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0: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化思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21世纪我国的语文教育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实现从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到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探索合乎时代需要的、现代化的语言教学之路。没有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思想,就不可能有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一、要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
语文观即对语文学科性质、任务的看法。语文课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的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现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已被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理解、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而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观是不全面的,进而也是不科学的。
语文是思维与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工具的一种,它具有工具的共同特点: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掌握,这就是它的实践性、应用性。掌握工具,使用工具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只有在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然而语文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却常常被忽视。把讲知识当目的,阅读课上重讲轻练,用过多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读书,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痼疾。
要想从根本上医治这一痼疾,就必须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的认识,不应当只满足于语言的认知,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尤其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要强化语文训练,以训练为中介,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有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广阔背景,这是语文教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即是以为学生的全部语文知识和能力,都是由教科书提供的,都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于是编教科书就要面面俱到,讲起课来,也就滔滔不绝。过低的估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切从头讲起,在课堂上大量重复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或是越俎代庖,不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攻克新知,使得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脱离。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枯竭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重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要求语文老师摆正课内学习语文与课外学习语文的关系:课内学习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向导和示范,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酵母,课外学习则应成为课内学习的应用与发挥。
知识经济社会在对人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同时,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语文教改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二、要着力于提高人才的语言素质
关于教育思想的争论,实际上都是围绕人才观进行的。人才观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人才观方面也应从传统的知识型、专才型、工具型向现代化的能力型、通才型、智能型、创造型和国际型转变。人才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人的语言素质是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相当的语言素质,包括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解、表达、观察、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基于以上论述,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人才观应当建立在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上。为此,语文学科在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上,要实现由近及远的转变 现在在校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意识,不能有近视行为。不能只顾眼前,甚至急功近利地瞄准中考、高考的升学率。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利用语料库的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现阶段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
2.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形式上,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要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开放的教学,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彻底解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重解题训练,轻生活磨练这一“老、大、难”问题。
三、实现语文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强化效率观念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高速、高质、高效的社会,不讲速度、不讲效率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反映。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单位时效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要切实使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改革课型、创新教法、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认知因素和情意发展的最佳结合,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整合。
2.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抓好双基训练,增强训练实效
讲与练是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必须做到精讲多练,切实加强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训练要有目的、有重点、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要讲求实在,符合实际,注重实效。
