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

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5 15:02: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

第1篇

济源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现已逐步形成了以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五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并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铅锌生产基地和煤化工基地。随着产业的集聚和人员的集中,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搞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及非常规水源利用,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为解决济源市面临的严重的水资源问题,2006年11月,水利部将济源列为第二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济源市累计财政投资15亿元,用于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节水宣传、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节水工程改造、大型水源工程建设等工作。

保障篇

加强组织领导:济源市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及16个镇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成立了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统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结合济源实际,出台了《济源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意见》,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有序、有效、有力地推进。

明确工作目标:按照水利部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2006年12月,济源市委托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编制《济源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重点从规划任务、基本情况、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投资估算、实施计划等方面开展规划编制。其间,多次召开专家咨询会,并深入实地调研。该规划于2008年5月经省政府批复实施,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强化责任落实:济源市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了《济源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任务表和工作台账》,把制度建设、规划项目研究、宣传教育、工程建设等目标任务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同时,进一步强化工作督导,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各部门、各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严格对照台账查进度、查质量,及时检查通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实地检查,亲自督办有关事项,定期听取汇报,现场解决问题。全市建立起一套运转灵活、信息通畅、责任明确、工作高效的工作考核体系,有效保障和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开展。

谋略篇

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我们举办了小学生‘节水杯’绘画大赛,中学生‘节水征文’比赛。现在,全市8万多名中小学生不仅从小具有了节水意识,而且,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一个孩子带动身边一片人,他们都自发地成为义务节水宣传员。”市节水办主任薛天印给记者介绍情况,谈到这一点时开心地笑了。

为营造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浓厚氛围,济源市每年都组织召开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建大会,进行全民动员。他们发挥电视、电台、杂志、报纸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节水宣传周”活动。通过移动通讯给全市所有手机用户发送节水公益信息。开展节水一条街创建活动,深入企业、学校和镇办、社区开展节水知识宣传活动。通过经常性、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使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活动深入人心,增强了人民群众爱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自觉性。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和文明用水程度明显提高。

完善制度建设体系

济源市制定出台了《济源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济源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济源市雨水中水利用管理规定》等17项制度,完成《济源市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细化方案》等18项专题研究,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推进城市雨水和污水综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使济源市节水型社会试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迈出了一大步。

价格调节使节水成自觉行为

济源市以合理配置水资源、计划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在水资源有偿使用、城乡供水保本微利和污水处理补偿成本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类水价,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市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按年度下达计划用水指标,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和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居民生活用水抄表到户,实行阶梯水价。工业用水要求企业层层分解用水计划,节奖超罚,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事业单位加大节水设施投入,强化节水管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节水工艺改造和水循环系统建设。

新上项目强化节水指导

济源市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指导新上项目认真做好水资源论证工作,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确保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加大自备井管理力度

为切实保护地下水,开源节流,治理地下水的无序开采局面,济源市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实施“一井一证一表”。对城市规划区内自备井进行封闭。目前,纳入管理的自备井为386眼。其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255眼全部停用,压采地下水年开采量146万立方米。

加强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为提高对水资源管理的科技手段,济源市投资450万元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目前,已经建成95眼自备井水量实时监控系统、49套水资源自动检测系统、39套地源热泵远程监测系统、1个中心站的济源市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实现了全市范围内所有取水管理的全覆盖,为全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2篇

关键词:科技手段 节约水资源 节水型高校 建设成果

1、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不可替代的有限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于世界第109位。同时,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分配又极不均匀,部分北方地区严重缺水,一些南方地区亦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及水资源环境恶化出现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节省水资源是刻不容缓的,但作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先从身边的事务做起,建设节水型高校,从而带动社会建立一个节水型的社会。

2、节水型高校建设的必要性

节水型高校建设是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造就人才的摇篮,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发源地,她在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同时,理应也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先锋。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用水量逐渐递增,水费也会逐年攀升,在各项教育事业经费指出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因此,各高校应采取多种节水措施,大力建设节约水型校园。对食堂,水房,浴室等经营性用水单位实行装表计量,刷卡收费;对办公楼,学生公寓等装表计量,量化考核。同时,在高校师生中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增强师生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同时采取先进的节水技术,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还节省了大量的运营成本。

