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0: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像行业调研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市场调研报告模板一
一、摘要
目前国内的网上购物市场(以下简称“网购”)已呈现出一派蓬勃之势。大学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使得“网购”朝着更加广阔和便捷的道路发展。但是对于“网购”也分为了两派,一派人热衷于网络购物,而其他人则对网络购物有一定的顾虑。针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进行了小范围的市场调查,预测出武汉市大学生网购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根据结果分析出网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二、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统计报告》的信息,至20xx年6月30日,我国内地网民总人数已达3.23亿;其中,经常上网购物的约有30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经常上网购物的网民增长50%,显示出这种新的购物方式的潜力。
作为大学生,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他们成为网络购物群体中的主体。他们往往扮演者引领社会消费趋势的角色,尽管在校期间没有收入来源,在消费能力上受到了限制,但大部分学生4年之后都会获得一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所以在校大学生一旦突破了资金的限制,他们将是未来网络的主宰力量,在网络购物方面,他们更具优势。因此,从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上购物消费的潜在群体,他们对未来网上购物的发展趋势有重要的影响。而从网络购物者的文化程度来分析,上网购物的大学生已经达到总数的49.3%。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特征。
三、正文
(一)调查的背景:
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电子商务迅速普及。凭借互联网无地域限制的优势,消除了产品、服务供应商和需求者之间地与距离相关的障碍,我国经济正逐渐成为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方便节约时间,网上购物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网上购物的模式在降低运营成本、方便快捷等方面的优势,大大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行业进入门槛,一时间网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网络购物的兴起,正悄然改变着社会的商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对网络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对网上购物行为接受很快,已经成为 网上购物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原因及满意度进行研究具有商业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调查的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网上购物情况,从中分析当代大学生对网购的接受程度及消费行为特征,并通过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网上购物的看法、态度等状况,正确指导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行为,以及对我国当前网上购物的现状及网上购物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三)调查方法和对象:
本次我们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首先,制作出调查问卷;然后,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向主要高校在校大学生发放纸质版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和认识。
(四)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大学生网上购物潜力巨大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有网上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占50%。而没有网上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其中只有7.8%的人没有浏览过购物网站。不难看出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说明大学生对网上购物这一行为能够接受,并且接受的比较快。
2、大学生网购群体的性别特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78%的女生曾选择过网上购物,而男生中这一比例却只有62%,明显低于女生。(如图表三所示)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对新鲜比较感兴趣,喜欢追求时尚;而男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或认识显然比女生要低,这可能是造成大学男生网购比率比女生低的原因,也反映了男女生不同心理需求。
(1)没有网上购物的原因:
调查显示,在没有购买经历的大学生中,没有尝试网购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商品问题、卖家诚信(例:假货,质量差)、货款的支付问题、商品的递送及邮费问题、售后服务问题、网络安全问题、观念难以转变、环境不允许等。其中,有50%认为商品质量低劣,认为售后服务差的占27.30%,有22.70%如此之高的比例认为网络欺诈使她们对网购望而却步。质量差是大学生对网购产品的主要意见。
(2)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
调查显示,在有购买经历的大学生中,尝试网购的主要原因主要有:节约时间、节约费用,方便、送货上门,寻找稀有产品,出于好奇、有趣,时尚、款式新颖,受身边朋友影响,可以货比三家、没有营业员压力。而比例较大的是:节约时间、节约费用,方便、送货上门。
4、 大学生网购行为的特征
(1)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类型
大学生在网上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排名依次是:服装类(78.3%)、图书音像(53.3%)、小饰品(38.3%)、生活用品(26.7%)、数码产品(20.0%)和其他类(5.0%)。
从调查结果来看,服装类、书籍音像类所占比例较大;其次小饰品、生活用品、数码产品也占一定比例。这体现了大学生在网购类型中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而且在学习用途(如图书)中所占比例也较大。与网上购物其他类型相比有所不同的是:对网上购买数码产品的接受程度显然还有待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数码产品价值较高,消费者不太信任;由于数码产品的性质和别的商品不太相同,一般购买它时需要见到样品。这可能就是制约网上购买数码产品发展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网购消费金额情况
消费的金额主要是由生活水平所决定,而大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收入,所以一般的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30-60段和60-100段,其中女生偏多。大学生网购消费金额普遍比较低,主要集中在30元-60元和60元-100元,男女生相比,在100-200元之间和200元以上,这两档男生的消费金额高于女生。
(五)网上购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网上购物的薄弱环节
调查显示,无论是否有购物经历的大学生都对网购存在一定的担心因素,他们普遍认为网购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如商品的质量(66.7%)、商家的售后服务(60.0%)、网上支付安全(46.7%)以及送货速度(31.7%)等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在选择网上购物时还不能完全接受,尤其是对网上商品的质量还很不满意,在这方面还希望商家能够提供质量合格并且和网上差别不熟太大的商品;再者,商家不能认为一旦网上商品卖出后就与自身无关,还应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网上购物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网络商品的管理。调查发现, 很多大学生喜欢购买一些品牌商品, 之所以在网上购买, 就是看中了网络商品的价格低, 但是虚假商品的掺入使大学生受到欺骗, 从而失去了对网络购物的兴趣。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商品的质量的管理与鉴定, 确保商品的真实性。
(2)加强商家信誉度的管理。根据调查,很多购物网站都设立了信誉度的测评。比如淘宝会员在淘宝网每使用支付宝成功交易一次, 就可以对交易对象作一次信用评价。在交易中作为卖家的信用度分为20个级别,级别越高, 信誉度越高, 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信誉度来确定购买哪个商家的产品。
(3)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伴随着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 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却显稍慢, 中国涉及到网络购物方面的纠纷主要依靠《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等法律调整, 而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因此, 建立和完善网络购物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就赔偿责任承担主体、合同模式、权利与义务、纠纷处理机制、赔付途径等做出规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总结
根据我们这次的调查也可以看出,大学生---这一未来的主要消费群体对网上购物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说明网上购物这个市场还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相关网站,企业和商家应提高宣传力度,同时对于网络管理与支付程序等不足加以改进。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以此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群体并且增加老客户的忠诚度。不仅让大学生这一群体了解 ,也要让广大民众参与进来,促进网上购物的发展。相信随着我国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网民的不断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展网络购物活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到网络购物的潮流中来,我国的网络购物市场必定会越来越繁荣。
大学生市场调研报告模板二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为了揭开网购的真实面目,让更多的人了解网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由于调查的困难性,选取了本学院进行调查)
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大学生网上购物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上网购物基本情形和情况。
3、调查方法:对经贸学院的全部学生(限于三年级以下)进行分层,分成大一,大二,大三三层,在总体中抽取容量为60的样本,在每层中进行系统抽样,根据每层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在三层中分别抽取容量为22,22,16的样本。随机选定某一学号后,间隔10进行抽样,得到样本。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问卷附在最后一页)
四、调查结果分析
1、通过对样本中网购人数的调查,得到以下数据:大一学生样本中有9人进行网购,在该层中的比例为56、25%;大二的有15人,占该层的68、18%;大三的有11人,占该层的50%。
以95%的把握推断经贸学院中网购人数比例范围为45、36%~70、44%
2、在没有在网上购物的同学中,有近50%的同学认为网购不安全,而在有过网购行为的同学中有97%的同学觉得网购值得信任。另外,在前者中有92%的人会尝试网上购物。
3、在网购人群中,因为节约费用而选择网购的占网购人数的62%,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出于好奇和寻找新奇商品而选择网购。在众多的购物网站中,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呢?有48、57%的网购者会把网站商品是否齐全作为他们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标准。其中,淘宝网名列前茅,有87、3%的同学选择在淘宝购物。
4、大家都在网上买些什么呢?经调查,数码产品位居榜首,占到总消费的37、7%,其次是服装27、87%,在网上买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占到总数的19、67%。相比之下,由于食品的特殊性(保鲜等问题),却几乎无人在网上购买食品。
5、本次调查中,还对同学们的网购消费水平进行了调查,有42%的同学每季网购一次,每月一次和每年一次的同学分别占总体的25、8%和27、5%。还有4、7%的网购达人平均每周一次。每次购物的平均交易金额在100以下和100~500之间的人数都占总数的42、8%,其他金额范围分布较少。
6、在网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主要困难是商品描述不清楚,达到45%,其次是商品数目繁多和网站太多,网上市场太杂乱(21%),网购市场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调查结果总结
[关键词]:商品经营专业,商品流通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 A
商品经营专业是我国职业教育中历史最悠久、具有商业特色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创设于我国解放初期,当时称为“商业经济专业”,原商业部教育司于1980年制定了商品经营专业教学计划;1997年原国内贸易部教育司又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订;2000年,劳动部有关部门组织重新修订了该专业教学计划;在教育部2000年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然而,近年来,尽管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给全社会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但商品经营专业却并没有相应地发展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反而面临着日渐萎缩的局面,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一、当前商品经营专业人才供求现状
1.商品流通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
商品经营是指商业企业通过一定购销形式和流转环节将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的经济活动,从事商品经营的企业可以统称为商品流通企业,包括商品批发、零售等。
商品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之一,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超过35%。而城镇化转移出来的农民,70%要靠流通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就非农产业的就业来说,流通业提供的就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期开放以来,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更是日益迅猛,近五年来,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同时商品经营企业的数量和从业人员都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构建和发展现代流通体系,未来必定需要大量的具备现代流通业知识的人才。
2.现代商品流通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随着消费品内需市场的持续发展,传统商品经营的相关行业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改革进程:
(1)业态的变化:除了传统的综合百货商店、超市以外,近年来,大型购物中心、专业专卖店、便利店、连锁超市、微型百货店等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经营单体店”逐步转向“集团连锁化”,特别是零售业态不断创新,各种业态百花齐放、相互渗透;
(2)经营方式的变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蓬勃兴起,企业的经营方式也从过去的单一型向多元化过渡。从过去的以经销、代销为主,到现在的联营、自采自营、品牌联营、授权、生产商自营自有品牌专业店等形式并存;从过去的单一的定位,如批发、零售或批零兼营,采用实体店的形式,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网络,不断拓宽自己的经营范围,尝试如B2B、B2C、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模式等新的经营方式;
(3)经营规模的变化:近几年,渐渐出现一股业大店小的潮流,虽然大规模的商品经营企业不断涌现,但同时,许多这些大企业又是由大量的、遍布全国的小规模甚至微型小店组成的;为了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多生产商将专卖店、专门店开到各个社区中;
(4)经营手段的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由低科技含量逐步转向高科技含量,POS销售点实时管理系统、EOS电子订货系统等在内的等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商品经营企业中越来越普及;信用卡结算、条形码应用、会员制度的推广等也使现代商品经营企业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
(5)市场竞争和环境的变化:加入WTO,外资企业的渗透几乎已经到达商品经营业的每一个领域,商品经营企业不仅要经营商品,更要经营商誉,经营商圈,经营顾客,经营购物环境,经营不断更新的消费者需求。
这些变革,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新的思维模式,新颖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知识,扎实的商品专业知识,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技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商品经营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单一技能型向综合能力型转变;从销售型向服务型、创业型转变;从经验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
3.目前我国商品经营专业人才供应不能满足商品经营企业的人才需求:
近年来,商品经营专业招生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人才供应量严重不足。当前,开设商品经营专业的学校很少。根据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中等职业学校商品经营专业调研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3年止,全国仅有10所中职学校开设有商品经营专业。而且,各校的商品经营专业招生人数偏低,从调研的统计数据发现,近五年来,该专业的校均招生人数每年不足一百人,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虽然专业人才供应量不足,但这并没有使商品经营专业成为一个热门专业、使商品经营专业毕业生成为抢手人才,相反,从对商品经营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中得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仅为60%多一点,将近四成的毕业生从事的是商品经营以外的生产及其他服务性行业的工作。
二、对现状的思考
一方面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而另一方面是招生人数下降、人才严重不足,这其中原因何在?笔者想结合在专业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专业定位方面
按照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指导方案的描述,商品经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各类商业企业从事商品销售工作的中初级专业人员。
首先,这一专业定位涉及的行业宽而针对的岗位窄。我们都知道,商品经营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类企业,存在于各行各业中,涵盖的商品种类既多,又千差万别,同为商品经营企业,隔行如隔山,所涉及的商品知识和经营、销售技能均不同。因此,“宽行业”的定位,使各校开设的课程只能够侧重于通用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行业相关的专业、专门知识相当缺乏,学生自然也就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从事商品销售工作”这种“窄” 的岗位定位,又使学生所学的技能过于单一,集中在销售方面的技巧,这种看似准确(“商品销售”),实际含糊不清(什么行业的商品销售)的岗位定位,其结果是学生只能够销售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快销品。因此,这样的专业定位,就不能满足不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大量小规模企业对综合能力型人才的需求。
其次,这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雷同,而且就业方向及岗位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情形必然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并没有特别的优势。
2.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专业特色不明显。由于商品经营所涉及的行业很多、一个商品经营企业里的工作岗位差别也较大,而学校的课时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既有一定的行业适应能力,又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就业中突围而出。目前,各校的商品经营专业大多以营销类的课程为主,与行业、专业有关的课程很少;课程内容也大部分是传统的学科理论,与商品经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有相当距离;同时具有商品经营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比较缺乏,实训基地少,实训教学严重不足,专业特色不明显,培养的学生与一般的营销专业学生没有明显的区别,在就业竞争中没有优势,往往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
3.专业缺乏吸引力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和学生都认为该专业缺乏吸引力。首先是专业的名称对学生和家长没有吸引力,从字面上让人直接联想到将来的工作就是营业员。而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营业员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技能,只要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所以难以认同商品经营这个专业。其次,学生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层次不高更加深了这种印象。第三,商品经营专业目前只有中专学历,在我国国民学历高等教育体系中,商品经营专业没有直接接续的专业。无论是在对高校的调查,还是查阅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高职高专的专业目录,都没有“商品经营”这一专业。因此,与其他学历体系完备的专业相比,商品经营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很低,企业、家长、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可度和理解度不高。
专业缺乏吸引力导致学校不愿开、家长不认同、学生不愿报,从而造成商品经营专业招生规模逐年下降,专业适用人才供应不足。
三、对商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基于上述的思考,要加强商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改变供求的现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专业定位,突显专业特色
既然原来的商品经营专业的定位涉及行业过宽、泛,从而导致专业专门人才缺乏,那么商品经营专业今后的建设,应该走专门化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应针对特定行业,突现专业性,有别于其他相近专业。对于刚毕业的中职学生来说,掌握好一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使他们在相关行业的就业中更具竞争力;就业后更容易投入企业的工作,缩短岗位适应期;对一个行业的深入了解,也有利于让学生干一行爱一行。
在选择确定商品经营专业技能方向时,首先应该从符合当前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满足流通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中增长较快的有通讯器材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中西药品类,粮油类,肉禽蛋类,服装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日用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在建设商品经营专业时,可以选择其中发展前景稳定,人才需求增长迅速的行业,确定为专业技能方向。
其次,要考虑到与其他相近专业的差别。商品经营不能针对日用品产品、服装类(非奢侈品牌)、文化办公用品类等快销品行业。因为快销品类行业涉及的商品知识不太复杂,经营相对容易,定位于这些行业,无法突显专业特色,所以应该侧重于技术含量高的、没有产品知识就难以胜任的行业,例如眼镜、家居建材、家用电器等。在这些行业中,商品知识、行业知识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或者几天的岗前培训就可以满足的,这种情况下,专业的教学、培养才是有必要的。
2.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目前商品经营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不同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商品经营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当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同时,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重新开发设计。
商品经营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又要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考虑到商品经营企业对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专业课程应该包括商品采购、销售、保存等各工作、各岗位的技能,专业知识不能过于狭窄,建议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分析方法,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在对调研结论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对商品经营企业中适合中职学生的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设计商品经营专业的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加强实训实习环境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商品经营企业涉及行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必然是多样的、复杂的,学校应该加强实训实习环境建设,将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采用理实一体化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岗位实训、实习,实现了工作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的零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学生的实训、实习、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各校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开拓各种校企合作的可能与途径,探索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方式和可行性,例如:合作办专业(如,汽车经营、电器经营、珠宝经营等),或共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教育企业等。
4.完善专业学历教育体系,提高专业吸引力,突破专业招生困境。
由于商品经营专业目前只在中专开设,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如果要继续深造,就只能选择其他相近专业就读,这无疑会削弱学生报读这个专业的信心。如果今后能够在接续学历层次中(例如高职、专科、本科等)开设商品经营专业,使学生在学历教育中有成长的阶梯,那么对中职学校的招生应该有所促进。
