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7 11:38: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学习经验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初中历史;初中生;提供;框架
对于刚从小学生活步入初中学习的初中生们来说,他们还处于懵懂的阶段。初中是他们开始走向独立的垫脚石。在生活上,他们即将独立上学,独立照顾自己的起居。在学习上,他们将开始独立探索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法。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的一切,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因而,当面临着新增添的学习科目时,学生们就开始感觉到盲目。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协助学生们逐渐适应这个阶段的学习,让他们在摸索与协助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们为初中生的学习提供框架是十分有必要的。总结个人经验,我觉得有以下三个重要框架。
一、提供知识的框架
历史是以一门新学科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们的面前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的学习是新鲜而刺激的。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们,固然希望学生们保持对历史的这份热忱,因为这必将影响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思维方面的踊跃。为了便于学生们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了解历史学习的方向及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任务,我认为教师们有必要向学生们提供历史知识框架。历史知识框架分为总体框架和具体框架两个方面。首先是总体知识框架,这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我们必须保证清晰熟络地了解初中历史教学,并保证将其以框架的形式简单、明了、完善地呈现在初中生们的面前。对于总体知识框架,教师们既要体现知识的涵盖,又要体现教学时间的安排。在框架中体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们在历史学习时不至于断篇,能联系前后知识进行记忆。在框架中完善地体现知识大纲,不至于让初中生盲目与松懈。在框架中体现教学时间的安排不至于给初中生一种紧迫与慌乱感,能让他们沉着冷静地跟从教师的教学。总之,历史教师们利用知识框架开展教学可以说是为学生们打“预防针”,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免疫力”,做到心中有数的学习。
二、提供方法框架
初中生的名义就意味着学生们离开了小学生学习,在初中学习中,他们将成长,他们将独立。初中学习是培养学生们独立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协助学生们探索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因而,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奠定学生们学习高中历史的基础,为了给学生们一定的学习启蒙,教师们应为初中生们提供方法框架。
1.学习方法框架。
历史的学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很多初中生在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故事、人物串联起来的。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伟大的人物就是历史知识的掌握。当然,作为历史教师的我并不否认学生们的这个观点。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历史故事上演,当更多的英雄人物出现,学生们在学习中就出现了混乱现象。在考试中往往就表现为张冠李戴。这当然是学生们在历史学习中忽视的地方。历史学习方法框架主要是指导学生们按照一定线索与规律去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可以根据时间顺序,在每一个章节的学习中,学生们可以根据时间顺序列出重要知识点。这样就可以相应避免知识混乱的想象。学习方法框架不仅仅是给初中生们的参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将其演变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记忆方法框架。
其实,记忆方法框架与学习方法框架是大同小异的。教师们提供的记忆方法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自身经验总结的。相对来说,这种记忆方式更加有效,但是并不代表这种记忆方法是绝对的。因而,对于初中生们来说,这也仅是一种参考。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我觉得有效的是时间顺序记忆和联想记忆。按照时间顺序记忆历史事件最起码保证了历史时间的正确性,当然在整个记忆中也是有序条理的。而联想记忆相对来说就更加丰富,当然也需要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提供小组学习框架
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 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研究内容:
1. 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 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 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 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 的实践方案。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 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 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 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4-3——4 ) 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 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 (2014-5——2014-11)
第一阶段:2014-5——6 1.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 3 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14-9——10 1. 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 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 2014-11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3-11第一阶段:2013-4——11 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14-12 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4-7——9)
预期研究成果:
本文中笔者对于贯彻落实新课标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期望对于该领域的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新课程赋予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所以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在刚开始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决定了学生今后在该门学科中投入的精力,具有启蒙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对于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增减,来贴合学生的兴趣方向,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化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质,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小实验或者布置一些家庭实验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化学的乐趣.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可以进行调查,筛选出学生最想学习的知识来进行扩展和深化,这对于今后进行课本内容的介绍与讲解也有一定的预习作用.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实施研究型教学.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平常可以安排一些小型探究性生活实验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突出化学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会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培养其科学素养,并将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或方向进行传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合理过渡,实现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突破口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能力.
