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职财会专业

高职财会专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10: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职财会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职财会专业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财会专业 小键盘录入 实施措施

计算机的小键盘区是我们平时很容易忽略的部分,即使我们在学习键盘录入的时候,也很少谈及计算机小键盘(数字)的录入。但高效的数字录入能力是出纳和银行储蓄等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而目前我们高职学校的财会类专业学生就业也逐渐向出纳和银行储蓄等岗位倾斜。因此,小键盘录入教学的实施对于高职财会类专业的学生能零距离上岗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键盘录入实施条件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小键盘录入放在录入课中讲授。由于录入课的讲授和考核重点在中英文录入,因此与财会专业小键盘(数字)录入的结合并不紧密,因此高职财会专业应安排独立的课程进行小键盘录入训练。此外,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小键盘录入练习和测试软件系统。这种系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邀请学校计算机专业老师和科研人员协助开发,也可以下载网上的小键盘数字录入软件系统。

二、小键盘录入的方法

小键盘区,也称辅助键盘区,位于整个计算机键盘的右侧,由阿拉伯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数字锁定键“NumLock”及回车键“Enter”,共17个键组成。该区所有的键均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代表数字、小数点和运算符号,二是代表某种编辑功能。由“NumLock”数字锁定键来实现两种功能的转换。

要实现快速的小键盘录入,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坐姿

录入工作往往需要人们较长时间地坐着,如果坐的姿势不正确,很快就会感到疲劳,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尤其是当你要长时间对着电脑敲击键盘时,坐姿就更为重要了。正确的操作姿势:

(1)面向电脑坐在椅子上时,腰要挺直,千万不可歪腰驼背。两肩放松,身体稍向前倾,与键盘的距离保持在20厘米左右。双脚自然踏地,切勿悬空,大腿自然平直,小腿与大腿之间的角度为近似90°。

(2)椅子高度与电脑键盘、显示器的放置高度要适中,显示器的高度以操作者坐下后,其目光水平线处于显示屏幕的2/3处为佳,打字时眼睛不要离显示器太近。

(3)把键盘放置于桌面上并略微向右摆放,以右手刚好放在小键盘上为宜,手要自然地放松,并且上臂和前臂成垂直的状态。左手放在键盘的左外侧或放在左腿上。在实际工作中,左手是翻录入内容的,因此在小键盘录入过程中左手是绝对不能参与任何操作动作的。

正式录入开始后,练习一会儿会觉得累,这时有的人会不自觉地侧身坐或跷起二郎腿;还有的人会把左手撑在腿上、撑在腰间或撑在桌上等,这些都是很不雅观的动作。

(二)各手指负责的键域

正确使用小键盘,并不是任何一个手指都可以随便按任意一个键的。为了提高键盘的敲击速度,通常将小键盘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由一个手指负责,分工明确互不侵犯。

(1)右手的食指,在小键盘分区中主要负责“NumLock”、“7”、“4”、“1”键的击键工作,一般是将食指放于“4”基准键上。

(2)右手的中指,在小键盘分区中主要负责“/”、“8”、“5”、“2”键的击键工作,一般是将中指放于“5”基准键上。

(3)右手的无名指,在小键盘分区中主要负责“*”、“9”、“6”、“3”、“.”键的击键工作,一般是将无名指放于“6”基准键上。

(4)右手的小指,在小键盘分区中主要负责“-”、“+”、“Enter”键的击键工作,一般是将小指放于“Enter”基准键上。

(5)右手的拇指主要负责“0”键的击键工作,一般将拇指放在“0”基准键上。

(三)击键的指法

手指在键盘上的位置分工合理,手指击打键盘时接触的点科学,才能加快输入速度。通常规定右手的拇指放在第一排的“0”键上,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轻放于第三排的“4”、“5”、“6”、“Enter”基准键上,手指弯曲拱起。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是以手指的指端轻轻快速地往下击打键盘,而拇指则是以指端左侧面轻轻快速地往下击打键盘。打字时,用力的部位应该是指关节而不是手腕。手指击键要有弹性,击键后应该立刻反弹,击键动作应快速而果断。录入要有节奏,每字一拍,不论快打、慢打都要合拍,不能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初学者应特别重视指法的正确性,在指法正确和有节奏的前提下,再求速度。

注意,当准备操作小键盘时,手指应轻轻放在相应的基准键上。击打完其他键后,也应立即回复到原指定的基准键上。

(四)击键的姿势

首先,录入时眼睛不要看键盘要看着屏幕,看键入的数字是否正确,要用心去感觉各个键之间的距离,找准手在键盘上移动的幅度。

其次,击键时,手腕要平直,手臂保持静止。录入时必须通过手掌在键盘上的上下移动用手指去击键而不是通过手指的伸屈去按键。

最后,录入中需注意右手的姿势,一个手指在击键时,另外几个手指不要翘起来,特别是不要翘兰花指;大拇指不要伸到手掌外,以防误击到方向键后光标自动向下移动而造成录入错误。

三、小键盘录入的考核标准

参考目前银行系统技能考核等级要求,制定如下考核标准:

第2篇

【关键词】高职 财会专业 实践性教学

一、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分析

1、具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适用教材普遍缺失。鉴于当前各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普遍下移,高职财会教材的选用应围绕“培养以面向中小企业为主的具有较强管理意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中初级会计人才”这一基本目标。但现实情况是:不少高职学院以采用优秀教材为名,使用普通本科教材,偏离了高职的教学方向;有些高职学校则以与会计资格考试接轨为名,直接使用注会或会计职称考试系列教材,偏离高职业教育的实际;有的学校虽然使用的是高职教材,但质量不能保证,失去高职教学的特色。教材的不适用直接导致在理论教学中应有的原始凭证等会计载体缺失,经济业务多以文字描述简单替代。教材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了学生对以文字叙述的经济业务较为熟悉,尚能正确做出分录,但当面对真实原始凭证却无法读懂经济含义。财会教材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材选取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弱化的直接原因。

2、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这些学校原有办学条件与高职培养目标要求存有一定差距。之后又恰逢高等教育迅猛扩招,高职院校在规模上求发展,而实践教学建设明显滞后。加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设备老化、陈旧,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据调查,很多院校没有专门的电算化会计实训室,一部分院校甚至连手工财务模拟室都没有,在教学软件建设上更是缺少,学生在学习电算化会计时,仍然停留在教材和笔记上,严重影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锻炼以及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另外,会计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学生实训只能在教室和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这样封闭的训练方式势必造成实训内容与会计实践脱节,达不到应有的实训效果。

3、专业教师实践经验长期缺乏。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教师脱离实践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高职会计教师多是学院派,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进入教学岗位后,长期从事任务繁重的教学工作,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组织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教师自身实践经历的缺失造成在实践教学中的纸上谈兵和认识局限,是导致学生实践技能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4、现行教学方式手段依然落后。当前,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以粉笔、黑板为手段。这种“填鸭式”式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培养专业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场合和机会。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在课堂上把实习资料以教材形式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教材上所给资料进行账务处理,这种做法与实际业务相差较远,由于实习资料缺乏且不系统,很难体现出实际会计工作的现场感,实训效果难保证。

5、实践教学考核形式较为单一。由于实践教学内容课时有限,而且教学内容多为理论类型,多集中到期中、期末以一纸试卷进行考试,卷面题量难免膨胀,加之学生平时听多练少,考核成绩可想而知。单一的考核形式,一学期的学习内容都汇集在一张试卷上,试卷题量再多也恐难载其重。同时,考核本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督促和检验,若间隔期过长,就无法起到督促作用,考核效果也不理想。

二、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建议

1、大力开发高职财会专业校本教材。鉴于目前高职适用教材普遍缺乏的状况,高职院校可针对高职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组织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联合开发本校教材。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高职教育属于“能力本位”教育,在编写教材时,应突出实务性,妥善处理理论和实务的关系,基本理论要简明扼要,不宜过深过难;业务核算要具体详细,尤其是作为记账依据的原始凭证,要尽可能从实际财会工作中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以生动直观的教学实例在教材中展示。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便可培养识别、审核、处理原始凭证的实践技能。编写教材时还应结合职业岗位群将知识模块化,每个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此外,各模块内容的学习目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也应予以说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财会教学分项目或综合实训教材中的实训资料更应贴近实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尽可能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2、加大校内外实训与实习基地建设。一是加大校内实训与实习基地建设,会计模拟实训室的硬件建设要尽量做到仿真模拟,而非传统的演示性实验室,营造一种现场感,以增加学生的会计责任感;软件建设要尽量突出会计流程中各岗位操作要领与技巧,而非企业财务软件的流程演示。二是拓展校外实训与实习基地,为此要选择一些业务全面、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和部门,作为院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做学生的实训教师,使学生在企业第一线得到实践锻炼,逐步做到会计的实践教学与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零距离。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真正来自企业一线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教学与企业经济活动要紧密结合。一是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要制度化,规定教师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历。学校要积极与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联系,让教师到一线去挂职锻炼,了解财务会计工作现状和改革发展的趋势,让教师在会计岗位上得到系统训练,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和鼓励,建立不同的课时津贴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模式,请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会计人员到校指导教学,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三是产学研结合,鼓励教师研究会计实践教学,同时,在教学手段上还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开发会计实践操作方面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真正缩短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距离。

4、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手段。一是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应从“教”向“导”转化,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其传送信息量大、知识密度高、抽象的知识更易理解,化解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有声有色”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教师有机会带领学生到企业见习,了解企业会计实务、财会部门的设置及人员岗位职责等情况,观看企业各岗位会计人员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让学生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认识,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5、优化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采用教师业务考核和学生实践成绩评定相结合的办法,确保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一是实行以操作技能为重点考核内容的教考分离制,试题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给学生仿真的实务资料,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教考分离可对任课教师形成有效约束,从而提高教学责任心,确保实践教学效果。二是对教师实行以学生同行、专家组成的“三级”考核制,采用学生教学报表反馈或问卷调查、系部同行评价、专家组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三是对学生考核打破原有的期中、期末两次考核办法,可分模块考核、项目考核、阶段考核、综合考核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用校内和校外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四是将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计入师生考核结果。此举旨在鼓励师生积极参加财会专业技能大赛,不断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巩固,从而掌握应有的实践技能。

综上所述,会计实践教学要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不间断地进行,从基础会计的简单业务中巩固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使学生能熟练、规范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不断复杂的经济业务中,培养学生掌握繁杂会计实务工作的能力;从毕业之前的综合实训中,提高学生对业务进行财务分析、提出管理建议的能力。各高职院校经过自身努力,逐步克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不断深化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程序和技能,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 陈维彬:高职教育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新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2).

[2] 周晓娟:加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几个措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6(2).