3、节水型高校建设的具体措施分析

在节水型高校建设中,高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应立足校情,结合用水现状和形势,应采取多种措施以达到节水建设的目的。

3.1 推广科技节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各高校应重视节水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技术资源,积极推广节水型设备和器具,淘汰国家明令淘汰的铸铁螺旋升降式水龙头,进水口低于水面的卫生,洁具水箱配件,上导向直落式便器水箱配件和冲洗水量大于9升的便器。创建高校的用水龙头普通采取延时自闭,红外感应式和陶器阀芯快开式节水型龙头。例如,各高校可以改造学生宿舍高位水箱,将学生洗漱用水过滤处理后用来冲洗厕所,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还节省了大量的运营成本。

3.2 健全节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激励机制

各高校应采取推进“定额补贴,全额收费,超额自付“的水电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组织落实,完善管理网络,健全管理制度,增强经费投入,普及节水器具,强化工程改造,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激励机制等系列措施,我校河北科技大学新区正是建立这种节水激励机制,刷卡打热水和洗浴,但每天又会补助1角水费,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又调动了学生节省水资源的积极性。

3.3 加强节水教育,营造创建氛围

学校可以开展节约用水教育,介绍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形势及节约潜力,使广大学生了解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同时,加强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创建节水型高校活动的宣传,努力营造节水光荣的校园氛围。各高校可以将一年中的一个月,如6月,定为“节水宣传月”,在校园网开设节水专题,征询师生节水方案和节水建议,并开展创建节水型高校征文,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促使每个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从而推动节约型高校的建设。

3.4 树立从我做起的理念

虽然高校采取的多种措施可以为节水型高校建设创造机遇,但是学生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各项措施的实施者和受用者,没有学生的行动,各项措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洗手之后主动将水龙头拧紧;洗漱过后的废水可以用来擦拭地板或冲洗厕所等。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现水资源跑、冒、滴、漏现象应及时制止。让我们共同营造“人人参与,人人知晓,珍惜每一滴水”的良好氛围,为推动节水型高校建设共同努力。

4、江苏省节水型高校建设成果与经验总结

4.1 水型高校的建设成果

江苏省水利厅、教育厅联合在全省117所高校中开展“节水型高校”创建活动,经过一年的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水利厅于2011年12月22日召开全省节水型高校创建总结暨节水型学校创建工作启动大会,总结交流了节水型高校创建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了全面推进节水型学校的创建工作。大会对节水型高校创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河海大学荣获“全省节水型高校创建先进集体”称号,后勤管理处副处长孙谦荣获“全省节水型高校创建先进个人”称号。

河海大学多年来高度重视节约型校园创建工作,从制度节水、观念节水、科技节水、定额用水、杜绝浪费等方面入手抓好学校的节水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通过江苏省教育厅、水利厅组织的评估验收,被评为“江苏省节水型高校”;2010年通过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评估验收,被评为“江苏省节水型单位”,是唯一入选的在宁高校。

地处无锡的江南大学,不久前拿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匾牌:江苏省节水型高校。据该校后勤管理处有关人员介绍,他们把节水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全校仅两项节水设置完成后,每月节水就可接近13000吨,按照一户居民平均月用水量20吨计算,能让50多户居民用上整整一年。

第3篇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水权 水资源管理

1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3 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4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5 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 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转贴于

5.2 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

6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 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 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

7 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第4篇

一是成立了兴平市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印发了《兴平市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全市三十八个成员单位,明确目标责任,把创建工作组织化、量化、具体化,使创建工作有目标、有制度。二是建立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机制。包括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参与农业节水灌溉事宜;与企业单位负责人沟通,引导企业参与工业节水,激发企业节水热情;深入社区学校,让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参与节水等。

2兴平市节水工作的不足与薄弱环节

兴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6月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中期评估,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指标,但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确定的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存在问题主要有:(1)思想认识尚待提高,管理制度还需完善。工程建设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认识不相一致,特别是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上,全民意识仍有误区、盲区。目前兴平市农业、工业、生活供水分属水利、城管、住建,污水处理分属环保、地下热水分属土地等多部门分割管理,不利于节水工作的正常开展,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投资力度有待加强,投资渠道尚待顺畅。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城市供排水设施改造、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地方配套难以保障,致使节水技术进步缺乏支持,节水工程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3)政策法规亟需完备,执行力度尚待加大。兴平市节水管理、水资源管理和促进节水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尚不健全,一些制度在贯彻落实中缺乏刚性约束,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4)工程体系尚待健全,工程建设还需加强,以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5)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等基础工作亟待强化。