同时,还要加强宣传,通过目标岗位、职业生涯发展的对比,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的典型事例等,突出商品经营专业与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等专业的区分,提高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同度,突破招生困境。
5.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的专业性
在专业建设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保障。专业理论扎实,教学基本功过硬是商品经营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实训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起相应的培训制度,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产学研合作单位进修学习或参与商品经营企业的实践,一方面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状况,提高教学和实训指导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又可以了解企业对商品经营人才的具体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另外,还可扩大教师、实训导师来源,引进企业实践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聘用具有双师素质的一线管理人员到校进行教学、实训指导。
商品经营专业建设正面临着一个困境和机遇并存的时机:固步自封,专业将日渐萎缩,借机转型,为商品经营企业提供适合的有用人才,反而可能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成长、壮大起来。以上仅是笔者个人的思考和见解,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抛砖引玉,希望同行能一起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 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学校商品经营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2001
[2] 王翎,商贸业基层商品经营人才需求调研分析,《职业》,2011年,02期
[3] 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学校商品经营专业调研报告》,2014
为了推动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都为培养壮大科普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也让广大科普工作者对科普文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成都是四川乃至西部科技和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城市,科技和文化资源丰富、人才丰沛,科技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建有科技文化创新示范基地。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加快,成都也面临以创新驱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形成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让科普与产业、科普与文化、科普与民生真正关联,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服务民生的路径与方法,为成都市振兴科普文化、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科普文化产业;发展走向;科技服务民生
一、国外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当前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除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主要是科技团体和基金会)是主要的科普投入主体外,企业为了自身形象、长远发展需要和盈利目的,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科普投入,成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科普投入主体的增多和科学自身的特点,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由大众传媒、科技博物馆、科技社团及科普非营利组织组成的多样化科普运作主体机制。发达国家科普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政府对科普高度重视,并在科普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构筑起一个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和参与的机制和氛围。
二、国内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国内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专门的科普产业政策。在财政投入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政府科普产品的采购和共享力度不断加大,科普场馆设施的超常发展,科普基础设施每年对科普产业贡献的市场规模至少150亿元;高端科普消费日益强劲,科普休闲娱乐日益兴盛, 科普产品和服务“缺口”日益增加,这些表明我国科普正在孕育巨大的市场。国内部分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等研发生产出了一批适合发展需要的产品,取得了一批创新型的专利,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发专业队伍,高素质人才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以安微省为例,安徽省开发的科普展品(项)进入了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以及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型科技馆,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已在安徽省芜湖市成功举办四届,成功打造了中国科普资源集散中心。成立了集产品创意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
三、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公众科学素养和参与度逐步提高
我省第二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在对成都所辖区域的抽样调查中,市民通过科技示范点或科普活动站、科技企业、科技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等专业科技场所获取的科普知识、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高于全省其他地区,增幅比例较快提高,民众参与比例分别达到52.7%、40.5%、9.2%。据《成都市科学普及情况调研报告》揭示,早在2006年,成都公众科学素质以4.55%的比例,位居上海、北京、苏州之后,列全国14个城市第四。
(二)科普作品创作队伍实力雄厚
成都市被公认为全国三大科普创作中心之一,列北京、上海之后。有来自省内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农村和部队的800 多名老、中、青科普作家队伍,以及国内近百名签约作家和特约编辑。借助这个科普队伍,成都市面向大中小学校师生和公众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实现了科普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
(三)科普设施和教育基地建设力度逐年加强
据《成都市科学普及情况调研报告》称,2007年成都市共有省级以上科普(技)教育基地24个,其中国家级科普(技)教育基地4个、省级科普(技)教育基地20个,另外还有47处可直接用于科普教育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重点实验室或基地等。至2013年,成都市将建成科普基地85个。这还不包括100所在蓉科研院所、80余个重点实验室、上千家高科技企业的庞大创新群体。可以说,成都市科普基地、场馆仍存在巨大的可开发资源。
(四)科普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公众参与度高
目前,成都市公众参与的全市性重大科普活动主要有科技周、科技月、科技下乡和西部科普工程,以及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每年举办参加人次在1000人以上的大型科普活动达60余次。“科技活动周”、“成都国际电脑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普活动的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加,品牌效应日渐显现,参与人数持续增长。
(五)实施科普民生工程,促进科技服务民生
成都市先后启动了“科普基地建设民生工程”和“成都市科技惠民工程”项目,推动科普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启动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人口与健康、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四大方面的科技惠民项目。在今年成都市科技产业化工程重大项目申报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科技产业化工程重大项目成为重点关注项目。
(六)多元化投资模式推动科普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据统计2006~2009年,成都市地方科技投入平均增幅26.8%,高于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17.02%。2009年成都市地方科技投入达到9.26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17%。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快形成,确保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不足
从调研情况看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明确的产业定位
发展没有一个中心主题,缺乏科学定位,未能形成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发展导向不明,缺乏整体品牌,缺乏鼓励科普事业发展、促进科普工作繁荣的机制,缺少知识结构与当代科技进展相适应的科普中坚,科普产业理论相对薄弱,科普观念相对落后。导致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不足。
(二)产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偏小
科普文化产品的研发产品的原创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足,市场的认可度不高,标准缺失,产业基础薄弱。生产科普文化产品的企业少且规模小,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尚未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科普企业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
(三)产业市场化发展不够,渠道创新不足
支持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和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化制度建设还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尚未建立科普文化和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准入机制,严重制约了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
科普产品的传播载体和宣传能力不足,科普文化产业内容、载体和宣传渠道建设创新不够,科普载体建设相比其他领域显得陈旧,宣传形式和渠道呆板,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场馆展陈内容更新不够。
(四)科普专业人才匮乏,产业投融资体制仍是瓶颈
成都市的科普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相对匾乏,大多数从业人员都非专职人员。同时还存在志愿者招募困难、人员知识老化和科普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缺乏,有关专业人才职称评定制度有待改进等问题。
科普文化产业缺乏大规模的投资,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科普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瓶颈。政府投入不多,社会融资很少,健全的、市场化的科普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科普文化产业无法依靠市场解决产业资金缺乏的问题。科普产品信用评估和融资额度缺乏相关指导,科普文化产业主要靠政府投资,渠道单一,融资难。
五、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也将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科普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迅速,商业潜力巨大。对科普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需求强烈。科普企业围绕市场做好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展示、交流、传播和服务的各个环节,确保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性。
(二)良好的环境为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经济的提高和政策的完善以及人才队伍的保证,为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条件。
(三)借力天府新区建设,聚集科普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借力天府新区建设,使科普文化产业在天府新区建设中发挥支配性作用。发展科普数字出版、科普动漫游戏、科普文博旅游、科普创意设计、科普演艺娱乐、科普文学与艺术品原创等。尝试把天府新区建成文化与现代科普发展深度融合的试验基地。
(四)国家和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省、市针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为科普产业的多元化资本运营提供了依据。为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基础,有利于科普产业的发展壮大。
(五)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也将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1、市场经济的挑战。在市场经济下,科普文化产业要考虑产品的公益性,兼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问题。
2、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普的内容、方式和传播已不适应现实需求,科普产品的生产和传播都需要升级和创新。
(六)人才匮乏且后继无人的挑战。在作家群体中,科普不是主流;在科学家中,科普不受重视。科普产品创作、生产和营销的人才都极为缺乏。
(七)科协科普工作的领导地位的挑战。科普工作主力军格局正在改变。过去只有科协一家做科普工作,现在出现了交叉行业,一些部门、系统从各自工作出发介入科普工作,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组织、协调、统筹地位面临挑战。
(八)科普文化产业未纳入文化产业范畴的挑战。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但由于科普文化产业未纳入文化产业,因此科普文化产业也未能得到文化、宣传、科技等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六、基于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促进民生的机理
(一)科普文化产业与科技的关系。通过运用高新技术,科普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不断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科技对民生的促进作用。科技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改善民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科学技术必须以“民生”问题为根本的出发点。
(三)科普文化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采用以影视、游戏、动漫、科普展教品等直观生动的形式进行科普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能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七、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学规划,强化政策保障
根据科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园区、楼宇为载体,重点发展科普传媒、科普文博旅游、科普展教产品创意设计、科普演艺娱乐、科普文学原创、科普动漫游戏、科普出版发行等七大科普文化产业。
建议政府研究制定《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成都市发展科普文化产业意见》等政策,确定科普文化产业的统计范畴和指标体系,建立科普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指导,使科普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科学、有序、有效的发展局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本馆、产品陈列室等科普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制度。研究制定扶持、鼓励和规范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二)加强政府与市场协同,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制定科普企业认定标准,规范科普文化产业行业秩序
由相关部门牵头,研究制定关于科普类图书、报刊、网站、影视作品、展教品的认定办法及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标准及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对符合要求的科普企业进行资格认定。通过标准和规范,促进科普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育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科普文化企业。
2、组建行业组织,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筹备成立科普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组织规范和指导相关科普文化产业品牌保护、技术研发和资金运作,推进科普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引导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
建议抓住成都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天府新区建设的机遇,规划建设具有成都文化特色和科技水平的现代化成都市科技馆,并列入201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成都市科协科普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围绕科技馆形成科普影视、科普动漫、科普出版、科普展教品研发等产业链和集群。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科普书刊、音像制品优秀品牌。鼓励公益性科普场馆与科普旅游馆园之间的交流合作。引导文化创意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带动配套项目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重点扶植那些有市场前景、适于大规模生产的科普产品,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形成规模,解决目前科普文化产品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力量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
4、出台科普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办法
由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建立科普知识产权专有和科普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科普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资源信息中心,鼓励中外科普知识产权权利人参与科普研发及科普创作、创意等活动,依法维护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强化对科普创新和科普创作的知识产权激励。搭建成都市科普资源数据库和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建立科普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机制和纠纷救济机制,保护科普作品、科普产品、科普服务传播和利用过程中的科普资源建设开发的正常运转,保护科普创新、创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5、制定科普文化产业项目申报指导目录
为更好地推动科普文化产业与科普事业的共同发展,结合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建议制定《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项目申报指导目录》,指导科普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科普文化产业企业的建设发展。在科技项目的设计、申报、遴选、立项等方面对科普企业、科普创作机构、研发机构给予有效引导,促进科普文化产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遵循科普文化市场发展规律,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1、大力培育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普企业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必须要培育一批大型适应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的竞争科普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具有文化创意、创新的科普产品生产企业。
开放科普文化产品的出版管制,给科普市场宽松的竞争环境,打造能面向国际竞争的文化精品,使成都市科普文化产品具有全国性、世界性竞争力,给成都市注入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
2、建立科普文化产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
在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专门设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科普文化企业提供集政策、产品、中介、信息服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于一体的集合打包式服务,并提供相应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以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通过平台的信用提升企业的信用,使科普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针对有知识产权并正在实施但缺少流动资金的科普企业,允许用知识产权作质押融资。
将促进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列入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创新年度预算,有关部门可以试点成立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内容前瞻、手段先进、有影响有亮点的重点科普项目和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科普企业。
市级财政应优先鼓励科普文化产业项目贷款,将其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给予一定年限的贴息,并在贷款、建设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简化科普相关企业贷款手续,提高贷款效率。在保证财政资金到位的前提下,政府应同时出台相关的条例保证科普企业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发。
3、建立科普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建议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经济政策应尽快成为普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社会组织、企业和非盈利机构以及个人捐赠、赞助、投资科普事业,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加强对科普资金的使用监管,提高科普经费使用效率。
4、完善科普文化产业投融资优惠政策
实施多元化投资,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投资、参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机制。可以考虑以部分财政资金并吸引部分社会资金,以实际行动解决创办科普文化企业政府给予贷款担保优惠的融资瓶颈问题。
(四)提升科技含量,带动行业的升级换代
利用资本力量,加强资源整合,打通产品策划、创意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推广、衍生品等科普文化产业链。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采用合资、合作和购买版权等方式,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科普类书刊、音像、软件、玩具、网络和展览开发企业及其作品、产品。开发创作具有成都本土文化特色和科技含量的科普产品提升科普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换代。
(五)加快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促进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1、探索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新机制,组建高端专家队伍
建议由成都市科协牵头,其他部门协作,成立由科研、教育、传播、经济等各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的科普文化产业高端专家委员会。建议重视本土作家群体,如杨红樱,组织力量挖掘这些作家的市场潜力。
2、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由相关部门牵头,由成都相关高校联合实施科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科普文化产业运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成都市科普人才库和专业人才信息网络平台。
开展科普教育人才、科普产品创意与设计人才、科普传媒人才等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采取短期培训、职业认证、脱产学习、实习实训的方式,为科普场馆、科普文化机构、科普出版机构和相关行业培养人才。
3、积极引进、大力培养科普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引进复合型科普文化产业人才,重点引进 “业界知名、实绩突出”的科普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富有创意、勇于创业”的科普文化创意拔尖人才,实施科普文化产业精英培养计划,培养“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科普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4、开展科普文化产业人才职称认定
建立专业科普文化产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调动科普文化产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稳定科普人才队伍,使他们可以专心、安心地做好科普工作。
(六)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加强宣传渠道和载体建设
重点建设和完善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科普互联网、科普画廊、科普新媒体等大众传媒共同参与的“六位一体科普宣传体系”,组织成都市“五个一”科普文化精品工程评选活动,促进科普文化产业的宣传和发展。加强产业宣传渠道和载体建设,搭建新媒体科普平台,建设成都市科普多媒体互动传播平台,扩大科普活动的影响,形成社会各界重视、广泛参与的科普社会环境。达到利用现代化科技使科普资源最大化惠及民生的效果。(作者单位:1.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协会;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3.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任福君,张义忠,刘营.科普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科普研究,2011(6).
