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1: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2)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3)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在整体上正向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转变。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而能源消耗仅增长了2.2倍。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为0.4。1980年,每万吨标准煤消耗仅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750万元,到2000年,同样的能源消耗,能够产出GDP2182万元。中国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由于我们处于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之中,有大量先进技术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将许多新技术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有些技术还很快向海外企业转让。科技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引进技术的空间大大拓展。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予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1991—2000年,中国累计投入研发经费约为553亿美元,仅为美国同期的1/36,约为韩国的1/2。2003年中国研发经费约为190亿美元,也仅相当于美国的1/16。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处于相对高消耗的发展时期。(2)符合“一般趋势”表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但中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一定要使经济增长向着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要打破“一般趋势”,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全球平均为29.7%,而中国仅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们还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资源全球平均为8241立方米,中国仅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油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国内供给的压力更大。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加快优化升级,工业化不能进一步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难以承受,增长将不可持续。
第三,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中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4%,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为28%。与收入水平与中国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要低19个百分点,在同类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二位;就业比重要低20个百分点,名列倒数第一。考虑到中国服务业统计方面可能存在误差,即使按调整后的数据,中国服务业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同类国家的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状况相比,中国有较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国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大多数是服务行业。特别在一些具有垄断、半垄断性质的行业中,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改革滞后的影响。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最终需求。(2)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安置富余职工的压力,使本来可以交给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3)产业性质定位的影响。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产业,强调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对金融、通讯等行业,强调安全性的要求;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强调其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这些性质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时对它们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重视不够。(4)低消费率的影响。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业发展缓慢和比重偏低。(5)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工业比重和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第四,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过去多年,我们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压低地价,甚至实行零地价;污染企业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这些都进一步压低了成本,是靠欠账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这种状况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近几年,中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将对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此外,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将纠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土地资源等严重问题,同时也会使地价上升,带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要解决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我们在尚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持续升级过程。与前些年的主导产业相比,新的主导产业资金更密集,单位产出使用的劳动力更少,就业的压力加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就不断下降,“高增长低就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五,开放带来的升级空间越来越小。和以前填补空白式的结构升级过程相比,今后通过引进新产业、新产品,继续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缩小。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加大。近些年来,通过技术引进,中国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今后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已经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考虑,拥有这些技术的西方国家从其战略图谋考虑,都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特别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始终面临技术封锁局面,如巨型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技术的进口,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一些军民两用性质的技术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也经常受到西方国家以军事安全为借口的输出干预。
针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状况,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条件开始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产业水平提升;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投资主体;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应当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事关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政府的扶持与支持。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产业与技术战略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上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主导产业。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设备制造业振兴。我们自己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以重大工程为依托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研制,目的明确,配套同步,成果直接为重大项目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约束,其成效是“可检验的”,是要拿到市场上去的,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跟踪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微系统、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洁净与高效能源、海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等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导下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技术。我们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奠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含义大不一样。在封闭的经济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闭门造车”,从头开始自主开发所有的技术环节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而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能力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从头开始形成自己的封闭技术体系。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这是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优化升级
