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0: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际贸易实训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setting is essential to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curriculum: lack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ours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experimental software update lag and so on. By introducing course contests and simulation scenario training platform in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urriculum,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 in Gui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improved ,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which effectively optimize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关键词:POCIB;实践课程;创新
Key words: POCIB;practical courses;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88-03
0 引言
国际贸易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属于实践性、应用性及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开设该专业的本科及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专业实践教学及课程创新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势在必行了。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在加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方面主要是通过购买和使用相关外贸模拟软件,在实训机房完成各个外贸环节来完成操作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进出口基本流程和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内容缺乏真实性,学生毕业后很难与工作岗位对接。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实践课程教学,缩短学生的业务适应过程,是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POCIB大赛,引入学科竞赛模式,不仅让学生在竞赛中通过仿真体验式全面掌握实际操作的全部技能,而且使学生全面了解工作岗位需求,懂得各相关机构的的运作方式,为更好地与真正的工作岗位对接起到关键作用。
1 POCIB简介
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世格公司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POCIB是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超仿真的国际贸易学科竞赛,集函电写作、商务谈判、价格核算、单据制作、业务拓展等内容于一体。学生以20人为一个团队,要求20天完成20笔外贸业务,参赛的学生以虚拟的企业法人身份成立一个进出口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分布于全球10个国家,包括中国、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彼此之间的贸易关系,为公司创造最大化利润。系统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从跟单能力、业务能力、学习能力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通过POCIB超仿真的外贸实习软件进行体验式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大大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有效增强。因而,在目前条件下,参与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网络大赛是高校国贸专业实习良好的实习形式[1]。
2 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现状及问题
2.1 综合性实验课程项目有待开发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指出,综合性实验是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多门课程知识的实验。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东盟实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单证实务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属于上机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只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和单证实务实习,与其他学校的实验课程设置达20门之多有很大的差距。另外还有已开设的上机实验项目主要是依托课程而设置的,比如48学时的国际结算、56学时的报关实务分别有16学时是上机实验,都是融合于理论课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这些课程的实验主要以模块训练的方式来训练基本技能的,缺乏动态型的业务操作与训练,且涉及的仅仅是本课程的综合知识,而不是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这样的实验项目设置,学时少,学生学得匆忙,容易忘记,技能训练不扎实,在POCIB大赛中就显现出来了,那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因此,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成为国贸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校企合作实习流于形式
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校企合作实习的模式从理论上是最好的实习方式,学生在企业里学到真正的实践知识,得到真正的锻炼。但是,在实践中,校企合作的实习方式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的校企合作专业实习课程主要有认识实习和东盟实习,认识实习属于集中式的“调研实习”,东盟实习属于“放羊式”的分散实习。认识实习在学生学习的第三学期开设,主要的做法是集中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或企业参观访问,在企业里流水线地参观企业生产流程或听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出口情况,参观后要求学生撰写实结,提交实习报告即可。东盟实习在学生学习的第七学期开设,东盟实习一般和毕业实习捆绑一起,给学生更多的就业时间,学生回校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即可。这两种专业实习共同的不足是实习内容单调,学生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直观的认识,缺乏有效的体验,训练力度不够,东盟实习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基本属于“放羊”状态,且考核松散,实习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难以取得专业实习的实效。
2.3 实验室模拟实习软件更新滞后
目前,由于到校外企业实习还存在有诸多困难,因此很多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都纷纷建立各类实验室仿真模拟平台,通过购买一些国际贸易模拟软件来实现,比如南京世格的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训软件等,这些软件以仿真的方式对国际贸易进出易的基本过程进行模拟,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里体验国际贸易流程,锻炼了学生的外贸函电能力、价格核算能力、贸易单证制作和审核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训的过程中,这些模拟平台也显现出其不足之处。首先是实训软件设置单一,学生只能按照单一的流程去完成相关的操作,无法反映真实的外贸环境,比如汇率、关税、运费、退税率在真实的环境里是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还有运输时间、各种业务办理的时间以及到银行议付货款的时间都是随时办理,而现实中是存在有时差的,这些问题指导老师无法更新设置。桂林理工大学的Simtrade外贸软件已经用了10年了,没有进行更新升级,软件的一些设置已无法适应新的外贸环境的变化了,与现实有一定差距,比如随着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真实的外贸操作已经取消了出口收汇核销制度,而系统仍然要求出口收汇核销。其次是实训软件程序设定固定化,缺乏灵活性,以静态的、机械化的内容和操作为主,学生实训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实训指导手册的步骤来完成,自我发挥的空间不大,比如,在实训中发现,学生业务的洽谈主要是两个同学一约而成,业务的谈成没有建立在对市场充分的调研、有效的洽谈以及对未来风险的防范的基础上,而市场拓展能力、商务洽谈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是国际贸易人才必备的,这样的能力锻炼是实训软件无法体现的。