第3篇

作为面向全体财会专业学生的创业入门教育,创业教育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其培养目标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学院的行业办学优势与区域优势,培养具有扎实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创业精神和创业素养的创业型专业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对具有创业意向且具备一定创业条件和创业基础的学生,重点培养其创业管理实践能力,进行创业孵化,培养自主创业者。创业型专业人才是针对广大学生的大众化培养目标,自主创业者培养目标是以有创业渠道或强烈创业愿望者为培养主体的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两层次目标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一、形成创业教育与财会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实施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会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并结合KAB 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的教育内容与体系,将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意识、创业心理、认知企业(企业的含义、企业的类型)、发现并分析创业机会(创业机会的内涵与来源、识别创业机会、把握创业机会)、创办企业(市场选择、计算所需资金、筹措创业资金、企业申办基本程序)、经营企业(员工管理、营销管理、供应商的选择、成本管理与控制、财务管理、财务报表、风险管理)、商业计划书的准备(信息与帮助的来源、设计商业计划书、解释商业计划书)、法律与税收(合同订立、税收筹划、纳税申报、税款计算)等模块25大元素,并根据创业教育元素与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融通性和互补性,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3种授课形式(见图1):融入专业课程授课、开设选修课独立授课、开设专题讲座授课。

(一)融入专业课程授课 融入专业课程授课是指在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各课程的特点,在挖掘本课程应有的创业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创新的教学内容,在传授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并不另外开设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教育元素中企业的含义、企业的类型、企业申办基本程序等在经济法课程中体现;成本管理与控制在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课程中体现;税收筹划、纳税申报、税款计算在税收相关课程中体现等,所以对于这些创业教育元素不需要另外开设该类创业课程,而是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对这些创业教育元素进行强化,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将书本知识还原现实生活,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增强其切身体会,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如在《财务会计》“短期借款核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熟悉、掌握该部分知识,然后根据实际借款业务处理流程,将学生分为六组,分别扮演借款单位业务经办人、出纳、会计、财务经理、单位负责人以及银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对应模拟角色具体操作工作步骤。教师通过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填写借款申请书、借款合同、借款借据、进账单等原始单据、审核盖章、填制记账凭证与登记账簿的过程,不仅加强了财会专业学生借款业务的核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掌握了银行借款的操作流程,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在《财务管理》的“筹资成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编制一份筹资策划书,根据岗位需要将学生分为3组,分别扮演公司的企业负责人、财务经理、会计。企业负责人审核企业筹资策划书中的筹资原则、筹资用途等项目;财务经理负责审核筹资渠道与方式、筹资数量的预测等项目;会计人员运用个别资本成本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结果进行筹资方案可行性的评议。通过这些项目化情境模拟操作,使学生对企业经营所考虑的要素有更生动立体的认知。另外,由于学生尚未接触过实际工作,对于具体的工作情境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财务知识时,尽量做到生动易懂,可将某一工作情境做成Flash 动画,演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该情境的财务知识。

(二)开设选修课独立授课 对于财会专业课程教学中未涉及到的创业教育元素,如:模块四中发现并分析创业机会(创业机会的内涵与来源、识别创业机会、把握创业机会),模块六中的员工管理、营销管理、风险管理,模块七中商业计划书的准备(信息与帮助的来源、设计商业计划书、解释商业计划书)等,可以开设“创业机会分析”、“市场营销”、“商业计划”、“创业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等选修课程,与前面的专业必修课程相互配合,使学生从知识准备的角度掌握创办企业的全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通常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等比较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的呈现方式的教学方法。

(三)开设专题讲座授课 对于模块一、模块二,其内容主要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的指导,其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素质,以激发起创业激情,教师很难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组织学生专项实训,所以通过开设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来完成。如可以开设创业成败案例分析专题讲座,通过分析创业的成功案例,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以与时俱进的创业理念、丰富生动的实际事例,点燃学生心中的“创业火花”;通过剖析创业失败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险和艰辛,懂得如何在经营中规避风险。这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直观、快速、深刻的效果;开设 “形势与政策”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重大时事及其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如何根据不同政治经济形势识别、把握创业机会;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让学生掌握一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挫折应对的策略和方式,提高挫折承受力,能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等。

二、设置体现创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效果深化的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力求找到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的方法,积极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一)开展专业调研与市场研究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不同类型的企业现场观摩学习,参观企业的采购部门、生产车间、销售部门,由企业相关人员介绍该企业采购流程、生产流程、销售流程,各个流程产生的原始凭证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参观企业的财务部门,由会计人员介绍本部门的人员分工,每个岗位所涉及的工作内容;翻阅或由企业会计人员展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以及报表,并简单说明这些资料所记载的内容和用途。通过让学生与企业的亲密接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便于学生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可以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市场调查等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市场,了解社会,加强其感性认识,深化其理性认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市场开拓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其更多地了解现实的经济状况、经济环境,从而激发就业、创业灵感,更理性地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及创业目标。

(二)开办创业论坛、扶持创业社团 在校园文化中注入学生创业因子对广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职院校可以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旨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论坛,围绕相关专业,进行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搭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活动平台。 扶持学生创业社团,在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础上,学院从组织、制度、观念等方面对社团给予必要的引导,控制其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影响,有意识地把创业教育引入社团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增长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开展创业大赛 创业大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并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开展调研论证,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具体、完整、深入的商业计划书,并进行展示、讲解、模拟实施。创业大赛具体包括学生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创业的模拟实施、答辩、评委会的点评等阶段,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是专业学生创业实训的一项有效方式。其中,创业计划书主要内容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战略与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风险与问题等。创业大赛不仅能反映出学员对商机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对财务知识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而增长学生的专业、创业知识,提高专业、创业能力。

