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09: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级管理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有待改善
当前的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的弊端,管理人员的素质无法满足形式发展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的,并不是本专业的。这就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在教育基础理论以及学籍管理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想要弥补这些缺陷就必须要进行继续教育。但是繁重、琐碎的学籍管理工作,使得他们无法估计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同时在加上现有管理上的“重使用,轻培训”的观念,使得他们更加没有外出继续教育的机会。最终使得学籍管理工作水平无法提供,只能够停留在传统型、事务型的管理这种水平上。同时因为专业的对口问题和现在对学历要求的不断的提高以及升迁的困难,使得高校现在很难招募到年轻的管理人员,即使是能够招募到,这些年轻人也不愿意长期的从事学籍管理工作。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学籍管理工作岗位往往存在着很高的离职率。同时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强的制度性,其中素设计的管理制度颇多,要想对该工作熟悉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而这种不稳定的相当的不利于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完善
现在有很多的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仍然是保持着一种惯性的运作方式,外界的形式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制度、方式等却是没有进行过修订或者是从新建立新的制度。例如现在学分制以及被大力的推广,但是学分制要求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有更高的工作能力。同时,现在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其中有许多地方都需要进行改进,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的出现也为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现在很多高校都是采用的学年制与学分制并存的方式来进行学籍管理,两种模式并存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但是却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以及更强的工作强度。到现在为止几乎是还没有出现过比较合适于成熟的学籍管理系统,学籍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采用的手工操作过程,手工操做导致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完善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是要提高现有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要为现有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创建一个健全的继续教育机制,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能的机会。同时要根据现有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层次、他们所处工作岗位的专业特点,来采取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继续教育方式,如层次较高的正规学历教育、短期的培训教育、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对现有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业务理论知识进行提高,同时还必须要确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观念创新带动学籍管理工作创新。其次是要加强引进相应的年轻的、有活力的专业人才,为学籍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但是还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待遇机制,以此来留住这些新进的年轻人员。要让他们感到学籍管理工作也一样有升迁的机会,从而减少他们的离职率,保证学籍管理队伍的稳定。
(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指导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籍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同时也会学籍管理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对新形势,必须要对现有的高效学籍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如果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那么就重新制定一套制度。在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同时,必须要仔细的学习教育部新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以此作为法律依据,深入的理解其中的精神和要求。努力的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并以此为主线,同时还需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情况与经验,借鉴成功院校的管理经验,对学校现有的的学籍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努力使学籍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适应时代要求。
(三)大力推进学籍管理的现代化
想要思想高效、公正、准确、科学的学籍管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为此,学校必须要给予高度的支持,加大投入,为学校教务处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同时可以到兄弟院校进行考查,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同时必须要尽快的实现教学资源、信息的共享,方便学校广大师生。
1.重学轻术根深蒂固
在台湾,长期以来,各级学校升学风气相当浓厚,一方面在文化传统上,台湾文化传统与大陆是一脉相承,各个家庭不论贵贱贪宫,都极尽所能供子女上学,以求得最高学问;另一方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蓬勃发展,台湾已取得相当成效,岛内民众收入较以前也大为改观。据统计,台湾人均国民收入由1955年的二三百美元到1995年达12,000美元。国民收入的大幅提升,使民众有能力追求更高的教育投资。在台湾,国民小学6年和国民中学(初中)3年为一贯制的国民基础教育。国民中学后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和高级职业学校,而各类高级职校、专科学校的科类,专业设置彼此没有衔接,大多为终结性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只得就业;同时专科学校以上的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数量极少,致使职校、专科生在职教体系内升读学院、大学的机会极低。尽管近几年职业类高校有了大的发展,但台湾社会重学轻术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许多父母纷纷把子女送进普通高级中学(甚至国外),但苦于普通高中学额有限,只好暂时寄身于各类职业院校备考升学,导致在读职校及专科生为了学位文凭不得不进补校,准备插班升大(普教系统)。据统计,1994年就有15万专科毕业生参加大学插班考试。很显然,无论是职校生还是专科生,均无法专注于在校时职业技能的学习,而想方设法进补校补习,以备来日升学考试之需,而越来越多的职校为了生存,也只得投其所好,更多地让学生修习一些文化及课程。其结果是职业院校的功能日见弱化,职教体系与普教体系一样,陷入所谓的“恶补”困境之中。
2.职校招升困难重重
首先,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人口出生数呈逐年减少趋势。据统计,90年代初台湾人口出生大约维持在32万人,1993学年度学生数更是国民中学三年级的395,920人降至国民小学一年级仅309,106人。未来台湾学生来源将日趋减少,各校(包括各职业院校)招生也必然更感困难;其次,近年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措施,扩充高中(职)等招生规模,以致国民中学毕业生升学机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近些年台湾每位应届国民中学毕业生的升学机会率高达123%。升学机会扩充使学生选择学校就读的意愿更有了弹性,但也造成了各类职业院校生源不足、学生素质低下,甚至中途退学等,如1994学年度,全台湾高级职校退学人数就高达1.18万人之多,其中多数为自愿退学;再次,普通大学的迅速扩招,形成了普通高校招生的强势,也必然造成职业高校招生的弱势。表(一)显示:台湾普通高中毕业生升读大学及大专的机会,1992学年与1993学年分别为11O.5%和105.2%,而同期高级职校毕业生升学的机会则仅仅分别为27.9%和28.3%。显示高级职校升学机会十分有限,就读职校事实上就成了终结性教育,难怪职校招生困难重重。
