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个性化教学

课堂个性化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12: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个性化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个性化教学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模式;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56-1

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与探索者的初衷相悖的是,许多老师由此掉进了“模式”的套子里爬不出来,课堂教学模式于是演变为定式与套式。

其实,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寻找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有的老师见模式则取,不顾实际,原样套入课堂,令人担忧。生搬硬套课堂模式只会消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对教学规律的背离。无论是对模式的借鉴还是创造,都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满足其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欢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活动就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程序,以期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预设的标准形式,力图用现成的模式去指导教学的做法,都难免捉襟见肘,只能导致教学的封闭和僵化,不利于教与学呈良性循环的态势向前发展。

一、具备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三、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即教师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四、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第2篇

[关键词]教学个性化;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语言

所谓课堂教学个性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充分发挥教学个性,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展示教师个人的教师风格,用教师的创造性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个性化最关键的是体现创新的特色。

1.教材处理的个性化

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是指教师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和处理,以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在具体处理时,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指以下两点:

1.1教材内容要体现生活化。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身边的事中挖掘美感,使学生感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生活中除了影视作品外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的,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与人的交往中……不过这些在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总之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1.2教学内容要有吸引力。在学习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时,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语言。着重理解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方面重点赏析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从“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到“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赏析方法是让同学闭上眼睛,静听这段话的配乐朗读(配上富有温馨情调的钢琴曲,在多媒体教室播放),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让主人公的种种“梦想”场景活现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抓住“梦想”一词,问同学:“刚才我们美美地畅想了一番,感受到了玛蒂尔德丰富的想象力。可作者为什么用‘梦想’,而不用‘想象’或‘联想’?”为准确把握“梦想”一词的含义,可让同学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上有两个义项:①妄想,空想;②渴望)。查阅之后再问: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同学先自由讨论,之后再抽请一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形成自己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超越作者,冲破框框,不受作者创作意图的束缚,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开展自由讨论,来个“玛蒂尔德其人大家谈”,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2.教学方法要个性化

个性化的教学,要求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再是要求千人一面。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宗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使个性得到发展和张扬。例如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就请学生参阅教参分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分析林教头的性格,找出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然后体会“雪下得紧”的“紧”字的含义。这样不过十分钟,教参的作用也就发挥完毕。接下来,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或者讲你喜欢的《水浒》故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这里没有裁判只有激励,每一个学生讲完,就请别的学生作评议,教师简单评议。

3.教学情境和教学语言的个性化

教学情境的个性化是指教师要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探索、创新。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如果说教材的处理的个性化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那么,教学语言的个性化就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外在表现。个性化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勇于探索、时间、获取知识的外在力量。在这一点上来说,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因此,教学语言应该是集真、善、美于一体。其次,个性化的语言还是智慧、具有幽默感、个性化的语言还是充满情感的。

比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时,文章情节构思巧妙,幽默、讽刺的语言也意味深长。作者熟练地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双关、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幽默感。这种讽刺幽默的语言,不仅具有强烈的刺讽作用,也使读者感到主人公遭遇的辛酸,体现了“含泪的微笑”的特色。例如: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意为“靠自己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里夸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反过来也说明过冬问题在苏比眼里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语句中饱含着辛酸。有些幽默的语言直接讽刺社会现实,看似风趣,实则辛辣尖刻。如“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用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言特色。

4.课堂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第3篇

美术课堂既是在教学生学习美术技巧,又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生活中美的过程和手法。苏霍姆林斯基(Suchomlinsky)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悟情趣、自主学习就是有效的自我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材料,并使其在自学中自读画面,观察画中线、形、色、空间、明暗、质感、肌理的特征。运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为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构建开放的课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悟情趣,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课题。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协奏者。在课堂设计中,可以创设学生成长平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结合书本的内容请各小组提出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的问题,小组之间交换问题并完成组内任务,组员间积极踊跃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将课堂自主还给学生。这样的学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研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愉快学习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把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让师生共享,是促进学习交流的前提。教师从讲授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提倡民主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给学生心理与思维上的自由。师生之间应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得到指导和建议。在教学中,应创造有利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介,让学生看看影视课件,一起设计情景剧、木偶戏、皮影戏等。教师可以再设一个成长平台,看谁能上来表演情景剧,谁能解答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争做善于提问的画迷。如在学习《毕加索》这一课时,学生对人体艺术欣赏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只从性方面进行理解,甚至个别女生不愿打开课本去欣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许多学生由于对西方文化背景不了解,开始时抓不住作品的主旨,只是从画面上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师可以加强引导,介绍《亚威农少女》和《下楼梯的裸女》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艺术不仅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也是审美与道德、理性的融合。