一、四川产业结构概述
1.现状
从2000年开始,四川省产业结构在平稳中不断的调整,逐步向工业强省的目标迈进。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四川省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平稳下降,从2000年的25.4%到2009年的15.8%;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41.9%,到2009年的47.4%;第三产业所占GDP比例在波折中前行,从2000年的32.7%到2009年的36.7%。
将四川省近十年来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四川的产业呈现出两低一高的特点。这就是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过低。这很不利于四川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川要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承接产业转移。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增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能力。而这一内容是否能顺利的实现,是四川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四川的产业转移存在很多的问题。
2.存在问题
(1)产业优势不明显。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优势产业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四川省的优势产业包括了装备制造、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但是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这些产业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优势,各级行政部门为了自己地区的利益以及自己的政绩,强行将一些自己管辖区域内的产业部门论证为主导产业,由于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一些产业在各个地区都是其优势产业,各个行政地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而由此产生的后果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还有专业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因此得不到提高。
(2)产业园区缺乏集聚力,经济缺乏增长极。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的通知中,可以看到,目前,我省通过国家审核设立的开发区共有43个。其中,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经商务部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经海关总署批准的出口加工区2个,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8个。同时,我省还有作为产业集中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其他各类产业园区147个。截至2008年底,全省各类产业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3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0.4%;完成工业增加值2285亿元,增长4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的现实意义是不置可否的。但是,就全省产业园的发展现状来看,与东部沿海以及部分中部省份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发展不平衡。我省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周边,成德绵眉资遂六市产业园区数量占全省的42%,盆周和民族地区产业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园区产业定位不准确,园区产业功能分区不合理,具有产业集中度的园区仅占15%左右。三是对外资的引进力度不够。我省多数产业园区以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为主,引进外资在园区招商引资总量中的比重较小。
(3)产业传导机制作用。由于产业政策在传导的过程当中会发生信息的耗散、畸变、失灵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要产业传导机制的存在,以此来消除和减少收信的不确定性,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使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是产业传导机制不同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因为它没有一套完善的传导系统,所以如何建立合理指标的有效性,如何考察产业政策的效果显得很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当国家产业政策传导至四川省时,其真实价值已经发生了无可避免的减损,而四川省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的产业政策时往往出现偏差,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四川省的“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到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承接产业转移。规划中写到,四川省应该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努力把四川省建成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积极承接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低能耗和无污染的现代产业。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强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全面增强产业转移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重点,招大引强,努力四川省建成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区域总部基地、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
从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川省在未来五年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结合四川产业结构的现状,要做好产业转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正确选择优势行业,避免重复建设,好大喜功现象的出现,提高产业专业化程度;第二,提升产业园区的聚集度,合理规划各产业园区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外资;第三,提高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能够正确解读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予以实现。尽力排除产业传导过程当中出现的可能导致信息耗散、畸变和失灵的因素,使产业信息真实可靠,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郑备.四川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势行业的判断[J].理论与改革,2006(1).
[2] 江世银.四川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J].理论与改革,2009(5).
[3]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的通知[Z].川办发〔2009〕55号,2009.11.19.
[4] 杨爱民.四川产业结构现状与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10(12).
[5] 达捷.四川产业协同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2010(11).
一、关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的争论
中国日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这一判断在学术界已经没有太大的争议。但是,关于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却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发展重化学工业是工业化中期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这种观点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出现的产业结构重型化相符,同时也与工业化理论一脉相承。另一种观点认为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必须依靠大力发展服务业来推动,这可以从近年来在政府文件中多次出现的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论述中找到政策支持。在工作实践中,各地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时,往往将发展服务业与工业化对立起来,在制定支持服务业和支持重工业的扶植政策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和抵触。
国内学者对在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到底应依靠重化工业还是服务业这一问题的争论中,一些学者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主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观点,这一观点以吴敬琏等经济学家为代表。吴敬琏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热衷的重化工业的实质仍是走旧型工业化道路,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支撑外延式增长,无助于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他主张,中国的工业化后期可以依靠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主要依据是:一是根据霍夫曼等人的理论进行结构升级的结果是很快出现资源短缺和失业率的上升。二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贡献率高于重工业。三是新型工业化目标与发展服务业并不矛盾。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以重化工业为主,这一观点以厉以宁等经济学家为代表。厉以宁认为,工业重型化在中国具有必然性。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历了轻工业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二次重工化”开始显露端倪。这既有“由轻到重”的客观规律起作用,又体现了产业发展本身对设备更新改造的巨大需求。主要依据是:一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途径经历了从轻工业开始转入重工业阶段,再转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上不可逾越。二是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发展国防力量,必须依靠重化工业,但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发展重工业。三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重工业的高污染和高能耗,但并非重工业本身造成这些负面效应。除此之外,樊纲等经济学家还认为,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应过分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展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主要依据是:一是中国人均收入不及高收入国家的=三十分之一,片面强调中国产业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看齐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工业化发展规律。二是不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带动较多的就业,而且重化工业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会产生对劳动就业的更大需求。三是服务业发展要以制造业为基础,服务业的发展不能脱离制造业的发展。
