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0: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汪玉敏(1988-),女,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吴冬梅(1988-),女,安徽合肥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40-02
我国在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理念,至此我国学者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究。到2013年,经过短短十多年研究,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从1999年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举行到2002年9所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再到2013年大学创业园的蓬勃兴起、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力建设,充分表明国家、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能力培养。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愈演愈烈,2013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唯有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概况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很早就开始创业教育了,其创业教育发展较早且趋于成熟。创业教育发展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在我国发展较晚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关于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无论从发表的论文数量、研究的视角、研究的内容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从相关的文献数量来看,与创业能力有关的期刊大约1200篇,其中优秀的硕士、博士论文近百篇。对中国知网五大数据库进行检索,输入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篇名检索,发现从1992~2013年总计1077篇,其中1992~2001年29篇,2002~2006年214篇,2007~2013年923篇,其中优秀博士论文2篇、优秀硕士论文36篇。可以看到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2007以来数量迅猛发展。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集中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有些学者尝试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研究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新的视角。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范围较宽泛,但集中于探讨大学生创业能力理论(包括内涵、意义、作用、模式、关系、原则)、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1077篇论文中85%为上述内容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占15%。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业能力概念研究
国内现在对创业能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表述不一,因此关于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也不统一。
郁义鸿、李能志总结的创业教育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即潜在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①
高桂娟、苏洋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主体所拥有的利于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②
徐兴海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能根据市场规律和现代生产、服务活动的规律,自主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和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的综合能力。包括认识市场的能力、现代管理经营能力、自主创业能力”。③
2.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及作用研究
学者们分别从国家角度、高等教育角度、高校角度、大学生角度阐述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刘颖在《浅议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中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杨金焱、费世淼在《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中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是高教改革的新目标,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3.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学者提出的模式研究较抽象,操作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段美、欢佩俊、赵亮亮在《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中提出了“四方位包围循环模式”,“四方位”即个人和家庭、高校、政府、社会四个主体,其中个人和家庭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基础系统,高校是指导系统,政府是支持系统,社会环境是协助系统,这四个主体相互循环作用。这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徐晋、杨燕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构建研究——基于独立学院的实证分析》中提到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的构建。“方桌”模型构建的理念是现代创业教育,为促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实施这一模型的过程中将构成“方桌”的创业课程、创业环境、创业联盟、创业孵化四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4.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大学生、高校、社会、国家角度分析问题。
杨晓慧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中认为当前在我国广谱式培养大学创业容易,开展专项性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也容易,将高校内部创业能力培养自成体系也容易,但问题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个性化培养难,将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相融合难,将创业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难,将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匹配更难。
曹娟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对策》中提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局限和教学的滞后、传统文化的作用和社会认同的缺失、国家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方面使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培养陷入困境。
5.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探究
学者们主要从高校角度、大学生高度、社会角度及政府角度来探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李蕊、郑炳章、赵磊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中认为可通过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刘艳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中详细阐述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并且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一靠创业教育,二靠创业实践。刘艳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二是深化创业教学改革,优化创业教学环境,具体措施有加大课改力度、培养师资队伍等;三是利用社会资源,重视创业实践。
6.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证研究方面,目前较少研究。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实证研究更具针对性,可与当地创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联系,极具研究价值。
任婧在《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中对山西省高校1200 名在校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运用SPSS对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得出了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创业的意愿,进一步分析现状原因,提出对策。
陈华强的《基于Timmons模型广州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研究》也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广州高校大学生,以Timmons 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从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团队管理三个维度总结创业能力现状及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三、对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的述评
近几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文章数量颇多,但是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足。
1.概念界定不明晰
对创业能力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学者们对创业能力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没有统一的说法,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创业能力影响因素没有深入探究。
2.研究的内容过于狭窄,并且理论研究偏多,实证研究少,典型性研究几乎没有
过去的研究集中于创业能力的理论阐述,缺少体系的研究,如最重要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支持体系、环境支持体系、高校支持体系、家庭支持体系等的研究。实证研究非常少,期刊网上仅有少数几篇为实证研究,东部实证研究较多,中西部实证研究更少。另外,几乎没有典型性研究。大学生即使对创业有极大的兴趣却无从下手。另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往往与社会对高等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成效。
3.专题性的研究少
目前仅有的专题性研究几乎是空白,只有少数几篇从女大学生创业能力、高职生创业能力、地方高校大学创业能力进行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题研究。
4.研究角度比较单一
大学生创业能力视角集中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领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进一步研究创业能力的概念,从多学科多视角阐述创业能力的内涵、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开拓创业能力研究的范围和体系,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既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探讨大学生创业能力,也可以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探讨,或者全面结合探讨,加强专题性的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为高校、政府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供全面系统的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注释:
①郁义鸿,李志能.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②高桂娟,苏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概念与实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
③徐兴海.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业能力[J].职教通讯,1999,(5).
