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预防接种门诊周

预防接种门诊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09: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预防接种门诊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预防接种门诊周

第1篇

紧紧围绕市免疫规划各项工作任务,以规范免疫管理、保障接种安全为基础,以提高和保持高水平免疫覆盖水平为目标,以维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和控制乙肝为重点,以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为保障,切实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措施,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推进全市免疫规划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活动范围

全区乡(镇、街道)

三、工作目标

(一)以乡镇为单位,脊灰、麻疹、百白破、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甲肝、麻风腮等其他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二)50%接种门诊实现数字化。全面实行预防接种门诊服务。

(三)组织开展免疫规划示范区创建活动,力争年内有通过省级示范区验收。

(四)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0/100万以下,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达90%以上;麻疹监测病例中的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10万以上,流调、采样等监测指标达到省、市相关要求。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1/10万以上,监测报告工作规范及时。

(五)加强免疫规划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完善以乡镇为单位的“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化管理档案”,加强对疫苗和注射器材供应、使用的管理。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设。严格疫苗的冷链管理。

(六)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开展接种证查验工作,辖区内幼托机构和学校查验率达100%,接种证查验率达95%以上,查漏补种率达95%以上,接种证查验人员培训率达90%以上。

(七)加强免疫规划人员队伍建设,配备能力强、业务精、胜任工作的防保所长和专职信息系统管理人员。

四、进度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

1、大力宣传“免疫规划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营造舆论氛围。

2、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区《免疫规划管理年活动方案》,部署开展各项活动。

(二)组织实施阶段

1、各单位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活动;

2、区卫生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单位开展情况进行指导、督查和评价。

(三)考核总结阶段

1、各单位对实施免疫规划质量管理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并上报至区卫生局。

2、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单位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确保免疫规划工作的有效落实

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是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服务,是控制和消除相关传染病、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各单位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落实民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向政府争取工作经费,切实保障开展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异常反应处理、信息化管理、人员补助、冷链建设及运转等工作所需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和完善督导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切实加强免疫规划专业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免疫规划工作人员,重点选配好乡镇防保所长和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员,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新进人员应具有国家规定资质并经过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确保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提升水平,全力推进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和示范县(区)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工作,对登记、接种、留观等环节实行全方位信息化管理,门诊硬件和管理水平上了新的台阶,群众反响良好,为宣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年各单位要继续大力加强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全面提升我区预防接种管理水平,实现儿童接种全流程质量控制。年底前50%的预防接种门诊要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此外,年各单位还要以创建免疫规划示范区为抓手,围绕示范区建设标准,规范免疫规划工作,力争年内通过省级验收。

(三)方便群众,全面实施预防接种周门诊服务

目前,随着我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深入实施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旬门诊接种周期已不能适应群众需求。为进一步方便群众,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秩序,我区已经全面实行预防接种周门诊服务,各预防接种单位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每周接种时间和疫苗种类,做好各方面的告知和衔接工作,确保免疫规划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四)严格管理,进一步规范免疫接种服务

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免疫规划质量管理接种年活动,强化常规免疫尤其是大年龄组儿童的加强免疫,保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覆盖率。各预防接种门诊应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法规、规范的要求,按照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规范流程,严格管理,认真实施。要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一、二类疫苗的品种、费用规定、免疫程序、疫苗接种流程以及接种前后注意的事项等内容。接种人员在接种前应告知受种者或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接种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注射,接种后做好留观和接种记录,认真落实省、市预防接种各项措施要求。要完善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省、市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对辖区儿童预防接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通报,并反馈到接种单位,及时发现免疫工作空白和薄弱地区,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

第2篇

[关键词]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率;重视度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13-03

为了解中山市某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促进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探索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有效措施,2011年9~10月笔者对中山市某区部分儿童家长进行了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现况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在中山市某区预防接种门诊、托儿所、幼儿园及公共场所随机抽查6周岁以下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480名,其中男208名,女272名。

1.2 方法

统一制定调查问卷,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儿童家长(父亲或母亲)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和态度进行调查,对回收的480份调查表资料用Excel进行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家长的基本情况、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和儿童免疫规划有关政策的认知情况、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影响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知识和重视度的因素等。

2 结果

2.1 家长基本情况

480名儿童家长中,本地儿童家长218名,占45.42%(218/480),流动儿童家长262名,占54.59%(262/480);文化程度中专(高中)及以下57.92%(278/480),大专以上占42.08%(202/480)。

2.2 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2.2.1 家长对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了解 所调查家长中,99.38%(477/480)家长知道孩子出生后应该接种疫苗;88.13%(423/480)的家长对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和接种程序比较了解;11.88%(57/480)的家长完全不清楚儿童在6周岁内需要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的种类和接种程序。92.71%(445/480)的家长对小孩发热或身体不适时不宜接种疫苗较了解。

2.2.2 家长对本地区国家儿童免疫规划10种基础免疫疫苗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本地区国家免疫规划的10种基础疫苗,家长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麻疹(麻风二联疫苗)、口服脊灰糖丸(OPV)、百白破三联疫苗、麻风腮疫苗、甲型肝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白破疫苗(表1)。

2.2.3 家长对本地区国家儿童免疫规划10种基础疫苗可预防相应的12种传染病了解程度 家长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型肝炎、甲型肝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百日咳、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白喉、腮腺炎(表2)。

