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1: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与信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把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以探究为主的教学,从而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校作为省级重点学校,已建成比较先进的校园网络,学校网站已颇有水准,百兆宽带接入。前年,我校各个教室都已经安装了电子白板教学设施,这对各学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结合我校实际,我对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
(1)处理好教师、学生、网络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民主性、合作性,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而网络信息技术则要作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认知工具、辅助工具。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校实际,作为网络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一定会运用到网络信息技术,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是使用课件、学件进行教学,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材形式,提高了课堂的表现力,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关系,同课件的生动展示相比,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就更显枯燥,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就弥补了学生由于实际体验不足,所造成的教材知识理解困难的局面,而且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3)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网络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工具,而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充分动起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预习的好帮手
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并不局限于粉笔、黑板、教材等传统教学工具,网络平台的运用会让学生收获更为丰富多彩。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安排下一节课宋词“声声慢”的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人生际遇,以及此首词写作的年代背景等,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生就能更好的体会此首词的意境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交流的好工具。在课下师生可以通过在线即时交流工具及时解疑答惑,合作学习,并共享资源。利用学件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课中,教师可以制作学件让学生自学,学生在观看学件演示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操作的重难点和易错点,并且总结经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不要让网络信息技术成为累赘
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而不能过多的依赖或侧重网络信息技术,从而导致课堂的教学重点有失偏颇。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并且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从而高效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4总结
随着我国各行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在全国范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类犯罪活动的案件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的案件,在校园系统中也不断出现。防微杜渐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学校内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针对网络安全威胁隐患主要有四个方面:
1.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
在危及信息系统安全的诸多因素中,计算机病毒一直排在首要的防范对象之列,日益增加的无孔不入的计算机网络病毒,就对网络计算机安全运行构成了最为常见、最为广泛的每日每时、无处不在的头号威胁。计算机病毒发作轻则在硬盘删除文件、破坏盘上数据、造成系统瘫痪、造成无法估量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教学管理,校内信息等难以弥补的延续后果。
2.人为的无意失误。
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用户随意将自己的帐号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信息系统安全带来威胁。
3.人为的恶意攻击。
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黑客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属于这一类。这类攻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重要数据信息的完整;另一种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两种情况的攻击都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露。
4.操作系统及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
当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无缺陷和无漏洞,然而这些漏洞的缺陷恰恰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另外,软件的"后门"都是软件公司设计编程人员为了自己方便而设置的,一般不为外人所知,但一旦"后门"洞开,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安全措施
针对学校里使用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要构建完善的校园系统安全体系,网络安全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应用防病毒技术,建立全面的网络防病毒体系;应用防火墙技术,控制访问权限、实现网络安全集中管理,必要时采用内网与外部网络的物理隔离,根本上杜绝来自internet的黑客入侵;应用入侵检测技术保护主机资源,防止内部输入端口入侵;应用安全漏洞扫描技术主动探测网络安全漏洞,进行定期网络安全评估与安全加固;应用网络安全紧急响应体系,做好日常数据备份、防范紧急突发事件。
1.建立网络防病毒体系。
在校园网络中要做好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首先要在校园系统内部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网络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员的防范意识,使用正版的计算机防毒软件,并经常对计算机杀毒软件进行升级。
2.建立防火墙体系。
防火墙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立起来的相应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来自外部网络的侵入,使内部网络的安全有了很大的提高。
3.建立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是近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记录证据用于跟踪和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实时入侵检测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对付来自内外网络的攻击。其次是因为它能够缩短黑客入侵的时间。在需要保护的主机网段上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实时监视各种对主机的访问请求,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台,这样全网任何一台主机受到攻击时系统都可以及时发现。网络系统安装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后,可以有效的解决来自网络安全多个层面上的非法攻击问题。它的使用既可以避免来自外部网络的恶意攻击,同时也可以加强内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主机资源不受来自内部网络的安全威胁,防范住了防火墙后面的安全漏洞。
4.建立安全扫描系统。
安全扫描技术是又一类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安全扫描技术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过对网络的扫描,网络管理员可以了解网络的安全配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客观评估网络风险等级。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扫描的结果更正网络安全漏洞和系统中的错误配置,在黑客攻击前进行防范。如果说防火墙和网络监控系统是被动的防御手段,那么安全扫描就是一种主动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黑客攻击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
5.建立计算机灾难恢复系统。
灾难恢复系统是为了保障计算机系统和业务在发生灾难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得以恢复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它包括备份中心、计算机备份运行系统、可根据需要重置路由的数据通讯线路、电源以及数据备份等。此外灾难恢复系统还应当包括对该系统的测试和对人员的培训,这将有助于参与灾难恢复系统的系统管理员能够更好地对灾难的发生做出合理的响应。
三、结语
1.1选择合适匹配的节点组建网络信息生态链
在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阶段,组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网络信息主体需要信息供求相匹配、利益诉求相吻合、技术水平相一致,并认同相同的运行规则,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相互匹配的节点来组建信息生态链,否则无法形成网络信息生态链。
