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2: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而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如何培养出更加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改革创新人才教育模式,成为各大中职院校研究与探索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通过总结长期教育经验,混合式学习教学方法脱颖而出。所谓混合式学习,是指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面授教学方式,使用有关教学理论设计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本身的问题
就学生方面而言,首先,中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相较于其他普通高校而言,其自身素质与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由于受到目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更倾向于进入大学学习,中职院校往往会降低分数要求,录取文化课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达到学校的计划生源要求。这类学生一般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缺乏兴趣,这就导致了学生厌学等问题。由于中职教育偏重向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水平,这就要求中职学生高度集中于课堂,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大量计算机术语和方程式,才能保证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然而目前中职学生很难满足这一课堂要求。再者,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还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关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师一般都是讲解、演示、操作一起进行的,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理解水平,学生有一点听不懂,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跟不上教师的整体思路,最终对其专业所学知识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
2.计算机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成效不大
相较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在生产、技术、服务及管理方面具有较高素养的人才,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同样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受制于学生自身理解能力的水平,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时,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又由于教师授课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脱节的情况,课堂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际操作时间,不能明确教学目标,没有跟进学生学习情况,以至于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社会环境对中职教育实用性的肯定,中职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计算机专业作为普遍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应用、Flash、网页制作、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目前各个中职院校理论课课时逐渐增加,课外实践减少;授课教师进修机会少,不能及时更新有关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中职院校计算机授课软件版本较为落后,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需求。
二、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所谓混合式学习模式,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知识与操作演示的讲解,结合现代网络教学模式,摘取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采用面对面授课和多媒体线上教学线下评价等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多种相关教学理论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效果。
1.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线上教学、线下评价的新方式,在利用新媒体形式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自我评价。线上教学线下评价的教学模式是指:线上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支持教师在平台上设置有关理论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参与答题,并自我评价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自己的短板,在答题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了解自己在一天学习中的不足,更好地把握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做到温故而知新。同时可以加入在线互动平台,连接学生和教师,让学生在有问题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这种线上教学线下评价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极其适合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这种方式在利用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发现不一样的知识,了解更加新鲜的世界。这种混合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师采用面对面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应该采用面对面授课的形式传输有关计算机理论知识,在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深入讲解有关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还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再计划下一步的教学任务。这种面授教学方式不但能够让教师更加便捷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乐趣。在面授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不仅扮演课堂中传授与监督的角色,还是课堂的参与者,同学生一起努力进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3.运用新型交流模式,跟进学生学习情况
在如今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量新型交流工具不断出现,新一代的青少年更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微博、微信和腾讯QQ等,掌握这些交流工具的使用方法,利用这些工具完成和学生的交流。采用这种新型的交流工具,能够和学生时刻进行沟通,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交流工具,询问有关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满足“五预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教师要做到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长处与学习短处以及进步,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并稍加物质奖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与人生的成功,同时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要及时指出,并给予帮助,解决学生在某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 计算机专业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1
2l世纪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其基础是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需要大批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这门课专业性很强,很抽象,也很枯燥。而现在的职教生基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新知识时理解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改革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新模式。
1 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1 办学条件差,师资专业水平低
目前的职教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校难以投入较大资金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教学设备不足、设备老化是普遍现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以及教师本身没有对自己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所有这些因素都无法提高计算机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1.2 职业学校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基础较差,理解和接受能力不高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学生的生源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身刻苦钻研精神不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以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接受方式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学习效果不好,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不高。