参考文献:
[1]刘颖.浅议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2]杨金焱,费世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2).
[3]段美,欢佩俊,赵亮亮.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9).
[4]徐晋,杨燕.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构建研究——基于独立学院的实证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5]杨晓慧.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
[6]曹娟.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7]李蕊,郑炳章,赵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2).
[8]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0,(3).
[9]任婧.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10]陈华强.基于Timmons模型广州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今时展,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形势谈起,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指出了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要遵循“大学生自主,政府支持、高校引导”的方针来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大学生打造新的就业平台。
一、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问题自然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和谐、民心稳定的大事,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和解决就业,是当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相应持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592万人,2010年已经达630万人,而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除了没有相应增长,反而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也将造成现有岗位的严重流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同时也带来创业的机遇,正所谓“危”中有“机”,危机孕育着机会。创业可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创业往往具有就业的“倍增效应”,新创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有利于拓展就业途径。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低,缺乏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然而,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很低。美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为20%,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不到1%。同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非常低。
(二)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即使是在高校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美国,也依然存在着相关师资不足的问题。相对于美国著名的大学而言,中国的高校普遍严重缺乏那些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师资。这就导致了国内大学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缺乏有机结合
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有的是以学校的理论教师为主,同时聘请校外的一部分兼职教师,有的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一些教师,或者是相应的科研机构组织实施创业教育工作。这些教师专业化能力不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有机结合;所实施的创业教育,没能实现系统化,达不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积极转变就业思想,树立创业观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在进步、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处都存在着竞争,同时也存在着机遇。人们只有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应变能力,才能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二)对于高校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积极引导,改变教育模式,培养创业人才,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等,但其主要角色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学习知识、全面提高素质,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在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创新基础上创业。
(三)对于政府来说,“扶上马,送一程”,政府扶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源
政府可以从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扶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对相关的行业或企业,既要给它们政策,又要给它们责任。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五、结语
大学生在祖国建设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积极引导、鼓励和带动大学生创业对于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让豪情满怀的大学生将美好的创业意向变成创业行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需要我们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
(一)概念界定。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
(二)特点。
(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
(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
(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
(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
(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
(1)家庭方面。
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
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2)学校方面。
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
(3)社会方面。
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
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
(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
(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
(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管理方面。
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
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
(2)社会方面。
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
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
(3)家庭方面。
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
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
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
关键词:社会、大学生、创业、团队、经济