1)网络信息主体要调查了解其他主体的相关状况。网络信息主体在与其他主体进行信息交流、组建网络信息生态链之前,可事先对潜在的、可能与之组建链的主体进行调查了解,考察这些网络信息主体的信息供给能否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或自身的信息供给能否满足其信息需求;考察这些网络信息主体的利益诉求是否与自身相吻合,能够达到利益的协调和平衡;考察网络信息主体间所使用的网络信息技术是否兼容且基本水平相当;考察这些网络信息主体是否都能够认同某一运行规则,并按照这一规则参与信息流转活动。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阶段起主导作用的网络信息主体,一定要认真了解其他潜在节点的相关状况,选择合适的节点与之组建网络信息生态链。部分有条件的组织型网络信息主体甚至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来考核潜在节点,并择优与之建立信息流转关系。
2)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可建立试合作关系来测试彼此之间的匹配度。网络信息主体在充分了解潜在节点的状况以后,可择优与部分潜在节点建立试合作关系,通过尝试性的信息流转来进一步考察主体之间的适合匹配程度。试合作较为成功的网络信息生态链,链上主体可考虑从试合作关系逐渐转换为正式合作关系,逐步建立一些初级的、稳定性逐渐加强的共生关系、互动关系和互惠关系,同时尝试性地吸纳新的适合匹配的网络信息主体,以壮大网络信息生态链,使其不断发展进入繁衍阶段。试合作不成功的网络信息生态链,可替换新节点重新建立试合作关系,直至选择到合适的节点为止。
1.2激发网络信息主体的信息交流需求
网络信息主体的信息交流需求以及由主体利益诉求心理所引发的信息交流需求是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直接动力和根源所在,是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重要拉动力量。因此在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阶段要注重网络信息主体信息交流需求的激发和培养,来拉动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
1)网络信息主体要注重挖掘和表达自身的信息交流需求。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每个网络信息主体都具有信息交流需求,主体要注重对自身信息交流需求的挖掘,归纳总结出自身的信息交流需求产生的动因、产生的时间、需求的内容、需求的形式等。同时,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将自身的信息交流需求表达出来,让其他网络信息主体有所了解,使其能够与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或自身的信息交流需求进行匹配。在两者相匹配的情况下,就能激发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
2)主导型网络信息主体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其他主体的信息交流需求。与其他普通的网络信息主体相比,主导型网络信息主体作用关键且有能力去激发和培养其他主体的信息交流需求。因此,这些网络信息主体要注重对其他主体信息的搜集,并对搜集的各种信息进行挖掘分析,以了解其他主体的信息交流需求,以及产生需求的内在动因;结合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节点满足其需求,并达到自身需求满足的目的,建立网络信息生态链。
1.3充分利用外力的推拉作用
促使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外力包括:政府政策、第三方机构以及网络信息技术。这些外力能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起到较大的推动或拉动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外力的推拉作用,促使、加快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政府可通过颁布各种财政税收、金融贷款、主体准入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措施来拉动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自身质量较高的组织型网络信息主体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扶持措施,联合其他主体形成网络信息生态链。第三方机构通过制定行业规则、公布行业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约束网络信息主体信息活动并为网络信息主体提供各种信息,促进和拉动行业发展。网络信息主体要在相关机构制定的行业规则下,通过了解机构发展的行业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结合自身的特色,主导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或主动参与到合适自身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活动中。网络信息技术是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基础和支撑,技术的不断革新对链的形成起到较好的推动或引导作用。网络信息主体要不断革新自身所应用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新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作好准备。
2网络信息生态链扩张阶段培育策略
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以后,开始快速繁衍,进入扩张阶段。在这一阶段,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主体加入到该条网络信息生态链中,链的规模不断扩展;节点实力要得到较大的提升,创造的价值要不断增加;在节点间需要形成良好、稳固的协作共生关系。基于此,该阶段的培育策略如下。
2.1主导性节点要注重和加强自身的发展
1)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主导性节点发展方向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节点将如何发展,也会影响到整条链的发展方向。主导性节点在选择发展方向时,因结合自身的特点、功能应用状况、已经拥有和能够获得的资源、节点的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来选定自身的发展方向。此外,主导性节点在选择发展方向时,还要考虑到链上其他节点的发展情况和方向的选择,以及所在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类型、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与之大致保持一致。如果节点之间的发展方向以及节点与链之间的发展趋势存在较大的冲突,不仅不利于节点自身的发展,使节点发展受到种种限制,而且会影响到节点之间的联盟与合作,严重状况下甚至会导致整条链的解散和消亡。此外,在确定发展方向时,节点应首先制定出发展方向的几种备选方案,然后通过反复的比较和评价,选择出最优的发展方向,并注重发展方向的可行性。
2)找准自身的网络信息生态位并不断巩固和调整。主导性节点要找准自身的生态位,并确保生态位的明确清晰。具体而言,节点首先应检查自身是否具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如果没有则应根据自身的性质、在网络信息生态链上所处位置、链上分工的要求、自身的信息能力等,确定自己的网络信息功能生态位,然后,根据功能生态位的定位状况,结合网络信息生态链和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资源状况、节点自身的发展方向、节点的特色和竞争能力,确定节点的资源生态位和时空生态位。节点找准自己的网络信息生态位后,要在节点、链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保持生态位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就必须要巩固和调整自身的生态位,以便不断完善,形成优势。其中,网络信息生态位的巩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巩固自身基础性的发展空间,注重自身角色、功能的不断完善和资源的获得和可持续利用。二是注重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通过竞争优势来巩固自身网络信息生态位。网络信息生态位的调整包括生态位的扩展、压缩和移动。生态位扩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是随着节点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实力增强,节点可以在已有的网络信息生态位基础上开发出新的网络信息生态位,包括创造出新功能、承担新角色、引入新资源和扩展新的信息时空。二是通过节点竞争力的增强,获取或占据原本属于其他主体的资源和信息活动时间空间。三是通过节点之间的合作,通过共享来获取新的资源和时空范围。在主导性节点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态位压缩的状况。一是节点与同类节点之间重叠度较大,竞争日益激烈时,节点为了避免过度竞争而压缩自身的生态位。这时,节点应该撤销对竞争过于激烈的功能、角色的掌握、资料的占有以及信息活动时间空间的占据,取消相对劣势的功能和角色以及为这些功能角色的实现所投入的资源、时间和应用的空间,将资源、时间和空间都投入到具有优势的功能和角色中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当节点的某些功能角色难以实现、某些资源占有和利用的难度和成本加大、开展信息活动的某些时间和空间难以得到保障时,节点需要压缩自己的生态位。这时,节点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衡量实现这些功能角色、获得这些资源、时间空间的利弊,去除掉一些不必要的投入,减轻节点的运营负担。节点网络信息生态位的移动一般发生在节点自身或其他与该节点联系紧密的节点或节点环境发生突变时,这时,节点为谋求新的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开辟新的生态位。总之,节点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选取适合自身的、能促进节点发展的生态位调整策略。
2.2加强集聚主体间的协作
在扩张阶段,不断会有主体集聚到网络信息生态链中,链的规模快速扩大。但仅仅是主体的集聚还远远不够,还要在集聚主体间建立协作机制,确保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正常运行,结构不断完善,并创造更高的价值。链上节点间需建立的协作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价值分配机制、信任依赖机制。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不仅是网络信息主体集聚到网络信息生态链上的前提,也是节点之间信息交流、相互协作的前提。价值分配机制的建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各种类型的价值进行分配。网络信息生态链所产生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素质价值以及形象价值4种形式,在建立价值分配机制时,要注意考虑各个形式价值分配的合理性、不同形式价值之间分配的合理性以及整个价值分配的合理性。第二,在不损害链的利益和目标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各个节点的价值需求。要尽量考虑到各个节点的价值需求并予以满足,既提高价值分配的效率和价值的利用率,又提高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和谐度。第三,要充分利用价值的共享性进行共享式分配。在4种形式的价值中,文化价值、素质价值和形象价值是具有共享性的。这些价值在分配时,要尽最大可能的共享分配,提高价值分配范围和利用率。第四,不断调整价值分配机制。在价值分配机制形成以后要根据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演进情况,对分配机制进行调整和维护,使其能够不断满足节点新的需求,自身不断合理优化。节点间需建立信任依赖机制,减少节点之间的不确定性、降低节点之间交互成本、提升节点之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第一,信任依赖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任可以分为3种类型: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认同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因为该强制力的存在使交易者的行为被限定在可预期的范围之内,因而值得信任。基于认同的信任指具有共同偏好和利益的人之间的信任。基于信誉的信任是指一个人为了长远利益而自愿选择放弃眼前骗人的机会。一般来说,节点之间的信任依赖机制应该经过一个基于制度的信任到基于认同的信任,再到基于信誉的信任的建设过程。第二,节点要注重自身信誉的提升。基于信誉的信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信任依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节点能够自愿地遵守当前的规则、制度,能够在网络信息生态链上创造一种良好的协作氛围,有利于协作的实现和稳固。
