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卫生类职称论文

卫生类职称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09: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卫生类职称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卫生类职称论文

第1篇

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胃癌的I类致癌原[1]。临床研究发现,HP感染不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致病因子,也与多种非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有关。因此,HP的检测与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2009年月10月—2011年月10月,我们对183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HP抗体检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832例中,男性1086例,女性746例;年龄18~69岁,平均(46.4±3.5)岁。

1.2 检测方法

空腹采集肘静脉血2ml,应用高速离心机采集血清。采用北京康美天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HP抗体。室温下(20℃~30℃)在测试板样品孔中加入100μl血清,15~20分钟内观察结果。质控线(C)和测试线(T)均为红色为阳性;质控线为红色,测试线未出现为阴性;质控线未出现视为无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1.4 结果

1832例中检出抗体阳性1096例,阳性率59.8%,其中男性651例,女性445例,男、女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 31~50岁人群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人群HP抗体检测情况

2 讨论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P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条件、居住环境、职业等因素有关[2]。HP感染始于儿童期,随着年龄增长,人群感染率逐渐升高,到中年期感染率达最高值,发展中国家平均感染率为74%,发达国家平均感染率为58%[3]。

本组检测结果显示,总阳性率为59.8%,其中,31~50岁人群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提示HP感染防治工作应当将该年龄段人群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卫生宣教与体检筛查工作,对于HP抗体阳性者,建议做尿素[14C]呼气试验,为进一步实施HP根除治疗提供依据。

在健康体检中开展HP检测,有利于对HP感染进行合理的治疗干预,从而降低胃癌等重大疾病发生的风险[4],在降低医疗负担、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方面,不仅对个人、家庭,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有重大意义。

HP可特异性地粘附于胃粘膜并长期定植,引起粘膜局部和免疫系统明显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可以通过检测抗体来判断HP感染状况。胶体金技术采用双抗原夹心法,可同时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尿素酶IgG、IgM、IgA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结果直观,价格低廉,尤其适合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开展人群HP感染筛查。

参考文献

[1]IARC Working Group on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 Schistosomes Liver Fluk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 61, 1994

[2]胡伏莲.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0-19

第2篇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状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胰腺实性假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P)为较少见的胰腺肿瘤,由Frantz首先报道,是一种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低,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可能与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有关[1、2]。搜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7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实性假状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报告,皆在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职称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均为女性,年龄14~44岁,平均26.6岁,2例无明显症状,健康体检时发现病变,4例以上腹部不适、隐痛或包块就诊。

1.2 检查方法 6例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检查,禁食6~8 h,检查前半小时饮水800~1000 ml,检查前饮水300 ml,设备2例采用西门子双排螺旋CT,4例采用美国GE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350 mgI/ml碘海醇100 ml,注射速率3.5 ml/s,均采用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20~30s,门脉期60~70 s。

2 结果

6例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分析见表1。

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4~44岁之间,平均年龄26.6岁,病变2例位于胰颈部,2例位于胰尾部,1例位于胰体部,1例位于钩突部,螺旋CT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晰,实性部分的分布1例呈囊性及相间状分布,其余为囊实无规律分布,囊性成分为主病变内部未见分隔,1例边缘可见斑点状钙化,1例边缘蛋壳样钙化。实性成分为主病变体积较小,囊性成分平扫CT值在20HU左右,增强未见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表现为轻中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强化幅度在35HU左右,但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的强化,增强扫描后肿瘤边界更加清晰。

3 讨论

3.1 概述胰腺实性假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P)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1959年由Frantz首先报道,随着对该肿瘤认识的增加,文献中报道逐渐增加多,根据其特征性的实性、囊性及假状结构的病理学特征,文献中曾有多种不同命名,2004年WHO胰腺肿瘤学分类中将其统一命名为实性假状瘤[3]。

3.2 临床和病理 其发病率报道不一,2004年Kochmal报道约为6.1%,国内有报道占儿童胰腺实体瘤的33.3%[4]。其多发于女性,发病年龄范围报道不一,协和医院赵玉沛[3]报道认为82%的SPTP发生于30岁左右女性。本组病例发病最小年龄14岁,最大44岁,平均年龄26.6岁,均为女性患者,与报道相符合。病因、发病机制及组织学来源尚不明确不明,有学者分析认为因好发于女性,可能与性激素和遗传因素有关。