(四)创建模拟企业 建立校内模拟企业,训练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教师应以真实的企业为蓝本设置一个模拟企业的综合情境,开设市场开发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等部门,设置“总经理”、“部门经理”、“财务经理”、“会计”、“出纳”等角色让学生担任。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开办企业、筹集资金、采购材料、组织生产、成本核算、产品销售、利润分配和申报纳税等业务处理。学生在企业商务运作的环境下,按照实际公司的职能开展工作,将学到的职业工作岗位技能应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中,深入体会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其详细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 模拟公司的建立,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稳定的实习基地。

(五)创建大学生创业园 创建高职大学生创业园,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等资源,挖掘自身服务潜力,建立较为完备的创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办公场地、物业管理、工商注册、财税、法律咨询、创业资金、人才推荐、市场开发、招商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和全真两种途径尝试创业,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创业,即由学生申请,学校仿真发给工商、税务执照,按照企业方式运作,在校内开业,学生毕业前将企业转让给新的在校学生继续经营;在全真环境下进行创业,学生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学校配备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专门负责指导,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依法纳税,优胜劣汰。通过对创业园的全面运作,使之不但成为学生创业实践的主要场所,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项目孵化器功能,成为催生高职学生创业成果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摇篮。

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会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三、构建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方式应打破单一的考卷制,注重过程评价,把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情况作为考核学生成绩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二是对创业学生要淡化科目成绩,突出创业的重要位置,可以设立创业方面的奖项,如创业奖、创业贡献奖等,以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针对修满规定创业类课程学分的学生可以颁发一个本校创业结业证书,以提高学生对创业类课程的兴趣;四是建立创业跟踪体系,学校要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

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制定、执行具体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评价体系构建等。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财会专业教育较好的融合,必须做到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方方面面的融合、协调及保障,将创业教育完全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郭广生:《我和创业有个约会: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第4篇

一、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财会专业改革发展的必要性

财会专业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学科,应用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受到国家法律制度以及会计政策的直接影响,呈现相当高的动态发展的趋势。而且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不断向更高级、更专业、智能化阶段进步。从这一角度而言,财会专业课程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发展,如针对资本积累、内部控制等财会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少走弯路,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促进高职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从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入手,并不是要学生盲目创业、马上创业,而是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积蓄创业能力等。学生作为社会个性化个体,有着实现人生理想的需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是实现高职学生个人人生理想的重要前提,是社会赋予新一代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因此,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实现人生理想。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将创业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就业和创业活动中,让学生拥有择业、就业的主动权,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其适应日益激烈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尤其是在高职财会专业受到社会足够重视,并具有极大应用前景的环境下,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培养自身优秀的财会专业素质。

(四)促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

由于财会职业特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要求一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致使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高校以及研究生人才越来越多,作为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高职财会专业必须要另辟蹊径,为学生谋求更好的就业出路,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是有效途径之一。事实证明,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确实带动了就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刺激学生创业与就业并行的心理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可能。

二、构建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对策

(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对策

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高职会计教育有两种培训方法:会计手工培训和计算机化培训。一般的方法是教师设计一些会计问题或会计案例,学生需要填写原始证书,以报告完整的程序再操作,后者只会取代原来的手工操作到计算机操作。这些训练方法虽然可以复习和巩固一些理论知识,但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却不是很有帮助。因此,要实现会计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就必须要增加创新创业选修课程,丰富财会专业原有的教学内容,从而把风险投资项目与会计实训课程相结合。我们应该用创业精神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灵活创业能力,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选修学分中,作为衡量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指标。

(二)培养高职财会专业?W生创新创业能力对策

创新创业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创业成功,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培养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只有具备创业能力,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创业积极性,实现个人远大的理想和报复。

(三)构建创业指导库,保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高职财会专业需要构建创业指导库,保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让高职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的应用这一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的实效性。除此之外,构建创业指导库,能够从创业发展的角度,帮助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完善个人创新创业的体系,并能够长期坚持创新创业的理想不动摇,并最终获得成功。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职财会专业需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到教育系统中来,并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且高职财会专业师资力量必须得到保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从而奠定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基础。高职财会专业需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借助先进的技术和教育系统,加紧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保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能够获得学习所需的各项技术和知识,为个人人生理想的实现奠定基础。

第5篇

会计财经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会计类人才,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企业的理财知识,掌握基本的会计方法。然而,我国会计教育长期存在弊端,偏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当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缺陷较多,如何在短期时间内改变,是教育部门首要考虑问题。

一、高职财会专业教学的现状

我国传统财会专业教学方法主要基于理论为基础,理论是教学的重点,强调的财会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学生主卦能动性能力栽培。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避免。

(一)教学内容重叠

财会专业课程学科知识较多,经济基础、财务管理、基础会计等等。实际教学活动开展,教师教学内容重复,容易导致教学资源浪费。当下财会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不利于学生掌握财会专业知识。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高职院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较好

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动手能力强,在实际中快速掌握知识要领。面对复杂的理论知识,他们会排斥。传统财会教学注重理论知识授课,师生间互动低,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思考空间。

(三)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差

财会观念较为抽象,企业财务数据较复杂。财务函数计算更加难,这给学生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带来影响。

