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09: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学教材古体诗词中出现的“君”大多是确指,他们有的蹲踞在题目上,有的躲在注释里,有的藏在教师讲解的背景中。对此弄明白后对理解作品大有帮助,而且有利于备考。下面句子中的“君”所指何人?知道多少?
1.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7?郾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
8?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9.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
10.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11.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1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14.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滴九江。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15?郾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为君。
(元稹《离思》)
16.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7.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白居易《琵琶行》)
18.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蝶恋花・答李淑一》)
参考答案: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0、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1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1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
1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7、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9、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8、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9、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3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3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3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8、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3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逋之任蜀州》
44、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4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8、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
4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5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5、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5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7、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9、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6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6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6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6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7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71、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7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7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75、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76、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7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7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0、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8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8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8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8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8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8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9、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主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情景相生,优美与壮美兼具,喜悦与忧郁并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氛围。上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旬则以白鹭的灵动之势写自然的生气:淡蓝色的晴空下,一行白鹭振动翅膀,翩翩起舞。一个“上”字,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的意味。诗句有声有色,色彩鲜明而不杂乱,声音圆润而不嘈杂;静中有动,静而有张力,动而不失轻盈幽雅,这正是一种优美的境界。那么,这种优美的境界,能给我们传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愫呢?大自然生机勃发,诗人心有所动,又怎能不颔首微笑,发出愉悦的轻呼呢?
