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1:18: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职称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就业能力校企合作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感叹就业艰难、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界对难于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分析这种人才培养中供需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达到“三盈”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一些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职业教育课程与证书、就业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研究。调查选择2所职业中专、1所职业高中和2所高等职业院校的1700名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涉及机械、会计、计算机、电子、土木、外语、工商管理、文秘等专业,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8份。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有了求职或就业的经历,对于研究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很有价值。
1.课程与证书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提出了“有工作经验”和“有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具有相关职业证书就成了获取就业机会十分重要的一个砝码。那么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相关证书呢?
表1显示,学校的课程设置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总体上来说是比较有帮助的,然而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表2可见,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与专业相关考证内容列人教学要求是学校最应加强的教学方面的工作。要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在设置专业前首先应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基础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系统化,以区别于学科课程体系中由一些专家事先给出专业的学科基础性课程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科专家的意见提出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做法。在具体操作时,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定,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是必须的。这样学生在工作中需要加强的许多知识就可以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直接获得。学校可以建立实验室,请企业内的专家为学生授课;或与企业合作,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及实习,将课程与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连接起来,不但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还使专业相关考证内容更形象化。
2.课程与就业能力
就业要求中剥除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外衣后,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要求才是其根本需求。当然,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这一要求也体现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调查显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那么,应该如何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呢?首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然后根据专业课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最后再根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需要安排基础课。按这种模式设置各专业的课程,在总体上应注意加强专业课,适当拓宽专业基础课,合理地压缩基础课。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安排课程的课时比例。同时,在课程内容上专业基础课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做到学用结合,基础课要充分体现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体系既有层次性,又密切了各层次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课程设置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表3是某学校数控机床专业的课程计划:
由表3可见,从普通文化课程方面看,没有突破原来的语文、数学、物理、政治这种框架,明显具有普通高中课程压缩的痕迹,没有心理教育、人际交流、环境教育、两性教育、各地文化教育等内容。生涯规划在各职业类学校还处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期,所以还不成熟,有的被窄化为就业指导教育,造成大部分学生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等,而这些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该慢慢培养起来的。从专业课程方面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第三学年上半学期学习的很多理论,没有上机实践,到下半学期用整个学期的课时实践,这样的安排学生反映很不合理,理论本来就枯燥难懂,还要进行一个学期的纯理论教育,肯定不能完全消化,到下半学期实践时理论知识就已忘得差不多,那么教学效果又有多少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呢?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不能光讲理论没有实践,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体现,是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亦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解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体系间有机结合的问题,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编制,但也要注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穿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后,马上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或者先进行实践,碰到不懂的地方,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对书本的阅读等途径掌握相应的理论,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校还应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总学时、内容和要求,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配合、交叉互补。
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已经关注到与就业的相互关系,除了要提供更好质量更高层次就业的专业实践教育和证书教育的内容外,还需注意在理论教学上的宽厚度,及加强有关基础职业能力及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长远性,以及职后的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3.课程与学生职业发展
表4的数据显示就实践性环节而言,在企业内的实习是更接近社会工作需要的课程,可以了解职业与工作场所以及了解和发现自我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学生就业帮助是最大的。在校通过实习,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学校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足够真实性的工作环境,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加强与行业、企业结合的力度,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和强化企业内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可采取以下方法:学校成立由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就业指导委员会,请企业人士一起参与实习指导工作,制定学生的实训方案、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要领,缩短学生与职场之间的距离;学校应企业要求实行订单培养,课程设置上完全把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使学校、学生、教师的工作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学校把实训基地放在企业,把实习培训与学生就业工作合而为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主要由学校负责,企业内实习训练主要由企业负责,双方分工承担了教学任务。