最后,对于学生的成绩考核要全面辩证地进行评价,可以将综合成绩划分成多个方面,包括小实验的表现、课堂活跃度的打分等,不但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考核,还要进行实验能力、化学分析思考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达到客观、正确、全面的评价,才能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
1.落实新课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能会遭到削弱.随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课堂气氛和效果也许会有所改善,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遭到了削弱,教师缺少了以往的引导作用带给课堂教学的方向性,容易导致教学偏离初中生可接受的范围或是学科涉及的范围,或者在学生需要引导才得出最终结论的时候,教师反而不敢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这一过程,这样的现象是不正确的.学生的自由探索固然重要,但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发挥其引导作用才能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走得更加顺畅和快速.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效,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才能被调动起来.
其次,教材内容易遭到忽视.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不需要教师再像过去那样照本宣科地进行授课,但课本知识的灌输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结合课本知识来进行环保教育,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着重培养学生“身边的化学”意识.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或者观察到什么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2.解决的对策
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性分析,在适当时候给予提示或引导来帮助学生分析结果.
其次,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归类整合进平常的课堂活动中,寓教于乐的效果更好.
最后,化学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非课本里,所以,多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或是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某种现象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教学经验总结与分析
1.化学探究性实验耗时长问题
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设计实验来供学生分析,但往往耗时过多,难以保证基础知识的完整传授,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有所侧重,选择和课本主要内容贴近的实验进行设计,而且要有一定的结论产生.教师还要由浅入深地进行安排,对于学期末的探究实验,就可以选取其中的几个环节由学生进行探究.
2.重视化学概念的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英语;记忆;单词
学习初中英语首先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但是由于教材内容量较多,学生不得不去记忆大量的单词,同时带来了经常忘记单词的问题,很多学生面对大量的单词感觉力不从心,始终找不到诀窍。记忆单词能力差的问题不但会影响学英语的兴趣,更会直接阻碍英语水平的提高。尽管记忆英语单词没有完全的捷径,但英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来提高记忆英语单词的能力。以下就是我对初中英语单词记忆方法的一点经验总结。
一、拼读记忆法
认识单词的音标有助于记忆单词,因为根据规律可以发现,音标的发音往往和单词的拼写有固定的关联,也就是说一个发音通常对应着固定的字母或者字母组合。所以,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了音标,能够准确把单词发音读出来,那么单词记忆就会变得简单。比如:短音/u/通常τψoo的字母组合,而且后面通常跟着字母k,当后面跟的字母不是k时则通常发长音/u:/。如果学生总结了这个规律,就可以很快根据读音来记忆单词的拼写了。同样,如果一个单词符合发音规律,那么看到这个单词就能得知它的发音,还能提高听力水平。再举一个复杂的例子,很多单词比较长,学生先根据音标读一遍,等熟悉了发音后,可以通过音节找到规律,比如i/ma/gi/na/tion,长单词的记忆就会简单很多。总结的多了,学生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拼读单词就会得心应手了。
二、构词记忆法
单词的构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说我们常见的名词变为动词,形容词变为副词等,一个单词加上固定的前缀或者后缀就成了新的单词,这就是派生记忆法。举个例子,形容词wonderful加上固定的后缀ly后变为了副词wonderfully。形容词前加ab代表脱离、相反的意思,例如normal(正常的)前面加ab变成了abnormal(异常的);名词前加anti代表反抗的意思,例如war(战争)变为antiwar(反战的)。还有一种是合成构词记忆法。有的单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组成的,所表达的意思是两个单词的叠加,比如,super(大的)和market(市场)合成supermarket(超市);news(新闻)和paper(纸张)合成newspaper(报纸)。
三、联想记忆法
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运用了单词之间互相联系的特点。联想一般从近义词、反义词、同类词等角度入手,通常遇到一个单词就会联想出一串单词,形成一个有序的单词组块,有利于单词记忆。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近义词的联想记忆法,当看到单词need(需要)时,可以联想到单词require,entail,involve等;当看到单词little(小)时,可以联想到samll,tiny,short等。同样,也可以联想到单词的反义词,比如看到expensive(昂贵),可以联想到cheap,inexpensive,penny-a-line,threepenny相关词。也可以进行同类词联想的记忆法,比如看到wife,就也可以联想到child,husband,son,dauther等单词。也可以通过联想场景进行记忆,当看到单词thief(小偷)时,可以联想到police,arrest,heartbroken等。另外,还有一种联想记忆法,可以把看起来没相关的单词归纳在一起记忆,通过编顺口溜或者故事的方式串在一起记忆,比如以o结尾变复数加es的单词记忆口决,hero、tomato、potato这几个词串在一起编成一句顺口溜:英雄喜欢吃西红柿味的土豆。
四、重复记忆法
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对人们的记忆做过实验,结果显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同一个事物如果在初次接触后7日内不重复那么人们的记忆就会受到限制,最终就会遗忘。根据这个规律,建议学生记忆单词的时间间隔先短后长。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经常复现英语词汇,克服遗忘现象。课堂上教单词时,让学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重复识记,加深印象;讲解课文时,结合教材的内容有机自然地再现;课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听写、翻译、完成句子、同义答配、造句等,使学生在多次的复现中巩固所学词汇。它是指对所识记的单词重复记忆的方法,例如:今天学的单词,在当天背熟之后,第二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二天都应复习一次,这样才能形成长时间的记忆。只要坚持不懈,效果一定是很明显的。
五、语境记忆法