2.3 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

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有多种途径,知晓途径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90.84%(436/480)、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告知82.71%(397/480)、预防接种告知书75.83%(364/480)、自己了解59.80%(287/480)、各种宣传活动43.75%(210/480)、亲人朋友告知42.30%(203/480)、预防接种知识讲座8.96%(43/480)。

2.4 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

87.71%(421/480)的家长会主动按照接种程序时间安排带孩子接种疫苗,89.17%(428/480)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全程按时接种基础免疫疫苗;19.38%(93/480)的家长不能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83.13%(399/480)的家长因小孩生病等特殊原因漏种或推迟接种疫苗会带小孩及时补种;77.50%(372/480)的家长认为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疾病;71.67%(344/480)家长认为疫苗接种是安全的。

2.5 影响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和重视度的因素

2.5.1 家长户籍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程度比较 本地家长和流动儿童家长在对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的了解(χ2=2.41,P > 0.05)及主动按照接种程序带孩子接种疫苗(χ2=3.12,P > 0.05)方面在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本地家长明显低于流动儿童家长(χ2=14.21,P < 0.05);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本地家长明显高于流动儿童家长(χ2=3.95,P < 0.05)(表3)。

2.5.2 家长文化程度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度比较 中专以下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对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的了解(χ2=1.15,P > 0.05)及主动按照接种程序带孩子接种疫苗(χ2=3.48,P > 0.05)方面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明显低于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家长(χ2=14.77,P < 0.05);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明显高于中专以下儿童家长(χ2=4.36,P < 0.05)(表4)。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该地区儿童家长对小孩预防接种的主动意识比较强,大多数家长基本或部分了解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10种基础免疫疫苗及对应预防的传染病,主动接种、补种疫苗的意识比较高;但对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和认为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方面认同度较低,提示家长对部分基础免疫疫苗及对应预防的传染病的具体认识和了解深度方面仍不够。调查显示家长对早期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五苗”即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百白破三联等疫苗比较熟悉,知晓率较高,而对近几年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肝疫苗等知晓率较低。此外,对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流动儿童家长较本地家长、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家长较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在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明显偏高,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则明显偏低。国内文献报道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与父母文化程度有关,儿童父母有一方或两方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其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度最高[1];文化程度高的母亲预防接种知晓率高,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不愿意接受新知识,卫生意识淡薄,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理想[2]。经济条件对预防接种知识掌握程度也有影响,高收入家庭对知识的掌握优于低收入家庭[3],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预防保健意识不强,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预防接种,有的家长甚至拒绝接种疫苗;同时迁移频繁,联系方式不固定,使得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也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流动人员的情况。这提示仍需进一步加大国家对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及疫苗知识、接种方法、禁忌证和疫苗针对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力度,同时重点针对流动人群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加大管理力度,切实落实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以确保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的有效落实。

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和教育能促使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方面知识明显提高[4]。对儿童家长实施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但要根据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等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5]。调查中该地区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途径的主要来源是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告知、预防接种告知书、各种宣传活动等,提示该地区预防接种机构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面向各层次人员主动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服务意识和行为效果良好,与该市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预防接种告知制度和预防接种短信息通知平台,儿童在本市医院出生时即有疾控机构医师跟进,及时给予新生儿家长预防接种的告知和疫苗接种的预约登记,使家长及时知道和了解国家儿童免疫规划政策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明白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等的基础免疫服务,确保儿童能够及时获得计划免疫接种的资讯和服务,从而提高家长预防接种知识,促进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国内文献研究报道,儿童接生地点对母亲预防接种知晓率有影响,在医院出生的儿童比在家中出生的儿童能更好地接受计划免疫服务[6]。为此,建议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与医院产科合作机制,提高住院分娩率,尝试利用新生儿出生时的有利时机对家长开展适时的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家长实施相关知识教育,不仅提高预防接种质量,降低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使家长懂得预防接种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7],儿童家长预防保健知识得到提高也有效促进儿童保健的数量与质量的大幅度提高[8]。因而,在常规开展儿童家长群体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特别针对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特征,探索一种浅显易懂、多途径、针对该部分人群特点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方式,将会更好地全面促进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敬玉. 北海市社区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2010,16(1):33-35.

[2] 何庚声,李慧,崔富强,等. 甘肃省不同经济状况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2,8(4):217-219.

[3] 温莹,刘凤洁. 柳州市某社区儿童父母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J]. 社区医学杂志,2011,9(10):41-42.

[4] 张德春,崔骊,李胜玲. 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效果评价[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8):739-742.

[5] 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1):1467-1468.

[6] 孙晓冬,赵丽丽,胡家瑜,等. 上海市儿童计划免疫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1,7(5):262-264.

[7] 程昌华,王芳. 儿童预防接种中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2):122-123.

