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1: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余秀华诗歌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学习自主性 个性化教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大批翻译人才。只靠规模有限的英语专业来培养翻译人才,显然无法满足国家在这方面的迫切需求。翻译课已经不再是专业外语的专利。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翻译交际能力的需求再也不是少数外语专业的学生能够满足得了的。它要求一大批有着这种应用能力的人才。事实上,目前从事翻译工作的许多人都是非英语专业的。通过实践的磨炼,他们逐步胜任了工作需要。另外,最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积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英语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有效的应对之策。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旨在尊重学生的专业差异和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前提下开展翻译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并提出了开展个性化英语翻译教学的途径:多媒体辅助翻译理论与技巧教学、英语翻译超市、多样化的翻译技巧教学方式、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旨在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翻译基础,提高其综合素质,以便其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二、大学英语翻译课现状
大学英语翻译课现状,概括起来讲就是“四不”,即考试不考、教材不编、教师不讲、学生不练。以目前发行量较大的《新编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虽然在每单元各编有一些汉译英或英译汉的练习,但实际上这无非就是一种变形的造句而已,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课文中所学的词汇与句型,至于有关的翻译知识、翻译技巧只字未提,如何使用,由教师全权处理。此外,四、六级考试对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检测不够,虽然四、六级新题型中把翻译纳为固定的题型,但是比重仅占5%,和其他几种语言技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过了四、六级后连一个简单的说明书都翻译不了。因为考试不考、教材不编,这自然而然地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讲”,忽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本身也不重视翻译教学的现象。一句话,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相当不受重视的地位。
21世纪正是一个快速多变、改革创新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正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学,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四不像英语”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种现状也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鉴于此,2003年3月教育部部长专题会议讨论通过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方案和基本思路,2004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英语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翻译是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信息的重要技能。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英语,而翻译能力是英语使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课程要求》理清了大学英语教学和翻译的关系,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翻译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故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的开设及翻译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三、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教学改革的目标
个性化教学符合当前英语素质教育的潮流,体现了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方向,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1月3日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它明确规定: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改革以往的单一的翻译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翻译兴趣,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质和综合素质。故个性化教学模式可谓是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基础上的。皮亚杰是用同化和顺化来解释主体认知结构和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的。同化就是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即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引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化是指个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景的过程。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个体为了符合环境的要求而主动修改、重组原有认知结构。顺化和同化是相伴而行的。
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1978)也谈到了认知的思想,提出了“邻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主动理解的基础上的。在个性化的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给予不同的刺激,让他们能把它同化到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否则,通过练习获得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
五、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个性化教学一些建议与思考
通过多媒体辅助翻译理论与技巧教学,英语翻译超市、多样化的翻译技巧教学方式、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结合他们自身专业特征进行翻译训练,增加他们对翻译的认识与提高其实践热情。这也体现了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方向。
1.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个人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都作出反应,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要,这样进行个性化教学就很难实现。故建议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丰富多样的翻译教学活动渗透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可以让一些学生制作一些课件进行某些翻译技巧的讲授,也可以让学生当场进行口语翻译训练。
2.“英语超市”
“英语超市”可以说是课程选修的同义词。学校可以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的差异,开设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具体到翻译教学,即是在基础的翻译理论讲授的前提下,参考学生的专业特征对他们进行比较明确的相应的翻译方法讲授。考虑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来要从事与科技有关的工作,因此科技英语与科技翻译将会是他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3.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目前班级教学或者说班级授课制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划一性、教学评价的唯一性、授课教师的权威性等。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教师过于关注班级整体,以致于忽视学生的个性。因此,如何在班级教学中关注个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按照以上方案,抛弃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划一性,采取分专业教学的方式,结合学生的自身专业特征进行相应的翻译技巧的培养及翻译实践的安排,因材施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对学习中产生影响的各方面的因素,如学习动机、认知类型、性格、作深入的了解,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监控下合理有序地完成的,教师为学生适时地提供科学的指导。
六、结语
翻译能力作为语言综合运用的基本技能,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涉及到各个专业领域,要学习借鉴国外各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或是向世界推介我国各领域的最新成就,都离不开翻译工作。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更是拓展其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使其与其他四项基本技能同时发展,相得益彰,使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使翻译教学与研究具有长远意义,而且具有适应当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时代意义,应当受到教育界和翻译界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为了使大学英语教学上新台阶,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使教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应该转变教学思想,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大学英语翻译课的改革模式,而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行将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朱月娥.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跨学科教育的结合[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汽车维修;一体化教学
全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汽车维修、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一体化课程师资培训2013年7月末在杭州技师学院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建设》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提高一体化课程师资的水平,为今后汽车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增强了动力,指明了方向。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及其特征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其特征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也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这三个“合一”若能在在现在专业技术教学中完全切实的顺利实施,将对如今职业教育教学的质和量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也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转型的关键,深刻认识其内涵,让职教队伍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这一新教法的理念,逐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整体转型,提升职业教育成果的品质!
