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3: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组装工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鱼刺图;现场改善;ECRS法
一、现状分析
X公司作为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拥有着先进精湛的制造加工工艺,相对良好的生产环境,严格的管理体系,是国内名列前茅的优质企业。但在生产车间内部仍旧存在不良问题,如生产效率、线平衡率偏低、layout布局不合理、室内物流路线设计不当等问题,这些不良问题都将是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公司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主要针对生产效率,线平衡率偏低的问题做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一)生产线改善前状况分析。以下案例叙述均为X北五厂区四层车间生产现场,此生产车间的固定客户是微软,近两年来生产的产品多数为键盘,同样我工作期间所接触的生产线体主要也是生产制造键盘。本节案例中所谈到的生产线平衡是机种名称为SHAW的生产线。SHAW为2014年八月份接下的新订单,从商谈接订单,到确定制程再到投产经历了6个月的时间,由于订单量较大,经过生管部门及IE部门计算后确定了生产线数量,在进入到正式进行量产之前,需要经过试生产,称为
PRE-PV,即按照量产的形式少量生产,用以检验产品质量,下面将对SHAW机种PRE-PV阶段的生产线平衡作分析。
根据PRE-PV阶段的试生产,可以得出初步的生产线生产状况,根据实测各站工时可以总结如下:计算生产线平衡率:平衡率(L/B)=(各工序时间总和/(工站数*瓶颈工序时间))*100%=(∑ti/(工站数*CT))*100%,得出目前生产线线平衡率L/B=78%,CT=46s。可以从中观察到整条产线工时严重不均衡,出现了高峰低谷的形状,也可以说是木桶效应,以至于造成L/B偏低,产能降低,效益下降的后果。
总结目前的产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偏低,线平衡较差。根据生产线的实际情况,下面来分析造成目前问题的原因。原因分析:现场主要存在的生产因素为人(man)机(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环(environment)五大因素,除以上五个主要因素外,还有其他例如信息、制度等因素影响着生产工时,这里我们主要从4M1E五大因素来分析影响产能和线平衡率的原因。具体如下:(1)从人(M)方面分析:可以观察到工时偏高的站别大多为人力组装站。(2)从机器(M)方面分析:山积表中同样观察到有些机台运作站别工时也存在偏高现象。(3)从原料
(M)方面分析:可以分析是否由于组装材料存在问题,影响组装工时,所以造成工时过高。(4)从组装方法(M)方面分析:是否由于组装工序及组装方法有问题。(5)从生产环境(E)方面来分析:是否是由于生产线5S环境较差,物料摆放位置不妥,因此影响员工操作,造成组装工时过高。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生产要素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后绘出鱼骨图,使问题的产生原因更加鲜明的呈现在眼前。
(二)改善方案。由于人员操作熟练度及动作规范度改变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先解决运行机台、组装工序方法及工作环境产生的不利因素。如下为改善方案:针对运行机台方面,实际测量机台运行时间,计算出机台的无效运行时间,根据情况来进行机台改善,如有的机台内部零件老化,需要及时更换新的零件。针对人员操作的熟练度及动作的规范程度对工时产生的影响,需要分两步来进行改善,第一上岗前对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严格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作业,保证产品的组装质量,正式开始到岗位工作后,定期进行岗位培训,纠正操作问题,形成规范化产线组装。第二在操作过程中员工会受实际的操作环境影响,组装过程中按照自己的习惯或是方便来操作,并不是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作业,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员工的操作是否会影响组装的产品质量、标准作业指导书中的规范作业是否不便于操作,重新对该站别的组装动作进行动作分析,找出不当、多余操作,再根据ECRS四大原则来进行相应改善。
(三)改善效果分析。如下为改善前后的效果对比:改善前状况:(1)人员手动组装治具压合,人力需求1人。(2)人员作业、治具压合现场5S杂乱。(3)人员需每天搬放载具一千次左右。改善后状况:(1)人员动作与前站合并,改善机器做自动压合,无需人力。(2)人员动作与前站合并,改善机器做自动压合,无需人力。改善后产能分析:改善后产线CT=40S,L/B=83%,CT时间下降6S,线平衡率提升到83%,SHAW共有10条生产线,每天工作时间为10H,改善前的单位产能UPH=3600/46*10=782pcs,一天的总产能为7820pcs,改善后的单位产能UPH=3600/40*10=900pcs,一天的总产能为9000pcs,总产能提高了1180pcs,相应的生产效率提高,工厂效益提升。
结论:本改善案例为主要针对SHAW生产线体产能较低,线平衡率较低所作出的改善方案,改善后产能明显提高,L/B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
关键词:管式干燥机;中心轴制造;激光四点找正;不填丝自动钨极氩弧焊
引言
大唐国际多伦煤化工项目是我国“十二五”规划重大化工项目之一,它横跨气化、变换、低温甲醇洗、甲醇压缩合成四大工段,涵盖三项世界之最,项目从2008年开始建设。然而,进行前述工序的前提就是将褐煤干燥。通过国外调研,发现德国ZEMAG(泽玛克)的管式干燥机运行安全可靠,干燥程度深,在褐煤气化中广泛应用,遂决定采用管式干燥机。由于管式干燥机进口费用大(是国产费用的3倍),我厂在大唐国际的应邀下从2006年开始研发设计管式干燥机。管式干燥机是一个倾斜的多管式回转圆筒,筒体外径5.3m,长度8.0m,倾角12°,干燥管数量1548根,干燥管通过前后端管板固定,整体重量达225t。筒体中心由长约10.3m的轴支撑在两端的轴承座上,大齿圈安装在干燥机前端,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小齿轮,小齿轮和大齿轮啮合传动,干燥机额定转速8rad/min,下图为管式干燥机结构外形图。根据输煤车间设计布置,干燥机前端安装在11m钢梁平台,后端安装在9m平台[1]。
图1 管式干燥机结构外形图
1-进料口 2-进汽管路 3-进料端轴承箱 4-大齿圈 5-传动装置 6-筒体
7-带螺旋片的换热管 8-载湿气体出口 9-出汽管路 10-出料端轴承箱 11-出料口 12-轴
1.干燥机组装方案的确定
由于干燥机单机重量大,整体直径达5.3m,若在制造厂内组装后再运输到现场能节省不少现场安装费用,并且组装工器具较为齐全,但是整体直径加运输车体高度达6m,超过我国公路运输限高的要求。经过开会讨论决定干燥机分中心轴、干燥管、管板、筒体(分三段)、进出料装置、进出汽管路、传动装置七部分厂内加工好,运输到现场再组装。[2]
1.1中心轴组装方案选择[3]
根据受力分析,干燥机载荷全部传递到干燥机中心轴前后端,中心轴组装好坏直接关系到干燥机的平稳运行。关于中心轴的组装主要有两种工法,第一种:将中心轴制造成一根整轴进行热处理和机加工,这样能保证干燥机轴颈有较好的同轴度。根据国外干燥机制造调研,就是将中心轴做成一根整轴,它要求制造厂具备大型轴类设备机加工能力。但是,此方案造成孔板同轴的环焊缝为立焊,增加了操作难度,消除焊接应力难度较大。第二种,通过干燥机受力分析,得知干燥机荷载主要集中在中心轴前后端轴颈,这样将中心轴分为三段制造,再现场组焊。前端轴颈、后端轴颈采用ZG35GrMo高合金钢制造。此种方案中心轴同轴度的调整、空心轴内外焊接消除应力是关键控制工序。根据我厂目前加工能力不够、现场组装情况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法将中心轴进行组装。
图2 中心轴组装划分
1.2管板组装方案选择[3]
管板的制造和组装也是干燥机安装重大工序。在一个5.3m直径,厚90mm的16MnR钢板上如何加工出1548个孔成为关键问题。最初方案拟采用三块120°料进行拼接。后根据受力分析,干燥机在转动时,转矩通过管板传递到干燥管上,干燥管数量多,所以转动力矩也大,采用此方法,会引起管板强度下降。通过讨论最终决定采用一块长方形板,宽大于1.4m(在中间开出φ1400的圆),另外用两块钢板补缺,拼成整圆。然后通过车床采用模具定位加工出1548个小孔,然后再阔孔到设计尺寸。这样加工复杂,但保证了管板的整体性。
图3 管板组装方案对比
1.3干燥机组装流程[4]
干燥机前端横梁安装中心轴组装管板焊接、组装对中、校准同轴度焊接筒体穿管焊接出汽管路组装水压试验安装前后端轴承箱、轴承座干燥机运输、吊装干燥机后端横梁安装调标高及倾斜度安装驱动装置对中、校准传动部件安装干燥机进、出料装置安装进汽管路安装保温层
2.干燥机吊装方案
干燥机吊装属于超过一定重量的分部分项工程,所以施工前进行了吊装专项方案的论证。根据在国外考察管式干燥机时,看到在每台干燥机下面有一小车,后经分析得知此小车是用来托起干燥机,检修干燥机轴承的。对此技术人员提出采用“拖排”就位干燥机的方案[5]。根据厂房设计,干燥机安装在厂房B列到D列之间,进料端标高11.0m,出料端标高9.0m。吊装步骤如下:
(1)支撑架基础设计时应根据总的吊装荷载设计,不小于360t;运输滑道总荷载按310t考虑。
(2)根据设备尺寸及厂房结构制作专用于干燥机吊装的支撑架、行走架、吊装扁担、运输滑道等工具,准备4台100t液压提升装置及钢绞线、猫爪等附属工具,准备1台10t卷扬机和1对30t滑轮组。
(3)安装液压提升装置及其支撑架、行走架、运输滑道,穿钢绞线,采用钢丝绳进行连接吊装扁担与干燥机、运输滑道与支撑架。
(4)15台干燥机组装后运输至现场,采用1台500t履带吊将干燥机起吊至9.5m,然后用一台30t汽车吊斜拉其进入厂房内,平稳安放在支撑架上。
(5)采用卷扬机拖动行走架至厂房内干燥机就位位置,采用4台100t液压提升装置调整干燥机位置,安装支撑梁后落下干燥机就位。
3.干燥机组装
3.1中心轴、管板组装
将分为三段的中心轴对准后进行焊接,然后整体加工到设计尺寸,这样保证了轴的同轴度。然后将孔板装在两个胎具上和中心轴组装在一起,用胎具保证孔板和中心轴的垂直度和同轴度,用螺栓和钢管将胎具和中心轴锁固,使中心轴和两块管板牢牢连接在一起。焊接环焊缝,再焊接筒体。
3.2 筒体卧式组对及找正工装
(1)直线度测量[6]
筒体环缝采用卧式组对,为方便筒体组对,可制作外夹胎具,如图4。将外胎具放在自制的平台上,利用外胎具控制筒体的整体组对后直线度Δδ≤4mm。筒节0°、90°、180°、270°四个方向焊上定位块,定位块要经过加工。用0.5 mm钢丝绳进行测量钢丝绳放在90度直角槽中,靠M10的螺丝孔来拉紧钢丝。
图4 筒体直线度测量示意图
(2)激光四点找正[6]
筒体组对质量是整个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它包括所有附件为同步加工,它们的同轴度应具有一致性。采用四点激光透光找准的方法来保证机身的同轴度,可在筒体4个胀圈中焊接固定环,固定环的内圆与筒体外圆同心。固定环的内圆在加工筒节坡口时同时进行,保证同心度不大于0.2 mm。在固定环的中间套上一个定位快,定位快的中心加工1 mm的穿透孔,利用激光直线传播的特点,保证四个定位快的中心孔在同一直线上。如此来保证筒体的直线度、同心度,找正示意图如图5。
图5 激光四点找正示意图
(3)干燥机穿管焊接[7、8]
根据在国外考察,管式干燥机干燥管同管板是采用胀接连接的,但我国目前胀接技术落后,难以保证连接强度(干燥管是在管板带动下转动的),只能采用焊接。由于干燥管数量较多,人工焊接耗时大,焊接质量难以保证。经过讨论提出采用不填丝自动钨极氩弧焊工艺,电源采用直流正接,较高且持续时间较短的脉冲(峰值电流)和较小的基值电流(维弧电流),这样稳定了电弧也减少了焊缝夹钨缺陷。
图6 干燥管、管板焊接
4.干燥机水压试验
管式干燥机属于低压容器,根据压力容器设计规范,在使用前应对其进行水压试验。由于工期紧张,现场组装量大,干燥机安装决定着下一工序。针对此局面有人建议:将干燥机组装、吊装就位后,再进行水压试验。由于此方法试验时,干燥机以12°安装在钢架上,进行水压试验需向筒体内注水约60t。这样增加了干燥机轴承受力,干燥机弯曲挠度增加,影响干燥机同轴度[9],轴同轴承箱密封间隙增大,使其运行时轴承箱漏油增大。最终决定将干燥机组装后,在地面对其进行水压试验,筒体两端安放在与筒体相同弧度的凹槽内。试压过程如下:
(1)干燥机筒体中充满水、筒体内的气体排净,筒体外表面保持干燥,当筒体壁温与水温接近时,缓慢升压至设计压力0.5MPaG,确认无漏后继续升压至试验压力0.625MPaG,稳压30分钟,然后降到0.5MPa,保压足够时间进行检查。检查期间压力应保持不变,不得采用连续加压来维持试验压力不变。
(2)设定安全溢流阀压力值为0.625MPa。
(3)检查中若无破裂、变形及漏水现象,则视水压试验合格。
(4)试压过程中如出现漏点,先做好标记,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立即停止加压,但不得带压处理和带水处理,消缺后重新进行试压。
(5)在试压过程中,记录表1、表2的压力值,读数以压力表2为准。
图7 水压试验示意图
1-带阀门的排气管 2-盲法兰 3-丝堵 4-托架 5-水箱
6-打压水泵 7-带孔法兰 8-装有压力表的丝堵 9-带出气阀的法兰
5.结论
通过对大唐国际多伦煤化工管式干燥机组装分析,得出了管式干燥机主要安装注意事项:
(1)干燥机荷载主要集中在中心轴前后端轴颈,将中心轴分为三段(前端轴颈、后端轴颈采用ZG35GrMo高合金钢,中心采用16Mn)制造,再现场组焊;解决了不具备大长轴加工能力的问题。
(2)筒体采用卧式组对,通过制作外夹胎具控制筒体的直线度Δδ≤4mm,采用四点激光透光找准的方法来保证机身的同轴度
(3)干燥管同管板焊接采用不填丝自动钨极氩弧焊工艺,通过试焊对焊接参数进行调整,保证了干燥机整体性强度。
(4)干燥机吊装采用主吊和辅吊(斜拉作用),先吊至预定的拖排支撑架上,采用卷扬机拖动行走架至厂房内干燥机就位位置。
(5)干燥机水压试验时,要采用与筒体具有相同弧度的支撑稳定干燥机,不可将干燥机吊装后在空中进行试压。
关键词: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施工技术
0.前言
钢结构建筑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节能环保及工业化程度高等特点,是我国十五期间重点推广项目之一。随着城市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高层钢结构工程应用越来越多,合理确定钢结构安装的施工顺序、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安装质量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关键。论文参考网。一旦钢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会带来许多后患。轻者会影响工期,破坏结构外观,浪费材料等;重者则可能会造成人员的伤亡,甚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对于钢结构工程的施工必须严格控制,防患于未然。
1.钢结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钢结构工程施工中产生的问题,是由于施工单位施工不善而造成的。论文参考网。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图纸。
(2)未按相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
(3)未按相关操作规程施工。
(4)施工方案不周全,质量管理紊乱。
2.两种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2.1 钢结构厂房的施工技术
钢结构构件主要制作工艺流程为:放样F料电脑编程拼板一CNC切割组立埋弧焊接钻孔组装矫正成型铆工零配件下料制作组装焊接和焊接检验防锈处理、涂装、编号构件验收出厂。钢材不易久放露天,造成母材锈蚀过度而不合格;焊接材料受潮后不能施焊等;构件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制作。
钢结构厂房施工技术:综合考虑工程特点、现场的实际情况、工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吊装设备、安装设备等。
(1)地脚螺栓的安装:地脚螺栓的精度关系到钢结构定位,地脚螺栓的埋设须严格保证其精度,地脚螺栓的埋设精度:轴线位移±2.0mm,标高±5.0mm。
(2)钢架安装顺序:钢柱钢梁吊车梁连系梁水平支撑檩条拉杆隅撑。
(3)钢柱吊装:钢柱安装前应测出钢柱牛腿面的标高,以此标高反算到柱脚及基础支承面标高,并予以调整支承面。
(4)钢梁的安装:首先在地面胎架上拼接成整体,同时在钢梁上架设好生命线,安装檩条时可以在钢梁上来回走动,吊装就位后在钢梁的两侧用缆风绳将钢梁固定,保证钢梁的平面外的稳定,然后吊装下一跨间钢梁,待下一跨间钢梁安装完成后,在此跨间安装檩条,固定钢梁,保证钢梁不会倾斜扭曲。
2.2 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我国的高层与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0年的历史,并在设计和施工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国已自行编制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针对高层建筑钢结构安装构件数量多和施工技术复杂的特点,对关键工序进行了研究,通过编制各种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及质量控制措施,实现高精度安装、快速完成工期的目标。
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施工技术具体有:
(1)地脚螺栓预埋:地脚螺栓预埋位置的准确程度对钢结构工程整体的安装质量至关重要,为保证地脚螺栓的定位准确,采用适宜厚度的钢板制作加工成定位钢板,进行地脚螺栓的定位固定。
(2)钢柱的安装:钢柱标高的控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相对标高制作安装钢柱的长度误差不得超过3mm,不考虑焊缝收缩变形和竖向荷载引起的压缩变形,建筑物的总高度只要达到各节柱子制作允许偏差总和及钢柱压缩变形总和就算合格;二是,按设计标高制作安装土建的标高安装第一节钢柱底面标高,每节钢柱的累加尺寸总和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总尺寸,每一节柱子的接头产生的收缩变形和竖向荷载作用下引起的压缩变形应加到每节钢柱加工长度中。
(3)钢梁的安装:钢梁安装的重点在于控制钢梁与钢柱连接形成整体后的轴线位置及垂直度,可通过限位钢板临时固定、多次反复校正逐步完成。
(4)焊接:高层钢结构的现场焊接顺序
应按照力求减少焊接变形和降低焊接应力的原则加以确定。在平面上,从中心框架向四周扩展焊接。
(5)高强螺栓施工技术:对于通过高强螺栓进行连接的钢结构,制作时必须首先注意高强螺栓摩擦面的加工质量及安装前的保护,并应按标准要求对每两千吨每种规格每种加工工艺的高强螺栓摩擦面进行抗滑移系数试验。钢构件角度偏差将严重影响构件组装时的高强螺栓穿孔率。论文参考网。构件的扭曲会影响连接面间的间隙,因此在钢结构制作时应准备。一定的胎架模具以控制其变形,并在构件运输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固定措施以保证其尺寸稳定性。钢结构安装单位在安装高强螺栓摩擦面前,必须将摩擦面保护好,防止污染、锈蚀并在安装前进行高强螺栓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试验,检查高强螺栓出厂证明批号,对不同批号的高强螺栓定期抽查并做轴力试验,对高强螺栓安装工艺、包括操作顺序、安装方法、紧固顺序、初拧、终拧,进行严格控制检查,拧螺栓的扭力扳手应进行标定等。
【关键词】锅炉安装 安装问题 质量控制 锅炉焊接 受热面 火电厂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火力发电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在火电厂的主机设备中,电力锅炉是一种承压、受热,非正常使用可能发生爆炸的特种设备,也是最重要的设备。锅炉将燃料输入能量中的化学能、电能和高温烟气等热能进行能量转换,向外输出高温水、蒸汽或有机热载体等。锅炉在能量转换过程中输出的高温水和蒸汽能提供工业和生活需要的热能,而通过蒸汽动能转换,能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输出。作为火电厂最重要的的设备,在进行设备安装、维护、使用中,都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二.锅炉安装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钢架安装问题。
由于在钢架组对前忽视了对钢架检查和验收,未发现钢架在组合前发生了变形,导致在组合后不平整,而又未能及时发现并立即处理。在钢架组合完成后,容易因为放置不当引起变形;在进行锅炉钢架整体吊装过程中,容易出现由于吊装点选择错误而导致吊装变形;在安装过程中,由于安装所用的测量量具和仪器等未经检验就被投入使用,导致安装中存在数据误差,而引起位置、标高、垂直度等都不准确。
2.受热面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锅炉安装前,由于没有将水冷壁管中的杂物清理干净,导致锅炉运行中管道壁內出现大量的水积垢,影响了管道的传热性能,同时也对管道造成损坏。在管道高温的状态下,由于管壁的局部出现过热现象,导致在局部位置上形成鼓包,鼓包形成后,对应位置的管壁变薄;此外,由于管材质量不良、管子焊口缺陷以及水冷壁管循环不流畅等等问题,都容易导致受热面的管壁受损。
3.锅炉辅助设备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生产锅炉风机的企业逐步增多,各个类型的产品参差不齐,其规格也不尽相同。同时,在目前的锅炉控制中,通常是以计算机模糊控制为主,在调试过程中,经常由于数据没有设置好,导致锅炉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在锅炉的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类问题:(1)锅炉基础失稳或是基础强度不足。(2)轴承的冷却水供应不足,导致摩擦热量的散发受到影响。(3)轴承器中各轴承之间的缝隙过大,螺栓容易发生松动。
4.锅炉水压实验存在问题。
锅炉的水压实验水对锅炉安装质量和设备缺陷的检验,是保障安装质量最重要的环境。在进行水压试验之前,由于未能对锅炉的表面进行全面检查,在实验中,试验压力升压过快或是时间太长,导致内部残留空气。另外,参与水压试验的阀门在进行安装前未进行严格的强度检测和严密性试验,导致锅炉安装后出现问题。
三.提高锅炉安装质量的控制要点。
1.施工前准备。
(1)技术准备。
在进行锅炉安装前,要及时办理施工告知书和开工报告,对开工的条件要进行严格审查,根据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要求,核对检查内容、施工资源配备、施工技术管理、施工现场条件和安全技术措施等。做好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要保证所审计的图纸资料齐全,图面清晰准确,技术标准明确齐全,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要提交设计交底会议。贯彻落实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要将锅炉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安装工艺和方法的学习。
(2)材料、设备准备及基础验收准备。
锅炉安装前,要组织安装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相关人员参与材料、设备准备工作,特别是对锅炉部件进行数量清点和质量验收时,要组织技术骨干认真验收。要检查锅炉出厂的质量证明书、图纸和相关文件,要检查相关附属设备、备件、零部件的数量、规格、型号是否和装箱单列明的一致。在确定各项内容检查无误后,做好设备验收。
根据设计标准,做好安装时需要使用的材料、配件和辅材等外购材料的质量审核,材料的质量、型号、材质要符合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在使用前要对材料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检查基础的外观是否存在蜂窝麻面等现象,检查强度要达到设计要求。同时要检查基础的相对位置和中心线的标高、外形尺寸等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在检查完成后,进行基础划线,要划出横向基准线、纵向基准线和对角线,选用的基准要明确,标注要清楚,标注误差要控制在标准内。
