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09: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障碍分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
由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远离家乡和亲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遇到困难往往难以适应。另外,在高中期间,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沉重的心理压力所困扰,生活内容十分单调,全力以赴把考上大学作为首选目标,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生活阅历很少,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以后,一些原来感到“自我良好”的大学生在竞争中相形见绌,自尊心受挫,时间久了,心理障碍逐渐形成,严重者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2.学习持久紧张和竞争矛盾的激化
从高中到大学,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放松,进入大学后,在高手如林的环境中,大家免不了要激烈竞争,同时为了毕业后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大家也必须竞争。这样,在大学生之间就会增加距离,甚至可以激化矛盾。生活的压力大,激烈的学习竞争使大学生难以想象今后所要面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因此产生心理障碍。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就可以导致心理疾病,以致造成精神崩溃。
3.社会交往不良
在中学时期学习任务繁重,一般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很少与外界接触。进入大学这个群体环境以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主要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的学生因为客观因素与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与群体关系脱离,孤僻、冷漠,甚至无端猜忌,这就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里应当指出,建立良好的群体环境,风气是十分重要的,严肃、活泼的气氛有助于个体消除各种不良心态。
4.生活上的挫折
心理障碍产生的成因来源于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当学生由于受家庭变故、失恋、身体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时间过长将导致不良刺激,情绪发生剧烈变化。科学研究表明:不良情绪会使人的下丘脑、脑垂体、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使身体和心理抵抗力减弱。如果患者性格又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人们就无法了解他的困难。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于是心理障碍就会越来越重,最后常常表现为偏激,拒绝劝告和安慰,自卑感、负罪感加重,常常会引发悲剧。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
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我们要正确对待,并及时给予调控,加以专业人员的正确治疗,帮助他们解除痛苦,使其逐步走向成熟,从高校的教育而言,本人认为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防治工作。
1.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与成才目标。心理学是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去研究人。心理现象是指人的认识、情绪、意志过程和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体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现象影响、决定了学生的各项活动。因此,应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及早地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症状。特别是青年教师,对心理学更应钻研。例如,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和性格,发扬有利因素,剔除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如开办专题讲座、推荐读物等,使学生了解自我,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自己管理自己,有效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纵观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无不与他们自身缺乏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有关。因此,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去,不断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2.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心理疾病的产生多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后,个体情志变化所致。因此,学校应注重集体主义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时,要尽可能地寓教育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多交知心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领导和教师也要深入学生中间,加强感情联系。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情开朗,尽快消除障碍。
3.防止恶性刺激
要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这些学生急需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如果他们从外部环境中得到适当的帮助,病症就会很快得到好转,相反,如果受到严重刺激就会加重症状,甚至酿成恶果。精神病是目前对学生健康危害比较大的一种心理疾病,有的潜伏期很长,不易发现,所以,对学生要多观察,注意其语言、行动的变化。如果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尽早诊断和治疗,提高警惕加强管理,防止意外。
4.在学生中间开设心理咨询业务
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可以合作,可以在校医院设咨询部,门诊成员可由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家组成。帮助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和社交训练,这是一般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说校医不仅要治病,还要“医人”。
3、结束语
总之,心理障碍是人人都有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去跨越这个障碍,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心态问题,心态决定人生,而决定心态的又是个人的素质修养。作为学生的老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和看待问题的态度,不仅要传授文化给学生,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使他们学会面对生活,解除心理障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成因十分复杂,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学习紧张、社交差、生活遇到挫折等方面谈谈如何防治心理障碍。
【关键词】心理障碍因素防治
参考文献:
[1]郑翔.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2]董玉梅.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3,(05).