二、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目标和方向
我们认为,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发展程度,结合本世纪前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_方向和总体目标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道理在于:第一,虽然中国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但是无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长期来看,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第二,从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化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产业结构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容易导致很多弊端。即使经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比例迅速增长,但其服务业也是高度发达、比重不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的,甚至在工业化前期这些国家服务业比重也是处于主导地位。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服务业比重也远远高于中国。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同时结合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否则产业结构将会出现畸形。第三,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调整、改造和升级的任务,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中国要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口标,必须在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改造和升级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实现这一目标有三个主要手段:第一,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第二。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第三,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为核心,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首先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同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切实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
式仍是制约和限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思想根源。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协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就业等约束条件之间的矛盾。
(二)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在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减少政府对经营性活动和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参与,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建立,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打破恶性竞争,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规避产业结构趋同,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再一方面,降低企业退出壁垒,通过不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来解决企业普遍存在产业进入和退出成本过高等问题。还有,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同一产业上进行低水平重复和竞争。
(三)大力调整服务业结构.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未来中国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褴体水准;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例如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组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产品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产品展示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国际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四)有效协调发展服务业和吸纳就业的关系
目前,在中国服务业中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是传统服务业,由于传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和对就业的贡献率很有限.过度依赖传统服务业吸纳就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本深化带来的就业问题.也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服务业发展结构。因此,应在挖掘传统服务业就业潜力的同时,大力发展生产业,着力扶持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中就业容量大的社会服务业(例如物流、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通过全面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来扩大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具体措施包括:按照各行业就业的密度和带动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制定优惠和扶植政策;制定灵活有效的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员工和事业单位员工自由流动和发展除全日制以外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和制定相关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为企业多吸纳劳动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普及各层次的教育培训,加强全民对提高教育水平和积累人力资本的认识,正确引导居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对增强劳动力就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相关投资和金融政策,避免企业不合理地出现用资金替代劳动力的倾向。
(五)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其一,制定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引导投资结构,发挥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优化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应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来引导投资方向和促进投资结构优化,从而避免因投资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风险;除了严格控制土地供给以外,还应当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的调节作用,使地价的高低能够影响不同行业与不同地区的投资成本,进而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和导向作用。其二,要深化环境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构建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就资源使用而言,有必要建立各类企业都要为取得重要资源使用权和开采权付费的机制。同时,各地应强制建立起生态修复保证金制度和安全投入制度。就环境保护的约束机制而言,政府要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资源方面的公共职责,要明确“先支付费用,后取得排污权”的原则,要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保护环境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投资的环境标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在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目标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六)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兴工业化相结合
