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5 15:01: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培养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分析、综合和比较等方面的能力,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地理事物,把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和要素综合成一个整体概念,从而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天生的禀赋,任何个体都需通过学习、训练、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往往只记住了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如果用逻辑的方式把这样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内化为一个知识体系,既方便保存,又方便提取。这个过程要求教师改变自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地位,从而转化成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线索的导航者。

一、从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动力,是人们求知的源泉。而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它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前提和条件。逻辑思维与人类为伴,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的一切重要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维指导下进行的。只要学生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他们便会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提出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使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逻辑思维的问题,例如冬天冷空气频频南下,夏天的台风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天气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容易让学生投入其中,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动脑、动手,进而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思维基本功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让学生在不断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思维。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布置穿插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1.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为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因此只有正确,全面掌握基本地理知识,技能,才能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必须要理解掌握平原和高原、地形和地势、冷锋和暖锋等基本概念以及明确区域地理的组成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地理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城市与人口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有比如要分析好我国地势、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我国大江大河大多发源于第一级阶梯,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在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修建水利工程。因此,区域地理学习中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应受到师生的重视,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首先每个教师应该认识到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初中地理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地理教师只有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比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一般情况下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为基础,运用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类比区域差异,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进而提高思维的辨证性,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以西北为例,由于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山脉阻隔的地形因素,导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进而影响河流特征,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也呈现干旱景观,由草原逐渐过渡到荒漠,干旱的自然环境又引发了一系列人文地理现象,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为特色。其次,地理课不是逻辑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做到结合有机、渗透自然、要求适度、方法得当。如日本的气候学习中,由复习亚洲气候类型入手,回忆出东亚的季风气候中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特征,比较日本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分析得出日本比同纬度的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夏季偏低,而年降水量偏多。引导学生认识到日本受海洋影响较多,形成了海洋性季风气候。促使学生把前后章节的知识串起来。使“气候的分布”这个难点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而融入了整个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联系,建立结构体系,内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做题巧做题,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多实践,多做地理习题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地理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备各种习题,特别是应增加活动题、填图题、综合题,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应加强分析推理判断能力的训练,以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关注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

第2篇

一、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学情的整合教材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精确把握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基本上沿袭了传统教学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过去思想教育的扩展,只有“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是全新的。有许多教师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处理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而事实上,三维目标的划分虽然抛弃了过去的知识本位观,但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初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不论是世界地理模块,还是中国地理模块,均明确提出地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整合教材一定要扩展和丰富“双基”,而不可有半点削弱或轻视的观念和做法。

2、重视研究学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别,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教学目标,兼顾全体学生,课堂提问更多的机会应留给那些学困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教材中每个单元前的提示,均以问题形式提出,这一点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全面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应选用“运用……说出……并归纳……”“运用……分析……”“阅读……说出……”等行为动词,使学生具体明确“学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从实际出发、整合教材

1、重组教材,理顺内在逻辑关系

教材中有的章节涉及知识点较多,如果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的话,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混乱,有时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同一框题中教材资源前后出现的次序,学生心目中的疑问即可迎刃而解。如“我国的水资源”这节课的“分布特点”是难点,但教材中却把学生较易理解的“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这部分内容放在之后。若能先从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人手,再结合当地的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如我们北塬地区缺水的解决措施是引大夏河入塬)引导归纳水资源分布特点,再分析其成因和分布,最后引导到人地关系上。这样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同时教师对教材的重组也鼓舞了学生,培养了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创新的意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和落实。

2、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取其优势

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种版本教材。在这种局面下,教材并不完全是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和内容划分而编写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各有特色。教师要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如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内容上,相同点是:都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是:分析的角度不完全一样,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人教版主要从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中图版主要从原材料、运输、市场、劳动力、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湘教版集中分析了运输、土地、集聚三大因素。同样,关于工业的地域联系、工业地域的类型和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等,这几个不同版本教材分析的角度也不一样。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主,吸收其它版本的精华。

