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3: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主义绘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新绘画的出现及其时代背景
20世纪中期以后的绘画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古典主义传统年代及跳跃式发展的富有极强个性的现代主义艺术发展阶段,绘画及其所有的传统技法似乎已面临着山穷水尽的境地,从前绘画艺术所追求的文学性、叙事性以及以画面的空间、透视、明暗、解剖为基础的再现美学已被现代主义艺术抛弃了很久,而此时的现代主义艺术脱离现实生活,脱离普通大众,人们开始认识到现代主义艺术在西方的没落,1965年美国极少主义雕塑家唐纳德·贾德宣布“绘画死亡了”。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以视觉活动为中心的绘画艺术开始丧失了它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艺术取代了现代主义艺术开始操纵主宰艺术世界。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十分宽泛的文化概念。它是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矛盾冲突中涌现出的新思潮,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工业、科技、宗教、哲学、建筑、文化及艺术等诸多领域,1934年西班牙作家奥尼兹最早在他的著作中用过“后现代主义”一词,但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并产生全面影响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就是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文化衍生物,它适应于后工业文明的发展,并逐步取代现代主义艺术成为世界性的主流文化。
当现代主义者们宣布绘画死亡之后,原来呈直线状态发展的绘画停滞了下来,艺术家们纷纷放弃绘画,人们甚至误以为这就是后现代艺术,此时的艺术成了一种纯粹的理论,绘画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然而,人类艺术的发展必然有其自身存在和演化的客观规律。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每当一种艺术形式走到极端的时候,紧接着的必然是一种回归,而这种回归并不是对从前艺术的简单重复。此时,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种重要形式的绘画艺术尽管因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冲击,丧失了原有的古典传统,但绝不会丧失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新绘画以反叛、回归、宽容的面目出现了。
新绘画艺术始于70年代后期的德国,进入80年代后,它的各异风格日趋成熟,艺术评论家开始广泛关注这些新绘画艺术家们,不断有评论、阐释、研究新绘画的文章、专著问世,于是,绘画艺术中出现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意大利超前卫艺术、法国新自由形象、英国新精神、美国新意象艺术等新术语,绘画艺术经过在“黑暗”中的不断摸索,开始了自己的新纪元。
二、新绘画的特征与现状
这群新绘画艺术家从一开始就以反叛的态度来对现代主义艺术进行一场革命,而最本质的特征首先体现在新绘画艺术继承了波伊斯的“社会雕塑”观念。在德国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中,波伊斯被誉为德国来自艺术精神领域的新的社会秩序的先知,他也是德国战后第一位赢得国际声誉的艺术家。波伊斯提出“社会雕塑”观念,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就是艺术,所有社会成员都对社会形象起作用,如果说杜尚是第一个把日常现成品转换为艺术品的人的话,那么波伊斯就是第一个将日常的生活以及行为转换为艺术的人,并且他继承了杜尚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观念,要让艺术成为一切,一切也都能成为艺术,波伊斯的“社会雕塑”观念的提出,不仅终结了现代主义艺术,也把西方艺术推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
波伊斯作为新绘画艺术的起萌者,他的以消除所有艺术限定为核心的“人类学”概念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不仅是德国还包括其他所有国家年青的新绘画艺术家们,他们正是沿着这样一条以反叛的姿态来复兴回归传统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道路,使行将末路的绘画艺术起死回生,尽管他们强烈的否认与传统艺术的联系,但他们仍具有前卫艺术的诸多特征。这些新绘画艺术家们的前卫性表现在他们又并不像波伊斯那样为了消除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限,试图去做前人从未做过的事,而是忙于重新恢复那些已经被抛弃的或曾在艺术史上流行过的东西,并重新确立艺术的独立性,重新使用最有价值的持久性材料来创作他们的架上艺术,这无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在德国,基夫这位波伊斯的嫡传第子,将他老师的某些传统体现于他自己的作品中,他是波伊斯的直接继承人,而又并不完全象他老师那样,波伊斯关注的是现实,而基夫关注的却是历史,并采用了绘画手段。他是从德国的文化深处汲取养分,创造出表述德国历史、富有神化色彩并且材料厚重的绘画作品。他的作品既关注自然也关注社会,是一种思想者的绘画,揭示出隐藏于事物深处的美,附绘画以哲理性,这体现了基夫对古典绘画艺术中主题思想的复归,基夫通过绘画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对德国文化、历史、命运的定义与评价。因此,即使是那些对德国神话、历史只是浮浅了解的人,也可以在想象力的帮助下毫不费力的欣赏他的作品。
基夫从波伊斯那里继承最多的怕是体现在他大胆地使用非正统的绘画材料来进行正统的架上艺术。他将从前学习的装置艺术也融合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而这种综合媒介的运用更好地体现出他作品所要表达的凝重感:沙子、泥土、干枯的植物、水泥及各种碎屑物掺以乳胶、紫胶、速干油漆等都被运用于他的画面上,造成极其厚重的画面肌理,加上是巨幅的画面,从而达到这种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种宏大的气势把“艺术家感觉到的是一般未被发觉的东西”[1]展示于观众的面前,造成观众心灵震撼之感,即使是对艺术反应最迟钝的人也会为之感慨,这种感慨应胜过古典主义主题性绘画对人的感受,因为观众的感慨一方面是来自于这些原本与艺术毫无关联的材质也能被置于画面中,并且能被艺术家将它们处理得相得益彰,这正体现了基夫在“绘画死亡说”提出之后,究竟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证明绘画没有死,并且亲自开始绘画艺术的复兴。
人们眼中的基夫,乍看起来是一个使从前的绘画起死回生的英雄,而实际上他的英雄性并非体现在是他复兴了绘画艺术,而是他以反叛的精神继承了绘画艺术,他所复兴的只是绘画这种视觉表达形式,在技法上,他完全抛弃了古典传统绘画中惟妙惟肖的、追求透视及明暗的技法以及现代主义所追求的“纯粹艺术”,打破了片面强调绘画技法的传统,也放弃了形式主义的艺术小品式的表现方式,使绘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这应该就是基夫对新绘画艺术做出的贡献吧。
早于基夫的另一位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巴塞利兹是最早走上新绘画之路的艺术家,他在60年代就开始远离抽象主义画风,坚持创作具象绘画,并使用油画、素描等方式表现人体、风景以及静物等。他的信条是:“新颖的绘画不会来自某种流派,它总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画家出乎意料的作品!”[2]这说明他认为自己所进行的绘画是有着他鲜明的特征的,不愿把自己拽回到从前绘画的派别之争中,他厌恶那种空洞无物的抽象绘画以及那种传统艺术中文学性主题绘画,于是戏剧性的颠倒的画面形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绘画存在主义的生活情感的磨擦面,他需要通过颠倒形象来作为画面形式的校正剂,达到强化表现的目的。他的这种形象变形是远离抽象主义对画面形象的变形,抽象派是要通过形象的变形,突出绘画的独立性,以更加强化“纯粹绘画”这一精英艺术,而巴塞利兹却要打破这种传统,以人物形象的头脚倒置来对形象进行变形,以反叛的态度继承了形象,他自己也承认:运用倒置的形象是达到“抽象化”的一种手段,观众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注意力都被吸引到画面上,主题则自然被削弱了。虽然巴塞利兹否认他与抽象派绘画的关系,但这种形象的倒置,多少是对现代主义抽象派艺术风格、形式的一种回归。他说:“我为何不该颠倒呢?绘画是为了表达人的精神的,正是这样,我可以把奶牛画成绿色,把人的脑袋倒置。”[3]他反对现代主义艺术对社会现实的冷漠,也反对传统艺术过于强调的主题,主题的存在仅仅为画家提供了一种控制画面的方法,即使没有主题,什么也都是可能的。他的绘画最终实现了形式主义上的社会反抗,反抗视觉表像上的那种惯性,从而体现出他对社会教条、定规的反叛,对现实社会的颂扬。 三、由新绘画带来的思考
“绘画的复归”成为19世纪80年代这个新十年的主题,德国的画家与他们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融合,艺术家显然放弃了现代主义者的独创及“进步思想”,让过去重新循环,回归传统的材料、形式,回归原状的轮廊,回归原状的抽象化。随着向一度贬值的传统回归,二手的形式、借来的风格、重新采用的意象,全部应用了起来,而创新的形式不再是追求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最熟悉的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80年代新艺术的特征是引起轰动或引人注目,而不是理性,不是杰出的技艺,也不是形式的或叙述的逻辑。西方艺术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不断创新求异的思想贯穿始终,而到新绘画艺术的时期,继承前人彻底创新思想的表现形式竟成了反对创新──复归,因此复归与反判就成了后现代主义新绘画的典型特征,艺术的多元化必然因为对过去文化艺术传统的复归变为新的时代特征,绘画的这股复归潮流是伴随着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到来的,只是它可能在绘画领域表现得更加激烈一些,艺术的这种与现实紧密接合的社会属性,必然使它永远充满生机活力,并且由于它对现实文化的敏感反应,将使它永远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成为代表人类社会文化精神的使者。
