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6 15:29: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艺术与人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动漫专业;人文素养;艺术素养
1 动漫行业现状及需求分析
动漫行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的新兴产业,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10个部委的《关于支持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国内动漫产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动漫专业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环境和专业前景,在未来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影视动画产值2010预计可达900亿元人民币,虽然在几年内迅猛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广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人才的培养,带动动漫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根本无法满足爆发性增长的市场需求,所以各地区不断地涌现出一大批的影视动画公司和影视动画基地,动漫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并未带来我国动漫产业的辉煌发展,究其原因,国内动漫产业自主研发和原创能力较底,导致国内动漫产业以引进、加工和运营为主。目前进口的欧美、日韩动漫产品仍占据了我国动漫消费市场的主要份额。因此,培养专业的影视动画设计人才,大力发展影视动画事业,是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加速经济增长的必然。但如何培养原创型动漫人才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 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动漫人才的紧缺使我国的动漫教育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全国各地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遍地开花,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被投放到市场的动漫专业学生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动漫人才培养走上了快车道,人才质量却在逐渐下降。原因之一在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动漫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培养的动漫学生对中国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民俗等知之甚少,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及艺术素养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转化,缺乏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缺乏人文精神,导致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不高,没有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缺乏原创能力。从业后无法满足动漫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更无法引领中国动漫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动漫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走原创道路,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坚持走原创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发展中国的动漫产业,必须大力发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当前的动漫产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对高职院校的动漫学生尤为重要。坚持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职业院校发展动漫专业的根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底子薄的现象,努力既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又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培养原创型的复合性动漫人才,推动中国动漫积极发展,创造中国动漫的辉煌。
3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研究
在高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真正加强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必须进行如下方法和途径的尝试。
3.1 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
在中国的动漫领域中,要想成为一位原创型动漫人才,关键是要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中华动漫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五千年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动漫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动漫产业,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动漫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家园。加强中华优秀动漫文化传统教育,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动漫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与动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可以挖掘,我们要掌握好、运用好中华动漫文化、传统文化,不能让他们成为别人原创性源泉,我们要在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上呈现出自己的原创性。我们要在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和挖掘传统文化基础上,创作出属于中国民众的原创性动漫作品,这样才更容易占领国内本土市场。大力推进中国动画文化品牌的确立,宣扬中国民族的动漫特色,是动漫产业辉煌的必由之路。
3.2 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动漫道路,要求动漫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制订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原创型复合性动漫人才。进行动漫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课程安排。其一要增设专业创新性课程,树立“文理相通、文理互补、文理相长”的教学思想,确立优化动漫课程、推进素质培养,不断完善社会人文课程、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二要营造人文素养的大环境。在高度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赋予专业课程人文的因素,将动漫设计与人文的知识结合起来,赋予其更加鲜活的内容及思想深度。其三加强品德教育,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先要从自己、从身边做起,把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其四注重生活情趣和才艺的培养。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以上是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着其动漫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动漫设计人员为更好地从事动漫艺术创作,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不断学习、锻炼和培养。鼓励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内化人文精神,提高艺术素养。多读、多看、多想、多参观高质量的动漫作品是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加强艺术修养,除了欣赏优秀的作品,走近生活、走近社会也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普通的生活,需要你仔细观察,慢慢品味。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素材。动漫创作的灵感其实来自于生活、取自生活。动漫具有艺术特征,创作是通过艺术的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思想转化为具体生动,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它需要动漫设计人员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教育研究,应用其方法和途径,提高动漫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是全面推动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夏桂楣.艺术修养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于郭声健教授来说,能够一辈子从事音乐教育,是他生命中最幸福、最快乐的一件事情。他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音乐教育高度融合,可以为音乐教育付出一切,包括名、利,乃至生命。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有人问我为什么对这份职业如此执着和投入,其实理由很简单:当一个人一旦意识到命中注定为此而生时,他就必然会心无旁骛、无比专注,犹如对待自己的终身伴侣。”郭教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有如此高度,绝对不是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他从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艰难的人生思索中获得的真情实感。通过《守望音乐教育》的开篇《让生命融入音乐教育》一文,我们可以读出一个音乐教育专家的“平民情怀”:出生在湖南一个偏远小镇的他,既没有显赫的祖辈音乐基因传承,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熏陶,但他从小就喜爱唱山歌和花鼓戏,还自学了拉二胡、吹竹笛。长大后,他进过地区剧团,上过中等师范学校,教过中小学音乐课,自学过作曲,上电大学习过英语,还曾经幻想当一名作曲家,真正接受正规音乐教育是在读硕、读博期间。所有这些经历,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之处,是他内心深处拥有着一份对音乐的热爱。正是这一份对音乐炽热的爱,让他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表现出无比的勇往直前和义无反顾。
