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管理技术研究论文

管理技术研究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13: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管理技术研究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从黔东南州为保护现有楠木资源的目的出发,对楠木的栽培技术及其保护措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

1形态特征及分布

楠木属樟科,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九山)、云南、广西等。在长江以南各省(区)以至台湾省均可栽培。其中,贵州省的楠木则主要在黔东南州分布最广,黎平、锦屏、从江、榕江与剑河等县均有分布。

2生物学特征

楠木在幼龄期,顶芽发达,顶端优势明显,主干端直茁壮,侧枝较细短,冠层厚而密,整个树冠呈尖塔形。及至壮年期,随着高生长的减慢,侧枝的扩展,树冠变为钟形,但冠层仍较厚。幼树的顶芽一年形成3次,抽3次新梢,即冬芽-春梢-夏芽-夏梢-秋芽-秋梢。一般春梢生长慢,夏梢和秋梢生长快。特别是在6月上中旬(夏梢期),顶梢10d可增高30~40cm,平均日生长达1.50~2cm,为全年生长的最高峰。8~9月也有一次生长高峰,但不如前者快,两次高峰的生长量,占全年高生长总量的70%以上。胸径生长主要是在5~11月,其生长量占全年总生长量的70%~90%。据解析木资料(福建三明):一般天然生楠木,初期生长甚缓慢,20年生,高和胸径的生长量仅5.60m和4.10cm,至60~70年生以后,才达生长旺盛期。楠木树高生长以50~60年最快,胸径以70~95年最快,材积以60~95年最快。特别是材积,60~95年间的生长量占树干总材积生长量89%,90~95年间生长量,占树干总生长量25.50%。表明楠木具有后期生长迅速的特性。但在人工林中,楠木初期生长则远较天然林生长迅速。13年生的人工林与20年生的天然林相比,则人工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比天然生长快3倍、2.30倍和7.10倍。楠木幼年期根系生长发育较好,主根能深入土壤下层,侧根数量也较多。

楠木系耐阻树种,适生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地方,特别是在山谷、山洼、阴坡下部及河边台地,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壤质土壤上,生长尤佳。深根性树种,根部有较强的萌生力,能耐间歇性的短期水浸。寿命长,病虫害少,能生长成大径材。

3造林技术及栽培要点

3.1造林技术楠木4月开花,种子成熟期在“小雪”前后,果皮由青转变为蓝黑色,即达成熟。采种选20年生以上的优良母树,用钩刀或高枝剪剪下果枝,采取果实。采集的果实,要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是将果实放在箩筐或木桶中捣动,脱出果皮,再用清水漂洗干净,置室内阴干,切忌曝晒,水迹稍干,即可贮藏。一般100kg果可出种子40~50kg。种子纯度92%~99%,千粒重200~345g,场圃发芽率达80%~95%。种子含水量较高(20%~40%),容易失水开裂,子叶发霉,丧失发芽力,因此,处理好的种子须马上用潮湿河沙倒分层贮藏。如需催芽,可贮放在温度较高或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这样“立春”前后种子开始大量萌动,用来播种能提早数天发芽。

楠木幼苗初期生长缓慢,喜阴湿,宜选择日照时间短,排灌方便,肥沃湿润的土壤作圃地。土质粘重,排水不良,易发生烂根;土壤干燥缺水,则幼苗生长不良,又易造成灼伤。播种从“大寒”至“雨水”均可进行。播种前,圃地要施足基肥,整地筑床要细致。一般用条播条,条距15~20cm,条宽6~10cm。每亩播种量15~20kg。播后覆盖火烧土1~2cm,再盖草或锯屑、谷壳,以保持苗床湿润。幼苗出土后,要及时进行除草、松土、施肥和灌溉。在平地育苗,由于日照时间长,地表温度高,在暑天,易遭日灼为害,因此尚需给以适当遮荫。但据福建三明莘口林场试验,选背阴圃地,适当提高留苗密度,使床面保持一定的覆盖,不遮荫亦可避免幼苗灼伤。间苗应分期进行,要量少次多。7月苗高达10cm左右时,即可定苗。每亩留苗3万株。8~10月为楠木幼苗速生期,在此期间,应加强苗圃水肥管理,以加速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11月份还有部分植株抽梢生长,因此在苗圃后期管理中,要注意不使幼苗越冬时受冻害。1年生壮苗造林比2年生苗造林效果好。一些生长细弱的苗木,可留圃一年再造林。

3.2病虫防治

3.2.1鼻虫的防治。

鼻虫:以幼虫钻蛀嫩稍为害,使被害梢枯死。据调查:为害严重的,被害株数可达69.10%,早口密度为16.50头/株,平均每株被害梢数占平均每株总梢数5.10%。成虫体长圆柱形、漆黑色。体长5.20~7.50mm。喙长约2mm。前胸背板有鲨鱼皮状突起。鞘翅各有10行刻点,前足腿节上有一强大的刺。幼虫:体乳白,老熟幼虫长5~8mm,头部黄褐色。蛹体淡黄褐色,长6~8mm,头部及前胸背板浅灰色,有许多褐色圆圈、腹部有许多小刺列,腹末有刺状突起二个。

一年一代,以成虫越冬。于3月份楠木抽梢时,成虫产卵于新梢中,卵孵化后,幼虫在当年新梢中蛀食为害,蛀道长10cm左右。幼虫期3月底到4月中旬,幼虫成熟后即在嫩梢基部的蛀道中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成虫期长,直到次年3月份产卵后死亡。

防治方法:在3月份成虫产卵期及5月中下旬成虫盛发期用621烟剂熏杀成虫,每亩用药0.50~1kg。在4月上旬用40%乐果乳剂400~600倍液喷洒新梢,可杀死梢中幼虫。

3.2.2灰毛金花虫的防治。

灰毛金花虫:以成虫啃食嫩叶、嫩梢及小叶皮层,严重的可使嫩梢枯萎。被害株率达80%以上。最多被害株有虫50多头。成虫体黑色,密被灰白色毛,外观呈灰白色。体长5~7mm,触角线状,鞘翅近肩角处有一瘤凸起,翅面有许多不规则的颗粒状突起,并有三条隆脊。3月底到6月份均有成虫出现,4月中下旬为盛发期。

防治方法:在4月下旬用621烟剂熏杀成虫,每亩用药0.50kg。

3.3栽培要点用种子繁殖。果实采收后,搓去外果皮,种子有油质,寿命短,阴干后即可播种。若次年春播,需用湿沙贮藏。幼苗期需遮荫,当幼苗长成真叶即可间苗或移植,一般1年生苗即可出圃造林。如绿化用大苗,可换床培育3~5年。大苗栽植,必须带土团,并剪去部分叶片。栽植时要选择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环境。