后现代主义新绘画艺术的复归与反叛这两个显著特征,也是艺术发展史上的永恒的艺术规律。正如易英先生所说:“一种艺术语言越精致,也就是它在表现力上越贫乏的时候,这时只有实行语言的重构才能恢复它的活力。”[4]古希腊艺术发展到希腊化以后,《米罗岛上的阿芙罗底德》风姿绰约,玉体毕现,人体比例和谐一致,模拟自然无懈可击。可是到了中世纪,教堂的钟声推毁了古希腊的文明,苦涩神秘的中世纪文化,尽管泯灭了人性,但中世纪的艺术仍是人们启示的源泉;文艺复兴尽管是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口号,但是文艺复兴绝非仅仅为了使湮没千年之久的古典文化重放光彩,而是在弘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来重新建构新的艺术语言,表达新的价值观念。因此,复归是一种形式,反叛才是艺术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更是如此,当杜尚给《蒙娜丽莎》抹上小胡子,随心所欲地嘲弄传统艺术,传统绘画似乎成了一堆“垃圾”,偶发艺术、大地艺术直到概念艺术,宣告了绘画艺术的死刑,但也就在与此同时,摄影写实主义开创了绘画的新天地。20世纪7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指责现代主义是统治世界的傲慢君主和当代罪恶文明的魁首,并以反叛者的姿态庆祝现代主义的死亡,但是它无法摆脱既成秩序的束缚,主观的、相互矛盾的更新和理解,使后现代主义在艺术海洋中随意漂泊。后现代主义新绘画的出现,充分地证明:死亡的不是绘画本身,而是一种特定的绘画艺术语言。当一种艺术语言由极至而走向贫乏之后,另一种艺术语言必然以反叛者的姿态取而代之。人类艺术就是这样在艺术海洋中一浪推过一浪,不断发展更新,不断地创造出符合特定时代气息的新艺术来。
注释:
[1] 葛鹏仁:《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年 ,P180
[2] 冈特·恩格尔哈特:《激烈,但不野蛮》,《世界美术》,1986年第一期,P63
关键词:艺术 表现主义 绘画 精神 释放 表现
一、表现主义绘画走向低谷
曾经在新华网站上看到过来源于《国际先驱导报》,对表现主义绘画的相关评论:
“凡高、蒙克乃至后来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柯克施卡、贝克曼、凯尔西纳等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和生活充斥着自杀、性感、颓废、无政府和精神崩溃等疯狂的因素。不可否认这些因素和他们的艺术相关,甚至是表现主义的根本所在。但现在看来,一个表现主义画家凸现在纷繁而冷静的当代艺术背景前,是多么的不合时宜。[1]”
以上的评论中把“当代艺术”说成是“纷繁”、“冷静”的。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在如今喧嚣的当代社会里,人们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导致的各种心理疾病、精神挫折,难道这些现象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或许表现主义艺术已不再盛行了,但是我想在如今的艺术界中你并不难找到它,因为到处都存在着它的影子,只是现在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它。
但是我想不管情况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
二、表现主义绘画与现代哲学、美学的联系及形成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以后,以现代的哲学、美学、心理学和现代科学为基础,表现现代人类精神及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历程,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表现”!由表现带出了情感。
表现主义绘画与现代哲学、美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受欧洲哲学中“主体论”的影响。克罗齐、苏珊・朗格、荣格等这些理论家认为:“艺术的本质与人类心灵的本能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克罗齐指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艺术,是成功的直觉的表现,是直觉与表现的统一。[2]”我想,所谓“直觉”自然是人内在的东西,是感性的思维,这里可以理解成“灵感”。灵感是突发的、瞬间性的,但它并不是纯属偶然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之上,在美术中它就是对美术一般规律的积累,当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瞬间爆发。而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往往善于抓住这瞬间爆发的“直觉”并通过其擅长的表现方式将它变为艺术。二者的统一才为成功的艺术,以直觉为依托的表现才不会显得飘渺,而是实在的艺术情感抒发。另外女性美学家苏珊・朗格也在她的《艺术问题》中提到:“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概念的表现性形式。”她还强调:“艺术的符号作用不是再现,而是表现。[3]”所以我认为“表现主义艺术”便是以上相关理论的最好体现,而表现主义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自然也都离不开它们所作的铺垫。
三、表现主义绘画―-内心情感的释放与展现
对于表现主义的分类,本文是指以蒙克为首的,包括席勒、莫迪里阿尼、苏丁等艺术家。西方艺术从传统艺术一直发展到印象主义之后,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个性才智才更充分地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塞尚、凡高和蒙克。
而说到表现主义绘画不得不提到这位挪威画家: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 蒙克的一生大都围绕着“疾病”和 “死亡”,所以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也都是这种内心痛苦和恐惧的独白。我想,对他来说颜料不只是画面的涂饰物,而是他精神释放、情感表达的媒介,他所描绘的正是他自己的病痛,以及他对死亡、对世界的恐惧和无奈,因此每当欣赏他的作品时,那简直就是一次视觉和精神上的痛苦感受。他不仅在人物形态和表情方面表现得极其夸张,而且还在他的笔触运用和色彩表现方面展示出了无比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度。比如说他的代表作《呐喊》,我想这正是蒙克对疾病、对死亡、对孤独的内心展现与情感释放。
另外在表现主义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画家是:苏丁(Chaim Soutine,1894―1943)。苏丁是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疾病与贫困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家庭,这也养成了他的双重性格,天生胆小敏感,极其内向,有时沉默寡言,有时狂燥不安,而这些性格直接影响着他的绘画。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最突出的便是:他那对比强烈、极其突出的色彩和那自由、奔放、不受任何理性技法约束的笔触,以及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形态,这一切都让我为之激动、心里微微颤抖。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带有某种特别的心理信息,总是显露出某种不安和狂躁,甚至会让你感觉它带有某种神经质。而所有的这些其实都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光明与心灵的开放有关,因此他所能做的便是在绘画中借助那些颜料、那些笔触、那些颜色来释放他的这些精神压抑。
像莫迪利阿尼的人物画一样,苏丁的所有肖像画都传达了一种痛苦的情绪,但与莫迪利阿尼表达的淡淡的哀愁相比,他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更为深刻!那是一种会令人浑身颤抖的恐惧和不安。不仅如此,苏丁所画的树木、房屋、群山、道路等等都是夸张扭曲、撕裂破碎的。那些被狂风摇晃的树枝,在毁灭前狂乱挣扎,它们都被赋予了“苏丁式”的人性情感。那飞跃的笔触,强烈的色彩,充满了直觉与表现的力量。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等其它题材苏丁所描绘出来的形态和色彩,都是他真切的情感释放,是他成功的直觉的表现。
同样的在中国,明代画家徐渭,他的写意花鸟极具个性,画风奔放,笔墨飘逸,常以狂草般的笔墨释放强烈、抑郁、沉闷的内心情感,而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的特点“借物抒情”。从古代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中国写意画的这一特点依然存在。例如当代画家李孝萱便以特写场面中人物造型的怪异和荒诞的图式表现了现代都市的混乱感、压迫感和失重感;还有当代画家刘庆和则是将一种都市中日常化的场景进行强化,以一种戏剧性、调侃性的方式表现出都市生活中的朦胧的伤感,释放着自己对都市生活的不安情感。
四、表现主义绘画的展望
现代主义美术中的表现主义绘画发展至今,有很多人都认为它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社会,甚至有更为偏激的认为现代主义美术本身就是一种堕落。然而现代表现主义美术虽然有不足的地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存在某些问题,但我想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真实地存在着种种缺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艺术所表现的似乎正是人类内心的真切写照和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正是为了提醒大家这些问题的所在,促进大家去解决问题。所以说这些表现主义绘画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它并取其精华向前发展。现如今它虽已不再那么备受瞩目,但是作为一种样式和流派还是具有其本身的价值并且促进和影响着现当代美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智光.理想美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风.艺术符号美学.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 王昌建. 西方现代艺术欣赏.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81-83.