三、激思,合作学习

在自悟情趣、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愉快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思。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推广越来越深入。时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学科的课堂中已掀起一股热潮。作为一名一线美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尝试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美术课堂中。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专题讨论,把握造型特点,抓住画面重点,突破绘画难点。在小组的合作赏画、共同品画中理解美、鉴赏美。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攀登新的成长平台。通过让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讨论,从中体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与美感,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培养情感,探究学习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是聪明的,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多种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其显示聪明的方法是多元的,有的学生在这方面有优势,有的学生在那方面有长处。教师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蒙娜丽莎》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共同分析完蒙娜丽莎的构图、色调以及画家当时的想法后,要求学生画一幅同学或教师的画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选择纸张材质到构图等方面更能体现他们的个性和想法。

五、陶冶情操,开放学习

这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通过家长的参与,使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设计成长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学习,参与文化的传承交流。要求学生向家长汇报学习表现,让家长做出评价;让学生把作品放到校园网上展示交流;让学生将作品用来美化教室或赠送他人;让学生在课后拓展中,争做美化生活的小能手。在家长会时,让每个家长观看作品,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和闪光点。另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交流。

六、打破常规,评价学习

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把评价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互相评价。教师也作为一员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打破常规后,尚未画好的学生仍在埋头作画,完成作品的学生投身于互相评价中,在相互启迪中,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开放式的课堂,自由安排时间的课堂,给了学生足够的评价时间与机会。自己觉得画得欠佳的,从评价交流中获得启发,可以继续作画、改画。在一次美术课堂实践中,作画20分钟后,一个六人小组在评价某学生画的风景装饰画,有的学生说她选的范画不好看,颜色不均匀,色彩不鲜艳,有的学生说她把这幅画中的物体变形得太厉害。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达成共识的同时,也给大胆想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如果按教学常规把评价放在离下课只有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就不可能有这么仔细而有效的交流。给学生足够的评价时间,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真正参与评价。在课堂小结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评价实际进行总结,补充学生评价的不足,发挥了教师的“点睛”作用。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升其审美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重在坚持、贵在创新、赢在突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个性化教学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4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开展义务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教学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在教学环节中保证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针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发展个性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数学教学改革找到合适的路径。

关键词:

初中数学;个性化教学;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全面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社会的进步需要提高对个性的重视度。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目的,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一、制订差异目标,展开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符合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教学计划。但是就目前来看,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计划具有盲目性,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消除差异目标教学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兴趣、特长发展以及思维意识等,进一步确定不同学生不同的可发展区间,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强调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制订目标时需要保证多元化。另外差异性目标的确定,能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自己现有的水平,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知识时,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知识,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制订发展性目标,并学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方程的教学,需要制订中层目标,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大部分学生。制定发展性目标时,主要是针对少数可以掌握复杂与综合教学内容的学生。通过制订差异目标,在因材施教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鼓励差异思维,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没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个性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进一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学生在成长阶段中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让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例如,在学习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引入课堂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自主总结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和差异。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比自己的理解,并在对相关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自主寻找不同的解答方式。可以通过小组分析的形式,将小组之间不同的解答方式展现出来,最后教师再进行统一的解答。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提供机会,促进个性化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遇到的难题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找到解题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并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图形的相似”这部分知识中,教师先提出相似图形的概念,通过演示相似图形的形式,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也可以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学习相似图形,让他们画出相似图形进行对比,通过动手的形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资源,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利用活动与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思考,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己创作相似图形的相关图案,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需要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葛家荣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瞿育飞,赵君海.初中数学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实践与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6).

