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09: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第1篇

尽管近些年来大学生志愿活动发展较快,但是在这中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让世界也为之称道,但是许多大学生并理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愿、利他、不计报酬”的志愿活动精神,而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有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也只是搞“形式主义”,“走走过场”,另外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常由各级党团组织负责组织,这种行政化管理方式对于大学生个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是一种束缚,也导致大学生社会志愿精神的缺乏。

二、大学生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束缚了人民公民意识的产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公民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增强,然而大量计划经济痕迹的残留,都在严重限制着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很大一部分人错误地理解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含义,过分强调个人所得而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认为自由竞争就等同于争取个人利益。与此同时,在西方世界所谓的自由与民主的感染下,大学生未能够对民主和自由有理性和系统的认识,容易受到一些别有用心势力的煽动和蛊惑,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陷入误区,这种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

首先,就当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普遍现状来说,一些教师的自身素养有待提高,很多高校的教学队伍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内容上安排的不够合理,教学手段也较为落后,有的老师一味地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研究中,而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仅仅是走过场;其次,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理论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多数老师习惯于理论灌输,然而大学生素质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地重理论而轻实践,就会让素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之中,而缺乏实践的功效。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

新时期的大学生,其民主法治意识、自主意识和诚信意识等,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然而一些大学生时常陷入了迷茫状态,对于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一些大学生内心十分抵制脱离实际的、空泛的说教与形式主义的理论,在生活中则表现出冷漠的情绪;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未知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习惯并倾向于通过他们自身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去重新认识自己所看到的社会全貌。很多大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奉献精神,在择业的过程中普遍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感较为匮乏,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希望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但是对于社会缺少了解,思想观念中还伴随着强烈的现实感,对于承担社会义务更是缺少意识与决心。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全新的公民教育理念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精神,即是指人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与权利对等的义务,权利不能脱离义务而单独存在。对于权利的行使,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种无限制、无政府、无约束的状态,就是因为一部分人在权利的行使中过分追求权利而忽略了其中的义务,这与我国法治社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要让大学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培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精神。社会公正彰显着公民伦理与公民社会的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理念之一,社会正义这一理念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都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通过平等的心灵交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大学生,让师生在公民素质这一方面共同进步。

2、建立科学化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在理论教学中用空洞的说教阐释书本,对于当今大学生的主体情感和实际需要缺乏针对性,导致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并没有深入人心,高校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该想学生之所想,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问题,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自发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在学习空间之外,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也应被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重视,高校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的将其思想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具体活动之中,运用文化娱乐活动、校园媒体等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时时了解大学生的心声,强化与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大学生素质教育这一理论性的教学深入大学生生活之中,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挂钩,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3、提高大学教育者的素质

高校思政老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窗口和平台,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在于数量众多的高素质老师,一个具备较高道德水平、高尚人格素养以及扎实基础知识的老师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者来说,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最基本的要求,重中之重要使大学生素质教育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在思想上要做到深刻认识,在行为上要做到为人师表,在大学生中间发挥表率作用、模范作用。

4、建立学校、社会与家庭为一体的多途径帮促模式

第2篇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着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包含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指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一般由专业教育完成的。而非专业素质指除人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观念、品格、习惯、方法、能力和非专业知识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从作用和影响看,非专业素质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地位。依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应构建由职业基础、职业提升、职业发展、拓展训练四大模块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并将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职业基础模块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包括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安全素质、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职业提升模块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提升,让学生增长文学、艺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有爱心、有情趣、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的职业人。职业发展模块注重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知识的拓展,为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展训练模块主要为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各类竞赛、社团活动和听学术讲座等。以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会学习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九个方面为核心内容的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素质教育占35个学分,使素质教育教学体系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全面,核心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安全教育和就业教育新模式