第3篇

一、基本要求

l、预防接种门诊(以下简称接种门诊)必须以乡镇卫生院、城市地段医院门诊(防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单位,实行定时定点集中接种,有固定接种用房、相应设备和经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接种门诊则是在接种门诊的基础上按照规范的设置标准和操作技术规范进行免疫接种。

2、接种门诊设置在乡镇(街道)卫生院(或防治院、防保站),一个乡镇一般设一个门诊,并位于乡镇政府所在地。在人口较多或交通不便的乡镇,可酌情增设接种点。

3、接种门诊每月至少开诊一次,每次开诊时间不得少于3天。有条件地区可按周、旬接种。

4、接种门诊要做到三固定:接种地点、接种时间、接种人员;五统一:门诊标志、疫苗标牌、开诊时间、工作程序、考核标准。

5、预防接种门诊分为:示范门诊、规范门诊及合格门诊。对不合格接种门诊必须限期整改,达到要求。对限期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门诊,将取消接种门诊资格。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把接种门诊纳入乡镇(街道)卫生院建设总体规划。

二、基本条件

l、接种门诊总面积不得少于30平方米,能容纳门诊专职人员和前来接种的儿童及家长,备足桌椅,开诊时桌上铺设白色台布。接种门诊至少应设立预诊登记(资料)室、接种室、观察室。接种室内应专设卡介苗接种工作台1张,由经过卡介苗接种培训的防疫医生或护士担任接种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一苗一室。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即“咨询预检—登记接种—留检预约”的步骤进行。接种人员实行专职负责制度,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上岗,熟练掌握接种技术,实行疫苗核对制度,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的要求进行接种。

2、具备《*市预防接种门诊标准》中“合格接种门诊标准”条款。

三、专业人员要求

l、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由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医护人员担任,并经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划免疫业务技术培训,取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预防接种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持证接种人员数以1万人口以下乡镇不少于2人;每增加1万人的乡镇接种人员相应增加1人。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的调动需征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意见。

2、接种工作人员要定岗定责,分工明确。

3、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四、工作程序

(一)接种前准备

l、确定接种对象,以书面形式下发接种通知,提前送达受接种儿童监护人。

2、准备好接种器材、疫苗、药品。

(三)实施接种

l、做好现场宣传、组织工作,使接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详细核实接种对象的卡、证、询问健康情况,既往过敏史及接种疫苗后反应史,必要时进行健康检查,做好检查记录。

3、接种时,接种人员应再次核实接种对象的接种证,认真检查疫苗,确定无误后进行接种,并及时在证、册上登记签名,接种后观察15分钟无任何反应后再离开。开启后活疫苗半小时,死疫苗1小时未用完的须废弃。

4、告诉儿童家长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三)接种后工作

1、疫苗处理:统计、登记使用数量、处理剩余疫苗。

2、清理接种器材,统计、登记。

3、填写接种卡。

4、填写统计报表、分析接种情况。

5、访视接种反应,及时报告、处理。

五、管理要求

1、按《河北省儿童免疫程序》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

2、严格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接种场所要有必须的抢救药品和器械。

3、坚持查对制度:疫苗、冷链设备专人专管,帐物相符。

4、严格消毒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

5、一次性注射器用后焚烧或毁型销毁,严禁重复使用。

6、所有疫苗进出帐目清楚,登记项目齐全,进货渠道正确。

7、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报表上报及时。

8、接种统计报表按规定的要求上报。常规接种率报告及时,数据质量可靠。

9、建立健全免疫接种技术档案,每年2月底前将上年度资料收集、整理、分类、装订归档。

*市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试行)

一、合格接种门诊标准

1、接种门诊面积30m2以上,3间专门用房。设预诊登记(资料)室1间,接种室1间,观察室1间,接种室内设卡介苗接种专用工作台1张、其它疫苗接种台2张,用隔断隔开,各接种台要有明显标识。预诊室配备身高体重计、病床,观察室可利用大厅或走廊,要有lO座以上座位,贴有宣传画。

2、有经计划免疫培训合格的其他医务人员2人,持有“预防接种资格证书’’。

3、接种用房有单独的通道,不与医院其他科室交叉。接种门诊应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4、接种门诊地面硬化、环境整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夏季有降温设施,冬季有保温设施。接种场所要有明显的标志。

5、有专用普通冰箱l台、冷藏包5个及冷藏包所需2倍数量的冰排,冰箱容积足够存放一次接种疫苗数量,运转正常,放置距墙面lOcm,保证一箱一插座电源,冷藏包完好。疫苗冷藏符合要求,冰箱温度记录齐全。

6、消毒设备:有紫外线消毒灯。接种前后采用固定紫外线灯进行室内环境消毒。

7、接种器材、药品:消毒干棉球(签)、75%酒精、2%碘酒、消毒杯、瓶、镊子、匙子、口杯、砂轮、体温表、肛表、治疗盘、听诊器、血压计、针灸针若干、1:1000肾上腺素及其它急救药械等。喂服糖丸应达到一人一勺一杯,用后及时消毒,并备足凉开水。.