3 对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实践课程创新的思考
桂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本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多样性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知识,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业务和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及方法,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国际惯例,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根据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外贸综合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是国际贸易实习实训课程的改革的落脚点。
3.1 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开发和创新综合性实验课程
目前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学科竞赛主要有全国商科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大赛、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
全国商科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由全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联合会举办,竞赛设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两个环节,知识竞赛为个人赛,主要以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为主;技能赛为团体赛,竞赛内容主要有制作国际贸易参展商业计划书、国际贸易产品会和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
POCIB大赛前面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主要是搭建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产学互动,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运营,真正了解和掌握跨境电商企业运营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高校对接产业资源,大赛分菁英选拔赛、创业排名赛和全国总决选(巅峰对决)三个阶段。
以上述竞赛为切入点设置三个综合性实验项目:
①以全国商科竞赛为切入点,设置模拟场景实训平台。设置模拟场景实训平台可以达到多门课程的融合,所涉及的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商务礼仪等。教师可以根据大赛的要求,设置项目,模拟教学实训场景,如设置模仿广交会参展场景,要求学生编写进出口计划书(中文)、进行市场调研,分小组进行交易磋商(英文),核算成本、签订合同等。这样的项目主要考核学生的市场开发能力、产品推广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
②以POCIB大赛为切入点,设置POCIB网上实训实验课程。POCIB软件平台除了参赛功能外,还可以通过付费取得帐号进行实训,每个帐号可以使用一个月。POCIB互联网课程每期都有全国各院校成百上千的学生同时参加,每个学生扮演一个独立的外贸企业,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进出口贸易。这个课程与Simtrade最大的不同是参与实训的学生是全国各院校的的学生,相互之间做贸易是一个近乎于现实的具有互动性与博弈性的关系,相互直接的交易多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完成,与现实电邮磋商相吻合,最大限度的模拟实际交易。
③以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为切入点,设置创新创业平台。根据大赛要求,开设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基础等系列课程并开设跨境电商实务实验课程,充分利用大赛提供的网络资源,指导学生了解跨境电商,并依托这一大赛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或者通过依托本专业资源,以众筹的方式创办外贸公司,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练的场所和创业的平台,还可以为本专业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同时,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瓶颈。
学完这些项目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大赛,进一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3.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贸专业的课程要求及就业的需要,应努力扩宽校企合作的渠道,使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了解外贸企业运作的方式。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可以采用分层次的建设的思路[3]。首先,建立或开拓更多的认识实习基地,包括码头、机场、集装箱堆场、海关、外管局、商检局等,这些基地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对外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强化专业意识。其次,建立学生假期实习基地,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学生假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回校后提交实习报告并将实习单位的联系方式留存,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筛选,为建立长期实习基地做准备。第三,建立一批长期的毕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可以是学校所在地或者学生生源地或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学生毕业实习的时候,可以适当容纳1-3名学生实习,实习时间至少一个月。
3.3 构建仿真场景实训平台,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
目前,机房加软件的实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外贸人才培养的需要,借鉴POCIB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将实训由静态化转变为动态化,由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并与国际贸易实训软件相融合,构建立体化仿真场景实训平台。通过模拟仿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模拟实训中的相关角色,置身于实务操作的情景,真切的体验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他们就业的适应过程,顺利实现与社会的对接。
构建仿真场景实训平台,需要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首先是软环境的建设,立体化仿真场景实训平台离不开外贸实训软件的使用,可以使用Simtrade软件或步惊云的一体化外贸实训软件,将外贸流程分解成一个个对应的场景,通过布景来再现整个外贸流程。其次是硬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在软环境的设计理念指导下进行空间建设,比如可以将实验室进行规划,分别设立外贸相关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包括办公桌椅、产品展示台、谈判会议桌以及各种单据样本等辅助材料。通过营造真实业务氛围,将实训模拟场景生动化、真实化、丰富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仿真模拟场景实训教学前,需要教师做好模拟实习方案,实训中进行随时的指导和监控,最后做好成绩评定的组织工作。
4 结语
2015年11月11日至11月30日,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组织学生参加了POCIB大赛,20位同学两名指导老师历时20天,经过艰苦的日夜奋战,取得了团体一等奖。通过参与比赛及赛后对整个比赛的分析发现,在竞赛中,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不仅夯实了学科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POCIB大赛获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发现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探索如何改革实践课程教学,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思路。
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中引入学科竞赛与仿真场景实训平台,加强了桂林理工大学专业实践课程综合项目的不足,改善了专业实践的实验环境,有效地优化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纪生.从POCIB谈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习改革[J].全国商情,83-84.