[3]樊华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04).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运动心理学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建立栏感,包括动作感、距离感和节奏感,从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分析入手,探讨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因素以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为跨栏跑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方法的思考,借鉴学习理论的一些经验,对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排除进行分析论证。
2分析与讨论
跨栏跑是高校体育术科教学中技术性较高项目之一,教学如何抓住项目技术特点和重点,并联系实际来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对学生掌握技术和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2.1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栏架是人为的障碍物,学生看到栏架就会表现种种惧怕心理,怕踢栏、碰栏或被栏绊倒。不少学生怕字当头,缩手缩脚,以致动作僵硬、步伐紊乱、技术动作变形;有的学生因“恐栏”心理加剧,甚至不能跨越栏架,对上栏的距离判断不准,于是就会栏前倒小步子、跳栏等;部分学生往往表现为“拉大步、倒小步”,这不仅使神经系统高度紧张,从而导致肌肉僵硬,协调性差、多余动作多、记忆和思维能力降低,这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增加了困难,同时妨碍学生正确地形成动作表象和动作要领。因此,探讨和分析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2.2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因素分析
初学攻栏时,学生通过视、听等感知器官获得有关跨栏的感性认识,如动作示范的理性认识,动作讲解而形成的粗略动作印象。如果学生的这一初步印象与正确技术存在较大偏差,或是由于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对学习跨栏跑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就会形成倒小步子、跳栏等动作。由此可见,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意志薄弱是造成以上种种原因的四大心理障碍因素。
2.2.1空间知觉因素
空间知觉的感知对象是栏架的高度、起跨距离、摆动腿抬起的高度、起跨腿的蹬地方向、身体重心的位置以及体姿状态等,如果空间知觉不好,学生就会因起跨点近而倒小步子,蹬地角度大,腾空过高而导致跳栏。
2.2.2时间知觉因素
时间知觉的感知对象包括攻栏、摆动腿的伸压、起跨腿的提拉以及过栏的时机。摆动腿的攻摆动作应做到快速连贯,积极有力。教学中常见的错误是摆动腿伸小腿过早致使过栏速度下降、大腿碰打栏架、或是过不了栏而落在栏架上,甚至造成摆动腿插入栏下而摔倒。一旦出现上述现象,就会在练习者心中留下阴影,并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对初学者尤为如此。
2.2.3运动知觉因素
运动知觉即肌肉的本体感觉。众所周知,动作的正确完成是身体部分肌肉协调配合的结果,而肌肉群间能否协调配合,又取决于肌体对肌肉的大小、方向、动机及主、被动机群间转换过程的感知是否清楚正确。因此,要提高动作过程的正确性,必须设法加强肌肉本体感知觉能力。
2.2.4意志品质因素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克服困难做出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跨栏是一种超越障碍物的运动,对进行这项运动的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意志薄弱,而有的学生身体矮小或力量素质差,不能正确的估评自己的能力,存在自卑心理,上述这类学生易形成对跨栏的恐惧感,而形成动作变形也是意志品质因素造成的。
上述四点是造成跨栏跑教学中的四大心理障碍,为消除这些心理障碍,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3克服跨栏跑教学中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2.3.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建立清晰的动作概念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以动机作为动力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所支配,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等,当然也不能忽视直接的学习动机。
2.3.2讲解示范要有鼓动性
示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技术动作的表象,在表象形成过程中,学生掌握技术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利用表象。
2.3.3选择适宜的练习手段
当学习有一定的危险性时,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心态,有的跃跃欲试,也有的紧张畏缩。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运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接受能力强,掌握动作快;反之,消极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分散等。
2.3.4正确运用暗示和错觉
暗示是指用含蓄、直接的方法对人的状态迅速产生影响的过程。“望梅止渴”就是运用了暗示和间接暗示。暗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一般来说,应根据具体事物和对象的特点,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运用,方能产生积极作用。在教跨栏跑时学生害怕,三步上不去,五步步幅小,下栏后不敢积极跑动,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也可在跨栏前让学生跨同等高度的橡皮筋或竹竿,由于增加了宽度,使学生产生了几何图形的错觉,即跨越的高度增加了,但感知却认为降低了,或并不感到高,通过这种暗示方法,即可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又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
2.3.5关心、鼓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所谓关心就是在授课前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兴趣和胆量,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在跨栏时,应把掌握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放在前面,当这些学生跨过时,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能随之跨过。老师说有进步,虽然没有进步,也应该说很好、有进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精神。