4保护价值与保护措施

4.1楠木珍贵的原因木质坚硬耐腐,寿命长,用途广泛;产地范围小,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和湖南等海拔1000~1500m的亚热带地区阴湿山谷、山洼及河旁;生长缓慢,成为栋梁材要上百年。

4.2保护价值楠木有三种:一是香楠,木微紫而带清香,纹理也很美观;二是金丝楠,木纹有金丝,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种,更为难得的是,有的楠木材料结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纹;三是水楠,木质较软,多用其制作家具。

楠木常用于建筑及家具的主要是雅楠和紫楠。前者为常绿大乔木,产于四川雅安、灌县一带;后者别名金丝楠,产浙江、安徽、江西及江苏南部。楠木的色泽淡雅匀称,伸缩变形小,易加工,耐腐朽,是软性木材中最好的一种。

4.3保护措施

4.3.1健全法律法规,制订有效保护措施,严禁砍伐,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楠木覆盖面积。

4.3.2积极进行抚育管理,防治病虫害,保护好现有资源。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

4.3.3大力开展育苗造林,扩大栽培范围,特别在植物园、公园应大量栽培,可有效地保护这一物种。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保护性措施:

4.3.4建立林业基金制度。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2篇

关键词变频压缩机变频调速系统技术现状

1引言

由于传统的制冷系统采用定速压缩机,因此人们对制冷系统及压缩机的研究重点一直是在名义工况和额定转速下稳态工作时的效率和其它工作特性上。传统的制冷系统采用定转速压缩机,实行开关控制,利用压缩机上附带的鼠笼式电动机驱动压缩机,从而调节蒸发温度。这种控制方式使蒸发温度波动较大,容易影响被冷却环境的温度。压缩机电机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克服转子从静止到额定转速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转动惯量,尤其是带着负荷启动时,启动力矩要高出运行力矩许多倍,其结果不仅要额外耗费电能,而且会加剧压缩机运动部件的磨损。另外这种运行方式在启动过程中还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噪声以及冲击电流,引起电源电压的波动,因此应采用变频压缩机替代定转速压缩机,从而避免这种频繁的起停过程。

而变频调速技术主要由以下4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组成:逆变器,微控制器,PWM波的生成以及变频压缩机的电机选择。

2三种变频压缩机的研究状况

针对变频压缩机的研究,是从往复活塞机开始的,但由于其往复运动的特点,影响到变频特性的发挥;从而转到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涡旋压缩机等回转式压缩机上来,大大提高了压缩机的性能。总体说来,实验研究居多,而理论分析较少。

2.1往复式活塞压缩机

日本东芝公司在1980年开发了往复式变频压缩机,又在1981年开发了转子式变频压缩机,文献[1]给出这两种机器的制冷量和总效率随频率变化的实验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往复式在频率为25~75Hz时,效率高;而转子式在30~90Hz时,效率高。并且两种机型均存在效率最高频率。在大于此频率时效率缓慢降低,小于此频率时,效率则下降很快。另外,Scalabrin测量一台可变速的开启式往复压缩机在不同转速下的制冷量和输入功率,他指出这台压缩机的容积效率在转速为1000rpm时最高,而等熵效率和制冷系数随转速的降低而增高[2]。Krueger讨论了BPM电机及变频器的设计,对转速在2000~5000rpm的冰箱和往复式压缩机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压缩机的转速为3000~5000rpm时制冷系数最高;而文献[3]则给出了其对冰箱用往复式压缩机的性能试验和模拟计算结果,在其研究的转速范围内2000~4000rpm,制冷系数随转速的增加而降低。还有学者对往复式变频压缩机的热力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计算了压缩机内各部位的换热量和压力损失。

2.2滚动转子式压缩机

在1984年,日本东芝公司的Sakurai和美国普渡大学的Hamilton建立了简单的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摩擦损失模型[4],并选取不同的边界摩擦系数和制冷剂在油中的溶解度计算了不同的转速下的摩擦功耗。其结果与实验值相比较,偏差较大。文献[5]叙述了日立公司1983年批量生产的变频转子压缩机在结构和材料上的改进。文献[6]研究了单缸和双缸转子压缩机的转速波动,讨论了电流频率减小时,压缩机性能降低的原因。文献[7]采用低密度和铝合金制作的滑片和转子以降低高转速时滑睡瑟转子间的接触力和转子轴承承载。文献[8]简单分析了适当降低滑片的质量和厚度可以提高变频转子压缩机的效率,并给出了气缸、转子和滑处的温度及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结果。Liu和Soedel分析了变频转子压缩机的吸气和排气气流脉动[9,10]和吸气管气缸间的传热及压缩机的温度分布[11],讨论了影响变频转子压缩机容积效率和气缸压缩过程效率的因素,给出了他们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出的在不同转速下的容积效率和压缩过程效率,从实验数据和文献[1]的实验可以看出,其计算的容积效率随转速的增大而很快的增大。

2.3涡旋式压缩机

涡旋式压缩机的原理早在1886年意大利的专利文献[12]论及到了,1905年法国工程师Creux正式提出涡旋式压缩机原理及结构,并申请美国专利[13]。涡旋式压缩机是一种新型的容积式压缩机,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可靠性强、噪声低等特点,尤其是用于变频控制运行。但由于没有数控加工技术和缺乏对轴向力平衡问题的妥善解决方法,因而长期未能完成其实用化。进入70年代,美国A.D.L公司完成富有成效的研究,首先解决了涡旋盘端部磨损补偿的密封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与瑞士合作开发了多种工质的涡旋式压缩机样机。涡旋式压缩机的真正规模生产始于日本。1981年日本三电(SANDEN)公司开始生产用于汽车空调的涡旋式压缩机,1983年日立公司开始生产2~5Hp用于房间空调的涡旋式压缩机。此外,在美国,自Copeland公司1987年建立涡旋式压缩机生产线推出其产品后,Carrier、Trane、Tecumseh等公司也分别设厂生产高质量的涡旋式压缩机。而变频涡旋压缩机已应用于柜式空调器上,节能效果明显,制冷系数提高20%左右,成为目前涡旋压缩机的一个研究热点。

3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变频调速技术适应于节能降耗和舒适性的要求,目前已应用于新一代的空调器上,在90年代初进入国内空调市场,其核心是:逆变器、微控制器、PWM波的生成和变频压缩机的电机。