论文摘要:我国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活动,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健所在。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岗位需求出发,提出了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双证制度、实验实训和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构建国际贾易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新思路。
一、准确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年均递增速度均在20%以上。2008年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036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远未到位,现行的高考制度在政策导向上也轻视高职院校,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高等职业院校实属出于无奈,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在”本科压缩型”和”岗位技能型”中取得平衡,既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目前,我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科)约38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约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约510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根据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得知,吸收国际贸易专业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能力强、上手快、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因此,应该以职业岗位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周期,并兼顾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该培养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可以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把握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加入WTO《新外贸法》的颁布,都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增长,从贸易总量看.2006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选择来华投资,据保守估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需要150一200万的外贸人才,而从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全部从事外贸工作,尚有100多万人才的巨大缺口。但市场的现实情况却是,外贸企业招工和毕业生找工作双难的局面,这就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断层和偏差。因此,我国引入了“职业能力本位”的指一导思想,提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岗位(群)分析
由表1所示可知,国际贸易工作岗位的职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可以简单的表示为: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十国际贸易单证等实务技能+国际货运知识十报检、关务知识+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定的工作经验十学历。
三、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手段
(一)教学模块是载体
国际贸易教学应该摆脱原来的”大纲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综合考虑职位的具体要求可以将国际贸易能力分为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外贸单证能为和综合应用能力三大模块。具体见表2所示。
(二)校企合作是趋势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和模式.学校作为人才的输送方,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只有二者真正接轨,才能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担任实验及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授,提供实习机会等:校方也可指导企业的生产实践,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三)面向双证是关键
由于财经类专业实施资格证书制度的范围较广,与财经类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标准齐全,因此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较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如表3所示,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推行”双证课程”,即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加强实训是突破
实验实训模式的改革既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也是突破点,更是难点。具体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课堂实践教学、校内模拟仿真训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四大块组成。
1、课堂实践教学。因课程而异,可以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校内模拟仿真训练。依靠专业实验室和教学软件,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制作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进出口实务操作题库”等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一系列进出口单证的缮制和修改以及海关、银行、货运、船运公司、保险公司、商检部门等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培养学生胜任国际商务各岗位的职业能力。
3、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性教学旨在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举办英语技能大赛,商务谈判大赛等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实践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将课堂、校内、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帮助学生明确其未来职业选择的有效途径.