近几年大学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且年增长比例仍在不断的增加,也就是说待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同时社会中就业人员已经接近饱和,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加,因此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就变的非常的严峻。大学生毕业时,一般情况下都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这是大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这和现在的教育有关,不得不去面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带来的阻力和困难。大多数的公司希望你刚到公司就能为公司创造利润,绝大部分公司不愿意给予太多时间要你一点点的成长起来。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工作实践中来提升自己,但是社会并不能为每一个大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机会和平台。大学生自身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工作的要求不高但是对工资的要求却比较高,这样就存在了矛盾。大学生刚毕业就想找到一份很完美的工作、对工资有了较高的要求,对于那些相对较低的公司单位则很少予以考虑。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给就业造成困难。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建创新型国家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的发展方式、社会结构、人们的相处方式都会有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这些变化,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要就具有新思维,积极向上的人员为社会注入新的动力。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现状也要求和鼓励自主创业。当前国内自主品牌比较少,有很多公司是贴牌生产公司,不具备自主能力,缺乏创新能力,被国际知名大品牌控制和左右,这些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只要更多的人自主创业,不断的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这样就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能够创建创新型国家。
二、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于大学生来讲,创业是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对于当代的广大大学生而言,他们年轻,有活力,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行事不受经验束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些都是创业者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条件。而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果从事本专业或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活动,成功的机会就会很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辅助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政策上,再加上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意识的觉醒,大学生创业现象已经在我国高校蔚然成风。但是大学生个人由于专业、社会资源有限,很难凭借一己之力,让企业走向成功,这就需要团队的力量,组建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是创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团队式创业模式成了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模式。
大学生创业团队让一些志同道合即是指拥有共同的兴趣,两个或多个人形成一个创业团队,共同的兴趣必不可少,共同的兴趣使得创业团队有着共同的目标。由于大学生均为年青人思想容易融合,因此较容易接受共同的意愿,这就促使大学生创业团队较其他类型团队更为稳定。同时,在参与团队的过程中对于大大学生自身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可以不断加强对创业团队成员的价值观、人生现、道德现的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三、创业团队的影响
大学生创业团队可以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业素质和能力;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使大学生创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使大学生在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以前,得到有效、先进的创业培训,实现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实用性转移。创业可以让学生继续保持不断的学习,并且进行更加全面的学习!如果说学校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习教育学生提升自我的修养,那么创业实践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生存。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会对未来充满希望。自主创业能缓解就业压力,能够解决自己就业问题,自己开公司、自己做老板,那么就不存在了面对工作不满意的问题,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决定自己的道路,就不在会面临就业时就业单位为难和自己不满意的情况并且解决了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连带性的解决了一部分相关人士的就业问题。这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都存在着好处。
大学生创业团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选择创业是对现在学生的考验对他们来说是挑战,但是同时也是一种机会,让学生能够展示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我,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大学生创业团队通过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和社会资源,创业的成功有很大的概率。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可取的,能够创造价值和实现自我。
四、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意义
1、实现资源的共享。包括了信息资源、能源资源、市场资源等等。队员之间通过一定的协议,利用彼此的优势来达到资源共享。
2、合作可以提升和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这是对传统的竞争理念和模式的超越,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企业环境熏陶和必要的实习条件、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
3、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4、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当前社会鼓励大学生创业,虽然是从化解就业难的角度,但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其创业的主要原动力则在于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5、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我国高校扩招以后,伴随着就业压力,大学生素质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为人所诟病。在提高大学教育管理水平与大学生素质的各类探索实践中,大学生创业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6、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利于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
五、结束语
培养好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我们高校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正确树立将会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社会将更加充满活动,也将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更多活力。大学生在组建创业团队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创业团队的运行机制,如何进行组建于管理,同时还要意识到作为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优势与不足,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改正自己的不足,现成良好的创业团队,使自己和创业伙伴在创业过程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重要性 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73-02
前言
随着大学生创业人数的逐年增加,以及广大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缺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日渐被人们所重视。
一、大学生创业的背景及现状
