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数学考试总结

小学数学考试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10: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数学考试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数学考试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农村教育;复习课实效性

复习课课堂能够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相对完整的构建,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教师对这个环节的操控程度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一、农村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现状

就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而言,存在着“内容涣散,针对性不强”“复习模式死板单一,学生缺乏复习兴趣”“知识点过于拘谨,缺乏知识的连接性与延伸性”等相关问题,对数学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实效性

1.改善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策略

(1)学生自备复习菜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复习的主人公,对学习的操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生也是最了解自身学习情况的人,因此由学生自备复习菜单对其复习具有指导意义。

比如,教育者往往针对“简易方程”“分数的乘除法”等小学阶段的重点、难点组织复习,而这些知识点的复习无法顾及所有学生。一些学生可能对“方程”“分数”等章节掌握程度较好,而对“统计”“因数”知识却存在疑问。学生自备复习菜单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复习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复习实效性。

(2)构建知识体系,整理与练习相结合。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漏补缺”,即对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汇总以实现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点之间往往是存在联系的,没有孤立的知识要素。教育者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就应该带领学生摸清知识点的联系,对知识体系加以重造,同时要注意将体系的整理与数学知识的练习相联系,提高复习实效性。

比如将“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个数的认识”这三节小知识总结构造为“认识数与整数的简易运算”,通过知识的整合,让学生对几个知识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从这个知识体系中学生能对同类型的知识实现一个梳理,能通过解题法的比较归纳出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3)注重复习课的拓展延伸。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数学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探索,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比如我们在进行“九九乘法表”这一知识复习时,就需要带领学生进行“乘法表”以外的规则运算总结;比如带领学生进行“整数的乘方”“乘方的整合”等相关探索,就需对“乘法”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对学生进行复习训练时要注意讲究策略

(1)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坚决避免机械地重复。学生的思维是发展的,一味地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不仅会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还会为学生带来枯燥的感受,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复习时就“整数的加减法”知识不停地采用“3+2=?”“9-3=?”“8-5=?”这类问题进行简单的机械重复,就会让学生产生复习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复习的顺利进行。

(2)训练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就我们数学考试的题目而言,近年来创新题意题越来越多,考试已经不是死板的考查某一个知识点,而是通过新型的出题方式将几个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这样的题目具有开放性强,涉及面广的提点,也更加大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与思维转换能力的要求。因此,教育者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数学知识的开放性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复习课教学实效性。

(3)训练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好综合性。复习内容要具有针对性,以便于让学生对具体知识进行具体学习,而数学知识复习同时又要注意综合性,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知识整合。因此,教育者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要注意将知识的针对性与知识的综合性加以协调,全面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增强复习效果。

复习课的实效性往往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对于复习课教学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考前实现对以往知识的归纳总结,对新近知识的查漏补缺,以此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实现数学的高效复习,有效学习的效果。因此,教育者在复习课阶段要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使得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复习需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复习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艳辉.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时效性[J].华夏教师,2013,(12).

第2篇

作者:令狐友林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想要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转换教师角色。通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可以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本文针对怎样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新教育理念下,打造高效课堂成为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高效课堂的目标是:教师用有限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学生用有限的时间,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素质教育背景下倡导教师在追求效率的教学体制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将学生放在被动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灌输式教学,就是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跟着教师的节奏走,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还有吗”等等。这种方式的教学,使数学理论知识既枯燥又乏味,没有启发性,师生一问一答,只要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就不会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学生没有学习激情,导致丧失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1]。

2.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受应试教学影响,教师把考试成绩当做评判学生价值的方法,不能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提供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不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怎么样可以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考试的成绩就怎么样做,别的问题一概不想也不提。教师专心为学生考试服务,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3.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创新

有些教师从教以来的教学方式就没有改变过,时代已经发展进步了。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制约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教学活动形式化,没有创新意识,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还让有些学生上数学课时有种身不由己的感觉。