此外,还应借助于理论知识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完成动作不好,其原因往往是不善于动脑筋。用固定法、完整法、好坏法、对比法、比赛评价法等方法,克服由于时间因素、空间因素、运动知觉因素和意志品质造成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认识跨栏跑教学中易犯的错误,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结论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动作复杂,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是不行的。但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也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分析纠正学生的技术错误时,应充分注意从学生的心理障碍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心理障碍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方面说,更是难点。学生对作文一般都存在畏惧心理,往往表现为对作文缺乏信心,一提起写作文,头脑一下子变得杂乱无章,甚至空白。这种作文心理障碍,从广义上讲从属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范畴。从狭义上讲,从属于学习心理品质的范畴。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写作乃至创造性的完成,制约了学生的认知与语言表达,思维与创造想象,学生处于写作的忧虑或挫折感中,终使其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形成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弱化,比如没有较好地教给学生作文思维的方法,语言表达、篇章结构安排的技巧等;二是学生在自身观察、思维、想象及语文基本素质与技能上存在显著问题,多重因素结合,必然影响学生构思及写作的整个过程;三是来自外部的干扰,如反问的深刻影响,教师的评价作文模式,生活素材的缺乏,同辈群体乃至班集体、个人生活的单调枯燥等。
纵观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枯竭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写记叙文时觉得没有题材可选择,生活源头里找不出文章所要求的素材;写议论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料可摆、无理可讲。因而这些学生常常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最后常以胡编乱造,或者是搭空架子,浮皮掠影,交差了事。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病,是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生活范围狭小,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生活单调,孤陋寡闻,平静而呆板的生活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反映和认识生活的能力,“鱼无水而不能泳,炊无米而不能食”;另一种是学生本身对生活的敏感性较差,不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愿作深入思考,虽然生活内容颇为丰富,然其观察的视角、思维活动始终麻木而迟钝,这实际上是一种假性“枯竭”。
鉴于“枯竭”心理的成因,我们只有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诸如参观访问、春游远足、夏令营、体育竞赛、读书看报、演讲辩论等,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串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使其“胸中有立壑”,然后才能“下笔如有神”。同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生活中种种现象,提高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初高中学生要进行相类、相似、相关的思路拓展训练。如向理性思路拓展,通向逻辑思维范畴,因本质属性的相同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相关性思路拓展则是通过时空等条件、因果关系对不同事物作联想、想象。几种训练分项或综合进行,可有效地打开思路,使可说之话,可用之料,可讲之理如泉涌鹊飞纷至沓来。这就能逐步摆脱“枯竭感”的烦恼。
二、从众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作文摆脱不出教师推崇的范文,印象深刻的阅读经验,以及生活中人们习惯的认识与看法等而引起的“思维定式”。这也是学生作文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有些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味强调模仿。学生由于大量的现成书本题材储存在大脑中,因而构思时不知不觉被其 “磁化”而归一到别人的经验中,写出来的作文始终逃不出“经验框框”的束缚,影响他对生活的个性理解和思考。
例如,材料作文,要求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讨论文。材料短小简明,“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实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这是一则隐喻性作文题,第一句讲绿树成材为人类造福,隐喻人才的重要;第二句讲绿树“为了这一切”而“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料”,隐喻成就人才必须以大量吸收知识为根本;第三句讲科学实验证实了绿树吸收之多,可见“成才”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题目中的“吸收和给予”已经把相互关系提示得十分明确,不讲吸收知识,拿什么奉献?有些学生缺少认真审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构思时想到以前学过的课文《松树的风格》,在作文中单一地讲无私奉献,雷锋精神,始终不涉及“吸收”这一根本性含义,舍本求末,偏离题意,因而造成审题失误,这就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如何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呢?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分析事物的方法,既要从客观上分析社会世俗人情,更要从日常生活的“平淡”中寻找和发现生活的美。要教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多思、巧思、深思、静思。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老师要及时肯定、勉励。如果学生思考不周,理解肤浅,尚有缺陷,教师也不能泼冷水,横加指责;而应该满腔热情地诱导、启发,让其提高认识,自觉修正。