3.师资设备仍显不足
首先,技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各类技术人力,所以开展各个层次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实务训练是其中心任务。在台湾,高级职校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由于长期没有解决好师范院校的理论学习与职业院校所需要的实际技能之间的脱节问题,使各职业院校师资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及学术水准,但其职业科类、专业实践知识及技能往往十分有限,因此也就无法满足从业时的需要;其次,在台湾,尽管部分职业院校与之间建立了建教合作方式,但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在全社会建立一种“双元制”职教体制,也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积极推行产学合作的职教模式,其结果是职业院校与产业界经常保持沟通的管道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产业及职业结构发生不断变迁的当今台湾,职校教师因未能及时了解业界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其现有的知识及技能结构与现实社会的要求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脱节现象;第三,在职教师进修意愿不强。即使进修由于所修课程大多为理论科目,实践知识及实用技能的学习并不多,所以进修后对提升现任教师的业务水平没有太大的帮助。第四,台湾各专科、技术学院教师主要是由各大学所培养的,而一般大学研究所也比较缺乏职业教育需要的实践教师及相关设备,所以研究所的毕业生到大专职校任教,也往往缺乏开展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当然所培养出来的各类职业人才,也就难以符合产业界所需的标准。
4.职校投资捉襟见肘
通过对高中(职)占各级学校的学生结构与经费结构的比较,即通过把教育经费结构除以学生结构,我们就可以得出单位学生分配教育经费的情况。根据表(二)不难看出,1993年台湾普高与职高单位学生分配教育经费之比为:1.43:O.72。通常情况下,职业院校由于设施设备的大量投资等因素,与同类其他学校相比其教育成本理应更高,但在这里职高教育成本只有普高的5O%。就其生均经常支出看,根据有关统计台湾私立职校生均经常支出,也明显低于公立职校和公立高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台湾,多数职校是私立的,因此私立职校生均经常支出的低水平,说明台湾整体职教经费的不足,其结果必然职校的教育质量。再来看看专科教育,台湾专科多数为“短、平、快”的人文及商贸科类,其原因正是这些专科投资少而见效快,但也因此造成了台湾专科教育质量日见低下的困境。
英语分级教学是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由于教育、地域发展不平衡,高职院校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更为严重,如果使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进度、相同的教学目标这种“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出现好生不够学、差生学不了、老师白出力、学生学不到的尴尬局面。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起跑线上得到提高,我院从2012年开始实行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具体实施方案为:将英语水平接近的学生分在同一级别的班级里进行学习。我院的分级依据是,在新生入学后组织一场大型的英语摸底考试,按照摸底成绩和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A班基础比较好,老师上课期间主要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利用他们基础好、起点高的一大优势,在授课过程中,给他们加大阅读量,提高读写能力,突出技能培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B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一些,教学目标应为在巩固基础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C班学生学生基础比较差,教学目标应以打好基础为主,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第一学期将近结束时,学生会参加英语B级考试和期末考试,根据他们的成绩,在第二学期再会重新进行分班,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分在C班,参加了B级考试但是没有通过的学生分在了A班,没有参加B级考试的学生分在了B班。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C班的学生偏重于冲刺四级,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A班和B班的学生以过B级为目标,稳固扎实基础。三年来,我院按照这样的分级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侧重点,大大提高了学生过级率,达到了真正的师生满意。
二、分级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行分级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自己所能接受的难易范围内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促使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分级教学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等级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目标,能使老师有根据有目的的去教学,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日常班级管理的繁琐性。
现有的英语分级教学根据成绩和不同的专业目标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重新组建了一个新的教学班级,这样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原有的行政班级都有相应的辅导员所管理,现在的教学班级不再配有辅导员,有教学单位即外语系的老师和教务管理人员所管理,大到英语试卷的印制,考试的安排,学生的分班,教学系统的管理,小到门窗多媒体的管理。全院大一新生四千多人,对于日常的教学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困难,管理起来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至于经常会有学生跑错班级跑错上课地点的情况发生。
2.学生名单确定时间比较晚。
一般高职院校录取时间处于高考学生录入的最后阶段,而且新生报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到校后又存在转专业的现象,因此最终的上课学生名单确定时间比较晚,一般来说,我院完全确定好学生名单要在开学两个月之后了。
3.教学管理系统不完善。
我院分级教学采用的教学管理系统是在市场上购买的系统,具有固定的逻辑模式,因此不能完全按照我院的要求来进行选择。例如,学生不能通过网络按照条件自己去选择教学班,而是只能靠人工分好名单,教师再进入管理系统自己去选择学生。一般来说同一个行政班要涉及到三个教学班,而不同教学班的上课教师不同,每个老师都登录同一个系统录入自己班的学生名单,这样在拉学生名单的过程中,很容易把其他教学班的学生拉近自己班级里。一旦存在这样的现象,别的老师将受到影响,不能正确的录入自己的学生名单。由于管理系统不是很完善,所以每年的系统确定名单过程都反反复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确定好,给正常的教学管理带了一定的不便。
4.期末考试安排工作量大。
期末考试每次都是上机采用试题库考试,考试之前的准备工作比较繁琐,一般系统导出的名单只有学生的行政班级,缺少教学班和上课教师,这就需要管理者手动加入,全院四五千个学生,要逐步给他们加上相应的考号、教学班和教师,另外由于学院机房有限,不能同一时间、同一批次考试,不同的学生考试的时间地点也不同,这样下来,无疑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
四、优化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几点思考
1.科学优化分级标准,力求分级更准确。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分级应该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标准和原则,即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的基础和积极性上合理利用,适中分班。。其次,分级不能“一锤定音”,不能死按规则不变通,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分在C班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好,因为一次考试发挥失常,分到C班,在C班上课,觉得所学知识自己原本已掌握,我们可以给他再调整回到A班去学习。