然而学生获取实习的机会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表5“所有学校”一栏的数据看,各项较平均。但将“文科学校”和“工科学校”两栏对比看,就能发现其中的明显区别。工科学校的学生获取实习机会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推荐和校企合作,而文科学校的学生获取实习机会的途径主要是亲属介绍。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企业内实习,因为其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获取就业能力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可见学校的课程设置除考虑学生的就业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学校应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学生到企业内实习,其最好的方式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对工科学校的学生就业帮助最大,通过此途径与企业建立关系,一个企业需要该专业的人是一批量的,实习后如果没有问题,就可顺利进入该企业工作。而对文科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直接找到工作的几率不大,因为一个中等企业需要其数量不会很多,但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了解职业与工作场所、了解和发现自我的职业发展方向,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帮助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校企合作对于长远地发展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实践环节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就需考虑企业用人的计划与标准,并与企业一起商定招生专业和数量,一起考核录取新生,实行招生与招工相结合,并且与企业一起编写一些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学生三年实训方案、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要领,分工承担了教学任务,如: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主要由学校负责,校内外学生实习训练主要由企业负责。学校还需与企业加强沟通,定期召集双方的人员,一起研究教学、实习工作,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既能顶岗进行熟练操作又能爱岗敬业的技术人员,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的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成为合格的企业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师资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面对新的就业形式,面对迅猛发展的科技知识,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规划设计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后一层次人才的艰巨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职业院校实训教师的肩上。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强调了职业院校实训教师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训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高职高专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实训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重要力量,而产学合作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最后实训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实训课程开发、实训教学教材建设的主力军。
一、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学院对实训课程的管理尚有欠缺。一是理论与实训课程不成比例。压缩实训环节,提高理论教学课时量无形中压制了实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实训课程缺乏考核标准。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对实训教学效果的考核仍沿用理论教学的考核方法,只要学生参与了实训过程,完成了实训报告,一般都能取得该课程的合格成绩,至于学生是否真的锻炼了动手能力、获得了一技之长,没有一个严格的指标去考核。三是教学过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学生要想取得一张职业岗位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还要另找渠道,重新学习或参加培训。显然,上述种种现象,均背离了设置实训课程的初衷。从而导致了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习风气等一系列问题。而实训师资问题,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能否办得好,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问题,特别是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的问题。如何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是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实训师资的现状
近年来,很多高职学院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但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却不够。我们对多所高职院校师资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实训教学师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训师资缺乏
由于学校在经费上、人力上的不足,以及引进和培养渠道的不畅通,使高职院校现有的“双师型”队伍还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要求“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应达到专业教师的70%”。而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天津市双师型教师比例只有60%左右。同时各高职院校按照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的标准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的,他们缺乏真实的企业实践,专业技能仅限于“纸上谈兵”状态。如果扣除这一部分,则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只有30%左右。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虽然各院校从企业引进了一部分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但这部分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普遍缺乏教育理论背景,在教育、教学技能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综上所述,由于实训教师数量更本达不到1:14这一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因此在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一名实训教师要指导几十名学生的实训,致使学生的实训演变成了自主实习,教师的监管力度不够,指导作用更无从谈起。这样做造成两个结果:1,实训教师一身轻松,但无法掌握学生实习效果;2,学生实习放任自流,真正获得的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较少。
(二)实训师资职称结构不合理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天津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副高及以上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基本趋于1:1:1。但从事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职称较高的教师多年来从事理论教学的较多,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由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担任,或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队主持,几名青年教师辅助配合完成。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吃苦,但综合比较起来教学经验不足。实训师资队伍的职称状况与专任教师队伍的差距十分明显,表面上看是职称的差异,实质上是教学水平的差异。
(三)实训师资学历偏低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学历结构偏低。据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21.28%,大专及以下占5.32%。学历的整体提升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难点,特别是研究生乃至博士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提升职业教育师资层次的突破口。
(四)实训师资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教师还不能“能文能武”,也就是既能动手,又能上讲台。有些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既没有受过职业技能的专门训练,也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实训基地中缺少既精通理论、又懂技术、也会操作的指导教师,很难保证实训的教学质量。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虽然动手能力较强,但又缺乏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
(五)实训师资待遇不高
长期以来,实验室、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辅助教学单位,从事实训教学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与被认可的工作量之间存在着不相称的问题,造成与专任教师在收入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六)聘任兼职实训师资存在弊端
兼职实训教师大部分来源比较广泛,他们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既能解决高职院校自身实训师资队伍的不足,也能弥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缺憾,把工程中的实际做法传授给学生,他们能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补充力量。但兼职实训教师也存在弊端,他们的实训教学工作往往具有阶段性、动态性,不够稳定,加上教学方法的欠缺和对学生了解程度不够,不能象职业教师一样因材施教,而且对兼职教师也缺乏有力的考核标准,导致只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但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三、对高职院校实训师资能力的认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毕业之后应能直接上岗,毕业生应该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能工巧匠;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出校门时,就应具备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艺或技能,并得到社会的考核认可。高职学