最近几年来,在国家的政策调整下,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生招生人数和录取的比例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迈进了大学的殿堂。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已达559万,比2009年增加了50万,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如此庞大的待就业群体,就业何去何从?显然,目前的待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整个人才市场呈现一片供大于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自主创业。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很低,初步统计只有2%~3%。尽管如此,大学生创业仍然受到热捧,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其中。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对创业的认识不足。体现在创业动机上,创业仅仅凭借着自身对创业的热诚,更有甚者可以说完全是被就业压力所逼而被迫选择创业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创业。体现在认识上,对国家相关创业的政策、制度不熟悉,对如何开展创业知之甚少。其次,是对创业经验的严重匮乏。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情况下得不到外出实习或者实践的机会,因此对创业的认识比较模糊。第三,创业资金的缺乏。创业除了周详的计划和充分的认识之外,创业资金是最重要的一环。任何的创业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是创业的基本要素,是企业的血液。第四,就是创业的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如何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如何周详地做好创业计划书?如何在大学生创业中脱颖而出?这是创业的技巧。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创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仅只有2%~3%,远远低于企业的创业成功率。由此看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有着长期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创业,实现理性创业,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教育,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案
(一)国家的政策引导
大学生的创业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从这点出发,国家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立法和管理控制,并加强立法或者制度的落实性。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宏观的政策支持、优惠和帮扶,起到明确而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国家政策的宏观引导下,各地方政府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从微观的具体细节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相关的咨询、培训等服务,切实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开展。
1.社会培训教育机构的建立
当前,各种培训机构并行。因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可考虑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机构,内含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机构,配备专业的创业培训人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并为他们创业提供前期的所需培训咨询和相关的咨询。
2.大学生创业网站的建立和依托
成立专业的大学生创业网站,在此网内提供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信息。包括大学生创业的制度,鼓励扶持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案,并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在国家大学生创业网下各地设立分网,根据地方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将各地方政府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条款进行公知,并设置相应的咨询解答窗口。
3.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制度
根据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和变化,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完善大学生创业制度,为大学生的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各种有利的保证。
(三)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1.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辟校内外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并按照具体规划步骤,逐步完善创业基地的建设。
2.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相关活动。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竞赛、学科竞赛等创业教育相关课外活动;邀请各专业领域专家开设创业教育讲座,讲授各自专业内的前沿科技、发展现状、市场机会等内容。
3.实现校企共建共享,依托社会开展各级各类创业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创业实践类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调研、创业校友访问、创业团队孵化等。可适当将学生创业实习时间融入到课程实习和专业实习中,推动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4.利用高校科研成果,在创业教育教师的指导下转化为可供实施的创业项目。重点遴选那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项目,与相关企业对接。
(四)各大学院校创业的相关措施
各大学院校是培育学生的载体,也承担着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直接阵地。各大专院校教育培训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1.做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创业教师队伍。
(2)在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探索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设立研究基金,申报相关研究课题,鼓励创业教育的创新试点工作,确保创业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3)对各系部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辅导员)进行创业教育培训。
2.大学生创业讲座的开设
大学生讲座是进行创业教育培训的前沿阵地,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讲座的能量,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创业教育知识讲座,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或者政府相关的培训人员进行实际实践性的讲解,这样可以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前期条件。
3.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的建立
在各高校内部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为有创业理想或即将走上创业岗位的大学生提供各种直接的服务。包括提供创业的各种资讯、相关的政策制度、解答大学生相关的创业迷惑。由学校安排专业的创业专业人员负责。
4.大学生创业相关课程的设置
据了解,很多大学课程没有设置创业相关的课程,不过根据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和特殊性,各院校可将大学生创业纳入课程范围内,开设专业的或者是选修的《大学生创业》课程,为对创业有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创业相关的知识,使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创业。
5.创业教育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和社会宣传工作
(1)建立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确定创业教育成果的考评组织、被评对象以及相关责任人。做好创业教育指标体系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工作。定期对创业教育和实践的成果进行评价。保障学校创业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2)建设创业教育专题网站,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创业文化,营造大学生创业教育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导航。
(3)在校报开辟相关主题专栏,宣传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每学期确保有相关专题报道在校内外媒体发表,以扩大创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四、结论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资源单一的教育,而应该是由政府、高校、社会、大学生组成的教育体系。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创业,做好创业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E-Power.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前景分析.学士论文,2011.
6.22.
