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个人工作鉴定报告

个人工作鉴定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09: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个人工作鉴定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个人工作鉴定报告

第1篇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分级管理、调剂金上解,大额工伤费用统一调剂解决的制度。

工伤保险的参加范围,按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进行确定,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以本单位全部职工上月工资总额为基数申报、缴纳工伤保险费,其中:职工工资低于全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征,高于300%的,按300%计征,难以确认工资总额的用人单位以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申报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发生增减变化的,应当在5日内向经办机构报告。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向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数额,经办机构应当即时审核;因特殊情况不能即时审核的,应当于收到缴费申报材料之日起3日内审核完毕。用人单位应当于核定后5日内全额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七条本市工伤保险行业分类、行业基准费率标准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全市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危害程度等情况确定。用人单位按照不同的工伤风险程度,划分为三个类别:

(一)风险较小行业;

(二)中等风险行业;

(三)风险较大行业。

第八条县(市、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将本辖区内当年工伤保险费实际征收额的10%上解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存入财政专户,作为市级工伤保险调剂金,用于调剂解决县(市、区)出现的基金缺口。

第九条工伤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用人单位应按月向经办机构缴纳工伤保险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将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基金主要用于下列项目支出:

(一)工伤医疗费;

(二)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

(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丧葬补助金;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辅助器具费;

(九)工伤康复费;

(十)劳动能力鉴定费;

(十一)工伤认定调查费;

(十二)工伤预防费;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工伤认定调查费、工伤预防费要在保证《条例》规定的支付项目足额支付和储备金足额留存的前提下,从本级工伤保险基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报财政部门同意,列入工伤保险支出预算,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其中:工伤认定调查费按上年度工伤保险基金实际征缴额的1.5%提取;工伤预防费按上年度工伤保险基金实际征缴额的4%提取。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第十条发生重大工伤(亡)事故,且一次性支付工伤保险基金费用在10万元以上的,可动用储备金。储备金的使用,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报同级财政同意,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拨付。

储备金一经使用,应及时补足差额。市级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垫付,省级储备金按比例支付。

第十一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有特殊情况,经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延长时限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三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用人单位营业执照;

(三)劳动合同文本或其他存在劳动关系(含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四)本人身份证;

(五)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鉴定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第十四条属于下列情况的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取得证明材料所需时间不计算在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内:

(一)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或人民法院的裁决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二)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或者其它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认定因工死亡的,应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三)由于机动车事故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四)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残疾军人证》和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五)在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民政部门或其它相关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

(六)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其他的材料。

第十五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对于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场或者在审核后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申请人按照规定提交或者按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并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下达受理通知书,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县(市、区)应在40日内做出工伤认定初步结论,并在作出结论10日内,按程序上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市工伤认定机关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后,按工伤认定受理范围,将《工伤认定决定书》20日内分别送达用人单位、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

《工伤认定决定书》应加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专用章。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理由。

第十六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需要用人单位提交有关材料的,用人单位应当于15日内提交,若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提交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依据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提供的材料依法作出认定。

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或鉴定为职业病,在停工留薪期接受治疗的,应当自停工留薪期满之日起15日内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八条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设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受理辖区内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对有关资料审核后,在30日内呈报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

第十九条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按工伤认定受理范围,分别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工伤认定决定书》;

(二)本人身份证;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检验等诊疗资料;

(四)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其它材料。

工伤职工由于工伤直接导致其他疾病的,应当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一并提出确认申请,并提交县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

第二十条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鉴定申请材料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对于申请人提交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在审核后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对于材料齐全的,应自审核后5个工作日内下达受理通知书,并在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

工伤职工伤情复杂,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鉴定工作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限不得超过30日。

第二十一条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起15日内向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二条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工伤职工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按程序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复查鉴定。鉴定级别有变化的,其工伤待遇中的定期待遇按照新的伤残等级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十三条初次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或者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承担;申请再次鉴定的,鉴定费用由申请方垫付;再次鉴定结论与初次鉴定结论不一致的,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二十四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若单位无明确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按不低于本市行政机关差旅费补助标准执行;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停工留薪期的确认,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和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确认。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细则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派专人护理。经工伤职工或者亲属同意,用人单位也可以按照本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一人的标准支付护理费。

第二十五条工伤职工在工伤认定之前的医疗费用,先由用人单位垫付,工伤认定后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和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由经办机构予以报销。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应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办理。

在国家工伤医疗目录出台前,本市工伤医疗费报销按《**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年版)执行。

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将受伤职工及时送往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医疗机构抢救,脱离危险后仍需治疗的转到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就医。在外埠医院抢救治疗的,用人单位应当自伤害之日起7日内向经办机构报告,经抢救脱离危险后转到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就医。脱离危险后未及时转到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就医,或在外埠医疗抢救治疗未向经办机构报告的,其工伤医疗费用经办机构不予报销,由用人单位支付。

工伤职工日常就医或回原籍居住就医的,应在本人长期居住地选择一家工伤医疗服务机构作为医治工伤的医院,由用人单位到经办机构办理备案手续。

第二十七条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应向经办机构提交《工伤保险待遇申请表》、《工伤认定决定书》、《工伤证》、《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结论通知书》;申请享受供养亲属抚恤待遇的,还应当提交市、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职工供养亲属范围的确定材料。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在15日内审核完毕,并按照规定支付相关待遇。

第二十八条工伤职工需要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应由其就诊的工伤医疗机构提出建议,出具医疗诊断证明书,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持医疗诊断证明书和有关病历资料,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配置或更换辅助器具,按照确认结论,到签订工伤保险服务协议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安装配置。

安装配置辅助器具标准,按《**省工伤职工配置辅助器具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

第三十条职工因工致残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三)用人单位和1—4级工伤职工个人应以个人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第三十一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领取金额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第三十二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

第三十三条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按照《条例》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由用人单位按以下标准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标准为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4个月至8个月,其中:五级44个月、六级38个月、七级26个月、八级20个月、九级14个月、十级8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为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2个月至4个月,其中:五级22个月、六级16个月、七级10个月、八级8个月、九级6个月、十级4个月。

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每减少一年递减20%的标准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一年的按10%支付。

工伤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工伤职工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后,由用人单位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终止手续。

第三十四条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标准,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本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60%和城市居民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每2年调整一次,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经鉴定确认需要治疗的,享受本《实施细则》规定的工伤待遇。

第三十六条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按《因公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9月23日第18号令)执行。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具体标准为:无供养亲属的48个月,有供养亲属的,供养1人者52个月,供养2人者56个月,供养3人以上者60个月。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第三十七条用人单位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者办理退休手续前,应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职工。被确认患有职业病的应办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核定手续,按照规定支付工伤待遇;诊断为疑似职业病的职工退休后确诊为职业病的,可以办理工伤认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用人单位未对曾从事有毒有害工作职工进行离岗前职业病检查的,不得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期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

第三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二)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三)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四)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第三十九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弄虚作假将不符合工伤条件的人员认定为工伤职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请工伤认定的证据材料,致使有关证据灭失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第四十条用人单位瞒报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瞒报工资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并处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从事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提供虚假鉴定意见的;

(二)提供虚假诊断证明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第四十二条经办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由经办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按规定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记录的;

(二)不按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第2篇

第一条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分散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根据《劳动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职工必须遵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设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工伤职工提供经济补偿和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第四条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按照本办法和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保障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五条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职业病防治相结合。企业和职工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六条职工发生工伤或者患职业病后,应当得到及时救治。各地应当依据本地区社会经济条件,逐步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职工从事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

第七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经办工伤保险业务(以下简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待遇支付,以及工伤职工的管理服务等工作。

第二章工伤范围及其认定

第八条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

(二)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的;

(三)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

(四)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五)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六)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的;

(七)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

(八)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或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九)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

(一)犯罪或违法;

(二)自杀或自残;

(三)斗殴;

(四)酗酒;

(五)蓄意违章;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企业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