第5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快速推进,再一次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一线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打造出高效课堂。

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什么又是个性化高效课堂?个性化高效课堂对教学管理都有哪些要求?面对个性化高效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做呢?这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都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个性化高效课堂的内涵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所谓“高效课堂” 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用尽可能以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个性化高效课堂是教师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基础、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学识经验来组织教学,采取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法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都不顾班情,不顾教情,不切实际地要求备课组材、统一讲义、统一作业、统一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成长,老师的个性特点,这样,很难达到高效教学。

个性化高效课堂对教学管理都有哪些要求?

二、个性化高效课堂对教学管理的要求

“高效课堂”主要面对两大群体:教师与学生。打造高效课堂就是处理好教与学,主导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1.个性化高效课堂对学生的要求

⑴课堂达标堂堂清:课堂达标检测通过班干部或组长检查,同桌互查、教师抽查等形式,检查课堂落实情况,落实双基。

⑵明天学习今天明:先天学生放学离校前,由各科代表分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任务,以达到先学后教。

⑶天天晨检日日清:每天早晨到校后,由组长或科代表收交检查学案,并将预习情况汇总交科任教师,以达到以学定教。

⑷周末周初两结清:每周五下午放学前,学生回顾总结一周所学内容,由科代表或组长发“双学案”,布置双休日的回顾复习和预习下周学习内容;每周一上课前收交“双学案”和检查复习、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并汇总交科任教师。

2.个性化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⑴把“课堂”变“学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效益高低,取决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提高课堂效益,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⑵转变角色。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导演的作用。

⑶教师有激情,要关爱每个学生,让学生共同发展,相互提高 。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新课标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这堂课下来,不只是让少数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提高,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人人有收获,全班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这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条件。

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呢?

三、打造个性化高效课堂的方法

1.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倡导以“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主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为主要方式,多维互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独学、对学、群学,主动获取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加强自学自练、互教互学、展示交流三个环节的统筹安排,努力构建体现学科特点、适应不同教学内容要求的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索和把握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主要课型的课堂结构。

2.优化教学方法 ,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巨大内驱动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法很关键,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的方法的统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我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尝试了“学案导学法”。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为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学生依案而学,教师导学释疑,以课堂达标为步骤,融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提高了教学效益。

3.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提高课堂效益,就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作为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首先要把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搞清楚,理清每节课的知识脉落和重点、难点,并挖掘其知识结构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每堂课有的放矢,备好教材。在次基础上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目标,克服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和整体性。解决好吃饱和吃了的问题,使学生能在愉快和谐中获取知识。

4.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这就要求老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就是老师先展示本节课自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教师保证学生自学探究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在自学学习中有所感悟。第二,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比如,易理解的知识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问题精读。第三,自主学习的形式也应多样化,如阅读教材内容、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概括重点、发现疑点、构建网络等。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既解决了教材理解的问题,又最大限度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5.要引入竞争机制,明确评价方向

第6篇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直是英语授课中秉承的原则,首先,在高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不相同,每个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相同,所以我们针对每类学生都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各自所需要的东西。其次,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更多的了解高中英语书中应该教授的内容,这样才能制定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方案,以英语书面写作的教学为例:因为每个学生的单词掌握程度不相同、语法掌握程度不同,因此每个同学的写作能力也就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依旧安排统一的教学内容依靠、完全相同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如预期的好。因此,我们应该及时的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调整,根据不同班级英语学习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同学学习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英语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中,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要掌握好“引导”和“适应”之间的关系,要认可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对英语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学习体验,还要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给予认真的解答,不要偏向一些学生,也不要放弃一些学生。

二、学生自主,教师互动

个性化教学的另一层方面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以高中英语中的阅读理解为例:教师在讲解文章重要内容时,不应该自己一味的去讲解,这样会让学生听起课来感觉到压抑,因此学生也不会深刻理解老师多讲的文章中的句子和语法,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主动的探究文章讲述的重点,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增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两种关系转变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较贴近,而两者关系的贴近也是师生互动的体现。只有这种关系长期的保持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才会长期保持,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关注人文,关注生活