[2]ensign2012.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方案2011.高等教育,
2011.5.1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19.0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创新潜能与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是时展的最强音。双创热潮激发了无数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然而当创业需求与创业能力不匹配时,万千学子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中。顺应时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面向地方、服务区域、合作交流的办学理念,在深入明确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及其提升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自身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方能引领学子们在创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创业能力的内涵及其提升的重要意义
创业能力是当今社会的高频词,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很多学者分别尝试从语言学[1]、心理学[2]、管理学[3]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但终因对“能力”的界定众说纷纭,在学界目前尚未形成对创业能力准确、一致性的定义。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创业能力是自我谋职的一种能力,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善于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实践证明: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既是各高校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破口,更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创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创业能否成功。创业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创业主体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创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创业能力培养的难度,但研究证明创业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升的[4]。
基于对创业内涵的相关了解,本论文以创业活动为研究载体,提出分层次、分类别地提升创业能力,既要有全面系统的培养,又要有个性化的分类培养。系统培养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为创业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分类培养则立足大学生性格和能力的差异,分层次、分类别、有区分、有重点地培养。以大学生群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和准确定位为培养基础,有的放矢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全国各高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性,纷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区别于普通高校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实现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养方案缺乏灵活性和人本性
高校制定的学生培养方案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前提,但是社会形势迅猛发展,经济态势不断变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如果学校一味地固守既定培养方案,不结合社会经济实际,培养出的学生创业能力必然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甚至不被认可。这样的创业缺乏生命力,很快就会被经济社会的大潮淘汰,这样的创业能力与高校育人的初衷相悖。“大学生的创业是面向社会的,社会是真正检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场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改变社会的能力。”[5]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对接,虽然通过与企业对话,有利于助推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但创业能力不同于就业能力,不单是找到一份工作,而是领悟“知道、悟道、行道”的过程,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创业成功的真谛。另一方面,不能与时俱进的重要因素还包括从事创业培养的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以辅导员和学工教师为主,无经验、不专业,无法准确把握与创业有关的时代脉搏,照本宣科创业知识,无法教授学生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能力,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2培养内容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
高校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偏重知识的传授,缺乏思想意识培养。创业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单纯的理论指导很难实现能力的提升,必须重视思想意识在能力提升中的动力作用,二者协调发展,以思想意识助推创业能力提升,形成系统化、常态化培养[6]。首先,创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提升创业能力的外因,而创业意识作为创业成功的原动力是提升创业能力的内因,在知识培养的同时,只有创业意识培养跟进,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创业积极性,有益于创业能力的提升。其次,虽然学校、社会都在鼓励“雙创”,但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成功创业案例并不多,由于缺乏榜样的激励,学生的创业兴趣一般,很多学生只是把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学习任务,能力提升动力不足。再次,高校传统的创业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本身没有创业的经历,说服力不足,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能力的培养。
3培养过程缺乏融合性和连续性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最核心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创业能力培养离不开创业教育活动,而目前各高校在创业培养方面的做法大多以开设相关创业课程为主要手段,就创业论创业,没有与专业教育融会贯通。在创业能力活动环节的设置上,未能与高校学科特色为基础,导致创业基础知识的教授与创业能力培养活动脱节。第一,创业能力培养活动未能融入学生的专业教育,高校创业课程在设置上本身课时相对较少,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模块之间衔接不紧密,不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科背景进行引导创业。创业能力培养活动缺乏可持续性和针对性。第二,创业能力培养活动在设置上未能贯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高校在培养创业能力时往往忽略学生的年级特点,未能够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分层次设计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不完全匹配的培养不利于能力素质的全面拓展。
4培养途径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