3.1逆变器

变频空调的核心部件是变频器,其主要电路采用交-直-交电压型方式。交-直过程一般采用单相二级管不可控直接整流,直-交过程一般采用6管三相逆变器,另有一个辅助电源,一个逆变器控制器和相应的驱动电路。

早期的变频器采用分立元件构成,整流器采用单相倍压整流电路,逆变器由6只分立的功率晶体管(GTR)构成。这种电路复杂,可靠性差。目前大部分厂家采用的逆变桥由6个绝缘栅极晶体管(IGBT)组成,其综合了MOSFET和GTR的优点,开关频率高、驱动功率小。随着智能功率模块(IPM)技术的发展应用,IPM正在逐步取代普通IGBT模块。由于IPM内部既有IGBT的棚极驱动和保护逻辑,又有过流、过(欠)压、短路和过热探测以及保护电路,提高了变频器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另外,IPM的体积与普通IGBT模块不相上下,价格也比较接近,因此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比较成功的产品如: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所生产的PM20CSJ060型以及日本新电元公司生产的TM系列IPM模块等。

功率因素校正(PFC)环节和逆变桥集成是新一代的空调器逆变电源技术。PFC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极大改善电网的工作环境,减少输电线的损耗,而且在变频工作时可以减小输入端电感和输出端电容器,减小模块体积。因此PFC环节和IPM逆变桥集成一体化是家用空调器发展的必然。

3.2微控制器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变频调速的实现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早期的模拟控制技术发展数字控制技术。目前国外一些跨国公司的微控制器产品占据着主要的市场,如:Motorola公司的MC68HC08MP16、Intel公司的80C196MC、三菱公司的M37705等。这些公司的产品性能价格比较高、功能强大,如带有A/D转换器、PWM波形发生器、LED/LCD驱动等,且一般都有OTP产品以及功耗低可长期稳定的工作。微控制器目前主要由单片机向DSP(信号处理器)过渡。以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TI公司的TMS320C240为例,其具有:50Ns的指令周期,544字的RAM,16K的EEPROM,12个PWM通道,三个16位计数器,两个10位A/D转换,WATCHDOG,串行通讯口,串行接口等,采用DSP,可使控制电路简单,而且控制功能强大。

3.3PWM波的生成

在家用空调器中,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采用常规的SPWM方法,在国外,在部分厂家以采用磁通跟踪型SPWM生成方法,该方法以不同的开关模式在电机中产生的实际磁通去逼近定子磁链的给定轨迹—理想磁通圆,即用空间电压矢量的方法决定逆变器的开关状态,以形成PWM波形,该方法电压利用率高,低频谐波转矩小,频率变化范围宽、运行稳定,具有比较好的控制性能。近期出现的PAM控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不采用载波频率进行整流,而直接改变电压,减少了整流所需的能耗,提高了变频器的工作效率,满足了节电和降低高次谐波的要求,使供暖能力得到提高。

3.4变频压缩机的电机

变频压缩机电机主要分为交流异步电动机和直流无刷电动机两种。目前国内一些大的压缩机生产厂家如:万宝、松下、上海日立、东芝万家乐等已有能力生产变频压缩机(包括交流机和直流机),交流电动机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但其节能效果较差。直流无刷电机拖动由无刷电机本身,转子位置传感器和电子换向开关组成。转子磁极为永磁体,电枢绕组采用自控式换流,定子旋转磁场与转子磁极同步旋转,通常采用按转子磁场定向的定子电流矢量变换控制,既有普通直流电机良好的调速性能和启动性能,又从根本上消除了换向火花、无线电干扰的弊端,具有寿命长、可靠性高和噪声低,控制方便等优点。以1998年三菱电机公司开发的适用于空调压缩机的节能高效直流无刷电机为例,其具有:转子上安装了8块V字型永久磁体。磁体为埋入式,转子不会在不锈钢外壳中因涡流因而产生损耗;采用了新的压缩机电机驱动方式,效率比普通的无刷电机高,但是这种压缩机电机的价格较高。

第3篇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从产生到现在只有百年以下的历史并且关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更是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已。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研究,管理会计理论都未能形成一套标准的,公认的理论体系。最初的“管理会计”名字,在H·W ·奎因坦斯教授出书的代表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出现,之后西方国家的各个会计学者和相关组织机构根据自身的专业了解程度,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管理会计进行描述和分析[1]。1997年美国会计学者罗伯特·S·卡普兰在他与其他学者合作写的《管理会计》第二版中定义:管理会计能够为各级管理者和组织中的员工提供财会和非财会信息的过程。此过程需要组织内部全部职员对相关信息需求的推动,并有助于员工们设计出各类投资和经营决策方案。1970年到1980年之间,我国决定引入国外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中国对管理会计研究非常优秀的学者有汪家佑和李天民[2]。

 

二、管理会计主体

 

管理会计主体通常是指管理会计为其办事的某一特定单位[3]。众所周知,管理会计大部分是向内部管理者提供有效决策信息的内部会计,不需要遵从公认的会计准则,所以管理会计的主体是具有层次性的。依照企业内部的各类管理需求,管理会计的主体既是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单位,也是一个企业。然而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无体企业是可以依照交易的需求,在短时间内能把若干个体由网络连接起来一起工作,交易结束便可以告知解散;再比如有些上市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而每个子公司又有许多联营企业、关联公司等。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学者建议,有必要拓宽管理会计主体的空间领域。不仅是企业内部的各个责任单位或单个小企业整体,还可以是多个个体的联合体,如母子公司或者是无实体公司。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初期阶段的基本特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启用“科学管理”模式来解决日益严峻的生产问题。泰罗是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利用与会计紧密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资本管理。他认为成本管理是企业控制和规划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所以他把成本会计的管理机能交由计划部门来执行,这样做有利于在一般的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可以推进企业用稀少的材料和较短缺的工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泰罗的研究成果在经过不断的实践发展后对管理会计的兴起起了关键性作用,逐渐构成以泰罗学说为基本方向的管理会计。在这一期间,管理会计以成本节制为基础,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为目的,关键内容有三个方面:预算控制、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

 

