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2: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外汉语教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入到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中的人员越来越多。由于对外汉语这一学科起步较晚,加之我国高校编制管理比较严格,因此进入到高校担任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十分有限。因此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十分珍惜,也愿意为自己选择的事业全力奉献。与社会上众多从事对外汉语事业的教师相比,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更多的自豪感与职业归属感。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对外汉语学科的新兴性,在我国高校里,除了若干所实力雄厚、起步较早的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以外,许多院校的对外汉语学科的教授、副教授数量不多,学术梯队尚未形成,学科的总体科研水平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实际情况给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外国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注意形象、用语、每一个细节,否则会影响中国教师在外国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另外,第二语言教学在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上也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去钻研和总结。对外汉语教师的高标准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而在压力下产生的焦虑感会时隐时现。
一、对外汉语教师焦虑感的表现及成因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由不确定、烦乱及忧惧等感受组成的不愉快情绪体验。焦虑本身并不是一种病态问题,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经历。[1]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的焦虑并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同时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变焦虑为动力,但如果焦虑时间过长,或者强度加大而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精神就会处在一种紧张的情绪下,这样会给身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焦虑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随着近年来高校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发生改变,高校教师的未来职业发展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也使教师焦虑感增加。[2]对外汉语教师以教授外国学生汉语及汉语言文化为己任,与高校其他学科专任教师相比,具有人数较少、入职学历要求偏低(许多学校硕士学位即可)和更加重视教学能力的特点。特殊性使得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群体的焦虑感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对学科地位的焦虑。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语言学界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3]此后的30余年间,学者们不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揭示对外汉语教学的规律,为整个学科建设作贡献。但不可否认,由于对外汉语这一学科起步较晚,加之许多学科基础问题仍在一步步摸索中取得成果,一些对外汉语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学科的前进方向不是很明确。在有的院校,专职对外汉语教师人数较少,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时间难以保证,加之没有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无法形成,学科建设无从开展。学院成立了,却没有自己的学术委员会,学校相关机构对该学科重视不够,这些都使对外汉语的学科地位相对比较低,对外汉语教师也显得比其他教师低一等。面对弱势的学科地位,以及尚未形成的学科团队这种情况,对外汉语教师产生焦虑的情绪是正常的。而且此种焦虑的情绪可能会长期存在,直到所担心的情况有所缓解。
高校教师都面临着职称评聘的问题,有的高校对外汉语学科尚未形成自己的学术委员会,专任教师在职称评聘时要依附于其他院系,职称晋级难度较大,这势必会使对外汉语教师产生忧虑,担心自己在评聘中处于劣势,名额被占,被评聘的可能性变小,甚至担忧自己长远的职称晋级,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迷茫。
(二)对自身科研及进修的焦虑。
高校教师的入职门槛近些年越来越高,同时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事部门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承担的科研项目是很重要的一个依据。这一点对所有的高校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在这种考核指标的指挥下,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出版专著。对外汉语这个学科起步较晚,相应的学术期刊和科研项目的数量比较有限,这就加大了教师科研工作的难度。而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一些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留学生管理工作或者教学管理工作,比如有的院校实行班主任制度,协助学院的整体教学工作,同时让留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有被关怀感。这些工作是学院发展的需要,但这种教学外的工作却占用了教师许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对外汉语教师的科研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对外汉语专业的首届博士生培养始于1998年,从这时起,对外汉语教学的学历层次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才基本完善起来。我们应该看到,十余年间培养的博士生数量是有限的,所以现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中硕士生占了大半。但是高等院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是必然趋势。大量硕士学位的教师面临着继续进修的紧迫压力。进修是每位教师应该考虑的一件大事,但是由于博士录取人数有限,考取存在难度,另外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与继续读书甚至是家庭之间的平衡,而这三者哪一方都不可偏废,这就给对外汉语教师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三)对教学的焦虑。
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因此它具有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师需要有更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应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机智的应变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及人际调节能力。每一堂汉语课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未知数,一些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曾有过不同的尴尬的教学经历。这种教学中的尴尬或者碰壁成为了某些对外汉语教师的一种心理负担,担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次出现自己不可预料的问题。当然,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丰富,许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收放自如,能够很好地化解一些课堂出现的问题,不过教学前的焦虑感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教师心里。概括起来,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的焦虑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焦虑