引导学生通过短语或句子记忆单词,注意词的相互搭配及用法特点,不去孤立地死记硬背单个的词。因为人们交流用的是句子而不是单词。所以只有学以致用,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所学新单词。例如:教学alone,lonely者两个词时,可以造两个句子来区分:I was traveling alone in the lonely mountain.我独自在荒凉的山谷中行走。I didn’t feel lonely,though I was alone.尽管我孤身一人,但我并不孤独。只有在短语和句型中,做到词不离句,才能把单词记得牢。
综上所述,记忆英语单词尽管没有完全的捷径,但是如果找到合适的方法也会事半功倍。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记忆的遗忘规律,经常性的复习,采用有效的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可以大大提高单词记忆能力。笔者认为,老师在讲课时要从课文、课后练习、作业等多个方面加深学生的单词记忆,让学生多动用手眼耳口去记忆,最终要回归到句子中,提高综合运用单词的能力。老师要调动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只要方法得当就不会觉得枯燥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辉,邱永.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5(37).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注重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注重强化德育实效性,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推动学校德育的改革和创新,创建*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主要工作
(一)检查推动各县(市、区)、市直学校贯彻落实和推广全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即中山会议)及我市的这一会议精神。
1、组织调研,检查指导各县(市、区)、市直学校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广中山市“部门联动,教化育人”的经验、阳山县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的经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2、认真总结我市学习推广中山经验的做法,在全省学习推广中山经验座谈会上作汇报准备。
(二)组织学习和试行实施《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引导学校德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实施“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1、组织力量对各地班主任培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
2、组织培训市级名班主任培训对象,并对市级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进行阶段性考核,树立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育人效果好的班主任先进典型。
(四)配合省实施“广东省中小学德育骨干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学校德育骨干队伍建设。
从*年起,省用2-3年时间,对全省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主管德育校长和主任进行轮训。轮训形式是采用省集中培训和市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市将根据省的部署和要求,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五)推动“课改加强德育实验研究”深入开展。
1、督促参与省聚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交流活动,按时按质选送优秀课例。
2、加强对课改加强德育实验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和结题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六)组织开展“感受建设成就,感悟时代精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今年我市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市20周年为主要内容,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道德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感受建设成就,感悟时代精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充分利用教育部、提供的“形势教育大课堂”的资源组织学生上好“生活新变化”、“社会新气象”、“农村新面貌”、“科技新发展”、“国际新形象”、“未来新蓝图”等六课,引导中小学生用“小眼睛看大发展”,了解身边的变化、家乡(社区)的变化,共同见证祖国、家乡(社区)、学校、家庭的发展变化,并引导学生为家乡、学校发展提建议、做好事。
2、组织开展“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书信活动。
“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活动,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以书信形式向校长和老师倾诉心声,与校长和老师进行感情沟通与交流,实现学生与校长的互动。通过书信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感悟、承担责任。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校发展我成长”为题,表达感谢学校之情;二是以“假如我是校长”为题,为学校发展献计策。
(七)组织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
为配合全省和我市实施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根据省教育厅的部署开展这项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向广大初中学生宣传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广大初中生认识到报读高中阶段学校就是增强个人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向广大初中学生宣传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资助政策和就业前景,引导初中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高中阶段学校,引导初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学习,作好人生规划,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活动一是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二是由思品和综合实践课教师结合相关课程进行专题教育;三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作宣传引导。活动分试点和推广两个阶段。*年春季学期为试点阶段,*年秋季学期为推广阶段。省将于*年春季开学后对各市、县(区)政治课教研员和初中思想品德课骨干教师分层培训,各市、县(区)负责开展相关教师的全员培训。
(八)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三预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1、抓好四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三预机制。
一是继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今年的C证培训,除市集中培训外,还将实行县组织,省、市派专家指导、授课的模式,加快C证教师培训的步伐,同时争取省的支持,在我市开展一期B证培训;二是抓好省级示范学校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幅射指导,提高实效性;三是抓好“*”第一批实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第二批实验课题能立项;四是配合省的工作,推动县(市、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
