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0: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在山的那边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家好,
春花遍地,甘做园丁勤浇灌,雪岭摩手,领马志士苦登攀——这是我人生的坐标。
1997年,我从学校走进学校,由学生踏上三尺讲台,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教学生涯。转眼,七年过去了,这三尺讲台和我接下了不解之缘。它,给了我尊严;她,成了我的依靠;它,也是我的支撑点。谁想到,久而久之,我在讲台上,学生在讲台下,一道横线不知不觉把我和学生隔开。是教改的春风,是新课程的理念让我深思,我想,我得放弃心爱的讲台了。
然而,谈何容易,失去了讲台,很是不舒服。再也没有那高高在上的感觉了;失去了讲台,更无法翻看抄写的教案!我不得不挺直腰板,规规矩矩地站在学生面前,一切的一切,我得从头练起。
慢慢地,我习惯了上课没有讲台的环境,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慌乱,上课前,我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以后,走进教室,我成竹在胸了,不看教材,不望教案,也能潇洒地上课了。此时此刻,我看到学生敬佩的眼神,心里高兴极了。
失去了讲台的依靠,让我自由地漫步在学生中,愉快地活动在学生中。我听到了他们在说什么,看到了他们在写什么,也知道了他们在想什么。这时候,我发现,那张张稚气的脸是那么的可爱。学生也常和我讲心里话了,此刻,我们的情更浓了,爱更深了。
放弃了讲台,走到了台下,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和收获。我恍然大悟,讲台,其实是一座山,我在山的这边,学生在山的那边,放弃了讲台,就如同搬走了一座阻挡师生情感交流的大山。我庆幸,我终于走到了山的那边!
现在,我时常告诫自己,追求不可漫无边际,理想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确,有攀不尽的科研高峰,有览不完的历史长河。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回首工余饭后,雏凤新飞,跋山涉水酬壮志;追忆月下灯前,应做潜龙奋起,呕心沥血步蟾宫!
还是用我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来表达我对教师的热爱吧:
林中有两条小路都望不到头,我来到岔路口,伫立了好久。一个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我选择了这一条,无悔无忧。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案 设计思路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及专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可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也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技能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因为语文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不强,涉及内容又非常广泛,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多反思,多改进,多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更富有新意,更能赢得学生的喜爱。语文教师怎样进行反思呢?下面我按教学的进程,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方面来谈谈语文教学反思。
一、 教学前反思
一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想一想自己在设计安排上是否合理,有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否理解,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一课时,我估计学生能够理解本诗的内容,因此,在备课时设计的较为简单。谁知道在预习课上,学生就诗的内容提出了很多的疑问,表现出少有的困惑,再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我发现备课太不充分,学生提到的问题,我却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了,也就是只顾备教材、备教法却忽视了备学生这一重要环节。因此,我又重读教材,认真备课,进一步修正了教案,将学生预习中认为难以理解的内容补充了进去,让教学方案更加完备。
这样的教学前反思,有利于教师更进一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更好地把握新课程,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中反思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地上下去,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
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而要上出一节流畅的、活跃的、高质量的课就更不容易。这需要教师有敏感的心灵,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学生情感低落时,以自己高涨的热情去感染他,以诙谐的语言艺术去激活他,以推波助澜的手段去烘托他,煽起学生激越的情感,畅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渠道,打开感情之闸,让情感飞扬,从而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一堂课结束了,我们要有批判地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写教后记就是一种进行教学后反思的好方法。我们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中成功经验以及教学中的不足甚至失误等等,都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
