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1: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技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中,已经有越来越多更加先进的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使用也为建筑设计中带来了新灵感,在这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将建筑技术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对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整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本文首先对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建筑技术的整合后建筑设计的变化,并总结了在整合过程中,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最后对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整合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将二者之间的融合优势明确,使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可以面向对人更加有益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技术;整合分析
0前言
建筑设计是建筑技术的前提,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的实际体现,二者之间原本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将这两个步骤分割开来的状况,这导致在建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将这两者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保证建筑的各方面都可以满足要求。通过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融合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通过更先进技术的使用,逐渐满足建筑行业向绿色环保发展。
1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含义是在开始进入建筑物施工阶段之前,将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进行设想,将其具体的解决措施通过图纸和文件的形式制作出来,作为实际建造过程中的依据,保证在整个备料、施工组织以及不同工种进行施工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相互配合,使工程可以在提前制定的投资限额内,经过详细制定的方案统一施工,最终可以收获相应的效果,使建筑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各项要求。建筑设计中包含的方向很多,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装饰装修、给水排水技术、建筑电气技术都可以算在内,这一概念可以从在整体的规划到建筑外观的设计,建筑内部设计再到施工工艺等方面,其中各种技术在不同工程中的使用也不同。这两者之间原本的关系是建筑设计帮助中解决建筑技术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建筑技术为建筑设计提供方向,但是随着现代建筑行业观念的转变,二者之间的关系业在逐渐转变,已经不再局限在简单的互相作用上,而是将二者结合,使建筑行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整合后建筑设计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逐渐发展,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更加紧密,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逐渐接受了更多国外先进思想与技术,尤其是在建筑方面,我国与国外在建筑设计上有很多不同的理念,通过将二者结合,使国内的建筑行业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例如在传统建筑理念中,对于柱的设计是非常单调的,通过与国外的理念相结合,使我国在这一设计中的形式更加丰富。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在将各种设计理念相结合所得到的结果,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使我国建筑行业有新机遇。但是现阶段国内建筑行业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现状,要将我国的建筑设计理念进一步革新,通过将原有技术和设计与更加现今的技术和设计相结合,加上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大好的形势,我国的建筑行业一定会有全新的发展。
3整合中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
3.1在整合过程中提炼建筑符号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使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利用国外先进的文化,将我国文化包容性体现出来,目前的建筑与我国传统建筑之间已经有一定的差别体现出来,这是对外来技术与理念引进的结果,建筑设计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之中,需要同时将更加先进的技术在我国传统技术的特点以及不同环境因素中进行应用。在应用更加先进的技术的基础之上,再在其中融入更加前卫的元素,将原有传统守旧的思想打破,将更加先进的方式体现在建筑中。
3.2建筑设计理念中体现创新
建筑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完善,在当今建筑行业中,对于创新的概念相比于之前的理解已经大不相同,原有对于创新的理解是一种脱离大众,走向歧途的表现,但是现阶段在对于创新的概念中,这一说法是对于创新者的一种表扬,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突破。但是不能利用这种创新对我国原有建筑理念进行否认,例如在旧城改造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将原有古建筑直接拆除再进行现代建筑的修建,这种做法固然可以使城市现代化的速度加快,但却是对城市历史的一种否定,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保留一定的原有建筑,通过先进的技术对这些建筑进行重新修整,使其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之上可以实现各种现代化的活动。在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的建筑具有与之前不同的含义,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将与之相关的人们对于美的感受体现出来,是对于现代人文精神的最求与象征性的体现,可以展现现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城市环境和人文精神。建筑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设计工作者自身对于美的感受的写实化,所以在建筑的形象应该给人的视觉形成一种冲击,使他人认同自身对美的感受。现代建筑科技化的创新,不仅是在信息储存和处理方面的应用,还包括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建筑技术的创新同样也可以体现在技术方面,如在清华大学的超低能耗楼中,使用了许多创新技术,有生态仓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等,在建筑内部实现了人员自然的接触,也将室内的环境改善许多,而且其主要利用太阳能或者天然气,并将其转化为电和热,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果想要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具有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其与解析性思维有根本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创新性思维是创造主体多种因素的集合,也是体现一个作品多元创作的主要表现。设计工作者的动力是其创作的根本,好的作品一定是作者在最有动力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也是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最重要的条件。
4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整合分析
4.1方案要将不同设计内容体现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在方案中不同而设计内容全部体现出来。在建筑过程中,不同时期对于建筑方案的要求不同,所以必须将建筑设计的基本结构体现出来。并且还要运用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将建筑设计的特点体现。
4.2从结构角度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在建筑过程中,建筑设计工作者要对建筑方案的建筑结构方向进行分析,建筑方案的可行性,不能只是考虑平面功能和空间组合等方面,需要结合对结构选型的表现进行分析,使建筑方案体现出其全部价值。
4.3选择合适的技术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现进行选择合适的建筑技术,了解建筑需要满足的使用条件,选取可以满足的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明确在各步骤之间所要使用的技术。
5结论
建筑技术是实现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式之一,建筑工作者只有对建筑技术有所了解,才可以有效保证在正确的方向使用相关技术,并通过这一过程解决在设计工作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总而言之,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整合,可以帮助设计工作者将设计方面的难题解决,使其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超,周冰,徐兰兰.浅析建筑及室内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07:249-250.