3.摆正知与能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追求发展长效
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和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密不可分。未来人才的素质不仅反映在对知识的占有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对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上。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切实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发展现代化管理思想
一、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系
企业管理模式即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为了顺利实现经营目标形成的经营框架,该种框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企业来说,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管理模式之外,还包含很多的内容,如企业自身技术路线、资源应用方式、组织结构优化模式等等,这些内容都与企业架构调整与组织调整相关。在现代社会,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与世界环境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并非实现盈利最大化,企业管理模式开始从传统盈利为中心转化为知识型与学习型发展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本质就是让企业管理模式跟上现代化发展脚步,企业要想得到深入的发展,就必须要努力突破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管理瓶颈,综合而言,企业管理现代化包括三种内容:第一是,企业管理现代化这一概念是不断的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力角度上进行调整,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适应时间与空间的新型管理模式,该种管理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第二,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世界范畴,不同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要无时无刻的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这些变化会致使企业出现质变,为此,企业必须要掌握发展时机,积极改革自身的管理模式。第三,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变革需要满足系统性特征,企业管理模式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依靠某个环节的完善就能够实现,这种变革是循序渐进的,不能随心所欲的更改。
二、管理模式视角下企业管理创新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获取到发展,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自身的劳动生产力,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让自身的发展迈入科学化脚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解放生产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管理人员需要从自身的管理框架着手,对深层次结构问题开展调整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对于企业而言,应该重视知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向,因为企业的发展以及可存续性,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的盈利实际上应该建立在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当中,只有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能够更多地重视企业的发展整体系统优化,才能够更好地让企业的管理功能发挥到更好的水准当中。因此,企业应该追求精细管理,为科学管理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从而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供一个重要的管理平台。另外,在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企业要避免盲目追求利益,看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看自己应该如何在社会中塑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对相关信息进行集中性处理,避免信息过于分散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等。
三、结语
企业要想获取到发展,就需要不断审视自身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让自身可以突破发展瓶颈。从这一层面而言,企业管理现代化属于典型的系统工程,会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大量的因素,必须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够完善。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教育;代化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互联网实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的局限,充分共享教育资源,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更好的增强教育效果。此外,互联网条件下,信息的获取与交流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发挥主动性,这样能够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现代化新观念。然而,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挑战
在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影响之下,教师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职业,备受世人尊崇,教师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引导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发生转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主动性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面对面传授交流,作为第四代大众传媒的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上升,相对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和作用相比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大下降。因此,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要求。
(二)对高校大学生的挑战
1. 网络信息的复杂化,加大了高校大学生信息选择的难度,极易造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混乱
传统教育方式下,受教育者主要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以及教育者的灌输过去信息,层层把关过滤之后,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而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中,充斥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及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暴力凶杀等思潮。长期接触网络,一方面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价值取向逐渐发生偏移。
