江永胜.对天津港油污水处理系统完善提高的探讨[J].中国海事,2006(8):56-58.
[7]余兵,马月明.油污水处理系统的改进[J].电力科技与环保,2001,17(1):21-24.
[8]王同生.浅论油田水处理设备的现状与展望[J].石油机械,1999,27(7):1-4.
[9]冯叔初.油气集输[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88.
[10]李国珍,,董守平.油水分离技术及其进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20(2):7-9.
[11]胡晓林,刘红兵.几种油水分离技术介绍[J].热力发电,2008,37(3):91-92.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索赔;工期索赔;费用索赔;索赔控制 文I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18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88
1 概述
1.1 索赔的定义
建设工程索赔通常是指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或者由于其他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经济或时间补偿要求的行为。索赔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它是业主方、监理工程师和承包方之间的一项正常的、大量发生而且普遍存在的合同管理业务,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合情合理的行为。
1.2 索赔的分类
在建设工程中,索赔可以从干扰事件的性质、合同类型、索赔目的、索赔起因、索赔所依据的理由等角度出发进行分类。本文主要以索赔目的为划分依据,可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在索赔工作中,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往往是密切关联且不可分割的,即工期索赔的发生往往会伴随着费用索赔的出现,而费用索赔则预示着潜在的工期索赔的出现,在实际工作中,要对二者的关联关系仔细甄别。
1.2.1 工期索赔。工期索赔是指合同的一方根据工程项目合同的规定,在工期超出合同规定的条件下,提出的工期或工期及与之相关的费用要求,以弥补本身遭受的损失,即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延误。
1.2.2 费用索赔。费用索赔是承包商在由于业主的原因或双方不可控制的因素发生变化而遭受损失条件下,向业主提出补偿费用损失的要求。费用索赔是施工索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这类风险发生并影响承包商的工程成本时,承包商提出费用索赔是一种正常现象和合理性为。
2 如何实施索赔
承包商在进行索赔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自己在索赔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索赔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只有切实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才能更好地实施索赔工作。
2.1 正确认识索赔,树立健康的索赔意识
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索赔工作,首先,必须对索赔有正确的认识。对承包商而言,索赔是维护自身利益,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减少承包方损失,降低项目风险,增加项目收益的有力手段与必要途径;其次,要有健康的索赔意识。索赔工作是项目整体进度顺利推进的助推剂,也是承包商与业主沟通协商的重要方式,只有在树立以建设项目顺利完工、责任双方互利共赢为大局意识的前提下,索赔工作才有其存在的意义,而建设项目才会因为索赔工作的开展而稳步向前。
2.2 全面搜集索赔点
索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索赔点的搜集与建立更是如此。在工程项目中,索赔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项目部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索赔工作的推动应以费用控制部门牵头,采购、施工、进度、合同、文控等部门为辅,把项目部各部门密切串联起来,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与索赔意识,不使项目多花一分冤枉钱,不多出一天额外工,对实际工作中与相关合同文件约定不一致或有出入的地方快速反馈到费用控制部门,费用控制部门要积极组织项目部成员召开索赔点讨论会,做好索赔点定期更新、总结,抓住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切索赔点。
2.3 充分论证索赔事项的必要性、建立索赔事项
索赔事项的必要性论证与正确建立是索赔工作的重点,也是索赔目标能否达成的决定因素。工程建设项目是以责任双方之间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文件为载体,以遵守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行政规范为前提进行的工程建设活动,而索赔事项的必要性论证和索赔事项的建立则必须以上述约束力为判定准则,对超出合同约束范围或不在本方责任范围内的事项提出索赔申请,并充分结合合同条款及工程实际,收集、罗列与预建立的索赔事项相关的支持性文件,经由费用控制部门组织的索赔会议对索赔事项的合规性、可行性进行讨论,并结合已经掌握的、实际发生并获得责任双方认可的支持性文件确立索赔事项。
2.4 适时向责任方提出索赔要求
在确立索赔事项并编制完成索赔文件后,索赔事项的发起方要在合同约束的有效期内及时向责任方提出索赔要求并递交索赔文件。在该过程中,发起方要合理安排索赔要求提交时间及流程,并严格督促项目部相关部门完成对索赔要求的审批及递交。
