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文学论文

大学文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09: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文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文学论文

第1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介绍说,随着大学教育作用的转变,本科论文已成鸡肋。“按说,论文要求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可是你想想,要一个本科生在新闻学研究或新闻学史论上有什么突破或是真知灼见,可能么?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大量复制、粘贴,等于把学生往剽窃上赶;老师呢,只是反复强调一点:‘不要抄,抄了你脱不了手,我也脱不了手’,导师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对论文写作进行一一指导。因此,毕业论文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棘手,社会又指责论文太水,与其面对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

张小元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真正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太水”,形同鸡肋,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业界评价我们,有句非常不好听的话,说什么‘本科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年办的;研究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月办的;博士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天办的’—虽然很刻薄,但也反映出我们的大学教育与业界脱节,学的东西和实践完全没有联系的现象。”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方向;内容构建;“好文章”

一、“语文”的原初含义与“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内容定位,其争议和相应的试验历有年所,各持己见。有的意见,甚至主张“根本改造”。表现于教材编写上,就有学者将近年关于语文“人文性”的提倡发挥到极致,推出“大学人文读本”、“大学人文教程”:有的学者则添加进更多属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号为“高等语文”。后来更有“大学文学”之倡,震动亦不小。这些教材,或为人文思想论集,或为文化史讲座,或为纯文学选本。有媒体在宣传时称欲以此“取代”传统“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学界引发了疑惑和争议。这实在牵涉到“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和内容构建、语文教学的独立价值和独特功用等复杂问题,是需要详加讨论的。

首先,不论如何改革,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现行体制下,“大学语文”课程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不同于中文系的专业课程。它应当针对低年级大学生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接受语文教育后的实际水平,服从于各类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习及培养目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面向全体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帮助这些学生切实提高语文修养和能力。这一点应该是这门课程的标准探索者、教材编写者、课堂讲授者的基本认知和共同出发点。我们不可忽视大学生亟待培育高级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当务之急和专项之需,无限制地扩充领地,致其无所不涉、无所不包。尝试自是不妨,但如果根本改造的结果是削弱、偏离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自身,或使其面貌模糊不清,名存实亡,则委实不妥。

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和现实教育语境里,“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基础学科。这一点与其他多数国家的母语教育有所不同。无论古今,中国语文既与大多数学问浑融于一体,又在书写、识字、选词、造句、炼意、谋篇、用事、讲究文辞之美、音声之道,乃至意境营造、文气建构等方面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纯粹性。此所以古代中国的语文教习,竟是学子修养的几乎全部,士人终生孜孜以求的不朽胜业。在现代中国,虽然人类文明的知识架构有了很大不同,学生用功的重点早已呈多点平铺之态;但母语水平的持续提升,依然既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又是需要付出相当精力才能达到的目标,更是中国人基本文化素质的体现。当年吕叔湘等语言学家称为“咄咄怪事”的用多年时间、众多课时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的情形,及今思之,也许实在竟是中国语文学习的常道。现代语文学习也莫不如此,虽然有程度上的区别。长时间以来,我们陷入视“语文”为“工具”的认识误区,又以为文言文已经过时,而只学习白话文,容易多多,于是断言在中小学甚至义务教育阶段即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地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顺理成章,认为到了大学阶段,自然就要“超越”本国语文,只需学习其他种种专门学问及外国语,于中国语文再也无需着力讲求。其结果,则是母国语文无所长进,专业学习与语文提高无法互为奥援、携手共进。

中国语文的研习对象,自然是以汉语言材料(语言学界有区分“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者,此处不作区别)的面貌呈现的所有汉语文本。而这些语言材料、文本,就其整体来说,必然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诸如人的情感态度,世界观、价值观,人文立场,人类文明史,文学及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科学精神。透过语言文本,系统、深入地探究这些内容,是大学中其他课程的任务。语文则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它是从人如何言说、如何表达来切入,致力于探讨诸如文本构成、语言魅力、表现形式、书写技巧、文辞之得体等,并且把这些作为研讨学习的“着力点”。就此而言,语文具有其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内涵。

