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1: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颅脑损伤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颅脑损伤患者88例,男50例,女33例。其中严重脑挫伤并脑内血肿25例,广泛性脑挫伤并硬膜下血肿2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并硬膜外、硬膜下血肿34例;急诊手术50例,死亡8例,自动出院2例。
2病情观察
2.1意识状态
意识变化可提示颅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临床上依据病人对刺激的反应分为嗜睡(能叫醒)、浅昏迷(不能叫醒,但压迫眶上神经有反应)和深昏迷(压迫眶上神经无反应)3种。也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即对病人睁眼、言语和运动3方面的反应进行计分,用总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8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意识障碍越重。
2.2瞳孔
瞳孔变化是诊断脑疝的可靠依据,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和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当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则提示有脑组织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并伴有深昏迷是病危的前兆,应积极抢救[1]。
2.3生命体征
立即做好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记录工作,如有进行性血压升高,脉压升高,脉搏变慢而有力,呼吸变慢而深,提出颅内压升高,是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早期,应立即向医生报告,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若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变浅而不规则,常为脑干功能衰竭的表现。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有体温升高,一般38~39℃之间,若体温下降又复升,并为伤后1周持续高热,应考虑有伤口、颅内、肺部或泌尿系发生感染。
2.4肢体活动
注意观察有无自主活动,活动是否对称,有无瘫痪及瘫痪程度等,伤后立即偏瘫或原发瘫痪加重,并伴意识障碍加重多为继发性脑损伤。
2.5对骨窗张力的观察
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由于脑膨胀而形成脑移位,变形可引起迟发性血肿。如有血肿发生,骨窗压力会明显增高。观察骨窗张力是护理中重要的一环。术后每15nin~30min观察一次,轻触骨窗部位,感受骨窗张力。如张力不变或降低,则病情好转。而张力逐渐升高,则有迟发血肿发生。[2]
2.6颅内压增高的动态度观察
颅脑损伤引起的血肿、脑挫裂伤或脑组织肿胀引起颅腔容积与颅内容物体积之间的平衡失调,超过生理调节功能的限度时出现颅内压增高,当颅压>1.76kPa(180mmH2O)时,病人可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收缩压升高),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这些先兆症状时要警惕脑疝的发生,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措施。
3护理措施
3.1呼吸道护理
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防止呼吸道阻塞。其方法是吸痰、舌根后坠可用舌钳将舌牵出或放置口咽腔通气管或气管内插管;必要时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并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
3.2卧位
脑外伤伴休克或术后麻醉未清醒者应取平卧位。重症脑损伤如无休克,应取头高卧位,将床头抬高15~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深昏迷者取侧卧或侧俯卧位。注意定时翻身。
3.3脑脊液漏的护理
告知患者及家属禁止耳道填塞、禁止外耳道和鼻腔冲洗及滴入药物,不擤鼻涕、不剧烈咳嗽,而应在鼻腔及外耳道放一干净棉球吸附流出的脑脊液,并常更换,配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4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外伤开颅术后均放置1根-2根引流管,引流渗血、渗液,防止继发血肿形成,降低颅内压。要妥善固定颅腔引流管及引流袋,防止滑脱或被患者躁动时抓落。脑室引流管要高于侧脑室前脚10cm-15cm。引流管要保持通畅,在无菌操作下每日更换引流袋。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性质。搬动患者时,夹闭引流管,预防逆流感染。拔管后要观察伤口处是否有脑脊液漏出、敷料是否潮湿,潮湿的敷料应及时更换,防止颅内感染。3.5脱水疗法的护理
脱水疗法常用于治疗脑水肿,抢救脑疝及呼吸衰竭等危重病人。常用的药物有: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用法是成人每次250ml,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一般15~30分钟注完,每6小时可重复使用,用药后观察尿量。严重心、肾功能不良或血压过低者,禁用脱水疗法。
3.6低温冬眠疗法护理
3.6.1低温冬眠疗法是在使用冬眠药物(常用l号即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的基础上,进行物理降温;而停止冬眠降温治疗则必须先撤除物理降温,然后再停止冬眠药物,使自行复温,次序不可颠倒。
3.6.2冬眠期间不宜翻身或移动,以防发生性低血压。同时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若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应停止给药。体温控制在32℃~34℃。
3.7维持营养及体液平衡
呕吐者应禁食,由静脉输液维持营养时应注意体内酸碱平衡,在脑外伤急性期,有不同程度的水钠潴溜,为减轻脑水肿,应限制钠盐摄入量,成人每日补液2000ml左右,以预防脑水肿。对昏迷时间较长的病人可用鼻饲法,同时按鼻饲饮食护理,严防腹泻,鼻饲时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
3.8并发症的护理
3.8.1应激性溃疡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为30%~50%[3]。主要是由于颅脑损伤时下丘脑副交感中枢及其延髓中枢神经之间的连接通路被破坏,副交感神经无抑制的兴奋,引起胃酸大量分泌,造成胃黏膜广泛糜烂出血。因此,颅脑损伤病人入院后应留置胃管,每次注入流食前均先抽吸胃液,注意观察胃液的颜色、量及性质,了解有无咖啡色胃液及黑便。本组有不同程度的应激性溃疡19例,均予奥美拉唑静滴后治愈,同时予高蛋白、高纤维素,无刺激的流食或半流食。
3.8.2褥疮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时间较长,无自主运动,加上高热出汗,大小便污染,长时间受压的部位容易发生褥疮,因此,床单应保持干净清洁,护理工作应做到“五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按摩,每1~2h翻身一次,同时按摩受压部位。