病理大体观肿瘤多为孤立的实性包块,包膜完整,光镜下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界限清晰,体积较大者往往伴有大量坏死,仅周边薄膜下残存部分瘤组织,靠近外周的细胞呈实性排列,靠近中心的部分可见到假状结构,有时状结构可相互融合,假区的形成,多数学者认为是肿瘤实性区逐渐退变所造成的。从实性区到假区实际是渐进性退变的过程。囊性区为肿瘤退变脱落形成,常见于出血和坏死。SPTP临床具有无特异性症状和相对无痛病程的特点,实性假状瘤常可长到很大,临床发现时肿瘤内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本组病例均表现为囊性为主或囊实相仿,因此文献往往把SPTP归类为囊性肿瘤。因其常突出于胰腺外[5],即使位于胰腺头部的肿瘤很少引起胆道梗阻而导致黄疸,本组病例3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3例上腹部隐痛不适或包块就诊,就诊时均未出现黄疸。

3.4 CT表现及鉴别诊断,有学者认为其CT表现取决于实性结构和囊实结构的分布[6],囊性成分为主的或囊实相仿的肿瘤主要表现为胰腺边界清楚的较大肿块,囊实相间,实性部分主要为于周边,囊性区位于中央,囊变区密度高于水,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强化,低于胰腺实质强化,边缘可见少许钙化。病变主体往往突出胰腺外,作者观察囊性区的多少与肿瘤的体积有关,较小的肿瘤囊性成分相对较少。以囊性为主的SPTP 需要与以下病变鉴别:①假性囊肿:临床有胰腺炎病史,其囊壁薄而均匀,张力较高,囊液密度均匀,与囊为主的SPTP容易鉴别;②囊腺瘤和囊腺癌:该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病变呈多囊状改变,内有纤细分隔, 有作者认为浆液性囊腺瘤的CT特征表现为肿瘤中心瘢痕与蜂窝样囊肿[3],囊腺癌病变周围可有侵犯,其肿瘤标志物较高。

以实性成分为主的SPTP作者观察体积较小,发病年龄较小,肿瘤边界清晰,液性成分位于中央,液性、实性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低于或接近胰腺实质的强化,此时需与胰腺癌鉴别,后者发病年龄较大,无性别差异,肿瘤与正常胰腺分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低于胰腺实质强化,临床肿瘤标志物较高,本组病例有一例体积较小,以实性成分为主,其发病年龄14岁,临床肿瘤标志物正常,术前诊断考虑SPTP,与术后病例诊断相符合。

总之,结合发病年龄、性别及CT表现可以获得胰腺实性假状肿瘤的术前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毕纯龙.胰腺实性假状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8)1065-1068.

[2] 许乙凯.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2.

[3] 赵玉沛.胰腺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6-484.

[4] 黄洁夫.肝胆胰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60-861.

第3篇

应急物流是指为了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等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根据突况下的特定需求,进行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的活动。

应急物流具有自己的显着特点。首先,同其他物流相比,它有社会公益性,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执行的主体为政府,资金也来源于政府,所以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物流效益的实现的。其次,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很难准确地估计某些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这对开展应急物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它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应急物流的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最后,为了减少损失,又需要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急物流的保障,所以难度也加大了。

应急物流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所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救援,都伴随着大量的应急物资筹集、存储、调配、运输、配送和回收等物流活动。各种自然灾害,突发的公共事件是无法避免的。而发生此类事情时,第一时间把合适数量、质量的应急物资送到目的地,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对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快速恢复正常秩序,尽可能减少各类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应急物流现状