中师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因故由镇完小调到了乡下中小学任教,使他远离音乐课堂达三年之久。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自学歌曲创作,并陆续在省级音乐刊物发表和在电台录播了几首歌曲作品,于是,他对音乐教育又多了一份眷恋。他经常这样告诫学生:“不与人比较,那叫消极,那就没有进步的动力;但比较并不意味着与人相争,与人争,往往争的是虚荣,争的是一口气,争的是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因为属于自己的利益用不着去争,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地位则是争不来的。”正是由于他对音乐教育充满了爱,对生活充满了正能量,他从音乐教育中获得了无比的快乐,体会到了音乐教育带给他的生命价值。
在《守望音乐教育》一书的附录中,郭声健教授对《艺术教育论》有过专门的解读。郭声健教授作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个专攻艺术教育学方向的教育学博士,较早涉足了艺术教育规律的探索和研究。《艺术教育论》这本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博士论文,提出了“中小学艺术教育为审美教育而存在”、“艺术教学三原则:参与、融合和愉悦”等观点。这些理论的提出,得到了论文答辩会专家的充分肯定:“从若干时间来的理论徘徊中,拔群而出,富有创见,堪称精彩之笔”;“论文逻辑严谨,观点具有新意,结论正确,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研究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艺术教育论》出版后,被确定为“园丁工程”中小学艺术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和部分省市音乐教师的必读教材。
艺术教育规律的掌握、教学原则的提出,是他多年扎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研究、虚心向一线音乐教师学习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经验是教育规律掌握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教育规律可以指导个体实践。郭声健教授着眼于音乐教育中个体实践的每个细节,从细微处入手,从音乐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鼓励教教学“用心”、“入情”,鼓励“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老师、学生的能动性,发挥音乐课程中“享受音乐”的特殊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地享受艺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他的理念和指导,让许多一线老师受益,也得到了音乐教育理论界的好评。
“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我做不来,老师们也害怕;空洞无物的夸夸其谈,我不愿做,老师们也反感。那么,唯有与老师们以心交心、以诚相待、平等交流,才是我的唯一选择。”《守望音乐教育》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向人们呈现出当代音乐教育的整体状况。书中故事的主人公形色各异、丰富多彩:有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成长为艺术教育专业博导、专家的郭教授本人,有他攻读硕、博期间的导师,有网络上进行教学交流的一线教师,也有他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甚至还有他那位武汉大学测绘专业毕业后继续到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就读的儿子。这些人都与“故事”中的音乐教育有关,他们都在“故事”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人们常说得作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高考,其实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作文在高考语文占分高达60,超过了整个语文总分的三分之一,因此大家不得不引起重视,把握每一次写作文的机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高三议论文800字最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高三议论文800字1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怀着一份爱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纪念。
沙滩上有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犹太人民族的故事。在二战-迫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时候,犹太人们仍抱着复兴的希望,他们从不放弃,从不妥协,他们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来自于哭墙。那堵饱经历史沧桑的哭墙,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过去,光荣与梦想。每一个犹太人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来到哭墙下,纪念自己的前人,正是这份纪念的心情,让这个民族保存着自信、坚韧,让他们再一次在地平线上高高站立。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居里夫人对民族的怀念。居里夫人一生清贫,在年少求学之时已离开祖国。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追求多年之后,她终于在金属中提炼出“钋”这种放射性元素。她知道这元素将带给她数不尽的荣誉,而她,这位感恩的科学家,立即想到以“Po”来命名这元素,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或许正是这份时刻惦记着祖国的心情,让居里夫人一直不懈努力着。之后,她又提炼出“镭”,并成为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沙滩上有一颗感恩的贝壳,那是作家三毛心中的那棵“草”。三毛在异地求学时曾经失落无助,就在这时,有一位陌生的同学送给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并鼓励她振作起来。三毛的心灵十分感动,她在《有人送我一棵草》中写到:“草会枯萎,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位不知去向的同学。我只有把这份帮助人的心,这份感恩的心传递开去,去帮助更多的人。”三毛用她的真切行动做到了,她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感动和滋润着读者们的心灵,这便是她的纪念方式。
有人从黄河的各水段中采集不同的样板,来纪念创造灿烂华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羁旅在外,仍随身带着泥土,纪念自己的祖国;而我们,在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总会带着思念,去纪念为我们幸福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怀着一份感恩,怀着一份信念,我在沙滩上拾取几颗贝壳,珍藏在身,纪念历史,心中已准备好,创造未来。
2020高三议论文800字2青瓷缸中戎戎水影,养的是水仙清丽;污泥塘里深深沼洼,养的是白莲洁净。倘若人品是哺育艺术的土壤,为何白莲见不到泥土色,闻不见土壤气?性情急徐固然可从字里行间略窥几许,而人品一说,实难揣测。然而我们欣赏艺术,并非一定要读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开出一朵好花。
“诗歌只与诗人有关的想法是反诗歌的。”马尔克斯如是说。尤其到了革命时,艺术的种子似乎满战场撒播。犹记得铿锵的《马赛曲》响彻巴黎,《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擎起战旗,然而法国国歌作曲词者鲁热,不过是个上尉,甚至在战争的后程抵触革命,像个懦夫一样度完余生;画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国革命的种子”,自信勇敢,连素描的笔触都不愿收敛,作品的格调趣味惊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确是云泥之别,可见艺术,从不是人品忠实的镜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传,必有其的批判标准。肥沃的黑土,美丽的红壤乃至贫瘠的黄泥,因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长出哺育人性的大麦、稻谷与青稞。
作品的格调趣味未必与人品一致,却一定与内心的追求吻合,国家危亡之时,懦夫鲁热的笔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国的儿子!”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与人计较、抬杠的牛顿才俯首为真理海边拾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绝,语带机锋;书法的恣意中,好顺手-字画的米芾潇洒挥毫,尽是大家之风。
因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与美,作品才被称为艺术,而追求,从来不由人品决定,忠实于内心的艺术家当然可以字如其人,言为心声,而被生活的苟且压弯了腰,被人性的阴暗绊住了脚,依然追求着正直与光明,不正是艺术烈痛苦的诗意吗?