三、封闭性心理
由于中学生逐渐地脱离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幻想心理,处于趋向成人心理阶段。他们思考问题和表达感情具有独立性的特点,自制力也得到提高,自我意识逐步形成,对于眼前事物和现象的把握往往出自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而不轻易表达,而且对涉及自身的各种事情很敏感,自尊心增强了。有时教师的态度和教法的不妥,也会妨碍师生间的融洽相处,造成心理障碍。封闭性心理在初三和高中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上课不踊跃发言,讨论问题即使有真知灼见也不愿多说,完成作文时,只按形式拼凑。这样学生的真实思想感情长期处在压抑和封闭状态之中,势必造成作文的心理障碍。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要点并写一些议论文呢?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我初步探索出了以下议论文教学程序:
一、排除议论文起始教学中的障碍
万事开头难,议论文的起始教学也是如此,引导得好,学生学习议论文就有兴趣有动力,在阅读和写作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终生受益。现在的初中生到高中毕业仍写不出像样的议论文,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抓好议论文的起始教学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起始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障碍主要有:A情绪抵触造成的心理障碍。学生往往对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文体感兴趣,而对议论文就觉得枯燥乏味,加上教师一开始讲解就是论点论据地全方位抽象解剖。因此学生一接触议论文就有一定的心理障碍;B惯性思维形式的思维障碍。议论文的生动形象性不及及记叙文强,学生易受记叙文等文体特点影响,写出来的文章论据与论点不符;C积累缺陷带来的知识障碍,诸如缺乏感性认识,议论常识,缺乏可供议论的材料等都会给学生学习和写作议论性文体带来很大的心理障碍。
要排除障碍,在起始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一些议论常识外,不妨把目光放远一点,多渠道、多样化有序地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并养成摘记、整理的习惯。议论文包容性大,要求阅读和写作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因此多读,多积累才能见多识广,写作才能得心应手。
2、熟读乃至背诵一些典范的议论文。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灵活方式,让学生背诵《谈骨气》、《从三到万》、《想和做》等结构易掌握,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让他们头脑中有一些议论文的框架。有新知识出现时,则以旧引新,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总之排除障碍,议论文教学的良好开端就实现有望了。
二、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议论文
议论文教学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后,教师就得想法让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学习议论文,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阅读议论文的一些简单方法:(一)储存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只有学生头脑中有一定的议论文知识,才能准确地辨识议论文的三要素及明白议论的表达方式。具体做法是供给学生一些记叙和议论的语段材料,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区别,从而获得一些议论文的感性认识,头脑中有了一些“议论”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反复阅读所给文章,看其议论的话题及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二)把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思路。知道了观点,就得想一想,作者通过哪些论据,怎样的方法,循着怎样的思路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当学生对论据的概念已把握的情况下,便能迅速地辨认论据类型,相应地论证方法也就一目了然了。(三)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其实议论文语言与其它文体不同之处就是语言的严密性和论辩性,作者所诉的问题能否经得起推敲,关键是语言的严密性,这也是议论文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标志之一。
三、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写议论文
学以致用,学生阅读学习了议论文的基础上,写作议论文就较为容易了。教师应根据学习的重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写作一些浅显的议论文。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简单的程序:
1、分清重点、逐个训练。其实初中语文第四册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可以根据侧重点的不同,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体现训练的针对性。
2、精心设计、耐心指导。
审题指导是关键。根据标题里的一些显著字眼,采用标志法、分析法、比较法等抓住议论的要害之处,使议论能够紧扣题目深化开去。
3、反复揣摩、巧设题目。议论文特别是给材料作文,拟一个好的标题能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不少色彩,从而诱人阅读。大致说来议论文拟题有以下要求:准确、鲜明、简洁、形象、别致、整齐。(这里不再赘述)
4、方法多样、训练议论能力。
课前说名言议名言,抄名言警句,结合生活现象和学生喜好训练作文不失为训练议论能力的好方法。如“有钱能使鬼推磨吗”结合时弊写文,学生兴趣浓厚,可写的东西也多。学生对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怀玉公主》特别感兴趣,我就训练他们写人物评论,于是就有了对容嬷嬷扮演者大加称赞的语句“没有丝毫的忸怩、造作、很逼真,怎么下得了手痛打善良可爱的小燕子?”;也有对韵贵人的中肯评价,说她“既可恨又可怜”,评人物显示学生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爱憎。另外将佳作定期成集,在班内传阅,促发大多数人的写作兴趣,这样议论文的写作就不再是一件苦事。