3改进措施与建议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创建阶段,不能仅仅满足于制定了制度、考核指标,不能仅仅局限于水利等有关部门。要使区域内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认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继续巩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通过加强取用水和排污总量控制管理、加强河道整治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加强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完善论证充分、监管到位、科学开发的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完善节水优先、全程控制、全民参与的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完善治污为本、河湖健康、水源保障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加强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2)进一步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示范性工业、示范性农业、示范性小区引领作用,特别是总结好陕西航空电气、西航制动、延炼兴化股份、西吴高效节水樱桃示范园、店张阿尚西抽水站这些示范项目在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将之辐射到全市,加大农田水利、供排水设施基础建设,以板块推进、示范带动为主线,全面带动工业、农业、学校、社区等各行业节水工程建设。(3)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保障资金投入,建立健全长效投入机制。无论是推广节水器具、制定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开展水资源配置工作,农业节水工程,工业节水工程,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节水器具普及等,都需要有资金保障,目前的节水投入,除供水工程、灌区改造工程以外,其他方面投入不大,特别是工业节水、社区节水、学校节水、农业节水示范点的建设等,应将其纳入到基本建设范畴。(4)应将节水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明确完成时限及奖惩措施。农灌水利用系数,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管网漏失率、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污水处理回用率等每一个指标的完成都需要多个节水型社会建设成员单位及用水户的协作才能完成,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提高,不是靠水利、农业等部门能实现的,必须层层分解任务,使每一个用水单位及村民个人明确各自的任务、掌握好用水指标。要通过灌水试验与典型示范,制定亩均灌水下降指标或计算单元用水量指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管网漏失率的降低、污水处理回用率的指标提高等也应比照执行。要确保各项节水指标按时限完成,必须把其纳入政府部门年度考核内容,使有关单位及人员感觉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既有压力也有动力。(5)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要抓住重点,点面结合。这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要取得事半功倍的关键。农业、工业用水是我市的主要用水行业,近年来农田灌溉、工业用水量分别占总用水量的61%、19%左右。农业节水应重点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为核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用抗旱作物新品种,在示范建设喷、滴灌、渗灌等先进节水新技术、新工艺的同时,加快发展原上渠道防渗、原下低压暗管输水这一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节水工程进度,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改进灌水方法,全面实施计量收费。工业节水重点在引进先进的用水设备、工艺和技术,搞好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减少跑冒滴漏现象。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严格控制耗水多且污染大的项目发展,突出抓好重点企业用水管理,鼓励企业水循环再利用。城镇生活节水重点在加快普及生活节水器具,提倡家庭一水多用、循环利用,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6)优化配置水资源,尽快扭转过分倚重地下水的局面。兴平市近年来地下水开采程度达80%以上,问题的紧迫性还在于由于工业大多集中在南部渭平原的二级阶地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入驻园区,工业用水增长趋势明显,二级阶地已经接近开采极限,城市主城区局部已经超采。但由于一些招商引资企业仅从成本方面考虑不愿意使用咸阳石头河供水公司的地表水源,兴平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限于供水管网不到位,除延炼兴化股份使用少量外援规划的其他企业及市政用水都未落实,地下水资源目前仍是兴平各行业用水的绝对主力,有关部门应相互协调,落实配套工程项目资金及优惠政策,做到优化配置,分质供水,形成地下水、宝鸡峡渠系水、石头河地表水、污水处理厂中水综合利用的局面。(7)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力度,形成全民参与的节水局面与意识。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水患意识。一要做好水利部门等相关人员的学习与宣传,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二要做好对主要领导的宣传,争取领导思想重视、组织协调、资金支持;三要做好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各成员单位的宣传,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四要做好对主要用水行业、重要用水户的宣传,以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五要做好对中小学生、社会公众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氛围。