3.8.3急性肾功能衰竭颅脑损伤时抗利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引起水钠潴留及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肾微循环障碍、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坏死,最终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甘露醇则以结晶形式堵塞肾小管。对此类患者应仔细记录尿量,定时检查血、尿中的尿素氮、肌酐、电解质以及酸碱度。一旦发现少尿、无尿、血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征象,应立即停用甘露醇等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充分利尿,保护肾功能,限制每日补液量(24h入量不大于1500ml)。需要时尽早实施透析治疗。为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须有效控制颅内压,在药物控制不理想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措施。为避免甘露醇性肾中毒,临床上可将甘露醇单次剂量减半应用(即20%甘露醇125ml),每日应用次数也减半,滴速以10~15ml/min为宜,此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3.9心理护理
临床资料
2007年8月~2008年7月我院ICU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56例,其中男45例,女11例,平均年龄39岁。用GLS来计分,以总分来表示意识状态的级别,最高分15分,最低分3分,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的程度越重,8分以下为昏迷。本组GLS 3~5分16例,6~8分32例,8分以上8例。闭合性损伤17例,开放性损伤39例。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18例,硬膜外血肿19例,多发性血肿8例。合并颅骨骨折18例。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血肿清除术45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1例。术后均行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机械通气平均时间58天,好转40例(71%),患者家属放弃治疗10例(18%),死亡6例(11%)。
护 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术后病人均建立了人工气道,其中经口气管插管49例,气管切开7例,均使用Drager,Evita-4型呼吸机辅助通气,气道湿化和无菌操作吸痰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护理措施。
人工气道的湿化:适度气道湿化为了稀释痰液,排痰顺畅,防止感染。对行机械通气患者利用呼吸机加温器将湿化温度设为 32~36℃,湿化温度太低易引发气道痉挛,过高易灼伤气道,若痰液粘稠为湿化不够需加大湿化量,可定时在管内直接滴注1%~2% NaHCO3湿化液,在平时操作时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注入3~5ml,已脱机患者可定时行雾化吸入,插管患者可使用人工鼻,气切患者可使用喉罩进行加温加湿,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
及时正确吸痰:对本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吸痰前经常改变,定时翻身拍背和滴入湿化液后及时吸痰,行机械通气患者操作前后让其吸入2分钟纯氧,吸氧患者提高氧流量吸入后再吸痰,以增加病人氧储备,防止加重脑缺氧。吸痰动作应轻柔,负压控制在200~300mmHg(1mmHg= 0133kPa),以免损伤气管,吸痰的时间不宜过久,10~15秒休息片刻,反复吸净为止。吸痰时要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和呼吸及监护仪所示SPO2,如发现紫绀,应立即停止吸引。吸痰后应听诊肺部,评价吸痰效果。整个吸痰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生活护理:本组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功能及语言表达功能受限,部分甚至仍处于昏迷状态,因此生活护理尤为重要。除了基础的口腔、尿道口,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护理外,患者大小便及眼部护理同样重要。昏迷病人常有便秘,如患者3天无大便者,可给缓泻剂如开塞露,因用力大便可增加颅内压,不作大量液体灌肠,以免颅内压升高及水分被吸收而促成脑水肿;昏迷病人有眼睑闭合不全者,用凡士林消毒纱布覆盖,红霉素眼膏封眼。
预防压疮发生: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恢复慢,卧床时间长,在长期卧床期间要保持被褥干燥,昏迷及危重病人每2小时翻身1次,对于头枕部、足跟部、肘关节等经常与床垫摩擦处垫上糜子垫;对背、臀部受压部位进行有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有条件者可应用气垫床,对禁止翻身患者定时充放气垫。
术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防止脑干移位而危及生命,避免因局部受压致血液循环不良,影响伤口愈合,一般取头高(15°~ 30°)脚低,健侧卧位,维持24~48小时,禁止取患侧卧位,术后2~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抬高床头有利于静脉回流,以减轻脑水肿和皮下组织水肿。同时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的作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可增高,翻身前及翻身后注意将患者颈部处于中线位,以维持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此外,抬高床头可防止行肠内营养时呕吐,反流。
脑脊液漏的护理:脑脊液鼻、耳漏时,患者取平卧或头高位,枕上垫无菌治疗巾,及时清除鼻、耳血迹和污垢,定时生理盐水擦洗,不能冲洗、滴药和填塞,可在鼻前庭或外耳道放消毒棉球,湿透及时更换。
引流管的护理:除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做好记录,防止引流管扭曲、脱落外,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一般均放置颅内血肿腔引流管,患者应绝对卧床,抬高床头15°~ 30°;复查头颅CT需搬动患者时,暂时夹闭引流管,保持头部与躯体成一直线;单纯血肿引流时采用低引流方式,若血肿破入脑室,应将引流管的最高点放在比穿刺点高15cm处,每日更换引流袋和敷料,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逆行感染。
体温的监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热主要是中枢性高热,它可导致脑部缺氧、惊厥、颅内高压及脑水肿等症状的出现,加重或促进意识障碍。早期应用有效的降温措施可减轻脑的耗氧量、代谢率和脑水肿。
监测血糖:血糖升高是颅脑外伤的一种应激反应,脑损伤后的高血糖可明显加重脑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增加脑缺血、梗死灶的范围。血糖含量越高,脑缺血、梗死性范围越广泛。因此,术后应监测血糖。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躁动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脑组织受损,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多数患者行为自控能力丧失,在昏迷期过渡到清醒期或继发颅内出血、脑疝等病情变化时,容易出现躁动。在患者麻醉苏醒期,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看护,正确系上约束带,妥善放置各种引流、输液装置。患者一旦发生躁动,应首先明确去除诱因,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从而达到避免坠床、拔除气管插管、各种引流管、输液装置和尿管等意外的发生。
