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3: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能力评价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高师声乐学科发展的现状
高师声乐学科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回首高师声乐教育曾走过了一条简单模仿、学习音乐艺术院校,向音乐艺术院校看齐、攀比的道路。无论是招生方式、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施教内容、考试评分等都以学生向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一样能上舞台为标准。然而,高师的培养目标鲜明地指出应培养合格的高、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需要具备的是站好讲台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突出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性成为学界的共识。
现象一:学生在高师四年声乐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于演唱技能的比赛获奖非常重视,同学乐于奔波于各种声乐赛事,以取得奖项为荣。然而,同学们对于科研创新的意识却普遍比较淡漠。
现象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高师学习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衡量学生是否符合学士学位标准的依据,是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检验。
现象三:部分高师声乐教师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平时对于本学科发展缺乏关注,认为声乐教师只要具备培养学生演唱技能技巧的教学能力就可以了,满足于能够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演唱比赛的奖项;或认为声乐学科不需要进行科研创新的研究工作,那都是理论学科老师的事情。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一些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理论研究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
二、改变观念,正确理解高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在大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高师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体现为: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流的师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基础学术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笔者认为,只有在大的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人才培养目标,才会使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在大学科背景下,每个具体的研究方向都会具有一定的个性,当然学科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共性。如果陷入本专业的特殊性中,对于认识当前的教育形式与潮流非常不利,也无法发现现有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2.声乐学科人才需要进行技巧训练及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高师的声乐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成果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大学本科毕业前须完成学院认定的毕业音乐会、教育实习与本科论文答辩。毕业学生音乐会是从表演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技能技巧的运用;教育实习搭建了学生从学到教的桥梁,着重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而毕业论文写作,则是从知识创新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然而,从学习知识到学术研究需要通过严格科学的训练才能掌握,但高师声乐教学中对声乐学科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方面并没有相应专门的课程安排。一些学校也只安排课时很少的讲座或教师指导。由于对这一工作重视不够,训练不足,声乐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教学论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迫切课题。各国课程学者针对传统课程及其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致力于探索和构筑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合作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1.课程设置方面加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
声乐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应在现有声乐技能课与声乐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在声乐本科学习第三学年开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为期一年,从课程上保证给予学生系统科学的训练。除了理论方法的传授外,要更为注重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的锻炼与培养。在一定的理论方法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学术研究的轨道,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的精神及重事实、重资料、重调查研究的品格与习惯。
尽管我们的课程建设还十分薄弱,但我们要坚信论文写作并不是不可教、不可传授的;另一方面,论文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其实践性,即无论理论上如何进行学习,还必须动手写才行。
2.开设课外学术论坛,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改革一贯的课堂灌输模式,变“课堂教”为主为“课外学”为主,变“课内紧课外松”为“课内轻松,课外紧”。鼓励学生自主定期组织本科声乐学术论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广读博览,带着问题与思考来到论坛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讨论、新书阅读评论、声乐比赛观摩评价、教学优质课观摩心得交流等。
学术会议中往往汇集着一些学术热点,其中既有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有专属某一领域的热点。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中不乏一些学界的大家名师,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学术问题得以提出或者解决,对于同学们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培养学术兴趣与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多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
3.开展教师评学工作
教师评学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具体来讲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对学生个体学习状态、效果、进展、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与价值判断,以期达到一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它不同于课程考试、评优评先等传统的评学方法,而是一种更加系统、全面,并且侧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评价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师评学制度。教师评学,对于学生声乐技巧的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
4.严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关口
按照高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共安排了6~8周的时间,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指导教师。由于本环节是本科生四年来学术训练的总检阅,指导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选择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学术训练,难度恰当适宜,具有操作性的题目,坚决杜绝把别人的论文简单生硬地拼凑,毫无个人观点的毕业论文出现。对有创见、有价值,获优秀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学校均应给予认可与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师生共同努力打造精品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声乐学科的确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但我们声乐学科的教师与同学应在保有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汇入大学科发展的潮流,而不应该拿出种种特殊性的理由回避这一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克服畏难情绪,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应当相信,通过科学严格的学术训练,我们一定可以把声乐学科的学术工作做得更好。
基金项目:由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评教评学制度研究”(项目编号:JYX10010)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晓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1999.
[2]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7.