安全教育是化解影响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预防大学生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始终把大学生安全、校园的稳定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生安全稳定知识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救及互助能力,使其在危难之中懂得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多的安全知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安全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年级行为规范教育,一、二、三年级安全稳定教育。进行三年不断线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确立了三年不断线的安全稳定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定期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举行防火演练、紧急疏散等系列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三年不断线安全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安全维稳意识和文明行为的意识;提高防范各类案件、事故和抵御非法侵害行为的能力,维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让文明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一种自觉习惯。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二、三年级就业指导教育,二、三年级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全程设计、分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职业规划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为主要公共必修课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就业教育教学新方案。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职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三年级进行就业素养及技巧教育;二、三年级引导毕业生择业、乐业、创业。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实施,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树立职业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同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便能得到提高。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优秀的校园就业创业文化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必然要重视创业教育。特别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和再就业。联合国明确提出,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把创业教育作为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从创业教育课堂文化、创业教育实践文化、创业教育物质文化、创业教育制度文化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构建有高职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文化。举办创业规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知识、长才干。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定期在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中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竞赛可根据专业特点拟定。这种比赛不同于一般专业比赛之处,在于要求参赛学生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而又具体的计划报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

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创建培育

第3篇

关键词:人文学科;科学素质;培养模式

人文学科,在大学主要指社会科学,经济及管理类学科。在我国的大学教育构成中,人文学科的学生大约占30%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有几百万在校文学科类大学生。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类的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大力加强科学素质的提升。

一、人文学科学生科学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关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从一般的学科和课程构成在教育目的的反映上看,人文教育主要进行的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科学教育既要传承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理论,使之拓宽知识领域,更好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重点在拓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求得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重点解决“方法论”问题。对人文学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解决的是学生科学素质问题,为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这实际上是现代教育所要面临和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展开了这方面的探索完成,如广泛地开设了自然科学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与专业课,进行通才与专才的教育,加大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力度。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则更早,其教育方式,体系也更完备,如美国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报告”、STS教育等。

但应当明确的是,我们现在探索的科学教育,已经不能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般的数现代知识的再度灌输和教育,不能只是一般自然科学的系统性教育,而是要更强调科学精神的培育,及“求真”能力的培养,以此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才是在文科大学生中加强科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人文学科学生科学素质教育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同年龄段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科学素质应当较高。但是,目前对人文学科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的这一群体并不比其他社会群体的高多少。

一般来说,科学素质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的基本理解程度,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正确理解。同时满足上面几个方面的条件,才可以说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

由于我们教育方法,课程设置乃至教育制度上的缺陷,当代大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是较为严重的,这点已不容怀疑,这也是多年来我们的科研成果众多,创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不高,我们的科研论文众多,但有独创性的不多。我们的高学历、高学位人才众多,但真正成长为大家的人物即寥寥无几的重要原因。

中国教育史上,有两个时期是值得回味和反思的,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高等教育的一些缺陷,也就是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一些问题。

上世纪40年代,由于爆发,国内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学内迁至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由于战争,当时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甚至连基本的时间实验设备设施及教材都相当缺失,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坚持对学生进行贯通的科学素质教育,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专门教育,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尤其学生掌握与研究方法。因此,培养的学生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专业功底,同时,又使学生具备了学习与科研能力。这种科学教育的成果在未来展现出来。30年后,到70年代就很快涌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和在国内学术界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如“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恒武、朱光亚、钱伟长,还有成长为两院院士的王伏雄、陆宝麟、涂光织、等大家,西南联大的学术水平在世界都是有具有一定地位的,它培养了几十位两院士,如果从大学毕业算起,西南联大的毕业生20多年后就成了世界公认的大家。

1977年,我国恢复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每年招生人数从20多万,至今也是30多年,但全国的恢复招生考试以后的毕业生公认为学术大家的寥寥无几,要成为能问鼎诺贝尔奖的人到目前还几乎没有,同样也是30年,办学条件优于30年前的西南联大,而毕业生质量即不能相比,究其原因,科学教育的缺失是其中重要一条,现在的学生,没有相当严格与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更缺少科学教育中方法的培养,对人文科学的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尤其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与重要性。