二、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小学教师可以把课前预习看做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小学时期是学生真正开始接触数学的阶段,也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知识有重要意义。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课前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后,知道了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疑惑,哪些问题理解不了,在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2]。

2.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有了目标,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向着一个目标前进并努力。备课环节中,教师先设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上课时,教师就有了自己的节奏,可以循序渐进,学生也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例如,在教授学生辨识位置和方向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一套教学大纲,第一步,结合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能力,形成对空间的认知;第二步,教学生认识方向,即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8个方向,并根据其中一个方向,指出其它7个方向在哪里;最后,教学生看地图,并用语言描述其中一条路线的位置、方向和纬度,教师在进行辅助讲解,有了这些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位置方向中的数学知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3]。

3.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后,学生可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已拥有的知识,可以进行巩固练习,对新的知识可以提前预习、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时,可以采取尝试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教师后指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4.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分组协作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大家可以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同时学会认真倾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长度的课程中,学生们可以按前后桌分成小组,先用尺子测量1mm是多长,然后小组合作讨论1cm、1m和1km会有多长,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家进行综合总结,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长度的认知,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并对其进行不断验证,寻找到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掌握。

参考文献:

[1]顾玉娟. 新课改环境下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研究[J]. 数学大世界(上旬), 2016(11).

第3篇

在学校教育中,定期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受到“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只看考试的卷面分数,这种“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做法,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已开始在转变。为了做好这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联想到与这项工作有关的许多名词、术语。诸如,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小学初中课程计划(试行)中第三部分叫做“考试考查”,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1991年印发的数学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第七部分叫做“教学评价和成绩核定”。而有些教育理论书上又称为“学习的评定”,有些教育辞书上则称作“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还有通常说的“测验”等等。因此,需要对于这些名词、术语的各自含意及相互关系,作一些粗略的界定,才有利于做好这项工作。

从学校教育的宗旨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看,要有一定的质量要求,需要定期考核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学业成绩评定应是一个大概念,而考试、考查、测验仅仅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一切手段。考试、测验着眼于客观、正确地把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加以量化,学业成绩评定从测试的结果有多大价值为着眼点,这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

学业成绩评定的含义,通常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的标准,拿数学学科来说,则以教学大纲、教材的教学要求为标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所产生或者即将产生的思想、学业、行动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或者变化的发展趋势,作出恰如其人的估价。 通过这样的评价,既能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到诊断、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又能反馈学生的学业进展,起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萌发学习成功的感受等效应,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考试、考查和测验,其功能都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的测定方法,是测量的数量化分析和科学推断的手段。现行的课程计划规定考试以每学期进行一次为宜,考查着重在平时进行。上海的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数学学科对一、二年级只进行日常性考查,三年级起采用日常性考查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而日常性考查应包括认知、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考试则以认知领域的教学要求为主要依据,采用命题解答的方式。由此可知,考试与考查的区别有三:其一是考试以认知领域为主,考查还包括情感和操作领域;其二是考试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查则不限于每学期进行几次;其三是考试可用百分制记分,考查采用等第制,例如,用优良、及格、不及格来表达,或者用A、B、C三个等级。至于测验的含义跟考查是相似的(在英文里都叫test),习惯上将考查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而测验使用的范围较广,如,智力测验、能力测验、个别测验、目标参照测验、常模参照测验,以及潜力参照测验等等。

二、成绩评定的分类和目标

布卢姆(Bloom.B.S)把评定分为三类:一是配置性评定,二是形成性评定,三是总结性评定。这样的分类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早有运用,通常称为摸底评定、诊断评定和总结评定。

不论进行哪一类评定,都必须具备明确的评定目标。在这些目标中,认知领域的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恰当的考题,注意考题的有效性(效度)和可靠性(信度),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做法早有专著论述,不再重复。而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的目标,在数学学科中尚缺少研究,随着时间 的推移,必须着手实验,俗话说“摸着石子过河”。为此,初步草拟了如下的内容,作引玉之砖而已。