4结语

第5篇

    危机则是改革的契机。在人类应对挑战、对付危机的各种行为中,制度的确立与改进最具有根本性,它的作用就在于节约成本,降低不确定性。制度是人类成功应对挑战的结果,又是成功迎接进一步挑战的先决条件。响应水危机的行为调整,既需要工程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过去我们应对水危机是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和调水工程,但是资源供给总是赶不上人类的需求,水危机反而越来越突出,这表明开源的水利工程建设只能治标,节水的制度建设才是响应水危机的治本之策。中国的治水模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从单一的硬件建设(如水利设备、基础设施)转向软件建设(如制度、法制、民主、R&D、能力建设)和硬件协调发展,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主要职能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制度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

    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之后,我国进入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时期,过去五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额达1786亿元,是1949年到1997年水利基建投资总额的2.36倍。国家共发行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水利建设1258亿元,约占五分之一。为了应对严峻的水危机,大幅度增加水利投资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相应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伴随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否则不仅不能保证大量工程发挥预期效益,而且随着工程效益的迅速衰减,可能会将我们的水问题拖入更加复杂的境地。

    节水型社会建设最能够反映对治水模式转型的要求。我们认为,未来20年中国非常有必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节水型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建设,降低水治理的各种成本,建立促进节水和精心用水管水的激励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比调水工程经济成本低得多,社会收益高得多,这正是制度建设最主要的节约作用。

    节水型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过程,不仅需要水利部门发挥重要作用,更需要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目前水利部组织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经验,我们建议优先在西北和华北缺水地区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待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向全国推广。

    【内容提要】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20年中国需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应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应成为华北和西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性工作。

    什么是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成什么样的节水型社会?这是新世纪中国治水面临的重大课题。西北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是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提供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实践。近期作者两次赴张掖实地调研,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张掖的试点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尝试概括节水型社会的特征、实现途径和运行机制,使其有更大范围的指导意义。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节水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现状用水效率普遍不高,用水效益更为低下,部分地区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任务有很强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张掖的实践证明,水权理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制度框架。实施水权管理是从传统用水粗放型社会走向节水型社会的具体途径,内容包括:(1)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2)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3)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元的权利和义务;(4)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5)建立用水者协会等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建立水权制度,实施水权管理,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和完善。

    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张掖的实践表明,建立有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建立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水治理结构;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政府调控下迅速扩大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重新审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引入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有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要求政府运作方式经历“四个转变”:从分割管理转向统一管理;从工程建管转向宏观调控;从排斥市场转向市场友好;从封闭决策转向参与透明。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治水模式的转型。我国的治水模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转向制度建设,从硬件建设为主转向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协调发展,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制度投资优先。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治水迎来继建国初期以来的第二个投资,水利部提出了从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的治水新思路,并以此指导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资源水利重视资源管理,核心是制度建设,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治水开始从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走向大规模的制度建设。中国人民在过去50年的治水实践中建设了高度的工程文明,同样有能力在未来50年建设高度的制度文明。

    一、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中国目前在以最稀缺的水资源和最脆弱的水生态环境,支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负担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使我们面临着历史上极为严峻的水危机。中国在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及未来50年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道路上,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长期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中国的水危机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瓶颈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它们对增长率的负面影响达到1.5-1.9%,高于能源价格上涨和外商投资下降的影响。 OECD的中国研究报告认为,水的低质量和低效率构成中国发展的重大挑战。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001年初,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确立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节水型社会。2002年8月修订的新水法规定,要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中国应对水危机需要综合战略,关键是建立节水型社会。黄淮海流域是中国水短缺最为严重的地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研究报告,如果黄淮海地区水管理能够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在减少废物排放及废水集中处理方面投资,节水潜力达到500-800亿M3,不仅完全能够弥补北方需水量的不足,而且将大大改善中国的水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北方缺水,而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北方的用水效率和控制污染,将有25-40%的调水量被浪费。南水北调工程要发挥预期效益,避免“大调水、大污染、大浪费”,关键在于北方能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最有效途径,节水导向的战略适用于整个中国,不仅适用于缺水北方,也同样适用于丰水的南方。节水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供给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降低供水投资。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测,我国2010年供水设施单位投资约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相对于调水和治污,节水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有很高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节水等于减污,在主要受水质型缺水困扰的南方,也有很强的节水需求。特别是南方很多省份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大大高于北方,城市水源不足和水质问题十分突出,面临不亚于北方的节水压力。因此,不论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还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不论枯水年,还是丰水年,不论农业还是工业,都有必要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可以认为,全面建立节水机制、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缺水和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