[2] 曾国屏.关于科普文化产业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普研究,2010(2).
[3] 江兵,耿江波,周建强.科普文化产业生态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
[4] 马蕾蕾,曾国屏.科普与文化产业间的作用结合机制探析[J].科普研究,2oo8(11).
[5] 古荒.从公共产品理论看科普事业与科普文化产业的结合[J].科普研究,2012(2).
[6] 刘洋,唐任伍,李冲.科普文化产业:破题社会力量开展科普[J].中国文化产业,2012(10).
[7] 人民出版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M].人民出版社,2006.化产业研究.
[8] 劳汉生. 我国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框架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5 (2):213-219.
我国自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以来,铁路货运经历了近150年的发展,截至2014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1.2万公里,其中高铁1.6万公里。但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货运量发展势头逐渐趋缓,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铁路累计完成货运量38.1亿吨,同比下降3.9%。
如何将电子商务这一发展迅猛但物流制约的“新事物”与铁路货运这一能力超强但增长乏力的“老古董”无缝对接、实现双盈,是一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从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出发,有的放矢开展铁路货运营销和运输组织,才能够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
电子商务环境下对物流配送提出如下要求:一是物流配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配送信息的商品化、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二是物流配送网络化。指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制造商、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三是物流配送智能化。指物流配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货物分拣、货物装卸等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智能运算来解决。四是物流配送柔性化,要按照客户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二、铁路货运适应电子商务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客户信息网络
一是进一步完善铁路货运传统大客户管理信息系统,除对煤炭、水泥等传统大客户的年运量、月计划、日装车、运费结算、运输服务实施信息化管理外,加强对大客户短期、长期拟运货物的种类、数量、路径等信息的实时通讯和预测管理功能。二是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规模大、货品多的电商建立计算机互联网络,实时收集、互通电商拟运输货物的种类、数量、尺寸、重量、路径、时限、报装要求、实时状况等信息。三是建立货运信息同步传输系统,形成涵盖每一订单货物种类、数量、发站、到站、收货人等详细信息的数据包,并实现数据包早于或者同步货物运输在路然蚵吠獯输。四是建立电子商务货物运输信息查询系统。铁路货运部门要向电商提供货物发站、到站、时限、当前状态等信息的实时查询功能,以便于电商向最终消费者提供货物实时跟踪查询服务。
(二)实施货物汇集拼装
据中国IT研究中心(CNIT-Research)《2014年Q1中国移动网购市场调研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网购用户数量有望超过5.2亿。网络购物市场中涉及的商品种类繁多,其中“服装、鞋帽、箱包类”占比居首,“3C 及家电类排名第二,化妆品和图书音像位列第三和第四位。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物流对象物具有订单海量化、货源零散化,货物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铁路部门必须突破站点固定、整车整列运输的限制,采取“前店后厂”模式,一方面借助客户信息网络收集的信息,在“前店”简化手续、拓宽渠道、敞开收货,尽量将客户和货源汇集吸引到路龋涣硪环矫妫在“后厂”加强统筹、分类调货,按照货物的特性和运输路径拼装整车或整列。
(三)创新货物运输产品
电商物流为零散货主发送给零散收货人的零散货物,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铁路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运输方式,优化货运产品结构,开发“拼装”运输服务。首先要拼货主,将不同的货主通过信息网络汇集在一起,实时了解货主的运输需求,从而开发符合需求的运输产品。其次要拼货物,将不同品类特性、运输要求、发到站点的货物统筹安排,按照合规、安全、便捷、高效的原则进行合理调配、组合,使其更符合铁路运输的要求。最后要拼装车,将调配组合好的货物以集装箱或者整件的方式拼装成整车,再根据运输组织的要求和货物到发站的实际情况,通过开行集货拼装快运班列、整零列车、沿零列车、高铁快递等货运列车予以解决。
(四)加强货运时限管理
电商物流对货运时效要求非常高,滞后的物流一直是电商快速发展的瓶颈所在。铁路运输就要充分发挥货运时刻规律、运输速度快的优势,确保电商货物安全快速到达。要提高铁路运输的时效性,就要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一是加强装车组织,加快空车返程配货速度,降低货运车辆“闲置率”和“空载率”。二是加强卸车组织,对主要装卸车点的效率要及时掌握,加强组织指挥,防止压车,防治迟卸、漏卸。三是加强运输组织,保证货运列车按时整点到达。四是提高铁路通过能力,加强分界口协作,搞好机列衔接,按阶段组织均衡交接,保证铁路干线畅通。
参考文献
[1] 张俭.快递业期待质变[J].中国质量报,2010(20).
[2] 许巍.快递服务质量有法可依[N].中国质量报,2008- 08-01.
[3] 张洪斌.中国快递业务市场准入与行业管理[J].经济研究参考,2006(34).
关键词校企结合 办学模式 电大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Running School by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LI Jianjun
(Shunyi Branch of Beijing TV & Broadcast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1300)
AbstractTelevision and radio broadcasting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This pattern of running school proved successful in developing TV & Radio broadcasting universities. Some theories from the analysis could be good references to other similar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pattern of running school; television and radio broadcasting university
如何让电大办学更加科学、理性发展,更好地服务行业人才培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话题。我们顺义电大近年来一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30年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电大教育事业是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发展壮大的。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是电大教育发展之本,教育观念转变和教育模式创新,是电大教育活力之源。我们认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未来电大发展的需要。
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符合电大自身办学定位
1.1 “校企合作” 是电大育人的重要模式
电视大学是一所 “没有围墙”的学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进行培养人才,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发挥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运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进行远程教育的开放性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上各层次人才的任务。从国民教育系统来看,电大教学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五大系统之一。
1.2 “校企合作” 符合顺义新区市场与人才对接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顺义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形成了以汽车制造、电子通讯和食品饮料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拥有索爱通讯、现代汽车、首钢冷轧、江河幕墙、东方雨虹、燕京啤酒、汇源果汁等一大批中外知名企业,顺义区已经由农业县快速发展成为工业大区。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强劲增长,使顺义人才需求总量、需求规格和层次呈迅速上升趋势,这对顺义电大办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领导班子围绕 “怎样办好电大,办什么样的电大以及为谁办电大”的主题,确立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找准办学定位,立足顺义,服务顺义,面向基层、面向行业和企业办学;明确发展思路,以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和短期培训等办学形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大批适应顺义地方基层和行业企业需要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有特色、全市一流电大分校发展目标。
2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成功的运行机制
2.1 “校企合作”办学的定义与内涵
我们认为“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是指学校主动与企业接轨,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办学的一种模式,也即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运行机制。这里所说的“企业”,不仅仅是指工业企业,而是泛指社会上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行业部门。
校企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有五点: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学校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三是学校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四是企业强化办学意识,不但为学校的教学与实习就业提供方便,在办学的场地与资金上为学校提供支持,并且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五是校企双方在联合办学中实现双赢,这种办学模式不单是学校的行为,而同时也是企业的自觉行动。
2.2 我校“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阶段
(1)1999年―2002年校企合作起步阶段。1999年,电大进入了开放教育的新时期。学校努力顺应电大教育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深入企业调研先行,与顺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企业合作,开设开放教育试点的金融专业,招生76人。这是我校第一次把企业需求与学校办学正式结合起来,变开门办学为走出校门办学。1999―2002年的四年间,凭借开放教育的办学优势和学校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合作单位从金融企业扩大到司法部门、农林企业。合作项目重点是开展开放教育学历招生,开发短期培训项目,校企合作稳步、有序开展。
(2)2003年―2005年校企合作迅速发展阶段。2003年,顺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2004年学校在认真总结基础上,出台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顺义分校关于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意见》,并聘请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北京现代、顺鑫牵手果汁公司、顺义区总工会等单位领导成立“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几年里学校先后与北京汇源集团、华颂会计师事务所、北京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北郎中集团等十几家单位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除进行学历教育招生和开展岗位培训外,学校与企业及时进行专业设置研讨,超前开设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拓展合作办学项目,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践,学和做有机结合;教师下厂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教和用有效对接。把企业优秀人力资源引进学校,成为学校外聘教授,开展教师座谈和学生讲座, 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服务,择优推荐学生就业。学校还依托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与企业共同搭建职工素质教育平台,广泛了职工素质教育培训。
(3)2006年―2008年校企紧密结合提升阶段。2006年以来,顺义被确定为北京市东部发展带重点建设的新城。面对新城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空港物流枢纽、航空会展、承办2008年奥运会等重大项目和历史机遇,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全区各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拿出有力举措服务大项目、服务大企业。电大分校如何进一步开展教育服务,迎接新任务新挑战?在深入研究、广泛调查,创新思维基础上,学校创出了“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校企紧密合作办学新路子,与北京汇源集团、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签订协议成功合作办学。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是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直接接轨,实行订单式教学,为企业定向培训人才。
3 通过“校企合作” 办学打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电大
3.1 校企合作助推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持续攀升
校企合作使顺义电大融入了社会、对接了企业,校企合作也锤炼了电大、发展了电大,助推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从1999年至2008年秋,顺义电大开放教育招生数量持续攀升,累计招生9746人,招生总数位列北京电大各分校首位。2006-2009年连续四年招生数量全市第一位。由于招生工作成绩突出,2005-2008年连续4年被评为北京电大招生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中央电大评为全国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坚持发挥开放教育优势,立足社会需求,校企结合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重要的招生工作先进经验,在2009年中央电大招生工作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
3.2 校企结合促进学校广泛调研,对接发展开设新专业
电大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促进学校重视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加强教育需求调研,学校每年都要深入到区内50多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劳动及人事部门,了解当前一手信息,掌握今后发展动态。优化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所设置专业尽可能保持与我区企业和劳动力流向相一致,与当前职业发展趋势相适应,人才培养结构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3.3 校企结合促进学校进一步创新办学,开拓紧密型合作办学新模式
紧抓办学机遇,创立“四位一体”汇源班。2006年,学校在对汇源果汁集团调研中得知,面对竞争激烈的果汁市场,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理念早已过时,汇源集团越来越需要建设一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营销团队。汇源领导高度重视营销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正在选拔招聘人员。学校掌握信息后,立即邀请汇源高层会谈提出校企合作办学意向,同时双方共同成立项目组,研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合作方案。经反复协商,凭借优质的电大办学品牌和突出技能培养的“四位一体”实施方案,汇源集团、顺义电大于2006年5月成功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四位一体”紧密型校企合作的创新点:“招生即招工”,学校和企业共同面试,合格后电大注册入学,并与汇源签订就业合同,学生一进电大门,就成汇源人; 教“学”即教“工”,教学计划执行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业计划同时,开设汇源企业文化及生产、管理、营销技巧理论学习;学习即实践,在理论知识学习(工商管理,营销方向)基础上,围绕岗位需要,突出实习实践,培养实际技能;毕业即就业,学生经过培训,思想进步、文化合格、技能过硬,上岗就业。
创新形式,开办燕京啤酒集团“学分银行”。2008年,顺义电大分校在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启动 “学分银行”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学分银行”是一种新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采取累积学分,零存整取的方式获得学历。学分银行项目有三个明显特点:学员全部来源于燕京一线产业工人;专业选择、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均由企业自主选择和决定;各种证书如职工素质教育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各种国家认可的证书等可替代课程学分。