可是不要以为诗人的心情就此定格,且看后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这里,诗人的视角进一步转换: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望见的是否真的“西岭”?也许这并不重要。一说这是写诗人看到窗棂上早春的残雪,联想到西岭上终年难化的积雪。再看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泊”字,写出船此刻停留未开。“东吴”,是指船由东吴来,还是到东吴去呢?这也许并不重要。有论者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蜀中与东吴之间的商船已可通行,也有说东吴是泛指江南一带。在这里,引起我注意的是两个词语:“千秋雪”和“万里船”。“千秋雪”极言积雪之厚,时间之久,千年的积雪,要何时才能融化?“万里船”极言行程之遥远,空间之无限,要想到达心中想望之地,又谈何容易!如果说前面两句诗中,黄鹂、翠柳、白鹭、晴空这一组意象给人的是优美的感受,那么后两句中“千秋雪”“万里船”的意象带给我们的则是崇高感。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上文的“千秋雪”和“万里船”就其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而言,从数量上和空间上具有强大的威力;就审美经验而言,他们带给主体一种“坚冰难化”的痛苦或“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沉重。那么,与前两句相比,这两句里,我们体会到的还只是愉悦和轻松吗?李渔《窥词管见》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旬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在《绝句》(其三)中,诗人着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先写黄鹂、翠柳,声色纷呈,相映成趣;次写白鹭、青天,飘逸出尘。然后诗人移步换景,用蒙太奇的手法,先让西岭雪山的千年积雪冲击我们的视觉,震撼我们的心灵,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停靠在浣花溪边的那艘船,让我们去询问它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或者会想起三国时那位奉命出使东吴的费某说过的一句话:“万里之路,始于此桥。”诗人全篇并未有一个字的抒情或议论,但我们分明可以觉出他情思的变化,或惊喜,或微笑,或拈须,或徘徊,或沉吟,或泪下。
这种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传统,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实在杜甫的其他作品里也有这样的手法,如《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旬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杜甫诗歌的抒情方式是多样的,正如梁启超所说,杜甫是一个“情圣”,他可以直抒胸臆,如《望岳》,也可以即景抒情,如《登高》,还可以寓情于景,如《绝句》组诗。在《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用“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写往日的盛会,转而用“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来写今日的相逢。全篇没有直用“喜怒哀乐”之词,而用“寻常”、“几度”,“又”几个字,寥寥数语,写尽无限的感慨,而“落花”之“好”,正反衬了落魄之人的失意与沧桑。这正是“老年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而今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境界啊。
古诗鉴赏应赏标题,或者说不可忽略标题,因为从诗题中可以读取多样的信息。就内容上说,时间、地点、人事及景物等。都会在题目中体现出来。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了时间及事情。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讲了地点与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时间与地点及事件都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贺知章《咏柳》,或景或物,从而表明写作的对象。大凡出现于诗题中的都是一些关键字词,有的表明相关物事,有的则是相关事由。因而抓住标题,对内容有一种提示作用。比如杜甫的《登高》,顾名思义,是写鼙高的所见所感。诗中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则抒发登高所感。全诗境界阔大而又感慨遥深。再如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诗中所写,是听到邻家吹笙的乐声,从而引发联想。
诗题中,还有题眼。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的“闻笛”便是题眼。写因笛声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中“喜”是题眼。诗中虽未曾用一“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有“喜”。欣赏中,对照着题目,更便于领会诗的内涵。比如郑谷这首诗:“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题为《鹧鸪》,但诗中未出现鹧鸪。若不联系题目来看,可能难以确认。但若与题目关联,则可知此种烘托的笔法之妙。题目除了标明内容外,还可见作者的感情态度。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诗句来看多指劳作艰辛及收获不易,因而有爱惜粮食之义。但此诗的题目是《悯农》,则可见诗人的感情态度是同情民生疾苦的。标题中又可点明写诗的动机或目的。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是听说王昌龄被贬,从而表达问候。古诗中有一类无题诗最难索解,就因为没有标题。虽说无题也是一种题。但那只是变通的做法。实则题之有无,在读解上是有区别的。
诗题中,多见题材类别,诸如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怀古诗、咏史诗、赠别诗、闺怨诗、唱和诗等。比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与《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的《送杜 少府之任蜀川》等,诗题中就有送别之义。古诗中多有唱和之作,比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和对方写的《早春游望》一诗的。再如苏轼的《水龙吟》便是“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依原作之韵来写本不无束缚,但写来却胜过原作,于此可见才力。为人熟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一种生机活力,因而成了名句。但白居易此诗的标题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其实就是命题写作。题目为“古原草送别”,即要从原野上的春草写起,再关联到送别之义上来。但作者不仅未被题目束住,还写出了名句,于此也可见作者的诗情才思。