当前各高校在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主要以开设创业相关课程,开设创客空间,举办创业沙龙讲座,组织参加创业大赛等途径。这些培养方式对于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但是这些培养活动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的,属于创业通识教育,虽然广泛,但缺乏个性化培养,针对性不足[7]。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95后大学生,不仅从家庭背景,还是受教育程度以及价值观取向存在多元化,造就了个性鲜明的学生群体,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每个人的创业能力有高有低,存在的问题各异,唯有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不同学校类别、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个性发展各异,复杂的学生群体更是增加了个性化培养的难度。而各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人员配备上还远远不能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求,无法切实开展针对学生一对一的培养,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创业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策略针对以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开拓思想,拓宽视野,更新教育理念,狠抓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矛盾,以创业能力分类培养为主要抓手,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培养为基础,以建立校内校外联动培养机制为手段,实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的有机融合,共同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1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圣人孔子提出的学生培养观点,“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认知水平、素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加以培养,最终实现学生能力最大限度提升的培养方式。当前,高校创业能力培养方式以通识培养为主,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个性化差异,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创业能力。因此,采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因材施教对学生创业能力分类培养,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创业能力分类机制,对其进行科学的区分和筛选,是分类培养的基础,这就要求创业教育者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深层次发掘学生创业方面的潜质和能力差异,这就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界定创业能力的差异,从哪些维度去考量;二是需要开发一套科学合理测量创业能力潜质的工具。这是笔者及广大创业教育者今后努力研究的方向。其次,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给予每个学生真正需要的专项提升教育,是分类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创业指导教师立足学生的能力类别进行教学设计,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指导学生,既让学生学到创业的相关知识,又要练出创业的能力,取得实际创业成果,从而由衷地产生创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因势利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也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解决未来教育问题、驱动本国经济的重要抓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要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8]。古语有云:“不若因势利导,使之渐近自然。”把创新创业教育置于高校教育体系中,因势利导,以纵向贯穿、横向融入的方式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首先,纵向贯穿学生大学四年人才培养过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个性发展、认知学习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教育需求,不同阶段不同身心特点,学校在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时要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特有的发展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阶段性培养;其次,横向融入专业教育培养过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新的教学理念,是高校教育各个环节联动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存在,融入专业教育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对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创业能力空间。
3因地制宜——高校内外联动全方位提升创业能力
一、家庭对女大学生创业及其融资影响的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女性广泛活跃于“创业”这个一直属于男性的舞台,女性创业成为女性就业的新趋势。关于女性创业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尤其是从女性性别视角分析女性创业活动的研究成果较多。以Schrieir(1973)和Schwartz(1976)发表的两篇文章为先导,试图描述女性创业者的基本面貌和面临的问题。80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女性创业家的特质和创业动机,关注创业企业融资和创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后,女性创业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重点关注创业企业的组织层面、创业环境、创业过程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女性创业提供了大量政策进行扶持,但是国外专门针对女性创业中的特殊群体――女大学生创业及其融资问题的研究成果至今仍相当少见。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女性创业的热情高涨,目前中国企业家中女性大约有两成。尽管全球创业观察(GEM)2003《中国报告》中就指出,“女性创业已成为中国创业活动的重要力量”,女性业主和法人超过2000万人,但国内女性的创业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之前。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学者对女性创业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理论研究成果较少。
随着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2001年毕业生突破100万人,2014年和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别达到727万和749万人,2016年超过770万,其中女大学生占48%。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相较于男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环境而言,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2015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所有高校都要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通过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等措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促进女大学生创业不仅对减轻女大学就业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椭,对增强女性的社会竞争力、改善社会权力结构和男女两性不平等的状况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女大学生的权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生活和社会稳定。但是,国内学界针对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是进入了21世纪才开始的,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家庭对女大学生创业及其融资影响的研究只有一些非系统的零散文献。