2.加强其他院系的协助和配合。
英语分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专业行政班级上课模式,重新分成不同的教学班,同一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行政班级,因此,英语的上课时间需要挑选出大家共同的时间来上课,这就需要其他教学单位共同协商和配合。另外教务工作和考务工作的管理需要全校师生及所在单位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对教学班齐抓共管的局面,不能单一的认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某一个系部的事情,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确保分级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更新完善教学管理系统。
“好马配好鞍”,好的教学应该对应好的管理系统,我院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应该及时的更新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以减少一定的工作量,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五、结论
(一)推动管理会计教学转型是企业适应复杂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现实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一般地,可将企业外部环境划分为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两个层面。前者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包括人口、居民收入或购买力和居民文化教育水平等)、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国内外政治形势发展状况)、技术环境(包括与本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和经济环境(包括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企业的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等),后者主要是指行业的市场供求状况、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竞争状况、生产状况、产业布局、行业壁垒、进入障碍与行业发展前景等。企业的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致使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为此,企业需要做好预测、决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成本分析等基础工作。换言之,为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一定数量的管理会计人才。因此,加大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度,推动管理会计教学转型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际视野看,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把管理会计师(CMA)认证作为衡量专业财务管理者职业水准和职业道德的最佳标准。在美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比例是9:1。相比之下,而在中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比例是1:9。据测算,中国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至少600万。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任务十分艰巨。
(二)推动管理会计教学转型是顺应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转型期,这将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正在面临着一个重大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发生转变,经济结构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企业必须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必须在生产和管理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换言之,我国企业也必然要经历转型,主要包括企业产品转型、管理转型和商业运营模式转型。企业产品转型意味着,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标准化、智能化、低碳化、集成化和循环化等;管理转型意味着管理精益化、组织管理精细化和决策精准化;商业模式转型意味着价值多元化、系统集成化和服务集成化。以管理精益化为例,企业内必须创新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推进精细化管理和人本管理体系建设,降低日常管理和控制成本)和管理流程(推进精准决策体系建设,避免重大决策失误,减少重大经济损失)。
(三)推动管理会计教学转型是顺应企业经营集团化的必然要求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它是通过产权安排、人事控制、商务协作等纽带所形成的一个稳定的多层次经济组织,也是许多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为了强化管理和增加经济效益,很多大型集团企业正在逐步探索建立财务信息共享中心。为此,企业需要实现会计信息化。通常,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核算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支持信息化三方面内容。其中,决策支持信息化包括财务分析、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风险控制等的信息化,它离不开预测、预算、决策支持、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成本分析等管理会计工具。所以,顺应企业经营集团化的趋势,我们应当推动管理会计教学转型,培养大量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
(四)推动管理会计教学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指导意见》充分肯定了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地位: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事业单位加强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激发管理活力,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财政部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人才上水平、会计工作上层次、会计事业上台阶的重要方向。余蔚平(2014)在《指导意见》会上指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二、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转型的主要措施
(一)提升管理会计教学地位,使之由从属转向独立虽然人们一般把会计分为对外会计(财务会计)和对内会计(管理会计),看起来二者似乎地位平等,但是在高校教学安排上过度强调财务会计而轻视管理会计,后者事实上处于从属地位。为适应新形势,今后要逐步加强管理会计教学工作,使之成为重要而独立的课程体系。
(二)转变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设立了会计与财务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会计人才。但是,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雷同,毕业生的区分度不大,会计教育“同质化”很明显,其后果十分严重:首先,从社会需求来看,不利于用人单位选用人才;其次,不利于广大会计(财务)毕业生就业;再次,不利于企业管理升级,进而影响我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此,必须转变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管理会计教学转型。鉴于此,本文认为,各高等院校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自身师资队伍情况、学生生源质量、教学设施和教育经费充裕度等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认为,可按照会计人才服务方向,将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如下三种模式,即:“单师”模式(只培养管理会计师)、“双师”模式(管理会计师与CPA并重)和“能力培养”模式(不以培养管理会计师或CPA为教学目的)。