北大教授孔庆东近日发微博称莫言常说的家境没落、常日饥寒全是谎言,还附图一张,上头的小莫言穿着棉袄,-虎脑,很是可爱。所以我们该要求艺术家什么呢?村上春树说:“我们是一群日复一日真诚地制造虚构的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很难达到一致,但我们可以在虚构中要求真诚,那是一颗热忱地为人类共同的光明挣扎的心。莫言的村庄充满了人性的残酷与温暖,既然有所收获,便不必苛责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满谎言。诚如不必劝凡·高戒酒,让鲁迅戒烟,要知道他们都是脚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满天星辰的人啊!我们自己都是这般口是心非,便只顾欣赏艺术,何苦纠缠于多变的人品。
艺术家一生都在难以实现的格调与人品的一致中挣扎,而他们因为同样高尚的追求觅得一致的归途。
我虽然知道这条路难找也难走,但也愿南辕北辙。我希望有追求引路,让我的文字、我的人品携手并肩,一同前行。
那是不同人品,一致而永恒的归途。
2020高三议论文800字3我是一头牛,确切的说,我曾经是一头牛。不过到最后我也站在了这里,和大家一起。我曾天真得以为,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可没想到结局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像我旁边平躺着的那片米,应该是曾经的那片米,它们是我一犁一犁耕出来的,它们忍受着苦难,承受着风吹日晒雨打的洗礼,痛苦而又努力的生长。我经常走在田地旁的小路上,所以能清楚的看到它们由矮变高,由绿变黄,直到成熟。最后又被我拉到院子里暴晒,原本一身泥土气的它们被加工再加工,最后竟然香气扑鼻。
它们来的比我早,所以我应该是闻到过它们的香味。
而那片正在发酵的应该是隔壁山上种的果子,我没到过山上,我只知道她们曾经是红色的,白天它们是青翠山上的一抹艳丽,傍晚,它们被夕阳照耀的无比动人,一个个昏昏欲睡的模样。我曾经一直渴望到山上去,低处的风景太狭窄了。即使是登到我们地里的石头上,也看不清田地那头的牛是公是母。
所以我渴望到高处去,欣羡那大片的果子实在是幸福,在这么个小山沟沟里,啥都能看的一清二楚。除了不能随意走动以外,真的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曾经的我最喜欢在田间走了,有的时候家里的小儿子还骑在我背上,让我载着他,如若不是我老实又被绳子拴着跑不动,早就把他甩到地里了。
想想这些,心里的委屈也仿佛升温发酵了,可叹我一生任劳任怨,耕地我平,拉粮食,放弃去远方的梦想,一心为主人俯首尽瘁,辛苦忙碌,付出了所有。可是,最终等待我的是什么呢?
那天家里主人把我拉到院子里,我没想太多。依稀回想起那天火红的夕阳,那是我见过最美的画面。随即,我的耳畔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有节奏的轰鸣,然后,所有的一切就在我合上眼的那一刻烟消云散了。我还记的我初来这里的时候,一脸天真,不懂世事,只知道认真干活,为主人尽心尽力,不求回报。可是你看吧,不论是风吹日晒的大米,还是站在山上的果子,还是我,到最后都难逃这样的一个下场。是宿命的安排还是上帝的玩笑?而那外面世界的人们,又该如何评价我们的一生?
2020高三议论文800字4美国作家梭罗说:“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即生活方式就有这样多。”如是言,生活固然多样,但其都被死死钉在同一个圆心上。
任何一条半径都是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人必须走向圆心,无法出逃。
人之多,固然生活方式多样,在面对不同的人生之路,则各取适合的方式前进。蒙田认为“世界是多样化”,没有两样东西是完全相同的,正对照着每一条圆半径,没有两条半径是完全相同的。多种多样的人生,也仅是从生到死的一次美丽旅行。
半径可以不同,人就不能走同一条直线吗?如果每个人的路相同,那就失去人类可贵的“个性”。莎士比亚的“一千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1984》中温斯顿冲破封建体制的决心等都将随机械复制而消失殆尽。倘若有那一天,世界必然是寻求思想自由到“能讲出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一般的可怕世界。
个性之繁,本就是人类的愧宝。早在-教盛行,思想控制的中世纪,就有但丁、薄伽丘之流大言人性的伟大,十五世纪佛罗伦萨的街头早已有一批又一批的学者讲述道理,用著作打开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打破对个性的限制;亦如明清后期,中国的思想家们在面对皇权的专利垄断以及奴性控制之时,发生呐喊,将中华的读书人从高不可触的儒家云端,拽到民生国政的现实中来。个性之贵,究其本源,是人与人各有不同,因而各个性独一无二,走上的路亦不与旁人重复。
但千万条路中,当每个人用其各自的方式前行的时候,终点都是圆心。但伟人都不会因知道道它的终点而停下的脚步。正如许多普通人一般,幼年时孟子也会受外界影响,而孟母三迁使其获得良好教育,他才能在儒学上获得“亚圣”之称;像大多数黑人一样,奥巴马幼年生活也颇贫困,但他母亲在一天仍打许多工的情况下,仍一大早起来为其上课,并希望他不再受歧视与贫苦困扰。最终他可以入住白宫。也许失去指导,他们也将如大多数人碌碌一生,但他们都有母亲指导,轻轻将半径调拨一下,他们的人生便有了别人不能拥有的光彩。在自己的个性上发出其特别的光芒。
人生的终点必然是死亡,我们不同的半径都指向同一个圆心,并不想着距离圆心多远,而是用付出浇出荣耀,无问西东。
2020高三议论文800字5曾经以为人生最难的、最艰苦的事莫过于高考,那时候的自己做梦都想赶紧考完试,无论如何不要再经历第二次。只是回过头的时候却恍如隔梦,开始留恋那一段甜甜的噩梦。于是时光开始拉长。
我们有时会在一起大大地感叹我们用教科书、复习资料等筑起自己小小的一片天,在酷热的下午眼皮实在打架到不行的时候,在老师的滔滔不绝中偷睡两分钟,然后满足的看着本子上口水流下的完美弧线,想象着函数的解题思路。老师的苦口婆心,还有那语言上的于心不忍,也曾经那么感动着我们,只是又一幅未来的蓝图让我们奋书疾笔,心想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不会忘记了,我们的约定,在那些风雨无阻的早上,出现在教室门口,彼此给予的鼓励;不会忘记了,我们偶尔的奢侈,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聊彼此的心事到很晚很晚,第二天顶着更大的熊猫眼出现在早自习上;不会忘记了,毕业时的大头贴和厚厚的毕业留言,然后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唱着反调说出的赞美;不会忘记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那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讲话,招惹的眼泪纷飞;忘不了,那一份情谊,在许多的日子里寒窗苦读,伴随的欢声笑语。
现在的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来做我们自己喜欢的事,然而却找不回我们当初的那份感觉了。反而更多地是空虚,曾经说过愿意拿生命来略过的岁月,至今却变成我们最珍贵的回忆,时间就真的这么毫不留情的变了,剥削得我们遍体鳞伤。可是那又怎样,毕竟青春是用来怀念的,而高考的那段岁月却是我们青春岁月里最值得怀念的,我们是那样为梦想而奋斗着,为我们的美好未来而强烈地憧憬着。
当然,一届又一届的高考在继续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们在用热血挥洒着自己的热情,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对待高考的想法都是一样的:赶紧过去吧,永远不要再来了,可是那又怎样,即使不会再来,我想我们还会恋恋不舍那段时光。看着同学间的相互鼓励,老师和家长的操心,无一不反映了高考的重要性。
关键词:理解 分析 归纳
《语文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及备考的主要文件。现代文阅读的选材以课外为主,强调选文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注重人文的价值导向,体现母语的特点,突出综合性。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充分理解
能理解主要内容;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作出判断;能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语言方面: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
二、分析概括
从我市历年语文中考现代文试题来看,出题人是紧紧围绕课标及教材来设题的。如2009年中考阅读的说明文是选自《中国建筑艺术论》中王振复的《亭的建筑艺术》,其考点有五个方面:a.关于本文的说明对象;B.亭子造型说法有误的一项;c.亭的艺术性说法错误的一项;d.语言文字表述判断有误的一项;e.亭台楼阁说法中概念有误的一项。散文阅读有选自《语文月刊》2008年丁立梅写的《萝卜花》。考点有:a.贯穿全文的线索;b.表现人物性格的作品主旨;c.句中破折号的作用;d.词义辨析“开”与“放”的不同含义;e.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写法的作