关键词:CDIO;软件工程;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周波(1963-),男,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刘兴丽(1979-),女,黑龙江七台河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2011年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研究”(项目编号:GBD1211057)、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构建与评价考核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13-95)、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Greenfoot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项目编号:JY13-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18-02
所谓的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标准)用数值来描述教育领域内事情的属性,是事实判断的过程。要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必须取得有关教育活动大量的、系统的信息。要获得这些信息,教育测量的有效手段,这些基本的问题构成了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1]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CDIO教学改革中对其效果的评判来说,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不但可以明确教学改革现状,还可以对下一轮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查阅已有的研究文献,其中《CDIO 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指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评价模式中存在着评价过程侧重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效果的成效评价、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不能体现教师教学的全过程等问题,文中指出学校教学评价过程的评价主体应该多元价值的体现。[2]但该文中未给予可操作性的教学评价过程。在中南大学的陈启元发表的《工科大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估与改进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采用工程能力评价方法——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评价。这种方法原本是用在软件开发的组织过程的,但研究表明也可以作为教学管理评价中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评价,这种在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学评价方法的变革将为同类型教学改革的院校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对教学改革过程起到真正的调控作用。[3]在《工科大学生CDIO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研究》研究中指出了学生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的总体纲要以及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可操作性强、可效仿性好,[4]但未进一步指出整改的建议。因此本文以软件工程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方法相结合,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CDIO教学改革的学生工程能力的教学评价研究,包括研究的系统方法、学生的能力现状、因素分析以及整改建议措施等关键问题。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采用了教育教学评价评价方法中的问卷调查、访谈研究两种方法。[5]研究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有的关于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价问卷实施评价以及统计分析过程,统计采用SPSS社会学统计工具完成。[6,7]选择研究指标的均值进行定量分析,参照CDIO—CMM能力成熟度标准明确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现状。[8]再根据分析的结果展开有针对性的访谈调查挖掘其现状影响原因,在研究的基础上给出整改措施。
二、研究结果与结论
1.研究统计与分析结果
根据CDIO—CMM的对应初级、基础级、专业级和应用级四个等级评价标准[4]以及CDIO工程能力的核心能力的十三个三级指标的细化后均值统计可以明确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现状,如图1所示。学生CDIO—CMM软件工程能力等级现状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图1中根据各项能力二级指标降序排列,这样更有益于存在问题的指标进行深入访谈。整体看上去显然团队协作能力显示情况最好,而职业能力与系统整合能力相对不足,即处于中等水平以下。
研究各个评价指标分析可知,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三个指标JC1、JC2和JC3三个能力水平学生处于基础及与专业级之间的水平,根据标准的具体要求可知处于这一段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知识与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过一段CDIO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应用较为系统的知识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的四个指标TD1、TD2、TD3和TD4均处于基础级之上,特别是TD1、TD2所表现的接近专业级,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与其他成员良好的沟通、营造很好的集体讨论的氛围,在团队的学习中、在互相的帮助中在一定程度上或者或多或少地获得团队其他成员的帮助。在TD4的交流形式上,在团队的学习过程中有E-mail、小组面对面讨论交流以及通过数字化学习空间进行的BBS论坛讨论等多种学生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方式,部分学生能够采用除了面对面以外的方式进行交流,但在这个环节表现处于基础级左右。在职业能力的三个指标ZY1、ZY2和ZY3中对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的设计、代码编写以及测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反映综合的职业综合能力,其中ZY2代码的编写能力达到2.69的均值水平,较为满意,在系统的设计能力体现的不够理想,处于基本水平偏下一点。另外ZY3的测试能力调查达到了基础水平,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对于软件工程能力要求较高的系统整合能力调查,ZH1是否可以灵活地运用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回答得较好,这与JC基础知识的良好调查结果一致,反映了学生在CDIO工程训练后对于知识的内化吸收很好;对于ZH2与ZH3的两方面调查处于基础级边缘,相对提升的空间很大,反映了现阶段学生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系统整合能力有待深入提高,具体既体现在现阶段学生的软件项目的部署、调试与维护意识较差,不够重视项目文档的撰写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经过CDIO工程能力的培训后,学生的各项工程能力均有所提高。职业能力与系统整合能力两方面受培训时间与学校培养现有条件所限制,学生这两方面能力提高较少,需要进一步从学生主观学习态度与学校与教师的教学改革办学进程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2.研究建议与结论
根据理论研究、实践调查、科学统计与系统分析的基础,本研究对CDIO的新一轮工程教学给出整改建议,分别从强化教学改革执行者、参与者的动力出发,首先从思想上强化改革的正确意识状态,然后从教学的资源、教学过程入手,为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在从唯一的教学第一执行者教师的CDIO能力与教学能力方面进行强化,保障领航者的双师型职业素质,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要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给予CDIO教学改革一定的支持,最后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工程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场所的建设任务。[9]
(1)强化CDIO教学改革的动力。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改革整改措施时需要把握教师需要传统教学的习惯、把学生看做改革的主体与促进因素、提高学生项目学习的集体感和参与感这三点关键要素。
众所周知,成功的改革过程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转变陈旧的观念,全面主动地尝试新的事物。对于教师而言,动力的支持可以采用职业化的意识强化入手,即强化工程师这一职业在教师心中的地位,让教师将工程师职业意识转移到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中,无疑将为教学改革注入最大的动力。另外,让教师认识到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可实现性,这样一张一弛的做法让教师适应能力教学改革的进程。对于学生来说强化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更加重要,学生的思想状态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也可以延缓教学改革的进程,因为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对象、最重要的角色,有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学生是教学改革强化的行动者,从学生那里可以得到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因此,可以实行滚动式教学改革——高年级向低年级身体力行传达通过教学改革自身的良好变化、受益方面,通过这一有效的方法消除学生对教学改革的不适应感,克服教学改革对个人未来教学改革培养的畏惧感。另外可以邀请有思想的学生组织讨论会与答疑会,给即将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做思想工作。
(2)完善集成化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建设。根据CDIO标准7的内容阐述CDIO的过程是将专业学科知识、个人和人际能力以及产品、流程、系统整合、职业素养能力集成在一个完成系统的学习过程中来。再结合CDIO标准2的内容要把学科具体的课程设置融合进入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来。这两项要求完成原来单独课程计划结果设置,建立相互关联的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这一过程即基于CDIO教学改革的专业课程群建设任务的主要内容,再在课程群建设完成基础之上完成关于该课程群实施的教学过程的建设,这一过程是需要经过专业学科负责人反复调研、讨论、验证等多个环节、多次修订才能够最终确定的,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的参与。