三、利用阅读、联系生活实际、适当补充内容

第3篇

【关键词】提升效率;初中地理;五大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0-0051-01

对于初中教师而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兴趣和无压力感,是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需要认真做好的功课。在开始进行一个课题讲解之前,要首先掌握好本节课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还要了解学生特征与教材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开展课前预习准备,夯实基础知识

课前预习活动能够让学生事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再结合教师事先掌握重点的活动,在真正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学习互动。如果学生事先没有进行预习,在学习中就会降低课堂效率,提前预习让学生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相应的掌握和了解,有利于节省课堂的有效时间,教师能够利用这些时间对课本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性讲解,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开展课前预习活动需要教师的谆谆引导,让学生形成习惯性预习的行为,并要求学生将课本中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标记出来,方便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难懂的知识,也有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内容,在学生与教师的积极配合中有效地提升地理教学的效率。

二、搜集反馈信息,让教学增强针对程度

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活动之后,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搜集学生的预习效果和预习信息,只有事先了解,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对课本讲解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的教案讲解设计也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例如,在教材中有一章内容讲解的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于地球的公转与气候影响这一块普遍存在着疑惑,教师在事先了解到这一点后,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可以事先下载好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相关视频,通过视频更加形象地向学生们演示这一影响因素,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搜集到学生预习过程中的有效信息,那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就不会了解学生在哪一块具有明显的缺陷,也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某块知识点的准备和重点解析。课前预习与搜集信息应该是紧密结合的。

三、揭示探究题纲,让小组成为学习载体

学习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忽视学生的重要性。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表明,小组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反映学习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地理课堂学习中也可以搭建学习小组,将每组学生平均分为6~8人。由于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建立小组学习后学生们通过沟通和探讨能够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进行有效结合,并且有效地增强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探讨过程中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师巡视点拨,让探究学习深入开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小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学生毕竟会存在一些不通的地方,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应该体现出来。当学生们在探讨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在旁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们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应该不停地徘徊在课堂之间,及时为学生解决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善于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学生在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必然会陷入一个死胡同,当他们由于观点不一致而引起激烈争辩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继续开展探讨活动。

五、进行课内练习,让学习效果得到检验

为了了解学生最后的学习情况,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训练,通过训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完成以上各步骤之后,教师对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课堂检测,让学生在纸上作答,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否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通过这些步骤的反复演练,教师不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还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的教学开展及时进行调整,在不断的优化过程中提升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目标。

六、对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所谓的思维能力就是除了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知识的了解、分析以及深层记忆的能力外,还有其他综合知识方面的运用,让初中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都将课本作为教学重点,教授学生地理知识,让他们重点学习、理解基本知识,但是这一教学重点存在一定偏差,通常都忽略了初中生本身可以培养的思维能力。

这样肯定会导致其学习地理知识的不足和缺失,也将会大大降低初中生学习效率,更没有办法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最终将会影响课堂的实际教学效率。针对以上问题,地理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更新发展,将初中生的地理教学作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提升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活动者。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学生在其中的作用,不能单独地采取教师讲解法、学生吸收法的固定模式进行学习。根据本文提到的五个步骤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开展积极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全程参与,共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曲忠厚,田孝东.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大赛”综述[J].地理教育,2003,(1).

第4篇

一、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尽量轻松掌握知识点。我认为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①是兴趣,培养兴趣是很重要的。应注意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气候时,穿插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有味道.也不会觉得很难。

②是基础,难度不一定很大,但要紧扣课本,认清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对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③是地图。让学生认识地图、了解地图、喜欢地图。

二、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生命。只要遇到书上有的地图,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要做到图文结合,通过自主观察、小组或师生交流、填图、绘图等方式,把握地图与知识点的关系,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①填、写结合,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作),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②练、测并重,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

