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2: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汪国真诗歌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008年,似乎注定是一个灾难光临的年轮。
年底12月到年初1月的一场大雪阻断了许多人们的脚步,神州大地一片雪白。冰凌挂满了这个富饶而美丽的大地。“抗击雪灾,众志成城”的的标语挂满大街小巷。中国没有屈服,用自己的力量让鲜花开山冈。新春的鞭炮响起在每家每户的门口。
3月一个鲜花开满大地,绿芽挂满枝桠的春天,奥运会火炬被分子抢夺,亿万华人愤慨,激怒。充满仇视的外国舆论,把中国漫骂的毫无是处。
4月28日,注定是灾难的日子。特大交通事故在这片平静多年的土地上掀起了波澜,全国再次被震动了。 5月12日,一个国际护士节的日子,一个巴蜀大地,枇杷飘香,小麦收割的日子。恶魔再次降临在中国的土地上。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下子被撕裂,魔鬼的嘴唇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美丽的家园成了废墟,川西平原被摧毁了一片。地震,让中国在一次跌入了黑暗的深渊。地震,就这样重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地震,就这样让中国和世界同时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中国人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行动,开始了。灾难永远都不会是一件好事。相反,以顽强的毅力抗击灾难才真正感天动地。
同时,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一些平时司空见惯的词语,因为灾难的不期而至,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地震使人们对幸福的诠释有了新的理念和内涵。幸福,这个词汇曾经被很多文字,学者反复咀嚼,研究。在辞海里也有很多种的释义。但是,对于在地震中那些冲在最前沿的子弟兵来讲。他们是这样诠释幸福的。入川几天后才吃上的那顿普通饭菜,以及第一次在帐篷里睡的4个小时,成就了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些置身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在《人民日报》上这样感慨着幸福:多年来,我们每天都在享受一些“奢侈”的幸福,但却因为习以为常而淡忘了它们的意义。置身灾区,巨大的反差促使人们重新思索幸福的含义,被一些世俗标准扭曲了的“幸福指数”,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得到了矫正。
汶川大地震,促使中国人在感伤之余开始了一场反省幸福的革命。
幸福是多么耀眼的词汇。孩子们又是怎样在震后余生时感慨幸福的呢?“这里没有地震,感觉很幸福。”9岁的贺阳明在地震后离开四川德阳,在广西南宁秀田小学,这位来自灾区的少年不再是自己所说的“惊弓之鸟”,而他此时的幸福仅仅是“没有地震”。这种幸福观,另一名灾区儿童表述得更加精炼:好好活着!
在办公桌摇晃过后,关于幸福的讨论扑面而来。身在四川的一名网友写道:“当余震过后,我们在庆幸自己健在的同时,越来越感到生命的脆弱,活着的不易。基本上,我们都是幸福的人,不要让不平和抱怨占据了生活。把对生活的要求放低点,把对自我的要求放高点,幸福很简单!”
这与半个世纪前小学课本上描述的幸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重温《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描写,令人感慨良多:“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第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嘴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感觉到是在幸福中呢?”
在灾害的面前,幸福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又是那么的简单。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这是一首很古老的歌曲的两句歌词。今天,我们唱起它仍旧是那么激情澎湃,激动人心。“这一次,我们感觉全中国都受到了触动。我确实发现,中国人从未如此团结。”这是法国《世界报》的评价。
从5月12日下午开始,在成灌高速公路上有这样一道风景线。无数辆打着出租车标志的车队,开着应急灯奔跑在这条仍旧余震不断的公路上。运送着地震中救出的伤员。在成都市的街头,在全国各地的街头,从明星到普通民众,从城市到农村,成千上万的人甩开胳膊去献血,直到多个城市血库爆满,献血不得不提前预约;血源紧缺的状况在一瞬间被填满。成千上万的人打开荷包,主动地为灾区捐款。在全国各地所有的人们同时打开一切信息广播,时刻关注灾情的播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是中国人总会问一句:“目前救出多少人,他们好不好。”就连年老化甲的老教授,也冒雨在纽约的街头募捐。箱子上红红的抗震救灾的募捐字样分外的鲜红。超过400亿元的国内外捐款,让不少外国人瞠目结舌。中国人的团结和热情,在地震后集体喷薄而出,血浓于水的情意,在大灾面前体现得淋漓尽致。
5月19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默哀的一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告诉CNN记者:“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团结起来,中国一定能行!”这个夏天,印有“我爱中国”的T恤在年轻人中风行,“中国加油”“中国加油”的喊声震天动地,直入云霄。人们脸上的泪水滂沱飞洒。而北川中学废墟上那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成为震撼人心的标志性画面……