与此相联系,正本清源,正确理解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和现实语境里的“语文”概念的基本含义,就是十分必要的。它与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自然有程度上的区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同样是汉语口头语(“语”)和书面语(“文”,即“语”的高级形式)的合称。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概念最初使用时即是如此,就“语文”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里居独特地位的一门课程的名称来说,更是如此。叶圣陶讲得再清楚不过:“‘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与原意合矣”。叶氏后来还解释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据此而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主体、要旨,仍然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当然会有所不同:无论修养还是能力,都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获得提升。比起基础教育来,更加着重于书面语即“文”的一面。)前述之人文、文化、文学种种,亦非“语文”所着意排斥,却总有主从之分。“大学语文”课程固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能要讲一些基本的文学史知识,肯定会有一点思想启蒙或文化宣讲的味道,也会涉及写作指导……但这些都并非这门课程的方向、主体旨。语文教育特有其“双重功效”:语文本身的学习和提高,是直接的内容和基本的途径;而文学、文化、人文等素养培育的功效,则是连带而及的结果。

二、在课程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的独特内涵

“语文”既不宜从概念上解释为“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言文字”,乃至“人文”的代称,则其作为一门课程,在主体内容上亦必有所区隔。

“大学语文”课首先不同于中文系学生的语言学课程,不宜讲授专门系统的语言学知识。语文课之大讲特讲语法,曾在基础教育中引发长期争论,“倒了学生学语文的胃口”,是一致的看法。“语文”的本位是关注人的“语”和“文”,即作为人生命本能的口头和书面(文章)结合的语文表达状况和内在规律,“语文”应注重语感培养,密切结合学生的语文感受和社会语文生活的实际,而不是脱离这些去讲授专门家才需要掌握的语言学理论命题和语言研究方法。

“大学语文”与文学专业教育相比,有深度的不同;与公共选修的文学课程相较,是侧重点不同。文学是民族语文的高级的和特殊的表现形式:文学文本的大量阅读、鉴赏,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在文体角度上,也要涉及必需的文学知识。这都是不言而

明的。但问题在于必须区分“语文”与“文学”,尤其不能使学生误认为文学地位独尊,其他文体均卑之无甚高妙。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另外选修文学类课程,且修习“大学语文”课的学生未来多数并不以文学为专门职业。因此“大学语文”不能只讲纯文学作品,更不能成为文学史的压缩板,不能上成中文系的文学理论课。“语文”既有其自身需要研讨的问题,它所揭示的语言形式也较文学更为多样。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小说家和诗人,而是使学生经由包括而不是只有“文学”的多样文体文本的阅读、领会,把握汉语文的多种境界和多种表达交流方式,以便在较文学广阔得多的个人生命和社会生活中享受语文的魅力。

“大学语文”与讲授美学理论的课程也不相同。“大学语文”课程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但其重点在使学生对语文材料和语文表现中所展现的语文之美、长于其中的母语之美具有领悟和感受能力,而不在于美学知识、审美理论的传授。“大学语文”课不宜上成纯美学课。

“大学语文”与大学里纯粹的写作课程不同。“大学语文”课也会涉及文章写作,主题是唤起学生对自我表达和公共表达的兴趣和愿望。但不以写作训练为主,无需直接讲授例如读书报告、公务文书或学术论文的写法,不应讲成“应用写作”课。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积累,而最根本的环节,正在于对经典的、优秀的汉语文作品得法的示范性解析和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知晓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文采、意蕴和个性风格,才有可能解决写作的致命伤,摒除虚假、浮泛、滥情、刻板和模式化的写作痼疾。

“大学语文”与文化史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类课程不同。“大学语文”课程的主题是母语学习。母语既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就是文化。“大学语文”课程要让学生由母语学习中接受文化浸润,体味民族文化的精髓,但不宜把文化史知识作为讲授重点和本体,演变成无所不包或点点片片的文化概论。

“大学语文”与专门的人文教育课程也不同。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区别对立之说,近年甚是热闹。由基础教育延至高等教育,以致凡论“大学语文”者,言必称“人文性”。似乎抓到这个法物,“语文”就有救了。似乎非如此强调即降低了自家品位,全然不再思考单独设立“语文”一科所为何来。人文启蒙的重要性,谁也不会否认。但是,人文教育虽是“大学语文”讲授的题中应有之义,却不可能是“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如果真有所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别,二者本就水融,实际上难于截然划分。语文自然而然地包含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内涵,哪位教师也不会去刻意抽空它。但“大学语文”课不能越俎代庖,讲教育和思想启蒙专题课。“大学语文”课的学习,会使学生的思想品格、人文素养、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充实,对情操陶冶、人格塑造,均有潜移默化之功。但这一切,都应该是师生在语文研讨过程中渗透的因素,不是直接讲授的对象,不是课程的主体内容。不能把“大学语文”变成又一门思想训导课、伦理教育课。