5、最后重视学生作文信息反馈。每次作文突出一个评改重点,在下次作文前作为评讲及指导作文的依据,而且不仅要突出“篇”的优秀之作,也要突出“段、句”的优秀者,意在使大多数同学都有一种作文的成功感。
论文摘要:本文选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体育梭炼知行调查问卷》时24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在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显著低于男生,高三学生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镇生源学生;2)有66%的高中生时体育梭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课外的徽炼:3)高中生体育梭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认知高组.运动+认知低组、不运动+认知高组、不运动+认知低组。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十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准备高考的同时,学校和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意给他们创造积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压力。
论文摘要:在我国的教育史中教育惩罚曾被广泛使用,正当的教育惩罚可以激励学生,使其不断发展。但不良的教育惩罚会挫伤学生的自尊,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导致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该消除不良惩罚,多采用赏识教育,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女儿读幼儿园时,因不吃菜里的葱和姜,被一沈某老师扭其腮部,以至一星期后腮部仍疼痛摸不得。一日,我问女儿长大后想干啥,她回答说“当老师”。我奇怪地问:“为什么?”答:“我长大后要当沈老师女儿的老师,我也要收拾收拾她!”就因为沈老师的惩罚,我女儿就想着报复?女儿的回答令我吃惊,吃惊之余更多的是对当教育惩罚的思考。
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中,“赏识”教育已被广泛使用。“赏识教育”就是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予以鼓励,使孩子充满自信,不断发展。但在教师队伍中仍有少部分教师经常给学生以教育惩罚。当然,我们不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当一个学生犯错误后,教育者应该给他适当的惩罚使之改正错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但惩罚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将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使学生走上犯罪道路,这样的教育惩罚结果与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不愿看到的。
纵观我国的教育,不良的教育惩罚可归纳为体罚与心理惩罚两类,无论两类惩罚中的哪一类,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一、体罚及造成的心理障碍
体罚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用罚站、罚跪、打手心或打耳光等方式来处罚学生的错误教育方法。如果学生经常受到体罚,就会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低估自己,轻视自己,对自己缺乏自信。如果学生经常受到打骂,就会表现为提心吊胆,胆小怕事。在同学的耻笑中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导致讨厌学习,甚至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缺乏勇气和胆识,不敢面对挫折和困难。
2、消极心理
这类学生受体罚后对学校各项活动不感兴趣,心理封闭,沉默寡言,孤独怪僻、不合群体,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长此发展下去,就会产生觉得生活无意义,学习无意义等消极心理。
3、报复心理
常受体罚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产生冷漠孤僻、敌视报复等畸变心理,更有甚者是对老师顶撞、大动干戈等。如:我原来所在的乡下中学里,初89班杨某学生,性格孤僻、极不合群,对老师的教导采取不合作态度,曾被班主任郭某打过两次耳光。杨某一直怀恨在心,并用逃课、睡觉等方式回报郭某的课。杨某毕业后,于2001年的一天,带领社会上的两三个人至学校对原来班主任郭某实施报复,将郭某的右臂砍伤,门牙打掉一颗。这完全是由于教师的不良教育惩罚惹的祸。所以,教师在实施教育惩罚时,如果不尊重学生人格,势必会导致刚才所说的一幕。
二、心理惩罚及造成的心理障碍
心理惩罚简称心罚,又叫语言暴力。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漫骂、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教育教学活动。心罚往往比体罚更具有隐蔽性和伤害性,因为它对学生的伤害主要是心理伤害,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的潜伏期很长,它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乃至对一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长期受到心罚的学生,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心理紧张,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
1、抑郁心理
这类学生长期处于被讽刺、嘲笑和不公平待遇中,在人际交往中常受到挫折,从而产生对集体不关心,对同学疏远,心中有事也不愿与人交谈,进而发展到心理封闭、沉默寡言,郁郁寡欢,看人看事都抱有消极态度。
2、厌世心理
这类学生常受到教师的讽刺、打击、挖苦,长期受到人格上的侮辱,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前途无望,进而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2001年3月23日,某中学初二(6)班主任王老师在上历史课时,见小艳在打吨,就用教鞭敲了下小艳的头,没过一会,见小艳又睡着了。王老师十分气愤,就把小艳拉到讲台上站着,并指着小艳对全班同学说:“你看你已经胖得象孕妇了,还在睡,再睡下去就怕比猪还肥了。”小艳无地自容,泪流满面。此话经好事的男生一传变成了“小艳怀孕了”。一星期后,小艳因受不了流言蜚语,服毒自杀了。由此可见,由于教师错误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人格上的虐待,严重伤害了小艳的自尊心,最终将小艳“教育”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真正成了“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事实,这样的教育结果值得我们引起反思。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心理障碍,都是由于教师不良的教育惩罚所导致的。这些结果走向了教育者主观愿望的反面,这种教育没有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恰恰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广大的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尊重学生个体,多用正当惩罚,消除不良惩罚,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以达教育学生的目的。