2.锅炉安装过程控制。
(1)钢架、受热面部件、安全附件安装过程控制。
在钢架组合安装中,要审查钢架的几何尺寸,检查标高和焊接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做好整体质量的复查,审查钢架的安装质量。对受热面的部件进行安装时,要对水冷壁、过热器、空气预热器、省煤器、等做好安装尺寸检查,要检验过热器的自由端和管排间距,做好空气预热器的风压试验并对泄漏情况进行检查。对安全附件、热工仪表进行安装时,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设计要求,在安装前要进行校验,安装中对设备和管道开孔时,孔口要圆滑。
(2)受热面焊接。
锅炉安装过程中,本体受压元件控制的关键在于焊接的质量,而部件焊接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受热面的焊接。安装过程中,要结合工程设计图纸的要求,严格遵守焊接工艺标准。在受热面焊接中,要结合不同的管径和壁厚,选择不同的焊接方法。在焊接管道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壁的齐平,将错口控制在内壁厚度的10倍以内,一般尽量控制在1mm以下。焊接过程中所使用的焊接材料要进行烘干保温,在焊接中要选择持有焊工证的操作人员进行施工,焊接后要对焊口进行外观检查,对焊接坡口形式和尺寸、接头设备等进行检查。受热面的管子胀接前要控制胀管率,在胀管后,管段不应出现起皮、偏斜、缺口和皱纹等缺陷。胀管操作人员要经过培训,要熟悉胀管操作的工艺标准和技术要求,在胀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记录。
3.锅炉水压试验。
在锅炉本体完成组装和焊接后,要对各个项目进行逐项检查,检查合格后要提高检验资料和相关检测报告,检测完成后才能进行水压实验。水压试验要包括主汽阀、排污阀和出水阀等,要将安全阀作为最重要的部件进行单独试验。通常情况下,对锅炉本体进行水压试验时,设置的压力约为设计值的1.25倍,对省煤器进行试验时,要在设计值的1.25倍基础上加上0.49Mpa。
四.结束语
锅炉安装质量关系到能否正常和安全运行,在进行安装中要严格遵守设计规程和操作规范,逐项落实安装检查,严格施工技术管控,以此来提升锅炉安装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志毅FENG Zhi-yi 锅炉安装常见问题及其质量控制要点 [期刊论文] 《应用能源技术》2009年2期
[2] 张群成 锅炉安装常见问题及其质量控制要点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2011年31期
[3] 张昌盛 ZHANG Chang-sheng民用锅炉安装质量控制的加强策略 [期刊论文] 《煤炭技术》 PKU 2012年5期
[4] 陈炯岳 浅谈如何加强锅炉安装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技术与市场》2011年8期
[5] 王佳生Wang Jiasheng 探讨如何加强锅炉安装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科学之友》2011年3期
论文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 管理体制 措施 体会
论文摘 要:以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为案例,从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管理体制和校企合作三个方面阐述了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探究与体会。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外在因素做了概要,管理规范所须力量,建设好实训基地不是一朝两夕的事。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电工电子专业实训课是中职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下面结合我校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实训基地”)与管理的具体案例,谈谈几点体会。
我校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为了适应当前实训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实训教学任务。在实训教学中,为体现柔性教学的灵活性,往往在实训模块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础实训(验证性)、提高型实训(综合性实训、应用性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等三种类型的实训项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我校实训基地承担近十门专业基础课的实训教学。从培养适应现代电子制造业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特点,把电工基础、电子组装工艺、电子测量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为“验证性实训+电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把“模电、数电、PLC技术”实训目标定位在“验证性实训+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把“电子创新实训、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功能定位为在“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实训课程具体主要是这样安排的: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子创新都在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电机与变压器在电机控制线路实训室进行;PLC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技术在PLC自动化实训室完成;电力电子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在现代控制系统实训室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单片机技术在单片机调试实训室配套相应的软件完成教学。由于实训课程的多变,留有机动调整的余地。
为了加强实训室建设和管理,保障学院的实训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实训基地的课程开出率及改善实训有序开展的工作条件,在“引领技术,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中,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训基地及相关设备设施
以专业工种为基本单位,设立基地负责人制度,专门负责建设和场地管理。人选从具体从事专业实训工作的教师中产生,要求有较强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教科研水平。(亦可从学部理论教师中产生兼任实训基地专业管理人员)
2 耗材及易损件采购及管理
采购由专业工种负责人上报需购清单于实训开放中心,统一由专业负责人协助资产管理中心进行采购。有关材料的管理设一总的管理员,所有的账目,钥匙统一保管,出库入库完整记录。中心通过基地项目负责人完成场地调整,资产清理、登帐等工作。
3 实训教学管理
由实训中心统一管理,主要是日常场地设备安排,对与实训相关人员,由中心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进行约束。教学人员理论实训交叉的,须遵守实训场地使用管理规定,全部或大部分课在实训室的,由实训中心负责管理。中心对项目发展建设把握思路,提出建设性建议。
4 基地负责人职责
a.根据学校教学大纲的规定,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各项实训教学任务必须要有实训教材、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记录,保证完成实训教学任务。b.实训室应积极承担科研任务,努力提高实训技术水平。c.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检修等工作,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校验,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d.组织各类与实训相关的活动5.其他:考虑到实训工作较为繁重,为明确各工种功能职责给予一定的补贴待遇。
为全方位地行使实验基地的各项职能,我们采取了几点措施: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我校电子电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浙江工业及周边地区先进电子制造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培训目标就必须保证实验室设备配备先进合理,而靠学校投入是很难实现的,如我校实验基地电子组装工艺实验室是由日东电缆衢州公司共建而成。我们主要从“定向班培养”模式方面实现共建。
日常事物管理——集成化管理理念就是体现节约、高效、实用的管理。节约是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一条主线,我们采用人力资源合理的日常管理模式,由实训中心主任、实训室负责人和优秀学生构成管理团队,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担任实训室负责人,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这样能做到及时维护设备和及时修改实验项目,实现高效、实用的管理。全员参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是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的做法:①实训基地按学期由实训中心主任召集各专业负责人对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并制定改进和完善计划;②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鼓励开展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并负责教学的监督和考核。
中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不能将基地建设单纯看作是设备的建设,更不能单纯看作是本校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性培训,提高技术力量,尽量争取各类基地经费的划拨,尽快适应及熟练运用所配置的培训设备,以保证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实训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两夕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管理好实训基地,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方案,要全体使用基地人员和谐构建。笔者也是借助学校的现状,与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人员资源共享,以便交流。
参考文献
[1]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期刊网
[2]何新凤、曾柳娟、韦永森、黄平、王艳玲.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转贴于
2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