学生学习数学情感和操作评定目标

1、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

A、等:能轻松、迅速地从教材中找出重点和关键,简明扼要地讲述中心内容。

B、等:基本上能够从教材中区分出重点,但讲述不清楚。

C、等:通常不能区分教材中的重点,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次要特征、属性上。

2、完成基本技能的速度

A、等:完成基本学习技能(计算、绘图、操作、实验)的速度和正确率高于班中多数学生。

B、等:完成基本学习技能的速度和正确率等同于班中多数学生。

C、等:完成基本学习技能的速度和正确率低于班中多数学生。

3.学习态度和毅力

A、等:在整堂课上保持旺盛的精力,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怕困难。

B、等:在整堂课上保持正常精力,有时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怕困难。

C、等:学习精力较差,注意力下降,不主动参与学习,作业常出错。

4、思维的独立性

A等: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常提建议,善于补充同学的发言;能寻求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B等:在旁人启发下能独立思考;能独立完成习题,遇到困难仍然能进行尝试。

C等:不善于独立思考,一遇困难就求助他人,经常需要监督性的帮助。

5、学习中的自我检查

A等:有自我检查的习惯;能主动运用逆运算检查解题的正确性;会判定自己解 题的合理性。

B等:能按教师或教材的要求,进行自我检查订正。

C等:不愿意自我检查,或者草率地检查,错误仍然存在。

6、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

A等:认识学习的目的性,自学维护集体纪律,表现出首创性和顽强性。

B等:认识学习的目的性,基本上能遵守学习纪律,能按时完成作业。

C等: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常常不能做到集体要求,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7、合作态度与竞争意识

A等:能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能帮助同学;善于接受他人帮助;具有优于他人的竞争意识。

B等:能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见解;不易接纳他人意见;竞争意识不强。

C等:不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不愿意发表意见,缺乏竞争勇气。

三、综合评定与操作方法

综合评定包括日常性考查和终结性考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综合评定 日常性考查 认知领域的单元测验(百分制或等第制均可)

情感与操作领域的目标评定(等第制)

终结性考试(一、二年级用等第制三年级以上用百分制)

其中一、二年级可以全部采用等第制,从小淡化他们的分数观念,克服多年来为几分之差而产生“失败者的”心态,三年级以上既有百分制又有等第制,可以两者并用,即某一个学生既有终结考试的分数,又有情感、操作领域目标评定的等第。也可以自定比例折合成分数进行综合评定。例如,上海的课程标准就采用日常性考查占50%,其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30%的权重进行总评,用百分制的分数表达,必要时可附加评语。又规定日常考查中的等第,可按优良为85分、及格为65分、不及格为45分折合成分数。当然,这只是一个地区制定的标准,各地各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制定标准。总之,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评定考试分数,更要重视评定学生学习的心理素质和意志性格。

考试评分是大家比较熟悉而又习惯的方法,对于情感、操作领域的目标评定,虽有指标,毕竟模糊性较大,家长和学生应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广为宣传,让家长和学生有所了解,宣传的过程也是一种教育过程,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向上争取达到优良(或A等),使这一改革措施起到各级作用。

四、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

人们常说“考试题目是指挥棒”,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只要考试还存在,就会有人把考题当作“指挥棒”,也就是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练什么,甚至演变成“追题族”,短时期内恐难改变。为此,要十分注意考题的导向性。

其一,不是课本上有什么就考什么,还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例如,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课本上都有。因此有人在考题里编制一个填充题,让学生把法则填写完整,这就是引导学生去背诵、默写计算法则,这是一个导向问题。数的四则运算只要求会正确计算就行了,至于计算法则只是计算中的一种操作流程,况且操作方法很多,课本上讲的只是其中的一种,要求学生去背诵法则,只能使他们头脑僵化,不符合数学教学的目的。又如,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绘制线段图,也是课本上常见的,考题中不宜要求学生绘制线段图,教学大纲也无此要求。线段图只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手段和工具,不是教学的目的。