用。f.上下文联想及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g.结合自身经历对句子内容的理解等等。
三、归纳总结
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这一块丢分是最多的,历来如此。他们多半对阅读术语、概念模糊混乱。常见的阅读术语,如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人物描写方法、文章结构、照应、伏笔、呼应……学生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为让学生能区别这些术语,反复使用和记忆是比较有效的。阅读任何文段,概括文段内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对思维起总领作用。然后学会追问:文段写的是什么(人或事或景)?它有什么特征?用一个主谓句完成。再如分析层次,此为解决从哪个角度写、怎样写的顺序问题,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或先叙后议表达顺序,文段中总分总格局、层层推进的提示语……这些平时学生阅读的难点,在经过多次思路梳理训练后,会逐渐变得清晰明朗。为使学生答题条理化,不致于漏掉一些关键词,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一些答题的模式。如概括文段大意,答题模式为“记叙了某人做某事,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特点是什么”、“论证了什么观点”等等。
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有:
1、常用阅读术语、概念模糊混乱。如修辞方法与说明方法混在一起,说明方法“打比方”写成“比喻”、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写成修辞方法等等。
2、审题不清,抓不住关键词语。中考阅读题的设置,一般来说答题的指向性是很明确的,学生容易读懂。如2010年中考试题第21题:“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其用意是体现新居的宽大、温暖、清亮、宁静,烘托“我”愉悦、兴奋的心情。诸如对此类的阅读,如果审题不对,就无法抓住关键词语。如2010年中考试题第23题:“结合文中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幸福”的理解”。通读全文后会发现,题中‘幸福’不单指单纯的个人“幸福”,还应包括品质等在内,如“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感到幸福”,同时也”为民工父亲能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工作成就而感到幸福”。很多考生往往只答了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结果因答题不完整而丢分。
3、答题不完整或无条理。如2010年中考试题第24题:“文章描写了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有学生就直接答表现现象,而没有说出人与人如何相处的原则来,结果还是有不少考生漏答而丢分。
4、答题不切要点。中考阅读题很讲究扣点答题。为了让考生尽量拿到分,评卷时会把学生答题时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想到,然后按点给分。但总有考生答案虽然写得很多,却都不中要点,结果还是拿不到分。
针对学生的阅读难点,我们应设置专项训练,强调阅读五要素:①概括大意(即写什么);②提取中心(即为什么写);③划分层次;④品析重点字词句;⑤分析修辞、写法及表达作用(即怎么写)。要打牢基础,文段阅读训练应以此为重点。要整体把握答题思路――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做好拓展、迁移、创新,让学生逐一过关,然后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进行专题训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教师 教学理念 科研能力 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论文摘要]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医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医学教育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方式与手段
人义素质是指人们的一种精神特质和文化特质,是人们通过学习伦理道德、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存个性、人格、气质、风度、理想、情感、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对世界、社会、他人和自身的认同与正确看法。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未来从事医师职业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育人环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伦理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人际关系交往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具有弘德善医的人文素养。当前,受市场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包括思维与心理)并努力使其尽可能保持正常自然状态的科学和技术。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的疾病治疗与预防,医患之间必然形成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医学就是“人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也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从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历史来看,生命伦理道德、敬业精神、善良、仁慈等都必定是医师职业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非仁德者不为医”。西医《希波克拉底誓言》说:“医生应当竭力、忠实为病人筹算,严禁对病人的一切毒害与妄为。无论进入谁家,始终以病人的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不论男女老少、自由民或奴隶,均戒绝随心所欲的行为和诱惑。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天上之荣耀。我若违誓,天地鬼神共诛之。”当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更强调人文素质在医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构建中的作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时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在医学生中进行以敬业精神和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极大地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 医学教育行为的短期化和功利性挤压着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市场经济竞争导致学习评价标准的简单化、短期化和工具性。学校需要通过毕业生就业率来获得信誉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在短时间内难以准确评价候选者的素质和品行,只能以学科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作为选人的依据。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增强,使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边缘化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课主要包括“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性质为任选课程,教学时数为16学时,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课。在学分制下,大部分学生不会选修这类课程。据调查,80%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就能找到好工作;8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占用了90%以上的学习时间,自己不会主动再去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据某高校统计,选修该类课程的医学生不到15%。由此可见,通过课程教学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面临挑战。