(3)提高教师CDIO能力与教学能力。根据CDIO标准9与CDIO标准10的内容阐述可知,加强教师的CDIO能力在CDIO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教师自身在专业素养、人际交流、专业产品开发、流程以及整合方面的能力与技能的提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供教师在集成化教学、主动学习以及多元学习效果评估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任务也任重道远。针对教师CDIO工程能力的提高可以安排教师利用学术假期到企业工作,或派出专任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科研、教学项目的合作。另外也可以通过把有经验的工程师聘任为教师等形式促进教师的工程化能力提高;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到企业中区参与项目,多多参与学术交流,采用多种教师关于工程能力业绩的评价来促进教师提高能力的手段,并可以多组织交流活动来促进教师之间关于工程化教学能力提高的方式。
(4)多渠道产学合作发展——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等工程场所。根据CDIO标准6建立产品开发实践产所与群体学习工作环境是CDIO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另外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这一方面的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方面以及CDIO教学改革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产学相互结合发展的方式满足这一教学改革需求,主要包括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内是训基地、校企共建产品研发基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形式满足CDIO教育的工程场所建设需要。这一过程需要建立在校企长效有效合作的基础之上,并加大工程场所的长效合作与投入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仅仅学校负责人、教师积极参与就可以完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获得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5)丰富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在CDIO教学改革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在CDIO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还可以通过组织多种素质教育活动来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其中重要的素质教育活动即举办、参与各级各地的职业素质教育大赛活动,通过竞赛性的“做中学”来提高学生在产品设计、开发、整合的各项职业素质;另外,可以通过多种职业素质交流会的形式完成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同的学科专业根据专业特征量体制衣式完成,不但可以举办所有专业共同具有的职业素质比赛活动,还应该多多举办适于自身专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这一手段无疑成为CDIO教学改革有效、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11.
[2]陆鑫,任立勇,王雁东.CDIO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1,(8):64-67.
[3]陈启元,任胜兵,胡志刚,等.工科大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估与改进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8,(8):31-33.
[4]刘兴丽,张凤武.工科大学生CDIO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24-128.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284.
[6]李金昌.统计学(修订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81.
[7]杨小平.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6-106.
【关键词】云南省 科技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的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1―2006年间,其GDP翻了一番,其中科学技术成为了云南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反映和评价云南省的科技发展与创新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同时,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长效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因而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也具有独特性。如何科学地评价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及其绩效,揭示其内在的相互作用规律,解决科技创新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云南省获取科技创新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根据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任务和评价对象的特点,确定了四点评价步骤和内容。一是确定评价标准和得分。以此作为对评价对象进行定量评判和评述的尺度,并对其进行评分。二是确定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不同量纲的指标是不能直接加总的,即使相同量纲的指标由于数量级的不同也存在不能加总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三是确定评价指标的权数。在综合评价中,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的作用有大有小,因此,需要加权处理。权数的变动会改变被评价对象的优劣顺序,权数的确定在综合评价中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四是确定综合评价指标的方法。根据被评价对象的特点选取恰当的综合评价方法将各指标的评价值进行综合,以得到一个整体性的评价结果,并根据结果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及分析。
一、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将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两个模块:科技创新投入模块和科技创新成果模块。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所设计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科技统计数据》中的统计数据,在充分体现云南省科技发展程度和资料数据可得性的原则基础上,选取了以下几项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1、云南省科技创新投入模块
该模块有以下七项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
(注:数据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统计数据。)
(1)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的人员投入规模。
(2)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工程师投入率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活动中科学工程师投入强度。
(3)科技经费支出额以及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活动中经费投入强度。
(4)R&D经费和R&D经费占GDP的比重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活动中R&D经费投入强度。
2、云南省科技创新成果模块
该模块有以下六项具体评价指标。如表2。
(1)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及其占全国份额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活动国际化的程度。
(2)专利申请授权量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开发产出的专业化程度。
(3)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侧面反映了云南省科技创新的科技成果的产出量。
(4)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和金额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成果的转换效果。
二、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的观测单位不同,导致各指标的测量值相差悬殊,因此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单位、不同数据级的指标无量纲化。
1、标准化后的创新投入指标用矩阵表示如下
2、标准化后的创新成果指标用矩阵表示如下
三、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通过各指标的无量纲化,确定权系数,权重的确定可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相关系数矩阵法的基本步骤可具体表述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它们的相关矩阵R为:
则Ri表示第i个指标对其他(n-1)个指标的总影响。Ri较大,说明第i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影响较大,即其 1、创新投入
(1)云南省科技创新投入评价指标相关矩阵。
(2)云南省科技创新投入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过程。
R1=3.644R2=2.897R3=2.733R4=4.255R5=4.209R6=4.531R7=4.357∑R=26.6260.1370.1090.1030.1600.1580.1700.163
2、创新成果
(1)云南省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指标相关矩阵。
r1=0.175r2=0.102r3=0.207r4=0.145r5=0.192r6=0.179
四、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由于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全部采用定量指标,根据综合评价方法设计的原则,文中采用线性综合法。线性综合法是对将各指标评价值加权求和获得综合评价值的一种方法。在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后,利用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就可以计算指标的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Fi为第i年的综合得分值;fi为第i年的第j项指标的得分值;wi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j为评价指标体系拥有的指标个数。
在对各指标进行取值时,以北京和各科技指标为标准,云南省各年的评价分值根据其和这两个地区的指标值的差距取得。其中,根据相关领域专家的打分,分别赋予对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的权重分配为0.6和0.4。
五、结论