[2]冯静,丁蔓琪,李延龄.独立学院建筑设计与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探索——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9,08:214-215+208.
[3]赵继龙,刘甦,唐一峰.生物气候建筑的跨专业整合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01:71-75.
[4]黄琪,郑孝正.整合与创新——独具个性的上海济光学院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设[J].华中建筑,2015,04:160-165.
关键词: 生态建筑 建筑设计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建筑科技界反思发现:先前的节能建筑、太阳房以及节能节地建筑,其含义及原理均未明确建筑应促进含其自身在内的各领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住宅设计结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然进行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要适应自然、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其次,用生态学的理论证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关系,强调现代的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设计结合自然。
我国古代“天、地、人、和”的大环境观对于生态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筑及其环境若能做到有利于:综合用能;多能转换;三向发展;自然空调;立体绿化;生态平衡;智能运行;弘扬文脉;素质培养;持续发展;美感、卫生、安全。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做到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这种建筑可称为生态建筑。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及生活质量显著成倍增长,目前城市房地产业的急剧膨胀,众多的居住小区的涌现,房价及房地产策划被炒做的炙手可热。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花样翻新的各种广告、楼书令人目不暇接,无从选择。而且一些虚的理念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海文化、水文化、山文化,泉文化生态文化等等一时之间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惯用的标语,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人性化空间被到处滥用,一座荒山甚至一潭死水、一片树林都被描绘成“山水人家”、“私家森林”、“亲水住宅”等佳境。这种种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个成功的开发商一方面要在开发理念上凸现自己的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区位优势等等软硬件设施,如纯净水入户、宽带网、智能化管理等现代科技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居家生活。环境的优化又随后成为人们做出选择的关键所在,人性化设计、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成为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但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不仅仅提高绿化面积、绿地率,而设计真正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真正关怀和满足各阶层、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片绿荫、可以让孩子尽情游戏的乐园、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场地,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图案,环境建设要达到的是优化环境、改善小气候的长期效果,不是一时的华美。
所谓生态建筑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
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第三个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生态建筑目前技术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首先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
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技术还包括:(1)建筑的体型控制。建筑的体型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十分明显,体型系数越小就意味着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外维护结构表面积,从而降低室内外热交换。(2)自然通风与采光。(3)遮阳。在设计中可利用墙面绿化和树木遮阳,充分发挥绿化的遮阳作用,既经济又有效,同时还可以改善微气候,美化环境。同时可使用百叶窗调控板,控制太阳光的进入量,有利于夏季遮阳,冬天采暖。(4)外维护结构保温隔热。(5)水系统的设计。包括对给水、热水、雨水、灰水、黑水的合理设计。(6)建筑采暖。建筑能耗约占我国能源消耗的23%,在建筑中推广适合国情的建筑节能和太阳能技术对整个社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
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绿色生态建筑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生态建筑并不是指以昂贵费用为代价来得到优美环境的建筑;生态建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或模式,这种建筑的一大特性就是与生态环境和功能的相协调性。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实现生态能源建筑商品化可采用以下一些措施:(1)加强以治理污染“源头”为主的建筑能量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2)可以先在对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地区、新建的城镇小区、人居环境已较恶化的区域、常规能源缺乏的特殊区域建设生态能源建筑,进而推广到其他城镇。(3)一些体现绿色、环保、高效能的部件可在我国目前康居工程和其他楼宇工程中广泛推广使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光电墙面、屋面系统、废水再生装置、燃料电池、生态建筑材料等。