3 如何规避索赔
3.1 建立合理的项目进度计划
建设项目的唯一性、产品固定性和要素流动性决定了项目中必然包含各种互相关联的任务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所以项目的首要任务就是项目计划。而如何进行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决定性问题。在编制进度计划过程中,要结合项目建设地点,了解项目所在地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明确项目范围,对项目中涉及到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掌握,并对项目的预期成本、质量和人员组织进行通盘考虑,合理安排,才能在项目前期预防并减少索赔事项的发生。
3.2 合理安排项目工期,充分利用可支配资源
项目工期架构安排的是否合理无疑是工期索赔与费用索赔的来源点。在进行项目工期规划及实际实施时,项目部要综合考虑项目难易度、技术难点、易发生延误的关键节点、项目主体工程、项目分包单位的作业能力及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项目主次线路的分配,并充分利用可支配资源,对因难度较大、采用技术较为先进、地形地貌地质较为复杂的作业项增加对应的工期安排,对于难度较小、采用技术已较为熟练且能按时完成的作业项可以适当的缩短工期规划,并积极对在该地区已有作业经验的项目进行学习考察,深入实地分析了解项目概况。而且在工期计划过程中,不能一味受限于合同条款约束,要积极解读合同条款,争取对己有力的解读方式,降低潜在的被索赔风险。
3.3 主动与责任方展开沟通交流
索赔的提出意味着责任双方对拟索赔事项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而解决这一分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开展沟通交流。在沟通过程中,首先责任双方应主动阐述各自立场,并对所持见解提供具有合同约束力的证明文件,对方提供的具有约束力的文件进行探讨交流,从而避免对同一证明文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其次,双方应根据沟通的结果就索赔提出方提出的索赔事项尽快达成最终意见,不能采取回避或者坚决否认的态度,从而保证项目顺利推进。最后,双方应按照合同要求,积极履行索赔事项中提出的变更或增加事项,本着互利共赢的态度对损失方进行弥补。
4 索赔控制的重要性
4.1 合理转移项目风险
从索赔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索赔工作的开展是以合同为依据,对本不应由当事人承担的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与对方展开的沟通交流活动,其旨在正确的划分责任范畴,从而将对项目工期或项目费用造成变化的风险合理地转移到应承担责任的一方。
4.2 合理约束责任双方,保障受损方利益
索赔工作是双向的,不仅承包人可以向发包人索赔,发包人同样也可以向承包人索赔。在实践中发包人向承包人索赔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而且在索赔处理中,发包人始终处于主动和有利地位。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大量发生的、处理比较困难的是承包人向发包人的索赔,再加之其索赔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只要因非承包人自身责任造成其工期延长或成本增加,都可以向发包人提出索赔。在以合同为约束力的互相钳制的关系链中,责任双方都有向对方提出索赔的权利,因此,也享有了合同赋予的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而索赔正是实现这一权利的不二选择。
4.3 有效融合项目成员
每一个索赔事项的建立都是以大量的文件、数据支撑为前提,同时伴以有效、合理的索赔要素,最终才能形成有效的索赔文件。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依据性文件都是来自项目中各协同部门不断的沟通、交流、协作、配合整理出来的,而材料的搜集过程中,不仅是项目成员为项目顺利推动所做的必要工作,也是促进项目成员之间互相融合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项目成员不仅对项目开展情况会有更为细致深入的了解,也会对项目中各协同部门的职能分配有更清晰的认识与定位,为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5 结语
伴随着建设项目设计方案、采购方式、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建设工程的复杂性日益剧增,这对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索赔作为建设项目中不可或缺的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索赔方式的多变性、索赔事项的有效性、索赔依据的合理性等实现索赔控制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角度去诠释,以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实现建设工程索赔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本梅,白雪梅,王宇飞.项目管理中的工期索赔管理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5,(2).
[2] 何美兰.论建设工程索赔[J].露天采矿技术,2014,(7).
[3] 李玉栋.建设工程承包商费用索赔决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4] 昝玉瑜.建设单位索赔控制的探讨[A].2016年第二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2016.