从绝对量上来看,云南省科技创新人力投入方面基本上变化不大,不管是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还是科技活动人员,其绝对量基本上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水平左右波动。相对于2001年,2006年的值甚至略有下降,这与其地理区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是直接相关的,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中国的人才大部分都集中于东部地区。但其科技投入的绝对量是逐年增加的。不管是科技经费支出额,还是R&D经费都在逐年增加,而且增加额度较大。相较于2001年的水平,2006年科技经费和R&D经费都翻了一番(见表1和表2),对经济的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政府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而且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成果的产出量在这6年间略有波动,呈现出微幅增长的趋势,但与科技投入的增长率相比还是不够的。这主要还是受限于科技人才流失的问题。
相对于北京的科技创新总体情况,云南省不管是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都远远落后于北京。这就存在恶性循环的问题,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弱,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就弱,吸引人才和培育科技创新能力的实力就越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愈发受到限制,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趋势也是政府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总体上看,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在波动,但有一个逐年优化的趋势。这说明云南省目前绝对发展有所欠缺,但其有长期发展的基础,这与云南省政府的发展意识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EB/OL]..
[3]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理论[D].四川大学,200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专任教师 职业能力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65-02
2014年5月,教育部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600多所高校将转向职业教育。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依据此政策,新建本科院校必然都要转型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重心要向职业化转变,并重视学生培养与企业需要的对接。这对转型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大多比较薄弱,职业能力与那些“老资格”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归纳起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年轻教师较多,教学经验缺乏。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升本过程中,都会招聘一大批高学历的研究生,其中有许多年轻的专任教师就是在此过程中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大多从学校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经验很少,专业理论知识也很有限。
第二,实践能力不足,锻炼机会有限。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大都只拥有一定的理论和书本知识,缺少专业技能以及实际动手演练的机会,缺乏操作技能,无法满足向职业教育转型的需要。
第三,科研能力有限。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缺少实践及科研基地,使得相关科研课题不容易研究和突破。同时,受原来高职高专科研、文化氛围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对待科研的态度也不积极,难以提升科研能力。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多种能力的综合,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基于职业能力的涵义,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该能力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方面来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可以从其平时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情况来判断。教学方法可以从其上课时具体采用的各种方式(如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等)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等方面来看出。教学手段可以从教师是否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及信息化工具等先进的高科技设备来辅助教学方面体现。教学效果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评教成绩来反映。
2.2实践能力
由于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化转型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教育出符合企业和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从考取相关资格(职称)证书、在职培训、下厂实习等方面来反映。一般来说,考取相关资格(职称)证书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多,在职培训和下厂实习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教师的实践能力就越强。
2.3知识掌握能力
知识掌握能力是指专任教师正确、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是在上大学或研究生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在工作以后通过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更新的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掌握能力,才能胜任教学岗位。知识掌握能力可以从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级别、自学能力上来反映。一般来说,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学习的理论知识越深,掌握知识的能力会越强。职称级别越高,其研究的相关理论和课题也会越精,对知识的把握也会越准确。自学能力可以从教师工作以后对专业知识的更新能力来考察,自学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新知识和理论精髓。
2.4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大都拥有先进、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肩负着为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而进行科研创新的责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科研能力可以从科研基础、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和科研环境方面来考察。科研基础是指教师已有一定结论,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性成果,可以从教师以前从事的科研工作状况来判断。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想法和思路,可以从教师每年申报课题的积极、主动性及相关想法等情况来判断。科研水平可以从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的级别、结项或获奖情况来反映。科研环境可以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事科研所需的必要条件是否齐备、科研氛围及科研情绪等方面来表现。
2.5职业道德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应具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越高,其职业能力越强。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五个: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每个要素又都有他们各自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就形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此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从“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五个方面重手提升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这五个方面都有其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针对每个评价指标设置一定的分值或采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手段对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以激励专任教师从多方面综合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和任职能力,最终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顺利转型。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对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发展都很重要,本文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特点及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其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提供了方法和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专任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各种任职能力,同时学校也应为专任教师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比如鼓励下厂锻炼、科学研究,为专任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出国培训的机会等,使专任教师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前景,最终取得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席磊.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J].中国农业教育,2014(3):79-82.
[2]孙伟,王琳,宋慧玲.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能力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11):291-296.