影响女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创业环境、社会观念)、学校因素(如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如女性主体意识、成就动机等),其中,家庭教育、家庭观念、家长或至亲的创业情况等家庭因素影响极大。因此,分析家庭对女大学生创业及其融资偏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家庭转变观念及解决女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的对策有十分必要和重要。
二、家庭对女大学生创业融资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个女性创业者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其动员企业存在和发展所需的关键性资源的能力。据2009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女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三大困难依次是缺少经验(28.2%)、缺少社会资源(22.3%)、压力大(18.3%)。又据一些学者根据女性的创业特性,对某一区域范围内女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的调查分析,认为家庭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家庭与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网络中无论是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还是互惠交换等方面都处于强关系状态,家庭与女大学生的关系强度普遍高于其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政府、学校等方面。所以,女大学生创业时家人对其的支持是其他社会关系网络所无法给予的。但由于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当前家长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相比男大学生要少。资金支持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必须融资,而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创业资金来自父母、亲友的支持。据陈玲2010年的调查,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来源于家庭支持、自己积蓄、朋友筹措、寻求贷款的比例,女大学生分别是36.4%、18.2%、18.2%、27.2%,男大学生则分别是25%、16.7%、25%、33.3%。可见,女大学生创业得到的家人资金支持比男大学生多(即女大学生创业融资更依赖于家庭),从朋友筹措、寻求贷款等社会途径获取资金的难度比男大学生更大,获取社会资金支持的能力比男大学生低,从而导致女大学生创业的融资偏好与男大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社会性别意识的存在,不少思想较为传统的家庭对女大学生创业抱不支持甚至强烈反对的态度,所以她们向家人求助往往会失败,即使有些家庭愿意帮助她们,但拿出的资金也往往不能满足她们创业的需要,从而造成女大学生有意创业的人不少,但真正创业的却极少。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女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更低,创业规模也相对较小,主要从事一些资金门槛较低的个人消费服务业和加工业等。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发展很快,2010年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1.5%,2015年则达到6.3%,其中近70%的大学生在学校就起步创业,但占高校学生比例48%的女大学生进行创业的还不到20%。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权力结构和传统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女性创业获得家庭支持的较少,社会资本的两性差别给女性创业带来了阻碍,尤其是创业初期尚在大学学习或刚步入社会的女大学生融资更难,创业人数急剧减少,而且处于一种相对边缘的地位,主要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出现。虽然近几年来全国妇联和一些地方妇联专门出台了一些零星的支持女大学创业的特殊支持政策,但女大学生创业者面对未来表示有压力的仍比男大学生创业者要高很多,近60%的女大学生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因此,如何大力构建家庭支持等社会资本,提升社会组织网络资源,改进创业融资困境,仍是当前“双创”大背景下促进女大学生创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促进家庭转变观念及解决女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家庭传统观念,增强女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创业创新意识
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积淀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模式深深根植于不少人的头脑中,促进家庭转变传统观念,鼓励女大学(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生创业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帮助父母树立“生男生女一个样”的正确观念,促使父母积极鼓励、支持女儿创业,包括提供资金和精神支持等,从而增强女大学生创业倾向,从资金方面保障她们顺利创业。同时,要注重从小培养女生的自尊自信、自我自主、自立自强意识,高校要根据男女性别差异开展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系统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女大学生敢于冒险、竞争进取、争当事业创新高手,减少创业女大学生对外部融资环境的偏好依赖,从社会关系网络范围内解决创业融资问题。
(二)拓展创业模式,实现创业模式多样化
目前,女大学生创业的模式主要是独立创业或朋友协同创业,这类创业不利于创业女大学生获得家庭的资金支持和精神支持,所以必须优化创业模式,向夫妻(男女朋友)共同创业、父(母)女联合创业拓展。如此,不但可以弥补女大学生创业经验、创业能力和社会资本的不足,l挥男女大学生创业优势互补作用,还能更好地取得家庭对创业的大力支持,解决创业融资问题,降低创业压力和风险。
女大学生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如果家庭能作为其融资和精神上的坚强后盾,那么将大大增强女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创业能力和成功概率。因此,必须促进家庭转变传统观念,在创业前主动培养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信心,在创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即使在创业失败后也要给予鼓励,使其吸取教训,东山再起。在家庭的这些鼓励和支持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资金的支持。
(作者单位为嘉兴学院商学院)
[作者简介:李雪,女,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4级学生。张惠忠(1966―),男,浙江海宁人,中国注册会计师,二级理财规划师,嘉兴学院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飞锋,男,嘉兴学院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14级学生。罗璇,女,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4级学生。郭晓翠,女,嘉兴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4级学生。郑笕剑,男,嘉兴学院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4级学生。基金项目:本文系嘉兴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家庭对女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及与其融资偏好的关系研究”(项目资助编号:201610354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蔡莉,赵镝,朱秀梅.女性创业特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
[2] 徐杰玲,徐朝亮.女大学生创业的阻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6).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