2 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高校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化,这种教学形式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立体式的感受,但也使教师囿于操作台,难以走到学生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少,学生想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领略气质、风度、意志、品行、情感、人格魅力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再加上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过于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权重越来越小,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劳动与付出难以体现,导致教师在价值追求与行为选择上的功利性,不愿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这就使得学生难以从教师。特别是自己所敬重的专业课教师身上获得人文精神的启发。
3 网络的大众化和娱乐性减弱了医学生对人文精神探索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成了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了解学科专业知识和社会信息,扩大交往范围;另一方面,网络的娱乐化、庸俗化又助长了学生逃避社会现实,不愿意思考人生问题的风气。据统计,医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5小时,上网查专业资料与信息的占10%~15%,玩游戏娱乐的占35%~45%,交友聊天的占30%~40%;85%的学生在面临人生难题时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来解脱。 4 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难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要求。据调查,73%的学生认为医术比医德重要,道德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钱最重要,掌握了高超的医术才有自己的幸福;89%的学生选择去大城市与“三甲”医院就业,不愿意去农村和基层工作;34%的学生感觉在人际交往上不适应,难以处理好与舍友之间的关系;当被问到“当你走在街上,看到有个老人摔倒在地昏迷不醒,你会怎样?”时,选择“毫不犹豫去抢救”的为12%,“打120急救电话”的为53%,“悄悄走开”的为31%;85%的学生不了解国家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认为这些知识等工作后再学也不晚。由此可见,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伦理道德意识亟待提高。
三、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更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神状态,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正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树立危机意识,科学修订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1 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增加人文课程比重,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据统计,国外大学人文类课程比重达20%以上,而我国只占10%,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比重只占8%。因此,应改革医学院校课程结构,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将“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大学语文”改为“医学与文化”,“艺术欣赏”改为“医学艺术修养”,由任选课改为必选课;增开“医学社会学”和“医学行为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教学质量工程,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 重视校园育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特别是高等医学院校要对校园育人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在学生聚集区设置文化长廊,在教室、宿舍、运动场、图书馆、活动室、楼道、林荫道等地,悬挂名言、格言、警句标牌,让学生时刻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和人文情怀,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在社团管理和文化艺术活动中彰显人文精神,例如,可选择在华陀、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医名师纪念日举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图书馆要增加人文类书籍、报刊杂志的数量,不断满足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在校园网建设上要彰显人文精神,建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网页和论坛,让学生主动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要开设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延伸和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和方法,积极营造一个和谐、丰富又有吸引力的校园人文教育环境。
3 举办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弥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首先,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要利用周末和晚上举行,在不占用专业课程教学时间,不增加学校和学生的教学负担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供高雅文化选择,充实学生的周末文化生活。其次,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的目的性、针对性要强,应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关键问题展开。可以预先征集学生感兴趣和普遍关注的问题,预设主题,例如,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新医改方案的实施与医学生就业和竞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医学生就业影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医学生就业选择等。这类讲座或文化沙龙的信息量大、观点新颖、互动性强,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互动和交流为学生析疑解惑,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与人文素质构建,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得到提高和升华。再次,举办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的成本小,不占编制,不需要新增相关教学人员,不涉及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需要像专业讲座那样邀请顶级专家,只需有效利用校内已有资源即可。