二.一体化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决心
在进行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和实施的决心至关重要。要有明确的方向,长远的眼光,要对学校实际情况做好合理的全方位的评估,切实做好自身各方面的“自检工作”。根据“自检”情况最好请专家“来校指导”,最终拿出方案,该“自行开发的开发”,该“引进的引进”,安排好实施的步骤,并对实施的效果进行定期检验。在加强学校“软件”、“硬件”方面提高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特别是职业能力。积极加强与企业领导方面的沟通交流,搭建有利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一切有效平台。
三.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硬件配套设施
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要贴合实际尽快把一体化学习站建成并完善,根据技工院校专业规模,建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站,建立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完成学习站的“企业文化”及“7S管理”等墙报的基本设施工作。
那么作为汽车维修技术专业,要想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建设学习工作站资源环境(作为课堂的实训场地要有足够的工位、车辆及相关车型的专用工具和车辆维修手册等必需的教学环境)等。当然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同时在实训场地也要配备相应的“企业文化”标示物品等。
四.积极进行“双师型”和“三师型”师资软实力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所以要加强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骨干教师的选拔办法,根据学校专业规模选拔培养若干名骨干教师,通过学历层次提升、企业生产实践、技能竞赛、教学方法培训等方式加强培养,形成专业人才的生力军。制定“三师型”教师(工程师,技师,讲师)的选拔办法和培养计划,根据专业规模培养若干名“三师型”教师,尽快形成教师内训的内部指导团队。根据情况也可以聘请2-3名行业专家或技术能手,参与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及科研工作。要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校内外各级技能竞赛,如中职全国大赛、人社部技能大赛、等重大赛事,通过技能竞赛及成果来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进行转化和巩固。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能力超群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五.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范围
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因素。作为学校和企业都应该积极思考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这个紧要关头,我们更应该多举办像专家咨询委员会、教育教学资料的制定研讨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等,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所提取的各专业在企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各专业课程建设的依据,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征,设计开发学习情境,并开发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工作页、配套课件,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源包”。结合技工院校办学目标,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制度与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为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作为学校应对每份“订单”设置一定的淘汰率,使学生学有动力,增强竞争意识,也确保给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承担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建立横向联合体。在这两年我校开设的企业冠名班等校企合作项目已经连续承担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多期,得到企业总部和企业员工的一致好评,即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也丰富了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经验。
总之,实践证明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其效果显著,它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教师、学生的思维模式,实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角色的转换,使技工院校内涵得以提升,是当前职业院校共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潮流,从而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余秀华的蹿红,在2014年无异于投下了一个重磅炸弹。针对余秀华的爆红,有人形象地说:就像余秀华精心酿造了一坛子酒,但是同时又打翻了一坛子醋。酒是精心准备呈献给读者的,而醋则是无心献给整个不景气“诗坛”的。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余秀华的诗歌水平不见得就有多高,但里面有生活的真,以区别于那些无病的东西。诗人们一直以来都在制造塑料花,没见过真花,突然有人拿出来一朵野花,就众声喧哗,毁誉交加。”余秀华能够迅速蹿红,原因可以归纳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诗坛深入心灵、引人共鸣优秀作品的匮乏是余秀华诗歌遭热捧的导火索。有喜欢余秀华的诗迷,试着写文章分析余秀华诗歌的社会意义。余秀华说“我写诗跟别人有什么关系?诗歌本来就没有什么社会意义,它是很个人的事情。”“诗歌没有什么社会功能,只是让自己觉得身心愉悦,从心里来,到心里去,都是小众的,跟社会没有关系。”其实诗人强调小众、个人、身心就恰好是社会最有用的东西。在这个过分物化的社会,每个人在追求物质上满足的同时迷失了生活的本质,迷失了自我。在阅读这些纯自我诗歌的时候,在诗歌纯粹的语言中会偶然间窥探到迷失的自我,在片刻纯粹的诗的世界里静静地做了一回真实的自己,在诗的世界里真实地剖析一下自我,像做了一场梦,真实而梦幻。
纵观现在的诗坛,很多人写诗不能够深入内心。诗从来就是最为接近内心的,直指心灵深处的。如果诗歌过分的炫技,过分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重视花俏的技术的炫耀,就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灵性、诗心。一首诗没有灵性、诗心,有的只是堆砌的华美语句,无懈可击的完美形式,但是没有那点睛如汪汪泉水的诗心,一样不能打动读者。
余秀华的诗,在形式上也许不是那么完美,在语句上不是那样优美,甚至有可以说有那么一点点乡土气息的粗野,粗野地就像山涧的风,有一点凛冽,有点不驯服,但是它是自然地,淳朴的,动人的,如乡间小道开放的山花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自然的纯净。这样的诗恰好包含着人的初心,蕴含着诗心,这种人的初心极容易引发人的共鸣。在社会各个阶层,无论从事何等职业,也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之下,人的内心永远都有那么一个角落,这个角落装着人的初心,承载着人性的光辉。只要人有这样一个空间的存在,也就有了人心的共鸣,这种人心的共鸣也为大众欣赏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土壤。余秀华的诗歌能够为大众喜爱并传诵就很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由此,不是生活不需要诗歌,而是现世创作的大部分诗歌不能满足人们内心的需要。
其次,媒体集体的炒作和过度消费产物。
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是资讯的大爆炸。一个人或者一个词汇在网络时代可以一夜火遍各个角落。如成名的芙蓉姐姐、凤姐们,成龙的duang。浮躁的社会需要不断地制作话题来吸引眼球,似乎没有爆炸性或者怪异的话题就不能引起我们审美甚至审丑。余秀华的火也不排除有幕后的网络推手和策划。这个时时事事需要吸引人眼球的时代,各个媒体都在想法设法提高知名度,为了知名度无所不用其极。最早推介和赏识余秀华的《诗刊》介绍余秀华时用了“脑瘫诗人”这个称谓。不知道《诗刊》编辑是不是为了博取大众眼球这样来策划的,确实“脑瘫”一词能够带给人丰富的联想,能让人联想到和诗内容主题毫不相干的内容。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要想捧红一个人,必须有足够的诱饵来诱惑人,那怕这个诱饵有点粗暴甚至有点不道德,但是只要能把人的视线吸过来,手段不重要,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如果作为网络推手要炒作余秀华就有了比较能够吸引人的充分“诱饵”――话题性。余秀华是不缺少话题性的,她身上有太多话题,不需要炮制,只需要把这些话题抛出就足以吸引人。首先她是农民,其次是农村妇女,再次是脑瘫患者。虽说这个“诱饵”怪异,但却充满了鬼魅似的诱惑。这种诱惑足以把人们的好奇心和猎奇心勾起来。当今诗歌不景气环境下,如果单单说余秀华的诗多么优秀,在社会上引不起多么大的轰动的。
