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师德师风督导总结

高校师德师风督导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11: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师德师风督导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师德师风督导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督导 功能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06

1 制约教学督导功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1.1 管理制度欠缺

目前教学督导的实践和发展多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展开,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方面都缺乏自上而下的组织和管理。一方面,管理制度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缺失,在国家层面,我国目前缺乏顶层的设计与规范,缺乏指导高校教学督导的政策性文件或法律文本;在各个高校层面,虽然大多数高校都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了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和要求,但是制度多为教学督导开展的程序要求和安排,缺乏系统性规定和操作细则。另一方面,管理制度的内容单一,尚未触及教学督导的质量提升和长远发展需求。

1.2 督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督导组成员的构成比较复杂、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教学督导队伍共性为问题就在于,第一,对各种构成人员的作用和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要求;第二,教学督导队伍的专业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欠缺从事教学督导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督导研究经验,因此“在知识和专业结构方面还不能构成一个有力协作的整体”。①

1.3 督导内容及手段不够科学

目前,对于教学督导的内容,囿于督导队伍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的限制,一些督导者多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检验检查为主,评价还停留在教学的表层问题上,缺乏对其他教学环节的督导,常规性督导比较多,但专项的教学督导和督导调研少,无法在师德提升和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方面进行指导与评价。

2 教学督导功能拓展及效果提升的策略

2.1 科学构建教学督导模式

虽然在多种教学督导模式中“三督一体”,即督教、督学、督管的督导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②但对于不同层级和类型的本科院校来说,督导模式的选择与确定却并非一成不变,无论模式出现何种微调,决定督导模式的因素是一致的,那就是最大限度地达成督导目标、实现督导效果。

2.1.1覆盖最主要的基础教学因素

第一,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职业品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施动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关键因素。第二,对教材的选取、编纂严格把关,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参照,因此认真审读选取和编纂教材的质量,提出专家意见也是教学督导的重要职责。第三,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督导,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同时学生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最终受益者,应当通过适当的教学督导从改变学生品质和学习态度的角度来提高教学效果。第四,对教学设施条件的改进,良好的教学设施能够辅助教学开展,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并且便于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第五,对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的督导,“校L、学风是在学校整体管理和长期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校园风气与学习氛围”,它是每所高校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积累和构筑的集体精神风貌和精神环境,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因此教学督导应当坚持不懈地关注学校校风、学风的筑建和纠偏,让良好的校风学风内化为教师和学生潜在的意识和习惯。

2.1.2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第一,教学前准备环节,该阶段是教学活动的初始环节,体现了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划,对于该环节督导应当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第二,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是整个督导活动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的督导应涵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教言教态、板书教学设备的应用、对学生的启发与互动等。第三,教学效果巩固与检查环节,为了确保教学效果的可持续性,还需要在课后通过作业练习、考试测验等方式对教学进行巩固与检查,以确保已经取得的成果不会随着时间流逝掉,因此通过教学督导对作业的设置、批改以及对学生成绩考核评定 进行把关、督改也是不可忽视的。

2.2 多维度提升教学督导水平

2.2.1 更新督导理念

首先,树立依法治教的理念。教学督导必须依法、依规进行,一方面,高校制定的教育而督导制度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教学督导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教师、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在教育之中的权利、义务、责任。

其次,树立民主督导的理念。教学督导要彻底摆脱浓重的监督和管理色彩,突出督导的指导性和民主性,督导过程和结果要公平、公正、公开,避免冰冷的管制挫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逆反心理,不针对个人,不以批评揭短为最终目的,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情况和需求,用公平、公正、公开的督导过程确保督导被教师和学生认可并发挥积极效果。

再次,树立科学督导的理念。教学督导要破除督导人员的主观藩篱,从教育教学规律出发,从实际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去指导教学,无论是收集资料还是教学评估都要有合理的程序、依据和方法,将教育科学的理论、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确保督导结论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2.2.2 拓展督导内容

首先,教学督导的内容应当从单一的督教转向,兼顾督学、督管;其次,在督导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教师职业品德的培育,在督导内容上引入一定比例的师德考核内容;再次,督导内容兼顾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学校的集体发展,考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将教师的自身目标融入学校的目标;最后,督导专业知识教学质量的同时要适当兼顾前沿文化的融入度。

2.2.3 提升督导的权威性、专业性

在机构设置上,提高教学督导机构的独立性和层级。高校教学督导需要相当高的独立性,能够独立的开展工作、考核评估、发表意见是教学督导权威性、专业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必须设置独立且高效的教学督导机构,从现有的情况看各个高校基本上都完成了这样的动作,以确保能够客观公正地开展教学督导工作,但对教学督导机构的层级仍然偏低,事实上,对于教学督导机构的行政级别和直接领导所处的层级越高,对应的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范围也就越加广泛,虽然督导工作的权威性还要依靠长期客观公正的督导工作来确立,但从外在形式看,行政层级的提高对于强化教学督导工作的独立性确实有效。

在督导手段上,增加督导效果后评估机制。传统的教学督导一般止于督导意见的反馈和整改,但是对督导效果的后评估缺乏,教学督导专业性的提高,除了通过督导人员内部提升对教学内容及规律的认知水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督导效果的后评估,也可以称为“督导反思”,从督导前后教学质量的变化和老师学生的整改情况,分析督导实施的效果,进而总结本次督导工作的成功之处与败笔之点,从而对督导手段和督导内容进行及时修正和改进,这是提升督导水平和督导专业性的重要环节。

2.2.4 打造过硬督导队伍

第一,完善督导人员选聘制度和人事待遇。首先,在选拔标准方面“分类设定”,根据退休人员、在校教授专家、校外专家、在校青年教师不同的人员类型,分别制定选聘标准,并根据分类型设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匹配相应的工作待遇。其次,在具体条件方面,除了应对个人的思想意识、师德师风、专业素养、从教经验等做出综合的平价。再次,在选拔流程上,应采取个人报名与他人推荐双重的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全体付和条件人员通过公开考核后,报招学校督导员募委员审定,并经过公示无异议后,确认聘用期、聘用待遇,并签订相关聘书或协议。

第二,合理安排督导人员结构。各类人员都存在着不同的特点,比如,离退休人员经验丰富、工作时间丰裕、责任心强、对学校教学情况掌握度好,但对现有政策把握度差、知识较为陈旧、体力精力不足;专家教授专业素养高、权威性强,但由于专家教授大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和行政工作。从上述优势和劣势分析中可看出,不同类型的人员可以通过合理的搭配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因此,充分发挥各类人群的年龄、教龄、职称、专业、工作时间的优势同时克服不足,是督导队伍人员结构安排的关键,

第三,加强督导人员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根本上说,人是教学督导的核心要素,教学督导的效果最终是由教学督导人员的素质决定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学督导人员的自我提升仍然比较薄弱,除督导人员自发的学习与提高之外,对于教学督导人员自身教育教学理论和督导知识的不足,普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本校对教育督导工作内容的需要设定一个统一的培训方案。在培训内容的设定上,可分为“常规培训”和“专项培训”,常规培训应涵盖教学督导的基本理念,国家及学校对于教学督导工作的相关方针、政策、指导思想和管理规定,教学督导工作的实施流程和相关反馈沟通程序;专项培训则涉及对一段时期教学督导工作的问题进行集训,对教育教学新理念新认识的学习培训等等。在培训的方式上,可采取定期培训与机动培训结合的方式,定期培训多安排在教学督导人员入职之初及工作满一定年限之r;机动培训则以专题的形式通过会议、讲座、研讨、调研等多种方式实现。