4、校外实习。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相结合,指定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老师跟踪指导,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和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并以实习带动就业,提升实习留用就业率,从而提高本专业的总体就业水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摘 要]当前我国启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应用性本科院校各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培养模式
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操作性人才,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应具有某一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技能。建立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才能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国贸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须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证”即指英语水平等级证、计算机水平等级证、职业资格证和学历证。以知识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 以素质为核心, 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让学生达到“四会”, 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宗旨和国际贸易专业特点,一般国贸专业的整个课程设置可改革为四模块:一是基本素质模块,主要开设政治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二是掌握职业岗位技能所需的基础理论模块,根据国际贸易的具体流程理论课时的设置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三是按外贸流程所涉及到的基本环节设置实训课程;四是综合实训模块按照进口和出口业务的整套流程操作全面规范的掌握全套职业技能。
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提供具有发展潜力及弹性的课程,注意群集岗位能力和专项岗位能力培养的结合,在实训课程设置可以采用边学习、边模拟实习模式,即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这样做可以保证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使实训课取得更好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
三、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实训课教学是实现高等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岗位针对性很强的实训性教学环节是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实现高等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必须把突破口定位于实训性教学环节上。要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的课时比重,保证实训性教学学时,以便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基本完成上岗前的岗位技能训练,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实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采取项目实习的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实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单项技能和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四、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训课程教学研究领域有待开发
目前,国内对高等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以及国贸专业人才模式的探讨问题,许多研究都是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知识与素养)、A(ability 一般能力)和S(skill 指职业技能),按照国际贸易流程各个环节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和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建议。
2.利用国外培养模式套用国内实训教学体系
同时,有些研究是以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探讨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研究都是“拿来主义”,即引入国外比较先进和成熟的应用行教育模式,结合我国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但是,国贸专业有其特殊性即实践性大于理论性,而且国外的培养模式是否完全适合国内高等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体系设置,这些都值得思考和继续研究。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建设的蓬勃发展,针对其使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研究发展到一个逐步成熟的阶段。相关研究的课题报告和发表的论文说明国际贸易专业整体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关高等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课题研究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宏观上,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目标能力定位等研究都已有相对完善。这些非常有助于从微观角度,选择教学的某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理论基础非常好。
五、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方向
1.选择《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函电实务》为研究案例
以《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函电实务》课程为试点,根据外贸岗位实际操作和技能要求,打破传统教材的束缚和限制,总结出必备的岗位技能和知识要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围绕上述技能和知识点展开。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均是实际外贸业务工作中选取的实例,并根据浙江外贸进出口产品特点,选择纺织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流程为教学主线。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相关外贸公司实习,撰写实践报告,内容要涉及实际岗位操作与课堂所学内容的结合度问题。
2.重视外贸实践岗位知识与课程模块设置的密切联系
密切结合当前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和相关岗位要求,制定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由于上述两门课程基本涉及进出口外贸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课程内容涵盖了外贸业务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因此,选择这两门课程作为实训操作课程的研究案例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将这两门课程作为偏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并没有突出“实务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师的授课方法多为“重理论、重词汇、重记忆”,“轻操作、轻技能、轻训练”,忽视其作为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外贸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作用。
3.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仿真实践操作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理念;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74-02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将培养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为此,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应突出学生主体,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而过去一直采用的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进行了尝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模拟将学生带入实际业务环境中,并激励学生运用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掌握的理论知识完成业务模拟,在实训环节中则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外贸业务流程。
(二)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改之前,课程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这种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也要相应地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由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构成。过程评价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对学生在各模块中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实训过程表现进行评价。终结评价结果包括理论知识卷面考核成绩和实训报告评分两部分,分别检验了理论教学效果和实际业务操作成果。