2.虚拟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淡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互联网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网上行为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高校大学生道德法律观念淡化。互联网全球性、开放式的信息交流,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广阔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化、自由程度高,大学生开拓了另一个生存空间。然而,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其道德规范。在没有法律条例,舆论监督的情况下,网上行为便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不道德行为比比皆是。
3.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流减少,引发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长时间依赖虚拟空间进行交际,缺少人与人之间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可能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长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学习生活中往往产生懈怠,精神萎靡,缺乏学习动力和奋斗精神,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挑战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以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演讲、校园文化宣传等方式,这些方式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意识到,在互联网迅速兴起与发展的今天,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的开展,必须积极应对互联网的所带来的挑战,实现教育方式、手段的现代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抓住网络提供的新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加强网络监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网络开放条件下相互碰撞、交融,高校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受到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导性的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高校大学生坚持以为指导,增强大学生辨别网络真伪的能力。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建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互联网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仍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与引导,其重大作用是互联网无法替代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助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这一载体,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
面对互联网不断涌现的各类信息,各高校必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完备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建立网络管理的常设机构,加强校园网管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清理网上不良信息内容。加强网络监控,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高校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缪娜.创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00- 101.
[2]贺宝月.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学报,2000(4):18- 21.
[3]张尚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浅谈[J].党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10):56- 57.
[4]马伊笑.网络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3(5):127- 128.
[5]王彩霞.网络环境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95- 96.
[6]玄成贵.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3(4):62- 62.
作者简介:
关键词:“礼”;道德;孟子;荀子;儒家
一、剖而解之――传统价值观念出现裂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其最大特点即是它给社会所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包括从个人到群体乃至国家,从物质到精神以致价值观,尤其对人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转型本身就是从对原有不合理的社会存在的批判开始的,因此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无疑会遭到质疑,而建立在原有价值观和规范之上的社会中心控制力量也必将随之减弱(即现在社会规则对社会成员的行动约束力有所降低)。即原本已成体系的社会规范系统已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动摇。于是,在旧的合理性部分尚未得到证实,旧的非合理性部分也尚未被新的合理性因素所替代的转型空档期,便是社会问题多发期,而我国现在就处在这样的时期。
转型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开始,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格局的变化很自然地触动了原有的社会关系格局,造成整个社会中的利益重组;同时,人们获取利益的方式和范围随之改变,这两方面促成了社会成员的利益觉醒,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每个人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就变得合法合理, 这种改变在提高社会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贪欲膨胀的不良影响。转型期在进行对内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着对外开放,这在促进我国快速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隐藏着危机。事实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在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刺激和推动下实现的,而非源自内部的自然成熟和积累。这种发展方式虽然迅速,且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进步方面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但是在社会价值观塑造和正常社会秩序维持方面却较少起到积极的影响。如前文所述,在转型期,社会的价值体系本身就处在被质疑所造成的不稳定的状态,且正在寻求改变。这时随着发达国家的大量现代化科学技术同时涌进的还有西方的社会理念和价值观,它们适时地补在了这个思想空位上,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混乱。补进的这些观念并非不好,而是一方面它本身和我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传统价值理念相差甚远,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与我国社会实现很好地衔接。另一方面,利益觉醒使人们开始逐渐将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事标准,于是西方的“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很容易在与我国传统价值观碰撞的过程中被扭曲成为维护私利的幌子。