[3]王吉春.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培育[J].教育探索, 2012(12):108-110.
[4]蔺洪全,王国武.基于AHP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3(7).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high-rise buildings, accident rate also increases. Construction companies need immediate emergency rescue work.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reliability of emergency rescue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expert credibility evaluation model has been introduced to select and adjust evaluation experts. This model can quantify the evaluation expert dependent factors and improve confidence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examples show that, the result of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assessm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level of business, which is based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with a confidence level of 0.95. It can be clear that the existing defects of the business work provide the basis for upgrading the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Key words: expert credibility evaluation; fuzzy clustering; fuzzy math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已逐步成为我国支柱行业,就山西省建筑行业现状来看,缺少专业知识的农民工大量涌入,工程多层分包等问题使得在建项目施工难度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越来越高,给山西省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快了编制应急预案的步伐,以通过应急预案的应用将事故危害降到最小。而对企业的应急救援体系进行合理评估,能够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及减少企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保障。
齐锡晶等人[1]基于粗糙集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中指出:在我国高层建筑不断增多、推行施工总承包等背景下,国家颁布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存在着范围过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一问题导致对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估不准确。侯琨等人[2]在深入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粒子群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是有效准确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文中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主观性强的因素所占权重并未考虑,还需进一步完善。徐林生等人[3]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及应用中对评价过程中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人进行评价量化,为其他评价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韩晋平等人[4]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分析结果理想。该模型中应用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可以将评判者的主观因素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真实反映各因素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多种方法的分析研究,本文试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并应用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方法减少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人为因素,提高置信度,?榧跎偈┕は殖∪嗽鄙送觥⒉撇?损失提供保障。
1.建立评价模型
1.1评审专家可信度定量评价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指标体系及评判依据的建立主观性强,影响量化的评价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用专家可信度定量评价方法对主观性强的评价过程量化,提高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1.2评价指标的确定
企业的应急管理分为四个阶段: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因此评价指标的确定也围绕这四个过程进行。根据评价动态过程及评价准则,结合多位专家建议,为实现事故预防需要提高未发生事故前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及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
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体现在事故预防和应急准备阶段。日常应急管理能力从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中实现。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包括:企业规章制度的完善、各机构职能分配、增强企业监控设备及能力、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的培训演练、应急通讯能力、应急物资及设备和应急人员的充足保障。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包括作业人员的应急反应意识及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
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体现在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阶段。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包括危险检测预警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和应急恢复能力。危险检测预警能力包括危险辨识能力、企业综合检测能力和预警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包括通讯报警能力、事故现场指挥协调能力、抢救人员物资能力和疏散避难能力。应急恢复能力体现在规划恢复内容、资金、技术和人员配备能力四个方面。
1.3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结合专家评审员意见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各要素重要性调查表,面向企业职工进行调查,将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个评价要素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评价要素的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需要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解判断矩阵,得出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权重向量。引入九级标度法(见表1)确定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指标为:
用三级指标单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作为二级指标的评价矩阵 ,同理一级指标的的评价矩阵 为二级糊综合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终评价结果K。
2.工程应用
山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隶属于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建筑事故发生概率不断增加。该企业常见事故类型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近五年常见事故统计数据见图1。由图可以看出该企业近五年共发生物体打击事故49例,占事故总数的49%,伤亡115人。物体打击事故危害性大,人员伤亡不可避免,造成的损失严重。因此企业应着重预防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
2.1评审专家选择
应急救援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依据的建立依赖专家给定意见。选取高信度专家可提高评价水平。设定此次评审活动从10位专家中选取5位高信度的评审专家。
2.2应急救援能力分析
针对企业常发事故类型,若想要事前做好计划和应急措施,需对该企业应急救援现状进行评估。以该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系统为评价对象,基于应急救援全过程,运用上述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确定评语集V={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值如表3所示,利用表3中三级权重及评判矩阵,可计算出二级指标的评价矩阵,利用二级指标评判结果计算出一级指标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则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最终评价结果为:
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综合能力评价等级集V= (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按最大隶属度原则,“一般”的隶属度最大,故该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为“一般”。
2.3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分别对未发生事故前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及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在该企业日常应急管理体系中,同样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均为“一般”,因此还有待加强。再结合表3中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专家评价结果对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分析,其中的规章制度、各机构职能分配、应急预案、应急设备和应急通讯对一般状态的隶属度是0.6,说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机构职能的分配,应急预案的编制、修改、评价能力,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教育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急设备需进一步进行检测,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教育培训对“较弱”状态和“一般”状态的隶属度均为0.4,反映了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一般,有待加强。
(2) 在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体系中,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危险检测预警能力较弱,急需加大投资力度,再结合表3分析企业危险辨识能力对“一般”和“较强”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的危险辨识能力较强;危险监测预警能力中检测能力一般,预警能力对“很弱”和“较弱”的隶属度为0.4,说明急需加强预警能力,监测预警能力较弱也体现在日常应急管理中监控检测力度不够,长期监测漏洞恶性循环所致;紧急救援能力对“一般”和“较弱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救援能力相对较差,这充分说明企业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薄弱,需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综上所述,企业日常规章制度完善、机构职能分配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完整、应急物资准备充分,但在日常综合管理中缺乏对职工的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和演练,导致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急意识相对薄弱,应急能力低下,造成现场救援工作不理想,抢险救灾力度不够强。
3.结论