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60例,发生并发症84例。现将有关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60例,男100例,女60例,年龄7-80岁。其中车祸伤120例,高处坠落伤24例,脑血管意外16例。经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GCS评分5-11分。本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6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中枢性高热20例,外伤性低颅压40例。
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1肺部感染 本组肺部感染16例,表现发热,呼吸频率快,25-36次/min,有痰鸣音,血氧饱和度在92%左右。
护理措施:严格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维持血液内有效浓度,并观察其作用和效果;加强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严格无菌观念和操作,做各项治疗时应预先做好准备,尽量将检查治疗安排在一起,减少污染机会;做好呼吸道管理,按时吸痰、翻身叩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室内相对湿度50%-60%,温度18-22度,每日室内空气消毒1次。
2.2上消化道出血 本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8例,表现血压
下降,脉搏细速,胃管内抽出咖啡色液体。
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意识,生命体征,血常规,排泄物的变化,积极治疗原发病,减轻疾病的恶化,在伤后3天内留置胃管,尽早做胃肠道内营养或药物治疗,鼻饲前回抽胃液观察有无咖啡色液体,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早期应用H2受体拮抗剂。
2.3中枢性高热 本组中枢性高热20例,表现为体温骤然升高至38.5-40度,热型多为稽留热,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佳,物理降温效果较好。
护理措施:头部降温可用冰帽、冰袋等,降温可将冰袋置于体表大血管处,体内降温可用冰水灌肠或冷水洗胃。降温要做到5点,即,早、低、长、稳、缓,早:争取在脑水肿高峰到达之前实施。低:适度低温,即头部温度28度,肛温30-32度。长:低温维持时间长,须至病情稳定,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反应为止。一般3-5天。稳:降温过程平稳,不能忽高忽低。缓:复温要缓慢,逐渐恢复,不宜过快,保持24小时体温上升1-2度为宜。
【关键词】开放性颅脑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14-02
开放性颅脑损伤是颅脑各层组织开放伤的总称,是指外伤造成的头皮、颅骨、硬脑膜和脑组织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临床表现因受伤原因、方式和暴力大小而差别悬殊,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昏迷,合并创口、骨折、局源性脑症状,易并发感染,伤情重、变化快,伤残和死亡率高。现将我科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37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开放性颅脑损伤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3-75岁,平均29.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5例,坠落伤11例、钝器伤3例,摔伤2例,爆炸伤1例。颅脑损伤部位:额部14例(其中6例合并前颅窝底骨折),颞眶部1例,额顶部6例,颞顶部9例,额颞顶部4例,顶枕部3例。并发症:休克5例,四肢骨折9例,肝脾破裂3例,血气胸2例。
1.2临床表现:3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入院按GC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13-15分16例,9-12分9例,6-8分9例,3-5分3例。临床出现脑疝3例,呕吐19例,肢体偏瘫9例,肢体单瘫4例,失语2例
1.3影像学资料:本组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显示开放伤口有不同程度粉碎性凹陷性颅骨骨折,气颅及局部脑挫裂伤。合并单纯硬膜外血肿9例,单纯硬膜下血肿5例,单纯脑内血肿3例,复合性血肿3例,合并原发脑干损伤3例,上矢状窦损伤3例,横窦损伤1例
1.4治疗放法:本组患者均在伤后72小时内行开颅清创术,手术清除坏死头皮组织,游离的碎骨片、异物,清除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和坏死的脑组织,修复硬脑膜,缝合硬膜困难者,用颞肌筋膜或人造脑膜修补。7例行一期颅骨缺损修补,未发生颅内感染。2例行小脑幕切开术,28例因颅内压增高或伤口污染严重而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5例伤口出现脑脊液漏而行缝合及持续腰大池引流,1例发生颅内感染,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及鞘内注入抗生素治疗,3例癫痫发作,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同时所有病例行脱水治疗、抗感染治疗,神经营养药物及营养支持,康复等治疗
结果
37例患者经治疗后随访6个月-4年,治疗结果采用GOS评分:良好25例,轻残3例,重残4例,植物样生存2例,死亡3例
2接诊护理
2.1迅速判断病情:详细询问病史,重点了解暴力作用的部位、方向、大小及伤后有无出血及昏迷,有无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着重了解神经系统的症状如意识、瞳孔对光反射情况及肢体活动情况,颈部有无抵抗,行GLS评分,测量生命体征。根据X线,CT迅速判断病情,判断病情时注意相应紧急处理,如清理呼吸道等和快速判断应交叉进行。
2.2做好宣教,注意自我保护: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及反应,简单扼要宣教疾病知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本组有5例为110送来的无名氏患者,在抢救同时,发动各方面积极寻找家属和目击证人,对危重患者保留衣物、相片、血样或记录特殊的体貌特征以便于日后认领。对交通肇事患者输液前注意留取血样,以利于监测乙醇含量。锐器伤患者不可抛弃致伤物,以便于事故处理。同时注意与其他医务人员的言行保持一致,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3急救处理、护理
3.1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患者常发生呕吐或误吸,尤其是昏迷患者,可因血液,呕吐物,分泌物等引起呼吸道阻塞;下颌松弛,舌根后坠等也可引起呼吸道阻塞。入院后尽快清除口、鼻腔的血液、呕吐物和分泌物,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并抬高15-30°。若有气道不畅或呼吸抑制放置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遵医嘱吸氧。本组有1例脑干损伤的患者入院时突然呼吸骤停,立即请麻醉科气管插管,并用人工气囊辅助呼吸,给予高流量吸氧,后转ICU