在经济服务化和工业化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的条件下,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够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力量。第一,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从第二产业总投入来源中服务业和工业所占比重的国际比较来看,除了第二产业在自身总投人中占比最高以外,第二产业总投入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次于第二产业,因此第三产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中间产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这一比重低于国际水平,表明中国服务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所占的比重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在产业链构成方面,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附加价值也越来越有限,未来第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第二,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第三,从产业关联角度分析,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多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生产业既是随产业分工从工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产业部门,同时工业也决定了对生产业的需求规模和产品结构,而且,第二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中间产品和投入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等基本上南第二产业提供。因此,应通过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兴工业化的有机结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分析
1.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技术创新测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人们将创新活动看作是一个线性过程,即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因此人们认为技术创新取决于创新投入。人们自然将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作为测度玩不玩的主要指标。后来随着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认识到技术创新的过程并不遵从上述纯属模式。1986年,克莱因和罗森堡提出了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式”。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产业结构出现了名义高度化的现象,实际高度化不足的虚高度化。本文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来分析创新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强调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要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尽快成长更替,打破原有产业结构低水平的均衡,实现少数高科技、高效率产业的超前发展,然后带动相关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库诺特(Cournot,1838)寡头竞争模型可以说是纳什均衡的最早版本,它比纳什(Nash,1950)本人的定义早了100多年。本文在分析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借鉴了库诺特寡头竞争模型来分析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本文运用了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创新从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
2.1创新的含义
在经济学范畴,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本文中所讲的创新分为两个方面: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它们分别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两个方面。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制度创新则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2.2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机制分析
2.2.1技术创新在产业内部的扩散效应
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技术在产业内部的扩散实际上是技术在企业之间的扩散。对于技术创新的扩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的S—曲线模型。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根本动因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工艺以及其他商业用途上,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产业内部各企业在寻求竞争优势的过程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而依靠技术创新所获取的竞争优势不能长期存在,技术创新必然会被其它企业采用,这样企业必须进行新的技术创新。在这样不断创新,不断扩散,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2.2.2技术创新向产业外的辐射效应
技术创新扩散(innovation diffusion)是技术创新大过程的一个后续子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运动过程。当产业内技术扩散到一定阶段时,该产业会对外部的关联产业形成产业关联效应,即该产业由于自身的发展而使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
3.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任何政策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和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区域产业政策是针对区域产业结构问题而制定的有关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实现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生产力,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布局合理,需要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产业政策在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2.实现区域资源配置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区域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资源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效配置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作用在于弥补市场机制在区域配置资源中的缺陷,实现资源空间配置的合理化和效益的高度化,无论是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还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都是为了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充分自由流动,以提高生产力布局的空间效益和宏观结构效益。
3.实施区域产业政策有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只有因地制宜从各区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 湖北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湖北省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形成了以汽车、电力、钢铁、纺织、电子、化学原料及化学药品制造、烟草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在近年来,湖北省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批成长性良好的产业,战略产业逐渐发挥作用,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提升。与全国相比, 全省39 个大类行业的优势状况可以分成四类: 一是具有优势的产业, 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电力、钢铁、化学纤维、通信设备、金属制造、烟草; 二是具有一定实力的产业, 在全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但优势有所减弱。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印刷业、造纸业、文教体育用品; 三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在全国的优势,虽不够突出, 但发展前景较好, 主要是建材、石化、医药、饮料、农产品加工业; 四是竞争力偏弱的产业, 在全国不具有优势, 主要是皮革、橡胶制品业。
从湖北工业发展态势看, 目前初步形成以汽车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工业和以光机电一体化为龙头的光电子信息、激光、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产业。但是湖北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及高耗能产业拉动,产业层次不够高,工业增长科技含量低。
5.发挥湖北省区域优势
区域优势是指地区在区域分工过程中的有得条件。它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区域分工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发挥区域优势就是要在众多绝对优势中强调最大优势,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选择劣势最小者。
以历史、现实和发展的眼光来看,湖北不仅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和交通优势,也有后发地区的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等优势,更有突出的科教、人才优势,特别 是随着国际国内格局的深度调整,各种优势叠加,这些优势的综合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6.增加在创新方面的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活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将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引导、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活动。对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给予奖励。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
7. 鼓励制度创新,形成协调有有序的产业结构