(1)建立备忘录,记录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课堂教学反馈、课后学生练习、阶段检验测试等等,都将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仔细分析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启发不到位,还是由于学生思路的狭窄?是因为教师讲解过深,还是学生粗心造成?通过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制定改正计划和措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撰写教学反思日志,记录课堂教学动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有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有时双眉紧皱,有时发出阵阵掌声;有时学生恹恹欲睡,有时课上鸦雀无声;有时唉声叹气;有时课堂气氛沉闷,有时课堂气氛又十分的活跃。这些都是课堂动态的具体表现,把这些记录下来,写进自己的教学反思日志,这对语文来说无论是课堂教学的改进,还是教学成绩的提高都会大有益处。
我们此次驻扎的地方是龙泉市义和中心小学。自来到这里,我们就开始了一种与我们平时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我们只能睡在床板上,并且是十几个人一间寝室;我们必须亲自动手将晾衣服的铁丝拉好,把床板铺好;晚上蚊子很多,即便我们已经点了蚊香,也还是抵挡不住蚊子的“侵袭”;我们得在一间很小的浴室洗澡,更由于空间有限,我们得挨个儿排队洗澡,经常一等就是一二个小时,然后男生为我们在外面守着。吃的话我们是自己烧,但是那个小山村里没有多少的菜,更别说肉了,这对于从未下厨过的我真的是挑战重重……可就是这样的一种生活,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身的潜力:原以为自己在舒适,优越的环境里生活惯了,一定是娇气、弱不禁风的,可眼前面对着这种生活,我们虽然有点抱怨,但还是在忍耐中走过,回过头来,我们会惊喜:原来换了个环境我们依然可以很好地生活着,其实有时候不是困难吓倒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吓倒了自己。我们总是喜欢把困难扩大化,可当困难真正来到你面前时,你根本没有时间犹豫和害怕了,我们唯一能想的只是怎样尽快克服困难。
实践的前三天我们是在义和中心小学进行支教。第一天我们是设点报名,本以为没多少人报名的,没想到反应却出乎意料,来报名的人非常多,甚至有些没报上名的家长来到我们的宿舍报名。虽然事前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没有想到参加此次活动的小朋友竟比我们预计要多出一倍。此次活动也让我尝了回当老师的滋味。但是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认真写好教案,做好试讲,每一步都必须到位。当我第一次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紧张而兴奋的心情不言而喻。在诠释自己的同时,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我们不是他们的画笔,可是却可以当染料,也许我们很细微的话语和动作,都会影响到他们。在给他们当老师的半天里,他们的求知欲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欣喜:“为什么……”这是他们对我们说的最多的话。虽然我们也是学生,可是对于他们来说我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小老师,我们带给了他们神秘和博学。
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日子的开心的,他们聪明,他们天真,他们淳朴、、、在支教活动结束的最后一天我收到了一个小女孩送的礼物,是一个可爱的小米老鼠。第一次收到“学生”的礼物,真的很开心。我马上就把娃娃挂在了我的包包上。
结束了支教活动后,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调研活动。我们调研的目的地是夏菇基地——龙南乡上田村。闷热的天气,一个小时多的山路,不觉得在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但是大家都没有喊苦喊累,而一些男同胞们也主动的担负起照顾女生的任务。这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团队作用。此次活动,我们深入了农村,接触了我国社会中人数最多,而且最苦、最穷的一个阶层,对我的震撼很大,同时也感到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夏菇基地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我们平时所不知道的一些东西:比如夏菇制作的流程、制作夏菇的工具等等。同时我们也一起下地帮助菇农一起采摘夏菇。尽管是夏天,但是那边的水还是很冰,泥里有石子,我们就只帮助菇农们干了一小会就觉得很累了。细想那些菇农,天天在这大棚中劳作,不免心中感慨万千、、、问了菇农们今年的收益如何,他们笑着说比去年的卖的好,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也心里暖暖的、、
关键字:案例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88-01
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将学生变成课堂主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对此,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了达到学生主动活跃课堂,施展自身才华,突显自己个性的目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值得被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起到巩固学生知识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探究案例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案例精选