谢谢你,80后的年轻人。我想这是每个中国都会想说的一句话。80后的年轻人,曾经一度被社会所关注。他们出生在优越的物质社会里。自我展示,自我叛逆的个性是他们的代表性质。但是在这次地震中80后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他们。重新审视了他们。
“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5月17日,余震不断的绵竹,一位消防战士惊天泣地的话感动了中国。
战士名叫荆利杰,19岁的他刚刚入伍5个多月。面对随时可能坍塌的楼房和指挥人员的后撤命令,已经救出几个孩子的荆利杰扑通跪了下来,大哭:“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那一刻,所有人都泪眼模糊。
荆利杰被赞为“80后的英雄”。2008年以来,包括地震在内一连串的危机,成了“80后”的成人仪式。这个素来强调自我、个性张扬的群体,“突然”变得勇敢和坚强起来。
同样是在绵竹,一个闷热的午后,19岁的王君博在帐篷医院里一边工作一边擦着汗。“这对我们是一次机会,表明自己不只是温室中长大的孩子,也不是毫无用处。”为了支援灾区,他抽出时间到临时帐篷里工作。
太多像荆利杰和王君博一样的年轻人,或在四川地震灾区冲锋陷阵,或在后方尽自己所能支援着前线。他们的表现,不仅颠覆了传统形象,也让人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真正的成长,不是留着胡须和染成白发就可以草草了事,它包含了太多难以承受又必须承受的疼痛。到了一定阶段,后一代人必将向前。若要顺利完成这种过渡,我们就要从心灵上彻底脱掉脆弱的壳,用坚强的意念和敢于担当的勇气接过前代手中的权杖。”
汶川大地震,也是“80后”的一次嬗变。地震过后,“80后”在灾难中巍然挺立。
汪国真曾让一代年轻人感动,他曾经叩响过他们的心弦,让他们从他那里获得一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感悟与发现。他的时代和他都已经远去,但它们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幕。我感慨的是诗人晚年的命运,他常受到诗歌界的嘲笑讥讽。一些人觉得他的诗太清浅,缺乏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好像是时代的匆匆过客,迅速地被时代所遗忘。
汪国真其实和那些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里程碑式记忆的朦胧诗或新诗潮诗人们是同代人,但汪国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并不被人熟知。直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复杂变化的关键时期,汪国真突然和电视剧《渴望》一起流行起来,成为当时文化最重要的表征。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出版于1990年5月,当时就成为最红的畅销书,他的诗被很多人抄录引用。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也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最爱。尽管诗歌后来越来越与公众脱节,但汪国真在那时代表着诗歌与公众最重要的一次“相遇”,而这次“相遇”也正好在大众文化和“纯文学”分化的临界点上。
汪国真让那个时代的青年在青春的感伤中流连,发现那些具体的悲欢,感受生命的丰富和日常生活的微妙。他让年轻人回到个体的感受之中去体味生命。他的诗没有80年代朦胧诗的现代主义维度,但他把大叙述层面上的关切,化为细小真切的浅吟低唱,成为让普通青年理解的小感悟,从而让人们的人生变丰富。这让80年代凌空蹈虚的宏大“主体”,化为真实具体的“个体”,赋予了当时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具体生活的能力。因此,他的诗变成了警句格言,流传在青年中就是极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汪国真的诗让中国当时的青年获得了一些小感悟、小启迪,这些其实都对他们的人生有益,对他们应对急剧变化的世界有益,也让他们能够平稳地适应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
汪国真再次成为公众议论的热点。
这一次,不是因为汪国真的诗,也不是因为汪国真的书法,而是因为他的去世。常言道:“盖棺定论”。可恰恰在汪国真身上有些不一样,随着他去世的报道,接踵而来的是褒贬不一的种种言论。汪国真短暂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沸沸扬扬的议论联系在一起,好的,或者不好的;褒的,或者贬的。
汪国真成名那会儿,我刚摆脱了对朦胧诗的迷恋,开始对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朦朦胧胧的境界,越来越感到一种陌生,北岛、舒婷、顾城们的故事与诗,无法再引起我的兴趣。我开始迷恋起了先锋小说,常常在马原、余华、苏童、莫言们的小说世界中神游。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位汪国真,我几乎连想也没想,就在我的阅读视野中被屏蔽了。
突然有那么一天,汪国真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汪国真现象”,这种现象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承认还是不承认,如一股热流滚滚而来。而且这种“现象”不是批评家,不是评论界的命名,而是自然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是属于汪国真一个人,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现象,是汪国真和诗歌界的背离现象,是汪国真的诗被众多读者所喜爱与评论界嗤之以鼻的背离,也是艺术的流行与艺术美学原则的背离。这种现象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符号。