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了企业与学校全方位合作,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企业积极参与教育,其中燕京企业文化、燕京企业管理、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渠道管理等8项课程均由燕京企业领导和知名企业专家来授课。其中燕京企业文化这门课由燕京企业总经理亲自讲授,校企优势互补,共同育人。
3.4 校企结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我校深化五突出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中心地位,规范教学管理。校企结合办学解决了学校生产实习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工具、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我校大胆突破传统电大的教育模式,尝试“我的课程能力点”教学,要求任课教师遵循了以能力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学校与顺丰物流、顺义西单商场、燕京啤(下转第33页)(上接第21页)酒集团、大龙物业公司等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为教师下厂实践、学员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实施。
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的发展信息,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业务能力,学校先后有34名教师深入到燕京啤酒有限公司、明鉴会计师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教学实践,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企业实践的干部教师把实践经验运用于开放教育教学中,如李海英的《物流实践基地――电大学员应用能力提高的摇篮》等,学校先后有15项创新课题获顺义区教育中心奖励。学校邀请校企合作的企业负责人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如燕京啤酒集团、顺鑫牵手的领导,企业领导对学生在电大学习提出要求、寄予厚望,聘请物流企业经理进课堂,真正把学生在顺义电大的学习结果纳入企业用人评价范围,使校企合作步入新的篇章。
3.5 校企结合搭建平台,短期培训、学生就业形势喜人
在学历招生持续保持增长势头的同时,学校依托企业努力开拓职工岗位培训和其他短期培训项目,非学历教育也在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有优势,2006年至2008年期间,开展各类培训7000多人次。例如对西单商场800名职工进行营业员资格证书培训,全部获取上岗资格证书;开展银行计算机模块培训,培训顺义农行员工260人;开展实用文体写作项目培训,培训牵手果汁50名员工等等。
就业是民生之本。自2003年以来,学校开始把未就业电大毕业生作为就业的对象择优向社会推荐。学校一方面将“招生办”改为“招生就业办”,不仅承担各类学历生、短期培训招生任务,还负责就业安置工作;另一方面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有计划地开展职业能力训练。学校每年都要召开毕业生用人单位座谈会,了解毕业生在单位的表现,听取用人单位的建议,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顺义电大依托开放教育优势,校企结合推进了学校发展,提升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在中央电大、北京电大和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评比检查中表现突出,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共计获得429项奖励,其中集体奖项50项,教师获奖207项,学生获奖172项。2008年上海电大、天津电大等五省电大来学校参观交流。中央电大时讯、北京电大时讯、中国教育报、顺义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对学校进行了相关报道。展望未来,顺义电大将继续发挥校企结合优势,开拓创新,总结经验,打造品牌,为电大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IT行业变化的决定因素来自技术的进步。正如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在1956年的预测:微处理器芯片的密度将每18个月翻一番。这种技术的快速进步,促进了IT行业快速变化:行业自身在变化的同时,也在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而且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
如此这般,产业按摩尔定律在变,世界也正在迅速地、戏剧性地变化着,这些变化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和文化的。它们将给人们的工作领域带来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打乱人们的职业生涯活动。据调查公司Gartner预测,不包括死亡和退休的人员,到2010年美国会有15%的技术工作人员退出IT行业。同时,全球对于信息技术开发人员的需求将减少30%。
作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IT业,随着IT服务外包业务的世界性整合、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巨大进步等,势必也会影响到参与整个IT产业链的国家或地区。再加上IT从业者自身技能水平和快速适应能力等因素,在未来几年中,IT职场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变局一:网络革命职场版图
网络,不是泡沫
随着纳斯达克股市网络股的狂飙和暴跌、国内2000年开始的网络寒冬到2004年的复苏,人们对网络都抱有一种成见,那就是泡沫。有些互联网最忠实的分子也开始动摇,因为除了烧钱,挣钱的没有几家。从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来看,网络与资本的关系并不能代表其将来的发展,未来将会带来一场革命。
仅就中国而言,诞生才十余载的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技术、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影响有目共睹,如海量的信息、无限的搜索、免费的享用、尽情的创作等,虚拟的网络带给人们无国界、无等级的平等交流和无比便捷的电子商务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发展将最终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相比,信息革命使社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网络将计算机与通讯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使得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取任何所需要的信息,或找到要找的人。所以,网络革命所带来的,远远超出改善社会生产效率的层面。
与传统时代相比,网络时代没有形成十分成型的思维方式与游戏规则。李开复则通过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麦特卡尔夫定律、无限的能力与机会定律、良性循环带来收益递增定律、“物以多为贵”与拥抱标准定律、注意力经济定律、价格永恒降低定律、自我管制经济带来消费者的天堂定律、不创新则灭亡定律、自食生存定律、快吃慢新吃旧定律、最终必须获利定律、实虚必合定律等14个定律,详细解释了目前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和规律。
他告诉我们网络经济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夸大,反而是被大大地低估了。它们一致的特点是:并不一定会永远存在,因为网络经济几乎每天都在改变;但它们完全适用于今天的网络经济,是无可置疑的真理;如果遵循它们,就有机会成功,如果不遵循的话,就一定会失败。
同时,Web Services技术可以将Internet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整合在一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它的发展是全球软件企业面临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在ERP、CRM、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行业,行业或服务性软件往往需要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同时还需要咨询、升级、维护等一系列相关服务。在软件服务的市场上,利用Web Services技术,也能全面提升服务的质量和层次,进而提高IT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所以,网络带来的革命,将会带来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催生更多的新型行业,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与岗位,如网络编辑、电子商务师、网络管理师、应用绘图师、数据管理师等。当然,有些新兴的职业与传统职业是有关联的。如果加上网络自身技术的发展,如基于TCP/lP的技术、万维网及其应用、网格计算、图形学和多媒体技术、复杂的应用程序接口的使用、人机交互、数据库技术等,那么将会衍生出更多的细分职业,也将会打破一些职位的界限。
因此,涉足网络前景无限。
变局二:3G人才行情看涨
3G,山雨欲来风满楼
赛迪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手机用户表示对3G在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看好,大多数手机用户认为3G时代的到来指日可待。据调查,在应用方面,对看电视/电影、视频电话、收听音乐、高速上网、多媒体传输等3G应用,用户的期待指数都超过了60%,并且利用3G高速率传输性能来看电视或电影、打视频电话和收听音乐成消费者的最爱。此外,在无线定位、多人游戏、手机会议等方面很多手机用户也有强烈需求。
随着3G牌照发放日益临近和3G发展步伐的加快,市场对3G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价值不断上升、需求人才领域也不断拓宽。据专业机构统计,2006年我国3G人才的缺口已经突破了50万,3G人才争夺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各家运营商各显神通揽才。随着中国3G进程的加快,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
而3G方面人才的短缺,也使得有关工作人员的待遇水涨船高。以研究生为例,3G人才的薪资水平最低为7万元年薪,最高在12万元以上,平均年薪接近10万元,成为与物流师、精算师、注册会计师并称的高薪行业之一。
赛迪资深专家分析,随着通信行业3G标准投入运营后,一些IT通讯企业将“放量”招聘3G人才,像3G无线软件开发工程师、3G无线研发质量工程师、3G无线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36/NGN核心网软件测试工程师、3G设备开发人才、3G运营人才、3G增值服务人才以及市场营销人才等将成为企业重点招聘的对象。由于3G行业门槛高导致中高级3G人才稀缺,因此未来拥有在跨国公司工作背景以及既懂得IT又懂电信的复合型3G人才将成为手机电视时代的天之骄子。
像所有高速增长的高科技朝阳行业一样,移动增值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挑剔而巨大的。了解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和特征。了解行业现有业务类型和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多种应用开发技巧,理解行业规范并有实战经验的增值业务策划、设计、开发和实施人才将成为移动运营商和全国上万家增值业务供应商的首选人才。
据悉,包括摩托罗拉、思科、华为等国内外的网络、通信企业也都开始加紧了3G培训市场的进程。来自摩托罗拉的消息。其针对工程学院的MCNE培训原来只面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预计不久将扩展至南京、重庆、杭州,甚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以思科为首的培训学院也都加强了针对3G内容方面的课程。
在2010年之前,成为3G人才是一个明智之举。
链接
3G和3G人才
3G是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是指将无
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3G人才指从事3G通讯技术行业的工程师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目前的3G人才市场,最受欢迎的主要是三类人才: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移动商务软件开发工程师和移动增值业务开发工程师。移动通信软件工程师因人才的稀缺而身价倍增。
变局三:手机游戏缺少人才
手机娱乐,即将喷发的火山
随着休闲娱乐经济时代的来临,除了传统的娱乐外,数码娱乐也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如mp4、摄像机、手机等数码产品,手机游戏、单机游戏、网络游戏等数码游戏。每一项都孕育着巨大的产业。
由于3G技术将给移动通讯带来巨大的变革,手机将真正成为一个集通讯、娱乐于一身的娱乐终端。作为无线增值服务业的新增长点,手机多媒体娱乐最直接的应用,手机游戏也必然将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是自身研发还是外部采购,市场上众多的SP厂商纷纷开始磨刀霍霍,手机游戏产业一旦启动,其能量将不亚于目前的电脑网络游戏。
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将新增手机用户4800万户,手机用户总量有望达4.4亿户。相比拥有电脑的用户数量,手机用户绝对数量遥遥领先。与PC游戏不同,手机游戏摆脱了线缆的束缚,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更适合人们在移动中休闲和娱乐。由此可以预见,手机游戏市场必然将远远大于网络游戏市场。与之相对应,手机游戏人才的市场需求也不会逊色于网络游戏人才的市场需求。
据ABI的研究表明,视频游戏市场的规模将由2005年的326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659亿美元。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将是增长的主力。IDC的最新研究报告《亚太区无线网络游戏市场2005―2009年预测和分析》预测,手机游戏市场将最终发展成主流,尤其是在高科技应用程度较高、有相应用户群的国家。近来各大手机娱乐软件公司招才行动频频,其中欧洲最大的手机游戏商之一智乐软件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分时段招收500多名专业手机游戏软件开发人员。
目前百宝箱囊括的手机游戏多达16834款,其中SP已经达到135家,CP过千家,已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手机游戏产业大军。iResearch的调查报告也表明,到2008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30.9亿元,签约用户将达到3169万人。手机游戏业将进入一个高利润的稳定增长期。
在巨大的需求面前,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据了解,一款手机游戏至少要由三个熟练工程师共同开发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相对于市场的需求,人才缺口确实较大,手机游戏策划、开发等岗位都急需人才。因人才紧缺,反过来也制约了手机游戏市场的发展,以至于目前日、韩、欧美的游戏开发商几乎占据了中国手机游戏市场80%的游戏内容。
随着各种移动上网、无线传输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机游戏很可能将会与网络游戏平分人才需求市场。人力资源专家认为,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游戏开发人才的市场需求步入快速增长期,网络游戏人才作为主流需求的局面将会被打破。
但是相对于成熟的网络游戏行业人才队伍,手机游戏起步较晚,开发人员大都未受过专业化培训,游戏设计以及策划人才极少。在未来几年中,杀入手机游戏市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手机游戏以外,在围绕手机个性化的服务中,如短信、彩铃、外观设计等,也将大有作为。
变局四:创意人才是香饽饽
创意,创出来的价值
2006年11月,北京市发改委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2006年起,北京将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文化创意企业聘用的海内外高层次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中的京外人才,优先办理调京或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其中,作为IT产业中的动漫和互联网游戏业,被首列为鼓励类投资的文化创意产业。这对于很多在皇城根下发展的IT人士来说,应是一个福音。另外,北京市政府还设立文化创意奖,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此举表明北京市政府想彻底解决文化创意产业普遍遭遇缺乏人才的难题。
据《2006年中国动漫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数字动漫产业的产值已达2228亿美元,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则在5000亿美元以上。2004年我国动漫总创收达117亿元人民币,国内动画片生产总量只有2.9万分钟。市场需求却在26.8万分钟,实际需求缺口达23万分钟,电视台严重感到动画资源的不足。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明显整个中国的动漫产业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动漫产品本身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动漫产品的衍生产品市场空间更大,如文具、儿童食品、玩具、儿童服装、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与行销都有赖于动漫这一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最缺的就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动漫人才。未来几年将有故事原创人才、动画软件开发人才、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网络和手机游戏开发人才和动画游戏营销人才等6类动漫人才紧缺。
“中国动画人才的需求量在5~10万人之间,但现有人才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中央电视台青少年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赵文江称。据悉,目前中国的动画产业人才为8000人左右,平均学历大专。而影视动画人才总需求量约15万人,游戏动画人才总需求量约10Zi人。目前,普通动漫人才月均收入在2000-4000元;高级人才月薪数万元,甚至有公司为招虚拟仿真设计人才,开出了10万元、20万元和50Zi元不等的高薪,但招不到人。
据央视统计,2004年上半年我国有151家电视台播出动画片,保守估计每家电视台平均每天播出20分钟,以20%首播来计算,那么中国动画片的需求量将在13万分钟左右。按中小制作标准,我国动画制作人才需求量近4万人;如果以实际需求量25万分钟来计算,人才需求则将近9万人。尽管目前我国设置动画专业的院校有71所,但人才的培养量远未达到社会需求。
另外,网络游戏也是我国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到2008年五年期间将投资10~20亿元开发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网络游戏软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本土网络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