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践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但多数情形下,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总体还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体系的不完善影响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导致应急时缺乏专业的组织协调,政府、企业以及爱心人士各做各的,缺乏配合,大量运送车辆拥堵在路上,使得较多物资未能及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同很多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亟需改善。具体来讲,我国应急物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很多与灾害相关的法律制度等还没有配套建立起来。制度上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救灾工作无法可依。从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到应急物资运输、调拨、配送以及应急物资的组织设立等各方面,均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现存在的一些法规和规章,许多以“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方式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一些指导性政策过于原则而缺少可操作性。一旦灾害来临,通常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群众自发组织基础上的运作,基本上是以动员为主,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效率不高。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这种运作机制由于没有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整体秩序紊乱,成本高、效率低。

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合理

救灾物资储备不合理。从物流合理化角度看,救灾物资存储应尽可能靠近受灾地区,以达到对灾情快速响应的目的。救灾物资也应该集中储备,一旦分散于各部门,物资保障成本较高。但是应急物流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和地方分割,组织化程度较低,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不高,亟须整合。比如,衣被等生活类救灾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药品类救灾物资由医药卫生部门负责,粮食储备由粮食部门负责。一旦发生灾害,物资配送需要传递信息到不同的部门,然后还需要不同部门间相互沟通配合,这样的后果就是组织协调难,物流成本很高。再如,救灾物资的捐赠,我国救灾物资捐赠基本属于应急捐赠,即在灾难发生时,通过政府号召组织全社会捐赠。由于救灾信息不够通畅、捐赠主体繁多等原因,社会捐助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灾害救援初期易出现救援真空,应急物资缺乏,而在救灾后期物资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造成供应过多、浪费严重等问题。

3、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缺乏

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是一个系统化、专门化的项目,最难的地方在于灾区对于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需求频率高,而且这些物资的来源广、调配涉及的部门多、运送路途艰难。应急物流面临的任务专业性很强,需专业人士负责。我国目前缺少应急物流的专业人员和专有设备。各地区没有自己的应急专业队伍,灾害一旦发生,难以自救。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企业是应急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市场实施主体,而国内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如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第三方应急物流企业等)还相当缺乏。

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部分骨干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网络结构不合理,民航支线机场数量缺乏,公路基础网络技术状况差距显着,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等。东、中、西三大地带交通设施依次弱化,部分区域运网稀疏。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很多国家已经在使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报告不及时,没有建立一个信息和共享平台,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而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三、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健全应急物流管理法律法规机制

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法规,可以规范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在特殊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力、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从而确保应急物流顺畅展开。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有权以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征用民用和军用建筑、 工厂、交通运输线、运输工具、物资等,以满足抗灾、救灾和贩灾的需要;也可以通过法规的形式,规范政府动员物流企业参与保障的机构、权责、流程和补偿措施,为物流企业的具体运作提供法律保障,确保有的放矢。这样危机发生时,这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和保障机制能够保证责权划分、动员依据和经费来源,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确保应急物流朝着高效、正规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国也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2、建立政府管理、标准运行的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实施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因此,建立应急物流管理机制是必要条件。应急物流管理机制必须在组织上要求政府统一管理,技术上标准运,!行。统一管理是指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律由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标准运行主要是指,从应急准备一直到应急恢复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3、大力培育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应急物流管理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个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人才队伍。中国一方面需要[专业提供论文和职称论文服务lunwen. 1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培养能够统筹规划和指挥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实战经验丰富、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应急设施设备的专业化人才。高等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应急物流管理人才的社会责任。全面加强应急物流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综合实战演练,按规划和预案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应急物流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并注重平时培养,做好应急物流人才的后续储备。

4、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技术发展很快,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等都可以用来更精准地对应急物流情况以及物流的安排进行把控。现在的一些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便已经有所建树。所以只需要将常规物流方面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到应急物流中,用先进技术支撑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和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在这方面还可以加强对外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以提高应急物流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建立起应急物流平台,让各方都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最新的消息,这样方便沟通,协调组织起来也更加方便。

5、政府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

中国新兴的应急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急物流在我国一直是政府主导,但是由于政府本身工作是脱离市场的,也是缺乏动力的,所以物流企业就成为了有力的补充。因此,政府应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一是培育能够提供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生产应急物资、设施设备的企业,同其签订协议,实行日常生产品与应急品存储结合。二是培育与应急物流平台建设相关的骨干企业。其中,应急物流平台的硬件建设、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应急物流演练、应急物流评估等,都是应急物流平台建设所必需的。三是培育专业化的应急救援物流企业。除部分地区根据需要新建一些专业应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外,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以市场化方式与具备条件的国内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启动应急物流运作。

【参考文献】

[1] 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23(6).