首先,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我国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上的缺陷,中学阶段文理过早分科教育,文科大学生对自然科学教育的理解是极不完整的,更谈不上深入和全面。而从理论上看,人的素质是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方面组成的,这几方面相互渗透、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其整体素质。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最高层次,是其他形式发展与构成的基础。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不足,就此而言,对人文大学生的科学教育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这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其次,社会对人的整体认识偏差使人才的评价系统不完善。我们的大学教育在这种不完善的评价系统的引导下,将大学教育定位于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导致大学教育多年来过于功利化,过分的专业化,具有强烈的行业性与较窄专业性,而目前经济发展,结构变化相当迅速,原有的重专业、轻复合;重知识积累、轻全面素质提升;重平均发展,轻个性教育的教育模式弊端在市场变化面前变得束手无策,学生技能单一,考试技能较强,工作技能却较弱,尤其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提高人文学科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再次,从现代科技的发展状况看,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日益渗透坚密联系,实现高度综合化,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互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现代社会问题,科技与经济问题都具有相互联系与综合性,人类必须站在全新的高度,从整体上去认识与把握客观世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必须加强科学知识教育。教育本身的功能在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既然要求的是全面提升,当然也就包括了科学素质的内容,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提升素质。自然科学本身重视探求真理的“客观性”,即实践性,将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研究活动,就应当有贯穿于人科技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审核能力,通过科技知识与素质的提高,使之具备良好的科学论理与道德,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因此,人文科学而的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重要的在于养成好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论理道德,这对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尤其是应当的。

三、人文学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模式

(一)改革目前的课程设置结构

当前在教育方面我们非常习惯于满堂灌,因此总感到教学时数不多,许多专业学习的标准往往以教学的时数为重要依据,很少考虑当前科技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学生接受科技教育的个体差异。

因此,必须大力改革目前的课程结构模式,减少一些强调共性的统开课,尽可能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开设科技教育课程,强化科技教育对人的巨大的培养和塑造功能。

(二)改革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将科学素质培养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当前,我同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评估中,一般都着重于教师教案的完整性,近年来甚至以统一性作为模式,由此而来的是,教师的教育个性无法发挥,培养学生就势必成为一种共性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估,过于在考试过程,论文数量,考试分数,甚至将试卷及各类题量都作为一种统一标准。对于人文学科类的大学生,更把作业的规范性和次数作为标准,使学生陷于新一轮的文山题海之中。

因此,要体现科技素质的培养,就要改革这种评价模式,体现“科学素质”培养的特色,要将科学教育课程提升到人文学科学生总课程的的20%以上,加大科技知识普及、科技写作知识的传授力度,并结合学科特性,发挥其逻辑思维的特性,在开设一些具体的科技课程同时,侧重于学习《创造学》、《科技概论》、《科技论文写作》、《科技发明与创造》作基础选修课,加入《科技实践》课作为具体的一门科技活动过程的实践课,并要规定一定的训练量。

(三)建立有特色的科技实践活动基地

可以考虑在大学的研究机构和社会上的科研开发机构中,有针对性的建立科技实践基地,并注重人文学科学生特色。

人文学科学生不可能直接参加科技研究,但建立这种基地,可以让人文学科学生有实践基地作保证,让人文学科学生知晓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全过程,尤其是科技开发的组织工作乃至投入生产、创造效益的过程,让人文学科的学生知晓这一过程,参加组织工作的过程,可以培养科技意识,懂得科研开发的全过程,潜移默化中增长科技活动的知识,提升其科技素质。

(四)改革课堂科学教育方式

当前,相当多的高校已开始逐渐认识到人文学科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在人文学科中加入了一些科技教育的课程,这种变革当然是非常好的。遗憾的是,从实践上看,效果似乎还难以显现出来,近年来毕业生的人文学科的大学生普通缺少创新精神和科技工作应有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正是这种教育还收效甚微的反映。