院要培养这样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实训教师。所谓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首先应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即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其次,他们还应有较好的行业或职业岗位的专门知识及实训能力。一方面具备行业或职业岗位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具备较强的上岗工作的能力——从事相关行业或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如预算专业教师,在学校是教师,到建筑公司就是预算员或造价师;装饰设计专业教师,在学校是教师,到设计公司就是设计人员,能应客户的要求拿出确实的作品。最后,他们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具备把行业或职业岗位知识及职业实践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训的能力和把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牟力的能力。他们应既能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教学开发和课程开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又能参与新产品、新技术等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因此职业学校实训教师实际上应该是多年来一直提倡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职称证书,另一方面还应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四、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实训师资的培训制度
对在职实训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培养,旨在提高在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对每位实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做到定好方向、定好目标、定好措施,并根据教师的情况和发展,及时加以调整。各高职学院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举办讲座、专题宣专等多种方法,加强实训师资的教育理论学习,以便提高实训师资的教学水平。如分期分批把中青年教师送到企业顶岗培训;校企合作,利用寒暑假的实训,让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聘请企业专家和校内的专家开办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班等等。通过培训,实训师资不但具有了较高的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实训经验,讲起课来言之有物,既能联系生产实际还能指导学生实训,教学效果显著。
(二)依靠相关政策扶持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价值取向,以及部分人的偏见,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实训师资,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造诣较深的中青年教师的流动性较大,这不利于教学及研究的连续性,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更加成了一句空话。为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必须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实训师资,特别是中青年骨干实训师资的切身利益,制定相关政策,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研究、进修和生活环境,从各方面提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三)加强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出,反应了高职院校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教育系列中级以上职称及基本素质和能力,又具有相应专业的中级以上专业职称(如工程师、造价师等)或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训和科技开发能力与素质的专任教师。为了保证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保证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刻不容缓,光靠引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立足现有高职院校师资的培训和培养,使现有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四)外聘企业兼职教师
外聘一定数量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工作经验、处于生产一线且对新技术、新工艺有亲身体会,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做兼职教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带动在校教师提高实训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这是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可取方式。
(五)制订合理引进人才的计划
引进人才补充实训师资队伍不仅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实现学校为社会输送紧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教师队伍的结构情况制定合理引进人才的计划。可以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动态考核的机制,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实训能力较强的专家来校工作,要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六)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高职实训师资队伍是为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服务的,我们可以根据本国的国情、教育水平,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实训师资队伍。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比例相当大,几乎在80%左右,我国的情况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在20%左右;德国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除了对学历有严格要求外,对工程或社会实践经历也有明确要求,要求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但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师资,半数以上是从高校毕业直接任教或从其他高校调入的。所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的一些实训师资模式,对我国的高职实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七)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德育教育教学效果教育观念改革
引言
德育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这一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就给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如何才能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特点、行知能力,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真正把大纲的要求落到实处呢?作为一个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第一线工作了十几个年头的工作者,我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
一、转变观念,树立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是青少年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假如我们的教育观念没有相应的转变,依然把目光盯在单纯传授知识上,把及格率和优秀率看作教育质量的唯一衡量尺度,就跳不出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所以要搞好德育教学,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有新的转变,要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按照新《大纲》的要求,由单纯的知识讲授转变成讲授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去思索、去分析,用自己的行动去解决问题,而不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就算了的状态,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和水平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型的新一代人才。
二、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一块黑板加粉笔,老师一人包场的“满堂灌”,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个体教育、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等诸多弊端。因此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就得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现在学校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和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2.1注重联系实际: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事例来分析,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例如:在《哲学基础知识》里,在讲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列举社会中一些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达到犯罪的界限,而是由于思想上对自己的放纵,以为小小的贪一点、偷一点并没什么了不起而逐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的事实来加以说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愿意听讲,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讲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时,把生产力比喻成脚,而生产关系则比喻成鞋子,用脚和鞋子的关系来形象的说明,使学生易于理解该原理。