课堂是留学生进行汉语学习的主要场所,汉语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是十分重要的,第二语言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更重视教师对课堂气氛的驾驭,更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配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下学习语言。所以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是影响教师能否积极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课堂教学是即时性的、不可预见性的,教师备课再充分,如果学生状态不好,不能很好地配合,或者某一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情绪,使教师有深深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对教学产生焦虑,害怕再次出现不理想的教学。如果问题不能解决,教师就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没有信心,在每次上课前会有焦虑感,这样会影响教师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对学生提问的焦虑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许多习以为常的表达或语句中国人是不会在意所以然的。但是作为外国人,留学生经常会有一些语言对比的问题,甚至是古怪的问题。这种情况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师都曾经遇到过,一些问题让教师难以在短时间作出合适的回答。例1.“你听什么音乐,我就听什么音乐”。这个句子中的“什么……什么……”句型。这个句型的意思经过教师的解释,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其意思,但是就阿拉伯语国家的学生来说,就会比较疑惑这种句式的存在性,即他们认为句子中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简单的形式来说明。例2.“你明天用不着来学校了。”这个句子中的“用不着”是“不用”的意思,这个问题学生容易理解,不过一位克罗地亚留学生突然问:那为什么用“用不着”呢?例3.在讲“口吃”这个词语时,老师讲解:这是个形容词,学生之前曾经学习过形容词的AABB形式重叠,比如“干净”,我们也可以说成“干干净净”,“红火”也可以说成“红红火火”。有学生就直接说出了“口口吃吃”。老师予以纠正:“口吃”这个词没有重叠的形式。学生就问:为什么这个词没有?以上三个例子中学生的问题均不属于知识点范畴的问题,学生是在已经理解了所学语句或词语的意思基础上提出了更深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可能每个对外汉语教师都遇到过,外国学生从语言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待汉语中习惯的表达,会提出让教师在短时间内难以作出合理合适解答的问题。有的教师对这种情况一笑了之;有的教师则深感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回答出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一下而心情低落,感到自己作为老师丢了面子,从而产生对课堂中可能随时出现的一个个未知提问的焦虑。
3.对师生关系的焦虑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无疑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课堂上师生的精神面貌和情绪会受到生活中其他事情的影响,课堂上的一些微小的行为对于不敏感的教师和敏感的学生,或者对于敏感的教师和不敏感的学生来说,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发生不快,甚至使良好的师生关系发生改变。我在听课中遇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堂口语课上,老师在讲到“奇怪”这个词时,开玩笑地拿班级中某位同学做例子来造句:“××同学今天穿得很奇怪。”事实是,这位同学的服装是有些特别。但是老师的句子一出,这位同学就非常不高兴,并且质问老师:“老师,你为什么说我穿得奇怪?”这个学生心灵十分敏感,老师的一句玩笑话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显得有些尴尬,在教学中的主动地位就变得比较被动。
当敏感的教师面对随便的学生时,也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希望课堂上学生能够认真听讲。但是有的学生因为晚上睡得很晚而早上上课没有精神,学生本身又比较随便,索性趴在桌子上,显得很懒散。这种行为是他在极其困倦状态下的自然行为,学生自己也知道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如果这时老师对此行为比较在意,就会对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果对此行为加以制止,会让头脑混沌的学生感到不快,可能平时对老师的好感也烟消云散了。这样师生会因为一些小事情产生误解,使师生关系略显紧张。师生之间的小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消弭,敏感的教师势必会产生一种对师生关系的焦虑。
二、焦虑感带来的后果
产生轻微的焦虑感时如果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会将焦虑感变为工作的动力,使自己有更大的提高。但是如果焦虑感不能及时得到消解,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影响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焦虑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一)焦虑感会影响对外汉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前文提到对外汉语的学科起步较晚,学科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同时有的院校对外汉语教师在职称评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导致的焦虑感会使教师对自己的学术方向信心不坚定,对所从事的职业的热情降低,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加之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任务的完成只能靠自己挤时间,疲惫感加重,这样会使对外汉语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复杂的心态,既从中获得乐趣,又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同时还要达到科研指标,于是焦虑感会使教师的成就感大大降低。
(二)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正常发挥,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的焦虑及课前的焦虑均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情,使教师处于压力中,影响教师的正常发挥,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焦虑心理导致教师总是担心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在教学中会不会出现错误、课堂气氛不活跃怎么办、学生听不懂怎么办、学生突然提了一个自己不能很好解答的问题怎么办,这些焦虑感如果时常萦绕在教师的脑海中,教师的教态就不会自然大方,而是显得紧张不安,在教学中难以讲得精彩。
(三)影响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尊重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则会更有劲头,学习主动性也更强。对教学的焦虑尤其是对师生关系的焦虑会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存在心理偏见或阴影,在课堂上不能坦然面对学生,比如在提问时不愿意让某位同学回答问题,或者刻意回避某位同学,不愿意与之交流,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不愉快的感觉,有时学生还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会对师生关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减轻焦虑感的对策
(一)相关领导应有所作为。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在蓬勃开展,该事业应该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学院的领导在着力扩大留学生规模,以及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的同时要给予对外汉语教师应有的重视。学院领导应为教师的科研进修提供方便,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坚定的信心,尽量减少教师对职业的担忧。领导对教学和教师的重视势必会使学院的留学生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教师应以更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事业。
对外汉语教师是一项非常光荣的职业。作为教育战线上的外交官,他们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在讲台上向外国学生传授汉语和中国文化是一件自豪的事。除此之外,在高校外就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要远远大于高校在编教师队伍,因此,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无比的自豪感。虽然工作压力比较大,但是也应该认识到事业的荣誉感和工作的幸福感。如果能够以更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教学中的焦虑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三)端正心态,踏实前进。
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肩上承担着一定的压力,同时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开拓职业前途。在不成比例的付出和回报中,有一些情绪是正常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对待事业不急躁,不贪多求快,而应踏实前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逐渐积累,逐渐成长。对外汉语的学科建设上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对外汉语教师应在教学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将一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上升为理论思考,在能力所及的条件下,多撰写论文,将自己的每一点思考都变成理性的论文,使个人的科研能力一点点提高,让一时的努力变成日积月累的不懈坚持,定会在学术上有所作为,这样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也会越走越宽。
(四)备课充分才能有备无患。
每个教师都会在课堂上遇到自己不能很好解答的问题,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在课后注意积累问题,反思问题所在,可以与同事切磋,寻求最佳答案。课前要充分准备,针对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将自身对课堂教学的顾虑及担忧降至最低。在每堂课后要做到善于总结,养成做教学笔记的习惯,把每堂课的教学情况,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课程进度是否完成、教学难点是否解释清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点都记录下来,这样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长此以往,教师对教学的自信就会加强,焦虑感就会减弱。