根据课题内容挑选科学合理的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法前提与保障,教师在挑选案例时要遵循方向性、针对性、时效性、实践性四大原则。例如:《在山的那边》 教案教学设计一课时,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上课伊始,老师首先板书课题并要求学生随着老师的板书边读边书空,写完再读一遍课题。接着对同学们说“读课题也要注意感情,大家学习完课文后再读题目,我相信就会读得不一样了。”然后提出朗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难受、怒、恨、惜)请学生再读题目时感情变了,表情也变了。大家心里很难受,又恨又怒,又感到很可惜。最后老师提醒学生要把那种最难受、最可恨、最可气的感情读出来,并把心情、感受写在脸上。让学生通过齐读、个别读的方式朗读课文、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涵)。齐读课文(以声达意,朗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真正发至内心。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上,能自主地读出“难受”与“可惜”相织,“恨”与“怒”交加的语气语调,使“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不但落实到了实处,而且提高了层次。
2.案例呈现
语文课程案例教学要与理论密切相连,任何脱离了理论的课堂案例都会使得讨论和教学内容与目标相背离、相脱节。对此案例的呈现要把握恰当的时机,万万不可实行单一程式化教学模式,案例呈现既可以出现在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在授课完毕后呈现出来,还可以从理论知识讲解中呈现,根据需求紧密联系理论。呈现模式教师根据需求具体而定,主要的呈现方式有:(1)教师将案例通过故事讲解形式来表达;(2)通过纸质形式为学生发放资料;(3)巧妙运用多媒体来呈现影音与图片事例;(4)采取辩论、小品等多姿多彩活动将案例呈现出来。例如,在教课文《羚羊木雕》时,首先要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的字音,整体感知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学会通过把握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再次要了解插叙手法的作用。最后学会两代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明白亲情需要互相沟通、理解、尊重。此文中就运用了插叙的方法。如在爸爸妈迫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严谨,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友,不理解孩子的心,不尊重孩子们纯真的感情的行为。教师应点拨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是非,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二、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
为了确保案例教学法有效的实行,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可以仔细的思考,还可以降低学生压力,让学生能随心所欲发表观点,不断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懂得倾听他人意见。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对所呈现案例进行了解,在独立思考案例后,将案例重点部分确定下来,明确材料间关系,再提出解决建议与方法。在此前提下根据小组划分,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教师此时扮演的角色是第三者,控制交流秩序和进程,必要时给予一定提示,起到的是激励作用。
教学中,只要我们能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方法和模式就能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例如在教《人生寓言》这篇课文时,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当前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落实最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维上,涉及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转变传统死板教学模式,扩宽学生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势必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钻研,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做到案例教学张弛有度。
参考文献:
[1] 蔡华.论新课改后案例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中的使用[J].政史地教学,2008(02):112.
一、教师甘愿止步于教书匠吗
翻开历史的书页,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先贤对教师的定位,诸如“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周礼・地官司传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教师是通晓真理、知识渊博、作为表率教育别人的人,教师通过教书把人类积淀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但是,对教师的定位能止于教书吗?
曾几何时,“教书匠”成了教师的代名词,教师的角色被窄化为以完成教学任务为职责、以教书这门职业获取报酬的匠人。在教书匠的世界里,书本被作为知识的仓库,学生被当做可以填塞大量知识的容器,教书匠就是把知识由仓库转移到容器的搬运工。教书匠的一本教案“受用终身”,没有反思、没有探索、没有创新、没有研究,这种只需机械操作的填充型、灌输式的工作反反复复,无穷尽也。长此以往,教将不教,学将不学也!坐井观天趋于思想保守,缺乏探索禁锢了视野的延伸,疏离更新的知识导致远远落后于现时代。总是重复相同的工作而不思进取,教书匠也就越来越无法从教学中获得乐趣,我们又岂能期望无趣的教学给学生带来什么有益有趣的启迪呢?