2.3注重资源的积累
资源是网络信息生态链及链上各主体开展各项信息活动的基础,也是链和主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网络信息生态链扩张阶段规模的急剧扩大必须大量的信息、人力和资金资源作为支撑。首先,网络信息生态链本质上是一条信息流转链,信息是链上最关键、最核心的资源,是其他一切资源的基础。信息的积累不仅为节点的信息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也是信息再生产和再创造的基础。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上各节点要注重采用网络检索、门户网站及论坛搜集、节点交流搜集、在线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日常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加强节点之间信息的共享,减少单个节点信息搜集工作量,扩大节点的信息拥有量,提升信息利用效率。其次,网络信息生态链上大多数的信息活动和创新活动都需要人来完成。人力资源是影响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未来成长潜力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在网络信息生态链和组织型节点演进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网络信息生态链要注重人才的集聚,尤其是组织型节点要注重人才的招聘、培养和利用。最后,资金也是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所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网络信息生态链上资金的积累需要组织型节点来完成。因此,组织型节点要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到各种类型的融资,并对筹措到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确保财务体系的有效运行,并能够抵御各种财务危机。
3网络信息生态链整合阶段培育策略
3.1主导性节点要注重自身结构的调整优化
在网络信息生态链整合阶段,主导性节点要注重自身结构的调整优化,不仅能在网络信息生态链整合兼并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而且能起到优化整个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作用,使网络信息生态链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尽快进入完备阶段。
1)主导性节点要合理地设置各个信息处理部门,使各部门之间不存在信息处理功能的重叠,整个主体不存在信息处理功能的缺失;合理设置各个信息处理部门所承担的职能和角色,既不能过大,导致部门工作难以开展,也不能过小,使得部门冗杂,降低信息流转效率;去掉不必要的信息处理工序和信息处理部门;采用先进、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
2)强大的主导性节点在整合阶段会整合兼并其他一些弱小节点,自身结构会发生变化。基于此,主导性节点要结合自身与链的状况、节点间合作与竞争状况、链与链之间的竞争状况等不断优化调整自身结构,直至网络信息生态链较为稳定、节点自身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为止。
3.2确保节点间整合兼并的适度合理性
在网络信息生态链整合阶段,要确保节点间整合兼并的适度合理性,避免过度兼并融合,确保链结构的合理性,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不同类节点间整合兼并的合理性,确保链长度适中;第二,同类节点间整合兼并的合理性,确保链宽度适当。不同类节点间整合兼并合理性策略包括:①根据网络信息生态链所属类型、功能、结构、特点、运行效率等确定不同类节点的适合数量,即链的合理长度。②根据所确定的合理数量,在主导性节点的引导下,合理地在不同类节点之间进行整合兼并,例如由具有富余能力的、功能强大的节点兼并其上下游分工过细、不必要的辅节点等。③避免过度整合兼并,过度整合兼并会导致链的长度过短,专业化分工不明确,节点核心竞争力不强、业务活动分散,信息流转不充分,也不利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演进。同类节点间整合兼并合理性策略包括:①根据网络信息生态链上同类节点的多样化需求,每一层级节点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上下游节点数量、信息能力匹配的合理程度,链上信息流转速度和质量的总体要求等确定网络信息生态链不同层次最适合的节点数量,即链各层级的合理宽度。②根据所确定的节点数量,进行同类节点间的整合兼并。③避免同类节点间过度整合兼并,某一层级节点数量过少,确保当上游某一网络信息主体功能崩溃时,下游主体仍可以从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主体那里获取信息,网络信息生态链不会断裂仍能正常运行,链结构的稳定性得以保证。
3.3优化节点间关系
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的调整和节点间的整合兼并不仅不利于链上节点间关系的维持,也会影响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稳固,更有甚者,会导致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断裂。因此,在这一阶段,网络信息生态链尤其要注重节点间关系的优化,确保链上存活下来的节点之间能保持良好的关系,进而确保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顺利演进。
1)在不同类节点之间建立互利共生关系。前一阶段建立的价值分配机制、信任依赖机制,为节点间互利共生关系的建立创下良好基础。在这一阶段,除了要维护并优化这两种机制外,还需要构建不同类节点间的战略协同。各类节点战略协同是指各类节点在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方面,按照统一的计划或意图协调一致的行动,实现节点之间发展上的协同性。战略协同是不同类节点实现并维持互利共生关系的重要要素之一。如果节点目标、方向不一致,必然会发生冲突,会对互利共生关系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互利共生关系的建立还要求节点不仅关注自身所获得的价值,还要关注共生节点能够得到的价值,节点间形成一种利益、价值共赢的共同体。
2)同类节点之间宜建立适度竞争关系。同类节点之间的适度竞争能促进节点多样化发展、信息流传途径的多样化,能促使节点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能力、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组织结构、注重技术创新,与时俱进不被淘汰。存在激烈竞争关系的同类节点可通过整合,减少同类节点的数量降低竞争程度,也可以通过采取生态位错位策略来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采用错位策略,就是通过优化、调整节点功能、资源、时间空间生态位,将同类节点之间生态位重叠的部分分离开来,使节点之间尽可能地减少生态位的重叠。具体而言,节点要结合自身生态位的优势,以及同类节点生态位占位情况,选择自身已经占据且竞争力相对较强的生态位,放弃不具优势或竞争太过激烈的生态位,或者寻找生态位的空缺,改变自身现有的生态位,占据空缺的生态位。处于强势地位的节点适合采用前一种生态位优化策略,处于弱势地位的节点适合采用后一种生态位补缺策略。不存在竞争关系的同类节点间可以通过引入适当竞争机制使节点之间存在适度竞争关系。例如,网络信息消费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竞争关系,而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最容易引起消费者之间竞争的就是信息的价格,因此可以在消费者之间引入价格竞争机制如竞价销售、拍卖等方式,使消费者之间存在适度的竞争或协同竞争。其他类型不存在竞争关系的节点之间可以采用优胜劣汰、排位机制等方式使节点间产生竞争。
4网络信息生态链完备阶段培育策略
网络信息生态链发展到完备阶段,整条链成熟稳定、完备有序,节点数量和链的规模达到最佳状况,基本不再发生较大变化和调整,节点间形成良好的连续共生、互惠共生关系,在整个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价值。这一阶段演进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使网络信息生态链维持在这一成熟稳定的状态中,不出现衰退或消亡。该阶段的培育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提高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稳定性
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稳定性是指处于平衡状态中的网络信息生态链抵抗外界环境变化和干扰并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网络信息生态链稳定性的提高可以通过提升链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以及恢复力稳定性来实现。网络信息生态链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负反馈是指使系统输出的变动在原变动的方向上被减弱或逆转的反馈。其作用是能够使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抗干扰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网络信息生态链在“理想状态”附近获得必要的稳定。同时,网络信息生态链不同种类网络信息主体组成越复杂、链的功能应用越健全,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成熟阶段也要注意保持网络信息主体的丰富多样性,不断优化链的功能应用;加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对外交互。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网络信息生态链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节点数量种类、信息流转途径以及信息流转效率有关。节点数量种类越多,信息流转途径越多,信息流转效率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这一阶段要注意保持链上主体的多样程度、主体生态位的合理错位、节点组合的科学性、网络信息生态链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信息流转的高效性。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网络信息生态链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与外界干扰的大小、外界环境、链的结构相关。外界干扰越小,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环境条件越好,链的结构越简单,链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这一阶段要不断优化稳定自身的环境,查漏补缺,降低环境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干扰强度。此外,由于链的结构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链的结构保持在最合适的状态,确保网络信息生态链具有一定强度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2控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规模