在植物王国里植物是没有等级及高低贵贱之分的,很多人追求奢华的效果,选用较为稀有的树种,不惜财力移植大树,甚至选用不符合北方生长的热带树种,违背了物种的生长规律。无视经济常用的基础绿化树种,这是一种很片面又不科学的做法。相反有些原有大树、古树的保留可能会让地产商减少一个甚至几个楼座,但大树发生的生态效应却是无法估量的。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将他们尽量保留、保护好。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古树、大树,由于适应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规律,如果因建设造成地下水位改变的话,很可能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所以必须统一规划,必要时为树木专设置排水系统。
关键词 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关系;协调发展
建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结构设计、新材料应用等多方面的技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人们的审美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赋予其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艺术与技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通过完美的结合,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关系概述
技术与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关系,一直都是人们的研究课题,很多人都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就二者究竟是抗争还是融合进行讨论,但是终无定论。其实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存在的,并且被人们感知和进一步发展运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建筑技术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建筑本身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都会越来越高。因此建筑物必须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要求,以大众的眼光为标准去实现建筑功能。建筑艺术随着时代的审美的变化而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 建筑艺术的发展不仅离不开建筑技术,而且往往是以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和依据的。
建筑往往会因为一项新的建筑技术的运用,会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欢迎。建筑师为了使建筑能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往往会去寻求更先进的建筑技术。这从侧面说明了建筑艺术对建筑技术有推动作用。影响建筑艺术的因素,除了建筑技术外,还有政治、宗教、文化、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特别是某种建筑思潮对一定时期的建筑的影响。正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影响因素,才使得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等出现五彩缤纷的建筑艺术形象。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建筑所具有多重属性表现之一,技术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技术是物质的,艺术是精神的。
二、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能否协调与统一,和谐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二者的和谐与统一:
1.树立全新的建筑艺术形象,提高建筑技术
不同时代,不同建筑技术,不同建筑艺术形象。随着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物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物实用性、享受性、外观的各种形态的追求,建筑师们不断尝试新的努力与探索。希望通过尝试建筑物的技术与其艺术达到协调。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社会风气、人们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建筑的发展当然也有重大影响。比如,我国唐朝时期,经济、文化发达,这样的环境使得人们的审美观较之前的朝代有了巨大的发展,所以当时的建筑物人们审美为前提来建造。在人们普遍的需求下,建筑技术就得提升。今天,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不仅要有实用性,而且还要具有观感。这就要求在建筑施工的时候,加强技术的监控,以保证建筑物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协调,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在现代建筑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施工成为都市人的首选,因为清水混凝±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一次浇注成型.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均匀,外观大方、优美,建筑完成以后只要在混凝土表面刷上保护剂,不需要添加其他任何的修饰。就可以直接以浇注成型的混凝土表面作为装饰面。外观看上去自然大方。这样的施丁技术符合现代人的追求,所以受到现代人的喜爱并且大量运用于建筑建造,相对的,建筑技术就得到很大的完善。
2.加强建筑技术研究,促进建筑艺术升华
建筑物造成就离不开技术支持,技术是建筑成为可能的有利保障。没有技术的支持就谈不上艺术的发展。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房屋是用石头砌成的石屋以及木梁柱式结构形成的水面“湖居”。当时的建筑技术主要为打石砌石和砍树架梁。奴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使建筑技术获得进步,罗马人开始使用石材、天然混凝土、建成较大跨度、宽敞空间的建筑。建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艺术发展。在建筑方面,建筑技术的发展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技术相对成熟,才能要求艺术的存在。我国清朝时期,建筑技术成熟,所修建的皇宫气势宏伟,赋予美感,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的。这就是因为清朝的建筑师总结之前的经验,建筑技术更为丰富,更为先进。