(五)在教学中注意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人物,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果。在师生关系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多些宽容,多写关爱,少些批评,少些责难。留学生课堂是由多元文化国家的人组成的,师生之间可能会产生摩擦,而有时候学生之间也会有不快发生。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该成为课堂的剂,成为学生心中值得信赖的好师长、好朋友。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树立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尊重每一位学生,注意教学用语,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情。
四、结语
产生焦虑感是教师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的一种正常现象。在工作中教师自身要端正心态,以爱学生爱事业为本,胸怀广阔,踏实进取,既要使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逐步提升,又要注意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让自己在良好的心态下展开工作,让自己的事业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汪金翎.教师的焦虑与自我心理调适[J].前沿,2001,(3).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师 课堂教学用语 特点 要求
课堂教学用语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和工具。课堂教学用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课堂口语,即口头表达;书面语言,即文字表达,如黑板板书、学生作文的评语等。当然还有身体语言,即示意性或示范性动作。准确使用课堂教学用语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选择使用精准的课堂教学用语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汉语是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语,使用准确、得体、规范的课堂用语极其重要。
(一)规范语言表达,凸显教师用语的示范性。
教师使用规范、得体、准确的课堂用语尤为重要,因为规范的教师语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来源,也是其模仿的直接对象。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对于零起点或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教师所使用的课堂用语通常是比较实用、短小、精炼的语句,可达到易懂、易学、易模仿的效果,相反则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如常态“吃饭”与非常态“吃食堂”、“吃火锅”,这两种句子结构就不能混在一起,会造成学生使用宾语时出现错误或使用不规范。因袭规范的语言表达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使自己的语言严谨、顺畅。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
对于汉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第一次上汉语课时,也许他们只会说几句汉语甚至一句都不会说,一个汉字也不会写,如果老师能够告诉学生一些常用的课堂用语,如“上课”、“举手”、“翻开书”等,并结合一定的手势与身体语言使学生立刻感受到汉语的意义,并能模仿老师使用它们,便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如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师站在课堂上不动,手指黑板,说“上课”,学生就会进入上课状态,学生通过模仿便可会说“上课”一词,并能够准确地明白该词的含义。
(三)提高教学内容的复现频率。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句型教学,强化句型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课堂用语也就要随之提高难度,增长长度,并注意以强化语法和词汇为目的。如学习了“把”字句,“关掉电视”就可以变成“把电视关掉”;学习了“被”字句,就将其转变为“电视被关掉”,等等。学生既听懂了教师的课堂用语,又不断重复了语法和词汇,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复现频率,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调节语言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指的是课堂上的情绪氛围。教师不仅要保证教学效率,而且要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使用规范的课堂用语,并做到字正腔圆,且声音洪亮,就能使学生获得听觉上的享受,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目的。
二、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是汉语普通话的一种职业变体,由于其教学对象、环境、目的的特殊性使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用语与一般的教学用语有很大的不同,它有着鲜明的特点”。①
(一)受限性。
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虽然面对的是母语为非汉语国家的学生,课堂上所说的话也必须是可懂的。但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在这一前提下,如何让他们进行对话,如何使他们听懂指令,涉及教师对课堂用语的选择问题,这就决定了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受限的,非自由的。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尤其对于初级或零起点的学生,在早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说过多的汉语对学生来说都是多余的,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明确学生具有的相应的预备知识与词汇储备,可以听得懂教师发出的教学指令”。①如解释“跳”的时候,如果依据汉语字典的解释“腿上用力,使身体突然离开所在的地方”,那么学生定是不会明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用目的语,对于一些指令或要求,可以借助媒介语或身体语言,但是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这些借助手段要逐渐减少,直至完全用目的语代替。
(二)动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过程的推进,决定了课堂中的教学用语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会随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会形成学生语言能力越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受限性越低的总体趋势。对外汉语教师要适应汉语学习者水平和汉语能力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逐步提高的这一特点,适当动态地调整课堂用语的内容和难度。如最开始教师在使用课堂用语时只能使用简单的词语和简短的句式,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教师便会根据学生不断提高的汉语水平,逐步使用带有修饰性的短语、完整的句式甚至是四字成语。
(三)得体性。
这里所说的得体性,除了指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要简单、字正腔圆、语速得当、用词精炼、句式简短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课堂用语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母语为非汉语国家的学生,他们在文化背景、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教师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差异,使自己的言行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习惯与喜好使用自己习惯的课堂用语,这样会因为自己语言使用的不当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疏远。尤其是面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时,应结合学生的汉语水平,以是否达到“交际目的”为衡量尺度,进行评定,不必“有错必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协商、商讨式的语言,减少指令性语言的使用。
三、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
(一)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强调重现和重音强调。
前面我们提到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具有很好的示范性。规范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来源,是学生模仿的直接对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也就是要让教师具有一种将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语言中来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教师的教学用语就要经常重现所学的内容。当然,重现是将重点内容多次重复,使其在多次重复的过程中,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自己能够很好地将其消化。
在初级阶段,老师应该注意到对于汉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对所学内容解释得越多,学生未必能懂,反而会更加糊涂,此时,教师如果将讲述的内容多次重现,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学习了表现频率的副词“再”时,教师便可将句子设计成:
(1)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遍。
(2)请这位同学再说一遍。
(3)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
再如学习了否定副词“没”时,教师提问可设计成:
(4)今天谁没来?