3.2防止休克:有效地抗休克可为其他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为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有效的抗休克治疗
3.3紧急处理伤口:开放性伤口一般用无菌敷料适当加压包扎即可,达到止血目的,若继续活动性出血可暂时性用止血钳夹持或缝合止血,若伤口内留有异物切忌撼动及拔出入颅内的致伤物,以免造成血管和脑组织的损伤,导致颅内大出血的危险。坚持在直视下由外到内分层严格清创,彻底取净异物和游离的碎骨片,剔除污染较重的软组织,反复用双氧水及1:1000庆大霉素溶液冲洗伤口,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4处理合并伤:原则为先重后轻。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1],如合并危及生命的胸腹脏器损伤,应优先处理,然后再处理颅脑外伤,如同时有脑疝迹象、伤情严重,只有在良好的麻醉与输血保证下两方面同时进行。本组合并由血气胸2例,肝脾破裂3例请相关科室优先处理。对于四肢骨折患者可先行简单的固定,以免再损伤
3.5病情观察: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情、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的变化,对怀疑脑出血的患者观察瞳孔变化每15-30分钟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清醒者注意有无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呕吐方式及与头痛的关系及头痛是否进行性加重。口、鼻腔有血迹或清亮液体流出时鉴别是否为脑脊液外漏
4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4.1感染:开放性颅脑损伤极易发生感染,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颅骨骨髓炎和脑脓肿,为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持续高热,颈项强直进行性加重,创口红肿、有血性或脓性分泌物等,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脑脊液外漏者应取患侧卧位至外漏停止3-5天,保持鼻腔和耳道清洁,禁止冲洗、堵塞和滴药,禁止要穿,避免用力咳嗽、摸鼻涕、打喷嚏、用力排便,以免引起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颅内积气和脑脊液逆流引起逆行感染。有引流管的患者应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长期卧床或昏迷患者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或肺部感染
4.2局源性脑症状:颅脑穿透伤后多见外伤性癫痫,早期发生多与脑水肿、血肿形成及骨折片压迫刺激有关;晚期发作多因脑脓肿、脑萎缩等引起,临床以局限性发作为主。要注意保护性约束,防止坠床,舌咬伤等,遵医嘱给予鲁米那等镇静剂及抗癫痫的药物,及时降颅压,避免情绪激动,发作时卧床休息,适当吸氧。也可按压合谷、人中等穴位来缓解症状。颅脑伤后患者可能有某些精神方面障碍的表现,如躁动、胡言乱语、伤人毁物、幻听幻觉。患者常主诉耳鸣、心悸等,症状可时轻时重,CT可见轻度脑萎缩。注意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急性期过后给予适当的镇静和止痛剂,适当进行一些体疗如瑜伽、太极拳等
4.2血管和神经损伤:颅前窝骨折可有视神经和听神经损伤,表现为视力减退,嗅觉消失,颅中窝骨折可有面神经和听神经损伤,表现为周围性面瘫、听力丧失、眩晕和平衡障碍,故急性期应注意卧床休息,协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若骨折片或异物直接损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可引起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炎,典型症状为头部或眼眶周围连续性杂音、搏动性突眼、眼球运动受限和视力进行性减退等,应做好心理护理
5健康教育
5.1心理指导:开放性颅脑损伤多为突发事件,患者及家属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及心理准备,对预后顾虑重重,自入院起繁杂的治疗检查护理等引起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所以医护人员注意心理指导,及时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宽慰,使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
5.2防止意外伤害及并发症:应加强宣教及巡视。避免患者因头痛、失眠私自服用安眠药或止痛剂。许多家属因知识缺乏,担心翻身影响患者睡眠,应在加强皮肤护理宣教同时,每1-2小时巡视1次,检查皮肤受压情况。石膏固定的患者注意(趾)指端皮肤颜色及血液循环情况,防止缺血性坏死。加强安全宣教,躁动或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应专人陪护,防坠床、走失、自伤、他伤等意外发生。对有医嘱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按医嘱规律服药。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应规律服药,避免情绪波动,避免诱发再出血
5.3康复训练及饮食指导:在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被动及主动联系、语言能力及记忆力恢复的练习,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方法以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促进体能及手术切口的恢复
6结论
开放性颅脑损伤病情重而复杂,变化迅速,必须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为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护士应做到忙而不乱,分秒必争,这是抢救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注意自我保护,及时做好护理记录,如特殊的检查及贵重器械,毒的使用,应保留家属或监护人的签字,以备日后查验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10例,年龄5~78岁,本组病例均有头部外伤吏,其中车祸伤27例,坠落伤6例,其他原因致伤9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小于2h者20例,2~6h者13例,6~24h者9例。手术治疗33例,非手术治疗9例。
1.2症状与体征:深昏迷7例,中昏迷15例,浅昏迷15例,神志模糊5例。瞳孔变化中,双侧瞳孔散大13例,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29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2例,合并四肢骨折8例,合并胸外伤3例。
1.3 GCS: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评分均小于8分,其中3分10例,4~8分32例。
1.4脑损伤类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硬膜外血肿15例,硬膜下血肿12例,广泛性脑挫伤合并脑内血肿15例,。
1.5受伤距手术时间:伤后2小时内手术12例,6小时内手术15例,6小时后手术6例。
1.6结果:预后良好20例(47.7%),预后不良12例(28.5%),死亡10例(23.8%)。
2.急救