[5] 孙建生.论我国建设工程索赔制度的完善[D].山东大学,2012.
[6] 王祥春.浅析建设工程索赔管理[J].建设监理,2011,(1).
关键词:地球与空间科学 国际合作 学术交流 引文分析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3-0072-08
1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下,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加快,配置更加合理,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科向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相当多的科研难题必须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得以解决;同时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交通领域的不断进步,也为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创造了技术条件[1]。因此,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各国政府和跨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特别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为世界科技发展史做出不朽的贡献,但由于一些近现代历史原因,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各学科领域发展迅速。英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祥地,哺育出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并奠定了近代科学和现代科学坚实的基础,为世界科学技术众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直至今天,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强国之一。由此可见,中英两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可谓各有优势,同时,两国间的交流渊源已久,早在17世纪,中国的茶和茶文化传播到英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茶文化,对英国的社会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英国传教士Robert Morrison是迄今所知最早将唐诗英译的汉学家[3];而20世纪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史家李约瑟则被誉为“架起中英文化交流之桥”,他倾毕生精力撰著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中国科技史及西方中国学的研究树立了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丰碑[4]。而近30年来,中国政府和各领域学者充分意识到国际间学术交流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与其他各国学者间的合作,英国学者也不例外,中英在各领域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尤为突出。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及自然灾害问题。21世纪也是空间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在现代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应用的科学。以地球及其远近空间为研究对象,所取得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是全人类共同点财富。现代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研究,不仅在航天、资源堪察、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御等传统领域中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爆监测、重大和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与抗震设计、地球环境监视与预测、数字地球等新领域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国防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今天,地球与空间科学已成为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其发展将对21世纪人类的生存发展、太空环境的充分利用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成为决定未来世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中英两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领域为样本,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反映两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及合作情况,以期为中国该领域学科规划发展决策提供客观的分析数据支撑,同时也为中英两国该领域未来更有序的合作交流提供保障,真正使中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说明
为充分了解中英两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情况,以及在该领域两国的国际间合作交流情况,我们以Web of Science为检索平台,根据Web of Science的学科分类,选取了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并将相近领域进行归类,来分析中英两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状况,从而增进两国对各自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研究状况的了解,通过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研究领域未来进一步的发展。这些研究领域包括:astronomy astrophysics(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engineering aerospace(航天工程)、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ical(工程学及工程地质)、engineering petroleum(石油工程)、geochemistry geophysics(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geography & geography physical(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geosciences multidisciplinary(地球科学综合学科)、meteorology atmospheric sciences(气象学和大气科学)、mineralogy & mining mineral processing(矿物学及矿业选矿矿物加工)、oceanography(海洋学)、paleontology(古生物学)、remote sensing(遥测技术)和urban studies(城市发展研究)。
本文的数据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9~2011年共13年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现相关数据,具体数据包括从SCI-EXPANDED、SSCI、A&HCI(下文简称引文索引)和CPCI-S、CPCI-SSH(下文简称会议索引)中检索中英两国学者历年的发文数量和被引数量,中国分别与英、美、德、法、日这五个国家学者历年合作数量与合作论文被引数量,并就中英两国间在该领域的合作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3 对比分析