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申请期限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工伤职工本人或者其亲属没有可能提出申请的,可以由本企业工会组织代表工伤职工提出待遇申请。

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应当经企业签字后报送。企业不签字的,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可以直接报送申请。

第十一条劳动行政部门接到企业的工伤报告或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后,应当组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进行调查取证,在七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三十日。

认定工伤应当根据以下资料:

(一)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

(二)指定医院或医疗机构初次治疗工伤的诊断书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属于轻伤无需到医院治疗的,由企业医生开具工伤诊断书;

(三)企业的工伤报告,或者劳动行政部门根据职工的申请进行调查的工伤报告。

工伤认定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和企业。

第十二条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或者在抢险救灾中失踪的,其亲属或者企业应当向企业所在地公安部门、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认定因工死亡。

第三章劳动鉴定和工伤评残

第十三条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治愈或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者医疗期满仍不能工作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定期复查伤残状况。

第十四条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当按国家制定的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国家标准GB/T16180-1996)(以下简称评残标准),对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伤残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和护理依赖程度进行等级鉴定。

符合评残标准一级至四级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五级至六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级至十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伤残待遇的确定和工伤职工的安置以评定的伤残等级为主要依据。

第十五条省、地(市)、县(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由当地劳动、卫生等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的主管人员组成。劳动鉴定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同级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劳动鉴定的日常工作。

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当委托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或者聘请具有鉴定资格的医生组成专家组进行伤残等级和护理等级鉴定,也可以设立劳动鉴定检查中心开展鉴定工作。

第十六条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工伤评残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工伤保险政策法规。

劳动鉴定委员会聘请参加鉴定的医生应具有中级以上医学技术职称,并由该委员会发给聘书。

劳动鉴定人员在进行劳动鉴定时,应当全面了解被鉴定人情况,严格执行工伤保险政策法规和评残标准,客观公正地作出鉴定结论。

劳动鉴定人员实行回避制度。

第四章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职工因工负伤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或职业病所需的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

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的,按照当地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三分之二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按照本企业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范围的疾病,其医疗费用按照医疗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伤医疗期。

工伤医疗期是指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停止工作接受治疗和领取工伤津贴的期限。工伤医疗期应当按照轻伤和重伤的不同情况确定为一个月至二十四个月,严重工伤或者职业病需要延长医疗期的,最长不超过三十六个月。

工伤医疗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工伤医疗期的时间由指定治疗工伤的医院或医疗机构提出意见,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并通知有关企业和工伤职工。

第十九条工伤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停发工资,改为按月发给工伤津贴。工伤津贴标准相当于工伤职工本人受伤前十二个月内平均月工资收入。工伤医疗期满或者评定伤残等级后应当停发工伤津贴,改为享受伤残待遇。

第二十条工伤职工经评残并确认需要护理的,应当按月发给护理费。

护理等级根据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及洗漱、自我移动五项条件,区分为全部护理依赖、大部分护理依赖和部分护理依赖三个等级。护理等级由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

工伤护理费依照上述护理等级分别按上年度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三十发给。

第二十一条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辅助生产劳动需要,必须安置假肢、义眼、镶牙和配置代步车等辅助器具的,按国内普及型标准报销费用。

第二十二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终止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发给工伤伤残抚恤证件,并享受以下待遇:

(一)按月发给伤残抚恤金,标准分别为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九十至百分之七十五。其中:一级百分之九十,二级百分之八十五,三级百分之八十,四级百分之七十五。

(二)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相当于伤残职工本人十八至二十四个月工资。其中:一级二十四个月,二级二十二个月,三级二十个月,四级十八个月。

(三)患病时按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对其中执行由个人负担部分有困难的,由工伤保险基金酌情补助。

(四)易地安家的,发给相当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安家补助费。旅途所需车船费、旅馆费、行李搬运费和伙食补助费,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第二十三条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并按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领取待遇的,到达退休年龄时,继续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伤残抚恤金。伤残抚恤金低于按养老保险规定计发的养老金标准的,应当按养老金的标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部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时应将该职工在养老保险基金中个人帐户的个人缴费部分转入工伤保险基金。

第二十四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的,原则上由企业安排适当工作,并可以享受以下待遇:

(一)按伤残等级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相当于伤残职工本人六至十六个月工资。其中:五级十六个月,六级十四个月,七级十二个月,八级十个月,九级八个月,十级六个月。

(二)因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时,由所在单位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标准为工资降低部分的百分之九十,本人技能提高而晋升工资时,在职伤残补助金予以保留。

(三)旧伤复发经确认需要治疗和休息的,按照本办法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和工伤津贴。

(四)伤残程度被评为五级和六级且企业难以安排工作的,按月发给相当于本人工资百分之七十的伤残抚恤金。

(五)伤残程度被评为七至十级,职工本人愿意自谋职业并经企业同意的,或者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合同后本人另行择业的,可以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五条职工因工死亡,应按照以下规定发给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标准发给。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发给由死者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死者的亲属。其标准为:配偶每月按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四十发给,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按百分之三十发给,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发百分之十。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死者本人工资。

供养亲属的范围和条件按照现行的有关规定执行,供养亲属失去供养条件时不再享受该项抚恤金。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四十八个月至六十个月的金额,具体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符合第二十二条规定享受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全额标准的百分之五十发给。

第二十六条工伤伤残抚恤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一定比例每年调整一次。

第二十七条领取伤残抚恤金的职工和因工死亡职工遗属,本人自愿一次性领取待遇的,可以一次性计发有关待遇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具体计发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第二十八条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残疾用具费、误工工资的,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遇(交通事故赔偿的误工工资相当于工伤津贴)。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先期垫付有关费用的,职工或其亲属获得交通事故赔偿后应当予以偿还。

(二)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已由伤亡职工或亲属领取的,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但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三)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致残的,除按照本条(一)、(二)项处理有关待遇外,其他工伤保险待遇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由于交通肇事者逃逸或其他原因,受伤害职工不能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本办法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五)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帮助职工向肇事者索赔,获得赔偿前可垫付有关医疗、津贴等费用。

第二十九条职工因公外出期间因意外事故失踪的,从事故发生的下个月起三个月内,本人工资照发,从第四个月起停发工资,对失踪职工的供养亲属按月发给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百分之五十。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发给丧葬补助金和其余待遇。

当失踪人重新出现并经法院撤销死亡结论的,已领取的工伤待遇应当退回。

第三十条出国、出境人员的劳动关系在国内并参加工伤保险的,在境外负伤、致残或者死亡时,应当由境外有关方面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我国有关单位应当向外方索取伤害赔偿。外方给付的赔偿金应归当事人或者其亲属所有,但需偿还有关单位垫付的费用。

对于获得境外伤害赔偿的,国内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有关单位或者国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可以按照本办法发给其他待遇。

境外伤害赔偿金低于国内工伤保险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有关单位或者国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出国、出境人员应当由我方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参加国内工伤保险的单位外派劳务或者到外国承包工程的,应当到劳动部办理有关证明。

第三十一条享受伤残抚恤金或者供养亲属抚恤金的人员到境外定居后,可以凭生存证明继续领取抚恤金,也可以按照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一次性领取有关待遇,并同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生存证明应每年向支付抚恤金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一次。

第三十二条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在执行劳动教养期间或者犯罪服刑期间,其工伤保险待遇可以发给。

第五章工伤保险基金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规定的工伤医疗费、护理费、伤残抚恤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其他费用暂按原渠道支付。

第三十四条工伤保险基金按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统一筹集,存入银行开设的工伤保险基金专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挤占。

工伤保险基金应当留有一定的风险储备金,不足时由同级政府临时垫支。

第三十五条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项目构成:

(一)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三)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资金。

第三十六条工伤保险费由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渠道列支。企业的开户银行按规定代为扣缴。

第三十七条工伤保险费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差别费率。

行业工伤风险分类和差别费率标准,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根据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统计及统筹费用进行测算,征求企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提出办法,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每五年调整一次。