此外,现行的数学课本中还编选 了一些选学题、思考题、按大纲规定不是不作考试要求的,也不能编进考试题。

其二,要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例如,24÷8=3,这是一个抽象到数的运算,它的具体含义很多。课本上先有例题:“有24只苹果,每8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列式:24÷8=3,(袋),然后说明这个式子表示24里面有3个8,由具体到抽象,顺理成章。颠倒过来从抽象回到具体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不适合出如下的考题:“24÷8=3,表示( )。”让小学生去填充。如果要出这种题,那么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又如,小学数学教材里有许多分解思考过程的形式,一旦学会了计算,这种分解过程就逐惭消逝。如,8+5=13学生已会口算,就不必再出如右这种形式的考题,只要学生直接写出结果就行。我们不能总是让学生背着分解 8+5= 过程解题,这与小孩子从会爬行到直立起来走路,谁也不会在走路之前先爬一下是同样的道理。

其三,在评分上要合情合理,当前小学数学考试评分中还存在不合理和自相矛盾的现象。例如,分数计算结果是假分数没有化成带分数的要扣分,这就不合理,因为课本上讲带分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这就说明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数值是相等的,又何必扣分呢?据说有些中学教师出于代数式的写法,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计算结果化成带分数的要扣分,弄得学生无所适从。又如,应用题算术解法,式子的得数要加单位名称,如果用方程解又不可以加单位名称,前后自相矛盾。是否可以改革一下,使算术解法服从方程解法,也不写单位名称,只要答句里写单位名称就是正确的。因为算式的得数写单位名称有它的发展过程,最早小学生解应用题,式子里写单位名称很复杂,如3米+2米=5米,7只-4只=3只,8个×3=24个,12只÷3=4只,12只÷3只=4(盆),1平方米×3×4=12平方米等等。后来演变成在最后得数上写一个单位名称加括号,理由是把题中的最抽象成数的运算,最后赋予它一个合适的单位,所以加一个括号,这种人为的规则一直沿用到现在,那么现代教材引进方程以后,也可以再演变一下,去年这个赋予的单位名称,都成了纯数值的运算,在答句里再说明是什么单位,不是合情合理吗?正如乘法应用题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能否颠倒一样,多年来一直改变不了,当教材引进方程以后,现行教材从三年级起准许颠倒写。如“每天生产8台机器,3天共生产几台机器?”列式8×3或3×8都可以。依此类推,写单位名称也应改一改了。当然,小学数学考试评分中还有不少不尽合理之处,有待我们去改进。 深信考试命题、评分的导向作用很大,特别是拥有命题权的人,切勿等闲视之!

参考材料

1、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的入门性、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分析、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引言

众所周知,由于小学教育的独特阶段,教育学家们普遍认为小学教育的教育任务与初、高中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初、高中教育普遍被认为是片断性课程与系统性课程的结合,即在完成其基本阶段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为后续教育阶段做好充分准备。而小学教育则在其基本阶段教育与后续阶段之间划了一条严格的界限,也就是把小学教育的入门性提到了首位(1)。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并不在于庞大、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高效率的教学速度,而是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作为基础性学科的数学学科笔者认为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教学中要培养的不仅仅包括计数、运算等外显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在的基本学习理念。接下来笔者将就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培养展开论述。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树立起合作理念的必要性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数学学科构建与发展,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育传统。(2)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行下,随着对外教育研究交流的推进和我国少年学生在国际测试和竞赛中取得的不俗成绩,我国的数学教学经验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1.我国少年学生解题能力强:在小学数学常规教育训练下,我国小学生在有特定时间、情境压力的数学竞赛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巧并有其独特、高效的解题技巧。