(5)你吃没吃早饭?
又如学习了“休息”、“现在”、“可以……了”,就可以将句子分别设计成:
(6)同学们,休息。
(7)同学们,现在休息。
(8)同学们,现在可以休息了。
也就是说,课堂上关于语法的练习应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训练,经过这样的重现,便可以进入交际练习阶段。
(二)尽量用可懂输入,注重难易度的转换与语言的迁移性。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在《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就提出:输入的信息不要过难也不要过简单,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就是要稍稍高出学习者目前的水平,让他们通过上下文、语境或借助图片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信息,习得该信息包含的下一阶段语言结构。
如当学生没有接触“被”字句时,要表达“在院子里,他被狗咬了”的意思,老师便可将句子设计成:
(1)在院子里,狗咬了他。
又如“今天下午,他被老板开除了”便可将句子说成:
(2)今天下午,老板开除了他。
与此同时,老师在使用难易度转换的策略时,可适当调整课堂使用的词语和句法结构,例如:
小明很不细心,总是将作业本落在教室。
考虑到学生不懂“落下”,老师可用“丢”将其转换:
(3)小明很不细心,总是将作业本丢在教室。
又如:老师让他把地上的垃圾拾起来。
考虑到“拾”这个动词不太常用,便可将“拾”转换为“捡”:
(4)老师让他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
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用可懂输入,注重难易度转换与语言的迁移性,其目的就是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增强其自信心,但千万不可为了转换而转换,为了迁移而迁移,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指示牌。
(三)适当使用简单句,注重回避和迂回。
教师在使用课堂用语时,使用的回避和迂回策略与难易度转换策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会考虑到学生实际的汉语水平及知识储备,在使用回避和迂回策略时,教师同样应使用一些学生易懂的、已掌握的词语,或使用一串比较简单的句子、短语甚至是有些绕口的小句。例如:老师将“成亲”解释为学生能接受的“男女结婚”,将“拜堂”解释为“结婚时举行的仪式”,将“告辞”解释为“说再见”,等等。
(四)加深学生印象,强调简化和繁华。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应该注意对一些没有必要的成分进行一定的简化,尤其是对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如:
(1)“你在黑板上写生词,我来读”可简化成“你写生词,黑板,我来读”。
(2)“翻开课本第十八页”可简化成“十八页”。
(3)“你读对话,他来表演”可简化成“你读,他演”。
与此同时,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也会故意过分使用一些语法成分,如:
(1)“同学们,休息”可繁化成“同学们,现在可以休息了”。
(2)“同学们,上课了”可繁化成“同学们,现在该上课了”。
(五)帮助学生理解,适当使用态势语。
由于学生语言水平较低,容易造成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事情如果光靠语言解释,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有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能以表情、动作甚至是表演来起到解释、沟通的作用,不但可以使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还可营造出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扔”、“抓”、“拿过来”等知识点时,就可以通过教师的肢体动作诠释其含义,简单明了,其教学效果往往胜过过多解释性的语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词义,态势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可过度使用,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及进度。
(六)外语的应用点到为止。
对外汉语教学尽量采用汉语教学,并不意味着外语对教学没有用处,相反,对外汉语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是其自身知识技能考核的一个重要因素。外语在教学中,尤其是对零起点的学习者来说有一定的桥梁作用。比如,学习者还不会用汉语提问时,教师便可用外语进行询问,并用外语作必要的解释。在实际的语言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许多难点实则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教师要通过汉外对比,运用偏误分析法和中介语理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外语还可加强师生间的课下交流,它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绪,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在介绍中国文化、沟通师生情感等方面,外语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师使用的课堂教学用语根植于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正确的教学观念和良好的口语能力。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运用规范、得体的课堂用语的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绝非一日之功。对外汉语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刘弘.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语言变异[J].语文学刊,2004.8.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探索[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
[2]吕必松.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摘要: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传授汉语语言知识,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主体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本文从自身的汉办志愿者经历出发,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以及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在观念和信号系统不同的人群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字指的是跨越了交际者之间的语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平时我们在自己的文化圈子之内对许多文化现象也习以为常,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异质文化却显得十分敏感。这就造成跨文化的交际者可能会觉得对方的行为不可理解,甚至觉得十分荒谬。比如在中韩两国的饮酒礼仪之中,对于韩国人来说不能自己给自己倒酒,必须要让别人为自己斟酒之后才能端起酒杯喝酒。此外如果是晚辈向长辈敬酒,要等到长辈先喝之后晚辈才能端起酒杯并且是侧过身喝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而在中国,虽然我们也有为客人斟酒或者晚辈向长辈敬酒以示尊敬的礼仪,但是并不是像韩国人规矩性那么强,在我们中国的饮酒礼仪中晚辈像长辈敬酒并不需要侧过身去。小小一个动作的差异放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在韩国人就会觉得不可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师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传授汉语语言知识,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主体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在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除了要具备语言的基本能力包括外语听力理解能力、基本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基本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基本的外语书面语表达能力之前首先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并且还应持有一种积极的对待跨文化的态度,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地辨别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此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派往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他们生活在异国,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们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课下还会与当地的同事朋友进行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沟通,从而保证自己的教学与生活能够更好地展开。这就要求这些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应具备一种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除了被派出的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老师同样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因为留学生可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再加上年龄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汉语教师稍有不注意就会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在这个角度上看,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可能会比赴海外教学的汉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国内经常会出现“小联合国”式的班级。
三、以赴韩志愿者经历为例看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4年2月24日,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展望我踏上了韩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之旅。我们来韩国的任务是做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这十一个月之中我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忘使命;还要努力克服和接受异国的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挑战,始终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