2.1院前急救:患者伤后急诊室正确处理是关键,急诊科应配备经验丰富神经外科医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组织进行各项检查和积极有效的治疗抢救,在第一时间内给予全身充分暴露,快速的全身体格检查,以确定有无合并伤, 接诊病人深昏迷应早期气管插管,清理口腔异物,头偏向一侧,预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导致梗阻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对于出血病人注意严密观察血压,开放性损伤并活动性出血者,迅速包扎控制止血,防止休克出现。
2.2早期CT头颅检查,正确判断病情: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头颅CT扫描,明确爱受伤部及颅内血肿情况,明确治疗方案。
2.3立即建立有效通气及循环通道,有呼吸及循环障碍者,予气管插管或进行气管切开,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20%甘露醇快速静滴,控制血压等强力脱水降颅内压及对症支持治疗,防止低血压、血氧及高碳酸血症造成的继发性脑组织损伤。
2.4急诊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和挫灭脑组织是抢救患者行之有效的途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争取时间就是生命的宗旨,在短时间内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如留取血标本查血型、配血及做必要的血液检查,给予留置尿管并准确记录尿量、皮试、剃头备皮等
2.5术后控制脑水肿,维持电解质平衡,改善循环,营养脑组织等对症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
3.护理
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型颅脑损伤致脑患者患者,病情变化迅速,通常反映在意识障碍改变,瞳孔的改变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上,收治此类患者,入院时与接诊医师正确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病人的意识有无改变,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发生脑疝的可能。①患者烦躁不安后转入嗜睡。②清醒患者逐渐嗜睡或朦胧,继而转入半昏迷或深昏迷状态。③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由昏迷转清醒再转昏迷。当班护士通过严密观察,在病情变化时及时向医师报告、及时对症处理,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瞳孔变化是重型颅脑损伤致脑疝患者判断标准之一,一些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存在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可能是脑疝的发生,也有可能是动眼神经受损,必须正确判断,如果病人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忽大忽小致散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均为病人发生脑疝症状,须及时处理;脑疝发生时,会导致病人颅内压增高,病人颅内压增高时,病人的生命体征发生改变,血压增高、呼吸缓慢、脉搏(心率)减慢,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人入院,即予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出现二慢一高症状态时,警惕是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发生。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为昏迷患者,患者应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利于口腔分泌物的排出。由于患者频繁呕吐,舌根后坠及咳嗽反射减弱,导致呼吸道分泌物积存,发生呼吸道阻塞,影响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从而加重脑水肿。因此,护士要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咽等部位的分泌物和血液。对于躁动昏迷者置入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对于舌后坠而有自主呼吸患者,用舌钳将舌体拉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无自主呼吸的可接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在清除分泌物同时不中断吸氧,提高血氧浓度,防止因低氧血症显著增加患者死残率。对术后昏迷时间较长者,须行气管切开,按气管切开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防止及减轻肺部感染的发生。
3.3保持静脉通道畅:开放性重型颅损伤患者,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时,病人失血失液多,病人入院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通常选用粗、直的血管,最好使用留置针。心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利于抢救用药及补充血容量,但对因脑肿胀患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如使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内时,125ml甘露醇须在15分钟内快速滴入,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防止药液渗出。其他液体,通常每天控制在2000ml左右,输液速度控制在20~40滴/min,防止液体过快过多进入,导致病人脑水肿加重。如病人出现高热或尿崩时,根据病人失液量进行补充。
3.4 记录出入量,维持有效循环:重型颅脑损伤致脑疝患者,无论在术前或术后,均使用脱水药物以降低病人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大量脱水药物的使用,往往导致病人休液丢失过多,出现体液不足;此类病人易并发高热或尿崩症,亦导致体液丢失。因此应尽早留置尿管,每个班次记录病人输入液体量及引出尿量,通常量出而入,以维持病人体液平衡。
3.5高热的处理:重型颅脑损伪病人,由于休温调节中枢受损,早期病人即出现高热现象,体温达到39℃以上,持续高热,导致脑细胞缺氧,脑水肿加重,因此,对此类病人定期监测体温,在早期为病人戴冰帽。出现高热,周围大血管处冰敷,冰冻输液。持续高热者,目前我科采用颅脑降温仪进行降温,同时配合使用吲哚美辛塞肛,均能将病人体温降至37℃以下。采用降温措施时,严密观察,认真做好交接班,防止病人发生冻伤。