[5] 洪惠镇.中西绘画比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6] 王端廷.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巴黎画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 瓦尔特・赫斯著;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张石森、刘娟.20世纪世界现代艺术.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力的西方思潮之一,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极端成熟而又危机凸显的背景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部逐渐成长起来的,以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反思、批评和超越为旨归,以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等为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我们能够采取正确措施做到扬长避短和为我所用。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1、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建构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源于西方社会危机的产生及其反思,以造成现代文明弊端的、体现现代化精神本质的现代性为批判对象,以对作为西方现代性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的个体主体性和工具理性为批判内容,主张消解主体性、反理性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更注重对现代化的建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未来充满信心,提出要为现代世界制定可供选择的重构方案,倡导建设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元思维风格,主张开放、平等、对话和合作,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
2、后现代主义坚持反理性主义,肯定和张扬非理性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对技术的滥用和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最终导致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和人类灾难的发生,因而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万能”的思想,批判和重构理性主义,主张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地位,通过张扬非理性纠正理性主义的过度。基于对理性限制人的个性等消极作用的认识,后现代主义者突出强调非理性的作用,认为只有个人的情感、想象等非理性因素才是真实的,只有充分发挥非理性的作用,人们才能做出创新成果来。
3、后现代主义坚持反中心主义,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社会无中心可言,而是一个复杂、多元和开放的体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开放的关系。同时,后现代主义认为,正是主要表现为对主体意识的过分张扬和对工具理性的过度使用的现代性本身,才导致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危机和弊端的产生。因此,后现代主义坚决批判这种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是世界主人的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反中心主义的主张,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4、后现代主义坚持反权威主义,强调民主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不是被决定的,而是生成的。任何讲话的意识和权威性话语都会压抑思维的延伸。每个人的观点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受观察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和兴趣等的影响,没有哪个人的视角能够充分说明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1]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对整个社会的权力话语和精英话语加以批判和质疑,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主张开放、公平、民主和平等的对话,反对权威。
二、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面影响
1、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和谐发展之路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建构及其反中心主义的主张,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的和谐发展的道路。在后现代主义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已经被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所取代,倡导和谐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积极采纳后现代主义对和谐理念的倡导,坚持走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多地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妥善处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2、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特色发展之路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并非完美无缺的理想模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使我们认识到现代化可以有多种模式,有助于我们借鉴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经验教训,也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充满了信心,为我国走特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可能。后现代主义所坚持的反中心主义、反权威主义表明,现代化模式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权利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现代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平等的,都拥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力,不能相互指责和贬抑,而应该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2]
3、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创新发展之路
后现代主义对创造性的推崇及其反本质主义的主张,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后现代主义极力倡导创造性。后现代思想家最推重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最推重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的人。[3]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创造,而且身体力行,在自身的实践中也始终贯穿着这种可贵的创造精神。后现代主义对创造性的倡导及其身体力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创新发展之路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实施创新工程,营造全民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地尝试,走创新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三、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1、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后现代主义以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等理论内容,否定了唯物主义传统、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否定了历史的规律性,继承了唯物主义传统,崇尚主观性、内在性和相对性。这些主张反映在人文精神上主要体现为理想、正义、道德、责任等的缺失,以及享乐当时、游戏人生的态度,导致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化,造成社会文化生态失衡和伦理道德失范,出现严重的精神危机,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反理性主义等主张,对我们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对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2、后现代主义影响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和理性
后现代主义在批判技术理性的霸权主义的同时,解构了理性本身;在批判启蒙理性对人的主体性过分张扬的同时,也消解了主体性自身。总之,它在批判现代主义的缺陷或弊端的同时,试图对现代性、现代主义精神本身进行全面的解构。而在当代中国,科技不是已经发展为意识形态以至形成科学帝国主义,而是依然大大落后急待发展;理性不是已经发展到普遍化、绝对化以至形成理性至上主义,而是十分缺乏需要大力倡扬和追求。[4]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科技还比较落后、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还不够张扬、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对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策略
1、加强理论的建设和指导,打牢指导思想的防线
在各种思想文化交锋更加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后现代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泛文化思潮强烈地冲击着国人的思想,威胁着作为主流指导思想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发挥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面作用,必须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建设,进一步巩固理论的指导地位,打牢指导思想的防线。
要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就必须坚持的指导。通过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建设,使广大人民树立的批判意识和辩证态度,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时能明辨是非、知晓对错。只有用观点,进行辩证地分析和评判,才能深刻揭示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背景,了解其发生发展的大致脉络和主要历程,熟悉其理论内容和基本观点,透视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取向,才能最终正确认识这种思潮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和为我所用。在当今条件下,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建设,主要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人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民,可以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价值评价标准,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实现积极的价值认同,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使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民群众一旦树立了的世界观,就能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中采取正确措施加以应对。
2、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巩固实践防御的阵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来自异国他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必须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检验,只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符合,才能有效发挥后现代主义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因此,要立足中国国情,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扬弃,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以巩固实践防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的阵地。
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是由农业文明转化为工业文明,由前现代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最为紧迫和匮乏的是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和人的主体性,仍需倡导和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因此,当代中国需要弘扬现代主义精神,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吸收后现代主义中的合理因素,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社会领域的公平化、文明化;价值领域的人性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过程,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使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实现人的现代化。[5]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化破除了对西方模式的盲从,也避免了后现代主义所揭示的现代性的弊病,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出的一条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3、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先进文化的力量
要妥善应对后现代主义这种泛文化思潮的挑战,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股势不可挡的文化潮流,不仅动摇了当代西方社会传统价值和文化观念,而且也波及影响着我国及其它东方国家的文化发展。对后现代主义这股泛文化思潮,我们既要看到其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更要重视其积极因素和正面影响,因为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需要我们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作为一个文化范畴,后现代主义所表示的,是对现代文化和以往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以及重建人类文化的新原则,[6]即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后现代主义所涵盖的文化领域具有广袤性,涉及全球性的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在后现代主义大旗下,聚集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女权主义和分析哲学等。[7]正如詹姆逊所言:“‘后现代’就好比一个诺大的张力磁场,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文化动力,最后构成一个聚合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8]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目标主要在于批判和否定现代性,尤其是批判理性这个现代性的核心思想,主张消解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对后现代主义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一概排斥,而应本着辩证否定的态度和批判吸收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倾向对形成共同理想和发展先进文化是不利的,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及其生态价值观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等主张则值得肯定和借鉴,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我们也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既充分发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又避免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的产生,让后现代主义思潮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洁.浅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宿州学院学报,2010.3.25.3.
[2]王治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求是学刊,2001.3.
[3]王治河.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中国社会科学,1997.1.
[4]田薇.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江海学刊,2000.1.
[5]李新灵.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2.