二、财会专业模块化教学实施

(一)财会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计

经过深度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出良好教学方式,基于实际性原则基础上,将财会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成如下四个模块。第一,课程理论教学模块。这部分内容主要由教师组织,教师讲解重点是核算方法。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在课堂上进行技能演示。第二,单元实训。教师组织学生,学生根据掌握的财会理论知识,在课堂上独立完成任务,实现单元巩固和实际能力操作需求。第三,综合模拟实习。教师完成基础理论知识解析后,执行单元实训。给出两周的时间,配有实施教师陪同,在模拟会计实验室里仿真教学,学生独立完成。第四,实践。学院努力给学生寻找到实践的机会,基于产、学、研基础上帮助学生寻找实习单位。帮助学生提早顺应岗位需求,进一步验证教学真实性和科学性。学院也能验证自我产学教学水平。基于实践学习,学生充分了解生产经营基本情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灵活运用财会知识,掌握会计工作岗位技能,最后学生撰写毕业实施报告。

(二)完善模块化教学的途径

模块化教学是教学改革一大表现,完善财会教学缺陷需要漫长过程,掌握了教学改革规律,从财会教学规律性和特殊性中寻求发展,这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高低是开展模拟教学之有效保障。模块教学培养的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高职财务管理需求之教学方式。因此,该教学方法可以定义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进行科学知识完善水平上,高度重视学科知识重建,推动模块化教学不断成熟,促进学科高效发展。第二,做好师资建设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做好了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之关键。模块化教学从教学组织、实施以及考评环节都需要有优秀的学科队伍带领。当缺乏稳定科研队伍,模块化教学将失去意义。第三,尊重教育规律。实施模块化教学,理当体现出学科时代特点。做好改革创新工作,不断优化,使得组织模块完善,探索出更积极的教学方法。另外,模块化教学推动高职教学能力提升。该特殊规律在不同时期里有不同的表现,总而言之,要基于高职教育为基础上,探究满足社会需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教研咨询为一体教学模式,探索出更为积极、有效地模块化教学。

(三)按需施教的水平

模块化教学属于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教学方式,它的形成需建立在健全的学科知识上,教学布局严谨性强。理论知识充当系统,而教学流程便是规范。模块化教学系统性和关联性都比较强。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按需教学,而且要将培养出高质量学生放置第一位。第一,教学程序实现制度化。模块化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整个教学程序更加科学、合理,使得程度逐渐过渡到规范化和制度化层面。从教学需求角度出发,教师确定出教学主体,构建出合理的教学布局,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块,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组织起有效地教学评估等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规范和制度限制,并且有专门的组织负责,使得整个教学流程趋向制度化。第二,理论知识系统化。模块化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布局,强调教学内容的体系化。因此,可以从宏观上较好地把握教学主题,使整个教学有着较强的逻辑性,教学知识较为全面,科学理论能够得到统一。第三,教学资源最优化。开展模块化教学,能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使得学生获得丰富教学资源。教师在模块化教学中,提高工作积极性。教师根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保障做好统筹工作,能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发挥更大的教学效益。财会专业学生课程更新规范化势在必行,模块化教学课程开发必须基于研究方向、学科、适用对象、理论要点等等进行综合描述,在经过专业组评选放入教学模块中。教学实施过程中,需对教学模块进行全面跟踪考核,对一些没有满足教学需求的模块淘汰。

第6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岗位能力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信息化能力,还需要具备实操技能和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全过程,具有更加过硬的职业素养。面对社会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为满足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新需求,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福建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于2015年印发《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职业院校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福建省现有高职院校50所,在校生30余万人,专业数338个、专业点数1685个,其中财会类专业数33个、专业点数348个、在校生超过7万人,无论从专业数、专业点数,还是从在校生数量上看,财会专业在全省高职教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高职财会专业中推行现代学徒制,无论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从满足企业需求的角度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福建省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建设内容

(一)以合作共赢为原则,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1.深入开展调研与商议,遴选适合企业合作。现代学徒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举措,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开展合作的前提是用人企业与学校有较好的校企合作基础、迫切的人才需求和一定员工规模。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的企业才能与学校有良好沟通互动,进而构建人才培养双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与项目组成员需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与商议,探讨交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意义、解读相关政策,经过遴选,确定合适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其中,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泉州市宏兴记账有限公司开始“宏兴班”,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和企业合作开办“会计永辉班”、“会计恒信班”、“事务所班”,毕业生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在全省高职会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校企合作经验。2.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体现校企育人双主体。本着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为保障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合作企业和职业院校要签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协议》,协议中应对双方合作内容和权利义务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具体包括招生管理机构和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特色教材的选用、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业评价、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经费、管理人员聘用、试点项目的政府专项经费补助申请等方面内容。以厦门地区为例,作为计划单列市,厦门民营经济活跃,多变的贸易环境对相关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更高要求,作为以培养本土人才为主的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和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为更好对接企业需求,均开展了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和合作企业共同形成双主体育人,凸显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由传统的院校“单一培养”转变为“校企协同培养”,企业根据会计岗位实际需求,主动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能有效解决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不一致难题。

(二)以企业需求为基础,制定校企共同保障机制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协调解决。同时成立试点项目工作小组,由试点项目所在系主任、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具体负责试点项目的实施与管理。2.成立校企共同管理团队。除校内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以外,还聘请企业教师定期到校,共同做好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对参与管理的企业教师,按校内同岗位相关待遇给发放津贴。3.共建教学保障机制。根据会计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试点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教材、教学的实施、学生评价和教学研究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以培养结果导向,构建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育人体系,实现校企育人。4.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为确保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企业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与教材建设、企业教师课时费、企业管理人员津贴等;合作企业每年安排一定的项目专项经费,用于学生的生活补助和企业教师补助等。同时利用好政策,力争拿到各级财政补助,为试点项目顺利运行保驾护航。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共同管理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计划执行、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由校企协同开展的管理模式。