注释

第2篇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思考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即未来15年将以提高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为主要任务,使中药工业总产值在医药领域占比达到30%以上。可见,该产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和产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1]。因此,完善中药学专业建设体系,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执业技能熟练,能满足中药规范化种植、产地初加工、品种与质量鉴定、中药材炮制、中药提取、中药制剂、中药经营与管理、中药药学服务等各个领域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2]。中医药高等院校应锁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逐步探索中药学专业发展路径,如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从而建立健全客观、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现将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建设过程中现行实施方案及一些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1加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药学专业是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高校先进的中药学教育经验,并结合国家和我省医药事业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省情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秉承以提升学生就业岗位胜任能力为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打破思维定式及学科界限,推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整合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升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场竞争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3]。

1.1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在专业主干基础课、专业课开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从不同方面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比如,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将部分章节设置成辩题,学生分成正反两组,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该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联想思维、理解分析的能力;采用多元评价及多主体评价综合评分模式,以激励学习为原则,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4];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改进中药学技能评价和评估体系,加强实训教学客观化、标准化评估,不断提高中药学课程的实训和实践教学水平;研究开发具有视频、音频及信息分析相结合的智能化中药学实践教学系统。通过以上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改革手段,巩固学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1.2建立院校教育与本科生导师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以院校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教育制度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中医药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教学制度,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而且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该制度可更好地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进一步明确导师制在本科生中药思维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强化导师指导学生实践技能的作用,强化学生参与导师的文献整理和科研活动[5]。同时充分调动本科生导师与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既保留院校教育的管理规范、体系完整的优点,也汲取师承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等精髓,进一步树牢中药学专业思想,建立良好的职业规范,进而提高中药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1.3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和服务体验渠道,增强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和意识

中药学本科生在校的实践操作模式单一,学生不能完全了解并掌握实践操作技术,并缺乏对所学专业、所处行业的了解。针对此类问题,校方积极构建社会实践基地,推动大学生社会服务,提高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岗位。首先,在原有校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理论课程教学后期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中医药高等院校及学院充分利用省内优质药企、科研院所的资源,采用校企互惠的合作机制,开辟新的教学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校外实践机会。这既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教师能够正确处理“教学、科研、生产”的关系,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生产为基础、科研为先导”的意识,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保障教学质量。其次,持续推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中药学相关技术培训、推广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6]。通过依托学校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服务团,定期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农户、药企、田间、药材集散地、医院制剂室、药房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服务和调查、中药学技术培训等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社会反响良好。

1.4建设交叉与新兴学科课程,培养创新复合型中药学人才

加强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类课程的建设,如中药工程、中药品质生态学、中药化学生物学等课程。通过聘请校内外名师开设学科动态、交叉学科、人文类等讲座,提供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知识交融。通过德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人文类讲座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1.5建立科研思维训练平台,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

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逐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中药学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实验和自主探索性设计实验的教学模块,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科学实验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选派学科教师担任学生科研团队指导教师,积极申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科研课题,推动本科生介入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学术节活动及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进行集中展示,交流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重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有效开展自我评估,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规范教师执教行为相结合,完善备课、教学设计、批改作业、考试命题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制度;常规教学检查与专项教学检查相结合;药学院二级督导听课与评教评学相结合;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公示与专项评估相结合;毕业生质量追踪和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教学保障体系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全员参与质量监控,教学秩序得到保证。重视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意识不断增强,教师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质量意识潜移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立领导听课、专家督导、评教评学和评管、学生信息员反馈、专项评估等监控方式,全面及时地了解掌握教学过程各环节、教学活动各因素在教、学、管过程中的基本状况[7],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全方位反馈,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3加强中医药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对外交流能力

中药学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学科,因此培养外语基础扎实,具有熟练外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中药学专业教学的特色,也是重要的任务。中医药高等院校着重推进中药学双语教学和实践,尤其是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专业课双语教学。另外,除了开设中药学英语实践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英语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讲座与交流场所,提高学生医学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组织学生积极承担校内与中医药课程相关的翻译和校对工作,承担校博物馆外语讲解员和翻译等工作。积极加强中药学中英文网络课程建设,提高中药学专业的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8]。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科人才建设

4.1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与宣传

制定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措施,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强化和落实学院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及奖惩制度,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主题活动。以教研室为单位,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老-中-青”传、帮、带为主要形式,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定期举行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的同时,在相关精品课程网站开设“教学研讨”板块,作为学院教研活动的辅助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专业成长。合理有效的师德宣传具有激励、鼓舞、引导的功能,须做到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将师德宣传作为主要内容。宣传工作可通过多种内容和形式,如以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站宣传栏、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媒体平台,着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

4.2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旦形成,会对教育教学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并进一步促进中药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及学校可通过激励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及骨干教师,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卓越教师,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9];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岗位技能竞赛和教学比赛等,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树立教学为尚、教学为先的观念,鼓励教师更加关注和投入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3加强学科人才建设

推进以课程建设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参照科研评价要求对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开展分阶段考核,每年组织各类教学成果奖励活动,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加大中药学科的人才建设力度,明确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目标。同时对中药学科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中医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通过包括柔性引进方式在内的多种人才建设机制,为新兴、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10]。

5小结

中医药事业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为社会输送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重任,高等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医药结合、继承创新、实践为重、能力优先”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和人文相融,提高学生中药思维能力,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综合素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等[11]。不断完善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构建内部保证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目标。通过组织保障、建立标准、信息收集、评价分析、信息反馈和调控等内部质量管控,并多途径实现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

参考文献

[1]范佳乐.封亮:守正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J].科学中国人,2020(19):68-69.

[2]张丽,吴启南.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5-9.

[3]刘凤杰,孔招娣,张荣华,等.基于综合评价指数模型构建创新型中药学科学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1,37(15):2659-2662.

[4]石铖,郝蕾,刘宇,等.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中药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132-133.

[5]张毅,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内涵、运行模式、育人特色及积极作用———基于北京科技大学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22(2):145-148.

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精神建设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51-02

近年来,大学精神建设逐步被很多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所认识。但是,由于建校短暂缺乏传承,底蕴淡薄,大学精神建设在民办高校是比较迫切的。因此,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建设的进展状况,分析其已有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探讨针对性举措,对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建设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精神建设的涵义及内容

清华大学顾秉林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等整个大学教育;从狭义上讲,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1]。大学精神的形成需要从多方面付出努力,通过各种举措促进大学精神形成。这些举措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第一,大学自身的价值追求,包括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第二,保障实现大学价值建立的制度体系和物质基础,包括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校园景象等;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师生良好的气质、思维和行动方式。

2 吉林省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建设上存在的不足

首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研究。在吉林省选取6所民办高校,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760份;选取30人进行访谈。结果显示,在对大学精神的了解程度上,选择“非常了解”的教师为18%,学生为11.6%;而选择“完全没听过”的比例为20.1%,其中教师相对比例为8.9%,学生相对比例为25.5%。可见,在大学精神的认知度上不足,学校应注重“大学精神”的普及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对大学精神的理解,进而内化为意念,指导教与学等行动。其次,大学精神建设滞后于学校发展。该研究调查了师生对大学精神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有50.3%的师生认为“大学精神不够清晰明确”,认为“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的占40.2%,认为“重视专业教育较多,人文教育不足”的为36.5%。