[6]高宣扬.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
翻阅城市这本特殊的书,我们赫然发现一些城镇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简单地沿袭了“克隆”思路,一味地追求高楼大厦、水泥马路和霓虹灯的复合效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的气质、个性、品位在水泥丛林中荡然无存。
千里××江之滨的××区,践行的又是一条怎样的城市建设思路?××,有“文山故里,红色胜地,儒佛佳境,绿色长廊”之誉。
得吉安山水之灵性、集庐陵文化之大成、占新世纪风气之先的××区,其城市建设,注定底蕴非凡。
××区的新城区建设,与自身地域特征、历史文化联系紧密,正如××区委书记所说,“要坚持平面拓规模、立体提品位,打造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靓丽新城区”,即通过城市项目建设“链接历史,修复记忆”,让××区的历史文化特征与个性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和张扬。
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去年以来,××区坚持以文化的视角做项目,以创新的思维抓建设,坚持“大建设提升品位,大改造彰显特色,大拆迁确保稳定”,大手笔写意“时尚、古典、温婉”的城市气质,举全区之力打造“靓丽新城区”。
大建设提升品位。正气广场、文山公园、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三大工程在内的100多个城建、旅游等重点工程项目协调推进,创建区以来之最,城市功能得以完善,锻造了城市的时尚气质
××城区西临千里××江,东依××名山。
20xx年建区之前,城区所在地是一个面积仅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两万的河东小镇,触目所及是一片滩涂。
然“山环水抱、天然形胜”的优越地理环境,为××区建造滨江花园城市提供了绝好空间条件。且××占新世纪风气之先,城市化进程后发优势明显。
在既有基础上,紧扣“全力打造靓丽新城区”的目标,××区秉承“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加大城市规划成本投入,聘请同济大学规划研究院、浙江大学规划研究院等知名设计单位专家做城区规划,全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新区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一翼,始终坚持以中心城区建设为主战场,领导力量向城市建设下沉、机关干部向城市建设集中、经费保障向城市建设倾斜,举全区之力做靓“四大板块”。
——建设滨江城。即把推进滨江新区开发作为全区最大的项目、最大的责任、最大的难点、最大的考验来对待,全力抓好征地拆迁,推进九条道路建设,为滨江新区全面开发建设创造成熟条件。
——配套大学城。即重点抓好井冈山大学商业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新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大井冈山大学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井冈山大学发展壮大提供全面配套。
——连通电力城。即在加快华能二期征地拆迁、协助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尽快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启动华能大道改造,做好沿路土地开发运作,进一步优化通往全市电力基地的交通动脉。
——拓展商贸城。即壮大吉安贸易广场龙头,积极启动××湖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和农民发展预留用地建设,抓紧新生社区至老收费站沿线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改造,培植与吉安贸易广场相呼应的火车站商城、天立步行街、盛世华庭精品汽车广场、和济春天建材装饰街等专业市场建设,加速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
今年以来,××区100多个城建、旅游等重点工程项目协调推进,今年也是××建区以来建设项目数量最多、投资最大的一年。
如何在项目建设中彰显庐陵文化特征?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正气广场、文山公园三大工程是××区今年的重点项目,总投资1.16亿元。
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区正气路以西,总占地62.22亩,主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正气广场位于××区行政中心前,占地80亩;文山公园位于××区行政中心后面,占地300亩。
起初,正气广场拟命名为市民广场,文山公园拟命名为后山公园。在经过决策者们几番斟酌后,改为了现名。几字之改,意境迥然不同,××区的庐陵文化特征浮现于字眼!建成后的正气广场突出大气、正气和灵气,依山就势而立,体现正气文化主题,尽显山水园林景观,让广大市民在休闲的同时,轻松领略庐陵文化,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文山公园不求最大,但求内涵和特色,与周边生态环境完美结合,与城市氛围和谐一致。
在彰显文化特征同时,××区高标准推进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配套的城市优化工程,将新城区打造为与现代经济发展同步的时尚之都。
在完善功能配套上,××区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滨江小学、××山中学、区文化馆等项目建设;在发展城市产业上,培植壮大商务广场、步行街、精品汽车广场、建材装饰街等专业市场建设,推进亿通国际酒店、华拓国际大酒店配套 建设。据了解,××区力争到20xx年,使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如今,漫步在××城区街头巷尾,移步都是景,触目皆为春,一座活力四射、魅力无穷的时尚之都崛起于××江之畔。
大改造彰显特色。秉承“链接历史,修复记忆“的理念,开展“三点一线”区域房屋立面改造,还原“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中民居模式,凸现了城市古典气质
××滨江新城的建设日新月异,但仍有很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与城市现代形象及历史文化底蕴均不协调。
或是拆除重建,或是改造升级,二者必选其一。
在投入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才能不靠拆迁却改变城镇面貌,凸显文化底蕴?××区组织乡镇、街道等相关负责人四进安徽三河古镇,参观学习其立面改造的成功经验, 改造要链接历史。××集庐陵文化之大成,底蕴厚重,史有“吉安先民发祥地”、“文山故里”、“文章节义之邦”、“南禅祖庭”等诸多美誉。全市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区就占了2个,为渼陂古村和陂下古村;渼陂古村、××山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4a景区、国家3a景区;富田镇和新圩毛家村又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扬优成势,立面改造着眼于“充分融入文化元素,彰显庐陵民居特色”,使文化品牌的自觉性充分发挥。
在“在改造中提升品位、在修复中链接历史”的科学思路引领下,4月份以来,××区在“三点一线”(三点即临江古窑片区、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贸易广场中心街;一线即105国道青东公路沿线)强势启动立面改造工程。以“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为主要特征的××中民居风格立面改造工程,全面拉开序幕:
所有的房屋建筑融入庐陵文化元素,建造马头墙,墙面粉刷青砖划线漆性涂料,达到青砖黛瓦坡屋顶、飞檐翘角马头墙的总体风格;
店牌店招统一规格大小、统一着色,名称统一由区旅游部门审定把关;
所有改造房屋统一由建设部门提供图纸、工作流程安排、工程技术指导;
……
对重点片区、重要部位,如在城区,对吉安贸易广场、庐陵风情美食街等,作为庐陵文化旅游的龙头工程、庐陵风情休闲的精品工程、庐陵建筑改造的样板工程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造浓郁庐陵文化气息的贸易商街和美食休闲中心;在青东公路沿线乡镇,通过对沿街民居的立面改造,庐陵风情初显魅力。
据了解,预计今年10月份,将基本完成天玉临江古窑片区、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贸易广场中心街改造,两年内105国道××段和青东公路沿线临街(路)面房屋建筑改造到位。届时,××区将完整地向世人展现一条个性张扬、品位上乘的“庐陵文化旅游观光长廊”。
立面改造还提升了建筑价值,在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立面改造带来更多人气的同时带动房租上涨,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如今,在贸易广场、在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在××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庐陵风情的景观特色已完全融入其建筑布局,一个洋溢着古典气质的××新城款款而来,让人仿佛走进梦里家园。
大拆迁确保稳定。截至8月底已完成滨江新区、正气广场、华能电厂等项目20万平方米的动迁,没有一户采取强制措施,没有引发一起非正常上访,造就了城市的温婉气质
加快城市建设,征地拆迁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首当其冲必须破解的难题。
在××区,拆迁留给了市民一个个温情的回忆。
今年以年,××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滨江新区、正气广场和华能二期等重 点推进项目共1200余户的动迁,总拆迁面积20万平方米,创建区以来集中拆迁体量之最。
这么大的拆迁量,却做到没有一户采取强制措施,没有因拆迁引发一起非正常上访!