在媒体放大的镜头下,人们看到的余秀华已经不是那个在田间地头劳作,并把劳作之余感受到的生活化成文字慰藉自己的女人,已经不是那个单纯写诗只是想把精神上的诉求与外在条件极端矛盾不相匹配的个人之痛倾诉出来的女人。她被媒介为了自己的利益用各种手段进行肆意组合、包装、拼凑一个符合媒介要求的人,符合现代人胃口的人。就像余秀华自己所言:“我就在这里,谁愿意来吃一口就来吃一口吧。”这种过度消费从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余秀华的蹿红。
再次,喧嚣社会对灵魂诉求是余秀华诗歌蹿红的土壤。
有人说,现在的都市人生活在由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森林里,心灵的之花日渐枯萎,慢慢失去了欣赏美的能力,灵魂在冷冰冰的灰色建筑物中渐渐脱离肉体。灵魂抽离肉体的疼痛给在都市中打拼的人内心留下一个又一个空白,这些空白让都市人在满足物质欲求之后,心灵更加空虚,情感更难找到依托。余秀华的诗恰好从某种程度上描写的是肉体与灵魂被剥离的疼痛,灵魂抽离身体之后的迷茫和疑惑,描写的是灵魂与肉体在生活的齿轮上打磨的伤痕,因此她的诗带着肉体的疼痛,带着灵魂的重量。有评论家说,余秀华的诗因为发自于内心,带着肉体的给予她感受,带着灵魂的呐喊,所以能打动读者,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无数声音汇聚成一个声音:
她的诗美得令人目瞪口呆
在她面前,我自己以及同时代的诸多诗人都成了“一坨屎”。
――这是第一感觉,多么悲哀的论断,当我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一股莫大的苍凉感笼罩心头。一时间,好像除了余秀华,世上已无配做诗人之人。就像12年前,当我站在小县城大街上,整个天空被刀郎的嘶吼笼罩,别人的嘶吼就不再是歌,而是空洞的破锣嗓子。
大众对余秀华一边倒的推崇,以及诗歌圈里偶尔跳出来的反驳之声,在将她推向神坛的过程中,行使了殊途但同归的职责。
大众不适应,诗人不应该都是一堆接近废弃的“货”吗?诗歌圈同样不适应,有多久没被关注了?好像一夜回到80年代。
大众说,原来还有诗人。
诗人说,原来大众还读诗。
大众说,得了吧,除了余秀华,你们依旧是一群垃圾。
诗人说,你们的鉴赏水平依旧如此低下。
在这里,大众清除掉对于诗人的偏见,带着尊重以及零星的怜悯去接近余秀华,之后去掉怜悯,换成一种持久的敬意。他们第一次在“睡你”、“被你睡”、“”这些性暗示面前肃然起敬,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发出漫天的嘲讽。
从没有一个诗人的“火爆”过程如此之短,2014年9月,《诗刊》推出她的诗作,然后经过博客尤其是微信的推广,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进入每一个拥有智能手机的人的视线。当然,阳光下的奔跑不能抹杀她之前十数年暗夜里的追索。
“她的诗美得令人目瞪口呆”――无数人的声音汇聚成了一个声音。
传统诗人的成长路径被她大大压缩:投稿―小刊物发表―大刊物亮相,小评论家认可―大评论家认可,市级文学奖―省级文学奖―国家级文学奖……她没有经历论资排辈,认祖归宗,没有投入哪个“大佬”的门下,被一派拥戴,被另一派攻击。最重要的是,在某个时间的节点,在举世瞩目的“华山论剑”(比如著名的盘峰诗会)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此进入文学史,广收门徒,拥趸无数……
余秀华不自觉地抛开了以上一切束缚,像虚竹一般,一下子便拥有了天山童姥数十年的功力,让那帮顺着资历的天梯往上攀爬的人羡慕嫉妒恨,让所谓的庙堂上掌握话语权的老爷们无所适从。
所以,接下来,“老爷”们肯定会施展收编的大网,各种送温暖、送荣誉、送金钱活动会不绝如缕。一个身残志坚的女人,成为时代楷模……
这有什么不好吗?一个大众喜欢,受尽了众人应该受的苦难,写出了众人心中的悲戚的诗人,大众总希望她保持自己的本性,同时生活得好一些,内心的丰富持久一些。
在这个早已抛弃了诗歌的时代,余秀华穿破了层层云雾,她的诗,恰恰碰触到了当代人敏感神经的一部分。她把这几年我们想说,但又说不出来,无法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出来。那是在一个残疾的身躯里,在一个没有人懂诗的村庄里,在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角落里。
余秀华说,“我不想这样被关注。”面对众多一拥而入的记者,她现场写了一首诗,“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会停止喧哗”。
“我惊讶的是,她比正常人的感受还准确,‘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奔跑成无数个夜晚’……‘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对她来说,我真不知她是怎样感知到的。”一个朋友亲口告诉我,“她的诗是美好的,她就是美好的,客观的她是怎样的就不重要了。真诚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人们都在想着保护自己,余秀华没有,她一无所有,然后,在诗歌上,她也就有了一切。”
――对这样的看法,我保持高度但不是全部的肯定。
文化滑稽戏:
被重塑的“脑瘫诗人”
可是,后来我终于回归理性,县城的天空重又清静,刀郎不过只是一场游戏。接下来,我开始怀疑刚开始敲下的关于“一坨屎”的那句话。
这场阅读“狂欢”,首先要界定一点:你没有任何理由去质疑余秀华――她的人以及她的作品,一个底层的身有残疾热爱生活的女性,以及从灵魂深处迸发并与这个时代的痛产生无限共鸣的分行文字。
我不会批判余秀华,她同样带给我很多思考。但此时,有两个人在我的脑海里游荡,一个是刘年――余秀华爆得大名的最主要发现者,一个同样优秀的诗人,他说:“多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我相信,余秀华会是作为编辑的刘年最大的荣耀。另一个是沈浩波,他说:“近期大众舆论关注的两个诗人,一个是许立志,一个是余秀华。一个是自杀的富士康打工青年,一个是脑瘫症患者。前者把苦难写成了有尊严的诗,是个好诗人,所以大众不会真喜欢他的诗。后者把苦难煲成了鸡汤,不是个好诗人,所以大众必会持续喜欢,热泪涟涟。眼泪这东西,确实是世界上最廉价的事物。”
我依然相信,刘年和沈浩波谈论的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刘年说出了久违的一种感动,不论是文本层面还是生活层面;沈浩波说出了对大众娱乐的警醒。眼泪所代表的,有时是1942式的悲怆,但更多的时候――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啊,它刚刚在《小时代》《致青春》《后会无期》里洗过澡,又跑到这里来流眼泪――这样的人,恰恰是大多数。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扉页上写道:“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那些被感动的灵魂,这个时代最庞大的群体,他们在施舍廉价的感动的同时,都干了些什么?他们困惑,被时代相容也被时代抛弃;他们迷茫,被时代左右也被时代蹂躏……
脑瘫、村妇、底层生活,这些本来就存在,然后被刻意提取的标签,本身就是迎合了大众的需求。要说的是,脑瘫并不影响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不影响写诗的能力――界定一个诗人并不需要身体特征来参与,可是,人们往往会这样去评判一个有着一定“才艺”的人。
所谓“打工诗人”、“美女作家”都是如此,身体和身份是可疑的,界定一个诗人的归属,打工、官员、大学生,这些标签和脑瘫、聋哑一样,是毫无意义的,甚至男女也是无意义的。界定一个诗人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文本――用作品说话。
就像曾经的无数次命名一样,人们习惯性给她插上标签,“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法国乡村诗人雅姆”的中国版。仿佛不找一棵西方的大树,这个人就会渴死。
消费主义之疾:
蛆虫啃噬肚腹与脑髓
一代人的情感需要寄托吗?我的回答是不需要,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寄托,比如北岛、顾城、舒婷,比如汪国真,他们自己并非任何人的“需要”,但人们需要他们来代表一些东西――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某些微妙的情感。
如沈浩波所说,一个诗人成为公众人物、社会名流,不是这个诗人自己有问题,就是时代不正常。即便在北岛、顾城的时代,真正知名的人却是舒婷,她太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了。是的,你会在神女峰上凭空高蹈,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却很难在相信未来的呐喊声中热泪涟涟。
我不得不承认,余秀华的诗作停留在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恰恰是大众能够触摸到的。再往上,大众触摸不到的地方,有更加精深的思索,那个世界往往拒绝众声喧哗,却是真正的诗的光芒所在。
奔向顶尖诗人的道路,就是奔向孤独的自我的过程。这条路,只需要三两个知己,而大众,恰恰会毁坏它的纯洁性。看看吧,喜欢余秀华的人里面,有一个庞大的当年在汪国真的麾下热泪滂沱的群体。
波德莱尔在经典名作《腐尸》中写道:“这些像潮水般汹涌起伏的蛆子/哗啦哗啦地乱撞乱爬,/好像这个被微风吹得膨胀的身体/还在度着繁殖的生涯。”繁殖力超强的,并非艺术家本身,而是那些空洞的蛆虫,他们啃噬的不是具象的尸体,而是麻木精神的脑髓。
一个独立的灵魂不需要任何追捧,追捧本身就是一种蹂躏。享受追捧其实就是在享受罪恶,你有把“韩寒”两个字捧到天上的权利,也有将其踩入粪坑的自由,但这两个字背后那个人,曾经代表了这个时代,又被这个时代抛弃,成为一个反向的代表。当然,如果你单纯为了成名,成为这个时代的粪坑,毁誉虚妄又算得了什么?