由上可见,从课程定位这样一个根本的角度考虑,“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必须有所区分。必须把问题放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去考察,才不致自说白话、顾彼失此。“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体系中,各门主干课程是相互呼应而又各有分工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必然程度不同、地涵蕴诸如语言学、文学史、文化学、思想史及写作训练的内容。但语言研究、文学教育、文化概论、人文专题、思想启蒙、实用写作等,均不是“大学语文”课的内容主体和本来目标,应由其他专门课程的开设来承担。如前所述,“大学语文”课自身具有发掘不尽的独特内涵,无需以语言学、文学等学术专门和文化、人文、思想启蒙等“宏大话语”来自高身份。简言之,“大学语文”要以“语文”为本位:大学语文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还在“语文”。这是我们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及改革的基本立场。如果改来改去,改得“语文”尽失,改掉了本体,就有违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要了。

三、以“好文章”为标准构建“大学语文”的主体内容

依据上述理解,“大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也就水落石出了。那就是继续采纳已经为过往实践所认可的“文选”形式的内容构成方式,选取母语中的各类“好文章”,作为丰富多样、引人入胜的学习材料的供给。具体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和课堂讲授的内容主体,应该是选择具代表性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经典的或优秀的汉语文文本,提供给学生――既有主修材料,也有拓展材料;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由教师对这些文体上的例文,做出示范式的鉴赏分析,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某类文体的高标准,对文章和文体形成要领及语言美感,有所理解、体认和感悟,从而达到使学生具备高级语文能力和语文修养的目的。

“好文章”的概念,值得详加论说,以见我们所主张的“大学语文”的内容构成的特点。此所谓“好文章”,是就广义而言,其实也包括“好诗”、“好词”、“好(汉语)译文”。更不限于俗所谓“文艺性散文”,即具虚构想象性质而以抒情为主的文章:而是扩而大之,涉及全体文类。这其实恰与我国古代之“文”的传统若合符契。虽然今人称之为“杂文学”观,但古代文言作品中,各类文体,皆可酿成“美文”,则大家对此并无疑义。凡传诵至今的优秀古代作品,类皆于体式、词藻、情思、结构诸方面,呈现出美的亦即可欣赏可品味的质素。而言及现代文章,则须稍作辨析。

“好文章”亦即“五四”后所谓“美文”。那时周作人首揭此一概念。他以外国文学为参照,提出在诗与小说之外,有“论文”一类,其中“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又说“好的论文”皆可作成美文,在中国古文里,则“序”、“记”与“说”者是。推其原意,实予“美文”广狭二义:狭者,指具艺术性的叙事、抒情文章;广者,则包含“批评的”、“学术性的”“好”文章。而其共同的标准是:“真实简便”,“有生命”。其后,现代文章得到了略无拘束的发展,恰如朱自清之所言,“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叙事、抒情文章之外,议论、批评文章,乃至各类实用性文章,优秀之作,层出不穷,既发挥了现实作用,又大大丰富了汉语的宝藏。但相沿至后来,“美文”本义渐失,“美文”概念变得狭隘、单一。论者往往画地为牢,自设畛域,编来选去、讲来论去,总是一些熟面孔,甚至个别情辞肤浅之作,因其“貌美”,也被屡屡相中。遂使新一代读众不知现代文章尚别有洞天。

其实,除了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之作,评论、说理的好文章更是蔚为大观,被奉为现代文章两大家的周氏兄弟之作,此种性质的即占多数;而其他通常划归于“应用性”文体的,好文章也所在多有。很长时间里,人们对“文学”以外的其他文体关注不够,这不仅与中国“文”

的传统相悖,也不利于实用性文体的推广,造成学生语文视野和应用技能的狭窄。

还要指出的是,现代中国的好文章,又不能仅限于纯粹白话文章即所谓语体文。现代汉语,实包含语体文、浅近文言文体、文白混杂等多种形态,不是一花独放,是多元共生。论及现代文章,于文言白话之别,求其纯已不可得,求其截然划分,遂无必要。现今已非“五四”时期的文化语境,彼时鲁迅的激烈态度,“咒诅”的是反对白话者流,而非全盘抹煞文言的价值。近年有关争议再度纷起,文言文应否进入中学语文课堂,产生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这体现了百年之后,人们对于母语困局的反思,兹事体大,须从长计议,容当另论。最低限度,对那些现代中国产生的著名的文言文献,还是要兼容并包的。此正为联接古今汉语文章传统的纽带。