网络信息生态链到了完备阶段,节点之间联系紧密并建立互利共生关系,价值分配机制和价值共享机制趋于完善;各个节点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快速发展和整合兼并,自身也趋于完善,并处于巅峰和稳固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节点不会随意退出网络信息生态链,也不会突然衰亡。但是由于处于成熟状态的网络信息生态链对于网络中的网络信息主体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主体可能会选择加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中。新加入的节点要融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中,不仅需要与原有的节点进行交互,而且会参与到链的价值分配和价值共享中,可能会打破网络信息生态链原有的稳定状态;新加入的节点与网络信息生态链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来相互适应,并且新加入的节点可能存在质量不高、不完善等问题,这都会加重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负担,降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作效率。不仅如此,链上组织型节点规模的任意膨胀、随意扩张也可能会给链上其他节点带来竞争压力,造成链上资源短缺,打破原有的价值分配机制,从而打破网络信息生态链原有的平衡稳定状态。因此,要严格控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规模,包括控制组织型节点的规模和控制链上节点的数量。对于组织型节点来说,节点不能随意的扩展节点网络信息生态位的宽度,或移动生态位;慎重对待组织型节点尤其是主导性组织型节点的并购重组;控制组织型节点人力资源数量。对于网络信息生态链来说,网络信息生态链要严格控制网络信息生产者和网络信息传递者的数量;适量扩展网络信息消费者数量。
4.3构建和维护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
【关键字】:网络营销信息交流
自从1995年互联网完成商业化以来,利用互联网及内联网、外联网开展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信息时代市场营销的一个热点。全球网上交易额在2001年估计为6000亿美元,高盛公司预测到2005年这一数字可以达到415万亿美元,而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在网下完成的交易则数额更大。网络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方式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如何更好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本文拟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对网络营销原理进行探讨,并对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网络营销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交流在现代市场营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贯穿营销的全过程,而互联网在信息交流方面又具有相当强的优势。
1.信息交流是市场营销的基础
美国著名营销学专家菲利蒲·科特勒认为,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取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交换使交易双方获得所需所欲之物,交换的前提是买卖双方必须了解关于对方的信息:卖方必须了解买方需求才能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而买方也必须了解卖方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并进行比较和判断,才能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整个营销环境是一个不对称的信息场。以消费品市场为例: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三个主体形成了三组经济人对偶: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
企业与消费者对偶是主要矛盾。在交易活动中,这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双方都拥有不为对方所知的“私人信息”:消费者知道自己的需求,包括对产品品质、价格等的要求而企业知之甚少;企业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成本、服务等信息而消费者则不清楚。不对称的信息损害的不仅仅是信息缺乏者也包括信息的拥有者,因为不对称信息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将阻碍交易的进行,从而双方的目标都难以实现。信息的“对称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政府管制,要求明码标价、产品质量认证、提供说明书等;二是参与者“发信号”,比如企业做广告,消费者向售货员说明购买要求、接受厂家的市场调查等。“对称化”的过程也是信息交流过程,这种交流贯穿于营销的全过程。企业在产品开发前所做的市场调研,在产品开发阶段进行的消费者测试和试销,在销售阶段所做的广告宣传和企业公关活动都是为了降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促进销售的行为。同样,在市场营销中还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包括与竞争者以及与合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企业内部员工间的交流,企业与政府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营销活动就是信息交流活动。正是由于营销活动依赖于信息交流,而互联网又是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正是网络营销兴起的根本原因。
2.信息交流工具的互联网的优势
在互联网应用于营销活动以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传统方式进行。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在交流的及时性、广泛性和深入性等方面往往难以兼顾,而互联网的应用集中了各种信息交流工具的众多优点,这些优点主要体现在:
(1)覆盖面广。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连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传输干道。到2001年底,全球已有5亿用户上网,而且增长速度相当惊人。我国的网民人数从1998年底的210万已经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4500万。这一特征使互联网成为任何一种信息交流工具都无法比拟的沟通范围最广的媒体,这为企业进行跨地区或跨国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覆盖面广的第二个表现是互联网联系着市场营销的各种参与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主体都在同一平台上,这为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创造了条件。
(2)交互性。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交流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在各种交流手段中,口头交流是双向交流,但范围有限;信函交流速度慢;电话也是双向沟通媒体,但只能传递声音信息;电视、广播属于单向传播媒体,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利用互联网能够交互式地提供信息,交流双方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大大缩短了用户信息反馈时间,使企业能迅速觉察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方案并形成闭环营销正反馈系统,在操作中实施动态跟踪监控,企业的柔性和组织与环境的互适性也得到显著提高。
(3)信息可存储。互联网联结的是计算机,计算机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广播、电视、普通电话无法存储信息,在传递信息时,交流双方必须同时在信道两端,否则交流无法进行。为提高接触率,广播、电视都只能重复发送信息,这又会提高成本。而网上信息是存储在服务器里的,只要服务器在工作,对方可随时接收,这使交流具有了跨时空的特点,有助于扩大交流的范围。
(4)可传递多媒体信息。互联网可同时传递图象、文字、声音和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信息需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适合用文字,有的用图形效果好。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可以为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
(5)开放性和共享性。用户无论背景如何都有权平等使用这一工具而不受限制。一般的大众传媒信息有很多障碍,如身份、信息内容、财力等,而互联网的限制则很多。这可以让更多企业和个人通过它和接收信息,提高了信息接触目标受众的机会。在企业内部,互联网和内联网、外联网的使用使信息能被不同部门和合作伙伴共享,信息的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企业更好适应市场的变化。
(6)经济性。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流是将各种信息转换为二进制码进行传递,可以节省在现实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所需的大量印刷、场地、邮递、交通、人员等费用。对制造商来讲,与顾客直接交流将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从而使营销链条缩短,能节约销售成本。交流成本方面的优势对企业开拓市场也有帮助,传统的交流方法由于成本高,商家为节省费用往往将顾客分为高价值客户和低价值客户,与前者经常沟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互联网的使用可以让低价值客户也能得到这种服务,从而吸引更多顾客。
(7)功能集成。互联网将传统市场营销中不同形式、不同阶段的信息交流,如广告、市场调查、交易指令的传递等集于同一平台,使得市场营销的大部分工作,如信息收集、收款、售后服务等都可借助于互联网、内联网一气呵成,从而使互联网成为一种全程营销的渠道。对消费者来说,互联网让复杂的信息交流简化为简单的点击行为,从而使他们的购物变得更方便,商品信息查询、比较、购买、售后服务都可坐在电脑前,按动鼠标就能完成,还能节省时间和交通费,降低了购买成本。