2.2改变“满堂灌”,重视学生这一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间,属于活泼好动且爱表现自我的阶段,为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很注意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在下一节课由学生各自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这样可使他们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让学生分组到学校附近的市场去进行商品的价格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再通过老师的评讲来理解价格规律是如何影响价格的。又比如采用演讲法,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所学的原理,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而提出改正方法。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评议。这些做法,使许多同学说:“以往觉得很枯燥的德育课不枯燥了,而且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
2.3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改变传统德育课教学不现代化的状况以往的德育课教学往往很少与现代化教学设施相联系,这也制约了德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更易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所以德育课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也必须要现代化。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视听觉效果;通过播放电教片,使学生更形象地、更直观地感受其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如在讲解有关企业的知识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关于海尔集团发展史的电影《首席执行官》,学生看完后,都感触很深,认为从片子里他们不但对企业的管理、改革和发展等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还认为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就业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严格的管理和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了在学校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这种效果,我个人觉得比光靠老师一味强调加强纪律性、讲大道理要有效的多。
此外,还可开展“户外教学”,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在社会生活中感悟道德,践履道德,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培养出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的人才。
三、改革评价制度,由单纯的考试分数改革为综合评价分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 学习策略 高职
[作者简介]刘彦臻(1964- ),女,湖南攸县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高职教、学、研、训一体化网络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JGZ102,项目负责人:刘彦臻)和2009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高职毕业论文(设计)网络课程开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桂教人[2009]62号,项目编号:58,项目负责人:刘彦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72-02
一、引言
学习策略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国外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Rebecca Oxford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促进习得、存储、提取和使用信息而采取的措施,可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成功的学习者会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需要和学习阶段的学习策略。O’Malley Chamot认为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者用来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或记忆新信息的特别的思想或行动。他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是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学习的知识,通过对学习的规划、监控和评估等手段来调节学习;认知策略用于学习活动之中,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记忆、理解,进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步骤和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知识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合作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元认知策略高于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研究采纳O’Malley & Chamot的分类方法,参照Oxford的学习策略量表编制调查问卷,对某高职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过程
1.研究问题。(1)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使用现状。(2)如何提高网络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水平。
2.研究对象。某高职学院2010、2011届商务英语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涉外旅游专业202名毕业班学生。年龄从21~24岁不等。调查时间为两段,分别为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及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
3.调查工具。调查通过电子问卷,以学生匿名在线填写、提交问卷形式进行。问卷由“高职学生网络学习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使用现状”四部分组成,共72个选项。发放电子问卷202份,回收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89.11%,其中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为89.4%。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所有的学生都接触过网络教育形式,其中67.57%的学生接受网络教育时间为1~2年。所有的学生每周都会上网,其中69.3%的学生周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87%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习任务有促进作用,这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元认知策略。在计划策略方面,62.84%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制订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计划,上网学习之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在自我监控方面,60.84%的学生能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上网学习的时间,提醒自己围绕学习目标学习,不被其他诱惑分散注意力,根据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网络学习的进度和内容,独立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评价方面,67.58%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后会以多种方式衡量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和目标。但只有40.35%的学生在每一次网络交流过后会认真梳理自己的收获和感触,只有31.58%的学生有写博客或日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
3.认知策略。(1)认知工具使用:93.86%的学生经常会使用搜索引擎等工具从网络上搜索所需的资料;66.6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快速通过网络找到所需要的资源;74.56%的学生会经常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如Email、QQ等)与他人讨论问题。但是他们对一些新认知工具的认识不足,使用率偏低,56.14%的学生知道智能手机中用来辅助学习的客户端应用软件,只有13.16%的学生平时会利用手机上网学习;45.61%的学生熟悉一些Web2.0工具(博客、Wiki、RSS订阅等);35.09%的学生会经常使用概念图等工具辅助总结或梳理知识;还有29.82%的学生称对计算机和网络不太熟悉,影响学习效果。(2)信息识别加工。75.01%的学生会收藏一些学习领域相关的网站、博客等,并进行整理分类;83.78%的学生知道该采用网上哪些资源和常用工具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63.1%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网络资源完成相关的网络学习任务;72.7%的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独立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71.05%的学生会利用电子学习材料中一些特殊记号来辅助学习;60.52%的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网络学习资源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内容。(3)认知活动偏好。网络环境下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是:利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51.35%,小组协作学习40.54%,用Word或PowerPoint等工具完成作品35.14%,上网查找资料29.73%,回答问题24.32%,自主进行网上测试24.32%,听老师讲课16.22%。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的知识呈现形式是:多媒体课件54.05%,在线点播29.73%,录像16.22%,文本形式0%。