3 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 李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2.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000多万家,根据国家经贸委提供的材料表明国内中小企业目前占企业总数的99%,提供60%的工业总产值和40%的利税,吸纳了75%的就业人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几年来,众多的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变慢,效益降低,亏损、破产的现象逐年增多。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就要改变企业生命周期短、更替频繁、死亡率高、蜕变重生、发展不多的局面,保持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成长。从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构建并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其首选。而生产系统是企业的竞争之本,优化生产系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中小企业摆脱困境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物流系统分析与布置设计是生产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一种长期决策,是保障和改善生产系统整体功能的结构基础,是提高生产系统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源泉。
物流系统可大可小,小的如制造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大的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物流系统,更大的如全国性或跨国专业性物流企业。本文所说的生产企业物流系统主要是指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系统。布置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的物流、信息流、生产能力、生产效益、生产成本和安全,好的布置设计可以减少物料搬运费用,可以缩短物料流动周期,减少在制品的数量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从工厂整体的布局上来看,我国一部分早期建成的工厂布局不大合理,工序间的衔接性较差,厂内交叉物流现象比较严重。但是,现今的企业在新车间建设或老厂车间改、扩建的过程中,多数也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物流系统分析,车间设施规划主要以经验确定和类比方法为主。规划工程师根据生产产品的种类、形式,通过对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的调查、类比,估算出所需厂房的面积,然后再进行布置设计。整个设计过程以手工计算为主,可调整性差;工程人员的个人经验、喜好在设计过程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设计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再加上我国当前的中小企业大都是业主自主经营,专业知识有限,管理方法也相对较差,现场管理、生产系统等有待改进。最初设施布置的时候随意性较强,物流路线混乱且有交叉现象,还会有回流现象出现,整个物流系统很不合理。
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分析,系统布置再设计,可以优化企业的生产物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
本文将从实际出发,通过物流系统分析,系统布置设计,以物流系统合理化为目标,从两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运用物流系统分析和设施规划相关方法对工厂总体布置和车间物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不合理之处。
第二,结合前期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运用作业单位关系图法对工厂总体布置进行改进;运用SLP法对生产车间物流系统重新进行布置设计。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物流系统分析方法和SLP法,企业物流系统分析是把物流全过程所涉及的装备、器具、设施、路线及其布置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现代科学和方法,进行设计、管理,达到物流合理化的综合优化技术。
系统化布置设计(SLP)是对设计项目进行布置的一套有条理的、循序渐进的、对各种布置都适用的方法。这是一种以作业单位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分析为主线的规划设计方法,采用一套表达力极强的图例符号和简明表格,通过一套条理清晰的设计程序进行工厂布置设计的方法①。
本文主要是对象山香龙电器厂进行物流系统分析和布置设计。
第二章 物流系统分析与布置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企业物流系统分析概述与方法
一、企业物流系统分析概述
企业物流系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组成部分,也是生产与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它是指企业内部产品制造从供应、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废弃等整个过程的物料流动。涉及原材料进入、储存、搬运、停放、加工、装配、包装、成品储存、在制品控制等。企业物流系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企业物流系统分析是针对企业物流系统的环境、输入输出情况、物料性质、流动路线、系统状态、搬运设备与器具、库存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找出问题,求得最佳系统设计方案。
不论是社会物流还是企业物流及其系统,都应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使物流及其系统合理化。
物流系统分析的一般原则如下所述:
1、整个系统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要素存在的价值仅由它们提高整个系统工作绩效的程度而定。
2、要素并不要求个体上达到最佳或最优化的设计,而重点在于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
3、各种要素作为一个结合系统而联系在一起,可望产生的最终效果大于通过个体部件表现的效果。
二、企业物流系统分析方法
企业物流系统分析的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 企业物流系统分析过程
(一)外部衔接分析
外部衔接是指对已确定系统边界的物流系统,研究物料输入与输出系统的情况。包括物料输入输出工厂系统的方式(运输车辆、装载容器、路线路口等)、频率以及输入输出条件(如时间、道路以及工厂周围环境)等的统计资料。
(二)当量物流量计算及物料分类
当量物流量是指物流运动过程中一定时间内按规定标准修正、折算的搬运和运输量。
当量物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f=nq
式中:f——当量物流量,当量t/年、当量t/月、当量kg/小时…;
n——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区域路径的单元数,单元数/年(月…);
q——一个搬运单元的当量重量,当量t、当量kg…。
对于搜集到的资料、数据,必须进行适当的分析与处理才能使用。系统中的物料很多,并且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其重要性(价值和数量)进行分类,一般采用A、B、C分类。
(三)物流系统流程分析
物流系统流程分析步骤如下:
1、平面图。平面图上各设施、设备、储存地、固定运输设备等要用工业工程标准符号(国际通用标准)标明,并且进行阿拉伯数字编码。常用的IE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
—操作,对生产对 象进行加工、装配、合成、分解、包装、处理等,如搅拌、机加工、打字。
—储存,表示生产对象在保管场地有计划的存放。
—检验,对物体的品质或数量及某种操作执行情况的检查。
—搬运、运输。
2、物流流程图。得到经过IE符号表达并编码的平面图后,根据物料分类和当量物流量,任意一条物流路径可用编码表示其物流流程线。如果将系统中所有物流流程用表的形式表达,则称该表为物流流程表。如果将表中的各条物流流程绘制在一张图上,则称该图即为所研究系统的物流流程图。
3、物流图。将各条物流的物流量大小(用物流图线宽度表示)与经过的物流点绘制在编码平面图上,称为物流图。物流图可形象地表达系统的物流情况,对物流是否合理一目了然,有利于分析与设计。
第二节 设施规划概述与方法
一、设施规划概述
设施是指物理工厂、配送中心、服务中心及其相关装备。因此设施的规划和设计是设计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工厂而言,设施包括所占用的土地、各类建筑物、生产系统中的各项机器设备、以及各种辅助设备(如运输设备),也包括各种工具、维修设施、仓库、动力设施、公用设施、实验及实验室、办公室等。
设施规划与设计是为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综合考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构思、规划、论证、设计作出全面的安排,在对生产或服务设施做出科学布局的基础上,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系统能够有效运行,达到预期的各种目标。
设施规划的目标包括:改善物料搬运、控制、内部管理;有效运用人力、设备、空间、能源;最少的设备投资;易于实施维护作业;提供员工安全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满足。
二、设施规划的方法
在设施规划中,全面的布局设计是设施规划的核心问题。设施规划的布局方法包括摆样法,数学模型法、图解法、系统布置设计SLP法等方法。
下面一一对应进行简要说明。
1、摆样法。摆样法是最早的布局方法,它利用二维平面比例模拟方法,按一定比例制成的样片在同一比例的平面图上表示设施系统的组成、设施、机器或活动,通过相互关系的分析,调整样片位置可得出较好的布置方案,这种方法适用于较简单的设施规划,对复杂的系统该法就不能十分准确,而且花费时间较多。
2、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中的模型优化技术(如:线形规划、随机规划、多目标规划、运输问题、排队论等)研究最优布局方案,为工业工程师提供数学模型,以提高系统布置的精确性和效率。
3、图解法。图解法有螺线规划法、简化布置规划法及运输行程图等。其优点在于将摆样法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但现在较少应用它们。
4、SLP法。系统化布置设计(SLP)是对设计项目进行布置的一套有条理的、循序渐进的、对各种布置都适用的方法。它不仅适合于各种形式的工厂的新建、扩建、改建中设施的布置与调整,也适合各种办公室、医院、学校,百货商店等的布置设计。
在SLP中,工厂总平面布置并不直接去考虑各作业单位的占地面积和几何形状,而是从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出发,安排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密集高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近,关系密集低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远,由此形成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第三节 系统布置设计
一、系统布置设计的要素分析