2、突出重点强化针对性和有效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教学研究,培训心理活动课辅导员,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巡回展示,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九)积极推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的校园文化。
引导中小学校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总结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研究制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评选一批市级安全文明校园。
(十)加强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
1、与司法部门抓好“法制漫画”的评选和展览工作,推动中小学生学法活动。
2、抓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凤城生态园基地的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利用基地活动抓好普法教育。
(十一)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建立家校合力育人工作机制。
组织家庭教育专题巡回演讲、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关键词:生本意识;个体差异;自主合作;探究评价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很多知识都是略懂,没有深刻的记忆和深入的理解,也无法学以致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还不够牢靠,当然也与初中语文老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对各种知识进行记忆,而这正是学生最反感的地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老师再不采取相关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会落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会降低。
2.教学手段呆板陈旧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学的终极阶段,是学生从懵懵懂懂地被动接受教育的阶段到主动有选择性学习的高中阶段的过渡时期。处在这个过渡时期,老师应利用丰富的、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丰富的教学手段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使用前辈所留下的备课材料,教学手段年年不变,缺少创新和趣味。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厌烦,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读写能力偏低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日益成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它也给语文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网络的发展和使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习惯等,导致了学生书写能力下降。他们会在网络上寻找各种有趣的文章,并更愿意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出老师所需要的作文。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
1.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生问、老师答或者是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而是要变革为学生问、学生答、老师补充的新模式。当课程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时,老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些“语文疑问答题卡”,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想问的问题写在卡上,然后随机分发给其他学生,最后谁拿到卡片,就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回答解答。最后,老师读卡片上的问题尽心解答,并分析其中的错误与正确,对一些回答的很好的答案,也要详细讲解,让学生如醍醐灌顶。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勇敢地提出问题,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能学以致用,对问题和答案产生深刻的记忆,充分锻炼学生解疑答问的能力。
2.培育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我国的国家文化,是我国的根本语言。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除了一些学习能力和知识方面的训练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发展成长为性格良好、人格健全的综合型人才。
3.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将课堂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彼此解疑答问,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告诉我们,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而更重大的意义是,学生在互动中彼此倾诉、聆听,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谦虚好学、团结合作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模式和手段的转变
1.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老师要不断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老师的专业成长公式。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总结外,还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同时,老师要学会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并吸取他人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因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科研,研究出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要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给学生一些值得他们去思考、会主动思考的东西才是最有效的。
2.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实施