通过检索我们得到如下数据,1999~2011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论文(包括13个子领域类)1,016,218篇,其中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为96,656篇,占总量的9.51%,其中与国际间存在合作关系的论文有28,166篇,占中国总发文量的29.14%,合作的国家/地区达到134个,中国发文的累计总被引次数为518,308次。英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为144,956篇,占总量的14.26%,其中与国际间存在合作关系的论文有76,869篇,占英国总发文量的53.03%,合作的国家/地区达到187个,英国发文累计总被引次数为1,915,772次。
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领域,无论是发文量还是被引频次,英国都远高于中国;在国际合作方面,英国学者也更加积极,有超过一半的论文是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如果从篇均被引频次上来看,英国达13.16次/篇,而中国不足英国的一半,仅为5.35次/篇;这一差距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各子领域均同样存在。因此就总体而言,中国该领域学者不仅要在论文的数量上,更要在论文的质量上得以提高;而英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领域研究比中国成熟,发表的论文得到更多学者的引用和借鉴,学术影响力更大。
3.1 中英两国发文量统计及被引分析
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领域,中国学者被Web of Science 收录的文章不及英国,英国发文总量为中国的1.5倍(详细统计数据参见表1),说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英国发文量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信息:1999~2011年,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领域,中国的发文量除2007年外,其余年份均低于英国。中国早期发文量较少,远不及英国,但发展速度快,与英国发文量差距日益减小,特别是在2007年,发文量到达顶峰,且反超英国;反观英国的情况,在1999~2011年13年间发文量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9000~13000篇之间(两国论文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和比较见图1)。
众所周知,中国在古代和近代就对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不少领域都有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并涌现出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明代科学家万户、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近代地质学家李四光等都为我国乃至世界该学科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可见中国学者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近代一些历史原因导致中国没有紧跟国际科学发展的步伐,在该学科领域停滞不前,同时中国学者普遍英语水平不高,制约了在该学科领域世界顶级期刊上的。虽然初期较少,但近年来发文数量有明显的提高,与英国差距也越来越小。而英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有显著地成就,其中不少子领域都有望达到世界最高水平[6]。通过对数据进行细化分析发现,近五年来中国在该领域数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这得益于中国学者和政府部门对该领域引起足够的重视,举办了大量的学术会议,方便中国该领域学者与世界其他国家学者间的交流,了解领域先进知识,发表了大量论文;此外,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也是发文量增长的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国在航天工程领域的发展举世瞩目,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使得该领域的发文量也自2006年开始有了明显变化,相信随着最近神舟九号飞船的升空,中国在该领域发文量会进一步提高。而反观英国,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科学技术各领域均有长足的发展,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也不例外,因此学科发展较为成熟,近十几年来发文量变化幅度不大。
引文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显示出科学研究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反映出知识流动方向和渗透关系。论文被引次数的高低则反映了文章在该领域的研究影响,继而反映出该国整体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根据项目和协议,我们对1999~2011年中英两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领域所发表的文章同样在1999~2011年间的历年被引作了统计(详细数据见表2)。
由表2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信息:英国论文的被引总量是中国论文的被引总量的3.70倍,远高于中国,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论文总量不及英国,尤其在2007年以前中国的发文量与英国相比有较大差距,虽然在2007年后中英两国发文量差别不大,但由于论文从出版到被引用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同时,文献的被引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造成了中英两国发文被引量的巨大差距。通过表1和表2我们也计算出发文的篇均被引量,该指标可以反映出两国论文的影响度差异。中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为5.36次/篇,英国为13.22次/篇。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英国的篇均被引要远高于中国,说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引用影响更大,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当然,随着近几年中国发文量的增加,未来阶段论文被引量势必有所提高,篇均被引也将有望得到提升。
从中英两国之间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的年度被引的变化情况和趋势图(见图2)可以看出,1999~2011年中英两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发文被引量的差距逐年拉大,英国学者所的被引频次始终领先于中国学者,剪刀差已经形成。正如前所说,文献的被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且论文从出版到被引需要一段时间,而近几年中国在该领域论文的高产将会带来更多的被引机会,影响也将会进一步提升。此外,中国学者利用在本国近几年频繁举办学术会议的机会大量发表学术论文的同时,更应重视发文的质量,得到更多国家学者的认可,从而不断提高该领域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进行国际间学术的合作与交流,无疑是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推动中英两国学者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从而使研究成果能够更好的造福两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社会。
通过统计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下13个子领域1999~2011年的总发文量,发文总被引量以及计算篇均被引量我们可以更清晰的比较出两国在各分支领域的发展情况(详细统计数据如见表3)。
