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3: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信息技术课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21-02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帮助学生提高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很重要。信息技术课程是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教师一定要改变单调乏味的授课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即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掌握信息方法与技术,提升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能力。
一、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仔细研究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案例、教学设计等,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或是将其制作成课件,依托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建立统计图表》为例,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图表的运用,也意识到图表对于分析说明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熟悉课程小节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借助幻灯片,引导学生欣赏统计图表的魅力,了解不同图表对于说明问题的作用,展开“分析图表”这一小节知识的学习(不同图表具有不同的作用,数据变化、图形走势、图形特色这三者相互关联)。其次,引导学生学习柱形图、饼图与折线图各自的特色。再次,结合具体的实例,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选出该实例下应该对应建立什么样的图表。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对图表的性质、优势进行分析,厘清思路。然后,让学生学习不同图表的制作方法,建立统计图表。最后,学习插入文档的方法。基于此,由兴趣引导,继而讨论分析,再合作探究、实践应用,一步步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了课程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教学环节紧凑有序。
初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别的学科更强调以前者的基础展开后续的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不一样,灵活性较大,各知识点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阶段性教学计划,以模块为单位展开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搭建模块化的知识网络,以此奠定构建信息技术理想课堂的基础。
二、善于运用导入方式,吸引学习注意力
在任何一门学科中,课堂导入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一门教学艺术。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巧妙新奇、构思独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Flash和Flas》为例,教师不是开门见山地为学生讲解一些制作动画的方法与技巧,而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展示了一个事先做好的电脑作品。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并且很欣赏这个动画作品。当学生得知这个动画是教师利用即将要学习的Flash知识制作时,更是激发了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欲望。精彩的导入就像一个指引方向的路标,为学生指明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光明道路。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用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或教师作品引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三、创设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探究欲望
什么是理想课堂?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大部分时间处于活跃状态,能够积极地探索信息技术知识并且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才算是理想、成功的课堂。因此,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用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初识Photo-shop》为例,教师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电影《大话西游》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孙悟空在与牛魔王开战的过程,孙悟空用自己身上的毫毛变出了很多个孙悟空,牛魔王同样也会七十二变,变出了无数个牛魔王。这么绚丽多变的画面是怎样制作的呢?如何在一个画面中出现如此多相同的图像?在兴趣引导下,学生展开互动合作与探究,查阅书籍,并询问教师,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与合作互动中动手实验,尝试操作,发现可以运用移动、缩放、旋转等功能来变幻出多种多样的小猴子。不知不觉中学生便学会了复制图形、粘贴、移动、缩放与旋转的技巧。这样引入,能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从而建构理想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教师设置的教学氛围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领域,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就会提升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设计变成情境化的学习,从教学目标出发,把教学内容安放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建立协作关系
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参差不齐。教师学演示、操作指导,对“学困生”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帮助不大。因此,需要教师采取措施,帮助全体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不错的选择。合作学习是基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配小组,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互相点拨、合作探究,组间竞争,以此激活课堂。
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规划与设计网站》为例,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方案,让组内互动合作,共同熟悉网站开发基本过程,再分配任务。例如,在学生分好小组后,让组内成员分别担任选取素材、申请域名与空间、网站内容组织、栏目结构策划、确定首页功能、设计首页版面、网页色彩搭配、页面内容设计等工作。在共同规划、整体制定进度计划表后,每个成员按照组内分配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与其他成员互动合作、交流思考,最终合作完成简单的网站规划学习过程。
不过,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时刻注意各组的动态,保证组内的每一名学生都有任务可做,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小组的分配也不是永久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合理地调整,确保每一次的合作学习活动能顺利进行。
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知识,在信息技术学习与实际生活中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将知识场景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读懂学生、吃透教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获取与交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组织了一场搜索比赛。学生自主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搜索题目:如何去当地的图书馆买一本初中信息技术课本、在线阅读的方式、网上交流工具与方法、春季如何预防感冒、初中生正确的健身方式等。竞赛开始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竞赛。通过竞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同时还熟练地掌握了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
让生活中的问题走进课堂,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好方法。教师要为学生多准备一些生活化的练习题目,力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能乐在其中,最终达成“信息技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目标。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初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数学知识规律以及根源的原动力。