8、注射器材:有足量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或玻璃注射器)。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卡介苗要准备专用的兰芯注射器和4及4.5号针头。

9、配有计划免疫文件资料专柜;计划免疫规章制度、免疫接种工作流程图、图表、宣传画上墙。

10、按《*市预防接种门诊考核验收标准(试行)》考核在84分以上。

二、规范接种门诊标准

l、接种门诊面积30m2以上,3间专门用房。设预诊登记(资料)室1间,接种室1间,观察室1间。接种室内设卡介苗接种专用工作台1张、其它疫苗接种台2张以上,用隔断隔开,各接种台要有明显标识。预诊室配备身高体重计,观察室配备病床,并有15座以上座位,张贴有宣传画。

2、防疫医生及经计划免疫培训合格的其他医务人员至少2人,中专以上学历,持有“预防接种资格证书"。

3、同时具备“合格接种门诊”条件中的3~9条,按《*市预防接种门诊考核验收标准(试行)》考核在87分以上。

三、示范接种门诊标准

l、接种门诊面积40m2以上,3间专门用房。设预诊登记(资料)室1间,接种室1间,观察室l间。接种室内设卡介苗接种专用工作台1张、其它疫苗接种台4张,一苗一台,用隔断隔开,(或一苗一室),各接种台要有明显标识。预诊室配备身高体重计,观察室配备病床,并有20座以上座位。

2、防疫医生及经计划免疫培训合格的其他医务人员至少3人以上,中专以上学历,其中至少1名主管医师,持有“预防接种资格证书”。

3、观察室配备电化教育设备(VCD或录像机、电视机),备有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相关的宣传影视资料。

4、接种室内有空调,其它室有空调或电扇,各室有取暖用设备。

5、登记室内配备微机等办公设备。

第4篇

【关键词】 预防接种;人性化护理

我国扩大免疫规划后,儿童常规接种疫苗种类在以前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础上扩大到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及白破疫苗;而“预防为先”思维模式的深入,很多成人也加入了疫苗接种行列,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这样就使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怎样才能更好为他们提供服务?本预防接种门诊从护士礼仪、沟通技巧、个性化护理等方面来要求和指导自己,创造温馨和谐的预防接种环境,强化“人性化护理”的理念,提供优质的预防接种服务。

1 创造温馨和谐的预防接种环境,给接种对象良好的第一印象

(1)预防接种门诊的候诊室、咨询室、接种室应保持干净明亮、通风保暖,地面保持干燥无水,以防小儿和家长滑倒。必要时,为他们提供温开水、纸巾、纸杯、体温计等物品;咨询室有相关疫苗的种类作用免疫程序等内容的上墙图表资料和印刷资料,如儿童预防接种须知、婴儿生长发育表等内容,可以给家长一定的指导和参考;候诊室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报,备有儿童喜欢的图书等,使儿童有在家的感觉,从而可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1];(2)医护人员良好的仪表仪态,让接种对象增加亲切感。预防接种门诊医护人员应着装整洁,淡妆上岗,态度和蔼;进行业务操作时按规范要求进行,动作要自然得体;通过这些良好的仪表仪态,可以让接种对象增加亲切感,减少沟通中的“敌对”情绪。

2 积极交流沟通,掌握沟通技巧

2.1 积极交流沟通,增进情感 交流就是由一个人把他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传递给另外一个人的过程。计划免疫工作者不仅要学会如何将信息清楚地传递给受种者及儿童监护人,使他乐于接受,而且要善于改善受种者对各种信息的反馈,只有通过交流沟通,才能增进情感。

2.2 注意语言沟通技巧,让接种对象明白意思和感受到关怀 语言交流具有特殊的魅力,准确而亲切的语言交流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重要手段[2]。接种门诊医护人员应与家长建立轻松愉快、密切有效地交流,建立信任感,消除对儿童接种时的紧张情绪,要注意运用倾听、提问的技巧,不断获取信息,理解接种对象及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认识、态度和对相关知识的需求等。在交流过程中,语速要适中,语调要平和,切忌恶声恶气,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儿童还要多用表扬、安慰和鼓励的语句,如“小朋友真勇敢”、“男孩子更应该勇敢”等,通过以上语言沟通技巧,接种对象及儿童监护人不仅能准确地理解意思,而且也能感受到关怀。

2.3 注意非语言沟通技巧,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 医护人员对接种对象特别是对儿童善意的身体接触是接种对象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如抚摸小朋友的头,握小朋友的手,通过这些身体接触,可以使接种对象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促进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

3 开展短信通知、电话咨询业务

由于接种对象或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普遍缺乏了解,特别是对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不熟悉,担心孩子漏种、重种、早种、迟种等等,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对前来接种的0~7岁儿童纳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计算机管理,使儿童及监护人获得一系列优质服务,如省时方便、接种记录详细、准确,及时短信提醒家长接种时间等;开通预防接种门诊咨询电话,接种后引起的各种反应对家长进行具体指导和对症处理,主动去询问接种反应和意见,把人性化护理贯穿于整个预防接种过程中。

4 维护儿童监护人知情权,注重个性化护理

4.1 在接种疫苗的选择上,要维护儿童监护人的知情权 详细告知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区别,疫苗的作用和副作用、费用等情况,供儿童监护人自行选择。

4.2 根据儿童不同年龄、不同心理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1)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对疼痛刺激表现为哭闹,挣扎。而当听到母亲的声音及受到母亲的抚摸,心情就会平静安稳。所以指导家长注射完毕及时将小儿在胸怀哄抱并抚摸面部、四肢。(2)3~4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有很好的微笑能力,容易被周围的环境转移注意力。护理人员就采取微笑,利用面部表情和温馨的话去逗乐并转移其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注射,减少哭闹。(3)学龄前儿童情绪易感染,富有竞争性,喜欢鼓励和表扬。在接种前告知小儿预防接种是为了预防疾病,避免以后生病,并许诺不是很痛,取得他们的信任和主动配合。注射时动作要敏捷、熟练、轻巧,减少刺激,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3]。5 小结

人性化护理必须从点滴细微入手,无论工作多忙、多累,对待小儿及家属都要做到用心、不厌其烦, 将人性化护理融入预防接种过程中,让接种对象感到温馨和舒适。

参考文献

1 黄金凤.预防接种门诊医护人员与接种对象沟通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21):104-107.