3 J学校大学精神建设实践分析

J校是一所民办艺术类院校,创建于2000年,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12 000多人。学校现有10个学院,24个本科专业,为国家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先后被u为“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泛亚太地区动漫教育机构十强”等称号。

作为一所民办艺术类院校,J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既紧密适应于社会需要,又志在高远,不断超越,办学目标和方针逐步明确,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突出,大学精神初步形成。

3.1 明确办学责任和办学理念,确立大学精神

J校紧密贴合社会需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形成了自己较为明确的办学特色,这为塑造大学精神提供了良好前提。J校确立“自尊、自强、创新、创造”为校训,把“传承创新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使命,以“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行业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作为办学宗旨,把“创新、创造、创优、创业”作为核心文化,追求形成“同舟共济、敬业爱校、勤奋务实、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厚德、笃学、博采、尚美”的校风。校训、校风和办学责任是大学精神建设的基础性、前提性问题,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J校对于大学精神的形成,给予了足够重视。

3.2 完善学校制度,保障大学精神的形成

大学制度是大学精神建设的保障,其形成及师生的认可有利于促进师生员工形成良好向上的价值观。首先,J校确立了“面向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文化底蕴足、创新能力强、艺术修养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形成了“全平台”实践教学特色培养模式和多元教学、精准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师德师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并重,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充分基础;其次,根据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指向,J校创新构建大部制机制,全面深化二级管理,强化教学管理,建督导绩效考评体系,深化办学特色,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后,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

3.3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精神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加快大学精神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J校注重大学文化的积淀,通过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的宣传与落实,推动“讲品格、讲责任、讲学问、讲艺术”教风和“学做人、学做事、会学习、会思考”学风的形成。其次,形成校园文化体系,举办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校园戏剧节、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最后,J校积极打造精品社团队伍,不断提高社团品位和艺术水准,对师生产生了良好影响。同时,学校大力建设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沉降式广场,绿化美化和独具特色的雕塑等人文景观建设,打造了优美的校园环境,而大量风格建筑和专业特色展厅表现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对师生产生熏陶。

4 总结与反思

根据大学精神的本质涵义与建设举措,结合上述分析,可见J校的大学精神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学校对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和学校文化给予很大重视,学校的管理不断加强,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但是,大学精神一方面要符合学校自身特质,一方面需要很多的投入和积淀,J校大学精神建设无疑还需要很多努力。例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深刻、隽永而又易让人铭记,持续的投入和悠远的历史积淀,使这些名校的精神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这是值得很多高校学习的。民办高校历史短、底蕴浅,和社会、市场联系紧密,更需要超越功利,明确方向,长期投入,踏实行动。

5 结语

大学首先要做到“有精神”,还要这种精神符合时代、社会和自身需要。大学精神建设需要制度化保障,需要各个多方面的投入,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工作。民办高校是应市场需要而生,往往在学校建设上出现功利化问题,更需要把脚踏实地和志存高远结合起来,明确学校的责任和方向,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总体素质而非仅仅满足于就业指标。同时,建校短暂缺乏传承,也客观上导致大学的氛围和底蕴淡薄,使大学精神建设存在一定欠缺,需要足够重视和投入。

参考文献

[1] 管怀鎏.浅议大学精神及其培育原则[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1):4-5.

[2] 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6.

[3] 杨东平.大学的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353.

第4篇

叶枝镇原有学校共计35所,通过几年的努力。完小6所,两师一校2所,教学点27个,结合本镇实际情况,根据当今办学方向,认真分析校点布局情况,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使用效益,2008年共撤并年级7校。撤并学校13所,2008年有学校计21所,2009年又撤并4个校点,现我镇有学校17所,其中完小3所,校点14所。开学后根据收集整理得知,有适龄儿童862人,已入学860人,入学率达99.8%实际应在校918人,实际在校844人,流失学生达74人。校教师编制数72人(实有在编教师60人,未能上班1人,代课教师9人,临时工9人)小学高级教师19人,小学一级教师20人,小学二级教师8人,报账员1人,工人4人,新录用8人。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年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狠抓教研,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不断推进我镇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现将一年来的工作作简要总结。

二、一年来工作及工作成效

(一)强化学习,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牢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为了此项工作落实,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并列如学校的主要工作中,要求各村有计划、有检查。二是加强宣传,形成共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三是强化教师的业务学习,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本学年我校结合实际,教科室组织各种教研活动,通过活动组织,促使各教师参与准备,在此过程中就要去查阅学习一些资料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普九”成果,改善办学条件

1、认真做好“普九”和“等级学校督导评估的档案续建工作,并做到档案规范、齐全、数据清晰准确。

2、精心设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并做到:一是加强室内管理,统一标准、规范布置,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民主管理

1、我校知人善任依据实际,安排教师积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稳定教师的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讲政治、创业绩,树新风的领导班子形象,严格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研究学校的大问题做到公开、接受监督,严格控制领导独断专行的良好行为。

3、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全体教师查思想,查作风,查职业道德,查履行职责,为人师表。二是开展调查活动,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到目前为止,教师敬业爱岗,团结向上,使教师思想得到了转变,工作上有了进步,业务上有了提高,纪律上有了增强。

(四)、加强德育管理

1、一是以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为主线,大力开展文明活动。二是从学生的一日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严谨的校风校纪。三是通过品德课很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为落实该项活动,各校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四是严格升降旗制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2、重点工作重点抓,积极创造好的工作氛围,一是抓好社会、家庭、学校的联系,结合实际,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校,学校了解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二是开展好环境整治活动,加强学校的食堂管理,清理校内外的卫生死角,通过清理整顿有明显的改观,宣传安全知识,使学生了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以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课程改革

1、开学,我校及时安排教研活动,要求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总结,找出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要转换教师的角色,多想办法,让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变,在月会中,客观的评价等问题大家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对于不足之处,要进行客观地分析,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比如我们推行学习的参与式合作学习,不要担心不成功,要注重培养习惯,从小学会合作等,以免再走弯路,对于一些好的经验,我们应进行推广和交流。在全村或全镇范围内形成一种积极探索,提高质量的教学钻研氛围。

2、教研组及时安排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但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注意突破重点,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最终推动我镇整体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出来,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使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为教师服务的氛围。

3、继续坚持“走出去”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原则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研工作是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2009年度先后安排省外学习1人次,省级3人次,丽江1人次,香格里拉1人次,县城30多人次,教科室计划2次“校本教研”其中一次是为了不断加强镇小学教育,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因此我镇中心完小教科室就如何提高民族贫困山区教师教学能力,与师生交流谈话,查阅资料,探讨分析的基础上把说课竞赛列入教科室工作计划,于2009年2月28日在全镇教师会议上作了说课教学竞赛安排和前期工作准备。各村进行选拔,参赛教师达35人。于2009年5月8日—9日在叶枝完小举行小学教师说课教学竞赛,共18人参加竞赛活动,参加评委有9人,参与听课教师据统计达71人,最终取得很好效果,并得到县教研室的好评和赞扬。全体教师都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次培训学习和活动的开展,为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打下基础,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4加强常规管理,促进管理更加规范,学校严格执行教学常规,强化教学法规意识,采用“定时检查和随时抽查”方法,加强课程管理,做到开齐、上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困难

(一)在一年的工作中,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及学习,各种业务能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更新,严肃各种纪律,在全体教师相互关心,团结协作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作整体看:

1、全镇教育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2、完成叶枝完小十五万的电教工程(校园广播、多媒体、电教室)。

3、完成叶枝完小五万的食堂改造工程。

4、完成木左洛29733.56元校舍维修工程。

5、完成梓里完小的36.31万学生住宿楼343平方米。

6、完成了等级学校的督导验收,被评为二级二等学校。

以上成绩的取得,有力地促进了叶枝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提高全民素质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有了成绩,但同样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1、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有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守旧,教学质量差。

2、学校内部管理落实不到位,认识不足,得过且过的不良风气依然存在。

3、由于历史原因和封建思想的影响,高半山区群众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对教育的必要认识,有些孩子间断性上学,不同程度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叶枝学生的入学巩固依然非常严峻。

四、对以后工作的打算

1、与政府保持一致,争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领导,关心和支持教育,营造领导重视教育,群众支持教育、社会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叶枝入学巩固得以提高。

2、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实行教师绩效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狠抓学校常规管理,严格按常规管理要求促进学校内部管理。

第5篇

关键词: 新升本院校 建设 发展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目前我国一批优秀专科学校陆续升格为本科院校,为这些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大众化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升本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升本为这些高校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如何尽快解决新升本院校当前存在的问题,尽快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实质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升本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升本院校”为题名进行检索,截止到目前,共检索出1002篇关于升本院校建设与发展的论文。通过仔细比较、分析、总结、分类,笔者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综述、评价,以期为我国新升本院校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2.新升本院校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

2.1新升本院校的整体建设与发展研究

升本意味着这些院校具备了从事本科教育的基本条件,不仅提升了办学层次,而且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但是新升本院校在教学水平、教育理念、师资队伍等方面还不成熟,没有真正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实质性提升。

吴俊清[1]指出目前我国专升本院校存在编制短缺,人才匮乏;投入不足,经费短缺;管理不畅,体制僵化;结构失衡,梯队缺乏等问题,提出争取政策支持、拓宽渠道、增加投入;科学定位、更新理念;强化管理、创新机制等发展思路。牛薇薇[2]提出专升本院校的发展规划:树立本科意识;建立骨干教师队伍,提升管理水平等。沈世培[3]分析了师范专科学校升本后的办学特色问题,提出了树立特色办学理念、创建特色专业等途径。李玉侠、李洪良[4]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在管理体制上寻找突破点,构建全新的领导体制是新建专升本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所在。为升本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一条全新的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史历、程森成[5]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进行科学定位,即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办学特色定位等。魏成富[6]提出升本院校的发展策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狠抓师资,抓教强研;扩大交流,加强合作。从这几方面进行整合,达到互动与互补,才能实现新升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

2.2新升本院校的教学与课程建设研究

教学建设是新升本院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如何抓好教学与课程工作是新升本院校首先面临的问题。

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7]针对新升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教学监控体系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新升本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朱秋颖、吴建英[8]提出新升本院校要逐步实行学分制的改革建议。苏世乙[9]指明了新升本院校加强考风建设的方法与对策。傅雁梅[10]提出逐步转变工作重心,增强工作实效的途径。刘英[11]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学科基础薄弱、管理缺乏经验和有效措施等问题,提出制订学科建设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学科建设等解决办法。马少虎、景丽[12]指出新升本院校应结合信息化网络手段,开展网络课程的建设。王国强[13]分析了新升本院校公共选修课中存在的认识不足、资源缺乏、监管不力等问题,提出需要在加强宣传,探索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资源的政策,加强总体规划与监管等三个方面下工夫。覃宝山、覃勇[14]探索出了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王彦才[15]概括了专升本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的现状,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与策略。

2.3新升本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升本院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科研水平、具有优良的师德师风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新升本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袁曦、刘福江[16]分析了专升本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秦小霞[17]提出了升本院校转型后建设学习型高校教师队伍的途径。林晓枝[18]提出加强新升本院校师资队伍质量建设的建议: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灵活而又科学的教师考核和聘任机制;建立教学评价评估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等。龙和武[19]提出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角色,具体表现为:强化科研意识,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多渠道、多途径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等。孙静华[20]提出做好新升本院校辅导员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比如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苏飞[21]提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管理模式。

2.4新升本院校学生管理研究

升本后,学校规模扩大了,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多,但学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彭榕[22]针对升本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改变及特点,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牛耀堂[23]提出树立分层教育思想、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等解决对策。祁建梅[24]将危机干预的概念应用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解决途径中,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汪晓花[25]分析了问题学生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要切实重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积极引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问题学生等。戚哲民[26]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三个角度分析了专升本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德育保障机制、提高道德素质等对策。

2.5新升本院校科研管理研究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如何从实际出发,切实有效地提高全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带动学校整体层次的提升,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王德才[27]指出升本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提出从学校的长远与整体利益出发,重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邓家耀[28]提出将激励机制运用到科研管理中,通过构建最恰当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发挥潜能。比如营造科研管理的激励氛围、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相结合等。林思明、林仁铨[29]提出谋划升本院校学报精品战略的思想。要树立精品意识,走特色办刊之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升本院校学报的办刊水平。

2.6新升本院校图书馆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升本对图书馆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何道利[30]分析了升本后地方院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如文献资源基础薄弱、人力资源普遍匮乏等,提出了图书馆应搞好馆藏文献建设、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等建设思路。王文娜、陈丽君[31]分析了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信息资源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等。提出了发展策略:制定合理的馆藏发展政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重点专业的学科导航服务等。李伟东[32]探讨了学科馆员在知识管理中的主要职责和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等问题。陈建敏[33]论述了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必须从领导观念、人才观念、管理观念等方面进行更新及更新观念的方法与途径。梁爱香、陈婧[34]针对目前文献检索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抓好教材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成立教研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等建设途径。

2.7新升本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精神激励、人格塑造等功能。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品位。

李晶、刘玉宝[35]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升本院校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建设的具体思路。刘燕燕[36]提出升本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几条建议。周全[37]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原则与实现途径,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引领作用。

3.结语

升本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新升本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升本高校的研究成果从整体建设与发展、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工作、科研管理、图书馆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综述、评析,总结了其主要观点,着重分析了其解决思路与对策。希望为我国目前新升本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思路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促进新升本高校向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本科教育的实质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俊清.专升本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出路[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80-82.

[2]牛薇薇.“专升本”院校现状及发展规划研究[J].科技信息,2008(22):10-11.

[3]沈世培.师范专科学校升本后特色办学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5):607-610.

[4]李玉侠,李洪良.采用全新体制,促进专升本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6(3):72-75.

[5]史历,程森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J].湖南社会科学,2009(5):171-173.

[6]魏成富.新升本科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0):6-9.

[7]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新升本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3):64-66.

[8]朱秋颖,吴建英.专升本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6,18(1):59-60.

[9]苏世乙.新升本科院校考风问题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0,26(3):113-116.

[10]傅雁梅.改进新升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10,28(2):120-123.

[11]刘英.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2(6):43-44.

[12]马少虎,景丽.新升本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实践及对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4):131-132.

[13]王国强.新升本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0(7):61.

[14]覃宝山,覃勇.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实验教学现状与对策[J].河池学院学报,2009,29(2):25-28.

[15]王彦才.“专升本”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40-41.

[16]袁曦,刘福江.专升本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185-186.