汉语译文也应当是现代汉语文章的重要部分。好的翻译家,通过将外国语文创作的作品移译为现代汉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宝藏。这些外文汉译也应纳入我们的视野。这与前述同理,也不单指语体译文。不计晚清民初,即便近二十年,也有杰出的文言译作行世。

在“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和课程讲读中着眼于“好文章”的标准,另一方面的考虑则是基于近年高级中学的课上和课下的阅读,其现状远不能令人满意。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聘请专家修订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课余阅读作为重要手段,并具体规定了量的要求。各种新编富于创意的中小学“新语文”读本也屡有所见,规模和选材都不断出新。但就现今社会心理、教育体制、升学制度、师资水平、学生负担而论,真正贯彻“新课标”,达到其要求,尚需时曰。不可否认,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动荡,商业炒作,人心浮躁,应试教育阴影徘徊不去,价值缺失,流俗文化风行,阅读日益市场化、快餐化、零散化,导致经典地位名存实亡,人们敬而远之。而动漫卡通、网络文字、短信段子、图文画册、青春速写、流行影视、玄幻武侠、戏说恶搞、言情、励志类读物,成了学生的“最爱”。这样,不但古代作品因文字障碍让学生望而却步,许多现代中国杰出人物的思想、言论,也根本不能进入学生甚至教师的视野。这不能不使人产生切肤之痛。严格来说,我们仍处在晚清一“五四”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之中,而那时以来形成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传统,白话文及其他现代文体写作的成绩,均是弥足珍贵的母语文化资源。其不能被当下人群所汲取,实为学校教育和青年成长的一大缺失。

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责任非轻。在汉语文的教育中,我们有责任把那些蕴含优秀思想文化因子的汉语文章推介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读者。对这一类经典性文章的系统深入的学习,是青年学子形成共同的基本价值和语文取向的有效途径。

再一方面,用新的美文标准即“好文章”的标准选文,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架构,也是顾及当下高等院校各专业对学生汉语文修养和能力提高的期盼。非中文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各类教材、研究著作、参考文献等汉语文字材料的阅读和掌握,是其专业学习的必要基础。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文化教学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全面了解文化差异,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英语视频、英语电影,呈现出生动形象的英语文化,实现渗透文化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深入理解英语文化的含义,明确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渗透文化教育,一味地传授英语知识,不注重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不了解,不清楚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文化知识。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和改革教学理念,积极深入讲解文化知识,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西方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感受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理解文化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多阅读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知识,使学生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分析

1.运用多媒体渗透文化,开拓学生视野。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渗透文化教学,运用多媒体传授文化知识,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文化教学中,并深刻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含义,加深西方文化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短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记忆,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知识以及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以英国影片《哈利波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部影片,这部电影阐述了英国的历史文化等,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能够带给学生启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代表了当时英国的发展情况,同时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体现了英语句式的特点以及文化,如“Whenweinthefaceofdarknessanddeath,wefearthatisunknown,inaddition,noother”,要求学生用英语总结出这句话的含义,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使学生记住西方文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英语教育效率。2.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文化素养。当前,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并学会融会贯通所学过的文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灵活运用文化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英国全称“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几本著名的英国名著,组织学生针对英语学习进行阅读,使学生学到英国单词的具体含义,了解到英国由几个岛屿组成以及西方文化的特点,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述读后感,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印象,进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对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3.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全面理解文化差异,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不同国家的发展趋势。英语教材中蕴含着很多西方文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感悟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积极渗透文化知识,深入落实文化教学,使学生学会对比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总结出在与西方人交朋友时,要注意避开一些错误的观点,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在习俗和饮食方面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同时轻松学习英语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开展文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渗透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英语文化内容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渗透文化知识,推动文化教学顺利进行,精心设计新颖的文化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首先,组织学生对文化进行探究和总结,使学生对文化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自信心完成文化活动任务,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Alllifeisagameofluck.”时,要求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进行专题讲座或是英语演讲比赛,营造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文化教学中,灵活应用所学的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相互辩论、相互补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扎实牢记文化知识,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文化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并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注重渗透文化教学,多开展一些文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全面掌握文化知识的内涵,使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青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孙军.以文化为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第4篇