消费主义遇到自然主义,精神的疾病遇到身体的疾病,精神的空虚遇到精神的富足,这就是余秀华身处的时代。我们都是余秀华,也都是爬在她身上的蛆虫。
湖北横店村里孤独写诗的余秀华,北疆阿勒泰冬牧场上自由烂漫的李娟,深圳富士康里绝望的许立志,被癌症夺去生命的于娟,因乳腺癌去世的歌星姚贝娜……运动式的捧杀,成为“文化滑稽戏”的一部分。
“他们都说/我是个话很少的孩子/对此我并不否认/实际上/我说与不说/都会跟这个社会/发生冲突”――这是许立志一首名为《冲突》的诗。这种冲突感,被很多人忽视了。我想了很久,其实,我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冲突感,它同样存在于余秀华的生命里。只是当你看到的时候,你不是许立志,也不是余秀华。
在这个意义上,余秀华只是一根稻草,被溺水将死的人苦苦抓住。然而在另一个意义上,她则是巨大的消费场上一杯酸涩的红酒,被刚刚从海天盛宴撤下来的人和从富士康里走出的人品咂,然后这些人又回到自己的盛宴和工厂。
世界安然无恙。
我养的狗,名叫小巫
余秀华
我跛出院子的时候,它跟着
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
去外婆家
我跌倒在田沟里,它摇着尾巴
我伸手过去,它把我手上的血舔
干净
他喝醉了酒,他说在北京有一个
女人
比我好看。没有活路的时候,他
们就去跳舞
他喜欢跳舞的女人
喜欢看她们的屁股摇来摇去
他说,她们会,声音好听。不
像我一声不吭
还总是蒙着脸
我一声不吭地吃饭
喊小巫,小巫,把一些肉块丢给它
它摇着尾巴,快乐地叫着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
的时候
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
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
力
六神磊磊:
一个微信时代逆袭的小号
上世纪60年代初,法国深陷阿尔及利亚战争泥潭,总统戴高乐打算通过和谈结束战争,但驻殖民地军官却在密谋兵变、阻止和平计划。收到消息后,戴高乐以“慰问”之名给驻阿部队发去数千台在当时还很时髦的晶体管收音机。后来,通过这些收音机,驻阿士兵们收听到了戴高乐的演说――号召他们忠于法兰西。就这样,兵变被化解于无形。
如今,订阅用户手机上装载的微信就是一台台收音机,而开通公共账号的用户,就像掌控着广播台的戴高乐。六神磊磊,本名王晓磊,80后,因为小时候长得细皮特别招惹蚊子,不得不经常喷花露水护身,遂被家中长辈誉为“六神磊磊”。在中国传媒大学读本科时出版过小说,硕士毕业成为新华社的时政记者。
12月12日,《新周刊》杂志主办的“2015中国年度新锐榜”将“推委会特别大奖”给了“微信公众号”,评价其为最多元趣味的养成所、最大的媒体实验场和承载创业雄心的最低成本平台。因自开公号写“读金庸”而成名的六神磊磊,作为代表,接过了这樽奖杯。
虽然公共账号叫做“六神磊磊读金庸”,但也读时政,读红楼,读唐诗宋词。六神磊磊说初建立公共账号很随意,“以前我们新华社让写读书笔记,每个季度都要写,写了之后挂在墙上,我写得还挺认真的,每篇我都这么写,但写了之后每季度要换新的,也有秘书就把笔记拿下来扔了,我觉得挺可惜,自己写了这么多感悟,这么主旋律又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东西就这样没有了,特别可惜,然后就发到网上,一直这样。”
六神磊磊拥有庞大的粉丝群,其许多文章的阅读量都在10万以上,甚至有几篇文章的阅读量高达50万以上。作为公共账号运营成功的代表,六神磊磊已经兼顾不了记者的工作,辞职成为一名全职的自由写作者。
对于《新周刊》颁布的新锐榜,六神磊磊有自己的理解。“今天叫新锐榜,刚才说过一切过时的东西都曾新锐过,我现在的想法是写到当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别人会想到看看小磊怎么说,我就很开心了。”
文学的渗透和自救
9月27日,中国诗歌学会2014―2015中国诗歌排行榜,余秀华被评选为年度诗人之一。2014年年底,余秀华的诗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微信圈引起强烈关注。社会舆论对于诗歌的关注度急剧提升,余秀华自此成为“草根诗人”的代表。
诗歌回到日常生活,一个重要原因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兴起,降低了诗歌写作门槛。新媒体这种掌上阅读方式,使写诗突然成为80后、90后的一种时尚,写出来的作品可以迅速得到广泛传播。
不仅诗歌,智能手机很好地将“碎片化”与“轻阅读”联系了起来,为微信自媒体提供了舞台。作为移动终端即时通讯服务所推出的微信,在“公众号自媒体”营销推广的同时,也从起初的即时通讯软件华丽转型为社交和内容平台,并成为网络文学的新阵地。
一些微信公众号通过推广传统文学以寻求营销机遇,如“纯文学”就经常推送诸如卡夫卡、波伏娃、川端康成、沈从文等经典名家的文章。传统网络作家/出版商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创作、营销,这与10年前传统文学借助 PC 互联网平台宣传、聚集人气似乎是异曲同工。作为一种免费即时通讯服务,微信自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简化了传统出版繁琐的中间环节,具有即时性和双向性,作者与读者通过公众号平台可直接对话,从而转化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2015年春季,微信推出公众号“打赏”功能,意在引导作者创造更优质的内容。“打赏”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性的“点赞”,真正体现了消费者的主导权和参与感,也激发了作者的原创欲望。微信公众号 chuwei2016 在《微信“打赏”来了,内容付费还会远吗?》一文中提到,“从‘打赏’来看,‘内容为王’依旧是社交媒体变现的主要途径。虽然微信在社交和订阅号的功能上承载了部分社交媒体的属性,但微信一直游离于去媒体化和聚媒体化之间。”
小咖秀开启互联网“逗逼模式”
今年,一款支持用户配合音频字幕“对口型”的原创搞怪视频APP“小咖秀”,在微博和朋友圈异常火爆。这款标榜“逗逼文化”的短视频应用,把我们身边潜伏的演技型“逗逼”拉出了水面。
数据显示,目前小咖秀日活跃用户已达500万,总用户量1500多万,每天的原创短视频高达120万条,小咖秀凭借其超高人气迅速登上了App Store免费榜单第一名。
小咖秀是秒拍在今年5月推出的短视频App,它把“对口型”的玩法从PC端移植到了移动端上。对于这种视频社交模式的创立,秒拍创始人韩坤表示,所有短视频应用的宗旨就是把群众变成主角,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创作门槛太高,于是小咖秀就主动为用户提供剧本,通过简单的使用方法和人们熟知的影视素材,让用户可以不费力气地生产故事。这种让普通人拥有创作能力的简单方法,再加上小咖秀在内容上能紧跟热点紧贴用户、明星示范效应等特点,都是构成小咖秀在短时间内引发火爆效应的原因。
曾饰演华妃的蒋欣,艺人王珞丹、徐峥、林心如、马苏、何炅等众多明星玩家在微博上起到了示范效应,带动了普通用户的大规模参与,同时具备媒体和社交属性的新浪微博,在推广资源上也给了小咖秀产品很大的倾斜。此外,秒拍也在首页设置了“小咖秀”专区,利用自身积累的千万级用户数为小咖秀的导流铺好了路。无数的自媒体平台从小咖秀兴起。
(引用歌词,引入话题,巧妙而吸人。)
黄绮珊的这首《等待》是为了等一个人而吟唱。其实,一个人值得等待,人生任何值得拥有的美好,又何尝不值得等待呢?