一、在英语课堂上,针对不同内容,设计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曾在五年级讲了一节有关校园生活的阅读课,并成功的实施了激励性教学评价,使课堂效果倍增。首先,通过教学活动,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西方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不同,来增长学生知识,开拓眼界。其次,我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一起去happy school ,看哪一组先到,先到者奖励文具标志一个。以去学校作为竞争机制,与本节课内容贴近,分组比赛的竞争机制,可以使原本沉闷的阅读课气氛活跃一些。紧接着,根据授课阶段的不同,我不断的运用竞争奖励机制,促使学生大胆思索,不断运用语言去表达。如,用外国学校的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英国学校的校园,并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然后与同桌合作交流讨论自己的校园生活,最终能独立介绍并进行演讲。这时同学和老师开始针对发言的内容发表各自的见解,或认同赞扬,或现场提问,或发表补充性建议,整个交流的过程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评价活动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教书和育人并举。当然,优秀的演讲者也可获得老师和同学的现场表扬,获得学具奖励。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这堂课的评价设置中,我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并站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角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因此,在真实、生动的课堂中,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与主题衔接自然的激励措施,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掌握、思维训练、技能提高等,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模式,是我在评价教学探索中的收获。
二、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以“评学”为重点,突出“以学论教”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重要关注点。通过“评教”这一手段来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例如在教阅读课时,学生可以评评老师在范读中的语音、语调、语气好在哪里,或者哪些句子需要调整才会更好,在老师的板书设计中是否重难点突出,书写清晰合理,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样设计板书?你会考虑哪些问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中老师的组织调控作用如何?你有哪些更好的点子?……在评教中大多数学生都会主动开启思索的大门、主动询问、集思广益,坦诚大胆的表述,师生共勉进步。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新课程强调: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因此要关注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如 在五年级一节新授对话课——物品归属一课中,我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物品归属的表达及谈话对象变化带来人称转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激励语言的使用:You are wonderful! I agree with you! …… 即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欣赏美的事物,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在不断的激励中倡导学生“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己。慢慢的,在老师同学的共同欣赏下,许多同学会拥有小小的成就感。会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这门学科中来。本节课我的教学评价还采用了优美的图片,在一边教学,一边思考中,我发现学生对活生生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的愿望,于是,在后期我也采用拍照、合影的方式,实现本节课的评价。随着评价方式的不断变化,吸引着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1.河海大学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学资产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和发展需要,高校日益重视发展和应用知识为社会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由于具备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平台基础,更便于开展科研、教学实习实践、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应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为契机,通过完善、激发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功能,以校内外协同方式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支撑平台
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指出:“建立科技园,就是让大学承担起第三个作用,把大学里的新思想新发现推广到社会和商业中去,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1]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机构,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特别是最近十五年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
为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当前,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加快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学科技园立足于高校,又外延于社会,具有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平台基础和制度基础,本文拟就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大学科技园与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分析
1.1 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三元参与理论”概述
“三元参与理论”从系统角度分析,认为构成科技园区基本组织要素的行为主体是大学(含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三元参与,缺一不可,其运行模式如下所示:
图1描述了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通过大学科技园而形成的合作模式:大学通过与企业的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获得了应有的经济利益,同时培养了适应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从大学和科技界获得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政府通过支持或直接参与组建科技园,为大学和科技界同企业的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带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业人数增加、区域竞争力增强的综合效果,大学和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等扶持,实现了三方的多赢。
1.2 大学科技园的特性与功能
黄亲国认为大学科技园具有创新性、服务性、依托性和缓冲性四个组织特性,并把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划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基本功能包括研发创新功能、企业孵化功能与人才孵化功能,衍生功能包括拓展和延伸大学的社会职能、促进就业、辐射创新、创业文化[2]。林月丹在概括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有:孵化器功能、加速器功能、服务器功能与投融资功能[3]。综合来看,大学科技园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科教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是大学社会职能的重要延伸,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3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并把创新界定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
技术创新具有溢出效应,即在经济活动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对同行企业及其他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率,对社会产生外部经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一书中提出了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具有溢出效应。根据罗默的内生增长思想,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教育发展和科技投入、激励和保护创新。
协同理论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德国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协同的概念,并创立了协同学[4]。协同是指在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配合、协作产生出超过各子系统的单独作用,进而形成整个系统的协同效应,使总体的绩效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协同学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协同系统是指在外部参量驱动及内部子系统相互作用下,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如果一个由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能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司其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系统便处于自组织状态,自组织具有内生性特点。
关于协同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协同是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必然要求,创新是协同方式重要的目标指向。张力认为,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当协同创新放大到宏观层面,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5]。曹青林认为协同创新的内涵比较丰富,其实质是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实现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实现创新和共赢的新局面[6]。
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协同创新系统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具有共同的目标;(2)具有统一开放的组织结构,以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并实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提高组织的决策效率;(3)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4)具有合理的运作机制、体制,以保障组织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合作,减少内耗,促使创新系统沿着既有路径自发有序地稳定运行,实现组织的自我发展和完善;(5)注重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更为重视经济效益。
具体来讲,高校的协同创新是指由高校参与或主导的,通过构建统一的创新平台、创新模式或创新机制,使得创新相关要素经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实现有机配合,进而产生单独创新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高校的相关创新要素包括优势学科、人才与团队资源、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校办科技产业、相对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校友资源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7]。
