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12: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课程知识体系;化学课本;空白栏;妙用

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和学习工具,科学探究是《标准》的主线,贯穿于《标准》始终。为了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逐步感悟知识,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技能,教材在相关内容的后面留有空白栏,如何巧妙的利用空白栏,挖掘教材背后中的隐含的知识,通过理解和整合,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课程知识体系。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下四点。

1 空白栏记录预习时的疑难问题

化学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客观上决定了其内容的零散性和抽象性。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化学的前提,由于化学内容的零散性和抽象性,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总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又是学习的重点或难点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善于提出这些问题,并记录于课本相应内容的空白栏处,以便在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下课后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讨论、查阅资料等。因此,在空白处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对于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学习的自觉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用空白栏记录教师讲授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点归纳

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学习时要认真听课,特别是要带着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侧重的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本的空白栏做好记录,记录的要点主要有:(1)教师讲授的重点和难点知识;(2)教师在探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例如:九年级课本上册P35[实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归纳总结;例如: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问题记录下这些内容将为课后的复习与研究、归纳和总结提供便利条件。

3 利用空白栏做好学结

做好总结是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对知识的运用与记忆的有效手段,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保障。学习时要注意运用好空白栏做好总结工作。在进行课后复习时,要学会用简明的语言对本章节所学的内容作简要总结,并把总结语言记录于空白处,便于记忆。在单元或某些章节复习时,要对前后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异同、提炼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记录于单元或章节空白栏处,便于知识的提取与运用。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对学习方法也要不断加以总结,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注意事项和今后努力方向等,把这些内容记录于某显要位置,便于今后学习参照。

4 利用空白栏补充课外资料

学习过程还要阅读适量的参考资料,以帮助消化所学的内容,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本好的参考资料总会在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解析:(1)教材的重点和难点;(2)知识点间的联系网络;(3)学习方法;(4)典型例题解析;(5)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等。这些内容中总有一些是教材所无法包含或没有直接给出的,在阅读这些内容时,应及时把有价值的东西补充在教材相应的空白处,以便复习时总结与提高。

例如:九年级课本上册P32仅介绍“绿色化学”的概念,它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之间的关系怎样?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它包括“原料的绿色化”“化学反应的绿色化”和“产物的绿色化”等内容。其中“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

A. 分解反应 B. 置换反应 C. 复分解反应 D. 化合反应

[解析]: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至少是两种;化合反应的生成物有且只有一种。

[答案]:D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分化现象 原因调查

引言

一般中学在九年级时开设化学课程,初中化学涉及的知识较为简单,是为高中阶段引入更复杂的化学知识做铺垫,但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简单是相对的,学生面对化学学习时容易出现学习分化现象,这种现象不但影响课堂教学氛围,还严重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较多,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外,更重要的是探寻引发学生出现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总结出解决对策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化学教学水平大大提升。

1.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产生学习分化现象的具体原因,笔者总结出学生个体因素与教师具体教学活动是引发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因素,为验证结论,笔者对108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走访,其中86%的学生认为自身个体因素是影响化学兴趣的主要原因,而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在学习分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1学生的个体因素。

学生的个人原因致使其在化学学习方面出现分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展现出来:其一,缺乏兴趣。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学习兴趣的缺失是造成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二,学习意志薄弱。九年级化学会涉及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无法正确掌握知识点后便放弃了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其三,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强化学习,容易造成基础知识混淆,因而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1.2教师具体教学活动。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很重要,但现有调查数据表明,有些教师不科学甚至错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丧失化学学习兴趣、导致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缺乏耐心,不能及时指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甚至有的会做出讽刺、诋毁学生学习能力的事情,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86%以上的学生指出教师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不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在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实验课堂上,教师没有让学生亲自实践而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分析

通过对引发九年级学生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的调查,可以明确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总结出可行性较高的解决对策,以改善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水平提升。

2.1构建趣味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趣味性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学生初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老师讲授时既要联系生活实际,又要注重实验。如食物腐败之前可以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引导学生了解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紧接着教师可以做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这两个小实验。实验虽简单,但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时能清晰地分辨这两类变化,学生自然乐在其中。在第二单元《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将每四个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参与实验并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即在学生做完试验后进行小组分析与总结,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以“老师”的身份详细向“学生”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看见的现象及实验结论等,具体的动手实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其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很多,再如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为强化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可以采取竞赛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氛围中,与以往竞赛不同,教师可以采取“奖惩”制度,让输了的学生表演个小节目,这种即兴小节目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方面有较明显的成效。