市里主要领导认为,××区在拆迁工作中“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大动迁中实现了大和谐。”
之所以能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在于××区树立“拆得下、稳得住、有出路”的理念,在工作中“注重真情互动,坚持公平正义,关注后续保障”:
——注重真情互动,始终依靠群众。
从区直单位、乡镇街道抽调了140名干部,××区组成28个动迁工作组,进村入户,零距离接触拆迁对象。
动迁干部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带着真情访,作为朋友交,当作亲人帮”的要求,一点一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依靠群众才能获得支持,以致拆迁一度出现“未签协议先搬家,未付补偿先拆房”的景象。如正气广场项目建设,就是争取了村小组长签下第一份协议,有效带动了村民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支持拆迁。
——坚持公平正义,始终相信群众。
知情权是群众的基本权利,拆迁干部向拆迁群众讲清拆迁补偿政策和惠民措施、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和长远利益、政府解决问题的负责任态度和工作进展。
针对群众对拆迁政策、信息掌握不多的状况,把动迁政策、补贴标准相关资料都发放到动迁的每家每户,相关工作人员的手机号码都上墙公示,方便群众打电话咨询,整个过程做到了阳光操作。
——关注后续保障,始终为了群众。
征地拆迁过程中,致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切身利益着想。
该区出台失地农民救助办法,为群众解决后顾之忧。出台了失地农民《生活救助办法》、《生活保障优惠办法》等,规定60岁以上失地老人给予每月60-70元生活补助;建设完工了1163套安置房,开发了6个征地村农民发展用地,协调安排了50亩安置地用于解决红光社区水淹区住户建房问题……
同时,开展了千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关爱失地农民,帮扶困难群体”活动,共捐衣捐被3000余件,捐家电300余台,帮扶失地农民550户,向每户联系对象送上帮扶资金300元,仅区里各级干部帮扶拆迁群众的资金就达16.5万元。
就这样,拆迁之于××区城区居民是一幕幕温暖的记忆,一个城市的温婉气质由此而造就。
城市气质是在城市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区以文化的视角推进城市建设,在建起幢幢高楼、座座商厦、条条道路的同时,城市时尚、古典、温婉的气质特征大展风姿。
论文摘要: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她独树一帜的小说风格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丈学中居一席之位,本文以其名篇《花园茶会》入手,结合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技巧,尤其是意识流的各种叙述形式,来探究女主人公萝拉心理成长的三个阶段。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因其短篇小说独特的写作风格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席位,她标新立异的小说叙述艺术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人研究。《花园茶会》作为其中的一个名篇,不仅向我们呈示了一幅色彩层叠的生动画面,同时也隐含着一种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先来谈谈《花园茶会》中女主人公萝拉心理历程的三个阶段。长期沐浴在中上层阶级的家庭氛围里,如同掌上明珠的萝拉受着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熏陶,以致她的心性中沾染了一些成人化的色彩:奢华、高傲一。然而她天生的敏感又使她有别于家庭中其他的孩子。一件在茶会上耳闻的事使得她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洗礼,她的意识的流动形成了三个阶段。在最初的出场中,萝拉试图在来搭帐篷的工人们面前摆出高贵的姿态,想将自己扮成母亲的形象。但同时她的内心对这些可爱的工人的态度也在默默地起着变化。当她得知一个贫困家庭的青年死于事故后,她的意识变化滑人了第二阶段: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她原本心性中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碰撞出了矛盾的火花。在小说快结束的时候,萝拉从死者的家里出来。当她抱着劳利泣不成声时,她的心灵成长已经悄然进人了第三个阶段:贫穷的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同情而且更需要的是平等和尊重。本文将从不同的现代主义技巧,尤其是意识流叙述形式人手,从中探索萝拉如何在碰撞的意识流中实现心灵的成长。
和其他现代文学大师一样,曼斯菲尔德并没有用情节精心勾画她的这篇故事。不妨拿欧·亨利的作品与之相比。他们擅长的都是短篇小说,可是手法迥异。在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一开始,读者就能读到主人公索比在公园的长凳上急躁不安地算计着如何度过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这样的故事开端是明确而清晰的,读者马上能抓住线索深人到故事中去。然而当读《花园茶会》时,读者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故事没有明确的开端,单用“那天”表示时间,而“花园茶会”更是仿佛从天而降。在读者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这个故事似乎已经展开一半了。
当然,有一个微弱的情节是存在的。萝拉在得知那位年轻男子意外死亡后所做的一系列动作似乎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了。然而直到小说第六部分(几乎处在小说的一半处)这名男子死亡的消息才在文中不紧不慢地出现,几句话就带过了事故过程。很快地,焦点就集中在萝拉身上了:她对这个贫穷男子产生了极度的同情以致有了要中断茶会的想法。在这里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小萝拉心灵变化的第二个阶段。至于小说的最后也没有给人一种“结尾”的感觉。从那死了丈夫的寡妇家出来后,萝拉的心灵像经过了洗礼一样,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在这里,情节显得微不足道。不管以后会发生什么,萝拉的心灵成长已经进人了第三个阶段。
一些次要人物的淡化也将本篇的情节置于更加朦胧的境地。曼斯菲尔德将一些人物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比如小说的题目是(花园茶会》,可是除了一个叫基蒂的小女孩外,所有的客人都是没有名字的。读者几乎无法从小说中得到更多的有关这些客人的信息。又如那名死亡的男子及其妻子也主要是在萝拉的视角下才正面进人读者视野。作者这样的安排将女主人公推到了小说叙述的中心,读者不易被不重要的繁杂信息干扰,而更加关注于萝拉的心理。总之,贯穿全文的情节弱化使得人物的意识变化在文中更显突出。
在名目繁多的现代主义技巧中,意识流叙述形式便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一般认为《花园茶会》中的意识流描写并不明显,因为与曼斯菲尔德其他的短篇(如(幸福》)中的内心独白相比,(花园茶会》中内心独白的描写几乎为零,而多以内心分析来呈现意识变化。然而仔细阅读文本可以发现,《花园茶会》确实存在意识流的不同叙述形式。而这些丰富的叙述形式恰好折射出了小说中的小女孩萝拉心灵成长的历程。
感官印象(impressionistic color)的运用赋予了《花园茶会》一种音乐的效果。所谓的感官印象不同于内心独白,它涉及的是“距离注意力的焦点最远的,……是作家记录纯粹感觉和意象的最彻底的做法,它把音乐和诗的效果移植到小说方面。”在这个短篇中,光、色、声等印象主义艺术功能再现了萝拉的瞬间印象和意识活动。如此浓烈的印象主义色彩不断提醒读者关注着女主人公的心灵成长。
感官印象在这篇小说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两处:一处是在茶会上萝拉视觉和听觉印象的呈现。视觉和听觉的印象呈现让读者看到了萝拉内心变化处于第二阶段的挣扎,一方面她醉心于茶会的成功,另一方面她对一个年轻生命·的离去表现出无限的同情,在她的内心里她其实希望这个茶会快快结束,乐队可以停奏,这样大路那边刚死了丈夫的寡妇不会因为这美妙的音乐而更加伤悲。另一处感官印象的集中运用出现在小说的接近结尾处。在萝拉去探望那位寡妇时所要经过的一条胡同里,萝拉一直低着头赶路。与其说她看到周围的人们,不如说她是在“感觉”身边的一切。男人、女人、小孩、嗡嗡声、灯光、人影……这些视觉和听觉印象徘徊在萝拉意识的周围,而她的意识中心完全由她的内心活动所占据:猜测着人们是否在看她,担心自己那过于华丽的帽子,考虑着该不该来这个地方。这些印象主义色彩更加生动地突显了此时萝拉内心的冲突。
通过视觉和听觉上感官印象的呈现,曼斯菲尔德“像创作音乐和诗一样改造了作品的整个结构”。这种现代主义技巧衬出了萝拉意识的碰撞:对穷人的同情与内心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相冲突。换句话说,她那分别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两种思想意识在进行着较量。
在现代主义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中,心理时间(psychic time)的运用勾画出了各种人物丰富的精神画面。在《花园茶会》中,曼斯菲尔德便熟练地使用了这一意识流的叙述形式,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地延展了人物的心理时间。
萝拉从家里去探望那位寡妇的路程非常近,中间只隔了一条大路。这原本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萝拉却仿佛走了好几个小时一般。从她离开花园到把寡妇家的门敲开,作者用了整整五段的文字,足见这些段落的重要性。这似乎与小说的题目《花园茶会》有所矛盾。因为细读全文,可以发现真正描写茶会过程的文字反而占了全文极少的分量。然而这看似冲淡主题的手法其实更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女主人公意识的激烈碰撞。在萝拉走进胡同前,她还享受着茶会的成功,甚至还站在路上停了一分钟。但当她步人又黑又暗的胡同时,她的内心顿时变得复杂起来:她觉得自己那华贵的衣服及帽子与周遭凄冷的环境似乎格格不人;她在犹豫是否应该转身回去;当她敲门时甚至紧张地说了出来:“帮帮我,上帝呵。” 在这条短短的路上,作者无疑倾注了不少笔墨,使心理时间超越了这空间的限制。萝拉不同的思想意识在斗争着。这一心理时间的运用赋予了这个过程一种象征的意义。萝拉走的这条路不仅仅是实际意义上的路,它同时象征着萝拉心灵成长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程。心理时间的延伸让人体会到这份心灵成长的不易,毕竟萝拉需要跨越的是两个阶级之间的距离,但她终究迈出了这重要的一步。
视角的频繁转换是意识流小说有效而重要的叙述形式,因为在不少意识流小说家看来,“视角的频繁转换不仅合乎人类意识的活动规律,而且还能真实地揭示人物的性格与特征。”在《花园茶会》中,有三种视角的运用:全知视角(the omniscient point of view);限知视角(limited point of view) ;第一人称视角(first一person point of view)。在这三种视角的转换处,都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小萝拉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
有限视角是这篇小说所主要使用的形式。在这种视角里,“叙述者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讲述故事,但必须受制于某一个人物的所感所想”,《花园茶会》的读者正是通过萝拉的视角进人她的内心世界,能够时刻与她产生共鸣。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中,萝拉和来搭帐篷的一个工人有一段对话。当他说了一些粗俗的话语后,萝拉不禁纳闷:“一个工人对她说什么往眼睛上砰一下子猛打一拳,是不是不够尊重?”这种想法显示了她对工人们的态度:她想在工人们面前显得高贵,如同她的母亲一样。由此不难发现萝拉深受家庭的影响,其资产阶级观念已扎根于幼小的心灵中。如果按前文所提的意识三个阶段的划分,此时萝拉正处于心灵变化的最初阶段。
萝拉的内心因为敏感而常常汹涌澎湃。当她听说住在临近胡同里的一名青年男子意外死亡的事件后,她试图阻止茶会的举行,但却没有人响应。于是一幅贫穷的妇女和五个可怜孩子的画面经常出现在她的眼前,“同情”充斥着她的心灵。然而她那贵族的意识又时时来诱惑她。当她戴上那顶新潮的帽子站在镜子前自我陶醉的时候,她又安慰自己,“那可怜的女人和那些小孩子,……都似乎模糊不清,不够真实,像是报纸上的图片。”通过萝拉的这一有限视角,读者能够体会到她的意识从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的矛盾冲突。