论文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性,美学意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词或者是意象所表达的对象可能有多个意义,语言的模糊性使语言摆脱了手段、工具的附属地位,确立了语言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模糊语言是作者利用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接受者理解的灵活性而精心创造出的一种具有不定性、概览性、非量化等特征的艺术言语。模糊语言是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含蓄性和艺术性等特点。通过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创造一种含蓄、悠远、空白的美,给作品增添言有尽而意未穷的艺术魅力并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模糊语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是构建文学作品美学意义的重要手段。
由于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张爱玲对汉语言文字的韵味有着无比的热爱,在她的众多作品中,都是自然自觉地在语言的运用及句式的选择搭配上,讲究语言与文学意境的吻合性,注重声律节奏的音乐性、审美性,体现了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她的散文,集中表现了世俗生活、作者的审美经验、冷暖自知的爱情和忧郁感伤的童年。其作品风格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往往能让读者从中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慨世事苍凉,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苍凉的美丽和浓浓的哲理意味。如在有名的散文《爱》中,张爱玲巧妙地运用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文学语言,以一种执着的现实精神将人生的孤独感以及爱情的苍凉浓郁地渗透到作品中去,让读者在寻常的人生中品味无常的滋味。她的语言富于创造性论文格式范文,擅于将含蓄、悠远富有哲理的味道融进其作品中来。本文试图以《爱》为切入点,从散文语言的似是而非、含蓄隽永来分析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从而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美学意蕴。
1. 意象的含蓄美
审美主体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运用自己独特的悟性和知性将由外界得来的感知表象转化成语言文字,并且诉诸于纸上。独特的审美习惯和人生阅历,使主体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可以选择那些富有多种意味的语言,这种语言便是主体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意象的最好的工具。意象也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因此,作为审美主体的语言表达者,在将意象对象化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客观对象的无限性,语
言的有限性已显得无力承担起“显象”的任务。但模糊言语能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陈原在其《社会语言学》中是这样释的:“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1] 沈卢旭先生则认为:“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2]。《辞海》中则说,“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模糊语言是指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明确规定且隐含多种判断的语言。模糊言语不仅能最大可能曲传出言语表达者内在的深邃和难以言传的意象,而且能以最简洁的言语负载起最丰富的信息,从而使言语接受者能最大程度地与言语表达者内心的意象相符合,从而传达出作者的真正意图。
张爱玲常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意象常常是含蓄而令人浮想联翩的,借着这意象,不同的读者能接收到不同的信息,但这些不同的信息都在最大程度上与表达者内心的意象向符合,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明白作者张爱玲向我们传递出的意义。
散文《爱》的意象并不丰富,甚至是重复着同一个意象。就是这简简单单的意象,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含蓄幽美的少女爱情画卷。张爱玲两次提到相遇场面中的“春风”、“桃树”绝妙地传达了模糊语言含蓄的美学意蕴,作为意象的“春风”、“桃树”也是两度重复。“春风”、“桃树”是一种轻巧、含蓄的感觉。风吹桃花落,更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在中国文学里,常常以桃花、春风的意象之美来隐喻女孩子。《诗经》云:“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之归,宜其室家。”桃树开花在春风里,女孩好梦在青春时,与桃花相映红的女孩,在花样的年华里,怎能没有“于归,宜其家室”的幽思?含蓄又隐喻的诗性本质论文格式范文,丰富、扩大、深化了文本的诗意内涵。春风是暖的,桃花是美的,梦是甜的,青春是嫩的,意象的含蓄之美织出了一袭色彩鲜明、光泽柔美、质地纯良的华美的袍。借着“春风”、“桃树”轻柔的外衣,少女含蓄地表达了对初恋既渴望又害怕的心理。只见她“穿着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立在自家后门口”,显然她在等候年青人的出现。年青人果然也从自家门口出来走近她,轻声对她说:“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他俩相视无语,“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从年青人方面看,他也是特意过来与姑娘见面并打招呼的。正是因为两颗年青的心在默默无语中相许已久,才有这一次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一次见面。所以这个夜晚的相见,可以看作是姑娘和年青人之间心照不宣、默许默契的一次“约会”;是两颗年青的心碰撞而生出爱情火花的人生一瞬。张爱玲总是善于用这种看似朴实实则用心选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只是用一句“你也在这里吗?”就将初恋时刻羞涩而又渴望爱情的心理表现出来。这种意象的含蓄是文学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学作品的美,主要的是通过意象的含蓄美来反映的。含蓄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意象更具有丰富性、变化性,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使意象产生含蓄美的审美效果。模糊语言所以有助于表现意象的含蓄美,是因为美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由感受,是作者的审美想象、审美感受共同作用的产物。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含蓄的氛围,造成从意象到读者之间的一块空白,这是一个读者自由想象、自由感受的空间。读者可以在情感、想象、感知的共同作用下,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形象的含蓄蕴藉之美。
2. 意境的悠远美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性作品的本质特征。有意境的作品是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乐感。文学语言中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就具有创造这样一种缥缈朦胧的意境美的再造功能,它能使读者在空灵飘逸、似有若无中感受到作品意境的悠远美。因为模糊语言所构造出的审美情趣是处于朦胧之中的,读者在接受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融入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神妙的语言张力网中,再通过自身的才智和能力的想象和重构,与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活动。散文中的情景交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境界即意境的创设更是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创设意境,强化美学张力文学语言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达的。模糊语言可创设一种意境,以取得意在言外、情在辞外之效。它既强化作品的美学张力,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能创造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境。