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九年级的复习环节,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最重要环节。我分两个阶段,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一、春节前,也就是九年级上学期,集中全力复习教材。首先是理清脉络,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地理中考面临四本书的复习,很多知识在课本中分布较为分散,有的考,有的不考。学生在复习时我们首先把握课本的整体脉络,以图表的形式理出知识结构框架,构建复习的整体概念。将中考的知识点制成完备的知识题纲,以便学生方便的掌握这些。春节后,就是九年级下学期,以做模拟题为主。加强读图、用图能力方面的训练。结合中考指导,查漏补缺。地图是地理的灵魂。复习中要重视读图能力的训练,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基本地图如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地形地势等一定要牢固掌握。读图的同时还要把基本知识点与图形有机地结合,提高从地图、材料和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参照中考指导对考点内容和要求做全面、大致地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在初一、初二时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对于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要了解清楚,这样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备课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当年的《达州市地理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把握知识和能力要求,使复习有的放矢。

2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倡导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人地关系等实际问题。复习时以课本基础知识、基本 原理 为主,做题既要保证数量,更要保证质量。

3宏观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结构、地理主干知识,注重对学生读图、识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

4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严谨。课上用规范性语言教学,引导学生用规范性地理术语表达地理知识,包括规范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5给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有用地理,留心观察,提出问题,关注身边及国家大事。

6把握热点问题,加强实际应用.现实问题和焦点问题始终是中考最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命题材料多取材于新闻报道,时事动态,各种数据等资料,命题的地理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围饶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触及较多。

二、中考前的五月份,结合历年中考阅卷分析和学生的反馈,认真分析地理答题失分的原因,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考前指导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

2、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3、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4、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5、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

6、是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点子上。

根据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考要求,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努力做到:

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中心含义,以及试题做题要求。比如分析题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如:明示条件、潜在条件,注意题中有无附加的特殊规定。

2、 仔细读图,看清图示。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图中的有用条件和迷惑条件,特别是图中有无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容易忽略的内容,做到准确、全面

第5篇

一、由于初、高中学科知识衔接不够,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不足

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是分不开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跃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

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涉及到许多本学科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而我省的初中虽然开了两年地理课,并且还有个会考,但中考不考,因而本已浅薄的地理知识,基本也就是“过过堂”,甚至是连课都经常被其他如语数英等所谓主课所占据,有些来自乡下的学生甚至从来就没接触过地理。就算泛泛学过,要再过二年后重新学习,学生多半早已遗忘,往往使高中地理的教学显得十分被动,以至于常常要为了完成教学要求,必须要不断回顾初中知识,甚至要补充缺乏的知识。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与我无关,不需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行。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二、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不够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地理也不例外,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所以甚至学习方法都得随着地理知识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如:自然地理的抽象思维、人文地理的社会性、区域地理的知识性和空间性,显然这些都得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地理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并非许多学生所认为的地理就是地名加物产,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正是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简单罗列知识点,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是把考查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理念已经被越来越的人所接受,根据不同的考核目标和要求,选择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方针、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高考命题在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靠拢,凸现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今后试题将更多,开放性也更强,情境设置将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提供相关信息,全面检测学生获取信息、调动课本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很难派上用场。而从2010年高考开始使用的新人教版教材,地理学科的特点更趋明显,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更加难以适应,难怪学生经常说:地理书很好看,地理课也很好听,就是地理作业最难做,甚至有时无从入手,或者答非所问。

三、学生“地感”没形成,从而不具有良好的地理思维

所谓“地感”就是地理感觉,就像语感一样是建立在大量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特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这些思维品质的差异上。

首先,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地理是一门文理兼修的综合性科目,知识结构也是非常广泛,既有抽象思维的自然地理,又有需要一定社会阅历的人文地理,还有行万里路的区域地理知识,总之是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胸有乾坤、包罗万象”。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关于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大部分同学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另外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差,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有意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当北半球是一月时,南半球是几月?”不少学生会回答:“是七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平时未必会答错,其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

还有就是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比如就是我现在进入到高三的文科生,在答综合题的过程中往往是辞不达义、答非所问,明显就是把知道的知识点不管有没有用都用到答案中去,也不考虑题目中需不需要这个答案,并且纠结于一个点一直阐述,没用一点条理性和逻辑性。这就是地理知识的不全面导致的“地感”不好从而思维广度、深度、逻辑性不好。