[17]秦小霞.关于专升本院校转型后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的思考[J].天中学刊,2004,19(6):114-116转107.

[18]林晓枝.“新升本”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4):113-115.

[19]龙和武.谈院校“升本”后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27):62-63.

[20]孙静华.浅谈新升本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途径与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10(7):16-17.

[21]苏飞.升本院校辅导员工作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08,22(4):143-145.

[22]彭榕.论新升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变与应对[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6):39-41.

[23]牛耀堂.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中州学刊,2009(4):131-133.

[24]祁建梅.升本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初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3):75-77.

[25]汪晓花.升本院校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8(7):67-68.

[26]戚哲民.“专升本”院校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科技信息,2007(5):53-54.

[27]王德才.专升本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透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04-105.

[28]邓家耀.专升本院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武夷学院学报,2009,29(6):90-92.

[29]林思明,林仁铨.“专升本”院校学报精品战略的若干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1(2):118-122.

[30]何道利.对新升本院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89-90转100.

[31]王文娜,陈丽君.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1):89-91.

[32]李伟东.论“专升本”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学科馆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2):219-221.

[33]陈建敏.观念更新―专升本院校图书馆的关键所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22(5):34-36.

[34]梁爱香,陈婧.关于新升本院校文献检索课程建设的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3):93-96.

[35]李晶,刘玉宝.新升本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科教导刊,2011(11):185-186.

第6篇

1、进一步深化“两纲”教育。以学校“两纲”特色项目建设工作为抓手,加强德育过程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在落实“两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发挥各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校本特色,力求“一校一品”。使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2、推进“温馨教室,和谐校园”的建设。加强“温馨教室”建设整体规划,形成有效机制。开展相关培训,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师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温馨教室”建设的工作方式,搭建交流平台,宣传和推广学校“温馨教室”建设的成功经验,努力营造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教育环境。

3、开展“迎世博”主题教育活动。以“文明的城市,美好的生活为愿景”、“小手牵大手,文明手拉手”为主题,通过“文明找、文明谈、文明行、文明评”系列活动,使本区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素质、在活动中演绎文明,真真切切地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让我们与*共成长”。

4、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落实市、区有关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文件,不断完善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三个层次相衔接的区班主任培训体系。积极探索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规律,总结成功经验,搭建展示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全区班主任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承办*市第二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启动区第四届班主任工作技能大赛工作。

二、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5、颁布并推进实施《*区精品教育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为依据,统筹协调,全面落实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十大行动计划。根据精品教育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质量管理力度,努力实现从思想观念到工作实践,从学校管理到学科建设,从教学方法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6、认真梳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实用性研究,找准重点、突破难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重点关注学校实施二期课改的情况、校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学校对课程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监控等工作。认真准备迎接市教委对我区的教学工作视(督)导。

7、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以完善综合数据库为抓手,形成教学水平发展性评价机制。搞好教学评比、学业评价和质量监控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地了解学校教学质量,加强监控力度,将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加以贯彻落实。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落实教学环节,开展“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质量巡回视导,全面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

8、优化教育“协作链”机制。深入开展“协作链”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全面合作以及“协作链”运行的长效机制,在“协作链”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上有所突破。推动小学校际联动与团队合作,深化“协作块”工作机制,推进校校结对,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制度,促进小学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9、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幼教新一轮园际互助共进,发挥示范园、公办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幼儿园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新突破。组织“好课大家评”青年教师网上评课活动,以评促学、以评促能、以评促交流。完善0-3周岁早教指导体系和运行体系的研究,力争0-3周岁早教指导的全覆盖。

10、加强民办学校管理。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严格规范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形成与公办学校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做好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许可证换发工作。

11、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组织参加*市第三届“星光计划”学生技能比武大赛工作。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集聚社会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商贸旅游学校东部的迁址工作和商贸类开放式实训中心的实体化运作。

12、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社区学院“四个中心”作用,以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为抓手,做好新一轮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申报、实施、验收工作。区老年大学搭建平台,引领、示范、辐射、指导全区老年学校开展工作。

13、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做好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工作,落实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借读费相关政策,使其真正享受与本区学生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

14、积极参与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区创建工作。深化特殊教育康复指导研究,组织特殊教育新教材的实施,促进特殊教育的内涵建设,体现人文关怀,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确保特殊儿童接受良好教育,为就业做好准备。

15、开展新一轮健康校园建设,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区学生体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课题为引领,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确保“三课两操两活动”,组织学生体育大联赛。以小学三年级为示范点,开展“人人运动,学会游泳”项目。落实教室光环境改造实施计划,加强学生视力不良和肥胖等情况的预防与控制。

16、推进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举办青少年科技节、学生艺术教育展演等活动,做到“人人都参与、班班有活动、学校创特色”,提高青少年学生艺术、科技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结合“二期课改”,推进艺术、科技教育进课堂,进一步加强艺术、科技教育拓展型课程建设,使每位学生都能参加自己喜爱的艺术、科技项目的活动。

17、推进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规划。优化、提升网络的环境品质,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充裕的应用发展空间。深化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研、校园文化等领域的管理应用,做好课堂教学实录和优质课程的积累。加大IP宽带教学交互系统的推广力度,实现与对口支援地区的教研互动。组织区第十届师生教学课件和电脑作品评选,以及区第三届校园文化电视短片评选。

18、搭建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组织“‘*杯’长三角地区教育发展研究论文评选”、“京津沪渝教育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交流前沿教育信息、分享教育发展最新成果、推广实践经验,解决素质教育推进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教育让人生更美好”的主题,组织参加*市教育博览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19、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实务培训,提高校长全面、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课程领导力。关注年轻校长、副校长的培训,创设机会让青年干部多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做好校长职级评审工作。

20、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关注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教师发展计划,加强教学基本功培训,创设教师成长的良好条件与环境,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需求。

21、发挥名师、区学科带头人、区教学骨干作用。以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建立新一轮名师工作室运作模式,重心下移、立足学校、立足课堂、立足课改研究,为教学第一线服务,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积极推荐优秀校长、教师参加*市“双名”工程,加大骨干教师的培训、深造力度。

22、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集中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讨论活动,教师参与“迎世博,学双语”培训和文明礼仪培训的覆盖率达100%。建立教师志愿者服务队伍,使教师志愿者成为弘扬世博宗旨,展示教师风采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引导广大教师以实际行动“当好东道主,文明迎世博”。

23、完善用人制度和管理机制。实施《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人员招聘(流动)试行办法》,完善人员流动机制,优化现有人才资源配置,为建设精品教育提供队伍保证。执行《区教育系统专技评聘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逐步完善本区教师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4、推进本区“十一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项目。采用“整体思考、分步实施、梯度转移”的策略,化零为整,扩大小学和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逐步使*教育的规划布局向目标趋近。*区第一中心小学迁址新建以及*路三小、松雪街幼儿园扩建项目年内竣工并投入使用;市八初级中学改扩建以及回民幼儿园、董家渡幼儿园迁址修建项目年内竣工;*市实验小学、上外*附小、商贸旅游学校浦东校区改扩建项目和大同中学学生公寓、区早教中心新建项目启动实施。

25、加强校舍和教育设备等教育资源的管理。严格落实教育系统设施修缮标准,按需实施校舍修缮计划。按照必须和节约的原则,合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设施的效用。加强国有资产制度化管理,确保教育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和规范。