(由诗及诗意,由等人及美好,在反问中提出中心论点。)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曾是被古人所称作的“人生四大美事”。只是,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四件美事,哪一件能够随随便便地拥有?美事需要等待!
(从人生四大美事不能随随便便地拥有,归纳出第一个分论点“美事需要等待”。)
成功需要等待。
郑秀妍2000年回国探亲时被韩国SM娱乐公司挖掘成为旗下的练习生。每天迎接她的便是无休无止的训练。尽管如此,她每天还给自己加大训练量。她是公司里练习时间最长的练习生。这一练,便是七年零六个月!当她出道后,那精湛的舞技和优美的歌喉,迅速让她成为万众瞩目的当红歌星。试想,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等待,郑秀妍能拥有如今的辉煌与灿烂吗?显然不能。
(先摆出第二个分论点“成功需要等待”,然后通过郑秀妍的具体经历加以论证。结尾句的“试想”,采用假设论述,从反面论证了成功需要等待。)
偶像值得等待。
他因主演的首部电影《重返20岁》,荣获2015年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奖。2016年6月,因出演古装玄幻剧《择天记》中的陈长生,他受到许许多多观众的热烈追捧。他是谁?他就是“人气偶像之王”鹿晗。可你知道吗?从被发掘成为练习生,整整八年,鹿晗默默无闻。八年的耐心等待,终于等到成为新一代偶像的这一天。谁说偶像不值得等待?
(先摆出第三个分论点,然后列举鹿晗的事例加以论证。)
梦想值得等待。
当2003年写诗成为她生活的重心和精神支撑后,她就矢志不渝。乡亲们不理解这个整天钻在纸堆里的农妇,网上的诗人们也大都高高在上地俯视甚至嘲笑她那从灵魂深处掏出来的诗句。可这一切,并不影响她的等待:她始终坚持写诗。结果,在2014年那个冬天,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她的名字就传遍大江南北,在全中国刮起了一阵诗歌的龙卷风。她就是被称作“脑瘫诗人”的余秀华。从2003年到2014年,为了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她足足等了11年!
(先摆出第四个分论点,然后列举余秀华的事例加以论证。)
“总之,岁月漫长,然后值得等待!”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这样说道。让我们再一次铭记:人生任何值得拥有的美好,一定值得等待。因为值得等待,所以等待。因为等待,所以花开。
(引用村上春树的名言,进而再一次点明中心论点。结尾采用顶真的句式,在回环往复中对中心论点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
【总评】
升格文与原文相比较,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观点鲜明,论点突出。
升格文在观点上不像原稿那样含含糊糊,而是旗帜鲜明。不仅中心论点如此,四个分论点亦是如此。同时,四个分论点从四个方面对“人生值得拥有的东西,一定值得等待”进行论述,很好地突出了中心论点,观点令人信服。
2.事例集中,论述充分。
原稿有事例,但是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升格文所列举的七个事例,在叙述与分析中,个个都紧扣分论点,很好地论证了分论点,进而突出了中心论点。而且,七个事例,既有概括事例,也有具体事例,而且后面的鹿晗及余秀华两个事例的叙述先是采用第三人称,后再指出人物具体身份,客观上也是制造悬念,起到了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效果,论述富有变化,更好地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
论文摘要:中国诗史“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文质彬彬、情文并茂,追求“壮美”的美学定位,以抒情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诗为主的诗体形式,皆由曹植垂范并师法千秋。曹植“一代诗宗”的诗史地位,是由曹植的四大贡献奠定的。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这座里程碑,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然“邺中诸子,陈王最高”(皎然《诗式》),后世言建安诗,也莫不首标曹植。然曹植诗歌的里程碑意义何在?他究竟对中国诗歌有何独特贡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略抒己见。
曹植诗隐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
中国诗歌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二源交汇,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标榜“汉魏风骨”,正是要恢复或再次确认这个大势走向。然建安诗人真正融二源于一流,远继《风》、《雅》、《庄》、《骚》,近承《汉乐府》与《十九首》,下开盛唐李白、杜甫诸人,得首推曹植。曹操诗21首,全为乐府诗,内容上槁目时艰,肠断民瘼,艺术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显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曹操长于四言诗,似有《诗经》遗风,然许学夷的《诗源辨体》卷四谓其“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也谓曹操四言诗“不受束於《三百篇》句法”。曹操的杂言诗,包括一些游仙诗,也似有《庄》、《骚》韵味,但主要还是源于汉乐府的杂言体和游仙诗。所以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称“孟德诗犹是汉音”。曹丕诗一半以上为乐府,并且“乐府酷是本色”(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曹丕工于言情,大量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这也显然“源出于《十九首》”(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相比之下,他受汉乐府和《十九首》的影响较小一些,王粲存诗20首,乐府诗仅有5首,其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皆与《十九首》相差较远;王粲诗更多地受到诗、骚的影响,这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所说,王粲诗乃“小雅、变风之余”,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王仲宣诗出于骚”,其余“六子”存诗太少,不足论。而曹植乃“风、雅之苗裔”(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曹植自己也以“有应风雅”相标榜(《与杨德祖书》),读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情诗》、《门有万里客行》等,这一点,不言而自明;同时,曹植《飞龙篇》、《远游篇》等游仙诗,“与《楚辞》同意”(郭茂倩《乐府诗集》卷64),《杂诗》六首,“原本于《离骚》”(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所以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曹子建诗出于骚”;并且,曹植诗也多乐府,“参其乐府,皆汉氏之韵”(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南国有佳人》等游子思妇诗,“全法《十九首》意象”(同上)。因此,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谓“子建之诗,隐括《风》、(傩》,组织屈、宋,洵为一代宗匠,高踞诸子之上。……然不能不推子建为极者,盖有得于诗家之正派的宗也。”将曹植作为《风》、《雅》、《楚辞》的正宗传人来推崇。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也谓“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也将曹植作为诗家“正轨颛门”,作为上承《诗经》,下开陶潜、李白、杜甫的“诗家正宗”来标榜。