4.社会策略。76.71%的学生愿意在网络环境下与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同伴一起开展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学习资料;54.38%的学生在网上讨论时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回复别人的说法或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网络学习社区中同伴的帮助;49.13%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烦恼时,会向网上学习伙伴倾诉。
5.情感策略。78.07%的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学习的心态,希望学有所获;73.73%的学生表示与他人通过网络协作成功解决问题和顺利完成网络学习任务时,会有成就感;73.21%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可达到全部或大部分教学目标,对完成学习任务有自信;70.26%的学生对自己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67.57%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时感觉很轻松,觉得上网学习很有趣;56.76%的学生表示在基于网络环境中遇到学习困难时,有信心克服。
四、讨论与建议
1.通过训练加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元认知策略训练。学习目标不清、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较差的学生,需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指导和训练,重点指导高职生借助专业知识及元认知能力激活、维持学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上,并建立相应的网络监控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首先,在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训练高职生的计划策略。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系部和专业分别制订相应计划、提出具体要求,并嵌入毕业设计指导书和开题报告模版,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则根据指导书,结合自己的实习工作、生活实际情况,在开题报告中慎重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模板中指南的引导下填写个人学习计划表,并利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执行学习计划、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其次,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培养高职生的自我监控策略。指导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督促学生自觉监控学习过程并调节学习进度。最后,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总结环节强化高职生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审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因。
第二,认知策略训练。传统教育中认知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选择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认知策略主要指对信息的选择、判定、组织与精加工,而复述以及机械识记等学习行为较少。在文献检索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环节,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信息判断和筛选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指导和强化训练,如介绍获取相关信息的网站和方法等。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阶段要指导学生鉴别出学习材料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并组合相关信息建立框架,找到不同材料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合,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的信息加工技能,掌握对比、分析、归纳、应用等信息加工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所有学习活动都在线进行,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学习工具和环境,学习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把对学习策略的辅导全程渗透到面授、导学、助学和辅导答疑等各环节中。指导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素养、学习策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高质量地保证完成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全程教学和辅导任务。
第三,社会(情感)策略训练。基于网络的学习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寻求他人支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交互非常重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获取其他专家的指导对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会有很大帮助,而且这种交互大多在平等、无功利的网络空间进行,能弱化传统教育中的身份隔阂和约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寻求他人支持时,需提醒学生注意网站以及论坛中的专业评价,从合适的对象群体中寻求支持;注意提问技巧,加强问题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心态要平和,寻求支持有时需要等待;正确处理索取和给予的关系,要主动帮助他人,以换取他人更多的回报等。
2.通过课程设计发展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良好的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科学的学习策略。如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管理、学习流程设计、电子档案袋等教学评价设计能提高高职生的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调控策略和评价策略);基于网络和多媒体认知工具设计的课程内容(导学课件、讲座视频、电子教材等)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认知策略的发展;专题论坛、即时信息、课程答疑等课程交互功能对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策略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教学环境的变化导致教学策略的变化,基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工作流程制度、采纳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网络进行学习过程监控等教学策略,来解决基于网络的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如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更加透明和开放,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获取除导师外的更多帮助,从而加速提高其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
4.基于网络评价优化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多元评价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长期以来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学生、企业等其他的评价主体很少介入。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则可以打破评价主体单一化的局面,在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聘请企业、行业、其他同学、其他教师、企业和行业参与其中,从多个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作品提出建议。
第二,改革评价形式。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形式以评分/评语+答辩为主。评价的结果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好的作品和经验不被其他同学学习。而网络课程恰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所有的作品都被展出,所有的同学都需参与,所有的智慧都被分享,所有的问题均被剖析,所有的教训均被告诫,以此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三,丰富评价内容。以往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内容仅限于作品评价,评价内容较为单一,网络课程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评价内容全面而主次分明。作品无疑主要评价内容,网络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记录为评价提供多个视角,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共同作用,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
[2]马颜萍.浅谈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3]张命华,刘电芝.培养远程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教学思考[J].中国远程育,2009(1).
[4]Cohen A 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改革,职业能力导向,多元化的趋势
1.前言