1.3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目前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技术内容实用性不强,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技能脱节;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外,缺乏对最新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新的计算机软件和专业化、行业化软件的应用技能的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严重不足,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的培训,再加上培训方法的不当,导致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必要的信心,进入社会后,往往遭受到较大的就业压力。
2 计算机专业建设和改革思路
2.1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一是用简单的问题打破枯燥的专业学习。例如,在讲解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相互转换这个问题时,我先提问一个学生都认为很简单、但是又回答不正确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用的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对此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计算机用的是交流电。依据是计算机的电源插在220V的交流电源上。这时,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你们的答案都是错的,计算机用的是直流电。学生对此很好奇,急于想听教师讲出这个答案的依据。此时,就可以引进二进制数的概念。二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CPU的工作原理课。顾名思义,CPU就是计算机的中央核心部分,负责处理各种硬件装置传送进来的资源,经过判断计算后,再下指令将资料送到正确的装置上执行。对此学生都很迷茫,因为太抽象了。此时,我用做广播体操的例子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做广播体操,首先我们的耳朵听到指令,然后再把指令传送给我们的大脑,大脑经过分析判断后再把指令传送的我们的肢体,以此来确定肢体的动作。紧接着我又用了计算机如何打印文件这个例子与做广播体操相对照。当我们要打印一份文件时,首先通过键盘或者鼠标输入打印的指令,CPU收到指令经过分析判断后知道我们要打印文件,就会下达指令将资料传送给打印机,然后由打印机执行打印工作。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联想到可以把CPU比喻成人类的大脑,它不但要负责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资料,而且还要负责处理这些资料,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传送到正确的装置上。
2.2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一是进行课程改革,突出技能培养。计算机专业及其应用范围广泛,课程较多。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职业技能的实际需要,部分课程以及内容应该进行调整,降低学习难度,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学习。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突出实践教学。在突出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体会和发现概念的掌握很重要,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三是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的实践活动。四是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让学生亲自去了解市场的需求,了解社会上对计算机行业人才的看法和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让他们知道自己和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到底相差多少,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个人能力能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自己以后该怎么去学习,怎样去增强个人修养。
2.3 改革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除笔试外,应加大实践能力的考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实践能力考核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课程设计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
总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涉及面广,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把职校计算机专业课堂建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基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1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现阶段,中职院校中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老师大多只是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而由于课本陈旧,因而,学生最终所学到的知识从根本上就是落后的。除此之外,从具体的教学形式上来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形式大多是以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为主,即使有所谓的上机课,也只是换个地方接着学习课本知识,根据时下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不是照着课本步骤可以解决问题的人而是面对着问题,依靠自身所掌握的技能,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人,但是由于就目前教学的现状而言,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显得有点不切实际。
1.2中职院校计算机就业形势分析
计算机专业度是最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要更是供不应求,对于学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讲,找工作不是难题;但是随着高校以及中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比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学校,学习计算机专业,从现阶段的调查情况来看,市场已经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而这,则造成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困难,特别是随着大学院校的扩招,进一步增加了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压力。
2.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举措
上面笔者对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和当前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通过上述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为社会所用的人才,改变目前“用工荒”的尴尬局面,才能真正推动中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下面,笔者从如下几方面阐述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举措。
2.1选用更具实用性的教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专业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很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仍然在沿用数年前的教材,而这些教材早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难以满足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广大中职院校必须加快更新自身所用教材的步伐,真正为学生的长远着想,选择紧跟时代步伐的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才能真正的满足社会需要,推动中职院校的发展。
2.2促进中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
能否能够真正培养出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已经拥有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教材之后,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教授的好,学生更加容易掌握,那么就能更多的掌握专业知识,甚至能举一反三;反之,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根本不能理解和吸收,最终还是无法真正培养出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因此,中职院校必须促进自身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将教材上的知识真正的吸收和理解,才能真正的培养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推动中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2.3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是一个需要自己动手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学科。书本知识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培养实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广大中职院校必须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课外实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实用型人才,才能推动中职院校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2.4要完善考核体制,督促教师和学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广大中职院校中,对于学生的考核大多是以期末成绩为主,而关于老师的考核最主要的也是看中其所教班级的期末成绩。而这种做法,往往会使老师和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成绩,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课外实践等,而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广大中职院校必须完善原有的考核体制,更多的增加课外实践所占的比重,只有这样,广大师生才会对课外实践引起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实用型人才,才能为推动中职院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总结