建安诗歌,正处于承上启下,“二源合一流”的历史交汇处,“三曹七子”皆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真正以诗歌实绩确立这个嬗变大势者,当首推曹植。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好:曹植诗,“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惨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制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初步确立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所谓“骨气奇高”,是说曹植诗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气,充满气势和骨力,充满追求和抗争,显得慷慨刚健,悲愤沉郁,以气取胜,以骨取胜;所谓“词采华茂”,是说曹植诗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工于起调,善为警句,锻字炼句,声色和美。相比之下,曹操诗骨气高,然词采质朴;曹丕诗词采美,然“婉娈细秀”(钟惺《古诗归》卷七);王粲诗“文若春华”(曹植《王仲宣诔》),然“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卷二),“文秀而质赢”(钟嵘《诗品》卷上)。建安诗人唯曹植华丽其容,风骨其实,“词采华茂”因“骨气奇高”而不致流于浮艳纤柔,“骨气奇高”又因“词采华茂”而不致陷于平浅粗豪,真乃文质相称,情文并茂,壮哉美哉,美哉壮哉!所以成书《多岁堂古诗存》称“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吴质《答东阿王笺》即以“文彩巨丽”赞美曹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将“华丽壮大”作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征E3;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也指出:“曹植的诗中,这一点(华丽壮大)表现得最为明显,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以前,《诗经》天然古拙,《楚辞》风华流美,到《汉乐府》则刚健质朴,《古诗十九首》则平淡自然,而曹植熔铸《风》、《雅》、《楚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终于锻炼出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壮美品格而“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钟嵘《诗品》卷上)。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云:“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呜凤也。”高度评价了风骨与词采的统一,并誉为文中凤凰,同时讥笑有风骨而缺文采者为文中鸷鸟,有词采而乏风骨者为文中野鸡。牟愿相《小潞草堂杂论诗》云:“曹子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左思得其气骨,陆机摹其词采。左一传而为鲍照,再传而为李白;陆一传而为大、小谢,再传而为孟浩然,沿流溯源,去曹益远。”Es]陆机、谢灵运、谢眺等人,受曹植“词采华茂”的影响,以至愈演愈烈,繁衍出六朝诗歌的“采丽竞繁,刚健不闻”(陈子昂《修竹篇序》);另一方面,左思、鲍照,其实还包括阮籍、陶潜、庾信、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继承发展曹植“文中鸣凤”的精神,形成“盛唐雄赡”(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的壮美诗风。陈子昂的诗歌革新运动,上接“汉魏风骨”,要求新诗歌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修竹篇序》),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要求风骨与清发的结合,皆与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一脉相承。难怪杜甫要“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子建文章壮”(《别李义》),特别亲睐曹植,标榜曹植的壮美诗风;难怪尚镕《三家诗话》将曹植、李白、杜甫等人作为“文笔鸣凤”的代表诗人,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将李白、杜甫作为曹植的传人,认为李、杜“接武子建”,“其源皆出于子建”(《曹集铨评》附录)。因此,我们可以说,阮籍、左思、鲍照、庾信、陈子昂以及盛唐诗的“雄赡”,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品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是由曹植初步确立。
曹植诗“情意有余,汹涌而发”(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结束了中国诗歌在言志、缘事、缘情之间的左右摇摆,确立了抒情的文化品格。
《诗经》以言志抒情为主,其中有少数诗歌,如“民族史诗”、《七月》、《氓》等有明显的叙事倾向。《楚辞》也以抒情为主,但叙事性大为增强,《离骚》作为一首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回顾半生经历,探索未来道路,便大量用赋的手法;《招魂》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也多用体物铺叙笔法;《卜居》、《渔父》更是明显的散文化、叙事化。《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叙事为主,《东门行》、《病妇行》、《孤儿行》、《陌上桑》等皆为成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达到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又以抒情为主。中国诗歌虽以抒情言志为发端,但其发展实在是依违于志、情、事之间,左右摆摆,自曹丕的“文气”说、陆机的“缘情”说始,中国文学方觉醒、独立,中国诗歌方确方向,以情为本。然“文气”说、“缘情”说的出王主要受到建安诗歌的启发,是对建安诗歌“慷慨l、气,磊落以使才”(刘勰《文心雕龙·明诗》)、“遭乱流寓,自伤情多”(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诗序》)的总结提炼。而真正代表“文气”、“缘情”理论的实绩,以创作实践确立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诗人,当首推曹植。