(8)一对一沟通。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分析客户的行为,针对每个客户的特征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客户的意见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让客户时时感到被关心和重视。这种沟通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著名商务网站Amazon业务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9)信息可检性。在信息量呈几何级数递增的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无序的信息对用户来说是一种灾难。用户寻找信息时,如果信息搜寻困难,成本太高的话,他就可能放弃搜寻。这对于信息交流来说,是一种重大的障碍。互联网有大量的搜索引擎为用户检索提供方便,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这不仅对搜寻者有利而且使发送者接触目标的机会更大。
(10)交流隐蔽性。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时,双方是不见面的,也没有第三人知道交流的内容,因此交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用户来说,这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用于市场调查能提高数据的真实性。用于交易时,使交易也具有隐蔽性,对于许多不愿意在购物时被别人打扰,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所购商品的消费者来说,这一特征是他们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3.新的营销环境需要互联网
3网络营销的崛起与全球营销环境的新变化也有密切的联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营销环境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1)市场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易的规模和范围更大。厂商与购买者在时间、空间、质量、价格等方面的背离也更明显。交易中个体的信息搜寻超出了国界,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交易规模、范围和环境的改变要求新的交易方式与之适应,网上交易是人们对交易方式选择的结果。
(2)消费者更加强调自我。研究表明,消费者对自身地位的认识与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消费者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大批量的生产有助于降低成本,使产品廉价实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价格的敏感性降低而更加强调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又使这种个性化消费成为可能。消费个性化要求生产厂家与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信息沟通,随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差异。新的信息交流工具必须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点对点的信息交流,计算机网络正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选择。
(3)关系营销理论被众多企业接受。关系营销强调的是厂家与用户之间建立与维持长期的良好关系。由于竞争激烈、需求变化快,争取新的顾客比维持老的顾客困难得多,据估计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是维持一个老顾客费用的5倍,争取更多的回头客是新时代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对消费者来说,购物不仅是生理需要,更希望得到尊重与承认,让消费者感到被重视是留住顾客的重要手段。对厂商而言,随时与消费者保持信息交流,让他们感到被厂商关注,自己的意见被厂家重视是有效的营销手段。互联网作为一种即时互动的交流工具,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4)营销环境更复杂,对信息处理的要求更高。经济的发展使信息量激增,对企业的信息处理与分析预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高效的手段,处理手段的提高要求信息收集活动的高效率。传统的信息搜集方法不仅范围小、效率低而且不适应计算机处理,计算机的处理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使用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变,从网上收集信息来源更广,传递迅速,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都是数字化的信息,便于计算机处理。使得企业能做出更灵活的反应。
(5)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企业,EDI、CAD等技术使计算机在生产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在商业领域,POS系统被广泛采用;在金融领域,金融电子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制造业,柔性制造系统的使用使网上定制成为可能;而在家庭,电话、电脑的普及率也不断提高,这些变化都为互联网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可以看出,新的营销环境所呈现的新特点需要一种能与全球消费者、合作者进行即时的双向沟通并能即时处理各种信息的信息交流工具,而互联网正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4.网络营销的缺陷和解决办法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工具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网络营销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1)信任问题。在信息交流中,双方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交流的效果。如果对对方提供的信息缺乏信任,很难想象这种交流有什么意义。互联网为交流双方提供的是一种虚拟的不见面的交流空间,其开放性的特征更容易使人对网上信息产生不信任感。这成为影响网上营销发展的重要障碍,CNNIC在2002年7月的调查表明,我国网民认为网上购物的最大问题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占3619%),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让消费者熟悉网站。熟悉是信任的必要条件,许多网站利用传统媒体和开展公关活动宣传网站的目的就是建立信任。对网上购物的优点和网上购物者的亲身体验多加宣传,也能减少消费者的顾虑。
②采取一些符合消费者习惯的能增强信任感的措施,如建立商店实体或与传统商家合作,以及完善售后服务等。著名网站Amazon吸引客户的重要经验就是有完善的退款保证。
③发挥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监督认证职能。建立认证中心是许多国家发展电子商务所采取的措施,我国在这方面也开始起步。政府可以采取几方面的措施来增加用户的信心: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对网上欺诈行为进行更明确的定义,并加大惩处力度;对网上交易实行更严格的退换货制度及其它质量保障制度。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监督职能。政府网站由于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的特点,利用它提供网上企业的资信信息,公布信誉良好的或信用不佳的网上企业名单以及接受消费者投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户对网上购物的担心。
④对上网商品的选择。经济学将商品按消费者在购买前对其质量的确定程度分为寻求性商品和经验性商品,前者指购买前可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如书籍、日用品等;后者指购买后才能确定质量的产品,如家电产品、服装等。对于寻求性商品只需要提供价格、购买地点等信息消费者就可以决定是否购买,而对经验性商品除了提供信息外,消费者往往还要试用才能作出购买决定。所以,一般来说,更适合在网上销售的商品应该是寻求性商品。
(2)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它所采用的TCP?IP协议和UNIX操作系统本身也有安全方面的漏洞。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存在信息被截取、篡改和滥用的情况,最近几年关于上网用户的银行帐号和密码被人从网上窃取的报道很多,而用户上网购物的记录被商家出售的新闻也不少。这造成许多用户不敢进行网上交易。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比如隐私权保护法和打击窃取网上信息的法规等;其次是在技术方面通过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认证技术的应用或利用虚拟专用网来防止或减少信息被窃取和篡改的可能性。
(3)费用问题。上网费用比较高,对用户来讲就是信息交流的成本高,这成为阻碍网络营销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CNNIC的调查表明,网民对互联网使用中不满意度最高的问题是费用高(14.3%的用户对费用很不满意)。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网络服务业自身的发展,网络服务业属于边际成本递减的行业,用户越多,新增加一个用户所需增加的成本越低。随着上网用户的增加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费用问题应该能够得到解决。在互联网普及的初期,电信部门可以牺牲一点部门利益,降低上网费以吸引更多用户,从长远来看,这对用户和电信部门自身都是有好处的。
(4)物流问题。互联网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信息交流方面,在物流方面,除了数字化产品或服务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外,其它商品的传送还需要利用传统分销渠道,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建立专门的物流企业负责商品的存储和传送。利用它们的规模优势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物流成本,这正是社会分工带来的好处。二是可以利用互联网降低资源浪费。据统计,我国目前的货车空载率达30%,不仅极大的浪费了运力而且造成交通资源的紧张。互联网作为信息沟通平台,用来及时撮合待运客户与空载车对合理分配运力、降低运输成本都有好处。三是与传统中间商合作。它们一般比较接近消费者,与这些中间商合作不需要新的投资,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互联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优势为网络营销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它的不足之处也使网络营销面临许多问题,但随着网络营销实践的发展,人们一定能扬长避短,网络营销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参考文献:
1.菲利蒲,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芮明杰,赵春明.市场营销的“非对称信息研究”.财经研究,1996(12)
3.刘常勇.网络营销.中国软科学,1997(1)
4.王卫国,等.成功电子商务站点揭密.计算机世界,1999-6-14