从题目中。又可见出诗歌体裁。比如杜甫这首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题目就叫《绝句》。又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是民歌体,即吸收了民歌的写法。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为歌行体。歌行体是七言古诗中的一类,与乐府不无关联。至如乐府的题目。诗人有借用旧题的,题目却与内容多不对应。但白居易又有新题乐府,用来指陈时事,如《卖炭翁》等。众所周知。词牌大都不对应于内容,但词往往另有标题。同样要注意标题的提示作用。有的诗词有序言,往往交代了写作的相关背景,这就等于题记了。比如姜夔的词,就多有小序,且自成有条理的小品文字,大可与词作对读。古诗鉴赏中,题目往往有引导作用,也可谓解开诗意的一把钥匙。
一、范读
由于诗歌据现代时间比较久远,有些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或多音字的关系,或学生自身的原因,难免读错音。所以范读尤为重要,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间”是个多音字,这里根据诗歌的平仄变化应读“jiàn”四声,不少同学读成“jiān”一声。
二、领会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注意诗歌节奏,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描绘的是与友人惜别时的场面,要用一种轻柔、深情的语气才能表达出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深挚的惜别之情。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一首送别诗,但作者打破以往送别诗的悲情,“满天都是黄云,把太阳变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落下的雪花中向南飞去,好朋友不要害怕你前去的路途中没有知己,凭你的修养和人品谁都会敬仰你的”。既有依依惜别之情,又表达作者开朗豪迈的胸襟。
三、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要想将作品朗读好就必须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林升在杭州的旅店里写的,当时金兵已经侵占北方的大片土地,而南宋集团却在苟且偷生、花天酒地。林升看在眼里,心里又痛又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杭州如此的美,西湖的歌舞何时才能停止?暖洋洋的风使那些权贵们沉醉其中,把杭州当成故都汴州。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看见你的表演,在崔九的堂前也经常欣赏到你那高超的艺术,如今在这美丽的江南,正值落后时节我又遇见了你。通过泛读,学生可以领会这种朋友相遇又悲喜交加的情感,喜的是终于与故人相见,悲的是如今各自的境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景象,如今的国事沧桑,人生飘零,不禁让人感慨时代的沧桑、人生的巨变。
四、展现诗歌中表现的艺术美
诗歌是美的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朗读时让学生从中体会出诗歌的美,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诗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凝练、简洁、准确、生动是其特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爱上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自然景物,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滔滔不绝的黄河向东流去,语言朴素、浅显,画面却高远宽阔,后两句写意,想要看得更远,需登上更高的楼层,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更”字用得最巧妙,耐人寻味。
2.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幅美丽的秋山黄昏图,雨后的秋山,空气是那样清新,皎洁的月光充满了松林,清清的泉水从溪石上流过,竹林深处传来一群少女的欢声笑语,一支小巧玲珑的渔船顺着溪水顺流而下,掀起了一阵阵涟漪,这一切都好像历历在目,让人清晰可见。
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在“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真的呼吸到了雨后的新鲜空气,月光照耀在身上的惬意,溪水的流动,还有诗人希望远离尘世、回归乡土质朴生活的心声,这种清新的、明净的暮秋意境,使人禁不住产生心胸荡涤之感。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朗读时可以从“风急”、“天高”、“猿啸哀”、“沙白”、“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等词语中读出意境苍凉、悲壮,气势宏伟壮观,还有作者长年漂泊、忧国忧民、老病孤苦无依的景象,让人心中无比悲凉。
3.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诗中蕴含的情感是诗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诗歌不会打动任何人,每首诗表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失地,喜极而泣,眼泪沾满了衣裳,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一点忧愁都没有了,收拾诗书和行李,趁着这美好的时节好返回家乡。全诗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喜”字,作者无比兴奋,可以说是情感的迸发,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这首诗不知感染了多少读者。
施拉姆在评价大众传媒时说道:“现代的大众传媒除了它们扩散信息的距离和速度不同外,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确实,在对唐诗的传播渠道进行思考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吃惊地发现,唐诗的传播渠道是如此的多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马承五副教授在《唐诗传播的文字形态与功能》<"一文中分析了文字在传播中的突出地位。他认为题写是唐诗传播的主要形态,发挥了显著的传播效应;对题写诗的评判,反映了唐人传播意识的成熟及诗歌创作价值取向。传抄具有流动性、互递性及长久性,是便捷的大众传播方式,“行卷”对唐诗传播产生r驱动力:在此,笔者不再赘述这几种传播的渠道。那么,唐诗还有哪些传播途径呢?唐诗就象是“随风潜人夜”的春雨,悄无声息地融人唐朝整个文化氛围中,并巧借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道教、佛教、儒术、唐传奇等种种渠道予以传播,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而这些传播渠道不但是信息的输送器,而且是信息的增殖器,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体现了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使音乐、舞蹈、书法等等的艺术门类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如果说先秦时代曾经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唐代便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音乐、舞蹈、绘画、雕刻、书法,无一不在向顶峰发展,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鼓舞着生活,这必然带来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丰富了人们想象的飞翔。
