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2: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草原课文主要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与图片,制作课件。(教师)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用时:2分钟)
1.揭题,板书课题。
2.欣赏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
3.介绍作者老舍。
1.生齐读课题。
2.欣赏图片后畅谈感受。
3.交流课前收集的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相关信息。
1.在学生介绍老舍及其作品后,教师要相机补充。
2.对课前搜集信息多且能将搜集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的内容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出示初读要求: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对新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多音字的读音,形近字及难写字的字形。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组织交流: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对照拼音读对生字,努力将课文读流利。
2.相互提醒该注意的生字词。
3.听同学朗读课文,纠正读错之处。概括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风光美、人情美)
1.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蒙古包”中的“蒙”读měnɡ;“衣裳”中的“裳”读轻声。
2.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书写:“陈”右侧是“东”不是“”;“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三、分层朗读,品景悟情(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2.逐层推进:是怎样的景象让作者产生了“高歌”与“低吟”的感慨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草原的天与地与众不同的美。
3.引导探究写法:为了表现草原的风光之美,作者灵活运用了哪些匠心独运的描写方法?
从比喻句、拟人句的表达作用去引导学生感受。
4.布置练笔仿写:用上文中的句式仿写置身草原的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感受的两句话。
(1)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用心默读描写“天”“地”的句子,圈画重点词句,并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互动交流,感受草原天的可爱,草地的一碧千里、生机勃勃。
小组探讨:运用比喻句的好处,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描写小丘的句子为例谈一谈。
4.用上“既……又……”写话,然后交流。
1.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课件出示:
这个句子中作者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2.指导学生仿写: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置身于如此美丽迷人的草原,你最想做什么呢?用上“既……又……”写写你的感受。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用时:10分钟)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毯、裳、蹄、腐、涩、微。
2.播放生字动漫,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
3.示范书写。
4.组织学生评议,再次练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随着教师示范练习书写。
4.交流生字间架结构要点,修改自己书写的生字。
教师要重视书写评价,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书写要点,互相评议,然后再书写。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1.总结本课的收获。
2.布置背诵作业。
1.回顾本课学习所得,可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方法等各个方面谈。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要求学生把课文背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
2.引导背诵第1自然段。
3.提出本课学习目标:细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风俗之美,积累优美语句。
1.回忆作者从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
2.个别背诵第1自然段,师生评价。
3.明确学习目标。
在个别背诵的基础上,全班背诵。
二、品读文本,感悟情深(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讨论:作者是抓住哪几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蒙汉情深的?
3.结合学生交流,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等词语。欣赏草原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4.指导回读中心句,小结在文中的作用。
1.用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大致交流句意,说说感受。
2.同桌合作互助,概括五个场面: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3.(1)思考:从哪些场面描写中感受到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自读、圈画、批注,准备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并相互补充完善,修正提升。
(2)汇报学习收获:抓住各个场景中草原人民的表现来谈自己的体会。
4.