2.我少年学生数学基本功扎实: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重视对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中国少年儿童的数学计算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3.学生具有严谨的数学素养:中国学生在经常性的课内课外数学训练中,对待数学态度严谨,可以按照其规范的思维模式进行数学学习。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局限

由于小学数学教育缺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自主讨论研究的氛围与动力,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通过教师的单一传授获得,小学数学教学缺乏活力,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受到教育界认识的普遍重视。

1.学生思维固化,缺少创造性思维:在长期以考试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下,学生解题模式常常有着格式化、规范化的倾向,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以及自主思考的发展。

2.对数学的应用停留在竞赛,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我国少年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出现学校与现实的脱节现象,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数学技巧解题,却缺乏对现实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3.少年学生缺乏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练习与学习多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对数学的魅力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自主性。

(三)新时期世界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大势(3)

21世纪是发展、改革的新时期,世界各国为获得期人才优势地位努力开展教育尝试与改革,世界小学数学教育的普遍倾向可以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1.扩大数学的应用范围,丰富数学教学目标

2.更新数学教学反方法、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

3.多种途径考察数学学习效果,调整数学考试内容

4.鼓励数学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理念的经验总结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理念的培养不同于基本数学技能的培养,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的、有关潜意识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培养,是一种长期性的习惯培养。对如何切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问题作了如下整理与总结。

(一)校内合作学习训练

1.课堂合作:学生在课堂上可依据划分好的小组对老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采取合作方式,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合作分工,例如有人负责讨论观点、有人负责纪录要点、有人负责成果展示等等。小组可以每节课按照一定顺序交换分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训练学生倾听、讨论、记述、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2.课下合作:对于课上不清楚的问题,除了鼓励学生向老师求助外还要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倡导不同层次之间同学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杜绝小团体意识。

3.合作效果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统计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表现、课下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措施,对合作效果明显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帮助合作效果不明显的同学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二)校外合作学习拓展

教师要定期为学生提供课外研究性课题,课题选择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既不能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也不能远远超出学生现有水平使学生丧失信心。课题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客观上便会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合作对象进行合作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家长发挥独特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合作中的问题困惑,既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功效,同时促使学生感受积极性学习的乐趣。

四.合作学习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过程,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因而要使合作学习不偏离初始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便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指导。

(一)合作组的人员构成要符合协调性原则:分组要避免同一水平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要合理分配学习成绩较好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得以弥补自身弱点,同时也可以使学习较好的同学多角度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在问题。

(二)避免刻板印象对交流合作的影响:老师要鼓励小组合作中学习不理想的同学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能仅仅是好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弱势学却只能在一旁倾听而不参与互动。

(三)合作过程要避免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其创造力,因而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形式要相对自由而不能死板硬化。

五.总结

记得伟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学生外尔曾经这样描绘他的老师:“希尔伯特这位吹笛人所吹的甜蜜的芦笛声,诱惑着许多老鼠投入数学的深河。”希尔伯特所传授的内容不仅仅是数学,更是他对科学的信念以及对理性和科学的热爱。今天作为数学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们是多么憧憬这样的境界啊,而要真正挖掘出数学的无穷魅力,便要从小抓起,给予学生自由、开放的交流空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参考文献:

(1)参看B.F.安纳尼耶夫《儿童的初期教学和教育》,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56年版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游戏化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教学的效率才能提升,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小学阶段的学生,你要他们安安静静坐在课堂上听课,他们的兴趣肯定很低,但是如果教师要说带领学生去做个什么游戏的话,学生的积极性都会非常高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的元素,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提升教学的效率。举例而言:在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教学时,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开展一个“我是计算小能手”的比赛,教师不用提前想好怎么出题,就在课堂上随机出一个计算题看看哪个学生能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来,而且还要保证其准确性。小学阶段的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比较强,这种比赛的形式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保证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游戏的元素来进行教学。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他们往往一上课就直接开始教学,学生在这个时候还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而等到学生进入了状态,这一个知识点已经讲完了。要想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可以创建教学的情境。举例而言,在进行简单的统计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创建教学的情境,在上课的时候这样告诉学生:“咱们班上次数学考试有多少个学生考了100分,有多少个同学考了90~99呢?谁能告诉我?”这个时候学生都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教师再开展自己的教学:“这就是统计,你们讨论的过程就是统计的过程。”教师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将实际生活与教学进行有机关联的过程就是创建教学情境的过程,对于帮助学生进入教学的状态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近几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课堂上。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呢?首先,从学生的兴趣来讲,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视频、动画、图片,能够使复杂的教学形象化,也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从教学效率方面来讲,多媒体具有永久性,教师提前录制好教学的视频或者PPT,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等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把资源分享到网络上,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自由下载继续学习。举例而言,在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搜集一些图片播放给学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有一小部分学生可能并没有明白图形的各种变换,教师还可以让他们课下把教学的PPT拷走,进一步学习。因此,从这方面来说,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也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

四、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但是很多数学教师认为,小学时期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不完善,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话,可能会耽误教学的进度。而小学合作学习的模式完美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它指的是教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进行讨论探究,一起去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的形式是学生独立对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通过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举例而言,针对这个应用题:仓库里有一批肥料,第一次取出了总数的■,第二次取出的盗勘茸苁的■少12袋,这时仓库里还剩24袋肥料,求问两次一共取出了多少袋肥料?学生一看到这个题就蒙了,不知道应该怎么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合作小组一起进行讨论,针对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思考,首先要计算出剩下的肥料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剩下的是(1-■-■)还要再多12袋,也就是剩下的24袋比总数的4/15多12袋,然后再计算总数是45袋。如果让学生自己单独去把这些步骤想出来,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是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每个人就自己所知道的进行阐述,等所有学生说完一遍了这道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教学的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之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也要力求在教学中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提升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以上仅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总结,希望能够对各位数学教师有所帮助,也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效率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多元评价;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探讨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水平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多元评价的体系中充分地认识自我,激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元评价,细心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促使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现状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即使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师的思想有所更新,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教师的依旧采用单一的多元评价方式,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未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数学成绩得不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低下[1]。而在数学实施多元评价,教师将知识、情感等都渗透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激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二、多元评价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1、对多元化评价主体进行拓宽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学评价的方式与主体都是单一的,教师在评价者,学生是评价的对象。学生处于被动的被评价的地位,所以,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其实大多数学生是愿意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所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要扩宽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评价的具体形式包括:应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师生互相评价等。这种多元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渴望的平等权利得到了落实,师生间的互评有利于体现教学的民主,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教学相长[2]。而开展自我评价有利于缓解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情绪,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开展自我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耳朵提高。另一方面,让学生全体参与评价,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互评中相互促进,提高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小学一年级“十几减几”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花一节课的时间在班级组织一个评价会,评价方式有学生互评、师生评价以及同学间评价的方式。先由学生自主发言,对于这一单元哪些不懂,对教师讲课的地方有什么建议等等。然后学生对该位同学评价,上课的态度怎样,有没有认真听讲等。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评价,针对学生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种多元评价方法的应用,使师生间加强了交流,明白了问题所在,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的内容非常广泛。在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下,应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评价。例如:对1—3年级的学生评价中,注意对数与代数内容评价时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空间图形的认识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直观的素材进行评价。在讲解“圆和球”的区别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拿实际生活中的圆和篮球举例,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这两者的概念。

3、采用“推迟评价”的方式

每个学生的所处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都有差异性,教师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争取的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中不要当即评价,可以适当地推迟评价的时间。例如,结束一场数学考试后,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并不满意,教师这时候要充分地鼓励学生兵给他重新做一次试卷的机会。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做错的地方,将原试卷上的错误答案纠正过来。之后,教师阅完试卷后,对其第二次做的试卷给予鼓励性的评价[3]。采用“推迟判断”的方法能够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知识薄弱的地方,看到自己的进步,在数学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激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的评价方式有很多种,有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例如,利用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鼓励学生朝着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学习方法,使数学成绩得到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多元化。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拓宽多元化评价的主体,适当采用“推迟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多鼓励学生,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艳.差异性学生评价研究[J].小学数学教学,2015,36(1):55