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需要教师精确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将其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可依据教学需求灵活地为学生播放图片、文字、声音及视频等信息,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生硬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及直观,以实现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的目的,并且还可帮助学生更深刻与精准地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中“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教师就可用信息技术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教材编写者之所以给该章节内容拟定这样的题目,目的是借助生活中丰富多样的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使其更加积极地探究与思索相关内容,以实现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但是,教材中的插图过于生硬,很难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而传统的教学资源也不能为学生展示出数学知识的魅力与趣味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借助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把生活中普通的事物转换成多姿多彩的图形,使得学生对这些图形有全新的认识,并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为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信息技术,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可帮助数学教师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可使得教师更好地执行教学计划,用更新的思维形式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题。特别是针对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数学概念,教师在教学中不容易找到可让学生更透彻、精准掌握这些概念的教学方法,而信息技术可把抽象的概念转变成直观、生动的内容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就可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运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概念,难以让学生明确全等三角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并且学生也难以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还不能从概念中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就可借助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用动画形式为学生绘制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其各个角的度数及三条边长都标注出来。接着,教师就将这些角与边长作为依据另外绘制出一个全等的三角形,借助这种动态的、形象的、生动的操作实践,教师就可把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变得非常生动,可使得学生借助直观的观察真切感知全等三角形的特点,并且还可以在教师的示范与启发下全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
三、借助信息技术,扩大学生学习途径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前提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都要依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一)有效的教学环境和素材准备
1.有效的教学环境包括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上机环境和一个良好的听课环境
(1)对上机环境教师最好在课前保证学生的计算机打开,可以接到广播,下发好本课需要的资料,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老师的教授资料,而不会出现学生没有开机、无法接到广播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2)良好的听课环境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堂常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老师培养了一种课堂常规时,学生就会还给老师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而又给学生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听课学习环境,所以课堂常规的培养对有效课堂也很重要。我制定的课堂常规有通过击掌后学生快速手背后听讲和练习时讨论的声音不波及第三人等。
2.素材准备往往能看出教学意图,它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一个老师把素材准备好了,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学习photoshop的通道这节课时,我提供的图片是学生的毕业照和学生提前用qq发过来他们自己的照片以及我精心准备的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图片和明星图片,学生对自己在悉尼歌剧院、埃菲尔铁塔下的形象很感兴趣,就起到了很好的激趣作用;而如果随便找了张照片,让学生去制作,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有效的学情了解
了解学生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构建有效教学的立足点。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学生在上课之前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状态、操作习惯等学情。
例如在设计网络搜索这节课时,经过调查我了解到我校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在网络上搜索图片、文字资料。如果再按照课本去讲解,学生就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或物,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能够达到搜索要求的能力,然后出了一道成语填空的题目天()马(),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去完成,从而引出了搜索的拓展知识,并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在现实学习以及生活中使用搜索来解决问题。
(三)精心的备课
1.教材、学生、教师素质的准备,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就教材、学生、大纲、目标、重难点、易错点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思考,让每一个知识点成竹于胸,到了上课时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 教师在备课中就要注意案例的选择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哪里出现问题、怎样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每个环节的大概使用时间等。
2.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制订必须要具体确实可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途径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在photoshop通道的应用这一课中我就换掉了课本原来的悉尼歌剧院的图片,而是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六年级的毕业照作为示例图片进行背景的更改,当学生看到自己原来在水泥操场上照的毕业照改变为在花坛中、海边、草地、山脚下、故宫前的毕业照都特别兴奋,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同时让学生感受到Alpha通道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效果良好,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就不只是按照课本的要求去完成练习,而是有意识的把自己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创作与众不同的作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关键
教育理论家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激趣、设疑、启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凡是学生能自己通过探究发现出来的,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己跳一跳“摘果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能真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课堂中我也发现在信息技术这个学科中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往往比老师讲的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而且往往学生自己就能够解决大多数的操作问题。
四、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基石
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课堂教学的及时、有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给予反馈,及时的反馈既评价可给他们的操作进行指导,当然很多类似“很好,不错,对极了,你想到太周到了,这是我都没有考虑到的,你的这种操作方法让这个步骤简便了很多,太棒了!good!”等语言的使用更能给学生一种肯定,鼓励和希望,让他们在学生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的效率更加明显,也相应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评价真正起到作用就要注意一些必要的原则。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和公正,在此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课堂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互评、以及把作品展示欣赏评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使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最大的效率为佳。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及时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让学生满怀信心,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唤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度。
五、及时的反思教学是保证
教师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优秀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
忽视“眼见为实”的课堂,必然带给学生的是沉闷枯燥。“眼见为实”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身边的课堂,贴近他们的生活,在讲解了课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之后,教师应该将相关的新知识纳入课堂,这更符合现在这个时代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眼见为实”呢?