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品种、门类相当广泛、丰富,这就要求资源整合的过程要分类详细、体系完善、技术成熟,不能丢三落四、挂一漏万。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的程度尚浅,没有认识到各个整合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没有很好利用整合平台,资源聚合度不高,呈现“碎片化”状态。“碎片化”整合现象的表现如下:
1.整合要素不集中,网络信息资源分散。各高校之间、高校内部获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渠道不畅通,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较多元化、资源要素不集中,各资源版块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缺乏合作,形成网络信息资源的各自独立、分散、不链接状态。在市场经济的指挥棒下,资源早已从“平均分配”走向“按需分配”、“效益分配”。许多高校最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掌握在专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学生干部手中;而教务处、党校、宣传部、专任教师等通常掌握的是传播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二手资料,不能及时、迅速地把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资源丰富的部门如果不能与资源匮乏的部门在整合系统中策略一致,协作互补,则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不均,会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涌向大城市和热门行业,造成这个行业和城市的门槛越来越高。而相对冷门的城市、职位无人问津,形成就业市场的“冰火两重天”现象。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占有与配置的失衡、整合要素的不集中,就会影响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2.整合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有的学校内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率很高,横向、纵向沟通少,不少网络信息资源类似、雷同、过时、乏味,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高校各部门、各学院、各年级各自为政、各自为网,学校资源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费时、费力、费钱。而真正有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少之又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要内容丰富、详实,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获取有质量、有价值的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鉴别力,拓宽知识面。如果仅仅只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上的简单搜集、罗列、粗加工,整合时没有进行深度开发、提炼,没有开拓性、前沿性的资源,那么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变成无水之鱼、无本之本,久而久之,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路径
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整合机遇”。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和冲击。信息的多元化、开放性会让一些学生迷失在网络中,受一些错误思想的引导。然而,互联网也带来了整个高等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深刻变革,并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机遇。网络这个具有潜力的兼容性大平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带来了很大机遇,大大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开发途径,改变公共信息资源占有不均的现状。由于“冲击”与“机遇”并存。因此,我们在整合中要充分挖掘与整合全社会资源体系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类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逻辑结构系统,切实增强实效。
(一)“量”的聚集,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要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地,首先要建立最吸引学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库”,在“库”中可建立各大“版块”。例如:“就业创业”、“心灵鸡汤”、“时政热点”、“国学精粹”、“学术论坛”等。在建立网络资源库的过程中,调动教育管理者多主体、汇聚多渠道的主观能动性,将分散的资源形成各力;以改变网络信息资源“量”上的良莠不齐和“质”上的聚合度不高。我国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的说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建设成内容丰富、运转高效、载体多样的资源库,将为学校节约很多成本,节省人力物力。通过各学校的内网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各类信息、召开各项活动、宣传各种思想、进行各种引导。学生还可以从资源库里下载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资料、专业文献、PPT、应用文书等等,不仅省时省力,更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互通有无。别是每个学术活动、每年的就业季到来时,学生辅导员将各类就业招聘信息每天更新,即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上,会给学生带来机遇。面对庞大、分散、虚幻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各类资源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些有害信息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一些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宪法和法律、煽动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煽动民族仇恨、宣扬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网站,甚至,应该迅速清理,予以屏蔽。中国科学院已于2005年开发“互联网有害系统实时过滤报警系统”,将它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中,有效避免青年学生接触到互联网上的各类不良信息,避免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担忧。还可以跟踪每个用户的上网记录,分类邮件,分别查找,提升效率。因此,只有先设计好高效、便捷、安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才能获得最大收益。
(二)“质”的改变,打造科学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运转体系整合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库的“高质量”体现在运转速度快、专业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含量高。同时,融知识性、理想性、趣味性、生动性、服务性于一体,呈现出一个稳定协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数字环境。因此,我们在整合、配置时,要巧妙规划,合理布局,规避零散;整合时要比较客观地把握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性质、特点及内在关系,充分考虑到整合的时间、空间、成本、功能、效率等因素,依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相互比较,相互链接。及时增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性,改变学校内部各资源体系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和配置,达到效益最大化。科学高效的整合体系,会促进整合质理的不断提升、资源与知识的不断融合、创新与发展。
(三)技术的提升,将“物联网”等新科技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中物联网的兴起大大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的变化。“物联网”是指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3]。物联网智能化地将“物”与“网”联系在一起,便于控制、管理。例如:清华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如学生档案管理、就业信息、师生网络交流互动、远程控制教室、宿舍等等。它将创新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促进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环境建设,并将变革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在物联网这个庞大的“资源池”(又称“云”)中,它能够使各类应用系统根据需要获取相应信息、存储空间、计算能力。通过“云计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整合海量而零碎的国内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并进行分类、评判、查找、过滤、排序、建库……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轻松的鼠标点击,向资源库申请各项服务。例如:南京大学2013年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创业作品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信息手段的优势。以往都要将作品印制成册再提交,声像作品、“微电影”的成本都较高。因此,校团委特别开辟了一个“挑战杯”版块,参赛者将不同类型的作品分类提交、分类展示。在效果上图像生动、公开透明、方便浏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运用信息手段处理比赛结果,科学统计,方便投票,这也是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活动成本,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形式。
(一)软硬件设施不足限制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首先,计算机购买成本及其他费用等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由于收入水平限制,农村居民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其次,求知欲不高、对学习网络技术的为难情绪等诸多主观原因,限制了农民的上网欲望;再次,网络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农民实际生产生活的需求。网络教学的显著特征是学习内容的多媒体化,但是,当前用于农民培训的网络课程多媒体化程度还不太理想。对于一些专业性强、技术环节多、难理解的农业技术,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学习环境进行模拟,仅仅利用语言或文字形式来表现,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学习兴趣和培训效果。