专门负责“中国民族游戏人才培养工程”的北京汇众益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新科表示,游戏产业的人才需求呈金字塔形,底层是运营、支持、服务等“边缘”人才;中段是游戏设计与开发人才;塔尖是主程序员、美术总监、策划总监等,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就是“中段”人才,目前“中段”从业人员只有2至3万人,而未
来3到5年内则需要20万此类人才。
变局五:技术腕让位多面手
多面手,2010年的IT宠儿
2010年急需的企业IT工作人员,可能是那些根本没有深层技术技能的人员。诸如编程这样的技术含量低的支持性职位,将流向第三方提供商。相反,IT部门将被“多面手”把持。所谓的“多面手”,即那些可以制定和执行增加业务价值的IT计划,可以培育公司内外的关系、拥有技术背景并且还了解内部和外部业务部门的人。
而推动这些变化的因素是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数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并购、外包、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存储数据的增加。
此外,这些“多面手”所需的技能将在IT领域之外磨练而成。如艺术才能、优秀的数学能力、沟通与表达技巧,它们构成一种IT领域不常见的技能组合。而且,财务、工程、技术和数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将汇合在一起,形成下一代具有想象力的工具和技术。谷歌、eBay和雅虎已经开始招募数学、金融分析、工程和技术大腕,这些人将开发具有想象力的算法来满足用户的在线需要。美国国家科学院已经确定了一个新兴专业技术领域,这一领域将技术能力与艺术和创造技能融为一体,如计算机游戏领域中的那些技能。
Gartner分析师戴安・莫罗(Diane Morello)一针见血地说:“最有效率的团队将是外向型、业务推动的能力中心。”她解释说:“他们可能是围绕并购而形成的能力中心。这些IT人员可能会参与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客户服务等工作,并且分散在不同地点,因此他们最好善于适应环境,能够与陌生的团队成员合作。”
莫罗补充说,项目管理和应用开发技能,不管是对于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商还是IT部门而言,都非常重要,这也是2010年IT职位的一个显著特征。
此外,由于项目将是多方参与、合作完成。IT人员将与来自不同类型的渠道的人员一起工作。这要求IT工作人员具备流程设计和管理的技能。
Gartner的数据表明,到2010年,6成与IT相关的人员将承担面向业务的任务。此外,中大型公司中的IT部门,将比他们在2005年时的规模,至少缩小30%。Gartner还预测,由于任务自动化或由于缺少对所在领域的兴趣,到2010年10%到15%的IT专业人员,将离开自己的IT职位。
Foote Partners公司CEO兼首席研究官大卫・福特(David Foote)说:“在我看来,2010年热门的职位将是那些使能者(enabler)职位:企业架构师、技术人员、系统分析师和项目经理。假如我是IT人员的话,我会在今后5年里谋得其中的一个职位。很多人由于是纯技术人员而得不到这些职位。不过,对于他们来说,在服务行业内外,都有一些相当稳妥的机会。”
密尔沃基Marquette大学助理教授凯特・凯泽(Kate Kaiser)说:“现在人们对业务领域和项目管理技能的关注超过了技术技能。”2005年9月,凯泽率领进行了一次信息管理协议(SIM)调查,他对104名CIO进行了调查,以决定他们到2008年底时的技能需要。她预测,这次调查确定的前10项技能,将在2010年排在前12位。
她指出:“这并不是说你不需要技术技能,而是出现了对业务技能、更全面的技能的更大的需要。”
将在2010年生存下来,并且也许事业有成的IT专业人员会扩展自己的知识基础,扩展到他们熟悉的领域之外。那些不这样做的人,将找不到这些小众领域中的就业机会。
变局六:冷热职位岗位淘汰
冷热,行业的选择
2010年,IT业中那些技术含量偏低、重复性较高的职位将会被淘汰出局;不能适应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不能保持技能水平的人也会面临危机,如仅掌握单一技能的高薪者。
Gartner分析师莫罗表示,如果你仅对难懂的代码有兴趣,你只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那么你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老板开始找多面手,就是那些对企业范围内的应用程序都有丰富经验的人,并且能够把这些经验转化为可以增值的更大的整个公司性的项目。
Gartner的专家称美国传统科技岗位下降的状况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从2001年至2004年3月,美国的软件业有16%的岗位“消失”。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在2005年第一季度美国信息科技产业裁员数超过7000人。
业务领域
大企业将通过并购变得更大。但是,两家公司合并不仅仅只是技术和系统上的集成。技术、安全和数据领域中的企业设计师将在2010年发挥关键作用。
像微软和IBM这样的公司已经认识到2010年艰巨的架构任务在等着他们,开始招募专家级和大腕级企业设计师。
外包在业务领域中的技能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公司依靠第三方提供商,他们必须雇用能够管理这些关系的人员。
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
在2010年减少最多的技能将出现在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职位――如编程和操作工作。这些职位将流向海外或更可能实现自动化。
一项任务越能系统化或转换为显示指令或写入文献,它就越有可能被移交出去。它越有可能被移交,就越有可能有人出来开发工具,以进一步减少完成这项任务所需要的人员数量。
在SIM调查中,今后5年里将系统设计和分析技能保留在公司内部被认为至关重要,但这些任务常常被外包。
安全
由于一些著名公司中发生数据安全违规的新闻不断出现,对安全规划和管理技术的需要也水涨船高。Marquette大学助理教授凯泽说,IT安全是今后5年中将成为对公司“十分重要”的前10大技能之一。
据IDC2006年1月有关安全领域劳动力趋势的研究显示,世界各地的公司雇用了140万IT安全专业人员。这家研究公司说,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00万人,增长近30%。到2009年底,美国公司也将每年把花在信息安全培训上的费用增加16.4%。同时,与数据连续性和恢复相关的技能将由第三方提供商来提供。
存储
实施企业服务器战略的公司需要企业存储战略以及执行这项战略的技能。掌握SAN专长的存储管理员的价格在上涨,但这类人员很少,需求还非常大。存储区域网根据管理员设定的路线将数据传送给存储设备,克服了地理限制。对于2010年的跨国公司来说,存储管理显然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原因很简单,一个是我们必须对付的数据量,另一个是我们关注幅员辽阔市场以及我们正在设计依靠公用计算、开源和管理服务的系统的事实。
应用开发
到2010年,应用将成为由外部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日用品。内部开发不会终结――只是在2010年以不同的方式来完成。挑战是选择软件包,然后根据你的需要定制它们。除了提供战略优势的面向客户的应用程序的编程,编写程序将可能消失。
Internet
在线银行业中的企业希望管理客户所
有的资金――从抵押贷款、助学贷款到退休账户。若想在2010年取得成功,他们必须建立用户友好的,提供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功能的网站。
技术是这些公司的高竞争力营销方式的组成部分。Foote Partne rs公司CEO福特解释说:“如果你想从事IT工作,就需要去干Web应用系统方面的工作。不过,你最好还了解客户,因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你的竞争对手具备这类才能。”这类才能使IT人员不仅只是从事开发工作,他们还能够与经常接触客户的同事交流或与客户联系,来迅速修改流程。
福特说,“这将大大缩短”通常需要3到6个月时间的“开发周期”。“快速的应用开发和极限编程是高回报的技术。但是,它实际上促进了机动性和灵活性。什么能比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更能促进业务发展呢?”
业务智能性
到2010年,公平的全球竞争环境、创新和方便业务运行的技术推出,将使热门技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公司的不二选择。
变局七:专业就业优势减弱
皇帝女儿,也非不愁嫁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计算机专业通常是一所大学中比较热门的专业,是不少优秀高中考生的首选。同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基础方面比较扎实,按理说也应当是用人单位的首选。但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许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等问题。
据《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IT项目主管认为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人力资源主管则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外语能力欠缺,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在IT企业里工作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们普遍反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专业特征不明显,因而缺乏竞争力。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认为,如果再有一次机会选择本科专业的话,他们不会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报告》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少计算机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壁垒很低,仅仅从开发的角度来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很大的优势。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应聘者所学的专业并不是他们被选择的关键指标。例如,64 8%的IT项目主管表示不会在乎员工的专业出身,36.2%的人力资源主管表示不在乎应聘者的专业,但是需要有与计算机相关的学习背景;有意思的是51.7%的人力资源主管要求应聘者必须毕业于计算机专业。
66 2%的IT项目主管认为,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比较明显的择业优势。65.3%的毕业生认为,比计算机专业更具有长远优势的是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这主要是因为学习数学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能够触类旁通。在面对其他专业(尤其是数学专业)的毕业生的挑战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加强数据建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对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发挥自己在利用计算机实现抽象模型和软件系统方面的优势。也有16.2%的毕业生认为软件学院的毕业生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冲击。
在从事与行业相关的应用系统开发与研究工作中,除了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需要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一点上经常占有优势,如做数字化医疗、动漫、相关外包业务等,那仅会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够,相对应就需要医学、艺术等知识和技能。
但在一些涉及较深的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工作岗位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受青睐。他们具备像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等与计算机核心相关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比较核心的系统开发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因此,在未来几年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IT行业就业,并不具备十分明显的优势。如果想在此行业有所发展,那就需要提前准备一些相关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变局八:综合素质备受青睐
综合素质,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国IT行业人才现状调查报告》显示,IT企业普通员工的招聘渠道集中在招聘会、媒体广告、人才交流中心、校园招聘四大块。录用员工主要来源于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分别为33%、49%,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最少,仅有3%。
其中,IT企业甄选人员的主要方法都是将“面试”作为第一位选聘方法,将“知识考试”作为第二位选聘方法,其中面试占比例为94.5%、知识考试比例为61.7%,只有少部分使用心理测试和竞聘演讲的方式,分别为18.9%、9%。
结果表明,当前我国IT企业甄选员工的方法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仍以主观印象和知识为主,以岗位胜任特征、个人综合素质、个人潜能评价作为重点的甄选技术。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招聘的任务是要保证符合岗位标准、与企业价值观基本一致和高潜能的应聘者能够应聘。
同时,《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也显示,用人单位十分看重IT人才素质和职业道德。在企业访谈过程中,每个IT公司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素质。
在“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前五项因素”一题中,首选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了66.7%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的认同;其次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率达64.3%;第三是“沟通能力”,占36.4%;第四是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占56.6%;“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列第五,支持率为53.4%。学习成绩的支持率只有24%,可见企业只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应聘者学习能力的参考来考虑的,招聘方更看重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
尽管企业招聘时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认为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但素质与经验二者并不矛盾。招聘时考虑的是工作的关联性、有效性及成本最小化,而一旦进入工作角色后,注重的不仅是曾经做过什么,更是以后能做什么,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应对经常变化的客观情况。
在对“管理项目时员工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回答中,前五项依次是: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技术不足、经验不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不足;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范围狭窄,内容陈旧;沟通能力较弱。有43.7%的项目主管认为员工责任心不强。不少管理者抱怨有些员工跳槽太频繁,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而不太考虑集体和社会利益。人力资源经理和项目经理都表示不太愿意要那些频繁跳槽的求职者。
如此可见,价值观的问题已经排在专业技术问题前面了。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结束语:
未来几年,国家与地方政府持续对IT业的支持,外包服务的逐渐崛起,WTO保护过渡期结束,在金融、零售、电子、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也会为IT人才提供更多新的机会。
在金融方面,国际金融公司如美林、花旗、汇丰银行、纽约人寿等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技术、灵活的策略对国内的金融界发起挑战。他们用“网上银行”掠取中国的优质客户,同时以“人才优势”来换取竞争优势。虽然我国国有商业机构已经大幅度提高了“金融科技”人才的薪酬,但股份制金融企业和外资金融机构高达数十倍的年薪最终将“热门人才”挖走。
由于我国金融硬件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因此以“金融科技人才”为根本的软件水平必须提高到战略高度。为此,金融公司势必会鼓励在职人员的在职培训;并且进一步提高“金融信息”人才的待遇并出台相关政策,吸引IT界人才投身金融。
【关键词】 第三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泛在学习;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3―0072―10
著名市场咨询机构 IDC(国际数据公司)认为,信息和通讯技术(ICT)行业正在转型为一种可实现增长和创新的新技术平台,这种转型每20-25年发生一次。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主机和终端为主的第一平台;80年代开始的以PC(个人电脑)为核心、以局域网、客户/服务器和互联网为依托的第二平台;目前市场正处于第三平台,它建立在移动设备和应用、云服务、移动宽带网络、大数据分析和社交技术上(如表1所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ICT支出将达到5万亿美元(较目前高出1.7万亿美元),至少80%的行业增长是受第三平台技术推动的。在过渡期内,随着新兴市场对第三平台产品和解决方案需求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第三平台上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将呈爆炸式增长[1]。
表1 IT发展各个阶段对照
IT 第二平台阶段,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业务的效率,比如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出版数字化、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计算机辅助教学等。IT 第三平台则不同,它对传统业务的影响是颠覆性变革,产生了大量新兴业态,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关于IT 第三平台对社会的影响,从人民日报的一则消息可见一斑,“本报北京7月22日电: 22日早晨7时30分左右,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近20个省市大量微信用户反映微信发生全面故障,包括微信信息无法发出、无法刷新朋友圈、无法连接微信网页版,或接收到的图片无法打开等”[2]。一时间,“微信遭遇黑色星期一”在微博上迅速成为焦点。网友纷纷吐槽“没有微信的日子里,不仅影响正常工作、耽误日常沟通”,甚至还会“心里发慌”,感觉和小伙伴们“失散”了,与组织“失联”了,在社会“失语”了。有媒体称“上海一锹挖断光缆 微信几亿网友失散”[3]。