第5篇

【关键词】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效果评价

做好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一直是免疫规划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的一个重要环节[1]。我院预防接种门诊2004年下半年接管流动人口集居地区浔洄新村儿童的预防接种任务后,及时对辖区流动儿童进行搜索,加大管理力度取得一定成效。现对辖区内2004~2010年出生的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2004~2010年出生、暂住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

1.2 方法 2004~2010年出生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账册。

调查内容为流动儿童的姓名、年龄、户籍等基本情况和建证、建卡率,基础免疫六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的合格接种率及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

2 结果

2.1 流动儿童的地区及年龄分布(表1)

2.2 流动儿童基础免疫六苗全程接种情况(表2)

2.3 基础免疫接种 由表1可以看出,浔洄新村流动儿童主要来自外省市及本市周边地区。531名流动儿童中省外建证占47.08%,省内建证占21.28%,本市其他地区占31.64%;由表2可以看出,卡介苗合格接种率87.95%,乙肝全程合格接种率88.51%,脊髓灰质炎疫苗合格接种率89.27%、百白破合格接种率接种率为87.76%,麻疹基础接种率87.57%,乙脑基础接种率为85.88%。

2.4 加强免疫接种 脊髓灰质炎疫苗加强免疫对象241人,实际接种187人,接种率为77.59%;百白破加强免疫对象460人,实际接种299人,接种率为65.00%;麻疹加强免疫对象460人,实际接种326人,接种率为70.87%;乙脑加强免疫对象430人,实际接种258人,接种率为60.00%。

2.5 未接种及不合格接种原因

未接种是接种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占所有不合格接种的70.4%,主要是家长由于搬迁、回老家等失去联系,一部分电话回访得知已在老家接种,却无法登记入内册;基础免疫超期接种(>12月龄),占29.6%,超期接种中,一部分是因为流动儿童迁入时已超龄,部分是家长忙或小孩生病耽误了接种。

3 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的措施

3.1 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宣传,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预防接种重要性。采取适合流动人口特点的宣传方式增加宣传频次, 防止流动儿童漏卡、漏种和免疫空白等现象发生。在浔洄新村外来人口集中的社区公告栏上张贴预防接种门诊的地点、工作时间和联系方式;印制预防接种知识及门诊的地点、工作时间和联系方式传单,利用傍晚家长带小孩乘凉时段,到社区发放,使家长们能够方便地寻找到接种点接种;利用打工者同乡的互相介绍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意识。

3.2 组织人员及时主动搜索,采取多种方法手段,多下地段了解流动儿童迁入迁出情况,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如抓住市场周边地区,利用外来工家长带小孩买菜的集中时段、必经路段重点掌握外来流动儿童情况,对未接种的儿童,督促其家长带到医院接种。已建册的儿童,对未及时接种的通过电话及短信了解情况,提醒接种,有效地增加了门诊量,提高了接种率。

3.3 结合凭预防接种证入托入学的查验工作,定期对流动儿童进行查漏补种。本地卫生局与教育局联合发文,落实了入托入学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促进了辖区内幼儿园学校流动儿童的管理到位。不定期检查幼儿园、学校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实施情况,使相关单位关心、重视预防接种工作,为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3.4 在儿童接受第一次预防接种服务时,告知家长接种服务时间安排和儿童应接受预防接种的时间,可预防的疾病,接种疫苗的重要性等。引起家长对小孩接种疫苗的重视。

4 效果评价

采取流动儿童管理措施后接种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4.1 由表1表2可以看出,2004~2010年流动儿童逐年增加,其接种率逐年提升。基础免疫接种率较高,加强免疫随着年龄增大相对降低。

4.2 实施管理措施后,流动儿童的建证、建卡率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来接种居住三个月以上的儿童都给予建证建卡。流动儿童逐年增加,其接种率逐年提升,不合格接种率下降。

4.3 规范化的接种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得到家长的信任。特别是2006年6月份以来,本地区一类疫苗实行免费接种,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同等对待,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外来人口儿童预防接种的积极性。

4.4 加强了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提高了流动人员的预防接种意识。主动接种儿童增加,外来人口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凭证入托入学率、补种率也有了提高。接种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相对于常住儿童,外来儿童的预防接种率仍有待提高,特别是流动儿童的加强免疫接种率仍较低,提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继续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

5 讨论

流动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计免工作的困难,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接种人员坚持不懈地进行主动搜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解决流动人口接种难题的根本措施;动员多部门协作,取得教育、居委、计生公安等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尽早建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共享[2],是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第6篇

【2017年预防接种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工作目标

1.为全旗所有城乡0-6岁儿童提供安全、有效、免费、均等化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服务,为重点地区的重大人群提供疫苗接种服务,有效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的传染病。

2.一是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六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旗疾控中心要定期对防保人员进行考核指导。

二、主要任务

(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含电子档案),并做好预防接种资料管理。

(2)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确定受种对象。

(3)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农村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可设立临时接种点,适度增加门诊开放的频率和服务时间等,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4)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并填写知情同意书。