职业的需要,不能不去找汪国真的诗歌来读,不然就无法对这种现象“说三道四”。那个时候,我常常在学校的图书期刊室里,报刊架上摆满了各种文学杂志,那些熟悉的《当代》、《十月》、《收获》、《上海文学》等,可以随手取来,非常方便。可是,在这些著名的或者不著名的文学杂志上,很少找到汪国真的名字,几乎看不到他的诗歌。后来才知道,他的作品大多发表在一些青年刊物上,如《中国青年报》、《辽宁青年》、《女友》等,那些流行的汪国真的诗,不是在文学杂志,而是在青年杂志,或者是由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个人诗集,一本一本,成为许多青年读者手中的读物。我那时虽然还没进入中年,但似乎也非青年,属于不上不下、不老不少的尴尬年龄段,对所谓面向“青年”的刊物自然早就不再关注,对那些青年刊物甚至都不曾见过,当然也不想费神劳力地去找,反正那些不能进入正宗诗坛的诗歌也用不着,课堂讲不着,评论不用写,过不多久,自己的那份心思也就淡薄了。
我不去读汪国真,不等于别人也不读,甚至可能读的人会更多,如同我不去关注,而汪国真成为一个社会的热潮一样,只是个人的兴趣与兴奋点不同,或者,我和汪国真的作品在哪个地方错位了。
后来再次提起汪国真,是在另外的一些场合下。酒席上,闲谈中,一般很时尚的人士会引用汪国真的诗句,听起来一套一套的,押韵合辙,通俗易懂,尤其在日常生活中颇得人们的喜欢。后来,我从图书馆找来汪国真的诗集,什么书名已经无从记起,也不知是不是流行的,是不是大家都在读的,只是图书馆可能只有这一种,没有其他选择。汪国真的那些诗作读来其实并不让人讨厌,虽然不能进入诗的正宗,无法与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相提并论,甚至也不能与当时正在走红的台湾诗人相比,但那些洋溢着青春气息、鼓励人走向远方的诗行,颇能激动人心,让人产生出不太安分的想法。但也恰恰是这些励志的诗行,对我这种已经走过了青春期的人来说,反而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逆反心理,因为几乎就在我们上学期间或大学刚毕业不久,那些风行天下的演讲家,凭借一张张三寸不烂之舌,频繁出没于大学校园,向青年学子们喋喋不休地宣讲那些空洞而不切实际的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鸡汤”的大道理。于是,我会不自觉地将这些诗与那些四处演讲者的励志名言联系起来,本能上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不愿意再让人教育来教育去。现在回过头来再读汪国真的诗,感觉他主要不是在说教,而是以充沛的激情宣泄内心的积郁,以乌托邦式的励志诗句告诉人们痛苦、苦闷之后的人生选择,“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向远方》),“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山高路远》),“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忍”(《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如果是一个情感遭受折磨、内心经历过风雨的正在成长期的青年,读过这样的诗行,可能会产生难以言说的感动,可能会抹去脸上尘土,擦干身上划出的血迹,不抱怨,不叫屈,而是以“走向远方”实现理想作为现实的慰安。
可是,那个时候,我不能接受。
没有理由,也没有说法。
汪国真去世后,诸多媒体以“远方”作为新闻报道或者评论的一个亮点,这既是表达对曾经是社会人物谢世的纪念,也是选取了汪国真诗作中常常出现的“远方”意象,如他的《热爱生命》、《走向远方》、《山高路远》、《旅程》等作品中,都有一个富有青春激情的“远方”,至少,在汪国真流行的那个时代,年青的一代还可以谈谈远方,谈谈梦想,谈谈爱情,谈谈生活,这些与青年、青春联系在一起的词汇,让人们读来感觉还是富有情调,那么能够燃起“热爱生活”的情感,说明人心不死,精神没倒。所以,汪国真的《挡不住的青春》一类的诗作颇能激动青年人的心灵,在他的那个时代,“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不过,我的确是与汪国真的诗擦肩而过。
再后来,人们更多从媒体上了解汪国真,他也很少再以诗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他有时是节目主持人,有时是书法家,有时还是作曲家、填词家,他每变换一次自己的身份,就会通过媒体引起不大不小的震动,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他是一个全能型的人物,他又是一个有话题的人物,汪国真总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为自己确立新的定位,找到新的角色。汪国真的每一个角色变换,都成为“汪国真现象”的组成部分,都会让熟悉他的人和不熟悉他的人为之感叹,为之议论。
也许,汪国真并不追求他作品的后世名声,他只要现世的报答,他不去在意诗人们和评论家们是否承认他的诗,只要有足够的印数就好。他不去想,他的作品是否能够写进文学史,既然选择了文学,“便只顾风雨兼程”。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发表于《诗刊》1979年3月号)
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二战”期间,110万人死于纳粹德国在波兰奥斯威辛小镇设立的集中营。阿多诺后来收回了自己的这个名句,改为“长期受苦更有权表达,就像被折磨者要叫喊。因此关于奥斯威辛后不能写诗的说法或许是错的。”他用了“或许”这个词。
那些放弃了诗的诗人们,除了两人外。全部都成了书商。这现象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例,历史上也找不到。