影响布置设计的因素众多,基本要素可以分为5项,即P产品(或材料或服务)、Q数量、R生产路线(工艺过程)、S辅助服务部门、T时间(或时间安排)。因此,系统布置设计的输入数据是P、Q、R、S、T。
1、P产品或材料或服务(Production)
指规划设计的对象所生产的产品、原材料、加工的零部件或提供服务的项目。包括原材料、进厂物料、工序间储备、产品、辅助材料、废品、废料、切屑、包装材料等。产品这一要素影响着设施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设备的类型、物料搬运的方式等。
2、Q数量或产量(Quantity)
指所生产、供应或使用的材料或产品的数量或服务的工作量。这一要素影响着设施的规模、设备数量、运输量、建筑物面积等。
3、R生产路线或工艺过程(Routing)
指根据所生产的产品品种、数量等设计出的工艺流程、物流路线、工序顺序等,可以用设备表、工艺路线卡、工艺过程图等表示。它影响着各作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物料搬运路线、仓库及堆放地的位置等。
4、S辅助服务部门(Supporting Service)
指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辅助服务性活动、设施以及服务的人员。包括道路、生活设施、消防设施、照明、采暖通风、办公室、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及废物处理等;它是生产的支持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T时间或时间安排(Time)
指在什么时候、用多长的时间生产出产品。这些因素决定着设备的数量、需要的面积和入员、工序的平衡安排等。
二、系统布置设计的四个阶段
系统布置设计是一种逻辑性强、条理清楚的布置设计方法,它采用四个阶段进行,称为“布置设计四阶段”,如图2-2所示。
图2-2 系统布置设计的四个阶段
在系统布置设计过程中,上述四个阶段按顺序交叉进行。在确定位置阶段就必须大体确定各主要部门的外形尺寸,以便确定工厂总体形状和占地面积;在总体区划阶段就有必要对某些影响重大的作业单位进行较详细的布置。整个设计过程中,随着阶段的进展,数据资料逐步齐全,从而能发现前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整修正,逐步细化完善设计。
在系统布置设计四个阶段中,阶段Ⅰ和阶段Ⅳ不属于真实的布置设计工作,阶段Ⅱ和阶段Ⅲ是布置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常说工厂布置包括工厂总平面布置(总体区划)及车间布置或车间平面布置(详细布置)两项内容。
三、程序模式
系统布置设计是一种基本的程序模式,如图2-3所示。
图2—3系统布置设计程序图
系统布置设计(SLP)程序一般经过下列步骤:
(1)原始资料收集和分析。在系统布置设计开始时,首先必须明确给出基本要素——P、Q、R、S、T等原始资料,同时对作业单位的情况进行分析。
(2)物流分析与作业 写作论文单位相互关系分析。设施布置考虑的重要因素是物流因素和非物流因素(即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合并物流因素和非物流因素,绘制位置相关图。
(4) 作业单位占地面积计算。各作业单位所需占地面积与设备、人员、通道及辅助装置等有关,计算出的面积应与可用面积相适应。
(5)绘制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把各作业单位占地面积附加到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上,就形成了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6)修正。根据其他因素对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进行调整与修正。
(7)方案评价与择优。对所得到的几个方案,需要进行技术、费用及其他因素的评价,通过对各个方案的比较评价,选出或修正设计方案,得到布置方案图。
第四节 相关研究进展分析
近年来,人们对设施规划越来越重视,我国在物流系统分析与布置设计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的研究有:
朱鸿雷,朱如瑾(1989)运用物流系统分析工艺设计法对机械加工车间进行了平面布置,物流系统分析工艺设计法是在车间设计的全过程中系统地分析物流因素,最终使工艺方案、搬运方案,以及机床布置、车间布置融为一体,从而得出最佳设计。
韩秀超(1992)通过对企业物流系统分析,建立了企业物流合理化目标体系,并提出了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方向及措施。为形成企业物流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②。
赵玲(1999)对生产电脑用纸的车间进行系统布置设计时,采用的是SLP法,出发点是力求物流合理化,重点在于空间的合理规划,使得物流路线最短,尽可能减少物流路线的交叉、迂回、往复现象③。
任宇翔(2002)应用物流分析进行钢铁厂总体布置,他将厂内各车间之间的关系划分为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物流关系可用数据来衡量,非物流关系也可转化为可衡量的数据。他认为长期以来总体布置一直是定性分析为主,在方案的选择上很大程度都带有主观臆断,系统布置方法为总体布置方案的评价与决策提供了公正、科学的依据④。
杨晓英,姚冠新,施国洪,梁白兰(2003)在传统物流系统分析技术的基础上。依据系统优化理论、物流合理化原则、先进制造技术、企业战略规划、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等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经营的新理念,在理论上对传统物流系统分析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改进,探索了一种适应现代企业的新型的物流系统分析模式。实行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满足系统性要求;以实现企业战略为目标,制定物流战略;以设施布置设计为重点,优化系统布置;结合系统搬运分析,实现物流系统整体合理化;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分析技术的先进性。
赵玲,王培麟(2005)对某石油机械厂阀门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物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物流搬运量最低为目标,应用企业物流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计算,对部门内设施及物流进行布置再设计⑤。
马光锋,奚文(2005)对设施规划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设施规划的作用,原则以及相关的方法和技术;并对设施规划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很具有意义;最后就设施规划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⑥。
蔡建平,王永峰(2006)建立了评价平面布置方案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以系统搬运工作量大小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依据,最后通过某冰箱厂钣金车间的平面布置方案对数学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
向号,李明,严兴全(2007)分析了某公司机加工车间物流现状,运用设施规划和物流分析中的SLP原理,对生产车间的设备布局及周转器具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使车间做到物流顺畅、运输路线最短、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
陈呈频,毕娜,施祺方,兰秀菊(2007)运用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对企业现有设施布置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优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在对某企业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对该企业某车间的物流瓶颈成功运用了该方法。
曹菲,李光(2007)将生产物流系统分析方法用于啤酒灌装生产线设施布置的优化设计中,规划了啤酒灌装生产线平面布置图和物流流程图,并通过对多方案物流系统总搬运工作量的对比,得到了啤酒灌装生产线物流设施布置的最优方案。
陈晓莉(2007)通过对生产系统中物流关系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布置设计,找出合理的生产系统的布置方案,她认为系统布置设计是实现物流改进,优化生产系统的一种重要方法。
王闯,葛安华,姜雪松,张红梅(2008)从介绍设施规划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设施规划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并结合对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哈尔滨轻型车厂的现场考核,应用工厂平面设计理论及物流分析软件FPC(Flow Path Calculator)对厂区内的物流状况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找出其中的物流瓶颈。应用SLP在综合分析各作业单位相互间的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各作业单位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重新布局生产区,实现物流平衡,减少物流迂回、交叉及物流的无效往复运输,避免了物料运送中的混乱、路线过长等问题的发生,实现工厂布局的部分优化,并最终达到对哈尔滨轻型车厂物流的整体优化。
王盈,吴正佳,张利平(2008)依据设施规划的原则,结合生产实际,对锯片车间的重新布局方式作了系统的阐述。以某锯业公司激光小片的生产车间为例,改进了其生产组织模式和物料输送方式,基于物流合理化原理进行了生产设备重新布置,进而布置了物料输送系统。
欧洋逗(2008)针对制造型企业的物流优化,研究了物流分析技术在设施布置中的应用。他认为系统布置设计(SLP)是一种采用严密的分析手段及规范的系统设计步骤的布置设计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白淑娟,刘海燕(2008)利用SLP法进行煤矿企业工业广场总平面布置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分析、物流分析、作业单位之间非物流相互关系分析、总平面布置等。
齐妍蕊,郝燕,杨超(2009)从食用油压榨企业的生产系统出发,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区内的广发植物油厂为例进行分析。由于其生产系统的布局不合理造成了很高的物流成本,对此进行了生产系统的布局优化,并运用加权因素法对布置方案进行评价,改善后的生产系统产生的物流量明显减少,而且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设备的利用率。
第三章 象山香龙电器厂物流系统和布置现状
第一节 象山香龙电器厂及其产品简介
浙江象山香龙电器厂(原象山第二节能电器厂,以下简称香龙),座落于浙江沿海风景秀丽的象山半岛,主要从事电器及节能开关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香龙建厂至今已有近15年的历史,目前拥有员工100余人。
自创办以来,香龙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rdq uo;的经营理念,坚持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经营方针,不断开拓进取。