    什么是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成什么样的节水型社会?这是新世纪中国治水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探索节水型社会的实践经验,从去年开始,水利部选择甘肃张掖、辽宁大连、四川绵阳等地区进行节水型社会试点。张掖市是2002年3月水利部确定的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的试点,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区域性综合节水示范项目,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张掖的试点工作对于我们认识节水型社会有重要参考价值,2003年8月,我们两次赴张掖实地考察,回京后充分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对张掖经验做初步的理论总结。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节水型灌区标准(试行)》为依据,以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为重点,坚持全民参与和强化部门、乡镇、灌区职责相结合,着力理顺体制机制,强化科学管理,加大有效投入,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努力构建节水型灌区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目标

2012年4月底前创建成“省节水型灌区”,2012年底前创建成“国家节水型灌区”。

三、实施范围

在船行灌区(包括区南蔡乡、埠子镇、罗圩乡、陈集镇、龙河镇、洋北乡和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范围内开展。

四、创建指标

根据《省节水型灌区标准(试行)》,结合我区实际,创建“节水型灌区”主要指标如下。

(一)技术指标(5项)。

1、灌溉水利用系数≥0.52;

2、渠系水利用系数≥0.58;

3、水分生产率>1.2公斤/立方米;

4、用水计量率:灌区干渠渠首全部安装计量设施;

5、节水灌溉工程控制率≥45%;

(二)基础管理指标(6项)。

1、组织建设。成立灌区专职管理机构,灌区内节水管理网络健全,有专职节水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加强灌区用水管理,成立用水户协会;重视节水投入,积极开展灌区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技术,节水成效显著。

2、计划用水。制定灌区节水长远规划,同时向基层用水单位下达年度用水计划。

3、制度建设。有严格的灌区用水制度,推行计量用水,按规定收缴水费,取消各种福利用水;用水原始记录齐全,统计台帐数据准确可靠;管理机构掌握灌区用水情况,有完整的灌区供排水渠道分布图以及用水设施和计量设施分布图;定期巡回检查,有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无大水漫灌等浪费水现象。

4、节水设施。定期进行渠道清淤,拆除坝埂,沟通水系,渠道标准达标;泵站维护运行良好,装机效率高,泵房及周围环境整洁;灌溉设备采用国家认定的节水型设备;各种用水设施定期维护,运行正常,计量设施完好。

5、节水宣传。经常开展节水宣传,灌区内有节水宣传标语、标识,节水氛围浓厚;灌区管理单位积极推广和使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职工和灌区内群众熟练掌握节水常识。

(三)鼓励性指标(1项)。

灌区用水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节奖超罚;建立灌区用水自动监控系统,支渠计量设施安装率超过50%以上。

五、创建工作及分工

(一)基础工作。

1、基础数据测量普查工作。按照水田、旱田、经济作物(蔬菜大棚)和沟、渠、闸、站等进行分类测量、调查。统计灌区内各类农作物布局及面积;统计农田灌溉性质;各类建筑物座数、完好情况和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情况。测量普查工作委托专业机构,以村民小组为单元进行普查,农作物面积由组分解到户,普查成果制成图表,录入灌区信息化数据库。

2、加快灌区节水工程实施,保证节水灌溉工程控制率在45%以上。

3、测算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水分生产率等指标,建立灌区改造效益评价体系并组织实施。

4、进行灌区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化数据库,逐步建立灌区用水自动监控系统,支渠计量设施安装率超过50%以上。

上述基础工作由区水务局牵头组织,各乡镇积极配合,确保基础工作扎实有效,调查数据真实详细。

(二)灌区用水管理。

1、实行计划用水,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灌区管理所根据灌溉面积和定额,制定并按乡镇下达年度供水计划,灌区管理所和各乡镇严格执行供水计划,严禁无序供水。

2、加强灌溉调度,合理利用水资源。以支渠为单位,实行轮灌制度。灌区管理所负责干、支渠的用水调度,各乡镇负责斗、农、毛渠的用水调度。灌区管理所和各乡镇、村、组均要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各自渠道用水调度工作,保证合理调度,节约用水,严禁发生争水、抢水、跑水、漏水、无序用水、大水漫灌等各种浪费水资源行为。