3.6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增强病人机体抵抗力,防止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创伤和手术及感染等原因,可以引起严重的代谢改变,病人常会发生严重的负氮平衡和免疫功能低下,早期肠内营养方法,指伤后或术后24~48 h内插入胃管,无明显胃潴留即给予小剂量流质。目前我科采用两种肠内营养方法,一种为根据每日总量,每日4~5次的频率分次将营养液推注完成,开始为流质,逐渐过渡到匀浆饮食。另外一种方法是由院内营养科会诊配制的要素饮食,每日的用量使用输液泵调节注入滴速。通过及时、正确的方法给予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不仅能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同时对促进营养状态和预后恢复十分有利,较好地满足了颅脑疾病患者营养及代谢支持的需要,可降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病残率,改善预后。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呼吸道;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3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有脑实质损伤,伴意识障碍及咳嗽、吞咽反射降低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增多;伤后颅内压增高,频发喷射状呕吐;颅底骨折或者颌面部损伤伴耳口鼻腔涌出血性液等,极易造成气道堵塞而窒息,加重脑缺氧而危及生命。笔者所在科2010年7月-2011年6月急诊接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现将笔者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呼吸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17~63岁,平均41.5岁,车祸26例,工地高处坠落12例,打伤2例。颅脑CT证实脑挫裂伤2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2例,颅内血肿6例。
2 护理
2.1 院前急救与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般情况下脑组织只能耐受5~6 min的完全低氧,超过这个时限,脑组织将可能收到永久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因分泌物、异物或者舌后坠等阻塞呼吸道引起肺通气不足,导致低氧血症,早期加强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非常重要。首先应畅通气道,松开患者衣领,将头部偏向健侧,平卧,清理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和异物,取出假牙,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呕吐方式。特别要探查呼吸是否平稳,如果张嘴困难及抽搐者应放置开口器以利于口腔及咽部分泌物流出;深昏迷舌体后坠者,用舌钳将舌体外拉并配合医师放置经口气管插管,然后加压给氧。遇有呼吸窘迫、口唇紫绀应立即报告医师给予气管切开。
2.2 呼吸道护理
2.2.1 预防误吸 患者进入急诊室后即采取头部抬高20°~30°,增加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给予持续有效氧气吸入,氧流量4~6 L/min,伴有呕吐或者口鼻溢血者,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引起窒息,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口鼻血性液,如呼吸道分泌物多,不易吸出且昏迷较深,及早给予气管切开术。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护示血氧饱和度低于95%以下的,提示肺通气量不够,及时吸痰或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有效的气体交换。
2.2.2 湿化气道与有效吸痰 采用超声雾化机给予雾化吸入,通常用生理盐水20 ml加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4000 U,每4~6小时雾化一次,每次20 min,或者经气管导管滴入生理盐水,每次4~5滴,每小时5~8 ml。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2]。吸痰做到有痰必吸,吸要彻底,采取YYB-93D型脚踏式电动吸痰器,吸痰动作敏捷、轻柔,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操作步骤如下:(1)检查电动吸引器性能,负压维持在26.6~40 kPa,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用生理盐水试吸维护导管通畅。(2)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用压舌板或者开口器帮助患者张口,在无负压情况下,吸痰管插入10~15 cm,过深可引起颅内压增高[3-4]。踩脚踏开关,边吸边将吸痰管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出,彻底吸净痰液。(3)在吸痰过程中,随时保持导管通畅,如发生堵塞,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冲吸或者更换吸痰管。如痰液黏稠病情许可,可叩拍胸背,以振动痰液或交替使用超声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便于吸出。(4)每次吸痰完毕,用纱布擦净唇周分泌物,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待平稳后方可再次吸痰。(5)在吸痰过程中如患者出现紫绀立即停止操作,无自主呼吸者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待呼吸改善,再谨慎将痰吸出。
2.2.3 无菌操作与气管切开的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吸痰前后要洗手,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吸痰器储液瓶每日清洗消毒,放入气管切开患者准备两套吸痰管,一套用吸套管内分泌物,一套吸口腔内分泌物,两者分开使用;每次吸痰完毕,吸痰管一次一更换。根据痰液黏稠使用超声雾化和滴入生理盐水加药物湿化气道。笔者使用一次性无菌套管,套管口覆盖双层无菌纱布,并用生理盐水湿润,以湿化空气及防止异物吸入套管内。套管切口周围敷料每日无菌换药一次,如有痰液污染,及时更换,更换时勿牵扯套管,以免套管脱落。换药步骤如下:(1)用无菌镊子轻轻将污染敷料从开口处向外拉出。(2)碘伏常规消毒两遍,消毒顺序:先套管后皮肤,从切口向外周环形消毒,消毒面积大于敷料覆盖面积。(3)将无菌敷料两块用无菌剪刀从中间剪开1/2,用无菌镊子小心送入套管周围,将敷料整理平整。(4)套管系带如有污染,及时更换[5]。
2.2.4 房间消毒与预防感染 单人病房,室内保持整洁、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 ℃,用加湿器维持相对湿度50%~60%。病房内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并开窗通风。每两小时翻身扣背一次,叩击时手呈空心掌,从肺底到肺尖反复叩击背部,通过振动使呼吸道痰块松动,利于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3 结果
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早期呼吸道护理干预,经口气管插管10例,占25%;气管切开20例,占50%,保持了气道通畅,6例因脑疝死亡,34例院内安全转外科住院治疗。
4 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为脑组织创伤、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减弱,痰液不易排出易并发肺部感染。早期加强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清除分泌物,配合医生做好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对抢救成功脑损伤患者和预防肺部感染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稚玲.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提高交通事故救治率[J].护理研究,2009,12(12):3248-3249.