第三十八条劳动行政部门对企业上一年度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情况进行评估,适当调整企业下一年度工伤保险费率,实行浮动费率。评估时不得向企业收费。

企业发生工伤和职业病及使用工伤保险基金超过控制指标的,应当在行业标准费率的基础上提高费率;低于控制指标的,应当降低费率。控制指标由地(市)级劳动行政部门提出意见,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企业工伤保险费率的调整幅度为本行业标准费率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四十。

第三十九条工伤保险基金按下列项目支出:

(一)统筹项目支付的待遇;

(二)事故预测费;

(三)职业康复费用;

(四)安全奖励金;

(五)宣传和科研费;

(六)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

(七)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经费。

以上各项费用支出占工伤保险基金的比例及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的支出项目应当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条工伤保险基金的征集、管理、支付等办法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拟定,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六章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第四十一条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配合劳动行政部门督促企业贯彻落实国家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采取宣传、教育、检查和奖惩等措施,并支持工伤和职业病预防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教育职工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对于当年未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或者其发生率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从该企业当年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用中返还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给企业,用于安全生产宣传和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奖励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适当补偿企业为降低事故和职业病而先期投入安全生产设施、设备建设中的部分资金不足。具体办法由各地区规定。

第四十二条有条件的地区应当通过工伤保险基金提留、民间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逐步兴办工伤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工伤残疾人员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应当利用现有条件,可以与有关医院、疗养院联合举办,也可以建立工伤康复中心。

第四十三条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需要通过专门培训恢复或者提高劳动能力的工伤残疾人,劳动行政部门及企业应当积极组织专门培训,所需费用可以在工伤保险基金的职业康复费用中支付。

第七章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者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收缴和管理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二)协助劳动行政部门对工伤保险申请进行调查取证,确定工伤补偿;

(三)与有关医院和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合同,管理工伤医疗和职业康复事业;

(四)进行工伤保险统计;

(五)支持和配合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监督检查;

(六)开展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的宣传、教育和咨询;

(七)承担劳动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五条工伤职工应当到工伤医疗合同医院进行治疗,紧急时可以到就近医院或者医疗机构救治。

工伤职工需要转院治疗或者到外地就医的,由工伤合同医院提出意见,并须经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批准。

第四十六条职工因工死亡,其丧葬事宜的办理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十七条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接受省级、地(市)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的监督。

第八章企业和职工责任

第四十八条企业实行租赁、兼并、转让、分立时,继续经营者必须承担原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责任,并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工伤保险登记。

建设工程由若干企业承包或者企业实行内、外部经营承包时,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的劳动关系所在企业负责。

职工被借调或者聘用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由借调或者聘用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四十九条企业必须落实工伤医疗抢救措施,确保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并做好工伤预防、病伤职工管理和伤残鉴定申报工作。没有条件设立医务室的企业,应当请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推荐医生兼职管理。

第五十条企业必须如实申报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及时报告工伤和职业病情况,不得瞒报、虚报。劳动行政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人员调查了解工伤保险情况时,企业应当给予配合和协助。

第五十一条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劳动关系终止、解除时或者转换工作单位时,应当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发现患有职业病的,由原工作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工作;在新单位发现患有职业病的,由新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工作。

第五十二条职工应当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服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指导,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第五十三条工伤职工或者其亲属申请工伤待遇时,应当如实反映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现场证人和本人工资收入、家庭成员等情况。

劳动行政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调查了解工伤情况时,有关职工、当事人或者亲属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情况。

第五十四条工伤职工经过劳动鉴定确认完全恢复或者部分恢复劳动能力可以工作的,应当服从企业的工作安排。

第九章争议处理

第五十五条工伤职工及其亲属,在申报工伤和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时与有人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六条工伤职工及其亲属或者企业,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待遇支付决定不服的,按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五十七条职工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复查;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复查鉴定最终结论由省级劳动鉴定机构作出,复查鉴定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鉴定委员会规定。

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八条本办法所称职工本人工资,是指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死亡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收入。计发工伤保险待遇时,本人工资收入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百分之七十五的,以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百分之七十五为计发基数;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以上的,以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为计发基数。

第五十九条本办法所称职业病,其范围、名称按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和所附的“职业病名单”执行,职工病的诊断按照《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条本办法所称因工死亡,是指因工伤事故或者职业中毒直接导致死亡、工伤或者职业病医疗期间死亡、工伤旧伤复发或者职业病旧病复发死亡,以及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享受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

第六十一条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发生伤亡事故的,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向有关学校和企业收取保险费用。

第3篇

关键词: 工程造价鉴定;争议;价差;处理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一案件基本概况

2006年6月21日,原告为承包人(乙方)通过议标取得广东某私立学校(业主)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饭堂工程建设的施工承包权,并与业主签署施工合同,合同总价约为1300万元,合同约定结算方式为按每平方米单价556元包工包料计算。

承包方完成了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B幢、宿舍楼A幢(仅完成基础)、饭堂施工,在准备进行室内装饰施工时,由于业主的原因造成施工停工,停工一年后业主自行进行室内装修修改,修改好后进行招生入住。2010年5月承包单位以合同无效、合同单方造价556元/m2造价偏低,施工期间钢材价格上涨,业主拖欠工程款,迟迟不予结算已完工程项目为由,将业主诉至地方中级人民法院,要求并提出对已完工程(含已实施的设计工程变更、增减工程、签证)实际造价进行鉴定。鉴定人(中介机构)接受法院委托对该工程造价进行鉴定。

受法院委托后,鉴定人单位在法院的组织下召集双方当事人调查了解项目情况,会议中鉴定人了解到法庭对转交的证据材料全部进行了质证,但双方当事人对部分证据材料的有效性及内容的解释上存在较大分歧,鉴定人就鉴定工作缺少的证据材料提请法院由双方当事人补充提供并转交。2010年10月收到法院补充证据材料。随后法院、原告、被告、鉴定人员对项目进行现场勘察,发现施工图纸与现场勘察不符, 2011年1月由法院、原告、被告、鉴定人四方共同签下的《XXX学校施工图纸与现场勘察不相符的情况说明》。

二案例工程造价鉴定中争议问题

鉴定人组织进行鉴定造价工作,于2011年4月出具了鉴定报告,随后鉴定报告在法院庭审进行质证时,双方当事人提出异议,鉴定人认为鉴定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的进行计价,并就有关异议向法庭作出解释,最终法庭支持了鉴定报告,并对被告提出的部分问题要求鉴定人对鉴定报告进行补充。鉴定工作中双方主要争议在于:一、合同的有效性问题;二、单方造价538元/m2造价偏低问题;三、材料价差补偿问题。

三工程造价鉴定争议问题分析

3.1合同的有效性问题

原告(承包商)认为,施工合同中承包商为个人,此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应属无效合同。

鉴定方经过分析认为, 工程造价受合同法律关系的制约,合同中约定的工程造价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经过协商,达成一致的交易价格。此项目施工合同的有效性问题应由法院按照现行的法律条款来行驶判决。本案中委托人在司法鉴定委托书中明确了“就工程造价进行鉴定”,且根据《关于审理建设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二条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但建设工程经验收合格,承包人请求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应予以支持。”的规定,鉴定人也可以对实际已完工项目按合同约定的计价条款计算工程价款,进行造价鉴定。

此项目仅单体程进行了中间验收,未全部施工完,但存在业主已进行使用,且业主也认可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B幢、饭堂均已施工完成,也满足了使用的要求,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鉴定人对已完的单体工程进行了造价鉴定。

3.2单方造价556元/m2造价偏低问题

本项目承包商认为签订合同中的承包商签署为个人,无施工企业资质,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认定无效:(一)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的;(二)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认定本合同无效,合同中的计价条款“合同约定结算方式为按每平方米单价556元包工包料计算”也属于无效,已完工内容包含施工图、设计变更、增减工程、签证项目应按施工同期的广东省计价规范、定额进行已完工程的结算计算。