二、教师成长之路在何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确实如此。而今,培养研究型教师,让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呼声日益高涨。温总理提出的“教育家办教育”,作为重大的教育命题,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是要成长的,成长之路指向的应当是教育家。
谈及“教育家”,我们脑海中每每出现的是古今中外的大师级人物,从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王阳明到近现代的杨贤江、、晏阳初、陶行知、陈鹤琴;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捷克的夸美纽斯、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赫尔巴特、美国的杜威、泰勒。这一连串闪光的名字,都书写了教育史的辉煌。对于“教育家”这个称呼,也许很多人觉得高不可攀。按照以往的观念,“教育家”的名号往往是对那些具有崇高的道德人格、建立起杰出的教育功勋、形成独特教育思想的人们的尊称。这样的界定固然是不无道理的。然而,时间不是凝固的,对“教育家”内涵的理解也不是停滞不前的。教育的变革丰富了“教育家”的意义,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家。教育家不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不管处于怎样的时代,可以被称为教育家的人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不变的特质,就是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以及投身教学改革的热忱。
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指出,“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两种也都不是最高尚的。”在陶行知看来,能称得上是第一流教育家的人,必定要满足下列两种要素之一。其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其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它打开。”也就是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1]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家”的界定何其精辟与深刻啊!有开拓意识、有胆量、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才是第一流的,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三、教育家离我们有多远
教师要不断成长,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可以说,我们当今倡导的“教育家办教育”中的“教育家”很大程度上指向的是研究型教师,即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研究型教师的提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人文课程研究”运动,以培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为目标。斯滕豪斯作为负责人,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概念,要求教师把教育和研究相结合。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发展了他的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即行动研究者”“教师即解放运动的行动研究者”。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舍恩教授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概念,进一步拓展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思想得到了丰富,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所重视。教师应努力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享有专业自的教育家,这不仅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也应成为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内在需求。教师要视自己为研究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以研究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反思与探索。教师作为研究者,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有着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学校就是天然的研究基地,课堂就是最真实的实验场,学生就是最亲密的研究伙伴。教师置身其中,开展行动研究,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操作者”的双重角色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便成为了教育家。
“教育家”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来自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对教育问题有着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给学生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每个接受过教育的人而言,毕业数年以后,也许对于教师曾经教授过的知识早已模糊,而那些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却铭刻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这些优秀教师正是我们的时代所呼唤的教育家。一览当今教育战线,我们看到了多少崇高而朴素的教育家身影。
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他教书3年就被评为省先进班主任,4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6年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而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魏书生竭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他进行了语文课堂结构改革实验,创立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此改革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方面的成效尤其突出。他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无畏的胆略、坚强的意志。他说,当学生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社会广阔的海洋的时候,自我教育的能力,将能像发动机、像海轮、像导航仪一样,使他们乘长风、破巨浪,到达理想的彼岸。他说,要像陶行知那样:在人世间“捧着一颗心来,不拿半根草去”。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像一棵青草、一只蜜蜂、一名勤务员那样,对人民无所求,尽可能地多给别人。”魏书生正是这样实现着自己的誓言,他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学生,爱之火炬又在他的学生中互相传递、代代相承。
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提出了“让数学回归生活”的主张,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型学习,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他构建了让学生经历理解社会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发现数学成分――符号化――概念化――模式化。让学生学习“活的数学”,让学生自主地吸纳知识。张思明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他赋予教师三重角色定位,一是学习者,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向学生学习;二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师生合作研究中探索事物的奥秘;三是实践者,设计数学建模单元课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践行“反思探索创新”的教育理念。他一直以自己的行动演绎着这三重角色,成就着数学教育改革中的精彩篇章。
杨瑞清,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这位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教师放弃了常人眼中的“好机会”,辞去了共青团江浦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他说,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做“行知路上后来人”,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23年来献身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优异成绩。他的“乡村大教育”“赏识教育”的思想为人们所称道。
在我们的教育领域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优秀教师,他们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富有爱心和教养的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具有智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人。
教师承担的是引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使命,教师不是静止的“一桶水”,而是灵动的“一眼泉”。而教育家正是那些长期投身于教育事业、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是那些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精深专业知识的人;是那些品德高尚,充满了人道关怀的人;是那些教研兼顾、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教师要克服“教书匠”的禁锢,将自己锻造成“教育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展思维、积极探究、开辟创新。教育家,不是深不可测的海;教育家,不是高不可攀的山。教育家,离我们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凭一口普通话,她当上了白领
今年23岁的杨艳是河南省商丘市人,2002年高考落榜后,她上了郑州的一家私立影视学校,学了主持人专业,没想到两年后这家学校因为办学不规范被吊销了办学许可证。杨艳虽然不得已退了学,但两年的学习已经让她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2004年5月,杨艳和两位同学一起来到深圳打工,费尽周折之后,她应聘到深圳豪士邦电子厂,在流水线上做了一名插件工,工资800元。
豪士邦电子厂是一家大型的港资企业,公司里普通的操作员和一般的技术人员是内地人,而管理人员大多是香港人。插件工是一份很苦很累的活,杨艳每天得工作11个小时,忙得连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每当看到衣着光鲜的文员在舒服的写字楼里上班,工作轻松,工资却比自己高出很多时,杨艳就非常羡慕,可她一无文凭二没技术,怎么会有机会成为文员呢?