[2] 张延霞,时风丽,袁康,等.医院内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5):246
[3] 陈群.重症颅脑损伤[J].医学文选,2006,25(1):168-169.
[4] 郎雁娴,陈琴.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7, 32(12):731-733.
【关键词】 颅脑损伤;护理;体会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往往伤情危重,病情复杂,需要认真细致的临床护理观察,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从而提高治愈率。本研究通过临床护理实践介绍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观察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颅脑损伤患者97例,男71例,女26例。其中车祸致伤75例,跌伤12例,钝器伤10例。按急性脑损伤临床分型标准,重型颅脑损伤54例,中型38例,轻型5例。早期发现脑疝并手术者29例。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观察意识状态的变化是最早反映脑损伤程度的一项指标,要准确分清嗜睡、浅昏迷、深昏迷等意识障碍的程度[1]。若昏迷减轻,逐渐清醒,视为病情好转,反之视为恶化。
2.2 瞳孔观察 瞳孔变化是诊断脑疝的可靠依据,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和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当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则提示有脑组织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并伴有深昏迷是病危的前兆,应积极抢救[2]。
2.3 生命体征的观察 每15~30 min测量脉搏、血压、呼吸1次,血压波动大或持续升高,呼吸次数逐渐减慢者,常有颅内压升高或脑压迫存在,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脉搏快、血压下降时应结合病情判断。
3 护理体会
3.1 绝对卧床休息,意识清醒者取平卧头高位。昏迷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颅内压增高者床头抬高15°~30°,抬高头部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部瘀血及脑水肿。颅底骨折有脑脊液耳漏者卧向患侧,可在头部下面垫无菌纱布,注意保持外耳道、鼻腔及口腔清洁,严禁堵塞及冲洗,以防颅内逆行感染。术后未清醒者应平卧,头偏向一侧。
3.2 呼吸道护理 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后坠,可采取侧卧位。使用舌钳将舌拉出或放置通气钳,及时吸痰。如已行气管切开,按气管切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
3.3 五官的护理 耳鼻有出血和脑脊液溢出的患者,禁忌填塞耳鼻或冲洗,应保持外耳道及鼻腔清洁。可局部滴用抗生素,以免漏出的脑脊液逆流,引起颅内感染。
3.4 引流管及伤口的护理 脑室引流的患者,脑室体外引流瓶放置高度应以引流管开口处高于侧脑室额角10~15 cm为准。不宜过低或过高。固定好引流瓶,观察脑脊液引流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处理。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3.5 皮肤护理 重症患者要做好全身卫生清洁工作,每2 h定时翻身,按摩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
3.6 大小便护理 尿失禁患者,应予留置导尿管,以保证尿路通畅和水分出入量的正确记录。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嘱咐患者大便时不要过度用力。
3.7 高热护理 重型脑挫裂伤患者,尤其是下丘脑损伤者多伴有中枢性高热,应及时给予冰帽及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或应用药物降温。
3.8 恢复期护理 如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应帮助其做一些卧床期的肢体功能锻炼,也可在有人照顾下适当下地活动。
3.9 心理护理 患者经受严重脑外伤后常有情绪波动,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士以高度的责任心关爱患者,同时借助家庭和社会力量全面配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护士必须了解颅脑外伤的基础知识和救治原则,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技术操作熟练,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观察力,为抢救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护理措施;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63-01
近年来,随着交通发达,事故也越来越多。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外伤。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死亡率可高达30%---60%。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密切观察,并积极实施有效护理,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本组通过对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67例,女性21例,年龄1岁8月---81岁。平均年龄4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5例,高处坠落伤26例。重物击伤6例。夹伤1例。其中硬摸下血肿43例,硬膜外血肿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入院时均经CT或MRI确诊。
2护理措施
2.1 意识的观察
意识是判断对原发伤和继发伤的发生,发展均最可靠的指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一般通过呼唤姓名和对话,给予痛觉刺激来判断意识。对不合作者可通过测试睫毛反射,角膜反射,压眶反射等看患者有无,吞咽和咳嗽反射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1]也可通过检查神经系统病理征来判断,患者原处于深昏迷状态,后又渐渐出现咳嗽,吞咽等反射,肢体出现自主活动等说明病情在好转;若意识由清醒转入昏迷,或由浅昏迷转为深昏迷提示病情恶化,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2.2 瞳孔的观察