(1)再读中心句,想象告别的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
(2)欣赏优美句子的表达方法,如,“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探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体会其表达之妙。
1.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词语“襟飘带舞”的意思。
2.在想象告别画面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融情想象。
假如我是汉族游客,我会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蒙古族同胞,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品析表达方法,畅谈感受,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总结回顾,激感(用时:5分钟)
1.总结文本内容与作者表达的情感。
2.播放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
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草原。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
1.引导讨论:作者哪些独特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2.简要讲解情景交融法。
3.指导学生仿写。
1.讨论交流文章的写作方法。
2.再次赏读三处直接表达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
3.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运用边写景边抒情的方法完成仿写,然后交流、修改。
1.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写作方法:情景交融。在抒情上采用了“直抒胸臆”“精笔细描”
1、在课堂读书交流中学会听、说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在课堂读书交流中学会听说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习惯听别人发言,或东张西望,或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倾听,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倾听有基可立,有想可依。如教《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在学生充分读书后设计“为青藏铁路命名”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师:修建青藏铁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是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这条路加强了东西部的沟通和经济联系,促进了西部发展。世人称之为“天路”。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播放歌曲天路,并出示歌词)歌中唱的就是青藏铁路。同学们,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搜集的资料,试着给这条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然后我让学生稍作思考后交流。学生纷纷说出自己起的路名:世界第一路、奉献路、神路、科学路、黄金路……师:你们给青藏铁路取的名字真好,赞颂了西部的建设者们,也体现了这条路伟大的战略意义,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名字,写在课本上。以上这些只有在根据对课文的了解,借鉴自己已有知识和课前搜集资料为前提的深入思考下,学生才能对他人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对他人观点或肯定、或否定,既不盲从也不无动于衷,直至形成交流。如果不让学生经历独立读书思考的过程,恐怕学生是不能理解与之不同的铁路名。没有学生自己的读书思考,他人的意见再精彩,说的人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倾听不能形成。
倾听是为了思考、吸收、表达。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养成善于倾听勤于思考,进而乐于表达主动倾听的习惯,在循环往复的读书交流实践中学会听说策略。如我给学生讲童话故事《去年的树》,让学生听了之后练习讲,学生发觉自己讲得不那么完整、精彩。此时我再让学生明白听故事要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记去年的树和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那只小鸟有什么感受等,然后让学生再听-再讲-修改-表达,学生在表达的欠缺和修改表达的练习中,能力得到提高,学会说的策略。
2、在课堂阅读交流中学会读、写的策略。
在课堂阅读中学会读书的策略。在课堂读书中学会识字释词策略。我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学会识字释词能力且长抓不懈。在课堂读书中学会释词策略。如教《滴水穿石》释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时问:“读课文能找到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个词的解释吗?”学生读课文找具体描述滴水穿石的句子,进而理解“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意思;再如学习五年下册《草原》理解“洒脱”的意思时,师问:在课文中“洒脱”指的是什么?学生读文后自然会找到“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学生在课堂读书交流实践中,学会从课文的介绍与描绘里理解词语意思的策略。还从课堂读书交流实践中学会用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近义词等理解词语的策略。
在多形式的读中,学会读书的策略:在自由读书中学会读正确、通顺;在带着涵盖全文的大问题默读中学会思考的策略,学会概况的策略,学会领悟表达方法的策略;在朗读中学会朗读的策略,学会从不同处入手读懂的策略。如教《彩色的非洲》学生读通后,再带着“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非洲是彩色的呢?”默读课文交流读书收获,学会把各段意连起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用带着探究文后问题的策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再读课文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在读书实践中学会领悟表达方法的策略。在感情朗读的实践中学会朗读,如读《鱼游到纸上》描写青年画鱼时的句子,聋哑画画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挥笔写,学生在初读时只是一个语速,读熟课文后,再进行感情朗读,评读时点拨这是两种不同画法____一慢一快.读的时候应通过语速的慢快对比,把青年作画的形象再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朗读的实践中就慢慢掌握了朗读的策略。读书中学会根据课文特点选用不同的入手处读懂课文的策略。如读《井》、《天然动物园漫游记》可采用从结尾处入手读懂的策略;而读《跳水》可采用从故事处入手读懂的策略;读《圆明园的毁灭》又可采用从题目入手读懂的策略。
〔关键词〕以读为本 感悟 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小学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仍以讲解分析为主,教师“填鸭式”喋喋不休的串讲,一词一句分析文章,让小学生变得被动、枯燥、呆板。
因此,深化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是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现状的突破口。
那么如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呢?