鉴定方经过分析认为,合同的有效性问题不影响合同中已约定的计价条款,合同中约定的计价条款是建立在合同双方自愿与诚实信用原则,不管双方签订的合同或具体条款是否合理,鉴定人员均无权自行选择或否定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内容无效,应遵从约定优先的原则。鉴定人对已完工程图纸范围内的造价仍遵循合同约定结算计价方式,未完成的合同内项目按实际完成比例进行折算。折算方法是按实际完成工程造价占全部工程造价的百分比,乘以合同单价乘以建筑面积计算造价。设计变更、增减工程、签证项目按原、被告双方确认的实际发生工程量,计价规范、定额、费率采用施工合同签订时间段相配套的广东省建筑工程计价规范、广东省各专业定额进行计价。

3.3材料价差补偿问题

该工程在施工期间钢材材料价格上涨较快,2007年12月承包人以工作联系单的方式向业主提出要求增加钢材材料价差价款,理由为施工期钢材价格与议标时期相比上升幅度超过10%。监理单位工地代表和业主单位工地人员在该工作联系单上签署“情况属实”意见。现业主持有下列异议:①根据合同约定,材料价格应不予调整;②因涉及造价调整,签字为业主人员,但不是合同中业主单位指定的工地代表签字,不具法律效力。

鉴定方经过分析认为:

①根据合同协议书“第六条 组成合同的文件”、合同通用条款“合同文件及解释顺序”的约定,合同履行中发包人承包人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为合同的组成部分,鉴定方认为若工作联系单在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下,理解为合同履行中有关工程的洽商文件,应视为合同组成部分,合同约定“合同价款工程实施期间材料价格应不予调整”的条款,在承包人提出钢材价格调差的事项上应不调整。

②按照广东省建设厅关于建设工程工料机价格涨落调整与确定工程造价的意见(粤建价函[2007]402号)文“第五点、在施工合同履行期间,当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人工、材料(设备)、施工机械台班价格涨落超过合同工程基准期(招标工程为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日期前28天;非招标工程为订立合同前28天)价格10%时,发包人、承包人应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工程价款,并签订补充协议,作为追加(减)合同价款和支付工程进度款的依据。具体的调整方法,应按照《广东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2006)》第61.1款的要求办理。六、在工程结算阶段,已竣工但未办理结算的工程,由发包人、承包人根据本意见第五点规定调整工程结算款,并签订补充协议。七、凡在二OO七年十月一日起尚未开工或已开工但未结算的工程,均按本意见执行。已经办理结算的工程,一律不作调整。”此项目符合粤建价函[2007]402号)文的条款。

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鉴定方按照工程资料以钢材的备料、施工期实际实施时段,计算超过合同工程订立时段为基准期10%以上的价格差值,仅将此钢材调差金额提供给法院,供法院庭审时参考。鉴定方同时建议钢材调差金额由甲乙双方共同承担较为合理。

本案中双方当事人曾就已完工程范围、内容互相有异议,但依据事实进行现场踏勘最为真实,因此鉴定人直接建议了四方共同查看看现场进行现场核对,共同核对确认工程的范围、内容,从而节约了工作时间,减少了鉴定工作量。而对于设计变更、联系单、签证中部分资料仅有监理确认,无甲方确认也提出明确委托人需对材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并要求补正相关的隐蔽资料等。

四结束语

目前,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首先需注意核实鉴定资料完整性、可靠性、关联性,同时咨询应安排熟悉建筑法律、法规的注册造价工程师来分析处理纠纷案件中的造价问题。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是建设工程法律实务中的重要环节。鉴定人对有关争议问题必须遵照依法、实事求是、科学、独立、及时、鉴定分离、公平公开和保守秘密的原则进行,更应侧重于法律、重事实、重证据,有法可依、有据可依的原则,通过鉴定人员的专业知识对相关问题做出判断,确保发表鉴定结论和意见的客观和公正性。提供给法院参考,来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从而保证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工作任务

组织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科室和人员参加整治“两非”专项行动;会同人口计生、公安、卫生、妇联等部门联合查处“两非”案件;加强对终止妊娠药品销售、使用单位的监管,完善相关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违纪违法单位及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确保专项行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严查“两非”案件

积极会同人口计生、公安、卫生和妇联等部门开展“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联合检查,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依法严肃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对于相关科室及人员未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三)加强日常监管

依照《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积极开展对药品生产、批发、零售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的品种是用于终止妊娠药品复方米非司酮片、米非司酮片、米非司酮胶囊、米非司酮胶囊(Ⅱ)、米非司酮胶丸、米索前列醇片、卡前列甲酯栓、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地诺前列素注射液、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注射用乳酸依沙吖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等;检查的内容是药品生产、批发企业有无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药品零售企业或者未获得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资格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药品零售企业有无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等问题。

(四)加强终止妊娠药品的源头管理

对生产、经营终止妊娠药品的生产、批发企业销售渠道进行日常检查,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购销资质审核制度、严格销售管理;严格执行禁止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规定,对辖区内药品零售企业经营品种进行认真清查,杜绝零售药店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行为。

三、工作步骤

根据省人口计生委、公安厅、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管局、妇联下发的《关于印发〈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整治“两非”专项行动自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集中开展,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8月-9月30日)

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研究制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告,公布举报电话。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2月15日)

开展集中宣传,组织药品生产企业、经营和使用单位突出重点开展自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大力开展“两非”案件查处行动。

第5篇

近年来,各级本着“政府主导、计卫协作、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原则,着力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制度改革,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计卫资源整合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多方共赢。为了进一步提高技术服务管理水平,有效打击“两非”,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人口计生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就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抓紧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完善计卫合作的长效机制

各级人口计生、卫生部门要协调配合,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检查、联合执法等经常性工作联系制度,完善管理联手、服务联合、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

1.建立计卫联席会议制度。市、市区两级每年至少召开1次人口计生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会议,镇级计生服务站、卫生院要实行月例会制,进行业务交流部署、信息互通互报,讨论、分析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具体对策。

2.完善协同队伍建设机制。

一是要任用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群众中有威信的技术骨干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二是定期独立或联合组织计划生育技术培训,提高计生服务水平;三是定期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联合表彰。

3.完善协同工作管理机制。

一是要明确整合镇计生、卫生服务机构相关工作职责,实行法人管理责任制和追究制;

二是要建立相关科室和岗位责任制度、工作考核细则,严格目标考核管理;

三是要严格依法执业的管理。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计生、卫生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并依法开展准予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范常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常规和医疗文书,加强技术服务档案管理,门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记录至少保存15年,住院记录至少保存30年;

四是严格质量管理责任制。要建立技术质量责任网和应急预案,逐级落实质量管理责任人,最大限度的杜绝医疗事故、手术并发症和医疗纠纷发生。

4.健全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制度。一是要建立定点免费服务机构。各市区人口计生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科学确定具备执业资质的免费服务定点机构,实行挂牌服务。禁止将私营医院和个体诊所确定为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定点单位。各定点机构要严格遵守免费服务制度和服务范围,不得搭车收费或强制服务;二是确认免费服务对象。由镇或村级计生服务站(室)负责人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具免费服务证明,定点免费服务机构据此提供免费服务;三是建立免费服务信息通报制。定点服务机构在对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后,每月向当地计生服务站反馈情况,计生服务站据此实行服务效果追踪随访;四是畅通免费经费结算渠道。定点服务机构每月向所辖地计划生育服务站送达实施手术人员《花名册》、服务单据等,经审核后报送县级人口计生局核定并按季度拨付免费服务经费。

5.建立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市、市区卫生部门每季度、镇级每月向同级人口计生部门反馈人口出生、计划生育手术、出生缺陷发生等信息;市区计生行政部门每个统计年度、镇级每月向同级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反馈持生育证明的已婚育龄妇女信息、早孕信息和育龄妇女死亡、儿童死亡信息等。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规范信息的收集、使用、反馈,及时完善育龄妇女个案信息档案,更新育龄妇女基本信息数据库,加快与卫生信息联网、信息共享。