关键词:高职聋生;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G642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的专业技术性应用人才,而计算机专业则更加注重于对高职学生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培养。而就高职聋生而言,由于其身体机能等客观因素的束缚,由此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如何落实因材施教,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效就成为了亟待教育者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我国针对聋生的高职教育起步时间较晚,所以还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难于满足聋生在求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为此,笔者在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有关优化高职聋生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一、以生为本,调动学生主观动能
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不难得出,当下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趋势就是让学生以受教育主体的身份自主参与到学习之中,进而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培养出具有较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素养人才,聋生的教学自然也不应例外。但是教育者必须要对聋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与关爱学生,避免其由于生理问题在主观意识上产生消极情绪,激发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说,要通过与聋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对其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并以此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与聋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加强对于聋生的人文关怀。
以此为基础,教育者应该针对聋生的认知能力、计算机专业基础对其进行差异化教学,按照学生的能力设定教学目标,以此在结合聋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为其提供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另外,教育者不能由于聋生的弱势地位过分进行区别对待,一方面不能够过于放纵学生,必须要以正常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聋生,提高其在就业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不可以有色眼镜来看待聋生,避免其由于教育者意识上的差异而产生消极情绪。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者应当针对聋生在听力上的缺陷,将教学之中相对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同时借助于现今的电子信息设备,为学生提供更为具象化的影像等,以此来充分调动聋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
二、加教学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聋生计算机思维与素养
计算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特点,由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聋生由于听力受限,在理解相应知识的过程中只能依靠抽象化的手语或是文字等,其思维能力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缺陷。由此,教育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以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逻辑思维与系统思维。可以针对聋生的认知水平,让其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之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进而通过教育者统一的指导与演示让学生对各类操作步骤与方式进行充分认知,以实践总结的方式,以具象化的操作来培养其计算机思维与素养。
(二)培养聋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聋生的生理缺陷,教育者应该落实对聋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毕竟聋生相较于正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花费到大量的时间,由此自主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再加上计算机专业知识本就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与实效性,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以受教育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以Photoshop为例,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处理图形与音频基础之后,教育者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根据所给题目进行三维、后期特效、剪辑等的处理,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应该布置相应的平面设计作业,且于此之后进行统一点评,以表扬与鼓励为手段调动学生兴趣,在优化学生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同时,调动其自主学习热情。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直接关乎于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的提高层次。教育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章节性知识完结之后,及时为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并且让学生通过课堂交流对自身计算机知识中的漏洞加以充分认知,继而在教育者的分析中介后加以完善。另外,教育者还应该针对聋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为其将相应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合理分类,并且以模块化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的优势。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总结,以此在加深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解记忆的同时,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三、针对聋生特点,设计教学模式
(一)应用分层教学模式
由于聋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障碍本就客观存在,再加上其个体化差异的影响,因此其计算机基础与认知水平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只是简单的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那定然是不合理的,由此笔者认为可以合理引入分层教学模式。教育者可以根据聋生的计算机基础与认知能力将其进行合理分层,设置为甲、乙、丙、丁四大类,同时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此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知,在充分调动起主观意识的同时,避免其由于达不到期望值而产生懈怠、厌学等消极情绪。另外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其设定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发挥学生互相促进作用
在我国传统“尊师重道”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虽然教育者极力地想与学生打成一片,但由于固有理念的束缚,师生之间的隔膜依旧难以消除,这是客观存在的。由此教育者可以依托于班上现有的优秀学生,让他们承担起辅助教学的任务,一方面通过处理他人问题完善自身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无隔阂交流提高劣势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以相互促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学习,并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一个领域,尽管各类高校开办有计算机专业,但是计算机类人才缺口仍然很大,由于社会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相符,导致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反映人才紧缺,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很难;另一方面,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时,往往感到工作难找,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因此,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将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行业发展