1“.单师”模式以往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重心在对外会计,发挥的是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这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作是注册会计师培养模式。随着《指导意见》的,预计今后我国将加大管理会计师培养力度,旨在培养会计人员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能力,我们把这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称为管理会计师培养模式。各开设会计与财务专业的高等院校,若受师资、教学设施、学生素质和资金等条件较强约束,并打算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可重点按照管理会计师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组织教学活动,旨在培养未来的注册管理会计师。这就是本文所称的“单师”培养模式。
2“.双师”模式对于全国财经大学(学院),或者其他会计学(财务学)师资雄厚、教学设施充足和学生来源广泛的高校,可同时选择注册会计师培养模式和管理会计师培养模式。实行“双师”培养模式好处很多:首先,从会计学科建设角度来看,“双师”制可同时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还可能实现教学资源优势互补;第二,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他们既可选择注册会计师培养方向,又可选择管理会计师培养方向,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可兼顾这两个培养方向;第三,“双师”制更加容易形成办学规模效应,并更加容易扩大教学影响力,继而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综合能力培养模式不直接以培养注册会计师或管理会计师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高端综合素质,如北京大学会计学本科培养模式。北京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理论和良好的会计理论基础,为培养具有现代财会、审计综合管理能力的管理者奠定必要的理论,毕业去向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及投资银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这种培养模式高端培养方向是研究型人才和企业家。除了会计本科之外,综合能力培养模式还适用于硕士生(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和成人在职培训。特别地,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公司高管及其他社会组织管理人员与职员的工作能力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转变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安排上,遵从国际公认的管理会计师培养标准,加强预算预测、内部控制、决策支持、风险管理和成本分析等内容的教学工作。条件具备时,在全国推行管理会计师认证培训工作。
三、推进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转型应遵循的原则
鉴于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差异明显,很难在全国按照统一模式开展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因此,拟在全国推进管理会计教学转型之前应当制定相应的工作原则。本文认为,如下四项原则尤为重要。
(一)实事求是原则各高等院校在加强管理会计教育过程中应立足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自身师资、教学设施、实验设施和教学经费等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在盘点自身家底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步骤,条件具备的可立即开展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条件尚不具备的,可先行开展师资培训,增设新的适合管理会计教学工作的各项设施,等将来条件具备了再开展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而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投入资金,争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项目。
(二)统筹原则在各高等院校开展(或筹备开展)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教学设施和教学资金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招聘师资,建设管理会计实习基地,或者建立国内外校际联合培养模式。争取以最小的投入,有声有色地开展(或者筹备开展)好管理会计教学工作。
(三)质量原则从国际视野来看,未来中国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巨大,可以预见国内许多高校将争相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项目。根据以往国内各类办学经验,盲目办学往往不能保证办学质量。鉴于此,各高等院校应当检视自身的办学条件,切实做好各种办学准备工作,特别要严把教学质量关。具体地说,要把好师资质量关,只有合格的教师才能上岗;要搞好各种配套,特别要建立起设施齐全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基地;要狠抓管理教学管理工作,重视教学实践中的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培养出适合未来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合格管理会计人才。
(四)循序渐进原则当前,各设置会计与财务学科的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差异很大。其中,各财经类大学开展管理会计教学的条件最好,表现在师资、教学设施和外部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高校增设管理会计教学项目资源约束较小,容易推进管理会计教学转型,甚至能立即上管理会计培养项目;其他各类大学会计与财务学科规模通常比较小,教学资源大都是按照财务会计教学来配置的,立即增设管理会计教学项目难度较大。相比前者,后者开展管理会计教学项目要有较长的准备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这些高校需要从长计议,有条不紊地开展管理会计教学项目的准备。即使财经类高等院校,在开设管理会计项目上也应当按计划按步骤进行,做好最充足的准备工作,以使管理会计教学项目平稳开展。
四、结语
关键词:学籍管理;Delphi;Oracle;数据库
一、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学生学籍管理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用计算机来作学生学籍管理比人工管理更能体现查询快捷、保密性好、安全性高、存储量大、寿命长、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点;同时更便于管理和操作。
二、系统开发平台简介
根据我们对学籍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的需求分析,依据此系统符合规定的特点,考虑到界面的美观和直接,以及数据库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我们对开发平台作了如下选择:
1.ORACLE8
Oracle8是一个面向Internet计算环境的数据库,它改变了信息管理和访问的方式。Oracle8将新的特性融入到了传统的Oracle服务器之中,从而成为一个面向Web信息管理的数据库。Oracle8支持Web高级应用所需要的多媒体数据,支持Web繁忙站点不断增长的负载需求。Oracle8是唯一一个拥有集成式Web信息管理工具的数据库。Oracle正在推动Java成为下一代应用的标准,它在各个层次,包括Oracle8服务器内的JavaVM,均支持Java。Oracle8将强大的新型功能引入到了联机事务处理(OLTP)和数据仓库应用之中。Oracle8还对Oracle数据服务器的几乎所有方面给予了增强,全面改进了质量、可用性、性能、可管理性、多媒体数据类型支持和复制功能。
2.Delphi7
Delphi是Inprise公司开发的一个优秀的可视化软件系统,是一个可视化的RAD(RapidApplicationDevelopment,快速应用程序开发)工具,使用了Microsoft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许多先进特性和设计思想,采用了弹性可重复利用的完整的面向对象程序语言(Object-OrientedLanguage)、当今世界上最快的编辑器、最为领先的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人员可以很快设计出自己满意的界面,同时系统会自动产生程序原型。面向对象的程序