2.2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因而教师要有充足耐心开展教学活动,不但要强化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更要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应以教学引导者的身份自居,为学生预留更多展现时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溶液》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教学难点,学生除了要掌握溶解度、溶液的质量分数等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溶液与物质发生反应的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掌握起来较为吃力,尤其很多学生本身对化学的兴趣就不高,难度陡然加大,更会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师需要通过与每位学生的互动掌握学生化学基础,从而为学生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正确方法后实现成绩快速提升,提高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结语

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产生,虽与学生某些先天因素有些许关系,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关键是学生后天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给其带来的影响,因而为改变学习分化、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趣味性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思维导图特征分析

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在可感知的世界里进行化学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借助思维导图可以较好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形成一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思维导图的展开围绕核心关键词,学生能够围绕中心思考问题;第二,主题主干作为一种分支逐渐由中点向周围分散;第三,层次不同也就存在着不同逻辑关系;第四,思维导图中图形的利用使得整个思考过程更为生动形象。

二、思维导图在九年级化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目标的展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往往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表达或者是在黑板上板书这些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教学目标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个教学流程。这种教学方式字符表述比较多,学生不易记忆,并且每个教学目标间层次性不突出,学生发散性思维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学习任务,并且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易于学生记忆。

①案例分析。比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有一章节内容是“氧气的制取”。进行这一部分内容学习时,需要借助实验室制取氧气这个实验过程,使得学生掌握制取气体的方法,其中包括药品选取方面、仪器以及装置使用方面、实验流程、气体收集、检验方面、实验注意事项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仪器装置做好分析总结工作,促进学生更快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整个流程,为日后制取二氧化碳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表面上看是由零散知识点构成,然而其中存在着密切联系。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七连珠”思维导图,同时,需要事先做好书本预习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在白纸中间位置用彩色水笔画出一个图形并且确定好主题(氧气制取);其次,在中间图形四面再画上六个分支,在这六个分支上分别写上实验过程应当考虑的一些关键词,例如,药品选取、仪器使用、实验流程、气体收集、检验、实验注意事项等;最后,用虚线将各个环节中具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以及对比关系的图形相连。

②经验分析。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思维混乱现象时,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使得学生思维得到发散,促使学生进行有序思考,进行知识体系搭建工作。其中的层次结构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让学生系统学习知识。

(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框架的完善。实际教学过程中,复习课的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复习课都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做知识总结归纳工作,缺乏互动。而思维导图的运用就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过去被动转为了主动,教师作用也发生了转变,成了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交流,学生通过画图方式进行知识总结、填充,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①案例分析。比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有一个章节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此章节内容主要包含化学有关概念、性质、实验、常见的物质、离子检验与共存。在学习结束后,众多知识点、实验结果变得错综复杂,学生记忆就变得非常困难,因而,需要学生做好总结工作,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中和反应、盐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之上理解溶液的酸碱度。酸碱通常都可以同指示剂发生反应,最终使得指示剂改变颜色:酸能够同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等。因而,思维导图中间位置是关键词(生活中常见的盐),在中间图形四面再画上五个分支,在五个分支上分别写上一些关键词,如,化学有关概念、性质、实验、常见的物质、离子检验与共存。最后,再用线条将存在关联的图形相连。

第4篇

一、四步学习法

四步学习法学习进程为:“预学―听课―复学―作业”四步。初中学生对此学习方法比较熟悉,但却没有很好地运用,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听讲和完成作业,忽视其他环节,造成不预学就听课,不复学就做作业,使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为此,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将四步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分阶段训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预学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做到课前预学,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不爱预学,其主要原因是不明确预学的目的。为此,采用对比课来提高学生对预学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如在第一节课,让学生预学后再上课,第二节课则不预学就上课,两节课后,请同学们根据听课效果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预学的重要性。之后根据教材的教学的目的,列出预学提纲,知道学生怎样阅读教材,怎样总结重点和难点,如何做预学笔记。在学生初步掌握预学方法后,逐渐让学生自己列预学提纲,自己做到课前预学,课上做重点检查。待学生形成一定预学习惯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在预学中多思考、多总结、多归纳,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把握教材的整体内容。