3、区水务局负责分步安装计量设施,推行计量用水。

(三)灌区工程管理。

1、确权划界,明确水利工程管理范围。灌区渠系工程分为干、支、斗、农、毛五级固定式渠道,根据《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和《区水利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现将灌区内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予以明确:干、支渠背水坡坡脚外五米以内滩地、堤防、水域等;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背水坡坡脚外10米内滩地、堤防、水域等;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水域、滩地及河口两侧10米。各乡镇和国土等相关部门要配合水务部门做好灌区范围内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维护国有资产权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违法施工、种植、养殖、葬坟、扒口、取土、堆放物料、倾倒垃圾等随意侵占和毁坏水利工程设施、破坏沟渠及沿线建筑物行为。

2、明确职责,加强管理。船行灌区干、支渠工程由国家投资兴建,产权归国家所有,由灌区管理所负责管理、使用和经营,并对水利工程资产负有保值增值责任。灌区管理所在每年供水结束后要对干、支渠沿线建筑物进行排查登记,在次年放水之前给予保养、维修。灌区斗渠及斗渠级以下建筑物由各乡镇负责排查、登记、保养、维修。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河湖长制要求,各乡镇要加强辖区内沟河、渠道管理工作,定期进行集中清理、疏浚,保证沟渠畅通,排灌顺畅,水面清洁无污染,沟渠内及堤防、滩面上无耕种、破坏、占用等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流速和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区水务局作为水利工程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督查考核工作。

(四)灌区运营管理。

1、区水务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灌区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深化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主动会同区人事部门对船行灌区管理所重新进行定性、定编。要通过严格的定性、定编,按需设岗,按岗聘人,推行竞争上岗制度,优化结构,建立能力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精干管理队伍,切实解决船行灌区管理所冗员和高龄化、年轻工作人员缺乏等突出问题。

2、强化水费收缴,促进节约用水。在目前农业灌溉用水尚不能完全逐级计量收费的情况下,可参照乡镇总用水量(加适当的渗漏损失)和灌溉亩数计算出亩灌溉用水量,合理定价,并经物价部门核准后,以亩计收。水费收缴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一征收,各乡镇凭灌区管理所提供的专用发票收费,由灌区管理所与各乡镇进行统一结算。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11月):动员部署阶段。开展前期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目标管理和考核制度;召开动员会议,安排部署创建工作;成立区创建节水型灌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抽调专职人员具体负责节水型灌区创建的日常工作;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营造全社会参与争创节水型城市的氛围。

第二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1月):组织实施阶段。各责任单位应按照意见的要求,全面组织开展创建工作,确保各项指标达到省考核标准的要求。其中,土地面积及水工程测量普查工作要在2011年1月底前完成,为其它创建工作的开展及时提供基础数据。相关乡镇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普查工作,明确一名副乡(镇)长负责此项工作,确保普查成果详实可信。测量普查工作可先选取一个村进行试点,在试点、完善的基础上全面展开。

第三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初审验收阶段。区政府邀请省、市专家组对我区创建省节水型灌区进行咨询、评估,逐项进行对照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整改和提高。

第四阶段(2012年1月—4月):申报省验收阶段。整理、完善申报材料,于2012年4月30日前上报省主管部门。

第五阶段(2012年5月):省正式验收阶段。迎接省考核组对我区创建省节水型灌区工作的考核验收。

第六阶段(2012年6月底前):申报国家验收阶段。对照国家节水型灌区验收标准,进一步整理、完善申报材料,于2012年6月31日前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区政府成立专门迎检工作领导小组,迎接国家考核组对我区创建国家节水型灌区工作的考核验收。

七、保障措施

创建节水型灌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乡镇、各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船行灌区创建“节水型灌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常委、副区长穆海兵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区委常委、水务局长胡元明同志和副区长赵赛花同志担任,成员由区监察局、水务局和相关乡镇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督查室。各乡镇要求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项投入制度,财政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区水务局从项目中争取部分资金,专项用于保障各项创建工作正常开展。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节水型灌区创建工作,保障节水型灌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第7篇

“水”在闽南语中是漂亮的意思,“真水”即非常漂亮或很漂亮。作为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众多殊荣,并于2005年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2009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第四批“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厦门市位列榜首。