3.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标志性价值理念,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性理念就是生态可持续。没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可以对它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的最新成就视而不见。技术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艺术如同向建筑即文明本身宣战一样站不住脚。技术是造福人类的潜在能源,它们实实在在存在着,错就错在它的应用方式。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性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对于人的存在而言,建筑艺术的进步,就绝不仅仅指物质上的丰裕和改善,而首先是看这种变化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方向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正是与这种思考有关。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出现也是对这一理念的回应。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要求把技术不再作为“自然之挑战者和世界之缔造者”的铁碗手段,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建设性的和人性化的手段。
关键词 建筑技术 当代建筑 审美
中图分类号:TK5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埃及所建金字塔,经过多年之后成为了建筑艺术之隗宝,根源在于其中蕴涵了丰富美学贵, 该建筑主体大气、突出,其比例尺度较为恰当等各种美学,数千年之后依然感染与震撼着人们的审美感。而人们一直不断研究金字塔,源自于不能够充分认识与理解其科学技术。所以,探讨当代建筑的审美和建筑技术具有现实意义。
二、当代建筑的审美
传统美学研究中将建筑的形体及构图原则作为对象,所以在研究中就形成一些建筑审美标准。从传统研究来看,建筑没就是通过匀称、恰当、和谐以及优美来反映。但是对于当地啊建筑而言,其审美观念在不断形成,不管是高技派、现代派等,还是其他各种审美观,都逐渐步入到了多元化时代,而且不管是那种艺术表现形式,或者功能表现与重技术,都能够让人们自由进行评判、选择以及取舍。而当代建筑所说审美就是表达建筑意义结果,从而展示出建筑对外界事物主观的感受,表达出建筑师的自身情感,当代审美应该是对传统审美的补充与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人们能够自由表达出自己意志,而且其研究主要精力也集中到了审美主体上,尤其是建筑的审美上,也因社会潮流和当代美学思潮之影响,而审美的依据就在于当别人具备了共同经验时才能够让人们所接受。因此从某种意义来看,建筑审美事实上具备了排他性与主观性,和审美主体所具备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情趣以及社会地位等各种因素具有密切关系。然而不具备客观审美标准就不能够说明没有规律,审美仅仅属于一个思维,即是文化升华的过程,一旦人们文化背景较为靠近时,只有达到一致性时审美才能够体现出情趣。一旦当代建筑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后,就是文化背景相同人群对同一个建筑物,也会感觉到了不同审美感受,特别是当代人的个性发展比较突出,必然导致当代建筑的审美出现了多元化,这也是审美的倾向普遍存在差异,不但和人们观念上有关系,还是建筑技术发展必然结果。
三、当代建筑技术探讨
(一)建筑技术概念。
说到建筑技术,许多人就会想象是那种智能化、高技派以及生态化的高技术,其实不然,一个好建筑并不一定具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如今高科技被广泛使用,但是英国的著名建筑师戴维.奇普菲尔依然采用低技术作为设计理念,事实上该理念绝非表面就不应用新技术,而是用来强调建筑具备实体性与空间性,应用单一材料实现建筑完整性,还能够合理的消化与运用建筑技术来解决各种问题。从广义来看,建筑技术涵盖了建筑中所有技术,一座具备较高审美水平的建筑物,就是建筑技术和艺术之完美结合。
纵观建筑发展史,每一次建筑进步都是以新材料、新技术作为突破口。传统的建筑上分析可知,早期许多建筑根本不能够采用不结构来形成,因此秦汉所建宫室都是按照高台方式,这样就能够满足了建筑技术所需,后来逐渐发成为斗拱的木结构,才将唐宋时期的建筑艺术推向。
在我国将当代西方建筑的美学理论运用到建筑技术中,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我国建筑的创作极为繁荣,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可是在推广与应用新技术上却落后于许多国家,不仅仅体现出认识新技术不足,并且从施工队伍及施工工艺上来看,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具备高技术特征建筑在施工中,大多数都是对施工人员简单培训后就投入生产,因为根本不能够确保工艺水准,必然不能够体现出新技术的真正功效。
并且我国很多建筑即使拥有了先进设备,可是建筑形象上并不能够体现出科技感,根本不具备时代特征,其中包含了审美情趣、经济等各个方面原因,最主要原因在于建筑设计时并没有将结构设计与设备设计有机联系起来,要想通过技术展示出材料特性就比较困难。技术表现主要是把机电设备与结构体系进行综合起来,必须要建筑师和各工种工程师从创作观念与操作意识上达成高度共识。比如德国,就是普通住宅都具备较高的工艺性、技术性以及美学性,这就是技术在建筑上的完美表现,这种结果不仅属于建筑师作用,也是综合力量最终结果。
(二)建筑技术在审美中的地位
要提高审美观不但不能够离开建筑技术,因此建筑技术发展成为了审美观发展前提与依据,比较常见情况是,其一审美观发展比建筑技术发展滞后,这样就极易转化成一种比较保守观念与力量。例如著名艾菲尔铁塔,按照当时技术水平就没有必要采用传统的石拱券形式,但饮食传统意识比较深,所以人们很难接受所设计新结构,工程师就将铁拱增加到了铁塔的底部,这样不但提升造价,从建筑审美来看,铁塔形象受到极大影响。其二建筑技术发展和审美观发展不契合,将审美观推向了尴尬局面。
一直以来,建筑技术地位与审美观关系问题,都受到了现代人思潮所影响,就是这种思潮根本不信现代文明及科学技术,抱着怀疑与批判态度,一些人认为科技能够破坏环境、压抑人性等各种社会问题,人们开始怀疑自身存在价值,该观点就忽视了工具理性、科技理性,忽视了人的自身价值与情感,以及人所具备主体地位,同时忽视了政治制度造成的各种问题,忽视了社会不公,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可是却怀疑技术与否定了态度,从当代建筑审美角度来看,就反感了唯技术论,特别是要消耗许多资源才能够构建这种建筑。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任何时候建筑技术都具备双重性,其自身并没有明显优劣,关键是人们怎样其运用它。从建筑审美角度来看,要想建成成熟且具备活力建筑物,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建筑技术,只有审美和建筑技术共同发展,才能够通过建筑技术展示出当代建筑真正的审美观。
(作者单位:河南五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冯天英.浅论当代建筑审美与建筑技术之关系[J].设计技术,2009(02).