瞳孔是颅脑损伤患者重点观察内容。与观察意识时同时进行。观察内容包括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灵敏度及两侧瞳孔是否对称。正常瞳孔直径约2-4mm。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如果双侧瞳孔进行性散大或对光反应迟钝,眼球固定。去大脑强直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临终先兆。病侧瞳孔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逐渐消失,伴有意识障碍加重,生命体征紊乱和对侧肢体瘫痪,这是脑疝的典型改变[1]。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做好手术准备。动眼神经损伤患者双侧瞳孔等圆不等大。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应加以区分。
2.3 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spo2.如果患者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伴有剧烈呕吐,提示颅内压升高有形成脑疝的危险。应及时处理。呼吸多以潮式呼吸常见。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持续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内分泌物及血块。头偏向一侧。对气管切开患者应及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做到一人一次一管,每次吸痰不超过15s。切忌上下提拉抽吸痰液,损伤气道粘膜。保持气道湿润,可给予0.9%NS滴入气道,防止管道滑出,固定妥善,松紧以伸入2-3指为宜。病情稳定后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回流,减少颅内血容量和降低颅内压。翻身时应扶持头部,避免扭曲。做好口腔,会阴护理。每日2次。
2.5血糖的监测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4小时后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高血糖可以进一步破坏脑细胞功能,血糖越高则预后越差。可预防性应用胰岛素。常用的监测血糖的方法有手指简便血糖仪,尿糖试纸测试尿糖,抽血生化检查等。
2.6加强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处于高代谢,高耗能状态。一般48小时内予留置胃管。脑脊液漏者应经口置入胃管,以防颅内压升高引发脑疝形成。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补充能量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临床常用的肠内营养液有能全力,百普力。但为了保证足够的营养,3天后添加食物。一般用榨汁机把饭,菜,汤类一起榨碎胃管注入。一次量不超过300ml。3-4小时进食一次。夜间予营养液或者牛奶使用,以免影响睡眠环境。
2.7高压氧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行高压氧治疗。尤其是昏迷及神经功能缺失的病人,可有效改善预后。一般做3―10个疗程治疗。行高压氧前排空大小便,气管切开病人吸净痰液。对有导管的患者如尿管应开放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减压时空气膨胀而造成张力性胃肠道或膀胱急性扩张。
3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3.1 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
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患者晚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意识障碍,脱水治疗及吞咽咳嗽反射弱,尤其是人工气道建立后,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细菌易到达下呼吸道生长繁殖而引起坠积性肺炎。在护理中应做到:(1 ) 勤翻身拍背每二小时一次 气管切开患者应及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不超过15s。(2)雾化吸入。在雾化吸入后立即拍背吸痰,效果比较好。痰液易吸出。(3)少食油腻,高糖食物,易生痰液。进食前抬高床头15-30°,进食后保持此姿势30分钟。避免食物反流和误吸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
3.2 预防压疮的护理
由于长期卧床,昏迷患者不能自主翻身,皮肤血流循环慢。易产生压疮。应勤更换,卧气垫床,可用水枕置于尾骶部,水枕有恒温作用。降低局部受压皮肤温度。也可用赛肤润涂擦骨突处皮肤,保护皮肤。翻身前应防止各种管道脱落,扭曲。保持引流通畅。
3.3 预防肢体挛缩
观察患者肢体活动情况,长期卧床的昏迷患者易产生足下垂,可给予丁字鞋使用。理疗师给予肢体推拿,针灸等治疗,遵医嘱使用活血药物,促进血液循环。
3.4 预防应激性消化溃疡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胃溃疡病的发生率为30%---50%。主要由于颅脑损伤时下丘脑副交感神经及其延髓中枢神经之间的连接通路被破坏。副交感神经无抑制的兴奋,引起胃酸大量分泌,造成胃粘膜广泛糜烂出血。因此进食前应抽吸胃液,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量,并作OB试验和胃液PH值测定。OB试验弱阳性或胃液PH值小于3.5时,提示有出血危险[2]。如果出现咖啡色或鲜红色胃液,应禁食。给予止血,护胃粘膜剂奥美拉唑使用。
3.5管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脱水剂使用,易损伤血管。多穿刺有深静脉置管,应保持管道通畅,避免扭曲。烦躁患者予约束带使用,防止自行拔除导管,引发更多的护理问题。
4康复期护理
康复期患者应予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由被动肢体活动代替主动肢体活动。鼓励患者发挥自身残留能力,增加关节活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对昏迷患者给予促醒。可床边握着患者手讲以前的事情,患者喜欢的人和事物。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把家人讲的话录下来耳边播放。熟悉的声音可以刺激患者的思维。同时也可由理疗师行被动肢体活动,由远心端向近心端进行推拿。遵医嘱营养神经类,促醒类药物使用。如醒脑静,安宫牛黄丸等。尽早行高压氧治疗。
5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效的护理和准确的治疗,对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随时保持和医生治疗方案上的协作。做到严格交接班,严密,细致,及时地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能够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加强专科理论的学习,指导患者出院后肢体功能锻炼。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伟英 实用重症监护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38
[2]闫秀, 杨晓清 ,张伟等 重型颅脑损伤伴应激性溃疡询证护理体会[J]淮海医药;2008,26(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