从有限视角向第一人称视角的转变是自然而灵活的。当萝拉与工人交谈时,她的意识因为愉快而跳跃。在这里作者就干脆直接运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表现她的意识:“他有多么可爱的眼睛,不大,可是那样的深蓝色!”这种叙述视角使女主人公的活泼跃然纸上。她希望能与这些工人们成为朋友。然而意识深处的另一种思想又要求她得像个办事的样子,于是叙述又急速转人了有限视角。还有一例,在萝拉向姐姐乔丝提议取消茶会时,乔丝显得迷惑不解。这时第一人称视角又发挥作用了,“为什么乔丝还假装不懂呢?”这种视角的转变流露出了萝拉的困惑与愤怒。如此她的意识在第二阶段的变化也就更加明显。
全知视角是传统小说中常见的叙述视角,它的运用在萝拉心灵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花园茶会》中,作者会以全知的身份偶尔出现,使小说更显丰富饱满。文中有一大段描述胡同里那些农舍的文字便是极好的例子。这段话讲述了农舍的破败,与萝拉家华丽的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们烟囱冒出来的烟都一派穷相……不象薛家烟囱冒出的大股银色的笔直的浓烟。”这不仅讲出了贫富的巨大差距,也从客观的角度告诉读者家庭对萝拉价值观念的影响。从小时候起,萝拉就不被允许和这些穷苦的邻居有所接触。于是当她长大后,尤其听说年轻男子的死亡后,她敏感的心灵与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产生了矛盾。全知视角的出现使得这些变化显得更为真实。
【关键词】树立 创新意识 提高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型接班人
Acquires the innovative ideology, enhances innovation ability to train the innovatio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successor
Li Zerong
【Abstract】The party 17 big enh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ountry takes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y the core duty, is clear about the request to insist that take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ath, implements the modernization the enhancem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each aspect, guarantee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affluent society superb target smooth realiz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set up the innovative ideology, the enhancement innovation ability plan to implement and realize to the educational work.
【Keywords】Sets upThe innovative ideologyEnhancementInnovation abilityRaiseInnovation successor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我们应把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的方略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中来。
1.树立创新意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中国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重大成果之期,不少地方仍然存在教育教学呆滞刻板,知识传授粘贴复制,育人方法生搬硬套等等与素质教育要求相背离的问题。教育的条条框框,陈规陋习不同程度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较大范围地约束着人们的言论行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有形无形地捆绑着人们的手脚,鞭苔着被动的从教者和受教者。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味追逐考试高分,追求高升学率的群体和部门,人们情愿不情愿地、程度不同地失去自我,表现出依样画葫芦、墨守成规、机械死板,创新意识受到严重的约束和扼制。
学校里师生们日复一日地教、读、背、写,象陀螺一样从早到晚不住地旋转,象钟摆一样不停地摇动。名目繁多的考试如炉火烧灼着学子的创新梦想,频频的测验冲撞着孩子的远大理想。抑郁着、彷徨着、矛盾着的人们为争名次被无序、无情的竞争扑打着心灵中闪闪烁烁的光亮,曾经有过的良好憧憬、美妙梦想变得隐隐约约、时隐时现,些许创新的冲动和欲望变得游离不定、渺渺茫茫。为此,我们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延滞、阻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现象不能麻木和容忍,应积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树立创新意识,夯实创新基础
树立创新意识,首先要明白意识指什么?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形活动,它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创新为先导,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启迪智慧,创造差异,要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用创新的人才观念,以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新展现出光彩。
创新意识是具有创造性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一个人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也不能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获得创造成果,更不能承担起创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梁启超先生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太多太多的人才,尤其需要优秀创新人才。今后,人才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青少年要挑起富民强国大任,必须从小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作好准备、夯实基础。
3.树立创新意识,推行创新教育
打造创新型国家需要推行创新教育,我们应将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抓落实。
3.1推行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的意识要新。创新教育是一种发现问题,善于把握机遇的敏锐性,是积极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推行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的意识要新。总书记讲:“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者实施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要以人为本,切合实际,理清思路。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决定方向。只有教育者思想新、观念新、才能视角新,才能在新的高度上产生出新思路、新看法、新办法,才能用新智慧来创造支撑、充实引领,才会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新思维,做到有意识地开发它、全身心地保护它、千方百计地丰富它。
我们要当好青少年的导师,做他们学习的标杆,生活的榜样,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创新的指导者,实践的参与者,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学习目标的启发者,奋斗前进的引领者。要以一种民主宽容的心,善待孩子们的本性,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勇于表现出与众不同,有独特个性,有发明创新,使创新教育顺利向前推进。
3.2推行创新教育,需要营造民主活跃的环境,提供宽松的条件。推行创新教育要营造民主活跃的良好环境,提供宽松条件,培育适宜土壤,积极为孩子们打开创新思维的大门。
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自由思考、独立探究的环境条件和时空。我们在推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为孩子们构建发展空间,积极为孩子们提供和创设能够表达自己愿望及思想的场所和氛围,提供积极和谐的情感保障和安全感,给孩子们自由的活动空间,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孩子们长久保持愉悦的心境,保持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无拘无束大胆地观察、想象天上、地下、人物、动物等事物的相同与差异。要适时设置并提出一些内涵丰富、具有挑战性、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探索,鼓励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学、带着问题学、带着乐趣学,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保证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和安全愉悦的心境下,积极投入到探究创新的学习之中,在思疑、质疑中探寻真理。
朱熹说:“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人们在质疑和思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过程,对于事物,前人的认识是后人认识的基础,后人新的认识常常是补充式、增加式、突破式的。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思疑质疑,不断发现探索、实践创新,灵活运用联想,回归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方式,提高广泛性,增强灵敏性,挖掘深刻性,自主地寻找出求解的方法和答案,在满足兴趣、发挥潜能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自我实现的快乐,就能萌发出到更多更宽广的领域去发现、去创新的欲望和冲动,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多向性发展和可持续创新发展。
3.3推行创新教育,要讲究教育艺术。我们推行创新教育,应大力强调素质教育,讲究教育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推行创新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必须以人为本,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案,采取恰当的育人方法和手段,培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敢于创新的激情,使孩子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碰撞出火花,产生出奇思妙想,形成创造性思维意识。
有人说:“天才的发明家就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价值,在人们习以为常和不屑一顾的细微处触发灵感、产生梦想。”我们要及时发现并保护青少年创新意识的火花和创新的锐气,珍惜孩子每一次激情的冲动,这种冲动和灵感便是创新和创造的勇气,它体现了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新。