设计(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简记为OOP)是Delphi诞生的基础。从Delphi7的整体性能考虑,Delphi7有良好的用户界面,丰富多样的开发工具,快捷而准确的编译执行速度,而且Delphi的封装程度较高,使程序员可以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程序的考虑上,而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来考虑程序界面。其次,Delphi7有强大的数据库开发能力及应用方式,对Oracle的支持也较好。
三、系统设计
1.系统功能的设计
学生证管理:包括学生证的查询打印、录入、修改、删除、补发等;
学籍变更的管理:包括对学籍变更的录入查询等;
奖惩管理:包括对学生奖惩情况的录入和查询;
奖学金管理:包括对奖学金的测评和统计;
统计管理:各种当年学生数据统计;
数据管理:根据各种需要与其他数据的接口。
2.数据库的设计
2.1数据库需求分析
根据调研阶段收集的基本数据、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处理的流程作了详细的分析,为以后的进一步设计打下基础。根据学生证和学籍管理所要用到的数据,建立了如下的数据结构图:
2.2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将数据库概念结构转化为oracle数据库系统支持的实际模型,也就是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由数据库中表在ORACLE8中的实现如下:
学生证表的创建语句:
createtablet_new_xsz(
XJHVARCHAR2(13)NOTNULL,学籍号
FZRQVARCHAR2(8)NOTNULL,发证日期
BFRQVARCHAR2(8),补发日期
SKDDVARCHAR2(30),NOTNULL授课地点
XMVARCHAR2(8)NOTNULL,姓名
XBVARCHAR2(2)NOTNULL,性别
CSNYRVARCHAR2(8)NOTNULL,出生年月日
XYVARCHAR2(50)NOTNULL,学院
ZYVARCHAR2(50)NOTNULL,专业
XZVARCHAR2(2),学制
SFZHMVARCHAR2(18),身份证号码
JTSZDVARCHAR2(30),家庭所在地
CCQJVARCHAR2(12),乘车区间
RXSJVARCHAR2(8)NOTNULL,入学时间
);
其他表格建立同上。
四、系统物理设计
1.主界面
下图是学籍管理系统的主界面,最上面的菜单是系统的各个模块,菜单下面的大图表是此系统经常用到的一些功能,这样方便用户的使用,并且考虑到了色彩的搭配和图片的选择。
2.系统登录
为了此系统的安全性,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了登录窗口,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并且根据用户名选择权限,即用户能进行的工作。通过功能模块来限制功能,有一些模块是大家公用的,就是一些基本的查询,只能进行查询,没有修改和删除的权限,还有数据统计,另外又分为超级用户,学生证管理用户,学籍管理用户,奖学金管理用户。比如:要想进入学籍管理模块,用户名是aa,密码是bb,此用户只有权对学籍管理进行访问。而超级用户,它能对此系统的任何一个模块进行查询、修改、删除。当你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然后系统会根据用户所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给用户所拥有的权限,点击“确定”进入该系统。
3.学生信息导出
由于各地省教育厅自2002年开始备份学生数据,为在校生建立电子档案,最后报到国家教育部,了解毕业生的准确数据,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第一次进行电子注册时,最开始工作是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都是由手工录入的,由各学院根据字段要求负责自己学院的学生信息录入,然后由学生工作处的专人负责把数据统一。而所有的考生号更是根据学生录取时的新生名册由学生手工查询录入的,增加了难度和烦琐程度,而且容易出现错误。为了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将大部分工作简化成选择、确定,为数据查询提供准确数据,使得查询数据更为简单,减少手工操作过程的失误,减轻行政人员的工作负担。因此,作了这样一个学生信息导出,用户可以根据所需要的数据字段进行选择,然后选择招生年、省份、标志(一般为普通本科)、录取批次和录取科类。这项工作化复杂为简单,操作也比较方便,以后每年的新生数据将从此窗口导出进行编辑,然后上报省教育厅。
在完成此功能的逻辑思想上,我们运用了OLE(对象连接嵌入)技术,是Microsoft公司同计算机界合作并发展起来的产品规范。OLE自动化是一种为WINDOWS设计的交互进程通信机制,它让一个应用程序驱动或自动完成另一个应用程序,如在Delphi中创建EXCEL中的表格等。它克服了链接和嵌套中存在的缺点,即无法用编程手段对对象进行控制。实现了对OLE组件的编程式控制。
4.德育信息导出和导入
根据学校的学生手册规定,奖学金的等级来源于综合测评的成绩,而综合测评是由德育成绩和学习成绩两个部分决定的,个人德育占总分的30%他包括三级评定和红白卡加分(也叫四级评定),一级评定是由同班同学对他进行打分,按比例占25%,二级评定是由班干部对他进行打分,按比例占25%,三级评定是院系老师对他进行打分,按比例占25%。最后还有一个红白卡积分,根据个人被院系和学校的奖励和惩罚而得到的红白卡进行加、减分,加分上限为德育成绩的25%,而减分没有下限。根据这些我们导出进行三级评定和红白卡加、减分的基本数据给院系,由院系进行德育评定,然后上报学生处,导入学籍管理系统,由学生工作处专人进行测评。
并且根据学院把院系进行评定德育成绩做成了一个单个的小系统,先从学籍管理系统中把学生的基本数据导如到院系子系统中,然后由院系进行三级评定和红白卡的录入,评定结束后进行导出到学籍管理系统中,然后由学生工作处的相关人员进行统计,根据相应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测评。
五、系统评估
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反复的调试,并让相关负责的老师参加了试用,得到了各位老师的认可,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开发指标:
很好地实现了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互性;
为使用者提供了直观友好的交互界面,操作起来使流程更简单;
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参考文献:
[1]何旭洪,赵昊彤,欧阳军.ORACLE8+Delphi7数据库应用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江义华.Delphi7完美经典[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3][美]VENLCATS.DEVRAJ.ORACLE24*7技术与技巧——数据库高可用性实现方案[M].胡季红,熊志菲,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刘志敏.ORACLE数据库应用管理解决方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国内研究现状
学籍数字化管理是教育信息化的子概念,是指在学籍管理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对计算机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实现现代化教育数字化管理的关键所在。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的学籍数字化管理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1)传统手工操作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个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依靠手工录入和管理。由于统计数量和管理信息量较大,容易导致数据混乱。再者因为学籍工作时间跨度大,很多工作需要靠工作人员凭记忆或笔记去完成前后工作衔接,稍有疏漏便会导致错误发生。
(2)高校内部信息化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逐步引入到了学籍管理工作中。使用计算机代替大部分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是,由于高校各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信息查询、浏览和修改的功能需求上不够准确和及时,大部分工作还是需要依赖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
(3)初级网络化管理阶段。
进入21世纪,网络管理平台上的学历信息查询系统开通,开始实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原有技术硬件的全面升级,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学籍数字化管理发展很早,始于六七十年代,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他们一般具有较大规模的、稳定的技术队伍来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到2002年,美国已经有超过82%的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目录、课程教学大纲服务,有70.9%的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线注册服务。我国高校数字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在校园数字化建设推进、应用过程中,各高校管理层对此概念逐步增强,投入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受整体数字化程度相对落后、理论体系不够健全、经费短缺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内高校学籍数字化管理建设较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不小差距。