上述的一系列变化,使我国社会在道德信念领域方面面临严重的威胁。一方面人们不能很自然且明晰地接受和理解外来的新的道德观念,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急于将其转化成新的理解社会和处理事务的方式准则;另一方面在没有分清原有道德体系何为精华何为糟粕的情况下急于放弃原有道德基础,取他山之石而代之。旧的道德体系已被打破,而新的道德体系也很难快速完整地建立。在这样的中西道德体系的冲突对峙中,人们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也开始趋向多元化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在道德的十字路口上找不到正确的方向,随之出现的是道德迷茫和r值取向混乱的状况。再加上面对与市场经济相携而来的“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方式,使得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为利益“让路”。出现道德滑坡、腐败蔓延等状况,从小商小贩,到私企国企,甚至政府官员,“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开始肆虐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于是各种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出现。经济速度发展越快,这种现象就越明显,快速忙碌的社会生活使人们无法停下来思考,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隔阂、相互猜忌、人情冷漠。人们虽然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公无私,什么是乐于助人,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不再愿意去做,更多的人逐渐放弃原本的道德习惯,开始人云亦云地选择“低成本”“低风险”的非道德行为,如此恶性循环,社会道德水平也随之不断降低。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出现裂痕。
想要改变上述现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是一个重新设定的价值体系,而是找回原本存在于内心却被纷繁的物欲和利益淹没的道德良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道德和价值标准的落脚点,取其精华而用才是最有效和持久的方式,而“礼”便是其中之一。
二、化而用之――孟荀之“礼”的现代转化
孟子、荀子两位思想家在对“礼”的传承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孟子将理视为自体的内在规范,荀子则将其更多地描述为外在约束。然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普通人来说,“礼”究竟是内心自有的内约束还是外在赋予的外克制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在为人处世时能把二位哲人所说的“礼”真正转化为我们从心底里认可的精神价值,表现在我们的处事方式上,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自我规范,追求讲原则
孟子的自体内在规范给了我们每一个人重新思考的空间,也许法律不健全,规则有漏洞,但是当我们真正以内心的道德准则为规范时,所有对物、欲的追求都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善。
现代社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前文已经提到,社会发展越快,人们变得越来越短平快地向“钱”看齐,交往中越来越少地体现出“人情味”,于是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平淡和缺乏感情,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贪念出卖人性的事越来越频繁,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最基本的情感信任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交换。
孟子“孺子将入于井”的比喻很形象也很深刻,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这样。当一个人越少地接触社会的时候,他的思想就越纯良,越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着想。孟子说这是因为人天生善良,于是需要将这种天生的道德素养保存下来,这样才能相处的更融洽,社会才能更和谐。是否真的天生善良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几乎每一个人在步入社会之前都曾体验和拥有过与人为善的快乐,也接受过别人真诚的回馈。这说明我们的内心并不缺乏“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只是在经历过社会竞争、冲突和利益诱惑之后选择性地放弃或遗忘了它们。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追求更好更富裕更光鲜的生活都没有错,但是不能以泯灭良知为代价。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整个社会都会变成物欲的工具。
于是我们必须反思,把封存在心里的道德良知重新找回来,在追求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心存“爱人之心”和“敬人之心”,从自身做起,不因外界的诱惑而放弃自己的道德良知。
(二)各司其职,分工不分层
荀子“礼分”的思想不管在当时还是现代社会,都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现代社会当下的发展时期,尤其需要明确分工合作,荀子“礼分”的思想很前卫,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以伦理、智慧、才能等将人分为不同的职业,可以让其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社会混乱,另一方面可以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减少失业的同时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荀子“礼分”的思想也有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地方,需要尤其注意。那就是荀子的礼分有地位、等级之分,且不同分位上的人不具有追求同等利益诉求的权利。我国现在社会中就存在不少因为职业而产生不平等待遇的现象,这是由于长期的思想影响,还有一些旧思想不能在人们的思想体系中根除,因此,就更需要人们下意识去接受和理解没一个职位的人只是在社会中的不同领域奉献着自己,而这些领域的差异并不能成为一个人不能得到平等待遇的借口,社会可以有分工,但是不可以有分层,每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职位上,做着怎样的工作,他都应该和他人有着追求相同利益诉求的权利。社会中的人和团体都必须摒除不平等的思想,真正以平等地态度对待社会中的每一个职位,因为社会中缺少了哪一个领域的工作者都没办法正常继续,所以没有理由剥夺他们任何一项合理的权利,只有平等对待每一个人,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广而践之――儒家之“礼”的价值传承
“礼”作为一个有着深远影响的道德规范,其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远不止于孟子和荀子两位哲人的“礼”,整个儒家的“礼”思想都对道德回归有着查漏补缺、重塑行为的意义。
(一)儒家之“礼”的普遍价值
儒家之“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最普遍的社会规范,它自古与法律、权力、行政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外在约束的特性;与此同时,“礼”也与道德、习惯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而存在的,是每个人的活动原则和行为标准,成为普遍的内在约束力。