目前,厦门城市日供水能力约为110万吨,城市日常用水的8。%取自市域外的九龙江。全市平均每年节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计划用水率已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14%;节水器具普及率实现100%:万元地方生产总值取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分别降至19.64立方米和15.07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7.76%和10.84%:城市居民的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32 70升。厦门良好的节水工作为今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循环岛”的美丽前景

厦门鼓浪屿素有海上明珠和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岛屿的风景十分迷人。一上岛,眼前的太阳能电瓶车、太阳能路灯、节约用水宣传栏、绿色社区的垃圾分类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广大居民强烈的节能、节水、绿色环保意识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鼓浪屿作为福建省4个循环经济示范性项目之一,正在借鉴德国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构建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体系,打造全国第一个“循环型”岛屿。其中,岛内生活污水“零出岛”、生活有机垃圾“零出岛”,将是“循环型”岛屿的重要特征。

据厦门市节水办有关人士介绍:在鼓浪屿循环经济区建设中,厦门市按照“小型分散、滚动发展、就地回用”的思路,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系统,全面普及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做到节约、高效、循环用水,使其成为厦门的节水示范区。目前,已由政府投资,对鼓浪屿全岛的所有用水器具进行更新改造,辖区内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岛上8座企业污水处理设施、7台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已正常运行。这些只是厦门“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不断创新节水工作

厦门市节水工作的创新在于动员全社会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让社会和市民广泛参与。他们通过传媒广泛宣传节水技术和节水成果,建立节水网站,开通节水咨询电话,培育节水服务机构,为用水单位提供节水技术帮助和节水工作环境,创建节水型机关、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生活小区以及节水型家庭蔚然成风,在节水管理工作方面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有82家用水单位获得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称号。在日常的节水管理工作中不放过一个水龙头、一个马桶的点滴漏水,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为民政帮扶对象免费检查维修或更换不合格的用水器具。

“节流”不忘“开源”

积极发展城市用水替代利用,是厦门市创建节水型城市的一大特色。

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厦门市围绕篑Y湖的综合整治,较早地实施了水体交换工程,利用潮汐的落差定期将海水引入内湖进行冲刷和水体交换,这样在改善环湖生态平衡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淡水资源。此外,积极尝试利用海水替代工业冷却水和消防水。华厦电力公司的工业冷却水全部取用海水,每天可节省淡水120万吨。厦门博坦仓储有限公司则用海水替代淡水作为消防水源,开创了我国沿海城市将海水用作消防水的先河。

在污水再生水利用方面,厦门积极推进城市绿化用水、景观补水、道路洒水、冲厕用水等使用污水再生水。目前,他们已建起1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就地处理,就近利用。并在湖滨南路至中山公园一带、五缘湾至厦门大学环岛路沿线相应铺设了再生水管道,不仅避免了污水直接排放入海污染环境,而且节约了大量的绿化用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雨水利用方面,厦门市充分利用地处亚热带降雨丰沛的天然优势,发展各种雨水集蓄工程。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区、居住小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利用雨水作为绿化景观、冲厕、洗车等的补水。厦门大学利用芙蓉湖收集雨水用于绿化养护和冲厕,悦华酒店利用人工湖收集再生水和雨水用于绿化养护,厦门东纶纺织有限公司收集厂区全部雨水用于生产,厦门明达实业有限公司利用人工湖收集雨水用于生产等,都是雨水利用的典范。

同时,厦门市近年来依靠科技科学投^,提高了城市用水效率和效益。在水资源保护与配置、城市水价改革、水资源循环利用、城市用水替代、政府节水管理职能转变等方面展开多项课题研究,取得了一批富有成效的成果。例如,围绕高效用水以及海水、雨水、再生水的开发利用,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水处理技术、新型管材、节水型用水器具与设备、智能化用水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开发。针对城市管网用水漏失率偏高的问题,从德国引进先进的全套测漏设备,极大地减少了城市给水管网的跑、冒、滴、漏现象。2007年和2008年,厦门通过水平衡测试找到漏水点,每天累计节水达1.3万吨,超过了一个乡镇水厂的日供水量。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厦门市政府提出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深化“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方案。美丽的厦门会因水的滋润变得更加灵秀而迷人。