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环境建设。知识产权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知识产权许可、技术转移等制度和政策,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切实做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工作,确保核心技术获得专利保护。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各项制度。商务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对外贸易政策,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研究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的风险化解机制,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市场。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科技、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要客观、科学评估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价值和市场前景,努力提供优良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STONEMAN P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echnology Polic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 WHITTAKER D H .Managing Innovation : a Study of British and Japanese Factori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 JON S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Entreprises ,Technology and Strategy [M]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1998
[5] PAUL G .Structure: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6]王云平,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4
关键词:产业结构;线性回归;实证检验;对策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12-02
1 研究背景
1.1 安徽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大力的推动下,尤其是在近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大好机遇背景下,安徽产业结构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创新,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二三”向“二三一”质的转变。由下表可以看出,十几年来安徽经济总体上一直都是持续较快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幅度明显加快。具体到三次产业层面上来看,第一产业产值虽然一直都保持增长,然而与第二、三产业产值显著增长的态势相比较,其增幅明显不大。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第一产业从支撑产业演变成基础产业,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以及以流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发展安徽省经济的领军力量。因而,可以将近几年来安徽经济的发展特征归结为如下几点:第一,农业发展由原来的乱、散、小模式已逐渐转变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农业的发展不再仅注重数量上的增长,而更多地注重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第二,工业已成为安徽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分工合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化体系已基本形成,工业内部结构逐步向高加工度方向迈进;第三,服务业突飞猛进,新兴行业迅速发展。旅游、物流、信息等行业已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1.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性
首先,尽管近年来安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显著的成果,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产业结构仍不够十分合理,还没实现最优的产业结构模式,以至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与经济发达省份差距更大。
其次,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有赖于深入产业结构升级。比如说:产能过剩、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地方政府投资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一方面在于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许多行业内生机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在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不协调性,有些产业的发展往往较大滞后于主导产业的发展,从而不利于总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再者,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各地方受利益的驱使,追求GDP高速发展,竞相扩大产业规模。这种不顾总体产业格局,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发展模式,实质上只会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有利于保持安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2.1 指标选取
为了探索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模式,本文将选取两组指标,一组表示被解释变量,另一组表示解释变量。
2.1.1 被解释变量
以国民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表示被解释变量(Y),其一可以较好地反映安徽省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市场价值总量,能够从直观上显示该省经济发展的规模。其二,GDP的构成简单地说可以看成是三次产业各自产值加总的结果,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建立符合本文实证研究的目的。
2.1.2 解释变量
考虑到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以及不同指标之间横向比较的客观性,本文将选取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分别表示解释变量X1、X2以及X3。其中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与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产业。
2.2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本文研究所需数据均来源于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涉及1995-2008年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各自产值。但由于宏观经济数据常常出现明显的时间趋势,这些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并不具有稳定过程的特征,那么为了消除由这些时间数据产生的“伪回归”现象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时间数据采取了对数处理。
3 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过程
根据上文对变量指标及其数据的处理,不妨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
运用E-views软件包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3.1 回归的线性方程
Ln(Y)=1.112459+0.227147Ln(X1)+ 0.472229Ln(X2)+ 0.295935Ln(X3)
(14.50666)(11.75788)(24.31510)(19.50288)
=0.999945F=60918.10D.W=1.244694
3.2 模型的实证检验
3.2.1 经济意义的检验
β0、β1、β2、β3的估计值都是正值,说明GDP随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而增加,这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与经济理论相一致,因而该模型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
3.2.2 统计意义的检验
(1)由于回归拟合度的决定系数为0.999945,解释了总离差的99.99%,说明回归直线对样本点模拟的非常好;
(2)所有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值的t估计量都大于95%置信水平下的t分布临界值2.365,因此解释变量显著;
(3)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60918.10> F0.05 (3,11)=3.59,则回归方程总体线性显著。
3.2.3 计量经济学的检验
(1)自相关检验:当显著水平为5%, n=14,k=3时,查德宾-沃森表可知dL =0.767, dU=1.779,有dL
(2)多重共线性检验:运用E-views软件计算X1、X2、X3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2=0.961724、r13=0.932458、r23=0.988620。很明显,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不难分析,之所以出现多重共线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三次产业之间没有形成协调发展的关系,资源没有实现合理的配置,或者是产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并不相适应等。