唐诗借音乐传播
唐代音乐是继隋代音乐的变革而发展起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燕乐继雅乐、清乐而兴,成为唐代音乐的主体。开元、天宝之际,嗜好音乐蔚然成风唐玄宗精通音乐,他整顿皇家音乐机构,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音乐机构,促进了唐音乐的发展。
唐诗借音乐传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唐人的诗集中,有不少《宫词》作品以及宫廷宴乐的歌词,多能人乐演唱。如《王昭君》就是诗人们常常写新词的题目.而且,唐代大部分绝句可以和着曲调歌唱,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义称《渭城曲》、《阳关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能人歌演唱明人谢榛说:“唐人歌诗,如唱曲子,可以协丝簧,谐音节3”_F_维曾借助音乐传播诗歌:他先以琵琶曲《郁轮抱》令公主高兴,又借机献上诗作,公主读后,大为赞赏F.维及第后,曾做过管理音乐的官一太乐丞其次,唐代的诗歌中,有很多描摹咅乐的诗歌,这些诗歌也随着音乐的传播而传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杨巨源《雪中听筝》、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都是与音乐有关的诗篇。
第三,唐代诗人与乐工、歌者关系密切。在唐人的娱乐中,常常有歌舞演出,饮酒赏乐、听歌妓唱歌、抚琴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观后还要以诗歌来发表观后感。他们与歌妓、乐人的交往常常产生情谊,诗歌也记录了这份情感。元稹的“数十诗”曾由余杭一位善弹箜篌的歌女商玲嫌演唱便是一例。唐薛用弱《集异记>中记载了王昌龄、王之焕、高适同饮旗亭听唱打赌的故事,反映了唐诗借音乐传播的普及程度。(渭城曲》是文人士大夫聚宴时经常出演的曲目,唐人的诗中经常出现描绘听唱《阳关曲》的场面和感受,《渭城曲>在唐代几乎家喻户晓。
以下,以“唐乐府”绝句为典型,分析唐诗借音乐传播对唐诗音乐性的影响。
绝句与音乐关系密切。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写道唐诗在这时候所以发达与音乐实有拆不开的关系。”王士祯以宋洪迈《唐诗万首绝句》为本,另撰了一部《唐人万首绝句选》谓绝句为有唐三百年之乐府。我们读孟起《本事诗》中玄宗听唱李侨“山川满目泪沾衣”的故事,《集异记》旗亭画壁的故事,《松窗录》明皇坐沉香亭召李白作清平调命李龟年歌,而自吹玉笛倚其声的故事,及天宝乱后李龟年在湘中唱王维红豆生南国,秋风明月苦相思的故事,不能不信此说。后来的词还有绝句的痕迹,如瑞鹧鸪小秦王皆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唐初歌词多是五七言诗,初无长短句”,王灼《碧鸡漫志》“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林庚先生认为/建安以来诗曾经一度离开了歌的传统,这时(唐代)便又重新接近起来。若是对照賦是‘不歌而诵’的,那么賦的衰亡,岂不也正是歌的复兴的又一佐证吗?万首绝句的涌现因此成为诗坛上一个新的突破。
唐人歌唱的诗以绝句为主。绝句乃是最易于歌唱的。绝句来源于民歌,南北朝民歌中早已出现了大量的七言四句的诗体,但是诗人中却很少这类的写作,直到盛唐诗歌的到来,绝句才一跃而为诗坛最活跃的表现形式。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一首,便誉满诗坛,正因为这首诗实际上乃是由九首绝句体接连而成的,所以特别新鲜活泼。《春江花月夜》属于南朝“吴声歌曲”,张若虚这首诗因此每四句便换一次韵,全诗—波未平,一波又起,仿佛旋律不断地涌现;从月出到月落,若断若续的组成一个抒情的长篇。而四句与四句之间,由于不断地换韵,就更自然地流露出它的跳跃性。跳跃性乃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只是有时隐约有时明显而巳。跳跃性的充沛自如,乃是一种诗歌语言完全成熟的表现,也是作品抒情性的丰富涌现。林庚先生认为“七古与绝句的形式如果统一起来看,那就是一个‘歌’的传统(即一般所称为的乐府),七古原就是隋唐以来风行的新歌行,绝句更是唐人随处都在口头歌唱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尽管不断的加工提高,却并不离开‘歌’的道路,它始终与歌是息息相通的,这正是中国诗歌优秀的特色。“绝句、七古、律诗都是唐诗中的新生事物。绝句虽然短小’却是最富生命力的’它是最接近于歌的,最有别于散文的,最‘天然去雕饰’的。它的登上诗坛,意味着诗歌语言的完全成熟而归真返朴,是唐诗中最鲜明的一颗明珠,最突出的一个标志。
音乐与诗歌抒情性是有密切关系的。《关雎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正义》诗是乐之心,乐为诗之声,故诗乐同其功也D”说明了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钱钟书先生说声音出于人心之至真,人于人心之至深,直捷而不迂,亲切而无介”③说明了音乐传情达意的独特之处。
《乐府杂录》中曾说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居诸乐之上。”凝练的唐诗、优美的曲调、加上歌女的美妙演唱,岂能不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李龟年是唐玄宗时著名的歌唱家,李龟年所唱之曲很多都是王维的诗,例如《渭城曲》、《伊州歌》,当时的王公贵族,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所以,《伊州歌》几乎失名,而传为<李龟年所歌》。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以卖唱度晚年,所唱的曲目不外是王维的诗,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杜甫面对落难的故人,写下了辛酸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诗融入了歌者的生活,歌者也成为唐诗的传播者。总之,通过音乐传播诗歌有很多益处。它不但扩大了诗歌的受众,而且这种口唱心传的文学促进了语言风格和审美理论的发展。此外,它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唐代借舞蹈传播