计算机行业是飞速发展的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目前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不能体现专业发展的新技术,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陈旧。用人单位反映的最多问题之一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落后。
2、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
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实践课程仅局限于几个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的实验,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特别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践训练,因此动手能力差,这也是用人单位反映比较多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特色体现不够,岗位适应性差
学生要么对职业岗位不适应,要么对职业的适应期较长,不能很快融入企业环境。虽然具备了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但是缺乏适应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很难在企业找准自己的位置,影响自己的才干发挥,最终面临被企业淘汰的危机。
二、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由上面分析可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对如何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有把基础知识学好,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不能满足于原有的课程实验,还要加大专题实验,专题实训,特别要重视针对性的职业岗位实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必须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从而实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2、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训练,根据计算机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本专业应分3G应用技术模块、企业计算技术模块和软件测试工程技术模块等三个子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三个子方向修读同样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构建了本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是专业核心部分;而在专业选修课上三个子方向各有侧重,以不同的课程设置作为不同的修读方向展开专业技术培养。着重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3G应用程序设计、企业ERP应用系统规划设计和开发、软件及应用系统的测试等不同方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下面我们分别以三个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例来展开讨论。
专业必修课设置:软件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操作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形式语言与自动机、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
专业选修课设置:
A.3G应用技术方向
移动通信理论、3G通信技术基础、移动增值业务分析与解读、3G通信通信软件设计与使用、MicrosoftMobile移动应用开发、流媒体技术制作及应用、手机应用开发(JAVAMe)、3G业务技术开发、终端技术开发实践、3G业务与终端技术开发、手机游戏开发实践、3G工程师认证强化训练、3G终端增值业务分析与项目实践、3G工程职业实践。
B.企业计算方向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MFC/C++应用技术开发、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大型数据库系统、ERP技术及项目实践、CIMS技术及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软件设计师认证强化训练、J2EE项目开发实践、.NET项目开发实践、ERP软件项目职业实践。
C.软件测试技术方向
基于MFC/C++应用技术开发、J2EE应用技术开发、软件测试过程与用例设计、LINUX/Windows平台测试技术、数据库应用开发与测试、软件测试工具及应用、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强化训练。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总结
根据以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我们对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技术方向)进行了改革试点,近三年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比前几届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我们又邀请了相关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课程进行了讨论,对学生进行了岗位技能测试,用人单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学生所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看好他们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我国许多院校都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和英语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话题。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被划分为两大模块,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展开教学。
一、词汇。这里所提及的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与基础词汇公共英语词汇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教学目标。基础词汇旨在学生的实际应用(即所学词汇的听说读写译);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更注重最后一个字“译”。这样,就给予了学习者一种心理上的慰藉,计算机英语学习变得简单了,只要牢牢识记词汇的含义,寄达成了学习目标。这种单纯的想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力。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想法的单纯体现在计算机英语词汇的学习绝非是简单的,要使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就要在每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身上建立强大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词库,对,是词库。学生要建立词库,当记忆的要求降低,那么其记忆的数量一定是庞大的。单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热情的,这个学习和建立词库的过程是艰辛的的、持久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与配合。
二、阅读。对于当前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论是当前面对的学习还是以后面临的工作,都要阅读并理解实际中的相关文献资料,计算机软硬件安装手册说明、计算机屏幕英语提示信息、程序调试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才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只有看得懂专业英语书籍、资料,才能扩大知识面,及时掌握并研究新技术,向更高层次的专业领域发展。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强化训练:
1、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握重点,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刚开始选取内容,语句、词汇都相对容易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一步一步加大难度,阅读速度也不断加快,由开始的精读,到最后的泛读。但是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把握住重点。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概括段落大意、寻找主题句、复杂句子找出主干等,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通常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单元编排的,如计算机硬件、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等。所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兼顾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没有学过的专业课程,由于在学习对应的专业英语时,学生没有该方面的概念,老师又不可能将理论原理讲得很透彻,学生学起来可能会一头雾水。对于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再学习相应的专业英语,其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要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合理灵活地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本上的章节顺序来进行。