《古诗十九首》虽以抒情为主,但毕竟数量太少,情感单纯,不外乎男女情愁和士子失意两种,不足与《汉乐府》一代叙事诗风相伉俪。曹操诗气雄力坚,情悲意壮,但所抒之情也大多局限于悲壮粗豪一类,并且不少诗作,如《对酒》、《度关山》、《薤露行》、《苦寒行》、《蒿里行》等,仍然受汉乐府“缘事而发”影响,有着明显的叙事性。曹丕“工于言情”,但也偏于男女之情,其反映政治、军事题材的诗,如《煌煌京洛行》、《秋胡行》、《令诗》、《黎阳作》等,也多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七子”中唯王粲、刘桢多抒情诗,但数量、质量皆远不能与曹植比肩。曹植诗“本乎性情(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慷慨高歌不减乃父,“柔情丽质,不减文帝”(钟嵘《诗品》卷上),并且无情不可抒,无意不可达,《白马篇》之豪壮、《薤露行》之慷慨、《送应氏》之悲凉、《七哀诗》之哀怨、《美女篇》凄婉、《杂诗》之缠绵、《赠徐干》之坦诚、《野田黄雀行》之沉痛、《赠白马王彪》之沉郁、《当墙欲高行》之愤激、《泰山梁甫行》之凄惨……,故庾信的《伤心赋序》谓曹植诗“千悲万恨”,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卷上也谓“子建、李、杜皆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者也。”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卷六也说“真切情深,子建所长”,方东树的《昭昧詹言》卷二也称曹植“情至之语,千载下犹为感激悲涕。”曹植诗不仅感情丰富、强烈,而且抒情手法多样、精湛,如《赠白马王彪》,或情附于事、或以景托情、或引类譬喻、或直抒胸臆、或旁敲侧击、或反面衬托、或侧面渲染,各种手法交替使用,彼此生发,将一腔生离死别、骨肉情深、忧谗畏讥、含冤负屈、报国恋君、忧生患死等种种复杂情感,抒写得淋漓尽致、深沉感人。
而曹操的第一抒情佳作《短歌行·对酒当歌》,抒思贤之情,主要用了比喻和直陈手法;曹丕的第一抒情佳作《燕歌行·秋风萧瑟》,写离别之情,主要用了以景传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相比之下,皆显得感彩单一,表现手法也单一。所以王世懋的《艺圃撷余》云:“古诗,两汉以来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多生情态,比一变也。”正是因为这“始为宏肆,多生情态”的“一变”,结束了中国诗歌在言志、缘事、缘情之间的徘徊游移状态,确立了抒情诗在诗坛的正宗地位,从此,诗主性情,文主事理的格局形成,后世论诗,当然要“祖述子建”了。曹植诗长于五言古体,并以众多的数量、广泛的题材、上乘的质量,确立了五言诗在中国诗坛的牢固地位。
曹植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抒写五言诗的诗人。《诗》、《骚》无标准的五言诗;西汉文人诗坛荒凉,苏、李五言诗系后人伪作;汉乐府首开五言风气,但毕竟以杂言为主;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全系五言,然题材狭窄,数量太少。五言诗,“暨建安之初”,方“五言腾踊”(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经“三曹七子一蔡”的努力,才“彬彬之盛,大备于时”(钟嵘《诗品·总论》,并垂式千秋,成为中国诗歌之一主要体式。而整个建安,只有曹植才是第一位大力抒写五言诗的诗人。据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现存建安五言诗162首,而曹植一人就有65首,占了整个建安五言诗的27.7%;第二名是曹丕,五言诗23首;第三名是王粲,五言诗16首,皆远不能与曹植比肩。
从题材范围来看,曹操五言诗“治国平天下”,多言政治、军事、民情等国家大事;曹丕五言诗“恩怨相汝尔”,多限于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七子”中唯王粲、刘桢五言诗稍多,其余不足言,虽题材较广泛,但毕竟数量太少。而曹植五言诗,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大涉家国之事,小及人际私情;神如灵飞龙,俗如虾鳝浮萍,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极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题材领域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并且咏史诗、咏怀诗、咏物诗、寄赠诗、山水诗、田园诗、游仙诗、边塞诗等等,皆有涉猎,真可谓“备诸体于建安者,陈思也”(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后世诗人,阮籍的《咏怀》诗,从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与曹植后期诗的忧生患死,比兴含蓄,一脉相承;左思的《咏史》,与曹植的《三良诗》、《虾鳝篇》、《豫章行》直接相通;陶渊明的咏史、咏怀诗,也是继承了曹植、阮籍、左思的路子,其田园诗也受曹植《芙蓉池作》、《公宴》等“怜风月、狎池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诗作的启发,陶渊明的《还旧居》与曹植的《送应氏》也形神兼似;郭璞的《游仙诗》与曹植的游仙诗更是一体相传;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钟嵘《诗品》卷上),其山水诗受到曹植山水景物描写的影响;鲍照乐府及边塞诗,也显然与曹植相关联;鲍照的“白马驿角弓”便源于曹植的“白马饰金羁”。所以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谓“《虾鳝篇》,太冲《咏史》所自出也;《远游篇》,景纯《游仙》所自出也;《南国有佳人》等篇,嗣宗诸作之祖;《公子敬爱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陈思所以独擅八斗也。”陈子昂的五古《感遇》诗,与曹植五古“不逾分寸”(施朴华《岘俯说诗》),李白的“古风”、杜甫的“五古”,“其源出于子建”(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由此可见,曹植五古的题材、体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难怪后世言五古要“祖述子建”(吴乔《围炉诗话》卷一),“必首思王”(张炎《曹子建集七卷本序》)。
艺术质量上,曹植五古深于取象,善为比兴,大量诗作,通篇用比兴,在建安诗坛,可谓“集比兴之大成”、“开一代风气”;曹植诗工于起调,善为结语,曹植以前,古诗不假思索,无意谋篇,自曹植,方“有起,有结,有伦序,有照应”(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下),并且“结名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诗法篇》),曹植有此成就,实在是大不易;曹植诗功于锤炼,善为警句,而曹植以前,古诗“平平道出,无用工字面”,自曹植,方锻字炼句,后世诗人争相效仿,甚至“唐人诗眼本于此”(谢榛《四溟诗话》卷二);曹植诗对仗工整,平仄妥贴,对齐永明体及唐近体诗,也多有启发;曹植诗词诗采华茂,粲溢古今,却“浑然天成”、“文质适中”(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二、卷三),将乐府诗的通俗和《十九道》的典雅相融合,“形成自己全新的语言风格”;此皆曹丕、王粲所不及,曹操更是无此“文心”,无意“雕龙”。
美丽的果洛草原上,有许多与格萨尔王相关的遗迹:清澈的扎陵湖、鄂陵湖、卓陵湖,是格萨尔王的寄魂湖,雄伟的阿尼玛卿山,是格萨尔王的寄魂山……
德尔文部落是格萨尔王的追随者,他们英勇善战、视死如归,且一直虔诚地将格萨尔王史诗的传承、说唱作为使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千年以前,在今东部、四川西部有条“智龙阿”沟,居住着“智部落”一族人,即智・拉加家族。后来,智・拉加家族内部出现纠纷,其子智・阿本带领着五十多户人家迁徙,前往“多绕吉贡当保”和“给吉麻毛席多”等地另辟蹊径。因这两地均属山沟,当地人便称他们为“格龙巴”――意即居住在格沟里的人。
随着智・阿本统领的格龙巴部落逐渐壮大,周围的土著部落年则、夸热、哇来感到了威胁,他们相互商议,决定征服格龙巴。格龙巴的头人智・阿本提前得到了消息,便率领部族成员积极应战,一举将年则、夸热、哇来打败,并成为了统治者。所以,智・阿本成为了“果洛”――“反败为胜的头人”。