唐代的舞蹈高度发达,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宫廷中,善舞者不乏其人。如贵妃杨玉环通音律、善歌舞,尤精于《霓裳衣舞》和《胡旋舞》,白居易在《胡旋女》中写到“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据白居易在序中说,胡旋舞是从西域的一个小国传来的。武则天曾“自制神宫乐,用舞者九百人”。在文人士大夫生活中,歌舞更是重要内容,既有交际性的舞蹈,(唐人称打令),又有自娱性舞蹈,而这种舞蹈常与酒、诗联系在一起。张说《醉中作》;“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白居易《与诸客空腹饮》“醉后歌尤易,狂来舞不难”,李白“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玉壶吟》:“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等诗句。当然,还有观赏性的舞蹈,唐代盛行夜宴,亲朋相聚,秉烛观舞,常常通宵达旦。如宋之问《广州朱长史座观妓》:“歌舞须连夜,神仙莫放归。”孟浩然《宴崔明府宅夜观妓》:‘画堂观妙妓,长夜正留宾。’崔备《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郎中》尘随歌扇起,雪逐舞衣回。”等诗句。杜甫的名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风也宛如雄武健美的舞蹈,表现出相似的矫捷奔放的气势。在唐代,诗人们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乐舞诗,白居易、薛能等诗人还亲自创制或改编舞蹈,白居易甚至参_教习舞蹈。他在《霓裳羽衣歌》中说:“若求国色始翻转,但恐人间废此舞。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义性歧义性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17
在某些诗文乃至生活中,作者为了形成丰富的内涵,展现词语的多重内容,有意创造语言多义性的句子随时可见。古今诗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语言多义性的现象,如不加重视,会对多音字的读音做出单一的处理,对词句的含义做出简单、肤浅和片面的理解。
一、语言多义性的内涵
同一词语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具有的不同意义,形成一词双用,表达一词多义,可以一词双解。词语(句子)同时表达两种不同或者有浅有深的语义,符合作者表意目的,切合语境意义。这种现象就是语言的多义性。如爱车后的标志语“别吻我,我怕羞!”,不仅有“用嘴唇接触”的基本义,更有“碰”的启示义。
二、语言歧义性的内涵
语言多义性不同于歧义性。在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由于汉字多音、词语多义、指代不明、短语结构层次不同、短语结构关系不同、语义关系不同等原因,造成了两种或多种解释,这样理解符合作者的本意,那样理解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表意不明、模棱两可,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本意,造成交流模糊,理解偏移,这就是语言的歧义现象。
语言的歧义现象出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只能是一种理解,一种意义。
三、语言多义性的表现形式
1.引进不同对象形成语言的多义性。我校王化斌老师在《一词双解――“于”在同一语境中的不同意义》中(《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5期)对人教版七下《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中的“于”字的多义性做了阐述。《教学参考书》将“于”字解释为“被”,实际上“于”字还可解释为“从”。如果动词“受”释为“接受”,“于”字就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人”),就有“从”的意思;如果动词“受”释为通假字(本字为“授”,意为“传授”),“于”字就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人”),就有“被”的意思。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于”有“被”和“从”,“受”有“传授”和“接受”两种语义。
2.汉字不同读音形成语言的多义性。人教版八上《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一句中“长”字读“cháng”还是“zhǎn馈保科鸪酰教材没有对“长”字注音。后来,编者将“长”字注音为“zhǎng”,将“草木长”释义为“草木丛生”,引来了教师的争论。笔者认为“长”字既可读“cháng”又可读“zhǎng”,词义既为“草木茂盛”又为“草木丛生”。《说文解字》注“(L)久h也。久者、不阂病_h者、不近也。引伸之滋L、L幼之L。今音知丈切。”《康熙字典》有以下两个义项:“又h也。《・》彼L道,屈此th。《{》L,h也。《古》道路阻且L。”“又生L也。《孟子》苟得其B,o物不L。”由此可知,“长”可读“cháng”,有义项“空间、距离大。与‘短’相对”;可读“zhǎn馈保有义项“生长、发育”。所以,“长”读“cháng”时,语义为“草木茂盛”;读“zhǎng”时,语义为“草木丛生”。两种语义,实为同义。
3.象征义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人教版七下《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抒发了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对安史之乱和人生漂泊的感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落花时节”有何意?首先,“落花时节”是实写,有“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之意。其次,“落花时节”具有象征义,象征着国家的“由盛而衰”、个人的“漂泊无依”。
4.深层义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人教版高三语文《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耐人寻味。明明眼前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处就是丞相祠堂,还要发出“何处寻”疑问?显然,“何处寻”是无疑而问。“何处寻”的表层义是表达诗人对诸葛亮凭吊瞻仰的急切心情、倾心仰慕之情;深层义是表达世人对诸葛亮的遗忘事实,以致难以寻找,令人失望与不满。所以,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表层义是诗人怀着急切、仰慕的心情来到武侯祠,自然感受到武侯祠碧草掩映街庭、黄鹂婉转树丛的盎然春意;深右迨钦攵允廊硕灾罡鹆烈磐事实,自然感受到武侯祠人迹罕至、荒凉冷落的景色。两种心情,两种景色,自然统一。
5.不同抒情主体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人教版八上《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抒情主体是花鸟,语义是:春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下眼泪,鸟儿也因离别而心惊胆战。抒情主体是诗人,语义是: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两种语义,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
6.双关义、言外义形成语言的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