二、有效管理,激发学籍管理团队的积极性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将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主体、学籍管理对象整合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用模块化设定调节管理过程中的布局,使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者按布局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之中,把传统的“作业”变为“管理”,教师由“被排课”变为“被选课”,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与学之间真正实现了双向选择,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系统化设计,突显学籍数字化管理模块优势
数字化管理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客观情况,反映学生入学的基本情况。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卡、学生成绩单、在校生名册、学生学籍异动信息(转系(专业)、休学、复学、退学等)、学生奖励材料(奖学金、优秀学生、参赛获奖等)、学生处分材料,笔者认为这些都应纳入学生学籍数字化管理工作范畴中。因此,数字化管理模块可分为系统维护、用户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管理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帮助用户完成对各类信息的查询、浏览、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每一个表格之间都存在关联,一经修改,及时更新。根据用户权限的不同,学生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查询课程相关信息、历年成绩信息以及个人信息等;教师用户可以查看到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各班考勤表、成绩单等信息。具体功能情况如下:
1.系统维护模块。
包括院系、班级、教师代码等创建、查询和修改等内容。
2.用户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员可以在用户权限管理中新建、查询或删除用户,并为其分配系统操作权限,用户只能根据权限进行相关操作。
3.学生管理模块。
该模块由学生信息维护、学生学籍异动、学生处分及奖励、统计查询报表等模块组成,实现学生档案的建立、修改、删除、查询功能。学生考勤管理实现系统内部录入,亦可由任课教师在有网络支持的情况下从网页录入,操作上更为灵活。
4.课程管理模块。
包括教学计划录入与执行、选课时间设定、选课门数限定、选课报表打印等功能。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都必须以教学计划为前提,具备已开、未开课程的查询功能,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根据选课门数进行选定。课程设置管理实现课程基本信息的新增、修改、删除和查询功能,同时具备课表查询和打印功能。
5.成绩管理模块。
本模块由网上成绩录入控制、网上成绩查询控制、成绩录入、统计分析、成绩综合处理、等级考试维护等子模块组成,具备以学生个人、班级、专业、年级为单位进行查询和排名等功能。在本模块中,可以完成教师网上录入成绩的时间以及学生网上查询成绩的时间控制。
6.毕业管理模块。
包含了毕业成绩总表、毕业资格审查、学位预审查子模块,实现在校生、毕业生成绩单的查询、输出功能。可以查询每一位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资格情况,有助于提前预警;协助完成对每一位应届毕业生学位资格预审。
四、科学管理,事半功倍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表现为成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隶属关系,是对成人学生从入学之日到毕业时的全过程加以记载与管理。它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成人学籍管理已经成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学籍管理的复杂性、变动性。
1.1学籍管理的复杂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比较广泛,系分别来自各个不同单位的在职人员,涉及的专业门类多,且年龄层次跨度大,文化水平、个人素养、思想动态、学习动机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使得成人高校的学籍管理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而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量大、耗时长、手续繁琐,效率低下,已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学籍信息管理。
1.2学籍管理的变动性
成人教育学籍具有变动性大的特点。成人学生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夹杂着家庭生活和工作的琐事,经常出现工作的调动、职务的升迁、突发事件等原因要求变更学籍的状况,造成成人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就有可能会出现学籍信息的丢失、出错、重复,或者是学籍信息的不匹配的状况。基于上述原因,与学籍相关的信息处理日趋繁重和复杂,在客观上必须对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以此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
2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学籍管理工作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管理,主要对学生的信息采集、学籍注册、学籍变动以及学生成绩和思想品德、各项奖惩、毕业生信息采集、毕业资格审核、证书发放、归档资料等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依照学籍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信息管理的方法,是对成人高等教育实践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学籍管理信息化要以实施电子注册为基础,把加强电子注册管理作为学籍管理的有效手段。将学籍管理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成人高校管理学籍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2.1严查入口关,建立电子学籍档案
成人教育在每学年新生报到入学后,对照成人高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采集新生信息,包括考生准考证、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电子档案照片等要与新生本人填写的个人信息表格进行详细核实,规范地采集好新生学籍信息,严格复查新生入学采集的学籍信息,从招生库等其他数据库导入相关学生资料,按不同校区、系、部、专业、学制编班编学号,建立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并根据不同条件设计快捷地查询学生学籍情况查询的信息库,准确建立每个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确保新生数据正确、完整,从源头上把好数据的入口关,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不规范和错误数据的产生。
2.2加强信息审核,注册电子学籍信息
电子注册和学籍管理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电子注册工作保证了学生数据真实而准确,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由于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所以学籍管理人员要按照招生规定认真仔细复查新生入学资格,不符合招生条件的,立即取消其入学资格;对于符合入学条件的新生,按专业、班级为单位与注册电子档案进行信息化比对,通过学籍管理信息有关平台传输到主管部门备案,将学生电子档案转化为注册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人员在整理核实新生信息时,要快速、准确、熟练使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新生进行学籍注册,并要做到上报的数据格式要正确,同时要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对新生学籍加强管理,将学籍信息和电子注册学历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实行同步管理。因此,新生电子注册工作是学籍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维护学历证书的公正性及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2.3健全管理制度,实行学籍动态管理