为有效消除有梭枳机电机空转耗电状态,香龙与浙大机电系联合研制成功CJ3-10型节能开关,取得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90205426.0,获得省专利管理处优秀专利奖。十多年来,已在全国20多个省、200多个市、县的数千家纺织企业广泛使用,普遍受到欢迎。CJ3-10型节能开关具有三相电源开关的功能,可取代原有梭枳机上的其它开关,也可适用于其它机械的电器控制装置。它由于采用速动装置作为通断,在顶头不受压时,开关接通,受压时,开关断开。自控灵敏度高,通断时电弧小;结构简单、牢固可靠,抗振性能好,因此使用寿命长。CJ3-10型节能开关为双重封闭式,无裸露带电接头,使用安全,安装维修方便。开关内装有保护弹簧,如遇开关机件损坏,能自动断开触点,避免单相运行而烧毁电机。由于它能随织机的开、停而自动通断,使电机无空载运行,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
香龙的主要产品除了CJ3-10型织机节能开关以外,还有CJ1-4型数控开关、CJY系列衣车空载断电节电器等。
第二节 象山香龙电器厂总平面布置现状与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象山香龙电器厂总平面布置现状
香龙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外包给合作厂商制造的,其中一小部分零件,如顶头、顶头体是由自己加工而成的,还有一部分零部件是由自己制造相应的磨具,再将磨具交给外面的厂家生产零件,而香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装配。
香龙的整个工厂布置主要由办公室、车床加工车间、仓库、CJ3-10型织机节能开关装配车间、CJ1-4型数控开关装配车间、CJY系列衣车空载断电节电器装配车间六个部分组成。图3-1为工厂总平面布置图,其中第一车间为CJ3-10型织机节能开关装配车间,第二车间为CJ1-4型数控开关装配车间,第三车间为CJY系列衣车空载断电节电器装配车间,而CJ3-10型织机节能开关为香龙最主要的产品,所以CJ3-10型织机节能开关装配车间也是香龙最主要的生产车间,在下面的几节我们会对其做重点分析。
图3-1 工厂总平面布置图
二、象山香龙电器厂物流路线存在的问题
图3-1中箭头所示为物流方向。车床加工车间是用来加工小部分零件,制造部件磨具以及小部分的零件组装,如顶头组装。小部分加工好的零件和组装好的部件从加工车间里出来被分别被运送到仓库,第一车间、第二车间、第三车间,还有大部分的零部件是直接从仓库里运送到各个装配车间的,当产品都装配好后再将成品运回到仓库。
仓库、车床加工区、第一车间之间存在物流关系;仓库、车床加工区、第二车间之间存在物流关系;仓库、车床加工区、第三车间之间存在物流关系。而第一车间、第二车间、第三车间之间基本不存在什么密切的关系。
结合该厂物流系统总体情况和该厂总平面布置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该厂设施布置较为随意,并没有经过一定的整体规划,第二车间和第三车间都离仓库和车床加工区太远了,物流路线过长,物料流动不顺畅,整个物流系统平面布置很不合理。
第三节 CJ3-10型节能开关的工艺流程
CJ3-10型节能开关的部件装配可以分为顶头组装、芯棒组装、内座组装、头部组装等。其中顶头与顶头体是在本厂专门的生产车间里加工,顶头组装也是在该车间里完成的,而主要的装配过程都是在CJ3-10型节能开关装配车间里完成的。
一、CJ3-10型节能开关的组装要求
1、顶头组装:
经过车、铣、钻后的顶头,其外形尺寸、光洁度、同心度都必须符合图纸要求,毛边、铣槽要修滑,牙纹要铰正,经过电涂后再铆活轮,铆时要将柱销铆牢,但不可太紧,保证活轮能转动,并要注意不使顶头表面留有锤痕:再铆横销时要保证两头相等,渗入502后,要去掉表面痕迹,并磨去两头毛刺。
2、芯棒组装:
将合格的芯棒和连接板用铝铆钉进行紧铆,使芯棒与连接板保持垂直,连接板的上、下凹槽要保证方向一致,再用502将其封牢,并刮去痕迹。然后将弹簧座、压簧、动触点,装入芯棒孔内,装好的动点应该能前后运动灵活、自如,不应该有任何卡住及左右移位等现象,装好尾部压簧时,要用胶水封牢,压簧露外15MM,并要垂直。
3、内座组装:
将检验合格的内座、静触点、组合钉、后压板依次排好,装入内座上部的静点,应能自然装、卸为宜,不宜太紧或太松,组合螺钉也能轻松地上、下拧动(但不 可太松),以自然拧紧为宜。然后上好后压板,使触点落槽,正直,方垫摆正。
4、头部组装:
将检验合格的外壳、顶头、头体、并帽、弯板等依次排好,装入外壳的头体要使铣口平面与壳底平面垂直、同心;然后装上工作簧、顶头、弯板,用4MM螺母固定。这时压迫顶头作前、后运动,(要在上下左右及几个不同方向压迫,检查顶头是否灵活自如。)不可有任何卡住,磨擦,或增加顶头重力的现象。
二、CJ3-10型节能开关的总装要求
1、总装一
将组装好的壳体,内座,芯棒,及反板,拉簧依次排好,先将装好静点的内座装入壳体内,使内座的三只凸足对准外壳的三只凹孔内,拧紧底面的平机螺丝(4*8)使内座在壳体内保持平直、同心。
2、总装二
将组装好的芯棒放入内座的方槽内,再把拉簧拉住两片反板,将反板的尾部放入芯棒头部连接板的凹槽内,头部与弯板槽连接。此时,可压迫顶头作前、后往返运动,可从各个方向慢慢地压,慢慢地松开;检查开关有否任何卡住、摩擦及不能往返开、关现象和顶头压力大小(压力为2KG-0.2KG,可用手向前拉反板、芯棒能快速自动复位为宜),以及触点闭合是否适当、整齐,此时的开关因能前后运动灵活、自如,分段迅速、灵敏,(手感有点压不住),触点闭合整齐(触点的偏差不应大于动点的1/4)。
3、总装三
盖上前压板,再压顶头作前后运动,没发现有卡住芯棒现象,再拧上螺丝。装上保险盘,将钢珠,压簧放入保险孔内,并使钢珠对准头体的钢珠孔,拧上柱头螺丝,再压顶头作前后运动,检查保险盘有否卡住顶头横销,最后装上片簧,使保险盘能灵活向右作自锁动作,并使钢珠再转动时发出有节奏为宜。
4、总装四
将组装好的开关将M16、M4并帽用502进行胶封,渗胶水时,既要滴牢,又不可太多,不可使其流入其他部件,千万不可使其流入顶体和头体内。
5、总装五
胶封好的开关,要进行内部结构的全面检验:
1)检查:开、关是否灵活自如,有否任何卡住、摩擦和增加顶头 重力的现象。
2)检查:触点的闭合与分断是否迅速、紧凑、整齐;分开时动、静点间的距离是否一致;手拉反板芯棒复位是否迅速、灵活;动点分、闭时,压簧的张、缩是否同步、一致;触点的接触力是否达到要求。
3)检查:螺丝是否拧紧,灰尘是否除净,然后盖上盖板,再检查保险盘转动、自锁是否灵活、可靠。
三、CJ3-10型节能开关的装配流程
图3-2为经过简化后的CJ3-10型节能开关的装配流程。
图3-2 CJ3-10型节能开关的装配流程
第四节 CJ3-10型节能开关装配车间布置现状与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CJ3-10型节能开关装配车间的布置现状
CJ3-10型节能开关的装配车间可以分为很多个区,包括暂存区、头部组装区、内座组装区、磨芯棒区、芯棒组装区、总装区、包装区,其中总装区又可以分为5部分,包括总装A区,总装B区,总装C区,总装D区,总装E区,而总装A区是用来装配内座的,总装B区是用来装配芯棒的,总装C区主要是前压板、保险盘等的装配,总装D区用于产品的胶封,总装E区用于产品的总检。如图3-3所示。
图3-3 CJ3-10型节能开关的装配车间布置图
车间总面积:14*15=210平方米。
暂存区面积:3*8=24平方米。
头部组装区面积:3*5=15平方米。
内座组装区面积:3*6=18平方米。
磨芯棒区面积:3*3=9平方米。
芯棒组装区面积:3*4=12平方米。
总装区面积:6*11=66平方米。
包装区面积:3*6=18平方米。
二、车间物流路线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3-3中箭头表示物流方向,暂存区主要存放未组装的内座、壳体、芯棒以及安装好的开关等。
未组装的内座、芯棒、壳体等先从暂存区分别运送到内座组装区、磨芯棒区、头部组装区,接着将磨锉好的芯棒运送到芯棒组装区,然后将组装好的内座和装好头部的壳体运送到总装A区,将组装好的芯棒运送到B区,在B区装配好以后再依次运送到C、D、E处,组装好以后,再运送到包装区进行包装,最后运到暂存区。
由图3-3,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发现,该车间设施布置较为随意,并且没有经过一定的整体规划,物流路线长且混乱,还存在交叉现象,物料流动不顺畅,整个物流系统不合理之处较多。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问题:
(1)物流路线存在交叉现象。
合理流畅的物流分析是应该满足以下两个物流原则:
①经过距离和物流成本最小。
②避免迂回和避免十字交叉。
(2)物料流动距离太长,增加了运输与搬运量。导致物流系统成本增加,而不会增加产品价值,暂存区与头部组装区和包装区都较远。
(3)没有考虑物流量的大小。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使彼此之间物流量大的设施布置得近一些,而物流量小的设施与设备可布置得稍远些,如头部组装区与暂存区之间的物流量明显大于芯棒组装区与暂存区之间的物流量。
第四章 象山香龙电器厂物流系统与布置的改进
第一节 象山香龙电器厂总体布置改进方案
在上一章中,我们分析了象山香龙电器厂总平面布置及物流情况。我们发现该厂各部门之间的物流关系并不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定性地分析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前已说过第一车间是香龙最主要的生产车间,它与仓库和车床加工区之间的物流量明显大于其余的两个车间。
现将工厂划分为5个作业单位,如表4-1所示。
表4-1 工厂作业单位
序号 工厂作业单位
1 仓库
2 车床加工区
3 第一车间
4 第二车间
5 第三车间
然后得出各作业单位的关系密切程度,画出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图,如图4-1所示。“密切程度”代码如表4-2所示。
表4-2 “密切程度”代码
密切程度代码 A E I O U
实际含义 绝对必要 特别重要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图4-1 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图
最后画出各作业单位的相对位置,其过程如下:
(1)取纸板用刀划出尺寸相同的方块作为样板,每一块样板代表一个作业单位,样板中央写上作业单位名称、代码,在样板的四角根据作业单位关系写上各种关系代码。如图4-2所示。
图4-2 方块样板
(2)首先选出“A”关系数量最多的一块样板(作业单位)。如果遇到不止一块样板有相同数量的“A”关系,则再找下一级“E”关系进行比较,或进一步再找“I”关系比较,依次类推。将挑出的样板布置在平面图的中部位置。
(3)选出的第二块样板不仅与第一块选出的样板有“A”关系,同时也与其他样板的“A”关系数量最多。如果发生平局,仍用第二步中方法解决。
具体过程如图4-3所示。
图4-3 确定各方块样板的相对位置
改进后的布置图如图4-4所示。
图4-4 改进后的工厂布置图
从图4-4中可以看出,通过改进后,大大缩减了物料搬运的路线,也减少了交叉,改进后的物流系统明显比改进前的物流系统更加合理。
第二节 CJ3-10型节能开关装配车间的物流系统改进方案
一、CJ3-10型节能开关的装配车间的物流系统分析
目前,该厂由于CJ3-10型节能开关的产量不断增加,一方面搬运的次数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原料在生产线的储备也有增加,其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大大增加了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使生产效率下降。所以,减少物料搬运工作量,使物流系统合理化是车间布置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任务。
在CJ3-10型节能开关的装配车间中,物料的流动主要是内座、芯棒、壳体、及三者装配在一起后的半成品的移动,所以在进行物流系统的设计中,我们要关注这几种主要物料的移动。整个系统的搬运设备主要为普通的手推台车,进入物流系统和流出物流系统的渠道分别为暂存区的输入和输出。
在上一章中已对CJ3-10型节能开关的装配流程进行了分析,现根据其装配流程划分出11个工作单位,具体如表4-3所示。
表4-3 车间作业单位
序号 车间内的设备
1 暂存区
2 头部组装区
3 内座组装区
4 磨芯棒区
5 芯棒组装区
6 总装A区
7 总装B区
8 总装C区
9 总装D区
10 总装E区
11 包装区
根据工艺流程,画出物流流程表,如表4-4所示。
表4-4 物流流程表
序号 物料名称 物流路线 走过的路线长(米)
1 内座 1—3—6 7+5=12
2 芯棒 1—4—5—7 4+13+10=27
3 壳体 1—2—6 12+13=25
4 半成品 6—7—8—9—10—11—1 2+2+2+2+6+11=25
根据表4-4,得出车间物流流程图,如图4-5所示。