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模式上,太习惯于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应对崭新的科技发展现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特性,使相当多的人文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忙于高考的应试学习,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自然科学知识缺乏。因此,课堂教育要从这一实际出发,不能在描绘一些具体学科的基础知识,甚至公式的推理与推导,而要着重科技的发展历程、现状,着重培养对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养成,着重科学素质的提高。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手段的作用,利用网络、多媒体,科技作品的制作等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对科研开发过程的理解,甚至就从多媒体设备、电脑教育设备设施的构成与使用讲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抛弃一支粉笔讲公式,一块黑板演示现代化科技的陈旧模式。

再次,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我们太习惯于一套试卷,一个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当前要全面改革这种方式,引入如科技开发活动的组织方案制定,科技现象的描述一些带有自主创新性的科技课程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创新意识。

三、结语

科学教育对人文学科类大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单是一种基础教育的补课过程和弥补过程,而是培养人文学科类大学生对科学素质的理解,对科技活动认识的一门重要素质提升课程,这对这类大学生全面科学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在课程结构、教学考试、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才会收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钱贵晴.综合实践活动及师资建设研究成果[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第4篇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速进步的当下,高校的教育尤其是养成教育需要一次颠覆性的反思和革新。面对人类精神信仰多元化、社会风气浮躁化、价值引领非单一化的影响,大学生们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落、价值取向畸形,种种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种大背景下,养成教育呼之欲出,“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或长成。古人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治天下之治者在于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这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然形成的,但是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则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就要通过养成教育来实现,所谓的养成教育是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唤醒个性的核心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让人获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传授和指导,使受教育者对自身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人格定式重新经过认同、理解、接纳、吸收和转换的过程,再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反复的强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的就是经过养成教育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认知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自觉提升和修正,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改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受教育者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强化训练,最终使受教育者通过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通过实践、总结、感悟和学习的过程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技巧。

(二)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说要放弃教育,而是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马克思的德育论中认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统一进行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内部原动力。所谓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为了树立良好的思维道德品质而自觉地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和修缮活动。因此,强化养成教育就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规律给予必要的外部指导,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影响主动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和道德准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身的思想言行。养成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塑造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道德认同、自我行为监督和自我素养评价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贯将德育作为塑造人思想品格的单向性工作。这种认识是对德育低级层次的认知,缺乏对德育教育本质内涵的界定,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脱节现象,是对德育认知的偏误,充分说明了传统德育教育在实效性上的缺失。与此相反,大学生养成教育在完成传统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受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缮和不断社会实践强化训练的过程,具备了双向的学习、交流和反馈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上具有较高的优势,它可以准确反馈和评价出受教育者在接受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之后的行为习惯建立、自我修养能力及养成教育成果实效。大学生养成教育所体现出的教学互动、自我约束、自我修缮、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新模式,有效地诠释了社会实践中高尚思想品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质,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效率,保证了养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二、素质养成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是长春师范大学总结多年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经验,历经10年教育积累,探索出的适合师范院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教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了全员养成、全方位养成和全过程养成的格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一)明确的目标体系有助于全方位养成

根据素质养成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行为养成的特点,制定整体、阶段和专题相结合的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养成教育的全方位进行。整体目标确保养成教育的长效性,阶段目标夯实养成教育的过程性,专题目标保障养成教育的操作性。通过循序渐进的目标培养模式的实施,在过程中赋予养成教育目标的新内涵,有效地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融合,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式内化过程,着实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整体目标的设定要从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关注,要以师范养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口,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教师综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技能素质”五大目标合理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分步骤、分层次整体实施推进。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抓手,根据高师院校学生特点,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和学生特长技能素质培养上下工夫,同时狠抓教师综合素质和身心素质,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阶段目标要侧重养成教育的过程指导,大一阶段为适应期,侧重于大学认识、诚信爱国、三观培养、专业学习、自我展示、自我设计的导航。大二、大三阶段为发展期,侧重于学术科研、实践创新、身心健康、职业道德、特长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大四阶段为成熟期,侧重于学生多种素质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社会的对接能力的养成。

(二)明晰的实施体系有助于全过程养成

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实施体系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采取教学、实践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全力提升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学水平。通过“课内课外”“动手动脑”“软件硬件”“教师学生”的四个结合,全过程训练,全方位覆盖,加强学生教师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从教能力的整体提升。教学环节中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拓展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辅相成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融会贯通,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践环节中要整合育人方法,创新实践体系,拓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