在来韩国之前国家汉办对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从中我们掌握了很多科学的汉语教学方法。可以说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一直是对自己接下来的课堂充满信心的,想象着学生们会对汉语充满着极大地兴趣和热情。可是真正开始上课之后才发现现实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由于这个学校的汉语课属于课后课,所以学生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的。既然是课后课学生们的课堂自由度也比较高,有时因为有别的事情跟老师说一声再见就早早地离开了。可能是受国内学习模式的影响,一开始我对这种行为特别不能理解,心想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好好学,最起码应该等到下课之后才能离开课堂。这种来一会儿就走或者上课很久了才到教室的行为会把老师的教学计划打乱。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的参差不齐,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也会参差不齐。
后来在跟搭档老师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了解到韩国学生的课后课都是这种风格,学生的自由度很高,学生完全是凭兴趣上课的。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我和搭档老师决定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因为本校的学生汉语基础很薄弱,又是小学生,所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坚持大量语言点的讲授就会使汉语课堂稍显枯燥,对于爱玩儿爱闹爱吃的小学生生来说时间长了会被吓跑的。因此我和搭档老师决定通过多向学生们展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来吸引学生们的汉语学习兴趣。在学生们喜欢上中文课堂之后再慢慢地渗透一些实用的汉语语言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就会由“讨厌学”变成“喜欢学”。比如我们开设的“中华传统服饰专题”、“中华美食专题”、“剪纸专题”、“京剧脸谱专题”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学生们开始喜欢来汉语课堂学习了,跟我们汉语教师的关系也更近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汉语语言讲授之前增强学生们的汉语学习兴趣是第一步,尤其是在课后课上。
四、怎样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跨文化交际的态度、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层面上,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有跨文化交际的灵敏度。除了一些常见的、显性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还应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隐性的文化差异。要善于对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我们就运用跨文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它,做到对症下药。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始终注意引导外国学生去了解、认识、感知并理解汉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达到中和、化解矛盾的目的。
在态度层面上,对外汉语教师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跨文化交际态度。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要求我们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这两者的存在都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有自信和底气同时又对外国学生和他国文化尊重包容。对外汉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保持倾听的姿态,化被动为主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将棘手的问题变成锻炼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机会。
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层面,应注重对对外汉语教师知识体系的培养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和教学功底,对本国文化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还要熟悉世界各国或者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当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志愿者出国之前的培训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一些表层的文化技能上,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这正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所在。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教师;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应具备传递知识的能力,应该是知识和能力并举的。
对外汉语教师,即针对外国人教授汉语的教师。和普通的汉语教师不同的是,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汉语教学是属于第二语言的教学,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是由于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等因素的特殊性,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就必须具备比普通汉语教师更为丰富的知识和能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一、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对语言的定义、本质、结构、规律,以及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应该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如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方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掌握了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教师会具有快捷地辨析词义的能力,同时了解汉语多义词不同义项的句法;掌握了汉语语法知识,教师可以敏锐地发现学生犯的语法错误,并加以准确的纠正,这样也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绪;掌握汉语修辞知识,教师不但能指导学生的写作,而且能使授课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形象。
会说标准的普通话。对外汉语的首要教学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基本口头交际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口语使用特别多,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对第二语言的接触,基本是来自口耳相传的语言,习得的语言多由模仿而来,课堂是他们主要的语言学习环境,模仿对象主要也是教师。因此,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必须标准、清晰、鲜明、简练,每一字、一词都不能含糊不清。一个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一级乙等以上的普通话水平。
精通至少一门外语。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籍学生,为了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外语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较方便地与学习者进行深入沟通,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作用,比如懂英语的教师不会在美国学生说出“我吃的饭在食堂”时感到疑惑,从而更科学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地利用汉外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吸收课堂上的内容,减少不必要的解释过程,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
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发展、地理概况、民情风俗、各类艺术,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行为规范、宗信仰,等等。因为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和载体,语言学习中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底蕴有助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对词汇的理解。在对外国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必须进行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一个好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既有本民族文化的修养,又要有国际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思维。具备了丰富的文化之外,对外汉语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技能,例如,掌握一些中华才艺。对外汉语教师不仅是中华语言的传播者同时也担负着中华文化传播者的重任。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入一些中华才艺的展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外国人更深入形象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掌握一些文化技能。
三、教学的方法和技能
一名教师的优秀不仅在于他自身知识的积累,还在于他能否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首先,应该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有的老师本身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积累,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将这些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时,老师就需要通过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对学生心理的掌握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老师制定出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其次,培养教学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素质的体现,它包括了观察力、课堂组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明锐的观察力可以使老师及时的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这样就能够帮助老师更有效的实现教学。优秀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积极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老师还应该具备学生犯错误时的宽容度,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学生在母语的影响下来重新学习汉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学生出现的暂时性错误,适时、适当的进行纠正。