【关键词】建筑;消防;设计技术
高层建筑指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建筑)。高层建筑具有中上层部位视线开阔,采光通风良好;建筑挺拔,建筑立面造型与色彩一般时尚、富于时代感和都市感;高容积率,节约土地资源等优点,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但高层建筑存在防火要求高、火灾扑救难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阶段、从消防系统的设计阶段就开始着手考虑。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中的消防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 消防设计常见存在问题
当前,由于部分设计、施工人员对国家规范标准理解不够透彻、全面,导致在疏散走道、疏散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避难层等人员疏散场所的消防设计、施工上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工程在设计、施工中存在一些明显的火灾隐患。具体例如:
1、消防加压泵的选型问题
消防加压泵的选型必须满足流量和扬程的需要,经计算,消防流量为20L/s,消防泵所需扬程为105m。水泵选型时,很难选到符合设计要求的水泵,设计选择的水泵扬程超过所需的压力,为解决压力过大的问题,设计提出切削水泵叶轮,从而满足扬程的需要。
2、双阀双出口消火栓的采用及消火栓间距
当高层建筑在我国较普遍兴建的初期,伴随着产生了单阀双出口消火栓。虽然在栓口上设置了闷盖,实际用起来还是存在很多弊端。但在当时都视为“宝贝“,争相采用,还有人大力推广,这是可以理解的。时至今日早已产出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完全克服了单阀双出口消火栓之弊端。全国各大设计院也有采用。几年来南京市部分建筑在经过市级以上机关审查时,他们也同意使用及建议某些场合改为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如18层及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高层塔式住宅,当无走道或走道长度小于5m,且保证同层任何部位有两股水柱同时到达时,可在消防电梯前室设带消防卷盘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和一根消防竖管。
3、消防泵管道的泄压装置
消防泵运转初期,由于市政管道压力经常不稳定,而且扬程又偏大,会造成管网压力非常大,因此需要在消防泵出水管上设置泄压阀,当管网压力超过设定工作压力(30)时,泄压阀自动打开放水泄压,以防管网超压。随着消防用水量的增加,管网压力逐渐下降,当下降到泄压阀的压力设定点时,泄压阀自动关闭。
2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设计技术
1、消防水池
由于《高规》对不设消防水池的条件规定得比较严格,以南京市为例,基本上所有高层建筑均设有消防水池,以至于全市布有大大小小的消防水池,这样做既占用了大量的建筑面积(平均每座水池占用100多平方米的面积),增加了投资,也因长期不用,造成水污染。
针对高层建筑防火措施较完备和火灾不易蔓延,以及建筑同时发生火灾的概率低等特点,采用以下几种解决方法:一是增强整体规划意识,临近的需要建设消防水池的建筑,共同建造一个共用的消防水池,其余几家共同出资,由水池所在的建筑统一管理;二是修建水池的条件确实不允许时,可论证考虑在建筑物的合理位置均匀布置室外消火栓及水泵接合器,适当加大屋顶水箱的贮水量,发生火灾时大功率消防车从消火栓取水,利用水泵接合器加压供水;三是在建筑中心位置设消防加压泵房,从市政管网直接取水(适用于市政管网允许消防水泵直接从管网抽水);四是综合设计利用建筑小区设计的喷泉、游泳池等室外蓄水池,通过一定的过滤措施,在发生火灾时用作消防用水。
2、总平面布局要合理
现代建筑十分讲究街道或小区环境设计,小桥、流水、假山、绿化等园林设计被大量使用,但有些景观设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云梯车登高等造成不良影响。我们认为在规划街道或小区总平面布局时,高层建筑的长边应尽量沿街道或小区的边缘布置,充分利用临近的市政道路,这样消防车有时不进入小区内部,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火灾扑救和人员营救,而小区内最低可只设计一条消防车道(此消防车道应能够承载消防车的压力),从而大大节约了土建成本,可谓一举两得。在建筑间距上,应以满足防火间距为优先,确有困难时,也应将相邻墙设计为无窗、无阳台的防火墙。
3、地下室排水
消防泵房、变配电站、柴油发电机房常常设于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如果地下室积水甚至被淹,灭火将从何谈起?所以地下室排水与消防电梯井底之排水某种意义上说同等重要。事实上如何及时排出造成地下室水患之水往往不为设计者重视。消防电梯井底排水设施设计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1)电梯下到地下室,又在电梯基坑下设集水坑(初设中常见),这是不行的,结构上不好处理,施工也困难,更主要的是潜水泵及压力排水管从哪里进入集水坑?除非加大集水坑面积,使之大于电梯井,但带来不必要的结构困难、施工困难、投资大等。建设电梯不要下到最下一层,至多下到半层。(2)集水坑容积不够、排水量不满足规范要求。(3)多数设计没考虑备用泵,个别设计考虑了备用泵,然而排水泵之电源却是普通电源,一旦发生火灾,普通电源都是要切断的,无论有无备用泵,排水将成为一句空话,此条应务必引起重视。
4、火灾报警系统
目前大部分的一类高层建筑设置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这主要是出于对控制消防电梯和防排烟系统的考虑,探测器大多采用感烟型,设置在电梯厅、走道、楼梯等公共部位,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烟气要从户内穿过密闭性能良好的分户门到达探测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起不到早期发现火灾的作用。我们认为有条件的高层建筑可考虑把烟感探测器设在建筑内厨房、客厅等易早期探测到火灾发生的部位,效果会很好。所以高层建筑的火灾报警系统设计应从早期发现火灾,合理地配置。火灾报警系统还可结合楼宇智能化设计通盘考虑,把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传感器件纳入智能化系统之中,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我们主张,消防电梯井底排水及地下室其他部位,至少有一处的排水集水坑及排水泵应满足GB50045-95,6.3.3.11之要求,另外必须设备用泵,宜为一用一备,自动切换,集水坑高、低水位自动控制水泵之启、闭。必须是消防电源,建议采用QW型无堵塞潜水排污泵,一用一备时压力排水管宜为两条独立的排水管。
3 小结
对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系统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是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多发性的问题。高位水箱中消防储量、消防储水池的设置及容积、双阀双出口消火栓的采用及消火栓间距、地下室排水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预制装配;节能环保;建筑技术
一、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建筑产业化是运行于建筑行业中的一种有效的资源优化与配置,它通过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和机械化、装配化的构部件生产方式,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所有部品、设备、部件的产业化。建筑产业化意味着构件制造的工厂化、产品设计的标准化、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房屋装修的一体化以及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在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下,建筑产业化能够将技术、经济与市场进行有效的结合,以较低的投资换取高额的产量,同时满足消费者对房屋质量、安全以及舒适度的需求,带动建材、冶金、新材料等多种关联产业的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年均住宅建设量一直居高不下。然而,传统现浇的建设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且具有能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等诸多弊端,建筑产品的品质也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建筑行业的产业化升级是建筑行业优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预制装配建筑技术的优越性与应用