现代的英语教学内容不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还保持着一种时代信息,这样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些英语课文中还隐含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责任心,也提高了同学们对外国文化了解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许多英语课文中还引用了真人真事,通过故事内容的讲解,教师能和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说,个性教育的内容也包括了弘扬人文精神以及对人生的关注。在高中的英语课文中还有许多讴歌大自然的作品,但是因为学生的品味不够,往往体会不出作品中包含的哲学意义。因此,高中老师在教授英语课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关注大自然,只有把人和大自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对自然的感情才会升华,学生才会从大自然中感悟到心灵的纯洁和生命的真谛。

四、多元评价,鼓励质疑

第7篇

关键词:中职课堂;个性化教学;素质 每一位中职学生,在性格、爱好、能力、才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也正因为如此,不同中职学生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取了不同专业,所以,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个性化的发展。

下面,我就从自身教学经历和感悟出发,对实现中职课堂个性化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详细说明和论述。

一、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实现教师素质的个性化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腾豪斯曾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想实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中职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挥者、引导者,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实现创造性教学。然而,不同的教师,性格、气质也会不同,而这些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比如,有的教师脾气暴躁、莽撞,而中职学生又有学习基础差、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特点,学生一旦表现不好,教师就会体罚、打骂学生,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态度上存在问题,如教学不认真、不思进取等,这时,中职教师就该认识到,这并不是我们所讲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并不是指教师可以恣意妄为、随心所欲,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良好、健康的个性。因此,中职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自身在文化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从而走出一条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比如,如今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呈现出快捷化和多样化等特点,所以,广大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住时展的脉搏,将大量反映时展的信息融入教学内容中,从而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与时展特征相一致,如此,既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能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师素质的个性化。

二、从多方面入手,发展教师个性,实现教学风格的个性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没有任何特色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所以,广大中职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品质的学生。

1.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富有个性化

中职教师在课堂上若只是进行平铺直叙的讲解,一节课平平淡淡、毫无涟漪,学生就觉得上课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的兴趣。而教学过程若变得自然生动、富于变化,则会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中职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使用活泼幽默、耐人寻味的个性化教学语言,从而做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2.教师在教材处理上要具有个性化

中职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他们将来的工作性质也会不尽相同。所以,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中职教师绝不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传授,用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教材的个性,从而提升自己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3.教师在教学氛围上要追求个性化

如今,广大教师在教学氛围上都力求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但与此同时,教师也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比如,教师应将课堂学习权利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并且敢于质疑问难,使教学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三、客观分析学生学习成果,实现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实现形式主要有考试评价、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个性化的促进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然而,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评价标准则是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个性化活动,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分析,并建立一个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比如,面对不同专业的教育对象,我们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此尊重学生的差异存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语言上,也应突出个性化色彩,从而呈现出不同专业的特色性,进而多元化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个性化教学”已经成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它在我们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个性化教学,并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采用不同的个性化教学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的个人才华,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导入 个性化设计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采用复习旧知识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这种导入方式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每节课教师都用一成不变的导入方式,就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实,课堂导入方式众多,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接受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导入方式。科学的课堂导入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思想比较活跃,特别对一些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计带有悬疑性质的导入语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不同,教师在设疑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兴趣取向,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心理实际进行有效激发。 

设置悬疑未必要多么高深莫测,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就是比较成功的设疑。在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时,教师根据学生关注点,设计了一串问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靠什么来完成呢?血液在人体的哪些地方进行流动呢?这些血液是怎样流动的?血液流动的动力从哪里来呢?这些血液流动为什么只能朝一个方向流动呢?血液能不能倒流呢?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当教师将问题抛出后,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都想弄清楚人体血液流动情况。教师的这种导入方式就是设疑,用悬而未决的问题紧紧扣住学生心理,这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故事导入,提升课堂气氛 

生物教学会涉及很多自然现象,而自然之谜历来是人们追溯的热点,如果教师能够围绕这些热点讲故事,学生不仅对故事情境本身产生兴趣,还会对自然科学生发探索欲望。 

在学习《人体的激素调节》内容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一则真实的故事: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有一位丹麦自行车运动员,名叫努德·詹森,比赛开始时,他骑得飞快,很多人都感觉很奇怪。可没有多久,他突然摔倒在地上,救护人员急忙去搀扶他,却发现他已经死了。刚才还生龙活虎的为什么一下就死了呢?后来法医进行尸检,发现他服用了过量的苯丙胺和酒精的混合剂,导致他的猝死。学生听故事时,都非常专注,对这起事故也都充满好奇。教师用历史上体育赛事的兴奋剂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人体激素,学生从不同视角对激素有了不同的认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演示导入,增加直观视觉效果 