3.4推行创新教育,积极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的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总书记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孩子们思维和能力的增长,是自己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发展起来的,正是孩子们无数的奇思妙想,才能促进和萌发创新念头,实现大胆创新。由于青少年受年龄限制,思维方式尚未固定,他们认知水平有限,没有生活经验,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不受框框限制,不受条条束缚,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有时成人们觉得毫无意义,毫无道理的事情他们却偏要亲自尝试不愿轻信,产生出许多疑虑,对事物往往产生与成人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从而形成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所以,要培养和激发孩子们解决困难的主动性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会用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看待困难、战胜困难。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和强迫孩子,避免扼杀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校教学科目增多、要求更高的情况下,孩子们承受的心理、生理压力相对增大,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好奇心和爱好,选择偏重于某些学科,对喜欢的学科能认真尽力,不喜欢的则可能怠慢。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解题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应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爱好、特点和天赋,注重孩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其它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努力培养创新兴趣,大力提高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创新兴趣能激发创新欲望、树立创新意识对提高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具有创新能力才能促进创新发展。创新能力是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五项基本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从低级向高级逐渐地发展。其中,发散思维是创新的核心,也是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发散思维也称求异功能,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发展扩散,使思考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设想出发,求得各种合乎条件的答案。
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和可塑性相当强,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应以活动的全面主动开展为中心,积极提供载体搭建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满足孩子们求知欲望,以保护其天性,张扬其个性,产生出创新的不竭动力。要注重将独立思考、独立钻研与交流切磋、争论辩答相结合,把孩子们对事物的好奇心转变为兴趣,把兴趣转变为探究的冲动,把冲动转变为热情,把热情转变为意识,把意识转变为执著追求。让创新意识的火花和创新的锐气得到保护、持续闪亮,实现孩子们终身创新梦想。
青少年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操作实践,操作实践能很好地锻炼、提高孩子动手动脑能力,可扩大内涵,延伸外延,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多种感观和多种心理因素;能激励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创新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活跃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只有孩子们的个性认知和原始表达得到了尊重,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创新天赋被早日发现,创新潜力才能被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激发和调动其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独特的认知和原始的体验源于生活、立足现实,使创新思维放射性展开,迅速覆盖到事间万物的每个角度,众多领域。如此,孩子们就能尽情地放飞想象思维的翅膀,在宇宙中自由的飞翔,在科学的海洋里尽情的翱游,在创新的世界里焕发光彩。
操作实践是最好的显性活动,只有让孩子们自己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被动默默接收,孩子的知识和能力才会增强巩固。只有孩子们掌握运用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细心观察、仔细思考、认真研究的学习方法,就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只要善于观察,勤学多思,坚持不懈努力实践、不厌其烦交流展示,就能更加耳聪目明,创新能力就能有很大提高。
5.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需要家庭教育紧密配合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各国教育突飞猛进,令人眼花缭乱。在世界大形势下中国教育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鲜明特征:一是从发展形势看,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二是让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初步解决,要求上好学,接受优质创新教育的问题已成为突出矛盾;三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已进入到提高质量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可以看到:我国教育面临的压力与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教育被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
我国教育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和家庭所具有的教育责任和义务。
家校共教共育是较为科学成功的教育方式。古往今来,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补充,从三娘教子、岳母刺字、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成功事例中可以看到:学校与家庭教育各自具有特点和优势,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因为学校教育在时间、空间、方式手段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学校择重于传道、授业、解惑,相对家庭教育而言要集中统一、规范严格,约束力较强,集体传授说教的份量较家庭教育更重一些;而家庭教育在时间、空间、方法手段上则更具灵活性、松散性、多样性。家庭中家长的思想意识、言论行动,每时每事都潜移默化、直接间接,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孩子,血源亲情使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相比学校更平和自由、分散灵活、变化更大,其可变性和自由性是学校教育达不到的。所以,在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认识学校与家庭教育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使育人的出发点和目标达成一致,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
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人,可造之才。一般来讲成功的孩子都是在和谐美丽事物的包围中长大的,但美的感知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环境、家庭和社会教育培养出来的。由于人的能力意识的产生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有可能在一个阶段有的能力处于隐形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和结果。但要相信:没有一次次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我们不妨常常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甜美的微笑面对孩子,不要吝惜适时赞赏他们的不同寻常,甚至是异想天开,多给孩子们一些鼓励和希望,孩子们的创造力就会喷涌而出。
[关键词]现代主义;思潮;流派;印象;野兽;立体;表现;未来;达达;超现实;抽象;波普
中图分类号:J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47-01
什么是现代主义?按照一般的理解,现代主义开始于西方,它是西方从上一个世纪末开始出现的一系列悖逆理性传统的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的统称。它包括思潮流派,艺术方法和具体表现手法,是一个多层次的整体概念,现代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时盛时衰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松散性艺术运动。当然,现代主义各流派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因为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因素,又使它们意趣相投地攀结为一体,在思想内容、艺术观点和表现方法上都表现出一种全新的姿态。
1 印象主义:现代派艺术的开端
1863年,是现代主义绘画风暴形成的一个重要年头。马奈将他的《奥林匹亚》和《草地上的午餐》送往沙龙,均被打入冷宫。但正是这两幅遭拒绝受冷遇的作品,为现代主义的印象绘画发出了明显的信号,宣告了印象派绘画在遭冷遇后闪亮登场。在《奥林匹亚》这幅画上马奈敢于向传统绘画发出这样的挑战,将一个女模特画成的样子。不仅如此,他在技法上一反传统,将人物画的十分平面,几乎没有透视和深度。她的肩,用西方传统绘画来衡量,几乎不合空间透视的要求。但是在绘画色彩方面,却表现出了一种崭新的绘画语言。用冷暖对比,暖色在前、冷色在后的方法来显示空间,手法十分独特。但在当时保守的沙龙艺术家看来,这些新探索却是粗野和不文明的表现。
1.1 印象主义美学追求
印象主义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势头。他们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走出画室,到户外;凭借自己直接的观察和体验区展现大自然的美,展现客观对象在光照耀下瞬间即逝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状态。他们不用再在画室里对作品进行构思、安排,因为画室中白日苦短,它那阴郁的光线窒息了自由空间的震颤,改变了色彩关系。正因为他们走出了画室,所以在他们画幅上呈现的要么是树林、砾石和溪水,要么是空气、江河、冰层、云团、大海等意象,这些意象都必须经历光的过滤和处置,每一次光的变化都会给画幅注入新的色彩。印象派的美学追求,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第一、印象主义十分注重瞬间印象的表现,追求明亮的色调。马奈的《印象・雾》,这幅画使天空与水浪漫的结合,然后达到和谐。第二、印象主义十分注重表现当代的、日常生活的题材。第三、印象派画家在画画时,并不追求完整的效果,而是让画框任意切去画面,取客观场景的片段来进行构图。例如德加的《从剧院包厢看芭蕾》。
1.2 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
可以说,新印象派是印象派技法的继续、发展和补充。我们知道,印象主义对阳光下色彩的分析主要凭感觉,而不是科学。而新印象主义却自觉的把自然科学对于阳光中包含色彩的分析用于绘画创造。新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修拉曾醉心于绘画表现理论、色彩与线的合理安排对观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后印象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流派,而应该是一种思潮。人们常常把梵高、高更、塞尚归入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不满足印象主义的凭直觉感受作画,强调表现自我、表现主观、表现内心感情。夸张、变形、象征和寓意性手法的运用,是后印象主义的特征。
2 野兽派和立体主义
2.1 野兽派
在1905年的秋季沙龙上,马蒂斯和佛拉芒克、德兰、路阿等画家的作品在一间屋子里同事展出,“野兽派”的名字就由此被叫响确定下来。这一派的画家在绘画色彩的渲染方面,尤其推崇涂抹的随意性和它的粗野性,以求得色彩真正的解放,树立一种全新的绘画准则。