(三)紧扣实际,增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在理论教学部分,授课内容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围绕外贸业务流程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之后,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这些概念和理论在实际业务中是如何加以运用的,以及每一个知识点在实际业务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而实训部分学生的操作内容与现实挂钩,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体验贸易业务流程。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课程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强的课程。它以商品进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外贸方针政策为指导,阐明商品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能处理索赔、理赔工作。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和软件教学法。这些方法各有利弊,本课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一些具备情绪色彩以及主体形象的载体引入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空间,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心理机能。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别实施了不同的情境教学法,以实现该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全程运用。
三、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对理论教学的知识框架进行调整,完全依照外贸业务流程展开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内容按照外贸业务开展的阶段分为三个项目,分别是出易准备、出口合同的拟定和出口合同的履行,这样学生学完这三部分知识的学习后能清楚地知道一笔外贸业务是如何进行的;出易准备项目讲解寻找客户的渠道和商务函电的撰写知识。在出口合同的拟定项目部分,课程内容按照合同主要条款的先后顺序展开,分九个模块详细讲解了合同主要条款中包含的理论知识在出口合同的履行部分,课程按照履行一份出口合同的业务流程,分七个模块分别讲解各业务阶段的操作要点,以及所需要使用的单据的填写规范。这改变了以往流程和单据分别讲解的授课方式,使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这些单据有什么作用,应该在合同履行的哪一个业务阶段使用。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理论教学部分引入了一家出口公司的案例,以该公司的一笔出口业务作为背景构建了十八个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虚构了一个职场新人小孙的角色,通过这个角色将学生带入到模拟的工作情境中,使他们以小孙的视角设身处地的思考和体验如何将学到的理论进行运用。每个模块都制定了任务书,由“情境构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任务”和“教学过程”五部分构成。每个模块的“情境构建”都包含了一项小孙在一笔出口业务中要完成的一项任务,例如拟定合同价格条款或购买海运保险。在每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入情境,强调完成情境中小孙的工作任务需要的理论知识,然后详细讲解理论知识,此后回到学习情境中,结合情境内容布置学生课后需要完成的任务和下次课讨论的内容。因此,学习情境贯穿每个模块的理论知识学习全过程。通过情境教学,能将外贸知识和实际业务联系起来,以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真实现场感,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业务场景中建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任务”则给学生提供了实际运用的机会,同时能让教师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情境教W法实施之前,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单据缮制为主。教师进行单据填写规范的讲解并在外贸单证教学软件中布置单据填写练习。单据知识讲解结束后,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老师分配的业务背景中的信息,按照业务流程完成一笔出易的全套单据的填写。教师根据全套单据填写顺序是否正确和单据填写正确率来评分。这种围绕单据填写展开的实训虽然使学生掌握了单据的填写要求,熟悉了货物出口流程,但是整个过程比较枯燥,而且实训的内容重点在单据填写上。
实施情境教学法后,课程以真实的市场环境构建实训操作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市场中体验出易行为。学生需要筛选国内企业的产品并为其寻找国外买家,并尝试进行交易磋商、合同签订等出口业务。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立一个贸易公司,自己设计公司组织结构、公司名称和公司LOGO等,通过网络等渠道寻找国内供应商和国外买家,并进行联系与谈判。老师每周监控操作进度,协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了解每M学生与外国买方的邮件往来情况。由于一笔交易的开展时间长,受课程学时的限制,在学期结束前学生没法完成交易全流程,因此要求学生在实训报告中画出业务流程图,并提交合同履行过程中需要填写的全套单据。
四、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
(一)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由课堂表现和实训过程表现的评分组成。根据出易准备项目和出口合同拟定项目的11个模块中的22项“学生任务”的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分。这些任务需要学生结合课后自学内容或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完成,教师以组为单位对任务完成情况打分。实训过程的评分来自于实训中小组的演讲分数。该演讲能检验小组成员在实训中分配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实训的参与程度。
(二)终结评价
终结评价的分数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训报告成绩组成。期末考试考核的内容是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合同条款翻译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实训报告根据报告评分标准打分,内容包括公司框架、市场分析、产品推广、英文产品目录、出口单据等。
参考文献:
[1]钱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12).
[2]张君斐,蒋紫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情境训练教学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0,(3).
[3]兰琦.浅析模拟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威力[J].技术与市场,2014,(3).
[4]廖万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
[5]张君斐.以典型产品贸易为学习情境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J],职教技术教育,2014,(14).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
ZHENG Han
(Logistics Colleg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Zhuhai,Zhuhai,Guangdong 519087,China)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一、序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既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货物运输与保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又涉及到许多进出口业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更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与实践成果。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与实训课程基本脱节
国际贸易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训课程基本脱节,造成了理论课上只讲理论,不讲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而专业实践课却只讲如何做,不与相关理论联系的局面。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较多强调理论阐述,无单证操作等实例,无案例分析等资料,学生学习只能死背条文内容,不懂单证如何缮制,不会运用理论分析判断案例材料的当事人的责任关系,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风险防范的措施。在实训中,又只强调各种外贸函电的写作、各种单证缮制与审核,对其依据的理论缺乏应有的讲解,往往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教学方法单一,以理论教学为主,形式缺乏开放性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互动教学应用不足。作为课程主体的学生参与较少,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只是知识的“接受器”、“存储器”,对实践过程的介入较少,即使其中穿插案例,但由于时效性较弱,也仅限于学生被动的听讲和记录,缺少积极的参与过程和互动过程,学生被动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考试内容片面,考核方法单一
在考核中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虽然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完全贯通。但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中对技能、能力的考核比重仅占考试内容的一小部分,考试方式仍以笔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少对职业技能与能力考核。考试方式大多习惯于笔试中的闭卷笔试方式,而对于开卷、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
三、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个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能根据情景引发,设计情景引出问题,再让学生明确探究的任务和目标。这样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在第二章的贸易术语中,教师可由开篇案例开始,让学生了解了案例后产生兴趣,带着兴趣与好奇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角色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和组织学生的讨论,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贸易术语、谈判磋商等章节,通过案例实施启发诱导,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总结、推理、概括并当得出结论应用到实践问题中来,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效果