6.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人口计生部门每年应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在系统内分别进行不少于1-2次的工作督查。计生、卫生部门要定期组织联合执法检查。重点对定点服务机构加大考核力度,将是否建立免费服务登记制度,是否实行知情同意制度,群众是否满意及是否搭车收费作为考核定点机构的重要指标,与经费拨付挂钩。

二、加强B超等技术的管理,严禁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

7.开展警示教育。加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的学习、宣传,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在超声诊断室和染色体检测实验室等工作场所设置“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醒目标志和工作制度,强化法制观念。

8.建立B超机使用审批和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B超监督管理。对本系统内现有B超机和染色体检验技术设施全部进行登记、备案,并定期检查。对新增B超设备的,要严格审批程序,及时纳入登记、备案和监管。禁止个体行医者购置使用B超机和使用染色体技术。

9.完善B超机和染色体检验技术管理制度。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使用B超或胎儿染色体检测等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对妊娠妇女进行超声诊断或其它孕期保健时,除医学需要外,操作人员不得透露或暗示与胎儿性别有关的任何信息。

三、加强节育手术管理,禁止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10.严格实行手术准入制度。未经依法准入的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未取得相应资质的技术人员不得施行避孕节育手术,实施节育手术和复通术的单位均应进行个案登记,建立查验制度。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11.设置警示标志。依法开展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在妇产科、手术室等相关工作场所,设置“禁止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警示标志和工作制度。

12.严格落实妊娠终止术报告审批和持证施术制度。依法准入的机构对已婚育龄妇女实施终止妊娠手术时,实行实名登记制。

对意外妊娠14周以上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施术机构须查验受术者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地(流入地)镇级计生部门出具的《终止妊娠手术证明》和受术者身份证,并将证明原件、身份证复印件和手术病历一并存档。

妊娠14周以上且持有《生育证》(计划生育服务手册)、有临床医学指征需要终止妊娠的妇女,须持二级以上医院的病例、辅助检查报告、医学诊断证明到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地(流入地)的县级人口计生部门申请办理《终止妊娠手术证明》,施术机构术前必须查验该证明,术后将《终止妊娠手术证明》原件及受术者身份证、《生育证》(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复印件与手术病历一并存档;因特殊情形需紧急施术的,施术机构须在术后三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通报;对持《生育证》的妇女未按规定程序私自采取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不再批准其生育申请。

13.实行登记备案制度。获准开展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的医疗保健机构,要建立专项手术登记制度,将手术情况逐一进行登记,与相关证明和手术病历一起存档备查。手术情况每季度一次逐级汇总上报辖区和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同时报送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人口计生行政部门。

14.实行持证取环、复通制度。各医疗保健机构及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对要求取环的育龄妇女,须查验所在村级计生专干出具的取环证明;对要求输卵管复通和输精管复通术的,须查验市区计生服务站出具的相关证明,严禁无证私自取环、施行复通术。

四、加强孕产期服务管理,建立规范的生育秩序

15.严格落实孕产期随访服务制度。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严格加强生育管理,对已领取一孩《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尤其是批准二胎生育的育龄妇女,应及时登记造册,全面落实孕产期随访服务制度,镇、村两级要做到定期上门服务,在准确掌握孕情的同时,密切跟踪,加强后续服务,整个孕期入户见面访查每月至少一次,责任到人。

16.严格落实住院分娩验证和实名登记制度。医疗保健机构在产妇住院分娩时,一孩要查验《计划生育服务手册》、二孩要查验《生育证》以及夫妇的身份证件,据实名(以身份证为准)予以登记和填写相关医疗文书。对没有相关证明的,要在三日内及时通报所在地县级计生行政部门。各县级计生行政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畅通信息通报渠道,接到通报信息后,及时核查分娩夫妇的有关信息,对属于违法生育的夫妇,由市区或镇级安排专人进行查处。

五、加强监督管理,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责任追究制

17.建立有奖举报制度。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要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建立群众举报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行为。对举报非法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或出具假节育证明者,一经查实,给与奖励。

第6篇

第二条任何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造成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应当接受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主管机构)的调查处理。

各级主管机构调查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运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渔业水域是指鱼虾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增养殖场。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和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该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该生物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第二章污染事故处理管辖

第五条地(市)、县主管机构依法管辖其监督管理范围内的较大及一般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机构依法管辖其监督管理范围内直接经济损失额在百万元以上的重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管辖或指定省级主管机构处理直接经济损失额在千万元以上的特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和涉外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成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技术审定委员会,负责全国重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技术审定工作。

第七条下级主管机构对其处理范围内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认为需要由上级主管机构处理的,可报请上级主管机构处理。

第八条上级主管机构管辖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必要时可以指定下级机构处理。

第九条对管辖权有争议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主管机构指定机关调查处理。

第十条指定处理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应办理书面手续。主管机构指定的单位,须在指定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

第十一条跨行政区域的渔业水域污染纠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主管机构应积极配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作好事故的处理工作。

第三章调查与取证

第十二条主管机构在发现或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做好下列工作:

(一)填写事故报告表,内容包括报告人、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损害原因及状况等。

(二)尽快组织渔业环境监测站或有关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取证,重大、特大及涉外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应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上一级主管机构报告。

(三)对污染情况复杂、损失较重的污染事故,应参照农业部颁布的《污染死鱼调查方法(淡水)》的规定进行调查取证。

第十三条渔业执法人员调查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应当收集与污染事故有关的各种证据,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现场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第十四条调查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必须制作现场笔录,内容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水体类型、气候、水文、污染物、污染源、污染范围、损失程度等。

笔录应当表述清楚,定量准确,如实记录,并有在场调查的两名渔业执法人员的签名和笔录时间。

第十五条渔业环境监测站出具的监测数据、鉴定结论或其它具备资格的有关单位出具的鉴定证明是主管机构处理污染事故的依据。

监测数据、鉴定结果报告书由监测鉴定人员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第四章处理程序

第十六条因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发生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事故发生地的主管机构申请调解处埋,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第十七条主管机构受理当事人事故纠纷调解处理申请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必须是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处理;

(二)申请人必须是与渔业损失事故纠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

(三)有明确的被申请人和具体的事实依据与请求;

(四)不超越主管机构受理范围。

第十八条如属当事人一方申请调解的,主管机构有责任通知另一方接受调解,如另一方拒绝接受调解,当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

第十九条请求主管机构调解处理的纠纷,当事人必须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写明如下事实:

(一)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邮政编码等(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

(二)申请事项,事实和理由;

(三)与事故纠纷有关的证据和其他资料;

(四)请求解决的问题。

申请书一式三份,申请人自留一份,两份递交受理机构。

第二十条主管机构受理污染事故赔偿纠纷后,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部门的人员参加调解处理工作。

负责和参加处理纠纷的人员与纠纷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时,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也可提出回避请求。

第二十一条主管机构应在收到申请书十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在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申请人不按期或不提出答辩书的,视为拒绝调解处理,主管机构应告知申请人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条调解处理过程中,集双方座谈协商。经协商可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十三条调解协议书经当事人双方和主管机构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当事人拒不履行调解协议的,主管机构应督促履行,同时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四条当事人对主管机构调解污染事故赔偿纠纷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五条调解处理过程中,当事人一方向法院,调解处理终止。

第7篇

省劳动厅制定的《云南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和《云南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与省劳动厅联系。

云南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企业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分散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有关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下统称职工)适用本《暂行办法》。

第三条  工伤保险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实行省、地、县三级管理。工伤保险建立专项基金制度,由劳动行政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机构负责经办和管理,逐步向省级统筹过渡。

第四条  企业必须按本《暂行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五条  工伤保险应当与事故预防、职业病防治相结合。实行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

企业和职工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六条  职工发生工伤或者患职业病后,应当得到及时救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本地区社会经济条件,逐步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职工从事适合身体状况的劳动。