一、“眼见为实”要从看开始
看是基础。没见过的永远不知道是什么。学了信息技术,知道计算机硬件有主板、CPU、硬盘、内存、电源,拆开机器却对不上号;知道Word可以排版却从未用它排过版式漂亮的文章;知道Excel的公式很强大,却连一张统计表也做不出来;学了网络知识,家里网断了却不知如何排查等,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不应强调教给学生了什么,我们要教会才是目的!而教会的基础就是学生要多看,见多才能识广。我们讲信息技术,计算机是载体,如果学完了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硬件构造,却从未拆开机器看看里面真实的结构,那可真是纸上谈兵了。不妨增加一节实操课,准备不同品牌的台式电脑机箱和笔记本,拆开后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找出电脑的主要部件,各小组在讨论结束后派出一位代表为大家讲解各部分的位置和功能,这样学生看着真实的机器,必然能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了。
二、“眼见为实”要从看到想
想是关键,不去想永远不知道为什么。从眼前所见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呈现,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如果不想,生搬硬套,换个要求就不知所措,那信息技术课就是失败的!如何活跃学生的思维,从看引导到思考是教师需要做的。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算机操作系统,软硬件知识和网络知识之后增加一堂“给电脑瞧瞧病”的实操课,事先准备几台“生病的电脑”,它们病症各不相同,有的开机报警,有的不停重启,有的打不开软件,还有的上不了网,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可以上网查询,教师提供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搜索、微软必应(Bing)等,大家可以通过上网搜索给电脑找到病症,并尝试“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样,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热情被点燃,必然想方设法要给自己小组的电脑“瞧好病”,思考的火花进发,头脑风暴被启动,学生根据看到的电脑故障充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故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上网查询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最后未必每台电脑的故障都能被解决,但是通过探究学生掌握了搜索引擎的用法,积累了经验,丰富了知识。这时候教师再讲解电脑常见故障的处理时,学生们必然深有体会,更能融会贯通!
三、“眼见为实”要从想到做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必要性;对策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常常被认为是一门“副科”,但它对促进初中生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信息素养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信息化环境下,这些能力和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而言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初中信息技术应被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抓。目前,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设备已经深入到初中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也不应再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应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真正与学生的信息化实践相对接,进而实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制约因素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但通过对近年来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发现,制约其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基础不一致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现,学生们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参差不齐,那些接触电脑、智能手机较早的学生多数具有良好的操作水平和知识基础,而来自农村的学生或接触电脑、智能手机较晚的学生则基础薄弱,在学生基础水平差异显著的情况下,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教学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
2.教学模式单调
部分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仅仅采用演示、讲解、训练的教学模式,这一来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处于相对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制约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二来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其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展现,进而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趣,课堂教学成效不理想。
3.课堂实践不足
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十分重视,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花费较长的课堂实践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操作方法的演示,而导致课堂实践操作和学生自由创新的时间不足,进而制约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整体教学成效。
4.课堂内外脱节
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已经学会使用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开展学习和娱乐活动,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却往往滞后于学生课外的信息技术实践,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应用脱节,因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而制约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效。
二、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对策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认为要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采用分层教学法
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可采用分层教学法来提升教学成效,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同时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在进行word教学时,笔者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层,第一个层次是运用输入法打印出指定文字,并按照行间距、字号、字体、页码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排版设计,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项目完成的基础上,插入指定的图像,并进行批注。如此一来,不同基础的学生对word的操作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2.丰富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灵活采用以下教学模式:1)情境教学。即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与其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起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完邮件、邮箱知识后。笔者鼓励学生们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为母亲制作一张电子贺卡并通过邮箱的方式发送给母亲,在这样真实的情景下,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学成效自然十分理想;2)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例如可将教学目标浓缩成为一个项目,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竞争,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效。
3.强化实践教学
在机房教学时,原则上应为学生预留20分钟以上的时间,除了引导学生自主练习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课堂实践的有效性:1)学生演示。在学生自主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还可邀请那些操作较为熟练,或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以自己的口吻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进而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并促进学生的知识的理解;2)强化巡视点拨。即在学生进行自主训练时,在机房内来回巡视,学生主动提出疑问或发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阻碍或存在错误时,应进行及时点拨和讲解,对于那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则应进行集中点拨,以提升学生的操作成效,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知识和技能。
4.拓展学习空间