26、建设“平安、卫生、文明、和谐”校园。贯彻执行《*市校园安全制度汇编》,结合各校实际,修订学校安全制度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开展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加强防火安全等校园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以卫生防疫和食品(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强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确保学生健康和生命安全。

27、加大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做好“退商还教”工作,以迎世博为契机,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五、强化教育规范管理,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28、全面推进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机制。在学校发展自主定位、自主规划、自主实施的基础上探索以学校自主评价为主、自我完善调整、再自主正确定位发展的封闭型的学校自主评价机制,增强学校自主办学意识。试点探索以校长报告制、校长问责制、教代会参与评价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内评价监督制度的建设。

29、巩固教育行风建设成果。建立规范教育收费的长效机制,健全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加强政务公开和行政监察工作,完善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

30、推行“阳光招生”,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制定本区招生工作实施意见,以及初三体育考试方案,稳步组织实施。加强对各类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招生工作平稳完成。

31、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的管理。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合理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加大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继续实施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完善任内审计制度。

32、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档案全文检索应用。依法开展20*学年度文书、教学、教科研档案考核。

33、实施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规划。开展区语言文字示范校评估,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六、围绕总体目标,做好其它各项工作

第7篇

关键词:学生评教;教师专业发展;高校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240-03

学生评教是高校评价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专家点评等共同构成完整的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学生评教已经开始占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导地位。如何以学生评教为基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评价制度中的一个突出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评教的真正目的

学生评教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随着学者们对学生评价的深入研究,到20世纪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都相继采用学生评教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我国高校最早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始于1984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当时只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评价,而比较规范科学的学生评教活动是伴随1985年后科学的高教评估活动的兴起而逐渐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及2003年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来,学生评教在全国普通高校得到广泛实施和研究。

从学生评教的诞生到现在,国内外关于学生评教的研究成果众多,尽管中外研究者在学生评教信度、效度和潜在影响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在学生评教的目的方面却有着较为一致的意见。美国著名评估学者斯塔弗比姆说:“评估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弥尔曼(Miliman)的研究发现,各学校实施学生评教的目的不下十余种,例如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人事决策的参考、提供学生选课的参考、作为奖励优秀教师的依据以及做拟订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参考等,其中以前三者最为普遍。我国学者认为,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目前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重量不重质的现象,激励广大教师集中精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进而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中外研究者都认同学生评教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现实实践中对学生评教目的的认识存在误区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大家在理论上的共识,但是现实实践中对学生评教目的的认识却呈现多样化的情形。

1.管理者把学生评教结果运用单一化,未更多地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师成长。对学生评教结果的运用是学生评教发挥功能的主要环节,学生评教应主要为教师根据学生评教的反馈信息有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促进教师发展,同时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而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将学生评教作为教学管理的手段,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主要用于人事决策,其评教结果的直接目的是做出教育效果的判断,形成总结性评价,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主要以奖惩为目的。这种评价制度将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作为评聘、降级、晋级、加薪、增加奖金等的依据,只注重评价结果的行政功能,忽视其形成。总结性评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教师,促进其教学改革,但是这种评价常常只能引起少数教师的共鸣。因为毕竟奖惩的数量是有限的,只能区别少数优秀教师和不称职的教师,对大多数中间层次的教师来说,奖惩没有太多意义。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以及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它不以区分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追求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其评价方式重视的是教师的发展和提高,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为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克服缺点、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建议、指导和培训机会。评教实践中学校的管理者往往把学生评教作为一种总结性评价,忽略甚至抛弃了形成性评价,远离了学生评教的真正目的。

2.教师和学生未能真正地认识学生评教的目的,没有把评教的结果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评教实践发现,相当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评教的目的只是用于对教师的管理,认为通过给教师打分排序,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并计入教师年终考核。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使教师对学生评教产生一定的压力,以致他们不能根据评教的结果很好地去改进教学,却花心思去迎合学生的评教,最终束缚了他们的教学。因为教师本身未能正确认识学生评教目的,所以使本应得到老师欢迎的学生评教没有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出现有教师对学生评教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评教异化。相当部分学生对评教目的的认识也有偏差。评教过程中,有的学生评教的态度不够认真,敷衍了事,有的还利用评教发泄私愤,把一些原本不是评教的问题集中到教师上;有的借此机会贿赂教师,和教师拉关系等等,评教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行为就会使学生评教流于形式,毫无意义。因此,要真正发挥学生评教的功能,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地认识学生评教的目的。对教师来说,学生的意见是一面镜子,教师应据此反思自己的工作;对学生而言,评教是帮助教师寻找优势和不足,让教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大局。

三、以学生评教为基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评价作为一种组织制度,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评教作为教师评价的一种形式,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密切联系。

1.高度重视对评教结果的科学分析和全面反馈工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当前学生评教大多采取教育评价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其评价的具体指标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工作,属于教师工作绩效本身的评价,而不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学生评教的内容无非就是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其评价的结果最终是以量化的指标呈现,这种量化的指标并不直接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联系。要使学生的评教结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管理者必须对这些量化指标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结合每个教师专业发展层次(新手期、教学风格磨炼和形成期、专家型教师形成期和可持续发展期)和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经验经历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把评价结果全面地反馈给教师。这样的评教分析和反馈既帮助教师查找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又能为教师未来专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国外高校在利用学生评教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高校不仅有相关部门和领导对评教结果进行分析,为了帮助教师自己理解分数所反映的自身教学情况,往往会以较正式的文件详细说明每个指标所反映的内涵。有的高校还成立专门的小组帮助教师分析情况、诊断问题、改进教学。北得克萨斯大学特地为那些成绩不令人满意的教师设计了近期职业发展计划和学院的全面职业发展计划,促进其专业发展。而在沃里克大学,一门课程开始之前,有关机构要将预期的学习要求以及反馈形式公开告知给学生,以保障学生事先对课程的学习结果有完整的了解,并明确学习过程中各步骤的要求,教师则从学生学习的结果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这样,学习测评测评反馈联结成一个环形,学生根据测评反馈进行改进,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亦进行教学改进,师生的改进情况在下一轮学习和测试中将体现出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以形成性评价来处理评教结果,将评教结果用于教师的教学改进与专业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对教师进行奖励或惩罚。要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来对评教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更客观全面地把信息反馈给相关教师,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以评教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2.设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评教结果改进教学,起到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从学校层面来讲,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成立有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工作可以由这一部门来承担。因此要转变目前学生评教由教务牵头组织,人事处依据评教结果进行人事奖惩的模式,改为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评教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首先对学生评教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此制定全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并指导相关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利用学生评教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教育,对所有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教学有困难的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研修的机会。对于教师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很多的办法,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如,可以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请培训教师对症下药,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方;也可以总结学生评教反映良好的教师的经验,进行经验推广;也可以通过举办教学方面的讲座、公开课等,特别要求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参加,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并领悟其中的诀窍;还可以聘请全国著名的优秀教师,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介绍他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传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技巧,使教师从中受到启发。