(5)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6)接种时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7)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上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8)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及时诊治,按照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处置原则进行处理。及时填写相关记录表,并向所在地的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三、工作要求

(1)接种单位要求。接种单位必须为旗卫生局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并具备《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2)接种人员要求。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

(3)主动发现预防接种对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积极通过民政、公安部门等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主动发现未建卡建证的儿童。

(4)接种服务。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合理安排接种门诊日,有条件的机构每周至少开展2次接种服务。

(5)接种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接种期间要及时对每名受种儿童填写《预防接种门诊日志》,必须填写每个栏目。接种完成后要填写《预防接种门诊每日疫苗接种与乡镇疫苗管理情况汇总表》。

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接种单位要及时登记和转发《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三联单)》。

(6)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接种单位要及时录入和上传疫苗、注射器使用和接种等数据。

未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接种单位要按月上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和《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

(7)做好疫苗管理,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疫苗1个月储存量,同时避免疫苗过期失效,对储存疫苗的冰箱须每日记录2次温度。

(8)所有参与接种的工作人员要接受国家免疫规划技术的继续教育。

【2017年预防接种工作计划范文二】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及参照上级20XX年考核目标责任书的分解,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下,以预防为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动员全社会参与是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的主要措施,为认真做好我区20XX年免疫规划工作,现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对20XX年计划免疫工作计划如下:

1.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常规基础和加强免疫接种工作主动搜集免疫工作薄弱区域和外来流动儿童,要保证儿童免疫接种率。

2.加大力度继续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20XX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在我乡范围内继续实施,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风、麻腮、白破、乙脑、流脑无细胞百白破等疫苗。

3.实行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各种疫苗接种率的要求,即:使用省卫生厅统一印制的《儿童预防接种证》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月内应及时建证(卡)确保儿童规范建证(卡)率达100%每次接种时应核对卡、证并填写;卡介苗、乙肝建卡率及建证率达90%以上;糖丸达、麻风腮、百白破建卡率及建证率达95%以上,各类疫苗达90%以上。

4.提高预防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原有的基础上认真完善资料的收集。

5.保证计划免疫冷链正常运转。认真检查冷链设备的运转情况,每天上午、下午都要进行运转情况,检查记录冷冻、冷藏室温度,损坏了要及时修理,报废的应立即更新,确保冷链正常运转,以保证疫苗的效价,使每名儿童都能得到有效的免疫接种。

6.强化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开展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防止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在校园内发生流行的有效手段,我区计划免疫配合学校的查验工作,对学校的入学、入托儿童查验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安排好未种儿童的补证、补种工作。

7.加大力度,按质按量认真落实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录入儿童预防接种基本信息,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建设。

8.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成就,开展了4.25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9.完善相关资料的整理。及时完成计划免疫相关的整理上报,每次接种后要及时上报儿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率报表。做好3月10日前统计20XX年儿童出生数上报及建台账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7篇

【关键词】预防接种 指导 干预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54-02

儿童预防接种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儿童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1]。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以保证儿童健康地成长。我科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1473名儿童进行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指导干预,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指导干预模式,使每个儿童的预防接种率达到国家及省规定的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1473例,男788例,女685例,年龄0-6周岁。

1.2 方法

1.2.1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对我们门诊辖区内每个新出生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科学喂养及预防接种知识宣教。家长对“应用某种疫苗的必要性,会不会有副作用,甚至危险等”极为关注。针对这一心态,做好各阶段的相应知识宣教和解释工作,提高家长重视儿童免疫预防的自觉性至关重要。儿童预防接种后除了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外,由于个体差异,还可能出现轻度不同的副反应,因此在预防接种时,如何消除家长的顾虑,做好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指导至关重要。

1.2.2 接种疫苗前的宣教工作 做好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及注意事项的通知工作,认真交代家长下次何时来进行何种疫苗的接种,必要时打电话提醒家长,并设立咨询电话耐心解答家长的问题。让家长了解疫苗的物理学特性、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取得家长配合,并引导、鼓励、安慰稍大一些的儿童,清除恐惧心理,主动愉快地接受免疫接种。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避免饥饿,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身体过敏的食物,以免孩子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

1.2.3 接种疫苗时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接种环境 接种门诊配置有候诊室和接种室,应保证候诊室清洁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温馨舒适,墙壁四周应涂成粉红色或天蓝色,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报,使儿童候诊或休息时有在家的感觉,减轻孩子、家长的心理压力。作好接种时的检查与指导:严格查对制度(如药物的有效期、是否变质、安瓿有无裂痕等等),并根据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械;仔细询问儿童近期的身体状况。对患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中枢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者不能注射,并给家长详细介绍原因。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制剂的不能接种,用了免疫球蛋白者应按规定的间隔时间接种;接种疫苗后针头拔出时应马上用无菌稀签(球)在皮肤上稍压一下,防止疫苗流出或出血。不要反复按摩注射部位,促使局部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引起感染性炎症;个别孩子注射时由于疲劳、饥饿、过于紧张可能发生头晕、出汗、面色苍白等虚脱症状,这时接种人员要镇静严密观察,让其仰卧,将头部放低,给予口服适量糖水,短时间即可恢复。消除儿童的陌生感与恐惧感,接种人员应穿粉红色工作服。接种前,接种人员应摘掉口罩,用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对于月龄较小的儿童,应用手亲自抚摸儿童,消除其陌生感与恐惧感,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保证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