“礼”的外在性约束体现在“秩序”和“规范”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既是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又是等级秩序的维护者,在外在规范的方面,“礼”更多得倾向于政治治理,在儒家思想中,“礼”不单单指上级对下级所制定的秩序原则,还包括上级有能力使下级服从指挥制定出的社会规范原则。即在外在约束方面,“礼”实质上并不是和法律、权力、行政中的单独一个相联系而发挥作用的,而是将法律、权力、行政三者统一为一体的中枢神经。也正因此,“礼”作为外在约束,并不是单纯地针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它同时发挥作用于整个政治系统。
作为内在约束的“礼”则更倾向于是约定俗成的道德和习惯法,相对于外在之“礼”,内在之“礼”更侧重于社会生活。“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的,儒家之“礼”从人性出发,总结了自古以来的礼仪道德,自家族之孝道起,延展至社会人伦,国家忠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也愈发凸显,人的社会性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将“礼”内化为个人道德修养。虽然不触犯法律和刑罚的道德修养是每个人的自愿选择,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以“礼”相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每一个人的素质提高就会相应地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为了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大多数人会自觉接受“礼”的内在约束。在执行“礼”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
另外“礼”的外在约束性和内在约束性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而它们的交汇点在于君王,外在之“礼”使王具有“权力”而内在之“礼”使王的“权威性”提高,更具体地说,外在之“礼”因其与“权力”的捆绑性而使“礼”的内在性更受重视,而内在之“礼”因其与道德的趋同性则使王能更有效地执行其外在之“礼”,这种相互作用是国家稳定运行的保障。
(二)儒家之“礼”的现实意义
“礼”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于“和”,孔子在论语中也曾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因此“礼”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帮助辅正人们的道德价值理念;同时作为“规范”存在的“礼”对法制建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礼”在很大程度能够上促进依法治国的发展,能够以外力促进畸形人际关系的改善。
首先,“礼”本身是一个相互的道德法t,不论尊卑贵贱,都要以“礼”相待,“礼”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秩序。在现实社会中,就需要我们不以他人的地位身份作为是否尊敬他人的标准,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就难免会出现社会地位的区分,每一个领域都会有占有主动和控制权的人群,比如食品领域的生产者,出版界的出版商,政治领域的决策者等等,每一个领域都会有该领域“权力”的掌控者,在此称之为“该领域的地位上等者”,社会越细化,分工越明确,这种“地位分化”情况就越明显,但是在某领域的“地位上等”并不能成为不考虑和尊重他人的理由,不是掌握着该领域更多的资源和更优越的地位就可以为所欲为,人们可以在地位上有等差,但所有人在个人生活上应该是平等的。“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也就是“礼”的精神中所带给我们的“敬人”思想。这也正是道德信念重塑过程中最起点的地方,更明确地说就是,无论处在怎样得社会地位上,都不应该以优越性谋私利,在行事的时候要本着对他人尊重,对他人负责的心态,以“敬人”的原则去处理每一件事,重新找回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重信任与默契,这才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应该有的样子。
其次,在“礼”对“法”具有借鉴意义这个角度看,一方面儒家从人性出发谈“礼”,而法律和各种制度的制定的目的本身就是使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因此也需要从最基本的人性出发,这样才能照顾到最大多数人的需求,当法律本身具有了契合人性、以人为本的特点,在无形中就会使守法者更自觉,使执法更有效;另一方面,儒家之“礼”是随着社会的长期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得到肯定的,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约定俗成的,涉及到很多中国传统礼节、习俗,其中一些可能不必用强制力来约束,但是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也一定要考虑借鉴,并有所体现,融“礼”于法,这样能够达到以法律的外在刺激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认同,达到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的目的,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视和尊重,也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使中国传统道德在与外来文化中的价值冲突中逐渐显现其本土优越性。当然,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礼节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部分应及时变通和适当舍弃,在发展中保留核心价值并有所取舍有所创新。
总之,儒家之“礼”在当下社会中既可以唤起人们思想上对道德的遗忘,又可以补足人们在行为上的道德缺失;既可以从宏观上树立道德规范,又可以在细节中唤醒良知。因此,研究和深入发展并切实应用儒家之“礼”对于完成经济和道德的双向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M].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2]赵维森.孔子的精神世界――《论语》思想的体系化解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
[3]阎志刚.社会转型与转型中的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1996(4):86-92.
[4]黎民.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问题的因果性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4(3):76-83.
[5]施松青.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及其治理[J].浙江社会科学,1997(1):58-60.
[6]成志刚. 论转型加速期我国社会问题的特征及控制对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21-24.
[7]刘书正.先秦儒家礼学思想解读[J].管子学刊,2012(3):39-42.
[8]李耀.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功能[J].大众文艺,2013(4):31-32.
[9]徐朝旭.论先秦礼的德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7(4):79-84.
所谓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和科技手段,探索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新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手段,又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如企业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标准化管理等,逐渐融入到现代企业和管理之中,并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所接受,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就无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担负起新时期的政治使命和历史重任。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借鉴和吸收现代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二、创新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