(二)预测决策是管理会计决策阶段的重要特征。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开始兴起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派别认为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应该由最初的以事体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这同时也是管理思想的一个重大改革。行为科学之后便是管理科学。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科学流派采用科学的方式并运用数学来攻克问题的方案,偏重解析了管理中的科学和理性等。之后,管理会计合并了管理科学中大部分内容。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战略管理会计是随着信息普遍化和全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本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跨国企业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管理环境都很重视,他们认为这样更有利于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并且,企业为了能实现最终目的,得到核心的发展能力和逾额利润,就得分析企业本身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包含竞争者、 客户和政府机构等) ,并及时传递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斯在1981年提出的,他将“战略管理会计”解释为:“用于监督与构建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4]它主要分析的是企业的竞争地位和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研究结果表明这不仅扩展了传统管理会计学的研究范围,还联系了竞争者经营管理的分析来对本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进行探察[4]。

 

四、战略管理会计特点

 

(一)适用范围:较为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管理,跳出仅关注企业内部管理的固定框架,能为企业提供更为有利的财务信息,尤其注重各种相对指标或绝对指标的分析和计算。

 

(二)决策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比较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超出了较为单一的期间范围,还能利用它了解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动态变化。

 

(三)研究对象:战略管理会计一般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有关的非财会信息,例如生产指标的弹性、产品品质、客户的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与战略资本有关的数据、企业资产的规模和基本产业布局对企业的影响等。

 

结论

 

战略管理会计是由传统管理会计的延伸而来,近几年来它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运用较广[5]。随着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自由发展空间较大,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问题。加之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快速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能更好地收集,整理和使用这些信息,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来制定合理的战略方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赢得经济市场上的优势。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在当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对我国企业原有的内部管理依然具有广泛地实用性。所以,我们得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使两者能够相辅相承,互相补充,进一步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

第4篇

数控机床要求驱动系统调速范围宽、速度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加减速性能好,保护功能强等。

本文介绍一种高性能数控机床交流主轴驱动系统。该系统以智能功率模块IPM为逆变器开关元件,以MCS96系列双单片机为主控制器,控制算法采用全数字转差频率式矢量控制。主控制器采用双CPU结构,一片CPU完成速度外环控制、监控及显示等;另一片CPU用于电机高速控制,80C196MC完成电流内环控制。两片CPU之间通过共享RAM进行通讯,有效地解决了一般CPU计算能力不强的问题。主回路采用由智能功率模块IPM组成的电压型交直交逆变器。该系统还具有功能齐全的检测与保护电路等。

实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静态和动态性能,能够满足数控机床对驱动系统的上述要求。

2主回路

主回路采用交直交电压型结构,主要由整流电路、滤波器及逆变电路等组成。逆变电路采用新型功率器件—智能功率模块(IntelligentPowerModule,简称IPM)。智能功率模块IPM是一种先进的混合集成智能功率模块,它由高速、低耗的IGBT芯片和优化的门极驱动及过流、短路、欠压和过热保护电路组成,是继IGBT之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又一革新性成果。由于IPM内部采用了能连续监测功率器件电流的IGBT芯片,实现了高效的过流保护和短路保护;IPM内部还集成了过热和欠压保护电路,大大提高了系统可靠性;IPM内部还集成了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及其驱动电路,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IPM通态损耗和开关损耗都较低,减少了散热片尺寸,降低了成本。所以,与IGBT相比,智能功率模块IPM具有明显的优势。

3控制电路

为了实现数控机床的快速实时和可靠控制,控制电路采用80C196MC-80C196KC双单片机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80C196MCCPU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和较强的控制能力,它的任务是完成要求实时性高的电流内环控制,产生PWM控制信号,完成保护等功能。特别是80C196MC片内含有3相波形发生器WFG(WaveFormGenerator)。WFG具有3个同步的PWM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一个相位比较寄存器,一个无信号时间(dead-time)发生器和一对可编程的输出。WFG可以产生独立的3对PWM波形,它们具有共同的载波频率、无信号时间和操作方式,一旦启动之后,WFG只要求CPU在改变PWM的占空比时加以干预。如采用16MHz晶振时,中心对准的PWM的载波周期为0.15μs~16ms,增量为0.25μs,无信号时间的调整范围为0.125~125μs。无信号时间用来防止一对互补的PWM同时有效,以保证输出波形不交叠。WFG大大简化了用于产生同步脉宽调制(PWM)波形的控制软件和外设硬件,特别适用于控制3相交流感应电动机,也可用于控制直流无刷电动机和其它需要多个PWM输出的装置。WFG是80C196MC/MD独有的特色之一。80C196KC主要完成转速控制与检测,键盘中断输入并修改重要参数,显示有关信息,矢量变换,向80C196MC提供指令信号等功能。

双单片机之间的通讯采用共享RAM方式,以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80C196KC将计算出的电流环所需参数,如励磁电流、转矩电流、旋转角速度等,传送到共享RAM相应单元,而80C196MC则从共享RAM中读取这些数据。

4检测与保护电路

1)电流检测

由于数控机床要求较宽的调速范围,因此,输出电流的频率变化范围较大,一般的电流互感器不能满足要求,故采用霍尔电流互感器对输出电流进行检测。霍尔电流互感器的特点是体积小,响应速度快,准确度和线性度高。

2)转速采样

由于数控机床要求转速控制精度较高,一般的测速部件难以满足要求,为此采用1024高分辨率的光电脉冲编码器,以实现高速定位、高速攻丝、轮廓控制等功能。

3)保护功能

智能功率模块IPM具有性能优良的内置保护电路,以避免因系统失灵或过应力而使功率器件损坏。内置保护功能的框图如图2所示。

如果IPM模块的一种保护电路动作,IGBT栅驱动单元就会关断驱动脉冲,并输出一个故障信号。IPM模块的内部保护功能有以下几种。

1)控制电源电压锁定(UV)IPM内部控制电路由15V直流电源供电,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这一电源电压低于规定的欠压动作值(UV),该功率器件将被关断并输出一个故障信号;只有当电源电压超过欠压复位值(UVr)时电路才能恢复正常工作。如果干扰信号持续时间小于规定的tDUV,欠压保护电路将不予理睬,控制电路正常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干扰信号对电路正常工作的影响。在UV和UVr之间应设有一定的差值,这样可以避免欠压保护电路频繁切换,保证电路的正常运行。

2)过热保护(OT)IPM内部装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功率器件的工作温度。如果传感器检测到基板温度超出过热动作值(OT),IPM内部控制电路将截止下桥臂器件的栅驱动,使控制输入信号无效,同时给出下桥臂故障信号,直到温度恢复正常,从而保护了功率器件。