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工艺方法,运用该技术建造的建筑,其包括内外墙板、空调板、叠合板、预制梁柱等在内的全部构件均由工厂预制生产加工完成,并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组装成型。较之传统的施工技术,采用预制装配技术生产可以减少六成的材料损耗和八成的建筑垃圾,将工期缩短为传统方式建造工期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同时实现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建筑节能。另外,通过装配作业代替了大量的现浇作业,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促进设计的标准化提升,提高构建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整个建筑性价比的提升。预制装配建筑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现代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预制装配技术的典型代表,它的主要构件包括预制预应力混凝土以及预制混凝土,配件由工厂预制完成,并运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和部分浇筑。与传统方式生产的完全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新型现代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以装配化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生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力投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具有优良的抗渗、抗裂、抗剪性能,自重轻;节约钢材,减少成本投入;通过对预制构件的组装,减少了传统施工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与噪音干扰;预制构件在标准化生产方式下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为结构的安全可靠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2、预制钢结构建筑
由于轻钢的特殊性质,预制钢结构建筑被越来越多地认可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建筑体系。它不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耐久性能、保温性能、隔声性能,还能够满足节能环保的需求,这也符合我国建筑业发展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轻型钢结构被广泛运用于多层住宅、民用会所、别墅等不需要承受较大荷载的建筑之中。与传统手工住宅体系相比,预制钢结构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具有以下优点:
大大缩短工程的工期,每建一层所花费的时间平均仅需三到四天,加快建设资金回笼速度,从而降低建设项目所具有的风险;建造过程灵活多变,即使用于冬季施工,也可以通过施工顺序的先后调换,减少因使用防冻剂而形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由于预制钢结构建筑自身具有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的性质,使用这种建造方式,能够大幅降低预算,同时具有较高的抵御地震的能力,满足居民的住宅安全性需求。
3、集装箱模块化建筑
集装箱模块化建筑是指在空间上将建筑产品分割为多个模块,并像搭积木一样集合而成的建筑。作为此类建筑的主要工具,集装箱具有低碳环保、抗震抗压、可以重复使用等多种特性,因此被广泛运用于酒店、汽车旅馆、一些临时性建筑的搭建以及灾后重建的项目中。集装箱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能耗低,现场施工废弃物少,多数构部件能够循环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环保的要求;由高强度钢构成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强,抗震、隔音、隔热性能好,施工工期短,对周围环境、居民生活影响较小;空间组合变换灵活,组装拆迁简易便捷,可供整体搬迁;成本低,对技术工人的依赖减少,生产效率高、质量优良。
三、建筑产业化与预制装配建筑技术发展的不足与建议
我国对于装配式建筑和建筑产业化的研究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主要包括:相关部门对于建筑产业化和预制装配建筑技术的宣传力度不足,相关的法规、政策不健全,造成这种新技术、新工艺对于许多开发商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房地产企业参与度不高,不利于建筑产业化与预制装配建筑技术在我国的推行;科研部门缺少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动力,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率低,产业化程度低;缺少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建造的房屋质量难以用标准进行衡量和控制等。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有效的土地、规划、税收、财政以及金融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新工法、新工艺的研发,提高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技术保障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培育预制装配住宅产业链,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建立起对参与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认证、培训体系,组织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学习和培训,加强考核制度,推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三、由设计规程、部品部件生产以及施工验收等方面入手,尽快制定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研发出配套的设计标准图集和可供实际应用的计算软件,并完善工程造价和定额体系等。
四、总结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尤其是住宅产业的兴起,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筑产业化是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建筑产业化,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民生事业的发展,加快建筑业、房地产业转型升级。采用预制装配建筑技术建造房屋,能够有效减少能耗与污染、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建筑质量,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阶段我国的建筑产业化与预制装配建筑技术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政府和相关建设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明.建筑产业化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筑. 2014(05).
2、李晨光.新型现代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施工技术.2010 (03).