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育艺术:一方面,教师应学好教育法规和学校制度,切实加强师德修养,深刻认识教育惩罚的性质,多分析典型案例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避免不良教育惩罚的出现。另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学习各种知识,用渊博的知识、精辟的语言和独特的教育艺术和批评艺术去教育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少犯错误,最终实现他律到自律。
论文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座谈讨论,对高师院校大学生悼育教学中的心理库碍进行了研究分析.体育教学与健康具有探刻的内在联系,高师体育教学改革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人才竞争,不单纯是智力的竞争,而是包括体力、心理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内的竞争,健康与体育的结合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而且还能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可见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尤其是心理状态.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影响人的潜能发挥,使人对外界刺激无法在最佳状态下作出应答反应的心理阻滞因素.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障碍对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消极减力作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2体育教学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2.1厌倦心理
部分高师院校大学生由于动机不强或受到挫折而厌倦体育学习.大学生刚入校时,由于压力原因,学习体育较认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消失,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精神疲乏、懈怠,甚至干脆弃而不学。
2.2焦虑心理
焦虑是伴随某种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模糊的、令人不偷快的情绪‘焦虑水平的高低对学习、训练的影响不同,焦虑水平过高会起副面作用.部分学生由于人学时体育素质较差,当学习遇到挫折、测验成绩不理想时,其成就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心理压力,形成紧张、不安、焦急、优虑甚至恐惧的心态.
2.3麻木与冷漠心理
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或防御性反应一如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倍感吃力,运动能力下降、水平停滞不前,因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勇气.2.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主体由于环境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少数学生对一些正规的教学活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偏激态度,不配合、不协作,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3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经过查阅文献和座谈讨论表明,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3.1主观原因
部分高师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淡薄、动机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进取心等,这些是高师院校大学生体育教学诸多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
3.2客观原因
高师体育教学中除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因素外,现行的高师体育课程还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体育观念落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多过细,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这些都不利于更好地培养高师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高师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高师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鱼待提高,高师生作为准教师,角色职责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同时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知水平; 在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如何对待个人与集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调整自己心态等方面,体育教学过程都表现得极其生动、具体和真实,其应答的效应,又表现得非常鲜明、及时.这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和即时反馈正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通过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坚忍不拔、沉着果敢、开拓进取与自律能力等心理品质,都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高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更有效地保证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5纠正方法
5.1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增强克服心理障碍的精神力量.