【关键词】视频案例;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54―04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正在从既往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现在中国人“走出去”教汉语转变,这种转变从实质上促使对外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推广。基于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宏大背景,政府、民间都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日益扩大。于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重要性就因汉语教师推广语言和传播文化的国家使命感而显得尤为突出。然而,我国现有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知识――诸如语言基本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传授上,而这些知识对教师在未来教学一线所起的作用一般要假以时日才能见效,对新教师而言最紧迫的需求是如何上好实际的一堂课,如何将富于汉语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学习者留住,如何将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因此,新教师要提高教学技能,仅仅靠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有机会观摩到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必将有助于新教师迅速成长。不仅如此,对外汉语教师自身也是学习者,培训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不仅乏味,而且很难持续地学习,反过来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培训的质量。显然,适时地给予教师观摩、操练技能的机会很有必要。
2008年7月,为了配合年底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启动了“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面向海内外一线汉语教师征集汉语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截至2008年10月底,共征集到118个视频短片,涵盖16个国家、10个语种、多种课型,以及多种教学模式。经过专家评审,17个视频短片作为示范课在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示范课观摩交流分会中展示。获奖教师在台上用PPT简介其教学设计、展示其精彩片断、与台下各国与会教师和专家互动,参加者众多,场面热烈,吸引力强,成为此次研讨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获奖教师十分感激国家汉办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非常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同时也衷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这种机缘,交流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技能。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现象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能否用课堂教学视频短片的方式帮助教师成长、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在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研究正在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进行教师教育。本文试图将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引入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围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内涵、制作过程、使用方式等问题,就该种培训模式的构建、内涵及其优势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究。
二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在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摄制、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教师的反思、专家的评价等进行整合而制作出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1]它整合了课堂教学视频片断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把教学信息用非线性的方式链接起来,从而为案例教学提供多元化环境。
纵观国内外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方式,主要有现场观摩、文本案例、微格教学、视频案例等。现场观摩,可以真实体验课堂的气氛,但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回播”,不便于反复观看,局限性很大。文本案例,“文字版”的课堂实录,用文字记录课堂,将复杂的课堂过程简化,但容易丢失关键信息,而且无法感受真实的课堂气氛。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一种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特别是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的方法。一般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技能或技能的某一细节来训练,因而是微观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教学过程,再据此进行系统的评价、反馈,以促进教学技能的改进与提高。微格教学也用摄像机记录教师教学过程,在这一方面与视频案例类似。为了区分二者以加深对视频案例概念的认知,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梳理对比:
综上所述,视频案例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① 高度整合:不仅有课堂实录,还包括教师评价、专家点评等,内容丰富;
② 多媒体(多感官):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展示形式;
③ 高观摩性:展现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便于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现场感超强;
④ 可重复利用:数字化的形式,便于多次播放;
⑤ 问题驱动:案例中包含的问题可引起教师的反思和交流。
视频案例的理念很好,如何找到合适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或优秀的案例素材是这一理念推广的关键。“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所征集的118个视频短片,弥补了这一不足。结合此次活动已评选的17个“创新示范课奖”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本文初步构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步骤1:“前期准备”。选定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主题可以涉及语言学习、文化欣赏;语音、汉字;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因素。
步骤2:“案例素材”的收集。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背景信息、课后教师反思、学生反馈、同行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等素材的收集。
步骤3:“案例问题”的提炼。这是视频案例制作的关键。一个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首先应该是一个案例,案例无一不蕴涵问题,具有困惑性,由此才能引发教学的反思。提炼案例问题时需要注意的是:
① 问题必须能够说明案例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这一点正是新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
② 问题尽量关联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③ 问题具有启发性,激发教师进行讨论和反思;
④ 问题清晰,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⑤ 问题可聚焦某个课堂实录片断,或其中的某个案例素材。
步骤4:“视频案例整体框架”的确定。将案例素材、案例问题等内容整合到视频短片中,合理组合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融入设计者一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路,确定视频短片的整体框架和文字脚本。
步骤5:“视频案例”的合成。完成此步骤时要善于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音视频编辑技术等,注意画面美工设计、镜头分切、特技处理、节奏控制等问题。
视频案例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试用、修订,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案例。
三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从形式上看,基本上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或者讲授语言教学理论知识,或者介绍教学经验,学员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这种讲座式培训模式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特别是培养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为一名称职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除了要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原则外,更重要的是上好真真正正的一堂课,熟练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制作完成后,我们尝试将其应用到教师培训活动中,使每一位学员不仅有机会上讲台讲课,同时又有机会通过视频案例学习别人的讲课技巧,通过课堂教学的自评与他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拟构建的培训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中,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一般教师培训模式中的理论知识传授过程,并作为该模式开始的基础条件。通过理论学习,学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各种教学方法、技巧等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员在随后的教学观摩中提高学习效率。