认真听课时学习过程中的中心环节。要认真听、要思维、要记忆,三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故要求学生需带着预学中的问题听课,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抓住重点。听课要思维,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内容,还要注意教师对一些问题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分析方法,以及解题思路、技巧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的本领。课堂笔记是听课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记不是录音机,不能什么都记。要抓住理论和实际,记知识的要点、重点、难点和关键,记知识的归纳、总结、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及分析方法,以备课后求教和研讨。

复学是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巩固、深化、提高和迁移的过程。复学有课后复学、章节复学、综合复学。有些学生比较重视章节复学和综合复学,忽视了课后复学,这样往往造成“知识点”的遗漏。每节课后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整理笔记,阅读资料,进行小结,这样可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学会对比、归纳、联想等复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复学习惯。章节复学是在课后复学的基础上,根据知识内容,利用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找出各“知识点”相互联系,将各鼓励的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如在学完第二单元空气、氧之后,要求学生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与空气、物质的变化、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催化剂、燃烧等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学生在复学中不仅掌握了各部分知识,还可以学会总结知识要点及规律的方法,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综合复学就是充分利用分析、比较、联想、概括等方法,将各“知识点”、“知识线”相互联接起来,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学会运用各部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长自我发展的能力。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又是知识到智能的转换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作I不能只局限于课外作业,应将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实验作业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在作业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在做作业前,要求学生认真复学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归纳小结。做作业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建立已知与位置之间的联系,找出解题的方案,提倡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通过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与同学讨论或求教老师,问题解决之后,必须查找原因,通过纠正错误,往往可以更加巩固学习成果。在做作业中,还要求学生不断总结所学内容,以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阅读自学方法

自学能力是有多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阅读自学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要阅读自学好,必须坚持做“读、思、问、记、做”。

读,是指阅读课本,阅读分为“粗读、细读、精读”三个层次。“粗读”是全面了解内容,掌握知识整体。此方法多用于课前预学成资料的准备。“细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逐字逐句读,深入钻研教材的重点、难点及中心内容,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明确每个字的含义。“精读”是三种读法中的较高层次,是带着问题去反复阅读,不仅是读某一章节或某个知识点,而是要全面、综合着去读,对比着去读,并在读中研究总结规律,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思,是在阅读中积极思考,既要掩卷而思,进行回忆,还要抓住中心和本质,做出归纳总结。想一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问题怎样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

问,是对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几时问同学,问老师或展开讨论查阅资料。不是将问题堆积、造成学习的困难。

第5篇

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时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吸引力。所以,我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渡,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

二、启发思维――充分发挥化学实验

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具有神奇的魅力,它能揭示物质世界的无穷奥秘,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浓厚兴趣。化学课也不再是过去的“话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

三、引导释疑――努力做好复结

工作

九年级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我的经验是:

1.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课本是我们复习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因此在复习阶段,要继续读好课本,用好课本,还要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

2.关于联想总结,使知识网络化

经一个阶段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中考考试得分,学习仅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

3.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提高解题速度

仔细研究中考说明,捕捉、研究中考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按照新课标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更要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中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4.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第6篇

一、试卷特点分析

1. 本次测试为九年级上期期末测试,考试范围为第一至第八单元的全部内容,即九上全册和九下第一章金属的全部知识点。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与中招不同。

2.本次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命题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整份试卷。这些题目取材于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立意起点高,知识落点低。情景设计新颖、真实,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激发学生答题兴趣。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强调学习化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避免死记硬背。

5.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6.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

界限,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综合性试题,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体现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导向。

7.试卷从内容到形式比较新颖。全卷由四大题组成,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四种题型,突出考查学生综合探究问题的能力。试卷还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试卷图文并茂,符合初三学生特点。文字阅读量大且信息丰富,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化学式的意义表述不清;对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物质的分类混淆不清,如选择题的第九题;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如综合应用题的第五小题;对化学用语的表达含义不能准确理解,如填空题的15小题;化学方程式记忆不牢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表现在对于改变装置的气体收集方法不能正确选择;对于实验过程中药品的添加顺序不清楚;不会组合正确的实验装置等等。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化学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能正确归纳出不同化学反应的相似之处;对于物质的分类方法含糊不清;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