第七条  县以上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工伤保险工作,其所属的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工伤保险工作的具体业务。财政、审计部门对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工伤范围及其认定

第八条  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

2.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造工作的;

3.在生产、工作环境中从事职业性有毒、有害工种造成职业病的;

4.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5.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6.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的;

7.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退役或转业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

8.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或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9.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非本人责任的意外事故或者非本人负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情形。

第九条  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

1.犯罪或违法;

2.自杀或自残;

3.斗殴;

4.酗酒;

5.蓄意违章;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情形。

第十条  企业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向劳动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报告。同时,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当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

工伤职工本人或者其亲属不可能提出申请的,可以由本企业工会组织代表工伤职工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应经企业负责人签字后报送。也可由职工直接报送。遇有特殊情况,申请期限可延长至三十日。

第十一条  劳动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接到企业的工伤报告或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后,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取证,在十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工伤认定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企业和申请人。

第十二条  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或者抢险救灾中失踪的,其亲属或者企业应当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向劳动行政部门、社会保险机构和企业所在地公安部门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认定因工死亡。

第三章  劳动鉴定和工伤评残

第十三条  职工医疗终结后,由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按规定程序和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和伤残等级评定,并定期复查伤残状况。

第十四条  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当按国家颁布的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96),对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职工的伤残程度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和伤残等级评定。

符合评残标准一级至四级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五级至六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级至十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伤残待遇的确定以鉴定的伤残等级为主要依据。

第十五条  中央、省外驻滇、省属以及省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和伤残等级评定工作由省劳动鉴定委员会负责;地(市)、县(市)属企业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和伤残等级评定工作分别由地(市)、县(市)劳动鉴定委员会负责。

伤残程度凡鉴定为一级至十级的颁发由云南省劳动鉴定委员会统一印制的《云南省职工因工残废证》,作为享受伤残待遇的依据。

第十六条  劳动鉴定工作人员,应当全面了解被鉴定人的情况,严格执行评残标准,客观公正地作出鉴定结论,并实行回避制度。

第四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十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按以支定收、略有积累的原则筹集,存入银行专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挤占。

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困难时财政给予补贴。

第十八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项目构成:

1.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2.工伤保险滞纳金;

3.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资金。

第十九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劳动行政部门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伤亡事故风险大小,职业危害程度不同实行差别费率。

企业按核定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工资总额的0.5%至1.5%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差别费率三年调整一次。

第二十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对企业上一年度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适当调整企业下一年工伤保险费率,实行浮动费率。评估时不得向企业收费。

企业发生工伤和职业病及使用工伤保险基金超过控制指标的,应当在所确定浮动费率的基础上提高费率;低于控制指标的,应当降低费率。控制指标由地、州(市)级劳动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报省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企业工伤保险浮动费率的调整幅度为原定浮动费率的5%至40%。

第二十一条  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渠道列支,工伤保险基金和管理服务费不计征税费。由企业的开户银行代为扣缴。

第二十二条  工伤保险统筹和支付项目:

1.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计发的伤残抚恤金和护理费;

2.鉴定为一级至十级伤残职工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3.丧葬补助金,工亡一次性补助金,供养遗属抚恤金;

4.易地安置人员一次性补助费;

5.伤残辅助器具费;

6.应由社保机构支付的工伤医疗费;

未列入工伤保险支付项目的,由企业支付。

第二十三条  各级社会保险机构可从当年收缴的工伤保险基金总额中提取3%的管理服务费,其中10%上缴省社会保险局。

第二十四条  社会保险机构应从当年收缴的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10%作为支付重大工伤事故的特别储备金,其中50%上缴省社会保险局,作为支付重大事故的风险调剂金。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所需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

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病的,按照当地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2/3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按照本企业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工伤职工治病非工伤范围的疾病,其医疗费用不能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病的,实行工伤医疗期。

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停发工资,改为按月发给工伤津贴。工伤津贴标准为职工本人受伤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工伤医疗期满或评定伤残等级后应当停发工伤津贴,改为享受伤残待遇。

医疗期满仍需治病的,由医院或医疗机构提出,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后,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和工伤津贴待遇。

第二十七条  因工伤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职工,应退出工作岗位,终止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享受以下待遇:

1.按月发给护理费,护理费标准为上年度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50%至30%。其中:一级50%,二级45%,三级、四级30%。

2.按月发给伤残抚恤金,标准为本人受伤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90%至75%。其中:一级90%,二级85%,三级80%,四级75%。

3.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本人受伤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二十四个月至十八个月。其中:一级二十四个月,二级二十二个月,三级二十个月,四级十八个月。

4.易地安置的发给一次性安家补助费,标准为本人受伤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六个月。所需的交通费、住宿费、行李搬运费和伙食费,按本单位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第二十八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辅助生产劳动需要,必须安置假肢、假眼、镶牙和配置代步车等辅助器具的,按国内普通型标准报销费用。

第二十九条  因工伤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的职工,企业应安排适当的工作,并享受以下待遇:

1.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工伤职工本人受伤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十六个月至六个月。其中:五级十六个月,六级十四个月,七级十二个月,八级十个月,九级八个月,十级六个月。

2.因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时,由所在单位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标准为工资降低部分的90%,本人技能提高而晋升工资时,在职伤残补助金予以保留。

3.被鉴定为五级至六级且企业难以安排工作的,经本人申请,企业批准后,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伤残抚恤金,标准为本人受伤残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70%。

4.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职工本人愿意自谋职业并经企业同意的,或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合同后本人另行择业的,除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外,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终止劳动关系。标准为本人受伤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二十个月至十四个月,其中:七级二十个月,八级十八个月,九级十六个月,十级十四个月。

第三十条  职工因工死亡,或因工伤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因病死亡的享受以下待遇:

1.丧葬补助金。标准为职工本人死亡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六个月。

2.工亡一次性补助金。标准为职工死亡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四十八个月。享受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的其一次性补助金为二十四个月。

3.供养遗属抚恤金。凡符合供养条件的遗属抚恤标准为:配偶每月按职工死亡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40%计发,其他供养遗属每人每月按30%计发,孤寡老人或者孤儿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发10%。每月计发的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死者本人月平均工资。

第三十一条  伤残抚恤金,供养遗属抚恤金,按月发给的护理费,每年7月1日随职工所在地区上一年度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的40%调整一次,工资不增长或负增长时不作调整。

第三十二条  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1.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残疾用具费、误工工资的,企业或者社会保险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遇(交通事故赔偿的误工工资相当于工伤津贴)。企业或者社会保险机构先期垫付有关费用的,职工或其亲属获得交通事故赔偿后应当予以偿还。

2.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已由伤亡职工或亲属领取的,工伤保险的工亡一次性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但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工亡一次性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企业或者社会保险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3.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致残的除按本条1、2两项处理有关待遇外,其它工伤保险待遇按本《暂行办法》规定执行。

4.由于交通肇事者逃逸或其它原因,受伤害职工不能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企业或者社会保险机构按照本《暂行办法》规定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公外出期间因意外事故失踪的,从事故发生的下月起三个月内,本人工资照发,从第四个月起停发工资。对失踪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按月发给供养遗属抚恤金。生活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发给丧葬费和其余待遇。当失踪人重新出现并经法院撤销死亡结论的,已领取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退回。

第三十四条  劳动关系在国内的出国出境人员,在境外负伤、致残或死亡的,应由境外有关方面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我省有关方面应当向外方索取伤害赔偿。外方给付的赔偿金应归当事人或其亲属所有,但需偿还有关单位垫付的费用。

对于获得境外伤害赔偿的,国内工伤保险的工亡一次性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其它待遇按本《暂行办法》规定执行。境外赔偿金低于本《暂行办法》中工亡一次性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企业或社会保险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出国出境人员应当由我方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按照本《暂行办法》执行。

参加我省工伤保险的单位外派劳务人员或者到国外、境外承担工程的,必须到省劳动行政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凡擅自出境的,社会保险机构不予支付工伤保险费用。