各个高等学校的每个专业当中都设立了中文专业,目的是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面对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局面,大学中文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没有将中文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优势发挥出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错误的思想观念。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思想中,“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严重,这是受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这种思想观念导致我国大学中文教育得不到重视,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优势也无法发挥出来,创新思维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不全面的培养目标。如今的大学中文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目标在于知识的传授,然而这违背了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那就是通过传授知识,达到人文教育和传承中华精神的目的,然而传统的大学中文教学目标不够全面,导致学生课堂活动中循规蹈矩,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培养。

(三)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在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没有专门针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特殊安排,课堂设计中完全是中文的学习内容,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维创新;同时,课堂设计的不合理还体现在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思维现状,不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挖掘。

二、大学中文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文教育能够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在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与此同时,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中文教学进行改革,使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思想观念。要想加强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大学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思想,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经过精心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不断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鲜事物。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的思想观念,能够对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是对学生创新思维最好的鼓舞和激励。

(二)鼓励学生展现自我个性。中文的教学过程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提升,因此中文的教学,最关键的不是对学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知识,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不同的特点对事物进行独特的判断。中文的这种性质,导致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自身天然的优势。因此在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我个性的展现,在为学生不断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视野和角度对事物进行不同方面的解读,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为学生适时引进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要能够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高度,符合大学生大众的审美观,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场景和画面进行勾勒,将传统的思维定势进行转变,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结论

第5篇

较早提出“大语文观”概念并以此涉及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张孝纯认为中学语文课必须冲破当前“狭的笼”,而走向“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大语文教育”认为,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华特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完整的结构由3个部分组成:

(1)语文课堂教学;

(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

(3)语文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主体,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和语文学习环境是“两翼”。尤其是在后示性时代,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上丝毫不滞后于教师,甚至多于教师,以往教师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了。如果语文教学仍然秉承“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观念,只会与当今变化迅猛的信息时代格格不入。“大语文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冲破“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的牢笼,要以课堂为基地,并延伸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因此,“大语文教育”观具体化到操作层面,即为“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

2受大语文教育启发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思考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唤起医学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医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医学伦理知识、良好的医学伦理意识和较强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相比,医学伦理学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养,而信念的培养是道德主体经由他律到自律、内化为主体生命一部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的开放性。这与重在培养学生情感、信念等的语文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语文教育”的启发,笔者试图从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出发,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建议。

2.1大教材观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要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又要研究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医患关系问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等,还包括医学科学所特有的道德问题,如人体试验、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要以一切适合的素材作为教材,包括课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相关热点、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医学人文著作、临床案例等,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教学的目的。例如,大多数教材对知情同意权的论述主要为知情同意权的概念及理论上如何应用,缺乏与现实应用对接的桥梁,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介绍患者知情同意权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要应用一切有价值的素材,包括通过教材以了解其理论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了解学术前沿及动态、影视资料如《死亡工厂》以明白知情同意权的起源、医学临床领域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其临床应用。在介绍其他内容时,同样需要将一切与之相关且有价值的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的全方位的理论介绍;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往往有差距,进而通过多种素材的结合生动地呈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提升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

2.2大课堂观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的有限课堂的时空观念,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进行学习。通过上述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医学专业课相比,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理念、素质、价值观、情感等更为柔性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般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学期固定的教学时数中,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只以课堂为医学生唯一接受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基地,而应当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笔者认为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以讲座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内容主要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医学生誓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与死意义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学医的动机和学习目的;

(2)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展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即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医德、临床决策能力、生命高新技术应用出现的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育,并进行专题讨论;

(3)医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阶段:加强实践教育,以床边教学、案例分析、调查讨论等形式,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在学生动手亲身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其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2.3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教法观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自我教育、内心陶冶)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约束)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约束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意义。道德准则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医学伦理学教学要运用一切能提升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如C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故事引入法、模拟讲座法、专题论辩法等,减少说教式的灌输,以增强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促使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进行自我伦理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创设更多接触患者及医疗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各类专项调查。调查可以是座谈式、访问式、问卷式等,让学生深入到医疗实践中去,与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据调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目前国家级、省级、校级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及科研的课题中。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选题可以共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分组调研,将调研结果汇总整理并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并了解到医疗领域的问题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学期组织1~2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基地选择一般会倾向于红色革命基地、基层医疗、基层教育等。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义务支医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感触,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3小结

第6篇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温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温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温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个可爱的同学们和尊敬的老师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第7篇