[关键字]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102-01
1.引言
技术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得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球人口激增等各种问题,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巨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现代化的城市建筑构成了人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空间,城市建筑能源消耗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当中,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固体垃圾,消耗49%左右的水资源和大量能源。由此可见建筑对于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都有较大影响,建筑业与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三大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行业。研究和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对于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都有积极意义。
绿色建筑技术是在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存空间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降低资源消耗。绿色建筑技术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特殊意义。当前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阶段,建筑也对于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是非常之大的,同时,建筑也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大大增加。因此,绿色建筑思想对于我国建筑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虽然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已经取得一些可喜成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绿色建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及其较高的建筑成本,投资成本收回时间较长等问题都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上造成一定的困难,国绿色建筑技术起步相对较晚,技术、相关产品和产业链不完善,以及存在盲目使用的现象等问题。因此,研究和探讨绿色建筑技、解决绿色建筑技术存在的问题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等都有较好意义。
2.绿色建筑技术概念以及存在的问题
2.1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技术并不是完全脱离传统建筑技术的新的建筑方法和技术,而是以环保、健康的眼光重新去思考传统建筑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点建议。综合考虑新技术、新材料等对于传统建筑技术的影响,主要涉及到建筑施工、计算机应用、环境监测和建筑使用期间的各种功能及其能耗等问题。就目前而言,绿色建筑技术主要集中在建筑能源消耗以及对于人身心健康影响着两方面,绿色建筑的宗旨是应用环保健康思想指导建筑设计与施工及其后期运行,给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环保节能的人居环境,使其更好的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建筑、人类、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工作当中绿色建筑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等几个方面。通过合理设计、改进施工方法、探索使用新建筑材料,实现上述绿色建筑目标。
首先,能源消耗不仅仅出现在建筑的建造过程当中,同时还会在建筑后期运行当中。随着我国节能减排的深入,对于建筑耗能问题更是关注,并提出了新建建筑要实现50%节能的目标。建筑节能对于缓解资源紧张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推广节能建筑,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实效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节能技术的推广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在很多环节上大大减低了建筑能耗。 其次,节水技术是建筑设计建造与使用当中的重要指标。绿色建筑技术节水主要是通过提高节水率来实现,区别传统的水资源利用,绿色建筑技术能够有效控制不同水体的用水安全。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绿色节水技术已经得到广发关注,在我国很多地方节水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建筑节水更是其中关键研究方向。
2.2绿色建筑技术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房地产开发上利用绿色建筑作为宣传噱头,提高房屋价格,给社会造成绿色建筑技术价格高昂的假象。同时,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也会造成建筑造价增加。因此,绿色建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及其较高的建筑成本,投资成本收回时间较长等问题都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上造成一定的困难。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对于节能材料、环保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目前我国这些产品的产业链并不是很完善,这就造成相关材料、产品成本增加,客观上造成推广困难。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正处于推进阶段,很多技术和相关产业并不成熟,客观上造成绿色建筑技术使用和推广困难,造价高,用户接受难等问题。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技术起步相对较晚,技术、相关产品和产业链不完善,在引入国外技术以及相关产品中普遍存在盲目使用的现象,很多技术并不是十分适应我国国情,没有取得相应效果。另外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刻意追求高技术,使得开发成本急剧增加,经济性差。因此,在实际应用当中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采用合理的绿色技术,综合考虑适应性和经济性。我国绿色建筑技术主要从国外引进,自主开发技术较少,缺乏专利技术与核心技术。因而在实际应用技术成本大大增加严重制约绿色技术的推广语应用。