成人学生由于工作等原因提出学籍变更的情况很多,如转学与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等,对此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相关手续,及时更正学籍信息。同时按省教育厅有关精神,在规定时间内报批,以免出现遗漏或错误。学籍管理人员要认真规范地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对学生实行动态化的学籍管理,在每一学期结束之前,对学生个人电子档案进行补充,及时完善学生的基本情况、奖励与处分情况、学习成绩、毕业论文成绩等重要材料和信息,同时进行审核,发现有问题的数据进行复核,保证学籍信息正确无误。强化学籍管理的刚性约束,不得擅自更改、变动、删减相关的学籍信息,如果确实有误需要更改,则需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方能修改操作。
2.4严把出口环节,审核学历电子注册信息
学历电子注册是电子注册工作的出口。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要保证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学籍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必须严格执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严把出口环节,审核学历电子注册信息,明确学籍、学历数据核对、审查、更正、上报的管理程序,杜绝错报漏报、随意更改、弄虚作假等现象,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学籍学历数据准确规范。在学生临毕业之前,要查阅学生学籍信息和电子注册的信息,在办理学生毕业证书验印注册审核时,核对提供学生入学的录取审批文件,对照电子注册数据库图像和其他信息,与学籍信息进行一一比对和复查,并与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历查询系统及学历认证系统相互对应,以保证学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以及学生学籍的一致性,提供真实、完整、无误的毕业生学历证书注册信息。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重中之重,实行学历电子注册制度是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证书管理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对学籍管理中其他工作起着有力的借鉴作用。
3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信息化,必须在宏观层面做出思考和筹划,因此,如何真正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当前学分制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必须转变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各项学籍管理科学化制度建设,强化学籍信息动态化过程管理,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道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使学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高效化,以提高学籍管理的效能。
3.1强化学籍信息化的过程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具有持续性、复杂性、繁琐性的特点,学籍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明确电子注册管理系统操作的要求,熟悉成人学籍管理实际操作的流程,严格按照管理流程和规定进行规范操作。根据管理流程实施具体的过程管理,将电子学籍档案中的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学籍管理、毕业、结业、肄业及授予学位材料和学历证书等有关材料中的文字、图表、照片等材料,按照学籍档案要求分类归档保存,加强档案管理。学籍管理人员要定期核对,按照上级主办高校对办学点的要求,对学籍进行严格管理和规范操作,实现全程跟踪,保证成人高等教育学籍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2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信息平台,是学籍管理基础工程。学籍管理各项工作的实施,必须依靠学籍信息平台。学籍信息平台以电子注册为基础,要进一步探索改进学籍管理的方法,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运用网络技术和校园网以及主办高校的信息平台实现互通互联,建立动态的学生电子学籍档案数据库,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籍管理,这样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办学点与主办高校、上级主管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便于各级领导和省级教育部门实现信息交换和核对,提高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成效。
高校是较早利用物联网技术的阵地之一。凭借在红外激光、无线通信、自动识别、传感射频、认证编址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尤其是RFID技术的广泛使用,如校园卡、门禁卡等,许多高校已经初步实现了物联网技术在校园内的大规模集成化应用,而且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等先进技术特征。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通讯部门与部分高校签署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协议为校园电子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技术保证。当前,学生可以通过射频卡(校园卡)或手机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进行快捷注册,在公寓门禁管理、图书借阅等方面进行自主识别,在就餐消费、电费、网费缴纳等领域实现便捷支付。在安全系统领域,如对学生进行识别、定位、查询、管理等方面,也开始有了初步探索。
二、高校学生管理应用物联网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逐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在校总人数达到2700余万人。高校的规模、结构、体制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大学新校区建设、后勤管理社会化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的逐渐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规范化、独立化,迫切需要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近年来,由于国内外政局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改革不断扩大与深化引发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矛盾频发,涉及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环境因素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日俱增。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互联网正全方位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已经被互联网传播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高校学生正遭受着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取向史无前例的猛烈冲击。尤其是进入“微”时代后,手机客户终端的无限延伸已经使得互联网发展成为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交织碰撞,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丧失、团结协作理念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校频发的自杀、校园暴力、偷盗、网络犯罪等恶性极端事件,对高校管理工作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参与者的辅导员,鉴于当下“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状态和“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的收入状况,无法调动自身积极向上的工作情绪。部分高校存在辅导员配备不足、工作繁杂、职责不明等问题,辅导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力不从心,效率不高。加之辅导员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几乎要面向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大量时间都要用在执行各部门布置的任务上,学生的全面细致管理受到极大影响。将物联网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接轨,把物联网与学生安全管理、学风建设、心理健康管理、贫困生资助管理、课外活动监控等结合起来,实现“感知管理”,从而把握主动权,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危机并改变工作滞后的局面。