大学经济数学论文范文一: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知识经济在当前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有着较大的影响价值。本文就主要针对知识经济所具有的特色展开了探究,并分析了知识管理发展的趋势,进而总结得出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开始出现,这一经济形势有效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强调的主要观点就是利益竞争创新,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够符合新经济时代的具体要求,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色

1.测量知识本身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经济活动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人脑的研究属于自然活动的范围,在服务上以及在创新上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实物。所以,知识也就是一种服务的来源,但是其并不是指代的服务自身。经济活动的开展究竟是对服务本身的测量还是对知识的测量,这一问题的存在,就使得的测量知识本身就有重叠性的特征。

2.生产单元的线性已改变

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最终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这一经济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促进了生产模式的转换,使得生产关系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生产者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很多的生产者已经在概念上无法进行类别的划分。

3.原本外部环境的改变依旧持续改变中

过去的经济模式在长期的使用中,也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不好的影响,过去的经济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进行的经济发送站,而如今的知识经济模式则对传统的经济模式不好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使得环境得以有效的改善,并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管理的趋势

1.重视知识管理的哲学面向

现今的知识管理多数存在于期刊书籍的管理中,而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报道却并不一致,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统一,由于管理所发挥作用的不同,使得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也不相同,由于个人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认识,使得知识管理在实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一般而言,可以将管理哲学作为知识管理探讨的基础,这样比较容易对知识管理的内涵进行窥探以及掌控。知识管理强调的重点内容就是创新,但是知识管理也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创新无法顺利的开展。针对不同的组织来说,由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操纵的不一致,使得知识管理在广泛实行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困境。因此,在对知识管理进行广泛实行的时候,就要求组织成员能够明确了解到创新环境的需求,深入了解哲学,依据哲学就可以将一些繁杂的问题进一步理清。

2.强调创新价值与核心能力的建立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应该逐渐向着强调创新价值和核心能力建设的方向发展。在知识经济前提下,注重对价值实施创造,将能力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充分的体现出组织的价值,根据相应的结果来判定个人的价值。相关的文献中也指出了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激励特征就是使得能力产生的关键,就本质上来说,能力与资源价值都是不可测量的数值。由于能力与资源价值均具有不可测量性,那么如果一个公司要凸显其能力,将能力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础,那么针对公司所具有的能力进行提升,大力支持资源的转换,就可以使得组织中存在的一些本质上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人力资源核心可以与人力单位产量保持一致,并且使得组织更加具有创新性。组织将能力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会重点强调技术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所以,只有充分的发挥出组织的能力,有效的实施创新,并重视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就能够使得组织实现高效的发展。

3.确立中阶主管的组织地位

知识管理所强调的主观精神就是创新精神,所以,在相关的组织中,需要对创新管理的职能进行切实有效的落实,使得中介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管理的职能。而知识管理的这一发展趋势则有效的证明了知识管理融合哲学的重要性,在对组织理论结构进行强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进行反省工作,确保中阶主管组织所占的地位。知识管理重视创新价值的体现,而推动创新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就来源于知识漩涡。在组织中,知识管理主要是靠中阶管理者进行管理。就相关的人员所提出的观点可以充分的了解到,中阶管理方式相较于过去的管理模式来说,主要采用的管理方式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以及自下而上的管理。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1.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国际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的发展也逐渐的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组织结构都实现了有效的转变,而就以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策略,同时也需要依据不同的员工自身特色和文化差异来进行管理方案的构建。就以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在个人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其主要构建于对组织层次之上。组织层次的界定,可以被看做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观构架。由此就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相较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其所占的地位逐渐提高,并渐渐的发展为主流趋势。而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就是更好的凸显经济价值和创新价值,使得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国家的文化可以得到最大化的认可。

2.对于多元化管理的反思

在弱势群体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的情况下,弱势群体保护的念头也逐渐的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就衍生出了多元化管理。这种多元化管理是以弱势群体保护为原则。到今天,都原发的发展潜能则需要进一步的由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挖掘,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对弱势群体实施保护。在多元化管理的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可以被理解为:在工作多元化的基础上,有效的对组织进行转变。通常来说,以大的层面来说,多元化主要是通过中下阶层来进行体现。而就小层面来讲,多元化则多体现于少数群体以及种族阶层中。上级对下级有着一定的管理落差,多元化管理使得女性群体与少数群体在管理上不具备突出性。多元化管理中,以弱势群体为主导,而其所造成的优点一方面帮助组织厘清、保护、探究与转变价值和实务,并且促进组织绩效;另一方面则培育帮助增进公共利益。