公司的广播员常常在员工们吃饭时,朗诵一段优美的散文或放一段轻松的音乐,放松员工们紧张工作了半天的心情。有一天,杨艳在听广播时忽然想到:自己唯一的长处就是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不能就靠自己会说普通话改变处境呢?要知道,广播员也是属于文员岗位啊……有此想法后,杨艳便开始有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纯正的普通话。她还经常在休息期间去广播室和广播员套近乎,有时还主动替广播员朗诵文章。2004年十一国庆节,公司举行文娱晚会,杨艳精心准备了诗歌朗诵节目。她上台一表演,果然让大家眼前一亮,也给公司领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久,公司一个广播员辞工了,公司的领导自然想起了普通话说得好的杨艳,把她调到了广播室。终于利用自己唯一的特长圆了文员梦,杨艳兴奋极了,暗暗发誓要做好广播工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渐渐地,她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纯正,加上她的声音本来就甜,所以她的播音越来越受到员工们的欢迎。
一天傍晚,当杨艳朗诵完一段散文时,公司业务部的副经理杨泰来走进广播室,很客气地对她说:“阿艳,你以后能否当我的老师?”杨艳被问得一头雾水:自己怎么能当副经理的老师呢?副经理告诉她,他从小在香港长大,普通话说得很差,好几次和客户洽谈业务时都闹出了尴尬;特别是前不久他在北京和客户谈业务时,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和对方不能顺利地交流和沟通,还差点让业务黄了。于是,从北京回来后,他下定决心要把普通话学好,便来向普通话说得很纯正的杨艳求教……杨艳恍然大悟,当即答应了。
从此,每天晚上,杨副经理便找上门来向杨艳学习普通话。尽管这只是额外的工作,并没有相应的报酬,但杨艳教得很耐心。她发现,杨副经理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是因为他说话的语速太快而导致吐字不清,而且他往往在发现自己说得不好时,便干脆着急地改说粤语,这样自然进步不大。于是,杨艳便把他说得不标准的地方逐字逐句地纠正给他听,并告诉他,其实说好普通话一点都不难,只要平时多听多练,把自己说得不标准的普通话和正宗的普通话多做比较,多做练习,进步就会很快。由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再加上是一对一地教学,杨副经理的普通话进步很快,两个月后,就有了明显的改善。当杨副经理再和一个老客户聊天时,对方大吃一惊,说:“你的普通话进步好快,都可以去香港当指导员了。”至此,杨副经理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已经说得比较纯正,不再需要麻烦杨艳这位义务老师了。他特地在一家酒店请杨艳吃了一顿饭,以示自己的感谢。吃完晚餐回到宿舍后,杨艳心想:自己在厂里做了几个月的广播员,尽管工作轻松,但工资与管理人员比起来还是较低。公司里有那么多的香港人,他们也肯定像杨副经理一样,有着学好普通话的迫切需要。自己何不建议公司领导,专门为公司里的香港人办一个普通话培训班,由自己做辅导员呢?只要自己的辅导有效果,公司肯定愿意提高自己的待遇。
第二天,杨艳鼓起勇气向公司总经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总经理一听,对这个提议大加赞赏,当即拍板同意。过了一天,公司办公室主任就送来了关于面向香港管理人员举办普通话培训班的通知。杨艳广播通知后的当天下午,就有许多港籍管理人员报名参加。当天晚上,杨艳在人事部拿到名单时大吃一惊:天哪!竟然有30多个人报名,这不成了一个班了吗?