(三)以优势互补为导向,共建校企教学团队

构建由校内教师、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校内教师讲授,岗位实践和会计技能操作由企业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共同完成,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相统一,达到了工学交替、实岗育人目的。学校为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技术专家按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发放课酬,企业为指导师傅按指导人数发放补贴。

(四)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校企双重评价体系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核心,形成用人单位和学习共同评价的双重评价机制。如: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评价,不仅有理论考核,还有实操考核,评价不仅来源于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企业教师和企业也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这种综合评价的方法,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导向。会计岗位技能课程则和会计职称考试评价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会计初级职称考试,为就业做好准备。通过建立校企双重评价评价制度,实现单一评价到校企共同评价的转变。试点项目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合作企业会将最新的会计行业制度和标准、会计行业动态等相关内容第一时间融入到专业课程或学生时间操作中,以用人企业的视角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和检验,最终做到学生毕业后能符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二、福建省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办学热情,加强学校企业的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校企沟通渠道,更重要的是创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形成了可借鉴、可移植的经验。目前,福建省商学院(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设立)、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和部分中职学校,均开展了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

(一)创新了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是共同投入。突出合作企业育人主体作用,通过学院实施学费减免优惠政策,投入专项经费进行专业建设;合作企业对试点项目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添置实训设备,承担学生的实训耗材费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等,实现学校单独培养到校企共同培养的转变,大大提高企业介入人才培养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共同管理。形成校企共同研究开设专业、建设专业,共同制定试点项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执行教学计划,参与学生日常管理、教学管理的协作进行管理模式。三是共同教学。通过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实行工学交替、实岗育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四是共同评价。由传统的“学校单一评价”转为由“校企共同评价”。引入行业标准、职业岗位标准,从“需求端”的角度科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岗位要求。

(二)深化了校企合作层次

建立了校企“人才共育、师资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校企利益共同体,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校企沟通和合作更加顺畅,校企合作层次更加深入。校企双方不仅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合作,还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服务与研发。

(三)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试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深产学合作关系,通过融合校企优势资源,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近两年,试点项目学生在福建高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持续获得好成绩。通过校企共同培育后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也很突出,毕业即可上手,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四)促进了校企人才队伍的成长

通过共建校企教师团队,进一步打通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的沟通渠道。校内教师通过深入企业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收集整理典型教学案例,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有效提升自身专业技能。2020年,实施会计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的教师在福建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教学能力大赛中大都获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相关专业学生在全国和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也有斩获。同时,企业教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进行梳理,也为企业内部培训培养了人才。

三、福建省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成果的创新点

(一)创新了校企协同育人理念

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围绕服务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以课程整合和教学改革为纽带,携手合作企业创新企业与学校双主体、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双重教学、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企业与学校共同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同时取得为主要特征,以培养企业真正用的上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具备职业岗位素养的毕业生为主要目标的校企协同育人新理念。

(二)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

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牵引,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化、实战化的课程体系,组建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师傅团队,将教师和学生置于实际项目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训)中,培养项目开发经验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提升学生技能,也为学校培养了具有实战能力的教师。

(三)营造了校企协同育人环境

试点项目学生通过置身于学校学习环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和岗位技能课的学习,感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文化、双重管理和双重评价,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课程学习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创新了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的育人环境。

四、福建省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是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对人才培养的人才储备的认识,在谈到校企合作时,只谈招工不谈招生,只想用人不愿培养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推行。需要学院高度重视,深入企业进行广泛宣传。社会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整体宣传推广不到位,企业对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得到认识不够,导致出现学校热企业冷不对称的情况。二是福建省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项目,并同步出台了相关经费保障措施,即:“省级财政采取奖励补助、政府购买等形式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对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徒由企业给予生活补助,政府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经费补助企业,从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中补助学校”。然而,没有明确具体补贴标准和向何部门申请补助,难以落实。同时在经费和相关政策方面,需要有更加明确的配套措施。三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办学的学校,存在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员工数量不多等现实问题,现代学徒制试点难以在一个企业连续实施,造成计划无法完成,需要行业协会介入整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四是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更需要具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将多数精力放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职业素养的学习相对比较薄弱,需要企业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进行更多的教育,培养企业“用得上、能放心”的专业人才。

五、结语

在当前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展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职业院校数量还有待提升。本文通过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后带来的校企协同育人、课程内容与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实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对接”。

[参考文献]

[1]施政.福建省“二元制”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启示[J].林区教学2017(6):23-24.

[2]谢金生.深化闽台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制度建设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8(5):274-275.