[2]王胜林.新课程理念下多元化评价方式[J].数学教学,2015,17(6):98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良好习惯成 养成

有一句话说起来并不为过,好习惯能够帮助你成功!数学历来以考试内容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而让考生望而生畏。很多同学总会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没有开始行动就累述困难,这样不利于我们的进步。当然,任何知识的积累都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不能够投机取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养成一些好的习惯,会帮助我们更好的复习数学。

一、重视基础知识,技巧仅是“添花”

数学复习必须打好第一步的基础,每年数学试题中都有60%以上的题目都在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所以一定要重视基础。但是很多同学不能够重视这一点,总是好高骛远,一味寻求技巧或者是抠难题,以为这样才是提高数学成绩的途径。其实,这就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复习数学的恶习。每次数学考试中大部分是中挡题和容易题,所谓的20%的比较有难度的题目,其难度不过是简单题目上的进一步综合,并不是说有那么难。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目,只有对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对基本定理和公式牢牢记住,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近几年数学答卷的分析来看,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不是说考题有多么难,更多的是对基本概念、定理记不全、记不牢,理解不准确,基本解题方法掌握不好而造成的失分。因此,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打到基础,深入理解,这样即便遇到一些难度大的题目也会顺利分解,这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二、看教材看习题,多做多练

很多考生存在这样问题,书看了,就以为会了,等到真正动手做的时候,错误百出。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纰漏,在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来完备的知识结构之前,只看解题不亲自动手做的复习必然难以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况且,通过动手练习,我们还能规范答题模式,提高解题和运算的熟练程度。正式考试时的时间那么大的题量,本身就是对计算能力和熟练程度的考察,而且现在的阅卷都是分步给分的,怎么作答有效果,这些都要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去体会。因此,为了取得好的数学成绩,要求我们必须大量练习,充分利用历年试题,重视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套路和经验。数学考试不需背诵,也不要自由发挥,全部任务就是解题。

三、做题同时思考,举一反三高效

做题,做题,做题,多做题,就能提高成绩。很多同学这样认为,其实不然,做题的同时更要思考,联系,举一反三。做题,是要把整个知识通过题目加深理解并有机的串联起来。数学的学习离不开作题,但从来不等于作题,抽象性是数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通过作题,发散开来对抽象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理解,这是非常必要的。做题的思路,必然应该是从理解到作题归纳再回到理解。在此之外,再做一些题目增加熟练度是有必要的,如果让做题成为一种机械化的劳动,那不是我们的初衷,也不利于我们的进步。因此,要时刻目标明确、深入思考才识提高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关键。

四、有选择性借鉴,提高思维能力

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加快进步,但是,这要看如何借鉴。很多学生盲目追求别人现成的方法和技巧,不去理解着挑选着运用,殊不知方法和技巧是建立在自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每一种方法和技巧都有它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前提,也就是因人而异,单纯的模仿是绝对不行的,不仅不会对复习有所帮助,反而容易造成困惑和失望,不利于我们的复习。所以,要有选择的去借鉴,挑选适合自己的,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另外据我了解,复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是还没开始复习,就有了退缩的心理,导致很早捧起了数学的课本却完全摸不到这门课的重点在哪里,两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有什么进展。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给予大家的建议是多看看前辈们的成功经验交流,或者适当报个辅导班根据老师的思路指导来有效复习,即使不能让你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会帮助你树立信心,理清思路,知道复习的重点与方向。

多掌握

首先,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一上来就直奔题。做题虽然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包括基本的概念公式定理等等,并且在复习这些基础知识时一定切记,万万不可只用眼看,一定要亲手进行推导。只看不做,别人的东西永远不会变成自己的,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才能把它们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多练习