由表3数据我们可以对比中英两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13个子领域中的发文总量、总被引量及篇均被引量,数据显示中国虽然在一些子领域(例如工程地质&地质学、石油工程、遥测技术矿物学&矿业选矿矿物加工)的发文量要明显高于英国,但所有子领域的被引总量和篇均被引量均不及英国。我们发现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在这些学科领域举办的大量的学术会议引起会议论文数量的增加,从而使得发文总量提高,但这些会议可能由于其论文评审周期短、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收录论文质量不高,因此被引量很低。这给予我们中国学者以启示:通过举办会议论文的方式促进学科交流发展,这一出发点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会议举办方应规范会议论文评审制度,我国领域学者也必须提高论文写作质量,避免造成发文泛滥的情况。英国学者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各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目前英国在该领域发展成熟,中国则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深化合作交流必将对中英两国均具有积极影响。
3.2 中、英与国际间的合作发文量统计及被引分析
随着信息科技越来越发达,整个世界也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从而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各国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局限于本国,更多的会走出国门,地球与空间科学各学科领域也同样如此。表4为中英两国与国际间合作的发文量以及占对应年份论文数量的比例。
从表中数据我们发现,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中国学者的国际间合作度明显不及英国。中国在13年间共合作发文28,166篇,占全部发文的29.14%,而英国国际间合作发文总量高达78,669篇,占全部发文量的53.03%;比较中英两国历年国际合作发文比例,英国从1999~2011年比例由39.66%逐年增至64.13%,而中国该比例则变化不大;若比较中英两国合作国家/地区数量则发现,与中国存在合作关系的国家/地球达134个,而与英国合作的国家/地球多达187个,由此可见,英国学者更注重且越来越善于和世界各国的领域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这一点同样可以从中英两国在13个子学科领域的国际合作情况中展现(见表5),除在地理&自然地理学、古生物学中国国际间合作发文占学科总发文的比例高于英国外,其他学科国际合作比例中国均不及英国,在这13个子学科领域中英国有7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发文数量超过学科总发文量的一半,由此可见在地球与空间科学绝大部分子领域英国学者比中国学者树立了更强的国际合作意识。
学术交流与国际间开展合作在当今社会已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各国都十分重视国际间交流。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国际间合作是否具有更大影响力?表6为中英两国与国际间合作论文的历年被引量统计,图3为根据表6数据所做的两国合作论文被引量的年度变化图。
由表6中的数据和图3的变化趋势我们看出由于中英两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合作发文被引量之间差距悬殊,且该差距逐年增大,中国国际合作发文累积被引304,091次,而英国国际合作被引量是中国的4.28倍,高达1,301,769次,引起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国际合作发文量逐年均远高于中国,而论文被引是一个按年度累计的过程,因此英国学者发文带来了更多的被引机会。我们也计算了中英两国国际合作发文篇均被引频次,以此反映两国国际间合作发文的影响力,中国在该领域国际合作论文篇均被引10.80次/篇,而英国达16.94次/篇,通过该指标我们发现英国国际合作发文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引用,中国与英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同时我们发现,中英两国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相比全部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均得以提升,且中国提升幅度更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通过国际合作发文可以获得更高的被引频次,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国际合作性论文具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尤其对中国领域学者来说,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可以缩小与领域强国之间的学术差距,通过百家争鸣,才是科学进步的重要保障。因此,中英两国都应该紧紧抓住合作的机遇,不断深化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以提升两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同时也可以促进世界科技水平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的造福人类社会。
3.3 中英两国之间合作分析
随着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人类活动已经开始对地球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2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许多地球科学问题的宏大空间尺度和漫长时间尺度要求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合作研究,最近50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合作计划日益兴起,从50年代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计划,到后来的国际岩石圈计划、国际减灾十年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大洋钻探计划和日地能量计划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借助他们现有的科学技术,可以加快实现中国的科技现代化的梦想,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提升自身在本地区的影响力[7]。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主要的五个发达国家,他们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容小觑,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各领域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而英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最一流的高等教育水平,特别是其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地球与空间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顶尖水平[8]。
为此我们检索了1999~2011年中英、中美、中德、中法、中日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的合作发文量,以及历年发文的被引量(见表7-表11,中国存在合作关系的主要国家的数量及比例见图4)。