第三十五条  享受伤残抚恤金和供养遗属抚恤金的人员到境外定居后,可以凭生存证继续领取抚恤金。生存证明应每年向企业和社会保险机构提供一次。

第三十六条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在执行劳动教养或者犯罪服刑期间,其工伤保险待遇可以发给。

第三十七条  伤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十级的职工,其所在企业参加了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伤残待遇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其养老保险帐户储存的个人缴费部分应退还本人(按养老保险待遇享受执行就不退个人缴费部分)。如同时具备享受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可选择一种享受。

第六章  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第三十八条  社会保险机构应当配合劳动行政部门督促企业贯彻落实国家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采取宣传、教育、检查和奖惩等措施,促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教育职工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对于当年未发生重大工伤事故,或者发生率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社会保险机构可以从该企业当年缴纳的工伤保险费中拨付5%至20%给企业及有关部门,用于安全生产宣传和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奖励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具体办法由地州市确定。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筹集资金,逐步兴办工伤职工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工伤残疾人员恢复或补偿功能。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应利用现有条件,可以与有关医院疗养院联合举办,也可以建立工伤康复中心。

第七章  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中央驻滇企业和省属企业的工伤保险办法由省劳动行政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各地、州(市)的工伤保险方案报省劳动行政部门审核后,再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四十一条  各级社会保险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1.收缴和管理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2.参与劳动行政部门对工伤事故进行调查取证,确定工伤补偿;

3.与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合同,管理工伤医疗和职业康复事业;

4.进行工伤保险统计;

5.参与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安全卫生法规的督促和检查;

6.开展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的宣传、教育、咨询;

7.承担劳动行政部门委托的其它事项。

第四十二条  工伤职工应当到工伤医疗合同医院进行治疗,紧急时可到就近医院或医疗机构救治。

工伤职工需要转院治疗或者到外地就医的,由工伤合同医院提出意见,报经社会保险机构批准。

第八章  企业和职工责任

第四十三条  企业实行租赁、兼并、转让、分立时,继续经营者必须承担原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责任,并到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办理工伤保险登记手续。

第四十四条  企业必须落实工伤医疗措施,确保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负责工伤预防、伤病职工管理。

第四十五条  企业必须如实申报缴费基数和职工人数,及时报告工伤和职业病情况,不得瞒报、虚报。劳动行政部门及社会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调查了解工伤保险情况时,企业和职工应当给予配合和协助。企业应将社会保险机构所拨付的工伤保险费及时足额支付给工伤职工,并负责职工死亡后的善后处理工作。

第四十六条  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劳动关系终止、解除或者转换工作单位时,应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发现患职业病的,由原工作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工作;在新单位发现患职业病的,由新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工作。

第四十七条  职工应当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服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指导,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第四十八条  工伤职工或者亲属申请工伤保险待遇时,应如实反映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现场证人和本人工资收入、家庭成员等情况。

第四十九条  工伤职工经过劳动鉴定确认完全恢复或者部分恢复劳动能力可以工作的,应当服从企业的工作安排。

第九章  争议处理

第五十条  工伤职工及其亲属,在申报工伤处理和工伤保险待遇时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有异议的,可申请上一级劳动行政部门复查,省一级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复查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五十一条  工伤职工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提出复查,对复查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省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复查鉴定为最终结论。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所称职工伤残(死亡)前一年月平均工资是指按基本养老保险所核定的缴费工资基数。

第五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与过去规定不相符的,按本《暂行办法》执行。

第8篇

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青;养身不在刻意,贵在自然顺心;锻炼不在朝夕,贵在持之以恒;作息不在早晚,贵在规律养成;家庭不在贫富,贵在和睦温馨;生活不在显达,健康快乐就成;朋友不在贵贱,知音胜过黄金;距离不在远近,常来常往最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财务人员自我鉴定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财务人员自我鉴定1__年中,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忙指导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我个人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本事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取得了必须的工作成绩,现将本人一年以来的工作、学习情景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注重提升个人修养

一是经过杂志报刊、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加强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

二是认真学习财经、廉政方面的各项规定,自觉按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办事,三是努力钻研业务知识,进取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技能的培训“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的要求,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我的准则;始终把增强服务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始终把工作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上,脚踏实地工作;四是不断改善学习方法,讲求学习效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坚持学以致用,注重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用新的知识、新的思维和新的启示,巩固和丰富综合知识、让知识伴随年龄增长,使自身综合本事不断得到提高。

二、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一年来,本人以高度的职责感和事业心,自觉服从组织和领导的安排,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由于财会工作繁事、杂事多,其工作都具有事务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所以结合具体情景,按时间性,全年的工作如下:一季度,完成__年财务决算收尾工作,办好相关事宜,办理事业年检。认真鉴定去年的财务工作,并为__年订下了财务工作设想。对各类会计档案,进行了分类、装订、归档。对财务专用软件进行了清理、杀毒和备份。完成__年新增固定资产的建账、建卡、年检工作;

二季度,按照财务制度及预算收支科目建立__年新账,处理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按工资报表要求建立工资统计账目,以便于分项目统计,准时向主管部门报送财务、统计月报季报;充分发挥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及时向相关单位、站领导供给相关信息、资料,以便正确决策。主动与局计财科及时坚持联系,提出用款申请计划,以到达资金的正常周转。在对外付款方面,严格把关,严格执行和遵守国家财经制度,账务做到日清月结、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办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度审验,为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及时报送“收费项目、标准、依据、金额”、等自查清理情景表,报送上半年医保软盘、按医保规定缴纳上半年保费、

三季度,根据甘人财[2004]02号文精神的要求,用近一个月时间对__年以来的账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四川省会计管理条例》进行对照自查,完善了财务手续,写出了自查情景、经验体会、内部控制度建设情景及会计制度执行情景,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办理职工增资事项。四季度,为审核认定免交残疾金报送了劳资表、残废证、工资领取单。申报缴纳合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下半年医保,住房公积。按规定录报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办理人事工资审核等。

三、勤勤恳恳做好后勤服务

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我在工作中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守工作岗位,遵守工作制度和职业道德,乐于理解安排的常规和临时任务,如为执法人员考试报到、做考前准备工作,完成廉政专项治理自查自纠情景报告及党风廉政工鉴定等文字材料的撰写。

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我深知: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工作者,不仅仅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还要有严谨细致耐心的工作作风,同时体会到,无论在什么岗位,哪怕是毫不起眼的工作,都应当用心做到最好,哪怕是在别人眼中是一份枯燥的工作,也要善于从中寻找乐趣,做到日新月异,从改变中找到创新。

财务人员自我鉴定2今年以来,我们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财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以年初提出的工作思路为指导,以提高工作效益为核心,以增强业务水平为目标,以紧缩开支为重点,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强基础,抓规范,实现了全年业务制度规范化,经营管理科学化,有力地推动了计划生育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了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现将计生办年财务工作开展情景作如下鉴定。

一、认真执行领导的统一部署,进取开展日常财务管理工作。

年初,新主任刚上任,我及时汇报了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环境。在新领导的安排下,我们进取开展日常财务工作,严肃财经纪律,认真执行领导的统一部署,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管理,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在年初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按照县计生委检查通知精神,我们又学习了《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及财务印鉴的管理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等,每月终结都要进行自查、自检工作,逐步完善计生办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在专项经费的支出上,认真领会计生委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预算,不挤占、不挪用,保正专款专用。每月底定时做帐,编制上报专项经费决算报表,为领导做出相关决策及时供给了财务信息。

四、在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认真、及时完成了县计生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录入从年到此刻的社会抚养费信息五百多条,上价社会抚养费46万。与去年同期比较节俭资金近20万。

五、认真参加县计生委组织的各种财务培训班、努力学习新知识、新业务、使我们的财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财务培训班学习了审计基础知识、零余额账户的核算管理、财务工作基础知识。我认真归纳鉴定了所学的资料,在工作之余进行消化理解。经过这次学习,不仅仅丰富了我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本事,更加强了财经法律意识。