当温度回落到过热复位值(OTr)以下,并且控制输入为高电平(关断状态)时,功率器件将接受下一个低电平(开通状态)输入信号且恢复正常工作。

同样,为避免过热保护频繁动作,在过热动作值OT与过热复位值OTr之间也设有20℃的差值。

3)过流保护(OC)IPM采用带电流传感器的IGBT,用来测量功率器件的工作电流,如果流过IGBT的电流超出过流动作值(OC)的时间大于toff(OC),IGBT将被关断。对超过OC数值但时间小于toff(OC)的电流脉冲,过流保护电路将不予理睬。当检测出过电流时,IPM内部控制电路将IGBT软关断,同时输出一个故障信号。软关断能够控制关断大电流时所产生的浪涌电压,从而避免浪涌电压过高,有效地保障了IPM的安全。

4)短路保护(SC)如果负载发生短路或系统控制器发生故障,从而导致上下桥臂直接导通,使流经IGBT的电流超过短路保护动作值(SC),IPM内置短路保护电路将启动软关断,关断IGBT,并输出一个故障信号。由于第三代IPM采用了实时电流控制电路(RTC),它直接监测IGBT末级驱动电路电流,将SC检测和关断之间的响应时间减小到不足0.1μs,从而大大减小了短路电流幅值、功率应力和电压峰值,有效地保障了IPM的安全。

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除了IPM的自保护功能之外,系统中还设有过流、短路、交/直流过压、欠压、缺相和快熔保护等各项保护措施。

5控制算法

针对数控机床高精度要求,控制算法采用转差频率式矢量控制。矢量控制是把交流电动机模拟直流电动机来控制,通过坐标变换把交流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分解成按转子磁场定向的两个直流分量,并对这两个分量进行控制,从而获得与直流电动机相同的调速性能。

在转差频率式矢量控制算法中,要用到电动机参数,如果给定参数与实际值不符,转矩或转子磁通就不等于它们的指令值。在这里转子时间常数的误差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矢量控制的动静态特性,因此需要对转子时间常数进行适当补偿。在负载一定的情况下,电动机运行于最佳状态,则认为实现了准磁场定向控制。采用的方法是选取电动机实际旋转角速度与给定角速度之间的误差绝对值作为目标函数,进行转子时间常数的自寻优。即当电流稳定运行时,选取适当的转子时间常数使这个误差绝对值最小。设转速环每1ms采样一次,并把每163次采样点作为一组数据,这样163次采样大约需要4s的时间。每次时间常数自寻优以后,让电动机运转4s,然后继续采样寻优。

由于篇幅所限,“交流电动机矢量变换控制原理”在此不再赘述,请参见有关参考文献。

第5篇

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程,不仅记录着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的轨迹,而且反映着企业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信息化的进程。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的环节、功能及运作的不同,可以把其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一、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①;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由于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是具有承继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所以任何一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对另一阶段的工作带来影响,而且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另一阶段的工作状况。因此,为了实现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同阶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规范各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需要加强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进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综合化管理。

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和难点在于,现行文件和档案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现在各企业应用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在其结构设计和功能上不尽相同。

不管企业应用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仅是使原有手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效率化,并未对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产生根本影响。

三、电子文件阶段

电子文件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10年的事。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宋健主任指示:这件工作要请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参加。国家档案局很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②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③1998年8月11日-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④1998年8月18日-20日,在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召开了CAD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技术宣讲演示会。⑤1998年8月23日,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外事办又联合承办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有关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关于什么是电子文件,美国联邦管理法规对其解释为“电子文件包括数字的、图形的及文本的信息。它可以记录在计算机能够阅读的任何一种介质上,并且符合文件的定义。”⑥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的定义为“电子文件是一种通过数字电脑进行操作、传输或处理的文件。⑦我国《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999把电子文件解释为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电子文件的概念,不妨从与其最临近的概念——机读文件入手。

机读文件仅指计算机识别的文件最早产生于本世纪40-50年代。这一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90年代逐渐被电子文件所代之。从机读文件到电子文件不仅仅是概念叫法的变化,而是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件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弄清这两个阶段的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特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方面:

其一,存在形式。机读文件的存在形式一般为磁带、磁盘及光盘等有形介质。而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则不仅包括有形介质,还可以是网络上传递的代码序列。

其二,管理模式。机读文件的管理模式是模拟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与方法,因此对原有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的影响是非本质性的。而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不是建立在独立的现行文件和档案的管理体系基础上,它是建立在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它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及生产的要求重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形成和作用的特点划分管理程序与方法。

其三,生成环境。机读文件中的关键词是“机读”,即“能够由计算机输入装置读出的”文件。⑧所谓“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常指信息从一个存储区读到另一个存储区;第二,从某一形式的记录媒体,如磁带读出信息。⑨可见,复制和识别是机读文件的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计算机读出的文件不是由计算机制成的,它源于纸质文件的输入。与机读文件不同,电子文件则包括在计算机上直接生成的文件。它是企业管理和科技开发信息化的产物,是研究和应用CIMS的必然结果。

其四,管理者的构成。在机读文件阶段,纸质文件管理者是文献信息管理者构成的主体,而且文献信息管理者是独立的群体。而在电子文件阶段,电子文件信息管理、开发人员和载体维护人员将是文献信息管理者的构成主体,但文献信息管理者将不再是独立的群体,文献信息管理者已不能独立承担起文献信息管理职能。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将取决于文献信息管理者、企业管理及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理论;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基于利用地下空间去主动弥补、协同地面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思路,探索了地下空间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中的角色、作用与策略,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实现其“地面保护、地下发展”,不仅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为城市节地与地下空间的利用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1、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对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意义及作用

总体上看,城市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城市土地的综利用价值,并很好的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是今后城市发展规划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1)开发地下空间,不仅扩大了城市空间容量,还提高了土地价值。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的土地紧张和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影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增加了城市安全平稳发展的不稳定性,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和牵制。另外,开发地下空间,不仅充分扩展了城市空间资源,增加了城市的空间容量能力,通过修建地下交通系统如地铁和把商业文娱项目转入地下如地下商城等,而且还可以使地上方面增加绿化面积和能力,促使生态环境的维护向前更走快了一步。