步骤1为“选择教学的主题”,视频案例是在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数量有限,学员只能从已有视频案例的主题中进行选择。然后学员针对选择的教学主题,自己编写教案(步骤2),并到讲台真正上一堂课(步骤3),这一个过程由摄像机真实、完整记录下来。
步骤4为“观看视频案例”,之后通过步骤3和4的对比分析,学员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步骤5),不断提高自己。步骤4可在课堂中进行,亦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充分考虑到学员的需求和各种培训环境。
那么学员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呢?经过访谈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总体原则概述如下:
① 依据学生汉语水平、文化背景、兴趣等设计教学内容;
②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反应,灵活调整内容和速度,进行充分的师生互动;
③ 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精讲多练;
④ 适当使用学生母语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养成听说读写汉语的习惯;
⑤ 课堂步骤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⑥ 恰当适用各种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
⑦ 语速适中,语言规范,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通过步骤2、3、4、5的循环往复,学员在总结、模仿、创新的过程中掌握单一的或综合的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指导,特别突出实践。培训前的理论学习由学员自己完成,阅读指导教师提供的相关论著,事先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
② 为教师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教师身临其境,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认知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大大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③ 不同教师可根据需要控制视频案例的播放,并与自己的教学相比较,提供反思教学的平台,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角色。
④ 适合教师的个人成长,可反复观看视频案例,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⑤ 适合教师学习技巧性比较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教学的观摩课。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技能难传授的困难,使教学技能的获得变得容易起来,其多感官性也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员从教学观摩、自我评价、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在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逐渐成长,越走越远。
四 结语
为了适应汉语教学“走出去”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储备扎实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和汉语语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海内外不同的语言教学环境,及时正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技能,使外国人爱学汉语、易学汉语、学会汉语。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汇集了一线优秀汉语教师的精彩讲演,为新手教师提供了一个融多媒体、趣味、实用为一体的观摩学习平台,确确实实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为迅速有效地建立一支汉语国际推广的生力军提供有力支撑。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17个“创新示范课”课堂教学视频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制作视频案例的素材,基于此,进行一系列有关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及其应用模式的探究才是可行的。
尽管关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制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设计构建阶段,但从“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示范课观摩交流现场已经提前感受到了此种模式的魅力。基于与会教师的强烈需求,我们拟设计并开发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库,不仅便于继续收集和整理优秀的视频案例,而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从大量的案例中进行模式特征的挖掘,从而以定量的方式支持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除此之外,也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实施本研究设计的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收集一线教师的真实反馈,进行实证研究,反复优化、改进,不断深入和完善此种培训模式,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质量和速度。
参考文献
[1] 李娟,张景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优势与个案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42-43.
[2]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1-32.
一、教师自身语音的专业性
自身语音的专业性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熟知并正确掌握每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才能提高辨别能力,知道学生错在哪里,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博而精是对外汉语教师实现自身语音专业化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博是指教师语音系统的广博。对外汉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母语。掌握各种语言的基本语音系统对于了解不同国家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有很大的帮助。精则是指教师汉语语音的精确。对外汉语教师要提高自身语音的专业性,首先必须了解自己语音的不足之处,掌握发音方法,找准发音部位,在实践中提高语音准确度。其次,在提高自身语音的基础上必须掌握语音的系统知识,这样才能将自身的语音技能转化为语音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更好地学会基本发音。
二、学生语音的准确性
在语音教学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训练学生掌握正确、标准、地道的汉语普通话发音。“一旦自己的洋腔洋调形成习惯,积习难改,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如何改进洋腔洋调,在没有固定以前尽量减少它的影响,应该说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林焘)[2]汉语语音教学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变和语流教学,其中声韵调是基础。当前围绕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有“声韵中心论”和“声调中心论”两种观点。柴俊星认为:“汉语语音教学应以声母、韵母教学为主。”[3]王群生则认为:“只有声调才能体现普通话语音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征。要以声调为中心来组织教学。”[4]声韵中心论强调声母和韵母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声调中心论则强调声调在教学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汉语声母虽无清浊对立,但有送气与不送气之分。比如,在英语中,[p]与[p‘]只是/p/的两个音位变体,属同一音位,不起区别词义的作用。但是在汉语中,/p/与/p‘/则是两个独立的能够区别词义的音位,区分词义。因此,掌握声母与韵母的发音对国外汉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尤为重要。与其它任何语言相比,汉语语音最大的特点是存在区别词义的声调,这也是汉语学习的难点。
三、语音教学的长期性
普通话语音的教学并非入门之后就万事大吉了,而是伴随着汉语学习的深入,要求愈高,难度更大了。在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中介语就好比是一种“方言”,而“方言”异于普通话之处,主要是声调而非声母和韵母。这一阶段,语音的学习已经不是初级阶段的知识、技能学习,而是语感的培养、规则的内化时期。留学生对自己说普通话的期待也更高了,不再满足于“洋腔洋调”的简单交流,而希望能更准确、流畅的表情达意思。从这方面讲,语音的长期教学是必须的。留学生特别是来自欧美的留学生普遍认为学会汉语要比学会印欧语多花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一开始就能在语音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并且再往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完善,那么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之初老师应尽量避免过于复杂的语音形式,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学习主体的差异性
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主体学习目标不同;二是学习主体母语不同。汉语习得者大多是成年人,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千差万别:做生意、旅游、修学分……他们想达到的汉语水平也不一样。一味的高标准严要求很可能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后只会适得其反。要求过松也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适当调整对学生的要求和语音教学内容。
学生在汉语语音习得中往往会用自己的母语来套用汉语的语音系统,这就会产生母语语音的正负迁移。根据母语迁移理论,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语言不同,语音系统也不同。以音位为例,德语有三十六音位、俄语四十二个、英语四十五个、汉语普通话五十六个。受母语语音负迁移影响,不同母语国的学生在语音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偏误也不尽不同。比如,韩语当中边音[l]跟舌尖音[r]不起区分词义的作用,而在汉语当中则分属两个不同的音位。如:路[lu214]与入[ru214],是两个不同意义的汉字,而韩语[lu214]与[ru214]只是在听觉上稍有出入,并无意义差别。所以,许多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并不能准确发出这两个音。同样,以英语、日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就不能准确辨别送气与不送气。对此,老师应对这些留学生采取个别加强的策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略,探索出最有利于学生语音习得的教学方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优势