图4-5 原车间物流流程图
通过前面对作业单位的基本区划和物流流程 分析,现以各作业单位间物料搬运的箱数为物流强度,结果如下从至表4-5。
表4-5 从至表
二、用SLP法对CJ3-10型节能开关的装配车间进行布置设计
(一)作业单位物流相互关系分析
SLP中将物流强度转化为5个等级,分别用符号A、E、I、O、U表示,具体的划分方法见表4-6。根据调查,得出各个单位之间的“密切程度”,再画出作业单位物流相互关系图如图4-6所示。
表4-6 物流量等级划分表
符号 标准(箱)
A 51-55
E 36-50
I 11-35
O 1-10
U 0
图4-6作业单位物流相互关系图
(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
根据调查厂里的员工,得出各个单位之间的“密切程度”。“密切程度”代码如表4-2所示。
还要一种理由代码来说明达到此种密切程度的理由,如表4-7所示。可得出车间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图,如图4-7所示。
表4-7 密切程度理由代码
理由代码 1 2 3 4 5 6
理由 物流 距离 人员的来往程度 库存控制 方便 清洁
图 4-7 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图
(三)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
在制造业的企业或工厂中,各作业单位间不仅有物流关系,也有非物流关系。因此在系统化设施布置中,必须将作业单位间的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进行综合,综合后相互关系即称为综合相互关系。此时就应该从作业单位间综合相互关系出发,设计出作业单位的合理布置。
通过物流分析,在物流合理化的基础上求得各作业单位间的物流量及其相互关系。然后确定各单位间非物流关系相互影响因素及等级,作出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图。确定物流和非物流相互关系的相对重要性。通常这一相对重要性比值m:n不应该超过1:3~3:1。量化物流强度等级和非物流的亲密程度等级,通常这些量化的数值取为 A=4,E=3,I=2,O=1,U=0。计算量化后的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综合相互关系等级划分。表4-8给出综合关系相互关系的等级划分及常规比例。在根据经验和实际约束情况,可调整综合相互关系图。
表4-8 综合相互关系的等级及划分比例
关系密切程度等级 符号 作业单位配对比例
绝对必要靠近 A 1%~3%
特别重要靠近 E 2%~5%
重要 I 3%~8%
一般 O 5%~15%
不重要 U 20%~85%
图4-6与图4-7为车间作业单位物流相互关系图和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图,由两图可见两者不一致。为了确定各作业单位之间综合相互关系密切程度,需要将两图进行合并。其过程和方法如下:
(1)选用加权值。对于CJ3-10型节能开关装配车间来说,物流和非物流因数的影响大体相当,因此取加权值m:n=1:1
(2)综合相互关系计算,根据作业单位配对之间物流和非物流关系等级的高低进行量化并加权求和,求出综合相互关系,如表4-9所示。
表4-9生产车间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计算表
序号 作业
单位对 关系密切程度 综合关系
物流关系(加权值1) 非物流关系(加权值1)
等级 分值 等级 分值 分值 等级
1 1-2 A 4 A 4 8 A
2 1-3 I 2 I 2 4 I
3 1-4 O 1 0 1 2 O
4 1-5 U 0 U 0 0 U
5 1-6 U 0 U 0 0 U
6 1-7 U 0 U 0 0 U
7 1-8 U 0 U 0 0 U
8 1-9 U 0 U 0 0 U
9 1-10 O 1 O 1 2 O
10 1-11 I 2 I 2 4 I
11 2-3 U 0 U 0 0 U
12 2-4 U 0 U 0 0 U
13 2-5 U 0 U 0 0 U
14 2-6 A 4 A 4 8 A
15 2-7 U 0 O 1 1 O
16 2-8 U 0 U 0 0 U
17 2-9 U 0 U 0 0 U
18 2-10 U 0 U 0 0 U
19 2-11 U 0 U 0 0 U
20 3-4 U 0 U 0 0 U
21 3-5 U 0 U 0 0 U
22 3-6 I 2 I 2 4 I
23 3-7 U 0 O 1 1 O
24 3-8 U 0 U 0 0 U
25 3-9 U 0 U 0 0 U
26 3-10 U 0 U 0 0 U
27 3-11 U 0 U 0 0 U
28 4-5 O 1 I 2 3 I
29 4-6 U 0 U 0 0 U
30 4-7 U 0 O 1 1 O
31 4-8 U 0 U 0 0 U
32 4-9 U 0 U 0 0 U
33 4-10 U 0 U 0 0 U
34 4-11 U 0 U 0 0 U
35 5-6 U 0 O 1 1 O
36 5-7 O 1 A 4 5 E
37 5-8 U 0 U 0 0 U
38 5-9 U 0 U 0 0 U
39 5-10 U 0 U 0 0 U
40 5-11 U 0 U 0 0 U
41 6-7 A 4 A 4 8 A
42 6-8 U 0 O 1 1 O
43 6-9 U 0 U 0 0 U
44 6-10 U 0 U 0 0 U
45 6-11 U 0 U 0 0 U
46 7-8 E 3 E 3 6 E
47 7-9 U 0 O 1 1 O
48 7-10 U 0 U 0 0 U
49 7-11 U 0 U 0 0 U
50 8-9 A 4 A 4 8 A
51 8-10 U 0 O 1 1 O
52 8-11 U 0 U 0 0 U
53 9-10 A 4 A 4 8 A
54 9-11 U 0 O 1 1 O
55 10-11 E 3 E 3 6 E
(3)划分综合相互密切程度等级。在表中,综合关系分数取值范围为0-8,按表4-10统计各段作业单位配对的比例。
表4-10 生产车间综合相互关系等级划分比例
总分 关系等级 作业单位对数 百分比(%)
7-8 A 5 9.10
5-6 E 3 5.45
3-4 I 4 7.27
1-2 O 10 18.18
0 U 33 60
合计 55 100
(4)建立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图。将表中的综合相互关系总分,转化为关系密切等级,再画出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图如图4-8所示。
图4-8 综合相互关系图
(5)线性关系图
根据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图画出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线性关系图,如图4-9所示。其中1与10,2与7,5与6,6与8,7与9,9与11之间的关系都为一般,并未在图中显示。
表4-11作业单位关系等级表示方式
等级 系数值 线条数 密切程度
A 4
绝对必要
E 3
特别重要
I 2
重要
O 1
一般
U 0 不重要
图4-9线性关系图
(6)布置方案图
最后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画出车间的初步平面布置图。
图4-10 CJ3-10型节能开关装配车间平面布置图
整个物流系统平面布置改善后,各设施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物料搬运路线有了明显的缩短,路线缩短了:(4+12+18+5)/(12+26+25+25)=44.3%,见表4-12和图4-11,降低了该部门的搬运成本即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使物流系统更加合理化。
表4-12改进前后路线长度对比表
序号 物料名称 改进前走过的路线长(米) 改进后走过的路线长(米) 缩短距离(米)
1 内座 12 8 4
2 芯棒 27 15 12
3 壳体 25 7 18
4 半成品 25 20 5
图4-11 改进前后路线长度对比柱形图
应用物流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分析,并对物流系统平面进行系统布置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物流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这样做不仅改善了企业物流系统,而且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水平。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本论文介绍了设施规划和物流分析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阐述了物流系统分析和布置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象山香龙电器厂 写作论文为例,对它的物流系统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不合理之处,并运用布置设计相关方法对其平面布置进行了优化,使整个物流系统更加合理。
其中SLP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设施规划的方法,在SLP中,工厂总平面布置并不直接去考虑各作业单位的占地面积和几何形状,而是从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出发,安排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密集高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近,关系密集低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远,由此形成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在中国的大多数生 产企业中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规划布置以及物流系统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对生产企业的物流系统分析和系统布置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物流系统分析与布置设计是生产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随着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研究开发对象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生产系统的优化设计对社会财富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对于象山香龙电器厂的研究,改善了香龙的设施布置和物流系统。
但是本次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考虑物流因素和非物流因素方面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布置。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1]朱耀祥,朱立强.设施规划与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韩秀超.企业物流系统分析[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2(1):74-78.
[3]赵玲.生产系统再设计[J].科技.人才.市场,1999(B04):31-32,35.
[4]任宇翔. 物流分析在钢铁厂规划布置中的应用[J].包钢科技,2002(5):88-91.
[5]赵玲,王培麟.企业物流系统分析与再布置设计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5-8,64.
[6]马光锋,奚文.设施规划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10):168-167.
[7]向号,李明,严兴全.基于SLP的生产车间物流优化设计[J].煤矿机械,2007(12):28-30.
[8]曹菲,李光.基于生产物流系统分析的啤酒灌装生产线优化设计[J].包装工程,2007(9):74-76.
[9]王盈,吴正佳,张利平.锯片生产中的设施规划[J].工业工程,2008(6):68-70.