作家燕晓东发现,北岛舒婷顾城以后整整一代的诗人,都放弃了。他把诗人们不约而同地走上经营书的道路视为一种文化的反抗。
据我所知,出诗集的没有其他叫汪国真的了。
1998年汪国真去安徽澎湖参加活动时,当地的县长说看过名叫汪国真的人写的两本诗集。
现在的诗歌小说我看得反而少了,一是自己现在也不太关心。二是氛围和原来也不太一样。原来能触发我写诗的一些感觉现在也没有了。
2000年,汪国真用书法占用了时间和随缘来解释自己不写诗了,但他注意到“零点调查公司曾经对18岁以上居民作过调查,在人们所欣赏的建国后出生的诗人中我名列第一”。
小波虽然不写诗,只写小说随笔.但是他喜欢把自己称为诗人。行吟诗人。在我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的身上充满诗意,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在李银河的记忆中,王小波小说中唯一写过的一行诗是在《三十而立》里:“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倒挂下来。”
大概是我刚到公司的第五天吧,创意总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刘啊,你面临的问题,就是尽快从一个诗人蜕变到广告人……”
广告人“天天生蛋”发现客户找到广告公司都会这么说:“我就这么些钱,但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赚更多的钱,你看怎么着?”
不要写成诗歌.全文700字左右,45分。
1990―1997年,上海市历年高考作文题的命题作文是《时间啊,时间》《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机遇》《父辈》《责任》《我的财富》《我看课外阅读》,共同附上了这条说明。
一不写诗,二不写童话。
尚爱兰说自己的女儿蒋方舟从一开始写作就有这两个“立场”。蒋方舟说自己很少看母亲的作品,如果要说受什么影响,那就是电视和书。
听说诗歌很难被录用,我当然要改写杂文了。
骨折之初,身体的疼痛,卧床的煎熬,确实感到痛苦和烦恼。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它能帮你恢复健康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此时,我想起一首小诗:“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会常在;你要是心境开朗,眼前就是一片明亮;你要是经常知足,就会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计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我的心情豁然开朗。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时常有之,即使遇到巨大不幸,烦恼、痛苦又有何用?它除了使你更加烦恼、更加痛苦之外,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于是,我尽量控制自己焦躁痛苦的情绪,在病床上寻找快乐。
我爱读书,但平时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只是看看报纸和杂志而已。躺在病床上,时间全部属于自己,这不是很好的读书机会吗?我让女儿从书橱里给我找来陆幼青的《生命的留言》、《汪国真精品全集》及散文集等,这些都是我非常喜欢又没来得及细读的书籍。我仔细地阅读,认真地品味。陆幼青的《死亡日记》使我更加坚强乐观,汪国真的诗歌像甘露洒在心田,《圆梦之旅》中的散文篇篇精彩,读它,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被书中优美的语言所陶醉,被书中人物的感情所感染,骨伤的疼痛,心情的烦躁,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我把收音机放在床头,唐山人民广播电台的《说法60分》我每天必听,并经常打电话参与节目。当律师的点评和我的观点一致时,当得到主持人的表扬鼓励时,我感到非常高兴。收听广播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也愉悦了心情。《娱乐双响炮》本是年轻人的专利,我也每日必听,还记下了许多笑话,并经常讲给老伴和女儿听,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夕阳红》、《天天快乐》和《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电视节目也都每天陪伴着我,我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歌唱,一起品尝生活的甜美。
几个月的病床生活还使我得到了两项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我为家庭培养了两名优秀人才――女儿成了合格的“护工”,老伴则成了深受大家喜爱的“厨师”,我将终身受益。
愉悦的心境,快乐的生活,使我的骨伤很快愈合。现在,我每天高高兴兴地锻炼身体,读书写作,料理家务。生活的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到: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学会积极的寻找快乐,制造快乐。快乐地对待生活、对待生命,快乐地迎接来自方方面面的风风雨雨,让痛苦和烦恼远离而去,让幸福和快乐陪伴终生!在病床上寻找快乐
许淑芳
去年,因为腰椎骨折,我卧床3个多月。朋友问我:“这几个月你是怎么熬过来的?多痛苦啊!”我告诉她,我生活得很快乐,朋友不解。