2011年才出现的微信,到了2013年上半年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4亿[4]。6年前还没有的iOS(2007年1月)和Android(2007年11月)操作系统,现在已经和Windows三分天下。搭载这两个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呈直线增长,后PC时代即将到来[5]。
今天,IT第三平台已经来到我们面前,它的快速发展对开放教育有什么样的影响?对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建设有什么影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认清趋势是前提
IT第三平台阶段,有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1. 固定变移动
(1)互联网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7月31日,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8.20亿户,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9.2%, 3G上网用户比重突破30%。仅1-7月,移动互联网用户就净增5585.2万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是1.83亿户[6]。
中国IDC圈10月17日报道,联合国宽带数字发展委员会日前的2013年版《宽带状态报告》显示,移动宽带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技术。移动宽带签约用户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用户已可实现利用智能电话、平板电脑和与WiFi相连的笔记本电脑上网。到2013 年年底,移动宽带连接将比传统固定宽带用户超出3倍以上[7]。
(2)终端设备
新浪科技援引美国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保有量突破10亿大关,达到10.38亿部。虽然整整16年才实现这一里程碑,但分析师认为,下一个10亿或许只需3年就将实现。
另有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数量最多的国家。分析公司 Flurry Analytic 估计,截至2013年2月,中国的智能移动设备激活量 2.46 亿[8]。
2. 分散变融合
(1)媒体融合
媒体是技术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纸质媒体历史悠久,有了电之后才陆续有电影、录音、录像,进入数字时代,形成了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多媒体。在IT第三平台上,文本、图形、声音、影像已全部融为一体进行处理,无需再单独使用。
媒体融合改变了传媒的业态,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如电子杂志、电子书、网站、博客等,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媒体融合还促进了网络融合。
(2)网络融合
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这些网络的技术属性逐渐趋于一致(数据传输),通过技术改造,使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逐步整合成为全球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以互联网服务为核心。各发达国家纷纷完善法规,规范市场,形成统一的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通信网络。
有人提出,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加入智能电网,成为四网融合[9]。这已经是物联网的概念了,技术的发展最终会将各种信息网络融合成统一的物联网。
(3)屏幕融合
屏幕融合是媒体融合的表现方式之一,同一内容可以和显示在不同终端屏幕上,也称多屏同步或多屏互动。如常见的基于iOS、Android等不同操作系统的不同智能终端设备(像手机、PAD、TV等)之间,进行多媒体(音频、视频、文本、图片)内容的传输、解析、显示和控制等一系列操作,可以在不同平台设备上同时共享和展示内容。
屏幕融合带来了屏幕自适应技术,可以自动识别显示屏幕尺寸并做出相应调整,使同样的内容,在大小迥异的屏幕上,都呈现出满意的效果,无需人工配置参数。
(4)竞争融合
分散变融合的趋势是全方位的,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产业的合作。2013年底,一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土豆网和优库网同步播出。两大电视平台加国内数一数二的视频网络平台,四大超级平台强强联合,最大化地实现了全平台观众的覆盖[10]。最终结果是两个卫视频道覆盖各自的观众群,重叠度不到10%[11],达到了合作扩大覆盖的目的。而此前他们是竞争关系,拿到优质资源要“独家首播”以取得竞争优势,现在则意识到,这种竞争的融合会给各方带来更大的效益。
目前,众多的开放教育机构和组织都在建设学习资源,如果能够真正像这样在某些领域进行融合,那么团结就是力量。
3. 云计算兴起
云计算带来了云服务,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指出: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传统IT业具有如下缺陷:
运营成本高昂,需承担软件及服务器等基础架构的各项费用;
系统利用率较低,小而全一定会造成浪费;
敏捷度低,无法适应负载变化,使得业务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云服务则相反,吸引用户的就是经济、高效,以及灵活应对负载变化。可见,云服务可以经济、高效地解决现代化 IT 基础架构与用户所面临的各种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云服务带来的一个重大变革是从以设备为中心转向以信息为中心,只有信息及人们在信息中的投资才是必须要长期保留的资产。VMware 公司原CEO Paul Maritz 曾预言:今后在云上每个人都将会有一个伴随终生的个人数据体,这样的个人数据体不会被捆绑到任何机器上,不会随着机器的过期而失效。
4. 智能终端迅速发展
云既然具有无所不在的特点,接入的终端也应该无所不在。一般认为,云服务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随需自助服务;
随时随地用任何网络设备访问;
多人共享资源池;
快速重新部署;
可被监控与测量的服务;
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
降低了用户对IT专业知识的依赖。
PC是功能强大的终端设备,但无论如何轻量和小型化,随时随地使用还有困难。随后出现的PDA(掌上电脑),因功能有限,发展缓慢。但当PDA搭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后,就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形成了快速发展与普及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各种各样的Pad(平板电脑)就是代表。
智能终端具有如下特点:
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
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拥有独立的核心处理器(CPU)和内存,可以安装更多的应用程序,使智能终端的功能可以得到无限扩展;
人性化: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实时扩展机器内置功能,软件升级,智能识别软件兼容性,实现与软件市场同步的人性化功能;
功能强大:扩展性能强,第三方软件支持多。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APP客户端上网的方式。社交、购物、旅游、阅读等事情均可通过智能手机完成;
感知能力:这是与PC和PDA的根本区别,再便宜的智能手机也有重力、距离、位置、光线等传感器,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具备NFC(近场无线通信)功能,做到非接触交换信息。
这些特点揭示出智能终端的3个核心特征:
丰富的感知能力
多模的联网能力
开放的操作系统
智能终端的感知能力日益强大。随着智能手机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讯能力的不断增强,基于移动感知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应用或直接访问传感器硬件,或间接通过传感技术获得情境信息,为用户带来自然的交互体验和智能化服务[12]。
例如,现在的应用程序出现了“终端指纹”的概念,可以搜索出用户的IP地址、路由器型号、接入终端型号、产品序列号等一系列信息,并且将使用者在终端上的动作都一一记录在案,这些信息就构成了终端指纹。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楚地了解用户,使精准投放、精准服务成为可能。依靠这些功能开发的应用程序,使得智能终端比PC功能更强大、更完善。那么在开放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和发挥这些功能,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
如果说今后在云上每个人都将会有一个伴随终生的个人数据体,那么智能终端普及的趋势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包括儿童和老人)都拥有了放在口袋里、随时可用的信息利器。
5. 大数据时代来临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研究表明,全球每人至少产生200GB以上的数据。人类社会各领域产生的海量数据,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IDC研究指出,未来十年的数据存储量将增长50倍。IBM表明,89%的CEO都迫切希望使用大数据分析来获得更好的洞察力,各行业的先行者都试图利用大数据来改变自身和行业的现状[13]。
目前比较流行的大数据特性被归纳为4个V,即Volume、Variety、Value和Velocity,分别对应: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数据本身有潜在的价值,但价值比较分散;数据高速产生,需高速处理。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不是要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要把数学计算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被称为“大数据时代预言家”的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管理专业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说[14]。
大数据的出现,使得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知识、商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从以往局限于少数象牙塔之中的学术精英圈子扩大到了普通的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大数据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就像公路、铁路、港口、水电和通信网络一样不可或缺。但就其价值特性而言,大数据却和这些物化基础设施不同,不会因为人们的使用而折旧和贬值[15]。
大数据与云计算密切相关,正是因为云计算提供的海量信息处理能力,大数据时代才得以到来。
6. 网络原住民进入社会
通常把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称为“网络原住民”,而出生在互联网之前的上一代,则被称为“网络移民”。对上一代人而言,网络是工具;对网络原住民来说,网络就是世界。
在网络原住民已经开始进入社会、逐渐成为开放教育主要学习群体时,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探索怎么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形式,以适应新崛起的一代。
以上6点表明,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泛在的网络环境中,以往分散的图文声像媒体已经融合为一体,智能移动终端在迅速普及,网络原住民逐渐成为开放教育主体,竞争促进了合作,云服务和大数据提供了支持。这就是我们在新时期建设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的大前提。
二、泛在学习理念是基础
然而技术终归是技术,要想融入教育,必须有学习理念和方法的支撑。在IT第三平台阶段,技术已经提供了几乎无尽的可能。将这些技术用于教育,泛在学习理念是最合适、最恰当的,像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交互、即时、时空分离等,都被泛在学习理念所涵盖。虽然泛在学习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框架,但泛在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特别是开放教育领域。
杨孝堂和陈守刚在其著作《泛在学习的理论与模式》中,将泛在学习的定义划分为三类[16]:
第一类,强调学习的泛在性,是“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从广义的学习出发,学习本身就是无处不在的,学习的需求、发生和资源也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类,泛在学习指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泛在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随手可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的3A(anywhere,anytime,any device)学习,也可以将3A拓展到7A来定义泛在学习: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利用随手可得的学习设备(any device),以自己的方式(in anyway),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any contents)和学习支持(any learning support)。
第三类,通过与其他学习方式进行比较来定义泛在学习,如泛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数字化学习相比,泛在学习不用坐在电脑面前,就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学习,在信息量与日俱增的现代社会里,泛在学习的灵活性满足了学习者在新时代下获取信息的需求。
无论从哪一类观点看,我们都可以归纳出泛在学习方式中学习者的需求:
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学习支持无处不在
能够满足对信息获取需求的灵活性
这些需求在技术未能达到之前,只能是美好的构想和未来的理念。IT第三平台的到来,使得实现这些可能的技术基础已经成熟,在泛在学习理念指导下,可以研发出适合不同需求的学习资源。
三、提升认识是关键
泛在学习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各种功能的基础,要编制出适应学习者在新环境下的需求的学习资源,关键是认识要先跟上。
当开放教育的学习者越来越离不开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时,还固执地要求他们坐在电脑或电视机前学习,已经不现实了;当这么多技术手段摆在我们面前时,仅凭以往经验简单说“有用”或“没用”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体验根本就跟不上。
因此在新时期,首先要有积极的态度,学习、认识和体验新的技术手段,研究如何应用到学习资源建设中。以下这些要素需要在设计学习资源时认真研究和考虑:
1. 媒体融合是核心
人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器官感知各类信息,从不单一处理某一类信息。但在技术不发达时期,我们不得不单独记录、处理和显示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
以往的文字(图书)、音像(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课件(软件)各自独立,连出版都要分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在教学设计时只好要求多种媒体一体化设计,强调各种媒体的有机配合;在应用时不得不将各类媒体在一起配送,形成“教学包”和“学习包”。
到了IT 第三平台阶段,图、文、声、像等媒体已经融合在一起处理和显示;而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如智能手机、pad,已经融合了不同媒体的多种功能、多种感知能力,而且这种趋势正在逐步扩大,使我们可以趋近人的认知功能,设计各类应用(包括学习资源)。
因此,新时期的学习资源,不仅不能再按照单一媒体(文字、音像、课件,或图书、光盘)割裂地考虑,也不能按所谓多种媒体一体化设计的理念来设计(这里媒体仍然是分别使用的,只不过强调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弥补),而是要将所有适合的学习资源(素材),内容、导学、测评、自适应等因素放到一起考虑和设计。也就是说,新时期的开放教育课程和学习资源设计,核心是要按照融合的媒体来设计。
在iPad上用iBooks 2阅读的互动电子书(多点触控电子书)《Life on earth》,是运用媒体融合理念编制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子教材。该书在一个屏幕上安排了文字、图片、相册、导航图片、视频、3D模型、互动keynote等内容,借助iPad的指划技术,读者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能阅读文字,看图片、视频,做练习。其具体特征如下[17]:
(1)图片
该书中的图片可以实现纸质图书中几乎所有插图的位置和大小,通过指划显示全屏或者退出全屏。图组(或相册)分为两种:一种为对比图组,一个图片框中出现多幅图片,随指划依次出现,此种情况多为所呈现的画面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对比显示;另一种为动态图组,此方式需要学习者手指滑动参数条,自行调节参数,以观察在不同参数变化下对象的变化。比如随季节而变化的全球光合作用图,用手指滑动到相应季节,图表内容亦相应变化,并且是连续的。细胞组织的紧密度,随百分比而变化,等等。
导航图片将一张大图中的某个细节拉近,并进行细节解析。例如在描述某国家公园的植被分布时,选择不同地貌和植被的小图,大图和地形图亦相应转变,且都在一屏里显示,使内容连贯,一目了然。
(2)文字
该书中的文字可以实现纸质图书中几乎所有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可以选中文章中的某个词、某个句子、某个段落进行如下操作:
查看定义:可以单机查字典,联机Google搜索网站关键词,搜索维基;
标记重点:做5种颜色和红色下划线的不同标注,可以同时添加笔记。标记后,轻点标记过的词或句子,可以修改标记颜色、修改笔记、查询定义、通过Google搜索引擎搜索;
笔记:针对某个词或句子做简单的笔记,篇幅不受限制。做完笔记后,该词或句子自动进行标记,同时在图书空白处会显示一个小便签,点击便签则放大以查看笔记;
搜索:可在该书中搜索出相同的关键字所在页,点击可以跳转到对应的页面。也可以联机Google搜索网站关键词,搜索维基。
(3)视频
如同纸质图书中的插图一样位置和大小任意地分布在书中。视频甚至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可以自动播放,也可以由学习者自行控制播放哪一段。可以将书中视频放大到全屏观看,也可在播放过程中实现暂停、快进与倒退。
(4)3D模型
在展示分子等无法常规拍摄到的物体时,制作了3D模型,以便学习者观察。直接在屏幕上用手指就可以旋转、缩放3D模型。
(5)交互习题
富媒体练习增加了学习者的参与度。练习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拖拽题,且练习中充分利用图片进行互动。如在地图中点选正确答案;可以随时查看正确答案;练习结束后可以反馈做题情况等。
与现有的计算机课件和网络课程相比,前者需要滑动鼠标、点击,而《Life on earth》这样用于智能终端的电子书更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与互联网搜索引擎相连,革命性地拓展了电子书的功能。在开放教育中,经过媒体融合的教材与网络学习平台协同使用,将会展现出更强大的作用。