当然经过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个阶段不需要你再去把课本啃一遍,这时就需要你找一本大家都在看的普遍认可的参考书。然后按着顺序慢慢来,一点一点来。先看这一章的基本知识,再做书上的经典例题,这里注意的是对于书上的每一道例题一定要做,而不是只看就行了,而且做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挡住答案,完全独立完成。最后再把后面的练习题一道不落的仔细完成。

多动脑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口算教学

口算简单地说就是指一边心算一边口说地运算。具体来说,就是用脑计算,用口头叙述来记忆当时的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口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确熟练地口算不仅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且,由于其自身特点,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那么,在口算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让学生算的又快又准的目标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重口算训练。下面笔者主要从“口算题组”的训练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注重归纳,简化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口算占据着很大比重。学生口算能力强,在计算教学、解决问题等方面就会占据很大优势。要想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教师要注重归纳,总结,根据本阶段口算训练重点要求,通过一些口算习题组合的设计训练,简化口算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中自主习得口算规律,提高口算效率。

如在学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口算练习:

11-5= 11-6= 11-7= 11-8=

11-9= 12-5= 12-6= 12-7=

12-8= 12-9= 13-5= 13-6=

13-7= 13-8= 13-9= 14-5=

14-6= 14-7= 14-8= 14-9=

在这些口算习题呈现完毕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就以上练习进行观察思考:在第一行的算式中,从左往右看,它们的得数有什么特点,然后再从上往下看,这些算式与得数之间有什么规律?经过整合归纳,学生发现,在第一行的算式中,随着减数的增大,差逐个减少1。从上往下看,随着被减数的增大,差也是同样多1。经过总结分析,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生有了新的认知,减少了计算过程,学生看到算式就可以马上说出得数,提高了计算效率。

由此可见,在口算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口算习题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简化运算过程,从而使学生看到算式,就想起规律,能够马上说出得数,得到自动化口算的速度。

二、及时对比,明确算理

口算也称心算,它的计算过程大多是在学生心理默默完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在口算教学中,有些口算习题形式多样,口算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带给学生的口算效率也不相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口算方法,进而达到让学生算的又快又好的目标呢?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些口算题,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算理,优化口算方法。

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明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一位数乘法之间的具体区别,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口算效率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口算强化练习:

3×3= 30×3= 300×3=

2×4= 12×4= 122×4=

9×1= 99×1= 999×1=

在学生口算这些习题之前,我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些口算练习思考:一位数乘法与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在算式上有什么特点,在口算具体过程中有什么区别,通过对比,学生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算理中的“必须让每个数位上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由此可见,在口算教学中,对于一些新算理,新方法,教师只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让学生多进行比较,那么,在明白口算的一些基本要领以后,学生定会算的又快又准,方法也会更加灵活。

三、密切联系,有效迁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口算教学也不例外,一些看起来复杂的口算练习其实拆分开了,就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因此,在口算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口算效果,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入手,通过口算题组合的强化训练,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进而达到提高计算效果的目的。

如在学习“小数乘法”以后,根据小数乘法与小数乘法之间的联系,为了使学生达到熟练口算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口算练习:

11×1= 11×0.1= 11×0.01=

11×0.001=

25×4= 25×0.4= 25×0.04=

25×0.004=

36×2000= 36×200= 36×20=

36×2= 36×0.2= 36×0.02=

在这几个口算题的练习中,在第一行的口算练习中,口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小数乘法计算时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移动的;第二行,则是对于积的末尾有0再加上有小数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第三行则是,让学生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渐缩小时,积的变化规律。经过这样的口算练习以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更加透彻,在迁移运用中提高了口算效率。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主要围绕着小数乘法中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通过口算练习习题系统的强化训练,学生对小数乘法的意义感受更加深刻,进而提高了口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