2、课后作业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精细阅读及英译汉的专项训练,通过对特别选定的短篇或几段英文材料,进行翻译,完成之后上交,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材料的习惯,学生在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掌握一些相对应的英文资料,这样既可以扩充知识,又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当然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浏览一些英文网站,特别是一些英文论坛,在那里和网友们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平时的作业和考核也是课程学习的重要部分,由于许多计算机英语教材在书后都提供了课文的参考译文和练习答案,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本上的作业习惯于抄答案,这样一方面对学生没有任何效果,另一方面也干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对此可以采用灵活的课下作业和考核方式。如将课外的计算机英语音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安排在课下练习听力,下次上课利用几分钟来测试其效果。再如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安排随堂的快速翻译和写作,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的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效果很好,学生也很欢迎。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学习,它就像建立词汇库一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多下功夫,注重积累,并及时进行总结和复习,要有一种坚持学习的决心,这样阅读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
虽然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是辅课,但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除了能进一步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外,还可以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所以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高的。要想
关键词:实践教学;三段式;三层次;三技术;三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计算机课程实验是大学本科计算机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根据我校基础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基本情况,我们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打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所有计算机课程,构建上下统一、先后呼应、互为铺垫、前服务后的实验课程平台体系,实施实验教学的“三段式”、实验内容的“三层次”、实验体系的“三技术”、实验教学的“三结合”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校实验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加强基础训练,强化专业技能,注重实验基本技能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明确实验教学内容和确定实验教学学时数的前提下,整体考虑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实验体系的构建。避免实验内容重复,强化内涵,提高水平,将课程实验体系的构建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的、充满活力的、贯穿始终的整体,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相互呼应,通过实验努力满足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
2 “四个三” 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实验教学过程的“三段式”
第一阶段(计算机基础素质实验教学):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要求比备专业基础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熟悉常用计算机设备及其仪器仪表的操作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技能和编程技能,以及理工科专业必备的观察、记录实验
结果及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第二阶段(多门专业课程融合的实验教学):按照实验内容归类梯次训练逐步深化的要求,从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方面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实验内容要求相近或相同类别(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与C++,平面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与数据库技术等)的实验内容,采取由浅入深、循环渐进、逐步推进、融合重组等方式进行深化。将原来分散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在加强计算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在这一阶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设计实验教学法):由指导教师讲授课程实验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科研论文的基本要求,同时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按照完整的课题研究模式,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实验课题方案,拟定技术路线,利用各种实验技能和手段,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相对客观的研究结论,完成科研论文或实验报告的撰写。这是一种以人为本,强调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活动。
2.2实验教学的“三个形式”
将过去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验部分分离出来,优化重组,自成体系。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实验的内在联系将全部实验整合为课程实验、计算机专业技能实验、课程综合实验等三种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基础训练型、专业型、综合设计研究型”三个层次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刘兴顺(1957-),男(汉),河北秦皇岛人,副教授。
课程实验以验证性为主,主要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计算机专业技能实验主要是培养计算机专业要求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技能,注重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型实验注重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结合与运用,本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综合,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学科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3构建实验体系的“三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思想的转变、体制的改变、机制的创新等诸多环节。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践教学目标上,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核心包括基本技能、专业与职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基本技能、专业与职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构建学生能力结构,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是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如图1所示。
(1) 基本技能:基本技能训练是实践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打下良好基础。
(2) 专业与职业技能:是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或具有从事某一工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 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和素质培养,具体承担基于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综合应用实践。
将实验体系的“三技能”方案概括为“一条主线” “三个层面”,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支撑。在第三个层面,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得以实现,如图2所示。
2.4实验教学的“三结合”
2.4.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将实验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①开放实验室。采用集中与分散、自选与统排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放基础计算机实验室。开发和运用实验预约软件,保证学生完成基本实验的巩固训练和提高应用层次的选作实验及综合设计实验。②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作用,安装实验模拟、仿真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课下实验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③成立课外业余专业学习小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兴趣主攻某一方面的专业课程或技能,实验室给予必要的平台支持,教师给予指导,实现实验教学的自主性和个性化。④鼓励学生参加对外科技服务等横向专业或科研实践活动,适当地参与社会兼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导师制,将专业课程教师定点分散到各个专业班级课外学习小组,对专业学习小组的学习、实训、课外设计给予一对一的指导,指导教师对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可以从大二到大四给予全程辅导。
图1技能型实验教学方案
图2 “一条主线、三个层面”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示意图
2.4.2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实验课题的设计上,除了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要求的基本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其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能力的培养。①通过文献查阅、调查讨论、实验设计等组织形式,鼓励学生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完成实验探索的条件。②通过实验论文报告和实验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鼓励学生把实验变成“全面的智能考核和小型的科学研究”,挖掘学生实验创新的潜能。