媒体融合并不排斥媒体配合,IT 第三平台为媒体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媒体间的相互融合。以使用增强现实技术编制的教材为例,纸媒+网络+云+智能终端,同样能起到媒体融合增强效果的作用。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简称AR)是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它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或关于真实物体的非几何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之上,实现了对真实世界的增强。同时,由于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并未被切断,交互方式也就显得更加自然。
AR教材主体是纸媒体,即传统的纸质教材,多媒体资源置于云端,根据阅读需要,读者利用个人持有的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摄像头,阅读关键图像或约定标记(如编码符号),进行图形识别,通过无线网络向云端提出请求,获得媒体资源信息,再通过无线网络下载到个人终端,在读图像或标记的原地,无缝展示,供读者阅读。
云端的媒体资源,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动画,或功能媒体,也可以是特指的公式推导过程,甚至解题指导等等。而且云端媒体资源,除了音视频外,还包括具有交互功能、地理定位功能或其他感应功能的媒体,因此这里所称融合媒体,既包括表示媒体,也包括功能媒体。
这种纸媒+网络+云+智能终端的应用方式,没有打破原有纸质教材的使用习惯、配送(发行)方式,却驾乘在IT第三平台之上,充分享有各种功能。
2. 素材建设是基础
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建设要抓住媒体融合这个核心,并不是要排斥图书这样的传统教材,而是说再也不应该分媒体单独建设了。在明确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前提下,统一建设文字、音像、动画等素材,应用这些素材,组合出文字教材(图书)、网络课程、电子教材、电视课程。这与传统资源建设先文字教材(主教材、基础教材),后音像教材、网络课程,虽然是流程反向,却体现了先整体、再组合、素材一致这样一个根本转变。
虽然,文字和音像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不再是先形成单一媒体产品,如图书、光盘,再配合使用。而是在文字和音像资源(素材)的基础上,形成二者已经融合了的网络课程、电视课程、APP应用课程等。这一先一后,代表了媒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前者是无奈,只能强调配合;后者是一体,任学习者自选,体现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比如音像,以往有供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课程,有以光盘为载体的音像教材,网络课程里也有音像内容,还有智能终端用的APP产品,不尽相同。现在提出变电视教材为电视素材,是质的跨越。国家开放大学提出了基础视频的概念,就是在有完善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拍摄和编辑出完整知识结构的视频素材,作为基础视频。在基础视频上加工成适合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课程、适合网络应用的网络课程、适合智能终端用的APP产品。
文字内容仍然是新时期教材的基础,但不再是以前说的文字教材是主教材或基础教材的概念了。统一设计的文字内容(素材)被融入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中。
素材要汇聚入库才有价值,得以复用。而资源形成库后,就可以根据需求,源源不断地拼装出各类应用产品。因此,新时期学习资源建设,资源库是极其重要、不可回避的基础建设项目,需要引起各级领导和管理者的重视。
3. 云计算和大数据是支撑
开放教育以往的资源建设,受技术限制较少考虑到交互,更做不到大规模交互。通常是单独建设学习资源(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课件),而将需要交互的答疑、测评、社交等放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二者缺乏联系。
云服务打通了这条路,它的经济、高效,以及灵活应对负载变化等特点,使得开放教育可以搭建为千万级学习者服务的大平台。这样,每一个学习者,以及他们自己使用的每一个电子教材和融媒体教材都可以和学习平台无缝连接,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无缝连接,从而满足泛在学习方式中学习者的需求。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设计承担学习全过程、自适应学习者程度的学习资源,包括困扰开放教育的学习过程管理。因为内容资源(可实现动态更新)、数据分析等数据量大的存储、复杂运算都可设在云端,用户端调用资源、反馈使用信息。这样大大减轻了用户端的负担,少占用终端资源。
因此,我们在设计学习资源时,不用受终端能力限制,完全可以把需要学习者反馈和交互的内容,比如在线搜索、在线答疑、作业、测评、交流等和学习内容放在一起,让他们手不离“书”(电子书)就可进行全过程学习,而无需在各种界面间切换。
云服务还使得对学习者进行大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将学习者使用电子教材、增强现实教材的种种数据(终端种类、时间、地点、时长、学习特征等)反馈到云端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地判断学习者是怎么学习的,喜欢哪一类媒体和资源,难点在哪里等。通过分析和使用数据可以做到形成性考核自动测评,科学分析教学效果与学生体验效果,评估得失,并为改进提供依据。从宏观上,学习机构可以分析出哪些专业和课程受学习者喜爱,为什么;学习者学习时间、使用的媒体和终端的分布;地域、年龄、职业差异等。这比问卷调查等研究方式要科学、准确得多,并且实时就可以获得数据。
4. 智能终端是工具
我们正在进入“后PC时代”,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多台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并且对移动智能终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传统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重要性下降。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将会发展为开放教育中学习者的主要学习工具。
智能终端与PC和PDA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感知能力,并且这种感知能力越来越强。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正成为“人-物-机”三元世界相互沟通和融合的门户。智能手机已经从单纯的计算通讯设备,进化成为一种集计算、感知与通讯为一体的便携式个人智能终端。伴随着用户与终端的紧密耦合,越来越多的上下文相关服务迅猛发展,各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层出不穷[18]。
对于这样伴随每个人的智能终端在泛在学习中能够发挥的作用,需要认真研究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移动设备的情境感知(Context Sensitivity)能力将越来越强大,它将集成更多的传感器、探测器、采集器,通过这些电子化的微型感知设备,捕获用户、设备、场所、问题、应对策略方法等真实世界的信息,以及将我们所处生活环境中各种人类感官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信息,采集到移动设备中,进入到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经过计算、处理,变成人类学习、决策的参考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连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通过虚拟世界的知识学习增强对现实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通过情境感知的移动设备,学习者可以轻松地感知并获取学习对象的详细信息和学习内容,利用头盔式显示器、穿戴式电脑等设备,提供一个新的、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学习空间,并利用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其他手控输入设备、声音等使参与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全心投入和沉浸其中的感觉,并透过无所不在的智能网络,利用对话、实践社区、协作学习、社交过程的内化、参与共同活动来实现社会学习[19]。
如前所述的“终端指纹”,使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包括个人活动和习惯爱好等。开放教育因师生分离,最担心的就是不了解学习者,不知道他们看不看学习资源,看哪些,不看哪些,对什么有兴趣,喜欢什么样的方式等。有了终端指纹信息,就可以分析出学习行为,进而了解学习心态,能够有的放矢地设计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
5. 社交媒体不可少
IBM在2013年最新首席高管调研报告中,对“实施数字化战略面临的挑战”一项,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缺乏统一连贯的社交媒体计划是数字化战略的最大障碍”,其次才是相互竞争的优先事项、难以衡量的投资回报、法律和安全方面的顾虑等,缺乏合适的技术等因素还要排在后面。社交网络、移动平台和数字网络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组织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平等化,也迫使组织重新思考自己的运营方式[20]。
所有的公司都应该清楚,唯有把控制权让渡给客户,业绩才能蒸蒸日上。互联网和Google搜索唯一重大的革命性力量与技术、媒体甚至是商业几乎无关,它是关于人的,是关于营造新型人际关系的[21]。
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本质是信息资源的凝聚力和整合力。Web2.0时代,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用户贡献内容,谁能对用户贡献信息的流向进行引导、对碎片化信息内容的呈现结构进行优化,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发掘、整合和利用,谁就最有可能获取说服和影响他人的能力[22]。
这应当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工作者以警示,社交媒体并不是狭义上的“社交”,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营造了新型人际关系,带给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开放教育、学习模式和学习资源,是否真想和学习者(客户)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有统一连贯的社交媒体计划吗?想到过吗?
学习资源建设者往往对学习内容关注多,但对学习对象关注少。建资源时,想到社区、论坛了吗?想到主动和学习者交流了吗?
社交媒体应用得当,可以有效弥补开放教育师生分离、缺乏交流的缺陷,如果能够制定出统一连贯的社交媒体计划,就能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支持服务,或者说前者是实现后者的路径。需要开放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资源建设者认真加以研究。
6. 按需索取是方向
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领域之一零售业,依靠IT第三平台,已经实现了“泛在购物”,购物无处不在。线上线下交易、电子支付、配送服务,使得零售业从产品驱动、渠道驱动发展到客户驱动[23]。
这里的“客户驱动”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到IT第三平台“以用户为中心”,反映的是同一个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则提供了技术支撑。
建筑在IT第三平台上的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的支持服务,完全应该按照按需索取进行设计。IT第三平台阶段各路媒体都仍有其用武之地:传统纸媒、电子教材、融媒体教材、网络课程、电视课程等,可以满足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偏好按需索取。而按照媒体融合理念编制的这些教材,保证了学习者选择任何一种,内容都是一致的。
相对传统有形学习资源,如图书、光盘的征订、配送,电子商务更便捷、高效,在此不再赘述。而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虽然技术手段是下载,然而怎么服务,大有讲究。零售业强调客户体验,从售前的宣传到售中和售后服务,使消费者满意和放心。IT第三平台还带来了“关联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关联需求。关联服务建立在大数据分析之上,根据消费者行为习惯,推送产品和服务。
这样的理念需要借鉴,不仅要让学习者方便地搜索和获取学习资源,不受个人终端设备的限制,还要推送关联服务:推荐学习材料、咨询答疑,甚至做到学习者学习生活的参谋,成为无所不在的支持服务的一部分。通过对学习者终端指纹信息的分析,可以实现学习资源和服务的主动推送和精准投放。这样做到学习者手里无论有什么样的终端,都可以得到适应的学习资源;喜欢什么样的媒体,就可以使用什么样的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服务。
四、应对挑战是根本
由此可见,IT第三平台阶段对资源建设者的挑战有多大!单一媒体阶段,文字教材只需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音像教材在文字教材基础上,考虑如何发挥视听媒体特点,将内容视觉化。基本上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也没有信息渠道沟通关联。即使这样,要做好也不容易。
IT第三平台的技术手段,可以满足泛在学习的各种需求,留给我们的则是如何设计、编制出这样学习资源的大难题。学习资源的设计者现在需要考虑:文字、图形、声音、影像、动画等媒体适合承载什么样的信息;怎么把学习内容分配到这些媒体上;怎么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材;怎么交互、怎么答疑、怎么自适应学生程度;怎么形成社交媒体计划,还要统一连贯;怎么进行大数据分析、分析的结果怎么用;在统一的学习资源里,哪些部分放在终端,哪些部分放在云端,云端学习平台的结构等。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如同解方程,多一个“元”,难度就不知大多少。
苹果公司iBook author互动电子书制作平台时所展示的样书《Life on earth》中,主创人员有19人,包括制片人、项目统筹、编剧、主讲、数字导演、动画导演、脚本与教学设计导演、制片人、内容制作团队、特效制作团队。这19人仅仅是参与电子书设计的关键人员,书中所出现的诸如照片、影片等媒体素材,其创作人或机构并没有全部包含在内,并有26个基金会和个人资助支持。
由此可见,一本目标清晰、内容丰富、形式美观的互动电子书并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即可完成的,完全要依靠现代科技工程的管理方式和团队运作,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支持。这需要多个角色参与,形成一个项目团队来制作。
1. 资源建设角色要定位
这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原来的资源建设决策、管理、编制链条要升级。应对挑战,高层管理者的决断、管理层的实施、团队的组织,都与以往不同,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对于决策层,要分析和梳理需求,确定学习模式,确定资源建设的投入。如果要建设富媒体、融媒体学习资源,就要承受相应的成本支出、时间周期,并落实组织结构和建设机制。
对管理层而言,资源建设等于产品制造,而不是教学工作。为此,规划、流程、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绩效考核都要拿得起来。
对执行层来说,实行项目管理机制,而不是按学校对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管理方式。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办法,任务、职责、完成时间、薪酬逐一明确并严格执行。
2. 团队建设要跟上
互动式电子教材面对关联因素如此之多,涉及对象、内容、平台、互动、大数据分析,按照常规以学科教师牵头的课程组模式就很难适应。因为教师仅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很难要求他们面对缤纷复杂的媒体,还要做到教育技术、媒体和管理专家。
这样一个工程性的工作,只能成立研发团队,项目主管可以是职业经理人,也可以由教师担当,但这时他的角色是项目经理而不是教师,学科背景仅是他完成项目的有利因素而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视听媒体研究室富媒体教材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从实际出发,开发符合开放教育教学要求的互动电子书的理想团队应包含以下成员:
项目负责人:负责电子书内容的整体构架,媒体的选择方向,团队成员的角色分配与协调,也还应包括整个项目的进程安排、经费运用等。以《Life on earth》为例,整本电子书是由哈佛大学的Edward O.Wilson教授为总策划,由他带领一批团队成员,为每个角色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而Wilson教授作为灵魂人物,贯穿整个项目始终,使整本书看起来目标清晰、结构规整、风格统一。
教师或学科专家:主要进行教学设计与专业知识内容撰写。其中专业知识只能由教师或者专家提供出来,而他们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可依据不同知识点,直接生成电子书的“词汇表”。
媒体专家:主要进行多媒体设计。一本完整美观的电子书中可能包括文字、图片、相册、导航图片、视频、3D模型、交互功能的程序件,所有的媒体形式是否都要出现,其出现的时机、方式、位置以及媒介之间的对应关系,都应该是媒体专家所要考虑的问题。
文字编辑组:主要进行文稿撰写。一本耐看的电子书,仅从文字内容看,也不应该是知识点或知识内容的简单罗列。文字编辑所要体现的价值,就应该是在教师或专家所提供的文字稿本基础上进行文字校对与深加工,以使文字表达变得准确无误、文字内涵变得丰富饱满。
图片编辑组:绘制或搜索电子书中所需图片,并确保解决好版权问题。
视频制作组:主要根据教师与媒体专家所提出的要求与设计,拍摄相关视频。
技术支持组:包括将所有文字、图片、相册、导航图片、视频、3D模型、交互功能的程序插件等向电子书中的技术实现及硬件设备支持等方面转化。
版式设计人员:如何让一本书更加美观漂亮,赏心悦目,好的版式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还不包括学习平台、社交媒体、云服务等相关工作团队,可见要想发挥IT第三平台功能,编制出符合泛在学习理念的媒体融合数字化学习资源,需要多么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带给我们在管理上的挑战又有多大。
3. 媒体本质要认清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开放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IT 第三平台仅是提供了更多功能和手段,怎么应用完全因教而易(或因学而易)。
教学媒体绝无高与低、好和差、先进与落后之分,适用为王。能用简单方式说清楚的,就不用复杂方式;能用低成本媒体就不用高成本媒体。当然不能为技术而技术。
新时期课堂里,黑板仍然是有效的教具,讲义、ppt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只不过应用信息技术,我们有了翻转课堂、慕课(MOOCs),有了网络课程、电子教材,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
最终我们仍要回归:开放学习教材是那种使得学生在得不到教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就可以满意地学习的教材。尽管教学包(学习资源)经常以多种媒体形式出现,但不一定要多种媒体。它必须含有的是一位以虚拟状态出现的教师。学生一打开教学包(学习资源),教师立即为他服务,随时帮他学习[24]。
处在IT第三平台阶段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决策者、策划者、设计者要时时想到媒体正在融合、云计算功能强大、电子教材可以和学习平台协同使用,学习资源可以和学习服务连在一起。这样即便仍是一本纸质教材,起点和理念已经不同了。
[参考文献]
[1] IDC. 第三平台研究报告[EB/OL]. [2013-09-30]. .