生物学课堂会涉及一些操作演示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将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用于课堂导入,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学习内容也会非常关注。课堂学习气氛得以有效调节,教学自然呈现和谐态势。一朵鲜花、一棵小苗、一只虫子、一张挂图,都可以成为教师课堂导入的重要工具,学生会在教师具体操作中,建立知识兴趣点,增加认知深度。 

在学习《人体的神经调节》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圆规,并准备一张白纸,随意画出10个圆圈,每一个圆圈内写出一个数字,然后按照圆圈顺序依次读出这些数字。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完成了相关操作演示。教师提示:这项活动非常简单,大家都能顺利完成,可你们知道做这项活动时,都涉及哪些器官呢?学生回答:手、眼睛、脑等。教师引入课题: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行为要涉及这么多器官相互配合,这些器官是靠什么进行协调的呢?学生回答:神经系统。教师让学生进行演示,然后一步步引入本课核心内容,导入方法自然有个性化,效果很显著。 

四、实验导入,培养观察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利用实验进行课堂导入,也是比较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对教师实验操作进行细致观察,要对实验原理进行细心探索。学生在观察教师实验过程中,能够将学生思维尽快与课堂教学思维实现接轨。教师利用实验操作,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程序,可以将生物理论进行直观化诠释,学生自然能够顺利建立相关认知。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大屏幕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因为多媒体具有反复和放大等功能,关键实验环节可以反复播放,强化学生认知。 

实验操作未必要在实验室进行,有些简单的操作甚至不需要什么器材也能够完成。在学习《人体的支持与运动》时,教师在讲台上给学生示范做一个屈肘动作,一边做这个动作,一边进行讲解:这个动作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完成的。需要有骨骼肌收缩,牵引骨骼,围绕关节活动完成。这个骨、骨连接、骨骼肌组成人体运动系统。为让学生有更清晰认知,教师还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运动分解图进行解读。学生在这个导入中,很自然就掌握了学习要领。 

五、插图导入,引发深度思考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关于环保的漫画,这些漫画利用夸张手法,将一些生物学原理用讽刺警告等方式展示出来,给人以深刻警醒。学生对那些生动形象的漫画插图比较敏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插图漫画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学生目光会被牢牢锁定,为教学正常进行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文本里面的插图,或者在网络、报刊上搜集一些漫画,以此作为课堂导入的重要素材,也一定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在学习《动物的行为》时,教师在网上搜集不少动物的图片。有一幅图特别生动:一头大象在水塘边喝水,一条饿坏了的鳄鱼,咬住了大象的鼻子,试图吃掉大象。这个图片反映的情况在生活中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它违背了常理。鳄鱼再凶猛也不可能吃掉大象的。这个图片引起学生一片哗然。教师从这些图片开始,让学生来认知动物的行为,引导非常成功。 

六、情境导入,诱发多向思维 

学生进入课堂之后,情绪还不够稳定,教师要想办法集中学生的关注力,就需要在导入方式上下功夫。多媒体教具运用是常见方法,可以将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等内容进行课堂导入,学生会被多媒体声光电技术所感染,收拢心思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学生思维非常灵活,设计教学情境,可以迅速激活学生思维。教师适时给出探索问题,学生思维会迅速跟进,教学进入良性轨道。 

创设情境没有固定格式和限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不拘一格。在学习《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时,教师展示一个不透明的塑料箱,并神秘地对学生说:“这箱子里放着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请三位同学来检查一下。第一个同学只能用手摸一摸,第二个同学可以用耳朵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然后将自己得出的答案写在纸上。”第一个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假的苹果。第二个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一个钟表。第三个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教师追问学生:“这些同学分别用什么感受认知这个物体的呢?学生明确:触觉、听觉、视觉。在这个课堂导入中,教师用一只箱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生实际检验,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内容学习,显得非常生动和谐。 

生物课堂导入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追求导入方式新颖的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契合度。能够集中学生的关注力,活化课堂气氛的课堂有利于师生交流,这样的课堂导入就是成功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