骨折之初,身体的疼痛,卧床的煎熬,确实感到痛苦和烦恼。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它能帮你恢复健康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此时,我想起一首小诗:“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会常在;你要是心境开朗,眼前就是一片明亮;你要是经常知足,就会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计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我的心情豁然开朗。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时常有之,即使遇到巨大不幸,烦恼、痛苦又有何用?它除了使你更加烦恼、更加痛苦之外,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于是,我尽量控制自己焦躁痛苦的情绪,在病床上寻找快乐。
我爱读书,但平时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只是看看报纸和杂志而已。躺在病床上,时间全部属于自己,这不是很好的读书机会吗?我让女儿从书橱里给我找来陆幼青的《生命的留言》、《汪国真精品全集》及散文集等,这些都是我非常喜欢又没来得及细读的书籍。我仔细地阅读,认真地品味。陆幼青的《死亡日记》使我更加坚强乐观,汪国真的诗歌像甘露洒在心田,《圆梦之旅》中的散文篇篇精彩,读它,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被书中优美的语言所陶醉,被书中人物的感情所感染,骨伤的疼痛,心情的烦躁,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我把收音机放在床头,唐山人民广播电台的《说法60分》我每天必听,并经常打电话参与节目。当律师的点评和我的观点一致时,当得到主持人的表扬鼓励时,我感到非常高兴。收听广播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也愉悦了心情。《娱乐双响炮》本是年轻人的专利,我也每日必听,还记下了许多笑话,并经常讲给老伴和女儿听,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夕阳红》、《天天快乐》和《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电视节目也都每天陪伴着我,我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歌唱,一起品尝生活的甜美。
几天前,晓明从广东打来电话,说他准备出版一本诗集,是香港书号,拟回老家印刷。我脱口说,香港书号在大陆是不认可的,各级作家协会不会认定为公开出版物,也不能公开销售。然而,我立刻就为这句话懊悔了,于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为养家糊口而卖苦力的诗歌作者而言,上面的理由算得了什么呢?关键是,这样出版诗集,能最大幅度降低成本。其实,当今浮浮躁躁的世道还有几个人会买诗集来看呢?便是名诗人的作品也少有问津者,何况暂少为人知的晓明。
与晓明相识,已经十多年了。记得初次相见是在郴州的一次诗歌讨论会上,脸色黝黑,个子单瘦,其貌不扬,一交谈,竟口若悬河,相见如故,互留了电话。以后,我在报社做记者,不时去桂阳采访,其时,他在桂阳县城开一辆破三轮车拉客,偶在他家歇宿,他便拿出他的诗作来,泡一壶热茶,彻夜长谈。
晓明出身农村,父亲曾是县城一企业工人,但很早就去世了。因此,晓明没读多少书,也早早地招了工,成了父亲单位的一名普通工人。只是世幻太快,企业没几年就倒闭了,刚走出农村的晓明,成了下岗工人。为了谋生,他很早就去了广东打工,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劳作,换取微薄的收入。
在广东打工期间,晓明诗作泉涌,写了以《在别人的城市》为代表的一系列打工题材的诗歌,这也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其间,他的一些诗作先后发表或获奖,著名诗人汪国真对他的诗歌也赞誉有加。晓明本人甚至一度被刊物评为“十大杰出打工诗人”。
从广东回来以后,晓明结婚生子,先后两段婚姻,三个子女,生活十分艰难,而他身无长技,只能贩卖他的死力气,曾有多年时间,他靠踩三轮车拉客为生。在桂阳县城,晓明是一个知名人物,这位诗人车夫和他的破三轮,曾是这个熙熙嚷嚷的小城市流动的风景。
生活的失意并没有让晓明停下他的写作,相反,在做三轮车夫这些年,他写出了爱情长诗《驿动的散曲》、《呢喃的情歌》等一大批诗作。为了谋一点生活费,他创作发表了一大批歌词作品,其中《舞起中国龙》、《梨山之歌》在中国民歌演创大赛上获金奖;《走阳山》等歌词被当地的山水旅游节作为主题歌拍成音乐风光片。
晓明后来卖掉了他的破三轮,据说县城要扩容提质,有碍观瞻。几张嘴巴要养活,无法,晓明又只得去了广东,继续他十几二十年前曾经熟悉的职业,进了工厂的流水线。于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而言,他是知足的,每月能用身体力气和时间换来二三千元的收入。于一个诗歌的坚守者来说,他依然是达观的,他以他艰辛的岁月为背景,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个社会,因此这个时候他的诗作,诸如《在公交车上》、《租房》、《无眠的加班夜》,更增加了生活的厚重和质感。
一旦开始,便不能终止。这就是坚持。
通向理想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一定布满了沟沟坎坎,甚至荆棘与悬崖、激流与险滩。只要理想不倒,只要我们还在行走,就要勇敢地继续前行。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准备风雨兼程,义无反顾。