在《爱》中,张爱玲笔下这样简单、平凡的故事其价值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作者以女主角一生坎坷飘零的悲惨人生作为对照与衬托,强调这件往事对于她毕生的人生意义与全部价值之后论文格式范文,并未完成她最后的构思,而结尾才是这篇作品最为精妙的一笔:“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也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作者用重复的“于千万……”这样模糊的语式将人与人相遇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不仅让人看到等待的艰辛,也让人为这样机缘巧合的安排所感动,此时,只有这种模糊性的语言才能表达出这种短暂又偶然的爱情。而张爱玲,正是运用文学语言意在言外的模糊性,将读者带到文章的悠远的意境之中。这哲理性的感唱,不仅仅是该散文诗意的饱和点同时也是被后人所称赞的绝美之句。作者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对自己叙说的“爱”的“故事”进行普泛性的思考。以空间而论,你会遇见千千万万个擦肩而过的人,而你想“遇见”的人却属偶然;以时间而论,你会不早不迟刚巧赶上一次属于你的情缘,如此在漫漫人生途中,双方相遇相知,而赴一次“你也在这里吗”的心灵之“约”。显而易见,张爱玲在这里对人生的初恋进行形而上的冥想独语。她认为,人生的初恋是唯一的、又是偶然的;唯其短暂与偶然,常常会因此而失落;唯其偶然的际遇,才会成为一生记忆的珍藏;唯其短暂才会永恒;惟其短暂和苍凉,“爱”才会永恒和美丽。张爱玲的哲理感唱,使这篇散文成为哲理与诗情交融的抒情诗。而令读者为之感动与思索不已的,也正是这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原本再平凡不过的、关于男女夜晚相见的生活细节,经过作者的对照与衬托、抑郁气氛的创造与渲染,尤其经过最后哲理性的触点与升华,《爱》就完全达到诗的凝结与概括的境界,那男女相见的生活细节使人不再感到司空见惯,而被渲染成诗境中抒情写意的主体意象了。作者情不自禁的“触点”“升华”,使读者豁然顿悟,原来这个主体意象及其内涵,被赋予了特殊的、自我抒情的意义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即论文格式范文,作者将自己的初恋也融进这一句看似偶然而又必然的“你也在这里吗?”之中。
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有表现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根本无法用准确语言表达所想的东西。”[3]张爱玲巧用语言的模糊性特点描述出来的故事却是使无数读者为之流泪的经典。
3. 意蕴的空白美
意蕴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它是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形象或意境的深刻领悟和创作的结果。它突破了作品意象或形象的具体意义,成为一种超越意象或形象意义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心理哲理内涵。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这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隐含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之中,超越了作品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内容和作家的具体生活感受,我们在探讨体验它的超越时代和历史的永恒魅力时,常会体味到其中蕴含的那种复杂的说不清的韵味。文学作品得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意蕴的丰富需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熟练的使用语言。从美学角度来看,潜在信息蕴涵得越丰富美学信息量就越大。内涵如此丰富的美只能用模糊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概念外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伸缩性。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最能创造意蕴的空白美。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这种文学的审美需要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因此,作家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
苏姗·朗格认为:“一旦掌握了操纵符号的本领,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大大超出了他全部个人经验的总合。”[4]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她以其驾御语言符号的高超本领,与艺术规律及更广泛的人类情感相拥抱。文中那些素朴得没有任何修饰的语言文字,从语言符号层到字句达配,都没有经过一点剪裁和润色,然而,就是这纯然一派本色的文字使词语的意义范围倍增,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真的生活,从文中引出审美体验的想象,去填充隐含在文本之外的空白,构成一个与客观经验相适应的艺术客体,从而获得美感与启示。如女孩的外貌,作家只用了一个字“美”,这个模糊却又让人浮想联翩的字,能调动起读者的不同理解与想象。“对门”一词是如此简常,与美、青春、性别联系起来,却又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心理情感内涵,为后面的问候场面埋下了情感伏笔。在形象的刻画上,作家对男女两位主人公都没有太多笔墨。我们只知道女孩出身于“小康人家”、“十五六岁”、“生得美”,曾在春天的夜晚,穿着“一件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立在后门口”。男孩就更为模糊了,仅通过女孩的回忆告诉我们,是一个住在对门的年青人。双方的具体外貌、性格、情趣、品质、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心理活动都被作家一笔带过,或根本不提。作家用这种模糊的手法淡化人物形象,目的是为了加强情绪氛围,突出这份情感的价值。模糊的语言,却把我们带进美丽而苍凉的爱情之中。相遇只是一刹论文格式范文,相离却是一生。
张爱玲把自己对爱的感受深深的融进了作品之中,“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她摒弃了热烈的男欢女爱,也没有缠绵的海誓山盟,只将一个初露端倪便匆匆结束的故事浓缩成宁静春夜一声平淡的问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却抓住了“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把寻常人生的真实本相深藏在个体生命的微末的人生哀乐里面,将至真至美的东西无法永恒、人生天地间不能自主而又无法言说的悲哀不仅表达得深刻,而且高明地以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去应付、去中和了那种广泛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苦难。作品中含蓄爱和美,因其没有表达,最终无法表达,无处表达,而蕴结成深厚的情结,触动了世人心中某个角落里皆有的隐痛,剖析出人们真实的世俗化的生存境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并最终归结于语言。语言艺术具有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自由性。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即形象、情感、情节来描述的,这便形成文学审美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点之一。文学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文学作品具有含蓄的意境美、悠远的意境美、空白的意蕴美。张爱玲正是巧妙的运用了文学语言这一模糊性的特点,唤醒了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爱”。
注释:
[1].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p285.2000.
[2].沈卢旭.《模糊语言新界说》,《语文学习》.1994.5.