[2] 李萍:我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0(6).

[3] 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J].理论月刊,2010(4).

[4] 吴志丹: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系统,提高城市减灾应急能力的建议[A].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第4篇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肺部感染 预防 护理对策 职称论文

【Abstract】 Objectiv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pulmonary infection related factor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 On43cases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nosocomial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summarize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Results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nosocomial pulmonary infection factors and the disease severity, age, use of respirator,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eotomy, suctioning, time of lying in bed, indwelling gastric tube, drug use, health, environment and so on.Conclusion In addition to the correct treatment, should be through a variety of spec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decrease the infection rate and mortality.

【Keywords】 Severe traumatic brainin jury Pulmonary infection Prevention Nursing countermeasure.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害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之一。患者由于颅骨骨折、颅内出血以及脑神经损伤而造成昏迷,可伴有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减弱、大小便失禁等。若治疗和护理不当易导致机体感染扩散而危及生命。而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医院内感染中居第二位,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院2010年9月~2012年5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43例,调查分析其并发肺部感染病因。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43例,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10~80岁,损伤类型:颅内血肿23例,脑挫裂伤14例,复合伤6例,43例感染中气管切开38例。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为依据,诊断标准:X线胸片显示肺部有感染性浸润性病变,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即确诊:(1)发热。(2)白细胞总数增高>10×109/L.(3)脓性支气管分泌物。(4)肺部罗音。(5)痰液培养连续2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等。43例患者均符合医院内肺部感染诊断标准[1]。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4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和统计。

1.4 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正确的治疗外,通过各种护理干预对策可以有效的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 抬高床头15 °~30 °,以利静脉回流及肺部通气,同时减少胃内容物、呕吐物及口腔分泌物返流入气管内。定时翻身叩背,每2小时 1次,促进痰液的排出,注意动作轻柔缓慢,使得头略向后仰,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1.2 彻底吸痰,成人吸痰负压一般在0.04mPa~0.06mPa ,避免深部负压吸引,对痰液稀薄可用低负压吸引。吸痰前先确定痰液的位置和性质, 避免盲目操作,用听诊器置于胸骨上窝或站在病人床旁,听到“呼噜”声,表明大量糊状痰液淤积在上呼吸道;将听诊器放置在第3 胸椎、第4 胸椎,听到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呋哈”并夹低调较远的“咝咝”声,表明分泌物黏稠,支气管内形成薄膜,使管腔变窄,痰存于下呼吸道;应根据痰的位置进行吸痰。吸痰最好一次吸完,最多不要超过2 次, 每次吸引时间不能超过15 s。吸痰管插至遇阻力回抽0. 5 cm~1. 0cm 后再吸引,但深部吸引时间不可太长,以免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肉芽组织形成,导致支气管狭窄、肺气肿和肺不张。吸痰时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向内插达到一定深度后撤出。同时注意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变。

2.2 加强气道湿化,保持气道的湿润状态,采用湿化器加湿、多种方法加温的方法将室内环境控制在室温18-22℃,湿度50-60%,以更好的维持粘膜细胞完整,纤毛正常运动及气道分泌物的排出,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对于气管切开患者给予气道滴药,超声雾化,气管套管口用双层无菌盐水纱布覆盖。

2.2.1气管内滴药:0.45%生理盐水20 ml+α-糜蛋白酶4000 u+庆大霉素8 万u+地塞米松5 mg,采用输液管用微量泵以0.2mL~0.4mL/min的速度持续滴注湿化,能将湿化液稳定、缓慢而持续的注入气道,达到有效的湿化功能。可根据病人的痰液性质调整微量泵的速度:痰少且稀者速度为4mL/h~8mL/h,痰多且粘稠者速度为8mL/h~20mL/h,以保证起到湿化作用,使痰液稀释。