坚持是让我们在奔赴目标路途上,汲取动力的源泉,是我们能够获取成功的最终保障。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涓滴之水最终可以磨损大石,并不是因为水滴力量的强大,而是由于水滴能够昼夜不舍的滴坠。只要我们能够在艰难与困苦的环境里,仍能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仍然能够咬紧牙关,不停息地做下去,就有成功的一天。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汪国真是中国当代诗人,他的诗像小溪,轻盈地跳跃于山间,流淌着清脆的声响。语虽清浅,却蕴含着对生命真诚的热爱。下面的这两首诗,是他的代表作。请你仔细阅读,体会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会让你在前行的路途上,充满新鲜的诗意。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选自《汪国真抒情诗选》,学苑出版社1990年)
走向远方
汪国真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
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
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
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
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
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
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我们学着对待流言。
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便是我们的大勇,我们的修养。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
道路漫长,
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
我们不停地走着,
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
从少年到青年,
从青年到老年,
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选自《汪国真抒情诗选》,
学苑出版社1990年)
赏析
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会让我们在长途跋涉的艰辛中,感受到生命的多重况味。我们疲惫的心灵在诗歌隽永的情感滋润中得到慰藉,并重新燃起前行的渴望。
小泽征尔的坚持
施雪钧
在小泽征尔舞动着魔幻动感双手的瞬间,音乐的灵魂已经站在了我们面前。
1994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回到出生地沈阳,他决定指挥辽宁交响乐团上演《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乐团团长后来回忆说:“第一天,在排练完第四乐章快板后,小泽的脸色骤然沉了下来,紧皱眉头,低沉地自语道:‘怎么会这样?这样的乐团怎么去演出?’忽然,他将指挥棒重重地敲了一下乐谱架后说:‘从明天起,我们进行个人演奏过关训练。’我当即蒙了。这等于在说,每个人需要从基本功训练起。这绝不是大师级指挥家做的事。这时,等候在演练厅的地方官员要与他商量安排接见和宴请事宜,小泽一一谢绝。他说,我这次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送给沈阳市人民一台满意的交响乐。我不想见任何与音乐会无关的人。”
此后,每天训练六个钟头。到了第三天下午,小泽实在太疲劳了。他先是蹲在地板上指挥,后来,干脆就跪在地板上指挥,脸上的汗水挥洒在乐谱和地板上,他一次次地纠正第一小提琴手,可还是难以过关。望着大师被汗水浸透了的头发、一脸的疲惫,第一小提琴手心中难受极了,先是流泪、抽泣,后是失声哭了起来:“大师,对不起!您另选他人吧,我不行。”在场的人都以为大师会发火,不料他却十分平静和气地说:“你行,只差一点点,请再来一次!”当她拉完一遍,大师捋了一下头发说:“谢谢!请再来一次好吗?”就这样,当第一小提琴手过关时,她已经泣不成声。大师大口喘息着接过毛巾笑着说:“你们都行,谁也没有理由泄气……”
除了天分,小泽拥有更多的是勤奋。日本作曲家武满彻曾经在小泽寓所住过一段时间,目睹了大师的勤奋,他说:“每天清晨四点钟,小泽屋里就亮起了灯,他开始读总谱。真没想到,他是如此用功。”原来,小泽从青年时代就养成晨读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天。
“我是世界上起床最早的人之一,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常常已经读了至少两个小时的总谱或书。”小泽说。
(选自《意林》2007年第23期)
坚持是什么?坚持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对追求的承诺。为了追求一个音的精准,就需要重复演练几十遍、几百遍。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持啊!但似乎只有这样的近乎苛刻的坚持,才能达到音乐演奏的至高境界。坚持还是一种修养与习惯。只要是对自己的修养有益的事情,再小也要坚持去做。当这些事情成为了一种习惯,我们的生命自然就会散发出美丽的芳香。
书名:《告别三分钟热度:
坚持,再坚持一下》
作者:[日]佐佐木正悟
译者:盛 文 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成功的人很少,并不是因为有志向有目标的人少,而是能够一天天坚持下来的人,太少了。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自己“只有三分钟热度”的问题,我们就会距离成功非常遥远,根本无法取得成功。
接下来就是如何改变这种状态了,我们很想改变,却不知道如何改变,因为很多人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自己,只是满怀着一腔热情,盲目地尝试。
如果想让自己拥有坚强的意志力,想要做坚持走到最后的人,就请翻开这本书吧,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坚持!