教师可以凭借PPT、多媒体教案等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互动性、直观性、时效性等特点,教师、学生可资源共享,沟通方便快捷。学生觉得这种学习方式生动有趣,即新颖又有挑战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十分积极主动,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例如,讲到集装箱运输时,关于集装箱的种类及规格一般都是以语言来描述的,老师1、2、3……讲集装箱运输的优点,学生们没有见过集装箱,所以听起来难免乏味。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了各种集装箱的图片,还把在世界各地载有集装箱的海运船只、汽车、火车的照片放在课件里,展示给学生们。以往枯燥的一节教学内容,变成了教学中的亮点,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并能总结出集装箱运输的几大优点。同时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可以迅速得到满意的解答。我们将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突出了国贸课的专业特点,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3.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邀请外贸工作者来与学生互动,并带领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身临其境到外贸公司进行考察实习,变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了解贸易过程,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
4.采用理论+实践+报告的考核模式
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和学习,改变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模式。具体来说,学生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理论考试成绩;其次,是在实训过程中对相关任务的完成情况;最后,是在平时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中的参与程度。通过对于平时表现的强化,让学生真正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外贸的基本知识和习惯做法。
四、结论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实务》课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方法,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武玲.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宁国强.国际贸易实务与实训课程考核新探.辽宁高职学报,2008,(3).
[3]王海欧.互动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探索.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构建
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国际贸易中新的贸易形式和支付手段的不断出现,我国高校原有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很多高校都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制订了新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以增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但是单纯依靠这些教学方式的简单拓展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也同样重要。想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依靠课堂上丰富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校外实习的锻炼,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对外贸易实际操作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和熟悉国际贸易实际工作的基本情况,增强其对专业的感性认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扎实的优秀人才。
二、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的问题
1.各方重视程度不足
首先,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很多院校的领导认为实习对社会科学领域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没有帮助。即使一些院校为在教学评估中取得较好的评价,也只是通过建立实验室、购买软件来简单应付,往往流于形式,甚至默许学生找个单位签字盖章。其次,企业重视程度不足。在实习过程中,为避免出现纰漏,企业往往给学生安排一些不太重要的工作。而且企业资源有限,如果安排专人指导学生,或多或少会影响企业的日常运作,因此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最后,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单位的实习证明才来参加实习,很难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在学生校外实习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因此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很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实践培训或者前往企业兼职。而我国目前很多教师自身提升实践能力的渠道有限,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在实习过程中难以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经验及技巧方面的指导,自然很难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校外习,不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从学校角度来看,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如果开展实习的周期较长,实习地点离学校较远,需要的教师和企业人员较多,资金投入的力度就会显著影响实习的最终效果。而目前很多院校尚无法拨出足够的专项资金用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大多数企业又没有足够的动力为在校学生的实习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校外实习经常会因为资金不足而缩短实习时间,减少实习环节,最终影响实习效果。
三、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对策建议
1.探索实习基地建设新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是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方法。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不能一味要求企业无偿提供实训机会,而应该与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合作。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实习发现自己现有知识体系中的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通过安排在校生到企业实习,实习单位也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观察,吸收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毕业生到企业发展。总之,校外实习基地的良好运行是学校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发现、储备人才的重要途径。
2.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资源是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很多从事教学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院校一方面可以聘请校外外贸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为学校的教师做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采用多元化筹资方式
实践证明,院校在进行国际贸易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时,投入资金的力度会对学生的实习质量及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此,院校在建设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时,可以采取更为多元化、多层次的筹资方式,以保证投资金额满足实习基地建设的需要。院校应当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捐赠和各种形式的社会融资,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一、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开展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大高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惯例,能够熟练地运用业务知识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经营和管理活动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开设国际贸易专业,高校为高素质外贸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方向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但是,在现实人才培养中,部分高校过于重视专业基础课,将很大一部分学分放在该类课程的设置上。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对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差。