一、以境诱读,引疑激思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幻灯片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小池塘》,写的是春天来到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教学时,让学生闭上双眼,静听我伴着恬美音乐的朗读,去捕捉春天小池塘最美丽的色彩,让小池塘的美陶醉于心。当睁开双眼,孩子们的第一句话是:“小池塘真美啊!”我便及时地说:“你们愿意去这么美丽的小池塘看一看,走一走吗?请你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亲自去感受小池塘的美吧!”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读了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感悟是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的朗读教材,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变色龙》一课,我提出初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4、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并做出标记在课上讨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同时突出学生主体性。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所谓“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须精读课文。所谓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而关键问题的解决则是衡量深度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以读代讲,让他们从文中找出感受深的句、段,反复朗读,达到了以读促悟的目的。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落实目标,感悟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我的具体方法是:首先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读出感情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如此实施,效果甚好。孩子们在读中议,议中读,懂得抓住“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教起来简单,学生学起来轻松。
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四、品读课文,深层体悟
"品读"即品味语言文字。品读感悟,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语文是语言、文学、文化的综合,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的读书,代替学生的自悟自得。清代陆世仪如是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可见人人能感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又这样强调感悟的重要性:“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
关键词:以境诱读; 以读引读; 以说带读; 以练导读; 以评促读
一、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案例背景】
研究生本化语文高段课堂精读课文教学已经有五个多年头了。上过了很多的公开课,得到了许多肯定和中肯的建议,这项研究一直在继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看了全国的生本课堂大赛后,结合自己研究的生本课堂,又进行了新的内容的改革,比如,增加了每个小组的一块小白板,在课上可以随时记录自己小组交流时的要点或者感悟,这样到前面汇报时就可以给全班同学带来更深刻的直观的形象的讲解;另一点改革就是由原来的一个小组汇报带领全班互动进行一堂课的学习,改成多个小组的汇报展示和上下互动!
《草原》是五年级下册教材的开学第一课,召集日时已经把导学案布置下去,学生们完成的很认真。就是不知道这课堂上的改革效果和原先比能够如何!很是期待啊!
【案例描述】
课前,跟学生们细讲了我们的语文课堂重点改动的地方是由一个小组汇报变成多个小组汇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变,一个人两个人几个人都可以,可以感情读、课本剧表演、重点句分析内容形式多样。
课前两分钟的铃声响了,我们的内容一贯是《文化点心》,今天负责《文化点心》学生请来他小组内的成员给他按动鼠标,播放幻灯片,他站在大屏幕前激情的介绍就好了。他介绍的是《狼图腾――小狼小狼》这本书,从作者到内容简介到读后心语到推荐理由,处处用词精炼讲究,课件设计精心,得到了全班的热烈掌声,全票通过,都要看这本书。看来,这个小家伙今天着实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接下来进行的是生本课堂基础知识的预习检测,我针对这一课的三个容易写错的字进行了听写,写完后,课代表提示批改时注意事项,然后各个小组批改,对的就读课文,错的马上改正并记住。一会就全体读课文了,统计了一下,全班44人,只有两个人分别错了一个字,正确率99.4%还是很高的。这说明,大家对字词的基础已经能够通过预习就解决了。
然后进行的是主要内容的小组交流,由组长指定本组最差的同学来说,并要求他说明是用什么方法来归纳的主要内容,其他组员倾听,进行肯定、补充或者否定修改。这样,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全班反馈了,我点的是五组的上学期全班最低分的那个学生,他用的是六要素法,但是,发言一结束,马上就有听的仔细的学生指出,只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缺少起因和结尾,并要求他现场改进,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终于可以顺利的使用六要素法了。别的组又补充了小标题法归纳的主要内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第二次小组合作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就是学生们针对导学案上的主线问题进行的个性化的理解。全班沸腾了,各个组在组长的领导下,组员的集思广益下,交流了各自认为精彩的理解,就开始为回报写小白板,排练汇报的内容和形式。教室里正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规定的10分钟的时间在这里一晃而过,当我问到:“哪个组到愿意前面来汇报时”,全班共8个小组,全跃跃欲试,争着抢着要上来。我快速的选择了3组,结束这场纷争。三组汇报的是分析老舍直抒胸臆的写法,并且在小白板上标明了什么是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的好处是什么,然后指明本课的几处直抒胸臆的地方。我暗暗佩服,为生本化教学带给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而喝彩!下面的同学认真倾听后有的进行了补充,还有的进行了课外阅读中直抒胸臆的补充,这很了不起!在评价中大家都给了汇报组满分,我也及时的肯定:“你们是我的而骄傲!”这时我及时的插入,趁热打铁:孩子们当你看到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如果用以前的描写方法,比如比喻,你怎样写?学生答:这红红的玫瑰像极了美丽女孩的笑脸。我说“可以。我们用修辞来表达对玫瑰的喜爱。但是现在就直接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来表达你对玫瑰的喜爱。谁来试试?”学生“这朵玫瑰让我陶醉。”“我是多么的喜欢这多玫瑰花啊,这香气让我闻一下还想闻一下。”“看来同学们是真的明白了。了不起啊!”