任何一种理论或思想用于指导社会实践,都需要科学的表达形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
1、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建网络化政工体系。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等媒体的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挖掘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巨大潜能,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更为新颖、有效、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
2、借鉴科学的管理理念,创建规范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借鉴科学的管理理念,积极规范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要维护企业界在改革时期的稳定与发展,职工队伍建设是关键,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必须及时把握员工的思想状况,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正确看待、理解和支持改革,切实把全体员工的思想感情统一到企业的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上来,只有这样,改革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改革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后矿电厂把员工的思想教育和国防教育艺术团建设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使广大职工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向先进企业管理模式靠近。同时,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体制轨道。实现了管人、管事、管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有效,对生产经营的作用由以往的号召型转为切入型,促进了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
三、丰富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在形式上创新,更重要的是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建设的实际,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
1、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创新。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企业的广大员工,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西方现代抽象绘画包括了许多流派、许多风格,其中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画派总结出了一整套有关抽象主义艺术的理论,主要艺术思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艺术不是客观自然的摹仿,而是内在精神的表现;其二,艺术表现应是抽象的,而具象的图像有碍于精神的表现。
瓦西里・康定斯基(Kandinsky Wassily ,1866~1944)俄裔法国画家、艺术理论家,1866年12月4日生于莫斯科。早年在莫斯科学习法律和政治经济学,1896年移居慕尼黑开始拜师学习绘画,创立“青骑士”团体和跃动的纯抽象风格,曾任教于包豪斯设计学院,有《论艺术中的精神》、《回忆录》及《点、线、面》等著作出版,对发展现代艺术起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抽象主义的鼻祖。
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理论把艺术活动看做是纯粹精神领域的事情。他在《论艺术中的精神》一文中说:“灵魂与肉体密切相联”,它通过各种感觉的媒介产生印象,被感受的东西能唤起和振奋感情。在康定斯基看来,艺术与自然是两个独立的“王国”,各有不同的原则和目标。艺术应独立于自然而存在。一件艺术品的成功与失败,最终取决于其“艺术的”及“审美的”价值,而不取决于它是否与外在世界相似。
康定斯基的绘画,在1910年转为彻底抽象之前主要趋于野兽主义风格,他曾经在巴黎停留数月,在那里他接触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野兽派和立体派的绘画,这对他日后抽象绘画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启示。在康定斯基早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特别强调色彩的表现力在绘画中所起的作用,这期间的绘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看到凡高、高更的影子。他认为色彩在绘画构成中占有主要地位,同时色彩与线条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联系,具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表现力,这也许就是康定斯基对“艺术独立性”的理解。而康定斯基认为艺术的独立性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艺术要独立于自然而遵循自己的法则存在,不能拘泥于现实世界。其次,艺术不是理性世界的产物,不能遵循客观的、自然的法则而应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应,是感性主观的产物。他把包括感情在内的“内在因素”当做决定性因素,而把“外在因素”(作品与形态)只当做借用因素,从而得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由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所决定的”,他说:“凡是由内在需要产生并来源于灵魂的东西就是美的”。
康定斯基把绘画里的物象比做音乐里的旋律。认为交响乐里旋律作用是微弱的,重要的是“各个部分的平衡和系统的安排”。在绘画上,图形与色彩是否成为某个物象,也就是说,是否有可辨认的自然物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与色在画面上的组织结构。他认为在画面上一个“点”是基本元素,使空白的画面,“受孕结实”,而画面上一条水平线是冷静的,象准备接受重荷的基地,一个三角形,可以唤起活泼的激动,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圈接触产生的效果,不亚于米开朗其罗画上的上帝手指接触着亚当的手指。在康定斯基的造型观里,自然物象的形具有内在的音响,画面上的形要能够唤起内在感情,从这种造形观出发,他创造了一套自己的造形语言,形成了自己的图形特色。他认为色彩与形组织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是图形之间的组织还是色彩之间的组织或者形与色之间组织,对于康定斯基来说都是靠他“内在情感”的杠杆来调节的,一方面他提出画面构图是“构成的”。画面各部分之间要有精密系统的布局,另 一方面又指出,在这些表面结构的后面必须有一种内在的“隐秘结构”,建筑在纯精神基础上的结构。
抽象主义的美学观念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沃林格尔的著作《抽离与情移》,他认为,在艺术创造中除了情移的冲动以外,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冲动支配着,这便是“抽离的趋势”。人们的心灵既然不能在变化无常的外界现象中求得宁静,只有到艺术的形式里寻找慰藉。人们既然不能从外界客观事物中得到美感享受,使客观物象从其变化无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来,那只好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久的价值,重点从“深层心理需要”的角度阐述了艺术的抽象倾向与情感的关系,作者自称这本书是“成为理解这个时代一切重要问题的开门咒”。沃林格尔的理论,影响了包括康定斯基在内的很多表现主义画家。最早的抽象主义绘画便是由康定斯基于1910年前后创作出来的。沃林格尔是康定斯基的朋友,他积极支持表现主义运动,并为之扩大影响。 抽象主义的产生除了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外,还有受到工业、科学技术推动的原因。现代化的建筑和环境要求精练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机器运转的速度、力量、效率这些对视觉来说比较抽象的因素,刺激艺术家去做创造抽象美的尝试,抽象主义艺术的产生是对写实艺术的补充。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 、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