[3]陈景琳.“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3所高职院校为例[J].机电技术,2020(5):103-106.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研究背景介绍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市域面积1105 平方公里,市场经营总面积400 余万平方米,商位6.2 万个。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2.67 万余家,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82453家,网商近50000家。作者从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获悉,当前实用型专业人才仍是义乌各行业争抢的“香饽饽”。义乌各个行业的技术和设备已相对稳定,在用人上主要看重人才的操作技能以及工作经验,不再硬性强求学历。

随着义乌经济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地方性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会计毕业生从事一线会计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私营企业需求的主要群体。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义乌市唯一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责任。

二、专业背景介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国际商贸名城义乌,是一所以培养工商贸易学科人才为特色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高举创业教育旗帜,努力朝着创业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会计学方面有关制度及相关规程逐步与国际接轨,人才市场对会计学方面的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统计,仅义乌市目前就缺会计专业的实用性人才约10000 人,除其他高等院校培养的以外,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十分充裕。故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会计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努力申报会计专业,并于2013年获批并正式招生。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普遍问题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为培养高级财会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既达不到“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达不到企业对会计“熟练工”的要求。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二)课程设置陈旧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没有考虑新形势下人才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盲目的照搬普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形势仍然是教师、课本和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综合运用知识,更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三)会计教材没特点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所用的会计教材内容仍然是来源于企业最初的传统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这些内容与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只是停留在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对现代企业所采用的新方法、新理念很少提及或只做初步介绍。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出台,部分会计科目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所用教材也要及时更新。很多会计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就得新旧科目混用,这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误解与困惑。

(四)会计教学手段不更新

很多高职院校仍然以教师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部分院校开始重视并锻炼学生会计岗位的操作能力,但不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没有按照严格教学规范流程教学。在实训环节,各种岗位过于笼统,没有区分,从而造成学生对会计岗位职责不明确,对会计工作内容不清楚,也极大的影响了学习效果。

(五)“双师型”教师名不符实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战经验。虽然很多教师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但没有到企业进行专门的实践,也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教师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脱钩,极大影响了对学生的培养。

四、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能熟练地处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处理非盈利组织账务;熟练进行成本计算、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熟练地编制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熟练地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纳税申报;熟练地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拟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程序和撰写审计报告的学生,可胜任中小型企业的出纳、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和中端实用性会计人才。

(二)优化会计课程设置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理论教学为前提。与此同时注重“双证”的取得,双证指的是一个毕业证,一个会计从业资格证。设置课程时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目标,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所需要的课程设置到高职教育之中,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在大学3年期间不仅要学习公共、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在课余和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工作责任心和认真工作态度,进一步将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起来。

(三)自编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否完整、系统、新颖将直接体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弥补目前会计教材的不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会计教师着手编写质量高、内容完整、新颖、操作性强、贴近实际工作的高职会计专业专用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编写教材时,不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的发生,而是直接给出经济业务发生所需要的原始凭证,让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分析来填制记账凭证,让学生扔掉根据文字描述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的思维习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填制的实际记账的能力。

2.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到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实地调研、搜集资料,与从事实际工作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共同编写实践教材,并根据最新的会计制度和新税制的要求,及时把财税改革的内容编写进去,从而解决“教材永远落后于实际变化”的尴尬处境。

(四)采用多样化的会计教学手段

1.研讨型教学。在教学中留出一定时间,列出几个会计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办法。再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讲解各自的解决方案,最后由老师总结,评出最优解决方案。让学生充分参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讨论的又是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会计核算程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提高了教学效率。

3.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仿真实验室。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模拟一系列真实的会计工作,深化了课堂所学知识,对会计工作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知道今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围,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实践教学。为了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岗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各个分院、各个专业都积极联系实践基地。就会计专业来讲,有浙江宝娜斯袜业有限公司、浙江金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基地不仅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授课讲座,还提供学生参观、实习的机会,成绩优秀者可以吸收为正式员工,给学生很大的动力和积极性。

(五)打造“教”与“做”一流的师资队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支持和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一大批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均为“双师”,鼓励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服务社会。在学校政策的导向下,会计专业大部分教师不仅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有着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实现真正的“双师”素质。除了这些专职教师外,会计教研室还拥有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他们是工作在一线,非常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是真正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师”,兼职教师除了授课之外还举办各种“教做一体”的知识讲座,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互弥补,相互进步,完善对学生的培养。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倡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时刻体现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指导课程设置,进行人才培养,既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较好的解决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互相融合的关系。随着义乌市经济的发展,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应当成为一线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义乌和岗位的需求。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校科研项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0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育云.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弢.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第8篇

一、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传统高职会计专业一般实行5+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五个学期,第六学期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半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容易操作,但也存在缺陷。

(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提高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直观的认知,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明白自己有哪些不足,确定努力的方向。而5+1模式直到最后一学期才有企业实践的机会,企业实践教学相对滞后,不符合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难于管理 会计专业5+1人才培新模式在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学生唯一的企业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学期学生普遍面临找工作的严峻现实,时间和经历上很难保证企业实践学习,学校和实习单位难以管理和约束,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只实习几个星期或几天,或干脆处于自由状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学习,远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学生没有会计实践经验将很难找到会计相关工作,所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很多都找非财会的工作,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三)企业与学校达不到双赢 实习企业培养学生,都希望学生能在企业实习服务3到4个月,为企业完成一些工作,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因为校企双方难以对毕业生进行管理,很多实习生学会一些知识后,因为找工作的原因,就单方面结束实习工作,离开实习单位。这导致企业不愿意招实习生或不愿意教实习生,学生得不到实习单位的真诚帮助和指导,严重影响了企业实习实践的效果。

(四)缺少反馈环节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很多问题需要回到学校请教老师,而5+1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完即毕业,没有反馈环节,学生没有解决疑难问题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老师得不到反馈信息,不了解学生问题的所在,难以改进教学质量。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难点

会计专业5+1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中期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创新会计人才培新模式的实施仍存在难点。