2.2.2超声雾化吸入:采取沐舒坦雾化吸入,由于沐舒坦具有促进黏液排出,及减少黏液的滞留,使呼吸道黏膜上表面活性物质发挥正常的保护功能。[2]故早期采用小雾量、短时间、间断雾化法,以0. 3mL/ min~0. 8 mL/ min 速度持续加温雾化, 保证湿化剂的温度控制在20 ℃~40℃。

2.3 加强口腔护理,改善口腔环境 认真做好危重患者的口腔护理,每日2~3次,舌苔厚口臭用双氧水擦洗,再用生理盐水洗净,必要时可对口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根据结果选择口腔局部用药。

2.4 营养支持 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患者机体消化。早期静脉供应营养,少量多次输血、血浆、血蛋白、脂肪乳等。肠蠕动恢复后,以肠内营养支持为主,上鼻饲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饮食由少渐多,循序渐进。

2.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设独立重型颅脑损伤病房,限制人员流动,进入人员戴口罩、帽子。保持空气清新,每日定时通风1~2次,每次30 min。氧气管道、湿化瓶及湿化水,每日更换,雾化管道严格消毒。

2.6 积极治疗原发病 只有当原发的颅内疾病的初步康复,全身情况得到改善,肺部感染才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严格执行无病操作技术规程,尽量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缩短抗生素和皮质激素使用的时间。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昏迷、气管切开及继发肺部损伤等,破坏了呼吸系统的防御机制,容易并发肺部感染。采取综合性治疗及护理,尽可能的避免环境微生物入侵以及内源性感染机制,预防肺部感染,是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的重要手段。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1)意识障碍患者由于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的消失或减弱,使得气管内分泌物排除不畅易于细菌的滋生,同时因外伤后,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从而易引起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反过来加重继发性损害。因此能否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是改善患者通气,增加脑部供氧,从而减轻继发性损害,最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3](2)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易发生于老年人,老年患者体质相对较差,免疫功能低下,且呼吸系统出现退行性变化,并多伴有慢性肺部疾患及长期吸烟史,更易感染。[4](3)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后,由于支气管与外环境直接联系,作为免疫第一道防线口鼻道和口咽便失去了防御感染的作用,也不能湿润气管,使气道过分干燥,易导致细菌侵入,在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气管护理不当时,易发生肺部感染。(4)误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致生理反射消失,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胃肠功能减弱,胃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可向气管内反流,鼻饲进食时,因患者吞咽反射差,若不当时,食物易误吸入气管内。(5)其他原因:包括侵袭性操作和不合理用药。如手术中气管插管、吸痰等易损伤气管黏膜导致屏障功能减弱,此外吸痰、雾化吸入等操作也增加污染的机会。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患者菌群失调,造成耐药菌株增加,可导致二重感染,使感染不易控制。

总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医院内肺部感染因素与疾病危重度、年龄、呼吸机的使用、气管插管或切开、吸痰、卧床时间、留置胃管、药物使用、卫生环境等有关。除了正确的治疗外,可通过各种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率,降低感染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22(4):201

[2] 潘学田.中国药品使用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95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目标。如何为4000万失地农民、1.5亿农民工、1.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多万农村老龄人口提供基本养老保障,如何衔接城镇和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最终形成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对这些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建立与家庭保障、土地保障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职称论文。

一、建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目的

(一)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不仅是对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土地的承载能力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我国现有农村的土地难以为所有农村人口提供良好的保障,甚至无法保障全体农村人口的温饱生活。通过建立适合农民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可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就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老有所养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由于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诸多缺陷使农民对参加养老保险积极性不高,农村养老保险停滞不前。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让农民平等地享受法律赋予的权益,分享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及社会发展的成果,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从而减少社会动荡的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进而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减少农民和实现土地有序流转,逐步发展农村规模经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而减少农民和实现农地有序流转的主要措施就是让部分农民真正脱离土地,成为市民。让农民成为市民,要满足两个条件: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有稳定的养老等社会保障。如果不能够给予农民确定的养老保险,即使他们能够稳定地从事非农产业并获得稳定的收入,他们也不会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若长此以往,自然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与市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实质上就是还农民国民待遇的公正地位。