2)提高城市对灾害的应急能力。当灾害到来时,地上城市部分的功能陷于瘫痪和紊乱,但地下空间可以继续部分城市功能,比如,地下综合管廊便于管线的安装维护,遇有灾害时可以有效避免管线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大大提高了总体管道网的防灾几率和能力。这些对于地上的救灾行动是很有用处的。还有,与地上部分相比,地下空间具有较强的抗爆、抗震等防灾抗灾能力与特点,将基础设施转入地下,因为暴露的机会大大减少,所以城市对灾害的应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优化城市交通,带动经济发展。发展地下空间,使得地下交通系统与地上部分可以协调发展,从而保证城市整体交通的运作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实现了城市交通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尤其能够避免沙尘暴、大雪和暴雨等恶劣夭气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随着地下商业街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必将成为很有潜力的经济开发模式。

4)展示城市魅力,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空间是一个由地上和地下空间共同构成并一起运转的有机的空间组合体,地下空间达到一定规模时,可形成相对独立、较为完善的功能体系,包括大型的商业、娱乐、文化设施等,成为城市空间中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方面,适度开发地下空间,可以为城市空间环境的处理提供更多更大的自由度,对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成和保护有着积极影响。

5)历史文化古城得到保护,并促进其更新改造。城市历史地段由于记过漫长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形式,导致了开发强度偏低和旧城需要保护等诸多影响现代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所以地上城市部分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翻新扩建,迫切需要开发地下空间来帮助分担这些需要,从而解决影响城市发展的这一系列问题。

2、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方法

以城市形态为发展方向。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必须和城市相对应和协调。这种协调和对应首先表现在区位上,地下空间的开发通常选择城市密集的地方。然后城市交通轨道的发展带动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以点线面为主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各种形式的链接构成城市整体。以城市轨道的交通网络为骨架。地铁是目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覆盖面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其按照城市人流方向形成网络。从某种程度上说,地铁反映了城市结构。以地铁为骨架的城市地下空间有效的提高了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效益。以大型地下空间为发展资源。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地铁经过的地方一种是地铁不经过的地区。在地下空间规划的时候,对于那些地铁经过的地区,要充分考虑到地铁的重要性,可以在其四周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商业写字楼等,形成商业娱乐、文化一条龙。对于那些没有地铁经过的地方,可以以地下商业街或是大型的广场作为结点,利用地下商业街将其链接成一个整体。地下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的项目,需要逐渐的形成,并随着城市的变化和发展而调整。

3、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

3.1、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资源评价利用现代化地质勘测与数字化可视技术,对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生态敏感性要素、既有文物及其他埋藏物、既有古建筑基础、城市规划管制四线范围等关键要素进行勘明,准确测定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限定范围、深度,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及可建设区。

3.2、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预测根据宏观、中观及微观区位分析、发展现状条件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发展诉求与增长方向,并结合经济效益分析,综合分析确定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功能、需求规模、需求建设模式与需求建设分期。

3.3、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专项系统设施的规划发展模式

根据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需求预测的分析结论,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主导发展需求功能,并结合建设可行性合理确定保护性建设发展模式。包括:

①历史文化街区地下交通设施保护性规划发展模式。将动态交通及静态交通部分导入地下、控制地面交通环境,是协调地面交通容量扩展与环境风貌保护的有效途径。②历史文化街区地下市政公用设施保护性规划发展模式。实现市政管线共沟化及部分市政场站、环卫设施地下化发展,是实现历史文化风貌区基础设施翻新与扩容、提升基础设施管线的可维护性、减少路面开挖及增强基础设施安全性的有效途径。③历史文化街区地下文物储藏设施保护性规划发展模式。文物储藏空间的新建、翻建、空间拓展等需求,可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实现,有利于文物保护。④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配套设施保护性规划发展模式。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所需要的相关配套设施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包括管理设备、库房、小型活动教室及展览室、纪念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其他不符合风貌保护要求的构筑物与设备等功能。⑤历史文化保护区地下防灾设施保护性规划发展模式。

3.4、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技术

①对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进行先期数字计算模拟,如测定可开发的地下空间范围、分析不同的开发形式和开发深度对地上建筑的影响;模拟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耦合关系和人流组织等。并对核心保护区及保护协调区提出不同的地下空间开发管制导则与保护技术措施;如保护距离控制、扰动与振动控制、加固保护措施等。②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地上空间的资源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用地提出不同的地下空间利用技术。③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度,提出不同的开发技术。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时,开挖的深度应足够深,保证相应的地上建筑的持力层不被破坏。

结束语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了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承担城市多种功能的重要场所,地下空间在城市中的开发利用规模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张琳,束昱,路姗.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07:79-83.

第7篇

关键词:词缀 新词缀观 中文信息处理 对外汉语教学 词典收词

汉语词缀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它涉及词汇、语法两个层面。近年来,随着词根词缀化现象的增多,大量新兴类词缀不断涌现,使得对词缀的考察、研究更加困难、复杂。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树立词缀研究的新观念,加深对它的认知和了解。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新语言实践的发展需要,我们应进一步更新和规范新语言理论的词缀观,使词缀的理论研究更加科学完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词缀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并努力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上有新的拓展和突破,使它们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本文主要结合词缀的新兴前沿理论以及词缀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当前新语言理论视野下的词缀观和如何加强词缀的应用研究。

一、新语言理论视野下的词缀观

词缀作为汉语构词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信息的流通更加迅速、网络的普及、大众与外界的交流频繁等方面,社会的巨变也促使现代汉语词汇随之发生变化。汉语中新兴类词缀大量涌现并被人们广泛应用,使得学者们不断拓展和完善新理论视野下的词缀观,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大致梳理有如下三点:

(一)认知语言学的词缀观

近年来,许多学者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去解释类词缀的提出及相关问题。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它用隶属度来刻画边缘成员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避开了是与非的简单二值逻辑,这对认识词缀和类词缀的界限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1]

从哲学的角度看,客观世界是以连续方式存在的,绝对的离散形态是不存在的,在同类事物及相关事物之间往往存在一个向某种事物逐渐偏离而向另一事物逐渐贴近的中间过渡地带,这个中间过渡地带就是一般所说的连续统,其中的成员构成的集合就是一个模糊集。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汉语的类词缀就是一个模糊集,它一头连着词根,一头连着典型词缀。试图将它同词根和典型词缀径渭分明地划分开来难度很大。[2](P118)运用原型范畴理论的隶属度来进行描述,如果将词根定义为0、典型词缀定义为1,那么类词缀对词根和典型词缀的隶属度可示意如下:

据此可以认为那些虚化程度较高的类词缀基本接近典型词缀,其对典型词缀的隶属度接近于1,比如类词缀“化”,它的实词义“变化”还作为遗传义素保留在“化”缀派生词中,可以说它是个典型的类词缀;但有些“化”缀词的语法化程度相对更高,其表现就是同典型词缀一样对词根有一定的游离性,即将“化”缀去掉而基本不影响语义表达,在这一点上它更接近于典型词缀,如“一般化、现代化”等;还有些虚化程度不怎么高的类词缀距离典型词缀相对就远些,其对于典型词缀的隶属度可能处于0.5~0.9之间,如“者、家、界、手”等。这些虚义语素对其构成的新词的语义贡献度要比类词缀“化、性”等大些,比典型词缀语义贡献度则更大,也就是说类词缀中的成员其地位也不是均质的。

(二)语法化理论的词缀观

所谓语法化,就是指“一个新兴语法手段产生的历时过程”。[3](P2)在印欧语系中,词缀的产生是一个最为典型的语法化过程,汉语中从词根到词缀的演变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语法化过程,汉语中自源性的词缀大都经历了一个由实语素到虚语素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语法化。

从语法化角度研究词缀问题有两个切入点:一个是有词缀化倾向的语素自身虚化而成为词缀的过程,另一个是短语和跨层邻接结构词汇化造成词缀的过程。前者重点考察一个实义语素如何一步步虚化为类词缀进而发展为典型词缀的,后者则重点考察一类使用频率很高的单向组配短语和跨层邻接结构是如何词汇化并最终导致其中的一个虚义成分演变为词缀的。前一种途径是汉语词缀形成的主要方式,一般具有很强的类推性;后一种途径形成的词缀从数量上看是比较少的,一般也不具有类推性。

同时,语法化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公式:AA/BB。[4]它显示了某一形式从A到B的语法化过程,即新的形式出现后,旧的形式不一定马上消失,从A到B的虚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个AB并存的中间过渡阶段。因此从这个公式看,目前汉语类词缀一般都处在AB并存或更倾向于B的状态。总之,语法化理论在词缀研究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人们往往能从典型词缀的语法化过程,窥测整个汉语词缀系统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三)潜显理论的词缀观

潜显理论是修辞学家王希杰先生提出来的,王先生从修辞学的角度阐述了语言的潜显问题。他认为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语言是“显语言”,历史上出现过但现在已经消失或现在还没有而即将要出现的语言成分是“潜语言”,语言的一个完整的概念是“语言(A)=显语言(AX)+潜语言(AQ)”。[5](P219)比如,类词缀“星”所组成的派生词的潜显问题,“歌星、影星”等词早已为人们所接受,而近年来报纸、杂志中又出现了一些诸如“科星”之类的词。应该说,派生词“科星”在还没有出现之前是以潜在形式存在的,它符合“~星”的构词理据,而如今它已某种程度地显性化了,之所以说它只是“某种程度地显性化”,是因为这个词还没有被广大语言群体普遍接受,这从该词使用时仍需要加上引号的形式可以看出来,因此“科星”仍是一种言语形式,还没有固化为语言当中的词即语言成分。

潜显理论同时又认为,语言世界提供了潜性材料,物理世界的真实性、文化世界的得体性和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则是潜性语言显性化的制约因素和必要条件。[6](P227)派生词“科星”难以显现便是受到这些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诸多因素的制约造成的。

二、关于词缀的应用研究问题

如何用新语言理论的词缀观来强化和指导词缀应用研究,是语言学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词缀的应用研究,尤其是词缀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领域中的应用问题:或是讨论词缀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及汉外词缀对比研究,或是讨论词缀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中的自动分词和浅层句法分析问题等,由此也引起了词典收录词缀问题的争论。应该说,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更是词缀研究在实践中的价值体现。

(一)加强词缀在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词缀(主要是类词缀)与自动分词和浅层句法分析紧密相联。由于词缀是粘着不自由构词语素,因此在词语的理解上需要将词缀和词根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即派生词来进行语义表达和信息接收,反映到书面语中就是将词法分析系统切分开来的词缀和词根重新归并起来。目前,信息学界对类词缀问题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如吴赣等的《现代汉语文章中后缀词语的动态归并》、富丽的《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兼论附缀字组的成词性及词库收词问题》、尹海良的《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词缀与派生词自动识别问题初探》等,但要使计算机能准确达到对词缀、类词缀字组的自动处理,还需要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典型词缀和类词缀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因为类词缀字组有相当部分是生成向周遍可控的,几乎全部都是接收向周遍可控的。①典型的词缀基本上不是生成向规则的,而且从接收向来看也很难说是规则的。因此,由典型词缀构成的词大多需要在词典中一一收录,语言学习也需要逐个学习;而类词缀由于大部分具备生成向和接受向的周遍原则,则可以不收录词表而又能够达到自动划界和理解。其策略是:把类词缀单独列表,并给出每个类词缀有哪些生成向周遍的搭配规则,有哪些接收向周遍的搭配规则。计算机只需要接收方向的组配规则,明确某个类词缀可以与哪些格式或哪些语义类的成分搭配,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自动处理文本中类词缀字组的外边界和整体语义。

也有学者把词缀组成的派生词看作是未定义词。②词根加词缀方式构造的词语是未定义词的一部分,对它的识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7]一是二音节和三音节的派生词,如“影迷、乒坛、准妈妈”等,由于具有很强的“词的心理现实性”,需要在自动分词阶段将其作为一个切分单位切分出来,而不是“影/迷/”“乒/坛/”“准/妈妈/”;二是多于三音节的派生词,如“网络货币持有者”,由于不符合人们的“词感”,但在理解时又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单位,这样在自动分词阶段便将其处理为“网络/货币/持有/者/”,在句法分析阶段再将其归并为“网络货币持有者/”。因此,关于词缀在中文信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既是自动分词的后续工作,又是浅层句法分析的前期工作,研究的结果在这两方面都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加强词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词缀问题的探讨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也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目前的成果尤其是专论词缀的成果非常少。已公开发表涉及到此类问题的文章主要有赵金铭等的《关于修订的若干意见》,朱宏一的《汉语词缀的定义、范围、特点和识别》,王洪君、富丽的《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等。

赵金铭先生在《现代汉语词中字义的析出与教学》中提出了一套“整词—析字—系连扩展”的词汇教学法,可以说不仅对留学生关于词缀的学习有所裨益,对整个词汇系统的学习也是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8]