(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多 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人数普遍较多,一届有两三百人,甚至更多,人数多客观上造成工学结合实施困难,难以找到那么多企业满足全部学生进行中期实践学习,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单个企业难以接收大规模的实习学生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寻找愿意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双方合作的基础就是实现“双赢”。由于受专业性质的限制,对大规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施工学结合是不现实的。首先,各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不多,多的有10~20人,少的只有1~2人,不可能接受太多实习学生;其次,会计工作涉及到商业机密,很多单位根本就不想接受实习生,更不可能大规模的安排了;第三,会计工作岗位技术性要求高,学生真正要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这也是会计部门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的原因;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接受实习学生缺乏主动性,有时尽管学校主动出击,但企业在配合方面也总打折扣,不能进行有效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一般情况下,一个中小企业仅能接受1~2个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如果每个学校平均有300个会计专业的学生,就意味着至少要与15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此,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行业、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

三、“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及其实施难点

广东农工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会计信息化专业作为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提出会计专业的“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实施情况如图1所示:

(一)“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 具体安排:(1)三学期的校内学习:第一、二学期侧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培养,第三学期侧重专业核心能力及职业素质培养。(2)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上半年业务多,需要大量实习生的特点,选择第四学期安排专业学生去事务所中期实习。因学生数量较多,为保证实习效果,第四期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第1~9周先期实习,第10~18周回校学习。另一半学生第1~9周在校学习,第10~18周去事务所中期实习。(3)签订就业意向书:在第四学期末,引入用人单位到校对学生进行就业选拔,根据双向选择原则。由用人单位与被选中的学生签订就业意向书。指导和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自行与用人单位接触,签订就业意向书。(4)企业模块学习:根据就业意向书,按重点就业单位实际岗位的能力要求,划分教学班级,开设农垦班、银行班、会计师事务所班和中小企业班等。不同班级和合作企业一起设计课程(如农业企业会计、农场预算会计、企业纳税实务、审计实务、点钞、社交礼仪等)和教学内容,进行企业模块课程学习。这样第五学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就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事先按照培养目标设计好的课程(约占60%),另一部分是结合就业意向书的具体就业单位实际要求的课程(占40%)。没有签订就业意向书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将来就业志愿,选修相关专业教学班的课程。这样,学生在第五学期的学习活动是60%按原教学班上课,40%按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开课。岗前培训班课程主要聘请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到学院授课,根据需要也可集中时间将学生送到用人单位进行现场教学,直接解决实际要求的知识,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创造更有利的条件。(5)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经过企业模块课程学习,学生可直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际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从容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实际工作直接上手,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二)“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实施难点 一是地域性的问题。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学院能够联系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较多,而一些中小城市很少。这就客观上造成该模式只适合于地处大城市的高职院校。而现在大城市的高职院校普遍选择城市偏远地区办分校区,一、二年级的学生普遍都在分校区就读。二是教学课程安排的问题。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安排企业实践学习,不可避免地会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的学期安排,寒暑假可能会进行调整。而有时企业的需要存在不固定性,这就更加大了教学安排的困难,科学的教学安排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三是教师知识和能力要求问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要联系实习单位,组织管理实习,收集整理实习反馈问题,课堂教学答疑解惑,而且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有更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客观上加大了教师工作量。四是管理上的问题。因为会计学生人数多,并且单个企业接受实践的学生人数较少,所以学校要把学生派到近百家企业中去,这就带来管理上的难题,如何更好地进行实习管理,保障实习学生的安全成为难题。

四、“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如果高职院校因实习单位少,难以满足学生中期实习的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加强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引进企业财会人才,专任教师参加挂职锻炼、各类进修培训及科研项目的开发,充实和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和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兼职教师可建学院教师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的模式,教学需要时可随时从教师资源库中选择,满足教学需要。专职教师要提倡“双师“型,满足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模式,既可补充高职院校专业课师资不足的问题,又能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快速成长。通过该模式的实践,解决学院师资不足,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校内实习实训 (1)课内实训。课内实训主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每门专业课程都围绕具体实训项目来展开,课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训项目开展的过程,课程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实训任务。(2)课程实训。在专业课程后面安排两周的实训教学周,对该课程的实践技能进行综合提升练习,对理论教学进一步深化。课程实训要求相关课程设计综合实训项目,涵盖课程主要的知识点。(3)综合实训。在第五学期开设《企业经营沙盘实训》课程,由学生组成虚拟企业,分别担任企业的总经理、财务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等角色,共同完成企业经营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开设《职能技能训练》、《会计模拟训练》和《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课程,实施项目选取一套真实的企业会计核算资料,采用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4)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开展半年顶岗实习,主要选取会计师事务所、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企业做为顶岗实习单位,最终达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三)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 由于会计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训和实习存在诸多限制,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要满足专项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实训的需要,以仿真实训为主,努力营造仿真环境,模拟真实的业务流程,开发基于企业业务过程的训练项目,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提倡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而把实践教学提高到新的层次,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四)创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院自身的条件,创办财务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创一种新型全真实践教学模式。财税咨询公司对外是开展记账、财税咨询、审计等业务,对内是训练学生会计职业经验的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财税咨询公司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亲自动手操作,训练学生的实战经验。

(五)引进企业入校 学院所筑之“巢”,是学院为企业创造的发展条件。主要包括:一是以优惠条件提供土地和房屋使用权,吸引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在校内直接进行经营;二是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三是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学院所引之“凤”,是引进的资金、设备、人才、管理、市场等要素及其配置,接受师生进行生产性实训,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因专业不同而差别很大,即使相同的专业,也因地域、学校特色和学生规模人数不同,会有比较大的区别。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