(四)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扩大消费的重点就是要扩大9亿农民的消费规模,而要扩大农民的消费规模,除了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搞好农民的社会保障。就目前农村的情况来看,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养老和医疗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普及,但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滞后抑制了农民的即期消费。因此,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提高农民实际收入,增强农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使农民老有所养,消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优,增强即期消费能力。这样农民既有能力又有意愿进行消费,从而促使总需求增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家庭养老模式功能递减

1、农村家庭趋向小型化。随着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给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规模逐步小型化,形成了“四二一”(少数是“四二二”)家庭结构,即一对夫妻要赡养4个老人,抚养1个或2个小孩。这直接导致赡养率的提高,从而使得老年人成为现代家庭的沉重负担。

2、农村传统观念有所转变。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日益强烈,传统的代际转移的观念正受到挑战。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维系家庭关系的“孝”道有所淡化,重经济利益、轻血缘关系的现象时有表现,传统的养老文化正在逐渐解体,导致我国农村在养老问题上发生的纠纷日益增多。

(二)土地养老保险功能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土地保障出现了“虚化”现象,土地保障实际能力已不能担当起农民生活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而转变为农村居民土地保障的情结,一种心理安全的防线。

(三)社会养老保险功能失效

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具有强制性。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保险,所谓强制保险就是指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它要求凡是法律规定应参加某一社会保险项目的人们,必须一律参加,按规定交纳社会保险税(费),享受规定的待遇。然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以“自助为主,互济为辅”为原则,把个人的交费和集体的补助都记在个人名下,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采取的也是自愿参加的方式,这种类似于完全个人账户积累制不能避免短视行为。同时,现行农村养老保险依靠个人缴费,且以自收自支的方式推行,没有代际间的调剂,也没有代内的共济性,不能分散长寿风险,所以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保险行为。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制度不稳定是造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难以全面推进的重要原因。养老保险缴费是一个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过程。只有在严格、规范的管理和健全的法律约束下,才能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从而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常、健康地发展。但是,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三、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几点对策

(一)明确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

社会保障的责任,是指社会保障的提供者,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基本生活所承担的一种确保或维持性质的责任。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一种政府行为,应当有其相应的法律依据。一般而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城镇延展到农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后的必然产物。在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方式、水平、时间不一,但农民普遍被先后纳入全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这在全球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我国刚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模式采取了一体化的制度设计,第一次从法律上确立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地位,这无疑会大大加快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进程。

(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我国是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大国,二元经济结构还十分明显,农村和城镇人员收入差距大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即便是农村,地区收入分布也不均衡。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步骤进行。日本的农业模式和我国相似性比较多,从他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来看,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循序渐进过程。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二是要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家庭养老既是中华文化的传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会安全网和稳定器,其某些功能是社会养老保险所不能替代的,现阶段社会养老保险应与家庭养老互为补充。三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制度没计时,既要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本身的特殊性,也要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与城镇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将来接轨问题,为将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打下基础。

(三)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完善管理体制,一是要使农村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业务管理相分离,政府主要负责行政管理。二是在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机构前提下,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并使其协调有效地进行。农村社会保障的职能部门主要涉及到民政、财政、劳动、卫生、人事等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必须明确并有所侧重,在农村社会保障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有序管理,共同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三是要针对不同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的管理内容和重点并使管理程序规范化。

提高管理效率,一是转变职能部门的管理观念和工作作风,真正体现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农村社会保障不仅范围广,政策性强,而且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必然要求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等。三是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尤其是要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方法。

(四)加强对农民参保意识的宣传教育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只是刚刚起步,只有政府和群众双方相互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搞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农民必须从世代相传的传统保障意识转化为现代保障意识,意味着农民的心理、生活习惯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是引导、促成这种观念转化、接受这项新事物最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要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广泛地宣传农村新型社会保障的意义,讲清形势、算清经济账,调动群众的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坤刚.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强制性问题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2、张金峰,杨健,鄢圣文.农村养老保险建设中的难题与发展战略[J].党政干部学刊,2008(2).

3、孙合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