3.管理哲学与人文精神反思

目前与知识经济相关的若干科技业,大都以代工(OEM)为主,若无法研发、创新,则我国的知识经济依旧依附在美国的价值底下,代工是无奈甚至是长期科技发展的麻药,专利数量是假象而非科技实力,较之加州硅谷的技术高门坎进入障碍与创新能力,目前仍居劣势,发展若要稳固与持续,恐怕仍须回归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而学术研究伦理的建立亦为根本之道,扭转社会风气与提升研究水平,知识分子将任重而道远!犹有甚者,网络上的活动一旦普及,并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后,新经济与新社会也随之成形;但生活的考验与人文的变迁才开始运作,统合趋势与人文抗争并存的辩证逻辑,将是新社会演进的路径。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社会经济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凸显,该经济模式主要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前提条件下,知识管理更加强调追寻,更加注重创新,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加注重对竞争模式的创建,实现思维的无国界交流,就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着人文精神转变,是人类生存本质的深思。

参考文献:

[1]孟宪平.以人为本:改革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2]吕福新.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家的挑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3]彭雅.论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价值观的变革[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01).

[4](德)迈诺尔夫?迪尔克斯(MeinolfDierkes)等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本刊总目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12).

[6]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02).

大学经济数学论文范文二: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近年来,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着重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经济管理;有效策略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如何能够在新时期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经济必须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构建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信息体系,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当前,我国致力于对新农村的大力建设,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入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1]。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另外,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低,也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为农村市场提供更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农村经济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对市场有一个全面、精准的认识,能够随时掌握市场动向,进而做出科学的规划,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健全农村网络信息体系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实现,首先要有必要的网路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体系,从县级到乡镇再到各个村庄,都要将网络信息系统构建充分落实到位。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落后的、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保证网络信息系统能够覆盖到整个区域[2]。另外,信息化系统建设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能够适合大部分农民使用的信息化服务,使农民能够从中获取相关的农业技术。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对于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普及互联网,使人们能够接受网络教育,鼓励农民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则可以先普及电话网与电视网等。

2.2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人才培养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专业信息化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将专业信息人才的培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首先,政府要提升信息人才培养意识,并进行宣传,使人们能够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作用,然后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培养平台,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可以举办一些信息技术培训班、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鼓励人们参与学习与培训,掌握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

2.3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信息类型也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信息不实、无效信息的现象。因此,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健全农村信息管理制度,根据农村的发展实际,对信息采集、信息进行严格的管控,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有效性。可以在信息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信息,对于有突出表现的信息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这不仅能够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而且能使信息建设更加完善、可靠。另外,要不断拓宽信息渠道,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为农民提供真正实用的经济信息,增强对市场的认识,使信息化建设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

3结语

目前,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强大力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力度,立足于农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提升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其能够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尹惠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2):41-42.

第8篇

作为自主学习机房管理者,我们首先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学习精神。

1.1要有责任意识

自主学习机房是学生自己选择时间来机房上机学习,学生多流量大,听力资源也多,势必每天都会有不少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没有授课教师跟进的情况下,唯有本中心的管理老师方能帮其解决。同时要使本中心所有学习资源与管理平台能够正常使用,也唯有我们管理老师做出保障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需认真负责地做好我们的管理工作。

1.2要有学习精神

管理老师要能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必须了解本平台;更要不断学习以及时了解其新衍生的功能。外研社差不多每隔一年就会对本平台的功能进行完善和新升级一些功能,对于新增加的功能,首先管理老师要了解、要学习,才能指导老师和学生如何做,才能够使得本平台得到更好地运用。

2管理老师要及时做好管理工作

本平台的管理工作相对比较繁琐,笔者现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也即教材分配管理。我校是工科类院校,上自主学习的学生要求也只有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也就有四个学期下的四册教材,同一个学期下要分配两套教材分供大一和大二学生自主学习用。本着方便学生的原则,我中心管理老师在每学期初都会删除老课程,重新生成新课程;并特别注意新课程代号和名称的命名方式,以便于学生选择课程。