下一个汇报组带给大家的风格就截然不同,他们对草原的美景进行了抓重点句用多种方法的精彩分析。都用到了分析句子修辞法、抓重点词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法,想象的方法等,真是精彩绝伦,又引发了下面同学大量的补充、拓展,对草原之美理解的淋漓尽致。更绝妙的是,他们组精彩的朗诵,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厚了。这时在下面的朗诵培训班的同学不甘寂寞,主动要求读一段,他的朗读带我们深深的陶醉,以及我个人心灵的震撼!在他的带领下全班都要求读,我很识时务的满足了这个愿望,谁能够阻止这样的激情时刻呢!
再下一个小组汇报的是人情美的纪实描写,也非常的精彩。特别是最后一句“天涯碧草话斜阳,蒙汉情深何忍别”。该组组长声情并茂的讲解,就像一个精彩的主持人一样,让大家都忘了鼓掌,当他的发言都结束了,我们还在等着听,没听够。两秒后醒过来的我们如雷的掌声淹没了教室!
就这样第一课时在不该响的铃声中被迫结束了,大家都很不情愿的下课了,没汇报的小组期待下一节课快点到来,汇报完的小组思考我要补充点什么呢?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生本课堂强调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实验证明,只要我们能够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他们就会创造学习上的奇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课每个组的汇报点不同,这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汇报点,让全班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老师对学生的肯定是学生积极探索,进取向上的不竭动力。所以在这一课上,作为老师一定要多表扬肯定学生,不吝啬自己的赞美,甚至是夸张的表演,都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自信心无比强大起来!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一、有机结合点,加强训练
读和写的训练都属于小学的基本功训练,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读的训练过程是:理解——思维——吸收,写的训练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读写之间的共同点是思维训练。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训练的核心。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初步形成了理解能力,我便把读写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指导学生学习《白杨》这篇课文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认真阅读,理解教材的内容,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分析归纳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特点,理解以物喻理(人)的描法,着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其他课文,分析作者如何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抓住不同事物的特点,安排写作重。学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确定写作重点,注意运用以物喻理(人)的描法。由于引导恰当,学生思维活跃,思路也开了,有的抓住“蜡烛”的特点,赞扬老师辛勤工作,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有的学生写“小草”,赞扬它坚强,比喻坚强不屈的战士……整个过程突出了以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抽象、推理的训练为核心,学生从课本中汲取营养,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起到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作用,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
二、 利用对应关系, 铺设写作路
我在教学过程中,还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注重解题和审题,理解中心与确定中心,理清结构与考虑布局,文章的主次、详写和略写等方面的对应关系的分析综合运用,为学生的写作铺设路子。如“审题”与“解题”,我在阅读教学中,把审题的方法和让给学生,并提出相应要求,让学生认真琢磨,反复推敲,理解作者的命题目的和方法。在教《飞夺卢定桥》时,我向学生提出从课题中看篇文章的写作重点是什么?“飞夺”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用“飞夺”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结合预习课文,经过充分讨论分析,明确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思路,这样为进一步探究课文铺设了路子,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写作训练时,我以《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为题,让学生运用解题的方法和规律分析题目,立意取材,这次习作写得好。我还根据课题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命题和换题练习。
语文课程 多元智能 创新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8种,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不同的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多年的教学中,在实践中探讨出如下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多元智能培养的途径。
一、设境激趣,点燃学生智能火花
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在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中,包括了音乐、舞蹈、绘画、电影、电视等方面的艺术知识,而文学的媒介是语言,不具有直观性,而融入其它艺术形式就能更好地弥补和丰富语言的表现力,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挂图、幻灯片、录音带、实物投影、多媒体等,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让语文教学更直观、更形象。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设计课堂的导入部分,如小品表演、配乐朗诵、舞蹈表演、简笔画等等导入新课,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鼓起学生的内驱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违反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学生喜欢怎样的方式就采取之,抓住学生兴趣的切入点,目的是达到“创设悬念,情景引入。”赋知识经验性和情节化,以典型性和新异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问题才能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下去。
比如,《草原》一课,我让孩子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起做画,将蓝天、白云、骏马、羊群、蒙古包、还有放牧人都勾画的淋漓尽致,并让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仿佛置身于广阔的天地间,感受到了草原的民土风情。引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亲手绘画的积极性。
可见,新课的开头形式是多样的,一方面,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的智能得到了发展。
二、读书质疑,唤醒学生潜在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也就是人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语言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把语言的结构、发音和意义等知识结合起来并运用自如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读为主,就可以充分地唤醒学生的语言智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在教学中,应以读为本,以学为主,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教师可大胆放手,为学生们提供几种阅读课文的方法。比如,在《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种阅读课文的方法:(1)问答阅读法。问题可以从“阅读提示”中来,也可以自己设问,或由同学之间讨论提出,然后独立阅读,思考并解决问题。(2)摘录阅读法。将课文的重点词句摘录下来,如“鳄鱼是一种凶猛的爬行动物”,从而阅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3)列表阅读法。边读边把重点词句摘录在表内,从而把握主要内容。(4)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学生可独立自主学习,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体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和选择权。