杨艳有一点点紧张,但想到自己以后可以站在讲台上,为那么多的管理人员讲课,她又非常兴奋。就这样,杨艳成了公司里的普通话培训班的老师,月工资涨到了1800元。
赴香港,激发创业灵感
培训班开课之前,为了能把课讲好,杨艳来到新华书店,试图买一些有关普通话培训方面的书籍,可让她很失望。那些语言类的书籍中关于学习普通话的书很少,大多是一些“粤语通”之类的书籍。培训班马上就要开起来了,可还没有相应的教材,自己总不能和辅导杨副经理一样,每个人一句一句地交流,然后逐字逐句地纠正吧?经过冥思苦想,杨艳脑海里忽然灵光一闪:买一本“粤语通”之类的书,然后反其道而行之,把粤语和普通话的位置对换,这样不就可以教学了吗?
解决了教材的难题后,杨艳又总结出当初教杨副经理的经验,像模像样地认真准备了教案。这样,培训班开办起来后,效果比杨艳预料中的还要好。许多人在一起学习,大家在课堂上现学现用地用普通话交谈,便有了说普通话的氛围,所以效果很不错,学员的普通话大有长进。
第一期培训班结束后,那些参加了培训的香港人的普通话水平大有提高,这令公司里的其他香港人很羡慕,也纷纷报名参加培训。接下来,公司又接连举办了3期培训班。但是,成功举办了几期普通话培训之后,需要培训的人越来越少了。杨艳心想:如果培训班维持不下去,那自己岂不是又只能在广播室当播音员了?于是,她又琢磨开了:公司的总部在香港,总部的人有没有学好普通话的需要呢?如果公司总部也需要举办培训班,自己向公司领导毛遂自荐,说不定可以去香港当培训教员呢!
杨艳来到总经理办公室,对总经理说:“自从公司举办普通话培训班以来,大家的普通话水平大有提高,在内地办事的效率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不知道香港总公司有没有举办普通话培训班的需要?”总经理听后,眼前一亮,说:“是啊,为了提高员工的普通话水平,总部每年都要花费一大笔培训资金呢!我看,推荐你到总部去办一个普通话培训班,是一个好建议!”
一个月后,杨艳果然来到了香港,专门负责培训公司总部那些有心学习普通话的员工。在香港总部,杨艳的月工资涨到了3000元。由于在深圳的时候,她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香港她教得得心应手。
2005年9月的一天,杨艳在香港中英路闲逛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个普通话培训班的招生广告。广告上写道:培训30个学时,收费1000港元。杨艳心想:自己在香港的这段时间比较轻闲,如果能找一份兼职,既能多一份收入,又能开拓自己的视野,何乐而不为呢?想到这里,杨艳便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找到了那个培训学校的负责人李先生。令杨艳喜出望外的是,这个培训学校有个老师恰好有事请假了,正准备招一个兼职教师,因此她很顺利地获得了试讲的机会。
杨艳以前就总结出了教香港人说普通话的经验,所以那天的试讲轻车熟路,很对香港人的胃口,特别是李先生,对她的表现赞不绝口。就这样,杨艳在香港轻易地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
从此,杨艳在总部授课的闲暇时间,便来到培训班兼职。在这里,她了解到:自从后,香港和内地的联系日趋紧密,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准备来内地发展,而在这之前,他们一般都有想猛补一阵普通话的需要。因此,一些专门针对这种需要的培训班便应运而生,且收费都不低。于是,杨艳便利用业余时间,又在另外一家培训学校找到了一份兼职。
有了一份正常的工作,加上两份兼职,杨艳在香港一个月的收入达到了7000多港元。这时的她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虽然没有文凭,但如果能在培训普通话方面成为专家,将来同样大有前途。于是,她把每次讲课的经验都作了笔记,同时开始注意吸收其他培训老师讲课的好方法。由于杨艳善于总结,所以她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而且风趣幽默,很多学员都喜欢听她讲课,觉得她的授课比那些科班出身的教员更有意思,更有效果。
授课之余,有心的杨艳发现:这里每个普通话培训班至少有50个学员,收费达5万港元,除掉教员工资和场地费用等一切开支,每一个班能给老板至少带来3万港元的收入。可自己同时担任3份工作,也不过7000多港元收入。她想:如果在深圳办类似的培训班,报名的人会不会更多呢?现在深圳的香港人那么多,自己何不考虑以后在深圳办一所这样的学校呢?想到这里,她不禁有些激动。
2006年1月,杨艳在公司总部的培训工作结束了。回到深圳后,公司随着香港管理人员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地取消了培训班。这样一来,杨艳的月工资又降到了1000多元。她本来想再去香港的培训学校找一份工作,可打听后她才知道,当初她之所以能在香港的培训学校轻松地找到兼职,是因为公司为她办了工作签证,那边的培训学校愿意接收她;如果现在她辞职去香港,就得重新办工作签证,而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见去香港做普通话教员这条路行不通,杨艳索性决定:自己创业,在深圳办一所语言培训学校!