2.4.3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实施科研在教学中的渗透和以科研为背景的教学。教师在设计实验课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科研课题或具有进一步研究性的问题作为实验课题。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创造条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实验与课题研究。一是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科研意识,教师的科研题目吸收高年级学生加入,将实验教学与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贯穿始终。二是遴选成绩优秀、有创造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专业性较强的科研工作,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
3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总结
在三年来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中,我们以提高课程的整
体水平为总体目标,以优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此框架下,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对“四个三”实验教学模式不断地总结与完善,使我们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效、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运行模式。在此模式下,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相长,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完善,新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常规、有效的方法,促进了学生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以及同行们的充分认可。经过系列的探究性独立训练,使学生对学习获得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促使学生在科学思维、人文素质、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开放实验教学和实验课程论文答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取得了明显效果,不管是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动手操作,还是踊跃的提问以及严谨、准确的答辩,都是传统教学中难以看到的局面。但目前新型教育模式仍处在完善之中,我们将结合我院的教学实际继续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之上继续进行新的探索,力争不断取得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姜代红, 程红林.《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及体系改革[J]. 福建电脑,2006(1):195-196.
【关键词】技校 计算C专业 操作技能 教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4
一、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技校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二、技校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技校生教育属于就业教育,重在培养操作型、应用型人才。技校生面对着向步入社会的过渡。因此,其面对实践能力的考验十分迫切。当前,计算机教学中理论知识以及技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均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因此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与适应多元化社会的考验已不仅仅是理论基础所能承受的。计算机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为实践能力的提高所服务。因此,在技校学生计算机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好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意识到技工学校教育“一切为实践”这个基本点。
三、技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模式陈旧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实践经验,才能突破理论知识局限,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给予指导。但事实的情况是,当前的技校计算机教师自身存在着理论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同时,多年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使计算机专业教师缺少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机会,因教学与应用的长期脱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都使教师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于是,教师只能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却不能充当实际操作能力的促进者。
另外,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能力为主”的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不合理
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过多的理论知识只能使教学更加晦涩难懂。同时,既和技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脱节,也和技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如计算机销售公司需要的是对计算机故障能熟练识别并排除的中高级人才,而不是对指令系统、逻辑电路等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广告公司需要的是能设计出有创意作品的学生,而不会要求其对数据结构有多深入的研究。因此,由于受课程体系影响出现了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自然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
四、提高技校学生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计算机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一项实用性极强的技能。这项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际操作基础之上的。技校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提高技校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一方面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技校应为教师提供机会进入相关行业或企事业单位,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新产品的开发,参加对方举行的技术培训。
2、优化评价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使学生独立操作或实践,将学生从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引向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例如在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分解为若干个小项目,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原理、方法于项目的分析、规划与实施之中,在教学中模拟工作的环境,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在团队中能互相帮助,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
3、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应多突出应用教学
计算机知识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常规的计算机课教学是按照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尽量系统地介绍给学生。技校生应具备以下技能既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又能适应就业:日常工作、生活中熟练使用计算机需要的基本应用知识如Word、Excel、Access等办公软件;与本专业有关或工作需要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广告设计所需的Photoshop等图形处理软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自学新软件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才是职业道路上制胜的法宝;④利用网络从网络上获取新信息、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利用计算机实际操作本身的趣味性和开拓性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团队,让学生在比赛的氛围下学习(在一定的时间内评选出“优秀操作能手”、“优秀团队”等)。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探索的动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计算机操作比赛在参赛过程中学生的大量查找资料、充足的实践练习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总结从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技校教育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与市场保持 “零距离”,这就要求技校计算机教育更应注重实践能力提高技校学生的竞争能力以适应市场需要。因此,技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应从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根据计算机产业人才市场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索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