书名:《俞敏洪口述: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作者:俞敏洪/口述 优米网/编写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坚持意味着什么?我觉得俞敏洪的“无论世界怎样痛苦,都要不懈努力、尽力而为”的说法更形象、更切中真义。坚持,并不像说起来这么简单,而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懂得“坚持”二字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含义。
俞敏洪十分平实地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和求学的经历,还有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没有夸大,也没有刻意隐瞒,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受到朴实与诚实。“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受这个苦就会受那个苦。一个人如果从苦中能找到快乐和幸福,那他就是幸运的。……我深刻地意识到什么也不做的痛苦比任何其他痛苦更加深刻,所以我一定要做事,做事的标准就是必须做对社会有好处的事情。以最大的努力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书名:《一个人的朝圣》
作者:[英]蕾秋・乔伊斯
译者:黄妙瑜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生活中,常常会有意外,我们也常常会有一些冲动或奇怪的想法,但我们很少会把这些想法付诸行动。如果付诸行动,肯定会被认为是疯狂的举动。
一个平凡的退了休的70多岁的老者,前面的日子都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工作不突出,几乎没有朋友。然而一天,他接到了在英国另一端的朋友的来信,得知朋友得了癌症。不知是哪来的勇气,还是一时的冲动,他打破了70多年来自身平稳的处世风格,他作了一个决定:一个人步行横穿英国去给他患病的朋友打气,给予他信念的支持。
故事看起来简单,但是精彩之处在于深刻、准确地描写出了这个70多岁的老者心理、思想上的变化。茫然,孤独,怀疑,想要放弃,但他还是选择了前行。其实人生也像这一个人的行程,只要选择了出发,唯有执着坚定、目标明确的人才能走到最后。而在这坚持行走的过程中,自己也在改变着。
片名:《肖申克的救赎》
导演:弗兰克・德达邦特
主演:摩根・弗里曼 蒂姆・罗宾斯
片长:142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时间:1994年
这是一部经典的影片。主人公看似不动声色的内心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为了自我救赎和自由,他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Andy虽身处监狱,但在他内心,一直记着“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因此,Andy能够用二十年挖开Red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道。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张开双臂,拥抱重获的自由时,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开了一道耀眼的亮光。
曲名:《坚持信念》
作词/作曲:黄家驹
演唱:Beyond
Beyond是香港殿堂级摇滚乐队,成立于1983年,是华语乐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乐队,其队名的中文意思为“超越”。
我们的人生究竟要做些什么,是财富,还是权力……我们总是期望得到更多,总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我们不缺少远大的志向,也不缺少克服困难的智慧,但我们去常常因为缺少坚持,而让我们与成功失之交臂。池田大作说:“人生恰恰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坚持,只有坚持,才能让我们拒绝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全力迎接挑战,不断地靠近,直至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
一生中可拥有几多
人人期望一刹可拥有最多
只想抓紧一瞬光辉
随时随地甘于走险错也可
日夜梦想怎可富强
为着利益跟风转
绝未料到他朝变成祸
一生匆匆得到几多
谁能明白知足可拥有最多
一失足地找错理想
随时随地失去比拥有更多
若是面对种种诱惑
尽力用信心抵抗
用实力去争取胜利
坚持信念 迎接挑战
只向前永不倦
紧握信念 划破黑暗
真挚诚会更光
若是面对种种诱惑