积极拓展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实践空间,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延伸,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堂教学外,还应为学生拓展课外学习空间,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构建课外兴趣小组。结合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和喜好情况,构建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由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良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由他们带动那些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课外信息技术实践活动;2)鼓励学生在家实践。目前,多数初中生家中都配备了电脑,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电脑完成一些信息技术实践任务,为了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教师应与学生家长进行积极沟通,使家长们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促进学生信息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想实现高效课堂,就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求出发,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升华教学成效,促进学生信息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亮.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0(10):70-71.
[2] 朱娜.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2(5):74.
[3] 陈文武.如何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3):133-13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教育教学 高效课堂 教育方法
近年来,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越来越重视,教育主管部门也大力度投入资金和人力,偏远的山区农村学校也相继配备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强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孩子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成为了广大科任教师茶余饭后交流讨论的焦点问题,笔者结合在农村学校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对做好农村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以下见解。
一、信息技术教学时要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考、想象、创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精讲多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讲重点讲难点,剩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由于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条件不一样,基础也就不一样,那么在初一年级的起始点自然也就不同,造成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差别。所以,设计同一个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是不可能适宜所有学生的,信息技术课老师要把一些简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完成,尽最大可能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亲自在实践中多练习操作,多动脑思索,让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得以充分拓展,这样学生就能亲身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的乐趣。信息技术课这门学科本身操作性特别强,学生只能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活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获得新的知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而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不但让课堂教学动静结合,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适宜农村学生的认知特征;而且这样的实践安排为农村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操作机会。如:在教学电子表格制作时,教师只需讲解制作电子表格的几个步骤和要领,演示课程表制作的过程,其余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操作。安排学生制作一个表格(学生成绩表、学校人数统计表等),这时学生就会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只是指导启发。另外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辅导较差的学生,使得部分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问同学,这样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要好。
二、拓展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性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更新周期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重点不是两三个知识点的问题,而是更好地培养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本领呢?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他们思维的火花尽可能地点燃。《普通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不多,只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但是在课外,教师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学习,把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搬到课外,使得课外这个第二课堂成为学生课内所学知识技能操作的“加油站”,从而促进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教学“在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这节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先插入所需的表格,然后对表格的行高、列宽、边框、底纹等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设置。可往往学生在练习时,由于个人能力水平的差异及兴趣爱好的驱使,会花很多时间尝试设计各种边框的颜色及底纹的样式,这时笔者针对学生个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了解,提出难易度不同的目标要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发展。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多元化评价学生,特别是对差生要耐心辅导
这里所说的评价并不是把学生分成ABCD几个等级,而是用来推进教育教学。积极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什么地方,从而激励学生发扬优势、弥补劣势,使学生树立自信,对学好信息技术课程有信心。为此我在上课过程中总是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对没学好或甚至不会的学生,也从不批评训斥,而是鼓励和耐心地辅导他们,只要有一点微小的成绩或进步,也会发自内心地表扬。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如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呢?下面就具体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需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或从实际问题出发或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错误、障碍等)出发,或从学科中的历史典故出发,通过多媒体创设形成一种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学生陆续进入机房的过程中,我通过教师机循环播放清新悦耳的乐曲,使同学们进入机房就有一种平和舒缓、愉悦的心情。在上课前我让几分钟时间给学生玩一些小的益智游戏,指导他们进行鼠标操作练习、了解计算机界面性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给他们创设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轻松氛围。
二、引导探究,学生欲学