总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所以作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点苦难。但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地理学科应该是一门能够吸引学生去探索和思考的应用性和趣味性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学习地理的困难固然有来自各方的因素,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消除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物理复习 基础知识 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基本知识、概念和规律之间联系紧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是每位教师都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分析教学规律。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关于物理复习的想法。

一、注重基础,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物理知识点繁多,且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规律性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紧扣教材,不仅对章节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还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概括和总结,在头脑中形成物理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物态变化”时,可先从总体上把握本章共包含两大块知识——物态变化和温度,其中物态变化有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熔化和凝固包含基本知识点有: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现象的识别、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特点、晶体的熔点概念和熔化条件……因为中考物理试卷70%以上是对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但是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背诵和记忆,在具体命题中基本上摒弃了考查死知识的做法,所以在复习时,除了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之外,还要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彻底理解并掌握,真正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

二、重视实验,科学探究问题步骤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实验与探究题是每年中考物理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令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且容易在此丢分。其重在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时,要重视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原理来选择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过程中需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替代法等),如何合理安排实验步骤,比较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和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优劣,书上的实验步骤是否需要改进,等等,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例如,研究影响单摆的摆动周期有哪些因素时,首先就要进行科学猜想(摆长,小球的摆动幅度,小球的质量,等等),在探索单摆的摆动周期和摆长之间关系时,要保持小球的质量不变,摆动的幅度大致相等(体现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测量并记录不同摆长的单摆摆动周期,最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单摆的摆动周期和摆长之间定性关系。再比如,研究声音的产生时,敲响音叉,由于我们无法明显观察到音叉的振动,可以采用在铁架台上悬挂一轻质泡沫塑料小球来接触发声的音叉,小球便会被弹起,这样就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学生观察(体现了转换法的应用)。还有研究真空铃实验用了实验推理法,串、并电路的电阻关系时的替代法,学习密度概念时用了类比法……

三、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章节中重点、难点的知识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教师复习时就需要具有针对性,可选择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专题训练,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固体和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可选下面例题。

例1:如图1所示三个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的容器A、B、C置于水平桌面上,依次向容器里面倒入同种液体,并使三个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相同。试求:

①三个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之间大小关系;

②三个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之间大小关系;

③三个容器对桌面压强之间大小关系;

④三个容器对桌面压力之间大小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依次向容器中倒入等质量的同种液体,再求出例1中的四个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和反思加深对压强知识的理解。

A B C

图1

教师也可以从历年的中考试题中精选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练习。如①由信息资源转化而来的图表信息题;②体现学生自学能力阅读理解题;③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和思维能力的开放、说理性试题;④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探究题。练习时要克服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忙一看就急于下笔的不严谨做法,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更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只有仔细地审题,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所反映物理实质,才能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用相关知识点来正确答题,避免出现“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只有重视解题时知识点运用的正确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会做”的题才能“得分”,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强化训练,查漏补缺

第7篇

一、用好用活地理挂图,充分发挥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以及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把较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具体化、形象化,并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深刻地揭示了地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和特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或者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地图,配合教师深入细致的讲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把抽象的文字叙述与具体的地图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挂图或板图加深对自己所学地理事物的印象。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利用“东西半球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个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来强化学生的记忆系统,这能够让学生记得住、记得牢、记得久。教师在讲授“中国的疆域图”时,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疆域四至,还应该记住与中国相邻的周边各国,把这些内容作为记忆的重点。通过编口诀和认真读地图来强化记忆会有不错的效果。