面对这些生机盎然的初中学生,身边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是最有效的。教育在于育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懂得终身学习的人才。就初中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而这也是新课程环境下老师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教学观念。老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客观的评价,以肯定学生的付出、成果,让学生受收获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生已经有比较独立的思考能力了,在语文学习中不能再充当被动的参与者,他们对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的意愿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课堂教学安排中,要通过创设有效载体,调动和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指导,进行相关的双边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老师除了利用自身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综合起来进行创新,将原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筛选出一部分,将其中一些内容交由学生进行讲解,将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师设计的探究思考题上。探究思考题的设计要综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难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基础进行教学探索。在学生积极讨论的同时,不仅能及时收到探究教学的实效,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4.实施分类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另外的问题,首先就是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实施因材施教,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老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兼顾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为了保证整个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分类要求、分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几个不同能力水平的层次,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让学生在教学和考试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考试考核中,对后进生单独设计题型,只作基础性知识要求,以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平衡发展,促进语文教学成效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团体心理
一、“团体心理”特点分析
初中学生是生理和心理变化最快的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初中生的“团体心理”有着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模仿、暗示、从众、服从。模仿是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摹拟一个榜样行为的社会行为心理现象。暗示是指主动实施者对被动接受者的行为影响。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视线接触来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并采用目光注视学生的练习,表达赞许、提醒、制止或警告。从众是个体在团体舆论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团体保持行动一致的社会行为心理现象。判断个体是否从众,从众多现象中可以归纳出四种不同的情况:(1)表里一致的从众;(2)表从里不从;(3)里从表不从;(4)表里一致的不从众。由于从众表现的复杂性,体育教师要多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体育教学,才能防止学生中出现表从里不从的抵触情绪。服从是按照他人意志,团体内部行为准则或社会规范来约束行为,以求与团体保持行动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按照体育教师的指挥做各种练习,都是服从的表现。
二、“团体心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开始部分(引起注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始部分是一堂体育与健康课的开端。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开始部分是关键,组织得好,学生就很容易进入状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能配合老师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如果组织不好,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分散,吸引不到学生的眼光。(2)准备部分(热身、活跃身心)。准备活动是教学的正式内容,也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课的质量和效果。准备活动要根据课的目标、主要学习内容、学生的特点与上课的条件来确定。选择的活动练习将对身体产生全面影响,以便有效地调动身体全面进入运动状态。根据主要部分,选择上肢活动:如“找伙伴”、“脚拔河”等团体活动,引导同学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进入课的主题,增加互动,舒展身心,发挥准备活动应有作用,这些团体活动,要常变常新充分发挥其效能,绝不可忽视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3)主要部分(提高技术、技能、技巧、特长专项活动)。主要部分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知识、技术教学、发展身体素质和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环节,相对运动量也较大,在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过程中,可以灵活穿插一些团体心理辅导:“五福娃接力赛”、“突围闯关”等,通过活动让同学们在动口、动手、动脑、动情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点滴小事中培养良好的品德,激发美好的情感。(4)结束部分(团体游戏放松)。这是整堂课的收尾,完美的结束活动,能吸引学生,使他们兴趣盎然,激发他们在今后进一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使他们在游戏探索中享受成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体育界有一句话:“放松是通往冠军之路的捷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放松整理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学引导者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放松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结束部分都感到愉快、温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同学因为有你而快乐,集体为你而光荣”的心理体验。如通过组织“学会赞美”、“大风吹”、“滚雪球”、“回旋沟通”等团体心理辅导游戏,让师生在一阵阵由衷的欢声笑语中,充分放松心情,让大家感觉课虽结束,可意犹存,心起涟漪。
团体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做好学生心理调查,及时跟踪变化。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与国家教材做好完美衔接,并培养体育骨干、小组长,建立和谐互动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三年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效果,接受团体辅导的学生大多数能保持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有合作、交流的愿望,学习兴趣较浓、信心较足,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强,同时也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