[3] 新快报手机报. 上海一锹挖断光缆 微信几亿网友失散[EB/OL]. [2013-07-23]. .
[9] 百度百科. 四网融合[EB/OL]. [2013-11-29]. .
[12][18] 陈龙彪,李石坚,潘纲. 智能手机:普适感知与应用[EB/OL]. [2013-07-08]. http://.cn/sites/ccf/nry.jsp?contentId=2746457350456.
[13] 蓝色梦工厂. 驭数有术 智胜大数据 Power开启大数据业务在线高峰论坛[EB/OL]. [2013-07-08]. http:///?m=event&a=activity&activityID=448.
[14] 光明日报. 大数据时代:从预言走向现实[EB/OL]. [2013-11-12]. http:///2013-11/12/content_9457496_2.htm.
[15] 谢文. 实实在在大数据[EB/OL]. [2012-12-18]. http://.cn/cloud-computing/htm2012/20121218_261090.shtml.
[16] 杨孝堂,陈守刚. 泛在学习的理论与模式[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36-37.
[1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视听媒体研究室. iBooks Author研究报告[R]. 2012.
[19] 余胜泉. 移动时代的教与学. 内部交流资料,2011.
[20]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 客户主导企业 合作铺就未来 来自全球最高管理层调研的洞察[EB/OL]. [2013-11-20]. http:///services/cn/c-suite/csuitestudy/.
[21] [美]杰夫・贾维斯. Google将带来什么?[M]. 陈庆新,赵艳峰,胡延平译.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3-15.
[22] 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 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24-28.
[23] IBM智慧的企业中国峰会(内部资料),2013.
[24] [英]德里克・隆特利,鄂鹤年,蔡枢译. 怎样编制开放与远距离学习的教材[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9-11.
2009年上半年,*工商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认真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三新”发展思路,服务“1413”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又好有快发展。现将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局的安排部署,我局自2月中旬起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截至目前,已完成准备动员、学习调研两个阶段。我局高度重视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立了科发办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局学习实践详细的实施方案。通过“三讲一谈一考试”,营造了学习活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创办“五个平台”,保证了学习宣传落实到位。通过深入基层和群众,广开纳谏之门,开展了调查研究活动。通过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23篇。通过开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统筹工作,发挥职能,全力以赴推进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全局干部对这次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持续改进服务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支持和促进市场主体繁荣发展
(二)立足登记职能,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今年以来注册登记工作继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项目意识,主动向重点项目实行延伸服务,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项目,全力支持龙潭工业园区发展工作,严格限制工业园区外新上工业项目。截止6月底,共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1723户,注册资金6213.9万元;新设立有限责任公司739户(其中零首付企业226户),分公司89户,注册资本55697万元;个人独资8户,注册资金55.5万元,受理企业各类变更1297户,(其中债转股企业增资登记1户)。
(三)构建服务体系,营造公开高效的政务环境。一是进一步推行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全面落实“两集中、两到位”。3月底,注册科整体进驻区政务中心,各项行政审批职能全面纳入窗口办理,实行“首席代表制”,真正实现了“人”、“事”、“权”的集中和到位。二是严格执行
“一审一核”、首办责任制、一次告知制、责任过错追究制等各项登记制度,以及
“一厅办结”、“一条龙服务”、“一口清”、“普通话”等服务制度,优化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凡资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一律当场办结。截止6月底,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共接待企业群众电话咨询5418个,受理各项审批事项(包括服务项目)8933
件,其中当场审批办结7624
件。各类登记(审批)受理合格率达到95%,承诺时限办结率达到100%。三是深化并联审批工作,凡进入并联审批的企业注册登记,一律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截止6月底,共受理并联审批316件,全部实行当场办结。
(四)加大招商引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动介入企业设立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对我县引入企业主动提取档案,并确定专人与各招商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作好各项跟踪服务。对区上重大招商引资企业直接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程序和工作流程,开辟“绿色通道”。5月上旬,对区商务局工作人员进行了工商法规培训。上半年共完成招商引资11230万元。通过“绿色通道”办理的企业314户,注册资本21670万元。及时做好我县企业发展状况分析,逐月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五)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营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新《合伙企业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完成了首件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积极帮助辖区企业拓展出资方式,解决融资难题,完成*区首件股权出质登记及*区首件以债权转股权增资登记。
(六)认真部署,有序开展年检工作。认真组织并做好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年检工作,积极推广网上年检,截止6月底,共年检企业3116户,其中参加网上年检的企业2312户,个体验照8527户,收取年检费16.9万元。
(七)全面落实工商优惠政策,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认真贯彻落实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促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和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上述人员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再就业,鼓励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其就业。截止6月,凭《再就业优惠证》办理个体工商户享受优惠政策139户,减免登记费3197元。
(八)开展商标服务进企业,积极推进品牌战略。科所联动,主动深入到*西航食品有限公司、*狮子楼大酒店有限公司、*市富森木业工贸有限公司、*温鸭子餐饮有限公司等企业,帮助企业策划和推进品牌战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顺利完成*市将军碑建筑模板有限公司图形商品商标、*狮子楼大酒店有限公司“狮子楼”服务商标的*市著名商标到期复审认定工作。积极引导帮扶我县的*市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努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上半年,我县新申请认定省、市著名商标5件(其中,省著名商标2件;市著名商标3件)。
三、强化行政职能比较优势全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九)充分发挥专门执法优势,全力查处各类经济案件。今年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虚假违法广告、侵权商标、商业贿赂等案件的打击力度,强化大要案件的查处。上半年,共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共31件。其中:万元以上案件23件,千元以上案件6件。案件类别主要有不正当竞争案、企业(公司)登记案、商标违法案件及无照经营案等。
(十)直销企业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打击传销有新突破。积极建立健全线索发现、日常监管、处置应急、部门协调、教育预警、责任追究等打击传销新机制,坚持打防并举的工作态势,建设和谐平安*。3月,我局联合区公安分局、区新鸿街道办事处举行了以“打击传销
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创建“无传销社区”座谈会。
(十一)商标行政保护力度进一步强化。加大对驰名商标、涉外商标、农产品商标以及区域内名优企业、知名商品、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区域性的联合维权、打假扶优工作。确保知名商品、名优企业健康发展。查处相关案件1件,罚没入库金额1万元。
(十二)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清吊”工作相关培训,为“清吊”工作提供法律指导,解决吊销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保证了我局营业执照清理吊销工作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务实支持搞活市场流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十三)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落实城镇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综合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和容貌整治。一是规范市场硬件设施,统一设计了菜市场硬件设施和管理标识系统。二是规范整治市场及商品经营者行为,在提升菜市场软件上下功夫,实行“市场举办者第一责任人制度”、“预先赔偿制度等19项市场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以属地管理为基础,落实市场巡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市场经营户“经济户口”管理等措施,严把商品进货关、严把商品价格关、严把商品促销关、严把经营场所安全关。四是增强服务理念,加大服务。进一步简化工商办事环节和工作流程,与各街道办事处建立以传真或电话的方式,直接进行工作信息反馈,主动上门为市场经营户办理发放执照。
(十四)积极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共组织检查46次,查处无证娱乐场所105家,开具《责令停止违规经营行为告知书》92份;取缔黑网吧3家,关停黑网吧24家,取缔非法游戏厅30家,销毁各类违法机型200余台;查处取缔无证经营盗版出版物游商地摊90余家,收缴盗版图书1000余册、非法报刊500余份、盗版音像制品48000余张。
(十五)认真开展“清吊”工作。自年初始,积极按照市局规定开展清理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的相关工作,共计完成应检企业3895户,发函3901户。
(十六)加强广告市场监管,开展广告内容监测。先后开展了2009年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5.12”大地震一周年等专项户外广告检查活动。积极实施对重点行业及重点商品广告行为的动态监管,对省、市局下放的11户媒介经营单位主动联系和走访,同时对部分重点报刊、杂志的广告内容依法进行了监测,其中,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存在部分不规范的情况,及时通告媒介单位,责成自查整改并公告。
五、倾力关注社会热点,维护市场消费安全,切实促进区域积极协调发展
(十七)六大类食品市场准入实施工作进展顺利。一是注重宣传,从20*年12月中旬起通过培训、现场答疑、张贴公告及食品安全七字歌等形式开展宣传。二是加强市场日常巡查。自2009年1月1日实施六大类食品市场准入起,加强日常巡查力度,认真指导、督促市场开办方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三是加强工作督查,确保落实到位。目前,预包装食品、生鲜肉、豆芽执行准入标准较好,禽蛋经营户和现做现卖经营户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执行准入标准的自觉性。
(十八)加大“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力度,扩大“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覆盖面。对*华联、好又多新鸿店、*华联双桥店等6个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店”和*区红旗连锁有限公司11分场等42家区级“食品安全示范店”进行复查,同时,对其它食品经营连锁店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活动,力争在7月底前完成此项工作。
(十九)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扎扎实实做好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工作。上半年,相继开展了节假日食品安全监督、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百日执法行动”、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等食品安全专项执法行动。上半年,完成了食品、豆制品、干菜、肉及肉制品、水产品等品种1025批次的食品质量快速检测,配合省、市工商局完成了85批次的抽检任务,对抽检不合格商品进行了相应处理。
(二十)进一步加强12315维权体系建设,提高维权能力,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上半年,已受理消费者咨询2183次;申诉393件,办结393件,办结率达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5.3万元;举报151件,办结151件,办结率达100%。
六、着眼效能提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行政执行力提高
(二十一)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为重点,着力加强班子建设,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带头学习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带头廉洁自律、勤政务实,顾大局、讲民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班子团结,并通过班子和谐带动队伍和谐,促进全局和谐规范服务。06年至*年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好班子。
(二十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机关文化建设活动。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建设为核心,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为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半年共组织教育培训4期。积极加强党建工作,先后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向谭东、王瑛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践行‘务实求成
事尽精华’*精神”、“好书赠社区送灾区活动”、“打造活力机关党建,服务*科学发展”等活动。注册登记科荣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局党组书记、局长肖东义同志获市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二十三)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层层下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启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全面深化廉政文化建设,制定下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任务分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分工。共督查3次,发通报和指导意见3期。
七、以标准促规范以规范促服务进一步深化贯标工作
(二十四)继续以贯彻iso9001:2000标准为主线对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深化,通过进一步优化质量目标查验评判标准,改进查验计划和方法,不断促进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认真组织学习市局20*b版体系文件,积极组织实施我局b版质量体系文件的修订和完善工作,目前,我局体系文件初稿已通过市局法制处审批。
八、夯实基础畅通“金信”
(二十五)继续强化“金信工程”应用推广,加强信息化设备的维护保养。上半年共开展“金信工程”子系统应用培训5次,现场指导解决问题40余起,排除设备障碍120余起,铺设网络线路15条,配合市局召开视频会议5次。强化网站监督管理力度,在*工商局门户网站,*公众网,*市政务信息公开网信息300余条,未发现有不良信息及泄密信息。
(二十六)认真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上半年共提供企业档案查询2360户,接收区外企业档案28户,转出档案44户。送市局扫描中心扫描档案2700户,未出现遗失现象。积极配合“清吊”工作,翻阅原始档案29100户,登记7500户,复查1100户。
九、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内部行政协调
(二十七)加强目标管理,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年初,认真梳理全局目标完成情况并按规定报送区目标办所需考核资料,获得区目标管理一等奖。认真准备服务质量目标迎检工作,被市工商局评为20*年度服务质量目标先进单位。积极加强对各项目标的分解、督查和落实,分解了09年度服务质量目标及专项目标9项。共办理并回复区人大、政协建议提案1件,完成县委县政府督办事项4件,完成68件,完成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收文379份,印制局发文件36份,编发工商简报55期。
(二十八)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树立工商形象,弘扬队伍正气。不断完善信息宣传工作机制,力求使信息宣传做到总结工作、完善工作、促进工作。上半年,共刊发各类宣传稿35篇,其中,《中国工商报》以“第一要义是发展”为题,《西南商报》以“辉煌靠真抓实干铸就”为题对我局进行专题宣传报道,《*工商行政管理》刊登调研文章“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工商执政能力”。政务信息方面,区政务信息采用8条,市局采用25条。
十、2009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深化自我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完成各阶段各环节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切实加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凝聚力、向心力,有效提升行政效能,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
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把提高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建立完善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着力构建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干部素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工商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二)完善服务机制、推进公平准入、积极推进区域积极又好又快发展
3、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以促进灾后企业恢复与发展为主题,止滑提速,切实做好重点项目市场准入服务工作,积极推进“1413”发展战略的实施。强化并联审批,实现高效便民服务。依法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透明、快捷有序的准入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三)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4、充分发挥专门执法优势。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关注民生民利为重心,加大对食品安全案件、商业贿赂案件、虚假广告、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各类经济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认真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各项工作,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执法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
5、努力推进商标品牌的实施。积极拓展创牌领域,提高商标总量。重点培育著名、驰名商标,并加大对著名、驰名商标的扶持力度,推进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6、切实加大广告监管力度。积极适应现代化监管需要,注重借鉴发达城市广告监测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广告诚信度。要以药品广告、房地产广告、教育类广告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广告为监测重点,加大虚假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
(四)积极构建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7、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结合《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健全和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和经营者自律制度,继续推进六类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同时,积极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应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五)广泛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