2 大学科技园是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可以紧密结合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在产学研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推动科学、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3年5月公布了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14个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均为高校,其中9家牵头高校(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独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余5家高校中,3家高校牵头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工业大学牵头创建了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南大学牵头创建了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创建了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高校参与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南农业大学为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单位),1家高校虽然没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但是也创建了独立的大学科技园(中国政法大学创建了中国政法大学科技园)。14个协同创新中心中,江苏共有三家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为牵头单位,三家高校均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独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24个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24个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均为高校(共有18家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牵头2个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牵头3个中心)、浙江大学(牵头2个中心)、武汉大学(牵头2个中心)、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牵头2个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在这18家牵头高校中,16家高校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只有两家高校(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暂未创建大学科技园。此次认定,江苏省共有两家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且均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条件中包括“形成了高效的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协同创新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社会认同度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绝大多数都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或大学科技园,也反映了大学科技园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财政部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也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而大学科技园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良好发展前景,是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3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3.1 大学科技园的管理组织架构
大学科技园一般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是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的决策机构,研究决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规划、用地管理、投融资决策、社区服务等重大事宜。
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下设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科技园管委会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的各项协调服务工作;提出园区规划建议和项目引进意见,协助办理入园企业的有关手续和相关事宜;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创业、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协调园区后勤管理事务和安全稳定工作等。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一般设立大学科技园公司,科技园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整合高校的科技、人才和企业资本等优质资源,推动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事实上,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与大学科技园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能的交叉重叠,因此在科技园建设的初期应明确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和大学科技园公司的职能分工,以强化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的园区建设与管理服务职能以及大学科技园公司的产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职能,也可以不设立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由大学科技园公司承担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的职能,以简化组织架构。大学科技园公司的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照公司法行使职权;公司设董事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的治理模式。
至此,大学科技园建立起以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为决策机构,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与大学科技园公司分别承担园区建设、管理服务职能与产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职能的大学科技园管理组织架构。
3.2 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大学科技园良性发展的基础保障。大学科技园拥有或利用的土地和建筑物是大学科技园的物理载体,是大学科技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大多数大学科技园均始于在大学周边建设运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因此,建设大学科技园首先应做好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规划科技园建筑用地和地上建筑物,一般包括研发创新用房、教学实习实践用房、创业孵化用房、校办产业及园区其他企业用房、备用用房等内容,进而形成完整统一的大学科技园园区。
其次,大学科技园应完善包括通讯网络等在内的功能配套、设备齐全的基础设施,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以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
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除“硬件”建设外,还应重视“软件”建设,确保配套服务与园区发展相协调,而且园区的配套服务更能体现科技园的优势和资源凝聚力,是提升大学科技园竞争力和效率、支撑科技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为避免路径依赖,大学科技园须在借鉴高校后勤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园服务,促进科技园的发展。
3.3 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建设
3.3.1 教学实践实习平台
大学科技园各园区企业和服务机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聚集了一大批创新企业和企业家,而且各入园企业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一般都具有较高职称,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都比较丰富,高校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将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各院系、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实现教师、学生、企业家三方的互动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培养企业家型学者,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也为企业注入创新知识和创新活力,实现多方共赢。
3.3.2 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包括有关研究所、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技产业等。目前,高校基本采用直线制(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具体表现为各级部门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分管部门的一切事务负责,具有命令统一、职责明确的特点,但是这种直线制的组织结构由于缺乏横向联系、变化反应慢,导致部门条块分割,跨部门间的交流合作不足,在协同创新中的缺点也日益明显,因此在科研平台的建设中,应采用项目制、矩阵结构等组织形式,将有关研究所、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技产业等科研力量纳入统一平台,根据科研需要,统一调配人、财、物等资源,以实现科研协作。
3.3.3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大学科技园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可以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科技活动创新项目开发研究创业实践自主创业的全过程训练[8]。
高校通过开放校内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图书馆、校办产业等科技产业平台,将其纳入大学科技园,构建完善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使其成为服务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亲身体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科研资源,提高对科研设备的应用能力,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为创新训练、创业模拟、企业孵化提供科研开发指导、咨询等智力支持。
3.3.4 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包括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校办产业、其他入园企业以及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应用与推广平台。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高校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高校的投资管理公司,应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积极开展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校办产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紧密结合高校学科特色、优势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互动结合,提高校办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创新能力,将高校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学科技园的其他入驻企业也是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力量,这部分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和发展动力,大学科技园通过提供相对优厚的办公条件,向有关部门争取税务工商等优惠政策,扶持入园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总之,大学科技园内生于高校,又外延于社会,具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协同创新的先天优势和支撑平台,更易于使得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高校应在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将大学科技园作为推进协同创新的基础平台和重要力量统筹考虑,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科技园平台,优化运行管理机制,充分激发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的功能,进而通过校内外协同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新产业革命资料选编[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4.