从院系层面来讲,因为承担教师的具体管理工作,则应开展更为细致的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的工作。具体来讲,可以做以下工作:一是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帮扶机制。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不缺乏学科专业知识,他们欠缺的是教学实践性知识。但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年轻教师一毕业就直接上讲台授课,缺少教学业务过渡和真正意义上的岗前培训,似乎他们很自然就能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这种做法是有违教育规律的。客观来讲,新教师的成长有一个生命周期,一般而言,成长适应期少则要3年。这3年应该成为入职教师适应岗位工作的保护期,应该允许教师有教学失败的机会。学校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教师教学工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评价,并根据评教的结果制订帮扶计划。根据以往行之有效的经验,院系应切实执行助教制度。新教师入职后,指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教学导师,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帮助新教师顺利渡过成长适应期。二是根据评教结果的分析,合理制订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当前国内高校在制订院系的教师培训计划时,为图省事,一般都是论资排辈安排人员外出参加学习。或者是把外出进修、培训当成一种福利,用以奖励那些表现优秀的教师。这样一来,那些真正需要通过学习培训加以提高的教师,往往很难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比如那些缺乏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年轻教师,或者教学上存在较多问题的教师他们很少能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此外,从学生评教的实践中还可以看到,一些中间层的教师其实不缺乏教学技能,但所上课程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评价成绩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专业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提高,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这些处于夹心层的老师同样需要通过学习培训来更新知识结构。所以从院系一级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评教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三是利用教学督导制度,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目前关于学生评教的研究,针对学生评教的必要性和评教的信度与效度的比较多,而对如何利用评教来帮助教师成长发展的研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如前所说的,很多高校的评教工作注重的是总结性评价,评教结果除了用于人事的奖惩,就束之高阁,成了无人问津的东西。因此,必须注重形成性评价来开展评教工作,管理者要更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利用评教来追踪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情况。从院系一级来说,应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专业评估,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总之,建立基于学生评教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关键在于高校管理者应树立起以师为本的理念,处处关心教师,理解教师,相信教师,鼓励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教师,使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并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校要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向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信息,并向教师提供指导、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铖.高等学校教育鉴定与水平评估[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第8篇

一、政治学习、法治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1.切实开展党的十七大、全国“两会”精神的学习和宣传活动

着眼教育事业发展大局,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积极研究和解决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系统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干部”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更加美好明天”读书调研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共建和谐校园”教育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干部群众结合教育发展进程,加深对“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理解,从而切实提高了理论学习工作的实效。全区各校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橱窗等载体开设了学习十七大精神专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利用国旗下讲话、团队班队活动和主题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了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研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大力推进教育系统民主法制建设

下发了教育局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工作要点,整理、上报了教育行政规范性文件。依据《区教中开设法制教育专项培训,定期安排区法律讲师团走进学校作法制教育讲座,积极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从而有效提升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依法治教的水平,增强了广大师生依法从教、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切实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活动和依法治教工作,在青年班主任培训活动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和管理行为,学校办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升。

3.不断深化作风效能建设

围绕“文明、优质、高效”作风效能建设总体要求,落实了效能建设年度重点工作,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创新教师培养机制,狠抓教育内涵发展。加强了《教育热线》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栏目建设,不断强化、规范政务、校务公开工作。积极开展校务公开先进学校创建活动,全面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学校教代会民主评议等工作。本着“服务基层、服务学生”的原则,从局机关抽调15名机关干部、从学校抽调32名体育骨干教师进行送考上门,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加毕业生体育考试工作。优化考试管理、强化一线服务,为高考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和条件,高水平、高质量完成高考各项组织、管理工作。

4.强化教育收费管理和教育督导工作

严格执行教育免费政策和教育收费政策,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切实做好收费公示工作、代办性费用结算工作和帮困助学工作,坚决杜绝违规违纪收费现象。我区被省教育厅确认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积极履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等职能,采用教育综合督导、专项督查与随机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督导。上半年,完成了学校常规管理评比工作,拟订了年度学校常规管理评比方案;制订了区《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实施方案,对各校《规范》执行情况进行随访性督导,指导各校做好《规范》执行情况省级督查迎检准备;顺利通过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省级督导评估,并获得很高评价。同时,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督查和素质教育规定执行情况随机检查等督导活动,积极推进依法治教新进程。

二、基础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1.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

全区通过布局调整,扩建、新建一批幼儿园,办园条件不断改善,教育布局更加合理。上半年,组织了幼儿园园长业务培训和幼儿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加强了幼儿园管理工作调研,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保教水平全面提升。木渎五小幼儿园通过了“市优质幼儿园”的评估验收,临湖一小幼儿园积极争创“市优质幼儿园”,9所省优质幼儿园完成整改方案,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学前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幼儿园招生工作规范、有序,尽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2.切实巩固义务教育办学成果

全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内新开工项目12项,建筑面积8.4万余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木渎实验小学、度假区中心小学新校奠基开工,并积极做好市教育现代化小学创建工作;越溪中学、苏苑实验小学、光福第二小学、甪直金澄湖小学易地新建工程进展顺利,秋季将投入使用;横泾中学综合楼、迎春中学体育馆项目加快建设,全区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获得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区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争创市教育现代化特殊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和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立了教育局科室、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的结对制度,加强了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籍管理,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黄垆学校被评为市合格外来工子弟学校。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做好了新加坡教育代表团、英国艾塞克斯郡教育代表团访苏接待工作,组织了我区与韩国大邱广域市东区的教育交流活动,完成了学生假期境外修学旅游各项工作,校际国际友好交流活动不断进行。上半年,还做好了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系列工作,妥善安排186名地震灾区的孩子在本地学校就读。

3.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全区普通高中不断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打造学校教育教学品牌和办学特色优势。同时还做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结工作和星级高中复评准备工作。年高考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实现了恢复高考30年以来的四项历史性突破。一是本二以上达线人数1100人。全区圆满完成了高考本二人数再超千人的预定目标。二是喜获大市理科状元。省木渎高级中学陈海江同学以400分(选测双a+)的优异成绩夺得大市理科状元,喜获“李政道奖学金”一等奖。三是万人本科率创历史新高。万人本科上线率高达万分之19.3,与张家港市、常熟市同列大市第一板块。四是出国留学成绩显著。省木渎高级中学59名学生被等国大学录取出国留学。

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内涵建设得到加强

1.加强职教示范专业建设

全区职业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教育,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职业教育中心校的会计专业和旅游职业学校的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了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验收。同时,加强了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推进专业建设与实训基地的有效结合,促进校企互动,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加强了对民办职业学校的指导管理,促进全区职业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2.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职教“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选派40名专业教师到高校和企业接受培训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高级技能专项培训,参加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考核,力争获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14人参加省、市组织的出国培训、30人参加转岗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技能比赛、创新大赛、创意论坛和“理实一体化”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努力为专业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

3.切实抓好对口单招教学工作

按照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各职业学校及时制订了年对口单招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对口单招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专业技能教学,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半年,428名职高学生参加省对口单招专业技能考试,407人通过考试,通过率达95.09%,超全省通过率10个百分点;403人参加文化、专业理论考试,其中53人达省对口单招本科分数线,入线率为13.15%,超全市入线率1.35个百分点;在大市电子电工、旅游管理、财会、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5个专业的前10名共50名学生中,我区学生占23人。、同学以总分878分并列大市电子专业第一名,同学以总分843分列大市旅游专业第一名。东吴外国语高等师范学校162人报考专转本,本科达线145人。

4.努力提供高效的成人教育服务

各成人教育中心校和职业学校积极实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新生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培训,逐步形成了融市民教育、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文艺创作等活动于一体的终身教育格局。上半年,各类培训总量达10万人次以上。1500多人参加市计算机中级考试,合格率达95%以上;1000多人报名参加市通用英语水平等级考试。自学考试报名人数3089人,报考课程7531门,毕生人数81名。