一、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现状。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创业教育实验情况交流研讨会。此后,该组织还多次召开国际会议,强调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研究交流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紧跟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潮流,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步伐,设置课程、搭建平台、举办竞赛,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系列活动。从我们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是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化、市场化创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孵化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当前的创业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成效不明显的问题。目前,多数院校仅把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一个内容,仅依靠就业办公室的老师讲授几节创业辅导课,没有独立设置,系统安排,使创业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流于形式,停留在肤浅的创业理论教育层面。
同时,当前高校创业实践缺少平台,学生难于获得实质性的创业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必须依托创业实践平台,必须强调创业的环境与条件,而很少高校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训条件和环境,往往仅是仿真的、虚拟化的或尝试型的场所替代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把创业实践平台从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模块中割裂开来,游离于创业的真实环境和企业的要素之外。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的意义
1.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课程体系,还包括非课程体系。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创业作为一种通用技能,实现这种技能传授,需要有层次的培养和磨炼。如市场预测、财务分析、行业沟通、法规解读等能力,必须在实践平台中不断学习和提升,那些非智力因素的陶冶,更应该在实践的环境中合理渗透。
2.高校创业实践平台是学生创业活动的有效载体。国家和高校鼓励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在校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学生创业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复杂性,是准备创业的学生和“社会”、“市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了解创业、学习创业的一种形式。学校搭建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完善平台市场要素,形成真实的创业环境,提供学生创业的基本条件和风险金支持,配备创业实践指导老师予以创业纠偏,使学生在创业尝试的过程中,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推进创业项目健康发展,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实施
项目首次建立起大学生校园英语服务平台,由英语专业学生发起,创业指导老师、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创业实践同学深度合作,将实践项目作为平台,将咨询服务和英语教育辅导相结合,打造为广大学生服务,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英语服务的机构。充分利用我们的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较为了解国外情况的优势,提供家教辅导,英语翻译工作,同步为留学生提供资料查询,表格填写等服务。
项目以创业教育理论、管理学以及经管类教育实践为基础,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将英语专业学生专业优势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主要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方法,辅以系统方法、对比法、分析归纳法、实践应用等科学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1.确定组建项目的专业团队。项目以创业团队指导老师为创业团队建设的专业指导和后盾,以英语系的全体优秀学生为支撑,挑选出业务的项目负责人,并组建每个服务项目的专业团队,负责该项目的运营工作
2.确定项目针对的服务对象。项目以校园内部与校园周边为主,同时面向社会各个层面,旨在学习英语、提高英语的人群。
3.确定项目拓展的业务范围。家教:主要针对小学、初中、高中生以及大学生等需要英语一对一家教的人群;英语培训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口译方面,我们针对顾客的需要,选择优秀的口译人员。笔译方面:针对个人或企业英语翻译的需要,满足广大顾客;大学英语四六级及专业英语四八级的陪读: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雅思、托福和留学的相关辅导和咨询。
4.确定项目运作的创新方法。项目组在网上建立专业服务网站,配合广告等措施,扩大宣传力度,多种渠道获取顾客信息。
四、大学生校园创业实践的成果
本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创业尝试与模拟操作的制度设计、项目安排、活动组织以及硬件支持的整体工程,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条件保障,同时,形成三个方面的创新:
1.合作创新。项目首次建立大学生校园英语服务平台,由英语专业学生发起,以创业指导老师、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创业实践同学深度合作为基础;经验丰富的学校与企业创业培训教师指导联合指导。校方指导教师有多年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具备指导学生就业和创业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基础。先后指导学院200余名学生完成SIYB创业知识培训,获得培训证书,所指导的毕业生中有多名学生创业成功案例。企业咨询指导教师,为全球卓著英语培训专家地区负责人,具备英语专业指导技能,同时具有英语培训办学成功经验,带来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为学生学习、参观、实习提供条件,组织学生与同行企业做经验交流。
2.服务创新。项目将充分利用团队学生的专业优势,提供家教辅导,英语翻译工作,同步为留学生提供资料查询,表格填写等服务。该服务社主要负责同学为大二同学,服务社与企业联手,对从业学生开展培训,教授学生良好扎实的英语辅导创业经验,锻炼学生英语教育、翻译功底,同时锻炼提高英语培训翻译实经验;通过与企业指导教师学习,以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和意识,了解各种办理出国手续的程序,并能准备地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锻炼了大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达到有效的沟通;良好的亲和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有效而准确的传递信息。项目计划通过两年的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让项目负责人成为学生英语服务创业的行家里手,并把创业经验与专业服务经验传给低年级的服务社同学。
3.发展创新。以实践项目作为平台,将咨询服务和英语教育辅导相结合,打造为广大学生服务,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英语服务的机构。
五、大学生校园创业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自身素质急需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较好,但在培训职业礼仪,市场前景分析、留学中介服务、论文或文献翻译的准确率等方面都存在急需提升的问题:服务社内部成员需要进行各种基础知识,公共礼仪等方面的培训,以确保服务社的教师都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风貌;要集中内部成员的力量对各自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供相对准确而科学的译本;还要对服务社成员培训有专门的从事留学中介服务人员,确保其具有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各种申请手续的熟练操作能力。
2.外部物质支持短缺。因为资金支持有限,办公场所受限,导致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发展受限,如在前期校级相关创新训练项目研究中,网络技术不成熟导致英语网络公司发展缓慢,不能及时更新相关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成果,网络平台的建设及管理模式还有待于提高。在今后的建设中,将做好学习培训,为网络平台建设提供人力物力支撑,完成网络平台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秀珍.试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