[2]黄亲国.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性及功能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3).
[3]林月丹.基于组织文化认知的我国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的探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4]赫尔曼·哈肯.协同学——人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6]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丁明磊,蔡莹,封学军.协同创新与校内产学研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
关键词:双证融通 职业能力 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20
“双证融通”是指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即将学历教育规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群对应的国家标准中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融为一体,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能够做到毕业生到岗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由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就成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相应地,课程考核评价也必须要围绕这一中心开展。
1 “双证融通”模式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要求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双证融通”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能力化。“双证融通”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要求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时既要获得学历文凭,也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教学内容职业化。“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第三,教学方法行动化。“双汪融通”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技能形成的全过程中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第四,教学场地实践化。“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延伸了教学空间,主要教学场所将由固定教室转向教学、实训一体化的实训教室,从学校转向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等。
上述变化对课程考核评价提出了如下要求:
要求一:课程的评价标准应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相一致,实现课程评价与技能鉴定的互认,真正做到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的鉴定结果有效衔接,改变职业资格鉴定“一考定乾坤”的局面。
要求二:课程考核内容既要有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更要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技能操作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乃至创新能力进行考核,即由“知识本位”的考核评价转向“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的考核评价。
要求三:课程考核评价必须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要求四:课程评价要引入学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行业企业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并实行教师、学生、企业专家等共同参与教学评价。
2 “双证融通”模式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原则
2.1 激励性原则
通过评价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
2.2 参与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评价的主体。应创设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并使学生能够和老师协商、协调,自主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2.3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原则
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既要对学生完成一个个项日任务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和交流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即考核要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能够全方位考核其实际的技能、技巧、知识、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等。
2.4 多元性评价原则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评,还要有行业企业的专家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此外,还要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鉴定考核。
3 “双证融通”模式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内容
3.1 学习态度
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如课前是否预习、是否记课堂笔记、是否主动与老师或企业师傅(顶岗实习指导老师)交流等。
3.2 出勤情况
主要考核学生上课或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否迟到、旷课(工)、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或企业规章制度等。
3.3 课堂讨论或提问情况
对教师组织的课堂讨论或提问,学生的表现是否积极,对所提问题是否认真思考,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
3.4 作业或实习报告完成情况
主要考核学生是否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以及作业完成的质量、企业顶岗实习报告撰写情况。
3.5 实践操作能力
主要考核学生技能操作水平以及对问题分析、解决、综合应用能力。
3.6 职业素养
主要考核学生能否虚心接受或倾听他人意见、能否耐心地帮助他人、能否积极面对失败、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做事能否善始善终、能否积极处理好各种矛盾、能否提出有创造性的个人意见等。
3.7 阶段性测评情况
主要考核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后对这一单元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3.8 综合测评情况
主要通过期终考试来检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技能(包括职业资格证书中的应知、应会)系统性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如有考证,是否通过了职业资格汪书的考核。
4 “双证融通”模式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采用互评、组评、自评、教师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4.1 互评
根据项目或任务的基本要求、项目组的汇报和答辩,每一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出评价结果。
4.2 组评
由组长根据每一个成员在完成任务或项目的过程中的工作责任心、职业素质、知识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表现,给出评价结果。
4.3 自评
在互评组评的基础上,根据大家一起讨论的结果,项目组成员对自己在每一个项目任务的学习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正确的评价。
4.4 师评
教师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根据前面的评价,每人基本上可以得到较正确的评价结果,教师主要是根据前面的评价再加上自己的了解进行总结,首先肯定成绩,肯定进步,最后提出希望,并给每一个小组打分。
4.5 企评
由实习单位或顶岗企业的指导老师对照实习任务安排表对学生完成的每一项实习任务情况进行评价。
4.6 技能鉴定评价
学生是否通过了由学校实施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即是否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5 “双证融通”模式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举例
我校医药物流管理专业是上海市教委“双证融通”试点建设专业。由于我国至今尚无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医药物流职业标准,也没有专门的医药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为此,我们在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具体指导下,和上海医药物流中心等企业共同制定了医药物流职业标准,并联合向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交了关于《开展物流师(医药物流储运师)的职业技能鉴定项目》(三级)的申请报告和可行性论证方案,并已获得审批。与此同时,我们和医药物流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发了涵盖医药物流职业标准中有关医药储运应会、应知内容的模块化课程――《医药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该课程是医药储运师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同意该我校课程的考核评价与医药储运师技能鉴定互认。学生除了在校内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外,还必须到医药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鉴于此,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采取了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企业顶岗实习评价与技能鉴定结果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只要形成性评价、终极性评价、企业顶岗实习评价同时达到60分,即可取得医药储运师职业资格证书(三级)。该课程校内学习考核内容、企业顶岗实习考核内容、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分数比例、相关权重分别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
“双证融通”模式下的课程考核评价,要建立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为导向的考核目标,将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职业技能鉴定融合贯通。既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也要吸收企业这个评价主体;要通过考核评价来检验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具备适应未来岗位工作的核心职业能力,这是“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过程性”考核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8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