[10]白淑娟,刘海燕.SLP法在煤矿工业广场总平面布置中的应用[J].陕西煤炭,2008(3):82-83.
[11]齐妍蕊,郝燕,杨超.食用油压榨企业生产系统的布局优化研究——以广发植物油厂为例[J].物流技术,2009(2):130-133.
[12]罗振璧,朱立强.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3]韦华国.物流系统分析法简化探讨[J].工厂布置与物流技术,1996(3):7-8,40.
[14]欧洋逗.制造型企业物流分析与优化[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8(1):45-49.
[15]陈晓莉.系统布置设计优化生产[J].信息产业报道2007,(7):80-82.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10(2):162-166.
New York:Prentice Hall,1974.
[18]Carlos F.Logistics Systems Analysis[M].New York: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5.
[19]马汉武.设施规则与物流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0]邹安全.企业物流工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首先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王富忠老师。本论文是在王富忠导师的殷切帮助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开题报告的修改、论文的架构拟定到草稿的反复斟酌,他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提出了许多非常宝贵而又切合实际的意见,直到整篇论文的最终修定。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主要针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大楼工程单元式幕墙的设计、组装、安装、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有效控制了各个环节的质量,供同行参考。
幕墙将建筑物外围护的防风、避雨、采光、隔热保温等使用功能与建筑外墙装饰相结合,形成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己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幕墙结构的特殊性,涉及材料种类多、技术要求较高,既要有正确是设计计算、规范的工艺流程,又要有配套的加工设备及高素质是施工队伍,因此对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控制更为重要。本文根据工程施工实践,简要叙述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控制的及要素。
1工程概述
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大楼幕墙工程总面积达1.8万㎡,采用先进、成熟的单元式幕墙结构,如:矩形与圆形相组合的平面形式,造成外墙多为直线墙与弧线墙,立面多为天然石材与玻璃幕墙及铝塑板幕墙相搭配,充分展示了现代幕墙的建筑技术。
2外墙装饰单元设计
(1)采用单元式幕墙,使用大料型。单元与单元横竖相插,横料之间用防水胶片接驳,使单元横料在每层之间形成连通的水槽。单元式幕墙与结构的连接形式见图1。
(2)由于采用单元式幕墙,结构施工时即可同步埋设预埋件,预埋件埋设在距结构立面125mm的楼板面上。预埋件样式见图2。
(3)见光位采用加拿大生产的AFGDS-14厚8mm镀膜十13mm中空十6mm白片的半钢化银灰色中空玻璃,“死墙”位采用8mm厚单片银灰色镀膜玻璃,并在“死墙”位的玻璃后面安装一层3mm厚的铝板和50mm厚的带锡箔的保温棉,以保证室内保温并避免玻璃结露。
(4)幕墙见光部位的开启部分设计为限位的整体下悬窗,可以锁固,全部共有10个锁点,既安全又方便实用。
(5)根据国家规范规定,层间的“死墙”位填充了一定高度的优质防火棉,并用3mm厚镀锌钢板和防火石膏板密封。
(6)依据建筑物立面分格确定幕墙每个单元挂件中玻璃和石材的组合形式,单元挂件在工厂加工,与结构施工同时进行。这样做既缩短了工期.质量也易保证。
3外墙装饰单元的组装与运输
所有工地用的单元件(共27000件,平均尺寸为3510mmx1250mm)均在封闭的厂房里组装。其生产流程如下:
下料切割组框紧固框误差检查螺丝口打胶装单元“死墙”位防水密封铝板或镀锌板装石材或玻璃检查调整打胶固化(48h) 清洁包装保护分类存放,准备运往工地。
在每个生产流程中均有专职质检人员检查,对组装单元的每个工序均要进行详细的检查记录。结构胶和密封胶使用前均应进行蝴蝶测试和拉断时间测试,并做好记录,确认合格后才可使用。
打完胶的单元件水平放置在架子上,存放和运输时亦水平固定在架子上,到工地后用吊车将单元件及放置单元的架子一起在水平状态下卸货,然后用塔吊或其他吊装设备吊到预先做好的专门卸料平台上,再推入楼层。为解决搬运问题,制作了6mx4m卸料平台和带滚轮的支架、平板车等专用工具。
4外墙装饰单元件的安装
4.1测量放线
(1)测量仪器须按规定进行检测。
(2)测量放线人员提前熟悉施工图和现场各种高程坐标、控制点及精密导线网点、精密水准点、平面控制方格网点,仔细检查审核施工放线依据。
(3)根据建筑首层标高控制线引测建筑物各层标高。
(4)为对各栋建筑物进行整体控制与细部测设,布设三级控 制网点(外围主控点、副控点、外墙身及楼层平面控制点)。
4.2建立视准线
玻璃幕墙的安装依据一系列的水平、铅垂和倾斜一定角度的视准线进行。视准线两端以墙上控制点或楼内控制点标定,或一端以控制点标定一定的角度并以视线(经纬仪或水准仪的视准轴)或激光仪来指出方向。
4.3安装预埋件
(1)结构施工浇筑混凝土前,根据预埋图纸安装预埋件,对已安装的预埋件进行检查和记录。对不符合幕墙安装要求的,必须及时修整。
(2)浇筑混凝土后根据轴线对所有预埋件再重查一遍,并记 录结果,混凝土振捣后应将覆盖在预埋件上的混凝土扒开,以便 核查。若预埋件发生移位等问题,必须立即补救。预埋件移位过大者,须记录存底,以备日后补救之用。
(3)每个楼层拆模、清理后,对有混凝土覆盖的预埋件必须剔凿,对水平及垂直方向进出偏差较大者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方法。
(4)安排对预埋件及卡帆T头螺丝进行拉力抽检测试,其测量报告作为最终验收资料的一部分永久存档。
4.4安装钢板、水槽横料
(1)完成幕墙测量放线及物料编排后,按照测设的参考线将幕墙单元的铝码托座安装至楼面的预埋件上。先点焊调节高低的角码,确认位置无误后拆下横料对角码实施满焊,烧焊工艺须达到国家标准。然后涂防腐防锈油,安装横料,调整标高。铝码的安装审查须全部记录。
(2)在楼层中部或顶部制作吊重与悬挂支架轨道系统,供提升单元件到楼面和安装单元件用。轨道吊装系统的结构须经详细计算后交到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4.5安装单元前的准备
(1)幕墙零件包装:所有幕墙单元零件以垛叠包形式固定于专用托架上并编号,以便于起重机提升作业。每个垛叠包均用塑料布密封。
(2)单元件运抵现场后的二次运输及保管方法:用现场塔吊直接从货运车吊至每层装卸平台,保管时应不受雨淋,通风良好。
(3)单元件安装前必须对楼面、梁进行防腐处理,涂防水沥青。
(4)检查电动葫芦的安装及电源情况,检查钢丝绳、安全带、安全扣是否安全,并严格检查楼面铝码螺丝是否紧固。
(5)明确单元件的安装顺序,检查锚固螺栓、密封胶和单元吊码。
4.6幕墙单元安装顺序
幕墙单元的安装作业大部分在楼面内进行,将幕墙单元从楼层内运出,在楼面边缘提升并装在所对应的外墙位置上。
(1)打开幕墙单元的包装,用专用的活动龙门吊卸下幕墙单元,此时幕墙单元己按安装次序排放。
'(2)把幕墙单元放在平板车上,按单元框编号从左到右的顺序,将单元推到安装位置。
(3)将由安装在专用轨道上的电动机上垂直下的吊缆紧固于幕墙单元的一侧(单元框上事先己设有吊装孔),幕墙单元的另一侧则放在平台推车上,慢慢吊起幕墙单元的一端至整个单元呈垂直位置.同时在单元框上系缆风绳.以防摆动碰伤(图3)。
(4)移开平台推车后,将单元件慢慢降落至安装位置,整个安装作业需要1名工人在上层楼面操纵吊机,2名工人把持单元件,另有4人在下边把持单元垂直插入单元框后,用虾弓钳将单元框与己安装的单元框紧合。上下两层工人配合将单元框挂在楼台铝码上,根据墨线对中,调整水平,拧紧固定螺丝后,除去电动葫芦的紧固扣,再开启电动机升高。
(5)检查对缝是否水平、垂直。
4.7注意事项
(1)在去水槽横料间的结合部须用密封胶和胶片封堵,并清理水槽料中存在的杂物,盖防护板加以保护。
(2)每层幕墙安装完成后,须将室内的幕墙包覆透明保护膜,以免对幕墙造成损害,并将现场安装情况记录在平面图上。
(3)单元安装完成后,按要求将封口扣板与单元框连接。根据图纸完成窗台板的安装工作并按施工图修饰窗台和装置窗帘盒。
(4)按施工图编号,安装跨越两单元的花岗石板。安装工序完成后,进行抽样防水检查并做记录,以确保幕墙的防水功能符合标准。若有漏水现象,须及时修改。在接口位置的防水达到要求前,所有后续工序均暂时停止。
5质量控制措施
5.1预埋件埋设质量
确认产品进场后的使用部位,随时对预埋件偏位、松动情况做补救工作和记录。保证每个预埋件焊牢在结构钢筋上,混凝土振捣完毕即检验其位置是否正确,以减少剔凿工作量。
5.2单元框加工生产质量
(1)加强对原材料进厂的监控严格检查螺丝拧固程度、间距位置和规格,各组合材料配件是否严密,有无松动。检查铝型材组件的配合和铝型材与密封垫的配合。
(2)玻璃的品质检查,要求用灯箱检查见光玻璃。对“死墙”位玻璃检查应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质量测试标准必须在检查工作正式进行前由相关单位审核确定。
(3)检查玻璃四周胶条、垫片是否达到要求。打胶部位应无波浪线、气泡、接头等现象,并应保证玻璃、铝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