(三)完善的保障体系有助于全员养成

第5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引导

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主体,是当前高校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还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当中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建立全新的认知,对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品格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情感教育

艺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深入到人的情感当中去,有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艺术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引导心理、行动的变化,具有情感教育的效果。通过情感教育,大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学习的热情有了极大的提升,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审美能力的提升

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会得以提升。艺术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某一艺术形式的专业领域,艺术技巧和能力同样也不是艺术教育的全部。而在以往的高校教育模式当中,艺术教育所潜藏的价值并没有挖掘出来,始终无法发挥素质教育的职能。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除了培养艺术技巧和能力之外,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艺术作品当中所表达的情感能够传达给大学生,其中包括对“正能量”的赞扬和“负能量”的批判,让大学生能够从中明辨是非黑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创新能力的提升

直觉、灵感和想象力是提升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元素,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有效的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大的提升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促进大脑的开发,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的,有效弥补了以往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不足。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形势,将艺术教育有效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时期的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得以体现。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的艺术教育体系。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有待于提升,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非艺术类高校未能真正将艺术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当中仅仅是在专业教学中有所展现,艺术教育的作用也仅仅局限于艺术技巧、能力的培养,艺术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价值未能有效的体现。

(二)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出发,受到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在了专业学习当中,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没有时间去学习,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对艺术缺乏一定的兴趣。导致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述之外,大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同样是最主要的原因,加上高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有待改进。

三、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

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艺术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素质教育推广与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为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充分反映了当前时代的需要。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艺术环境的创设,给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教学活动能够更加轻松愉悦的展开。高校要给予艺术教育足够的重视,为艺术教育提供生长的土壤,让大学生从中受益,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下,大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得以显著提升,对大学生良好素质、品格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实现艺术教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深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去。通过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开展,大学生对于艺术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转变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艺术教育都是围绕着专业技巧、能力的培养来展开教学,对于大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对学生的艺术潜力挖掘不够。在高校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形势下,艺术教育的观念需要适时的转变,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良好素质、品格的养成,以更加坚强、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正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充分体现出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

(三)推进艺术教育的层次化发展

艺术教育的标准化发展,容易将其固定在某种模式当中,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转变。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能力、水平等个体差异,开展多层次的艺术教育,首先确定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然后依次为参照,进行层次化的课程设置,分成多个类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层次开展不一样的教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以获得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

四、结论

第6篇

【论文摘要】 伴随着电子档案的不断增多,其特性导致的安全问题已成为档案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可采取充分采用备份技术;运用“防火墙”技术,防止非法访问或病毒入侵;采用身份验证和文档加密手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安全措施。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逐步应用,一种新型的档案载体—电子档案应运而生。它不仅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远程查询利用成为了现实,同时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由于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传输、存贮等处理方式而形成的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相比有着许多不同的特性,如:非人工识读性、系统的依赖性、信息的不稳定性、信息的可共享性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导致了其安全性的问题,同时在电子档案的输入、输出、存贮、传输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操作、丢失、被偷窃、自然灾害、病毒及黑客侵犯等危害。因此,我们对电子档案的管理要在纸质档案管理的基础上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患于未然,以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一、影响电子档案安全性的不利因素

1、计算机软硬件的设备故障

由于电子档案一般不能直接利用,它的形成和处理与利用均需借助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支持才能实现。而计算机系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簿弱环节都极易遭到破坏,如:数据输入易被误输;应用软件易被篡改或盗用;硬件设备中的芯片和电子线路易被损坏等,这些故障的发生都有可能导致电子档案的丢失或破坏,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人为的失误

因为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系统与人交互而形成的,而这一过程都需要操作者给予一定的指令并输入准确的数据来完成,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误操作的可能,如:操作员操作不当产生安全漏洞,或用户安全意识不强,将自己的口令密码与他人共享等都会造成安全隐患,此外,操作人员在工作紧张、疲劳、缺乏经验等情况下也会增加人为操作的错误。而这些人为的失误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电子档案安全性的因素。