1.2.4 接种后的健康指导 注射完毕后让儿童静坐休息,观察30分钟,出现反应及时处理,观察无反应再让其离开,同时做好离院指导,让家长了解如下内容:接种后让宝宝适当休息,不剧烈运动。多喝水,注意保暖;接种疫苗当天不给宝宝洗澡,要保证接种部位清洁,防止局部感染;口服糖丸半小时内不进食任何温热食物或饮品。接种后宝宝可能出现轻微发热、食欲不振、烦躁、哭闹,或注射局部有肿胀、发红、结硬块等些微反应不必担心,一般几天内会自动消失。但如果反应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就应立刻带宝宝去医院就诊。由于疫苗种类较多,有些疫苗需长时间方能产生持久性免疫抗体。如百白破疫苗注射后,产生相应抗体需3次注射方能出现效果,因此这种疫苗注射后,应让家长了解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必须按规定次数和时间进行注射,以达到预防注射的目的和效果,因各种原因漏掉的应及时补上。

2 讨论

2.1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预防接种作为一种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人类已经积累了上千年的经验,尤其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威力。通过接种牛痘疫苗,使肆虐人类的天花在人类生活中已经绝迹,这是人类运用科学消灭的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疾病,使人们的脸上绽放的是美丽的笑容;通过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也使小儿麻痹症即将被消灭,我们看到的是人们轻快的步伐,而没有了踮跛的痛苦;通过接种卡介苗,使上世纪严重毁损社会生产力的肺结核,得到了全面的控制,人们得以畅快呼吸大自然的清新;儿童预防接种本是一项国家号召,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有许多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不够重视。尤其是已经5、6岁的孩子,感觉孩子已经长大了,抵抗力提高了,就没必要预防接种了。通过宣传教育,我们辖区内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疫苗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带儿童接种,保障了儿童的权利,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2.2 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通过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指导干预,儿童、家长有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可避免断针、晕针和心因性反应,并筛选出了有疫苗禁忌证和需延后接种的儿童,如有些儿童在接种麻疹疫苗前询问出该儿童有鸡蛋过敏史,立即停止了对该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还有一些先天性缺陷的患儿需经临床安全性评估后再进行预防接种,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减少和杜绝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见通过对儿童预防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所进行的指导干预,极大地提高了免疫接种的安全性和接种率,切实保障了广大适龄儿童的身体健康!

第8篇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都是具有抗原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在预防接种时会不可避免地偶发一些全身体或局部反应。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项目的实施,疫苗的种类增多,接种人数增加,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相对增多。为减少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为今后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预防接种常见反应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预防接种常见的反应发生及原因

1.1生物制品的质量方法一是生产原料或生产过程不严格被杂菌污染。二是菌种毒株的毒原性、菌体蛋白代谢产物产生或减毒手段不够理想。三是疫苗生产工艺存在问题;血清类毒素的纯度与菌苗的均匀度不合格,经脱毒的类毒素未能完全脱毒或脱毒后又发生解离,已经脱毒的类毒素在较高的温度下保存,部分毒素恢复。四是生物制品的附加物不牢固而析出。总之,由于生物制品的菌种,毒株、纯度与均度、污染杂菌和致病菌以及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质量差的制品可引起加重反应。但疫苗生产,国家有严格的批签发制度。疫苗的储存运输国家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装备了冷链系统,从而保证了疫苗从生产单位到预防接种门诊均在规定的温度下储存运输。目前使用的各类疫苗都是安全可靠的,反应比较轻微,反应发生率较低。如果由于制品原因引起的反应,一旦发生人数较多,社会影响较大,危害较重。因此,应严格疫苗出入库登记,特别注意将每次接种的疫苗批号记录到儿童预防接种证相关栏目,以便备查。

1.2疫苗的使用方面疫苗的冷链系统是否符合要求,疫苗的储存运输当否,预防接种门诊和接种人员不具备资质;接种操作不规范,接种对象不当;接种途径错误;接种剂量过大;部位不正确,接种间隔时间不符合规定;接种前未摇匀制品,消毒不严格,接种器材不符合标准,疫苗供应渠道不正规等。

1.3 个体因素方面如健康状况不佳(体质虚弱、传染病恢复期、高度营养不良),过敏性体质个人免疫缺陷,精神因素等,给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注射疫苗易引起反应加重、异常反应和偶合症,给过敏体质的人注射疫苗易引起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给免疫缺陷的人(如淋巴组织发育不全丙种球白缺陷症等),接种活疫苗,易扩散引起全身感染;给精神体质的人接种,可引起晕厥、休克、癫痫、癔病等。