二、学会读图、绘图,努力培养学生用图的基本技能

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用地图、地理图表,并养成读图、识图、用图的习惯及添绘、转绘、绘制简单地图的技能,掌握运用地图解释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图既是文字内容的说明和补充,同时又是教材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富有创造能力的“头脑”远比传授给他们一些机械的知识更为重要。所以,给学生一个绘图的机会,教会他们如何绘图,再引导他们在自己绘制的图上掌握抽象的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中,当地图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玻璃片或薄白纸上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以及着色,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玻璃片上独立填图,并用幻灯展示学生的玻璃片、实物投影彩色地图,进行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在课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绘图作业,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转绘法,比如让学生用方格放大法画出指定的地图。通过绘图,学生不仅熟悉了教材的内容,而且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三、开展拼图、玩图等游戏活动,用地图将地理知识串联起来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不仅经常要求学生学会绘图,还经常组织学生玩拼图游戏,甚至在平行班级中开展拼图比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对于块状特征突出的政区图、分布图、湖泊图等我们可以裁剪地图,采取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比如,对中国政区图,我叫学生将画好的中国政区图沿各省(区)边界剪下来,或者用大纸板分别做成各省(区)地图,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拼图比赛,看谁拼得又快又好,不出差错,拼图的过程中,还要求学生说出所拼省(区)的地理位置、物产、气候特点、名胜古迹等。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中国各省(区)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记熟了相关的地理知识,在绘图、玩图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经过一定时间系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地理基础知识,但许多知识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的知识掌握是不牢固的。所以当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我就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的讨论和情境摹拟教学活动,用地图将学生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达到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比如:讲“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我们可以结合地图找出铁路干线的交汇点,然后理清全国铁路干线的走向,熟悉重要的交通枢纽。以自己所在的城市为起点,根据铁路干线结合农民工的流向,思考从本地区出发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近便线路,同时结合本地人到外地所面临的问题,谈谈各地的气候状况并分析原因,探讨饮食习惯的不同,分析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等等,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学生视听结合、手脑结合,思维集中,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可见活用地图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是巨大的。

通过这几年的地理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楚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许多地理事物,通过地图就可以把握下来。地图直观性较强,易于接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教师在教学中活用地图,用活地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地理教学,教材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也把握得准确、扎实、永久。

【参考文献】

[1]郁章英. 给学生一个绘图的机会[J]. 中小学教材,2003(17):46.

第8篇

一、善于预习

预习是为听课打基础,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感知教材的第一步。初中地理课程的预习,主要针对政区图、地形图、等值线图、数据统计图、景观图及地理示意图等相关知识的阅读和思考。预习要带有目标性,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所花时间而定,如果预习时间较紧,不一定对所有的知识深入理解,可以先做一般了解,等到上课时再认真听老师讲解,否则盲目性地预习,会欲速则不达。地理课的预习,必须注意对课本正文的加深理解,学会边阅读边用笔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做上标记,知道哪些内容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未懂,从而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二、善于听课

听课的关键在于会听,目的在于听懂,一个学生不会听课,直接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形成的效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会抓住老师讲课的声音特征

一般老师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都提高音调或放慢说话节奏,或加重关键词的读音等以示重点,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知识。

2.学会带着问题来听课

听课时应注意听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是否一致,自己不懂的地方,听后还有疑问,应及时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请教老师。听课时还要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大胆回答问题,培养自己的勇气,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样可避免上课“走神”。

3.笔记不可少

提起做笔记,不少同学认为,做笔记就是课堂记录,要把老师讲课内容或黑板上的板书全部记下来,这是错误的。对不同的知识层次,应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可用提纲式记录,也可在课文上划一划,或课本边注一注,表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可根据需要适当摘录某些必要的板书。做笔记的目的在于防止知识的遗忘,便于今后学习,过多的笔记会分散听课的注意力,造成顾此失彼,适得其反。

三、善于思考

长期以来,一提起思考问题,就是学生按照老师课案的提问,进行分析和解答,习惯地把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联系在一起,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根本变化,所学知识不再停留在课堂和课本的理论上,而应探究性学习,主动参与,理论联系实际,让知识生活化。新教材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比如一些图画、对话、照片、图表、数据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正如前人所说:“知识不是靠记忆,而是要靠思考。”此话说得好,不会思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学生。

四、善于复习

复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仅能使自己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查漏补缺,更主要的是站到高处,扫描整个知识网络,对熟悉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复习要注重知识的点面结合,分清主次,识别轻重,把相关、相似、相通的知识点横向比较,对知识板块作纵深探求,学会构建重点知识框架,将有关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个系统的复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