三、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抓两头、略中间”的管理模式存在许多管理漏洞,问题频发。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多向性优势,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改变以往工作对象受限的现状,全面发现、掌握和解决更多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深层次问题,使更多学生同时接受全方位管理成为可能,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被动变为主动,从现实时空走向网络时空,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在工作形式与工作内容上的创新。学校将RFID识别标签嵌入校园卡、学生证、门禁卡或手机卡中,在校园全覆盖范围内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实时监控。网络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实时地对学生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通过这种工作模式,可以突破以往校园区域范围内的信息层层传递烦琐和管理应急反应慢的局限,使学生的各类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达至校园网络系统,第一时间做出事态分类甄别。
1.实时考勤反馈促学风
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由于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受到目标缺失、生活散漫、社会工作与学习安排不当、网络成瘾、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每天睡到日三杆,上课时间不到班,上课懒把课本翻,整堂只把手机玩”的现状,学习风气令人担忧,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务部门可通过嵌在学生校园卡、手机卡中的电子标签发送信号,由各个教室设置电子监控感应器(摄像头、感应器等)进行接收,网络自动进行到课学生信息核对,统计缺勤学生信息并传递给辅导员或学生本人,督促学生出勤。为杜绝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电子感应设备感受到嵌在手机卡内的电子标签所发出的信号后,可以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判断、定位,提示上课教师及时制止,或者自行将手机锁屏,让学生在课堂内无法正常使用手机。
2.智能校园监控保安全
近年来,高校校园内火灾、偷盗、斗殴、死亡事件频发,让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猝不及防。高校管理人员对各类事件、隐患不能提前预判,应对起来相当被动。大多数高校为了扩招,校园面积增大,建筑增多,师生人数上升,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难以保证。物联网技术可以对高校校园的安全管理进行智能化、实时化监控,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全时段、全方位智能监管。高校一般都能将分散在校园各处独立的监控录像进行联网,对校园安全情况进行录像、监管。但这种形式相对单一,人员缺岗时不能及时反馈,存在一定缺陷。为改善现有的监控设备监测单一的局面,高校可在校园的危险区域或监控盲区,如池塘、顶楼、施工场所、治安死角等场所设置RFID电子标签,当学生进入这些区域的识别范围时,由网络上传信息进行身份自动识别,并发出语音警示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或离开危险区域。同时,校方安保人员可在第一时间接到警报进行现场处理。为防止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行偷盗、聚集等行为,高校可在教学区、生活区等限制校外人员进出的区域安装监控摄像头和电子报警器,当发现可疑人员进入学生宿舍时,或者当公共场所发生斗殴或聚集事件时,监控录像会自动采集图像信息进行上传,进行甄别、预警,电子报警器则会通知安保人员及时到达现场进行事件处理;在学校门口、公寓楼门口安装电磁开关和读卡机等进出控制系统,对通行位置、通行人员身份、通行时间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如发生学生在非正常时间离校出走事件时,可立即显示、打印和报警,提示辅导员或保卫部门及时做出反应。
3.远程诊疗心理问题学生
高校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困难、过分依赖网络、角色转换与适应慢以及学习生活压力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目前,高校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的聚集地,心理不健康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部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出现自卑、抑郁、偏执、焦虑、强迫、精神分裂等症状。虽然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自助中心,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干预治疗,但部分学生不能主动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愿进行心理辅导。高校每学期进行心理测评,虽然可以有目的地关注部分问题学生,但“踏着铃声进课堂,宿舍内外无声响,互联网络诉衷肠”的生活模式,也让高校辅导员无法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甚至出现学生离校出走、自杀后不能及时得知信息的局面。因此,高校可以为学生配发简易的医疗传感设备,对在校学生的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学生的生理指标数据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送到心理自助中心,让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关注和心理辅导,及早介入,有效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校园文体活动自主选择
除去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高校学生的自由时间比较多。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课余时间所参与的活动也不尽相同。将所有学生聚集到一起开展文体活动的传统方式既费时费力,又让学生感觉是被强迫参与。所以,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物联网的使用,学校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学生在入校之初填写的个人兴趣爱好,建立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汇总,每天可通过微信平台、QQ、电子邮件等形式将即将举办的各种活动信息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对应的学生,让学生可根据时间自行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实时反馈参与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5.智能服务学生生活
物联网技术在服务学生生活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以购买火车票为例,传统的车站售票、代售点售票虽然是学生群体的惯性购票方式,但较浪费时间。网络时代,通过互联网电子支付平台预订车票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学校后勤部门可以利用物联网为学生购买往返车票提供便利。在开学或者放假前夕,物联网络可根据已统计汇总的各个学生的乘车区间信息,自动将票务信息推送至各手机终端或者个人认证平台上,并链接网络购票系统、个人银行卡、电子支付认证系统。学生只需用手机或者认证平台选择所乘车次,点击确认,无须其他操作则可由系统自动完成购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为许多学生解决“买票难”、“忘买票”等问题。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利用在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奖贷工作中。物联网可以将建立贫困档案学生的消费信息向财务系统进行实时反馈,实现资助资金的自主发放和使用管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