三、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人际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并区分他人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合作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我在教授一年级的学生时,发现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乏参与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会利用恰当的时机表扬小组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重新整合思想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念,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加思维的碰撞,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且培养了全体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彼此信任的能力和协调能力等。
四、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玩中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在玩中看、听、说,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有资料显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90%的知识是通过一边肢体动作、一边说学到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加以拓宽,让他们学会表演。我们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自由组合,把课文中的人物分角色,根据情节编成小品、话剧等,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通过对话练习口语;通过扮演去熟练肢体语言;通过合作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对书本的知识已了解,此时就要从课文中将学生带出来,让学生积累一些有关课外的知识,知识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师生共同利用课前时间通过上网,询问长辈,查工具书等办法获得,然后于课堂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五、创新作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读写结合的“点”,让学生通过品读,感受文章的新颖之处;然后教师通过迁移、模仿,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和指导,使学生真正达到创新,从而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从四个方面来加强读写结合:
一、加强阅读,积累语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无以开阔视野,更谈不上知识的积累。尽量让学生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阅读量多了,词汇量就丰富了,在写作时提炼和概括素材的能力会随之提高。课堂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写作范文,文中不乏好词佳句,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好词佳句。我通过四点来教学新词汇:了解词义;随文理解词义;朗读体会;用词说话。这四个环节,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又是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熟悉词语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最佳的路径》中“迎刃而解”一词时,先让学生了解“迎刃而解”是指用刀劈竹子,劈开了口子,下面的一段就迎着开口自己裂开。再把词语放在课文中让学生理解,知道在文中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有关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意思,最后用“迎刃而解”造个句子,此时,学生很快就能写出来。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局限于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摘抄好词佳句。为了使摘抄的好词佳句发挥作用,运用到写作中,每天安排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的读书笔记,组织班内、组内的学习交流,供学生评赏。学生在评赏中,认识了更多的好词佳句,词汇更加丰富,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力和应用语言文字的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二、讲清特点,掌握方法
阅读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因而,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例如:在教学《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一课时,我没有讲解课文的内容,而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读后回答问题: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事件,是什么吸引你读完了课文?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那一个个省略号,因为这样的悬念把文章一步步推向,从而吸引读者继续读,一直读到公布了电话的内容后,文章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学生学了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归纳写作特点,为今后创造性写作打下了基础。
三、通过模仿,培养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思路,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和技巧,进而指导学生的习作实践。茅盾先生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好的形式。”在仿写时,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进行迁移。教学中,遇到精彩的课文,我总要安排学生仿写。例如:在学习《草原即景》一课时,安排学生模仿课文写一写春景。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自己看到的春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样紧密地结合课文,对开拓学生思路起到了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可见,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起到了明显的训练效果。
四、鼓励创新,提高能力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就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中间或结尾都留有空白点,给读者留下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将课文的空白点补充完整。例如:在《生命的药方》一课结尾处,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想象德诺抱着艾迪的球鞋死去的情景,如果没有艾迪的友谊,德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离开?通过想象更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爱、对友情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