其实,从历史上看抽象艺术由来已久,世界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中都有抽象图形的出现。中国的彩陶、阿拉伯的早期艺术、蛮族美术,尤其是中世纪哥特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广泛运用抽象图形。但是,它们常常主要在装饰领域中,作为一种物质创造的附属部分存在的,同今日抽象艺术家以艺术品的主体来看待抽象语言有着质的差别。那么,为什么在 20 世纪,艺术的发展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这恐怕与 20 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精神境界和物质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首先是关于世界的基本构成,从宇宙于元素,恒常的运动、几何的形态。 其次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的最本质的存在形态和运动方式。今日的机器、车辆、建筑、家具等等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全部都采取了几何的形态。生活在这样景观中的一代人,已经十分习惯于抽象形态的存在了。抽象主义艺术从原始艺术、中世纪的宗教艺术、非洲和大洋洲艺术、东方的文字、书法中吸收了养料,也从中国的老庄哲学、佛教禅宗中择取了适应20世纪西方哲学和人们心理状态的理念。不少抽象主义作品表现出逃避现实、社会虚无主义的倾向,但也有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具有积极、进取和乐观的思想感情。多数抽象主义作品的着眼点在于艺术形式的独特创造。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他参与了俄国的早期实验艺术运动,他为莫斯科艺术与文化学院起草了教学大纲,1921年,康定斯基因为俄国开始排斥“构成主义”和“至上主义”艺术而对革命的热情幻灭,因此他离开俄国返回德国,受格罗佩斯的邀请加入了包豪斯学院,受到格罗佩斯的《包豪斯宣言》的极大影响。在包豪斯的教员当中,他是从开始就对这所学院的宗旨和目的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位。在这个时期也是康定斯基艺术创作的时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抽象主义画家,他来到包豪斯任教,对于学校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康定斯基认为,“未来的艺术一定是多种媒介的综合,不会再是单一媒体的表现”。从这个观念出发他自然认为所有的技术都应该为设计这个中心服务,他对于统一综合学科和媒介的主张,使他自然成为格罗佩斯的重要合作者,因为他们在观念上具有相似的内容。康定斯基来到包豪斯学院以后,取代了施莱莫的壁画工作室“形式导师”的职务,同时设立了自己独特的基础课程,严格地把设计基础课程建立在科学、理性化的基础之上。在当时的一些美术学校,基础课程基本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没有任何理论支持,也没有理论依据。康定斯基所教授的基础课程对于技术的强调是本质内容,理论的依据和支持则是基础课程的精神内容,两个方面互相协调,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对于形式和色彩的系统研究,并倡导形式与色彩的研究要结合具体设计项目的应用。他主张要求学生设计色彩与形体的“单体”,然后把这种单体进行不同的组合,从中研究形体、色彩的结合方式和产生的视觉效果。 康定斯基对于包豪斯学院基础课程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绘画的分析,二是对形体与色彩的理论的研究,他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理论开始,然后逐步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的设计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这样说,使抽象绘画艺术成为准科学(非具象)运动的最大受益者是设计界。与抽象艺术同时发展、并互相影响的“三大构成”,可以说从包豪斯开始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世界上大多数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例如,研究色彩冷暖与形式的变化关系,对色彩的纯度、色彩的明度、色彩的调和关系、色彩对于人心理影响,他都通过严格的教学方式进行逐步的引导,最后使学生完全掌握色彩与形态的理论,并且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在设计项目上。
康定斯基之所以能够成为包豪斯最有影响的成员,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现代抽象艺术的先驱,还因为他能够系统清楚而准确地表达他的视觉和理论上的概念。在教学和艺术理论方面为包豪斯设计学院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康定斯基自己为学校编写教材。1926年,他把他的构图课程《点、线到面》一书出版。康定斯基的这本书,想给艺术作品的要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下一个比较绝对的定义。在教学方法上他注意学生的自我体验,避免现成技术的传习,注重学生对结构特征的把握,避免摹仿实物,注重学生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气质的课题,自由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康定斯基在包豪斯创立的基础课程的这些特点,的确是对世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大贡献。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课程改革上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学习和研究康定斯基的艺术思想和他在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鼓励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独立性,不仅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每一个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这也是康定斯基的艺术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毕加索:《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德・保尔福格特:《20世纪德国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 范梦:《世界美术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5. 美・奥托.G.奥克威尔克、罗伯特.E斯延森等著.牛宝宏译:《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 李惟妙:《康定斯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以人为本 育人思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意义和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这一问题则成为实践的难点。
1为什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1.1“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儒家多为现代教育贡献者,儒家的思想教育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思想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现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很多的可取之处,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儒家思想教育理论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为绝大多数人接受,必须要“以人为本”为核心,才能实现其作用。而现在的教育是以灌输为主!