近几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猛,据2002年的统计,高职学生已占高等教育人数的一半,学校总数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从最初的中专类或大专类院校的转型,及新建院校到近几年的重整,到100所国家示范院校的确立,高职院校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而且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改革也是搞得轰轰烈烈,以适应高职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持续不断,如任务型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来驱动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等。但其中英语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大多数仍然是沿袭了学科体系的旧模式,以知识传授、人文素养提升为重点,虽然近几年的教材改革已经一改以往的文学味重的倾向,增加了一些实用文的写作,但仍然与学生的专业、职业没有什么紧密联系,与高职高专教育实用性极强的职业教育相去甚远。
2.当前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现状
2.1、课程设置滞后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现存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设置已不适合发展的需要,现有的英语教学课程基本上是围绕培养学生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译)来设置的,严重忽视社会需求的变化,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郭强,2008)无法满足学生对提高自身英语素质和应用能力,以及社会(行业)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改革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是高职院校英语改革首当其冲的问题。(王伟,2006)
2.2、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单一,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成英语一门课程,包含精读部分、泛读部分和听力或视听说部分的这种模式。学生学习的重点,集中在英语知识方面,学生所上的英语课大部分都侧重于阅读,而听说技能在英语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有些甚至是难以体现。教学内容由各个领域汇聚起来的听说读写译等语料组成,以阅读文章为主。教学内容体系不能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和组织教学。(王伟,2006)
2.3、教学模式,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明确与职业需求挂钩,高职高专大多数院校还是沿用学科体系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小论文,以理论讲授为重点,(王伟,2006)忽视学生的社会方面的这块需求,忽视学生毕业后在岗所需的英语方面的语言机能的培养,尤其是职业相关的一些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或者今后职业发展可能所具备的英语相关基础的培养。(郭强,2008)
2.4、课程考核方式不全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考核仍是以期末或结合期中考试为主,再参考作业,出勤和纪律等平时分来对学生做出评价,没有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学生往往出现只注意针对考试的复习,而忽略学习过程,而我们知道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要日积月累的,旧的考核方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本校英语课程改革实践
《基本要求》要求英语以应用为目的,高职的英语教育应是为学生今后的岗位工作服务的,以提升学生在行业中应用英语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能力为目标。因此,我们遵循学以致用这一理念,在2009年开始尝试高职英语课程开发,实施个性教学,打破各个专业同一的状态,结合不同专业就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调整, 开发有特色的公共英语课,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在大量的学习与讨论后,我们充分理解“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教育思想,制定出“以典型涉外工作任务(或情境)为导向”的这个原则,来进行课程实践改革。
首先,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开发。相应设立《机电职场英语》、《物流职场英语》、《生化职场英语》、《旅游职场英语》和《文秘职场英语》五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课程组负责,相应进行开发。
第一步进行企业调研,调查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课程组相继与专业所在系老师、学生,及进入企业与企业专家、一线工作人员和历届毕业生进行访谈、调研,来确定与行业相关的应用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从调研中我们得出企业希望英语能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在学生上岗后能直接上手,也就是能熟悉一些基础行业相关的词汇等英语相关的表达。而且由于学生相关行业及毕业后的从事的岗位特征,工种的不同,所学内容中各种技能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不同系的改革方向也就不同。
第二步:培养目标的制定。根据前期的调研,我们制定了新的课程培养目标,除了基础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外,我们强调了学生在毕业后,处于专业岗位上或行业中应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会使用(包括听、读、说、写、译各种技能)相关行业相关岗位上的常用职业英语用语,具备常规的基础工作交流能力。
第三步:教学摘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接着各个课程组教师在行业专家和英语专家共同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语言知识能力的语料,尽量以简单的语料为主,避免过于专业化的英语语料的选用,(但专业词汇不可替换。
第四步:实践尝试。在教学内容开发完成后,我们在3个相关专业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模拟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来完成。为主。实践教学完成后,我们进行调研,反馈表明,学生对于这类的课程内容并不排斥,相反认为这会有助于毕业后的工作适应,对专业相关知识与英语语言的结合感到很好奇,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大部分同学持满意的态度。但在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考核评分机制还有待完善,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参与度不均现象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4.关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解读,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总体上将呈多元化的趋势。
4.1、课程设置定位要准确
刘黛琳教授指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我们应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主,尤其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在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因 此,我们应突出英语这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抓英语基本功的训练,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把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加强英语教学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吻合度,提高教学质量,让英语教学取得实际成效,在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注意加大对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与毕业后可能从事的专业相结合,因需设计教学内容;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观。(郭强,2008)
4.2、融合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
杨黎明教授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承担着双重功能,一方面它要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要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提供支持。”因此,高职公共英语课可以原先的语言学习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小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也就是将基础部分与职业相关应用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为以后职业中英语应用做准备。
当然,在强调行业职业能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英语语言习得的规律和对学生人文职业素养的提升。高职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普遍不是很好,因此,基础英语知识的习得还是必须的,基础英语课程是职业英语的前提,行业英语是职业英语的延伸。我们要保留原有的英语课程,但要加强综合语言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的掌握,及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后,再进行职业英语的学习,强化学生在行业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需注意两部分教学内容的自然衔接。
4.3、创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除去上文提到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英语课程设置中,在必修课之外,还可设立各种选修课,这样不仅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彰显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加强学生的实用性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甚至还可以根据市场就业形势的新需求,增加实践类新课型。