此后,在智・阿本的统治下,各个部落不断繁衍生息,并在后来形成了昂欠本、班玛本、阿什姜本三大部落,被称为“三果洛”,通译为“果洛”,沿用至今。
这便是果洛的由来。
坚强勇敢的果洛人历史与神话赋予的色彩
这是一片被赋予了神奇色彩的草原,连同那寂静无声的雪山与湖泊,养育着世世代代的果洛人民。人们在此勤勉地耕耘,并对这片土地抱以纯粹的崇敬;他们也善于表达,只要是从口中讲出的故事,就一定带有传奇色彩。
事实上,在果洛人心里,智・阿本创造果洛的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在更久远的传说里,那个叫做“阿本”的少年本是一个生活在年保玉则的牧人,一天,阿本从一条恶鹞口中救下了一条白蛇,后来才得知,那白蛇竟是年保玉则山神的三女儿。山神为表感谢,将三女儿嫁给了少年阿本。阿本将居住在年保玉则附近的牧民聚集起来,渐渐形成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同样受到了周边几个部落的觊觎和威胁,但头人阿本打败了敌人,建立了“果洛”。
虽然没有了白蛇与山神,但“反败为胜”的部分却是相同的。纵观整个果洛的历史,不难看出果洛人民对坚强勇敢之士的崇敬。
根据史料,自北周以后,果洛一带的部落就以姓氏为号,各自分立,划地游牧,只有在吐蕃王朝期间有过短暂的统一,吐蕃王朝崩溃后,果洛便又被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所割据。千百年来,果洛因环境阻隔、交通不便,因此长期游离于各大政治势力之外,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
一直以来,果洛人民就生活在各个部落的争端之下,赢者为王,败者为寇,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果洛人民才如此崇敬英勇之士。
一代又一代果洛人生活在草原和山川之间,在寂静无声的雪山和湖泊之中,震撼于天地间散发的神异光芒。他们以游牧为生,也热爱游牧,往往行走于崇山峻岭,在难得的和平岁月里,尽情感受生命的绚烂,而每当动乱来临,他们也会变得强悍。他们用古朴、厚重的性格耕耘着这片迤逦的土地,这片土地也同样赋予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因此那些神话传说才如此精彩纷呈。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格萨尔王传》。果洛人民认为格萨尔王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是惩恶扬善、抑强扶弱、普渡众生的救世主。自公元11世纪起,《格萨尔王传》的故事便由民间说唱艺人口授的方式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成为当地和整个藏区文化中最绚烂的篇章。
格萨尔王诞生地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果洛素有“河源之洲”的称谓,正好处在“玛域”――黄河源头的广大区域的中心地带。在广为流传的《格萨尔王传》中,有众多重要情节都与“玛域”有关。在今天的果洛草原上,到处都留有格萨尔王的足迹,也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果洛人民非常自豪,因为这里正是传奇英雄格萨尔王的诞生地。
在阿本的故事中,年保玉则山神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除魔勇士阿本,山神是融上天神、中年神、下龙神为一体的精灵,其三个女儿分别是天女、年女以及龙女,因此,嫁给阿本的女儿,便是龙女。在《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是神子下凡,其父为山神,其母为龙女。这无疑又与阿本的传说联系在了一起。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共有120多部,2000多万字,运用诗歌与散文、吟唱与道白相结合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神话、诗歌、寓言、谚语、格言等融为一体,以大气磅礴的语言将传奇英雄格萨尔王的一生记录了下来。
相传在很早以前,岭国出了一个穷孩子,名叫“觉如”,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终年漂泊在外,生活得相当贫苦。逆境中的成长,让觉如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当时的岭国,有着“赛马选王”的传统。刚满16岁的觉如,毅然来到英雄云集的岭国,决定参加“赛马选王”,经过一番鏖战,他力挫群雄,得胜称王,尊号即为“格萨尔”。
格萨尔王的一生波澜壮阔,他不仅带领族人南征北战,驱逐了掳掠百姓的侵略者,为岭国赢得了自由与和平,他还接受天命,除暴安良、斩妖除魔,镇服了邪恶的妖怪。在邪恶势力面前,他奋起抗争,毫不妥协;面对弱肉强食的现象,他同样会不遗余力予以铲除;在抑恶扬善的同时,他又致力于弘扬佛法,传播文化。
在《格萨尔王传》诞生的年代,各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控制权,彼此征战不休,在长期残酷的战乱中,人民不断遭受苦难,因此,他们心中极度盼望能有一个爱护百姓、英勇无畏,能够外御强敌、内修政务的贤明君王出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格萨尔王传》应运而生。
格萨尔王的英雄形象,深深植根于藏族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美丽的果洛草原,拥有许多与格萨尔王相关的遗迹:在达日县吉达尔黑土沟,格萨尔度过了苦难的童年;玛多县阿玉迪,据许多格萨尔学者考证,正是格萨尔“赛马称王”的地方,从阿玉迪到格拉杂,赛马路径一览无余,格拉杂山脚下的宝座依稀可辨,如今当地人对“上玛域十三岳”、“下玛域九圣山”的称呼,更是沿袭了史诗中的叫法,千百年来不曾更改;秀美清澈的扎陵湖、鄂陵湖、卓陵湖,据说正是格萨尔王的寄魂湖,而雄伟壮丽的阿尼玛卿,则是格萨尔王的寄魂山……
总之,在果洛这片土地上,格萨尔王的遗迹比比皆是。
格萨尔王的追随者英勇善战的德尔文部落
传说基于现实,格萨尔王英雄气质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位于“三果洛”中的阿什姜本,就生活着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部落――德尔文部落。
“德尔文”藏语意为“来自墓穴的人”。这个部落的成员英勇善战、视死如归,近千年来,他们一直虔诚地将格萨尔王史诗的传承、说唱作为自己的使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或许在他们看来,格萨尔王戎马一生,也跟自己部落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德尔文部落深信自己是董氏华秀部落后裔,而华秀部落则是“藏族十秀”之一,拥有崇高的地位。根据《嘉木样协巴传》中的记载,华秀部落的始祖当时苦于没有子嗣,遍寻良方,后经人指点,始祖便开始供奉、祭拜苯教神灵“华赛斗拉梅把日”,终得一子,始祖将之取名为“华赛加布”,意为“受华赛斗拉梅把日神的保护”。其后,华秀部落不断繁衍生息,人丁兴旺。
相传,古时统治青海的蒙古王爷常常领兵出征,且每次都会胁迫其所途经的藏族部落参战。一次,蒙古王爷征集了蒙藏十八部落的所有壮丁参战,王爷站在浩浩荡荡的队伍前列,大声命令说:“明日我高呼德尔文时,谁若是贪生怕死,定要削其鼻舌,割襟羞辱。谁若英勇杀敌,定当重奖!”这里的“德尔文”是“冲锋陷阵”的意思。翌日,随着王爷一声令下,华秀部落的后裔们奋不顾身地冲入敌阵,一举消灭了敌军。 果洛蕴藏着自然与文化的奇珍异宝,从圣洁的雪山到明澈的湖泊,从突兀的奇石到历史遗迹,所有的山山水水和人文景观,都承载着格萨尔的遗迹和传说。
战后,蒙古王爷论功行赏,对华秀部落的后裔们大加褒奖,并赐名“华秀德尔文部落”。自此,德尔文部落之名,正式出现于历史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