王洪君、富丽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者不但需要接收方向的组配规则,还需要生成方向的规则,以避免生成不正确的字组,如“笛子家”等。她们认为确定一些常用的类词缀,给留学生讲解类词缀接收向的意义推导规则、生成向的音节搭配规则和哪些语义类可以周遍生成的限制,定会提高留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9]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类词缀具有很强的类推构词能力,如果能在针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等书中合理地予以安排、收录并讲解一部分典型的派生词,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把词缀构词的基本规则简单明了地教给留学生,这对留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词汇将有很大帮助。[10]比如,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收录了词缀“老”和“小”,并分别列举派生词“老二”“小李”,在教学中便可以向学生讲解这两个语素的构词规则即“老/小+单音节姓氏”,以及它们的语用义即表示亲近。通过这一简单的规则学生便能迅速掌握并可以正确地生成没有听过的派生词,如“老三”“小王”等等。但是,由于汉语中的派生词大多是生成非周遍性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很难通过一条或几条简便的构词规则就正确地生成表达所需要的新词语。因此,要解决第二语言学习者无法运用词缀正确生成派生词的问题必须把汉语派生词的规则加以细化处理,同时列举大量的使用度较高、定型性较强的派生词以便让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类推并最终掌握。

(三)加强规范词缀与词典收词

关于词典中的词缀收录问题在学术界也颇有争议,主要表现在对典型词缀和类词缀的不同认识和处理上。

大部分学者认为典型的词缀应收录到词典中。首先,因为典型的词缀基本上不是生成向规则的,它们大多无法用语法或语义的类来控制,如“子”“儿”“头”是名词性词缀,但它们并不是可以加在所有的名词后面,且语义的类也很难控制;其次,词缀从接收向来看也很难说是规则的,因为加词缀后的整体义很难从类的搭配来预测,如“眼”加“儿”意为“窟窿”,“门”加“儿”可以表抽象比喻义的“门路”,但“灯”加“儿”并不表抽象比喻义等。因此,由词缀构成的词大多需要在词典中一一收录。[11]反观类词缀,则与典型词缀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类词缀目前正处于能产活跃期,其新生类推潜能是无限的,因此任何一部词典,即使是大型词典也不可能穷尽地收录类词缀所搭配的所有字组;其次,不少类词缀字组,特别是其中多音节的,其复现率极低,它们往往是根据需要而临时创造的,如“过山车式衰落”“高鼻子大眼睛式美女”,这类词大部分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够理解,在语料库中的出现率也极低,所以许多类词缀字组收录在词典中是很不经济的。因此,有学者建议,词典中无法也无需收录所有类词缀字组,但我们可以在词典中为类词缀单独列表,并给出每个类词缀有哪些生成向周遍的搭配规则,有哪些接收向周遍的搭配规则,并以此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中的类词缀应用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单音节与类词缀搭配的字组有些特殊,它们中有不少语义不透明、同类类推能产能力差、产生时代早,如“作家、画家”“版式、复式”,这些组配的后字虽然与类词缀同形且有语源上的联系,但其实该组配产生之时,后字尚未虚化为类后缀,这类词是按普通复合词创造的,之后又以复合词的身份增加了附加义。它们与类缀字组差别较大,而与一般复合词性质相同,因此最好收录词典。[12]

词缀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息息相关,本体研究中的难点也将成为应用研究中的重点。同时,随着词缀本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也应该进一步地更新和拓展词缀研究的新理论,运用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理论以及潜显理论等前沿知识来解释词缀的相关问题,树立新语言理论的词缀观,从而不断加强和推进词缀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和发展,使得词缀的应用研究成为计算机标注词性、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句子结构以及词典收词的一个指示灯,不断适应和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总之,词缀的研究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更有力地指导研究实践;词缀的研究成果要立足应用,不断普及,才能切实促进语言学的蓬勃发展。

内容注释:

①生成向周遍性的规则是指某一语义类的全部成分均可周遍地与另

一类(或一个成分)搭配,搭配后的整体义也都可以用成分义和结构义的相加来预测,“第~”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接收性周遍的规则是指某一语义类的不少成分(不是所有同类成分)可以与另一类或另一个成分搭配,但只要能搭配,搭配后的整体义总是可以用成分义和类后缀义的相加来预测。具体参见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语言科学》2005年第5期。

②所谓未定义词,就是机器可读词典中没有收录的词语,它是影响自

动分词和自动句法分析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计算机程序当碰到未定义词时,总是把它们分割成单个的汉字,未定义词处理的首要目的就在于把单字重新合成词并确定其词性。”也有人称之为“未登录词”。具体参见俞士汶《自然语言理解与语法研究》,载马庆株主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50页。

引用注释:

[1][7][10][12]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7.

[2]杨锡彭.汉语词素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5][6]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赵金铭.现代汉语词中字义的析出与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

2012,(3).

[9][11]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J].语言科学,

第8篇

任职期间主要从事油田通信IT基础设施运维和IP宽带数据网、运营支撑系统、数字电视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撰写了《建立基于ITIL的综合运维管理平台 提高油田通信整体信息服务水平》的论文,对油田通信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油田通信IP宽带数据网扩容、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及建设方案制定。2008年7月在中国石油信息管理部广域网参与中石油总部网络运维,并主要参与了“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项目之一《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另外,还参与编制了《大庆油田“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主要负责编写“网络和基础设施”、“生产保障”两部分内容。参与编制了《大庆油田“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主要负责编写“网络和基础设施”、“生产保障”两部分内容。主持编制的《油田通信IP数据网2010-2012年滚动发展规划》对今后三年的IP数据网络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为配合NGN项目实施,主持了公司对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工作,这是继2001年之后首次从整体架构上对营帐系统进行改造,意义重大。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油田通信万兆网建设工程、油田数字化系统工程、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工程、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等工程设计工作。其中,《2004年宽带网扩容工程》、《2006年油田数字化系统工程》、《114及96760系统改造工程》获得了油田公司优秀工程设计项目一等奖。

今年,主要参与了《大庆油田三网融合网络技术与应用研究》科研项目。该科研项目的相关成果在大庆油田,乃至中石油所属各单位、国内其他任何地区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通信资源地理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技术研究,独立开发完成了《油田通信“96760”呼叫服务中心系统开发》项目,并分别获得了大庆石油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我主要参与的《大庆油田通信公司SCDMA短信网关工程》获得了大庆石油管理局企业信息化优秀软件;我独立开发的“油城百事通信息系统软件”、“油田通信网络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分别获得了青年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我撰写的《云计算技术研究及大庆油田云计算中心建设构想》、《IP宽带数据网建设现状及发展设想》、《通信公司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建设》等论文先后在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和公司科技论文集中发表。

基于我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我连续6年被公司聘为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2009年2月,我被大庆油田公司评为2008年度油田信息化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