4.4、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教学要求方面《基本要求》规定:“本课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以往的考核虽然在形式上做了些变革,但还是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同时,对不同学生也难以做到细化的分层分类考核。高职公共课应尝试多样化的动态性的课程考核方式,做到过程考核和终极考试(或考查)相结合,对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活动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同时又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卢文丰,2010)
5、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以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以适应外向型经济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该适应这一趋势,“改革公共英语教学理念,建立与行业、企业联系更紧密的高职英语体系”。(刘黛琳,2008:264)因此,高职公共英语的课程建设应体现《基本要求》提出的:“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目标,围绕如何使学生获得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英语技能而展开。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 高等职业教育,2008,(1):4-7.
[3]卢文丰.对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建设的思考[J]. 北京:教育与职业,2010-4中(11).
[4]王伟.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 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6,(3).
[5]郭强.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英语教育改革[N]. 《光明日报》2008-2-20(10).
[6]教育部高度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2004年.
关键词: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问题
1.问题提出
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问题之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和营养状况越来越好,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却在不断下滑。伴随发生的还有肺活量继续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多。问题之二是体育教学呈盲目的随意性且学生厌学情况严重。问题之三是缺失独立完整性的中职学生运动能力评价体系。我们针对郴州市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在实施“健康第一”的模块式教学探讨中遇到的问题一并提出讨论。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可以优化提高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导致体能下滑和影响学生身体机能状况、运动能力的诸多不利因素,切实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优化模式――模块化教学方案实践问题的探讨
2.1有关以构建“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模块化的必然性。
模块理念自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以培养素质与能力为中心,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章节为系统而建立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一理念广泛运用于岗位技能培训和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科学整合中,对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很好的效果。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来促进身体机能发育而增强体质的,但众多的因素共同导致了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呈盲目的随意性。和谐教育,倡导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以毕业生未来劳动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为目标,因此,我们科学、合理地整合体育教学内容,实施体育模块化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效能最大化,以强健的体魄投身社会经济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
2.2有关以贯彻国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为基础,适时开发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大纲的必要性及要则。
2009年国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对指导全国各级各类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但是,但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学生的实际素质,以及各校办学条件的不一,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困难颇多。因此,科学制定区域地方性的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教学大纲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中职学校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构建者。因此,模块式《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紧贴市场,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人才,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构建人才。
模块式《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拟按基础必修课模块、拓展模块、选修模块三大部分实施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基础必修模块拟分健康教育、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四大子模块进行;选修模块系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开设;拓展模块则根据各专业相对应的劳动岗位对身体素素质的要求进行岗前培训,培养学生以健壮的体魄参与社会竞争,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适应性。
2.3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校本教材及电子文档的参考实用性与要则。
2008年各中职学校配发国颁的具有唯一性《体育与健康》教材替换了上世纪80年代的《体育》教材,这对指导各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义十分重大。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教材对指导健身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且教师(含非专职教师)对国颁《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理解程度的差异,以及各校教学设施、器材的拥有量和人才培养方向的不一,因而教学内容的取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随意性,学生锻炼效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也无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按未来岗位对身体素质的具体要求,实施岗位体能定向训练的模块式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编写参考性的模块式校本《体育与健康》电子教材及文档,对改变教学现状,促使锻炼效能最大化,实施模块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十分有益的。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校本参考教材及电子文档的编写首先要充分体现模块教学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强健学生的体魄,使学生具有毕业后直接上岗投身建设的能力。其次要注意教材的参考指导性,以专业为基础,结合岗位特点,有的放矢地增减、取舍、整合教学内容,以帮助教师实施模块教学。再次要注意教材内容结构的多元性:(1)根椐就业目标综合没计以增强学生体能为主的体能训练模块;(2)结合未来岗位的特点设计以增强学生智能为主的智能训练模块;(3)结合社会、企业文化的需要设计学生团队协作、思想品德养成的训练模块。第四要构建模块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在体育健身实践中实施“观察与发现”、“讨论与分析”、“小群体按需健身”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阳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进行自主锻炼。最后要注意电子文档的观赏性,文档要做到动作要点口诀化、动作技术图解(或动感)直观化、教学案例标准化,以提升模块式教学品位。
2.4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方法、手段和学业成绩量化标准问题与要则。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传授式考试手段方法来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沿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判定学生的身体素质。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情的变化,根据分数判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能力失去往日的威严和凝聚力,尤其是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衡量当代中职学生的运动能力势必将体育课引向随意性的自由状态。因此,根据分数判定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兴趣的做法必将退出教育舞台,符合学情、教情、社情的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按需培养体系必将应运而生。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手段应包括:(1)必考项目。主要包括运动能力的测试,从中获取学生个体运动能力的量化数据;(2)机能测试。主要获取学生身体机能的评价数据;(3)自我锻炼。从中获取学生的锻炼态度。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方法应包括:(1)自评。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主观评价能力;(2)学生互评。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3)师生共评。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鉴赏能力。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量化标准,应以学生个体运动能力量化值与身体机能现实评定值为参考值,根据未来岗位对身体体能的具体要求,综合分析与判定:(1)学生身体承载劳动强度的负荷能力;(2)现实身体机能与未来岗位适应性的差值与等级。结合医务监督机制对承载劳动强度差的学生出具运动处方,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健身积极性。