可以看出,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按合作发文数量统计,与中国合作的五个国家的排名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其中与美国合作数量最多,高达12514篇,占中国全部合作发文的份额的近一半,几乎与中国与其他四国合作数量的总和相持平,而中国与其他四国合作数量差别不大,保持在2000~4000篇的范围内,这说明中国学者尤其偏爱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进行学术交流,而中英在该领域合作数量虽然不多,仅高于中法合作发文数量,但被引总量名列第三,仅次于中美、中德合作发文被引量。这一点同样可以由表12看出,该表为我们清晰展现出中国与五国合作发文的篇均被引量。
在中国与五国的合作中,中美虽合作发文量最高,篇均被引量却最低,仅12.24次/篇,而中法合作发文量最低,但篇均被引最高,达16.57次/篇,可见美国虽然是科技大国,但在与中国的合作进程中发文质量不高,没有得到更多领域学者的认可,而中法合作论文少而精,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正如前所说,中英合作虽然数量较少,但被引情况有所好转,且篇均被引13.35次/篇,处于中游水平,且自1999年至2011年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发展势头良好,未来两国可以通过互派学者访问、举办学术会议等多样化的交流活动,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共同提升两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相信中英两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无论从发文数量还是篇均被引量都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由地球与空间科学中13个子领域分别来比较和考量中英两国的合作情况(见表13)。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各子领域中,中英合作发文量占中国国际合作发文的比例更高,这说明在国际合作发文量不及英国的情况下,对中国学者来说,英国该领域学者是他们很好的合作伙伴,而由于英国发文量较大,且与欧美合作更加频繁,因此中英合作发文在英国显得微不足道。在这13个子领域中,中国与英国在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城市发展研究等领域比与其他四国往来更密切,合作更多,而在遥测技术领域, 中英两国合作发文量无论占该领域中国国际合作发文比例还是占该领域中国总发文量比例都是最低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开展合作研究,对两国该领域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两国要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科合作的深度和全面性,对中国学者来说,英国成熟的学科技术值得借鉴,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对英国该领域学科来说是良好的“催化剂”。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与英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国正逐步取得发展,且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因此中英两国需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学术影响力,结论与建议如下:
(1)1999~2011年这13年间,中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发文总量与英国有明显差距,虽然中国古代及近代在该领域卓有成就,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以及中国学者英语水平限制了其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论文数量偏少,起步较晚,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最近几年中国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举办了大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促使发文量有明显的提高,并从2007年起发文量开始与英国齐头并进,这说明中国在该领域具有大量的研究人才和良好的发展潜力,而英国在该领域发展较为成熟,一直保持较高发文量。
(2)中国在该领域的被引次数与英国相比,同样具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发文量本身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也存在科研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崭露面孔的科研新生力量,若想在国际上取得更高的学术地位,需要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两手抓,不仅要注重论文的数量,更要注重提高论文的质量,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本国的学术影响力。
(3)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方面,英国比中国更加积极,无论是合作发文数量、合作发文国家/地区数量还是和五个国家合作发文的数量,英国都普遍高于中国,中国该领域学者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学习和吸收各国的先进技术,充实自己的科学研究,这对提升中国在领域内的学术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而英国在不少子领域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必将成为中国学者合作交流的主要对象。
(4)通过国际间合作交流而发表的论文更能得到该领域学者的认可。数据显示,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与其他国家学者合作发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均高于全部发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因此,加强各国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影响力的有力措施。对于我们中国学者而言,加强合作,优势互补,缩小与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才能真正在该领域获得更大突破;同时在进行学术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应该局限于本国周边国家,更应该开拓视野,吸取各国的先进技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科研融合。对于英国方面而言,则应该抓住中国处于科研上升期的机遇,发挥中国具有最广大科研人才资源的优势,积极与中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科研合作,进一步提升发文量和国际学术地位。
参考文献:
[1]单玉丽,苏美祥. 全球化视阈下的国家科技合作与我国对策[J].亚太经济,2011,(6):134-139.
[2]乐素娜. 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37):121-122,126.
[3]江岚,罗时进. 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J].文学研究,2009,(03):33-42.
[4]肖朗,施峥. 李约瑟与近代中英文化教育交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5-14.
[5]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EB/OL].[2012-09-05].http:///Index_xygk.asp.
[6]J.C.R. Huntand, A.J.Coates. Developments in space engineering and space science[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A-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2003,361(1802):2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