全国第四批

“节水型城市”名单

2009年3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命名了全国第四批共11个“节水型城市”。

福建省厦门市

辽宁省沈阳市

江苏省南京市

湖北省武汉市

江苏省无锡市

安徽省黄山市

四川省绵阳市

陕西省宝鸡市

江苏省吴江市

山东省胶南市

第8篇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问题;对策

Abstract: to achiev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ilot project 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and start from the concept and nature of the water-saving socie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further deepen irrigation districtwater-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Water Saving Society: 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 节水型社会建设存在问题和困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理论研究和建设体系才刚刚起步,加之在具体的实践和探索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经验不足,工作的层面不宽、深度有限,致使梨园河灌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和困难。

(1)由于是传统的农业灌溉区,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工业生产滞后,工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极低。近年来,虽然注重了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培育,形成了乳品生产、工厂化养猪、水泥生产、硅铁冶炼等一些龙头企业,迈出了较好的一步,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农业“一头沉”的现象,同时,这些工业企业水资源的利用和灌区内乡(镇)供水没有有效地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一方面农民增收困难,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

(2)梨园河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区域节水试点,其试点方案的形成是在没有任何蓝本和经验可参考的前提下,凭着对水权与水市场理论的初步理解编制而成,涉及的内容其深度和广度十分有限。从目前来看,试点方案中工业企业的节水目标、节水形式,生活、生态用水的目标、方向,生态环境的评价,配置方案的决策等方面都没有深入地涉及,没有提出试点成果的检查、验收和评估体系。

(3)农业节水工作力度的加大,造成灌区供水单位供水量迅速下降,供水收人大幅度削减,骨干水利工程的正常维修养护得不到资金支持,老化失修加剧,水管单位的正常管理运行陷入困境。

(4)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以组建农民用水协会为突破口,但是在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之初,就回避了协会工作人员的报酬问题,导致了农民用水协会工作人员大部分由村社干部兼职替代,协会职能拘泥于村社日常业务,兼职人员责任心不强,作用发挥不全面,致使协会的职能职责不能全面落实和体现。

二、 对策与思考

1深化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路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逐步杜绝用水结构型、生产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在保障人民饮水安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水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更多的社会财富。要求达到城乡一体,水权明晰,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善,宣传普及的目标。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2、深化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1)充分修改和完善梨园河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

随着水权、水市场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和各地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对试点方案进行重新审视,并在实践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试点方案的修订和补充完善。修订应在突出水权明晰,加强水权管理,完善规则及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针对工业、企业和生活用水的高效利用,制定工业和生活用水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相关目标和具体措施,把地表水、地下水利用统筹起来,明确各非农用水户的水权,建立农业、工业、生活各方均能够互通、互转的水市场新机制。并围绕生态建设、生态用水、生态节水,评价生态保护与建设,分析生态建设与水资源条件的适配性,在明确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生态用水指标增长幅度和建设措施。

(2)扩展节水工程体系建设

在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梨园河灌区项目有效实施,灌区骨干输水工程网络全面形成,工程面貌焕然一新的基础上,扩展延续田间工程,特别是斗渠以下渠系建筑物的改造、计量设施的布设等;扩张和延续河道治理建设体系,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把鹦鸽嘴水库至河口分水枢纽23.5 km的河道输水管道化,把年输水总量35%的渗漏、蒸发损失挽回来;按照水利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快灌区骨干输水网络的信息化控制系统、各级渠道量测水计量设施、地下水开采计量控制设施等非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布置,使灌溉用水计量化、信息化,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管单位的调控能力。

(3)改革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梨园河灌区现行的管理模式是“管理处+管理所+农民用水协会”,是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职能管理,不难发现,灌区水管单位不仅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公益职能,而且现行模式又约束了其自主经营,自觉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积极性。要按照现代水利发展的要求,按照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灌区改革要求,在水务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探索和改革目前的管理模式,组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供水公司,用市场的方法解决灌区管理运行中的问题,解决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长期以来,水价偏低,实收率不高,是造成灌区资金短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产重的主要因素。目前,要根据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要求,在黑河流域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结束以后,积极开展水价成本核定的调整研究,深入调研水价与节水的关系,并围绕总量控制,重新核定供水成本价格,创新超定额累进加价、季节浮动水价等水价制度,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与此同时,在水费收入保障水管单位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计提的折旧及大修维护费,超定额累进加价和浮动水价加价收入专户储存运行,形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更新改造基金,专项用于水利工程的更新和维修。

(4)强化农民用水者协会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