3、计算机病毒与黑客的攻击

由于计算机病毒已成为当今破坏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头号杀手,它会以各种方式和途径攻击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软件和数据库以及硬件设备,从而造成电子文档的破坏或系统的瘫痪。随着国际互联网和许多局域网的广泛应用,的确给人类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与蔓延打开了大门,这些病毒在网络环境下是很难被彻底清除的,且病毒的更新速度却永远领先于杀毒技术。

此外,有些计算机黑客也利用电脑网络进行犯罪活动,他们伺机寻找系统和软件方面的某些缺陷来攻击,通过破译口令与密码而获取使用权限,非法访问、删除或修改某些重要电子文档,使文件所有者和利用者均遭受巨大损失。

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无疑会给电子档案的安全性蒙上一层阴影,同时也给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采取安全措施加强管理。

二、加强电子档案安全性的管理措施

1、充分采用备份技术

所谓“备份”是指为电子文件制作一份或几份相同的拷贝,并将拷贝后的电子文件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一旦原文件被破坏,还有相同的备份文件可以取而代之,这样就可避免因文件被毁所带来的重大损失。为了防止存档载体物理性能变化或设备故障而丢失信息,电子文件的备份系统可以从硬件级备份、软件级备份、人工级备份三个层次入手,这种多层次的综合应用才能达到理想的备份目的,做到万无一失。

2、运用“防火墙”技术,防止非法访问或病毒入侵

所谓“防火墙”是一种访问控制技术,它是建立在专用网络和公用网络之间的一道保护墙。凡是符合事先设置的安全规定的信息允许通过,否则将拒之于墙外,以此用于实现访问控制,即杜绝外来非法访问和内部机要信息的非法输出。因此“防火墙”是当今电子档案网络安全技术不可缺少的保护神。与此同时,防止计算机病毒入侵也是保护电子档案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包括预防和杀毒两个方面。为了防止病毒入侵,要杜绝使用非法软件及不随意从网络上下载软件,同时还必须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杀毒软件,并且还要不断升级更新杀毒软件,以确保网络与系统的安全,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3、采用身份验证和文档加密手段

为了防止无权限者操作系统和信息资源,通常在用户登录或实施某项操作之前,系统将对其身份进行验证,并根据事先的设置来决定是否许可。通常验明用户身份是采用口令来确认,安全的口令必须是位数长于六位、大小写字母混用、非字母和非数字符号混合使用,这样才能确保口令的安全而不被非法用户轻易破解,并要定期更改口令以防密码泄露。此外,为确保信息的安全,在电子文件传输过程中还可采用公共密钥和私人密钥相结合的加密方法,且这两者必须配对使用方可防止非法用户截获机密文档破解原文内容,以真正确保电子文件的完整和安全。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7篇

关键词:国学教育 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努力发挥国学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借国学的智慧来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教育难题,应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国学教育以德行为本,育人育德,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国学教育的作用是综合的、全面的,有益于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国学教育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

国学的教育是以德行为根本生发出来的一种优良文化,学习理论与力行实践相结合,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育人育德,学习国学是最经济的教育方法。

1.学习国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应该有生活化的一面,教导学生学知识要先学做人,在学习、生活中体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例如《弟子规》“余力学文”章对学习方法有详细的要求;“谨”这一章对“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惯做了细致的规范。学生们听了“望气”这个故事,就会懂得一个人言谈举止的习惯会对这个人的命运产生极大的影响。“细节决定成败”,国学课程有益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国学中蕴涵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在儒家经典中随处闪耀着光芒。这些传统美德于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们的人格,提升着学生们的道德素养。学了《弟子规》,学生就会懂得“孝悌”是修身的基石;学了《大学》,就会悟到修身对家、国、天下的重要影响;学了《中庸》,就会体会到人应该走“中道”,“中道”是人的本性;学了《论语》,就会跟着思考“学习之道”、“为政之道”、“为人之道”;学了《孟子》,就会去探究什么是孟子讲的“仁政”、“平民”思想。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师生们一起讲述的生动的故事,对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都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3.国学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这种人文精神对建立和谐社会关系有指导作用。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学生,才能增加“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形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担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和树起“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受到国学良好教育的学生,更易培养出做人基本的道德标准,提高“以和为贵”的思想意识,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和谐生活、和谐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开发智慧