3.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球人口激增等各种问题,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业与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三大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行业,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当中,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固体垃圾,消耗49%左右的水资源和大量能源。绿色建筑的宗旨是应用环保健康思想指导建筑设计与施工及其后期运行,给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环保节能的人居环境,使其更好的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建筑、人类、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推广节能建筑,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实效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节能技术的推广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在很多环节上大大减低了建筑能耗。
参考文献
[1]齐怡.以建筑节能为视角浅谈绿色建筑的营建[D].西南交通大学,2010(05).
[2]周世春.浅谈绿色建筑技术在民用建筑中的设计和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08(11).
关键词:建筑外墙;保温技术;节能材料
就当前国内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上看,绿色理念倡导下的建筑环保还正处于发展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护墙体是建筑物结构墙体的主体部分,对建筑墙体保温技术改革和节能技术的革新成为建筑产业新时代建筑发展的关键,外墙节能保温技术是建筑节能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外墙保温技术的类型出发对其优缺点进行讨论,以期促进建筑节能的技术实施。
1外墙外保温技术类型
外墙保温是指,利用粘接材料在主体墙结构的外侧,加固一层用于保温的材料,同时采用加固玻璃纤维网、填涂粘结胶浆技术加大保温功效。从整体上讲,外墙保温技术具有先进性、高效性。就目前市场上应用前景较为广阔的节能保温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外挂式外保温技术
主要运用(岩;矿;棉;玻璃;棉毡;聚苯乙烯泡沫板包括EPS、XPS;复合聚乙烯保温板、陶粒混凝土、钢丝网架甲板等)材料,而以上材料中,以聚乙烯板的性价比较高,其物理性能稳定,价格低廉成为首选材料。同时通过粘接砂浆、专用其他固定件等,使得保温材料可以附着在外墙上,并用抗龟裂砂浆保障保温功能,如,通过将其压入玻璃纤维网格,使其形加固保护结构,用各种装饰进行外包装。该技术在外保温安装时,需要花费较长的施工时间,并且难得较大,施工时间往往集中在主导工期,容易拖延整体工期,同时在进行高层施工会使得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受到威胁。
1.2复合墙体浇灌技术
复合墙体技术是将聚苯板和墙体进行一次性浇筑,此技术的关键在于运用混凝土框体系,并将聚苯板置于建筑模板内部,使之处于后形成的墙体外侧,然后浇筑混凝土,将混凝土和聚苯板进行混合浇筑并形成复合的墙体。此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很好的解决外挂式外保温,主要的技术优势在于,能保障墙体和保温层一次同时浇灌,缩短工期,大大的提高了工程效益,保障了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当工期安排在冬季时,采用聚乙烯板能够加大了保温作用,抵抗寒冷,减轻保温工作,保障技术的有效实施,必须注意浇筑时的均匀、连续,动作不恰当则容易导致混凝土侧压力增大,使得聚苯板模型变位,出现系列问题。当混合浇灌时,内置聚苯板应尽量采用双面钢丝网,材料有限时可以考虑单面。
1.3多层保护技术
利用聚苯颗粒做保温材料进行的外墙保温是指将工业中已经废弃的聚苯乙烯孰料通过多种工艺加工处理成0.5~4mm直径大小的孰料颗粒,将其配置成保温砂浆。是融合了保温、防裂、和抗渗等多种功能的技术,并且技术简便,操作简易,劳动强度不大,大大的提高了工程的施工效益,结构质量对其影响不大,当遇到工程中外墙并不是很完整的墙体时,有很强的修补能力,工艺简单,保障了墙体的厚度,和保温材质的粘附性,不易脱皮,此技术还具有另一特征,即能在同样保温的情况下降低成本,使得房屋总造价下降。同聚乙烯板地外保温功能比较,每平米降低25元。
2.外保温技术特点。
外保温作为当前建筑环保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是通过在外墙外侧构建隔热保温体系,保障建筑的热量避免流失的施工方法,实际施工项目中发现,外保温技术较内保温效果好,外保温技术适用面广,可以用于新型的结构工程和旧楼改造等;技术含量较高,对主体结构实行良好的保护,增加建筑的使用年限,降低建筑结构之间的热桥,加强有效空间的利用。但是外墙的外保温技术是将保温层直接建于外墙的外侧,容易受到自然、人为等多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环境温度的变化等,保温层外的抗龟裂保护层热量流失的速度比主体的热量流失速度高出8~30倍左右,外抗裂层对外在因素的耐受性和柔韧性关系着外保温体系的功效,以上所述的外保温技术主要特点如下:
2.1外挂式外保温技术特点
外挂式的保温材料包括多种材质,以陶粒混凝土复合聚苯防石装饰保温板、钢丝网架夹板等为主,如聚苯板的物理性能相对稳定,是外墙外保温体系的主要材料,他的技术特点是采用了粘接砂浆、专业固件固定保温层材料,使得各种材料和主体结合紧密。
2.2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保温技术特点
采用的主要材料为已经废弃的聚苯乙烯塑料,并将其加工为5-4mm的颗粒,因此具有灵活、轻便性,保温砂浆制作工艺简便,节约了劳动成本,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益,采用废料价格便宜,可利用度高,还能对损毁、缺陷墙体进行直接弥补。
2.3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注成型技术特点
聚苯板和墙体的一次浇注成型技术,能很好的将聚苯板置于建筑模板的内部,并可在形成的新墙体外侧浇注上混凝土,一次性将混凝土和聚苯板浇注成复合性的墙体。
3.外墙内保温技术及其特点
所谓外墙的内保温施工技术,是指在建筑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建保温层。内保温技术发展较为完善,技术相对成熟,无论施工技术还是对技术的检验标准体制都较完备。是通过在外墙的内侧使用聚苯板、保温砂浆等环保保温材料,来实现建筑的保温节能的施工方法。但外墙内保温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建筑结构的内部存在冷-热交叉,使得局部的温差过大形成结露等现象;而因内保温技术仅在建筑的内墙和梁内侧,外墙和隔板部分并未采取保温措施,当室内的温度条件合适时,便形成了结露现象,逐渐的扩散使得墙面发霉、或断裂,施工中主要应用的内保温技术有:加强石膏复合聚苯保温板,内墙贴聚苯板抹粉石膏,和聚合物砂浆复合聚苯板保温技术。
4. 外墙内外混合保温体系
所谓外墙内外混合保温体系是指在能进行外墙保温技术施工的部位,在不能进行外保温技术操作的建筑部分进行内保温。该技术的主要特点,从操作技术角度分析,主要能提高施工的速度,使得内外强保温同时进行,并保证冷-热桥部分也实施有效的热保护,以使得建筑保温体系完善。实施内外混合保温体系的建筑,主要影响温度为内部环境的温度,因此
产生的温差变形力也不大;能弥补内保护法中,建筑受到外在温度的影响大,温度波动较大;也弥补了外保护法中墙体处于不稳定的温度场是,产生的温差变形应力的增大;内外混合的保温施工技术能使得建筑结构温度平稳,延长使用年限。
5. 结束语
外墙保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节能技术的革新,建筑节能技术是以发展新型节能材料为基础不断革新的,良好的保温材料选择,保温施工技术,将节能材料与节能技术紧密的结合起来,发挥作用,外墙保温技术的优势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因此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能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GJ144-200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