六、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我们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和基本点也在改变,在为经济基础建设服务的同时,也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供给依据。

所以财务会计工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算账、报账等会计核算上,应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结合本行业财务工作的特点,认真鉴定经验、查找不足,保证财务基础工作的准确、及时、完整,为领导及时、准确、完整的供给财务信息。

在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年的财务工作任务。经过一年来的工作,无论在本行业的业务还是在思想认识上都有必须的提高,但在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展,克服工作中时有的浮燥情绪。在下一年度在以加强财务管理为主的同时还要继续基建财务工作,及时准确把握相关财务政策,以完善我办的财经制度。

财务人员自我鉴定3转眼间又过了一年,回顾这一年,在平凡而繁细的工作中,付出了许多艰辛与努力,也有了一些收获与喜悦,重要的是丰富与锻炼了自我,在工作中能够自觉的服从领导的安排,努力的做好财务部的各项工作,也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但由于财会工作繁事多、杂事多,其工作都具有事务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所以在工作中自我和整个财务部门仍有许多不足,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加以完善,结合具体情景,现将全年的工作鉴定如下:

个人鉴定部分: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1、以认真的工作的态度及时准确的完成各月开票、认证、记帐、结帐和账务处理工作,及时准确的填报各类月度、季度、年终账务报表、并按时向各部门报送,及时准确的完成了税务的申报与缴纳,及时且顺利的完成了今年280万的退税工作。

以及对各类会计档案进行了分类、装订、归档。

2、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时准确的核签公司日常的各类支出,并进行费用明细分类。

及时准确的根据公司的资金情景和经营情景进行“资金预算”并提出合理的提议,以便让上层管理者能够及时的了解公司的资金情景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3、对公司各种证件的变更及年检负责,由于公司正处于发展初期,加上经营地址的变更,导致公司的各类证件需要发生相应的变更,除了今年4月份由于本人工作上的疏忽对海关部门没有及时进行变更,导致212单的报关没能按照正常的报关程序进行,好在刘总经过自我的人脉关系及时采用了其它的报关渠道才没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此做自我检讨,期望自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严谨以杜绝类似的情景发生。

除此以外其它相关部门的各类证件都做到了及时变更和顺利年检。

4、对于上级领导交待的其它临时工作能够及时的完成。

二、加强学习,注重提升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1、经过报纸杂志、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加强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

2、认真学习财经方面的各项规定及新的法规政策,自觉按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办事。

始终把工作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上,脚踏实地的工作。

3、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让自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自身综合本事不断得到提高。

三、个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自我顺利的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但在工作还是有不足之处:谦于财会工作的繁与杂,日常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较多,而深入的探讨、思考、研究财务管理的办法和工作制度较少,导致在工作上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加之财务部门人员的不稳定,以致自我对于整个财务部没有起到很好的统领作用。

四、明年的工作构想及要点:

期望自我在新的一年里,逐步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本部门的管理,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到达事半功倍的的效果。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加强本部门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二是加强与各部门的工作链接,包括收汇管理,应付管理,进出仓跟进等,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部门的职能。三是是准确做好各项财务测算,为上级领导的决策供给依据。

财务人员自我鉴定4本年度年在全行员工繁忙紧张的工作中又接近岁尾。年终是最繁忙的时候,同时也是我们心里最塌实的时候。因为回头这一年的工作,我们会计出纳部的每一名员工都有自已的收获,都没有碌碌无为、荒度时间。尽管职位分工不一样,但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为行里的发展做出贡献。时间如梭,转眼间又将跨过一个年度之坎,为了鉴定经验,发扬成绩,战胜不足,现将今年的工作做如下扼要回想和鉴定:

今年我在财务部从事出纳工作,重要负责现金收付,票据印章管理,开具发票和银行间的结算业务,刚刚开端工作时我简单的以为出纳工作好像很简单,可是是点点钞票,填填支票,跑跑银行等事务性工作,可是当我真正投入工作,我才明白我对出纳工作的认识和懂得是差错的,出纳工作不仅仅职责重大,并且有不少学问和技巧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相联接才能掌握。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严格遵照财务规章制度,认真遵照执行现金管理和结算制度,做到日清月结,定期向会计核对现金与帐目,发现现金金额不符,做到及时汇报及时处置,依据会计供给的凭证及时发放工资和其它应发放的经费,坚持财务手续,严格审核有关原始单据,不符要求的一律不付款,严格保管有关印章,空白支票,空白收据,库存现金的完全及安全,及时掌握银行存款余额,不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月末关帐后清点现金流量及银行存款明细,并认真装订当月原始凭证,每月及时传递银行原始单据和各收付单据,配合会计做好各项帐务处置及各地市资金下拨款,严格控制专款专用和银行帐户的用。

以上是我今年工作以来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也是我在工作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个过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增强学习和掌握财务各项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我的业务水平,增强财务安全意识,保护个人安全和公司的利益不受到损失,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和公司全部员工一齐共同发展,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会、新的挑战,我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回想一年的工作,自我感到仍有不少不足之处:

1、只是满足自身任务的完成,工作开拓不够胆大等;

2、业务素质提升不快,对新的业务知识学的还不够、不透;

3、本职工作与其他同行相比还有差距,创新意识不强。

以上是我部本年度全年的个人工作鉴定,向全行领导及员工作以汇报。这一年中的所有成绩都只代表过去,所有教训和不足我们每个人都牢记在心,努力改良。工作是日复一日的,看似反复枯燥,但我们信任“点点滴滴,造就不凡”。有今日的积聚,就有明天的光辉。

财务人员自我鉴定5今年财务中心将在继续严格执行原各项财务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不一样的经营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在完成集团公司日常各项财务核算工作时,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严格审核报销凭证,坚决执行审批程序,有效控制各项费用开支,为领导及时供给有关财务信息。具体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在年初完成上年决算和审计工作,做好年度帐务结转工作。根据集团公司总体经营目标和任务做好当年财务预算,合理安排,实行科学预算,有效控制各项费用的不合理开支。为一年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由于门票收入由景区调入集团,要同税务机关进取协调,做好帐务及企业所得税调整工作。由于__年度已结束,在年末对全年已发生的业务进行调整难度十分大,有很多的业务需要从年初开始调整,我们决定先自行查账调整,待中介进入后,邀请国税、地税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一次完成此工作,以求调整后的帐目能满足审计、税务各方面的要求,经得起以后各相关部门的检查。

(三)在4-5月主要任务是作好__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深入研究税收政策,加强税收法规的研究和学习,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联系和协调,避免因政策法规理解不透给公司造成损失。

(四)在五月末完成新门票的印制工作,保证门票调价后的正常销售。此事已同安图邮政局一齐与省地税相关部门进行了协调,省地税已承诺能够保证门票的印制和使用。

(五)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各级库存票据、现金的核查清点,增加清查的次数和力度,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避免损失。在门票、发票的交接领用及销售环节,从严从细,完备交接领用手续,认真填制交接记录和门禁系统信息,杜绝漏洞,明晰各岗位职责。每一天的销售票款等各项收入,要确保及时足额存入指定帐户,以保证资金安全。

(六)在年底之前要提前做好财务决算的准备工作,及时清理应收款项,盘点各项资产。提前同各部门协调,能在当年处理的费用必须要当年处理,在以免年终决算后影响当年的绩效考核和来年考核指标的确定。

(七)在年终决算后,协助集团领导和相关部门做好各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指标考核工作。

(八)加强资金管理,统一调配,根据集团总部及各公司的工作计划安排和财务预算,科学合理地调控使用好各项资金,充分发挥资金利用效率,保证集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九)在会计人员管理方面,结合集团公司财务工作的实际,以更好的做好财务工作为目标,进一步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真正发挥核算、监督、管理的职能。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注重工作效率,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核算水平,引导财务人员加强税收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学习,加强与税务部门各项工作的联系和协调,经过合理利用相关优惠政策为集团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