国学教育中经常需要学生对经典内容能熟读成诵。而实践证明,熟读成诵是个开发智慧的好方法。读经的时候不想经义,培养孩子的清净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人在自然放松清净的状态下能激发潜能,自然能打开智慧,智商提高。

我院诗歌朗诵大赛、研讨等活动,爱好传统文化的学生频频获奖。比赛中学生综合运用了演示文稿、音乐、舞蹈、英文陈述,富有创意和表现力,这充分说明国学教育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全面提升的作用。

此外,国学教育中包含的传统书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同样可以怡情养性、开发智慧。比如高山流水等优美的古典乐曲、源于自然的中国水墨画、讲究整体和谐自然的书法、阴阳和合的太极拳等中国武术都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融入自然,激发潜能。

三、民族传统体育可促进学生发展体能,增进健康

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是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劳动、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各具特色的锻炼手段。它内容丰富,竞技常与娱乐结合,包括武术、气功、舞蹈、摔跤、射箭、赛龙舟、打秋千等具有民族特点的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担,可促进学生发展体能和增强体质,具有较强的健身和娱乐功能。如太极拳、太极剑身心合一、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具有全面的健身价值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舞龙舞狮、秧歌、赛龙舟、打秋千等项目也都融娱乐和健身为一体。

可以说,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职院校,必然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发展体能,增进健康。

四、国学教育具有美育功能

国学经典中的诗词形式上具有语言美、音韵美,内容上往往具有哲理美。譬如辛弃疾的诗,“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王维的诗,“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唐诗宋词处处表现出花鸟树木和人一体的这种美感。

古人因诗配画,因画配诗,诗画同源,诗与画常营造同一个意境。诗词中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常常体现在传统绘画中。“中国先哲们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宇宙本体观念,深深地渗透在后来美学家和画家的精神血脉之中。”

在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绘画形成三家各有侧重的审美标准:“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倡导审美要从‘心悦仁义’的社会效益出发,把精神陶冶的功能作为衡量艺术创作高尚与否的标准,要求艺术要以善为目的”;受老子思想影响形成了平淡、朴素、厚拙的道家审美境界;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形成了空灵淡远,物我同一、物己两忘的审美标准。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哲学的基本性格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的本体精神与价值境界,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书法的笔意气势无不体现自然的和谐之美。

美不胜收的诗书画之外,在高职国学教育花苑中还充满着园林艺术的空灵飘逸之美、高山流水的音乐之美、和乐品茗之美、动静结合的太极之美……国学教育的美不仅美在形式,也美在内涵,美在艺术创造活动中透射出的哲理之美。

高职学生参加书画展览、音乐节、茶艺表演、插花技艺比赛、武术表演等国学活动,不仅锻炼艺术技能,更是体悟自然、哲理之美的过程。

五、国学教育可培养学生的传统技能

国学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还包括传统技能的教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继承传统文化也必须继承我们民族独特的传统技能。比如针灸与按摩是中医学独特的传统治病技能,而写诗填词、茶艺、插花、盆景、玉雕、书画、武术、传统乐器演奏、传统烹饪等方面的传统技能都能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哲理之美。

上述可见,国学教育对高职学生有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作用,而且更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精神品格的成长,十分有利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升。从本质上说,国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纪宝成.重视国学学科建设,加强传统文化整合教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

[2]李秋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3]张炳刚,陈治华.论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J].体育科技,2009(6)

第8篇

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科研引路 精益求精 勇创佳绩

——记东华小学教师李同志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6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所代六年级四班68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96.92%,优秀率87.69%,平均分94.415,综合成绩93.71,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80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县20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 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选《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4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40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20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李同志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