(二)农民还缺乏自主学习的理念和习惯。
网络教育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的。受农村原有生产方式的影响,很多农民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态度冷淡,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为被动消极的状态,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学习质量难以提升。不支持网络自主学习的农民认为,网络学习就是传统的观看视频,缺少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有些问题解答困难,不能保障学习效果,他们认为面授学习接受起来更容也更正规。
(三)农民应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还比较低。
一是一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使用技术不熟悉,接受和利用网络知识及技术的基础差,这也是农民网络应用能力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二是大多数农民的网络应用意识淡薄,而且缺乏专业技术和方法,对网络信息的处理,如检索、分析、识别以及接受能力比较差。
二、促进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抓好农村网络学习场所和设备条件的建设。
可以通过建立学习中心、广播站、农业声像科技基层服务站、租借设备等方式,向那些对采用网上学习方式持积极态度的农民提供服务。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以及素质相对较差的农民,可以依托电话、电视、广播等形式,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进行农村计算机、电话、电视三网合一的研究与示范。
(二)为农民提供网络技能培训,提供形式多样的支持服务,提高农民参加网络学习的积极性。
农民对网络信息的认识,是一个从反对—认识—接受—使用到受益的漫长过程,尤其在前期的认识阶段,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生产大户、致富能手或农民合作组织等群体参加网络学习,为其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难题,增加农民收益,起到引导示范,以带动更多农民参加网络学习。
(三)建立特色化的动态网络资源系统。
为了满足农民对教育培训个性化需求,要重视加强教学媒体资源开发和制作,提供大量内容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建立多元化学习资源库可以考虑依托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农业大学等专门机构,在符合农民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的同时,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突出地域特色,结合当地的自然、历史及社会条件,促进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
(四)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和支持服务。
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农民培训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通俗易懂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信息服务,使农民对实用技术的需求得到满足。
(五)政府占主导地位。
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完善农民远程教育体系的前提。政府还要健全组织管理,明确部门职责及分工,各级政府协同建设农民远程教育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和讲求实效的新局面,实现力量集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及时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全面性。
三、结束语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在实际对企业信息能力的评价当中,许多指标在概念上具有模糊性,可操作性不强,或者往往一些指标即使在概念上具有可操作性,但在实际的应用当中这样的数据往往难以收集。因此,依据“科学、客观、公正、合理”的原则,笔者认为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当中,应当依据如下原则:①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②评价工作的目的性;③评价效果的全面性;④评价对象的差异性。企业信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企业信息建设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绩效能力三维度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属性特征的定性和定量的描述。采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政策导向后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成方案如表1所示。
2BP网络简介
BP网络即误差回传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euralNetwork),由一个输入层、若干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构成,是一种具有三层或者三层以上的多层神经元网络,网络中的神经元分层排列,它的左、右各层之间各个神经元实现全连接(见图1)。每个神经元均由它的输入、活化函数和阈值来决定它的活化程度【9】。在人工神经网络的实际应用中,80%-90%的模型是采用BP网络或它的变化形式。BP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中前向网络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人工神经网络最精华的部分。
3基于BP网络的企业信息能力评价
3.1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模拟数据进行预处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息人才、信息基础、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信息决策、信息交流与共享五个要素,经筛选并模拟了8组数据(见表2),以建立基于BP网络的企业信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表2中的部分指标,如企业信息更新周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等均与企业信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呈负相关,属极大值指标,故先对其指标取倒数,使它们同指标体系中的其它指标一致,都属于极小值指标,而后再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所得结果见表3。本文共提取出六个公共因子,其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累积达到了96.044%(通常情况下,累积贡献率达到85%即可)。本文选择参数0.65作为划分主要、次要指标的载荷系数临界值,以满足下一步研究的要求。最后得到由15项指标构成的企业信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3.2BP网络输入节点的选择进行输入节点的输入时,需要先对原始的模拟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它们转化为闭区间[0,1]上的无量纲性指标值。本着尽可能体现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化原则,即使其离差平方和最大的原则,本文采取了极值处理法进行归一运算。
3.3BP网络隐层节点的选择隐层节点数的选择与问题的要求和输入输出单元的多少都有直接关系:如果隐节点数过少,网络不强壮,就不能识别以前没有看到的样本,容错性就差,或由于网络太小可能训练不出来;但隐节点太多又会使学习时间过长,误差也不一定最佳。因此,必定存在一个最佳的隐节点数,可用以下公式作为参考。
3.4BP网络输出节点的选择本文共提取出四个公共因子,其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累积达到92.232%。它们共同决定企业信息能力等次。从表5中选出对应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步骤同前,所得结果如表6所示。通过综合因子Fp来反映企业信息能力大小,据此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BP网络最后一层的传输函数Purelin使得网络输出可以是任意值,因此,本文将企业信息能力层次设置为四个级别,如表7所示,4个等级对应的标准输出分别为。第二,以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数组的最终因子综合得分。
3.5企业信息能力等次根据企业信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所包含五个方面的特征,本文制定出不同企业信息能力等次相对应的标准:不合格等次:企业或者还没认识到信息能力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但处于刚起步状态,刚开始培养信息能力。此时应对风险的信息能力还没有形成,其对信息的应用处于初级阶段,还不是主动的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处理和开发。合格等次:企业通过实践积累了一些信息获取、处理、交流及应用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使企业信息能力处于合格的等次。由于信息能力对企业效益的传导效应,其综合竞争优势逐渐开始显现出来。但仍需进一步努力,以使企业信息能力进入良好等次。良好等次:由于前期的积累和应用,企业信息能力进入良好等次。企业对信息的掌控比较娴熟,各种软硬件条件逐步完善,为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仍需继续发展,努力使企业信息能力进入优秀等次。优秀等次:企业积累了非常强的信息能力,有足够的自信对各种信息加以控制、管理及应用。由于信息能力的支撑作用,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发展到成熟状态,由此所带来的综合竞争优势具备了一定的稳定性。但仍需注意保持优秀等次,防止企业信息能力进入衰退状态。综上所述,本文最终建立的基于BP网络的企业信息能力评价指标构造为:10×9×4(即10个输入神经元,9个隐层神经元,4个输出神经元)。