4.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反应现象,或对反应现象叙述不清;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

三、教学建议

1.增强质量意识

要抓住本次测试这一契机,认真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全面、客观地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尤其要找出自身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措施的落实,跟踪督促,直至问题真正解决。要针对答卷中的典型问题,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在做好补救工作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要根据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理清工作思路,很抓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2.抓基础、重应用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要加强理解,对记忆性的概念和原理等要在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要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课堂教学要实在、有效,避免花架子。要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化学问题。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活动与探究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目前对学生实验设计、评价和在新情境中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在提高。这里的提高,主要并不是难度的提高,而是实验涉及面的扩大,是对思维广阔性、敏捷性要求的提高,是对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也是对实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的提高。一些开放性试题强调实验、观察、实践过程的讨论和迁移,从答案唯一向开放性转化。要注意培养表达能力,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准确表达。

4.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

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

5.联系实际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把“双基”放到实际问题情境中来学习,要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讨论和交流,寻求解答途径。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第7篇

一、抓好平时教学,夯实夯牢基础知识

化学和其他学科是有区别的,它是在九年级才开设的,仅仅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要参加中考,其间既要上新课,又要总复习;既有毕业考试,又有实验考查,时间短,知识点多,教学任务紧。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抓好平时教学是关键,夯实基础知识是重点,掌握化学性质是突破口。

时间短,是化学教学中的一大困难,除了增加必要的课时外,我主要采取了重点问题当堂讲,讨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难点问题集中讲,思考、选学以学生阅读为主。知识点多,是化学的另一特点,化学试卷中占1分、2分的题目较多,这也说明了化学的知识点多。在教学中力求每一章节讲清楚、讲透彻,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教学中不拔高,综合复习时的题目一般不带入平时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感到只要认真学就会有收获。在教学中,从具体内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从而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夯实夯牢基础知识。

二、两轮复习加机动,点、线、面加综合

在中考复习的时间安排上,一般是第二学期前一个月仍然上新课,一个月后进入总复习的第一轮复习。在此复习阶段,按课本的章节顺序复习,其内容主要是书本知识,但并不是把上新课时的内容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侧重于每一章节的重点。既给概念模糊、有疑难问题的学生一个弥补的机会,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层面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过程。

第二轮复习一般从四月底开始至六月初前后结束,大约为五周的时间。这一阶段的复习以小结、归纳、综合、提高为主。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探究和设计、化学计算四大块缺一不可,力争做到概念和理论的知识点不漏,化学反应的主线不偏,各个层面的实验探究和设计、化学计算不缺,以提高学生,尤其是尖子生的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

最后的机动时间为两周,重点解决经过两轮复习后学生还存在的问题,特别要注意一些边、角、拐的问题,该拎的地方拎一下,不要留死角。另外,在复习的顺序上也曾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过交流,他们在第一轮时就直接进入四大块(即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探究和设计,化学计算)的复习,但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太适合我校学生的复习。

三、精选模拟试卷,以中考《纲要》为指南

化学学科部分的命题应本着“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思路,试题应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着重考查学生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适当设置开放性和发展性试题等。这是给九年级漫无边际的题海战术式复习敲了一下警钟,也是针对近年中考发出的一种信息。表明了近年的化学中考试题与课改前有较大的区别,既要有利于高中选拔合格新生,又要对初中化学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根据这些信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复习思路,使总复习始终围绕在化学中考考试说明的范围内。

从近几年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分析,能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注意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考查学生能力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试卷的科学性和试卷结构的合理性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试题内容基本没有超课程标准的现象,各地区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都加大了对能力考查的力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总体上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1.内容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相联系,突出化学学科的应用性

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加强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注意在实际情境中加强对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的考查,避免机械记忆的考法。试卷中都有联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试题,内容涉及环保、能源开发、人工降雨、石墨炸弹、医药健康等多方面的问题,试题符合既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试题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情境融为一体,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知识的距离,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身边,对他们是有用的,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的品质,也增加了他们“学以致用”的社会责任感。