尽力用信心抵抗
用实力去争取胜利
坚持信念 迎接挑战
只向前永不倦
紧握信念 划破黑暗
真挚诚会更光
坚持信念 迎接挑战
只向前永不倦
关键词:凤姐;《延河》;朦胧诗
时下,网络红人凤姐紧步“芙蓉姐姐”之后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大众的视野,谛造了又一个平民神话,也成为恶俗、粗俗、媚俗、低俗的代名词,当人们再次“被眼花缭乱”,听着平民大嘴的信口狂言之时,或许多少也带着幸灾乐祸的微笑表情静观或唾骂。
就在这时,凤姐携着她的8首诗作优雅而华丽地登上了陕西老牌纯文学期刊《延河》,顿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引起了公众激烈的争论。
身份认同错位:凤姐写诗
就在人们早已习惯了芙蓉的搔首弄姿与凤姐的狂言妄语的时候,我们等来的却是恶俗之下的单纯,喧哗过后的宁静,混乱之余的序列存在。凤姐写诗了,还是朦胧诗,而且还被编辑认为不错的诗,更让大众无法理解的是竟然在《延河》杂志上一口气刊登八首!这让人们如何接受!到底是凤姐的神经错位了,还是大众的思想位移了?凤姐能写诗吗?凤姐不能写诗吗?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高雅艺术,是文学之桂冠,古往今来,人们亦喜将人品与文品相提并论 。诚然,文品与人品具有一定的联系,人的美学修养和情操对文风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二者之间也无必然联系,明人胡应麟在《诗薮》里说:“光尧题金山一绝云:‘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这首诗气势雄浑,洋溢着大丈夫当建功立业、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但“光尧”即是向金称臣纳贡的儿皇帝宋高宗赵构,杀害民族英雄岳飞的人,所以胡应麟评论此诗“殊不类其人”。所以元朝诗人元好问曾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如其人”不是“必然”的,钱钟书也曾说“以文观人,自古所难”,凤姐虽然是靠极度恶俗且低俗的言行走红于网络报端,虽然是个公众人物,尽管她的为人有极强的功利性,她的种种做法为人所不耻,她的人品到底怎样,暂且搁置不论,但她也有自己的生活,情感,有自己的想法,她也有写诗的权利,她也完全可以无拘无束自由放飞思想,写出优秀的诗歌来。“话题大王”与“诗人”之间并不矛盾,如果公众单纯以她的为人来否定她的诗,将会有失公允。
唯质按需论稿:《延河》刊发
“从天空落下的黄沙/与这个世界无关/与滚动的人群无关// 清洁工在收拾一个/从树上掉下的橘子/晨光中,一只刺猬招摇过市//所有树叶开始朝一个方向聚拢/收集从西方来的风/人们把镜子藏在背后/开始赶集”(《这是个优胜劣汰的世界》)如果我们隐去诗歌的作者,摘掉带有偏见的“有色眼镜”,从作品本身出发,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凤姐的诗作,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首相当不错的好诗,与恶俗毫无联系,而且洋溢着清新朦胧之气。有诗人认为凤姐的诗受到上世纪名噪一时的朦胧诗的影响,有顾城、席慕容、汪国真等人的影子。此诗中作者精心选择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意象,为我们描摹出了一幅干净而纯美的画面,诗意跳跃而凝炼,情感真挚而饱满,极富空间感与想象力,正如著名诗歌评论家刘全德所言:“她的诗歌存在的意义在于,她把顾城经常演绎的一种近乎完美的童话式心灵结构的两端拆除了。那原本必不可少的代表黑暗的魔性和代表光明境界的神性都化为乌有,一种新的但仍然具有普泛性的心理结构凸显出‘人’的悬空感、漂浮感,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不再是人间宠儿,而是一个无所归依的弃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任人唯贤,用稿唯质,《延河》在“新诗经”栏目,策划“80后诗歌六人行”专题,目的是以文学为特征呈现“80后”一代人的写作状态和精神成长,而凤姐的诗作完全符合刊物栏目的要求,符合编辑审稿理念,很自然的被刊发,有何不可?执行主编阎安说:“凤姐的生活道德不等同于美学道德,或许她生活中有很多反常的行为,有很多超出道德常态的形象,但那是在道德范畴,最起码凤姐还没有违法,那她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和所有公民有同等的权利。”是的,凤姐对于刊物来说,只是很普通的自由作者之一。刊物为何不能发凤姐的诗作?
当高雅与粗俗相撞之后,被审视被考验的不仅是高雅,也不仅是粗俗,还有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与文化、公众的审美与趣味,其实炒作与否都不重要,因为喧嚣终将趋于平静,浮华终将归于平淡,让我们真心期待老牌《延河》延续精彩,凤姐继续诗心飞翔……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