(一)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往往会被汉语中复杂多变的语法以及生僻的书写规范吓到。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想取得较高的课堂效率比较困难[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乃至课外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增加师生交流,改善课堂氛围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就不再是学习的重点,学生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应用等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赶超、相互帮助和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能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改善,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三)能够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这种传统教学理论下的教学模式仍然被广泛采用,所以我国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效率非常低下。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2],然后把这些知识应用在课堂之上。这种“翻转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把学生“练习”的地位放到了“学习”之上,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进行语言应用的过程,这种模式符合对外汉语“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用结合的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视频参差不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线下的教学转到了线上,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自主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视频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所以,必须有一套质量较高、内容比较完整的对外汉语教学视频,这样学生在线上的学习才有保障。但是目前无论是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学视频还是国内的视频,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线上学习质量是没有保障的。所以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组织专业的学者和相关人员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线上教学视频进行相应的规范和管理。
(二)课堂活动效果难以测评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有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那就是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的组织需要相关的教师有足够的精力、经验和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师存在经验严重不足的现状,加上很多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认识不足,所以,灵活组织课堂活动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三、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模式,需要对一些课堂进行视频的录制,并把这些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同时,学生也需要各种网络设备观看线上的教学视频,例如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大多数是在大学内开设的,这些学校都有充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3]。而且现在大学生的电脑和手机的拥有量是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所以,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是有一定的多媒体基础的。
(二)提高教师对“课堂翻转”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首先要改变对外汉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水平和人们的思维能力都有了非常重要的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教育观念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需求。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学生大多数是外国学生,他们学习汉语的习惯、方式和目的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学校要组织对外汉语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改变教师们的教育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这样对外汉语教师的思想和观念才能够满足翻转课堂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学习相应的线上课程,所以,学生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相应的安排,同时能够自主学习。对外汉语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4],给学生带来一些有趣的汉语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教师还应该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和应用网络的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操作电脑,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
四、结语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步上升,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在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改善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缺陷,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带来非常重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温馨.对外汉语"翻转课堂"模式与游戏教学法结合浅析[J].亚太教育,2016(7).
[2]刘晶晶,关英明.翻转课堂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1).
[3]于本凤.翻转课堂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课程中的应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5).
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词汇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合乎汉语语法却不地道的词语组合,比如,很多汉语学习者会说出“挨表扬”这样的短语运用语义韵律理论。我们不难发现“挨”一般与“骂”、“打”“批评”消极词语搭配。如果教师在讲“挨”这个词的用法的时候,运用语义韵律理论就比较容易让学习者理解。传统的词义辨析,是对同义词的词目意义逐条分析。在词典中遇到对词语的解释,一般用同义词互训解释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解释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能够“使用”,但是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则会产生很大的麻烦。比如“挑”和“选”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里的解释:“挑”的解释是“挑选”,“选”的解释也是“挑选”,所以这个解释会让汉语学习者很迷惑,他们可能认为这两个词语的意义一样。这两个词也可以用在同样的语言环境里,但是一般来说,“挑”除了和一些表示中性意义的词语搭配外,比如“挑苹果”“挑衣服”,在国内,语义韵律是一个新兴的课题,语义知识的获得需要语言学习者从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中进行归纳。
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词汇知识往往仅限于词汇意义的了解,而且由于记忆力的限制,汉语学习者不可能把学习过的词汇材料全部牢记在大脑里并进行归纳,进而去掌握词汇的语义韵律。另一方面,语义韵律的研究尚未成熟,语义韵律的描述不能靠语言的直觉,必须借助语料库才能使实现,这需要对语料数据库进行观察和分析。在词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从语料库检索到的语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这些语料,从而归纳出词汇的意义、用法和语义的知识,用语料库进行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了解语义的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舒麦恩于1978年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指出第二语言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而学习者对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了他们第二语言习得的程度,并强调从心理上应对新的语言文化充分开放。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注重语言形式的习得,如语法,而忽略语言形式后面深藏的文化根源。因此在同中国人交往时就容易冒犯这些文化规则造成一些不快。在文化习得中,表层文化容易习得,深层文化较不易习得,因为留学生会本能地固守自己民族的中心文化而排斥目的语文化。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明确地告诉学生习得文化的目的不是放弃母语文化,只是培养他们对汉语文化的敏感性。从而在用汉语与中国人交际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汉语的社交语用规则,不至于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双方的不快。
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词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从语料库检索到的语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这些语料,从而归纳出词汇的意义、用法和语义的知识,用语料库进行词汇教学。教学时要注意到低语境文化的学生由于受其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习得汉语的社交语用规则时难度很大,因此需要给学生明确指出两种文化在语境使用方面的差异。并明示汉语文化中在交际时需考虑的语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