2.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分为建立班级、管理班级成员和管理班级课程

2.2.1建立班级

我学院公外授课教师分第一和第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教师人员、授课教材基本固定,并且每个教研室也基本是从大一代课到大二,一轮一轮地循环;但学生实行的是选课制,即学生可能每个学期所在的教学班级都不一样,教师不一样,甚至教材也不一样。这种教学模式也导致本管理平台下的班级下每学期学生成员都不一样。经过摸索,我中心在新建班级上多以授课教师名字命名班级,方便学生选班,且教师查询自己的班级也一目了然。

2.2.2管理班级成员

我中心实行每学期初期管理老师帮助授课教师删除其班级下的学生,然后学生再自己重新选择班级。

2.2.3管理班级课程

班级的另一个管理则是教材的处理。每个班级要历经两年时间,中间四个学期,所对应的教材从第一册到第四册。所以管理老师每学期初必须要进行班级升级即教材升级。

2.3账号管理

2.3.1注册账号

它包含了注册教师账号与注册学生账号。我校前几年一直都是采用教师自己注册账号和建立班级;学生账号注册这块也是一直都交由班级班长和授课教师共同注册,但发现部分教师对管理平台这块不太熟悉,总是问题不断,最终解决方仍是管理员。今年我们改变策略,直接由管理员帮助注册教师账号和在新生开学季帮助注册学生账号。分两个教研室各只注册一个教师账号,该账号底下放入该教研室的所有老师班级。这样的好处是本教研室老师可以在本平台内进行教学互动,资料共享。新生开学季,从教务处拿到所有学生名单,截取公外学生学号,通过批量导入的方式导入本平台进行账号集中注册。虽然管理老师做的工作多,但一劳永逸。

2.3.2账号查询

在我校使用本管理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每学期有近四千人数,这么多学生都需要通过账号登录进入本管理平台,势必总有一些学生忘记密码无法登陆的情况出现,这些就需要我们管理老师通过管理平台上的检索用户信息帮其查找账号及密码。

2.4日常管理

本平台下的日常工作除了要帮助学生查找账号外,还要进行验证码管理与事务管理。

2.4.1验证码管理

验证码是外研社给予我们使用本管理平台的权限。一个账号需要输入一个验证码,且一个验证码也只能供一个账号使用。学生在学期初使用本管理平台时,都需要在本平台下输入验证码,否则除了前两个单元外,后面单元听力无法再使用。管理员需要集中对学生输入的验证码进行激活。具体激活过程本平台详细交代,这里不做累述。但有个问题需要提示,我们现在很多老师的浏览器多是360浏览器,其有拦截功能。笔者建议如果该浏览器下无法激活验证码时,请换其他浏览器进行激活。

2.4.2事务管理

本管理平台的事务管理包含了备份数据和管理硬盘空间。管理员应该每周进入本平台,其会自动跳出要求备份数据一栏,按提示操作即可。我校由于实行的是linux操作系统,服务器会定期自动清除无效数据,但以前服务器实行老操作系统时,我们需要定期删除无效数据。

3管理老师要及时地为学生释疑答惑

学生在使用本管理平台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这只有我们管理老师方能够给予解释与帮助处理。

3.1学生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释

3.1.1无法登陆原因有三

密码错误、用户名被封和未注册账号。其中用户名被封,是因为本管理平台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常登录使用,其不使用的时间超过一个月,该账号就有可能被封存。这一点管理老师必须让学生知道。但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无法登录本管理平台,学生都应该及时找管理老师代为解决问题。

3.1.2班级选择

本管理平台需要学生选择进入具体班级方能够进行听力学习,而新视野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视听说课程,在我校,考查学生使用本管理平台的老师为视听说课程教师,所以我们多要求学生必须进入视听说课程教师的班级。即本管理平台是谁考查就进谁的班。

3.1.3验证码问题

本管理平台要求学生必须输入验证码方能够使用,但学生在输入验证码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问题。管理老师要提示学生小心录入验证码;输入验证码时注意字母的大小写和输入数字的格式,并要求关闭中文输入法;管理老师还必须要告知学生验证码的归属方是出版社,若验证码失效或错误,要找管理老师及时从外研社获取有效验证码;管理老师更要催促学生及时输入验证码,以防止因外研社激活网站到期关闭后而导致验证码无法激活。

3.1.4学习时间显示问题

本管理平台有显示学生使用时间的功能,但学生偶尔会发现网站显示的时间和实际学习的时间不一样。我们需要提示学生一定要以账号退出的形式退出本管理平台;还要告知这只是系统临时出现紊乱而已,不影响教师的考查。

3.2管理员如何指导学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