4 加快推进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当前,无论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还是为了促进安徽经济长远的平稳发展,都需要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在动态过程中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此,结合上述线性回归结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夯实第一产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安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这是由该省所在区域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历史所沿袭下来的结果,所以第一产业作为安徽经济长期持久发展的基础产业的地位应该加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若按照以往第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农业不会有大的发展,对于提升该省整体经济实力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转变第一产业发展的模式,不仅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一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或者低耗自然资源的农业产业,并加大培育新型农村产业的力度;二是利于安徽地域优势,加强与周边省份农业化经营的技术和贸易上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与“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这些不仅有利于弥补安徽资源的匮乏,而且对于缓解该省农村就业与再就业的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三是提高安徽省农产品的加工度,把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为基础来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确立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中心产业。针对第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如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以及能耗高等,提出相对应的改革措施。首先,放缓高耗能行业的增速,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耗能低、增长快、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中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加强传统优势行业的发展,并与现代新兴行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我省的汽车、化工、家电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再次,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该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依托安徽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最后,抓住中央近年来大力发展中部的历史机遇,加强与中部其他五省的优势互补,建立多方位、高层次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实现区域结构呈特色发展,产业集群成新的生产模式。
第三,由上述实证结论可知,近年来,第三产业在安徽省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如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7.39%,β3值更是达到0.295935,其作用一目了然。由于安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相对来说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可以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还可以通过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提高总体经济效益。安徽地处便利,而且历来是一个人口规模大、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因此应着力通过技术革命推动安徽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安徽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便促进全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安徽统计年鉴2009[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魏玲.浅谈安徽省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预测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51-04
国内学者关注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集中探讨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但对职业教育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对准确地预测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以引导和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建立非线性统计模型,由产业分行业发展到分行业就业,进而到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的定量关系模型,从而定量预测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趋势。
一、模型构建
(一)我国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模型
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在这方面有关学者普遍采用就业吸纳弹性来衡量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函数关系[1][2],建立非线性模型:
j=1,2,…,18 (1)
其中,Yj为三大产业相应行业(划分情况见表1)的年就业人数(单位:万人),Xj为对应行业年增加值(单位:亿元),εj为误差项,υj通常称为就业吸纳弹性[3],即行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人口相应增加υj个百分点。对模型(1)取对数得线性模型:
1nYj=μj+υj1nXj+εj,j=1,2,…,18 (2)
根据2003~2011年各行业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口数据,通过R软件对(2)式做回归分析,可知,拉动就业显著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相应的就业吸纳弹性依次为:0.69126、0.51404、0.56515、0.53374,就业吸纳弹性都在0.5以上。拉动就业不显著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应就业吸纳弹性依次为:-0.24178、0.1716、0.12207、0.1724。考虑到农林牧渔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人口更多进入第二、三产业行业;采矿业注重先进设备的运用;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是政府行为的公共服务行业。所以相应的就业吸纳弹性较低也是合乎实际情况。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就业模型的探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分为12大类,见表2。每一类都有对应的行业就业方向,通过对各大类下每个专业就业方向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各大类分行业的主要就业方向。
学校毕业学生就业人数在社会各行业就业人口总数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故考虑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毕业生数与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多元线性模型:
Zi=Yαi+ei,i=1,2,…,12 (3)
其中Zi=(Zi1,Zi2,…,Zin)T,Y=(Y1,Y2,…,Yn),
αi=(αi1,αi2,…,αin)T。
Y中元素Yj为三大产业分行业年就业人数,其中若Yj不是Zi的主要就业方向,则相应的αji=0。Zi为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年毕业生人数,ei为误差项。参数αi的最小二乘估计为:=(YTY)-1YTZi。
αji称为就业吸收率,即相关联行业年就业人数每增加一个单位,需求αji个单位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应专业人才。理论上讲,就业吸收率αji0时,称作促进效应,反映出行业就业人口增加导致对中职学生需求的增加,当发生促进效应时,学校应增加相关联专业招生规模,或考虑增加专业大类学生在该行业就业比例。根据就业吸收率,学校可以调整专业规模设置、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就业需求。
根据2003~2011年分行业就业数据及对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数据[4]进行回归分析,修正后得模型系数,详见表3,进而得到对专业大类发生明显促进效应与挤出效应的行业,详见表4。
二、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
通过模型(1)(3),即得到基于国民经济分行业增加值的中等职业学校分大类就业人数预测模型:
Zi=i=1,2,…,12 (4)
以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相应的预测模型为:
Z7=
根据2011年数据,通过模型预测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毕业生数为126.0615万人,而2011年实际毕业生数为123.9731万人,预测误差约为0.02,实证效果较好。又α77=max{α67,α77,α87,α12,7}>0,α87=min{α67,α77,α87,α12,7}
根据2011年分行业产业增加值,通过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可预测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毕业生数,见表5,并与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实际毕业生数对比,预测误差都在0.15以内。误差较大的是Z5加工制造专业类,预测数据比毕业数据增加14万,预测误差为0.12,考虑到从经济数据规律体现出近年来社会急需中职加工制造专业人才,从而产生累加效应致使偏差较大的结果是可以解释的。12个专业大类的预测效果总体较好。
三、结论
根据2003~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各行业产业增加值,建立时间序列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系数和模型都通过检验。根据模型预测2014~2019年我国三大产业各行业产业增加值,并基于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定量预测出产业发展对中职毕业生需求变动趋向及变动数量。表6给出中职学校分专业大类的2014~2019年就业需求预测结果。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high tech service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challenge of the high tech service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t analyses the needs of th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ach industry in order to give a hand to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t conclud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main method of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关键词: 高技术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Key words: high tech service;industrial structure;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147—02