[3].(前苏联)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25..1983.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张爱玲.《张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3].申雅辉.《略论模糊语言语义》[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2)
关键词:民办高校;研究性学习;通识教育;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34-02
1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
知识是一回事,美德又是一回事,良好的知识并不是良心。人文知识的量化积累并不一定就能提高人文素质。因为价值最终是个人的选择。至于人类依其个人选择的社会行为即价值理,是基于对某种伦理、感性、宗教、或其它行为型态本身价值的信仰,而决定自己行动的态度。显然,从知识积累不能直接推导出德性之善。学习很多道德理论,知道许多道德条文,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一个人从理智上知道一件事情的对错好坏,并不等于他主动地愿意或该去做这件事;认知公民道德并不等于他就会去做个好公民,甚至一个对于人文学科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也并不等于他在做人方面更加完美。做一件好事或一件坏事更多取决于意志的选择而不是认知的结果,在人们为什么去做一件事或应该做一件事的问题上,知识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所谓道德修养指的是人的行为本身符合这个道德规范,而且在那么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道德规范,自然而然的那么做了。人文素质是在做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体现出人的德性,表现出人性之美。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统一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对立。“人文知识”的认知和积累、“人文素养”的养成和体悟有着不同的获得路径,人文知识的量化积累也许有助于人文理性的发展,但是道德上的善恶区别并不是人文知识积累的产物。因此,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化为人文素质。”由于人文素养跟人文知识,是两件不同的东西,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一个人拥有了中国文学、英美文学的博士学位,并不代表他也就有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有对人的深刻的认识和对人的终极的关怀。一个历史知识渊博文学教授,步入政界后不见得就不会、假公济私。人文知识再多,如果没有对生命尊严的敬畏,那有可能在生活中也会非常冷漠的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所以有的人可以是一个物理学家,但他有很深厚的人文素养;有的人可以是一个文学博士,但他却一点素养都没有。许多人认为“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实际上所有高校理工科的整体教育里,特别是课程设计里,都有人文基础,按理讲,理工科的学生应当具有人文思想、有艺术修养,但为什么会种瓜得豆呢?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设计了人文基础课程,而在于人文老师是怎样教育你的。所以真正的问题其实就是人文老师本身了。过去我们都认为建筑行业所从事只不过一些工匠活,所以建筑专业都设立在土木系或工程学院,其实建筑不仅是工程,它更是美学,更是哲学和心理学、社会学。建筑专业所培养出的建筑师不是只会造房子的机器,而是一个懂得心理、美学、文学等等的艺术专家,我们大学传统的建筑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这正是为什么大学不培养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学生的真正原因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人文课程教学中渗入研究性学习,这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会;二是培养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显然,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高到重要地位,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上,蕴含着较高的人文素质方面要求。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基本特征、评价体系等来看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没有思维的乐趣的课堂,只会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如今“中国制造”多而“中国创造”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多是记忆之学,而非思维之学。“加强研讨性实践课”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简单门径。毫无疑义,这是一种务实和求真的态度,以指导毕业生作论文为例,固然可以开设“怎么写论文”或“怎么查资料”之类的课程或讲座,但还不如深入研读名牌民办高校编写的《优秀大学生毕业论文选编》,这些论文都是从各专业中选编出来的精品,它可以给民办高校撰写毕业论文的大学生提供参照,树立标杆,注入激励,甚至举起可供讨论和批判的靶子。从读优秀毕业论文中学习写作毕业论文,从读哲学经典中学习哲学,从读文学经典中学习语文,是学习的根本途径。
2 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课程设置。原有的课程结构中,自然科学所占比重过大,而人文社会科学比重较小;而且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割裂,学生成了不完整的人。科学-人文教育就是把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综合起来,形成对传统的教育和课程的新综合。在课程上实现科学与人文、价值与事实、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性、思想与行动、理解与认知、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讲,建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要降低科学知识学习在科学教育中的分量。要对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经过整合的综合课程教材应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介绍科技新发现;要与现实生活情境密切联系,并向学生提出有趣的问题,设置一些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且又贴近现实生活的操作性内容。
(2)教学改革。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文知识的丰富主要靠自己的学习,人文素质的养成离不开伟大作品的精神熏陶。人类所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知识遗产主要是以理性化、逻辑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学生要获得这些完整的知识,吸取隐藏在其中的人文精神的精华,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感性认识作为基础。因此,要尽可能地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围绕这些主题,通过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科技教育特色活动,开展各类课余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学校科技节和科技竞赛活动、展示学生科技作品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
学素养;使每一个学生在教育中找到生活的意义,深化自己对生活价值的思考。二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形成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同时。要鼓励学生从自己、从身边做起,把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把优秀文化的蕴涵,化作自身的精神品格,融入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人文学科要让学生在“讨论、对话、实践、反省”中建构自己的价值,形成自己对文化的选择;既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体会到思辨的乐趣,形成独特的思辨文化,使课堂教学焕发人文精神。基础教育中如果能达到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也就形成了基础教育中的人文世界。四是学科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作为讲授自然科学的教师,要在教学中随时渗透人文精神,从而把学生的人文道德观深深扎根于现代科学坚实的基础上。在学科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和内容;要重视和注意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意义,把人文教育、人格塑造与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通过历史人物的介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悠久文化遗产的介绍,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历史事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自然科学史的介绍,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五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要注重学生生活情趣和才艺的培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也有论者建议科技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审美是学生完满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审美能力取决于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蕴涵的内在美。科学是简单、深远、统一、和谐、守恒、对称的。要在科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六是以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的――注重精神培育,即人性的自我表现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明确教育是个体的内部观念和实现这种观念的倾向的统一。要从学生生活世界出发制定新的课程: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学生过去的经验,突出学生日常生活的意义;呈现与生活世界有关的解释和工具性说明;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意关系展现出来;顾及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最大程度的展开。教师要关注全体的个性发展;要用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