2 预防接种反应类型及处理

2.1 正常反应这种反应是由于制品本身特性所引起的,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的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没有后遗症,预后良好。反应的程度仅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较重外,多数轻微,反应的过程是一过性而不是持久性。其性质和强度随制品的不同而不同,如接种活疫苗,实际上是一次轻度的人工感染。有些灭活疫苗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毒性。正常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反应两种。局部反应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热、痛现象。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6℃以上,有时还有头痛、寒战、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2 加重反应这种反应的性质与正常反应相同,但程度较重或发生反应的人数超过正常比例。一般认为,如果强反应的发生比例达到5%以上时,就称加重反应。引起加重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被接种者的生理或病理因素,如接种后进行剧烈的运动或劳动,饮酒、熬夜以及病后尚未完全恢复的人、糖尿病患者、妇女月经期接种等都可使反应加重。二是由于接种不当引起的,如接种类毒素或吸附制剂时,注射过浅,易在局部形成硬结,如百白破疫苗长时间不能消散;或者在注射吸附制剂时,未将制品摇匀,也可引起加重反应。三是制品在制造过程中的问题,如菌株的毒力不稳定或毒性较大、生产原料质量不好或加入的化学药品(如防腐剂、吸附剂)不纯,培养物污染杂菌虽经过处理但可增加毒性;或制品中含有过多的菌团(如卡介苗)或含菌数多寡不均等。

2.3正常反应和加重反应的处理正常反应可不做任何处理,经适当休息,第二天就可恢复正常,对少数较重者,局部可做热敷,但卡介苗接种后局部严禁热敷。全身症状可对症治疗,高热、头痛应休息,并给予复方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无菌脓肿是指采用吸附剂生物的制品(含氢氧化铝或磷酸铝)作预防接种,其原因是吸附剂含量过大,或注射部位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使用前未充分摇匀等。吸附剂(未被完全吸收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液化而造成无菌性脓疡。对无菌脓肿成熟患者应患者,轻者用毛巾热敷,促进吸收,未破溃者切忌切开排脓。对无菌性化脓患己破溃者可采用外科清创手术,如有继发感染,加用抗菌素冶疗。

2.4 异常反应这是接种疫苗后仅在个别人中发生的一种并发症,而同一批制品,同样接种的绝大多数人并无异常反应发生。这些反应的发生者与个体体质有关。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常见的异常反应为晕厥、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一是晕厥多见于儿童和体弱的妇女及性格内向的青少年,常与空腹、疲劳、精神紧张、恐惧、接种的环境、疫苗的种类、接种的途径有关。其表现在接种的进行中或疫苗接种后数分钟突然发生晕厥。轻者有心慌、虚弱感、胃内不适或轻度恶心、手足发凉和发麻,一般短时间内休息可恢复正常;重者脸色苍白、心跳加速、恶心、出汗、手足冰凉;严重者可突然失去知觉、呼吸减慢。处理:晕厥一旦发生,应立刻使病人平卧,头放低,保持安静,给予热糖水喝,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少商、合谷,数分钟仍不恢复者,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二是过敏性皮疹多见于过敏性体质的儿童,皮疹可多种多样,但以荨麻疹最为常见,一般在接种疫苗数小时后出现,数分钟荨麻疹布满全身,但预后良好。三是血管神经性水肿一般在注射疫苗后24小时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范围逐渐扩大,肿胀部位皮肤发亮,有瘙痒、麻木、胀感。血管神经性水肿。

2.5 偶合症预防接种的偶合症可分为偶合、诱发、加重原有疾病三种情况,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常见的是偶合,接种对象在接种时正处于某一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1~2天恰好发病。偶合症虽与预防接种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预防接种门诊运转常见的一种预防接种反应,亦是接种者家长与接种单位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减少偶合症的发生和家长的误解,一是严格执行接种前告知制度,规范使用接种通知单,在预防接种门诊张贴醒目的各种疫苗的接种禁忌症和接种反应方面的知识。二是严格执行接种前体检制度,筛查禁忌症儿童。三是要对医疗机构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全员培训,使其医务人员掌握生物制品的特性和不良反应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四是做好面对面的宣传,使其家长掌握有关预防接种知识,然后由家长署名。采取上述的综合性措施,可显著降低偶合症的发生率。

2.6 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病例一般在口服疫苗后4~30天发病,服苗时间、型别有记录可查,同时要了解到服苗入口;临床表现有发热、弛缓性麻痹等符合脊髓灰质炎的诊断;病人大便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别和服苗型别相同,经温度特征试验判定为减毒株。采双份血清(第一次为发病后第一周,第二次为三至八周)作中和试验,抗体有4倍以上增长。病毒标本可冷藏空运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作型内抗原鉴别试验;应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弛缓性麻痹。处理原则:

符合诊断的病例应住院诊断治疗;采集粪便和双份血清进行实验室诊断。接触病例:病人未服苗,而与服苗者密切接触(指同家庭、同幼托、同小学的同班生)以后6~60天发病(服苗史必须核实)。其它同服苗病例。

3 讨 论

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率虽然很低,但其危及人体健康,影响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在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时,针对预防接种发生的原因,切实做好各项工作。首先要严把疫苗质量关,选择抗原性强、反应小、免疫效果好、长效期的新制品。其次严把疫苗使用关,加强冷链管理制度,做到按要求储存、运输、分发疫苗。严格按照免疫程序选择接种对象,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接种,科学合理推行联合免疫,正确把握疫苗的禁忌症。做好接种前健康检查,严格执行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推进儿童免疫规划金卡信息系统的科学化管理,规范使用预防接种证,切实加强上岗人员培训工作和预防接种门诊的质资认证,进一步提高接种医生的接种技术水平,减少接种反应的发生,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把接种反应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