5.2教学优化组台
这是指在体有教学中,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地安排运动负荷,抑制外界的不良刺激,活跃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参加各项运动的热情,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5.3培养“自我效能”信念
首先形成融洽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势;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产生多练几次的渴望心理;最后,根据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或用激将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或运用心理暗示法,增强学生“自我效能”信念,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5.4创设良好的情境
创设良好的情境方法是多样的,如语言描述情境、围绕问题设置情境一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引发强烈的体育运动动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就必须激发他们的需要,通过对目的、意义、用途的讲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动作有一个整体的感觉、从而形成学习的意向.
5.5自我调节
采用自我调节情绪训练,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去除歪曲、夸大或缩小的成份,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5.6发展能力和素质
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理念,进行心理干预,避免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培养学生自控能力、运动能力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有针一对性地安排素质练习,使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消除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当代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在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对于涉世未深的高职学生来说,难免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若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就可能由于强度过大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1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心理障碍是对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失常的统称。高职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疾病障碍等。但无论表现为什么症状,心理障碍都会严重降低个人的能力。当代高职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社会因素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巨大的影响。首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在高职生收费并轨后,许多来自贫困家庭的高职生,不得不通过四处借债甚至向银行贷款来完成学业,这些高职生虽然也勉强入学,却经常为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发愁,生活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心理郁闷,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抑郁的发生。其次,社会分配现状不尽合理,收入差距拉大,使许多学生对读书尤其是读高职的“实效性”产生怀疑,从而开始厌学,甚至对社会产生仇恨心理。再次,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取消国家统一分配,各类人才均由市场配置,“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己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就业方式。由于高职生的就业压力增大使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不少学生为考虑工作问题变得焦虑不安。
1.2生理因素
高职生己进入青年时期,随着性心理的逐渐成熟,其性意识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与异朋友。但由于高职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对青春期的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而我国性教育普遍滞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卫生学的研究表明,大中专学生性心理卫生问题集中表现在对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性价值观念模糊,对自身的性生理、性心理感到困惑、不适应,对、性冲动存在不安、压抑感等。谭嗣同在《仁学》中说:“把东西秘密地藏在匣子中,不让人看,那么别人想看的心情就愈加迫切。”因此学校应向青年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使人人皆熟悉其所以然。
1.3心理因素
高职生从学校走向学校,一路平坦,基本上没有遇到大的挫折,经历的磨难较少,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但升入高职后,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被看作学生,更被看作是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人,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变更的现实,高职生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些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而由于高职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情感也存在不稳定的一面,因而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一些高职生对高职阶段学习方法、生活环境的变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从而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冲突,往往表现出焦虑、苦闷、抑郁、自卑甚至悲观失望等情绪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心理疾病。
1.4生活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是高职学生群体的近环境,主要包括生活氛围、人际关系氛围等方面。相对来说,它对在校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持久。一些偶然的因素诸如失恋、失去友谊或亲人、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因难等,常使某些学生难以承受精神打击。同时,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己成为当代高职生的敏感问题,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但部分学生由于个性不良、沟通不畅、情绪反映不当和缺乏社交能力等,常常导致人际关系失调甚至引起人际冲突。而目前社会生活中对交往能力又极度重视,因此,不少学生常处于既要求交往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极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情绪的产生。
2消除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措施
当代高职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因此,消除高职生心理障碍的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需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笔者认为,面对高职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作为以培养合格高职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主要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首先加强哲学教育。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找准自己的位置,并确定奋斗目标,这样就拥有了心理健康的基础。其次,应普及心理学、心理卫生知识和性知识的教育。高职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这些知识的掌握。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自身心理和生理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就能增强其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再次,建立高职生心理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面询、热线咨询等形式,如在校报上开辟专栏、在校园网上建立“知心姐姐信箱”、举办心理学知识专题讲座等。
2.2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只有两方面同时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缓解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排除消极的心理因素,创造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防止心理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
2.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
高职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是以高职校园文化为依托和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实践证明,优良的学风和校风,优雅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能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而且能有效地缓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压力,保持身心健康,促进协调发展。近些年来,高职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不断上升,除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一心只顾学习,不愿或很少参加文体活动。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符合青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学生在生活中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疲劳和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