4结语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干预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事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它在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之一就是有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不少人还患上了网络性心理障碍,即“网瘾”。第12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目前登记注册的网站已有62万多家,上网人数达到8700多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2%,18至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0.1%,未成年人占17.3%。按照上网人群中网络心理障碍者的比例约为6%的标准,我国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者的数量至少在400万人以上。患有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学习成绩急剧滑坡,行为变异,心理错位,其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伤害。所以,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进行心理干预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措施。
一、网络成瘾
1.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提出。[1]Young通过研究,[2]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同时指出,网络成瘾是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度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3]并伴随有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反应以及强迫等。参照国际卫生组织对于成瘾的定义,周倩[4]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上网所带来的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将中学生网络成瘾特指为,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者自身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可见,网络成瘾倾向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和人际责任感。
(1)对身心健康的损害。网络成瘾可造成视力下降,肩酸腰痛,头痛和食欲不振以及其他症状。据调查,[5]常用电脑的人中感到眼睛疲劳的占83%,肩酸腰痛的占63.9%,头痛和食欲不振的则占56.1%和54.4%。此外,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会使个体缺乏适当的锻炼,容易引起腕关节综合症、背部扭伤等不良身体反应。这对于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来说危害更为严重。网络成瘾还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成瘾的中学生一旦停止上网,会产生不安、焦躁、失眠、情绪低落、心情不佳、思维迟钝等症状。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中学生自然不能正常地学习生活,严重的会出现人格扭曲,甚至自杀。
(2)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网络成瘾者的网上乐趣是以支付巨额上网费用为前提的,有些中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为了达到上网目的,往往会挖空心思———欺骗、敲诈勒索、偷窃甚至抢劫。这给家庭带来了阴影,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目前,由于网络成瘾而引起的学生问题行为已日趋增多。
3.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自身的诱惑。网络有其吸引人的许多特点,如新鲜感、可操作性、虚拟性等。其中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性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出许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中学生在家受父母监管,在校受校规校纪及老师的制约,一旦上网就觉得真正进入了自由天地。这种感觉是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寻的。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黄色、暴力内容,这对正处于性意识觉醒、成熟但通过正当渠道无法获得性知识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途径。
(2)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军。尽管我国已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对网吧的管理依然存在漏洞。不少网吧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法律知识,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在实际经营中疏于管理。有关部门在日常监管中也存在权限交叉、职责不清的状况,给违法经营者以可乘之机。有的网吧无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仍然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开放,使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
(3)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缺乏教育和关心,一味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不少青少年将网络当作发泄情绪的场所。网络成瘾问题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败。[6]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孩子成为网瘾患者,他们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网,而不懂得如何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培养子女新的爱好。不仅如此,一些家长也被网络所俘获,甚至也患上网络成瘾症,身处此境中的孩子难免不受影响。
(4)上网者自身因素。国内外调查显示,[7]性格内向敏感、交际困难的人容易上网成瘾。当前中学生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很难保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因而很容易在网上寻找属于自己的港湾。许多中学生把网络世界当成逃避现实的地方,当他们家庭不和睦或生活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到网吧中去宣泄。
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活动。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法的适用对象是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
1.强化干预
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可以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干预方法使用最为普遍,效果也最好。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2.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
(1)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
(2)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3)内隐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3.转移注意力法
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和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4.替代、延迟满足法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替代活动(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然后使其反其道而行之,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了解问题学生的上网时间(起初要控制上网时间,不必绝对戒除),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纳入周计划,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网络成瘾的目标。
5.团体辅导法
将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理论做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达到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瘾的目标。团体辅导所具有的特点决定其对网络依赖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首先,团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对于团体成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团体成员“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其次,团体咨询可以使网络成瘾的学生获得安全感。网络成瘾的学生因对自身的网络使用不当问题投入较多关注,而忽视自身其他方面的优势及能力,团体咨询可以使其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对团体其他成员的成长有所贡献,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再次,团体成员们共同签署的契约,对团体成员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同伴之间既有支持又有监督。网络成瘾的学生在团体中做出改变不当行为的承诺后,会因团体的监督作用而努力维护自己的诺言,由此使行为的改变得到长期的坚持和巩固。
陷入网络依赖或成瘾的学生,往往反映了其现实生活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禁止或减少上网行为虽然必要,但从源头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所以,应针对不同的网络成瘾原因,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重点应放在预防,而不只是对网络成瘾学生的补救性矫治。
参考文献:
[1]Goldbergl.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1995..
[2]ArmstrongL.Howtobeataddictiontocyberspace.2001.http:///.
[3]K.S.Young.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Paperpresentedatthe104th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ugust11,1996.Toronto,Canada.
[4]王澄华.网络人际互动特质与依附型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D].台湾:台湾大学心理学系,2001.
[5]今晚网络.使用电脑应注意健康[JPOL].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