深圳,为这个昔日打工妹喝彩
杨艳是一个想到就做的人。有了这个想法后,她便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市场调查: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学习普通话?市场有多大?办一所语言培训学校有哪些具体的事情……经过调查,她发现,深圳的香港人很多,特别是一些大公司,一个公司就有好几百香港人,而他们大多是一些管理人员,和内地人打交道的机会很多,常为普通话说得不好而苦恼,迫切需要讲好普通话。如果有专门的学校提供培训,他们大多愿意报名。可在深圳,专门针对香港人办的普通话培训学校,几乎是一个空白点。详尽了解了市场状况后,杨艳的信心更足了。
杨艳很果断地辞了职,着手筹办培训班。她决定把培训班办到深圳市福田区,因为这里聚集了许多港资企业,并且交通方便。随后,杨艳便拿出这几年的全部积蓄,再在一些亲友那里借了一部分资金,到福田区山东大厦旁找到了适合的场所,谈妥了租金,在相关部门办理了开办“深圳大众通语言培训学校”的手续。
可是,学校快要开学了,杨艳却发现在深圳找不到相应的教材。她便借鉴香港那些培训学校的教材,又在深圳大学请了一些专业老师编写教学用书。为了保证培训班的质量,她又招聘了一些粤语、普通话都说得非常流利的培训教师。四处奔波了整整一个月,她才把各种工作一件件地办妥。
2006年3月,杨艳的培训学校终于正式开班了。令她喜出望外的是,报名者络绎不绝,咨询的人则更多。因为是短期培训形式,杨艳的收费不可能很高,第一期招了40多个学员,每人收费300元。培训结束后,除掉一切开支,第一期她就赚了6000多元。
办培训班,教学质量是关键。令杨艳高兴的是,来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有相当高的文化基础,有许多还在深圳工作了好几年,已具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所以,经过一期的培训,这些学员就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这么好的学习效果,一传十,十传百,结果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大众通语言培训学校,报名培训的人越来越多。一期培训结束后,又有更多的人来报名培训。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杨艳很兴奋。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她决定加大广告投入,请人为培训班做出了精彩的广告,并把广告分发到了附近的人才市场和一些大型的港资企业。很快,就有一些大型企业为自己的香港管理人员集体报名参加培训。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内地人来培训班报名学习粤语,一些因为语言不通求职被拒的大学生也纷纷前来报名培训。杨艳的培训班就这样红红火火地一期接着一期地办开了。
为了给学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杨艳在人才市场和一些公司里搜集一些求职信息,免费提供给学员。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一些公司港籍管理人员和刚到深圳不久想在深圳找工作的大学生。一些管理人员在培训的时候便招聘到了合适的员工;而一些来培训的大学生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杨艳的培训学校就更受欢迎了。
随着要求培训的人越来越多,杨艳扩大了招生规模,从最初一期只办1个培训班、40多个学员,慢慢地增加到了一期4个班,近200个学员。为此,她招聘了8名专职教员,6名教员专门为学员上课,其他两名帮助她管理学校的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