四、素质教育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1.强化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对260名青年班主任进行了培训,选派100名班主任参加省班主任网络培训,选派4名优秀班主任参加省优秀班主任培训,组织了区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全区11所学校通过了市合格心理咨询室的评估。开展了德育先进学校,市、区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评比工作。5所学校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6所学校被评为区德育先进学校,评出市优秀德育工作者4名、区优秀德育工作者55名,市优秀班主任8名、区优秀班主任124名,表彰了57名“育苗奖”教师。将全区中小学优秀德育案例汇编成《校园短笛》。各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作法制讲座,学生受教育面达100%。根据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实际,开展了廉洁文化进校园、评弹进校园、“讲文明、树新风,我与奥运手拉手”、“奥运精神校园行——伙伴计划”等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和效益

加强了课程目标和实施过程的管理,强化计划和规程,努力提高课程实施质量。以教学工作“六认真”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倡导每一位教师“把功夫化在备课上、把本领显示在课堂上、把成效转化在质量上”,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重视对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并切实抓好使用工作,从而有效提升了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3.促进学生素质全面优化

全区认真贯彻落实《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省实施素质教育十项规定》和《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稳步实施《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艺体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推陈出新,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环境、搭建平台。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生“动感&8226;奥运精神校园行——伙伴计划”30人31足体育竞技赛和中小学生足球、排球比赛,总结了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开展了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活动,组织各校开展迎奥运画信活动、“福吉佳杯”万名青少年书画作品大赛。各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活动。区“广场文艺月月演”教育局专场——“芳草春晖锦绣”专场被评为年度创新奖和“十佳广场文化活动”;东湖小学创设吴文化遗产基地入选“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事”;碧波实验小学入选第五批“省科普教育基地”,地区仅此一所,该校还获得省“小哥白尼”科技创新奖评比一等奖,该校机器人创新组被授予区“十佳文明班组”称号;我区职教学生在第二届省、市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得会计实务团体一等奖;西山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成果《太湖西山岛“农家乐”的调查与思考》在第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优秀创新成果社会科学类三等奖。省木渎高级中学鲁昊骋同学以优异成绩入选ibo中国代表队,并在第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勇夺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这是我区乃至吴县市、吴县历史上零的突破。在第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碧波实验小学高雅同学获得小学组机器人灭火赛一等奖;在省教育学会与时代英语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时代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决赛中,天虹双语小学濮子祺、宝带实小朱歆琦、苏苑实小居益、潘韵四位同学获得特等奖,其中濮子祺、朱歆琦、居益还获得了“时代之星”称号。全区评出省三好学生12名、优秀学生干部3名,市三好学生55名、优秀学生干部13名,区三好学生904名。“六一”期间,表彰了小学生“学科十佳”60名。

五、名师培养工程创新创优

1.扎实推进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不断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教育、考核、奖惩等制度,规范教师师德行为。组织教师深入学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关于切实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见》,促使他们把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开展了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主题的优秀教师事迹征集活动、“优秀教师群体、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以“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教职工摄影、绘画比赛,组织了在职劳动模范座谈会,激励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规范行为,教书育人,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宝带实验小学获得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省木渎高级中学陈允飞老师、苏苑高级中学薛老师、胥口中学马松平老师获得“区劳动模范”称号;迎春中学董劲老师获得区“十佳文明职工”称号;碧波实验小学曹明刚老师、外来人员子女求真小学夏正华老师入选“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

2.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依法做好了社会人员申请教师资格证书工作,376名人员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高标准做好教师招聘工作;为新上岗教师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专题讲座,并进行教育教学能力考核;与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教育硕士考前辅导班,鼓励教师不断提升学历水平;开展了区级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组织了区第四批知名教师评选活动;4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系列培训活动,提升了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上半年,在市级以上各类学科教学评比活动中,我区教师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2项,木渎实验中学吴明威老师在省中学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将代表省参加全国级比赛。郭巷中学何益民老师的科教作品《多功能能量转换演示器》在第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一名,在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科教作品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3.积极发挥名师示范和辐射作用

深入实施《区名师工程“十一五”规划》,完善名师考核制度,加快名师培养进程,创新名师培养机制。与华东师大教科院联合举办区首届名教师、名校长培训暨研究型教师高级研修班,74名区级以上名师和后备干部参加培训,为今后市名教师、省特级教师的评选打好人才基础。举办了第二届名师(小学、幼儿园)展示活动,2名区优秀骨干教师和22名区知名教师、市学科(学术)带头人、知名教师、省特级教师、名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15所学校继续开展与宿迁市宿城区的结对支教活动,派出优秀教师到结对学校支教。上半年,省外国语学校获区“人才发展奖”,省外国语学校周岳老师获区“杰出人才奖”,碧波实验小学曹明刚老师获区“优秀人才奖”。

六、教育信息技术工作日益优化

1.加强教育现代技术内涵建设

以顺利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为新的契机,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和应用研究工作,促进教育技术内涵发展。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组,吸收12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加入,着力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校园网络管理与建设、校园电视台管理和使用等工作,并组织开展了3次活动,积极推动课程资源建设和新技术新媒体创新应用工作。配合区第二届名师(小学、幼儿园)展示活动和区首届名教师、名校长培训暨研究型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完成了24堂名师展示课和5个多小时专家讲座的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任务,并将所有课程资源上传到城域网服务器上,有效拓展了专家、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23项“十一五”国家级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实施了网络化管理,召开了中期评估预备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目标和管理规范。

2.提升学校教育技术建设水平

全区乡镇以上中小学校全面实现“班班通”,不断更新和完善学校现代化教育设备,生机比达到8:1,师机比达到1:1,90%以上的计算机联通互联网。组织了中小学“十佳校园网站”评比活动,评选出中小学十佳网站20个。7所学校申报了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并认真做好各项迎检工作。

3.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工作

上半年,组织举办了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与评优活动、区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教学团队)竞赛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竞赛活动,选拔了10位教师参加市第六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活动,并获得了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成绩列大市第一。那一世

4.切实抓好教育信息管理和宣传工作

依托《教育热线》平台及时宣传和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经验、新举措,宣传和推广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特色和亮点,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舆论支持。年月,各校各单位上报教育信息675条,在《教育热线》上190条,被市级报刊录用64条。同时,在《人民文摘》、《新华月报》、《日报》、《信息》、《区区级机关作风建设情况简报》、教育电视台等报刊和媒体上宣传了我区教育强区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绩。

七、平安学校创建工作深入推进

1.加强治安防范设施建设

根据安全防范需要,各地各学校不断增加治安防范设施的投入,提高治安防范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在安装ck报警装置、视频监控系统等技防设施的基础上,做好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有住宿生的学校切实加强了宿舍的规范化管理,重点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2.强化学校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

上半年,对学校治安防控体系的健全、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置机制的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等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各校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化解师生间、学生间的矛盾纠纷,防止恶性事件、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同时,在区综治委的指导下,教育局会同公安分局、城管局、文体局、卫生局、卫监所、交巡警大队、消防大队、工商局、建设局等部门经常对学校校舍、特种设施设备、学校周边环境、治安等情况进行督查,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平安、和谐的校内外环境。

3.进一步落实了安全工作责任制

把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摆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进一步完善了安全工作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突出工作重点,提高了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创设了教育和谐发展的平安环境和氛围。根据市教育局统一要求,完成了平安校园创建展版制作工作,在大市范围内宣传我区平安校园建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