2.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增大对实验探究的考查力度

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学科,可以说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都重视对实验探究的考查,加大了实验内容的权重,实验题都设法推陈出新,更加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少化学实验探究题综合程度大,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相关的实验评价有机地融为一体。

3.注意从按学科知识要求立意转向按能力要求立意

如何从考知识变为考能力,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都在努力探索和尝试,把命题的思路放在构建好问题情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创造性等几个基本环节上,使化学试题中出现了一些构思新颖、能较好考查学生素质的题目。

4.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

第8篇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下)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而成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由于初中课标的限制,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入门过程,学生并未建立起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只限于一种基础的肤浅的认识过程,教材不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注重的是学生联系生活应用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的能力,提倡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这样的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但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一缺陷对高中化学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中的许多知识在教学时直接以初中知识为基础的。但新教材的许多知识在初中并未提供足够的能适应高中教学要求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补充。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初中只是指出: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整体概念拆成两个部分进行描述,而没有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更进一步的阐述,所以学生在把握这一概念时不便于从整体上理解,没有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整体观念,直接影响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再如氧气的学习只侧重于助燃性和制法;碳和氢气侧重于燃烧过程;二氧化碳只描述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以及其水溶液显酸性;物质的分类中,氧化物只划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层次,不再介绍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的基本概念。再如化学反应,初中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是非常粗浅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较低的,不要求拓展深化。高中化学则在必修课程中就要求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内因与外因、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必修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验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作用。

初三化学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了化学殿堂之门,高中必修化学则是让学生看到了这扇门后面精美的画面,选修化学为学生揭开了精美画面的奥妙。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教学的尺度亦不同。必修化学的教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它既是对初中化学的延续又为后续选修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阶段,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深浅,直接影响着高中化学的教学。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的知识点

由于初高中两套教材中知识点编排的难易程度、排列顺序略有不同,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出现了某些漏洞,也使得高中教学(特别是高一教学)的难度增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先了解初中教材的知识特点,补充由于教材版本不同而在知识编排上产生的知识漏洞,以弥补学生知识的欠缺。这一过程,使得原本紧张的课时更加紧张,留给学生的时间更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漏洞,使得原本直接应用的基础知识不知道或不会使用,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一化学的学习任务,教学中需要加强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衔接的内容既不是初中的知识,也不是高中将要学习的知识,而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种学习高中化学所必须的东西,这种东西初中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又没有(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

高中化学教学中可能要衔接的内容

知识点 建议增加的内容

实验基本方法 结晶;仪器基本操作

物质的分类 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的定义氧化钠、氧化铁碱性氧化物概念碱性氧化物通性预测氧化铜、氧化镁等

性质 (酸性氧化物酸盐;碱性氧化物碱盐)

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初中定义

金属化学性质 铁、镁的性质

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 Cu2+、Mg2+的性质

硅及其化合物 碳及其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半径比较、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初步规律

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有机物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金属与海水资源 蒸馏原理

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的注意点

1.学会让学生自我构建衔接的内容和策略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的罗列式、填鸭式的补充和记忆,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依据自身的需要,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和充分讨论,归纳出相应的知识、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构建需要衔接的知识、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初中简单介绍了金属氧化物中CuO和Fe2O3与酸的反应,非金属氧化物中CO2与NaOH的反应,但并未将这些知识进行拓展。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书写像Na2O、CaO、ZnO等与酸反应的方程式,归纳该类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进而得出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总结碱性氧化物的通性,预测其他金属氧化物如BaO、K2O等可能具有的性质。类似的,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酸性氧化物的规律。通过这些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

2.化学教学中注意衔接的时机和方法

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不同的知识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不同。什么时候衔接,如何衔接,不应用统一的模式,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情况,知识的特性,选取恰当的时机和方法,要自然衔接。不是在上课前就把所有的衔接讲完,否则学生难以接受,也容易忘记。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易理解的知识,可让学生课前自我准备,上课点拨即可。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学生不好把握的知识,教师可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的补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确保衔接到位,不要为了赶进度,对于需要衔接的内容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对新知识的学习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教学的效果。需要衔接的知识衔接到位,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就会使后续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化学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