1.2社会发展的必然有要求
社会是由众多个体、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构成的。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和方面需要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社会才得以快速发展。人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只有人自己发展了,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发展。
1.3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教育要“以人为本”为核心,忽视了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显现出来,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取得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4当今大学生和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当今社会仍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素质教育,高校学生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自己有分析问题解决和问题的能力,不需要再接受思想教育了,而学校由于缺乏相关专职教师也就把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让学校领导承担,解答学生疑问不全面。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2以人为本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1更新观念,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的溺爱中成长,社会阅历较浅,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面临这花花世界,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需要加强教育引导。要发挥各方面力量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提高教学质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2以人为本,进行情感管理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老师在工作中应加强和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沟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激发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认同感,把师生关系升华为朋友关系,使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以情感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掉命令式、非自愿学习的教育方式。
2.3开展丰富的社会活动,使学生走向完全社会化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他们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不二选择,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办法,在教育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通过与社会接触,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去摸索、去探索人生的真谛,了解乡情、民情、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使其自觉拥护党的政策,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2.4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高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切实开拓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把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实现网络的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统一,不仅要求使用网络传播的知识能够让学生从中收获到许多,还需要通过网络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相关的知识,进一步地对知识点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其生命力和教育力。
3结语
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就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成材后报效祖国。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而“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为此,需要深化“以人为本”育人思想,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用现代语言叙述“七夕”文化内涵,让“七夕”这一古老节日重焕生机,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文化自觉、自信。”
上世纪90年代,西方文化思潮席卷而来,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受到年轻人热捧,至新世纪,这股西方文化浪潮日渐汹涌,在此冲击下,清明、中秋、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许多人发出感叹:传统文化真的没落了。如何复兴我们的传统文化?
2001年,红豆集团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高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大旗,成功策划了首届“七夕・红豆相思节”,倡导人们过自己的“情人节”,此举引发轰动效应,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著名诗人余光中盛赞红豆此举是“用红豆抵抗玫瑰”。此后,每年“七夕”,红豆都投入巨资,通过笔会、晚会、情歌大赛、寻找当代王维诗歌征集、爱情故事大赛等形式,不断创新,运用不同载体,诠释七夕,歌赞爱情,给“七夕”这一古老节日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延伸、丰富其文化内涵,倡导正确的爱情观、家庭观、道德观。红豆集团矢志不渝打造“东方情人节”,努力挖掘、拓展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时至今日,“七夕”这一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并焕发勃勃生机。
红豆是有形的情,情是无形的红豆。情是红豆文化的核心,这个“情”在红豆既包含亲情、乡情、爱情、友情这些人间真情,也体现在热心公益、弘扬传统等社会责任上。红豆集团通过打造一个民俗节日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完美融合,是红豆人的创新之举,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之广泛,公众响应之积极,堪称奇迹。红豆的创新之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正逐渐加深对七夕节日内涵的认知,送红豆、香囊等中国式的过节方式趋于流行,这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这其中,弘扬七夕文化的首倡者――红豆集团作出了积极贡献。
倾情十一载,浓浓红豆情。今年是红豆集团举办“七夕・红豆相思节”第十一个年头,一台以“我们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