3.结语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已不能引领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终将退出教学舞台,全新的教学理念和量化办法,不仅是改变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优化教学的需要,而且是倡导贯彻“健康第一”,“以就业为导向”,达到“按需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因而应倍受关注。
参考文献:
[1]陈龙,刘秋良.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调查及模块化教学培养体系构想的研究.新闻天地,2009年63期.
首先你要确认所需要投稿的级别,是核心、国家级、还是省级期刊,不同级别的期刊对文章创新性的要求及发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区别;一般说来,现在期刊社对医学职称论文的审核时间都较长,从半年到一年不等。至于医学职称的格式,不同的期刊社会有自己的要求,只要你的文章够好,格式是可以修改的。下面主要介绍的是职称论文写作的五大特性:
第一大要素:思想性
医学论文是专业性、探索性很强的文章,它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未知,具体讲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提出前人从未提出过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就包括了对某种疾病的探索、对新药品的临床试验和对新技术的论述等内容。但总归一句便是在医学领域上对具有实际意义内容的探究过程。医学论文同样要体现党和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科学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
第二大要素:创新性
科学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医学科学也不例外。只有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同时新的观念和技术也是促进医学领域发展的基础之一。
所谓“创”,是指医学论文所报道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的“发明”、“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当然创新并不只是“创造和发明”,他也能是对旧研究的“新”发现。
所谓“新”,是指医学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是鲜为人知的,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的,即指医学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在此类研究当中,如果是模仿和重复他人课题或研究,应仿中有“创”、推陈出“新”。作者应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新见解,产生出一种新的理论或技术,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才会从新的角度反映出新的成就。如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的推广应用,以及老药新用,古方今用等项目,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的推广应用性课题。
第三大要素:科学性
衡量医学论文水平的首要条件是论文的科学性。在评价医学论文时,主要看科研设计是否严密合理,方法是否正确,资料是否完整可靠,依据是否准确并符合统计学要求,结果是否科学严谨,结论是否妥当并有充分依据等等。医学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具体包括“三严”和“五个体现”两个方面。
“三严”:科研设计的严密、统计结果的严谨、数据真实的严格。
“五个体现”:体现内容的科学性、体现论文的实用性、体现结论的严谨性、体现数据的真实性和体现论文的创新性。
第四大要素:实用性
医学后,对人类医学事业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承认的劳动。最终目的就是给同行参阅,效仿使用,推动医学事业的向前发展。如读者用了你的论文中提供的方法,则必然有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五大要素:可读性
写作医学论文是为了交流、传播,存储新的医学信息,让他人用较少的时间和脑力就能顺利阅读,以解论文的内容和实质。一般我们在阅读时,首先会参阅论文的摘要。摘要一般在300~500字之间,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600个实词左右),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它是全篇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提炼;也是整个论文的精髓和灵魂。读者只有在参阅论文摘要,确定其价值后,才会更进一步去参阅详细的内容,再去进一步去应用,所以摘要与正文同样重要。如为论着虽标引2~5个主题词。正文语句结构多以主谓宾句为主,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实体;同时,必须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脉搏和灵气,体会到论文的思想和主题,有很强的可读性。
其次,明确职称评定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因为一般的时间为3个月左右,长的则半年甚至一年,而职称评定时,有的要求必须通过数据库检索到,出刊后,几个数据库一般 2个月后才能收录进去,因此,还有考虑2个月的收录时间。鉴于此,我们提醒您,发表职称论文,一定要首先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一般情况下,提前一年做准备才是合理的。
最后,期刊的慎重选择。因为地域及单位的不同,职称评定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评什么样的职称,需要在什么样的期刊上,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提醒作者,写作论文前一定要弄清楚本单位对于评职称的明文要求,选择期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因为对于作者晋升职非常重要,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要慎重再慎重,现在很多假刊,套刊横行,让很多作者真假难辨,花了钱没评上职称,且错过评审时间。我们在此,给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在期刊选择的时候,做些参考。
常见的假刊的陷阱:1.套刊。这是最难甄别的,明明有一本刊物,正常发行,且知网已经全文收录,但是,又冒出一个一摸一样的刊物,刊号刊物名完全一样,就是不上任何的数据库,不能在任何一家数据库检索到,这样的就是套刊。是自己冒名刊物名自己印刷的刊物。
2.假刊。所谓假刊,就是压根在新闻出版总署没有备案,而是自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然后自己印刷的刊物,这样的刊物新闻出版总署查不到,数据库也没有收录。
博士后的论文上了《科学》杂志
浙江科学界有个好消息,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新结构材料国际研究中心蒋建中课题组关于金属玻璃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了6月17日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这篇名为《Long-range topological order in metallic glass》(金属玻璃的长程拓扑序)的论文,第一作者是浙大材料系新结构材料国际研究中心曾桥石博士后。
比金属强度更高、更耐腐蚀
金属玻璃做的手机外壳永葆光亮容颜,它做的高尔夫球杆,能把球送到更远的地方,它还能被轻易地塑造成造型精巧的微小器件!
金属玻璃的得名,来自其金属元素的构成,以及内部的原子又像玻璃一样无序排列。这种外柔内刚的合金材料,是近几十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新贵”。上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Duwez教授第一次在实验室制备出这种新型材料。金属玻璃具有比金属强度更高(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金属材料就是金属玻璃)、更耐腐蚀、更耐磨的优良性能,还有很高的弹性极限。
金属玻璃首饰是顶级奢侈品
目前能见到金属玻璃踪影的,多在航天、军工等高端行业。比如,金属玻璃的穿透能力非常强悍,常被用在坦克的穿甲弹上。
不过,别以为金属玻璃只和这些阳刚行当搭边,如果这种材料能普及开来,女性朋友一定会惊喜万分!因为,金属玻璃是首饰的最佳制作材料,比起金银等材料的首饰,金属玻璃做成的物件更加光亮、耐磨,不会留下划痕,能够永葆光鲜!当然,限于金属玻璃的生产成本,现在的金属玻璃首饰、手表,都是顶级奢侈品。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曾桥石说,如果金属玻璃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那么将来手机的外壳、手表的材料等等日常用品,都会使用这种高强度、防辐射、耐磨损的无敌材料。“说是无敌,一点都不夸张,从材料的性能推测,我们有理由大胆想象,金属玻璃将带来一场材料革命,金属玻璃将可以替代目前人类所使用的所有金属材料!”
《科学》:将在科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1995年,凝聚态物理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P.W. Anderson就曾在《Science》杂志上说:“有关对无序玻璃态认识的问题,是目前凝聚态物理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句话,被曾桥石打印出来贴在实验室里。
曾桥石说,从前对于金属玻璃的结构认识太少,导致在制造材料的过程中基本凭经验摸索,进展相对缓慢。近些年来,由于计算机模拟和各种先进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的应用,帮助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这一次,我们揭示了金属玻璃中可以存在长程拓扑有序,改变了我们对玻璃结构的传统理解和认识,而且为玻璃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曾桥石介绍说,实验采用天然材料中最硬的金刚石,在实验室里对头发丝大小的一块金属玻璃样品进行“挤压”,因为受力面积小,压强可以达到25万个大气压,然后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原子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