0 引言
高技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外延,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通过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耗低、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化服务的新兴服务业。2012年1月,国务院公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对于扩大内需、吸纳就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随后,广东省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提出要着力推动重点领域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打造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高技术服务体系,为我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研究,探讨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如何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帮助,以及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1 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高技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起步早,发展迅速,在“十二五”规划中,广东省提出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全省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与知识产权服务业、生物技术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等重点发展领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批专业性强、优势明显、技术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基地和集聚区。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GDP达到5.3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0.0%,其中第三产业完成23808.46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5.2%,增长9.1%,说明服务业的发展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
1.1 广东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特征
1.1.1 高技术服务业对广东省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011年底,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808.46亿元,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比重不断增加,对广东省整体的国民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高技术服务业的运行和发展模式很少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具有专业性、高技术性、创新性和绿色环保节能的特点,能够给广东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1.2 高技术服务规模、种类不断扩大和功能多样化 研发设计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节能管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一批广东省重点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在迅速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0年底,广州开发区引进的服务业外资金额首次超过工业项目,达到56.45%的比重,而且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突破26%。目前广州、深圳分别建立了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预计到2015年分别收入达到7500亿元和4260亿元。
摘 要 税收政策对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税收政策在需求、供给、税收优惠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缺陷。为此,需要我国从调整税负水平、改革和完善税收政策、调整税收优惠措施等方面加以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 税收优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部分,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通过间接引导资本等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研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影响
税收政策会通过传递政府的调控信号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也会通过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对行业生产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税种一般分为流税、所得税、资源税、行为税和财产税。不同的税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但是所有的税种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影响着企业的运转,并且能够作用于行业的结构分布,从宏观上影响产业结构。税收影响不同行业是通过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体现出来的。
(二)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间接影响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对全产业或其中某些产业予以支持、保护、扶植或限制,从而调整产业结构来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产业政策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波及效果,是因为它能够控制大多数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间接影响。税收政策可以通过税种的设置、税目的选择、计税依据的确立、税率的设定、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影响需求、供给和环境三方面因素进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税收政策的缺陷
(一)需求方面的缺陷
一是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过高,这使得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减少了私人可支配收入,从而阻碍了私人消费结构,即而影响了产业供给结构。二是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我国调节收入的税收手段存在一些缺陷,无法有效遏制和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问题。三是税收对消费需求的调节引导不足。包括消费税征税范围过窄、消费税的税率设置不够合理等。
(二)供给方面的缺陷
一是对劳动力的税收政策缺陷。社会保障税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力数量,从而阻碍了我国产业供给结构的升级。税收政策对教育支持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力质量,从而阻碍了我国产业供给结构的升级。二是现行部分税制存在投资导向及技术升级障碍。我国的税收政策因客观上赋予不同产业不同的税收负担,改变了不同行业的收益率,对资本投向具有引导作用,从而影响了产业供给结构,最终影响了产业结构。
(三)税收优惠方面的缺陷
一是优惠环节不合理。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主要是针对单位和科研成果,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及项目,这势必导致经济建设偏重于新建项目,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二是税收优惠形式单一。我国实行的是以直接优惠方式为主的产业税收优惠模式,间接优惠项目所占比重不足,这势必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缺陷
一是节能环保税种缺乏。我国缺乏专门的节能环保税种,各种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措施都包含在各个税种的税收优惠中。这导致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针对性不强,效力缺失。二是资源税及节能环保性质的税种作用发挥不足。目前我国资源税的税率仍然偏低,导致税收调节资源的开采和使用的力度较弱。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改革建议
(一)调整税负水平
一是公平产业税负。继续对第一产业实行税收保护;对第二产业中资源、材料消耗较大的行业减少盲目性投资扩张的同时提高税负;对第三产业中的新兴服务业和吸纳较多劳动力的服务业降低税负。二是理顺税费关系,形成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将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或收费通过扩大现有税种或设置新税种的办法实施费改税,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需要保留的收费项目。
(二)改革和完善税收政策
一是完善各税种。要从降低增值税率、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等方面完善增值税;要按照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客观要求,调整消费税的课税范围及税率;要加强税收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调整营业税征税范围;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方面,调整职工教育经费扣除规定;要扩大征税范围、提高资源税税率等措施完善资源税。二是要开征新税种,包括开征社会保障税、教育税、遗产税、环保税等。
(三)调整税收优惠措施
一是要转变税收优惠方式和环节。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税收优惠宜从以直接优惠为主转向以间接优惠为主,并采用多种税收优惠方式,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二是要明确税收优惠方向。要加大税收优惠扶持于第一产业发展的力度;要完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要加强税收优惠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倾斜;要提高税收优惠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还要实行鼓励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