(二)创新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手段多是黑板粉笔加老师的口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脱节现象严重。诸如目前各大高校都将国际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偏重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概念的阐述,而忽视该门课程对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被动地掌握所学知识,影响学生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所必备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的提高。虽然部分高校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也引入案例教学、实验课程,但从考核方式上来看,闭卷考试仍是国际贸易教学的主要考核方式,且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务课,均以概念性知识点考核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其他各种诸如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随着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提高,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模式必须有所创新。
二、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的体系构建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引入立体化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利用新教育理念、新技术手段、新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考核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进而满足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此,结合立体化教学模式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可以设置以下流程:
(一)立体化教学环境构建
立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前提,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保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宏观教学环境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鉴于此,在进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不断完善教学基地的建设,从而为以后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一定的平台。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整个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环节。如何使学生熟悉国内外宏观环境,掌握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是这一环节所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培养方案。通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使整个教学环节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的特点。
(三)实践能力提高体系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体系的构建是整个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强的专业,各种专业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专业课开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陆续安排好各种实验、实践课程,有助于使学生做到从理论知识到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最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各种实践课程中,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验实训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人才考核体系的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考核体系的构建是整个立体化教学效果的监督环节。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很强的涉外性、灵活性和实践性,传统的闭卷考试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外语的学习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这是因为从事外贸工作,外语是一种工具,学生不仅要提高读写的能力,更要提高听说的能力。因此,在整个立体化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双语教学的比例,加大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而针对《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单证制作》、《国际结算》、《报关实务》等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则要减少如名词解释、简单等理论内容的考核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实训能力等能力的考核比例。
三、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的实施途径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在于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因此,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大众化教育对教学的新要求,树立为目标岗位培养应用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对于理论课的教学,在科目的设置上以合理、够用为原则,压缩不必要的专业理论课程。而对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商务单证制作》、《报关实务》等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课,在课程性质上要坚持必修课的地位不动摇,并适当加大实验、实训学时的比例,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二)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黑板板书为特征的灌输型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信息量和教学效果明显不足。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中,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教学手段相互补充,并结合具体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对国贸专业学生进行课堂讲授时,应该大力借助多媒体技术,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演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证式教学、实体经营式教学、辨论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互信关系,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尤其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的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的时间关系。诸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收集到的入世之后中国在金融、贸易、知识产权、零售等方面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以提问的形式加深学生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关系的理解。再如《商务单证制作》涉及大量的单证素材,如发票、汇票、装箱单等,而这些素材学生都鲜有接触,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收集最新的较全面的单证式样,直接或通过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示样单、演示并示范填写、修改操作,如此可增强学生对外贸单证的感性认识,边说边操作,让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直观的操作。
(三)以网络教学为平台,注重师生互动
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的网络教学平台,是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窗口的立体化教学与实践体系,从学科、专业建设层面出发,借助现代化的服务器和网络系统,运用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媒体制作工具软件和网页制作工具软件等开发工具,建设具有交互型特点的网站,通过网络完成在线教学、辅导答疑、交流讨论和测试考核,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支持。这种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在于它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课程网站上补充、增加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内容,建立更多的专业网站链接,有助于学生从更大范围内了解学科与专业发展的现状。鉴于此,国际贸易课程网站在构建过程中要体现内容全面性、案例新颖性、应用互动性的特点。就内容而言,国际贸易课程网站的构建既要有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录像、案例题库等教学资源包,也要有贸易政策、贸易惯例、课外导读等延伸内容;既要立足于校内资源,又要与其他外贸网站建立链接。就互动性而言,国际贸易课程网站的建设是教师和学生联系的纽带。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网络授课,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对学生而言,则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进行异步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一体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四)以模拟实训为依托,强化实践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市场调查、市场开拓、商务谈判、文书撰写、合同履行、争端解决、日常管理等一系列的能力。而对于从未接触过外贸业务的学生来说,很难从书本上的抽象文字感受到真实的外贸实务情境。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训课程的课时。诸如,在开设专业课之前,可以通过外贸业务场所的实地参观访问或邀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业界人士做报告的形式,引导学生加强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初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