对知识的渴求是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一种欲望,教师应充分挖掘、激发这种欲望,以取得有效教学的契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限制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但也不是任由学生的思维走向歧途。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启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发挥其“主导”作用的最佳时间。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计算机对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这正是促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做好某件事的先导。因此,上课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例如:上课时,我首先展示了两幅图表,一张是经过修饰的图表,而另一张没经过修饰处理。学生看后,自然是喜欢经过修饰处理的图表,我看得出,他们那一双双聪慧灵捷的眼眸中流露着求知的欲望,于是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张图表是利用Excel的图表修饰,大家想不想学?”就在学生急不可待时,我展示了课题:“这一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图表修饰――修饰产量增长表》,使我们的图表更加美观、形象、生动、活泼。” 在学习动机、欲望都达到十分良好的状态下,使他们“自主”地探求知识、掌握方法,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主动探究,学生会学DD培养“课堂小老师”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具有参与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终身教育的要求,它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施教之功,贵在授法。“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我在教学当中采用的是“课堂小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当中来,给他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达到创造一种和谐的沟通环境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课前由学生自行组成小组(3―6人);第二,给小组一些简单预习提纲的任务。采用“以问导学”的方法,即把预习提纲问题化,问题系列化。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学习。同时系列化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学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并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问题化预习提纲,学生从而真正收到自主学习的实效。经过一学期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自我管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布置任务,体现层次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并提出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表现。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我在设计任务时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学生的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例如:我在修饰图表这一课中所布置的任务分为三个层次:A、可直接在刚生成的图表上进行修饰。B、可将“我的文档”里的“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统计表”打开,并生成图表,进行修饰。C、可输入有关的数据,并生成图表。(教师提示,你可输入自己的月考成绩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这样,不同水平的同学选取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
自主学习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解决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势,比如分组完成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使其更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他们“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行为,也就越来越迅猛。
五、展示评价,学生乐学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现状;建议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也就是说教学方法要有别于初中其他的课程。但是众多学校的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最开始的阶段,更多的学生由于能够离开教师上课、有网可上等因素都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去上课,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同样需要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比较枯燥乏味,理论性非常强,所以,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就降低了,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初中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正在下降,并不利于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做好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工作的建议
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学习效果低、教师教学热情降低等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如何切实地做好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指的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学生、加强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一系列任务。而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桥梁,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此种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融入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致使其存在任务分辨不清、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评价简单化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致使学生将学习认为是简单地完成单个任务。
基于此,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确保各种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二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需要出发,坚持“以生为本”的任务布置原则,提高所布置任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要加强课程的研究和学生的学前分析,注意任务的连贯性和渐进性,任务是为学习而生,是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设,而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分化;三是注重反馈工作,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更多的动态和需求,为下一轮任务的布置提供更多的依据和证据。
2.采用范例教学法,实现价值最大化
范例教学法是现阶段各个学校在落实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典型的范例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教和学的工作,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知识,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案例要覆盖多个知识点,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就需要教师以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现象为引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生一起研究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规律。
例如,在讲解椭圆工具时,就可以以月亮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最好是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事物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适当地引导学生分析图中所用到的工具,并对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借此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就得到了一个从个别范例到整体认知的总体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椭圆以及其他工具的认识和应用。
3.落实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学习模式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从中学到问题背后的知识,并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以学生和问题解决为中心。
例如,在教学演示文稿这一内容时,可以以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水资源为切入点,与身边发生的水灾、水患为背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可以自愿结组,从多层次、各角度着手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记录成员组的意见并统一起来,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形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并发挥各自的长处,通过对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加工等各个形式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呈现在演示文稿上,这种一来,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演示文稿的操作技能,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学习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和知识的学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课程标准给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断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