2.2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前一个时代的总结,又标志着现代主义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现代派艺术和传统的艺术法则完全决裂;立体主义认为野兽主义迈出的步子太小,它要另劈艺术表现的新路,这是更为主观的艺术派。立体主义分为前期的分析立体主义和后来的综合立体主义。
用毕加索的话说,立体主义基本上是处理形式的艺术。
3 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二十世纪初,整个欧洲的艺术都发出了一种新的信号,似乎整个宇宙都在重构之中,迎来一个崭新的艺术春天。他们力求突破传统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
3.1 表现主义
表现派的美学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不能满足于现状,艺术应不断革新。(2)艺术不是表现可视的现实,不应该模仿客观现实,艺术美主要是表现精神的美。(3)艺术的目的和作用,在表现派画家看来,不再是像传统艺术那样,给人们以教育、训诫和知识,而在于传达艺术内在的信息。(4)在感情和理智的关系上,表现派的艺术家认为感情的力量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本质,理智则有碍于艺术创作。
3.2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的发源地是意大利,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利涅蒂在巴黎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号召创造与新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宣告未来主义诞生。未来主义主张文艺革新,歌颂“勇气、大胆和反叛”,全盘否定传统文艺的价值,对创新充满了狂热的情绪。
4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
4.1 达达主义
达达并不是其它诸多运动之外的一个运动,相反,它是一个逆运动,它不但反对所有学院主义,而且也反对所有扬言要将艺术从它的界限中解放出来的一切前卫主义。达达是一种愤怒的爆发,它在侮辱与滑稽的形式中表现自己。由此可见,达达主义的全部艺术特征就是反对一切,否定一切。
4.2 超现实主义
何为超现实主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缔造者安德烈・布勒东曾在1924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做过这样的解释,超现实主义应该是“心理的自动机制”,意在以语言或写作表现思维的作用。这种思维超越理性控制,超越道德的、社会的、审美的考虑。它以若干替代性模式为基础,主张发掘未开发的想象、幻想和心灵的世界。
4.3 抽象主义
什么是抽象艺术?二十世纪抽象艺术这一概念,乃是指不造成具体物象联想的艺术,它不探求表达其他视觉经验”。很显然,抽象艺术是同作为对生活的一种抽象,或艺术中的抽象是相区别的。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抽象派或者抽象主义,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以致使人们无从辨认具体的形象。而是指一种几何的构成,这种构成并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可以这样说,这既是抽象主义的两层含义,又是抽象主义艺术的两大类型。
5 形形的后现代主义艺术
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一场运动,毋宁说是一个名称和标签,它是从现代主义演化而来的,但它的革命性更充分更彻底。如果说现代派是以强调艺术家的主观表现、强调自我为特征,它们虽然否定传统,但还没有彻底和传统艺术观念决裂,还保留了传统审美观念和表现技法的若干特点。然而,后现代主义却表现出了与此截然不同的艺术立场。概括起来讲,后现代主义艺术主要有美国的波普艺术、法国的新写实主义、视觉派、活动派艺术、电脑艺术、综合绘画艺术、装配艺术、环境艺术、最少派艺术、偶发艺术、大地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等。
关键词:艺术设计; 绘画; 关系
人类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也可以称做是一个设计的历史,而艺术设计在现代绘画的基础上,可算做是一种延伸。艺术设计运用创造性思维,从整体和具体细处都属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对总体的安排和结构的处理运用逻辑思维为主,对造型和表面装饰的处理运用形象思维为主,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进行。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绘画与艺术设计对其影响深远的感触莫过于平面设计人员。设计者不但要具备绘画的基本造型技能与审美意识,在商业文化产业的运用中也需要特殊的理解和创造性。
一、共性与共同面对的问题
现代绘画与平面设计同样都是个性的表露。回顾绘画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每一位杰出的大师都曾经创造过极端个性化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画家、设计师们,尤其是现代派的一些大师,他们在创作时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作品的社会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现在个性化上,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而存在着。任何一个伟大的画家、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创作者必须把自己个人的主观意志潜能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
然而,现代绘画与现代艺术设计设计在这个飞速的时代所产生的弊端主要是因为早已经历过绘画造型的鼎盛期,而期更能突破前人的思路,求得更开阔的道路而采取个性化的创新手法上。当今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要反映这一时代特征,是设计工作者的主题。架上绘画现状低迷,而西方的艺术设计手法又繁复多样。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样式结合,多样化表现艺术性主题。而很多艺术品只考虑创新,增添怪异手段,而缺少了考虑审美的方向性问题。
二、差异与调和问题
设计与绘画最大的区别是否依赖商品。设计作为商品具有包装价值和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为市场服务的。设计的最终价值来源于客户的满意,商品价值的实现,市场需求的满足。设计师必须揣摩客户的心理使方案得到通过,;另一方面,客户可能对市场的把握、了解远胜过设计师,设计师缴尽脑汁的创意想法最终还是依附于客户的评审。设计也依附市场这根指挥棒。而绘画的本质是实现对美的追求。绘画与设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个性化"与"依附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形式美的规律追求的差异性上。
三、设计借绘画所用
绘画对美感的追求还表现在材质,肌理和表现手法上。现代绘画综合材料的运用表现在扑朔迷离的肌理运用上。绘画也用混沌含蓄的有限笔墨表达意境,这些手法在设计中也偶尔能见到,只是借用绘画的表现手法或借助绘画元素来完成设计的段落而已。例如有的设计作品从表面上是追求绘画中的空灵和气韵,更深刻的是用图形元素溶入到现代设计原理的图形构造中去了。这种类似绘画的空灵美,只是设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现代主义设计主要从意识形态出发,将之放置到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大背景中去。现代主义的运动产生的影响使之不断发展。而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设计中的技术和艺术都影响着设计史的发展。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两者互不可缺,两者完美结合可以造就优秀的设计,而反之却造成失败的作品。
技艺的完美结合成就了手工业时代艺术设计的辉煌。新艺术运动打破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矫饰风格向大胆创新的方向发展。 "新艺术"也同样在艺术和技艺方面找平衡点,保持传统艺术的精髓。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客观化也得益于绘画,这种趋势始于塞尚,发展于立体派和抽象主义。而艺术观点的要旨是结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塞尚认为什么外部条件和结构都不能改变事物的结构,而艺术家必须把事物纳入这个秩序中来,使事物成为结构中的有序。他尝试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概括一切对象。立体主义的现代运动也受益于此思潮。他们将几何方式推向及至也屏弃了空间透视,强调理性规律在真实中的表现力。画家自身的绘画语言具有的抽象张力创造了新的世界。
现代艺术设计遵循理性主义,用几何形体和简约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观对象,成为大机器生产的必然和最佳选择。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主义设计。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严格遵循几何式样,追求那种来自于机械的严谨与精确。努力寻求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从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设计中我们能看到,技术和艺术达到了最佳的结合, 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最佳结合,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就可以看做是国家大工业化形成的衍生形态。设计与绘画艺术的平衡也是动态的,而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也促成了艺术多元化的发展。
作为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它的确切定义、面貌特征、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等等,都极其复杂,而现代艺术本身、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互动关系中也有许许多多细致的问题等待我们的分析整理。设计中技术与绘画艺术是互为的关系,它们互相渗透和吸收对方的精髓。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与现代主义设计的联系,现代主义产生的内在动因,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现代绘画与设计之间发现更多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一种图形化的抽象符号语言。而现代艺术设计不同于架上绘画,它是需要一目了然,简洁明了概括性极强的。现代设计运用多元手法突出重点,将不同比例、时间空间所寸的元素相结合,运用象征予人启迪。构思超载现实,构图概括,形象夸张鲜明,醒目地渲染主旨事物,赋予画面更广意义。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灵之感,以无形表达有形也在设计中被极好的利用。现代平面艺术设计大师也以意念为先,用形得神韵;不断创新;灵活取用为创意原则,和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方式类似。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的现念相得益彰。更有作品运用了中国的水墨技法和现代电子技术特殊的肌理效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衡和内在的节律,强调变化中的均衡,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衡和内在的节律,强调变化中的均衡,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现代招贴艺术设计也大量的运用了古代或现代的民间工艺。概括多变的形式之美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而也给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厚的养分来源。而复杂到单纯,丰富到简练的提炼过程,也是我们从传统绘画中走出所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